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15:49: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院学生工作思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团队的职能
第一个只能则是协助团支书,组织委员共同完成团事务。这样,宣传委员就并不是一个虚职,可以减轻团支书等的负担
第二个一定程度上进行宣传本专业,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活动来实现。不是为了炫耀我专业,而是让其他同学更了解我专业。
团队的价值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都会体现相当强的凝聚力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并且以这股力量带动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可以进一步巩固班集体的团结。另一方面,核心宣传团队不只是共同负责班集体事务活动的宣传,更是为班团全体工作而建。做事效率当然也会在凝聚的团体协作下得到提高。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负责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一方面要负责输出高质量的产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这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特征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提出了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新特征
1.生源素质新特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高职院校生源有以下特征:生源本地化、录取分数降低化、生源类型多样化。具体来说,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面向本地招生较多,同时生源多样化,如普通高考、春季高考(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以及中职生高职(五连专)。随着高职院校迫于生源缩减的现实而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逐年降低,90后学生的时代特性、心理特征等都是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课题,给学生管理工作带了新的挑战。
2.学生价值观新特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价值观的构建与实践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是诚信意识淡薄,出现了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恶意欠缴学费、虚构简历、助学贷款到期不还、考试作弊等;其次是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高职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当自觉维护文明礼貌、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爱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但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公德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众场合抽烟等;第三是价值观扭曲,没有社会责任感,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价值观非常消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偏差,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利益,忽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另外,一部分学生在政治选择方面存在功利化倾向,政治心态不够成熟。一些学生把入党、评奖评优作为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并没有起到榜样作用,自我中心心态极其严重。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有39%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违法是可以存在的,42%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妨碍他人不必太在意,仅有11%的学生认为应该有更高的信仰和价值追求。
(二)学生管理者的新特征
1.学生管理者趋于年轻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普遍呈年轻化趋势。以笔者所在厦门市某高职院校为例,在院领导带领下的三级学生管理体系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共46人,其中50岁以上1人,40-50岁之间6人,30-40岁之间15人,30岁以下24人。这些年轻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后,就开始担任学生辅导员。
2.学生管理者队伍不稳定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中最繁琐、最累心的工作,同时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总是处于一种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还要有充沛的精力去处理学生问题,所以学生管理者以年轻人为主;其次,随着教育事业单位改革,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人员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教育改革缩减了人员编制以及高职院校扩招等,我国高职院校中的编制多数用于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大多属于聘任制人员,这样很多学生管理人员只是把学生管理工作当成一个临时跳板,当成工作经验的积累。一方面,他们只是在应付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真正用心管理、教育、服务学生,另一方面,他们绝大多数人整日忙于考研、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转行,没有把学生管理当成事业去做。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队伍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常有人离职,队伍建设困难重重。
3.学生管理者数量和质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按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置。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无法达到1︰200的配置要求;其次,高职院校在招聘学生管理人员时,应聘者以本科生为主,他们专业背景复杂,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人员较少,当他们走上学生管理工作岗位后,在思想、心理上对学生的辅导不具有专业性,指导效果不佳;再次,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多是刚踏入社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在原则的把握、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就业形势的新特征
首先,从宏观经济大环境来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实体经济发展疲软,就业岗位总量减少,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尤其是高职学生,面临着与本科生、研究生的激烈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择业观上存在误区,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不少本科生、研究生选择应聘到国有企业、考取公务员,或继续深造,很少选择到一线的生产企业。高职毕业生在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方面受到学历和专业的限制,就业面比较狭窄,只能到一线的非公生产企业和服务行业。据调查统计,201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有66%在私企就业,仅15%在国企就业,而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则少之又少。所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一线非公生产企业和服务行业,就业渠道较少。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教育薄弱
总体来说,大多高职院校在新生录取和毕业生就业上投入精力较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缺少系统规划,学生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一些专任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从长远角度去教育学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学生工作处、团委、辅导员的事情,教师未形成“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感加重,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产生诸如自卑、嫉妒、恐惧、猜疑和自我封闭等心理和行为,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时要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技术爆炸的形势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经济、政治主导地位,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西方国家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以极大的冲击,给学生管理者带来了难题和挑战。
(二)学生管理者服务意识不强
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结构成员,有自身的内在需要,也有客观的培养规律,而多数学生管理者强制学生按照自己意愿来完成各项任务,不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性自由。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培养模式导致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似乎无所不管、时刻在管,却疲于应付、效果不佳,不能主动地研究学生管理的普遍规律、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部分学生管理者只有空洞的说教,对学生批评多,鼓励少,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易导致学生故意违反规定、对抗制度。这种缺少对话和沟通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势必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从宏观来讲,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已与经济新常态下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一些老牌专业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跟市场规律严重脱节,而一些新设置的专业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考虑需求,部分专业甚至照搬本科专业,缺少高职教育所需要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体来讲,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这些相关部门工作者日常要负责大量的行政工作,很难承担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并且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由辅导员讲授的,辅导员对当前的就业政策相对了解较多,能够及时普及一些基本的就业政策信息,但辅导员毕竟不是就业领域的专家,对就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掌握得并不充分,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掌握和形成基本的就业方法与思维,在就业时无法从容面对激烈的竞争。
三、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针对上文提及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四种途径展开。首先,采用辅导员谈话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相对较低,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开展“两课”教育,即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再次,采用院校党课理论学习的方式,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党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参加过党课的理论学习;最后,开展以团委、学生会为主的学生自治管理教育。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精神,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偏差造成的,当今我国社会分工仍存在只认等级、不认职业的现象,职业化程度偏低,仍存在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一种低层次教育的偏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要端正教育态度,注重和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不能只强调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及专任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既要讲宏观上的职业精神,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又要细化到专业培养方案,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培养不做假账的职业精神,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加强学生管理者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2014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网络思想教育、理论实践研究等九方面的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对这九大能力所需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能作了详细的说明。学生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要符合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第一,高职院校在招聘学生管理工作者时要有明确的专业要求以及学历和能力要求,保证学工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第二,按要求构建完善的学生管理人员体系,严格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例配置辅导员,同时保质保量地做好学工队伍的岗前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学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管理者要突出“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从提升服务学生质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出发,将教育、服务、管理有机统一,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学习、生活环境。强化“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让服务学生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三)就业指导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从宏观上讲,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做好深入调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各个专业要制订合理学校管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深入企业调研,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训,使学生的专业培养与当前产业经济紧密结合。从细节处考虑,高职院校要细化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普及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政策。首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引进就业方面的专家或企业一线的精英来讲授就业指导课程,指导毕业生掌握当年的就业政策和规定,让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深入理解各自就业的方向,掌握就业的核心技能;其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在当今经济新常态、就业市场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必须遵守诚实守信原则,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去,贯穿于高职三年教育的始终,把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第三,发挥互联网信息优势,指导学生面试方法,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企业的需求和招聘岗位信息,学生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搭建企业与毕业生的桥梁,为就业生的面试做出正确的引导。例如,可以开展校园“非你莫属”求职大赛,不仅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面试场景,一些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也扩大了就业宣传。从学生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树立职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要有“先生存,再发展”的理性认识以及“先就业,再择业”的积极心态,多方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就业。首先,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环境;其次,要理性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合理定位求职目标,积极投身到基层、一线生产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中,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勇于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石宗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4(1).
[2]邵龙宝.儒家伦理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1997(4).
[3]崔俊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连海事大学,2014.
[4]孙海涛.构建高效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N].贵州政协报,2008-08-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培养符合艺术教育培养目标的高素质人才,适应艺术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应该对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从而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其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艺术院校 学生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作为培养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艺术院校,担负着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应根据社会的整体要求和学校的自身特点,认真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渠道,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对于艺术院校来讲,思政治教育除了必须把握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要贯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以外,还体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既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又表现出其自身的个性和鲜明特点。这些特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只有弄清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学生来源比较复杂,个性特征多样化。艺术院校学生来源比较复杂,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有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两三年后重返校园的,有从艺术中专考入大学的。年龄的差距和社会经历的不同,使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相去甚远的认识,因而个性特征呈现出多样性。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要求其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努力塑造自身的个性风格。艺术院校学生比较感性,思维敏捷活跃、情感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他们的个性特征具有多样性,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2、专业素质普遍较高,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艺术院校学生大多从小接受艺术教育,对本专业大都具有极高热情,甚至把专业成绩的高低视为成才的唯一标准,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专业学习之中,从而导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相对薄弱。再者艺术院校学生在高考时,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另外,他们的个性也使得他们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而讨厌数、理、化和文、史、哲。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公共基础课上,艺术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出现严重不平衡,已成为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3、竞争意识强烈。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艺术院校学生更加追求个性,这是艺术有别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显著特点。在相对狭窄但又新人辈出的艺术界,艺术院校学生比其他院校学生更能体会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也更加理解竞争对自身未来带来的重要影响。因此,从总体上说,艺术院校学生更清醒地知道竞争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对自己艺术专业的学习更加自觉和勤奋。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特有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乃至于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位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在个体竞争意识趋于突出的同时,原本在艺术院校氛围中就缺乏的集体主义观念就更加淡化。4、个体道德约束趋于弱化。艺术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往往停留于感情层面,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西方思潮迅速涌入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防线脆弱、道德伦理观念薄弱等问题。尤其是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生活已经成为艺术院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的虚拟和不可控性,大量不良信息对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极易造成负面影响,引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冲突与迷茫,造成道德意识的弱化。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艺术专业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体现出艺术专业自身不同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在校生,具有当代中国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时代性特点,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又必须遵循普通高校学生工作的普遍原则和总体要求;再一方面,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会受到所在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以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笔者以为,要切实做好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遵循高校学生工作的普遍原则,树立全校学生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又要注重艺术专业的个体性和特殊性,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双赢。其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是具体的工作方法,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管理者来说,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教无类”、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构建综合性、开放式的工作模式,将艺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以专业教育为载体、以文化教育为重点、以信念教育为核心,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同时还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做好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综上所述,搞好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在落实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结合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创造新的方法,把工作做到受教育者的脑海里去、心坎上去、兴奋点上去。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及学生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在推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转变学生管理观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鉴于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诉求,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变“管理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
第一,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把握学生价值取向,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高校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各方面影响,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传统的灌输与引导式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学生,整齐划一的标准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应实施有差异的管理,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第二,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如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参与创新发明等,充实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内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自身道德境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三,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管理工作不是走形式、走过场,而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务实求效,对学生遇到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给予解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怀。
二、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不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唯一路径,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培养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的。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综合素质的养成,是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应用性、职业型的培养,但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不但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校应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身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专业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转变学生管理方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繁杂、任务重,普遍认为管理学生就是要保证学生安全稳定、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以往经验的积累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停留在“管”的层面,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形成系统性的有效管理,要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动态、自身成长特点、行为处事方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管理为“主动式”参与管理。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展规划,为学生提供互动性教育环境,在浓郁的人文气氛中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心理健康等教育。
四、转变学生管理模式
培养有特色、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培养与就业目标实现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
高校大学生个性鲜明呈现多样化发展,但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就是会做人、会办事、掌握生存技能。目前国内就业出现所谓“用工荒”的现实,并不是国家、用人单位吸纳不了众多的高校毕业生,而是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相脱节。因此,转变学生管理模式,转“松散型”为“目标型”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路径。传统“松散型”学生管理管理只注重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一种事后问题解决的管理模式。“目标型”学生管理是利用目标管理体系,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和体验学生管理工作过程,实现入口和出口相统一。具体操作如下:
1、适应期
对于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帮助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同时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让学生实现从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平稳过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合理的大学生活习惯。
2、调整期
度过大一调整期之后,二年级学生往往在生活上已经适应大学生活,但在学习方面,由于专业课程难度提升,学习压力骤然上升。此时要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明确学习方向,从学校制度层面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大学生活就是吃、喝、玩、乐。学生自身规划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辛勤努力的学习来实现的,通过各种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思索期
进入大三学期,大部分学生才真正有意识的思索什么是大学生活?自己的目标方向如何选择?针对不同的学生,辅导员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思想动态,做好督促与引导工作,针对不同目标的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同时实施目标管理检查工作,对学生前两年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帮助学生查找问题、调整方向,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继续努力。
4、总结期
大四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容易出现盲目、消极情绪,此时做好学生目标管理总结工作,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发展方向。总结形式可以参照毕业论文答辩的模式,让学全面回顾和总结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为未来人生做好选择。
总之,通过毕业生经验交流会、专题报告会、优秀毕业生展等形式辐射低年级学生,树立榜样。同时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应用性、职业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30-02
当今,经济体制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思想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尤其“90后”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基层人员,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种种在高校中发生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长期调查和研究,从高校辅导员工作三要素、高等教育规律与辅导员素质的提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问题等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辅导员面对“90后”大学生的各种“个性”和特征,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如何更好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三要素
现阶段,辅导员工作三要素分别是调查研究问题、整合工作思路、重在躬行实践。2008年9月起,“90后”首次成为大一新生的主力军,到现在,大一新生已经基本都是“90后”。而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客观问题,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就业困难。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有50%以上选择“自信”、“和平、和解、和谐”、“开放”;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则是:思想独特、抉择艰难、活动方式独特、面临诸多诱惑。
作为辅导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高等教育是学生教育生涯重要的一部分,必须要与之前的基础教育,以及之后的职业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环节”,竭力做好本环节工作,衔接好下一环节。在做好本环节工作中,为大学生构建三大支撑:物质支撑(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精神支撑(坚定信仰、完善个人)、社会支撑(制度认同、沟通合作)。同时明确做学生工作的四个背景:社会意识多样化;社会的实用、物质化;社会传播的大众化、草根化;社会组织影响力的变化。明确这四个背景后,要创新学生工作的工作机制、工作价值、评价体系、组织形式、常规教育这五个方面的转化,最后确立大学生基本价值的六个方面: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爱劳动、和谐与包容。
针对“90后”的大学生,辅导员如果依然以管理者的姿态面对他们,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叛逆的抵抗以及多种不配合表现。因此,应用“爱”搭起师生的心桥,把双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不断沟通、交流、循循善诱,努力做到相互尊重(尊重人格和权力)、理性接纳(真心至诚防偏见)、注重个性(师生性格不强求)、追求一致(目标和谐求发展)、爱有层次(爱学生要至理至性)。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坚持学习,明辨是非,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同时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辅导员自身,要提高现代教学管理能力。第一,辅导员要具备很好的协调能力。第二,要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很多时候工作并不一定很到位、很成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换位反思,推己及人,自反为贤,持之以恒。第三,要具备一定的制度管理能力,俗话说,事要做好,更要做对,一件事只有纳入程序,才能持久,如果只是随心去做,即便做的再好,也可能让后续者无力传承。第四,要具备紧急应变能力,作为辅导员,我们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本着这样的程序:生命健康——教学秩序——其他问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做到适时介入、平息事态、程序完整、防患未然。第五,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二、高校教育规律和辅导员素质的提高
首先,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二是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自信、独立、选择性、观点多样性,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改革开放,各种能力得到提升,追求成功和富贵,他们的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成功需求更加强烈、凸显个性转变,三是正确看待他们的优缺点,四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主流与支流、显流与浅流、常流与变流。
其次,要认真总结大学生成长教育的规律,值得肯定的是当代青年学生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群体,是一个需要加强理论教育的群体,是一个需要引导、发展的群体,是一个需要自我教育的群体。
最后,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辅导员,首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第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第三,要创新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第四,要提高人文素质,这是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如果自己的人文素质跟不上,就无法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第五,要加强人格修养,奉献、尊严、尊重、真诚。第六,要善于团结合作,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因此,必须善于沟通交流、欣赏别人、高看别人、帮助别人、包容别人。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1.必须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81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 and split training" has been adopted by more and more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ompound talent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model also brings a lot of new challenges to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nrollment talents,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enrollment of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and discusses the mode of new ideas to promote the work of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large class enrollment; student management; new ideas
0 引言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通识教育”、“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等词语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高职教育改革迎来了新挑战和新思路。为此,针对新时期高校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广大教育者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中,“大类招生”受到了广大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的发展方向。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传统专业招生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招生方式,简言之,就是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归类,按照一个大类进行招生,是高校实行通识教育的一种改革。该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时,没有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而是在一个大类范围内让学生先学习1-2年的基础知识和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企业参观活动,然后再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意愿、社会需求及就业去向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招生政策符合通识教育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招生优势,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地专业选择机会,使专业选择更加自主和理性,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然而,随着大类招生政策在高校规模的不断推进,它在运行的过程中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适应大类招生的新思路、新路径,才能发挥好该培养模式应有的成效性。
1 高职院校进行大类招生的优越性
相比传统专业招生,“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
(1)从学生角度讲,传统专业招生时学生填报志愿前往往在几个意向专业之间犹豫徘徊,难取难舍,导致入学后调专业的现象数见不鲜。“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实施后,几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将被合并在一个大类里进行招生,学生填报志愿时可以先选择大类,经过在校生活和学习后一段时间后,对学科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结合社会发展和对专业的需求情况选择自己最终的学习专业。这样招生不仅能够尽量保证学生凭兴趣选择专业,而且也让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更加理性更加适合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成才。
(2)从学校角度讲,按照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往计算机专业四个方向在招生时,数字媒体专业方向招生连续多年爆冷,其他专业方向招生状况不佳,而按照大类招生后,四个专业方向招生录取工作极其顺利,几乎没有调剂生,有效避免了以往填报专业时比例失衡的现象,为下一步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按照大类招生有利于学院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实现多专业方向的有机组合和改革。
(3)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角度讲,大类招生有利于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各行各业人才,是一项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政策。例如,大类招生不仅可以避免冷门专业造成的种种矛盾,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能够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基础素质,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班级重组致使学生缺乏归属感,对班级凝聚力、集体意识和班风学风产生负面影响。班级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依托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新生入校后,班级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划分,同学们在新环境下通过军训、上课、联谊等适应性训练和互帮互助,迅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此时班集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然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原班级的学生将按分流后的新专业方向被重新分配至各个不同的行政班级,强行拆散原有社交圈,班委和班主任难以树立威信,造成W生在原有社交圈惯性下很难对新建立的班级产生归属感,班级概念和集体意识淡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量骤增,任务偏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一方面,大类分流后,学生归属感较差,为了博得学生信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再次与已经失去集体归属感的学生进行交流,并在学生群体中建立起新的班委、寝室长等信息畅通的网络结构体系,实施掌握特殊群体的突发事件,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重新把之前一年来辛辛苦苦建立的学生档案、学生各类信息资料、学生证等等进行更新并整理归档,带来了相当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新行政班级的变换必然会导致班主任的替换,新的班主任不仅需要重新通过了解新学生的个性和基本表现情况来认识和熟悉班级的学生,而且面临难以融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挑战,大大增加了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
(3)学校现有硬件设施资源不能适应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部分学校公寓、实训室等硬件设施在分流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大类招生为例,一方面,该校每个实训室仅配有50台计算机,虽然这在大类分流之前每个班级不到50人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大类分流后,部分专业方向班级则远远超过50人,实训室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新班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该校公寓现有床位资源不足,为了满足学生住宿需求,部分专业学生需要采取2+1培养模式(即大一大二在校住宿,大三时全体退宿下企业),甚至一些大一新生入校时就需要插入那些比较零散的已经入伍或者退学的老生寝室。在现有大类招生改革的条件下,公寓方面则出现了新的挑,例如按照新行政班级调整寝室会带来阴阳面置换,原寝室空调、热水器、饮水机退租和水电费退费复杂,新寝室成员生活习惯不同等等系列矛盾;不调整寝室,则会导致上课步调不一致,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
(4)其它挑战。除了上面提及的各种挑战,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还面临着高校学生心理、团学、考评体系建设、职业规划衔接和过度等方面的新问题。例如心理方面,无论分流前还是分流后,学生要么在紧张气氛中进行竞争学习,要么在焦虑的等待分流的到来,“分流阶段”因为环境、人家关系网及专业归属感的改变,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分流后选不到自己需求的专业,往往还会感到技不如人,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极个别学生可能出现抑郁状态,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3 系统推近“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第三部分总结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内广大管理人员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作为我校第一届大类招生的届辅导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认为需要采取全方位的措施,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线上线下互动机制。一方面,对于学生行政班级更换带来的学生社交圈打乱、班级凝聚力较差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飞信、班级QQ群、微信群和班级公共微博等虚拟社区的方式来打破线下交流障碍。例如,随着微信和qq群功能的不断完善,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口令红包活跃班级氛围,也可以通过学生周边幽默的事情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互动。另一方面,对于专业分流给新班主任班级管理带来的困难,可以通过构建先进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来改善,例如我校的学生管理平台,学生入校以来的基本信息、奖助学金信息、在校表现和其他一些特殊情况等都将不定期的添加进去,便于新班主任查看和了解学生情况。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可以在平时工作中及时记录学生的一些表现,如成绩问题、家庭经济情况、处分和谈话记录等,做好电子台账,便于工作交接后,新的班级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查阅和了解新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2)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班助”复合型管理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引导并行。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重任通常由辅导员肩负,一般来说,辅导员既管思想政治工作,也进行一定的专业指导,起着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作用,他们不仅承担思政教育,同时还要承担着心理辅导和日常行政工作,工作内容庞杂繁琐,不仅如此,各大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目前配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仅凭辅导员的力量是难以完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须将班主任、专业老师和优秀的学长学姐纳入学生管理第一线,实行复合管理的模式。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为了应对大类招生给辅导员和班主任带来的“工作量骤增,任务偏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这一问题,该学院就采取了“班助+导师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每个班级配以2名班助(1男1女),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导师制,其中班助是从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选拔得到,而导师则是由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担任。班助制度的实施给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一来班助不仅具有榜样作用,而且他们也是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沟通和了解他们的心事并辅以指导,此外班助制还有利于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能力,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总体上来看,复合式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学校班主任、优秀专业老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够解决部分师生配比不足的矛盾。
(3)完善硬件新设施,按照新班级有计划重新进行宿舍调整,增强新班学生交往机会,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一方面,改善实训室、教师、实验室等教学区域的设施,以适应大类招生分流新需求。另一方面,为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培养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的能力,学校需要想法提前预留备用寝室,避免不同学院、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混寝,大类分流结束后按照新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分配宿舍号和宿舍成员,并通过采取措施来保障新宿舍的快速融合,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体措施可以:一是将分流前爱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配到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宿舍里,实现学习上的“一帮多扶”措施;二是将班级党员、积极分子分插到每一个宿舍,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整个宿舍集体进步;三是选配好班级学生干部,将学生干部穿插到每寝室,便于重组寝室的分散管理;四是与学生骨干或优秀分子签定目标责任书,带动宿舍和班级同学共同进步,共建优秀班级体。
(4)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培养制度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载体。一方面,可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将第二、三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具体的上课形式和学时学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分流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意愿和学业成绩,同时兼顾学生的日常表现、班级建设、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社团活动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把课内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推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阵地育人,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一体化,专职教师与政工干部配合三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载体,综合利用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兼职班主任、教师职称评定等杠杆,明确大类招生专业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双重职责,依靠广大教师,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台阶;以学风建设为载体,发挥教师的正面导向作用,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尤其要多参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和学术讲座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灵活多样的开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社团活动,将专业实践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增强社团活动的学术品位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以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改变传统的活动“多、繁、杂,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被动局面,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能适应招生的培养需求等等。
除了以上措施,为应对大类招生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挑战,还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全体教职工的职业素养;改善团学组织结构,成立创业就业部,优化始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成立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引导学生应对心理新挑战,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改善奖学助贷衔接断层的不利局面等等。当然大类招生给班级建设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每位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和总结。
4 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是需要高校全体师生不断思考、不喑⑹缘男驴翁狻1收呓岷献约捍大类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从大类招生优越性,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的角度出发,简单探讨了大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路,但是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不断发展和变化,理想的学生管理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陆华良,胡永远.高校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有效途径[J].高教理论与高校管理,2015(18):7-11.
[2] 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1-16.
[3] 王寰.大类招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研究[J].决策与管理,2014(12):25-2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39-01
大学中的辅导员直接与学生接触,管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及时地、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但是现阶段的大学中多数辅导员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偏离了工作的正常方向,不仅不贴近学生,反而距离学生很远。这导致辅导员原本的日常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学校的日常教学。针对这些问题,各大高校必须及时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国内大学中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方面的情况
(一)对于辅导员的职责缺少正确的认识
大学中的大多数辅导员对于自身的职责都缺乏正确的认识。[1]辅导员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日常工作也应该紧贴学生展开。但是现在有许多辅导员服务的主体却是学校领导,日常工作也都围绕着领导开展。这严重偏离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管理严重缺失。
(二)辅导员关注学生不够全面
许多导员只看到了学生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缺少对于其他方面的观注。更有甚者,辅导员大学四年甚至连所管理的学生名字和本人都对不上。这些现象都说明辅导员的工作偏离了原有的重心。
(三)大多数辅导员自身道德修养较低
国内的许多大学现有的辅导员自身道德修养过低,综合素质太差。[2]例如,现阶段一些辅导员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影响,在对待学生和处理日常工作中有失公正。而且,大多数辅导员年龄都不大,遇到状况缺乏冷静的思考能力,导致事情得不到圆满的解决。
(四)辅导员在管理方面遇到许多困难
各高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籍贯分布较广,加大了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难度。而且,辅导员所面对的大多数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个性都比较强,管理起来相对困难。同时,相比于初高中封闭式的教学管理,大学开放式的管理更是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二、如何就现阶段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缺失进行改善与创新
(一)对辅导员的工作和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新形菹拢面对各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中存在的缺失现象,首先,必须让辅导员对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辅导员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提升辅导员整体的道德修养
国内各高校还存在一些素质较差、道德修养不过关的辅导员。[3]针对这一状况,各高校在选择辅导员的时候应该加强对于辅导员道德方面的标准要求,提升辅导员的道德水平。对于已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习,加强其道德修养教育。同时学校要严格制定相关方面的校规校纪。
(三)辅导员在统一化管理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辅导员最少都要管理几十个学生,一般都实行统一化的管理方式,但是辅导员要在这种统一化的管理中注意每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情况不同,导致每个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表现也不一样。统一化管理下,针对每个学生实行差异化管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人性化”的特点。
(四)辅导员应有效利用网络科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新时期,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不仅仅只有班会、走寝室。利用手机微信、QQ等通讯软件更为方便,而且能够保证实时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解决和加以指导,这样更加拉近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结论
面对如今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的辅导员日常工作缺失的现象,各大高校必须即刻采取行动,严格落实辅导员各项工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同时,辅导员需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原有途径中融入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真正将辅导员的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一、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我国中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状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状况进行分析,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1)极度自负或者是出现了自卑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在专业水平中的能力等方面,不能正确的分析自身。(2)缺乏自信,焦虑悲观。由于受到学历的影响,当求职目标与客观的现实出现了矛盾后,学生会由于多次的求职失败,自身的情绪受到影响,对现实就失去了信心,造成了悲观的心理。(3)盲从与观望。由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的严峻,因此在职院校学生当中容易出现盲从的心理,或者是依靠家人以及父母等关系来为自己找工作。这种求职的过程就是对现实的观望,完全的失去了自身在职场上的发挥。不仅是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的心理因素,另外在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以及学习方面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为了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结合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具体的思想动态以及各项行为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心理辅导,加强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专业技能与就业的有效结合,为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做出有效的研究。其具体的表现是:
1.做好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教育。为了促进中职院校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这就需要在入学教育中做好各项措施,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构建育人的目标:培养“有爱心、有责任、有梦想”的技能人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带领学生做好各项教育工作,这就需要从班主任自身开始,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未来需要建立整体的规划,在职业的选择中要明确目标,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感。另外在入学教育中,班主任需要做好主题班会,进一步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铺垫。班主任在入学教育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为班会的切入点,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班会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学习习惯问题上,班主任有责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结合学生对各个学科的爱好进行入手,将良好的习惯贯穿到整个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明确班级的目标,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教育体系中,良好的班风是养成各种习惯的基础,这就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明确班级目标,为创建优秀班级共同努力,因此这就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努力,在教育中,学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团结努力,共同取得良好的成绩。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对于目标的设定是为了促进和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用目标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在自身满足感以及责任感中不断的进步,在学习和技能中逐渐的提高。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创新,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传统辅导员工作的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与传统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导致工作中问题的显现。
第一,伴随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同时是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目前辅导员队伍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辅导的需求。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存在专职辅导员带学生超过300人的情况。有辅导员工作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主要体现在:“岗位职责界定不明,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几乎都与辅导员有关。”[1]辅导员日常工作琐碎、繁杂,学生人数众多,教育手段容易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辅导的需求。
第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发展理念下,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向不断强化,渴望在自我控制状态选择社会化道路。另一方面,随着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行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水平要相应提升,从而担当起大学生人生导师这一重要角色。
二、“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思路解析
(一)“三自主”育人模式的内涵
“三自主”育人模式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物联网学院于2012年提出的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核心的一种育人体系,旨在挖掘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
“三自主”育人模式是“模式方法在高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具体运用,是在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总结归纳形成的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的一种育人模式。它是经实践证明可行的,实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它具有稳定可靠的人才培养理论框架,以及可操作实施的程序方法,用以指导人才培养的实践”。
(二)“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思路缕析
“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基础上,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有效连接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实现协同育人,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角色转变,实现教学相长;第二,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第三,运用载体,实现模块化辅导。
“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思路主要体现在(如下图所示):
“三自主”育人模式的辅导员工作思路图
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的工作对象都是学生,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主线。在工作过程中两者借力载体――《职业能力发展手册》,分别扮演指导者和督导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规划发展蓝图。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紧密配合,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指引方向、把握脉搏,观察学生能力成长进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三、“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实践
(一)“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角色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多元、互联网蓬勃发展,学生思想复杂多变,独立意识增强,行为更张扬。如果高职院校辅导员仍采取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工作方法,则难以适应新时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从遵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大学生独立意识强的角度出发,“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不做学生的“高级保姆”,而是以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为己任的指导者。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在“三自主”育人模式下,教育不是简单解答学生人生在哪用力、做什么样的人,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
(二)“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制度建设
要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引导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前提条件之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帮助学生明确每个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促进学生规划成长蓝图。一是在载体指导方面,《职业能力发展手册》是帮助学生实现“三自主”的重要载体。学院制定《物联网学院职业能力发展手册实施细则》,厘清辅导员和学业导师指导学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职责、内容和范围,使二者真正协同育人。二是在学风建设方面,学院制定了《物联网学院三自主模式自主学习项目(辅导员使用)》,旨在发挥辅导员人生导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项目,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物联网学院学生行为规范指南》、《物联网学院学习指南》、《物联网学院学生学期行事日历》等制度,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各个阶段的任务、规范自身行为,达到营造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良好学风的目的。
(三)“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模块化辅导
伴随社会变迁,网络化、智能化兴起,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强烈,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当前辅导员所带班级、学生人数多,只有将传统的粗放型、笼统型辅导转变为模块化辅导,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个性化辅导的需求,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道理。将大学阶段的关键环节和能力培养模块化设计,自主学习分为文化修养、技术技能、特长爱好三个模块,自主管理分为计划总结、课堂纪律、寝室管理三个模块,自主发展分为团学活动、社会实践、竞赛活动三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是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关系,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记录能力成长变化过程。
四、“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成效
物联网学院自2012年实施“三自主”育人模式以来,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主张,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效果突出,成效明显。
第一,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连续三年荣获重庆市“三下乡”优秀实践团队,在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技术技能方面,学院学生团队蝉联全国职业院校物联网技能大赛一等奖,是中西部省市最好的成绩。此外,学院学生还获得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全国二等奖、重庆市一等奖1项,以及重庆市物联网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第二,学生“双创”能力得到增强。学院2016届毕业生主动型创业率达到4.02%。“达易技能交换网”目赢得500万元意向风投;“留置物品互换网站”项目在全市113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公益创业计划项目支持。学院学生获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美新杯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物联网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银奖、“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省赛二等奖等10余项“双创”奖。
第三,辅导员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在实施“三自主”育人模式后,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和研究相关领域的问题,促进学院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在学院学生工作队伍中有辅导员获得重庆市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者、重庆市“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有辅导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子课题,有辅导员参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以及有主持校级学生思政课题者。
总之,运用新的辅导员工作思路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班风积极、学风向上、室风和谐,从实践层面论证“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实效性强,对于提升当前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二、 部门职责:
(1)对内宣传:以学院及学生会网站为平台,及时上传学院最新动态、重要通知、经典活动等,做到把握动态、及时报道、有效宣传。
(2)对外宣传:负责将学院学生会各项工作、学院各团支部组织的重要活动、学院优秀青年学子风采、学院实践科研各项学术成果等重要信息及时上传至学校青年聚焦、基层信息等网站。同时,协助各部门及有关人员完成我院重点活动的外界媒体宣传工作。
(3)网站建设和维护:学生会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是我部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完善网络板块划分,充实网站内容,贯注学院文化,提高网站点击率,建立网站维护制度。
(4)记者站的管理:记者站作为我部宣传工作的重要团体,主要完成我院重大新闻的采集、重要活动的宣传工作。通过其及时、有效的平面宣传,竭力展示我院多彩风貌,营造我院积极向上氛围。部门在建立合理的制度下对记者站实行有效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小记者综合素质及记者站工作效率。
(5)部门组织文化建设:紧密围绕学校和学院工作重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紧抓部门文化组织建设。在保持部门热情、活力的现文化氛围下,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创建经典品牌活动,进一步夯实部门基础,建设全面发展的优秀部门。
(6)服务广大同学:利用网络媒体,对我院同学进行健康合理的学生生活、心理指导。及时提供各种校内活动信息,使同学更全面地参加学院学校的各项学生活动。同时,通过留言、网络面对面、邮件、即时通讯等方式为同学们构建和学生会的交流互动平台,方面学生会了解同学想法, 采纳合理建议。
三、本学期主要工作内容:
针对上学期宣传工作中重大题材把握不到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曝光率不足的问题,考虑到网编部成立、发展时间尚浅,结合本学期我院毕业生工作这一主旋律,本学期,网遍部工作主要围绕院重点工作宣传报道、部门品牌活动打造、毕业生专题系列宣传三方面展开。
同时,部门也将继续开展日常性工作,如青年学子风采展、网站建设维护、日常通讯采集上传等,并且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形式,力争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好。
(一)重点新闻采集工作:
上学期,我部成功实行新闻我部自主采集和其他部门提供相结合的通讯写作上传制度。本学期,记者站新闻自主采集工作重心由各部门举办的大型活动转向党政团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具有深刻影响力的重点题材上来。并做好我院新闻报道的社会性、影响性,加强与学校、社会媒体的联系,“走出去,拿进来”,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二)部门品牌活动打造:
本学期,在充分发挥部门网络技术和记者站的优势,举办与本部门职能相关的特色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提高全院学生的综合技能,加强学院学生思想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加强部门成员筹划、组织能力,考验其团队合作、协调能力,选拔、吸收优秀网络人才,提升部门综合实力水平。
(三)毕业生专题系列宣传:
在“毕业生”学期,毕业生专题网络宣传工作为我部本学期工作重点之一。建立毕业生专题网页、结合“青年学子风采展”的活动形式开展“走访校友,忆母校情”系列专访活动、收集展示“再回首,感怀大学路”优秀毕业生感言、报道宣传院会其他部门毕业生的关活动,以新的宣传方式、新的工作体制,展我院08届毕业生惜别之情,打造我院浓厚的欢送氛围。
(四)网站建设和维护:
本学期,在继续实行上学期部长副部长按周轮流值日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接手网站。并试进行网站权限的交接,着力培养网络技术人员,提高他们对网站认识了解及操作的熟练程度,为日后网站改版做准备。
(五)记者站的进一步成熟:
一、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因为学校发展的要求引起的,针对当前教育矛盾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工作提出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过度与教育不足并存的矛盾,并深入分析了学生成长环境、全人素质教育现状和对隐性和潜性课程关注不够等问题。这必然带来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变革,这些变革将对学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
二、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工作思路
学生管理工作要完成四大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方法、立场,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三是塑造健康价格与价值取向,四是塑造而又有耐受力心理素质,并强调其中基础性工作和落脚点就是道德教育,同时对于学校的科学管理、学院的凝聚作用、学生的培养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研究、探索,无疑对其具有推动作用。
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对于我们而言是具有开创性。只有在宏观上和战略上充分的重视,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才能产生质上的飞跃。
三、 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具体措施
能够认识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在学校整个工作系统中的地位,创新学院学生工作模式就是充分的发挥学院层面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创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营造具有学院特色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院中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学院的个性和特色。
1. 组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首先需要一个高度重视的结合了学院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由学院的领导、学生导师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整个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其次需要一个认真负责的结合了学生诸方面的发展小组,由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在校的全面发展提供思路、提供方法并付之行动。同时需要一个具有个性的学生会的自治小组,学生事务的民主管理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2. 健全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就需要规则,因此健全和建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应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学校层面,学校可以制定全校性的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学校的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应当具有全局性、指导性、原则性。其次是学院层面,学院可以在学校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原则下,这些制度可以包括:团员制度、党建制度、辅导员工作相关制度、学院学生守则等等。
3. 完善辅导员的制度管理
辅导员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生力军,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首先,建立辅导员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经济上奖励、精神上的鼓励、职级上的提高和职务上的升迁,这都可以成为工作中一种示范和引领。其次,建立辅导员竞争机制,建立辅导员的竞争机制就是让不合适的辅导员有一个退出机制,对于不合适的就应该通过竞争机制转岗,始终保持辅导员队伍的高品质。再次,建立辅导员学习机制,辅导员的不断学习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就应该是担负起某一个层面的专家,以提升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能够对应学生群体的复杂性。
4. 建设学生民主管理体系
对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模式。教育由灌输式被动接受向互动式主动参与转变,管理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主体由以学校、教师为主向学生自主管理转变,内容由问题式管理向发展式管理为主导转变的创新思维。
我们构建的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依靠管理科学,追求务实和创新,全面提升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学生发展,途径是科学管理,方法是务实创新。具有以主导性为特征的教育思想,以人本化为特征的教育理念,以渗透性为特征的教育形式,把习惯养成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发挥学生社团作为青年成长群体的功能,推动大学生学习权利与义务、主体与责任、个人与集体等社会观念;关注青年流行文化,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搭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同学院的使命结合起来,为学生会的未来负责,这需要我们树立主动为学生服务、主动参与管理的思想,不断探索和创新出适应学生自身性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