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30 14:42: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学生工作思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

篇1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当前,我们从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缺憾,树立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新思路,借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

理念既不是柏拉图的“木偶、火光”等个别事物之范型[1],也不是日常纷繁之想法,而是思想观点的提炼与升华。往往很多的思想观点才能浓缩成某种理念,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服务理念、设计理念等。实践中,理念对人、事物或组织确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许多行为,尤其是社会与行业行为是无法摆脱理念之具体指导的。因此,我们想要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从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明确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全新理念。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展求和谐。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是和谐的根基,只有实现发展才能实现真正和谐。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意识,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工作都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第二、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多元促和谐。“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人本主义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思想政治工作所要做的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独一无二性,鼓励学生运用其内在潜能,并创造一个最适合学生发挥潜能,拓展“个性核心资源”的环境[2]。就好比给一粒种子提供水分、肥料和阳光一样。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要努力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个性素质的高低不同的每个大学生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从而觉得生活富有意义。

第三、树立“扶弱济贫”的理念,以爱心换和谐。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指标,其核心直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满意程度,尤其是困难群体的满意度[3]。“扶弱济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重点。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过去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误区是往往只关注少数精英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处于“弱势群体”的一般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感情的,只有“扶弱济贫”,雪中送炭,才能以情感人进而以理服人。

第四、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以公正固和谐。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特征,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不患不均患不公,保护并彰扬公平,促进全社会共同努力,使每个大学生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消除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融入社会,促进公平,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破除封闭,走向开放,取信于大学生的关键。

二、努力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新思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从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诸多缺憾,树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和而不同”、“扶弱济贫”、“公平正义”之价值理念,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双向互动”、“情理交融”、“多元化”、“开放性”之崭新思路,借以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变“我讲你听”为“双向互动”。

努力营造和谐的环境,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工作观念,注重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在引导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大学生对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德育目标是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起到教育、规范的作用,而“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是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要贯彻这一理念,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而且要把这种“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帮助、尊重和激励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引导学生道德的发展方向。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师生之间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人格意义上都是平等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独立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之中,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学生在宽松的教与学环境中,实现人格的完善。

其次,努力营造排忧解难的温馨环境,变“以理服人”为“以情感人”。

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在认识,贵在务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把为大学生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的职责。

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社会发展,竞争加剧,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学生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接各种挑战,考验着他们的心理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调动大学生成才报国的高度,根据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专门机构,利用心理测试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便捷和优势,运用科技手段和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服务,想方设法地减轻他们就业、学习、经济的心理压力,锤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再次,努力营造尊重差异的发展环境,变“一刀切”为“多元化”。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关心所有大学生的生存,关心每一个大学生的最充分的发展,积极地帮助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注重整体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既包括体力、智力、情感和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协调和谐的发展,又要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发展既包括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由于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变成精英是不现实的,我们所能够做的是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其潜在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也就是得到和谐的发展。在追求个性化的当代青年学生中,个人的尊严越来越得到强化,叛逆思想越来越突出,以“家长”的姿态来教训学生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相反的作用, 只有尊重青年学生的人格价值, 正确引导其个性发展向社会共性需求的过渡,才能使其具备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先生倡导的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所有进入北大的人,历经百年不衰,与时俱进,至今已成为北京大学发展的灵魂,北大逐渐成为中国一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中心[4]。

尊重个体自身的发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要使大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要相互衔接和谐,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首先,要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二是鼓励教师、干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是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如“校长信箱和电子邮箱”,值周领导接待来访,各种座谈会。四是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

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社会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学校的“小课堂”要紧密结合社会“大课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主动协调。公平是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关键,要做到起点公平、机遇公平、结果公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走向开放,关键是要消除以往脱离现实的矛盾,尊重现实、基于现实、高于现实,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理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形成大学融入社会,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专心学业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近年来,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弱化,学费逐年高涨,学校官僚化发展倾向,使很多大学生经受不住来自心理、精神及物质方面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压力而选择自杀。要在全社会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关注和帮助学生就业。鼓励、引导大学生发挥长处,合理竞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要注意保障广大学生的权益,及时处理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推行民主开放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

主动引导。要认真研究现实,分析现实,拿出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引导他们用冷静、现实的态度去看待社会上和学校里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不公平现象,教育他们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中,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不仅仅是某个高校教育部门的责任, 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全社会都要动员起来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次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促进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为推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培养出符合和谐社会标准的高质量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方婷.构建和谐社会与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使命[J].法政学院政教,2003,(2).

篇2

当前,“新常态”使中国政治经济生活进入新阶段,中国呈现出新常态,给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公款旅游、迎来送往等戴上“紧箍咒”;“新常态”使中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但是当前少数发达国家在信息和资源上,利用自身占有的绝对优势造成垄断局面,一些其他的国家往往被排斥在这种进步的文化之外,如何使得全球各个国家民族都能够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繁荣,是我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二)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情况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当前,我们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情况,应该如何实现以前的高校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普通教育模式,如何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来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如何解决好当前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的形势等等,都是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在高校内的影响日益严重,很多高校内出现了不良的思潮。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是当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三)大学生思想实际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经济越来越发达,并且由于国家一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环境优越,但是与此同时,道德认知却没有跟上来,表现出很强烈的矛盾冲突。一方面,现在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进取心,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他们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具有浓厚的竞争意识,并且非常注重个性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奉献精神也相对欠缺,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利益,并且缺乏社会磨砺的经验,思想相对单纯。这些新情况,也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情况。

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一)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理念

首先必须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当前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处于转变时期,思想观念形成就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因此必须把德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来抓,不断提高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要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来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从内心深处去关怀尊重帮助他们,不断在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三是要贯彻全程抓思想工作的意识。应当在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就业各个环节都给予充分的关怀和关照,这样才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中。

(二)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一方面要抓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注重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抓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法营造出浓厚的氛围,通过抓历史教育和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还应当突出抓好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使他们养成符合我国实际的良好道德习惯,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体现时代的进步和要求。

(三)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是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他们的思想,不能够把矛盾回避过去,要坚持以理服人,不能避重就轻。二是要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使得他们真正理解我们所说的道理,在心底接受这些道理。三是要在实践环节上下功夫。应当结合时代的实际特点,用大学生喜爱参加的各种活动形式,来使他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领会道理,这样比只是口头上的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3

1、加强各种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向乡、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自身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继续开展农村调研,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民意愿和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同时带头学习,大胆探索带动村里现有的干群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本村村民服务。

2、参加各种实践,增强基层工作业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与外界接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解决纠纷技巧。同时,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经常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要不断的学习,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3、坚持记录好个人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每天工作的内容、进度、成效、收获、不足等,形成完整的到村任职工作日志。

其次,要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在上一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村中的各项日常工作,及时做好各类会议、活动记录,资料的整理、归档等日常管理工作,发挥专长做好网络宣传、计算机维护等工作。做好村务电子化工作,协助村两委继续做好村务公开工作、退伍军人档案以及各种资料、文件录入电脑存档工作,促使村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加大对大汲店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关于村庄的故事、传说,要尽最大努力去和村里的老人探讨,认真记录并录入电脑,为大汲店的旅游业提供文字性材料。

3、为国庆献礼工程大水系十月份的通水工作做好准备,包括河道清淤以及沿河农民生活用水排污口的治理等工作。

4、主动关心弱势群体,继续完善我村困难群众档案,通过个人努力给予他们帮助,并积极联系外部力量对困难群众予以帮助。另外,选定一户困难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58-02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一些潜在的问题仍需引起我们重视,如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挫折、人际交往障碍等。作为一名经常与学生接触的辅导员,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放下架子,循循善诱,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现在我们面对的是“90后”大学生,在工作方式上势必要改变过去的陈旧观念,探索一条适应时展的新思路,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意识,提高其自身的素质。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大学生的成才教育相结合,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认同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认同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把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但在具体选择上,一部分学生更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和物质的追求,特别是现在的有些大学生非常注重个人发挥。这要求我们要有侧重性地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和集体认同感,强调在融入集体的基础上尊重个性。

1.发扬优良传统,加强独立教育和艰苦朴素教育。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不强,需要对他们进行独立教育,树立自立意识。学生之间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却不珍惜条件努力学习,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和进取心。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困难,埋怨自己出身不好,思想负担重,不能正视物质条件的差异。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应区别对待,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关心国家利益。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少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性,对当前国际环境、国家发展这类大事件关注得比较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热点话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热点话题,关心国家未来,激发其爱国热情,时时刻刻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提高政治素养。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与青少年的努力拼搏息息相关,把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动力,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3.加强竞争意识与开拓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一轮高水平的竞争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面对这种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培养他们敢于竞争、善于创新的精神。只有培养出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要让大学生懂得“双赢”也是一种竞争方式,以合作性竞争取代对抗性竞争,以共同进步避免两败俱伤。

二、重视心理咨询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个人的成功越来越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因素,而更多的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力倍增,一些大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心里障碍,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一遇到压力就走极端,不能自行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我们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恋爱、求职等方面的心里矛盾,预防心里危机事件的发生,学会化解压力,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优化素质教育

现在大家都讲素质教育,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思想、文化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实行素质教育,教学方式必须从单纯重视知识型向注重知识、思想、体育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培育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能主动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更要有乐观向上、锐意创新的精神。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当代青年的成长规律,我们应当优化素质教育,如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

四、以互联网为平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教育工作正逐渐步入以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一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新了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实现了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目前网上关于的信息量很少,西方价值观学的宣传占了主导地位,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如今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牢牢掌握主动权,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新载体。

五、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建设一支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其中辅导员既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又肩负着思想教育工作,他们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多数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经验不足、工作方式比较简单,我认为不妨从离退休教师中选拔一批身体健康、学术成就高的老师,聘用他们担任兼职辅导员,充分发挥这些老教师的余热作用,年轻教师也能学到宝贵的经验,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组织建设。

六、善于和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篇5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90后”中国大学生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尽管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欠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新形势下,在对“90后”大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对该类问题的分析

(一)现代家庭“421”模式使当代的大学生已有了新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很大。由于受到的关注和爱护较多,使得学生依赖性强,独立自主的能力较弱。比如,有的学生千里迢迢回家,箱子里装的竟然都是脏衣服;有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性格两极化,要么张扬要么沉闷,或者突然间情绪失控。再有,大学生家庭条件差异大,个别学生言行不当,容易导致一些敏感学生心理失衡,埋下矛盾隐患。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

大学生富于青春和活力,同时也存在冲动和迷茫,情感丰富强烈而又具有不稳定性。大部分学生的成长经历是很平坦顺利的,接触的人和事情都相对单纯,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或是在情感中或是在现实中。这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压力,产生彷徨无助、苦闷压抑等负面心理。

(三)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大学生都在积极地学习掌握网络技术,高校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网络文化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很多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出现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一些学生热衷于交友聊天,甚至“网恋”;一些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寄托等等现象。

(四)大学生延续应试教育,对自身的能力培养不积极

大学生经历了竞争激烈的中、高考,考入梦想中的大学后,分数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现在大部分的大学中的保研或者考研里,要求的就是分数;在就业时,用人单位较在意学生的分数。诸多原因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培养不积极,丰富内涵的动力不足。另外,有的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导致部分学生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更有甚者会发生考试找的恶劣现象。

二、针对大学生常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一)常年坚持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教育学生以最新研究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要求个性释放,不能给他们机械地灌输理论知识,要注重情感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空洞教育。在教育形式上提倡多样性,同时,还要开展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社会,奉献社会,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去帮扶和关爱弱势群体,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真心的关怀爱护学生

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就是无处倾诉,如果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真心的关怀爱护学生,那么思想工作会容易得多。主要通过各种途径,如QQ或者校内网,飞信等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所问,发现问题及时做工作进行沟通,让学生感觉到关怀和温暖。经常深入寝室了解学生状态,拉近与学生心与心的距离。及时疏导心理障碍,就能让学生健康的成长。

(三)展开大学生网络文化大讨论,促进学生养成合理上网的好习惯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促进学生养成合理上网的好习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大讨论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心去做的工作,利用征文或座谈形式展开讨论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步促进学生养成合理的上网习惯,促进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对学生自身的知识汲取和视野拓宽上有更大的帮助。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篇6

党的十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关乎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以实际行动维护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大学生作为接受不同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的成长体,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意识,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和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及其教育培养目标来看,高校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培养道德高尚、知识过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性人才,这一过程,理应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列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生态科学普及、价值观念教育、伦理道德规范的动态教育过程,是发挥及完善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应该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生态德育需要提高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意识

据相关研究指出,当前高校一部分学生存在生态道德教育缺失及生态道德意识不高的情况,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然缺乏敬畏和爱心,缺乏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对生物缺乏应有的爱心和同情。2、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水浪费、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用笔浪费等等。3、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物品、有害物品,随地乱丢塑料袋或垃圾污染环境等等。①从以上情况来看,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确实亟待提高,许多大学生仍然没有树立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道德规范,对于高校来说,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积极纳入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挖掘大学生的道德资源,当前生态环境的退化虽然有种种缘由,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生态价值认知、日常规则意识不合理而导致的生态道德缺失所致。

如何让大学生更加文明地对待自然,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好生态环境,首先需要提高其生态价值观念。当前大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获取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接受德育培养,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意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价值观念中,不断地挖掘自身的道德资源,积极扩大高校德育功能。另外,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层面来看,生态价值观念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善待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身边的物质条件,积极树立生态价值平等意识,在遵守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善待生物,不断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合理消费的价值观念。与具体知识的完善不同,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的提高及完善,需要调动大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与约束机制,并使之形成由内而发的日常行为规范。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去看,诸如对于各种浪费、随地丢弃垃圾等行为,许多大学生对此并非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但是究其以上种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日常规则意识。许多大学生不乏完备的生态科学知识储备,只是无法使生态知识与自身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统一协调,达成指导及规范自身活动的正确的日常规则意识。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生态知识储备,除了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社会公德观念的宣传指导以外,还需要进行大学生“养成教育”,对大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作风进行指导教育。

生态价值观念与日常规则意识的教育应该作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出发,高校应结合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相应理论,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与日常规则意识的提高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性需求。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教学构思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 《21 世纪议程》,其中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培养是我们进行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般的公德教育,而是公民德性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教育。”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避免在高校公德教育中被边缘化,并且保证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实现常态化的推进,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为此提供一系列的教学管理保障。

1、生态德育的课程教学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书育人,进行理论的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必要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通过理论教学不断加强大学生自然生态理论知识,以树立学生良好的自然观和生态观。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生态德育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自然生态知识,进行生态伦理、生态法律法规等理论教学。高校德育理论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自然知识及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当前急需解决的就是不断完善教学课程设置。目前我国许多理工科院校都设有环境工程专业,其中有大气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等课程,此类学校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向本校学习不同专业及学科的大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普及,对于其他文科类的院校则可以开设类似以上的选修课程或是开设环保教学课程,并结合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不断完善高校德育理论的教学。

2、生态德育的舆论教学

生态德育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完善的理论教学作为重要基础,完善的理论教学可以为高校德育环境的改善和大学生生态观念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成长条件。除此之外,良好的社会舆论也可为高校从事生态德育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高校生态德育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需要通过整个社会的宣传将生态价值观念及生态道德观念延伸为社会的整体知觉和道德意志,利用良好的环保舆论教学不断地影响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其具体行为,为高校的生态德育建设提供重要的社会指导。在教学方法上,生态德育的舆论教学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等的宣传及教育,及时了解动态化的社会环保宣传信息,将一些重大环保事件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把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与现实社会的环境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生态德育的教学延伸

良好的家庭环保氛围也会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节水节电、绿色消费等具体环保细节可以为大学生环保行为提供具体的操作示范。然而,当前许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宠溺孩子,往往造成孩子吃苦能力欠缺,生活上铺张浪费严重,奢侈思想严重,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针对这样的大学生,学校需要在生态德育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延伸,除了积极进行家庭生态道德的理论教学以外,还要积极寻求必要的教学载体,诸如以校园寝室、团学组织为依托,通过创建校园文明寝室、党员文明寝室、生态文明寝室,组织社团等活动进行生态德育宣传与教学,通过“社会家庭”的“正能量”影响及规范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具体行为。此外,通过组织群体性的校内外社会实习实践、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扩展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教学范围及内容。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生态德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内容,是否需要解决或如何解决所谓的“德育实效性问题”,诸如某些教育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一个让人困惑的现实是,青少年在调查和问卷中所表现出的较高水平的道德意识与觉悟和现实中的道德价值模糊乃至行为失范的强烈反差和冲突,以至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我们还不得不进行基础性的道德知识教育和基本的道德行为训练。”③就生态德育的状况来看,高校显然应该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既让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态忧患意识、生命体关怀意识等生态价值观念,又需要他们切实保证其科学的生态观念用于指导自身的日常生活,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基础性的道德知识教育”,但如何避免说教式的、呆板的、机械的知识灌输,乃至让科学生态观念真正成为且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性需求,这不仅仅是德育认识问题,同时还是德育工作的具体操作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在积极提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社会的重要系统,高校其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道德文明的建设无疑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说大学生生态德育的质量与社会生态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诸多高校往往专注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同时,虽然也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但是涉及大学生的生态德育状况却差强人意,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不重视自身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具体表现为校园生态的人为破坏、教师人员的不良示范、教学楼及图书馆等校园场所水电浪费严重、奢侈风尚盛行等等。更为遗憾的是,当前众多大学在积极寻求建立“绿色校园”的同时,以上种种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所以说,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仅仅通过生态知识的教授、生态道德意识的宣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高校生态道德意识的行为示范,须知高校师生共同的生态道德践履是维护良好校园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生态道德实践是生态意识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生态道德实践要求高校师生遵守生态法则和社会公德,不随便吐痰、不乱丢垃圾、不浪费水电等资源,杜绝奢侈之风,同时,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需要加强生态道德修养,在理论教学及生活实践中,努力争做生态德育的道德楷模,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不断地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资源,以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生态德育考评及奖惩制度,将教工生态道德考评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将学生生态道德考评纳入学分管理,以制度化的规范保证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7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1.1教学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教学这一块。目前, 对于大学生思想的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法。课堂依旧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知识最主要的途径。目前,高校所使用的这方面的理论课教材中的内容更新较慢, 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太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老师教学惰性、 思想陈旧、一味地照本宣科, 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上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1.2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任课老师的课堂讲授,再加上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通常比较枯燥晦涩,也比较抽象。学生对于这样的枯燥课堂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睡觉、看课外书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强调老师的教学工作,却未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习的事情。而且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1.3学生与老师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

很多大学生都比较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觉得是关系到他们以后工作的关键课程。而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则比较懒散,甚至觉得可有可无。还有的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也不够认真,致使高校内的思想政治课程得不到重视。

2 如何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2.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 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运用, 做到知识点与时俱进, 还要注意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武装, 同时用丰富的实际经验来锻炼自身。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当下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与对象的一些改变来不断创新完善,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内容添加时事性,让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生活与社会, 让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更加具有针对性与说服力,同时还能够从实际出发来解答学生在校学习以及生活上碰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切实地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时代价值。现下, 教育部以及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在关注这一问题, 正在努力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落实, 以此来吸引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只学习书本知识,不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话,将很难立足于竞争环境。

2.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是太过单一,导致叫教学效果不好。所以, 课堂教学除了老师的讲授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运用演讲、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很好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比如说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电影等来吸引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比如说,在学校内开展思想政治专栏,可以供学生们阅读到最新的思想政治内容;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经常带领小组成员参加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邻校展开交流活动等。

2.3 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实际、端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那么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生活中就是最主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是实事求是,而不是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并不看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1)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 意识到道德对于自身的人生的重要性,它决定了以后的成长轨迹。我们通常说成为一个人才,要先成人,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青年,首先你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作为大学生,只有端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确保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才能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质量。

(2)对学校自身而言: 首先,必须要在全校内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还要配备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与成果,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工作。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对于社会而言: 第一,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地位,通过考察的方式来确保该工作的落实。第二,有关部门必须给出适当的支持与配合,比如说宣传思想先进的个人及单位、建立起思想政治的教育基地等,这样一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第三,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全社会的道德风尚也要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在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营造出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

3 结语

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我们应该通过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来找出路。首先,必须要从学生以及老师的思想上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意识;其次,必须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任务;还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还需要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这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避免枯燥无味、脱离实际、限于书本理论等的困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085-02

引言

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微博、微信等事物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也逐渐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来。从这个层面来看,大学生教育的发展与“微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时代”可以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和时效性。

1 “微时代”概述

“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推特等公共平台为信息传播媒介,以短小精悍为信息传播特征的一种时展潮流。严格来说,它是信息传播领域中的一场变革,但由于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具有高度的渗透性,所以它的影响力逐渐扩散,而演变成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微时代”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主要是因为它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首先,“微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大众性的特点,人人都可以在“微时代”提供的平台下自由发言,真正掌握了较大的话语权。而同时,信息者所的信息在文字的数量与质量上没有太多的要求,因而又提升了大众对“微时代”的参与性。其次,“微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具有瞬时性的特点,提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效率。信息者使用便携设备来信息,降低了信息对场地的依赖性;同时,微博、微信等软件对信息编辑具有字数上的限制,间接促成了信息的高度浓缩性,提升了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最后,“微时代”背景下信息沟通流动性的特点,使得人们接收和信息更快捷。

2 “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2.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影响

2.1.1“微时代”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时空上的延展

“微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的接收与较少受到场地及时间的限制。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有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几种形式,而这些工作开展方式都受到场地及时间上的限制,教育工作很容易因某些原因而被耽误。“微时代”则改变了这种局面,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成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的活动。通过网络通讯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畅通化的交流与共享。

2.1.2“微时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得到加强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常常用比较旧的新闻、社会事件作为案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微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递速度极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工具来促进教育的时效性。例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利用新闻客户端等媒介来实时跟踪新闻事件的进展,从而使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时代感。

2.1.3“微时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

从宏观上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含的内容主要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微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例如在对某一社会道德事件的观察与讨论中,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对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从而得到不同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2.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影响

2.2.1“微时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微时代”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其实质就是通过争夺话语权来挑战精英文化、去中心化。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树立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在“微时代”的影响下,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同时又因为他们缺乏鉴别信息的能力,因此学生容易受鼓动而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怀疑与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而受到严峻的挑战。

2.2.2“微时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反馈效率得到降低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多向性的特点。大学生在参与“微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接收到的信息多且杂,而这些信息给大学生的思想状态造成的影响又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具有较为复杂的思想状态的学生群体或个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反馈信息,也无法对大学生做出针对性的指导。

2.2.3“微时代”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微时代”背景下,微信、微博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因具有鲜明的优势而在教育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在这些载体使用的过程中,还兴起了一股形式主义之风,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某项帮扶活动时,从活动的报名到活动结果的公布,都得到事先的安排。这种形式主义在校园内的蔓延,使得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实性及实际价值产生怀疑。

3 “微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3.1丰富“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在&ldqu o;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纷繁复杂,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尽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照顾到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关注。具体而言,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一方面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网络话语特点来创新自己的教育语言,从而提升教育语言的亲民性;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在坚持平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与学生对话式的教育语言。“微时代”背景下,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建立平等对话的教育语言,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社会热点问题为教育的切入点,丰富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切入社会热点问题,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时政信息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指导。

3.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微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主要为创新理论教育法。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政治信仰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性以及理论的相对稳定性,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微时代”带来的便利,建立相关的理论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参与性,从而使理论在“微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微时代”媒介的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效显著,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上升了3个百分点。但在喜人成绩的背后,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1 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问题

六成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34%毕业生有离职经历,这些数据反映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问题,与大学生职业定位、高校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教育体制以及专业课程结构有着相互联系。解决大学生就业不稳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只有多方面共同促进,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就业不稳定问题。

1.2 “有业不就”现象突出

第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对单位地域选择性较强,根据笔者对246位2012届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来看,有26.5%的大学生只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参加工作,截至到2011年底,其中有18.4%的学生基于自己出色的整体素质以及适时的单位需求信息顺利签约,而另外8.1%的学生则因为迟迟未等到家乡单位的需求信息白白丧失了其他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

第二,大学生对单位的性质要求较高。部分学生希望自己能顺利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等规模较大的单位,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就业岗位集中在民营企业或者是私人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单位的需求人数在不断减少,①由于大学生固有观念,造成大部分学生对供求比例小的单位趋之若鹜,而对当下供求比例相对较大的单位则无人问津,这些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满意度。

1.3 大学生自身问题

第一,压力增大,就业信心不足。201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每一名大学生在应聘时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与难题,在象牙塔里生活了三年的大学生们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亲朋好友对他们的期望,自身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就业信心不足;第二,角色定位不准。攀比心理作祟,人云亦云,跟风盲从,没有很好的审视自己的性格与优势,只会简单地向其他优秀的学生看齐。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或者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第三,诚信问题。比如在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时选择几家单位,参加几家单位的面试,等到单位认可他,准备与他签订协议时,他又列出诸如家里人不同意、专业不对口等借口。另外,毕业生去单位报到后也出现了诚信问题,毕业生频繁盲目地跳槽,影响了学校就业工作的延续性。

2 积极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2.1 以思想工作为先导

思想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首先,与时俱进的思想工作方式以及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工作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在就业中找准切入点;再者,在就业工作中以思想工作为先导,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在遇到困境时能够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关怀,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2.1.1 全程跟踪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校的思想工作应该贯穿始终,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有重点地有效进行思想工作,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第一,事前准备。就业工作的事前准备不仅包括自荐材料的准备,更重要是的思想准备和心态准备。作为高校就业工作一线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第二,事中调整。帮助学生完善学生就业人格,提高就业挫折承受力。当就业机会来临时,帮助学生充满信心地准备面试、参加面试,避免过度焦虑与急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作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第三,事后巩固与总结。一方面,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对于顺利找到工作的学生,要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增强信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学校以及对社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对于少数毕业时仍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要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暂时性的挫折,调整目标,脚踏实地的继续前进,去争取新的机会。

总之,以思想工作贯穿于就业工作始终,意义重大,对于思想工作基于就业的事后巩固与总结,更是对大学生思想品质的一种升华。

2.1.2 注重大学生心理疏导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思想工作应注重大学生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和观念,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校园氛围的同时,帮助青年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法缓解心理压力。

第一,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干部,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咨询水平,在与大学生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注重细节,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对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倍加关怀,用心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第二,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应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②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根据大学生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2 积极创新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工作,也是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高校就业工作以思想工作为先导的同时,作为高校就业一线工作者,应积极创新就业指导教育,从大学生自身做起,提升其就业能力。

2.2.1 创新指导方式

一线就业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指导方式,增强就业指导实效,就业指导教育不能空洞说教,要适时结合活动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帮助毕业生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找工作时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③避免纸上谈兵,部分高校已经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畅谈大学生活 规划人生目标”、“模拟招聘”等系列活动,都是很好的就业指导创新模式,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受到启迪,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呈现出就业目标多样化的趋势,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也需要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既符合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又注重学生个体性格,更加具有针对性。

2.2.2 重视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

作为应届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素质如何也是影响其就业是否顺利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是包括就业素质培养,就业目标确立和就业岗位选择在内的完整的,连续的过程,不能只因为在就业率等数据结果而只注重求职指导,从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要从就业过程之中甚至是就业工作之前就充分做好大学生的就业素质的培养工作,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既实现了高校就业目标、又实现了培养具有高就业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

2.2.3 创新就业信息分享渠道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等工具收集就业信息,把相关的就业政策,就业步骤等程序化的内容和招聘信息通过QQ、飞信、校园BBS以及博客等平台高效、准确的,让学生随时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过网络渠道把求职意向传送到用人单位;再者,对往届毕业生应做好跟踪调研工作,同时,应对历年各种就业数据和走势进行分析,比如,对于每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分地域、分企业类型等方面对就业信息进行归类对比。

2.3 重视诚信教育

大学生的诚信无论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讲,还是对于高校整体就业工作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加强思想工作和积极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上,应充分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反思能力。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学、毕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诚信意识,④认真履行应负的各项义务,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必须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再者,具有诚信和责任感的大学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肯定,更能代表自己母校的形象,得到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认可,用人单位欢迎具有诚信的应届毕业生,正是基于这样的良性循环,高校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更高更快的发展。

3 结语

以思想工作为先导,并将思想工作贯穿于就业指导教育与诚信教育始终,有效促进情感和谐和校园和谐,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母校的关爱,完善人格,毕业后回馈社会。只有这样,大学生就业工作才能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既实现了高校就业量化目标、又实现了培养具有高就业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量与质”的双重提高,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软着陆”。

注释

① 徐才千.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篇10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81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 and split training" has been adopted by more and more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ompound talent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model also brings a lot of new challenges to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nrollment talents,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enrollment of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and discusses the mode of new ideas to promote the work of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large class enrollment; student management; new ideas

0 引言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通识教育”、“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等词语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高职教育改革迎来了新挑战和新思路。为此,针对新时期高校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广大教育者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中,“大类招生”受到了广大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的发展方向。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传统专业招生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招生方式,简言之,就是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归类,按照一个大类进行招生,是高校实行通识教育的一种改革。该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时,没有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而是在一个大类范围内让学生先学习1-2年的基础知识和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企业参观活动,然后再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意愿、社会需求及就业去向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招生政策符合通识教育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招生优势,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地专业选择机会,使专业选择更加自主和理性,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然而,随着大类招生政策在高校规模的不断推进,它在运行的过程中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适应大类招生的新思路、新路径,才能发挥好该培养模式应有的成效性。

1 高职院校进行大类招生的优越性

相比传统专业招生,“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

(1)从学生角度讲,传统专业招生时学生填报志愿前往往在几个意向专业之间犹豫徘徊,难取难舍,导致入学后调专业的现象数见不鲜。“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实施后,几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将被合并在一个大类里进行招生,学生填报志愿时可以先选择大类,经过在校生活和学习后一段时间后,对学科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结合社会发展和对专业的需求情况选择自己最终的学习专业。这样招生不仅能够尽量保证学生凭兴趣选择专业,而且也让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更加理性更加适合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成才。

(2)从学校角度讲,按照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往计算机专业四个方向在招生时,数字媒体专业方向招生连续多年爆冷,其他专业方向招生状况不佳,而按照大类招生后,四个专业方向招生录取工作极其顺利,几乎没有调剂生,有效避免了以往填报专业时比例失衡的现象,为下一步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按照大类招生有利于学院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实现多专业方向的有机组合和改革。

(3)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角度讲,大类招生有利于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各行各业人才,是一项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政策。例如,大类招生不仅可以避免冷门专业造成的种种矛盾,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能够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基础素质,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班级重组致使学生缺乏归属感,对班级凝聚力、集体意识和班风学风产生负面影响。班级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依托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新生入校后,班级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划分,同学们在新环境下通过军训、上课、联谊等适应性训练和互帮互助,迅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此时班集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然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原班级的学生将按分流后的新专业方向被重新分配至各个不同的行政班级,强行拆散原有社交圈,班委和班主任难以树立威信,造成W生在原有社交圈惯性下很难对新建立的班级产生归属感,班级概念和集体意识淡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量骤增,任务偏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一方面,大类分流后,学生归属感较差,为了博得学生信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再次与已经失去集体归属感的学生进行交流,并在学生群体中建立起新的班委、寝室长等信息畅通的网络结构体系,实施掌握特殊群体的突发事件,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重新把之前一年来辛辛苦苦建立的学生档案、学生各类信息资料、学生证等等进行更新并整理归档,带来了相当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新行政班级的变换必然会导致班主任的替换,新的班主任不仅需要重新通过了解新学生的个性和基本表现情况来认识和熟悉班级的学生,而且面临难以融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挑战,大大增加了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

(3)学校现有硬件设施资源不能适应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部分学校公寓、实训室等硬件设施在分流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大类招生为例,一方面,该校每个实训室仅配有50台计算机,虽然这在大类分流之前每个班级不到50人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大类分流后,部分专业方向班级则远远超过50人,实训室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新班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该校公寓现有床位资源不足,为了满足学生住宿需求,部分专业学生需要采取2+1培养模式(即大一大二在校住宿,大三时全体退宿下企业),甚至一些大一新生入校时就需要插入那些比较零散的已经入伍或者退学的老生寝室。在现有大类招生改革的条件下,公寓方面则出现了新的挑,例如按照新行政班级调整寝室会带来阴阳面置换,原寝室空调、热水器、饮水机退租和水电费退费复杂,新寝室成员生活习惯不同等等系列矛盾;不调整寝室,则会导致上课步调不一致,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

(4)其它挑战。除了上面提及的各种挑战,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还面临着高校学生心理、团学、考评体系建设、职业规划衔接和过度等方面的新问题。例如心理方面,无论分流前还是分流后,学生要么在紧张气氛中进行竞争学习,要么在焦虑的等待分流的到来,“分流阶段”因为环境、人家关系网及专业归属感的改变,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分流后选不到自己需求的专业,往往还会感到技不如人,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极个别学生可能出现抑郁状态,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3 系统推近“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第三部分总结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内广大管理人员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作为我校第一届大类招生的届辅导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认为需要采取全方位的措施,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线上线下互动机制。一方面,对于学生行政班级更换带来的学生社交圈打乱、班级凝聚力较差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飞信、班级QQ群、微信群和班级公共微博等虚拟社区的方式来打破线下交流障碍。例如,随着微信和qq群功能的不断完善,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口令红包活跃班级氛围,也可以通过学生周边幽默的事情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互动。另一方面,对于专业分流给新班主任班级管理带来的困难,可以通过构建先进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来改善,例如我校的学生管理平台,学生入校以来的基本信息、奖助学金信息、在校表现和其他一些特殊情况等都将不定期的添加进去,便于新班主任查看和了解学生情况。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可以在平时工作中及时记录学生的一些表现,如成绩问题、家庭经济情况、处分和谈话记录等,做好电子台账,便于工作交接后,新的班级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查阅和了解新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2)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班助”复合型管理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引导并行。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重任通常由辅导员肩负,一般来说,辅导员既管思想政治工作,也进行一定的专业指导,起着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作用,他们不仅承担思政教育,同时还要承担着心理辅导和日常行政工作,工作内容庞杂繁琐,不仅如此,各大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目前配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仅凭辅导员的力量是难以完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须将班主任、专业老师和优秀的学长学姐纳入学生管理第一线,实行复合管理的模式。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为了应对大类招生给辅导员和班主任带来的“工作量骤增,任务偏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这一问题,该学院就采取了“班助+导师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每个班级配以2名班助(1男1女),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导师制,其中班助是从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选拔得到,而导师则是由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担任。班助制度的实施给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一来班助不仅具有榜样作用,而且他们也是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沟通和了解他们的心事并辅以指导,此外班助制还有利于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能力,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总体上来看,复合式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学校班主任、优秀专业老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够解决部分师生配比不足的矛盾。

(3)完善硬件新设施,按照新班级有计划重新进行宿舍调整,增强新班学生交往机会,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一方面,改善实训室、教师、实验室等教学区域的设施,以适应大类招生分流新需求。另一方面,为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培养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的能力,学校需要想法提前预留备用寝室,避免不同学院、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混寝,大类分流结束后按照新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分配宿舍号和宿舍成员,并通过采取措施来保障新宿舍的快速融合,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体措施可以:一是将分流前爱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配到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宿舍里,实现学习上的“一帮多扶”措施;二是将班级党员、积极分子分插到每一个宿舍,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整个宿舍集体进步;三是选配好班级学生干部,将学生干部穿插到每寝室,便于重组寝室的分散管理;四是与学生骨干或优秀分子签定目标责任书,带动宿舍和班级同学共同进步,共建优秀班级体。

(4)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培养制度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载体。一方面,可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将第二、三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具体的上课形式和学时学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分流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意愿和学业成绩,同时兼顾学生的日常表现、班级建设、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社团活动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把课内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推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阵地育人,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一体化,专职教师与政工干部配合三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载体,综合利用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兼职班主任、教师职称评定等杠杆,明确大类招生专业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双重职责,依靠广大教师,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台阶;以学风建设为载体,发挥教师的正面导向作用,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尤其要多参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和学术讲座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灵活多样的开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社团活动,将专业实践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增强社团活动的学术品位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以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改变传统的活动“多、繁、杂,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被动局面,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能适应招生的培养需求等等。

除了以上措施,为应对大类招生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挑战,还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全体教职工的职业素养;改善团学组织结构,成立创业就业部,优化始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成立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引导学生应对心理新挑战,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改善奖学助贷衔接断层的不利局面等等。当然大类招生给班级建设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每位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和总结。

4 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是需要高校全体师生不断思考、不喑⑹缘男驴翁狻1收呓岷献约捍大类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从大类招生优越性,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的角度出发,简单探讨了大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路,但是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不断发展和变化,理想的学生管理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陆华良,胡永远.高校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有效途径[J].高教理论与高校管理,2015(18):7-11.

[2] 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1-16.

[3] 王寰.大类招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研究[J].决策与管理,2014(12):25-26.

篇1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党和政府加大了对民办高校的重视程度以及经济支持力度,所以民办高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招生范围越来越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相对于我国的传统高校来说,其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情况,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为民办高校,所以在心理上、思想意识上以及行为等方面完全将自己与其他高校学生相区别,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有其自身存在的使命,所以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能够真正督促其成长,还能为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提供前提基础。

一、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意义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主体,主要是那些高考失意学生,迫于家庭以及自身大学梦想的实现,所以最终选择了费用相对较高的民办大学。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的生源相对较差,所以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差以及学习风气差等薄弱局面,而且在他们自身的观念认识存在着局限性意识,就是自己相对于统招大学生来说明显是弱者、是失败者,所以直接造成了其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心理素质建设相对较差的情况。就具体结果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处于明显的两极表现,其一是民本大学生想要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所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也变得越发节俭;另一种学生则明显与之不同,对于学习存在强迫性或是受到家长的逼迫带有逆反性情绪,所以出现了厌学情况,再加上大学期间缺少父母的全面监督,开始频频出现问题,例如打架、漠视课堂秩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直接造成了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薄弱局面。从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态势:社会发展角度、高校改革发展状态以及家长的期望状态,所以强化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下的主要工作。

二、如何有效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对于任何一个高校来说,想要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这一点对于逐渐兴起的民办高校更为重要。作为民办高校的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想要真正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发展情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首先做好学生的内在需求调查工作,单纯的依靠自身对于大学生的设想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械灌输,根本无法与学生的实际状态相符,所以可以采用开展教育活动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最大程度的激发,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生集体中,了解于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热议的话题,以便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工作,尽量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例如班会、集体娱乐活动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活动的自主组织,在不断的探究以及体验中来达到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对于任何一个管理部门来说,想要保证工作的良好实现。必须强化管理机制的建设工作,所以民办高校想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实现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机制的创新情况。要在校党委领导下建立民办高校的团组织,通过团组织的建立来最大限度的实现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作为团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现阶段每一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兴趣以及具体的爱好情况来组建团组织下面的相关社团以及学习兴趣小组,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性意识;实现校家的有机联系,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所以可以通过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及时联系来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也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情况及时向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增加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最终真正实现校家相结合的教育效果;开展服务管理工作的全民建设,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工作实习上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困难情况,而服务管理的开展就可以对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3、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是其开展的前提基础,所以要做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任何内容都可能成为推动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一,强化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环境。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环境、教学设备的完善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所以作为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环境建设工作;第二,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影响其思想行为的主体,所以师德建设的良好与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过于片面,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还会直接打击自信心,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认可,在不断的鼓励交流中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师德魅力来最大限度的感染学生。

4、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载体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