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9 17:59: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篇1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编者按:为切实做好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落实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从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等方面明确了17项重点工作任务。本刊特将该方案全文刊登,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一、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

1.完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全国公共教育管理平台“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用足用好省财政配套专项资金3000万元,建设A级数据中心,抓紧实施机房建设和软硬件招投标手续。山东省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后,对教育厅现有软硬件资源进行迁移整合,部署和运转国家教育管理系统,承担山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2.推进省级教育高速专用网络建设。拟定山东省教育高速专用网络规划方案,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社会企业的积极性,构建以省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各市、县教育城域网、各高校校园网高速互联的山东省教育专用网络。

3.加强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结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2011-2015年)》和“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把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统筹安排,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教学条件建设,实现全省80%学校10M以上宽带接入。

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分别制定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建设的数字化。启动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平台建设。

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5.加强省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启动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征集和平台建设工作。加强山东省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本科高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推动高等教育网上开放课程建设。

6.吸引企业参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审核、评价办法,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政企合作、准入退出、推广应用、奖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共建共享、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7.推进多种形式的网络空间“人人通”。探索通过网络共享公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相长。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8.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对列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发掘一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推动试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9.启动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在全省范围内遴选100个左右的项目,分区域和学校类型就山东省教育信息化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省级试点建设工作。

四、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

10.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完成全省28万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组织开发能力测评工具和网络测评系统,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1.组织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对全省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网络等级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

12.继续实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着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3.举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大赛,推进教师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保障和管理体制建设

14.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督促各市、县加强机构建设,配套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提高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能力。

篇2

(一)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全行业参与的创新体系,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将交通运输发展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大局中,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篇3

二、核心目标

紧紧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以“通榆县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深入应用为抓手,促进信息化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

1.将2017年信息办人员分工进一步细化,由一把校长亲自负责,分管副校长统筹管理。

2.深入探索利用 “电子备课系统”进行有效备课。加强信息化专业学习指导、培训。

(二)稳步落实“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

1.加强文字及视频信息报送,提高数量,注重质量。及时更新维护网络数据平台。

2.力争实现网络资源“班班通”,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参加或开展“班班通”优质资源有效应用培训活动。

3.参加2017年度通榆县校园优秀门户网站评选,加快推进学校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门户网站。

4.组织参加第一届通榆县教育云平台“人人通”大赛,促进空间应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5.适时开展“通榆县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应用的专题培训。

6.以科研课题研究规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好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研究。

7.重新装配电子备课室,指导有效利用,加强过程管理。

(三)加强信息化安全管理

篇4

根据《要点》中提出的重点任务,今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继续对贫困地区及中西部地区进行扶持。加快推进农村学校互联网接入,进一步提升学校网络带宽,推进“无线校园”建设。督促各地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中重点保障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国家开放大学将完成100间云教室建设,实现对中西部基层县级电大的全覆盖。完成新疆地区初中阶段《数学》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并组织应用,开展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学科双语教学资源建设。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建设“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免费提供给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师生使用。

《要点》同时提出,要大力推动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农民工和社会成员开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助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昆明首例校车超载入刑案宣判

云南网消息 近日,幼儿园老板李某某和校车司机符某被推上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被告席,接受审判,并被当庭判处缓刑。此案是2015年11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扩大了危险驾驶罪的入罪范围,将校车超载入刑后,昆明首例校车超载入刑案。

李某某是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明珠幼儿园的负责人。2016年9月7日上午9点,李某某让幼儿园的司机符某开着校车去接孩子。当符某开着一辆“金龙”牌中型普通客车行驶到沪瑞线2 768公里第八自来水厂附近时,被交警五大队交警查获。该校车核载人数为19人,但当时校车上挤了31人,其中29人是小朋友,属于严重超载情形。

篇5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 http:///zwgk/zwtz/280773.shtml.

[5]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10.

[6]陈明选,徐D.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篇6

从20__年开始,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连续五年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至目前,全区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1000多万元,在51所中小学建成计算机教室48个,配备微机2200多台,在部分学校建成教育卫星宽带网站,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小学生达到总人数的80。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更新,也促使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逐步发生着深刻的转变。

二、20__年主要工作

1、积极争取、认真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

一是在20__年工作的基础上,20__年在梧宅小学、就南中学顺利实施了20__年经济欠发达农村中小学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0多万元,为二所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各一间,计算机教室各一间,配备计算机100多台,为就南中学配备多媒体教室一间。该项目的实施,使就南中学、梧宅小学可以按要求进行计算机教学,全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到极大改善。二是组织实施泉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于20__年4月由__区教育局、经济贸易发展局、财政局联合印发《__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至各中小学。现我区已确定48所中小学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校,计划再投入资金约60万,用于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所需设备。三是组织建设泉州市第十一中学课堂教学观摩暨考试网上巡视系统、和高考听音系统,项目投入资金总额60多万。通过争取和实施这些项目,较大地大加快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2、克服资金困难,努力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在各级财政和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区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又把重心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20__年,区教育局继续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纳入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学校及早动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拓宽投入渠道,采取学校自筹、企业垫付、个人出资、教育局补贴等多种办法,全年共新建计算机教室10间,新配备微机400多台,多媒体专用教室7间。一年来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约100多万元,加强配备,较大提高我区教育信息化配备水平。

3、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管理工作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环节。为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我们把建章立制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常规工作。一是统一汇编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并上传至__教育信息网仪器站网页。二是要求学校必须参考制度汇编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制定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电子备课室等功能教室的规定、条例、守则、职责等规章制度。并做到平时有检查、制度有上墙、使用有记录,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三是在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坚持"积极预防、确保安全"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组织、安全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安全防范机制。四是结合平时常规工作检查,组织对各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加强了管理工作。

4、加强使用,努力提高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

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在使用。目前,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空间,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加强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努力提高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一是抓紧师资培训,提高师资素质。目前,我区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假期培训和平时培训相结合等方式组织信息技术培训。据统计,我区已有20__多人次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并有60的教师通过中小学教师中级信息统一考试。现在已拥有一支专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二是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区所有中学、中心小学及70的完小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并按要求将信息技术列入初中考查、高中会考科目。三是把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探究面向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我们要求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已有较多的教师能根

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应用场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投入欠帐较大,有的学校未付清建设欠帐。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投资贷款、合同欠款偿还困难。

2、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差距大。目前我区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应用水平和层次较低,影响了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3、学校计算机教学和网络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整合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4、管理不够科学、规范。部分学校领导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对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够具体,管理不够科学,致使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应用水平不高。

四、20__年工作要点

20__年,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继续按照"一个中心一个核心一个重点"的总体思路,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1、抓项目,促建设。积极争取各种信息化项目,力争"农村中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我区全面实施。要制定项目具体实施办法,落实配套资金,精心安排项目学校,做到项目到校,责任到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要通过项目支持和自建,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力争使全区中学、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完小建成按要求配备的计算机室,并使机生比达1:9以上。

2、抓管理,促发展。一是区局、学校要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各类学校信息化设备、软件资源和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严格要求学校开齐上好信息技术课,充分利用远教设备、卫星资源、网上资源、项目配套光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三是安排适当时间对学校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课程开设、教师培训、教学应用和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3、抓培训,促应用。一是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考核标准,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培训质量。二是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培训和经常性校本培训,达到有条件的学校校长100会使用,教师85以上会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目标。三是配合省、市有关活动,开展区、校两级教学课件评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等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和应用。鼓励有微机室学校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4、抓典型,促整体。一是争取培育一至二个教育信息化工作建得好、用得好的典型,在全区推广。二是区局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年底进行一次专项评估,对教育信息化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篇7

G434

引言

在传统板书教育方式下,因不同区域教育资源、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的差异性,导致教育缺失公平,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地域性。但是,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区域间的教育隔阂,给教育沟通带来便利,凭借现代化技术,实现多样化信息沟通,给教育教学带来海量信息,在教育中分享教育资源成为可能。特e是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创新主流趋势。综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数字化教育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助推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作为一名电教馆工作人员,深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此以教育信息资源为突破口,探讨数字化优化路径,全方位优化配置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教育模式。

一、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政府优化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指明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严格贯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以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为工作重点,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为现代化教育提供支撑,营造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政府的统筹引导下,推进机制创新,合理推进多部门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下,完善政策机制,打造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格局。

如,2016年,江西省实施《江西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全面深化江西省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江西省电教馆召开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试点阶段工作总结会议,梳理平台建设基本思路,结合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际,重点汇报了平台功能、平台资源建设和人人通空间开通问题,总结平台试用经验,结合存在问题,提出后续工作建议。南昌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开《2016年县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会》,在会议中电教站负责人交流与分享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做出了南昌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部署,以“十三五规划”为载体,继续建设智慧校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素养。

二、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市场优化

在数字化教育信息市场中,政府鼓励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吸引建设资金,引入先进理念,以商业化的模式经营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向使用者收取市场价,共享使用教育信息资源,让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一起共担风险。让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建设,参与市场竞争,合理流动社会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真正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活力,最大化联接教育信息资源库,拓展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实现教育效益共享。

如,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筹建于2007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家长打造一个南昌市家庭教育平台。在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平台上,有16个栏目,包括86个子栏目,有风采展示、父母课堂、新闻聚焦、育子文苑、心灵导航、专家在线、学子乐园、家长沙龙等,整合了优秀的教育资源,打破家长、学生、学校之间时空界限,平台还有谭教授讲坛、嘉老师热线、视频窗口、多个互动性专栏、论坛,家长可以通过平台第一时间和学校、老师沟通。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作为厚学网的合作会员,有丰富的课程,采用一对一教学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为南昌学生网上学习提供选择。

三、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个体优化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个体优化是以互联网技术调拨教育信息资源,发挥互联网教育信息资源效能,实现数字化课堂教育价值。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育个体,利用互联网的检索功能,整合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不仅整合教材资源,还可以查阅互联网资源,将多渠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分享,让互联网资源不再“海量”,浓缩在45分钟课堂内,整体提升学生知识素养。

如,南昌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邀请“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教师(南昌仅有新建区、安义县、南昌县)、“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学校教师、具备“班班通”教学设施的其他学校教师,依据现行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选择一个课时内容现场向评委及观众展示。教师在报名的同时需上传一节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格式为wmv或flv)及相关课件、教学设计等(课题自定),作品上传的同时进行公示,需要教师根据所抽取的课题(知识点)内容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并完成微课教学课件制作,优化教育信息资源。

总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拓展和延伸。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从政府、市场和教师三方面优化,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信息资源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

篇8

1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广泛体现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政府也通过各种形式,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充分体现着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求教育中必须充分体现数字化,要求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教育过程在体现智能化,教育形式实现多媒体化,充分体现开放、交互、协作和共享的特点特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的提高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改革,实现教育的目标。国家也多次相关规划、政策、法规来布局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同时国家教育部每年都印发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以指导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2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育

高校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必备的几种基本技能,其中就包括英语技能和信息检索能力,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化,英语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日益重要。同时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中规定,学校必须为英语教育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其中提出了生均座位数7个的最低标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水平,是高校英语教育的基本要求。

2.1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各部门对于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对于网络建设、计算机机房建设的热度非常高,但对于英语教育的信息投入则不足,对于英语教育信息建设的意义重要性严重认识不够,而且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不够,没有长期的持续的更新和建设。

2.2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不均衡

在高校英语教育信息的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硬件轻软件的趋势,没有能够为英语教育提供支持。据统计,我国高校中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90%,而英语学习软件的开发和人员培训的投入一共仅占10%,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30%的平均水平。

2.3 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不高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中,女老师的比例占到80%以上。基于女性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女性普遍对信息技术具有恐惧心理,在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方面普通不足,这也导致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水平不够。英语老师的课件制作普遍比较粗糙,内容普遍比较简单,形式相对不够丰富,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吸引力显得不足。

2.4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质量不高

高等学校基于其学术性和创新性,本是新技术新方法诞生地和使用地,信息技术在高校各学科的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中已经得到最大化的使用,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相对民间以新东方为代表的英语培训机构,高校英语教育的信息化质量不高,充分体现在英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不足、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不到位、教学的信息化手段不丰富、教学沟通的信息渠道不畅等多个方面,亟待改善和提高。

3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软硬件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首先是必须构建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这是英语教学应对信息化浪潮,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条件。首先,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是网络设施,信息化是在网络上来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转换,也通过网络来构建信息资源(英语教学素材),现代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网络一般是采用ATM进行分组的交换网到以ATM+TCP/IP网络协议;其次,英语教学基于其包含语音教学的内容的特性,很早以来就有语音室建设,这也是最原始的信息化硬件建设。现代语音室建设包括网络服务器、学生学习终端、教师主控设备、以太网交换机和视频交换机等设施;再次,硬件的建设是为了支撑软件的运行,因此也必须加强数字语音软件的采购、英语学习的资源软件、英语教学的素材软件、其他资源如电子课本多媒体体光盘和数字课件等;然后,?@些数量巨大的音频视频资源需要高密存贮设备来进行保存,所以必须配备调整的基于网格的网络服务器和具备三级缓存的高存贮的硬盘设施。

3.2 加强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

篇9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19-03

一、引言

自从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CNKI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348条结果,90%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1.信息部门主导项目,全员参与意识淡薄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2)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3)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2.项目一次性投资,缺乏持续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3.信息素养偏低,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1)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2)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4.专项政策法规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136-02

教学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和改进教与学的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和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学信息化是将教学中交互传递的信息部分编码,传递和使用,通过提高这些信息的利用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教学效率的过程。

教学信息化的绩效评价,是设定一系列量化标准和评价指标,采用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学信息化实现的效率和效果进行判断和比较的过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化设定的目标,对教学信息化中相关设计、规划、执行、运维和管理等工作有着导向性作用。

1教育信息化与教学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也应该是其核心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学信息化常被边缘化。教育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础和保障,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和目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无线网络等概念走向应用,让数字化校园演进至智慧校园,出现了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盛行近十年的E-learning(数字化学习),发展出M-learning(移动学习)、B-learn-ing(混合学习)、U-learning(泛在学习)。SNS(社交网络服务)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化媒体改变学习模式的到来。整体而言,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是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研平台、迎新离校、设备资产、图书档案、一卡通系统等,这些管理和服务系统提高了学校各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但并不能直接促进教学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侧重管理,教学信息化更侧重服务。一般而言,改进服务的难度要大于改进管理,管理多是流程化或标准化的,是能用行政命令加以协调的;而服务是弹性定制,依赖于教师主体特点的,是可以敷衍的,也是难以定量评价的。此外,管理是对权力的规范,是有强制力的要求,而服务更强调供给或帮助,一般不以命令的方式实施。衡量管理好坏的指标,很难完全用于比较服务质量的优劣。

2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的误区

教学信息化要以师生满意度为根本。在全社会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教学信息化的提升空间很大。各种资本投入建设的学习类App,不断更新,强调用户的体验,获得用户认可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期望值。高校教学信息化平台要跟上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步伐,更需要分析用户需求,以师生满意度为作为评价教学信息化是否成功的核心指标。教学平台在建设和更新时,要考虑师生的使用习惯,方便易用,以用户为中心,而不能以主管领导、技术专家为中心。教学信息化的绩效评价,在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

以建设评价替代运行评价,有形象,无内容,有存储量,无访问量。在行政体系的考核下,教学信息化面临着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还要比其他学校建得规模大,档次高,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各学校比拼投资额、服务器和存储配置、大牌软件一次到位,教学视频大量上传,建设完成后却无人问津。多少教师和学生在实际使用,用得怎么样,有哪些要改进,都被忽略。不重视教学信息化的服务质量,教师和学生都不向平台注入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没有产生有效的互动传递,视频和课件长期不更新,平台形同虚设。此外,平台的运维和宣传也是短板,有学校拼命录制教学视频,似乎只要把教学视频挂到网上,学生就会蜂拥而至,实际上,结果几乎无人问津,这都与宣传推广和后期维护缺位有关。

定量为主,定性为辅。量化评价的优点是客观、精确、可以累加、易于操作,但作为服务的教学信息化,是很难定量评价的。服务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把绝对量化的分数作为区分教学信息化的唯一标准,会偏离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比如界面设计,怎么能做到界面的简洁设计和菜单的扁平化布局,或者要有较强的容错性,降低学习者的挫折感,这些是没法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的。对服务的评价本质上是满意度测评,是分别对教师、学生、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满意度的考核,多数只能采用相对的标准,实践中应强调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技术主导,师生缺位。教学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各级行政是推动的主要力量,许多教学信息化工作在总结经验时都会强调领导重视。在保障投入后,技术部门也是关注重点,比如要求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网络流畅、界面美观、系统安全等。技术管理也被重视,认为高校只有拥有了高水平的管理性IT能力时,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性IT能力的功用。唯独是教师和学生,一直被代表着,却没有真正参与,在建成前根本看不到教学信息化的平台。每个课程,其课件的设计理念、表F方式、互动模式等都是教师的个人特色,去掉这些个性,千人一面,不关注用户的反馈并作及时调整,并不合适。技术的作用是将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信息资源和互动传递进行有机集成,提升其整体和潜在的效能,而不是唯技术论。同时,教学信息化建设和后期维护更新,需要在技术标准、部门协调、人员培训、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调整时,同样需要师生的理解和支持。

3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模式

在构建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从教学信息化的服务特点出发,根据教学信息化服务的四个维度,构建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平衡记分法、关键因素法(KPI)、麦肯锡7S模型、标杆分析法、六西格玛、3E体系等,随之的评分方法还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与评估对象反复沟通,评估后及时反馈。此外,无论从哪个角度开展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都有其优劣势。

投入评价模式。教学信息化的各种投入是容易衡量的,例如设备和软件、网络接入速度、教学资源数量、信息化技术、管理人才、课程数量、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技术培训次数等。这种评价方式最常见,其缺陷是只关注投入,忽略其产生的效益,只种不收,不关注教学信息化是否实现了其战略目标,师生是否满意等重要信息。

目标评价模式。教学信息化的目标一般是可以衡量的,例如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基本完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注册用户达到6000万人,提供超过500万条的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超过6500万,启动1500学时视频课程学习资源等。为实现指定的目标,教育部和各高校就会将相关指标分解,进而建构平衡计分卡或标杆分析法等框架,从多个方面将教学信息化达到的目标分解为若干个主要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引导,逐步指引教学信息化向学校既定的目标发展。其缺陷就是强{数量,缺乏对定性信息的分析,缺乏对师生互动这一关键信息的关注。

过程评价模式。教学信息化的过程是师生的互动,也是一个服务过程,包括教育质量的提升,师生满意度地提高等,这些也可以构成相应指标并作衡量。过程评价能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及时地反映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强调面向绩效的持续改进,促使教师、学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调整。

这三种模式,有区别,也有联系。例如学校要组织一个班级春游,从武汉到重庆。投入评价考察的是多少人去、共花费多少,交通工具是火车还是轮船,春游用了多长时间等;目标评价考察是的住宿费用有没有超标,到达计划的景点没有,照了合影没有,有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有没有安全事故等;过程评价考察的是玩得是否尽兴、同学间是否增进了友谊、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有没有投诉并解决,下去再去有哪些要注意的等。在实际工作中,这三种模式是相互结合、配合使用的,在确定指标后,再利用客观、有效的数学模型计算指标的权重指数,最终形成教学信息化绩效考核指标模型。

4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四维体系

构建完整、科学、相地稳定的教学信息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教学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体系能指导教学信息化实践,提高教学信息化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假设权威的教学信息化的绩效评价,主要指标是硬件设备的数量和金额,就会让学校重视设备投入,而不是系统运维、教学互动,这就绩效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作用。缺乏合理的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或客体,缺乏对评价体系弹性和“造假”的充分认识,就会让绩效评价的可信度不强,缺乏指导性。目前我国各类信息化的绩效评估很多,许多评估由政府部门管理或推动的,有较高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具体到教学信息化领域,具体到高校层次,怎么做是最有效率的,哪些教学信息化算是成功的,这方面并没有共识。

教学信息化的核心的是教学信息的传递互动。在信息化的作用下,发生在课堂的互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被转移并优化。从这个角度看,教学信息化包括教师、学生、信息资源、互动传递四个维度。信息资源是指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学习内容及针对性指导、学生向教师传递的情绪、疑问或建议等。互动传递包括信息的传递方式、媒介、信息的记录、查找与存储等。显然,信息的可编码程度与传递的方式密切相关,信息的复杂程度与互动的类型有很大关联。例如,要实时传递学生的一个皱眉表情,且这个表情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在传统课堂中很容易实现(被教师观察到),而教学被信息化后,反而变得困难。再比如,要学习车辆驾驶的科目二,很少有学员只在“网上驾校”学习后就通过考试,这是由于这些实践操作类信息的可编码程度非常低,不适合常见的信息化编码,当然随着虚拟现实等技术进步,越来越多信息的将可能被编码。

篇11

一、课题研究情况

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三通两平台的不断建设,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更是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细致深化。而校园网络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进展及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中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各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校园网络。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也指出“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为学校”。可见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还较低,甚至根本无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因此,本课题通过研究J市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现状,希望发现基础教育网络安全常见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2.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基本情况,进而了解当前基础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数据分析,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掌握基础教育校园网络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并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为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提供参考,并期能为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建设提供参考数据。

3.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掌握当前J市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状况和网络应用现状;

(2)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安全风险;

(3)影响区域内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状况的成因分析;

(4)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状态提出相关建议及意见;

(5)总结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下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二、课题研究已取得成果

1.完成网络安全相关理论学习

通过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中国知网、相关书籍学习,学习网络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学习,从理论层面上引导课题成员对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加深课题成员对于网络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了解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结合前期理论学习,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课题组完成了《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的编制。整个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校园网络整体情况的了解,主要研究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及硬件构成;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校园网络安全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实体安全、软件安全、管理安全等方面;第三部分主要调查校园网络应用情况,对于校园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其中,第二部分是问卷的核心,通过实体与环境安全、组织管理与安全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网络与通信安全、软件与信息安全、无线网络安全几个维度展开调查,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三、课题创造性成果说明

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创新之处是预期能够发现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发现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困难,能够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引起大家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

1.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常见安全隐患

(1)无专业网络管理人员

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学校无专门的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

(2)无专用的网络机房

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网络中心。校园网络核心设备摆放环境随意,无任何安全措施。同时设备之间的链接也比较混乱。

(3)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基础校园网络由于起步迟、发展慢等原因,目前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中,校园网络安全意识还较淡薄,整体上对于校园网络安全并无相关概念。

2.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常见措施

(1)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合理的应用。因此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校园网络安全,只有具备了校园网络安全意识和完善的制度,才能合理应用相关的设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