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探索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20 01:36: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探索与创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探索与创新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73-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新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方法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我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革传统教学,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交流

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进行探索、理解和辨析。

首先,变模仿实验为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活动,使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让学生人人设计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选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先让学生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启迪学生的横向联动。学生在给出的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大理石、纯碱等药品中,在"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通过对反应时间、反应速度、环保、易于控制等几方面很快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中选择仪器进行实验。这一自主活动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在未知领域中驰骋想象、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思维的不断换元和转换中走向创造。根据(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后,以组为单位出示的设计方案主要分三种情况:(1)多数学生的设计属简易式,即一个密封的反应容器和一个导气管,但反应容器的选择有大试管、锥形瓶、广口瓶、圆底烧瓶、具支试管、蒸馏瓶等多种;(2)少数学生在简易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长颈漏斗加酸液,体现出创造思维的独立性。(3)有一组学生甚至出示了带有净化装置的装置。虽然一时说不出净化时采用的材料,但体现出的创造性思维的跨越性使人惊奇和赞叹。

篇2

园林美术课程是园林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美术绘画技法为教学基础,培养学生艺术地表现园林设计思想和园林规划设计图,由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造型能力。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艺术修养循序渐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不断扩展的过程,是融绘画和园林规划设计为一体、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园林美术课教学的效果,不仅决定着学生园林景观手绘的表达能力,还将会影响到学生后期设计作品水平的高低。

1绘画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园林艺术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一个园林设计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和生活积累,以及表现设计意图的技能。

1.1对园林设计方案的影响

园林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设计图也受到传统楼阁绘画的影响,依此来营造一种画境。中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之所以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园林设计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密切关系上。一个园林工作者的美术修养影响着他的造园水平,园林艺术设计中,造园师会以绘画的艺术手法为基础,在布局和造景理论上借鉴绘画艺术,对自然的追求始终以意境的表达为核心,巧夺天工,使园林成为人化的风景。而绘画艺术本身就有着独创性的艺术审美情趣,二者的艺术审美情趣是相通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被称之为“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可见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之大。正是一些文人画家参与营造设计,中国园林的设计原则遵循着“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规律,重在诗情画意,追求含蓄之美,以创造诗情画意为园林设计的核心,使之成为一个有主次、有烘托、有呼应、有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的艺术品。因此,园林就有了比自然美,比生活美更浓缩、更精炼的艺术美,园林景观中处处体现着绘画艺术的意境。

1.2表达园林设计意图

园林设计图主要包括总平面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道路铺装图、植物效果图等。这些图纸在进行手绘时采用的是焦点透视的绘画表现手法,通过线条、明暗、造型、色彩等绘画语言,以素描、速写、水彩、水粉、国画、油画等形式进行表现,是设计成品的效果表现,是传达园林景观设计的最佳方法。一名合格的园林设计者,即便有较高的设计天赋,如果不会用手绘表现设计意图,那么在工作中也会面临困难的局面。在如今电脑普及的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亦占有较大的比重,但电脑终究不能代替人脑,设计师的表达意识、直觉等灵感是转瞬即逝的,电脑未必能快速抓住这一灵感,只有手绘能将人脑中的地形、建筑、山水等园林要素的组合,在纸面上迅速记录下来,再经过后期整理清楚地表现出来,而且绘制的同时能融入 设计者的个人情感,体现出设计者的绘图风格,从而更具人性化和美感。设计者大脑中美妙的亭台楼阁,浸润婉约的小桥流水,“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灵动曼妙的园林秀雅风光,通过画笔传递给观者。所以,绘画目前仍然受到设计师及爱画者的青睐。

2园林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其一,学生的美术起点低,教学要求过高。园林专业学生多为没有美术基础的理科生,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园林画技法,这就要求学生短期内要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教学,将难以达到这种水平。学生如果在短期内掌握不了这么多技法,就会使学习的热情有所下降。

其二,大班教学,不便个别辅导。传统美术教学中以小班教学为主,人数在20人左右,便于一对一的辅导。但园林专业学生一个班的人数一般远多于20人,按传统美术教学方式,教师示范时不能顾及所有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不佳。

其三,授课内容覆盖面广,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园林美术以表达园林效果图为主,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范围广,任何内容都可表现,但目前的园林美术教材囊括的范围较广,课程内容与园林专业的方向脱节,学生感到很迷茫。

鉴于以上情况,园林专业美术课程必须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专业服务,探索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明确园林美术教学内容的专业指向性,将园林美术教学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让学生具备表现形体结构、空间透视、构图等素描知识,以及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调配色彩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改革建议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园林美术教学,如何配合园林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园林素描,还是色彩,在教学内容和表现方法上,都要与传统美术教学有所区分,将课程内容进行精简、筛选,重点放在与专业相关的园林元素及园林景观的练习上,使其具有鲜明的为园林专业服务的特点,总体应分三个步骤进行。

3.1素描基础知识训练

这部分的内容包含美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理论知识的学时安排根据专业要求,应大幅缩减美术史、名作赏析等美术专业知识的学时比例,注重园林专业绘画所需要的透视、结构、造型、线条、构图等知识地讲解,园林作品的欣赏及文化底蕴的讲解,可在绘制园林单体元素和景观效果图的练习中逐渐渗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结合所画内容进行渐进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不仅对实践教学有所帮助提高,也使理论知识不至于抽象枯燥。

技法课是园林美术的重中之重,但在教学内容上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不能对传统绘画技法课的内容全盘接收。园林美术的基本技法应从石膏几何体开始画起,到静物结束。在训练内容上减掉传统绘画教学中与专业无关的石膏头像、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等课程。在表现形式上弱化传统教学中调子素描的练习,以结构素描练习为主。因为结构素描摒弃了调子素描中光影的干扰,缩短了绘制时间,注重形体结构及线条表现的练习,符合园林专业绘画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通过用结构素描来进行石膏几何体和静物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形体比例、结构、构图法则及线条表现力等基本技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为满足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的技术性要求奠定综合训练基础。

3.2单体园林元素效果图的表现

单体园林元素包括园林建筑类、植物类、山石水体类等构成园林景观的各单体要素,它们是园林景观的基本物质基础。单体园林要素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和效果,点缀着园林的情感意境,这部分内容的练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单体园林元素的练习要求用素描线条表现各单体园林元素的造型特征及材质,用色彩强调材质及各元素的不同颜色特点。所以,单体园林元素的素描表现适宜用素描的形式之一速写来进行,色彩的表现选用钢笔淡彩的形式进行。单体园林元素的练习,改变了传统风景画教学的一开始就画整体景观的方法,降低了园林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能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衔接,尤其是单体元素中建筑和植物的练习,初步奠定了《园林制图》《园林建筑》等课程的绘制能力,使教学具有专业针对性。

结构素描通过基础的几何石膏体和静物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形体结构比例和一定的线条表现能力,再进行单体元素练习。这部分内容以钢笔画的形式来表现,这样能提高学生绘画的速度,训练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符合园林专业快速表现以及传达设计意图和理念的要求。色彩教学也须针对专业特点,减掉基础的静物、石膏像、人物等画法练习,直接进入园林元素画法练习,以钢笔淡彩的形式进行表现。工具选用水彩,因为水彩比较容易掌握和控制,真实感强,易于接受,能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色彩表现力,是园林专业初学者学习色彩画的基础和必经之路。

3.3园林景观效果图的表现

园林景观效果图是设计者对景观效果的设计意图和构思进行形象化再现的形式。这部分的内容是前面知识学习的整合与运用,这一训练已进入到学生自己完成风景画的创作阶段。园林景观效果图的内容包括平面图、透视图和鸟瞰图,素描的表现手法仍然是钢笔画,色彩先进行水彩钢笔淡彩画法练习,后进入马克笔淡彩画法(可用彩铅笔进行辅助绘制)。通过单体园林元素和景观效果图的水彩画法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色彩的绘画技法后,再进行马克笔淡彩的训练,使课程循序渐进地衔接起来,利于学生理解、接受。马克笔的快速表现能力是其他色彩画所不能比及的,且马克笔作图快速便捷,色彩剔透、着色简便、笔触清晰,给人一种随意、自然、生动、轻松之感,在园林表现图的色彩表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是设计人员所青睐的绘画工具。

篇3

关键词 ICU;医学生;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4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基金“针对医学生的灾害医学教育和现场急救技能培训”(编号:YB130922)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问题日益加剧,“重症医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的权重也日益增加,重症监护室(ICU)逐渐成为医学生临床实习、轮转的重要科室之一。而ICU的临床带教存在诸如实习时间短、危重病人多、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随时需要抢救等特殊性和困难,教学难度较大;而目前国内的现状是,绝大多数医学院未设立“重症医学”的独立科目。所以对于临床实习生而言,ICU是个陌生而且复杂的医疗环境,常会使医学生感到恐惧和焦虑,教学质量差。我们通过5年ICU的临床实习带教的实践探索,对带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和改善师资配备,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上不断改革突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带教效果。

一、提高和改善师资配备

ICU临床带教老师的师资配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带教老师是一面镜子,他的一言一行所表现的知识水平、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实习生的身心发展和教学效果。带教老师的临床带教能力直接影响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学习态度和成绩。改善ICU的师资配备,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我们发现,部分ICU的带教老师存在错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的带教老师只给医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却从不让学生接触具体操作;相反,有的带教老师只注重医学生的操作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有甚者,既不传授医学生理论知识,也不传授操作技能。但也有部分老师带教热情“极度高涨”,恨不得医学生在短短的2-4周轮转期间,学会所有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填鸭式教学,结果适得其反,医学生反而产生逃避心理。

还有的带教老师缺乏对医学生的带教热情,对医学生的实习目标不明确。医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加之ICU病情复杂,更加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轮转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师资配备,我们近几年都是选择研究生学历,且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主治医生来带教医学生,这些老师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操作正规。此外医德医风好,责任心强,慎独精神强,也是入选师资队伍的必备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模式,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和科学带教,使医学生在较短的轮转期内,理解和掌握ICU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同时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操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制定完善的临床实习教学计划

医学生在ICU的实习轮转时间通常为2周左右,时间虽短,但学习内容却很多,而且很复杂。因此,制定一份合理的轮转计划尤为重要。结合过去带教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不断改革创新,制定了完善的临床实习计划,并健全ICU的带教管理制度;随时动态反馈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整并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计划;并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具体详细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出科考试。设立科室的教学组长或教学助理,专人负责教学的质控,提高教学质量。

ICU内收治患者的病情毫无疑问是全院最为危重的,所牵涉的疾病病种也是最广泛和最复杂的,短时间内实习生也不可能一一掌握,因此必须将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等不同的层次。多发病如急性心梗、急性肺栓塞、ARDS等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限于目前国内苛刻的医疗环境,基本临床操作如动静脉置管,气管切开则为了解内容,并不要求掌握。目前我们ICU的临床实习教学计划与内容如下:

第1~2天:熟悉ICU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流程,学习各类监护仪指标的含义。ICU集中了众多的先进监护仪器,急救设备和生命支持装置,带教老师要正确教导实习生使用各种仪器,了解抢救操作流程,熟悉应急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3~5天:带教老师带领医学生分管1例危重患者,从入ICU的病历写起,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汇报更改医嘱,必须熟悉危重患者最新检验和检查结果,从形式上像一个真正的“临床大夫”。带教老师要多与实习生交谈,减少学生对ICU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尽快熟悉ICU环境, 使她们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

第6~7天:将相关知识点融入到每天的教学查房中,并有意识的向医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去检索查阅文献书籍,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第8~12天: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再给学生增加1~2例患者,病种也尽量各有不同,譬如失血性休克、ARDS和热射病(中暑)等,让学生参与到诊断和治疗中来,主动提出自己的诊疗意见,带教老师在此基础上边讲解边纠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第13~14天: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情况有选择地给实习生提供临床操作机会。带教老师通过细致的讲解和手把手的演示,将正确操作的要领、难点、原则、注意事项传授给学生,使医学生了解和熟悉ICU常见的各种操作。

三、关爱实习生,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医学生来ICU轮转目的是来学习知识、提高专业素质的,带教老师切莫把学生纯属当做劳动力使用,一味地让学生写病历、贴化验单;甚者部分带教老师认为,医学生就是用来帮助自己减轻工作负担的“私人秘书”,指派学生从事与临床实习无关的私活,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让医学生收治、管理ICU的新患者,独立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主动向带教老师汇报病史,培养医学生独立分析病情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然后结合此病例,带教老师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实习医生回答,然后再提出一些诊断和治疗的方案,并穿插地讲一些书本外的知识。也可以提问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疑难问题,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检索查阅文献书籍,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遇到诊断不清或是治疗比较棘手的患者,更要鼓励实习生查阅文献资料,积极参与到科内病例讨论中来,实施互动型教学方式,互问互答,活跃学生的临床思维。对实习生提出建议给予支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诊疗方案。对于实习生写的病历,也要严格要求,要保质保量,还需要指出不足的地方以便改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病历撰写的基本功。

ICU教学实践中,对医学生的表现应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有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此外,老师在带教中还要想方设法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ICU的临床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告诉学生在实习中需要重点观察什么,哪些是新进展、新观点,并且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再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迅速提高水平。

临床操作常贯穿于整个临床实践,是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巩固。带教老师必须认真带教,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带教,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带教老师在进行每项操作时边示范边讲解,对操作的重点、难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加以强调,适时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思考,使理论知识更加牢固。医学生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当然什么也不懂不会,有些ICU常见的操作如动静脉穿刺和气管插管,带教老师一定要耐心、仔细的示范操作要领。而医学生要通过老师示范和讲解,参照教科书,视频观摩等手段,熟悉操作步骤和要领,同时必须了解各种操作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等。操作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对自己负责,对老师负责,更是对患者负责。

四、加强对医学生的爱伤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医学知识的传授,必须同时要注重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教育。ICU收治的患者大多非常危重,随时需要抢救,而且没有家属陪同,也无法好好休息睡眠,很多患者异常紧张、恐惧,特别是在ICU停留时间长的患者,经常发生谵妄、躁狂、抑郁等“ICU精神异常综合征”。这就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爱伤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临床带教时,务必要严肃,不能在患者面前谈笑风生;培养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要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鼓励安慰患者战胜疾病,即使是比较糟糕的病情也得注意有艺术地委婉的表达,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此外,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比如注意给患者保暖,配合护理人员做好生活护理,病情危重时寸步不离地观察病情,这些都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问题日益严峻,ICU的临床教学对医学生也越来越重要。我们系统地总结了过去5年ICU的临床带教经验,改变和创新教学理念,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提高和改善师资配备。通过合理、科学的带教模式,使医学生在较短的实习轮转期内,理解和掌握ICU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同时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带教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琦,沈咏芳.提高ICU护理实习生带教质量的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 2012,(10).

[2]杨雪梅. ICU 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

[3]赵春,杨志兰,周建芳.授结合责任制管理在实习生ICU带教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40).

篇4

1.思想观念的创新。创新需要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思想的创新首当其冲。思想上的创新分很多种,比如“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推荐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这意味企业的领导已为集体智慧的网络终端,使员工获得更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2.企业文化的创新。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创新。当今时代是一个注重发掘人内在潜力和积极性的时代,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实现,使得员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发展空间。

3.管理组织的创新。这部分也是管理创新的重点研究对象,具体企业制度、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方面的内容。一个企业是否可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与完善企业制度,是否实行了制度化管理,是否每名员工都各司其职。组织机构的创新主要是指是否针对企业本身优化了相关的组织机构,是否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考核制度方面,都是直接关系企业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方面。

4.经营战略的创新。为适应当前经济环境,满足当前市场要求,企业需制定全球化的战略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财政金融政策与风险来配置资本;二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三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5.市场营销的创新。这里主要是指营销方式上的创新,因为产品销售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目前来说,网络销售可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6.管理技术的创新。管理技术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开发知识型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谁先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运用到营运环节中、控制低成本、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葆企业旺盛的生命力。

二、管理创新的几个误区

1.误区一:创新是偶然间产生的。如果认为创新是一种偶然现象,那你就不太可能再做出积极的回应与规划。譬如,试着向世界地图投掷飞镖,经过1000次尝试后,如果恰巧在其中3枚飞镖标明的位置上发现了大油田,那么,这种“飞镖找石油”的方法是否能够取代一步一个脚印、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石油勘探呢?很显然,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误区二:创新源于敢吃螃蟹的人。很多人会认为,创新那是少数“敢吃螃蟹的人”干出来的,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创出一片天地。但是,现实情况下,创新者扮演的不过是“游击队员”角色,这无异于把创新当作企业危急最后关头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久而久之,大多数人自然而然地卸下了创新这份思想、这份任务,不会为推动创新承担应有的责任。

3.误区三:创新乃稀奇古怪的事。在大多数人们眼里,创新者就是那些脑瓜里装满奇思怪想的“异类动物”。实际上,创新来源于艰苦而扎实的工作当中,而非异想天开所能解决的事。有创造力是一件好事,但要记住,创造力并非凭空妄想,而是一种行为的综合。做好管理创新就不得不正确对待这三种误区,因为管理上的创新往往是在正确认识现有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某个人的事情,更不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事物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很合乎逻辑的自然之物。

三、实现管理创新的方式探析

在认清三种创新误区基础之上,我们应树立三种观点:一是创新源自人的头脑;二是人人都能创新;三是持续的创新是全面的。笔者认为,企业实现管理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借鉴成功经验,实现企业管理思想上的创新。避免生搬硬套,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整合运用理论与经验,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企业内部体制结构进行设计,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经营效率最优化。

2.摒弃经验主义,建设学习型组织。生搬硬套在管理创新上是行不通的,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自身和他人的经验进行理性思考,找出具有规律性的实质内容;然后再结合企业实际和客观环境,创造性应用,主要就可以将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转化为今天的财富,将他人成功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3.创新企业用人制度。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完全竞争模式,即能者上,无为者下。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着新老交替,那么到底什么影响竞争结构呢?这不能靠一个人的工龄来决定,应该综合多方面来考评其能力,创新竞聘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是极有益处的。

4.创新企业管理组织。一般来讲,创新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机构的原则是精简高效兼顾市场导向,通过该拆分不必要的管理机构,精简臃肿的人员机构,引入例如矩阵等创新组织模式。

篇5

为破解院校、校所、校企、校地、国际协同深度合作的难题,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寻求发展道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国际机构联合搭建平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与社会效益。

一、“政产研学用” 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优势

(一)政、企、校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品质

“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依托体制基础,以各类产学研教学实习基地、协同研发中心为平台,可以带动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从经济发展、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出发,将相应的政策、方针、企业品牌文化、先进理念融合到学校的培养目标、功能定位及历史使命中,真实实现政、企、校从理论到实际的深度融合。通过政企校深度合作,学院及时获悉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保证了艺术专业水平的先进性,使得学院的办学理念得到创新,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环节也得到充分保证。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方向有动力,学习自觉性更强,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量身打造,契合需求,毕业生适销对路

政、企、校战略合作倡导建立包括从品牌设计开发、CI系统、展示系统、商业模式设计在内的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快速拓展国际艺术前沿理念在产业中的应用与市场价值的转化,努力打造一个个在学科高度、研究手段、成果水平等方面均位居前列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设计平台。部分毕业生在入职后,以其扎实的业务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已经发展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这种为企业量身定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模式,既破解了企事业单位的用工难问题,受到它们的青睐和欢迎,又与学院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也因为培养的人才契合合作单位的发展要求,有效提高了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实现政、企、校多方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政、企、校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能有效提升合作各方的核心竞争力。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各项有利规定和政策优惠,为“政产研学用”办学模式的推行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这种办学模式产生的良好效应也反过来促进国家、地区政府形象提升和创意产业发展。通过“政产研学用”协同育人模式,企业在人力资源、技术进步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能够实现核心竞争优势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大收益。高校在合作研发过程中,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方向,提高了自身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锻炼了学生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职业技能。

(四)强化企业、高校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广东省游戏游艺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为例,该联盟得到省科技厅的批准,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区域内龙头企业的优势科技资源,协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优化升级,为企业提供技术与人才保障①。广州美术学院作为联盟内唯一一所美术设计专业院校,将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游戏游艺产业研发、人才培养、咨询服务等方面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许多企业在联盟成立现场就当场表达了与广州美术学院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人才输送的意向。这种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建立,企业、高校以产业为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广州美术学院“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

广州美术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经过60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与设计教育主动为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目前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的艺术类大学”的目标前进②。按照“开放多元,互利共享,协同育人”的共建思路,广州美术学院积极开展校企、校地、校校之间的合作,积极打造并强化具有广州美术学院特色的“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

(一)“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范例――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是由广州美术学院与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以打造华南地区广告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中心为目标,建设广东广告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总部基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既是服务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生创新设计的“政产学研用”基地,是广州美术学院在新时期实践产学研办学模式的重大举措③。

1.政策优惠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作为依托专业高校的国家级广告产业园,是国家“开展现代服务业试点、支持广告业发展”的全国九个广告产业聚集园区(试点)建设项目之一,项目在2010至2013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500亿专项资金支持,被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批准为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享受项目系列优惠政策、被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和广东省人大列为广东省重点项目给予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优惠。

2.行业聚集

2013年以来,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由广州美术学院提供1.8万平方米的设计综合楼完成了场地功能改造作为园区公共服务场地。利用设计综合楼的场地引进品牌设计和广告传播等优质广告企业入驻,其中包括有广州美术学院・例外品牌设计研究中心、广州美术学院宝恩家具品牌策略研究院、广州摩拉贸易有限公司(梦芭莎)、广东省广州美术学院玉兰软装艺术创意研究院、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入驻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品牌设计和新概念广告活动,如第16届亚运会整体视觉系统设计等文化品牌形象广告、“例外”的民族品牌形象多元化尝试等,初步显现出行业集聚的效应。

3.产学研平台搭建及应用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了学校的专业资源及广告创意设计和人才培养经验,开展现代广告产业体系改革与建设,效果显著。已经完成“专业人才培训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举办了南方广告论坛等一系列公益性广告人才培训活动,正着手广告人才培训资源的整合,开发广告教学资源数据库;着手“影视广告后期制作平台”的建设,已经引进合作方广东因赛广告有限公司及亚洲知名的后期制作公司D&D.LTD,并利用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完成设备采购招投标工作,正在进行场地改造项目招投标,拟于2014年下半年投入市场化运营;着手“广告展示与交易平台”的建设,已经利用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完成了设备的采购,与后期制作平台同步进行场地改造项目建设并同步启用;着手“技术支持平台”建设,逐步完善信息系统和后勤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广告传播平台”和“公众交流与体验平台”项目论证和立项工作,正在进行平台场地装修方案的设计。

(二)覆盖多个专业,“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不断推进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创立为学院在更多专业开展“政产研学用”合作提供了范例,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合作和人才招聘等模式,学院其他专业也陆续开展了“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工作。

广州美术学院与国家级骨干建筑装饰企业,拥有建筑装饰和幕墙工程设计与施工国家一级资质、机电设备工程及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的远洋装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订了校企共建实验室合作协议及双方产学研合作协议,针对广州美术学院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和装饰艺术设计等专业设立了空间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对提升学院相关专业设计研发水平、培养高端人才、打造一流科研基地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成立以后,双方就设备引进、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国际接轨等内容开展了全面合作,探索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同时,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的地区影响力,争取让实验室成为双方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展开研究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其他设计领域的合作。

广州美术学院与实力雄厚的广东玉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广州美术学院――玉兰软装艺术创意设计研究院,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推动软装行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此软装创意机构在国内尚属首创。

此外,广州美术学院还与云浮市人民政府、中山市政府、广东德胜创意园、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东气象局、东莞科技局、广东工业设计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政府机构、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三、广州美术学院“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特点

(一)服务合作单位、面向社会发展是“政产研学用”办学模式的定位

把为合作单位服务作为协同创新育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这也与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美术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学院通过与合作单位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为其培养和输送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增强合作单位的技术创新力,特别是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优势互补是“政产研学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理念

“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中,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学校与合作单位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合作单位的发展与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进步。比如:政府合作方,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企业合作方,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广州美术学院则是国内知名高等美术院校,实力雄厚,学科优势明显。在合作办学模式中,政府、企业、广州美术学院均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这种模式能够推动教学科研工作,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把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既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三)“政产研学用”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教学模式升级

广州美术学院不断加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改革,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依托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建设双方受益、协同共赢的校外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让企业尽早介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提早进入设计创作状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学校为配合“政产研学用”合作办学,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除史论专业,各院系都采取了两段式宽口径工作室制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后有“教研室课题制”“工作室课题制”“教研室工作室双合一”等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开拓实践教学资源、探索课外学分认定机制、实施“开放的课堂”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办学体系。

经过不断的探索,广州美术学院启动实施了“卓越设计师教育培养计划”,选定2013级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和2014级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作为“卓越设计师”的首批校内试点单位,围绕设计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邀请企业(行业)参与设计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共同培养。纳入“卓越设计师”培养的学生,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时间累积不少于1年。“卓越设计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推,将进一步彰显和弘扬广州美术学院直接面向产业化的设计这种“接地气”的教学特色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时可以“无缝连接”进入企业。

(四)“政产研学用”协同育人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革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求人文修养与心理状态兼备,有强烈的事业心 、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专业素养方面,要求扎实专业知识体系与多元知识结构的综合;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必要的实践能力、(转第页)

(接第页)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和果断决策的能力等。“政产研学用” 协同育人,正是为了使学生达到以上要求而采取的办学模式。通过一系列产学研教学实习基地的锻炼,整合创新资源优势、课题制激活实践教学,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能够契合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例如,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已经与广汽集团、本田汽车设计研究中心、北京联想创新设计中心、3M公司、广州市源志诚家纺有限公司、广州美术学院玉兰软装艺术创意研究院、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有限公司、江门市家用电器进出口商会、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文化馆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相关产学研横向课题研究与人才协同创新培养工作,推进与强化了教学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基地及各专业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联合项目、联合人才培养、联合人才输出等工作。如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2013届毕业生张棋于2013年7月就职于广州汽车集团工程研究院,设计方案中标成为当年广州车展广汽集团展区WITSTAR概念车的内造型主设计师,充分彰显了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才能。

四、“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思考

广州美术学院“政产研学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市场导向、贴近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深化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事业单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种,广州美术学院“政产研学用”协同育人模式是众多模式中的一种,其在发展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对“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进行规范和推动

目前,国内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促进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融合,政企校在合作中的权责利分工分配并不十分明晰。寻求政府、企业合作常常还是高校自发性的行为,也会遇到不被理解和被拒绝合作的情况。合作办学模式中,政企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学校相对被动。因此,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对产学研、政企校合作办学进行规范,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有利于为这种实践育人共同体模式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研究探讨对策,破解产学研融合、政企校合作的难题

一直以来,我国在产学研融合、政企校合作方面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如政府机构调整、企业受到市场波动影响或经营不善倒闭,与高校的合作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所以,类似企业发展危机与合作办学风险等在产学研、校企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关键性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改革,探讨更有效的应对措施。

注释:

①建立产学研联盟 推动游戏游艺产业设计创新[EB/OL]. http:///2013/info/?article=G7392fSKLRE=,2014-10-3.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14-02

长久以来职业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传统教师习惯当课本知识的“传递者”,缺乏创新意识,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导致很多学生“读死书”,怕开口,怕交际。从以往我校数控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可以看出,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甚至扰乱课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带给学生快乐,课堂教学就会充满乐趣。要想达到这种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用创新课堂的方式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笔者作为一名《机械制图》课程的授课教师,经过两年来对创新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如今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素养都发生了变化。现将创新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

一、课前准备

(一)企业调研

笔者利用假期去海拉尔华德牧草机械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了解数控专业的学生在该企业就业中需要哪些专业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在企业中有用。众所周知,图样是工程界通用的技术语言,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学会并掌握这种语言,具备识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所以,读图能力是企业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我校的学生读图能力并不是很强,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读错图纸的现象,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受损。

(二)制订教学计划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并结合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订授课班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突出重点,本课程的最终要求是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能绘制一般零件图和简单的装配图。

(三)教师备课

备学生,了解数控专业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并反思曾任教过同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情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备课过程中要把上课的具体措施体现在电子教案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备教法,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教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如在讲授相贯线的投影作图中,笔者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笔者用三通管或四通管作为教具,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间闭合曲线形成的相贯线。备学法,笔者会根据不同的章节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有些章节可以先做后学,如第二章第四节基本体的投影作图中,笔者提前会要求班主任买来各种颜色的卡纸,让学生手工制作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五棱柱、正六棱柱、圆锥、圆柱。以制作的基本体作为教具,讲授基本体的投影作图,这样效果会更好。制作课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有趣的课件,充分利用它的色彩、动画、图片等,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了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过程实施

(一)组建学习小组

数控1471班共26人,根据教室空间情况将学生分成4个学习小组。各挑选一名有管理能力、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在成员组建上要注意强弱搭配。

(二)教学设计

《机械制图》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用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上大致可分为六个教学环节:①布置任务;②收集信息;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控制反馈;⑥成果评价。

(三)课堂实施

1.布置任务,搜集信息。教师要讲授的知识提前布置,让学生利用课下或晚自习时间通过网络、书籍查阅资料,做到提前预习,在《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这节课上,教师在上一节课上将彩色纸板、胶带纸、小剪刀等物品发下去,要求每组制作一个三投影面体系,各小组根据教师要求分别制作正三棱柱、正五棱柱、正六棱柱,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地展示学习成果,任课教师利用晚自习时间对手工制作进行指导。同时布置问题 :a、预习§2-2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b、画出你组制作的棱柱在三视图中投影,并说出棱柱的方位对应关系。

2.制定计划,完成任务。老师在课上先利用幻灯片播放上节课的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成绩表见附表一。然后,根据上节课布置的问题,让各小组根据课下搜集的信息,进行成员分工,制订完成本次任务的计划,成员可以各抒己见,老师这个时候只是巡视、点拨。

3.控制反馈,师生互动。这个过程是与完成任务同时进行的,可以是同学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错误时,同学们能够意识到,以便重新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不断用所学知识判断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遇到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4.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各组派讲解员上台结合制作的棱柱讲解,讲解员在讲解中的不足之处,组内其他成员可以给予补充。如本组成员对该问题补充不全面,其他组的成员可以进行再次补充,并根据补充的完整性给予个人及小组加分。由教师将他们的成果录像或拍照后进行集体展示,留存资料。然后,教师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再结合课件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讲解)。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会更牢固。然后,教师打开课件中的习题,让各组在课上完成,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对各组优缺点进行点评(点评中,肯定成绩,在指出不足之处时,语气一定要委婉)。

5.成绩评定。成绩评定包括组内互评、各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组内互评:互评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相互建立一种新的伙伴激励机制,从而相互受益。各组互评:组与组之间要公平、公正地进行评价,给出分数。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各组的表现给出综合分数。最后,分数记录在彩纸上张贴到白板上进行公示,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6.课间:教师利用课间10分钟,可以播放一些提前下载的励志故事,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四)反思与总结

创新课堂要求教师在每次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本次课中的成功案例要记录下来,在组内的教研活动中与同事分享。对于不足之处,要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再次发生。

以上只是个人肤浅的探索和实践,希望各位同仁能够批评指正!

附表一:

组别 个人分数 小组排名 奖励

成员 课上

分数 作业

分数 平均

分数

一 组

组长:

于 静

于 静 80 90 85 第四名

刘新宇 60 65 62.5

郑 博 75 70 72.5

辛 健 70 75 72.5

张 浩 70 90 80

高金彪 95 80 87.5

尹金贤 80 80 80

杨佳峰 70 70 70

二 组

组长:

王 震 王 震 90 90 90 第三名

沃晨光 80 75 77.5

孙 勇 65 60 62.5

王晨蕴 100 80 90

麻时雨 65 60 62.5

周 岩 70 85 77.5

贾泽观 70 75 72.5

三 组

组长:

冯泰军 冯泰军 100 90 95 第二名

徐志良 75 98 86.5

张 琪 80 95 87.5

杨 光 70 60 65

李宏坤 70 70 70

四 组

组长:

段 楠 段 楠 90 90 90 第一名

任轶晗 80 70 75

张 悦 75 70 72.5

周泽岩 80 90 85

范新林 65 70 67.5

王惟一 70 80 75

说明:

课上个人分数:基础分是70分,积极回答问题者给予加分;如发现学生睡觉、玩手机、看小说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个人和集体扣分。

个人作业分数:每天课后布置作业,以习题册为主。根据每天课上讲授内容的实际情况,还要适当布置图纸上的作业。

小组互评分数:根据每天课上各组的表现,并结合作业分数,由师生共同给出小组排名。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56-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劳动分工细致化时期,对于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文秘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面临新发展机遇。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对于文秘工作面临着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要求,所以,要正视文秘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时俱进的深化秘书实训模式探索,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创新涉外文秘人员的需求。目前社会对涉外人才需求很大,针对涉外职业发展需求来设置涉外培训技能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感、新颖性而又实用性的实训模式。

一、涉外文秘设立的课程学习情况

高职校涉外文秘教学现状大多普遍强调要重视秘书理论教学,但如果突出秘书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有相对配套的设施和场地。许多学校在教学中把传统秘书教学应用涉外文秘中,且教学内容随意化、教学方法程式、考核方式单一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尤其是秘书的实训教学的状况很不平衡,有的只流于形式。

据调查设立涉外文秘专业多集中高职学校,课程主要涉及商务英语、公文写作、商务礼仪、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涉外秘书实务、企业管理等课程。专业课时数在逐渐加大,可见其主干课程地位在不断强化,课程建设逐步完善。明确教学,培养涉外实用“智能型”秘书人才,其中包括能说会道、文书写作、会务组织、接待安排等技能,样样都精通涉外工作人员。逐步把涉外文秘实训模式发展与国际化相接轨,要更新教育观念,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进行涉外文秘实训模式探索与创新。

二、涉外文秘的社会需求情况

(一)时代需求和地理优势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区域国际化合作的加深,外商投资企业云集,外向型经济发达。与此同时,很多外资企业倍感既懂外语与中文又懂涉外文秘工作的人才缺乏,招聘大学生来到企事业单位都是自己部门培养后才可以适应涉外文秘接待。出现许多文秘用人单位找不到好秘书的现状。当前许多学校把应用人才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和高素质就业,找到适合的工作。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在上海、北京等地的人才市场,秘书一直是招聘的热门职业,一直排在就业行业的前十位,秘书已经发展成了一种社会职业。

(二)学科发展动力

2012年4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秘书学专业建设暨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会上各个高校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剑宇教授说毕业生中涉外文秘人才供不应求。目前,国家秘书等级考试中涉外文秘为二级秘书是目前最高秘书等级,考虑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结合,从人文素养教育与跨文化、跨区域的人才需求,培养综合复合型秘书人才。良好的涉外人员实训模式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并为今后学生就业提供科学的指导,指明正确的努力方向。

(三)各地区企业需求状况

涉外文秘实训特点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优化发展规划。凭借学校自身教学条件,考虑到人文素养的教育与跨文化、跨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运用科学严谨的态度以期为文秘教学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学院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实训模式,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职业含金量,对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与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长远意义,从而培养学生“通双语,晓国际”的高级文秘人才。

三、涉外文秘实训模式探索

(一)情景式教学法

秘书实训教学均围绕秘书工作实务的基本要求来实施。灵活思路来实施教学,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归纳、去掌握,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利于形成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法。况且,校内实训教学中,每个学生在一定的工作情景中要模拟秘书的角色,进行秘书工作,所以涉外情景模拟法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相当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多加考虑。

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趣味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情景模拟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演员。学生要扮演不同角色,按照既定的情节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回顾、思考,并且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实质上是在表演中学,在学习中表演,很好地把学与练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当然更好。情景模拟教学法则以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为目标,有效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与用相脱节。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一体化实践法

涉外实训教学是以能提高学生秘书职业能力为主线,强化技能训练为教学的基本特色,目的就是以实际操为原则,突出实务性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到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的工作现场构建生产性教学实践环境,进行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会务组织、经营活动策划、会场布置和接待等真实的秘书工作活动,在实践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产学结合。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立模拟公司实训、校外轮岗实训等。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接触实际性的秘书工作,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

(三)听说能力教学

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化“三办”技能(即办事、办文、办会的技能)。涉外秘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准确定位,也要以岗位为指针,明确教学内容,不要因为教学方式的不妥造成职业能力的缺陷,影响学生的就业。为了避免人们对涉外文秘课程理解成单纯记忆英语,强化英语能力的想法,教学改革中确实着力在实训空间和流程上下功夫。听说能力训练不单是听听录音,看看影像就可以提高。明确教学听说能力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考核与实训结合培养模式。

(四)职业技能大赛

学校可以根据教学情况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或者“走出去”参加各种职业类比赛来提升学生教学中能力训练。比如:根据情景模拟需要,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个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模拟签字仪式与谈判过程的完整过程,可以分组、角色分工。教师要根据模拟内容从中协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角色的扮演。当然学生也可以交叉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加强教学中实训教学环节,这样使涉外文秘专业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复合型人才。

(五)改革课程设置

改革课程设置,设立实训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建立科学的实训模式的基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课内教学与课外相结合,课程设置分四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选修模块和实习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即文化课模块,主要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训练,着重解决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问题;职业基础模块主要是涉外文秘专业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主要是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在实训中有理论基础为支撑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这样使涉外文秘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较宽的专业知识。

(六)职业发展规划

涉外文秘工作的职业背景对于文秘人才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从而确立和明确职业实训目标。现代意义上的涉外文秘人才,不仅能够处理好传统范畴内的文秘工作,而且胜任诸多涉外情况的特殊工作。所以每位有志成为优秀文秘工作者的要做好职业规划。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具备健康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还要掌握广博的社会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底;具备运用不同方式进行写作与文字处理能力;具备独立搞好文秘工作尤其是运用办公自动化设备处理办公事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涉外社会交往、人际应酬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具备能够较好管理现代企业和其他公共事业的能力;具备对于社会信息和专业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运用的能力;具备参与决策、项目策划和具体实施的基本能力等。

参考文献:

篇8

现代幼儿教育实践证明:玩是幼儿认识世界、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最有效的渠道。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符合幼儿的认知心理与认知层次。现在,随着幼儿教育新纲要的深入贯彻落实,游戏越来越被我们所重视。因为孩子们能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游戏环境中得到智力启迪,学习知识,快乐发展。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注重对儿童游戏活动的改进与创新。

一、要注重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调动参与游戏活动的动机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老师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确定游戏主题,使他们享有合理的、自由地选择游戏的权利,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孩子们在游戏中互相交流,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二、注重游戏的计划性与针对性,做到生动灵活,确有实效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但幼儿游戏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而老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幼儿活动。有些老师可能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老师可以不管,根本没有观察的意识。有些老师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幼儿游戏,但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么样观察还不太清楚,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反复地去尝试,在幼儿游戏时认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从中去分析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情况,去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真正地让幼儿在游蛑谢竦每炖郑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注重游戏的引指导方法,提高游戏的品味与层次

1.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调整指导手段。小班幼儿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老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时,老师要在幼儿附近,用与幼儿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的作用。对于中、大班幼儿,老师应视幼儿为创造者、发明者和发现者,老师则可以以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如“红绿灯”游戏中,一位幼儿因找不到红绿灯而不知如何是好,老师可引导他说:“想想看,什么东西和红绿灯比较相似呢?可以用什么来替代?”然后,引导这名幼儿在“百宝箱”中寻找可替代物,当这名幼儿在“百宝箱”内找到两面红绿小旗时,他高兴地说:“老师,我可以用它们代替红绿灯指挥交通。”于是,他又回到游戏中开心地玩了起来。

2.教师应注重引导游戏的多样化。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在日常工作中,老师要依据幼儿的发展目标和兴趣需要为幼儿设置各种活动区,并投放具有挑战性、可变性、层次性,适宜幼儿发展且丰富的探索材料和工具,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建构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使幼儿能成功,有自信。例如,在数学教学活动《分类计数》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看图按标志印数字”“给数排队”“数物拼板”“添去点子”“依样涂色”五组游戏活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水平,自由选择一组和多组活动;在给小动物喂豆的游戏中,老师不仅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喂豆材料,还增加了按照小动物身上的数字和数量喂豆的材料,自然渗透了数数、按数取物的教育目标,有助于使每一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注重宏观整体把握,细节精心设计,方法不断创新

1.精心设计指导游戏的方式。(1)丰富内部创新。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正在开展的游戏,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是一种互补关系(如:妈妈与孩子、医生与病人、营业员与顾客等)。教师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以角色的身份加以指点,使幼儿得到暗示和启发。或在游戏中扮演一个固定的角色,以角色的语言对幼儿进行隐而不露的点拨。如角色游戏中扮演超市的“总经理”;在结构游戏中,教师扮演“公园”或“幼儿园”主题建构的“总指挥”等。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72

0 引言

我国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其突出培养的也是专业应用技术型的人才,职业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依据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实际调查,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就业,国家以及职业院校则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即以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就业,因此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这一理念自2002年提出,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更是将这一理念强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模式。为此,本文以下则先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再深入探讨其有效实践,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就业。

1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开始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相关教育手段和方法,后来则是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与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根据数据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而在教育活动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部分职业院校还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50强排名,其中包括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

此外,依据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数据调查,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数量相对提升,并且也高于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数量。在2015年的数据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的比例为58.89%,占私营企业的比例41.20%,而重点高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比例为3.70%,占私营企业的比例仅为8.98%。并且依据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以上提到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确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点非常值得认可。但是,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和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并且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2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尤其是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根据对职业院校教师以及领导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当中是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的。而具体的困境和问题则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个好的体系或模式

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职业院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由于可借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极为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适合的教材,有时课堂教育教学的目标并不是非常明确,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并且由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职业院校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对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实践的平台

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的,但是学校关于这方面的资金极为有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最多的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师主要向学生灌输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平台。致使目前存在创业创新人数增多,但是创业创新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的现象。此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很少有职业院校建设符合创新创业实践要求的校内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缺少实践创业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

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实际上还面临着其他许多问题,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认为以上两个方面目前是极为突出的两个问题。

3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议

为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解决教师和学校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构建符合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和学校给学生灌输相应的理论思想,但是具体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创新创业思想,教师和学校则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从而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此本文认为可以大致以“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训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以及相关实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理论和实训进行评价”三步走的模式进行。在这三步走的具体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再依据学校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方案,方案需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并且能够步步落实。

3.2 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具体该如何做,在创新创业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当然受办学条件限制,没有一所高校可以独立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全部实践和实训的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可以着力构建一个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既加强校企合作,有积极开展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以外的活动。例如,在校内开展创意大赛、利用网络开展创业模拟比赛等相关的活动。此外,学校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相应的信息平台,集中展示创意设计、创业信息、交流创业心得、开展模拟经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可以以学校教师为带头人,也可以让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带头参与,帮助学生真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除以上两点实践建议之外,还可以采取许多其他的方式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始终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不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的,但是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努力,未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定也有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建伟,李九成.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3,21.

[2]曲秀琴,吕秀丽.构建“多维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维[J].科技创业家,2013,(19):180-181.

[3]吴永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与革新思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5):25-27.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62-01

一、科技创新的不同层次及研究所的使命

1.1 科技创新的不同层次

目前社会还是以传统技术为主流,例如发电技术、汽车发动技术和喷气式飞机技术等等,真正的革命性技术创新非常罕见,及时这些革命性技术的诞生了,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普遍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迄今我们仍然在分享着20世纪的科技成就,20世纪科技成就主要在实际应用上,解决了新产品发明所必需的工程技术、材料和制造工艺问题。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的是革命性技术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在如今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科技创新可以分为发现、发明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三个层次。发现的目的在于揭示从宏观到微观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及其运动规律,主要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家的责任和工作重点。发明的任务是根据科学发现所揭示的规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研制成新材料、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发明主要是在工程技术层次上的创新。技术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科技创新成果需要有企业家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进行规模化生产。

1.2 企业研究所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载体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推动力,不搞创新,企业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企业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中,能够使科技创新方向和目标的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同时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化的配套能力,它能够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直接结合起来。对于重大的技术创新项目,应当采取需求牵引,工程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化分工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研究所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参与技术创新过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这一个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化分工,社会化分工是指充分发挥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研究所的的分工与协同。不仅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强调发挥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所和企业的优势,实现技术集成。

二、研究所科技成果机制探索

2.1 加强政府的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中的作用

在促进研究所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因为研究所所进行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仅关乎着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革命性技术创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研究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政府应该要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为企业研究所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通过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为未来对研究所进行技术投资的信心。政府还应该要增强政府调动全社会资源的能力,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应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建立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平台,整合和提高科技基础设施资源,建立科学、形成适当集中与适度分布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格局,运用共享的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的社会化。最后政府还可以实行促进企业增加研发的财税政策,准许企业以某年度的研发费用抵销以后年度的盈利,以减少以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或者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的部分税款。或者是企业可以从收入总额中提留3-5%的技术开发准备金,技术准备金可以不纳税,但三年内必须用于技术研发。

2.2 研究所清楚认识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以市场换技术,是指通过向跨国公司转让国内的市场份额,以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前提条件有三个:一是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二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三是技术存在代际差异。研究所必须要清楚认识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优劣之处,其中它的积极作用有与发展中国家最初的技术和产业起点相比,缩小了技术差距、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研究所一定要看到以市场换技术的弊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代际差异,发展中国家换来的技术总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技术。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时,必然要“留一手”,以市场换技术的国家更不可能获得核心技术。与此同时,以市场换技术还可能形成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进行排斥和抑制。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的历程可以发现,跨国公司所在国企业的技术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差距对技术引进起决定作用,而决定技术差距的不仅包含自主市场的开放程度,而且包括东道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扩散的速度。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技术转移的更有效的途径。因此,研究所在探索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时候一定要认清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必须要增加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研究所是技术创新的领头羊,科技队伍的主体主要集中在研究所内。我国科技创新仍处于发展较慢的阶段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落后,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首先要认清科技创新的不同层次,并清除认知研究所的使命。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时必须要处理好研究所与政府的关系,并认清不同的市场策略,这样才能促使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1],重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质量竞争战略的核心,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3]。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发展的方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定位模糊、观念滞后和认识偏差等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主流教育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专业和学术领域,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 [4]。高校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只是为大学生提供毕业就业或创业的指导服务,功利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就业率,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训练方面的相关工作开展较少。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未开设正规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的一部分,甚至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和学生专业计划培养方案中。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条件落后等问题,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薄弱、缺乏实效性、针对性的教学体验。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延续和翻版[5]。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大多高校仍属于“非主流”,并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体系,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为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缺乏专业化、业化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人员、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外聘专家构成。前者具有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和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但缺乏系统的创业管理知识和创业实战经验,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后者则主要来自政府部门或企业界,他们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求知需求,达不到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加强既懂创新创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构建较为完善的教育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根本前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将为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而绝非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高校应在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指导下,加强“顶层设计”, 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二)改革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上,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初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但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这与社会的需求是矛盾的。部分毕业生的创业效果较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创业自信心和积极性[6] 。为了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深入推进,必须加大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力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放在首位;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路径单一,学生被动接受“创业”的现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创新创业环境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外部环境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初显成效,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移植奠定了较好基础。在上海等局部地区出现投资与外需之外的新动力,创新开始发挥重要作用[7]。2009 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此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文件,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知识产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人社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等,为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法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制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组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宣传创业典型人物及成功案例,积极营造尊重创新和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是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教育结合以及校内与校外教育结合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熟经验表明,以创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活动课程以及创业计划、创业项目等课外活动,是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8]。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社团活动等有效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四、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断改革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全校范围内积极营造尊重创新和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B体系中。

【参考文献】

[1] 李伟铭,黎春燕.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05):102-105.

[2]周德俭,莫勤德.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03):63-67.

[3]王丽娟, 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2(10): 96-100.

[4]刘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05): 64-67.

[5]邓淇中, 周志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4(01):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