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6 12:04: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科技创新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加快新品种推广。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广泛引进鉴定筛选市场需要的、适应启东市种植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全市先后收集引进各种新品种80多个,其中引进筛选的双季豌豆“中豌6号”品种近年来在启东市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该项成果被评为启东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南通市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在引进品种的同时,科学做好棉花、玉米、油菜等区域试验、品比试验,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了抗逆性、适应性和丰产性好的中棉所63、沣油737、玉米新品种苏玉29等新品种,为全市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的更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新技术集成。围绕粮棉油主推技术,结合启东市实际,重点推广了弱筋小麦品质调优技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棉田高效立体种植技术、杂交棉增密高产栽培技术、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移栽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特粮特经多元多熟高效生产技术、四青作物轻简化栽培技术等,主推技术推广率达80%以上。狠抓大宗作物关键技术。利用广播、电视、培训、资料发放和三农热线开展技术宣传,做好秋播技术问答,春提早作物的间套夹种技术要点等技术讲座。夏熟作物抓好培育壮苗、防冻保苗促转化、适时施好小麦穗肥和油菜苔肥等措施,春播作物重点提出因种栽培、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加快新模式应用。启东市重点应用了多元多熟立体种植、大棚设施果蔬品种搭配、果蔬立体种植、林间套种(养)等新型生态循环模式和动植物标准化生产模式,充分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市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形成了四大类20多种特粮特经高效种植模式,种植面积每年25万亩以上,平均年亩产值4100元左右,种植业年产值超10亿元。
三、五措之三: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2013年,全市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401场次,培训农民43247人;开展职业农民培训67期,培训农民98656人;开展农业信息技能培训10期,培训农民407人;农民创业培训开展2期,培训农民301人。通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培育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创建了一大批高效设施基地,启东市的四青作物、特经特粮、瓜果蔬菜、双低油菜、规模养殖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启东市的特色主导产业。
四、五措之四: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利用“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等,进一步完善启东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广机构设置更科学。按照政事分离、事企分开的原则,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仍保持原来的设置格局。市农委下设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果站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等;乡镇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农经、农技、畜牧兽医等岗位,承担原机关事业站所的涉农职能。改革后,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彻底分开,现有的市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只保留公益职能,种子、农资等经营职能通过改革全面推向市场。改革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农技推广人员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乡镇,人财物全部下放到乡镇管理,管理体制上以乡镇管理为主,市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共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考评由乡镇政府负责,会同市主管部门进行考评。工作职能更明确。启东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设立在市、镇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其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宣传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农业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防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测、检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肥力监测、改良、检测;农村能源和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公共培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等。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各镇乡农技干部现核定编制104人,在编在册104人,与改革前比较,文化结构、年龄结构等有所改善。市农技推广机构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蚕桑站、农村能源站、兽医站、林果站、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质检中心等部门组成,核定编制105人,实有98人。
(二)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技术创新推广思维的融合模式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目标与方向。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一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泛团队集群研究为平台,打破部门地域、技术领域界限,体现群策群力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思维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以技术“物化”创新与推广为导向,以简约化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信息传递为目标的推广思维模式。三是基于农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网络在线展示与标准化技术在线自助培训推广新模式。四是基于移动互联平台,集成农业政务信息、技术与市场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配送等功能,建立模块化、菜单化与技术推广定制的农民电商园、智慧农民手机卡的技术推广与产品营销云服务平台模式。2、建立面向农户、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云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技术的泛推广,须统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库,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运作前,必然要回答建立哪些类型的数据库,由谁建?建立后的数据库怎样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如农业产能数据、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数据、农业生产技术数据等,做好云平台的顶层设计。其次,通过推广服务云平台,解决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结合点、云平台服务方式与农技人员、农民的结合点以及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模式;第三,要解决技术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微媒体的结合方式,使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更多农户。3、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信息传递与推广。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信息。首先,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想到将农业技术成果变成数字化、可信息传递的网络“产品”,变为农民、企业易于接受的图片、动画视频、标准化文字等。科技管理部门要将提供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数字化产品与各类农业应用型研究项目的评价考核挂钩;其次,通过平台集聚相关涉农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类、检索与推广的农业大数据库,实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大数据联网互通;第三,通过线上与线下示范,以及手机推送App、微信平台载体技术,让农技人员、农民知道最新技术成果,实时了解市场行情,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第四,通过农民及农技人员互联网应用后的口碑宣传,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
二、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方式的影响1、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思路转变。农民、农业企业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对园艺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产量更加关注。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思维逐步从传统“品种--配套技术--加工”狭义的产业体系技术研究,转变为从生产到餐桌,从农资供应、机械耕作、信息指导到物流配送的广义产业链式研究。根据顶层设计、反向推导、目标公开、底层互动、跨界协作、系统集成、成果物化、迭展的原则,构建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大团队、技术集成大平台的互联网创新思维。2、建立园艺技术物化与集成优化网络化推广的思维理念。在园艺生产中,更多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物化方式被用户所接受,如种质资源以种子种苗的形式进行物化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如新型农膜、基质、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以及新型设施装备、新型农机等等本身就是物化成果;对于灌溉技术通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于授粉坐果技术以提供蜜蜂、熊蜂、生长调节剂进行物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也可通过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进行物化推广。即使对于难以物化的栽培技术,也可通过微电影、视频、图文教材、挂图进行物化推广。园艺产业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生产模块,标准化的物化产品,提出不同设施、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方案。
陕西要因地制宜,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投资中把握重点。一是根据种、养、加、储、运、销等农业产业链及各个环节不同类型农业科研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多元化、多层次地开发与创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二是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降低信贷风险。三是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尤其是农业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需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农业竞争力和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国均处于劣势、金融体系欠发达的省份,陕西应特别重视本省迅猛发展的农村合作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置作用的发挥。据陕西银监局资料,2011年陕西有农村合作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2937个,从业人数23984人,资产总额3734亿元,法人机构107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机构)9个,从业人数154人,资产总额12亿元,法人机构7个;农村互助资金组织1450个,覆盖率达5.31%,在西部仅次于宁夏和重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3月底,陕西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4878家,从业人员53501人,实收资本3871.37亿元,贷款余额达4447.25亿元。陕西应全面培育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助资金会等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的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业务,解决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资金需求。
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产、学、研、园利益联动机制
鼓励涉农企业、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园区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满足农业科技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新人才培养等不同需求,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基础与引领作用,农业科技园区对科技创新的平台作用、科技成果全程式跟踪评价和示范带动效应,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整体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陕西的农业企业整体实力及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主体作用较弱,尤其是在国内上市的农业类企业偏少,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农业科技融资的企业少。陕西要重视对涉农企业科技证券化融资的培育,鼓励企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规模。处于种子期、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尤其要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的投入,成长期和成熟型的农业科技企业要设法拓宽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等渠道。不仅如此,陕西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大力扶持小型微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通过星火计划、科技惠民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活动等扶持并激发小型微型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陕西科技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陕西农林科研院所具有巨大潜力,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优势平台,陕西应利用这一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产学研园联盟,以市场机遇和经济效益为驱动力,形成利益联结与制衡机制,互动互助,相辅相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迈向新台阶。
建立对农户科技创新投资的引导与激励机制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2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的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方面受政策和资金制约,急于应用型研究,缺乏基础性研究。基础性研究的不足,导致应用型研究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往往只能是在某一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不能做到全面发展。2.2投入不足、经费短缺,科研水平不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许多领域的科研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在农业机械化领域,政府投入少,经费短缺,导致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科技领域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3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力量薄弱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且大多数是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这些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知识更新慢,工作经费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导致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动力、创新水平受到限制。由于多年农机科研部门效益低下,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大中专学校也关闭了农机化专业,也造成了农机科研人才的不足。
2.4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现代农艺要求存在一定矛盾我国地大、面广,作物种类多、耕作方法多。因此,农业机械化必须满足多种作物、多种耕作方法,才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样就对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能够适应多种农艺要求。因我国的农艺方面的特殊要求,导致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与现代农艺要求存在相互制约的矛盾。
3实现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措施
3.1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国家应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定位为公益服务类,由各级政府保证必要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并要调整和录用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工作,做到人员和经费双障。引导农民、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紧密协作,成立以村级为主的农机服务组织。各级农机部门要为农机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牵线搭桥,形成政府、农机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同台共舞、共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3.2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科技保障体系根据国家有关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国家公益性农机服务机构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级农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农机化服务工作之中。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既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和个人资金投入,既要做好农业机械化应用领域研发,又要着力加强基础性研发。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经费投入,着力做好对农民,特别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培训工作,本着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注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原则,全面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全面做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1要在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成为充分挖掘科技增粮增收潜力的攻坚力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过去我国成功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功不可没。近10年我国粮食单产已提高了1044kg/hm2,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接近70%。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将达到7200亿kg,按目前粮食产量水平,还有1000亿kg以上的缺口。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高起点继续促进粮食增产,仍要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目前,我国超级稻攻关单产潜力已突破15000kg/hm2,是全国水稻平均单产的1倍左右;美国玉米平均单产达到10500kg/hm2以上,远高于我国玉米平均单产6000kg/hm2左右的水平。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在继续发挥科技增粮潜力中仍然大有所为。
1.2要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成为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产业转型的支撑力量
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目前农业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会加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产适度规模化、机械化要求迫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改变过去农业生产大肥、大水的粗放模式,加快推广高产、高效、多抗的新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大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的生产技术,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技术支撑,需要农业科技人才成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产业转型的支撑力量。
1.3要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竞争中成为占据现代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骨干力量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焦点主要聚集在经济与科技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农业竞争的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学科正在加速分化,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学科快速发展,与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工程等技术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拓展了现代农业科技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在农业科技的关键领域占领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1.4要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成为主动投身改革实践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业科研体制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虽然经历近些年的改革探索,但农业科研院所改革仍然滞后,农业科技体系布局、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成果转化等方面问题不少,科技与生产脱节问题未根本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以上,生产上应用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足,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科技人员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的核心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实践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应自觉成为当前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者。
2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创新
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较快发展,人才总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十二五”初期,农业科研人才达到2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占19.6%,硕士以上占18.6%。一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快速成长起来,许多领域科技人才紧缺的状况有所缓解。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对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2.1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人才结构层次看,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与结构布局不合理并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占比偏低,每100hm2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75名,而美国为15名;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科技人员6名,而日本为100名,荷兰为200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仅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0.64%。科研创新领域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严重缺乏,尤其在生物种业、低碳农业、生物质能源等方面缺少一流的科学家,成为制约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从专业知识类型看,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学科的人才比重大,生物育种、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新兴学科的人才比重小;知识结构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从事应用型科研的人才多,基础性研究、原始性创新的人才少。许多学科领域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没有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人才资源分布看,东部较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资源相对集中,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现有的80%以上的农业科技人才、成果资源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单位,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成果资源严重缺乏。从人才培养使用看,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大,人才规模逐步增长,但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不高,与实际需求脱节,还存在大量农业科技人才外流和非农化现象,急需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仍以引进为主。从人才队伍管理看,普遍按照以课题组为单元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大多数科研人员长期工作在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岗位,人才固化现象突出,团队结构松散,管理不科学,一位学科带头人才的流失往往会带走一个学科或科研领域,造成科研团队不稳定、空缺难以弥补。
2.2制约中国农业科技人才创新的主要因素
从科研管理体制上看,我国科技人才资源、设备设施为不同科研单位所有,受行政区划、行业领域等制约,条块分割,共享不充分;以课题组制的科研组织模式相对封闭、分散,低水平重复,而且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与生产脱节,“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要求。从人才创新激励上看,按照现行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实行收支两条线,成果的知识产权及其权益主要归国家所有,对成果完成人的奖励激励不充分,同时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导致科技人员缺乏创新活力,甚至出现成果私下交易现象。从人才评价管理上看,对科技人才创新导向与生产和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在科研实践中重科研、轻应用,重论文、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多侧重于跟踪式、模仿式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多,但低水平重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少,缺乏基础性、原创性成果。从人才投入保障上看,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经费保障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支持,普遍靠创收弥补运行经费,科研人员人均经费低、工资水平低,过度依赖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科研项目,科研人员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争取立项、应付检查,难以专心持续性科研创新。同时科研人员多倾向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科研少有人问津,导致科研布局不合理。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特征日益突显。国家间、产业间、企业间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国外看,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构成、组织方式、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法律保障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科技创新主体。随着科技与市场资本的有效结合和法律对创新成果的有力保护,促进了企业在更大市场范围进行资源整合,吸引各地的优秀创新人才,组织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联合创新,建立大规模商业化研发平台和创新模式,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特别是人才管理上,实行多途径创新激励、矩阵式模块管理、多层次法律保护,有效调动了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团队的稳定性。从国内看,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70%~80%仍有较大差距。过去我国农业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充裕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人力成本,科技人才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随着劳动力大量转移和人力成本日益上涨,迫切需要进一步挖掘科技创新人才潜能。但由于集中了绝大多数农业科技人才的科研院所改革滞后,传统的科技人才观念和选人用人制度尚未根本改变,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创新团队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推进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等领域全面改革,国家科技成果处置、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已经启动实施,将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难得的机遇。
2.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农业科技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必须加强以科技人才为核心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从创新激励、成果保护、科学管理、加强培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搭建人才创新平台和法规体系,营造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布局合理、紧密联合协作、管理科学高效、组织保障有力、富有创新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使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人才发展相互融合、相互激发,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3加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径、新举措
3.1加快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坚持以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业绩为导向,将对产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实际贡献大小作为重要指标,兼顾业内同行认可、生产或市场认可的双重要求,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标准。强化科技人才创新激励的政策导向,允许将科技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创新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效益直接挂钩。鼓励以科技成果、技术专利等创新资源作价入股,灵活运用产权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福利待遇等多种手段,激励科研人员立足各自岗位自主创新。通过国家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自主处置、产权股权激励、权益收益分配等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政策和机制,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能够依靠自主创新获得合理、合法的收益,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使之不仅成为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也能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拥有者,实现科学家到“知本家”的转变。
3.2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科技人才创新的带动作用
坚持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把市场作为促进科技人才创新、检验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建立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为资本的作价入股和上市交易的机制,做实做大农业科技成果交易技术市场,促进科技与资本市场结合,一方面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创新成果尽快实现经济效益,反哺上游科研创新激励;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检验科技成果推广价值,引导上游科研创新与市场对接,强化市场需求导向,进而建立科技资源成果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科技创新模式。鼓励科研院所建立面向市场和社会的科研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公共资源开放利用的“绿色通道”和信息共享的“高速公路”,打破科技资源信息相对封闭的状况,为创新人才高效利用科技资源信息提供随时查询的服务平台,更大程度地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利用和有效整合,促进农业科研人才集成创新、再创新。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管理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和人才工程,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前沿和生产需求,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分层次、多渠道培养选拔科研创新领军人才。以培养后备人才为目标,选拔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科研骨干,支持其自主选题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成才,造就一批拔尖的创新型人才。涉农高校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采取合作共建等方式加强与市场和企业技术需求对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改变简单以论文、成果数量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实用型人才培养。通过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的定位,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强化基础性研究和公益性科研方向。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合同聘用、科学管理”的科技创新人才聘用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建立多学科、分层次、模块化的人才管理制度,发挥领军人才在创新团队中的核心作用,稳定和壮大农业科研创新人才队伍。
农业科技园体现的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并不仅仅体现于表面,更重要的是其应用价值不断增强。通过对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对科技园区内生态环境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农业科技与生态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这样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才会有效拓宽,从而使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成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面对时展潮流所产生的全新发展理念。
1.2以艺术创新为理念,提升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
从艺术层面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运用,使园区内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更为理想的创建,这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为其带来较大的旅游经济。这是我国生态科技园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创新理念,使得农业科技园自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不断提升,而农业科技园的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促使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具有较强的艺术色彩。
1.3追求服务新观念,增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价值
从发展角度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而生态旅游是将农业科技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对科技园生态效果进行更为有效的完善,提升农业发展所具备的旅游经济增加值。这是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所进行的必要补充,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重要体现。为此,应推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其内在价值,为农业科技园发展成生态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满足新时期我国农业创新发展的要求。
1.4以品牌效应为基础,带动农业科技与生态一体化发展
品牌效应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企业经济不断实现突破的重要手段。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的形成主要在于大力发展其相关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是基本途径之一,为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出巨大贡献。坚持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特色,使其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在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促使农业生态化发展新思路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其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就此形成。这样对于传统农业科技发展思想而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促使农业科技园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发展价值达到最大化。
2我国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
2.1以区域农业特征为基础,体现生态发展新模式
区域特征是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切入点,是使生态旅游自身特点能够得到有效体现的关键因素。结合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将农业科技与之相融合,并对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科学技术进行价值最大化挖掘,使其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有效的优化,进而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遵循农业科技园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也是将农业科技园经济价值最大化挖掘的充分体现。实现农业科技与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脚步,使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全面性”由此增强。
2.2提升农业科技新价值,展现生态发展新目标
科技创新是为了带动经济增长,对传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科技园则应对科技创新思想给予有效的应用,使其为相关产业发展链条的形成提供有效的支持,为农业科技与生态发展之间形成良好的纽带作用。而生态旅游则是将这一方面更好地融合,以生态旅游模式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进行有效检验,同时带动农业科技发展领域实现道路拓宽,使科技与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对其所具有的价值与内涵进行最大化挖掘,使得农业科技生态化发展目标由此形成。
2.3立足生态旅游新潮流,打造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这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新潮流的出现。因此,农业科技园的构建与发展总体思想应与之相吻合,对生态旅游思想进行全面树立,发挥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优势,为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思路进行有效改进,使其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发展有机统一,从而打造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体现出农业科技园总体发展思想所具有的时代“先进性”。
2.浅谈智能科技与传统儿童玩具结合
3.智能科技生活化你准备好了吗?
4.智能农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前瞻
5.2017浙江华尔智能科技、医疗运动产品推荐会 智能科技让运动更健康
6.创新智能教育,培养时代需求的智能科技人才
7.让味蕾绽放的智能科技
8.智能科技概念股初显王者风范
9.领先装备带来非凡体验 新途安树立MPV智能科技新标杆
10.继续掘金智能科技潜力股
11.秦皇岛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介及产品介绍
12.惠而浦:绿色环保与智能科技的融合
13.智能科技在仪器仪表及测量中的应用
14.住宅智能科技的发展
15.智能科技簇拥下的G20峰会
16.秦皇岛富通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介及产品介绍(待续)
17.专访上海信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斌
18.做企业,我永远在路上——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19.深圳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拓荒 铺路 登顶——江苏瑞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宏海与本刊执行主编谭雪清对话
21.上海大众汽车 领先装备带来非凡体验 新途安树立MPV智能科技新标杆
22.适应智能化应用发展趋势,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23.当AI遇上VR智能科技或将开启全新产业布局
24.依托智能科技手段搭建高铁信号技能培训新平台
25.用卓越科技为安全护航——采访杭州安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周亮先生
26.智能科技对汽车安全性设计的影响
27.智能科技:推动虚拟仪器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28.期待智能家居市场曙光——专访科力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9.腾锦:吊挂输送行业先锋——专访上海腾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丽霞
30.民族品牌唱响数字音频市场主旋律——赴深圳市东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记
31.惠州市茂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32.秦皇岛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介绍
33.首届“萨驰杯”智能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圆满落幕
34.为电梯生产提供轻劳化和高效率的生产方案 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5.上海延华 完美转型——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发展记实
36.快仓:英雄史诗的初章——专访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杨威
37.坚持行业定位 立足自身优势——访上海腾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爱良
38.投身大业 成就未来——专访北京清华泰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兼楼控技术研究所总工钟衍
39.慧锐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生活——访慧锐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划经理钟燕
40.省人社厅与山东星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1.第18届晋江鞋博会智能科技风正劲
42.科博会:智能科技进我家
43.因为柏诚 冷暖皆知——专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李孔政
44.用科技创新改变出行观念 访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左国刚
45.发展中国脑科学和智能科技的思考和建议
46.沃尔沃汽车Drive-E“E驱智能科技”
47.当现代服务遇上智能科技
48.超越数字化,智能科技人才的需求及培养——写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开创十年之际
49.立足技术创新 以精英团队打造璀璨未来——访常州明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景玉萍
51.大左的创业“经”——湖南旺佳环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儿童房·老人房硅藻泥
52.“上海臻和防雷”正式更名为“上海电科臻和智能科技”
53.“一家人”新塑 探索城市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新路径
54.南京大树智能科技推出智能化包装颗粒缺损在线检测装置
55.泛系资源泛通论:交通·通信·金融·数学——计算机·网络·智能·科技史新论识
56.记宁波迅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露 如花绽放的创业人生
57.北京集智达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58.山东冠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59.常州市鸥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60.惠州市超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1.世麦智能:谋“移动”定江山——访上海世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超然
62.“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专访泉州市博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子晴
63.佛山市安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64.云洲 创新领航——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纪实
65.智能科技 教育为先 松下四款教育专用液晶投影机全新上市
66.机器人 智能科技 未来工厂——访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研发中心副总监、产品部经理周朔鹏
67.智能科技引领“e车生活”
68.中山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9.厦门健康之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0.研祥:当创新成为生存的方式——访研祥集团董事、北京研祥兴业国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洪波
71.开拓纵深市场,打造DIY音乐空间——专访深圳市右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2.文创融合、互联网+、智能科技 宁波婴童企业玩转市场
73.汇泰龙智能科技五金陈鸿填:唯有专注与专业方能引领行业前行
74.BSH2000综合计费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供热计费管理系统方案
75.科技推动节能——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文胜
76.创新就是自我超越 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文胜
77.全新奥迪A6L 以智能科技带来安全与便捷
78.抢占智能装备产业高地国机集团投资设立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9.西门子智能科技打造绿色节能典范——访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领域亚太区总裁肖松博士
80.科技提升建筑价值——记上海延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1.在技术升级与创新中缔造企业实力——访深圳市东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MIDIS系统总设计师曾维雄
82.智能科技 教育为先——松下四款教育专用液晶投影机全新上市
83.全新奥迪A6L 以智能科技带来安全与便捷
84.智能家居 隔靴挠痒几时休?——访弘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程青
85.宁波优尼博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86.浙江华尔智能科技与医疗运动
87.智能科技开启城市未来——访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领域亚太区总裁肖松博士
88.柏诚的不变原则——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孔政
89.中国煤矿智能开采科技创新与发展
90.绵阳卓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91.秦皇岛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介及产品介绍
92.设计更人性 科技再升级 全新朗逸带你体验智能新风尚
93.促进亚太地区智能科技发展
94.Honeywell 迈克.郎 智能科技是工程与IT的混搭艺术
95.科技提升建筑价值——访上海延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东伟
96.攀永生:智能科技 与时俱进
97.上海高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楼控系统及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