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

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6 21:09: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

篇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第Ⅰ卷1~11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的36题、37题及选做题(三选一)42、43、44题为地理题,分值分别为22分、24分、10分、10分和10分,共56分,地理试题共计100分。对2013年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旨在把握新课标实施工作以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以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变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学科和往年相比有两大变化,即考试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试卷结构的变化(增加选答题、取消了跨学科综合题)。与旧大纲比较具体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命题指导思想来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2.从考核目标与要求来看更全面、具体,增加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较高要求。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等。

3.从考试范围和内容看,新大纲分为必考部分、选考两大模块。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变化较大。另外,必考内容中虽然没有明确初中内容,但考试范围与要求中还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新考纲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青海省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二、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1.试题的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从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核情况来看,本套试题主要考核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区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约为52%。通过对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试卷重点考查学生掌握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情况及对多个地理要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详情见表1、图1)。

2.试卷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地理试题人文地理知识考点和自然地理相关知识考点的统计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识约为64+10(选做题:42题)分,分值比例为93.3%,人文知识约为26+20(选做题:43、44题)分,分值比例为6.67%(详情见表2)。

3.试卷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对本套试卷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发现,2013年青海高考试卷中,中国地理知识78+30(选修题:42、43、44题)分,约占90%,世界地理知识点12分,约占10%。由此可见,本套试题中与区域地理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详情见表3)。

4.试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识分析

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感性知识是直观的、具体的,是通过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获得的。本套试题中,地理感性知识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内容分别占6.67%和30.83%(详情见表4)。

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试题中,地理理性知识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内容分别占31.67%和30.83%(详情见图2)。

5.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在本套试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值分别占36.36%、48.86%和46.67%(详情见表5、图3)。

篇2

1.2010年高考全国1卷地理试题情况。2010年全国1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满分100分,其中自然地理占80分,人文地理占20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达到48分。全卷共有6个图形,有92分是图文结合的试题。这样的试题构成基本与08、09年一致,体现了以下特点;

①自然地理比重大,小题赋分大。36(1)12分,36(3)16分,39(3)16分。

②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性很强。

⑧考察地图的内容比重大。

④渗透新课标的内容和思想。特别表现在第3、4、5、9、10、11题。

⑤注重考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全卷涉及的主干知识有:农业生产和区位、商业活动和区位、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气候类型和特征、河流航运条件。

⑥注重考察考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小题获取题干中的“沿海滩涂”的信息即可选c、D;第3、4小题可以由题干和图形信息进行选择和推理:第6小题根据获取图形中的最大值21"c和最小值7℃即可选C;第8小题如果明白热岛效应最强是温差达到最大,可以根据图形中等温线数值进行选择;36(1)(3)甲、乙地形可以从图形中判断出位于河谷(甲地为上游、乙地为下游),甲、乙气候可以由图形上的“地中海和经纬网”判断出是地中海气候;39(2)由图形和图例直接获得两条河流的名字;39(3)由图形上的等高线可以判断出东西两段的地形分别为平坦和崎岖,从而得出水流平稳和湍急,也从等高线可以判断出西段地势高过东段,河水是由西流向东,就可以得出甲段水量大等。

⑦学生审题偏差、答题思路不清和答题语言不规范,成为失分的最主要原因。36(1)题目已经明确“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可是非常多的学生还是答了“土壤、交通”等方面。39(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很多学生却没有分东西两段进行分析,或不分有利和不利影响,审题偏差比较严重。很多学生不会答或答从扬州运粮到长安的积极影响等,也说明答题思路不清和审题偏差。把“地势崎岖”答成“地面不平坦”,语言不规范。

2.研究高考,把握高考导向功能,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2.1 研究高考大纲,完善教学课程内容。

2.1.1 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每一位高三老师,应研究考纲,熟悉考纲。本人从2006年到现在一直担任高三地理教学,经历两届高考,深悟大纲的重要性。2008年利用寒假的时间,根据考试大纲内容和顺序,自己编写了《地理考纲考点》,把每一个考点的基本知识点、出现在哪一本课本、哪一页,写下来编成册,并在研究2005、2006、2007年高考试题基础上,完善了部分内容,共61页(A4纸)。之后《地理考纲考点》成为了2008、2009、2010年备考的重要依据,经常翻阅考纲--考点成为备考的+重要习惯。在每一年备考中又不断地完善当中的部分内容。

2.1.2 根据高考大纲,完善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①高考对考生能力要求的提高、试题难度的加大,决定高三教学必须紧扣考纲进行能力强化训练。要提高备考效率,需加强训练,而研究考纲,完善教学内容,训练就可以收到成效。

②“综合”考试,决定了高考地理考点覆盖率不可能很大。只有根据考纲复习,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2.2 研究高考考纲和高考真题,把握复习主导方向。

2.2.1 2008、2009、2010年高考试题中自然地理比重大,将引导高三教学以自然地理为主攻方向。

高三地理复习注重自然地理教学,取决两方面:一是高考的导向作用――自然地理比重大;二是人类活动离不开所处自然条件,学好自然地理也是学生学好人文地理的重要基础。

讲述自然地理原理、规律时,一要讲明因果关系,搭建因果关系链。这一点符合自然地理特征,在2010年高考试题36(2)、39(3)参考答案中,其因、果均赋分、强调逻辑思维的特点正好也说明了这一点。二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基础。选择题3、4、9、11小题最为典型,提供的是课本外的新情境和新图形,需要考生获取信息、综合应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平时的教学重心就要从关注学生掌握知识量转变到能力立意上,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

2.2.2 高考以区域为载体,考察与区域相关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体现地理学两个突出特性,即区域性和综合性。这就启示高三教学要抓住区域地理,有联系的落实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实现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从2008年全国1卷36题中得到启发,在2009、2010年复习区域地理时,以世界13个区域、11个国家和中国4个地区为复习块,努力落实区域或国家的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交通、生态问题。

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决定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因此把位置和地形放在最前面。一个区域的气候又决定着该区域的植被;地形、气候、植被又共同影响着河流状况。农业生产以区域地形、气候和河流为基础,又与工业紧密相连,两者影响着城市、人口、交通等分布和发展。发展中人地关系之间是否协调,最终通过生态得以体现。按照知识的相关性,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区域、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初中课本地图是区域知识的重要载体,在这些地图上可以做好高中系统地理的区域化,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下面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进行说明:

2.2.3 高考为人才选拔考试,决定了各高中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备考主攻方向。各个学校学生基础不同,每位教师所教班级学生也不同,各学校高三教学目标应有所侧重。即明确自己的学生在哪些考点可以拿分,就在这些考点上下大功夫;而对于那些即使老师讲了很多,但是学生仍然没有办法拿到分的考点,就不要讲得太多,否则浪费时间。

总之,要达到真正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势必要非常熟悉高考考点和高考试题。

2.3 研究大纲和高考真题,明确教学目标。

2.3.1 高三教学强调主干知识,突出能力立意,自始至终培养学生读图(表)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地理高考中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因为图衷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能力。所以是否会读图。(表)已成为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而学生的读图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和提高的,再加上这几年高考题中的一些地图越来越新颖,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积累各类地图的读图方法和技巧,所以读图(表)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高三地理教学中。

本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在平时教学中,重视使用课本上的地图,包括初中课本地图,把知识落实到相关地图上,加强知识与地图的联系;二是在每一次答题训练中,反复总结和强调,引导学生思考答案与地图、材料的关系,养成获取信息答题的习惯:三是指导学生在平时尽量用地图进行学习。

2.3.2 高三地理复习课要根据内容,尽量将表示不同要素的地图叠加在一起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及综合能力。高考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还要求能用多个考点的知识解决问题:有些高考图形也是多个要素叠加在一幅图上进行表现。所以我本人在讲中国地理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和顺序:第一步画6经4纬加四端,掌握中国大致的经纬度位置;第二步在经纬网图上标出主要山脉,形成骨架;第三步在骨架图上标出3个丘陵、4个高原、5个盆地、6个平原,掌握中国地形;第四步在地形图上掌握中国气候分布,理解地形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第五步在经纬、地形图上熟记34个行政区,理解很多行政区是以地形,特别是山脉为划分依据;第六步在行政图区上画出主要的铁路干线,明白主要铁路干线与省会的关系。最终实现把中国的经纬度、地形、气候、行政区、铁路综合在一幅图上,使学生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

2.3.3 高三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是根本、是核心,加强训练是主要途径。每次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能力、读图能力、获取信息答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个能力培养目标,每一次训练要努力做到以下几步:第一步精心选题、编题;第二步考完后及时批改,精心做好质量分析;第三步精心讲评;第四步指导学生查漏补缺。

作考试质量分析时,着重分析试题覆盖了哪些知识点,考查了哪些地理能力,试卷中的哪些试题类似高考题或不类似。分析试卷中各试题的难易情况,解析命题意图。统计好每一个考生每一小题得多少分,该题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得分率又各是多少。进行错题归类:错因归类、题号、错因分析、讲评策略。这样不仅能很好指导接下来的教学,而且能够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精心讲评,一是先简述对试卷的评价(难度、知识覆盖面和考查的重点等)和对考试情况的分析(考试成绩、答题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错误原因),对成绩优秀和进步较大的学生当众予以表扬和鼓励。二是结合考纲有重点地进行讲解(侧重重难点、地理能力、解题技巧及错误原因的讲评分析):讲“审题”:找“和”、“并”、”及”等关键词(并用笔圈出来)确认问题数;从后面倒回去进行审题,先确认是“什么问题”,再逐一找“问题”的修饰语(并用笔圈出来),特别要注意“的”字前面的定语、修饰语是答题的方向;明白“括号里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讲“思路”和“方法”;讲“误区”;讲“拓展',深化考点的知识内容(注意点明:出现在哪一本课本的哪一页、在哪个知识框架的哪一页,以便学生查漏补缺),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发展思维、丰富体验;讲“规范”;讲注意事项。

2.3.4 注重概念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010年全国1卷第6题,如果温差的概念弄清楚了,依据图上的最大值2132和最小值732就可以选择c答案。第8题涉及热力环流的概念,如果明白热力环流是由于冷热不均造成的,也容易得出热岛效应最强应该是市郊温差达到最大,最后推出正确答案。从这两道题目看,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更多体现在考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而概念的理解、掌握则会影响对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程度。因为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构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的记忆。有关专家从这几年高考分析得出,概念成为很多失分的源头。所以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科学准确的把握地理概念,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一个关键。

2.3.5 地理知识点教学要夯实基础。2010年39题(2)4分考察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可是却成为所有综合题当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只有25%,即平均分为1分。因此,复习要以解读考试大纲为平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方法、地理过程,夯实基础。

2.3.6 在复习后阶段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线索,培养学生理清、突破答题思路和答题线索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学地理教材编写系统性略差一些,案例呈现多,三维空间跨度大,再加上所带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所以我每带一届高三,都会将原来的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归纳,精心整理使之成为简化的公式化“模式”,使庞大的知识简单化、思维结构化,为学生熟练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夯实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建立知识框架和知识线索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框架和线索去进行冲刺复习。方法有:通过测试后对试卷的分析、讲评进行引导,学生理解深刻,最容易接受,所以最有效;还可以通过检查、监督进行引导。

结束语:从2006年至今,本人连续带了五届高三,所在学校是以艺术体育为主,学生的基础整体比较差。五年来,我每年所带的班级既有基础相对较好的班和基础很差的普通班,又有艺术体育特长班。正是这样的情况,促使我不断地去思索和总结,以提高复习效率。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特别是2010年高三教学中的所恩、所做。

参考文献

1 张建珍、夏志芳,《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特点及启示》,地理教育,2010,第1期

2 李依铭,《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地理教育,2010,第5期

篇3

中考说明规定的只是考点,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规定了对教材知识的评价要求,因此必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要在复习中找准知识的定位。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在复习时,中考说明中未涉及的知识大胆舍弃。增加部分要及时的补上,这样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立足教材,善于总结,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活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共分三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师要纵观整个教材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环境及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综合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特别要注意地理环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综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较地区差异,分析产生特征和差异的原因,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综合考虑。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在“博”的基础上要求“活”。基础知识要求记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中考说明,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复习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给学生印发中考说明,依照中考说明进行一轮地毯式复习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学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老师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中考说明内容覆盖了初中地理四本书,知识点多而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怪题、偏题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应该让学生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考点。一定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内容要多留意,次要内容简单看看,大体了解即可。

篇4

一、重视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是试题耀眼的亮点

从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来看,问题探究题随处可见,尤其在简答题中最为突出,充分体现新课标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现以最近三年的36、37题为例:

2013年36题“寻找最佳避寒地”,其中“(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都是很好的探究题,尤以(3)最为突出,并且答案是开放的,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拿分,探究味极浓。

37题“非洲维多利亚湖鲈鱼问题探究”:(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四个问题层层深入,向纵深探究,是非常好的探究题。

2014年36题“青藏高原错那湖风沙问题探究”:(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37题“沙特磷酸盐工业问题探究”。也是两道层层深入,向纵深探究的好题。

同样,2015年沿续了2014年的36、37题,又出了两道好题:

36题“美国大盐湖卤虫问题探究”:(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37题“青藏铁路沿线地理环境及热棒散热问题探究”:(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

这两道大题探究性更强,要求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能力要求更高。

高考试题中探究题的出现,正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要求。

二、钟情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所占比重较大

《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对必修1、2、3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比例是:自然地理(必修1)约占32%,人文地理(必修2)、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3)和选修模块约占68%。而从全国I卷2011-2015年(尤其是最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来看,自然地理的分值是远超32分的。下表是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知识点分布表(表中数字为考题号和分值)。

从下表可以看出,最近五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命题专家对自然地理情有独钟。自然地理(包括地球、地图,不包括选修模块)的分值年平均约占45分(最近三年约占48.7分),最少的2012年为36分,最多的2015年达到58分;如果包括选修模块,自然地理年均分值在45至62分之间。自然地理的比重之大略见一斑。

三、突出主干知识,重视能力考查,牢牢抓住高中地理的核心

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中,重点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并且大部分主干知识在最近五年高考中反复考查,从不回避己考查过的知识点。

自然地理知识中考查得最多的章节内容是: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其次是行星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知识中考查得最多的章节内容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是:人口的变化、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中考得最多的章节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等。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是: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成因,常见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循环,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壳物质循环,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等。(详见表1。)

在能力方面,试题的命制侧重能力立意,知识点切入比较灵活,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方面的能力。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前两种能力,非选择题对能力的考查更全面深入,对各种能力的考查都有体现,尤其是后两种能力的考查。从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分析研究来看,试题的能力要求层次逐年有所提高,试题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有所增强,考查的时候非常重视思维深度。

全国卷试题设计不刻意强调知识点的覆盖面,体现了知识抽样、考查主干的高考命题原则,同时注重考生能力的考查,这正好牢牢抓住了新课标高中地理的核心。

四、设置开放性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这是新课标卷的又一大亮点。从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几乎每年都出现开放性试题:2012年37(3)(8分)、2013年36(3)(8分)、2014年37(3)(6分)、2015年36(4)(4分)等,年平均分值为6.5分(2011年除外,2011年还没有出现开放性试题)。

何为开放性试题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致认为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特征是: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多样化,具有很高的开放性。

地理开放性试题与封闭性试题相比,它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与侧重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的封闭性试题形成良好的互补。开放性试题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能更加全面地鉴别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根据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我认为在2016年的高考备考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抓住主干不放松,夯实知识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从表1可以看出,不论每年的试题怎么变,仍然离不开新课标要求的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另外,全国卷与广东卷有很大的不同,广东卷选择题以覆盖考点为目标,题型设计呈分立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全面的基本知识,每一个小题覆盖一个或多个学科主干知识章节内容,11小题基本覆盖必修模块的各个主要章节内容。但全国卷不太追求考点的覆盖率,而只是注重考点的抽样考查,所以会有深度。全国卷的选择题是用串题形式的,同一个考点(情境素材),设计2~3个小题,从易到难,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纵深的思维分析能力。非选择题也是抓住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设计多个简答小题,由浅入深,逐层分析地理事物(现象)的特点和成因,以考查学生对地理的纵深思维分析能力,但这个考点(情境素材)、地理事物(现象)所考查的主要是新课标要求的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尤其是构成高中地理骨架的主干知识,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地理知识网络,这样才能胸有成竹,考出好成绩,切不可为了探究而探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知识点深探究,地理课堂多讨论,培养纵深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问题探究是全国卷试题耀眼的亮点,选择题是串式的、综合题以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纵深思维能力为主,不以追求覆盖更多的考点为目的,所以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每个知识点(尤其是主干知识点)都应尽可能地抓住一点进行纵深探究,充分利用好情境素材,纵深设问。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开展讨论,为学生搭建一个各施己见的平台,充分展示学生各自的聪明才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纵深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在二轮复习时,可适当开展专题复习,教会学生分析过程及方法,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准确地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演绎、推理、综合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目的,学会对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

三、重视自然地理学习,理解基本原理和规律

自然地理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原理和规律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活动。相对人文地理而言,自然地理各要素变化较小,其原理和规律比较稳定,探究、分析、解答自然地理问题既能拓宽思路,考查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尽量减少不同地域之间学生因人文差异造成的影响,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另外,重视自然地理学习,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都很有好处。

四、加强区域地理的学习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区域地理很好地反映了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为研究系统地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规律都是在具体区域地理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所以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知识离不开区域地理的支撑。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思维的形成、地理基本思想的构建等,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篇5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体现在高二地理复习中,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教无定法”,我觉得高二的复习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教材串讲

综合科目的考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精湛的本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一专多能、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文科教师应有的职业敏感性,及时关注目标形势发展变化,关注社会热点。

2、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二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

3、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4、试题研究。

综合能力测试对老师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文科教师应有的职业敏感性,及时关注目标形势发展变化,关注社会热点。准确把握大纲和考试方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而对试题进行研究,特别是对高考试题作深入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高考试卷中试题的形式、分值的比例、试题的切入点、考点的分布、图表的设置以及试题答案的组织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教学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信息收集。

每年到了高考临近阶段,各种高考信息接踵而来,既有来自各类专家报告的,也有来自各类媒体的(包括电视、杂志、书本),这些信息大多贯上最新、权威、独家专访之类话语,令广大师生无从选择。在几年实践中,我认为最有效的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最新的报刊杂志,如《中学教学参考》、《中学政史地》、《高中生地理》、《地理教学》、《中学生时事政治报》、《考试报》等,这些报纸杂志发行量大、资料新颖,往往把握时代脉搏比较准确,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6、精练有效。

篇6

1.选择题体现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的三阶段培养目标。

近年来,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地理教学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以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三年来广东高考试题的选择题来看,广东高考试题非常恰当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考查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三年来三个方面考查的试题数量统计如下:

从统计结果来看,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试题考核数量一直保持在3、4、4的比例,相对来说很稳定。主干知识是学科教学的基础,主要是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的把握,是地理科目考查的第一阶段。知识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它是地理基础知识的延伸,学生需要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相关地理问题,学生既要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又要学会分析、运用这些地理知识,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二阶段:思维能力则是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融合与创新意识,这些题甚至不需要联系地理知识,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直接就可以获得,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三阶段。这种三阶段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师生的地理学习回归教材而不迷信教材,重视基本概念、基础思维,重视能力提升。避免了乱猜题、靠题海战术来备考的错误做法,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实施。

2.选择题知识点考查较集中,突出主干知识。

了解地理命题方向有利于针对性的备考,可以提高备考的效率与备考质量。从三年来地理选择题命题来看,试题主要集中在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塑造与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几个重要章节;必修一的时间计算与必修二的农业地域、工业地域、交通运输布局以及第三章地理技术均属于间隔性考查。因而在复习备考时,地球上的大气等五章是复习的重点,在加大训练量的同时,不仅要把教材理解透彻,更要能够学以致用。

3.综合题体现地理区域性,区域分析成为热点。

综合题的考查相对稳定,延续了前两年第40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第41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的模式,充分展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大局观、全球意识、区域分异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考查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区域地理,其考查内容却完全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所学的内容.并没有深入到区域的资源、环境、人文等详细、具体的内容,避免了高考备考要再去学初中教材的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从统计结果来看,气候、自然带、环境问题是三年来一直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复习中要加大训练量。尤其是工业、农业等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分析是考试出题重点,试题分值高、难度大,是备考尤其要关注的部分。

二、三年文综地理试题对高考备考的启示

1.明晰学习主线,构建思维框架。

地理学习的主线要明晰,要确立自然地理做引领,人文地理重运用,图表分析能力要突出的复思路。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载体,人文地理知识也都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其发展条件也大部分依赖于自然要素的影响。因此,学习阶段要把学习重心放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要注重自然地理规律的总结,掌握自然地理特征,学会自然地理分析方法。重点学习的自然地理内容有:

掌握以上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后,运用地理知识进行产业要素分析、城市布局分析等人文地理内容的学习就有材可用,有章可循了,也就有了构建思维框架的基础。

2.训练图表分析能力,加强知识运用能力。

图表分析训练要系统和有计划。图表的种类很多,哪些类型可能考查,哪些类型不会考,学生要学会甄别。由于命题专家封闭时间有限,手中材料有限,因此他们往往会根据素材用电脑绘制简单图表,一些难度较大的图表命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常考的图表基本上就是这么几类:数据曲线图、数据柱状图、饼状图、比例柱状图、曲线和柱状图的结合等。这类图表的难度不是很大,只要耐心、细心地对待,绝大部分同学是完全可以做对的。

图表的分析把握如下几个步骤:一、先阅读图表的名称,对名称中的关键词加下划线,重点分析;二、看横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横坐标数据值:三、看纵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纵坐标数据值;四,对图中的重要点列出要考查的横纵坐标数据值,进行比较。

图表分析归根结底还是数据的分析。因此,读出准确的数据值是图表分析的关键。

3.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学习深度.有效降低备考难度。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为要建立空间想象,大部分同学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学会。纵观三年来高考试题,经纬网与时间计算问题考查较少,尤其在选择题部分还没有考查过。在专家讨论过程中,有部分专家就指出这部分出题难度不好把握,如何力求出新意,会导致试题难度提高,出简单了,考查的意义就没有了。并且各种练习题太多,难以出新意,所以选择题考查的几率不高。但在综合题世界区域地理部分考查的可能性却大大提高,但也基本上把握在能够运用简单的时区知识进行计算就可以了。至于日界线、日期差等难度较大的知识出题者一定会避开。因此,复习备考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的学习深度,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有效备考。

4.理顺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

虽然两道综合题分别以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作为考查内容。但其实质是考查区域背景下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世界地图与中国区域地图只是作为考查知识的载体,导出所在区域的气候、自然带、农业、工业等考点,再结合区域进行分析,是在自然大背景下的综合考查,并不考查区域具体的地形、地貌、河流名称、矿产、人口等内容。因此,复习过程中基本可以省略初中教材的复习.把重点放在大尺度区域地理的复习上。如世界主要气候分布图、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海洋分布图等,按照经纬线规律性的学习。

5.巧妙处理必修三教材内容。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102

一、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区域地理既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逻辑起点,也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归宿。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高考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考查的主导方向,把地理表述能力作为能力考查的压轴大餐。在多年高考中,常常以背景材料、图文资料的形式作为考题的切入点,对这部分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进行综合考查。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区域地理的考查已成为新课改省区试卷的重头戏,以典型的区域图为背景,以新颖、巧妙、灵活的设问方式,形式多样的图像,考查书本中的主干知识。从近年地理学科和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看,区域地理试题总体特点是:“稳中求变,切题新颖,难度适中”。有的是直接进行考查,有的是把区域作为背景来考查,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整合到区域地理的能力要求加强,同时加大了对地理图表数据的渗透力度,并且把其转化成文字答案描述出来的强度加大。由此可见,区域地理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初中课本,更不是单纯地记忆几个区域名称,而应该依据高考大纲要求,拓展区域地理内容,实现初高中地理内容的有机融合。

二、区域地理复习的基本策略

1. 把握区域地理复方向

区域地理复习首先应使用框架法,让区域地理公式化(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辅以对比分析法,深入理解区域间的差异,最后要求记住一些常见的背景图。区域地理除了必须以知识体系整理基础知识、以图记文之外,难点还在于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描述(如地理位置描述、地形地势描述、气候特征描述、河流特征描述、植被特征描述、土壤特征描述、自然资源特征描述、人口特征描述、农业特征描述、工业特征描述等);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原因的论证;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规律的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概括等。

2. 强化区域定位,构建区域空间图像

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关位置。如在世界分区地理复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第一节的政区图加强区域定位。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是地理考查的特色,各省区历年地理高考都重视对学生析图能力的考查。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地区的大致经纬度去推测可能的气候,是否有特殊的地形形成非地带性,然后再根据地形等因素去分析河流特征、植被特征、农业特征等相关的地理现象。

地图是构建区域空间概念的重要工具。地理课堂应善于利用这一载体,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经纬线经过的地区,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立体空间图像。在判读区域地图时,就能从经纬度和海陆分布特征、轮廓、形状、主要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及特点,快速扫描思维图像的信息,对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依托图像,寻找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推断区域地理特征及发展、变化的规律。

3. 关注社会实事,注重区域热点复习

区域地理所涉及的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社会、关注社会问题,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增强对本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更容易获取感性材料,发现新问题,进而提出预防、解决问题的建议,拓展多角度思维。

三、“学案导学法”与地理能力培养

1. 导学案的重要作用

“学案导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实施有时又被称为自主学习。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任务形式可以是文字、生活常识、作业任务,通过任务了解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知识,再通过课堂知识梳理、同学间讨论、教师简单介绍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全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

进入高三,地理学科全面进入高考总复习,而以前复习课的教学大都采用归纳成条文、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学,经常是教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使课后学生多练,复习课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说明教师完全的教授,并不一定是好事,有时甚至是“吃力不讨好”。“学案导学”彻底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局面,以其特有的实用性、高效性、易操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导学案设计基本原则

“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学案的设计。复习课程的学案设计必然是不同于新课的,但学案的设计仍然应具备以下原则:(1)围绕课程标准,紧扣考点。(2)有启发性。(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4)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解读考纲的基础上进一步“导学”,学生可自学完成对主干知识的梳理,查漏补缺。导学案的设计在一轮复习中侧重引导学生掌握复习思路,对重点知识、高频考点、能力训练等进行重点剖析并教给学生学习和复习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规律和原理的总结。

3. 现代化教育手段让区域地理复习事半功倍

区域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以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篇8

三轮复习是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关注热点,以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必修3的剩余部分和选修地理Ⅲ旅游地理、选修地理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地理Ⅵ环境保护的复习,以及高考地理二轮、三轮的复习。高考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的综合性专题的突破,主要针对高考的大块考点;三轮属于高考前的冲刺。

三、教学进度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五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第二节 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

二轮专题突破

专题一 地理基本技能

第一讲 地球仪、地图及地理信息技术

第二讲 等值线的判读

第三讲 统计图表的分析

第四讲 地理数据分析与计算技能培养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结构

第二讲 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

专题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讲 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二讲 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

第三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五 人文地理事项与原理

第一讲 区位因素分析

第二讲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类型

第三讲 人口、交通和城市

专题六 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

第一讲 区域空间定位

第二讲 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主要地区

第三讲 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讲 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专题七 选修部分

第一讲 旅游地理

第二讲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三讲 环境保护

考前冲刺

专题八 题型突破与答题建模

第一讲 选择题常用答题技巧

第二讲 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

专题九 热点问题

专题十 规范答题要诀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二)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取得2019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根据2019年考试说明,逐一落实考点。努力完成学校下荙的高考任务。上重点线的人数超过目标上本科线的人数超过要求上专科线的人数超过98%。开展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关注尖子生力争在2019年的高考中再现地理学科的辉煌。

2.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在创建工作中所下荙的各项工作。根据教学处和教务处各项工作计划高三地理科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档案资料工作(包括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案、听课本、积分册;教研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科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第二课堂活动报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80%以上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覆盖率50%以上;能纯熟制作开发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3.按新高考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课,做到考点过关,能力过关。

三、工作要求

在第一轮复习中,坚持从严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必修概念系统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全面了解教材,掌握重点。

(2)突出主干,落实基础,做好用好概念系统化。

(3)留意总结,特殊是地理事现象、规律分析与归纳。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掌握高考方向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聪明。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按学校安排本科组每周于周三下午第八节在五楼教师办公室进行。

(2)上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留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总结课堂得失,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求进步。

(4)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年轻老师多向老教师学习,共同提高。

(5)遵照学校安排,坚持做好教学常规。

3、全面备考,习题精选、精练、精评

坚定执行学校提出的习题系列化教学要求,对试题要精心组合。从不同的习题难度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合理安排学生训练时间。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留意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回元强调答题的规范化,地理语言的专业化。提高学生的解题析题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为荙到今年的高考目标我们高三地理科a组决心: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既要质量、又元数量。清楚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每节课,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在高考中提高基础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力争提高第二卷的分数。为荙到这一目的,我们全体高三教师要齐心协力,

共同抓重点,释疑点,收集今年的高考信息。

2.切实搞好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培优工作主要由周、罗老师负责,对象主要以第一层次班的学生为主,清楚措施是:关注尖子学生答题的正确规范,上课加大容量;每两周训练一套高质量的模仿试题;与尖子生进行个别谈话

辅导。对基础较差学生的补差工作主措施是,按照考纲的要求落实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考生的知识水平是衡量高考的成败标准,但是,考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考生的思想负担过重,精神过度紧张,势必影响到考生的知识水平的畸形发挥。临考之际,良好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的心态,不要使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患得患失,要培养他们大度的心理。

4.加强文科地理的教学,本期文科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轮专题复习任务、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深圳一模、二模和高考作预备。

5.配合各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科组及老师果断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三)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19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又一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期本组工作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时间安排:

1, 一轮结束:2月底。

2, 二轮时间:3月初——4月20日左右。

3, 三轮时间:4月下旬——5月底。

4, 自由复习:6月1日——考试前。

三、具体模式:

1,二轮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相结合,每一个专题又系统的知识直接归纳,一套训练题,一至两套试题(所选复习资料试题量偏少),不定期进行单科综合和文综综合测试。即做到“三个一”:一个专题、一套练习、一套测试(最少)。

2,三轮复习以综合训练为主,重在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养成,心理素养的培养,削减非智力因素的错误和失分,培养良好健康的应考心理。

3,考前个别诊断辅导,针对个别成绩好,答题有小瑕疵,心理不稳定的学生在考前适时进行辅导,以心理辅导为主,过程中进行知识提醒。

4,考前总动员,集中进行地理解题方法指导。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四)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19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本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学期教学工作绝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以xx2019年高考说明地理科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三、教学内容分析: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到同其他学科的配合。

初中地理的内容,主要是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高一必修课以系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高二地理主要介绍部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如人口地理、城市形态和地域结构、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及政治地理等内容。高三地理选修课是在高一系统地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的相关内容,初中和高中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计划安排表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五)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15—2018年高考题,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考试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

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篇9

一、2012年与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双向细目分析表

注:基本能力考查

A.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B.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C.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能力;

D.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

二、比较评价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

纵向比较近几年重庆高考试题以及横向参阅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可知,2013年重庆地理试题基本延续了历年重庆地理试题的多方面优点,基本符合《重庆卷地理考试说明》,也实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高考的平稳过渡,现总结几个观点如下:

1.试题排版和分值略有变化,知识考查兼顾重庆三个版本教材的事实

文综政史地各科分值均为100分不变,题目总数量不变,选

修不单独设题。但是由原来的混合地理、历史、政治排版,改为单科试题集中,且顺序按政治、历史和地理排版,即地理全面排于最后。选择题分值不变,综合题分值由原来“36+20”变为“26+30”。重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地理学科存在三个教材版本混用的情况,本套地理试题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知识考查与情景设置都兼顾了不同教材版本的差别。

2.题目能力考查立意,注重考查综合能力,摒弃死记硬背式的地理

本套试题很多考题不拘泥于具体的课本知识点或课标要求,而是内容、方法和原理广泛串联起来,突出了对地理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认识和把握。如:“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从选择地图、到调查方法选择、调研结果分析,步步深入,过程性极强,体现了学生完整的学习思维过程。又如,12题,告诉建坝“提高甲河道流量”,紧接着问流量提高之后带来的影响。之后要求“汛期提高不致太多”大坝该如何去建设。除此之外的其他题目也多是看图,调用地理知识解析作答,摒弃了过于死板和模版式的题目。这是全国新课标试题共有的一个导向,也是新课程“新”之

所在。

3.时代感略弱,生活感很强

高考试题一般不刻意回避热点信息,这也养成了中学教师押题的习惯。压中了自然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特别是热点地区的热点事件猜测。但是今年重庆试题就让老师们“失望了”,综合题12题是流域示意图,连套上一个区域或热点的事件都没有,直截了当。其他题同样都不是热点,所以时代感似乎大不如前。但是整套题的生活感十足。“城市道路选择”“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修拦河坝”“粮食生产的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都是学生生活中有所涉及的话题。

4.自然地理比重明显呈增加趋势,题目难度适中,但无效试题偏多,导致分选性略差

2013年高考试题中选择题约有7个和近30分的综合题考了自然地理,共58分。而2012年选择题约有5个和28分的综合题为自然地理,共48分;可见今年自然地理比重上升,但是总体而言难度不大,特别是选择题,只要略有一定看图能力都能做对7个以上。但是对于“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建坝的建议”“风化壳的厚度”“地下水的形成条件”等偏难题,考查内容过深过细,得分率普遍很低,以至于优生没有发挥的空间。

5.图表呈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区域地图属近年来各套高考题中最少

“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标志,区域地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重要的呈现方式。2012年高考与以往高考题一样,往往以区域地图作为考察背景(区域图5幅,统计图、示意图各1幅及典型的等值线图),且区域图有中国和世界,比例相

当。而2013年重庆高考地理试题出现的8幅图表中,只有2幅地图,一张城市内部大比例尺地理图,一张广东省图,且做题中发挥作用甚小。其他6幅图以统计图(柱状、折线)、示意图或表格方式呈现。这对重庆地理教育,特别是《区域地理》内容的复习是否是个导向还有待论证。

6.所谓“核心知识”考核少、浅,考点覆盖面窄,“地理味”略显不足

如:地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等必修常考内容均未涉及,而与水圈(以河流、地下水为主,洋流未涉及)直接或间接相关考分近40分之多。特别是地下水形成条件分析的相关考点,在新课标中未有涉及。加上区域地图少,以统计性图表为主,使得整套题“地理味”略显不足。

三、考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有幸参与严格的高考改卷,从标准的制定到正式评卷的整个过程,对学生常犯错误和思维略有感悟,简单总结如下:

1.审题能力差,抓不住题目、图文提供的地理信息

如12题(1)题目中“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5中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若不注意“提高甲河道流量”这个要求,拦河坝就会误认为类似三峡大坝的纵向大坝,这就犯了方向性错误,自然得分不高。又如第6-8题,审题若不注意图中的方向标、路障信息,必然选错。同时还有对“简述”“分析”“评价”等关键词语把握不够,这就造成答题过多或过少。这类审题错误在高考中较为常见。

2.“模版”式思维,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差,动手能力差

“xx区位分析”“xx影响因素”类似的总结在高中教学中常被提起,也被学生列为考前必背知识。“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等语言变成地理答题的“固定”套路,有的学生可能连题目都没有看就把这些话写上了。但是近年新课标试题绝对摒弃了这样的考法,考得更深入,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调用知识作答,而学生迁移能力普遍差,思维固化严重。这是12(4)13(2)这样的常规题答题中出现的错误。12(3)题简单的作图题,学生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体现了学生动手能力差。

3.答题技巧差,字迹不清,语言专业性差

分点作答,逻辑通顺,语言简练而专业化是一份文科答题应具备的基本要求。综合题中,尽量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再做阐述,以免阐述不清,观点不明。字迹差,错字多也是高考常见的错误。

4.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错位、遗漏严重

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不熟练,印象模糊,不能准确答题;缺乏系统的答题思路,答题随意性强,有效答题率不高;不善于联系所学原理、规律进行科学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四、应考教学新动向猜想

1.浓缩“精华”,淡化“边缘”,重抓主干知识,做好地理知识的深化与提高

是“全面开花、滴水不漏”还是“大胆取舍、有张有弛”是高三地理复习的艰难选择。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特别是在重庆三套教材同时使用的情况下,复习时一定要重抓主干知识,把握好复习的重点,对非主干的边缘知识少花时间,少投入精力,特别是对新课标删减和增加的知识要大胆地做取舍。

2.思考改变“区域地理”的传统教学方式

《区域地理》主要是初中教学内容,高中没有一本正式国家级的区域地理教材,但是王树声版《区域地理》或教科院整理的《区域地理》普遍被高中当成正式教材教学一个学期时间。这与初中地理教育内容浅,不被重视有关,大多数文科生高中前的地理是一片空白。必修三以区域案例分析地理规律,但也没有包括太多区域内容。“十三个重要地区,六个重要国家”使文科生普遍感到内容繁多无序。今年的地理试题区域图较少,“地理味”略弱,但是每个题对能力的考查增加,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减少,对未来地理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3.加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十分广泛,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教材中仅仅有一个单元内容重点阐述3S(GIS/RS/GPS)的应用,但是对于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来说,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3S”技术都发挥了重要的革新作用。广泛开拓了地理课程的知识广度,使学生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地理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的技术手段,并提高对地理科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一些重大地理问题的理解,可建立起动态观察监测的学习研讨方式,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近年新课标高考考题出现频率来看,这是以后高考考题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规范答题,讲求策略、重视解题技巧,培养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篇10

地理读图是学习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地图,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地形地貌和地理现象。地图是与地理共同发展的,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这是地理的一个特点。地图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要想有很大的进,首先就必须能够看懂地图。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强化地图知识的讲解,加强对图例的记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工具,在初中地理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地图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对地图基础知识详细讲解。比如,比例尺的查看方法,各省市及河流的分布,山脉矿产的地理位置等。我在教学生认识地图时会通过编口诀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在讲各省份的时候编一套通俗易懂的口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这里的两湖指的是湖南湖北,两广指的是广东广西,两河山指的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通过巧妙记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遇到相应问题时就会迅速做出回答。同时,地理教材及地图册中包含大量的图例,这些图例都是总结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图,所以在教学生学习地图知识时,我会让学生增强对图例的记忆,帮助他们分析图例当中的考点和难点,将图例作为读图的关键,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给地图赋予更具有灵动的精神,调动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训练,锻炼其探究学习能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地图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无论是从省份城市还是从山川河流上都使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在日常练习或者考试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锻炼读图能力的形式有很多,如我会引导初中生选择强化记忆地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和析图时的切入点。我还会让学生观察地图,去自己发现地形的特点。比如,中国的整体轮廓像一只雄起的公鸡,黑龙江省像一只天鹅,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等。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读图能力,把读图和地理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地图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同时,地理课堂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兴趣浓了才会对地理更加热爱。在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在教他们读图的时候不宜选择太复杂的地形或者目标,因为太复杂会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出现迷茫。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我分析中找到规律,给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前充分的备课,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点图型详细点拨,培养初中生的读图技巧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不仅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还要符合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初一的学生,我会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图和识图;对于初二的学生,我会教他们绘制基本的图形等。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争取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在地理课堂有所进步。地图中有很多重点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和记忆,针对这样的图形我通常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如趣味教学法,不仅将知识教给学生,还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中成长,这是初中地理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读图技巧。比如,在讲《世界人口分布》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大致掌握什么地区人口稠密,什么地区人口稀疏。当学生在整体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还会进行拓展提问,比如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稠密地区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初中生自己去分析和总结,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鼓励学生使用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任,我会适当的引导学生,给予他们帮助。

四、优化绘图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要进行绘图训练,绘图是对读图的升华。在信息化时代,初中地理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把抽象的地理符号用图表、声音、视频等方式形象具体的展示,增强地理教学的课堂效果,给予学生对地图的直观讲解,增强初中生对地图的兴趣。我在地理教学中会让学生多进行绘图训练,如从简单的绘制等高线或者等深线,到复杂的绘制经纬图等,在不断的训练当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生学习的课程比小学时多了很多,因此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利用绘制地图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能力,给学生带来整体素质的提升,让初中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应用地图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地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地图将成为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成绩的有力助手,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读图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初中生掌握读图和绘图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篇11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本上关于我国主要工业区(带)的内容多而分散,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掌握有难度,加之工业区(带)的一些知识需要通过实例去理解。在本节专题复习课的设计时,以地理学科综合性和联系性的特点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练习和历年中考试题,配合读图,引导学生对工业相关知识分析、归纳和理解,将工业区(带)的知识“由厚变薄”,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复习课容量的目的。

三、课标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开章即明确指出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所谓地域性,就是不仅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更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因此帮助学生弄清影响工业区(带)分布发展的因素和不同区域间的工业联系成为本节复习课的两大重点。《新课标》中关于“认识区域”有这样的要求: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际经济发展的意义。八上第四章第三节活动部分提到辽中南地区和沪宁杭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同因素;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对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做了详细阐述;八下第八章第二节以长江沿江地带为主线,不但介绍本地带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部门,更提出区域的协调发展。此外,上述四个地区也很好地利用其它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本区域经济。《新课标》中还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工业区(带)的复习目的不但是应对中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更要让学生意识到工业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环境突出矛盾,应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工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我国工业地区(带)分布和发展的因素;掌握不同工业区(带)的主要工业部门。

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读图画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结合案例分析工业区(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并说明区际间资源协调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区域间协作、共同发展的观念;认识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恶果,努力探索经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我国工业区(带)分布的因素;区际间的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影响工业区(带)分布与发展的因素,并能举例说明区际间资源调配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读图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