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11:29: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统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各类体裁无所不有,所选篇目从先秦两汉到近代文学无所不包。尤其是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古典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在进行这些作品的学习时,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向学生讲解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及时地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真正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比如,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体会我国建筑风格的独特性,领略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又如,学习《黄河》《三峡之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到中华大好河山的壮美,欣赏祖国的旖旎风光。再如,学习《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去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了解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内涵:在导入新课时,介绍有关的文化常识;在解读课文注释时,补充必要的文化常识;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挖掘作品的内涵;在提炼主题时,挖掘作品的传统美德等。教师要以不同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并渗透传统民族文化。
二、融入传统文化对民族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将我国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智慧聚集在一起,将前辈们不断创新、时间的经验予以继承,形成了我们现有的优良文化,这其实是我们最金贵的资源,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继续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还可以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在学习和继承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使我们的整个民族充满不竭的动力,保持旺盛生命力。
三、视觉元素层
在设计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视觉的符号,采用的形式为设计课题来表达设计的创意。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将我们的现代表现手法与设计思维融合到一起,以求避免不加思考地、简单地描摹与挪用。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程度来尝试对符号元素予以分类分解、概念同构,或者是重构等艺术加工。以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保障学生对此的熟悉,并以此促进学生认识和了解视觉元素中所有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之,我们采用熟悉的传统文化视觉元素作为载体来搭建信息传递,能第一时间吸引眼球,引发观者内心的共鸣,激发默契感,达到印象深刻和快速交流的效果。比如说在传统春节期间,元宵节的彩灯,那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吉祥物品,彩灯集特有的光、色、形为三位一体,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有着我国民族特色的那种节日氛围,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典型的视觉符号。元宵彩灯是以纸和竹条为基本原料的,不仅构造手法独特、种类多样,而且有着丰富的寓意。在设计教学中应用民间文化的视觉元素,使得传统民俗文化在设计作品中有所体现,丰富设计者的一种情感体验。
四、设计经验层
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个设计,最重要的保证就是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传统文化所为我们提供的,其中有许多设计经验都是超具价值的。计成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园林设计师,在他的《园治•掇山》中说到了不同场所叠石、假山营建的目标效果与设计方法,为园林设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予以借鉴,《园治》中,不但有相关的实践层面规则和经验,更高的一条艺术规则也被提出:“构园无格,体宜因借。”营造园林,要与实地的气候环境、地理相宜;与园主人的知趣、财力、身份相宜。书房室内环境的设计,就拿明中晚期文人的书斋来说,那更是有着独到的追求,与完全不同的见解。功能上讲:书斋——当时文士“怡情悦性、修行养生”的私人空间,它的功能有别于卧室、厅堂等其他的一些空间场所。书房环境的设计,最需要体现的是:陈设品的位置经营与选择。排列物品讲究排偶、参差、错综等,来使室内空间的灵性与意蕴得到提升;选择陈设品要从色泽、形制、工艺、质地等方面来考量。书房的陈设总体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进行更换陈设物品,或者对布局进行调整,可带来生气,改善心境。设计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实时对学生的感受与理解,予以巧妙地引导,将见过的、学习过的设计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五、哲学观念层
每个时代都有象征他那个时代的精神,我们民族时代精神结晶,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道两家,他们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同在传统文化的演化与传承中起作用。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的,它们的核心观念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观念对传统设计理念与造物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能够实现“工巧”需要的是考量的合理巧妙,能够合理利用材料品质,根据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天然因素,去实现的。去雕饰的追求,对天然人造物的追求,要求我们不能人工雕凿,另一方面说也是能工巧匠感受自然之美而做出的最佳直接的追求。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真正高层次的追求是能够培养出思考设计问题从哲学层面的人才。
二、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随堂渗透,介绍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学习中的障碍。但是对于一些中文程度较好,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堂渗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所以,适当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某一部分的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开设书法课、剪纸课、中国音乐欣赏课、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课、太极拳课等中华才艺课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了一项中国才艺的情况下,也了解了这项才艺的起源,传承和发展。此外,还在特定的节日举行主题文化的交流讲座,这种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主题交流,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并且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变被动为主动。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主题交流讲座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汉语写作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增加本土音乐作品内容
高师是培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适当的添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的情操。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师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声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徐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丛书之一《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几套高师声乐试用教材。②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艺术歌曲以及经过改编的民歌作品,而对于高师院校当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态艺术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受当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风影响多种因素,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或原生态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本地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注入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传统剧目。如东北地区最传统的东北小调,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如徵调式的《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宫调式的《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调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等,乐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东北人民破朴实的生活情怀,生动活泼的热情性格均通过作品像我们诉说。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环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本土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传承。
三、高师声乐教师教学思维和知识的及时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经验和理论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经验消化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声乐教师和观众检验学习的水平,这使得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缺少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养成。而我国早期的音乐师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体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在结构上西方文化偏重而传统音乐文化偏少,在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侧重的较多,而缺少对戏曲、说唱等“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练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整学习结构,多接触传统音乐深化自身知识,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决定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途径
2.1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传承,后人可以通过前人的记述来对古代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更具有敏锐性。将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的设计灵感同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一处茶馆做室内设计,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的韵味。由于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我国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蕴比较浓厚,通过简单的文字记述就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或富丽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画面,因此,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上交的作品中来看,学生也大都实现了这一要求。有的学生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入手来创作,有的则从王维的《鸟鸣涧》入手来创作,而有的则是从戏剧入手等等。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文字所描绘出的意境,并将自己体悟到的内容同现代化的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别具特色。
2.2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入手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寻找灵感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让学生从真实的设计中来获取经验,增加灵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展览馆一般会在设计上突出同中国文化融合的样例。学生在参观展览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展览馆的设计同当时当地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展览馆当作自己的设计对象,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又同原来的设计相比有哪些更适合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实地参观和展览,以及不断地比较甚至再创作,学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2整合的研究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能深刻地改变教和学的方式。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教学的目的性增强,教学思考更具有程序性,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可能,并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图形计算器、专业模拟操作实验室、实训工场等计算机软件和校园实训环境为机电教学提供了有效手段和可行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在机电教学中的整合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
2.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是在特有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良好的情境会产生良好的情趣,良好的情趣可以使人有兴致地、有信心地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学科教学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兴趣地、有信心地学习机电。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可以将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从直观、形象加以考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们学校在PLC课程方面,引进亚龙的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编写应用程序,连接电子线路,控制传感器,完成每个机械手臂的动作要求。完整的一个动作,学生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这个动作要求必须要经历的步骤。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专业学习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2.2提供学习的探究平台,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职业学校的教学以学生学为主体,但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仍然以“教”、“讲”的需要来选择和使用媒体,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媒体,变印证结论为提供学习资源,变教具为学具,变灌输知识为启迪思维,从而使学习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索性学习。比如,在电工电子课程方面,学校提供实验室这个平台,理解清楚每个元器件的用途,同时为了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利用课堂讲解的线路图,组合模型电板,印证结论,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组成一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整体。
2.3改变教学的传统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机电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环境,与传统教学中的认知工具(纸、笔)相比,它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发展上有着实质性的进步。比如在CAD教学中,为了初中入学的学生跨越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难度,特意通过CAD三维设计软件向学生呈现直观动态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利用鼠标来拖动旋转立体,从而理解整个投影的方向和空间概念,同时向他们展现老师的整个思维过程,学生感知到立体模型的绘制过程,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学生由具体的感知飞跃到抽象思维。可以根据设计软件的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2.4实现真正的教学互动,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实现师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只要是能通过计算机来学习机电软件,我们学校机房提供教学软件实现教学互动,在网络上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端匿名大胆发言,师生可以无屏障交流,各抒己见。老师可以通过教师端控制学生机进行演示讲授,同时,学生存在问题,可以把他的问题通过教学软件播放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同时课后师生之间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无限制的实施交流,没有距离感。老师随时随地能了解学生,给其的帮助与引导通过网络可以完美实施并增进彼此情感。
1.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渗透,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2.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减缓社会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当代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出现,可以将其中良性的理念传输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制约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因素
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克服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传统文化社会氛围不理想,全民传统文化素养不高,难以为高中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2.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的融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高,也难以有效的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
3.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一,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善,这也是造成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实现途径
如果上述提到的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融合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给予高中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如下的角度入手:
1.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针对于目前高中教师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现状,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便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去:(1)结合高中语文教育的目的和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出符合高中语文教育精神的传统文化素材,在此基础上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2)合理安排不同传统文化的比重,将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精华展现出来,使得学生从古文化的层次去理解现阶段的核心价值观。(3)积极健全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为教师开展更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打下基础,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环境。
2.积极开展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高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由此实现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合到语文课堂中去。具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形式:(1)举办某一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邀请语文教师和学生参与进去,以朗诵古诗词的方式开展,使得更多的高中生参与进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2)在校园内部开展大型的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写作比赛,邀请学生参与这样的比赛,学生可以在参与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得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升。(3)积极利用高中校园网,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在网络环境上构建虚拟的传统文化讲坛,以便发挥传统文化在营造健康校园网方面的作用。
3.注重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只有这样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才能够保证学生接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意义的。具体来讲,需要做好如下的工作:
(1)高中可以借助家长会,传统文化活动实践的方式,向家长宣传高中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得其意识到家庭成员应该如何去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形成合力。
(2)强化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的培训,使得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以便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这也是促进两者相互融合的环境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仍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抖空竹等等。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四、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1.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是学校全面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通过民族体育意识的建立,引导人们逐渐将眼光投向全球体育文化,建立宏观的体育意识。有了正确、积极的体育意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就成为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2.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教师应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源自民间,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真正要引进体育课堂,以繁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3.统一完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学校这一基地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培养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这是有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活跃的力量,他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尽可能地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与原则,形成有独立性的有体育文化特色的课程框架。
其次,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人的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能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有效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三个体育素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将体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就能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4.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
体育教师除认真上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民族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5.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切实有效的运用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晓峰.浅谈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M].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2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积累了长期而丰富的宝贵经验,以教材、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集合讲解和板书于一体,对学生实施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才能发挥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语音室学习环境,有网络互动平台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也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融合到一起,使得学生通过视听等感觉通道获得知识信息。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建立网络沟通和交流,克服了时间、地点的教学限制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较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授知识过程中,缺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而现代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基于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交流、互动和探究,共享信息资源、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架构。教师是现代教育模式的辅助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现代教育技术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态度和效果,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和提升。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也不应该成为教师装点教学门面的设备,应该真正的借助多媒体教学等设备,优化教学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3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丰富
以多媒体课堂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教学形式,它的教学目标是完成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服务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应该明确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多媒体辅助教学、语音室等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丰富教学形式的作用。但是教师也不能够过分将精力放在注重教学形式之上,不断转变不同的声音、图像、动画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效果,这样做看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实质上却转移了学生的兴奋点,降低了教学质量。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学技术手段,在丰富和完善教学形式的同时,也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拓展学生视野,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实际情况,确定采取何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合理调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时间,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工具的使用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质量的综合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应该为提升学生能力、强化教学质量服务。
4教师讲授与教学辅助的渗透
传统教学模式较多的是教师的口头讲授,将一个问题反复口头描述,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参与,运用多媒体辅助技术手段,将问题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的共同运用,并且激励学生与教师互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互动探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魅力,如运用语言、动作感染力,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辅助教师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1.2对中职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传统的中职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材是与各个专业相关的各项专业书籍,这些内容的简单堆叠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应该完善教育内容,融入更多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将教育生活化作为教育的重要发展途径。在中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理念与教育进行结合,比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与诚信有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还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要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出现类似问题。再比如传统文化中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也可以作为日常的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精神,加深自己对学习的执着度。
1.3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融合,完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程度逐渐加深,很多学生受外界舆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有必要组织一些有层次、针对性较强的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不断完善教育课程体系。定期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教育讲座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实现自身心理的良性发展,实现自身文化思想的深入发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生活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改正。
1.4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应该要进行改革,不断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加强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中职教育中往往会存在一些深奥的词汇,要对这些词汇进行解析,利用比较直白、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各种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另外,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将课堂主题定位传统文化的某个部分,从而在课堂当中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表演和演讲等,利用现阶段广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中职教育实现现代化,并且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各个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增强,国富民强
与日本重视国民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中国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却与之不相匹配地出现倒退现象。尤其中国教育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更全面、更完善地发展,造成国进民退、国人素质不高的问题。这表现在中国人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旅游、移民时,出现文明、公德心和遵守社会秩序方面的冲突和摩擦,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中国现在的教育以大学教育为最高等教育,自中国近代化以来,大学教育都是培养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途径,知识分子一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和精英。但是也出现了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学术腐败,大学教育功利化、职业化,缺少人文精神和学术信念。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自古就将受教育看做修养身心、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学习儒学经典,明志明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古人以道德为教育之本,古今对照,读书人应有的德行我们是否有所传承?从教育角度分析社会道德问题,思考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讨论社会文明是否依靠重振中国人传统道德保持,已经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