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14 21:45: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过程设计

我从教已经二十八年了。二十八年来,仅有五年因为工作需要上小学数学外,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虽然课上得不是很出色,却有很多学生分班时都舍不得离开我,分到其他班去,又非要跑回来做我的学生,教育教学成绩在同行中也是中上乘的。

回顾二十年八来的教学生涯,我对自己的语文课的评价是:自己教得比较满意,学生学得有效果。下面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的。

一、我是这样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

通常我先进行课前分析,然后设计适合自己和该班学生水平的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遵循以下原则:

①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科知识能力系列的规定以及单元目标意图——教材分析。

②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适合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表达能力和水平、教学应变能力等,不搞花架子——教师的教学艺术。

③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可以达到的,不好高骛远。

因为我明白:别的教师的课上得再好,她不是我,她的学生不是我的学生,适合她和她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手段,不一定适合我和我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手段。自己的课是自己上的,一切都应当选择自己能拿得出手的、自己会的、最得心应手的东西,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艺术化。自己生疏的,勉为其难的地去上课,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一定会获得好结果。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遵循以上原则,以学科知识能力、单元目标意图,老师的自我和本班学生的自我来设计。

例如:教学3.《桃花心木》课前分析;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查找和展示桃花心木的相关图片,学生朗读理解能力很差,有含义的句子教师引导后不能理解的就只能直接讲了。因此我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拟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2.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感悟种树人的话改为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交流探讨过程。

二、我的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是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为什么这样教——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这是把形式化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

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遵循:

1.教学过程的大体环节。即:①导入课题;②体验发现;③迁移巩固;④评价反馈。

2.设计适合自己和该班学生水平的教学过程。

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适合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表达能力和水平、教学应变能力等的教学艺术化的具体过程,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能跟老师学为我自己会学的具体过程。因此,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有自己的个性,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自编自演的剧本,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个人所长,变枯燥单调的教学为生动活跃,吸引学生乐学、要学的兴趣,最终达成“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如教学第3课《桃花心木》本来是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桃花心木图片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但恰好遇着这天没电,多媒体无法使用。就只好利用班上一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而伤逃学归来,让学生讨论父母外出打工说明什么道理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同样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深刻的道理并不是在重大事件中才存在的。又如,我根据自己朗读课文常常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实际,因此范读课文就成了我的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选项和特色,精读课文就根据自己范读课文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范读课文的意境中领会词语的意思,趁热打铁地体验、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各种深刻道理。略读课文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并在自我朗读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想。

篇2

师:学完第一单元的内容后,我们来玩“词语大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用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师:你们能试着用上这些词说说课文的内容吗?

生1:时间悄悄地挪移,就像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生2:《桃花心木》中,种树人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桃花心木之所以会枯萎,是因为它们无法在不确定中汲水生长。

生3:种树人的一番话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能将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第二关: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今天下午,教室里发生了一件(  )的事情:小红和小芳吵架了。

(2)春天到了,小草为春天增添了(  )。

(3)连续的干旱,让许多花草(  )了,(  )存活的也无精打采。

第三关:写一段话,尽可能多地用上上面的词语

生1:随着时间的挪移,春天悄悄地来了,周围的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的。朝阳蒸融了树叶上的露水,枝头的蜘蛛正专心致志地编织着它的网。下午,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地面上刚刚生长出来的植物都面临着上天的这一番考验。傍晚时分,雨停了,狂风暴雨后,春天依然富有生机。

以上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词语盘点”的教学设计。为了增加学生的积累,便于学生集中对字词进行巩固,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精心设计了“词语盘点”这一板块,其由“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个内容组成。“读读写写”是由学生必须掌握的词语组成的,而“读读记记”则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学生认识的词语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没有领悟编者的意图,往往会忽视“词语盘点”的教学,没有发挥出,“词语盘点”应有的作用。

结合上面的案例,我谈谈自己对“词语盘点”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结合原文,原汁复述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教师大多会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朗读、感悟课文,而一些教师不理解复述的重要性,认为这耽误时间,因此往往忽略了。复述是学生对语言材料整理、判断、运用和表达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词语盘点”结合学生新学的生字,集中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好“词语盘点”,让学生结合词语复述课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词语盘点”时,学生根据“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爆竹、风筝、预备、彩排、鞭炮、杂拌儿、麦芽糖、零七八碎、张灯结彩、万象更新”等词语,基本上能把《北京的春节》复述出来,这样不仅复习了课文内容,同时提炼了文章的重点,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结合语境,学以致用

盘点,原指检查清点。教材中的“词语盘点”实际上是对一个单元学习过的课文词语的清点、巩固。如果学生在词语盘点之后,对学过的词语的认识还是模棱两可,不知其意,不能运用,那么这个板块就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词语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词语盘点”中的词语,都是结合课文内容精心挑选出来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灵活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根据“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为学生精心营建运用的环境,创设语境,让学生巩固,在运用中理解和掌握。如案例中的第二关,当学生在括号里填上“意想不到、勃勃生机、枯萎、幸而”的时候,教师就无需再问他们词语的意思了。

三、结合实际,融会贯通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86-01

语文课堂教学要避免出现表面热闹而收获不大的现象,教师要抓住语言文字训练这个根本,突出语文学习的本质,采用简洁的教学手段,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一、学生的阅读感悟不能偏离文本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来学习,自主交流学习感受,以为这样做便是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是,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个性感悟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有一次,笔者正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一句话是“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当时笔者请学生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个学生说:“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能永远和奶奶在一起了。”听了学生的发言,笔者顺势说:“是的,对于小女孩来说,死了还好,死是一件好事。”此言一出,学生疑惑地看着笔者。于是笔者接着说:“文中提到小女孩说‘奶奶,请把我带走吧’。那么,是什么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渴望死亡呢?”另一个学生回答:“因为小女孩活着太痛苦了。”“难道小女孩死了就真的幸福了吗?”笔者继续提问。有的学生马上回答:“死了还怎么体会幸福呢,小女孩实在是太可怜了。”此时,笔者的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情感。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讨论:这看似“幸福”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这样的正话反说,看似顺水推舟,其实也是模拟课文中的表达,对于学生理解“幸福”背后的深层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假如学生也像安徒生笔下的路人那样冷漠、无情,这些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感悟,就会被教师所忽略,语文教学也就没有真正触及文本的内涵。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读与写宜并重,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以读促写”,写不仅仅是为了写,而是要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文中第5自然段写了商人、妇女、孩子、老人乘坐小艇的场景,寥寥数语,但是人物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很到位、很有趣。笔者让学生以“我看到了乘小艇”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并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在口语表达训练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仿照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展开想象,写一写不同职业的人的个性特点,同时要求学生使用“我还看到了乘小艇,他们”的句式写一些。这是学生语言内化后的应用,是领会情意后的表达。有的学生写道:“我还看到了老奶奶乘小艇去卖菜,她满脸笑容地招呼客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的,如何运用语言和技巧来表情达意,只有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

三、语文教学流程要简约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有的教师在教学语文时,喜欢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插入图片、呈现学习资料,但是有时“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太多,占据了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力求简约、朴素、有效。

篇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素质教育下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在改革实践中,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广受师生欢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很多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营造课堂氛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教材内容,并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奠定文化基础,特别是在民族气息浓厚的民族区域中,情境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情境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实现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

学生在小学阶段时,其心智和思维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于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很难完全掌握,容易使教学内容出现漏洞,从而降低教学质量,并且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将课堂内容与实际内容相结合,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教学设计

情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随着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有一定的变动,情境设计内容必须落实到教学内容上,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起到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

1.确保情境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知识主要是对知识的读、写阶段,更多的是通过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文章含义和内在情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图片、文字、声音集一体,从而将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展示到学生面前,进而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情感体验。

例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学生一般是通过阅读文章来了解文章内容,很难掌握闰土的形象、动作、语言的描写,并且无法体会文章作者的内在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创造出闰土所向往的生活环境,之后再创造出文章作者的生活环境,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对比,让学生对两种环境产生印象和疑惑,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本质,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进而抓住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模式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情感内容带入到情境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性,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小学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情境教学模式的作品,但是学生很难找出文章的内涵,而这些作品之所以被流传的重要因素就是其中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情境中加入情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桃花心木》的文章时,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含义,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课前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有关教学内容的情境:“学生都有给金露梅、狼毒花、高山杜鹃等植物浇水的经验吧?如果你们不给它浇水会怎样?如果天天浇水会怎样?”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一般情况下,面对这种开放式问题,学生都会得出多种答案,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树苗也和人一样,要用有限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进而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精髓所在,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找出文章的价值所在,在加强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摆正了学生的“三观”。

情境教学模式可以说非常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地区,其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境教学模式要根据情境展开教学内容,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未来语文科目的学习生涯拓宽道路。

篇5

1.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受制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保持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往往淡漠了学生疑惑的目光、忽视甚至扼杀了“插嘴”式的质疑等。这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做法往往是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未作深入理解和领会。

2.教师的提问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填空问和是非判断性等提问。所谓填空问,是教材上已有明显答案或者只是将教材的语句有意空出,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补齐;所谓是非问,是老师自己说出问题和答案,向学生作一个是与否的求证。这种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提问不仅低效而且使课堂发问泛滥化、浅显化甚至无序化,这正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师自身缺乏问题意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问题意识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很难想象一个不会提问的教师怎么能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只有时刻思考着的教师才能培养思考着的学生,只有教师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才能自主、自觉、有效地反思,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4.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存在误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无非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或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而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喜欢语文课里无穷无尽的知识或觉得读书可以充实和发展自我的同学真是凤毛麟角。前者功利性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学生们主要关注课本的知识、老师的讲解、自己的成绩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长期作用下问题意识慢慢丧失。

5.学生害怕、胆小、自卑,心里有顾虑。许多学生认为:如果我提的问题有错,或是别人都懂了,同学们会讥笑我,如果我提的问题不是今天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由于课堂纪律的约束和座位排列的固定化,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紧张、压抑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它们是影响学生提问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主要心理顾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提高,学生质疑的欲望越来越淡;沉默变成学生上课常见的表达方式,上课,则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成了学生的一种心理负担。渐渐地,学生失去了提问的勇气。

6.学生缺乏提问技能和技巧。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能主动提问。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训练,他们往往没有提问的技能和技巧——想问,却不知怎么问。问题意思表达不清,或是不着边际地问。教师往往也就没有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没能及时认同学生的提问给予他们提问带来的成就感,以致最后学生干脆不问。

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从课题中寻找问题。文章的标题往往由提取、点明、归纳等三种形式产生。对于提取文章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词作为文题的,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寻找问题:文章为什么用它作为标题?这个标题又有哪些好处?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它与课文故事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它对表现主人公又有什么作用。对于点明式(即直接点出写作对象或事件)的标题,学生发现问题则更容易。如《桃花心木》一文,学生读后就会产生问题:文章后面为什么写到了人?由树写到人是一种什么手法?对于归纳或中心式的文题,学生也可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索溪峪的“野”》。总之从课题中寻找问题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考虑:课题的特点、含义及其作用。

2.从结尾处发现问题。课文快结束时,教师要处理好结尾的收和放,既可以总结文章,又可以延伸拓展,也可以提出散发性或逆向性思考。比如《顶碗少年》的结尾就很值得玩味,可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顶碗少年给了“我”什么让我常常想起?微微的激动是一种什么情绪?文末的省略号又包含哪些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