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

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07 18:05: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

篇1

另一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普遍缺乏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不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内容。由于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对数学知识比较熟练,但是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知识却知之甚少,这就导致教师在讲授高等数学时只注重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定理,不能将高等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相结合,也把握不好该讲解的重点。而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用到相当多的高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专业课教师也不能清晰地进行讲解,有的甚至跳过不讲。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具体的案例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太少。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在后续学习专业课时,常常出现不会用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现象。甚至是同一类问题,专业课程中换了个变量表示,学生就无法适从了。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数学课的要求已不能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了,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探索适合我院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重新把握课程的定位,结合专业课对所用教材重新整合,加强基本数学思想和应用意识的渗透,突出数学课程的工具性及实用性,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下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从知识体系设计和课程教学实施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中的教学应用。

2.1按照专业及课程类型对高等数学课程重新定位,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数学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旨在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主要讲授内容有: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常微分方程,行列式及矩阵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体现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划,应该根据专业需求合理地选择教材上的内容,删除一些理论性太强的数学证明,增添与专业有关的概念、案例。例如:在函数部分,可以引入机电专业常用的几个函数,如阶跃函数、简谐波和矩形波等;在导数及其应用部分,引入电流强度、电动势及最大输出功率计算的例子;在常微分方程部分,也可以引入与电学相关的例子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入大量与专业相关的例子,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讲解引入数学概念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及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后续专业课要用到的内容需着重强调,精讲精练,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一些理论性太强的定理及证明过程,则可以简单带过或者直接不讲。

2.2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会用数学解析式表示专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定律,二是利用数学工具进行专业课中的一些计算,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从这两个方面,高等数学要想达到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服务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要加强数学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那么如何做到课堂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呢?首先,课堂教学中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要与专业课中的相关概念结合起来。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前提,而数学教材中对于数学概念的描述是较抽象的,学生难以将其运用到所学专业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不仅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而且要用专业的语言来描述,通过专业例子解释数学概念,用数学概念结合专业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专业问题。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能够将机电类专业中的相关概念与对应的数学概念进行相互转换。

例如,导数概念与电流变化率之间的相互转换等。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一些数学概念时要联系它的实际背景,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高等数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它在专业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实例,分析并讲解各个数学知识点在专业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导数、微分等概念进行电流强度、测量误差的近似计算等。这些都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地讲解数学理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偏离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在熟练把握数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与专业课教师多多交流,熟悉相关专业的重要概念及需用数学思维解决的实际问题。

篇2

在实施模块一电路中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板书和多媒体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在此之后,给学生大量时间,让他们独立地对电流表、电压表、稳压电源、绝缘电阻表等仪表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这期间,通过万用表的使用和操作能够掌握万用表的调零方法、注意事项。此外,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和读数方法。模块二直流电路分析方面,对于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子器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些元器件是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进行实际操作并搭建直流电路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此外,这个模块还有重要的直流电路的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掌握它对于分析直流电路工作原理有着指导的作用。模块三是单相正弦和三相交流电路,通过学习需要学生掌握交流电路、RLC串联电路、三相交流电和三相负载的星形角形连接。在荧光灯电路和照明电路的安装实验中,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交流电路分析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掌握到了实际电路安装过程中的实际操作。

(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课程学时分配问题:以前的教学安排大多是每次2学时,这样老师在完成讲授理论知识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将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吸收,更不可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再者上下次课时前面讲的理论内容忘记很多,基于此,将学时进行调整,理实一体化课程变为4学时,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学生听完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忘记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消化,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施地点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地点通常是教室,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不具备实践操作的条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地点则为实训室或实验室,这样不仅具备理论知识教学的条件,还可以利用实训设备和仪器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话,老师可以一边教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现场演示实践,教学的效果更佳。教学模式转变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通常作为配合老师的地位,这种情况下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学习主动性没有被完全地调动。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老师的职责更多的是要指导学生,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益处

1.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理论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电阻、电容、电感、常用电路和仪器仪表的认识可以通过实训室来获得,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靠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或借助多媒体手段获得。这样,原来想象中的知识内容变成了现实中鲜活的东西,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到了这些知识。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实训室或实验室的操作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动手实践操作,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死记硬背,这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中增加了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的指导性。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再是配合老师教学的配角,而占主导地位,这样势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和老师一起高效地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工作。

篇3

主管单位:新疆大学

主办单位:新疆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2839

国内刊号:65-1094/N

邮发代号:58-2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68-02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以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和新型材料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来临。它将极大改变传统的商品制造方式,并推动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从而改变就业的格局。而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学科自动化技术则是这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基石。与德国工业4.0相比,中国很多制造业还处于2.0、3.0阶段,其本质就是中国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距德国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今科技产业革命的高水平自动化人才,就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毕业设计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工作态度及作风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职原有的教学资源显得严重不足,能够跟得上潮流的新技术的教育资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毕业设计的质量也逐年下滑,甚至社会上有人提出取消毕业设计的建议。因此,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培养质量成为高职教改的难点之一。

一、高职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题目科学性不足。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以“互联网+”“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不断地与传统的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从而不断地改变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然而以往的高职毕业设计,过于强调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因此很多毕业设计题目要么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要么陈旧单一,重复率高。从而导致学生兴趣下降,降低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势必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二)系统方案创新率低。首先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时,都会选择以前用过的或者相类似的题目,再者,所设计的系统方案也大都是书本上的翻版,缺少创新性的原创,而且重复率非常高。因此,毕业设计质量会大打折扣。

(三)系统设计实用性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现场工作的实战经验,所以,在做系统设计时,要么操作不方便,要么安全性不够,要么与现场其他设备不匹配,要么性价比较低等,导致做出的系统设计往往脱离实际,从而降低了毕业设计的实用性。

(四)论文缺乏条理。首先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很少写过学术论文,所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缺乏整体布局,因而论文中经常出现结构不完整,内容颠三倒四,上下两段明显割裂开来,缺乏自然过渡,层次不明,看起来费力,论证不得力,缺乏逻辑性等缺点,从而降低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五)毕业答辩流于形式。由于每年扩招的学生不断地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地增大,所以找工作就成了学生们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很多学校的毕业答辩就流于形式了,不仅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答辩也就成了走过场。不仅无法达到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而且无法准确衡量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对学校未来的就业也产生了很大的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进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全面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选题。学生可以将企业里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等科目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科目内容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内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大概有如下几种类型:(1)技术改造型:以PLC或DCS为控制核心的工业现场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2)产品开发型: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电子控制系统等装置产品的开发。(3)系统集成型:以PLC或DCS控制系统与以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的MES系统等集成系统。(4)实验研究型:以机电一体化为核心的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实验研究。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就是自己的实习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所以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技术指导。虽然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已经在学校学习过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但是由于自动化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它能够在不同行业内与不同的专业技术相融合,比如与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液压技术、机械、数据库等技术相互融合,因此,就需要从企业里的技术人员或者专业人士中聘请为指导导师,对学生进行其相关专业或者行业知识的技术指导。不仅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够有效减少系统设计漏洞等缺陷,大大增强了毕业设计的实用性。

(三)加大对实验装置的经费投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化装置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跟得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就需要加大对新技术的实验装置的引进。通过对新实验装置的引入,既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技术水平,还能够让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有了一个充分的展示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构想与才华在这个平台上充分的发挥,从而不仅能够提高毕业设计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验不断地提高与升华。

(四)加强论文写作指导。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因此要想写好毕业论文不仅需要前期的技术工作的积累,还涉及组织材料等相关写作技巧等知识。所以,学生可以从企业里的技术报告、技术方案、技术总结等各个方面入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初期,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论文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在初稿完成后,可以帮助学生检查内容、逻辑、语句、格式等方面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五)深入企业开展毕业答辩。毕业设计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也只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才具有实用价值,才符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需求。将企业里的技术专家与学校内的专业老师组合成的答辩专家,能够更加全面地检验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通过企业里的技术专家现场出题,可以有效检测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给予学生更加全面专业的建议,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最快的成长。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此类答辩发现适合自己企业所需求的技术人才,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就业。

总之,毕业设计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能够为我国的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红霞,贾丰春,郑舒.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李晓凤.关于高校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消费电子,2013(4)

[3]黄永文,王海燕,葛继科.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7)

[4]徐丽玉,邓嘉明.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5(2)

篇5

电气自动化课程一般都开设《自动控制原理》等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 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装置与器件,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技术、装置与器件有脱节。显然,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内容、方法及水平、都已大大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脱离了职业岗位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产业发展,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在办学过程中,电气自动化专业逐步构建起了“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的模式校企共同培养本专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方向的学生。既突出岗位技能,又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基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中(高)级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机电一体化工等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维护和维修及电子线路的设计与维修等3大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拥有科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有机整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训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适合职业教育目标的课程组织模式。通过毕业生的社会反馈,毕业生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 PLC技术或变频调速技术穿插到电机控制、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等技术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不足的问题。二是单独开设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PLC、单片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工业网络、组态技术等都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的内容,并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专业”结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教学改革新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学校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固化学校已经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借鉴、吸收外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体现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坚持整体优化,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充分结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教育需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培养。

篇6

[作者简介]黄明光,浙江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系教授,浙江大学博士,浙江杭州310023;潘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硕士,广西桂林54150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2-0167-04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进一步分析广西职业教育的成就及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对加速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职业教育模式

目前,广西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四种:

1 教学-科研-基层型。这是广西农业类高职院校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与少数民族地区合作,学院在贫困地区建立教学与科研成果推广基地,为基层提供教育、科技服务而形成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模式。广西农业类高职院校有较长办学历史,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65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广西农业学校创办于1942年,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广西林业学校创建于1956年。

2 教学-科研-企业型。广西工业类高职院校利用其行业与地域优势,与行业和地方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模式。比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柳钢职工开设钢铁冶金、金属压力加工、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同时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先后完成柳钢薄板厂轧机压下装置微机控制系统开发、机修厂中频炉可控硅控制系统改造等技术项目,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 实训-科研-生产型。这是高职院校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良好设备和设施,承担企业外协零部件加工,使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实训基地+生产车间”双重功能,形成“以产养学、以产促研”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4 实训-科研-产业型。高职院校依托各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创办相应的产业经济实体,在为教师从事专业技术研究提供用武之地和学生专业生产实践提供场地和环境的同时,为学院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搞活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二、广西职业教育的成就及面临困难与对策

(一)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初步成就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和全国同步。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6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公立建制院校26所,共招生8.5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600%,占2004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10万人的26.90%,占全区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44.14万人的17.13%。目前,广西共有高等职业学院26所,分布在南宁、桂林、柳州、北海、贵港和河池市,开设专业466个。涌现了一些进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先进行列的院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重点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到2006年12月全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104.18万元,教学行政用房总值110.42万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651.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33.667万平方米,图书总册数522.23万册,教学用计算机总台数9532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总座数为13374个。2001―2004年广西共培养了高职毕业生24460人,统计至2004年9月1日,总就业数为18077人,总体就业率为73.90%。值得一提的是,广西2004年高职毕业生为12136人,就业人数为11018人,就业率为90.8%。2005年12月,广西区人民政府召开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决定,自治区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将增加4亿元资金,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实施好“振兴职业教育九大工程”。

(二)制约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分析

1 广西工业经济的相对落后,是众多原因中之主要原因

(1)广西工业现状

广西工业是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工业发展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从解放前109家工业企业、总产值23亿元,发展到今天工业门类齐全、工业总产值达3800亿元,增加值达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1.5%,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44.7%,平均每年提高5.1个百分点,分别比第一、三产业高33.7和7.8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广西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机械(汽车)、轻工、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制糖、电力等8个传统产业优势初步显现,各产业年销售收入均超过100亿元,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自从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提出实施“工业兴桂”战略以来,广西工业发展战略定位清晰,发展进入快车道,工业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

(2)制约广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工业自主增长能力弱。广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比公有制经济发展快,但总的规模偏小。2003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非国有及控股和集体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39.6%,比全国低16.2个百分点,比广东、福建、浙江分别低38.1、34.2和41.9个百分点。表明广西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发达省份。从资本构成看,国家资本比重过高,非国有资本比重小。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收资本中,广西国家资本高达5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7个百分点,比浙江、福建、广东分别高44.6、37.9和42.5个百分点。目前,广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左右,比广东低13个百分点,比浙江低1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比较小。

其二,广西煤、油长期依靠外来进口。工业发展受资源的约束,80%的煤炭、铁矿石以及90%的化工原料、铜资源依赖外省进口,90%以上的油品需要从省外调入。电力方面,2004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

其三,工业科技落后,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广西工业科技落后、能耗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工业发展面临生态保护的压力。广西工业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上偏低。

2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广西高职院校一般均由中专升格而成,故

目前拨款标准仍按升格前中专办学经费标准拨款,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普通本专科院校生均定额标准少近3000元,目前高职院校的财政预算内经费多为“人头”经费,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或实验室建设的专项几乎没有。而高职院校由于实践教学比重大,其年生均教育成本高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近一半的经费缺口需要学校自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严重困扰和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3 职业技术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是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又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而现状是,由于职业院校属于事业单位,而自治区财政又比较困难,因此,事业单位编制受到严格控制,致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难以调入职业院校任教。

三、广西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学校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1 高职院校分布地区的不平衡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主要集中在南宁市,主要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职业学院、建设技术学院、机电职业学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城市职业学院等九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而梧州、贺州、百色、钦州等地级市至今还没有建立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2 中等职业学校分布地域的不平衡

广西第一批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共计198所。其中校址在南宁市的有50所,近三分之一。崇左市有26所,柳州市有16所,来宾市14所,桂林市12所,百色市20所,河池市14所,玉林市10所,钦州市12所,而梧州市、贺州市、北海市、贵港各市仅两所中等学校。柳州市是广西的工业大市,但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却比不上南宁市、百色市。

(二)公办与民办职业院校的不平衡性

这里的不平衡有两层含义:一是区内的不平衡;二是国内的不平衡。首先讲区内的不平衡。当前广西的中等职业学校99%为公办,而高等职业学院民办的数量较少。目前,在广西十余所高职院校中,有南宁残疾人职业学院、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校、广西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广西演艺职业学院、桂林山水职业学院、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北海宏源足球职业学院等八所职业学院为民办。而198所第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为公办。其次讲国内的不平衡。在广西民办高等职业学院中,以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校较有代表性,它是由英国英华国际教育集团投资创建,是西南地区最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等职业学院。广西民办高职学院的数量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共有民办职业学院12所,其中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有四个校区,是最规范且规模最大的一所。其次,上海有杉达学院、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民办高职院校,河北省有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保定虎振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广东省有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潮汕职业学院等10所。其中有九所以上的省有江苏、陕西两省,有7所民办高职院校的是湖北、浙江两省。

四、发展广西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创建适合区情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综合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有下列四种设计:

一是“企业本位模式”。即由大型企业创办职业学校,通过非全日制的灵活的短期培训,为企业职工提供技术教育。如果广西采用这种模式,很难实行。因为广西区内经济实力强的企业不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广西区内属于500强的企业仅有五家,广西柳州的钢铁(集团)公司(销售或营业年收入1573440元);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1293751元);上海汽车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112211元);广西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563581元);广西卷烟总厂(533127元)。除此之外,平果铝业公司、柳州铁路公司也较有实力。从目前情况看,这几家大企业并没有投资开办职业技术学校。

二是“学校本位模式”。学校是办学的主体,教育形式是全日制,办学目标是培养职业技术专业人才。当前广西绝大多数中高职业院校都属于这一模式。

三是“社会主体办学模式”。政府或私人团体是办学的主体。对广西而言,许多职业教育学术论文都批评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经费不够,造成广西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社会集资或银行贷款形式筹集资金,难以承担沉重的学费,广西平均有30%的学生交不起学费。对私人办学,政府应采取捐资、入股等多种优惠政策,以鼓励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

四是“教学-研-企业综合模式”。综合模式有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典型特征。美国的小区学院、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等属于这种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是最典型的“学校一企业综合模式”,受教育者以学生和学徒工双重身份分别在学校和企业接受教育和实训,综合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方面职能的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从广西目前已有的一些职业学校办学的实践分析,广西的职业教育比较适合用这一模式。例如,柳州职业学院利用位于广西工业重镇柳州的地域优势,与柳州市众多大中型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关系,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工作。该院根据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生产需要,与企业合作开设钢铁冶金、金属压力加工、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企业提供生源、生产实训场地。该院为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柳州特种汽车厂、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柳汽福臻模具公司等企业开设冲压工、钳工、电焊工、天车工、铣工、冷作工、数控车工等十个工种的中、高级工培训班,培训人数近2000人次。经过培训后的企业员工,回到工作岗位后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大大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尽快改变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当前广西各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互补性较差。如经济管理类、数控技术、电气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秘、会计等专业几乎每校都开设。有些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等,其内涵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像市场营销,需要的是有技术背景的,既能营销又能从事技术服务、售后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会计专业也是如此,既能进行电算化操作又能维护网络的毕业生总是供不应求。汽车维修与测试技术则急需培养大批既懂机又懂电,还会动手维修和维护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因为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用人上想尽量少用人多办事。也就是说,从大类上说都是一个专业,可是具体到专业的内在技术含量,不同的学院间可能有相当大的距离。2003年,广西高职教育第一产业专业26个布点中,具有农业产业一体化性质的专业仅有6个,生态性质的仅有2个,第一产业农业产业一体化性质的专业数量

不足,跟不上广西今后第一产业需求生态型、产业一体化人才实际。第二产业中水利水电建筑、矿冶、电力等专业数量少,海洋生化、石化、冶金、林纸、食品等方面专业欠缺。第三产业中涉外旅游、贸易、法律、会计、税收、谈判等专业设置多,而软件工程、房产评估、物流管理、应用电器维修、餐饮管理等专业设置不足。

2005年,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共设有高职高专专业248种949个。广西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虽然基本摆脱了闭门造车式的框架,开始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使得广西与东盟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国际往来越来越活跃,熟悉国际经贸业务的人才是企业需求的热点,所以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国际会计、涉外文秘、涉外商务法律等专业纷纷开设。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开始专业调整,如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高职专业设置,面向制造业中的核心产业设置了数控、机械、汽车等专业;面向制造业关联产业设置了制冷、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面向附加产业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还设置了两年制的数控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紧缺人才。但是,从总体上看,专业设置的“一窝蜂”现象还明显存在,对于市场的分析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趋同现象。

(三)以经济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当前,广西的产业发展状况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品研制开发、信息咨询、生产管理、金融保险、证券服务、售后服务、物业管理等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由于区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了南、北、钦、防沿海的食品加工、机电、石化、海洋生化工业;柳州、桂林、桂中以及桂东北地区以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冶金和化学医药工业;梧州、玉林等桂东、桂东南地区的轻化、林化工业;桂西、桂北地区的矿产、林产和电力工业;沿边地区的出口加工业等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区域布局。第一产业种养科学化,农产品向深加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先后建成的南宁、桂林、柳州三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一批以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和海洋生物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广西的各种产业呈现向科技含量方向发展的趋势。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要紧紧围绕广西“科教兴桂”战略,坚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广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教育创新,不断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