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21:25: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描写大自然的古诗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第四册语文古诗《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佳作,描写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色,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笔者认为多运用以下“读”的手段,可以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一、师范读,领学生进入古诗的大门
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能把握诗的节奏,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示范朗读过程中,学生会对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进行模仿,从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进入欣赏古诗的大门。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在分析诗歌前,教师运用娴熟的朗读技巧,满怀激情地朗读几遍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瀑布的美,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便开启了学生情感的大门,并让他们的情感随着后面对古诗的深入理解而进一步升华。
二、生自读,亲自感受诗的意境
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教师仅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朱自清曾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中得到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朗读古诗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学生往往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诵过程中,诗的内涵和美感就出来了。学生就如诗人,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如学生在多次朗读“飞留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就如自己站在山中,望见瀑布,体会恢宏雄奇的壮观美。
三、指导读,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细心指导,让学生反复尝试,正确把握诗人情感,让学生在理解古诗时不能误入“歧途”。
1.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组合画面,进行指导
“诗中有画”道出了诗情画意的结合,读诗作画,既有利于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诗中的画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唤起联想的羽翼,也有利于学生弄清诗意,开启创造力。如抓住《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紫烟、三千尺。
2.指导看图
一般的古诗都配有图画,没有的,教师可以设计图片,让学生从形、色入手,入情入境地体会画面美。
3.学习修辞手法
如《望庐山瀑布》作者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配乐朗读,深化主题
小学生喜欢形象的事物,容易被音乐、图象所吸引,所以根据古诗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反映古诗题材的影视,听一些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古诗的音乐,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不断升华,很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从感性上直接产生情感体验,唤起与作者心理上类似的反映,情感上的共鸣。
a()g()j()t()d()m()
2、我会连:把生字和相对应的读音用线连起来。
zhǔnshuíliènǎozhūsāichá
猎准谁猪脑察塞字
词句部分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yuánláiyīnwèicǎoméidìdi()()()()qímiàonǎinaiduìwulínghuó()()()()
2、我会正确区分这些字,会组词。在()睛()苞()再()晴()包()及()己()做()急()已()作()
3、我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的草地()的小河()的李子奇怪的()欢快的()美妙的()sǎn一()河两()云三()伞四()书五()树叶六()眼睛七()桥八()猪九()鞋
4、我会在括号中写出带点词的反义词。
(1)春去花还在,人()鸟不惊。
(2)影子在(),影子在右。
(3)我打开作业本,()上语文书。
5、我会把这些句子补充完整,还会给句子加标点。
a)九色鹿真b)在枝头c)是谁d)像
阅读部分阅读短文我能行。
大自然的
春天的树上,长出嫩(nèn)嫩的芽瓣(bàn);夏天的树上,挂满肥肥的叶片;秋天的树上,树叶涂(tú)满鲜红和金黄;冬天的树下,树叶落地化成土壤(rǎng)。落叶是大自然的邮(yóu)票,把一年四季寄(jì)给你,寄给我,寄给大家。
(1)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把短文的题目补充完整。落叶邮票叶片一年四季
(2)填空a、一年有、、、四个季节。b、春天的树上,芽瓣是;夏天的树上,叶片是;秋天的树叶颜色有和;冬天的树下,满地是。c、大自然的邮票指。
拓展部分
1、我会填。
(1)古诗《春晓》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古诗《》也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糖果雨》这篇课文真有趣!我多么希望能下一场()雨啊!
(3)这学期有好多节日呢!我知道5月()日是劳动节。5月的第()个星期是母亲节。在这天,我对妈妈说()!()月()日是儿童节,那天游园活动真快乐啊!
2、我会设计。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板书设计;
词两首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魂牵梦绕的江南春日胜景
一、词语导入,唤醒言语知觉
上课伊始,通过听写课文中一组词语,唤醒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直接引入课文的重点段落。如,在教学《爱什么颜色》一课时,通过听写描写颜色的词语导入新课,再让学生一起边读词语边回想课文内容,在读中品味又多又美形容颜色的词语,这样不由自主地就联想起了课文内容主旨。这时,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描写颜色词语的构成,并仿照再说几个。这样以开门见山、直触主题的设计,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很好地落实了丰富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古诗,言语积淀丰厚,艺术魅力独特,它总是把人们带入到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情景中,使人陶醉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里。我在古诗教学时,注重在视觉上营造诵读的环境与氛围。在绵绵春雨里教学《春晓》,在烂漫春光里教学《村居》,学生在吟诵之前早已身临其境,将雨声、乌鸦声、流水声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营造诗中情景,同时创设人文环境,配合诗词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诵读相关的诗篇,让学生尽快入情入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让学生回忆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文本的描述展开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三、丰富想象,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文内的插图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金黄的油菜花,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孩童在油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楚哪是黄花,哪是黄蝶,填补了学生经验的空白,使他们有更具体、更形象的对言语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四、培养语感,品味言语个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韵律美。古诗特别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和韵律感非常强,具有声韵悠悠的艺术魅力。经过反复诵读,以声传情,声入心通,语感就自然形成了。让学生从轻重缓急的韵律中体会文章的音乐美,从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文章的情韵美。如,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朝雨润尘、客舍青青、柳树泛绿、天气乍晴的初春景象。诵读时的节拍划分: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平声适当延长,仄声稍加停顿,这样就很自然地体现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前两句的朗读要亲切和缓,后两句的朗读要低沉慨叹,可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含蓄美。我国文学特别讲究词句委婉、言语表达含蓄。在很多作品中,经常用可感触的文字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把本意深深地藏在景语或情语之中。如,《别董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含蓄地景中寓情: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诗人在这凄凉而又雄浑的景象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劝慰时,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朗读前两句时用低沉、浑厚语调读,后两句朗读要高昂、豪迈,这样就能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激励,以及诗人开朗的胸怀,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那种浓浓的友情。
在读中感受言语的形象美。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形象、感人。如,《桂林山水》充分体现了言语的形象美,从色彩、光泽和质地上突显了桂林山水的美。优美的语言富有诗意,描绘了风景如画的桂林景色,把这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从未到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心灵受到了美的熏陶。让学生反复诵读比喻、拟人和排比的句子,闭上眼,就会在眼前栩栩如生地展现出那奇、秀、险的山,静、清、绿的水;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这样的文章,他们会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从而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和挖掘这些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大自然的高尚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五、抒写表达,提升言语智慧
在品读文本语言内容、了解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让学生借助想象,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尝试性表达,充分体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核心理念。如,教学《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自由创作抒写片段,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描绘这美丽迷人的三峡之秋。有的学生这样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的景色:“三峡秋天的景色美丽迷人,早晨露水闪烁,绿叶浸湿、新鲜而明净,真是美极了”;有的学生描写了三峡秋天中午的景色:“中午的三峡,金色的群山,奔腾不息的江水波光荡漾,充满了热烈的气息”;学生对下午和夜晚三峡风光的抒写更加优美:“下午的三峡,很快就会进入青色透明的黄昏,明亮的江水平静而轻缓;三峡夜晚的风光多美呀!火光在江面上摇曳着,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如瀑布素锦, 仿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雄奇壮美,显得宁静而神秘”。虽然学生抒写的简短,却能抓住一天中各时间段景色的特点,表达出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提升了言语智慧。
六、拓展延伸,丰富言语积淀
一、在推敲词语中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美和精神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教材中的古诗大致可分为写景诗、状物诗、抒情诗和喻理诗等。写景诗是作者描写自然景物之佳作,教学时,在把握字词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对自然景物描写的颜色、声音、情感、形态的感受,使学生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如《暮江吟》描写黄昏的美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诗围绕“可怜”二字,描写夏历九月初三晚上的佳丽景色。“残阳铺水”,形象巧妙地把夕阳斜照表现得淋漓尽致;“半江瑟瑟半江红”,具体形象,景色鲜明地描述了江面情形。“可怜”即喜爱,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白居易喜爱大自然的心态。“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即珍珠;此名形象鲜明地描绘了夜晚月光下露珠和月亮喜人的样子,形象具体生动。从残阳铺水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也说明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味之浓。总之,所写形、色,所达情、味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幽静的黄昏秋江景图,被古人称为“写景奇丽”,不为过分。
二、在阅读中体验古诗的格律美和音乐美
古诗具有相当的格律和音乐美感。所谓格律,是指近体诗(律诗和绝句)的一些特点要求。如律诗每首八句(或五言或七言),二、四、六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两两对仗,均有平仄格式规定。因为好的对仗整齐鲜明、音韵和谐,形成诗的格律美。这种韵律节奏感很强,所以又表现出音乐美。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与背诵,使学生在读诵中体验古诗的格律美。
三、在反复背诵中体验古诗佳句的艺术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美丽、最精粹一种文化样式,也是最集中体现作者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等的一种文学样式。人教版小学语文入选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同学们鉴赏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让古典诗词所蕴含着的真善美理念润泽同学们幼小的心灵。
一、鉴赏山水田园诗,引导孩子们热爱自然。
山水田园诗,是作者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并借以表达自己美好情感的古典诗词。比如,人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和杜牧的《山行》、宋代朱熹的《春日》等均属于山水田园诗范畴。因为这些诗歌,都是以自然风景为创作题材,采用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景物、美丽风情等的具体描绘,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教学时,引导同学们鉴赏上述古典诗词,可以引导同学们感受古代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之美,可以激发同学们展开丰富的的联想与想象,在诗人描绘的一幅幅远古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卷中观赏那奔腾不息的大江巨浪、领略那烟波浩渺的大海的博怀,驻足流连那绚丽多姿的湖光山色,倾听那潺潺小溪的低声吟唱……并在此过程中受到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继之,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比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我不仅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反复朗诵这首古典诗词体会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的初春气息,还在周末组织同学们开展亲近自然、观赏自然的郊游活动,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欣赏漫山遍野的青草、树木、花儿,倾听小溪潺潺的流水声音和林中小鸟的歌唱……结果,很多同学都在周记中写道:“古典诗词中描绘的山水画面很美,真实的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小鸟等自然风景更美”、“我喜欢古典诗词中的山水美,更喜欢大自然中的山水美”、“大自然是我们最美、最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可见,通过教学古典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诗和开展亲近自然的郊游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之处,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吟咏送别诗篇,引导孩子们懂得珍爱友情。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之间一旦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所以我们的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在城外某个古亭中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这种以离情别绪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送别诗。鉴于送别诗的上述定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皆为流传千古的送别诗。鉴于送别诗往往具有情景交融之审美特点,所以,教学上述送别诗时,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同学们领略到诗歌中描写的美丽景观,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味古人在送别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抑或缠绵抑或牵挂抑或叮咛抑或豪迈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同学们善待朋友、珍惜友谊、珍爱友情等的美好情操。
比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时,同学们在整体感受这首诗中所描绘的黄鹤楼、孤帆远影、奔腾不息的长江美景和诗中所体现的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后,都被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所深深感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李白对朋友的感情真深啊,李白的朋友乘坐的帆船都看不到了,他还站在长江边上不断挥手致意”、 “李白珍爱友情、珍惜友谊、对远离自己的朋友依依不舍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像李白那样珍惜友情,善待朋友。”可见,引导同学们鉴赏古典诗歌中的送别诗,既有助于引导同学们深刻体味作者善待朋友、珍爱朋友的美好情感,又有助于引导同学们懂得珍惜友谊、善待朋友的重要性,继之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三、品析咏物诗,引导孩子形成完善人格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于是,他们常常在细致描摹山川河岳、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之物时寄托自己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怀,或寄寓自己的美好愿望,或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等。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和清代文学家郑燮(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物诗。前者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咏石灰,实则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人生信念、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后者通过刻画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美好品格,寓情于景,表现作者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坚强不屈、勇敢坚强等的美好品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铮铮傲骨。教学时,引导同学们细细品鉴、深刻感知上述咏物诗中蕴含着的作者的美好情感,可以借此陶冶同学们的美好情操,完善同学们的美好品格。
又如,教学郑燮的《竹石》时,在引导同学们充分诵读和基本感知这首诗歌的大意后,我用白板出示了下列两道预设题供同学们思考、讨论:
1.郑燮的托物言志诗《竹石》,作者通过借物喻人、托物寄怀等表现手法,表面歌咏了竹子的顽强生命力,实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情操?
2.我们从郑燮的托物言志诗《竹石》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过多久,同学们就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了,有同学的说:“读了郑燮的咏物诗《竹石》,觉得郑燮刚正不阿的情怀很美丽”;有同学的说:“读了郑燮的《竹石》,觉得做人要做竹石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篇古典诗词。这些古诗词多数是中国古代杰出诗人的代表作,在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后,依然熠熠生辉。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充分感受中国古典文化,欣赏古人的悠然自得,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从意象入手挖掘诗歌意境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词,最讲究的无疑是意境。所谓意境是将诗人的个人感受蕴含在诗歌意象之中,从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内涵,历来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对诗中描写的意象具体的分析,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歌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此诗是杜甫在历经漂泊,身患重疾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所作,诗中抒发了作者遥望故乡,触景伤怀之情。全诗通过“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这几个意象的描写,隐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孤单漂泊的凄凉。而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莺”、“燕”、“暖树”、“春泥”都体现了早春来临的景象,而“乱花”、“浅草”则描绘出来早春的大自然中花草的特点,全诗通过早春时独特的意象展示了西湖初春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情绪。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图、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图,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1.2父母之恩。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1.3祖国之恩。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1.4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2.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感恩教育的方法
3.1信息筛选――知恩。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3.2情感体验――感恩。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3.2.1在朗读中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2.2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2.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3.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2.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1.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2.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喜园中茶生幽人指为园中的茶树生长而欣喜,借茶喻志,期望通过饮茶、种茶,使源自大自然的茶,洗涤灵魂,以获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雅情趣。
喜园中茶生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五言古诗,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而且诗句堪为经典,被后人广为引用,比喻那些洁身自好,人品高洁、高雅和不随波逐流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