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1 22:42: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党员自我评价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学生工作定位
学生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和历史重任。高校学生工作有狭义和广义的差别。狭义的高校学生工作即一般认为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广义的高校学生工作即除专业教学外的所有校内活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二、党员之家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各自为政。其一是党员之家中学生工作体制管理的错位,造成服务部门、协调部门疲于应付各类事务,而没有时间去协调与把握学生工作。其二是党员之家中基层体制的虚位,工作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使整个学生工作创造力不够、活力欠缺。其三是整个创造力中的体制空位,导致基层组织领导机构、协调部门的脱节。综上所述,在党员之家的工作体制中,由于各自为政,协调不畅,无法满足学生发展。
(2)制度缺失。就高校学生组织来说,一方面,无论是高校学生组织还是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部门都没有到成熟的程度,这种缺失不利于党员之家的发展,而且使得高校学生组织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组织和高校学生组织管理部门在高校学生组织自由的“度”上还存在着利益的博弈,而这一博弈的后果是双方不能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使得固有的制度并不能产生激励作用,反而阻碍了组织的有效发展。
(3)缺乏专业发展。从学生参与高校组织的动机看,功利与非功利、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等相关因素掺杂其中,表现十分复杂。因为党员之家的工作目标群体之特殊性,所以需要待人以诚为先,办事以信为本。其成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个性品质和积极健康的人格、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目前党员之家的学生工作者大多有所欠缺,工作思想也很淡薄,相当一部分人只是把学生工作当作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工作职业,这也不利于学生在学生工作中体会社会工作,实现自我提升。
三、党员之家工作问题的相关对策
(1)更新工作理念,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面。一方面,高校学生组织非组织法人的性质决定了党员之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在不同情况下,不同主体对高校学生组织发展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正视主体的存在,并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照顾主体权益,使每一方都能够体会到管理过程中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这样才会促使管理的顺畅和高效,并保证在组织中学生工作发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还必须创设参与制度。党员之家的每个学生工作者能够参与到自我管理之中,这样就理顺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管理的开展较为顺畅和有序,且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新工作管理制度。党员之家管理部门自身应当创新工作机制,以新的思维面对新的形势,积极转变工作方式,为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创设良好环境。从管理方式上来讲,高校学生组织管理部门应当尊重高校学生组织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高校学生组织的优势,与之进行积极合理的良性互动。
(3)塑造学生工作专业形象。第一,塑造党员之家中的工作专业形象。想要把内心信念表现出来,就需要有良好的形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信服,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又能比较简单地赢得团体成员的信服和支持。党员之家工作形象包含了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和周密的思想作风。第二,树立工作职能理想。这是指学生对工作种类和未来工作部门的向往,并且是学生对现行工作特点即将实现的信仰和追求的目标,具有持久性、综合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只有建立了高尚的工作理想,培育自身专业意识精神,才可以产生巨大的工作信念。
鉴于党员之家工作的针对性极强,笔者也只是提了一些建议,希望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党员之家工作更好的发展贡献一些力量。
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多向的价值,包括党内评价、教师群众评价、学生评价、党员自评、领导小组评价、校长评价等,尤其要重视自我评价。实行这种互动式的评价,注重他评和自评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党员教师的主体作用,从而更好地自我引导。
例如,党员陈老师在工作中始终默默无闻、只顾低头干,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他在一次自评中谈到自己注重家访,且常年资助班里一名特困学生。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确有此事。为此我们在支部大会上、全体教师会上、学生会上大力宣传陈老师的爱生事迹,既對陈老师个人工作给予了肯定,也为其他教师树立了榜样,指引了方向,更为陈老师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又如,新毕业大学生党员李老师,比较善于言辞表达,在一次自评中,写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夸大自我的评价,我们决定由支部书记找她谈话,首先肯定其思想认识方向、价值取向的正确,然后帮她找到自身的优势:年轻精力充沛、热情、知识素养好,与此同时给她确立了学习榜样。一个月后,这位年轻党员就有了很大进步,和同事说话谦虚了,爱帮助同事了。
2.评价指标多元化
重视个性发展的差异性评价,也可称为党员教师个体差异性的评价。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评价理念,探索党员教师发展性评价,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凸显评价指标多维度、评价形式多样化与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有效地促进党员教师不断进步、成长。在党员个体得到发展的同时,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例如,我支部针對本校教学岗、管理岗、工勤岗各自的岗位特点,从思想、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设定评议内容和评议指标,并坚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党员先进性的不同标准进行调整,始终用先进性的“尺子”衡量每名党员。在把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普通党员进行评议的同时,设定业务工作、民主评价和部门考核等3大方面、9个层面、21小项内容,赋予不同的分值,抬高“标尺”,实行更高标准考核,增强了领导干部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为确保每名党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各种评价数据,并以文字材料、坐标曲线、柱状、饼状等灵活直观的形式,将每名党员的具体表现以分值反映出来,且有综合排名、单项排名,使每名党员對自己的位置、突出项、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
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
管理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班级管理难度逐渐加大。也面临着更大的考验。班级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更是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中的重中之重,班级管理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影响。要确保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解决好班级管理的各类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一要明确要求,二要采取积极措施。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及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个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的时期,班级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班级缺乏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应在心理上存在很强的互依性,班集体则应该有易于被大家接受的且确定的共同目标,大家能共同的为班级贡献力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学校或院系举行运动会,各班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取荣誉,但是,其他同学冷眼旁观或根本不到运动场,似乎这些活动跟自己毫不相干,自己不是班级的一部分。虽然有些学校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班级有凝聚力,大家也有很高的信任度,能为班级建设共同出力。但从实际中不难发现,部分同学缺乏归属感,使班级凝聚力不强。
(二)班级管理制度欠规范
班级管理制度主要有两种:成文和不成文。成文的制度主要是指各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都具有刚性特点,一方面调节同学的行为,促进共同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维护每位同学在集体中的个人权益,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这些制度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需要注意,即班主任按制度,直接或间接让班干部去管理和制约其他的同学,控制学生思想和行为。该方式直接产生若干问题:第一,班主任只关心怎样去纠正学生行为上的错误;第二,学生过分关注规章制度;第三,班干部对同学的监视容易导致同学之间的对立;第四,一些班干部滥用权力,造成师生之间的误会。该方式使个人和集体发生对立,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整齐划一的要求所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非成文的制度包括班级形成的风气、习惯、传统等,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很多学生认为现有的班级制度缺乏实际性,脱离实际生活。制度建设对班级建设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很多的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过多地反映了管理者的意志,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的制度缺乏学生自我管理的体现,对学生发展不利。
(三)团队合作意识的欠缺和不和谐竞争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受“重点关注”的对象,养成了自私的个性。这就造成了众多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欠缺,不能很好的协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大学班级建设中的不和谐表现为奖学金、助学金、党员发展、评优评先等行为,使学生间产生了利益冲突,造成激烈竞争。如部分大学奖、助学金的发放制度不健全,单纯用个别指标衡量,忽略综合能力和表现。这个制度的结果是片面的衡量学生在班级中的作用和进步,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得到认可的机会。
(四)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平台。但是,目前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数学生热衷于参加各类社团活动,而对班级活动却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和想象中不一样”,“不切合社会实际”,“缺乏人性化管理”,“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五)班级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
在很多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者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另一方面承担着学生管理任务。前者是其主要职责,后者大部分是作为兼职任务分配的。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反映,几年下来,难得见到班主任的影子。高职院校学生渴望和班级管理者交流,但班级管理者不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这样的班级长期下去自然会出问题。
(六) 学生学习倦怠倾向严重,班级学习风气有待端正
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机遇,各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有了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下降,最为突出的是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自身学习习惯差,进取意识淡漠,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对学习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学习倦怠倾向严重。以致许多学生小病大养、小事大假,逃课成了他们的习惯。而教学者只顾教学疏于学生管理,班级管理者不太重视学生上课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院校班级学习风气整体状况不佳,班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七)班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依靠班级管理者一人的力量很难治理一个几十人的班级体,这时应借助班干部尤其是班长的力量。好的班干部队伍,容易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大部分的班级管理之所以效果不佳,与班干部队伍的低水平建设密切相关,有些班级管理者在组建班级干部队伍时往往凭借与学生的关系或者表面印象,而不是从管理的角度去选人用人。
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角度来看,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部分辅导员老师存在着只负责组织选拔不负责系统培养和引导,对学生干部应该开展什么工作、怎样去开展工作,工作中遇到问题该怎样面对、如何处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等等都没有细心的指导和帮助、正确的引导、足够的关心和严格的监督。这不仅使得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甚至导致班干部不能有效地开展班级工作,其工作也无法获得同学们的理解和支持,在班里无法形成应有的影响力。
二、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措施
面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班级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班级建设管理体系。
(一)高职院校班级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辅导员的头脑,必须要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科学发展意识,推动高职院校辅导员转变管理理念,明确管理目标,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大学生、相信大学生、依靠大学生。
在班级建设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要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从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从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管理目的出发,转变学生管理的理念,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作为班级管理的出发点。以尊重、理解、关爱和宽容的管理态度进行学生管理。避免管理中空洞的理论说教和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鼓励,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自我管理理念。
(二)创新科学的学生管理模式
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通过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氛围,在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实施学生管理。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进行自觉思考和行为控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达到班级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辅导员必须在推动班级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科学、管用的建设体系上下功夫。
1.思想道德建设是基础
在班级建设中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班级思想道德建设下功夫。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灵魂,决定人的发展大方向,是高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班级各项建设的基础。因此,在班级工作中辅导员应把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到首要地位,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要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认真组织学生学习相对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职业道德底线,为学生最终就业筑牢思想防线。
2.制度建设是前提
在班级建设中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内化”学校各项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制度建设是班级各项建设的前提。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应以学校各项学生管理制度为前提和依据,同时要考虑班级自身状况、专业要求以及社会需要等因素。辅导员可指导班级学生干部制定一系列具体细致的班级管理制度(如:班级例会制度、班级事务公示制度、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细则、班级教室宿舍卫生值日标准、班费管理使用办法等),经班内全体同学反复讨论、表决通过,形成班级规章制度并成为班内所有同学必须共同遵守的班级行为规范。通过对校内学生管理制度的“内化”,确立班级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可以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而且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
3.组织建设是保障
在班级建设中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党、团支部建设工作,组织建设是班级各项建设的保障。一是打造一支靠得上、用得住的学生干部队伍,要把任前选拔和任后培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学生干部选拔过程中,辅导员既要让班内所有同学明确班级学生干部的岗位设置情况、岗位职责以及任职要求,又要让班内所有同学知道学生干部选拔的程序、步骤和方法,要通过班内民主选举的方式把思想积极上进、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团结协作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选。同时,辅导员还要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和教育,特别是做好对低年级的学生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工作,要经常性地给予他们指导,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以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树立他们在同学当中的威信;此外,还要做好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情况的信息反馈工作,通过发放任职调查问卷、组织学生座谈、个别谈话等手段了解学生干部的工作状态,督促他们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防止他们产生骄傲自负、放任自由的心态,更不能让他们滋生享受学生干部特权的心理。二是高度重视学生党、团支部建设工作。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精英、楷模、旗帜,对广大学生具有极大的榜样作用、凝聚作用和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班级党、团支部建设过程中,班级应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动态的党员、团员教育活动,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养教育活动,要深入了解党员、团员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和帮助。定期组织开展党员、团员的思想理论学习,加强对学生党、团员的继续教育,创新班内培养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团支部活动。通过加强学生党、团支部建设工作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推动班级健康有序发展。
4.学风建设是关键
在班级建设中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班级建设的关键。首先,辅导员要让每一名高职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高职学生学习阶段大致可分为三阶段,即:大一期间的适应性学习阶段;大二期间的拓展性学习阶段;大三期间的实践性学习阶段,要让每一个学生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其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在改进学习方法上下功夫,避免重学习而轻思考或重思考而轻学习的片面做法,要把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辅导员要努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可以通过组建班级学习小组,开展班级读书月活动,邀请任课教师、高年级学长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校友给学生讲解自己勤学苦练努力成才的经历,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还可以发挥学生宿舍的小集体作用开展“学风优良之家”评选活动,促使学生共同进步。
5.文化建设是源泉
在班级建设中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班级各项建设的精神源泉。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阵地。因此,要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专题讲座、影视欣赏、文艺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活动等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得到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充分培养;要以身边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为榜样,给大学生上几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让他们对照先进找差距,使之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要以学生宿舍为单位,大力开展宿舍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氛围。
6.监督和评价机制建设是动力
在班级建设中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班级监督和评价机制建设,监督和评价机制建设是班级各项建设的动力。在班级监督机制方面,班级管理中要形成层层监督的机制,即辅导员对学生干部的监督、学生干部对普通同学的监督、普通同学对学生干部的监督以及普通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监督的目的在于把对方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一面镜子,既告诫他人也提醒自己。在班级评价机制方面,要形成大学生自我评价、任课教师综合评价以及辅导员综合评价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机制,做到评价力求客观公正,有利于教育大学生、有利于启迪大学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
(三)用心交流,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放下姿态跟学生交心,做到“五勤”即勤走访、勤问、勤记录、勤反映、勤总结,认真用心地做好与学生有关的每一件事,用关爱之情感化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要注重方式,讲究技巧,多和学生谈心,班级管理者与学生谈话或劝说前,必须掌握各种信息,抓住学生特点和需求,避免板起脸孔,抬高架子,或者简单教条化,灌输式地我说你听。避免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或反抗心理。应该避实就虚,找到突破口,顺利进入主题,话不在多,有情则灵;声不在高,有理自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设己的劝说被学生接受[3]。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排忧解难以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四)齐抓共管,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管理者应从上课出勤率入手,联合任课教师和加强管理,对那些经常旷课的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屡教不改者进行必要的处分。辅导员应该与任课教师保持定期的联系,及学生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对于同学们的小小的不良苗势,都要充分重视,抓住学生的细微变化,因细心观察每一个细微之处,并找到原因,从而促进学生良习惯养成。班级管理者如能在问题发生之前及时消除学极的和负面的思想行为,防患于未然,便会省去很多麻烦,建议任课教师严格补考,考试不及格者一律重修,何时修完学分,何时毕业。
总之,班级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班级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把班级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学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监督与评价机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发展观指导班级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师生情感沟通,充分体现教育的真谛——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班级的又好又快发展,也才能真正推动新时期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元新,胡邦宁,等.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廖锦春.高职院校加强班级建设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一、当前理工院校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政治和国家大事漠视,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意识淡薄、劳动观念不强、文明素养较差,知行不统一、诚信意识淡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较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信仰宗教问题方面,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有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一学生为0.58%,大三学生为14.44%。大学生考试不诚信现象也非常严重,考试作弊或有过弊想法的占55.85%。
2、综合素质测评不全面,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目前,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各高校的称谓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颁发的《中国普通高校学校德育大纲》、《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学生素质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划分为德、智、体等三个主要方面,并分别赋予权重,加以累计,并通过对学生得分分值的排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评价体系产生于过去的应试教育,容易导致学生注重智育评价,而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没有体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思想,在一程度上影响到第一课堂的教育效果。
3、德育教学模式、方式单一。一直以来,许多高校不重视德育工作或者是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加上学生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单一。调查发现,40.82%的学生希望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8.78%的学生希望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此,德育教学模式和方式改革迫在眉睫。
4、教育资源零乱,教育目标不够明确。高校除第一课堂之外,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日常管理教育、课外科技文化学术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
虽然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很多,但是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形成明晰的教育目标,教育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综合所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综合转变入手,提出培养原则和途径,其中开展综合教育不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关于综合教育概念的界定
综合教育,特指在校四年除教学活动之外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第二课堂的教育),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承,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和中心,促进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涉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人文社科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它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时代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起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作用。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教育知识体系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综合教育包含了德育的主要部分。因此,综合教育比专业素质教育在深层上更能反映人才的质量,所以要予以重视。综合教育知识体系主要由四个教育模式,即思想教育、创新教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24门课程组成[ 14门必修课程(核心课程),11门选修课程]组成。要求学生在四年内分阶段修满53学分。
1、思想教育,要求学生修满16个学分,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日常思想教育、品行鉴定、操行表现,毕业教育,商务礼仪等。
(1)入学教育与军训。军训是一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途径,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磨炼意志品质,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人民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同时与入学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安全、专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每年新生入学后即参加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时间为2周,2学分。入学教育主要内容为家长座谈会、开学典礼、校园参观、专业介绍、校史介绍、校纪校规学习等;军训主要内容为:部队常识、军事理论、队列、拳术、阅兵等。
(2)日常思想教育及品行鉴定。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遵纪守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主要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采取集中报告的形式,由社科系教师担任报告员;报告、讲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热点、焦点问题;组织班级学生参加升国旗活动,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党团班级活动,主要包括: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与教育,团校团课教育,主题团日活动、团支部风景线活动、团内民主评议、评优表彰、主题班会等;大力加强大学生党员"三个代表"实践团建设,使其成为大学生党员自主开展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团体。
(3)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诚信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诚信品质。本活动项目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安排,以助学贷款、缴纳学费、考风学风建设等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蕴教育,并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组建学生诚信考核体系,并逐步与社会接轨,为用人单位提供依据,努力促进 “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感恩、和谐的学校氛围的形成,着力增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4)毕业教育。主要安排在第八学期。以第一课堂《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择业教育、文明离校教育、毕业生评教、毕业典礼、优秀毕业生评比表彰等,以“毕业生文明离校月”等活动为载体,帮助毕业生正确理解国家现行毕业生就业方针和政策,帮助暂时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办理好户口、档案存放手续,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培养大学生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
2、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本项目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首先通过课堂主渠道 “创新学”的讲授,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创新理论、意识和观念;其次由学生处和校团委开展系列活动,包括科技竞赛、学术讲座、、科技学术报告等,科技学术报告(讲座),旨在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同时建立制度保障,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该科目学分不得少于6学分,提前一年毕业者可减免2学分。
3、文体活动,要求学生修10学分,包括文艺活动、美育活动和体育达标。通过学生文化艺术节、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卡拉OK、舞蹈、话剧、百科知识、书画等活动活跃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人格境界,陶冶情操,增进友谊,拓展素质。通过早锻炼、体育课、群众性健身活动、课外自由活动、球类运动和体育比赛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心素质。一年级学生可采取集中做广播体操的方式进行,二、三、四年级则主要采用跑步打卡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风建设,提高鄂西北高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科学调整学生培养方案、“转化学困生”势在必行。要有效转化学困生必须正确把握他们的现状,充分了解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并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对策。
所谓高校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因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学困生常常表现为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兴趣弱,学习态度不端正,迟到、早退,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无故缺课,等等。他们是高校中的另一类弱势群体,不应该被忽视。
一、鄂西北高校学困生的现状分析
1.学困生年级分配比例不均,尤以大学二年级学生居多。
以鄂西北某高校电气工程系为例,大学二年级共有三个班级、120名学生,留级生就有27人,占到了总人数的22.5%,留级率占全系之首。调查数据显示,大二这一学年极为重要,甚至成为大学中的一个分水岭,留级率也偏高。家长、高校、学生对这一现象都应该给予高度关注。走过了大一的迷茫时期,大二学生对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已经熟悉,没有了大一的胆怯,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很多学生耗费了大部分的精力在课外活动上,甚至占用了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更有甚者,造成留级。
2.学困生中迷恋网络游戏者所占比例偏高。
鄂西北高校以理工科为主,男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酷爱网络游戏的学生颇多。高校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希望在网络世界里寻找自信;有些学生在情感上遇到了挫折,通过网络来发泄自己的不健康情绪;有些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不知道该如何安排空闲时间,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打游戏上面。由于迷恋网游,课程逐渐被落下,最终导致学习困难。
二、造成鄂西北高校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鄂西北高校学困生的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学困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家庭背景、心理特征、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方法等都对他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心理因素。
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学困生大多数是对学习缺乏信心,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由于自信心不足,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困难面前不去思考、不去努力,而是选择逃避,造成学习成绩差,产生应付心理。鄂西北高校理工科专业偏多,学习难度相对较高,给很多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还没有尝试就被困难吓倒。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是他们最主要的感情寄托。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生活关系处理不当,最先遭殃的就是孩子。鄂西北高校以本地的生源居多。当地农民大部分到外地打工,平时与孩子交流很少,孩子缺少家庭关爱,在心理上失去了依托,感觉到孤独、寂寞,逐渐对学业失去兴趣,甚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3.兴趣因素。
这类学困生的特点是对学校或专业不感兴趣。他们的父母在事业上非常优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主观地替孩子选择了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学校和专业,孩子只能顺从。到大学后,这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又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便像离开了笼子的小鸟,“自由的飞翔”,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看视频、处朋友等,时间一久学业便荒废了。
4.环境因素。
生活在农村,产生自卑心理。鄂西北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或贫困地区。有些学生到大学后被周围的大千世界所迷惑,失去了上进心,和同学在生活上盲目攀比,心理产生落差,对学业丧失信心。特别是现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行为懒散,逃课,甚至不去考试,久而久之不及格的科目增多,逐渐沦落为学困生。
5.学习特点。
偏科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对专业课十分喜爱,但是对基础课、公选课兴趣不大。因此把大部分时间用到自学专业课上面,而其他课程的成绩就比较落后。以计算机系某同学为例,该同学十分热爱计算机专业,不但把计算机专业课学习得很出色,同时还把大部分时间用到计算机专业课的自学上面,在编程方面能力很强,但是其他方面就比较薄弱。由于学分限制,最终导致留级,成为学困生。
6.学习方法不科学。
有一部分学困生是因为选课不科学造成不及格现象严重。这些学生大一的时候,处于转型阶段,比较迷茫,落下的课程很多。经过一年的过渡、调整,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明确了学习目标,所以到了大二想把落下的课程弥补回来。在选课的时候没有科学分析自身状况,在焦灼的状态下把重修的课程和大二需要学习的课程全部都选修了。虽然经过努力,大二的课程都顺利通过,但是大一的课程大部分都没有精力去重新学习,最终不及格的课程再次增多,导致学习困难。
三、转化鄂西北高校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学困生的产生源自一种病因复杂的“综合症”,是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所谓“学困生”,并不是没有学习能力的“笨孩子”,而是因为各种因素造成对学习失去动力的学生。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其成功转化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培养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教师首先要注意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积极因素,增强他们前进的自信心和勇气。其次要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困生。对学困生进行正确激励,鼓舞信心,促进学困生主观因素的变化,帮助学困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正确地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和应付心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团队意识。
学困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擅于与他人交流。他们大部分时间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根据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选择性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者社会实践,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的环境当中,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他们脱离网络游戏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他们的生活态度,转变他们的生活观念,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3.针对学生特色,量身定做学习方案。
从专业思想、职业理想、学习状态、学业需求、家庭反馈、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关注学困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和自身的发展需求,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量身拟定学习计划及学习方案。
4.发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进行“一帮一”帮扶活动。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组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与学困生进行“一帮一”的帮扶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起来比较顺畅,不存在代沟。因此组织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与学困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关注学困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的信心,负责督促学困生保质保量地学习,逐渐脱离学困生队伍。
5.早发现、早警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动态。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在每学期末进行成绩汇总,通过分析比对,找出成绩波动比较大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警示”,让学生心中警钟长鸣。尤其是徘徊在留级边缘的学生,更是重点关注对象。定时找他们谈话,做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尽量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升级,按时毕业。
6.科学选课,量力而行。
学困生在每学期末选课时,教师要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以免盲目贪多。学困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保证每学期修够必要的学分的同时,将以前落下的课程逐渐修完,不能急躁贪多。一次性选修的课程越多,压力越大,不及格的几率也越高,结果可能与自己的初衷大相径庭。
学困生转化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必须正确把握学困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充分了解造成学困生的原因,“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化学困生,了解其思想动态,是促进鄂西北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提高高校整体的学习质量,促进学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诸多方面齐抓共管、各种因素协调配合。
作者简介邓晓华(1982—),男,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 珏(1978—),男,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88)
江西省教育厅201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与对策研究”(课题号:JY1238)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分肯定了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建社、改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阐述了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讲话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担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最年轻、思维最活跃的一个青年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一、中国梦的实现对大学生品德及大学德育教育的要求
(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理想信念坚定的大学生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指明了人们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部动力,推动他们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长而发奋学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高校的德育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梦融入中国梦当中,把个人的力量融入集体的力量当中,把实现个人梦的奋斗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当中。
(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同一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价值观不但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并最终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只有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行为,才能自觉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德育教育正是以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应。
二、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外部环境变化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现阶段外部环境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球化带来政治、文化观念的挑战
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格局最显著的特征。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正在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但是全球化在优化资源配置?熏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熏大量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熏加速道德上的斗争与融合。大量的西方腐朽文化随着经济大潮涌向我国,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熏两种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加剧?熏主流意识存在着被削弱的威胁。
2.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但市场经济具有逐利性和竞争性,鼓励竞争和个人利益。它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协作精神、服务意识和集体注意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如市场经济中所包含的本位主义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个人利益的要求强烈,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造成对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漠视;在竞争的过程中,为了能脱颖而出,淡化和他人的协作,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受等价交换的影响,把所有的东西等同于商品,讲究有偿服务,等价交换,从而淡化服务意识;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可能导致大学生急功近利、见利忘义,过分追求物质利益,陷入拜金主义的漩涡。
3.网络的发展引发大学生思想的混乱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它为大学生带来快捷便利的网上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网络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网络信息提供的也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公用信息。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各种思想和文化都得于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思想糟粕。大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在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新观点接受快,是非判断上又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些思想糟粕对大学生必然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二)高校自身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熏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对高校德育教育带来较大的冲击。这些变化引发大学生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熏出现新的道德问题。这要求高校德育内容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增强德育教育说服力。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内容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目标过高?熏教学内容空泛?熏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过于理想化?熏严重脱离实际等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德育教育过分注重道德规范教育而忽视道德实践,使得学生谈理想时夸夸其谈,碰到实际矛盾时却缺失道德判断能力和智慧。
2.教育方法呆板,重灌输轻道德养成
教师是德育教育主导者,学生则是德育教育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德育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目前的情况是,高校的德育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积极性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方法上,仅仅满足于传授一些道理、价值观,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造成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抗拒。教学上以强制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养成。因此,很多学生对理想、价值观概念清晰,现实表现却差强人意。
3.评价机制单一,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主要的评价方式是通过考试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考核及任课老师、辅导员对学生的主观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来确定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考试这种方式更多的是显示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而不是道德水平,尽管一个人的道德养成需要道德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任课老师、辅导员对学生主观评价的方式也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一是评价的标准难于量化,主观性强;二是对参与评价的老师、辅导员要求高,只有高素质的老师和辅导员才能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三、改进高校德育教育,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一)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
1.教育内容的创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德育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要。“中国梦”的提出给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根据“中国梦”的特点在德育教育中创新教育内容,加入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
2.教育方法的改革
首先,必须改变原来“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德育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处理好在德育教育中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老师更多的起到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其次,要突破单一的课堂教育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德育教育形式的载体,并能寓教于乐,对学生比较有吸引力。因此,应充分利用课堂外的业余时间,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最后,应注重生活中的道德养成。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注重道德素养,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道德无小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二)拓宽教育渠道,发挥社会作用
1.提升教师素质,推动全体教师树立“教师梦”
想让学生有梦,教育者应先有梦。作为德育教育的引导者,首先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立身立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其次,德育教育绝不仅仅是德育教师个人的工作,应该引导全体教师树立德育教育观念,共同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
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会干部的带头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党员和学生会干部都是经过严格审查和选拔产生的,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望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年学生骨干,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其他同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德育教育中,一方面我们要求党员和学生会干部首先要严于律己,起好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自觉带动其他同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贡献自己的力量。
3.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互动,形成联合教育格局
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即使学校再努力,也是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实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各自的优势,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互补的,同时,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这需要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充分的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双方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与家长及时、有效地互通信息,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方式,形成联合教育的格局。
(三)加强教育管理,建立合理评价体制
高校应在组织协调好德育教育队伍,加强对德育教师的考评,帮助德育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在财力、物力方面充分支持德育教育,形成高效率的教育格局。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到的德育知识,掌握德育理论,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并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评价体制,除了德育知识考查外,加入日常生活中德行的考核内容,如建立学生在校期间诚信档案,随时跟踪学生品行情况。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除了考试和自我评价外,加入第三方对学生品行的评价,更加客观的反应学生真实的品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R.
2013,(5).
2马小卫.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探讨J.学园,201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48-03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大学生住宿条件的不断改善,现在的大学生除了上课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愿意在生活园区度过。生活园区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人员最密集、关系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场所。由于在生活园区内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较大,非常容易导致其组织纪律性下降的状况,比如发生赌博、酗酒、打架闹事等恶性事件。同时,高校学分制的施行,导致大学生对传统的班级概念正在弱化,集体观念淡薄,思想松懈、自由散漫的不良风气也在蔓延。如何加强生活园区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要做好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树立“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的教育新观念
教育者和后勤服务人员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善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的必然前提。大学生生活园区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开展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主要是要求教育者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坚持“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的新观念。所谓“以生为本”的观念,就是要求教育者和广大后勤服务人员在开展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处处以学生利益为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以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满足大学的正当需求为目的。“服务至上”就是要求广大教育者和后勤服务人员树立起教育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主动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改善服务态度,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满意、热情、细致的服务。
二、创新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其效果影响较大,方法的创新与灵活运用,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侧重于显性教育,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直观,但有些过于直白和彰显。以灌输教育方法为例,主要是由教育者单向地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不太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有空洞说教的嫌疑。就目前来看,部分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仍然以传统显性教育方法为主,比如召集学生座谈会、个别谈话或者是开展文明寝室评比活动等,形式比较单一枯燥,没有新鲜感,时间长了,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这就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学生生活园区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应该在注意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灵活运用,要侧重教育方法的隐蔽性和渗透性,注意将空洞的说教转变成情理交融式的疏导,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加强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各高校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建立一支大学生生活园区学生党团组织工作队伍。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有党团组织工作作为保障,通过党团组织工作的开展,不断增强党员、团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
第二、建立一支职业化的生活园区辅导员工作队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各高校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生活园区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员,让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第三、加强大学生生活园区后勤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一是要严把“入口关”,要将那些具有服务意识,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的人员选聘到后勤工作岗位上来。二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后勤工作人员集中学习和培训,比如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后勤管理知识,不断加强后勤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四、进一步优化生活园区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高校应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生活园区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多样化的需求,为生活园区环境育人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一是要改善生活园区学生的生活居住条件,比如对学生寝室进行必要的生活设备的添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学生寝室安装热水器,解决学生日常用热水、洗澡的实际问题;高校要加大对生活园区食堂的资金补贴,要改善大学生的就餐环境,提高食堂饭菜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吃上物美价廉、安全卫生的饭菜。另外,还应在生活园区内适当增设学生休息活动场所,适当添设文娱健身设施,增设医疗卫生室、书报阅览室等,尽量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
二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园区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健康向上、和谐协调的学生文化活动,能对生活园区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在生活园区开展文化活动,要不断地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高品味。同时,也应该突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健康向上的生活园区文化活动精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生活园区的各项文化活动当中,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使大学生能在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生活园区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五、充分挖掘大学生生活园区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生活园区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地,同时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各高校要积极地探索和挖掘大学生生活园区的育人功能。
第一、鼓励大学生在生活园区成立各种社团协会或自律组织,例如成立大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食堂监督岗,等等,发动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园区的各项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鼓励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改造,从而帮助他们完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第二、充分发挥生活园区宣传栏、黑板报等的宣传教育功能,通过各种宣传媒介积极褒扬生活园区内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行为,鞭挞生活园区内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另外,还应该在门厅、宿舍走廊、学生食堂等场所悬挂伟人画像和名人名言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的德育考评体系。将大学生在生活园区的日常行为、纪律卫生等各种表现纳入学校德育考评体系,作为大学生评先、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德育评价是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一项重要举措。生活园区德育考评体系的建立,既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重要方法,同时又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督促和激励他们积极上进,不断提升道德品质、综合能力以及完善人格。
另外,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生活园区与学校其它部门或者区域的界限,要集中全校的教育资源,共同做好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局面。高校其它部门要充分挖掘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力求找到与生活园区育人的结合点,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例如,科研处可以协助大学生在生活园区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对一些科研型或者技术性较强的科技文化活动进行指导,营造生活园区的学术氛围,吸引生活园区广大学生参加;图书馆可以协助大学生在生活园区成立“读书协会”等社团组织,倡导学生的读书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丰富课余生活,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品味。
总之,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现实需要。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生活园区的各项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将各项工作做透做细。在搞好生活园区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尽快建立起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保证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并且取得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励立庆.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02).
[作者简介]马旭东(1972-),男,黑龙江佳木斯人,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口腔临床。(浙江湖州313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68-02
目前高校中的一些特殊群体学生值得关注,这些特殊群体包括学业落后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心理困惑群体、网络依赖群体、思想偏激群体、生理缺陷群体、违规违纪群体等。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待特殊群体学生要讲究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艺术,采取关爱、引导、鼓励、说服、批评、管理等教育方式。当前,应当从深入考察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构建并运行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机制。
一、当前大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状况分析
1.学业落后学生群体。有的大学生经常“挂科”,按照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对于出现一定数量的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将给予留级或退学处理。当前,造成一些大学生学习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学生活迷茫;有的学生认为大学是学业的终点,没有学习的动力,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思进取;有的大学生未能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将大量精力投入各种社会活动中,甚至频频出现逃课的现象,耽误了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差,进入大学后学习困难,跟不上进度。
2.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既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家庭经济收入低,又有学生家庭突遭变故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拮据,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甚至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3.心理困惑学生群体。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面临诸多经济的、社会交往的、职业选择的、未来发展的等方面的问题,每个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曾经出现过心理困惑,但如若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自我调节中不能化解自身的心理困惑与烦恼,就会引起其情绪、行为上的变化,甚至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全发展。
4.网络依赖学生群体。网络具有虚拟性、感官刺激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因为上网“成瘾”,有的学生难以自拔,无心学习。大学生对网络痴迷,将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很多负面作用,不但耽误了学生的学业,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发展和正常生活,很多学生更由此出现心里空虚、精神委靡的问题,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
5.思想偏激学生群体。思想偏激的学生很多为先天思维方式存在偏执,或后天受到过某种不正常刺激的学生,这些学生智力正常,但在思想认识方面却存在固执的认知和我行我素的倾向。如果不对这些学生进行思维校正和思想引导,往往就会导致其社会行为的畸形,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
6.生理缺陷学生群体。有的学生由于遗传因素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在身体方面存在缺陷,影响到他们在社会中的自我评价,导致他们在心理、情感体验方面有异于其他学生。若再受到其他学生的讥笑等外在刺激,就可能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7.违规违纪群体。对待大学生的违规违纪,应当从人本出发,对一般性的违规违纪给予包容的态度。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稚嫩时期,他们具有思维和情感上的冲动性,有时甚至做出出格的事情。因此,对他们要给予耐心的教育,不能放任自留,避免他们陷入更为危险的境地。
二、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机制的构建
根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从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出发,积极构建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机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建立大学生跟踪建档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学生入学伊始,通过查看学生档案、个人谈话、心理健康普测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多途径地了解学生特点,掌握学生个体的动态信息,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坚持动态跟踪管理。
2.任课教师联系制度。应充分利用任课教师这一资源,了解学生上课情况,与辅导员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应向任课老师提供《任课教师联系表》,包括班级学生的姓名、学号、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任课教师应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掌握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以及学习态度、学习风貌等情况,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掌握。对于学习成绩较差,或学习上出现突然失常的学生,要及时与高校辅导员联系,及时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置。
3.家长联系制。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家长通报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出现特殊情况的学生,要加强与家长进行沟通,或与家长见面约谈,或电话沟通,保持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学校应建立与家长联系的档案资料,如实记录与家长联系的时间、内容及反馈意见,并将有关材料进行归档管理,体现对特殊群体学生的过程教育,便于实现对学生的动态教育。
4.党员教师导师制度。这是一种按照“亲情化、个性化和科学化”理念建立起来的一种学生党员教育制度,将党员教师作为特殊学生的人生导师,学校通过给予党员教师分配一定的德育任务,使他们承担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职责。党员教师要通过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经常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学习、人生规划、情感处理、个人发展的全面指导,使大学生接受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教育。
5.网络媒体沟通制度。高校应充分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创建与学生沟通互动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媒介平台日常工作信息、活动计划,并从中收集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特殊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在特殊群体学生工作中采取网络沟通方法,发挥网络环境的积极作用。例如,对于因性格内向而羞于和老师沟通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与老师的沟通,达到缓解学生情绪,放松学生心理,解决学生疑惑,清除学生心理异常的目的。
6.学生学籍预警制度。学校应当以抓好学生的学习为核心,全面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制定学生学业预警的有关规定,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或未按学校规定参加教学活动的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帮扶,促进特殊群体学生转变学习态度,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制度,可以实现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实行任课教师联系制和家长联系制时,可通过指定党员教师与特殊学生“结对子”,达到点与面的结合,弥补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上的缺憾。通过以辅导员为主,导师与家长的共同协助,构建分工不同、优势互补、合力育人的运行机制,帮助特殊群体学生走出心理和情感的阴影。通过网络平台的工作,可以增大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和引导的覆盖面,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通过建立学生学籍预警机制,抓住对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与发展的关键,有利于使他们完成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
三、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机制的必要原则
1.针对性原则。特殊群体学生往往具有特殊的心理、情感体验、行为方式,要采用特殊策略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而特殊策略的实施要针对每个特殊群体学生的特殊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帮扶和管理。
2.及时性原则。特殊群体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异常,学校若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快速地辅以教育管理措施,就有可能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早日恢复正常,因此,及时性是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发展规律,研究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最终排除矛盾和化解困难。
3.动态性原则。特殊群体的学生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也将不断地变化。因此,学校应当掌握导致特殊群体学生困惑的原因,以动态的眼光,及时掌控学生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手段,提高对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教育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4.配合性原则。构建完善的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体系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愿望和责任,必须多方配合,特别是需要做好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配合,实现信息畅通、有效应对。
5.尊重性原则。尊重他人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尊重特殊群体学生是做好思想教育与管理的前提。教育者应从人本主义出发,关怀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鼓励他们融入团体。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有可能主动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学校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充分思考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结合我校多年的实践,我们提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型人才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国际视野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经济全球化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为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大气大度、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者。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首先是公民意识。学生到高中阶段,有关国家的相关知识已基本掌握,因而重点高中的公民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体验,学会不同情景下的选择判断,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这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其次,国家意识是法制的意识,这就要求公民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它指人发自内心的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信念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信念只能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然而,我们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还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国际视野要有国际意识,这就是要在审视国际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情况下,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的意识,从而能走出一条自强自立的道路;国际意识要有国际竞争的意识,要能在找到自身相对优势的基础上,敢于与别国竞争;国际意识要有国际合作的意识,要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在国际竞争中把别国的长处变为自己的长处;国际视野还要求我们学生能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理解。只有在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才能发展得更好,我们的文化才能更灿烂。
(二)基于科学认识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一些人的享乐主义,而高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导致了重物轻人、重事实轻价值、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更要倡导精神追求胜于物质追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艰苦探索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思想创新、方法创新的成功,从而树立远大理想,拒绝不思进取;崇尚精神追求,拒绝享乐主义;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远离平庸,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竞争基础上的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要求社会每一成员有很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重要措施。
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因素,它可以分为:1.情绪控制:这是个人摆脱和消除焦虑状态,控制冲动与愤怒,保持镇静与信心、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需要在人际交往中锻炼提高。2.认知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的感受,是共同生活的基础。目前中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受到太多宠爱,容易形成这方面的心理缺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因而正确地理解他人已经成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方面。3.人际交往:纠正中小学生,尤其是个别“偏才”和“怪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问题,因为任何“卓越”的人才首先应是身心健康的人。4.竞争意识。现代人要有敢于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勇气。要把竞争与合作在更高的水平上结合起来。
(四)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
在我国中小学的学校教育目标中,心理品质的目标常常受到人们的忽视。然而,事实证明,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还是从事社会其他工作,富有激情才会有工作的动力,持续稳定才能保持工作动力经久不衰。因而,培养学生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它包括:1.自我感知和自我激励;2.胜不骄,败不馁,勇于挑战,具有承受失败与挫折的勇气;3.处惊不乱,冷静地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
在对社会需要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几个关键词: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逐步增长等。
二、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校在多年实践的探索中形成了“自主发展”的德育模式,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对学生情感发展认识的基础上的。
1.思想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情感领域“自主发展”的过程就是一种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最终成为他的意志品质。在这一意义上,只有学生自主的发展,才有学校德育的实效,这是学生态度、情感发生发展规律本身所决定的。
2.思想认识提高是不断内化的过程。把社会期望学生具有的态度、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观念的过程,是态度与情感内化的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这一过程中,外部的条件是重要的,但这一转化能否最终成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在于精心设计德育环境。
3.德育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教育体制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式转向弹性、开放式,师生关系由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相互负责和交换意见为特征的平等和谐型、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教育评价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与发展,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对于民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而言,造成一代具有民主意识、能够妥善使用民主权利的一代公民,其任务自然由教育来完成。由此,实施师生之间民主对话、教学相长的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与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自我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自主性水平与自主性品质。这就是说,学生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自主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的认识与能力,并且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具有积极的、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效应。“自我发展”的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空间,即每个学生依据自主发展状况,确立一个可能的发展位置。“自我发展”的载体是学生集体性活动,通过各类有序、健康的学生集体活动,使自身的发展得以实现。
三、自主发展模式的教育实践
我校师生立足学校教育的实践,在教育活动和教育情景中加以不断修正与完善,逐步构建了一套与“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的理论模型适应的实践操作体系。
(一)自我教育
我校一贯注重大德育环境的营造工作,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教育的主渠道,把它当作学生自主教育的基础途径。从寓德育于教学开始,挖掘教学的教育性,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再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自己。
1.把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我们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孩子”的口号,这不仅是学生智能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要求。政治课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是当前政治课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困扰政治课教学的一大难题。为此,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所谓政治课中的学生参与教学,就是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我校教师在尝试和运用参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共同参与教师的备课,客串教师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回顾、小结归纳,由学生根据教学的要求自己来组织和筹划社会实践,设立公民论坛。
2.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任务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掌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重视学生的“内化”,也只有在学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化”。
为此,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学生导读”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根据“导读”内容自编自排小品等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向社会请教。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3至5人为一组。先由组长召集,确定考察专题、联系考察单位、设计考察提纲以及考察报告的撰写和打印等分工负责。同学们在社会考察中,采用多种形式,如实地参观、听领导介绍、采访职工、收集资料、摄影、摄像等。考察结束后,在政治教师及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每组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或论文。最后由课代表或班干部主持,召开各组的考察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二)自我评价
在学校德育中,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学校要求的差距,作出恰当的学习决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判断能力的提高,将在德育自我评价中形成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日常行为的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往往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首先通过考察和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来进行的。
2.对学生班队活动的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各种活动之中。因而,一方面学校把开展各种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本身来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的指标是:活动的独创性、活动表现形式的艺术性、内容的思想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分别赋值并加以综合评价。评委由学生自己担任。
3.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评价的依据是:选题的现实性,看选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报告的独特性,看选题的视角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到见解;报告的思想性,看报告内容是否健康向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等;报告的逻辑性,看报告的分析是否合理,逻辑性是否强。有时还举办一些社会实践的汇报展览,既让全校同学接受了教育,又检验了同学们社会实践的成果,并要求学生自我作出评价。
4.个性心理素质评价。随着社会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给一些同学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个别学生由争强好胜发展到自私自利;个别学生有较严重的内向型性格;少数来自全国各地来的学生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等。学校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结合中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特点,将心理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评价结合在一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天向学生开放,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学生的咨询,做到诊断、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室除坐堂咨询外,还设立了“悄悄话”信箱,解答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解除同学们的心理困惑。依据这些材料,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会同教育研究室和其他各方面的老师,对一些学生进行个案分析,较全面地评价他们的个性心理素质,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三)自我管理
1.树立学生示范群体
在学生中树立示范群体,是我校“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学校德育的重大实践活动之一。它对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先后培养了四个示范群体。
一是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学生党建示范群体。我校已坚持高层次德育多年,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举办了数十期青年业余党校,参加培训人数达2000多人。每学期发展学生党员7-8名,近几年来已发展学生党员70人,学生党员不仅自身要求严格,而且在班级、年级、学校各层面都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同学,成为学生中的表率。
二是发扬“金牌精神”、品学兼优的示范群体。这部分同学不仅学习目的性明确、学风端正、成绩突出、成果累累,而且品德优秀、表现突出,在班级、年级和学校中的影响很大,是同学们羡慕的“成功者”,这批学生成为学生中科技与人文结合比较完美的榜样。
三是不断注重人格完善的团队干部示范群体。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乐意担任社会工作,珍惜学生干部岗位,不辜负同学们的信任。他们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养,无论在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技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锻炼很大,提高很快,他们最终以胸怀宽广、为人诚恳、情趣广泛、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言行一致、工作主动、办事公正等优良作风赢得全校学生的尊重。
四是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成才、自强不息的示范群体。这部分学生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面对困难、正视困难、自强不息、刻苦顽强、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2.创建特色班集体
学校的特色班创建工作是根据自主、自愿、自动的原则展开的。首先各班同学根据本班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讨论制定班级特色,而后在充分吸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主要由班委、团支部围绕特色讨论并制定特色班级创建计划,向学生处提出申报。学期末学生处将根据各班申报计划和小结对各班特色创建工作进行审核,再对审核合格的班级进行表彰并举行特色班挂牌仪式。
特色的创建是一个自主建班的过程,它给每个集体留下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同学们能够自己选择自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选择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一份份有班级特色的班级公约出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活动开展起来了。班级集体在同学心目中产生了更为强大的吸引力,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一个家。
3.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同学们自主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之一。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课外学习内容,自己策划、组织学习的形式和过程。我校学生爱好广泛,兴趣浓厚,喜欢钻研,原本都是个体行为,学校及时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下设27个社团。学生社团联合制定了章程,学生社团、协会、俱乐部等也制定了管理条例。每个社团由社团成员自己聘请一名指导教师。社团小型活动两周一次,参观、制作网页、沙龙、咨询、讲座等,活动形式多样,生活活泼。同学们在自己喜爱的社团里施展着自己的才华,社团活动的开展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尤其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社团活动中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发挥自己价值的土壤。
学生工作与学风建设具有高度一致性。从学生工作出发,学风建设的主体对象根本上讲还是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的德育优势和管理效能,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获取新知识的习惯并具备严谨自律、求实创新的精神,形成优良学风。因此辅导员抓学风就是要重视学生“学”的研究,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环境等方面入手,着重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引导和服务。
二、学风建设的具体做法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学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从不同层面推进,牢牢把握思想是先导,学生是主体;管理是基础,教师是主导;教育是关键,建设是重点;自觉是前提,服务是动力;课堂是阵地,氛围是助推。
1、抓教育促学风。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学风建设的长效手段。我院在学风建设中积极探索、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载体和内容。抓源头教育,通过加强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明确努力方向。每学年奖助学金发放后,召开专题动员大会,教育学生珍视党和国家给创造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合理花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诚信教育方面,在每学期期末考试来临之际,组织全院学生召开考风考纪动员大会,组织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对学生在考试中的不诚信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通过抓考风促诚信。在励志教育方面,定期组织学院在学业、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自立自强等方面涌现出的优秀学子为学生做巡回报告,在学生中树立一批听得见、看的着、可模仿的活教材,同时积极拓宽渠道,走出学院,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各行业成功人士为学生作报告,有效提升学生奋进求索,励志成才的意识;在创新教育方面,搭建平台,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赛事,申请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
2、抓管理促学风。重点通过抓课堂管理、寝室管理、行为管理和制度管理促进学风建设。在课堂管理方面,规定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深入课堂;班级学习委员每日向辅导员报告课堂出勤情况;每月召开一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会,沟通学生学习状况,一年级辅导员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习题册,形成了形成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共抓学风的局面。在宿舍管理方面,每名辅导员每周至少深入学生宿舍一次,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寝室的安全、卫生和学习状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动员学生整改,从思想上保证学生专心求学。同时积极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建设活动,提高寝室安全卫生状况和学习氛围,增进寝室凝聚力,促进学生寝室和谐人际关系、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和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从氛围上保证学生专心求学;提醒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学生中出现的优秀典型或好的做法,以及不良行为都要在学生中通报,鼓励学生学习先进,抵制不良,从源头上引导学生行为走向。同时加大了对学生行为的奖惩力度。
3、抓服务促学风。在学风建设工作中,我们一直提倡牢固树立服务育人意识,树立良好的服务就是先进的管理意识,不断加强服务学生思想、服务学生学业、服务学生生活。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新生同学制定并发放《入学指南》,指明大学学习特点及须注意的问题,指导新生同学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各个专业认真筹备并积极开展专业介绍会,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特点,有针对性进行专业学习;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组织学生党员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取得显著效果。
4、抓制度促学风。制度是学风建设的有效保障,用制度管理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学习是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几年来在工作中我们把工作中一些成型的经验或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批制度出台和实施,保证了学生工作顺利开展。
5、抓载体促学风。学风建设的促进要通过载体的搭建来实现。在学院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开展了学风建设思想教育活动,并出台了学风建设的五项工程,即五好班级建设工程,星级寝室建设工程,读书创新工程,党员示范工程和困难帮扶工程,通过班级、寝室建设抓学风建设阵地,通过抓读书创新,营造学习氛围,通过抓示范树立学习方向,通过抓帮扶,促进后进。
三、当前我院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不浓。部分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中缺乏竞争意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精力投入严重不足。“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去了对学习最基本的兴趣。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目标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产生学习倦怠感。
2、学习纪律松散,部分同学存在厌学情绪。有的学生不求学知识,只图混文凭,在学习中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上课迟到、旷课、不带教材、笔记现象时有发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屡屡发生。
3、学生业余时间浪费严重,校园学术氛围不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业余时间浪费现象严重。学校学生活动较多,但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校园品牌活动少。所开展的活动中,灌输性的活动多,启发式的活动少;文体活动多,学术活动少;理论说教多,实践引导少,校园活动缺乏学术氛围。
4、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严重,忽视理论及素质学习。经调查显示比例最高的是认为大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提高社会地位;其次是改变个人命运。这说明大学生将学习作为赢取物质利益的手段,围绕毕业找工作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对基础理论课和素质教育课通常都不够重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逐渐退出大学生的视野。学习目的功利化,这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根源因素。
5、缺乏对学生的科学有效评价体系。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保研、评奖评优过程中既要考察学生学习过程,又要体现学习效果。现有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过程,轻结果,很多平常不学习,期望期末老师划重点,学生考前突击复习。
四、学部学风建设的几点体会
通过近三年来在学风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风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总结分析这几年学风建设工作,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50-02
萨迪说过:“有知识的人不实践,就像一只蜜蜂不酿蜜。”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学生所读的书活起来。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用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
一、大力推进社团型社会实践
1.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当前,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组建起来的大学生社团数量在不断增多,文化品位也在不断提升。这些学生社团包括理论研究类、科技学术类、社会公益类和兴趣爱好类等类别。如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要求日趋强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大学生社团看做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舞台。当今的大学校园里,随时都能看到大学生社团的身影,特别在周末,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同时,大学生社团也成为当今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企业、在福利院、在敬老院等场所时常会有他们活动的身影。
2.大学生社团型实践活动的作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已经越来越凸显出它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自发形成的大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社团产生的基础决定了其实践活动具有自发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能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以及大学生社团干部的能动性和示范性,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和素质。”[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需要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团型实践,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体会到社会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诉求,自觉地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不断坚定跟党走的信心,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精神。
3.建立大学生社团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由于大学生社团是自发形成的,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为确保其长期健康地发展,就要求高校相关部门建立社团型实践的长效机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挥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让其自主发展、自主实施、自主约束、自我评价,让各类学生社团的活动各具特色,形成勇于创新的社团型实践新局面。”[2]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干部在社团实践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人格魅力作用,让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学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早日成才。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1.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专题调研。社会调查、专题调研能丰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高校负责社会实践管理的部门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拟定一些社会实践课题,诸如,医患关系、民生状况、医疗保健、农村教育等,学生要想完成这些课题,就需要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去进行实地的社会考察,在了解和调查情况的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国情、民情,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学生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以科技咨询、技术服务、专业实习、创业实践等形式为主。在实践内容上,要结合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课题试验、生产实习、科技创新、创业实践等;与服务社会相关的理论宣传、农业科技咨询、新型小企业帮扶、法律援助、环境保护、医疗服务等。同时,高校可以开展各项科技文化活动为巩固科技实践基地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实践基地的积极性。
3.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服务社会、了解民情民意加快自己社会化的极好形式。可建立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站,为社区特殊困难群体,如养老院、孤儿院等奉献爱心、提供帮助。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除了上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外,还可开展勤工助学、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等项目。这些实践活动既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确立科学价值观的最佳途径,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平台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平台就是通过网络的及时响应与反馈,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网上及时地向学生征集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实践活动的方式,以便制定有效的实践活动方案。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对学校开展或自己参加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及感想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反馈。这种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自由、充分地讨论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催人上进的实践文化。同时,要建立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宣传机制,抢占和巩固舆论阵地,搭建社会实践的宣传、展示和交流平台,随时随地对社会实践进行介绍和宣传,方便学校和社会了解社会实践的动态、进展、成绩和困难,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扩大活动的受益面。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1.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作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自我教育的体现,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在指导社会实践方向的前提下,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展实践调研,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观察和调研实践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形成学校主导性实践(即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主题)与学生自定主题的自主性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搞清学生在想什么,检查学生在做什么,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行为上的困惑。通过细致地调查研究与考核,把大学生思想情况作为开展社会实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达到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学生的认知机构,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知识结构合理、道德品质优秀、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2.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调研、专业实习等形式,组织大学生深入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走近弱势群体,增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和大局观念;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如走进社区服务、西部支教活动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大学生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组织大学生学习访问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服务人民的精神;通过参观祖国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城乡先进单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充分借助载体开展“红色之旅”。要利用重大节假日及纪念日,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在实践过程中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老区、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红色旅游是实践教育的项目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唤起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81.
[2]周方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163.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a Guide to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Choice
XING Rui-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