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民族舞蹈论文

民族舞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3 09:14: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民族舞蹈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民族舞蹈论文

篇1

二、课堂教学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一)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把民间舞蹈课上得具体生动,让学员产生身临其境之美感。如,学习朝鲜族舞蹈,教师就要先播放一段有关朝鲜族人民生活、劳动、舞蹈的片段,借助鲜活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员,让学员由被动理解到主动接受。

篇2

2、少儿民族舞蹈教学原则

在进行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时要了解少儿的心理特征,能够做到顺应童趣,最终达到启发童心的目的。首先,少儿的上进心较强,可以通过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培养他们的进取意识;少儿虽然理解力弱、注意力差但记忆力很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个动作的讲解要细,并一步步地示范,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去教学;同时,少儿虽然模仿力极强而且好学但也很贪玩,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会吸引少儿的注意力,可以运用玩中带学,学中有玩的教学方法调动少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对于一些新的、难的动作一定要有耐心,只有符合童趣才能让少儿将动作技术、要领牢牢记住。

篇3

舞蹈是风格化的人体动作之动律及其造型,是肉身与心灵的生命律动,是最原始最纯真的造型艺术,是人类天性最直观最激情的审美表现。因此,如果不把学生潜在的天性解放出来,无拘无束地张扬起来,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那就谈不到什么舞蹈艺术,更谈不到成功的舞蹈教学。只有引导学生解放天性,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学生才能心理放松,同时身体放松,动作放松,行云流水,充满激情,全身心沉浸在舞蹈之中,从而创造出纯粹的舞蹈美。

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8-01

民族舞蹈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艺术价值。而舞蹈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民间舞蹈素质,继承、发展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舞蹈教学法,有必要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及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一、民族舞蹈文化传承

文化传播的过程兼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民族舞蹈文化同样是时间和空间的共存艺术,兼有文化特质与传承的个性特征。民族舞蹈文化主要是某个民族在长期处于特定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以及劳动习作方式等生活环境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有别于我国其他民族审美特征、道德关键以及思维形态意识的民族舞蹈文化。可以说,民族舞蹈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是其存在以及传承的重要载体,且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舞蹈文化也相应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民族舞蹈“传承”就是其所赋存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过程。在此过程中,民族舞蹈文化的本体、传播与发展形成了文化发展的统一体,有利于民族舞蹈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促进文化的整合、积淀、增值和变迁。由于舞蹈是人类不同个体以及群体所共同构成的,所以其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文化特点以及文化艺术特征,涵盖了社会形态、历史背景、舞者技能知识与肢体动作、民俗风土、文化形态、意识行为、精神资源以及艺术特色等文化行为。因此,在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民族舞蹈文化的具体类型,切实做好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工作和发展工作,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工作,以便借此来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快速传承和发展。

二、民间舞蹈教学对策

(一)挖掘文化底蕴,探寻舞蹈动律

文化兼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既包含心理、制度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含人类精神活动及相关产品。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舞蹈文化总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生相应改变。通过挖掘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可以充分明确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及其动作规律,即便是舞蹈动作也会受到舞蹈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从舞蹈历史文化中去找寻切入点,充分了解和掌握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和精髓,充分了解民族舞蹈文化与乡土特色,必要的时候需要顺应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这些民间舞蹈动作。

首先,在开展民间舞蹈学习之前,要以民族文化概述着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舞蹈文化的生态环境、历史沿革以及美学特征等基本概念。其次,要深入实践来开展调查,搜集和掌握第一手舞蹈文化方面的资料,了解和体验原生态民间舞蹈表演神态、心理以及肢体动作,探索民间舞蹈同当地民族居民生活之间的联系。再次,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借助民俗学、历史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明确民间舞的文化现象及具体成因,必要的时候可以从历史文化角度来探索动态舞蹈形象,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现象,使学生可以自行探索和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和韵律。最后,要鼓励学生多借鉴其他国家的舞蹈精髓和内涵,从而借助多元舞蹈文化来进一步推动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

(二)发散创作思维,传承民间文化

在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为了使学生树立文化传承理念,需要以文化为舞蹈教学的切入点,深入挖掘舞蹈深层的文化内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独立的舞蹈创作意识,同时还要使他们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些现代舞蹈动作的技术和风格,培养和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逐步促使民间舞蹈教学向创新教学方向发展。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民间舞蹈教师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下述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具体为:借助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来激活民间舞蹈形象;通过对比舞蹈节奏来深化学生对于民间舞蹈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借助音乐情感来辅助学生构建民间舞蹈形象;通过富有动律的舞蹈风格来启发学生创作民间舞蹈形象的创作思维;借助情景教学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民间舞蹈形象,从而借此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文化,为学生民间舞蹈技能的提升奠定重要基础。

总之,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加快了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传统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顺应时代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此时为了进一步加快促进民间舞蹈文化及艺术的传承,就必须要创新民间舞蹈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动态知识观来开展民间舞蹈教学,从而全面提升我国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篇5

一、民间舞蹈的现状和特征

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民族民间舞蹈将人类的观念、希望及精神世界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转换成为形态语言,已经形成了既定的风格形式,薪火相传,并奇迹般地被保留下来。漫长的人类生命历程当中,舞蹈文化不断的发展会推动世界继续前进,这是一种可以寻根可以观貌的传承轨迹(陈明.《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09(15):112-113)。在绚丽多彩变幻多端的舞蹈世界中,民间舞蹈自成一派,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舞蹈,同时兼具自娱性、民族性、传承性以及群众性等特质。

1 、自娱性。自娱性是民间舞蹈一个比较突出的性质特点。自娱性是人们“自我表现”及“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表达,人们在舞蹈的表现上将精神自由作为主要核心对象,舞者在表演时听从自己的内心,可以在内心愉悦且让观众也内心舒爽的情景下进行艺术交流,从而使民族更具备凝聚力。彝族村寨坐落在四川的大凉山,那里载歌载舞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篝火让整个山寨显得温暖,尽管没有任何的背景音乐,彝族的人们也会在篝火旁围成一圈愉悦的舞蹈,节奏欢快的舞蹈伴随着他们的歌声和独有的乐器演奏,欢聚在一起。在那里没有年龄的限制,即便年过八旬,身板以无法再站直,依旧可以载歌载舞,树枝树叶都可以成为舞蹈的道具。一声声的叫喊中表现的热情,可以将观者带入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当中,那精神中透着热情奔放、自娱自乐和对自由的向往。

2 、民族性。民族性是民间舞蹈的特性。基于文化审美的角度考量,首先民族性要建立在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其次要在舞蹈中展现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审美、气质以及魅族的性格特征等等,从服饰到动作,从节奏到妆容无一不体现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由于是自身的存在、形态以及环境所表现出舞蹈特色,每个民族的舞蹈都独具风韵。

3 、传承性。舞蹈文化在人类世界之所以可以经久不衰,主要就是因为舞蹈具备传承的特质。在传承的过程中人类文化的生存及发展得以保留,无论历史的变革还是民族之间的融合都不会改变(沈健.《关于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53-54),作为民间文化的优良载体民间舞蹈的传承性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得以发挥作用。经历了历史的积淀,民族舞蹈的精髓还是以特有的方式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多元化的文化总会跟随人类的脚步不断前行,不管是现代还是在多年前的古代,这样的传承却也真实的包容了历史的轨迹、记录了人类的文明史,民族民间舞蹈的薪火相传都被沉淀留存。

4 、群众性。民族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反映了民族生活、劳作以及整体的精神面貌。民族舞蹈有着朴实无华、真情实感、韵律优雅及风格鲜明的特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方面。它起源于民间,植根于群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孕育发展,在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的创造中,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被传承和保留。民族民间舞蹈更贴切的对人民经典生活及形象进行了展示,展现了地区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共同的审美情趣、风俗礼仪以及道德观念,是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体现,最终以多彩的形式和风貌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 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1 、继承――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之基础。在民族舞蹈的创作历史中,舞蹈在细节上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有些元素是不可变更的。当代的文化十分繁复,多元化对经典不断冲击,作为舞蹈的创作者应有理性对舞蹈的编排进行思考,顺应社会发展求新求异的同时,保持对于民族文化“本心”的守护。一个好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不管是怎么样进行重新的编排,都要以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为基础,不能违背最基础的民族习俗和特色(储晓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价值体现与发掘》[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3):170-172)。在这一点上体现差异化表现不同。

让人看一眼就难以忘怀的作品往往是立足于时代的,在此基础上不失扎根于民间的理念和文化内涵。以为追逐特立独行难免会让作品停留在最肤浅的表面,没有内在的核心思想。空洞的拼凑造就的就是禁不起推敲哗众取宠的作品。没有进行深刻推敲的作品,没有深厚历史背景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创作出来的作品空洞、虚伪没有研究价值和生命力。

2、 创新――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之动力。民族舞蹈是在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下,存留的极具文化感和传承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历史不断推进的今天,民间舞蹈不应该拘泥于固有的表现形式,应该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尽心创新,传统的基础上再创作。民族民间舞蹈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阶段,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再创造,从服饰到动作到提炼、神韵都需要在结合传统文化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变化,完成传统与变化的有机结合。被时代赋予了感情和思想的作品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同,这样的变化更具有文化价值,这是“时代特征”与“个人风采”的结合。对民族舞蹈的文化和创作进行分析,全方位的对艺术展现形式进行透视,舞蹈的编舞者一定要在对传统民间舞蹈文化进行认识和再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当代的审美及未来舞蹈的发展,需要紧盯民族特性,对作品的内容及形式进行细节分析,让民族文化与文化相结合。

三、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

世代传承的民间舞蹈文化,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费仁英.《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4(20):1),民族的富强为各民族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物质和经济都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为艺术开拓了宽广大陆,这些条件无一不使民间舞蹈得到充分的发展。

1 、通俗文化方向。通俗性特征中没有对娱乐性或者演绎性进行具体区分,自娱自乐的舞蹈更能反映出表演者的内心世界,拥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可以进行舞蹈的再创作。随着个人对舞蹈的理解和表达,创作出来的舞蹈是通俗的,是不会脱离民族文化的。

2 、精英文化方向。演绎性舞蹈在高雅的基调上更添观赏价值,对舞者的舞技要求相对较高,在汲取了民间舞蹈精髓的同时,还要不断提炼动作,挖掘舞蹈表述的民族精神,也是“学院派”舞蹈发展传承的理念。一个富于时代感情的作品是会结合民歌或者史诗的思想进行构建的,所以未来的民族民间舞蹈祝福会向精英文化方向发展。

3、 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民族舞蹈与世界文化进行了高频率的交流互动。现阶段我国的民间民族舞蹈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考验。面向世界和现代化,跟着艺术的节奏与脚步,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表达我国人民对未来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

S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更是水涨船高,中国的民间舞蹈作为众多艺术中的一种,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洗涤,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广大的观众眼前。舞蹈的编排到演绎,都透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在继承与传承方面有紧跟时代脚步。不难认识到,现在民间舞蹈是在各地各族人民的劳作、心愿共同作用下留下的文化瑰宝,雅俗共赏强身健体,是中国文化艺术群体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形式,应当被重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 乌日娜.民族舞蹈创作中的主体理念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 李乐,杨杰锋,邓越.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J]. 大众文艺. 2014(10)

篇6

作为一种极特殊又普遍的文化现象,舞蹈艺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任何舞蹈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它不仅可以传达思想感情,更能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曾小梅所著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2015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弘扬与传承,也是一项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艺术文化通过最直接生动且颇具感染力的方式,清晰地展现出了各地的民族民间风俗、生活习惯以及当地人民的性格、气质以及生存状态等。这也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我国艺术文化中长期屹立不倒,因此,探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涵盖了众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相关知识,并配有相关图画,语言流畅,结构完整,理论性强,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该书中关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具有两套理论观点:其一,只有最原始的民间舞蹈才能真正传承民族舞蹈的精髓,而现代许多民俗文化舞蹈与真正的民族舞蹈相差甚远,不能够被列入民族民间舞蹈的行列,只能称之为创意性舞蹈艺术。其二,只有经过精细的提炼,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舞蹈艺术。没有经过细致提炼且缺少系统编排与制作,也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的舞蹈,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蹈艺术。这两种观点深深地影响着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只有通过生活的加工才能获取更多观众的认可,而对原始舞蹈状态的过度强调则会对舞蹈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进步随时代的发展共同前行,在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价值,既要融入创造性,又要保留原始的民族特色,创新与传统共存,才是发展提高的关键。而在继承方面,作者谈及了若干种看法,首先要尊重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待许多没有明确记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形式也要积极学习,并传授给后人;其次,对于我国而言,许多民俗活动中也包含着舞蹈的精髓,因此,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引导,积极传递,将这种舞蹈精神传达给每一个需求者、爱好者;再次,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让更多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走进学校,搬上课堂,通过板书的形式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讲解,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接受民族舞蹈文化,还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知识得到提升;最后,舞台是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的主要场所,显然,观众更乐于接受这种舞蹈表演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舞台这一有利媒介,以精致的表演感染更多的观众,从而有效增强传播速度。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独特的发展特性,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到,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群众性,这在我国文化领域不仅是一种心态的体验,更是一种美学价值的传承,尤其对于我国来说,民族民间舞蹈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同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秧歌、腰鼓、舞狮等舞蹈形式都是民间舞蹈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娱乐性质的同时,也体现出现代生活状态的和谐。感彩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一书十分重视的问题,浓郁的感彩是民间舞蹈的重要特点,它是大众情感、内容形式、风格特色的表现,也成为一种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载体。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具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舞蹈,这些舞蹈或寄托了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或传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板凳舞,安塞腰鼓”等民间艺术形式和传统节目,都是这一特色的重要体现,这些舞蹈传达了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记录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众多变化。

总之,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播需要发展与继承,不仅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而且还要做到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伴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提升,审美观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传统观念已经不能符合当前的发展需要,在时展的浪潮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事物为人们所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也在丰富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l展和创新,这促使更多的观众去接纳和理解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文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于民族艺术的审美。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一书的出版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书籍。

(张静/硕士生,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篇7

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生产中的情景,将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由于鄂温克族是以狩猎为生,所以在民间舞蹈音乐中充满了狩猎文化的特征。从音乐形态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将民间舞蹈分为呼号型和歌唱型两种类型。呼号型民间舞蹈与鄂温克族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中,可以感受到浓烈的狩猎氛围,所用的舞蹈元素中大多比较质朴。在舞蹈创作中,呼号声、拍手声、跺地声以及人们的欢笑声都是重要的舞蹈元素,其节奏比较鲜明,力度的强弱以及速度的快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具有独特的舞蹈韵律。呼号型舞蹈对人的感官会造成非常震撼的冲击力,其舞蹈元素中大多是鄂温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形态,具有非常原始的特色,这也是其表现狩猎文化特征最直接的形式。歌唱型的民间舞蹈由于加入了歌词,所以在音乐旋律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在现代的鄂温克族民间舞蹈中还加入了器乐的伴奏,艺术特色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由于受到原始狩猎文化的影响,所以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音乐也具有浓厚的狩猎文化氛围。不论是带着原始呼号声的爱达哈喜楞(公野猪搏斗)舞、巴勒那?晕瑁ㄌ?虎)、聂那肯舞(犬斗舞),反映近现代用猎枪打猎的狩猎舞,节日庆典的奴克该勒舞,还是围着篝火边唱边跳的伊堪舞,都带有鲜明的狩猎文化特征。

二、舞蹈音乐的文化基因

鄂温克族的人口较少,其语言文化比较特殊,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其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依据口头传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音乐承担了艰巨的使命,在舞蹈中所承载的狩猎文化在实用功能以及教育功能方面要大于娱乐功能,所以说民间舞蹈音乐是鄂温克族传承狩猎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了鄂温克族人民对古老文化的全部寄托,所以民间舞蹈音乐中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从目前的流布范围来看,鄂温克族游猎舞蹈不仅流传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这样“最后的狩猎部落”之中,而且还广泛地流传于已长期告别狩猎生活,习惯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农区、牧区。从舞蹈动作等方面来看,阿罕拜舞、奴克该勒舞等节日庆典舞已经融入了很多近现代的生活内容,但是其音乐内涵与舞蹈内容仍然传递着古老狩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与多位鄂温克族朋友的交往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狩猎文化对于鄂温克人的影响之深,感受到鄂温克人对大自然那种无以言尽的热爱和深厚情感。无论是鄂温克族的哪一个分支,也不论他们现在从事驯鹿饲养业、牧业、农业还是远在他乡,抑或融入城市,狩猎歌舞和狩猎文化都承载着他们最原始的民族记忆,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之根,是鄂温克族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文化符号”。

三、族群文化基因的流变

游猎舞是鄂温克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在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历史比较久远,从呼号型的游猎舞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是对原始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能够明确的展现出狩猎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所以其是原始狩猎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在经过后期的艺术加工后,形成了歌唱型的舞蹈,在舞蹈元素中加入了音乐,在艺术形式上更加的生动活泼,能够赋予原始狩猎生活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

篇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和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资源。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的地方特色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对本民族人民的性格、气质、气概、物质文化、精神信仰甚至生存状态的最好的、最直观的表现,在中国美学史上,民族舞蹈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且现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必须要做好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一、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特征

1、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群众性、娱乐性和继承性

自古以来,民族舞蹈都是在本族人民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它从最初的个人感情的表达逐渐发展成为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同时慢慢成为劳动人民讴歌现实、自我娱乐的主要方式,在娱乐中接受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陶冶,所以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必然具有很大的群众性和娱乐性。另外,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就是民族舞蹈,民族舞蹈的发展更是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在新的时代,民族舞蹈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民族文化的又一发展特征就是民族舞蹈的继承性。

2、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感彩

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可以让人民从实实在在的身体感受升华到精神世界的感情投入,也就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就导致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浓重的感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舞蹈自娱活动也越来越丰富,舞蹈作为宗教礼仪、节日庆典、劳动丰收等风俗习惯的主要庆祝形式,已融入了众多人民的感情依赖,这也是千百年来民族舞蹈文化不断发展、长流不息的主要原因。

3、我国民族舞蹈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受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现今的民族舞蹈文化正经受着国外艺术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不断的发展、变异、更新和完善,逐渐向更高的精神层次的表现转变。现在的民族舞蹈已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民族舞蹈已走向夜总会或者歌舞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触它的机会;有些民族舞蹈经过改编后已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运动方式。由于现在民族舞蹈比赛的盛行,舞蹈艺术家们也对民族舞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作,努力提升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精神层次的追求,使民族舞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族舞蹈文化正从“俗”向着“雅”的方向发展,这标志着民族舞蹈文化的审美境界在向着全新的层次发展,终将会以饱含民族特色及个性的姿势走向世界。

二、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意识

在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的今天,民族舞蹈的创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编导在对民族舞蹈进行编排设计时,要始终保持冷静的思考力,明白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要不受各种流行舞蹈的影响,让民族舞蹈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色。真正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无论怎样变化,作品的编排都会尊重当地民族的文化习俗,更不会随意打破民族禁忌,违反民族规定。舞蹈中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突显出民族特征,彰显出当地民族独立存在的文化价值,对此,舞蹈的编排设计上应该求异而不求同。好的舞蹈作品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它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念,发展能够扎根于民间,立足于时代。

作为空间和时间共存的艺术,舞蹈具有文化传播及传承的个性特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族舞蹈应该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现今民族舞蹈文化正不断地融合外来元素,处于一个多变和发展的阶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舞蹈的创作需要用发展、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还需要把坚持传统和现代意识有效的结合起来。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韵律、民族风格、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等都是民族舞蹈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必须要真正理解民族舞蹈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以现代的审美理念、前瞻的意识、发展的眼光和研究的态度,紧紧抓住民族文化的特征,认真分析作品内容形式与文化发展的关系,通过深厚的民族文化,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韵。

三、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民族舞蹈的创作不能片面强调坚守传统,舞蹈的创作要迎合时代的发展,一味地注重民族传统的融入只会阻碍民族舞蹈的发展。我们需要用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对民族舞蹈,更要以学习、继承的态度来对待它,保证在保留民族传统的同时,加入符合时展的内容,从而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1、倡导民族舞蹈的自然传承方式:这种方式是比较原始的一种传授方式,传授人没有专门的记录方法,只能一招一式地通过身体的示范,言传身授。因为现在各种新的文化争相涌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物质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所以他们更喜欢新的接受事物的方式,传统的授艺方式也就失去了原来的吸引力。

2、引导人们在娱乐性活动中传承民族舞蹈文化:在节日庆典或者庆祝丰收的时候,舞蹈是人们主要的自娱方式。这种娱乐性的舞蹈不需要有专门的人去教,人们跳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这种舞蹈方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存在有自编自演的情况,所以能够更快的接受和融入外来事物,再加上自身民族元素的混合,民族舞蹈文化就逐渐的丰富并传承下去。

四、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也代代相传,为其以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民族舞蹈文化具体可以向以下两个方向发展:1、通俗文化方向。民族舞蹈文化带有很强的群众性和娱乐性,这决定了民族舞蹈自身具有通俗的特征。“民族舞蹈大家跳”也逐渐成为民族舞蹈发展的重要助力,所以促进民族舞蹈文化向通俗文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精英文化方向。这种舞蹈要求技艺要美观、表演要高雅,从舞蹈中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特点。要把民歌、史诗中存在的思想和主题融入到民族舞蹈中,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舞蹈家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

面对世界舞蹈文化的频繁交流,舞蹈艺术创作要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节奏,把舞蹈的主题与人们群众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把民族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区别开来,认真挖掘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把民族特色、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审美情趣融到民族舞蹈之中,在人们欣赏舞蹈的同时传播了民族特有文化;采取民族舞蹈健身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舞蹈中来,保证民族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把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发扬光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既需要民族舞蹈工作者的激情投入,也需要大众的积极参与。我们要明白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民族舞蹈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不但要坚定立场,保留有一定的传统民族特色,还应具有开放精神,积极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做到传承与创新并存,创造出一种贴近时代精神,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4).

篇9

一、加强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渗透的必要性分析

一个民族的舞蹈蕴含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是在劳动人民的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文明的洗礼,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每逢重大的民族节日,各个民族都会以各式各样的舞蹈来表达喜悦之情。民族舞蹈表演对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加深各民族间的联络与感情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通过民族舞蹈的教学,在学生思想上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渗透的途径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来加强对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的渗透工作。

(一)学习民族舞蹈,体会民族风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在其舞蹈表现方面也存在着各自的特色,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就以挺胸、拔腰、昂头作为其主要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民族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就逐渐形成了昂首、挺胸的体态;藏族的民族舞蹈中著名的“踢踏舞”,则表现出了无限的生命活力以及诗情画意,把藏族与生俱来的西域风情全面的展现出来。中国各民族的舞蹈是各民族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如果不能亲自表演一下民族舞蹈,仅仅依靠耳听目看,是难以全面体会各民族风情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舞蹈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们接触并逐渐深入了解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特色舞蹈,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各民族舞蹈的学习与表演,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能够极大的加深学生的民族意识。但是,在进行舞蹈教育时应当注意不要给学生造成身体上的疲劳以及思想上的厌倦,而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来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笔者认为,学生只有在对祖国各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其对我国各民族的热爱。

(二)提高对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力,提高对祖国舞蹈文化的认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舞蹈教育开始之前,教师应当首先调动起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情绪。比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将我国各民族舞蹈展现给学生,可以选择那些节奏感明显的音乐,民族特色鲜明的服装等具体因素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生欣赏民族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的向他们讲解这种民族舞蹈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们讲述这一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民族风情。

颜色绚丽、款式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也应当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以及花样之繁,已成为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长河中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与此同时,我国各民族所传承下来的音乐以及舞蹈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凝结而成的,充分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以及不懈的追求。我国的民族舞蹈蕴含着蒙古民族的豪放、辽阔;云南各民族的淡雅、清新以及新疆民族的活泼与欢快等等。所有这些都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思想以及优良的民族传统风俗。这些成为对学生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接受本民族的民族旗帜和神韵、强化民族意识的生动教材。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民族舞蹈来介绍其民族的特色服饰。例如,在进行傣族舞蹈课程的教学时,老师可以依据多媒体放映的画面对这个民族的生态环境、服饰风俗进行描述。在讲述完傣族服饰特征之后,老师可以紧接着切入正题,拿出傣族裙让学生们亲自穿着上课,亲身感受一下傣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在外表形态上更贴近人物形象,也能让学生们在学习傣族舞时更快地进入状态,体会服饰带给舞蹈的奇妙感受。

民族音乐对于学生理解民族舞蹈、加强民族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只有充分领会民族音乐的内涵,才能确立所教授的舞蹈的主题思想。考虑到有些学生在对文字、歌曲内容的理解上没有那么深入,所以在选择歌曲时,不能一开始就放难度较大、不好辨别的乐曲让学生们欣赏,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对学生实施教育。民族舞蹈的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得到肢体上的能力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对服饰和对音乐的欣赏、感受,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使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审美心理自然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深了学生们对各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了解,从而引发出更高的学习欲望。

三、结束语

民族舞蹈的教育不仅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这是书本学习过程中难以替代的。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都得到了众多的赞美与肯定,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认同。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让学生在民族舞蹈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到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并促使学生将这种自豪感以及自信心融入到舞蹈艺术的表现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是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国际意识以及开放的思想,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做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风格彪悍矫健。传统的舞蹈有: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盅碗舞等。这些舞蹈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的健康气质。建国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舞蹈风格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编创者个性的升华,各有特点。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蒙族舞蹈:《牧马舞》《奔腾》和《搏回蓝天》来分析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及形成原因。 

    一、从生活中激发灵感,捕捉朴素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舞蹈语汇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是在生活中形成的。着名的表演艺术家贾作光曾说到:“要学好一种舞蹈就必须掌握它的全部特点和标准,讲标准就要谈‘规范化’;而所谓讲‘规范化’就是将生活中产生、又在生活中经过无数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形成的、能鲜明体现本民族生活和性格的舞蹈特点固定下来。” 

    贾作光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将情、舞、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早在50年代《牧马舞》的创作中,他就意识到舞蹈动作要从生活中去提炼并积极从事着继承、借鉴传统的工作。《牧马舞》从牧民生活出发,他在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从牧民骑马、训马、摔跤、挤奶、射箭等劳动生活中,观察、捕捉、提炼和创造了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了牧民放马的典型形态,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典型动作,表现了蒙古民族朴实粗犷、剽悍英武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迈、马术高超的牧民形象。 

    从《牧马舞》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贾作光创作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却并非单纯模仿,而是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把舞蹈技巧紧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结在一起。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不论是观察还是模仿,都着力于强调舞蹈形象的“生活源泉”和“舞蹈本体”。 

    二、从时代中汲取精神,抒发浓郁的民族情感 

    20世纪80年代中叶,内蒙古草原乃至整个中国大地沉浸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之中,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地奔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特点,这一时期创作的舞蹈风格都极具强烈的民族情感,其中《奔腾》就是一部代表作。 

    《奔腾》由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创作并于1986年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生动的气韵、磅礴的气势、浓郁的民族风格引起强烈的震撼。《奔腾》的编导马跃正是重塑了民族舞蹈素材中最重要的语言风格,他不仅仅让舞蹈停留在马姿,马步,马舞的舞蹈形式中,更着力于刻画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的“马背民族”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还有对待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展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其中更以“人”的“信马由缰”与“马”的“奔腾飞驰”交相挥映,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蒙族人骑马奔腾朝气勃勃的画面,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使这个舞蹈更贴近民族情感。 

    《奔腾》这部作品代表了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生命状态。表演者激昂的神情,气势蓬勃的舞台气氛,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全都囊括其中,直到如今还是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不断活跃在舞台上。这一创作不局限于舞蹈形态上,使整个舞蹈看来无形的民族力量大于舞蹈形式。这个舞蹈是对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民族风格展现,而是通过体现蒙古民族须臾难离的马的"灵魂"搏击,揭示这个民族对生命的感悟。 

    三、从审美中创新思想,追求自我的个性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虽然根植于民间肥沃的土壤中,但它们的风格特征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是时代的原因,也是编创者思想创新的原因,所以,在这一社会时期,民族民间舞蹈出现了符合当代社会情感、运用编舞技巧表达主题乃至情感的舞蹈作品。其中《搏回蓝天》可以称为一部代表作。 

    《搏回蓝天》是由万马尖措编导的蒙族独舞,舞者从一只鹰的角度刻画了被剥夺生存环境和自由意志与生命的悲哀,带有一定故事情节与主题,舞蹈中动作元素的设计,虽然大部分是课堂组合的变形,但不乏是一次大胆地尝试。它的诞生符合当代的审美取向,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运用方法非常生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像万马尖措一样,运用民族舞蹈语汇编创出具有当代审美倾向的舞蹈作品,是一种新风尚。这些舞蹈的编创者已远远不满足于单一模仿动物或象征祭祀性的舞蹈形态,需要创新,在保护好民族民间艺术原始魅力的基础上不断输入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艺术血液,从原生态、课堂训练中的舞蹈转变为符合时代精神的舞蹈艺术。这不仅需要编导在观念、意识和思维上的创新,更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但无论怎样,舞蹈最重要的是打动观众的内心,不管民族舞蹈艺术随着时间流逝如何发展,与观众的沟通、与心灵的对话是舞蹈艺术亘古不变的追求。 

    结论 

    从《牧马舞》到《奔腾》到《搏回蓝天》,我们无法定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孰好孰坏,就像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原生态艺术和舞台艺术的话题一样。对于今天的民间舞蹈创作而言,当代有许许多多作品从反映真实、纯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到奔放、唯美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为民间舞蹈带来了新的生命。从而使民族舞蹈具有了新的品格。时代在前进,民族舞蹈这种活跃的艺术形态就必然不会停滞,编创者在继承原有舞蹈风格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拿来”与“创新”,既彰显民族舞蹈“母语”的文化特异性,又具有时代性。在各个不同时期向我们展示不同的风采,而每一种风采都是民族舞蹈文化发展长河中不可缺少、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贾作光着.《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自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篇11

论文摘要:舞蹈创作者根据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时代要求等多种因素编创出体现民族自我的舞蹈,让每个舞种裂变出许多异彩纷呈的剧目,具象地绽放在舞台上。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时期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来探讨风格的变化及形成原因。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风格彪悍矫健。传统的舞蹈有: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盅碗舞等。这些舞蹈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的健康气质。建国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舞蹈风格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编创者个性的升华,各有特点。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蒙族舞蹈:《牧马舞》《奔腾》和《搏回蓝天》来分析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及形成原因。

一、从生活中激发灵感,捕捉朴素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舞蹈语汇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贾作光曾说到:“要学好一种舞蹈就必须掌握它的全部特点和标准,讲标准就要谈‘规范化’;而所谓讲‘规范化’就是将生活中产生、又在生活中经过无数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形成的、能鲜明体现本民族生活和性格的舞蹈特点固定下来。”

贾作光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将情、舞、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早在50年代《牧马舞》的创作中,他就意识到舞蹈动作要从生活中去提炼并积极从事着继承、借鉴传统的工作。《牧马舞》从牧民生活出发,他在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从牧民骑马、训马、摔跤、挤奶、射箭等劳动生活中,观察、捕捉、提炼和创造了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了牧民放马的典型形态,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典型动作,表现了蒙古民族朴实粗犷、剽悍英武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迈、马术高超的牧民形象。

从《牧马舞》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贾作光创作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却并非单纯模仿,而是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把舞蹈技巧紧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结在一起。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不论是观察还是模仿,都着力于强调舞蹈形象的“生活源泉”和“舞蹈本体”。

二、从时代中汲取精神,抒发浓郁的民族情感

20世纪80年代中叶,内蒙古草原乃至整个中国大地沉浸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之中,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地奔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特点,这一时期创作的舞蹈风格都极具强烈的民族情感,其中《奔腾》就是一部代表作。

《奔腾》由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创作并于1986年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生动的气韵、磅礴的气势、浓郁的民族风格引起强烈的震撼。《奔腾》的编导马跃正是重塑了民族舞蹈素材中最重要的语言风格,他不仅仅让舞蹈停留在马姿,马步,马舞的舞蹈形式中,更着力于刻画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的“马背民族”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还有对待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展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其中更以“人”的“信马由缰”与“马”的“奔腾飞驰”交相挥映,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蒙族人骑马奔腾朝气勃勃的画面,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使这个舞蹈更贴近民族情感。 转贴于

《奔腾》这部作品代表了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生命状态。表演者激昂的神情,气势蓬勃的舞台气氛,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全都囊括其中,直到如今还是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不断活跃在舞台上。这一创作不局限于舞蹈形态上,使整个舞蹈看来无形的民族力量大于舞蹈形式。这个舞蹈是对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民族风格展现,而是通过体现蒙古民族须臾难离的马的"灵魂"搏击,揭示这个民族对生命的感悟。

三、从审美中创新思想,追求自我的个性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虽然根植于民间肥沃的土壤中,但它们的风格特征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是时代的原因,也是编创者思想创新的原因,所以,在这一社会时期,民族民间舞蹈出现了符合当代社会情感、运用编舞技巧表达主题乃至情感的舞蹈作品。其中《搏回蓝天》可以称为一部代表作。

《搏回蓝天》是由万马尖措编导的蒙族独舞,舞者从一只鹰的角度刻画了被剥夺生存环境和自由意志与生命的悲哀,带有一定故事情节与主题,舞蹈中动作元素的设计,虽然大部分是课堂组合的变形,但不乏是一次大胆地尝试。它的诞生符合当代的审美取向,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运用方法非常生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像万马尖措一样,运用民族舞蹈语汇编创出具有当代审美倾向的舞蹈作品,是一种新风尚。这些舞蹈的编创者已远远不满足于单一模仿动物或象征祭祀性的舞蹈形态,需要创新,在保护好民族民间艺术原始魅力的基础上不断输入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艺术血液,从原生态、课堂训练中的舞蹈转变为符合时代精神的舞蹈艺术。这不仅需要编导在观念、意识和思维上的创新,更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但无论怎样,舞蹈最重要的是打动观众的内心,不管民族舞蹈艺术随着时间流逝如何发展,与观众的沟通、与心灵的对话是舞蹈艺术亘古不变的追求。

结论

从《牧马舞》到《奔腾》到《搏回蓝天》,我们无法定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孰好孰坏,就像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原生态艺术和舞台艺术的话题一样。对于今天的民间舞蹈创作而言,当代有许许多多作品从反映真实、纯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到奔放、唯美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为民间舞蹈带来了新的生命。从而使民族舞蹈具有了新的品格。时代在前进,民族舞蹈这种活跃的艺术形态就必然不会停滞,编创者在继承原有舞蹈风格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拿来”与“创新”,既彰显民族舞蹈“母语”的文化特异性,又具有时代性。在各个不同时期向我们展示不同的风采,而每一种风采都是民族舞蹈文化发展长河中不可缺少、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贾作光著.《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自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