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9 12:42: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企职称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常听人欣喜地说某工厂改制为公司了,某国企改制为民企了,就好像国企体制一改就带来,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新生,“一片光明在眼前”,“成功的果实只待采摘”;事实果真如此吗?可能答案会令许多人失望的,国企体制改革后由于管理经营不善面临破产和倒闭的已经不是一家或两家了;为何会这样?这就是国企改制不彻底,我们这里不是说国企体制改革不彻底,而是说国企整个改制不彻底——只进行了体制的改革而没有进行机制的改革。
从东方大成咨询公司多年为国有企业提供一体化改制——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咨询经验来讲,体制改革成功最多也只能说国企改制成功了一半,却不能说国企改制全部取得成功。如我们只进行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机制改革,我想国企也就不必进行改制了,因为国有企业由于管理机制健全而取得经营成功的例子在国内国外比比皆是;而体制属于民营管理机制不健全而破产倒闭的事例在国内国外也不是少数。因此,国企在体制改革以后,还要面对最为艰巨的任务——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如果我们把体制改革比为阵痛,那么机制改革就是长痛,只要企业持续经营,它就会不间断地对企业经营产生持久影响——影响到企业的成功和失败。
一、国企改制后应先改人
改人不是说国企以前的职工就不要了,这样话既不符合改制各方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国企改制后改人就是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就在于此;企业没有好的经营观念就难以取得好的经营业绩,而职工没有好的思想观念就不可能取得令企业满意的工作业绩。
这样,改变观念应从两个层次着手:一是改变经营观念,即要树立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产为本的改制观念,还要从生产经营转变为产品经营和市场经营直至社会经营,立足于长远为企业搭建良好的管理平台,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改变员工的思想观念,过去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饭大家吃而无饭大家饿的观念必须废除,应在企业内部创建一种竞争、协作、充满热情的工作氛围。因此,国企改制后的改人就不能只停留在口上,还应体现在行动上,即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来进行落实。
二、处理好两种关系
国企改制后在改变职工思想观念时还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股东关系,二是劳动关系。一方面,国企体制改革以后,有些或全部职工就会持有公司股份——成为股东,即职工和企业是股东关系,作为股东的职工享受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比过去那种虚位的国有企业主人更实在,这种关系处理得好就会给职工带来无穷的动力,毕竟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与自己身家性命相关联,而处理不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至伤害职工积极性,甚至职工可能会产生我是股东您不能把握怎么样的想法。另一方面,国企改制后应与建立符合国家政策与法规的劳动关系。
在处理这两种关系时,首先要职工明确股东关系和劳动关系并不是一回事,就如同我们在股市买股票一样,我们拥有某公司的股票,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是他的职工,股东关系是一种投资行为,而劳动关系是一种雇佣行为。虽然作为国企改制后的职工可能存在这两种关系,处理起来比较复杂;但还是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来规范股东利益和职工利益。
三、建立运行机制
1、健全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机制。大多数国企改制后,都面临,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老三会”向“新三会”过度的问题,建立和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机制是经营的关键,否者会陷入“一人堂”“家天下”的决策怪圈。因此,公司的重大决策应由股东会和董事会依法做出,股东不得直接或间接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权益,对公司董事、监事候选人的提名,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2、建立企业的用人机制。通过组织和岗位分析,建立企业用人制度的决策基础,使合适的人配置在合适的岗位上,打破过去那种用人终身制观念;完善企业用人标准和条件,以体现能者上、平者下、庸者让的用人机制。
欧盟、美国、日本的智能城市建设特征
(一)欧盟政府和企业联合投资和管理,科研机构和非盈利组织参与其中。欧盟通过2011年10月出台的《战略能源技术计划》确定了25个城市优先发展智能城市,这些城市大力发展低碳住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2012年7月10日,欧盟委员会实施了“智能城市和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该行动计划将集成欧洲在新能源、智能交通和信息通讯(如物联网)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在部分城市开展示范项目,包括高效供热(冷)系统、智能仪表、实时能源管理、零排放建筑、智能交通等,促进智能城市建设。2013年,欧盟委员会将为这些示范项目投入3.65亿欧元。此前,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已投入了8100万欧元支持能源和交通领域的“智能城市和社区”试点项目。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制定了《阿姆斯特丹智能城市计划》,其运行方式是以埃森哲咨询公司为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由阿姆斯特丹创新驱动中心(独立于市政府、官民共同出资)和里安得公司负责,IBM、飞利浦和谷歌等大公司也参与其中,阿姆斯特丹的智能城市已经实现了电力和交通两大基础设施系统的智能化和联动。2012年,德国举办了未来城市智能技术竞赛,其中 “Cloud Power能源解决方案”、“flinc城市‘搭车’交通社区”等五个项目分别胜出,这些项目都是由欧盟各大公司负责研发和实施的,对建设智能社区和智能城市将起到很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二)美国以企业为主力,智能电网项目居多。美国的智能城市的实验项目与其说是构筑智能城市,不如说是多以各电力公司为中心的智能电网项目,与各个州的关系并不密切。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凭借其影响范围达4.5万户家庭的智能电网一期项目被誉为智能型城市。该项目由市政府和XEL能源公司合作完成,并由市政府向市民提供免费服务。施工单位向每户家庭免费提供一台带有互联网接入装置的智能电表及其他必要设备。借助这些装置,市民不仅可任意监控用电量,还可以登录XEL公司的网站查询自家的详细用电情况统计表。此外,智能电网采用了优化的“存储——供给系统”以及双向交流网,有利于提高电力供给的可靠性。发现故障区域并立即维修也变得方便。美国能源部从2009年9月开始与迪比克市联合实施智能城市建设项目,目标是实现自来水、交通、电力和燃气基础设施系统的信息化以及各个系统间的相互联动,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分析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目前该项目正处于第一阶段,在各个家庭中安装自来水和电力智能表,以减少水和电的消耗,项目主要由IBM和阿联特能源公司负责。
(三)日本政府主导,企业是主力军,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国门。日本政府将智能城市建设与新能源推广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10年4月认定横滨市、丰田市、京都市和北九州市四个城市为智能城市示范点,同年8月四个城市分别制订了为期五年的智能城市实验计划,主要是引入将电力、热能、废弃物等统合起来的能源管理系统,其运营主体是以各个市政府为中心,能源公司和能源相关公司参与其中的混合团队,参与其中的公司多是与当地经济密切相关的企业。当前,日本智能城市建设主要是向节能和环保方向发展。据日本IT专业调查公司IDCJapan调查、分析认为,到2015年与智能城市建设相关的日本IT市场规模约为5352亿日元,2020-2030年期间,原有社会基础设施将迎来功能老化的高峰期,为了对其进行更新换代,以电能和天然气等能源为主的智能绿色网络也将在2015年以后迅速发展。日本企业紧紧抓住这次商机,积极参与计划研发和产品推广,成为日本智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东芝公司近期计划在大阪附近建设一座智能化的样板城市,都市内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并配备有通讯功能的新一代智能电表和家用蓄电池,使节能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日本企业还积极参与其他国家智能城市的建设开发,抢占国际市场,比如日本企业已经与中国的大连、天津达成智能城市建设合作协议。日本政府则全力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经济产业省已经拨出上百亿日元的专款支持企业的国际商业合作项目。日本还经常举办与智能城市有关的展览会,提高日本在国际智能城市建设市场上的影响力。
对我国的启示
(二)优化和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意识缺失在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化和控制缺少科学预算,没有计划性,进而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出现随意挥霍、盲目投资、控制混乱的现象,对个人工作及成果没有严格要求,达到基本水平就好,哪怕质量稍微差一点的,只要能够过关就可以。一批高薪低能的工人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导致企业出现人才误区。而企业为了强调自身重视人才,不惜花费巨资聘请专家和高级人才,高级人才并不能完全发挥自身优势,进而造成人力资源在消费上的误区。
(三)控制和优化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缺乏在控制和优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时,我国将人当作“物”看待,其控制的重点仍然是降低物耗,对于人受外部环境、组织文化、组织战略、生产技术等能动性因素的影响,没有予以真正重视,企业成本弹性控制不足,对员工在考核培训方面缺乏针对性,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因此,我国企业对风险的预警和准确的评估缺乏具体的管理办法和经验,直接影响企业对未来发展风险的精准预计和应对能力。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优化与控制策略
格尔木市自来水公司是格尔木市唯一一家拥有供水资质的供水公司,1990年成立,至今已经有24年的历史,现有职工160余人,拥有先进的自动化供水设备,总资产超过1.5亿元。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由于国有企业用人制度的缺陷,职工中有严重的裙带关系,部分人认为捧着铁饭碗可以每天混日子,人浮于事、得过且过,出现主人翁意识不强的现象。职工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160余人的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仅有64人,初级职称40人,中级以上职称32人,大部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相对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因此,需要转变人力资本投资的陈旧观念。
(一)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首先,通过自我分析,让员工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了解自身在岗位中的责任。要转变企业成本意识,在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强调物资管理的重要性,更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管理理念,认识到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其次,人力资源规划是国有企业战略性、长期性工作,是企业按照战略目标,运用科学手段对人力资源成本的需要和供应进行分析,预测企业在未来需要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制定开发、保持、利用、获取人力资源的策略,保证企业在一定岗位和时间上得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要服务于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在管理中完善和落实。企业首先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预测和合理估计,制订完善的战略方案。格尔木市自来水公司意识到人力资源的产出和投入对企业的重要性,运用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的方式获得人才。做到知人善用,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取缔“干部终身制”的聘用方式,对个别只愿拿高薪却不愿作为、、利己思想严重的干部予以果断的撤职处理,通过对内部人才的提拔、培养和开发,选拔出具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大刀阔斧地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最后,通过明确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目标,按照未来需要和现在评估的数据对方案予以实施,针对增加人力资源获取的效率、效果、方式来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使企业所支出的成本收到更大的效益。自来水公司对相同性质工作予以合并,对重复设置的岗位予以撤销,减少管理层次,提升效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每个岗位的权力和义务进行详细规定,制定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使业务具有更高的流畅度,让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激发企业员工在生产中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从组织角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控制。
(二)优化组织结构对人员编制进行控制是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方式。人员编制是因岗位设置和组织结构而产生的,只有对内部结构及各部门和系统间的工作予以科学划分和积极协调,才能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控制。从横向上减少岗位设置,对难以增值的岗位予以删减,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纵向上打破中间层,降低管理层次,提升管理幅度,对运营流程予以优化。通过激励制度,提高职工工资,调动工作积极性。劳动力价格上涨致使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攀升,假设在固定工资中予以删减,势必会降低国有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满意度,出现士气不足、消极怠工、离职等行为进而降低生产效率。基于这种情况,国有企业要优化工资结构,实行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模式,将薪酬设置成不同的板块,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人力资源使用情况联系起来,吸引和激励员工提升绩效水平。
(三)提高对员工的培训,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观念,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员工的培训。企业要按照员工的素质给予不同层次的培训。以员工间相互的“传帮带”来宣扬企业文化,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岗位,给有能力的人提供发展的平台。通过开展具有个性化、可选择性、多种多样的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建立起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增加员工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满足国有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要推行员工奖励机制和内在约束,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使人力资源从获得、使用到维护发展都能够满足未来的环境变化。科学合理地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给员工营造公平的企业环境,提高对企业的满意度,减少因离职带来的成本不稳定因素。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丰富工作和生活内容,通过情感沟通和树立企业文化的理念,让员工从理念和价值观达成共识。
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将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去,让正确的、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指导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让财务管理人员意识到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制订完善财务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要做到这一点,国有小型企业高层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对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并制定惩奖分明的激励机而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对企业生产经营采取全过程控制
对企业生产经营采取全过程控制主要有三个表现形式,即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实现目标成本管理以及对企业产品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控制。首先,国有小型企业要对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国有小型企业的成本控制往往局限于原材料成本控制、工资费用控制、制造费用控制以及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等内容。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成本控制的内容也应不断扩大。除上述方面外,还必须对产品研发、产品销售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过程进行成本控制。通过对各环节成本的事前预算,形成成本倒逼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跟踪、分析制度,严格使成本预算落地,努力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营目标,以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国有小型企业还必须实现目标成本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环境的变化不断加速,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实现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是建立在严格预算基础上的,通过全面准确的市场预测,形成本企业预计的销售目标,减去期望利润后,形成企业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的管理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进行成本规划,同时实行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后,国有小型企业还必须对本企业产品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进行控制。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成本控制,是指在产品生产前先对产品未来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来保证目标的实现;对产品的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以及售后过程进行控制,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获得最大利润的目的;同时对产品销售完成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其与制定的目标进行对比,找出没达成目标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此来为下一次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国有小型企业通过对本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控制,可有效提高其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的能力,继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在采购原材料时,国有小型企业可以与大型国企进行联合采购
由于国有小型企业本身的实力不足、规模较小,其在市场上往往缺少议价能力,难以降低采购成本。若可以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同大型国企进行联合采购,不仅能降低自身采购的成本,还能学型国企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验。同时,与大型国企一起运输货物可以大大降低本企业的运输成本。以上方式不仅可以节省国有小型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可提升其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国有小型企业职工的素质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能力
财务管理中对成本控制的管理,其本质是人参与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成本控制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控制管理职工的素质。国有小型企业要提高自己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能力,就必须建立长远的职工培训计划,加强职工素质的后续培训,一方面树立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理念,一方面提升员工运用新技术、新装备的能力,以此来减少损耗,提高产出。
(五)建立专门监督成本控制管理的内审部门
国有小型企业往往管理层级简单,分工不够细化,内控机制不到位。如果建立专门监督成本控制管理的内审部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因成本控制管理的不完善而带来的问题,又能对涉及成本控制的职工的工作起到督促与监督的作用,同时提高成本管理职员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国有小型企业内部的健康发展。
2、本项目的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2.1.1国外物流成本研究
早在1962年,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得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经济的黑色大陆》一文,将物流比作“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这对物流成本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启迪作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提出了物流成本的冰山理论,并在1970年提出了物流的“第三利润源说”,引起人们对物流和物流成本研究的重视川。其它物流成本研究还有效益背反理论、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系统说、战略说等理论,对人们在物流成本的研究方面有着启发作用。
2.1.2国外物流成本核算研究
1977年,日本的运输省制定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将物流成本按物流范围、支付形态、物流功能分类并进行计算,使日本物流成本计算有据可依。美国采用将物流成本分为库存费用、运输费用、管理费用三类,并且各自有核算的方法:库存费用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费用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是基于伊诺运输基金会出版的年度运输丛书得到的货运数据,运输成本包括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和货主费用;物流管理费用,是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库存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总和得出的。美国的物流管理费用在物流总成本中的比例大体在4%左右。得出结果一般是社会总的物流成本。在美国物流总成本核算方面一般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派别注重物流战略研究,很多倾向物流战略研究的学者把物流创造价值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Richardson在1995年以及后来的Gilmore在2002年的文章中指出物流控制着大量资源,对现金流、盈亏数字有直接影响,并且能通过连续生产和提高服务来增加价值,与一个公司的顾客服务水平和财务收入有很强的关联。Fagan0指出全球采购业务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战略,在全球供应链中核算得到物流成本显得更加重要和具有战略意义。另一个派别注重物流成本效益优化研究,一般分析物流成本的方法有:回归分析法、以作业为基础的方法、优化法等。Fera在1998曾对某公司全球外包战略的可行性研究中有关的成本因素进行确认和分类。Zoroya提出用回归分析模型来计算运输费用,其中有三个变量用来测定哪些因素影响了运输线路的价格。VanDammeo与Vander Zon在1999提出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物流成本,帮助高层管理者分析财务信息以做出物流决策。另外还有很多学者应用基于优化模型的方法来分析物流成本,试图从整体上控制物流成本,其中还包括了运输、采购与库存决策方案。美国倡导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强调物流成本分摊和分配的基础要尽可能的选择最大程度反映其和所耗资源的关系。其物流作业成本计算主要步骤依次是辨认物流作业、确定物流资源、确定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配物流成本。
2.2国内研究现状
2.2.1国内物流成本研究
张弘在2004年的《中国物流成本研究》中指出:中国自己无法准确的计算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且相对发达国家中国的物流成本较高。这表明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的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反映真实的物流成本势在必行。国家标准的出台正是印证了这一说法。易华曾在2002年指出我国物流成本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认识不清,二是物流成本的计算与控制由各企业分散进行,缺乏相应的权威统计数据。并提出通过明确物流成本构成、将总物流成本进行分配与归结、建立数学模型求一定条件下系统总成本最低的可行解、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统计口径,进行全国范围的统计,设立行业与地区的物流成本数据库四个方面加强物流成本研究。虽然时间过去8年,但是其在文中提出的问题现在还没有清楚的解释,且其提出的方案在目前还是有着可行意义。目前中国在物流成本方面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是大多局限于理论阶段。
2.2.2国内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在国内关于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2.2.2.1日本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按照1997年日本运输省制定的《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分为按物流范围、按支付形态和按物流功能等计算成本三类。(1):按物流范围计算成本是以物流特性划分范围进行分类,可分为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和废弃等物流费。(2):按支付形态计算成本,是按照财务会计费用分类计算,大体可划分为:运费、仓库保管费等向企业外部支付的委托物流费用和人工费、材料费等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费用。(3):按物流功能计算成本,大体分为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物流管理费三类。其中物资流通费细分为包装费、输送费、保管费、装卸费、流通加工费和配送费等。日法是从微观处着手,且对核算内容规定详尽,较适用于企业。
2.2.2.2统计方法核算物流成本
利用统计原理,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收集、分析、加工和整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数据。具体方法是,通过对有关物流业务的原始凭证、单据和报表进行再次归类整理,对现行成本、费用核算资料进行解剖分析,从中抽出物流成本的部分,然后再按物流管理的要求,对上述费用按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对象,进行重新归类、分配、汇总,加工成物流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
2.2.2.3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
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产品的界限,把成本核算深人到作业层次。它以作业为单位按照资源动因将企业所消耗的资源分配到作业收,形成作业成本,然后把作业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形成成本对象的成本,从而将企业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以及顾客。它被认为是确定和控制物流费用最有前途的方法,国外很多企业都己经使用这种方法来核算物流成本,在国内只有极少部分企业应用。另外还有些学者提出将任务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建立M一A模型来核算物流成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单独使用这种方法的不足,对企业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2.2.2.4会计方法核算物流成本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耗费予以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报告的方法。我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可供选择的模式有单轨制和双轨制。a:单轨制,是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现行的其他成本核算如产品成本核算、责任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等结合进行,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共同凭证、账户、报表核算体系。b:双轨制,是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要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外重新构建一套成本核算系统,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物资实体流动相关的费用。有的学者提出设置“物流成本”一级账户,单独集中核算物流成本,该账户的明细核算可设“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和“销售物流成本”等二级账户,以及“材料费”、“工资福利”、“运输费”、“管理费”、“水电费”、“折旧费”及“其他费用”等若干明细账户,再将物流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单轨制增加了核算复杂性,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双轨制操作似乎相对简单,但基本上改变了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具体操作困难无法预计。这种会计核算模式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更没有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但是还是一种比较实用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2.2.2.5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中提供的方法
该方法是在借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从物流成本项目、物流范围和物流支付形态三个维度来界定企业物流成本构成和计算对象。在不改变现行会制度体系的前提下,通过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从现有账户中分离出己经在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出的物流成本,并根据有关的计算公式来计算出存货相关成本,从而得出企业比较全面的物流成本。《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标准结合了以上说的1和4两种方法,为中国企业物流成本计算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方案。但是,其在实践中是否适合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2.3国内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在国内关于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的方法一般有以下
几种:
2.3.1标准成本法
制定产品或服务的标准物流成本,对实际物流成本与标准物流成本进行差异分析,根据得出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责任归属,并采取有力的措施消除不利差异、发现有利差异,以实现有效的物流成本控制。
2.3.2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对企业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技术。通过市场调查,预计可实现的物流营业收入,订立为实现目标利润而必须达成的物流成本目标值,然后将目标物流成本进行分解,落实到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确定各单位、各部门的奋斗目标,从而有效控制物流成本。
2.3.3局部控制与综合控制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发生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企业全面化管理的基础,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利润。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企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及其生命力。但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控制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我国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人们对成本控制有着错误的理解,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领导的事情,与其他人员无关;认为生产人员只要负责生产,销售人员只要负责销售,技术人员只要负责技术,对于成本消耗,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认为除了财务部门以外的普通员工对成本的控制管理问题没有必要过问……这些都体现了企业员工成本控制意识的淡薄落后。另外,从企业内部科研部、销售部、财务部人员的薪酬福利及对员工职业能力的提升与对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奖惩情况的强烈发差对比可以看出,目前部分企业重视科研、重视销售就是不重视财务管理,这说明企业领导者也缺乏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正确认识及公平对待,缺少对整体成本控制的管理意识。
(二)只对经济活动的个别环节进行成本控制
从制造企业到商贸流通企业,从服务行业到建筑行业,我国企业对成本控制的管理无不局限于经济活动的某个环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的研发、科学的创造、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因素,这些都将致使成本消耗的范围不得不扩大,不仅需要对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设计阶段进行资金投入,还需要对客户的跟踪反馈维护进行资金使用。企业原先只对经济活动的个别环节进行成本控制的做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合理科学全面地利用成本创造经济效益了,并将导致企业走向衰退甚至消亡。
(三)内部控制的缺乏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目前,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着种种问题,要么企业内部根本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要么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保证制度得到执行的机制缺乏执行力度,或者内控制度本生制定的就不合理,缺乏可操作性,归结起来这些都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有等同于没有。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必然影响成本控制的在企业中的作用发挥。
二、对策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建立竞争优势
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降低企业所消耗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换言之,企业必须摸索出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如果降低某项经济活动的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则应该降低该项成本;如果增加某项经济活动的成本消耗有助于企业社会效益的创造,那么就应该增加其成本,鼓励该项活动的进行。只有改变成本的固有观念,建立科学合理地成本管理体系,才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二)成本控制必须是全过程的控制
传统的成本控制是对产品生产过程所耗用材料的成本控制,即对产品毛利的控制。然而,当今社会这样的成本控制已不仅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可能导致企业在竞争中缺乏优势而走向失败。现代成本控制不应该仅仅是对某个环节、某项活动、某个成品、某个部门的成本控制,应该是对企业所有经济利益流入流出、资金产生消耗的全过程控制。成本控制的全过程控制是对企业研发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人员成本、税费成本等一系列资金耗用的控制。企业,一方面对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的纵向活动的成本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对从生产部门到销售部门到财务部门等各个部门的横向活动进行成本控制,才能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一套全面完整系统的企业内部制度,只有完整地了解企业的内部环境,对企业所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科学地评估,才能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并搜集充分的信息进行及时地沟通,起到有效的内部监督。企业的内部成本控制可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的贯彻执行,不仅能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还能根据反馈的信息对采取的措施进行调整,以保证成本的控制更符合事实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更多的企业效益。
三、总结
当今的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只对经济活动的个别环节进行成本控制;内部控制的缺乏。并提出应对上述问题所对应的对策措施: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建立竞争优势;第二,成本控制必须是全过程的控制;第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是一个长期并将持续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信有更多的人会来研究此问题,相信会带来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旭. 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不足与解决方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文化管魂”的企业管理程序,形成“制度管事、流程管人、文化管魂”合力,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使得“卷烟上水平”不成为空喊的口号。
一、制度管事的作用
烟草行业是“统一管理、垂直领导、专卖专营”的垄断行业,由于人财物高度集中、经营管理相对垄断等特殊性,在一些工作环节往往需要更强有力的监督,如:领导者的决策过程“、两烟”的日常经营管理、烟草专卖许可行为、廉洁自律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从法律上、制度上加强监管,包括事前把关、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管,这些环节上的制度不到位,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流程管人的作用
“人管流程”就是我们要去设计要构造要维护这个系统,其实维护系统就是维护秩序,在古代这样的维护大部分是依靠暴力进行的,现代企业则希望系统能够担当这个大任。“人管流程”从人治出发来设置法治秩序,这个时候人是系统的主人。
“流程管人”,则是完全的法治秩序,人将意志委托于系统,系统则通过“流程”来规范人的行为,以使人的自由意志自律或者他本文由收集整理律于系统,在系统的统治之下。
另外一个方面,在组织中人是两面的,也就是一方面服从于系统,另外一个方面又可以改造系统。与我们平常所了解的都不一样的是,虽然是同一个人,在行使这样的两类性质完全不一样的行为时候,规则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大部分时候,你不可以“临时”改变系统来再让系统“照顾”到你行为的便利。
三、文化管魂的作用
企业文化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企业有谋生的本钱。同样,“鱼”好比企业的产品,而“渔”则是企业文化。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活动是以人为中心运转的。比如管理靠的是某个“铁碗”领导,企业创新依靠某个人的灵感。这就相当于把企业的前途系在少数人的身上,他们个人的一举一动,比如跳槽、去世。都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动荡。相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应该将个人的决策转化为企业文化,即团队意识、核心竞争力等。比如,建立塑造企业精神、提升企业理念、打造企业共同价值观……这一切就好象一个人赋予其远大的目标和深邃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走向成功。没有思想和目标的人,最终走向毁灭,同样而言,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是一个永远无法长大的企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正如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说过:“索尼的成功之道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与外人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员工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充分发挥员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环境。“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是烟草行业在多年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系统上下干部职工已经完全认同,以“两个至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将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使员工的行为逐步融入到企业行为中来,为推动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
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品牌是企业“软实力”的载体,把文化作成品牌,其市场潜力和无形价值无法估量,品牌影响曾给无数的知名企业带来巨额财富。品牌的背后是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形成的助推器。蒙牛创立于1999年,仅用6年时间,蒙牛品牌价值就达到60亿元人民币,有学者著书揭示其品牌形成的内在深刻原因是:蒙牛用经营文化来推动蒙牛品牌的形成。由此可见,文化对一个企业何其重要。湖北省局赵局长提出“知行合一、凝心聚力,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业来办”,要求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把服务文化作为根本,深入实施创商业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中国烟草·湖北”服务品牌,依托服务品牌的文化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制度、流程、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相铺相成的作用
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规模较大的能源危机之后,企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企业的利润也不断减少,所以企业从降低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上来提高利润已经不太现实了。成本管理和控制成为汽车制造企业战略规划的范畴。
一、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是包括企业成本核算、分析、决策及控制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行为,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进行的。我国关于成本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研究深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并形成了包括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成本规划、全面成本管理等现代成本管理五大理论。
二、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企业现代化的发展,各行业已经大量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将企业的供、产、销及内部管理建立一个较高水平的管理系统。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进行改革较晚,并且在进行体制改革的最初几年,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的改革也仅仅围绕降低能耗和促进生产展开,缺乏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虽然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已经引进了信息化管理方法,但是企业各类信息管理仍然存在问题。例如,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不能与其战略目标相适应。另外,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技巧并未充分应用到企业成本管理中去。
(二)企业员工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全员参与
我国汽车制造行业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是进行的并不彻底,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思想并未发生根本转变。领导及员工对成本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真正意识到成本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企业领导经营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淡薄,以追求产量和短期的经济效益为衡量企业发展的标准,并没有注重长期的发展。部分企业领导认为成本、收入等都是财务的工作,与自己无太大关系,领导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甚至没有成本管理意识,缺乏节省支出的自觉性。管理者的这种观念,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战略不能有效实施,企业缺乏专门的成本管理人员,导致不能按照正常和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成本管理。而企业员工大多数都认为成本管理与自身无关,企业员工对于成本管理知识了解甚少。
(三)成本管理目标狭隘,不能形成有效的成本――质量体系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中,能源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部分汽车制造企业为了暂时的利益,放宽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力度,不能有效地形成成本―质量体系。所谓成本――质量体系就是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以达到成本与质量想适宜的状态。但是在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将成本管理的目标确定为压缩生产成本,各项费用等。这一方面是由企业领导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导致的,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逐层管理,当领导单位下达成本管理任务时,下属汽车制造企业为了达到考核指标而不断压缩成本。企业忽视了成本管理与战略目标的结合,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
三、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标志,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汽车制造行业只有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第一,企业要建立适应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信息系统,成本管理是围绕企业总体战略目标进行的,因此,信息管理也要满足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需求,根据需求规划信息管理体系。第二,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充分应用信息管理理论。目前,汽车制造企业虽然引进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导致信息系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应以其独特的优势或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加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体信息化水平。第三,加强对信息管理的风险控制。信息化管理在汽车制造企业是一种新型管理方式,企业应该对其加强管控,尤其要对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众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进行管控,防范企业利用信息化进行成本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提高领导及成员成本管理意识,鼓励全员参与
成本管理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其管理内容包括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等。企业员工是实施和监督成本管理的重要人员,如果企业员工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将直接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并且有可能直接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提高领导和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至关重要。因此,汽车制造企业要加强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全能性人才的培养,并不断加强各个部门的合作力度,共同参与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去。
(三)制定完善的成本管理目标,使成本管理与质量相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说,可以将这一观念贯彻始终,提供技术含量高,功能更全的生产方式,这样既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也能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事实证明,一味地缩减成本只能缩短企业的生存寿命,只有将成本管理与生产质量相协调,才能既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又保障企业的生产质量,从而有利于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总结
成本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本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是为了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分析,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进行核实、调节管理和监督。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建筑电气安装也逐渐向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人们在追求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建筑电气的安装也提出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的迅速崛起, 出现的问题也与之增加, 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问题在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 由于建筑面积广, 因此对建筑工程质量危害极大, 是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的主要障碍。 如何加强对质量问题的防范, 进一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就电气安装工程部分质量通病的防治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从事电气安装的人员技术素质差。
(2)电气材料市场混乱, 把关不严。好多工程都是私人承包,在利益驱动下,大量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 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3)施工企业对电气安装质量不够重视。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往往 “重主体、 轻安装” , 忽视安装环节。
(4)室外进户管线预埋不符合要求; 电线管 (镀锌线管、 PVC 管) 敷设不符合要求; 导线的接线、 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5)配电箱的安装、 配线不符合要求; 开关、 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 接线不符合要求; 灯具、 吊扇安装不符合要求; 电缆、 母线安装不符合要求; 室内外电缆沟构筑物和电缆管敷设不符合要求; 电话、 电视系统的敷线、 面板接线不符合要求等等。
二、电气安装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与防治对策
2.1 室内敷设镀锌线管
(1)存在问题: ① 管道不进箱、 盒或插入箱、 盒内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②管口有毛刺,管口不防护, 没有插入胶护咀, 致使管道堵塞;③弯曲半径太小, 有扁、 凹、 裂现象; ④管道外水泥砂浆保护层太薄,造成墙地面顺管路裂缝.⑤管煨弯及焊接处不作防腐处理; ⑥箱、 盒任意开孔,不齐整: 安装电器后箱盒内垃圾未消除.⑦管道敷设过长且弯曲部位过多, 超过规范要求。
(2)防治措施: ① 管道必须进入箱、 盒, 不得留有空隙, 并在箱盒内外用螺母锁住。如管子进入箱盒长度不一致, 应用钢锯锯齐, 并插入胶护咀; ②施工人员在锯管时,要及时用圆锉将管口锉出喇叭口,管道安装完毕,要及时用纸堵住管口或用厚布包扎管口, 避免土建施工时砂浆进人, 堵塞管道; ③弯管时, 要用定型弯管器, 将管子的焊缝放在内侧或外侧, 弯曲时逐渐向后移动煨弯器.对于管径在 25 mm 以上的管子,应采用分离式液压煨管器, 灌砂火煨或直接选用定型弯头.配管时,管子最小弯曲半径应是管径的 6 倍; ④加强图纸会审, 将交叉敷设的管路降低至最大限度,暗敷管表面要有 15mm 以上的素砼保护, 以防止产生裂缝; ⑤加强检查, 及时做好金属线管的防腐处理.⑥箱, 盒开孔必须使用开孔机, 不得用电焊任意切割开孔, 及时消除箱、盒内脏物, 并用接线盒盖将箱、 盒临时盖好, 待土建施工结束后, 拆去盒盖, 安装电器设备; ⑦管道超过下列长度时, 中间应加装接线盒。
三、电气施工单位资质及承包工程范围问题
3.1 存在问题
部分工程(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工程)不按建设程序办事, 私雇资质等级不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及施工单位(或个体)设计或承包工程。由于设计和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 致使一些安装工程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
3.2 预防措施
电气安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一般来讲, IOKV 及以上的输变电、供电工程由施工单位总承包后, 专项分出由当地供电局承包。IOKV 以下的供电工程分包给水电安装单位。为保证施工质量,监理部门应协助建设单位认真审查承包和分包单位的资质,提出审查意见, 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 选好施工单位。
四、常用电气主要设备和材料问题
4.1 质量问题
①无产品合格证、 生产许可证、 技术说明书和检测试验报告等文件资料: ②导线电阻率高、 熔点低、 机械性能差、 截面小于标称值、绝缘差、 温度系数大、 尺寸(每卷长度)不够数等; ③ 电缆耐压低、 绝缘电阻小、 抗腐蚀性差、 耐温低。内部接头多、 绝缘层与线芯严密性差;④动力、 照明、 插座箱外观差, 几何尺寸达不到要求, 钢板、 塑壳厚度不够, 影响箱体强度, 耐腐蚀性达不到要求; ⑤ 开关、 插座导电值与标称值不符, 导电金属片弹性不强, 接触不好, 易发热, 达不到安全求, 塑料产品阻燃低、 耐温、 安全性能差等; ⑥灯具、 光源粗制滥造, 机械强度差, 防锈防腐性能差, 使用寿命短等; ⑦各种电线管壁薄, 强度差, 镀锌层质量不符合要求, 耐折性差等。
4.2 预防措施
(1)领导重视, 监理人员、 采购人员要把好质量关。可通过考查, 直接到有一定生产规模、 信誉好、 产品过硬的厂家进货, 减少中间环节;
(2)电气设备、 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 保管员协同监理工程师, 首先检查货场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核对设备、 材料的型号、规格、 性能参数是否与设计一致。
(3)对主要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质量证明书等。 对材料质量发生怀疑时,应现场封样, 及时到当地有资质的检测部门去检验, 合格后方能进入现场投入使用。
五、防雷、接地的安装问题和措施
现代建筑在安装过程中都会采取防雷措施,避雷带的采用可以有效的阻止建筑物遭受雷电侵害。但在避雷带的安装中也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避雷带定位不合理,采用的材料不合理;引下线和避雷带截面处理不合理;焊接质量差;屋外高金属体和防雷装置的连接不可靠;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变形缝无补偿装置,接地电阻大等。在安装避雷装置的过程中,应按照避雷带的设计要求进行,不能以小换大,以次充好,这样只会为安全埋下隐患;避雷角的定位应合理,应按照规范安装;焊缝的处理应达到平整、无气泡、无杂质等要求;避雷带在跨越建筑物伸缩缝、沉降缝处,必须设置补偿器等装置。
电气安装施工质量涉及多方多面,并且自始至终贯穿于安装施工的全过程。为了杜绝近几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频发事故,保证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从各方面严把质量关,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保证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的电能。
六、导线穿管、连接与包扎问题
6.1存在的问题。(1)导线连接五花八门,多股线不压鼻,多根单线压在一起,接头不搪锡,剥线工具把导线剪伤,螺栓少垫圈、弹簧片等;(2)包扎不紧密,工序不到位,仅用塑胶带或用黑胶布包扎,所用胶带、胶布过期不粘等。
6.2原因分析。操作人员思想不重视,对规范不了解。对各种颜色的导线需求量统计不准确,随便替代。对导线的连接工艺不熟悉,对导线包扎的工序不清楚。
4.3预防措施。(1)导线穿管前,检查钢管管口“纳子”和防护套。PVC管口“纳子”是否完好,检查管内是否有杂物堵塞,如果管内有杂物,用压缩空气(0.25MPa)吹出杂物,也可用铁丝扎布条把杂物拉出管子;(2)放线要用放线盘缓缓放线,并把导线用棉纱包住把线抹直。导线颜色的使用,一般凡有三相导线(A、B、C相),色标用黄、绿、红色区别;单相相线用红色,零线用蓝色,PE保护线用黄绿双色线;(3)导线要搪锡,防氧化。在每个接线螺栓或接线端子上连接导线不超过2根,在螺栓接2根导线时中间应加平垫片。多股导线连接,宜采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吊装灯具引下线应用软导线并与吊链编织交叉在一起进灯罩,软线两端均应作保险扣,防止受力。对于单芯导线可采用安全压线帽连接法。凡是搪锡的线头都要把焊油渣清除干净(用工业酒精擦),防止焊油氧化导线。管内导线严禁接头。
七、措施与建议
(1)严格把握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要点。①应根据用电设备位置以及与室内装修专业核对, 确定管线走向、 标高及开关、 插座的位置; ②电源线配线时, 所用导线截面积应满足用电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 ③暗线敷设必须配管。当管线长度超过 15m 或有两个直角弯时,应增设拉线盒; ④ 同一回路电线应穿入同一根管内, 但管内总根数不应超过 8 根, 电线总截面积(包括绝缘外皮)不应超过管内截面积的40%; ⑤ 电源线与通讯线不得穿入同一根管内; ⑥ 电源线及插座与电视线及插座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 500mm; ⑦电线与暖气、 热水、 煤气管之间的平行距离不应小于 300mm,交叉距离不应小于 lOOmm;⑧穿入配管导线的接头应设在接线盒内, 接头搭接应牢固, 绝缘带包缠应均匀紧密; ⑨安装电源插座时, 面向插座的左侧应接零线(N), 右侧应接相线(L), 中间上方应接保护地线(PE); ⑩当吊灯自重在 3kg 及以上时,应先在顶板上安装后置埋件,然后将灯具固定在后置埋件上。严禁安装在木楔、 木砖。
(2)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所用材料、 电器、 设备、 成品、 半成品的铬牌、 型号、规格、 性能和施工工艺安装质量, 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GB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有关专业规范、 标准。
一、当代中国资本积累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但由于一些制度改革滞后,使得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没有达到普遍的权利界定和保障,资本积累方式也相异于传统的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所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相较于国有企业,资本积累的程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主要表现在融资能力上的差异。当代,我国的银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信贷业务,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银行的信贷偏向于国有经济。据统计,非国有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比例仅为16,5%,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资本循环或其他非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暂时的基本积累。
从居民角度看,资本积累来源的限制。使人民增收的途径较为单一。可以发现,美国人民的资产性财富增长与劳动收入的基本比例为22:1,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的收入高,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储蓄的原因,因为美国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资本。而中国却不是,人民大众的积累来源仅仅依靠微薄的工资,很少有其他的资本性收入。依据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理论,当期的低收入造成了人们更原意储蓄以用来满足未来退休消费的需求,中国高额的储蓄率由此产生。而由于银行的存款利率长期低于CPI的增长率,居民自身的资本处于不断贬值的过程。因此,有限的资本积累来源是中国大众收入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
处于经济转轨的中国,不合法的资本积累也存在。部分官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将权利资本化,使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必备的要素投入,形成相当于国家垄断的力量,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与运作门槛。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压低承包指标与租赁价格,或通过非法的财务手段低估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流失到寻租者手里。损害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二、当代中国资本积累的制度分析
事实表明,我国当前资本积累发生扭曲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制度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造成了我国资本积累相异于传统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这也是转轨时期国家体制不完善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政府的约束与产权两个方面出发,来探讨当前我国资本积累扭曲的状况。
(一)从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第一步就是要防止政府对经济活动任意干预
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国家政策多变,政令具有很大的任意性,用张五常教授的话来说,中国政策说好听就是弹性大,说不好听就是朝令夕改。国家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行政干预十分普遍,如打着宏观调控或是市场调整的名义,授意相关部门对微观主体进行行政干预。市场规则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微观主体无法很好地预测下一期的经济状况,一部分积累的资本需要防范风险,而无法全部投入生产。同时,国家政策制定没有约束性,可能造成资本积累发生偏离。如我国在较长的阶段主导工业发展,而忽视了农业与服务业方面的积累,造成了现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二)从市场微观主体的角度看,市场的平等需要国家作为监督者而不是参与者
当代中国,多种所有制企业有了快速发展,在解决居民就业与社会资本积累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一旦市场经济有较大比例的国有企业介入,这种条件下的市场就难有平等权,也难以法制。国企与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作为国企的股东,更倾向于为自己的企业开绿灯,通过越过法律的束缚直接干预经济活动,使国企资本积累不受约束。如最近的农行股改,国家对其坏账进行买单;IPO发行的股票多是国企。正在审批的上市公司中,仍是国企居多,民营企业要想获得同样的待遇困难重重。可见带有国字的企业就同于拥有了市场特权,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下,国企不仅可以依靠自身来获得资本积累,同时还可以依靠特权获得额外的资本积累,政府背景使他们成为市场的强势者。而较为弱小的民企,无论融资能力还是企业规模都无法与国企相抗衡。等级效应促使许多民企必须通过寻租贿赂的方式获取市场的保护,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资本积累不断变异,最后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三)制度缺陷造成产权不明晰,限制了资本应有的价值
例如农地制度,目前,我国虽然法律上确定了三权,即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是农地转非农地的问题迟迟没有解决,限制了土地作为农民资产性收益的来源,资本积累方式受到限制。
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业主满意的、符合要求的建筑产品。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部目的?就在于追求以低成本管理获取高经济效益。这就促使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必须科学、经济的管理手段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带动整个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有的施工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没有大的变化?多数企业组织结构形式趋同。虽然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进行了十多年?但智力密集型的管理型企业仍然很少?原有大中型企业劳务力量没有分离出去?总体上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新成立的乡镇企业走的还是以人数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路子?很多企业是靠全县、全市企业联合形成的规模获得的高资质?管理水平未见提高?本质上也不占有专有技术或核心技术。结果是企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趋同?只得在同一层次展开竞争?形成全行业的过度竞争形势。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缺乏行业组织的统筹规划和安排落实。虽然提出了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三个层次的设想?但是有目标没有规划?有设想没有措施?大多数企业只能去争取施工承包企业的地位和资质。因此?需要研究行业组织结构构成?制定行业组织政策?通过建筑业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根据市场需要去引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从而达到行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职称论文
建筑业应适度垄断行业组织结构是指行业内各类企业的构成、协作方式、企业与企业间的垄断或竞争关系的框架等?涉及企业规模结构、组织关系、进入与退出、技术进步等问题。行业组织政策的作用是为调整行业组织结构而制定的指导性政策?以促进企业调整组织结构?促使企业组织向更高的组织层次跃升?并推动行业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变化和优化。进行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推行行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就是要造就行业有效竞争?能否实现有效竞争是行业组织优化的标准。非有效竞争有多种表现形式?过度竞争是其中之一。过度竞争一般发生在集中度较低的产业中。建筑业是行业集中度很低的行业?本各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均在以上?美国汽车业高达?我国建筑业只有。产业集中度过低?一方面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造成大量企业为同一工程过度竞争。过度竞争阻碍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导致企业利润率过低?造成无效工作和隐形失业增加。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谢菲尔德对美国产业中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率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了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即市场份额增长十个百分点?利润率可以提高个个百分点。很显然?相反的结果是利润率下降?这在我国建筑业中有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