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0 03:16: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青少年宫工会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这次晚会,是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有效探索,也是对农村青少年活动室试点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延伸。” 团市委书记蒋明告诉记者,后周村青少年活动室试点建设已经是第三年,经过几年的摸索,在活动形式上由原来的单一培训加一次简单的流动青少年宫活动,到现在的综合培训,加联欢晚会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暑期课余兴趣学习的内容,提供了孩子们在家门口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的影响上,这些孩子的暑期由无人看管,到有专人看护,孩子们安全快乐的度过暑期有了可靠的保障。”蒋明说。
如同这场演出,在东阳各镇,共青团主导或参与的活动非常多。一些“党政所需、青年所想、社会所急”的工作已形成了品牌。
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方面,东阳团组织积极构建资金扶持、培训教育、政策引导、导师帮带、基地建设五大服务体系。2011年以来,全市各乡镇、街道共发放青年创业贷款6556万元,扶持创业青年386名,培训创业青年1977名,建成市级以上基地23家,提供各类见习岗位525个;对于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各镇乡、街道团委大力开展慈善助学、青联助学、希望工程等活动,合计筹集关爱基金50.37万元,资助453名青少年;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各乡镇、街道针对闲散青少年管理教育工作进行了重点探索和实践,不断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积极参与和开展“凯文杯”“与法同行”法律知识竞赛、“流动少年宫”暑期青少年安全自护专项行动、新生代外来务工青年群体座谈会等活动,大大增强了市民和外来民工的法律素质和自护意识;此外,各乡镇、街道团委广泛开展“3·5”志愿者服务日、“爱心顺风车”、义务植树、志愿者广场服务、社区服务、治安巡防等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志愿者达6万人次。
做好以上这些工作,必须有一支能干的团干部队伍。“我们东阳全市19个乡镇、街道共配备编制外副书记、委员205名。”蒋明告诉记者,各乡镇、街道围绕统筹城乡团建、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基层活力建设年、组织形象建设年等团的重点工作(活动),广泛开展团委班子、团支部书记等学习会、培训班,有效提升基层团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团市委每年组织举办乡镇团委书记培训班,不断增强基层团委书记的能力和水平。此外,团干部政治经济待遇也得到了提高。各乡镇、街道党委严格按照金市组[2010]10号和东市组[2010]9号文件要求,不断加强基层团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积极做好推干荐才工作,协助党委组织部门做好优秀团干部的选拔培养、转岗输送工作,2012年共有7名团委书记进入乡镇党政班子或更重要的岗位。
“当然,我们对团干部的考核是非常严的,就比如“一诺双评”制度,那可是要年底算账的。”蒋明告诉记者,近年来,东阳各级团组织坚持推行“年初承诺、年中互评、年末述评”制度,全市各乡镇团委共承诺70个事项,提高了基层团干部工作执行力和自主工作创造力。
这些措施,真正使东阳团组织强起来。两年来,各乡镇、街道共新建两新组织418家,符合团建条件“两新”组织建团率达100%。对区域内自组织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各乡镇、街道大力开展区域内青年自组织调查摸底工作,对活力足、人员集中、凝聚力强的部分自组织进行规范和引导,让他们参与共青团的活动、使用共青团的阵地,再在条件成熟时帮助他们成立团组织。目前,凝聚在团组织周围的37个青年自组织已有4个单独成立了团组织。
强村强团六模式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东阳团市委根据基层工作实际,总结归纳村企共建、党建带动、外部促进、区域共建、多生态联合等六种典型的强村强团模式。全市各乡镇以25个试点村为先导,已经全面铺开强村强团之路。
对于颇具创新意义的多生态联合模式,蒋明的解释是,当前,一些新的元素、媒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农村逐渐形成,集聚了大量农村青年,如网络群体、私企、市场等。这些新青年群体的诞生,使原有村团组织对村域内青年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针对这一现状,各村团组织发挥核心作用,不断加强了对区域内其他团组织和青年组织的影响和建设,将村域内所有共青团力量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多生态的联合团组织,全面推进和实现了农村共青团“三化”目标。
所谓“三化”,一是实现了组织多样化。融合村域内各方面力量,组建一个涵盖自然村、市场、企业、网络、学校等群体的多生态团组织,形成了一个人员组织更多样、覆盖更广泛、力量更强大的“迷你镇级”团组织。如城东街道斯村,村内市场、学校、农庄、QQ群等青年聚集的主体活跃,村团支部牵头整合各个主体成立斯村团总支,使组织和活动覆盖了全体青年。二是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根据村域特点,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团总支部委员会例会、资金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形成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三是实现了活动整体化。以村域为整体,统一行动、统一部署,打破以往单个团组织单独行动、小区域覆盖的局面。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盛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储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
6.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特点
1.青年群体的构成为二元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由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部分组成。据1997年底的统计,广东省青年总数为1589万,全省外来务工青年有5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镇,外来务工青年与当地青年的数量基本相等。有的城镇或行政村,外来务工青年已经超过当地青年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如,广州市东山区有外来务工青年6000多人,占全区青年就业人数的65%。又如,深圳宝安区有外来务工青年90多万,是当地常住人口的4倍多;福田区皇岗村有外来务工青年15000多,是本村青年的40倍;龙岗区爱联村有外来务工青年近3万,而本村村民只有2907人。
2.青年群体分化明显。总的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青年分为当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个基本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联络的日益广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整合与分化也在加深。其中,“三高”青年和“四不”青年是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三高”青年是指高学历、高职务、高收入的青年。这部分青年是青年中的“精英”,他们的行为方式在青年中有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四不”青年是一个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青年群体。这部分青年不学习、不读书、不经商、不做工,主要靠出租自有物业生活,具有明显的寄生性。根据当地团组织的调查分析,从职业分类角度看,青年工人主要追求收入稳定,青年职员一般向往体面和荣耀的生活,公务员则更希望前途顺利,知识分子重在谋求发展机会。其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类金融机构、管理机构、新型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青年职员群体迅速壮大。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比较高,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青年中的其他职业群体相比,有明显不同。总之,不同职业青年群体的利益要求与精神追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引导着青年群体的分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中基于共同爱好与兴趣而自发成立的专业社团比较发达,其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
3.青年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力量。在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新经济组织中,基本上是青年人在工作。如,主要在新经济组织中工作的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青年,现在和将来都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中山市能够被遴选为全国30个“科技兴市”的先进城市之一,与该市有一支力量强大的青年科研队伍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分析,1995年,中山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4.职业选择注重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一般把能否给自己带来发展机遇看得比较重。据当地团组织调查,珠海、番禺两市分别有50.4%和37.3%的青年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长远发展前景及个人兴趣特长。在珠江三角洲这样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社会能够为各个层次的青年提供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劳动作为谋生手段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
5.注重社会生活。在调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把“八小时”以外的社会生活看作是自己整个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社会看作是自己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而且,青年社会生活的领域十分广泛,跨单位、跨团体、跨区域的社会行为,在青年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社会生活的场所主要是社会公共场所。传统的走亲访友,闲聊度日,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青年把自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看得很重。在该地区,青年文化不再是一种亚文化,而成为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潮流
三、社会化运作
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团组织所使用的“社会化”概念,有不同的含义。从运作方式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面向社会设计活动。珠江三角洲团组织设计的活动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面向全社会的青年及群众,便于人们在“八小时”以外自愿参与,从而使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面。而团组织一般只负责活动的设计和宣传,很少进行直接组织。如,广东团省委推出的“青年文化广潮,深圳团市委创立的“大家乐”舞台,都是这样。每周末在广州市着名的商业网点天河城广场开展的“青年文化市潮活动,舞台露天,出入自由,观者如潮。现在,青年文化广场活动已在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推开。在深圳,以青年为主体,以“自愿、自荐、自演、同乐”为原则的“大家乐”舞台,自1986年7月第一次开办以来,仅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就已举办各类文艺演出XX多场,参加表演者4万多人次,观众达450多万人次。全市有不同规模的“大家乐”舞台100多个。对“大家乐”,社会各界有口皆碑,誉之为“特区平民夜总会”、“打工族心中一片蔚蓝的天”。在迎接祖国期间,深圳团市委设计的“营造回归纪念林”和“回归的足迹接力跑”活动,也是面向社会开展的。
2.面向社会设置组织。团的组织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发展的难点。在这方面,珠江三角洲团组织可以说在探索中迈出了新的步伐。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和“一厂一支部”的格局,通过设置企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兴趣建团、员工宿舍区域建团、活动中心建团等途径,探索国有企业建团的新途径。通过依托工会建团、社区建团、行业挂靠建团等灵活形式,使新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取得了突破。在农村,形成了以村建团委为核心,以支部进厂和厂外建团为网点的以村带厂设置模式。实现了农村团组织的良性运行。特别是注重调整和改革社区共青团工作体制,加强社区与行业、学校等不同战线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团组织的区域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面向社会寻求资源。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是全团推动工作发展的普遍做法。但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对此的理解则更为深入,操作上则更为系统。首先,他们注重向社会寻求人力资源,以发展和壮大共青团的工作队伍,形成以团干部为骨干,团聚各界人士的青年工作队伍。如,在深圳,团的许多具体工作是义工在做。同时,他们还努力向社会寻求财力资源,形成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实业创收三结合的经费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把党政部门在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也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源。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同样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的支持来获得法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说,过去靠文件,现在靠立法。
珠江三角洲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意义,从根本上看,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一种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区划和系统封闭的开放式经济。共青团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把视野由所隶属和依托的党政组织系统扩大到全社会,善于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变化相一致,把为需求服务作为工作导向;力求使组织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和青年构成的变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活动和影响;力求使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相一致,以服务市场的方式开发社会资源。
四、事业化发展
据当地团干部讲,“事业化”是各级团组织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从“办实业”到“办事业”,团组织有过曲折的探索,深刻的教训。现在他们所形成的共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必须以办事业为主,以办实业为辅。而且,无论是办事业,还是办实业,都要围绕青少年需求来办,都要以服务青少年为出发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的统一。
从珠江三角洲团组织的实践看,共青团组织兴办的事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青少年活动阵地。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成规模,上档次,是共青团工作事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如,深圳团市委直接领导下的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有干部职工160人。他们坚持从事业带实业,以实业补事业,发展事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争创一流青少年活动阵地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正在筹建中的深圳市青少年宫,是深圳市“xx”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总建设面积为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有大小教室、饭厅70多间,拟设培训项目80多个,娱乐项目20多个,可以同时接待5000人学习、参观和娱乐。又如,江门市现已有一座青少年活动中心,运行状况良好。一座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青少年宫将很快动工修建。广州市青少年宫的占地面积也达3万多平方米。
2.文化产业。与青少年有关的文化产业,如报刊、杂志、艺术团,是事业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文化水平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广州、深圳两市团组织创办的青少年报刊和杂志,能够覆盖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可以辐射到临近省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基金。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相应各级团组织筹建基金的工作也十分活跃。如,列入《广东团工作五大体系构建规划要点》中已经建立或准备建立的基金达11项之多。广州团市委提出,要以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依托,建立和拓展各类青少年发展基金。这些基金在支持团工作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由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出资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专为青少年提供扶助服务的非营利性辅导机构——广州市手拉手越秀辅导中心,其工作对象是情绪起伏不定、发展有困难及经常在公共场所流连和集聚且易受不良影响的青少年,其工作内容有11项之多。中心为青少年所提供的帮助,是一般团组织难以做到的。
从珠江三角洲共青团的实践看,事业化发展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解决的是依托问题。有了与青少年有关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等实实在在的依托,团的组织就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团的工作就可以开展得扎扎实实。第二,解决的是机制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作为一种工作机制,可以长期使用,长期发挥作用,推动工作持续向前发展。第三,解决的是工作覆盖面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所难以替代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所产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难以相比的。
五、几点启示和思考
在调研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探索,给我们许多具有全局意义的启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发展的观点。小平同志所讲的“发展是硬道理”,同样适用于共青团工作。共青团事业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发展。可以说,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没前途。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实现发展,应当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敢试敢闯的劲头
2.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应从共青团如何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可以说,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是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的具体化。共青团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发挥的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弱。近年来,共青团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很大拓展,但与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对社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
3.形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共青团组织体系依托党政机构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优势的同时,应努力推动团属青年社团面向基层、面向新的领域、面向新兴青年群体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密切与非团属青年社团的联系,推动经济部门和企业设置青年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团属社会中介组织,以此形成一个对共青团原组织体系具有补充作用的新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从而覆盖到那些原组织体系涉及不到的新体制下的新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与青年进行联系和沟通。原有的组织体系和新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共同构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
4.把社区作为新的工作生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场所,可以为团的工作提供宽广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应当成为共青团工作一个新的重点领域。全团有必要以整体推进的态势来加大社区团工作的力度。实现团的有关重点工作和建设在社区的平衡发展,以推动新的工作领域的开拓。
5.在团的工作中加大有关青年事务的内容。青年事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适应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主动地承担和参与有关青年的社会事务,有利于共青团工作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拓展领域,丰富内容,占领阵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联合国第50届大会通过的《到XX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对我们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富有启示意义。应在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外有关做法的基础上,推动这方面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
6.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特点
1.青年群体的构成为二元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由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部分组成。据1997年底的统计,广东省青年总数为1589万,全省外来务工青年有5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镇,外来务工青年与当地青年的数量基本相等。有的城镇或行政村,外来务工青年已经超过当地青年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如,广州市东山区有外来务工青年6000多人,占全区青年就业人数的65%。又如,深圳宝安区有外来务工青年90多万,是当地常住人口的4倍多;福田区皇岗村有外来务工青年15000多,是本村青年的40倍;龙岗区爱联村有外来务工青年近3万,而本村村民只有2907人。
2.青年群体分化明显。总的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青年分为当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个基本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联络的日益广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整合与分化也在加深。其中,“三高”青年和“四不”青年是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三高”青年是指高学历、高职务、高收入的青年。这部分青年是青年中的“精英”,他们的行为方式在青年中有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四不”青年是一个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青年群体。这部分青年不学习、不读书、不经商、不做工,主要靠出租自有物业生活,具有明显的寄生性。根据当地团组织的调查分析,从职业分类角度看,青年工人主要追求收入稳定,青年职员一般向往体面和荣耀的生活,公务员则更希望前途顺利,知识分子重在谋求发展机会。其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类金融机构、管理机构、新型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青年职员群体迅速壮大。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比较高,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青年中的其他职业群体相比,有明显不同。总之,不同职业青年群体的利益要求与精神追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引导着青年群体的分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中基于共同爱好与兴趣而自发成立的专业社团比较发达,其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
3.青年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力量。在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新经济组织中,基本上是青年人在工作。如,主要在新经济组织中工作的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青年,现在和将来都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中山市能够被遴选为全国30个“科技兴市”的先进城市之一,与该市有一支力量强大的青年科研队伍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分析,1995年,中山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4.职业选择注重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一般把能否给自己带来发展机遇看得比较重。据当地团组织调查,珠海、番禺两市分别有50.4%和37.3%的青年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长远发展前景及个人兴趣特长。在珠江三角洲这样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社会能够为各个层次的青年提供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劳动作为谋生手段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
5.注重社会生活。在调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把“八小时”以外的社会生活看作是自己整个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社会看作是自己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而且,青年社会生活的领域十分广泛,跨单位、跨团体、跨区域的社会行为,在青年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社会生活的场所主要是社会公共场所。传统的走亲访友,闲聊度日,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青年把自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看得很重。在该地区,青年文化不再是一种亚文化,而成为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潮流。
三、社会化运作
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团组织所使用的“社会化”概念,有不同的含义。从运作方式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面向社会设计活动。珠江三角洲团组织设计的活动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面向全社会的青年及群众,便于人们在“八小时”以外自愿参与,从而使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面。而团组织一般只负责活动的设计和宣传,很少进行直接组织。如,广东团省委推出的“青年文化广场”,深圳团市委创立的“大家乐”舞台,都是这样。每周末在广州市著名的商业网点天河城广场开展的“青年文化市场”活动,舞台露天,出入自由,观者如潮。现在,青年文化广场活动已在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推开。在深圳,以青年为主体,以“自愿、自荐、自演、同乐”为原则的“大家乐”舞台,自1986年7月第一次开办以来,仅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就已举办各类文艺演出XX多场,参加表演者4万多人次,观众达450多万人次。全市有不同规模的“大家乐”舞台100多个。对“大家乐”,社会各界有口皆碑,誉之为“特区平民夜总会”、“打工族心中一片蔚蓝的天”。在迎接祖国期间,深圳团市委设计的“营造回归纪念林”和“回归的足迹接力跑”活动,也是面向社会开展的。
2.面向社会设置组织。团的组织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发展的难点。在这方面,珠江三角洲团组织可以说在探索中迈出了新的步伐。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和“一厂一支部”的格局,通过设置企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兴趣建团、员工宿舍区域建团、活动中心建团等途径,探索国有企业建团的新途径。通过依托工会建团、社区建团、行业挂靠建团等灵活形式,使新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取得了突破。在农村,形成了以村建团委为核心,以支部进厂和厂外建团为网点的以村带厂设置模式。实现了农村团组织的良性运行。特别是注重调整和改革社区共青团工作体制,加强社区与行业、学校等不同战线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团组织的区域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面向社会寻求资源。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是全团推动工作发展的普遍做法。但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对此的理解则更为深入,操作上则更为系统。首先,他们注重向社会寻求人力资源,以发展和壮大共青团的工作队伍,形成以团干部为骨干,团聚各界人士的青年工作队伍。如,在深圳,团的许多具体工作是义工在做。同时,他们还努力向社会寻求财力资源,形成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实业创收三结合的经费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把党政部门在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也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源。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同样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的支持来获得法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说,过去靠文件,现在靠立法。
珠江三角洲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意义,从根本上看,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一种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区划和系统封闭的开放式经济。共青团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把视野由所隶属和依托的党政组织系统扩大到全社会,善于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变化相一致,把为需求服务作为工作导向;力求使组织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和青年构成的变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活动和影响;力求使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相一致,以服务市场的方式开发社会资源。
四、事业化发展
据当地团干部讲,“事业化”是各级团组织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从“办实业”到“办事业”,团组织有过曲折的探索,深刻的教训。现在他们所形成的共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必须以办事业为主,以办实业为辅。而且,无论是办事业,还是办实业,都要围绕青少年需求来办,都要以服务青少年为出发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的统一。
从珠江三角洲团组织的实践看,共青团组织兴办的事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青少年活动阵地。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成规模,上档次,是共青团工作事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如,深圳团市委直接领导下的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有干部职工160人。他们坚持从事业带实业,以实业补事业,发展事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争创一流青少年活动阵地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正在筹建中的深圳市青少年宫,是深圳市“九五”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总建设面积为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有大小教室、饭厅70多间,拟设培训项目80多个,娱乐项目20多个,可以同时接待5000人学习、参观和娱乐。又如,江门市现已有一座青少年活动中心,运行状况良好。一座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青少年宫将很快动工修建。广州市青少年宫的占地面积也达3万多平方米。
2.文化产业。与青少年有关的文化产业,如报刊、杂志、艺术团,是事业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文化水平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广州、深圳两市团组织创办的青少年报刊和杂志,能够覆盖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可以辐射到临近省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基金。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相应各级团组织筹建基金的工作也十分活跃。如,列入《广东团工作五大体系构建规划要点》中已经建立或准备建立的基金达11项之多。广州团市委提出,要以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依托,建立和拓展各类青少年发展基金。这些基金在支持团工作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由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出资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专为青少年提供扶助服务的非营利性辅导机构——广州市手拉手越秀辅导中心,其工作对象是情绪起伏不定、发展有困难及经常在公共场所流连和集聚且易受不良影响的青少年,其工作内容有11项之多。中心为青少年所提供的帮助,是一般团组织难以做到的。
从珠江三角洲共青团的实践看,事业化发展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解决的是依托问题。有了与青少年有关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等实实在在的依托,团的组织就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团的工作就可以开展得扎扎实实。第二,解决的是机制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作为一种工作机制,可以长期使用,长期发挥作用,推动工作持续向前发展。第三,解决的是工作覆盖面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所难以替代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所产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难以相比的。
五、几点启示和思考
在调研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探索,给我们许多具有全局意义的启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发展的观点。小平同志所讲的“发展是硬道理”,同样适用于共青团工作。共青团事业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发展。可以说,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没前途。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实现发展,应当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敢试敢闯的劲头。
2.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应从共青团如何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可以说,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是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的具体化。共青团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发挥的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弱。近年来,共青团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很大拓展,但与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对社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
3.形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共青团组织体系依托党政机构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优势的同时,应努力推动团属青年社团面向基层、面向新的领域、面向新兴青年群体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密切与非团属青年社团的联系,推动经济部门和企业设置青年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团属社会中介组织,以此形成一个对共青团原组织体系具有补充作用的新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从而覆盖到那些原组织体系涉及不到的新体制下的新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与青年进行联系和沟通。原有的组织体系和新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共同构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
4.把社区作为新的工作生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场所,可以为团的工作提供宽广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应当成为共青团工作一个新的重点领域。全团有必要以整体推进的态势来加大社区团工作的力度。实现团的有关重点工作和建设在社区的平衡发展,以推动新的工作领域的开拓。
5.在团的工作中加大有关青年事务的内容。青年事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适应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主动地承担和参与有关青年的社会事务,有利于共青团工作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拓展领域,丰富内容,占领阵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联合国第50届大会通过的《到XX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对我们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富有启示意义。应在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外有关做法的基础上,推动这方面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首先,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其对象是包括接受正规教育的在校学生在内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广大公民,因而应满足包括工人、农民、公务员等各行各业就业人员以及家庭主妇、未成年人、老人等在内的教学对象多样化的需求;其次,公民是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建设的参与主体,实施要充分调动全体人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基础性
首先,它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奠基性工程之一,着眼于培养公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和习惯,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宽厚底蕴,为整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它强调面向全民的基础性科学教育与培训,而不是学科性的、专业的、体系化科学知识传授。第三,坚持平民化的建设原则。即面向普通老百姓,贴近民众,贴近生活,在内容、形式和实施策略上,都应以亲民为宗旨。
(3)长效性
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是一项长远事业,在宏观规划、设计和制订各项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进行各项相应建设过程中,不仅应努力使当前的基础配置和保障机制能胜任和满足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需要,同时还要着眼长远,注重硬件和软件建设的相对稳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三大任务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的意见,我区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主要由三大任务组成:
1.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
措施:
(1)依托现有学校师资资源,建立起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教的过硬志愿者队伍
——广泛招募在校教师,建设骨干志愿者队伍。通过规范的发动、招募、培训程序,向全区中小学招募志愿者,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志愿者队伍。
——逐步形成一套有助于教师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通过政策导向,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加入志愿者队伍。将志愿者工作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在教师评价、评优、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逐步探索教师志愿者队伍的管理方式和办法,使之能适应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的需求。
——以在校教师为主体,以社会各界科学教育人才为补充。积极吸收在校大学生、待业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等加入志愿者队伍,作为有效的补充,增强志愿者队伍的多元性。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支持和鼓励教师从面向成人的、非正规科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结合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全民科学教育教师的针对性培训和继续教育。
——积极推行教学现代化改革。支持有条件的社区积极尝试网上学校、网上信箱、市民科学教育热线,开发科普专题录像、科普情境剧等,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形成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符合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特点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2.教材建设
加强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建设,从教学对象构成的异质性,以及公民科学教育与培训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而言的非正规性出发,开发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
措施:
(1)提高现有中小学日常教学中的科学教育含量。
把科学教育纳入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思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加大科学教育比重。
(2)制定教学计划,规范全民科学教育教材实施程序
加强教材开发与实施的规划性,制定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公民每年接受科学教育与培训,在校学生不少于每周2课时,以确保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的实施和公民科学素质的真正提升。
(3)探索建立教材使用情况的动态反馈机制。
建立教材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跟踪制度,包括定期向公民、教师收取反馈意见;研究和制定公民科学素质测量指标体系,测评教材使用实效;综合多方信息,定期对教材进行修订,实现教材开发的动态管理。
3.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地,作为承载科学教育的公共平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实施的成效。各级政府应从基地建设对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的规范性、长效性和实效性来认识其重要性,积极探索群众性科普教育的新模式。
措施:
(1)充分盘活现有资源,提高利用率
——鼓励中小学开放教学场所和设施。进行中小学科学教育基地建设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设立学校基地专项资金,对中小学基地按使用率支付成本或作折旧补偿;将开放率作为学校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优秀中小学基地的表彰制度。
——强化社区教育机构、化技术学校的科学教育能力。结合我市城镇社区教育机构和农村化技术学校网点多、覆盖面广、全民尤其是成人教育经验较丰富的特点,支持这些机构积极开展科学教育项目,并鼓励有条件的机构申报科学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社会各类教育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支持党校、团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各类高等机构,结合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科学教育功能。
(2)鼓励创新,积极开辟新的全民科学教育基地
——培育一批非传统的全民科学教育基地。鼓励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利用其设施、成果或生产过程与管理优势,开发科学教育与培训项目,建立特色科学教育与培训基地。设立特色科学教育与培训基地启动资金。
——提升市青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的科普教育含量。支持各类文化场馆进行改革,进行科普活动革新的探索,开发更多的、针对不同群体的娱乐性、教育性并重的科普项目,提高科学教育含量。
——有效利用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有效开辟虚拟基地。成立虚拟科学教育基地工作组,并设立专项启动资金,进行空中课堂、科学教育网站建设。
——以“评”促“建”。探索并逐步建立健全基地等级评估、选优评估制度,加大基地建设力度。
三、工作要点
1、指导、协调各级党校、团校等做好科学教育师资培训、教学场地安排等保障工作。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协作单位:团区委、人劳局。
2、指导、协调新闻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指导开展有关读物编写、音像制品的编写和制作。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
3、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指导行政院校、干部培训中心提高科学教育与培训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程度和科学水平。
责任单位:区人劳局
4、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训、教材与教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场地与设施的统一安排、调配等。
责任单位:区教体局
5、办好科学教育网站,有关用于科普宣传的音像制品、与教材配套的音像资料建设。
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协作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局、区科协、区总工会、区妇联。
6、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部门协调。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
协作单位: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教体局。
7、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校内外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活动。
责任单位:团区委
协作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教体局、区科协
8、组织力量编写一些符合不同行业、企业特点和要求的科学教育读本;进行城镇劳动人口、企业职工的相关培训。
责任单位:区人劳局
协作单位:区总工会
9、农技专业人员的相关培训。
责任单位:区农业局
10、科技场馆的建设指导、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责任单位:区科协
协作单位:区科技局
11、博物馆、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开发利用、教学设施的统一调配等。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
协作单位:区文化局、团区委
12、建立科学教育与培训的专家库;提供智力支持。
责任单位:区教体局
协作单位:区人劳局、区电大、区科协
四、保障条件
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不仅负有领导和推动的责任,而且更需要切实地承担起实施这一工程的各项保障工作,为工程建设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所在地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的建设工作。从这一工程建设对我区实现“科技强区”、提高我区人民科学素质重要性的高度来认识工程的意义,将它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范围。
——建立全区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教育局、人劳局、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文化局、区农业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团区委、区电大、区科协、区社科联等多部门参与,采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共同解决和协调“科学教育与培训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与规划、政策等有关的深层次问题,制定相关制度、出台指导性政策。
本次活动4月份开始进入细致的策划准备,5月份开始面向浙江理工大学全校学生进行志愿者招募,共有800多人火热报名,经过层层面试选拔,最终确定了一支由20人组成的精英队伍,队员分别来自经管学院、服装学院、文传学院、信电学院等各个学院,每个队员在音乐、绘画、书法、体育、手语、摄影、乐器、计算机、游戏等方面各有特长。在确定了服务团成员之后,团队便展开了紧张的培训和前期准备工作。爱心善款募捐、图书募捐、助学结对等活动得到杭州市民和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的大力支持,浙江在线、青年时报、今日早报等媒体也关注着活动进展。
在杭州的前期活动:
爱心募捐: 5月份在市区举行的“捐一元钱,为山区贫苦儿童献一份爱心”大型公益爱心募捐得到杭州市民的广大支持,募捐爱心款一万余元。
图书募捐: 6月在浙江理工大学、朝晖街道社区、浙江大学求是社区举行了”捐一本书,筑一座知识长城”大型图书募捐 活动,在各个组织单位协助下共募得图书两万余册.
助学结对: 实践团队在浙江理工大学和杭州市进行各种宣传,号召学生和市民与贫困儿童助学结对,最终有17名洛阳山村孩子受到助学资助。
调查问卷: 7月份,实践队伍出发前在杭州市下沙各个工地展开了《留守儿童在杭父母对子女关注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得到杭州电视台的跟进报道。
牵手留守儿童:7月12日和7月13日,实践团的成员带着下沙建筑工地上的十几位来 杭留守儿童同游杭州海底世界和西湖,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活动在杭州电视台以《心愿行动》的专题形式报道.
出征启动仪式: 7月1日,实践团在杭州市青少年宫广场举行了赴河南洛阳义教的出征启 动仪式,同时现场结对洛阳贫困山区儿童。浙江日报和浙江卫视报道了当天活动情况。
深入实践,内外交流,全面投入志愿服务
XX年起,浙江理工大学每年暑假赴河南洛阳开展义教,今年是第三届。XX年"共享蓝天”浙江理工大学赴洛阳留守儿童教育社会实践团的活动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踏实努力的实践又不乏自己的特色和创意。 7月16日,到达洛阳市伊川县城关镇马营小学之后,实践团20名队员都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投入紧张而兴奋的工作。每天队员都会开个交流会,分享一天的工作经验和讨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每天遂愿都以日记形式记录活动和义教生活。实践团同时与河洛志愿者协会沟通联系,相互间交流活动经验等。
兴趣教学: 在支教基地洛阳市伊川县城关镇马营村马营小学,实践团开展各种兴趣班,武术、棋艺、模特、手语、表演等新鲜的课程非常吸引山村孩子。
爱心图书馆: 在杭州举行爱心图书募捐,把爱带到河南洛阳,在洛阳市伊川县和嵩县的山村小学捐建了x座爱心图书馆
爱心连线: 杭州市民和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与洛阳市嵩县的17名贫困儿童助学结对,此次实践团特地分派了一支小分队前往当地走访被资助的儿童,并且让他们与资助人电话连线,让爱相通。
家庭访谈: 每天的家访,义教老师走进学生家庭,全面了结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生心理状况,以便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马营小学游园会: 马营村的孩子们课余生活十分单调,8月2日一场特别的游园会深受孩子的喜爱,特别的游戏和新奇的竞赛让他们兴奋极了。
放飞梦想: 马营小学的所有学生每人都亲手折了一只千纸鹤,写着自己的梦想。当他们认真地写下梦想的时候相信也在心中种下了美好的希望。义教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却可以给他们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希望孩子们早日实现心中梦想!
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弘扬奉献精神
实践团20名队员在洛阳伊川县城关镇马营村的支教生活艰辛而难忘。露天摸黑洗澡,用的是冰冷的地下水;还有每天的馍馍土豆都给了同学们特别的体验。每次家访看到村民艰苦无奈的生活状态,同学们总是深深感慨该珍惜当前的生活。
队员们在短短的20多天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上各种兴趣班、下课走访各个家庭、排演文艺节目,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收获了最纯粹的感动,20名义教老师走的时候,孩子们追着汽车跑,呼唤着希望老师还能再来。泪流满面的我们坐在汽车里很想回头多看孩子们几眼,但又多么不忍回头看他们奔跑着哭着追赶。同学们一定都体验到做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
共2页,当前第1页1
奉献让青春更有意义,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
同志们:
在全区各项工作进入收官冲刺的关键阶段,区政府召开这次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推动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充分表明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刚才,XXX,分别结合自身实际,做了经验介绍,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可鉴可学。XX主席对我区前一阶段创建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全国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并以此为抓手,整体推动国家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去年7月份,经过严格评审,我区进入全国第X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范围,但要真正获得示范区称号,还需要付出X年的艰苦努力。今年X月份,我们召开了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标志着创建工作正式启动。
X个月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各有关部门主动进位、协调配合,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们创建国家示范区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对照国家创建标准,相比其他先进地区,我们还有不少差距,主要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资金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过程管理滞后、示范引领作用不强等等。
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镇村换届、村级拆迁的客观制约,但更多的还是主观上的问题,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停留在配合的层面上,甚至产生“干到哪儿算哪儿”的思想,没有站在全区的大局中去认识创建工作,没有真正从建设国家级示范区的高度上落实创建工作。
从全市的情况看,第一批申报创建的时候,XX市有两个区,X区和X区,X区的X大赛搞了很多年,我们区的X大赛也搞了X届,都是有区域文化品牌作支撑、作引领的,凝结了地区物质文化精神。第二批申报的是X区和X区,但赶上了全市文化中心在X区落成,所以我们排到了第X批。我们争创国家级示范区,就是在争创品牌。
品牌是影响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就像消费的时候我们对某些品牌有忠诚度一样,有品牌和没有品牌的商品价值差异日益明显。因此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除了要有数量、更要有典型,典型代表水平,数量代表实力,有一个典型代表不了实力,但是有一批典型才能体现我们的实力。大家都知道,无文不成人、无化不成器,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不仅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人都不可或缺,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据我了解,XX区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上是漕运重地、皇家粮仓,底蕴深厚、贤士辈出。特别是近年来,全区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健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天穆杯小品、北仓杯歌手大赛等文化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
被评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我区也是全国文化先进区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已有的成绩和特色亮点,使我区完全具备了创建示范区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区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和较劲爬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创建国家级示范区,既是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富民强区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和谐XX的重要保障。全区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以赴、真抓实干,集中精力、财力、人力打好这场攻坚战,确保圆满完成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加快建设北部新区提供精神引领和内在动力。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管用和资金、制度、人员以及特色、品牌、模式等诸多方面,其指标任务包括X个大项、X余小项、X多个子项,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和完善的评判体系,哪一项指标任务完成得不好,都会影响创建的整体和大局。我们要按照“硬件建设少丢分、软件建设不丢分、特色建设多争分”的原则,着力夯实基础、健全机制,完善服务、强化管理,创建特色、提升水平,努力在创建工作中争取更好成绩。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完善文化设施,夯实创建基础。硬件设施是软件工作的载体、平台和阵地,是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支撑。目前,全区的“五馆一场”建设还没有正式开工,镇街文化站和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都在40%以下,建设水平也不够高,这就是差距,这就是“短板”。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把握一个“快”字,制定详细方案,加快办理前期手续,倒排工期、卡死进度,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组织推动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协调服务,特别是要按时完成征地拆迁任务,确保各重点项目尽快开工、按时竣工。
各镇街、村居可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购买等方式,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尽快消除公共文化设施缺乏和现有设施不达标现象。要充分发挥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体育场馆、校园场馆等公共设施的功能作用,千方百计创造便利条件,吸引群众走近文化阵地,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要着力突出各类文化设施的地域风貌和人文特色,在建筑风格、装饰布景等方面,花更多心思、做更多文章,努力把文化设施建设成为展示XX文化底蕴和风貌的亮点工程、体现镇街文化发展成果的窗口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民心工程。
二是要丰富文化活动,提升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的宗旨。要以“均等共享、优质高效、参与便利”为原则,以群众需求为指南,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上做足文章。既要广泛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又要经常性地组织各镇街、村居开展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努力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长效机制。
尽管现在网络很发达,但每次送电影下乡到基层,大家还是很欢迎的,说明有需求。要在继续办好“万民同乐”大联欢花会展演、“和谐文化大舞台”等文化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区文化品牌活动长效机制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一镇街一品牌,一村居一特色”的地域文化发展格局。要进一步扩大“五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做大做强“书香XX”全民阅读活动、“小淀杯”舞蹈大赛、群众艺术之星评选等新品牌。
要通过流动演出、流动展览、流动电影、流动讲座等系列活动,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一线。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营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教育、体育和工会、团委、妇联部门也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群众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三是要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没有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文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区的文化基础设施也在加快改善,但由于缺少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有些镇街文化站,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各单位、各部门要以此次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充实专业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等途径,充实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确保在数量上、素质上、专业上都与示范区建设要求相适应。要通过丰富和提高基层文化工作的服务和水平,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能得到满足。
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我区是全市第X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唯一区县,完成好创建工作,责任在我区、示范在全市、影响在全国。宣传部和文广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一方面,要加强对外宣传,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宣传活动,力争在中央和市级新闻媒体上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深度报道,大力宣传示范区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我区的文化品牌、文化人才、文化形象,不断提高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内宣传,围绕提高群众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知晓率和对公共文化权益保障的满意率两个指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制作专题、开设专栏、设置标语、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宣传,真正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让全区人民了解创建、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坚决完成好创建任务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国家和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区的光荣使命,也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转变作风,通力协作,狠抓落实,确保创建工作达到预期成效。
一是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的关键在于领导责任的落实。要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在创建工作中的职责,把示范区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亲自协调、亲自督办、亲自落实,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专门抓,按照创建标准和分解下去的创建内容,拿出具体的措施招法,切实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齐心协力抓创建的良好局面。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舍得投入财力,舍得投入力量,将创建资金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要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创建办要围绕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运行和均等化、数字化、规范化、社会化方向开展制度研究设计,尽快在经费保障、人员培训、免费开放,镇街文化站、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运行和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努力形成一套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制度体系。各级文化场馆、场所都要做到制度醒牌上墙,基础资料齐全,规范入册归档,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常态化。
三是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单位、各部门要从观念上打破“就文化抓文化”的思维定式,从体制上破除文化部门单兵作战的局限,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及时补位,确保各个方面的主体责任、配合责任、监管责任全部落实,保证创建工作有序协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