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4 19:12: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篇1

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问题

我们可以在做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利用寓意不同的植物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植物观赏内容,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内涵所在。如梅兰竹菊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它们分别象征着高洁傲岸、幽雅空灵、虚心有节、冷艳清贞。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相结合,如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就是借着风掠过松林而发出瑟瑟的涛声让人深临其境。

而近些年来,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制造奇观,把古树从深山里搬进城市,古树树龄本已苍苍,还要被搬住进城市,硬挺着几根枯枝余留几片残片,在这个城市的风中苟延残喘。为求新奇,将没有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引进城市,如各大城市引种的银海枣、榕树等热带树种,夏日搭阴棚为其遮阳,冬日穿上暖衣为其御寒。城市森林植物配置为求创新,不顾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不仅有损美观,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园者产生的一种“速食”心态的体现。还有就是在城市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文化的揣摩及对精神方面的考虑,所以如今的园林建设缺乏了中国深邃的文化底蕴,已经经不起人们细细品味,剩下的只有外表美丽实则空泛的植物景观。

2 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进行选择。如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广场内视线通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供人们瞻仰、纪念,所以要将生态功能作为辅助元素,应采用软质绿化与硬质铺装结合设计方式,烘托纪念氛围,依据广场固有的主题与纪念意义进行植物的选择,并适应性确定风格及配置形式。商业广场更多的来体现城市商业繁华,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人流量大,我们应令其成为道路交叉点,合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确保植物景观设计不对交通实用功能造成影响,进行见缝插景、见缝插绿的科学设计,进而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绿地面积大,广场风格多异,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要让大家身处其中时感到精神放松,心情愉悦。

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 适应自然

采用乡土树种。我国富源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而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乡土树种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已经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3.2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就各不相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围绕广场主题,如选择不当则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种植松柏等。在进行草坪的设计时就可以选用耐践踏的品种,并采取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草坪的使用与维护巧妙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养护了草坪,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

3.3 遵循艺术性原则

篇2

二、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人性化的原则

设计从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增强城市景观的亲和力,城市景观的科技等手段,营造出健康、安全的和谐空间环境,能够使人和自然和谐的发展。城市广场的景观建设,首先要考虑人们使用的方便性,是人们选择景观进行活动的前提条件。改善的空间环境,提供给人们更加舒适的小气候,利于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是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城市广场景观是开放的公共空间,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与习惯,因此,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原则应该是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特殊群体对空间的特殊要求。城市广场景观建设,要注重地域特色的、生态型的景观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会使当地居民觉得亲切,自然,人们处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之中会感觉放松随性,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能够成为展示城市的特色与历史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广场的标志性景观。生态型的景观设计是景观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的自然生态的景观才是美丽的,注重生态能够吸引人们驻足停留的关键。人性化的设计是要设计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景观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设计出能实现人们活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城市广场的景观不单单是为了欣赏观看,而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相适应融合,人们置身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之中有一定的归属感,最终目标就是把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广场、人、城市的关系的和谐,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富有一定的人情味,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的需要。比如,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为人们提供一个幽静的散步、聊天的空间,也要考虑到为活泼爱玩耍的孩子们提供一个游玩、嬉戏、的空间场所,同时还要考虑到为年迈体弱的老年人人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性化的体现。景观的设置可以让人们接触到绿色,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鸟语花香的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景观设计,对城市广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较小的资源消耗满足人类的最大需求,同时,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以维持整个城市广场的发展系统的平衡。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广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要以生态城市的标准来作为城市广场建设的指导,已自然生态的理念去指导广场景观的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对景观的设计也就是生态景观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它是现代流行的一种设计方式,这种设计的理念就是让景观设计与自然的生态规律过程相协调一致,使城市广场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达到较小的程度。首先,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是指从城市广场的整体空间格局以及过程意义上对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景观就是一系列的生态系统的综合,要从空间格局与其发展的过程来认识,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力比如,风、水以及人的活动过程等等不可认为的自然界的力量,这些可持续性的过程,会影响到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很多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景观元素以及所在的空间位置等是构建城市广场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景观格局的持续性是广场景观设计可持续性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类获得持续性的生态服务的要求。其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特定环境内,其空间的所有的生物以及此环境的统称。大到一片森林或者一条河流,小到一块湿地或者一片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元素,这些生物元素之间不断的发生着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城市广场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可持续性会受到人为的干扰。把城市广场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的环境关系的调整来实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的再生功能。另外,景观的建设材料和施工的工程技术的可持续。景观建设要使用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就要对不可再生的资源加以保护的利用。同时,也要保护可再生资源有限的再生能力,要采取减用或者再次利用的方式。最后,是景观使用的可持续性。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景观使用也应该是可持续性的。人口的不断增长与有限的资源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对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进行保护和科学的管理,提高其利用率。因此,景观设计有责任设计出克持续性城市广场的景观,提高其利用率。倡导可持续性的环境理论,推动可持续发展。

篇3

(一)广场景观具有开放性

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开放空间,也是人们集会的主要场所,广场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决定了广场景观在内容和样式上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比如城市广场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与典故、旅游业的发展、社区文化、城市宣传、城市集会等都对广场景观起到了宣传开放的作用,城市景观最终成为大家所共有的精神乐园与一个城市的名片。

(二)景观设计与广场规划密不可分

景观设计应在符合广场规划布局大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广场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优化环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市政广场建设起到点睛的作用。此时景观作为一种融入广场规划的设计元素,本身依托于广场建筑而存在,当广场布局定型以后,需要考虑的主要是景观设计如何配合广场布局来达到最佳的整体视觉与设计效果,或是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更好地衬托出广场总体效果。

二、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广场景观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载体,也是城市社会、经济、~,fg~Li环境的深层表现。因此,在广场景观的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形象、功能、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与关系,因此在进行具体广场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广场景观作为开放艺术品,在一个具体的城市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城市的其它空间形式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来达到城市的生态环境目标。在广场的空间体系中,无论景观的功能、性质、规模、位置有{可不同,都是城市广场空间的有机整体,都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的景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展示景观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点。现代景观设计绝不只是广场的配景或背景,而是要因地适宜,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同时应重视历史人文景观的延续与保护性,这些都是我们从城市整体上进行广场景观设计与规划的原则,因而要对它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首先要考虑到环境的整体眭,具体就要考虑景观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时空连续性、和规模与景观作品的寓意思想,采取最适宜的设计方法,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广场景观的作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娱乐环境、塑造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形象。

(二)以人为本原则

广场景观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具体景观作品和作品寓意是否与当地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习惯与历史习俗相符。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就已经开始重视“以人为本”,也就是开始注重人性。我国城市景观建设在经过一段“功能至上”和“唯物质论”的追求后,开始认识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设计师的观念也由简单追求“简单、实用、易造”转为重视“历史、寓意、文化、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景观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允它必须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去。因此,做广场景观设计要明确一个基本点:简洁实用,以人为本,体现”人化”设计思想。

(三)宜“精”原则

篇4

引 言

寒地城市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城市广场融合了城市历史文化,体现了城市精神、特质,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和风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铺装景观作为广场景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寒地城市的广场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的景观设计却往往处于容易忽视的位置。在广场铺装景观设计中总存在一些问题:如铺装的色彩设计过于鲜艳、富丽,形成喧宾夺主混乱的气息;地面铺装选择的材料过多,各式各样的材料同时存在,大大破坏广场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地面铺装的形式单一,图案缺少变化等等。这都说明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1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1.1 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繁杂内涵不足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存在形态模糊繁杂的问题,过分追求形式和造型上的变化,削弱了空间的表达力及控制力,忽略了广场铺装景观整体形象的塑造。有的铺装景观设计的美感缺失,削弱了广场空间的性格和气氛,降低了广场铺装设计的艺术性,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有的盲目的模仿、照搬照抄国外的广场铺装设计,没有结合寒地城市自身特点,合理好处理继承与发展问题;还有的一些主题广场的铺装景观设计没有对主题烘托、氛围感染力的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实体艺术层面上没能反映出寒地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特征。这些都是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的处理不善,造成了寒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认同的遗失。

1.2 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选择忽视气候特性

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忽视寒地城市气候特点,没有考虑到广场地面铺装材料的防滑性,不能确保行人安全,降低了广场使用率。有的广场为了追求美观,全部使用花岗岩铺装,但是花岗岩渗水性较差,遇到冰雪天气,经行人的踩踏,很容易在表面形成凝结层,使材料的防滑性大大降低。有很多广场所使用的花岗岩材料虽用火烧面、斩假面、剁斧面等方法处理,但由于材料本身的硬度较高,抗压强度较低,这样的地面铺装在使用几年之后经常出现碎角、裂纹的情况,破坏了广场的使用环境,也增加了维修难度。

1.3 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运用脱离周围环境

铺装色彩设计如果脱离了环境,就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会降低广场的空间表现力。目前,很多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整体色彩较单一,最常用的色调是灰色,并基本作为广场地面主色调使用;绿色次之,基本以草坪的形式出现;然后是红色、黄色、黑色常作为点缀色出现,黄色调偶尔成为广场主色;最后是蓝色、橙色、白色、粉色在广场铺装色彩设计中也偶有采用。色彩在寒地广场铺装设计中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设计者不但没有很好的考虑环境中的色调的协调性,也没能对空间的限定、气氛的营造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大部分寒地广场铺装的色彩设计的组合变化突破度也较低,形成的花色图案也比较陈旧,弱化了对空间气氛的营造作用,缺乏丰富的空间表情,吸引力、感染力明显不足。

2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方法探析

2.1 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空间层次丰富

寒地城市冬季时间较长且寒冷多冰雪,必须考虑不良气候条件对人们户外运动的影响,使城市广场在不良的气候情况下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广场是人们共享的城市文明舞台,它既反映作为正常人群的需要,又要综合考虑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寒地城市广场铺装设计要考虑人行为的多元化需求,以及人对空间的感受。在铺装设计时应注意气候的适应性设计。城市广场底界面的多层次化有助于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而且有助于增加空间的趣味性。铺装景观造型的立体化也是寒地城市广场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可以结合绿化增加其空间活力和趣味。

2.2 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彰显地域文化

铺装材质的设计可以以传统文化与地域性特色为出发点,选取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要素在底界面上进行视觉性表达,以此表现地域性的真实感。应满足使用要求和气候特点,并提供坚实、耐磨、防滑的材料。材料表面质感也应进行合理选择,如要营造优美优雅、显得冷静的空间可以选择光滑细腻的材料;如要营造坚实,稳重,富有力度的空间可以选择石材。寒地广场铺装材质的设计构思同样需要立意,通过一定的造型、图案和空间组织将其巧妙地表现出来。根据具体环境,运用不同质感、图案和色彩的材料,创造动人的地面景观,表现和加强场地的特性。结合寒地城市空间的历史和现状、城市文脉,赋予广场铺装设计的历史性,使广场铺装设计既立足于现代,又要很好的与地域、历史、文化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广场文化环境。

2.3 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呼应环境色调

任何一座城市广场的色彩都不应是独立存在的,均应与广场周边的环境色彩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广场铺装景观的色彩设计应尊重城市历史,切不可将广场的色彩与周围建筑色彩相脱节,形成孤岛式的广场。铺装景观应考虑到铺装色彩和空间性质的符合与统一,与环境气氛相协调,与侧界面文化艺术效果相协调,属于它所在的空间性质。寒地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文化,在寒地广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应该通过地域色彩景观文化的表达,丰富寒地景观,体现地域的文化性与历史性,并为市民创造宜人的寒地公共空间,促进人们在空间内的使用和逗留,增加人群户外活动时间,形成良好公共空间氛围。所以要善于运用色彩来营造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呼应城市色彩肌理,展现寒地城市特有的文化色彩。

3 结 语

寒地城市广场受气候条件影响具有其特殊性,对于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寒地城市特点,从地域、气候等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对策,对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篇5

1 城市广场分类及植物配置

城市广场按照功能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市政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休闲娱乐广场,如图1。

图1 城市广场分类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加以选择。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广场内视线通透。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供人们瞻仰、纪念,植物在选择时可以采取硬质铺装与软质绿化景观相结合,可观、可游、可休憩。商业广场更多的体现城市商业繁华,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人流量大,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植物可以见缝插景,同时配以当地植物,体现城市的独特风格。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绿地面积大,广场风格多异,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

2 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一般原则

2.1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的广场分多个种类,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不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充分体现广场主题,如果选择不当就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放置大红大紫的植物就显得轻浮,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例如种植松柏等。另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层次,广场绿化不同于普遍绿化, 概括的说应是绿化加美化,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主次分明、层次丰富,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色, 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2.2 地域性植物的使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植被景观特点不同,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当地植物种源多,对地区气候适应性好,也更易于存活和生长。

2.3 遵循艺术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在植物的选择设计时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赋予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2.4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也是我们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达到广场的渲染效果,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很珍贵的植物,但如果其他廉价的植物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应该从成本方面考虑选择后者。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景观设计原则。

2.5 其他原则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原则外,我们还要重视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构思与定位、科学性原则、景观生态性原则、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等。多角度审视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3 结语

植物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有不同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使植物景观设计服务于广场预期效果,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广场植物景观的设计中,有很多行而有效的原则,如果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时能够根据需要兼顾不同的设计原则,找到最优的搭配方案,将给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温亚利,李和平,赵敏.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探讨——以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中山广场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09(2)

2 陈蓉.浅论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配置[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篇6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广场是最具活力和开放性的,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交流的场所及多元的精神空间,是城市中最具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被誉为“城市客厅”。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既继承了传统和历史,又传递着美的节奏和韵律,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城市广场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回归人性、重回自然,不仅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考虑,更要从广场使用者和感受者的角度出发,营造出形式多变、层次丰富、悦人的公共生活空间。

本文通过对防城港市北部湾广场的景观改造设计,以人与自然和谐、遵循生态低碳为原则,在人居环境多元化的空间设计改造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和摸索,力求将城市景观、居民的需求、以及当地城市的文化与生态有机结合。

1 广场特点分析

北部湾广场位于防城港市中心区南半部,南面临海,北侧为市政府行政办公大楼。广场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北广场主要以市政集会为主,南广场则以市民休闲为主,总占地面积约38.6公顷,为滨海广场。

1.1多功能相结合

北部湾广场功能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滨海广场环境的优越性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同时广场也兼顾市政广场职能,是集会以及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另外,随着北部湾滨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滨海广场既担负着城市功能又兼负着部分旅游功能。因此,广场景观改造设计时应将景观规划、市政功能以及旅游规划结合考虑,不仅要满足本地居民需要的同时还须考虑外来游客需求。

1.2景观资源丰富

滨海广场最大的特点就是濒临大海,处于海陆两大生态体系的边缘区,生态“边缘效应”造就了其空间独特的复合性景观特征。滨海景观包括滨海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人工环境景观。随着每天日月交替、潮涨潮落,海滨呈现出以时间变化为主的四维景象,景观资源十分丰富。

1.3空间独特性

城市滨海空间是城市中陆域与海域相连的特殊地段,是城市环境与文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滨海空间对城市面貌的重要作用是城市其他空间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较之于其他开放空间类型如滨江、滨湖等滨水空间,滨海开放空间能够更直接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形象,成为人们心理上默认的城市门户。

1.4生态敏感性

从生态学理论可知:两种或多种生态系统交汇地带往往具有较明显的生态敏感性和物种丰富性。滨海区是地球两大生态系统的交汇地,具有很强的生态敏感性,强烈的生态敏感性要求广场的改造规划设计中要更加尊重自然规律,严格保护自然生态区的平衡状态,广场水域中生长的红树林以及栖息的白鹭,就是生态承载力的最好体现。

1.5潮湿性和盐碱性

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海上的季风、洋流、降雨等因素的影响,滨海地区风力大、光照强、潮湿性和盐碱性状况非常明显。潮湿性和盐碱性特点严重影响了滨海广场改造中各种设施的设置和植物的种植设计。

2广场现状解读

(1)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视觉焦点,广场无任何主题性表达,没有视觉焦点的设计。同时因为它忽视了对防城港的历史、特色的了解,造成广场内涵缺乏,市民认同感低。

(2)广场界面不够完整,没有形成场所记忆。广场只是穿越式广场,无法给市民留下场所记忆。

(3)广场上原有的设计元素过于混乱,没能达到广场与周边建筑统一协调的效果。广场铺装材质单一,文化性和艺术性不够,提升艺术品质的空间较大。

(4)缺少设计细节,空间冷漠。广场缺乏设计细节,形式呆板,忽略了近人尺度,缺少绿化及花架、亭廊等遮阴设施,缺乏对人的关怀以及行为心理的研究,使人不愿意长时间停留。

(5)实用性不强,后期管理不到位。广场在实际使用中有诸多现实需求,原有设计几乎没有考虑这些需求,以致后期管理仓促应对,造成广场使用秩序混乱。

3 广场定位总结

场地的改造应该从当地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场地本身功能复合化发展的事实出发,是体验和谐生活的场所,城市居民置身其中能充分体验人文关怀。

经过充分解读现状,考虑到营造良好的户外公共环境,满足使用需求,强调防城港城市形象,是本次改造设计的核心。因此, 北部湾广场的定位应突出以下几点:

(1)市民文化休闲及市政集会为主要职能;

(2)突出滨海生态特点;

(3)以城市特色为文化主题。满足城市居民多种休闲、游憩、娱乐、集会、旅游参观、等多功能的“城市客厅”。

4 广场空间功能划分

广场的功能分区大致为一轴四区。“一轴”指的是贯穿南北广场的中心景观轴,轴上串联了风声水起、万众一心演艺场、海纳百川、亲水音乐圈、树阵迷宫、九曲桥、亲水木栈道和沿岸观景道等主要景观节点,一直延伸至海边。“四区”则分别是北广场行政集会区、文化碑林诗词苑区、海洋文化休闲区以及红树林观赏区。

5广场景观改造理念阐述

5.1提炼主题文化,建构场所记忆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精神场所,容易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这就需要广场具有可识别性及别具一格的文化特性,区别于其它场所,在市民内心留下印象,为人们所接受。充分考虑广大市民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以及行为模式,建立有精神认同的环境语言系统,使他们通过对滨海广场特质的感知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归宿感,建构起新的记忆场所。

5.2完善空间序列,突出视觉焦点

利用新增的实木花架变换的韵律起到对视线的引导,延续原有南北向的空间序列,加强广场的纵深感,结合原有铺地线条和绿化花池的凹凸变化,组合为视觉走廊,形成生动美观的广场空间,完善整个广场的核心景观轴线。

在广场中心增设天然石刻,力求主题突出,与周边建筑和绿化组合严谨,将海洋文化最为精华的诠释,在此抽象表达,形成能控制广场全局的主要标志性小品,同时塑造出广场的气氛.凸现该广场的休闲文化特征,形成富有变化、艺术情调浓厚的景观区域。

5.3深化设计细节, 强调人性关怀

一个好的广场景观设计,不仅整体方面要做文章,对细部的精心设计也不容忽视。广场空间环境的细部设计可以增强环境的“感人度”(即体验主体受环境感动、感染的程度),因此在此次广场改造设计中,将在广场内部小空间设置一些低矮的花坛,变化丰富的铺装、雕塑等环境小品、游憩设施等,有助于交往行为的发展,为可能发生的交往活动提供适当的场所,既可满足功能要求又增强感性认知上的趣味性。

在广场设计中,采用合理的围合比例、尺度、造型,合适的高度和连续性。在满足功能完善的情况下,加大绿化面积,乔木灌木结合,注重植物多样性与地域性。引入多种景观元素,塑造多样的空间形态特征,建构不同的空间感受与体验,使广场中的各种行为活动,获得平等、安全、自由、亲切、愉悦的心理感受,营造舒适、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

5.4构筑和谐界面,实用功能景观化

广场通过新增文化碑林、补种植物构筑新的界面,尤其是增加灌木及小乔木,增加绿化量、特别是接近视线高度的绿色植被数量,使植物密而不乱,形成种植的层次感,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同时充分运用当地具有滨海特色的本土植物如海芒果、龙血树、露兜树等植物造景,既突出特色又有助于广场外部形象的提升。

考虑到广场还承担着集会活动、信息展示、临时商品出售、车辆停放等实际功能。因此在本次设计中,将采用景观化的处理方式,给这些实际功能提供必要场所,使实用功能也成为景观,以可移动的灵活方式,将它们一并纳入到广场的景观改造体系中统一设计。

6 广场景观改造策略及措施

6.1强调广场的景观轴线

整合原广场中绿地、水体、微地形等景观要素,建立一种自由温和、亲切宜人的空间体验,完善场所结构。由入口开阔空间、中央石碑、花池树库、旱喷广场及亲水音乐栈道等有节奏感的系列空间构成贯穿整个广场的南北向景观主轴线,在主入口处设标示景石增加广场的标志性。几何的向心平面构图与立面的高差变化,强化了广场与城市的界面联系,对路人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吸引作用。新增刻字景石,赋予环境空间以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增强空间的整体性和文化感。

6.2建立多元化空间

南广场通过富有海洋特色的雕塑及神话故事浮雕来展示当地民俗文化,考虑到原中心广场景观区缺少舒适的休息设施,改造设计结合花池做木质坐凳,并通过局部改造铺装形式来提高环境形象。主体铺装以花岗石为主,简洁、大方,与景石的颜色相协调。滨水带亲水栈道上增设亲水平台,栈道改用实木铺设,丰富滨水景观。另外,在广场中轴线两侧增设木花架和廊架,使其在空间相互呼应,丰富了场地立体景观。同时廊架可作为临时活动悬挂宣传广告的媒介。抽象简洁的造型提升了广场的艺术品质,廊架下设计放置船甲板坐椅, 既增加了实用性又满足造景所需。

6.3塑造宜人的尺度与设施, 增加广场的亲和力

充分考虑人的空间尺度和行为需要,处理好铺装、坐椅、灯具、雕塑小品等的细部尺寸问题,塑造宜人的空间体量与尺度。提供周全的休闲观赏设施,布置方式多样化,如固定的长椅或可活动的椅子、花池、树池、草坪等,与环境有机结合,让市民真正感到坐在自己“客厅”里的舒适与轻松。充分考虑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在滨水地区、突出地面的物件或有高差的地方如座凳、护栏、矮墙或踏步设计灯光安全提示,使环境与最广大的使用者沟通,并为之服务。

6.4梳理交通,便捷集散

北广场重点考虑行政办公区的交通特点,合理组织车行交通路线,实行人车分流,并在广场两侧增设生态停车场。南广场则增设中央水体联系栈道,原南广场中央水体两岸之间缺乏直接的步行联系,不便于游人的游赏,导致中央水体景观的使用率低。因此改造方案于万众一心景点与海纳百川景点之间增设九曲拱桥进行步行联系,为游人的游览提供多种步行选择。

7 结语

城市广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广场空间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组成部分。广场的使用者和感受者使广场从原有的有限物质空间扩展到无限的精神文化层面中来,使其具有了生活的特质。因此, 城市广场的改造设计应该从人们生活的舒适性角度出发,营造宜人且具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在充分调查场地特征和使用者的反馈意见基础上确立设计理念与思路,针对原有不足加以改进,从而提出改造策略及措施。改造后的防城港北部湾广场将更好的发挥其“城市客厅”的功能,成为城市主要的展示与交往空间。尽管北部湾广场的景观改造设计已经结束,但是留给我们对空间优化及环境提升的思索却仍在继续。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万钧, 石颖. 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J].新建筑,2004(4):25-28

[2] 王征.城市广场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2005(4):11-12

[3] 卡米罗.西特《根据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规划》

[4]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

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现代人类众多的长途出行方式中,火车无疑是最常见的一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各个大中型城市的火车日均发送量能达到上万人、甚至几十万,这就需要站前广场有极大的容纳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合理疏导人流车流,保证旅客安全,提高通行效率。

1我国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均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前进速度飞快,但社会发展在某些方面并不平衡,过分注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需要国家制度循序渐进的优化。例如东北地区一些中小城市的火车站年代悠久,政府没有相应的人力和财力去维修和改善,广场大多仅有单调铺装,只满足车站外环境的一些基本交通功能,缺乏合理的设计致使人流混乱,更无任何美感。其实,一些伴随中东铁路应运而生的城市火车站充满浓郁的异域风情,应充分配合并利用这种特色展示城市特有的风韵[1]。2)更注重建筑主体,忽视景观设计。火车站建设对建筑主体通常耗费庞大财力,对景观设计却不重视,进而使某些建筑产生突兀、不和谐之感。例如唐山新火车站是全国地级市中建筑面积最大的火车站,然而庞大的建筑主体夹身于周围低矮局促的建筑群中显的极不和谐,宏伟的建筑主体前没有一丝软景,站前广场均是硬质铺装,杂乱无章的停放各种营运车和私家车(见图1),没有任何人流导向,给进出站的旅客带来极大的不便,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广场内部和周边道路常年交通堵塞,连周围居民也要绕道回家。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应在设计之初进行宏观的统筹规划,重视景观设计的功能作用和生态效益,要以此为戒,避免同样的混乱再次发生。3)景观设计不专业,往往画蛇添足。在城市火车站的整体设计当中,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应协调、统一的进行,不应把景观设计当作附属品草草了事,甚至画蛇添足。景观设计应由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专业的调查分析,并配合其他各个方面不断改进,综合衡量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进而完善城市火车站的功能作用和景观作用。

2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2.1注重以人为本

人首先对环境进行感知,然后把感觉和刺激转换为脑中的意象,从而产生行为反应[2]。人和人的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3]。我们进行的一切建造活动都是为了给人们创造更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人性化设计以充分调研为基础,从细部入手,将边界空间的过渡,休息空间的设施,植物景观和照明设施的设计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构建利于行人的景观环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2有机整体原则

有机整体原则应该包含两个层次:1)景观环境与建筑主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景观环境应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点,通过各种方式对人流和车流进行合理的过渡,景观设计要在整体上注重空间尺度的大小和比例的准确。2)整个火车站空间应该与城市规划大方向中其他城市要素协调统一。如武昌火车站的改建以高架广场的方案高效的解决了人流、车流和泊位问题,使之与城市交通完美融合。建筑通过高台、重檐及编钟外形来表达楚城的形体概念,但高架结构使车站与广场景观分离,旅客只能绕行进入火车站,不能停留在广场之中,广场临街的一侧是机动车快速通行路,旅客进出也非常不方便,因此使大面积的景观绿化成为了摆设,降低了景观利用率,且设计风格与建筑风格不符.

2.3经济性与高效性相结合

经济是世界城市化的原动力。城市设计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对城市发展又具有调节性和建设性,因此城市设计的过程也是一种经济活动[4]。经济高效原则是指要用有限的资源,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创造最优化的景观效益。经济性不等同于廉价或偷工减料,要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顾忌高效性。同时,还要兼顾环保和生态,如使用当地树种,避免自然生态环境中大树的移植。

2.4主题鲜明,彰显文化与历史

火车站作为城市门户之一对初次踏足的人们会产生深刻的第一印象,因此火车站广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不仅要注重视觉形象,更要注重视觉形象背后的深层内涵。场所使人产生感情,从而更加热爱所处的环境[3]。苏州火车站的景观设计从地域文化入手,与苏州古城格局呼应的宫格银杏树池,以佛教八宝之一的吉祥结为主题构成流线型山地,并以“廊空间”为主线构建步行系统等设计理念,都展现出“天人合一”“城市山林”的古典园林特色,是传统园林思想在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中的继承与创新。

3站前广场景观环境的作用

北戴河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部,距北京、天津等地只有2h~3h车程。美丽的沙滩和凉爽的气候使北戴河成为中国著名的避暑、疗养胜地之一。下面以北戴河为例说明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3.1完善功能

站前广场景观环境的合理规划可以提高车流和人流的通行效率。给予快速通行的旅客便捷的通行线路,设置相应的指示标志,利于人们快速找到目的地。对于慢速通行和短暂停留的人群设置不同的空间环境,避免人群占用主要通道。避免人流、车流和人车的交叉。根据出行人员数量和交通方式的统计与预测,合理规划各种交通工具占用的位置和数量。北戴河火车站采用步行最短的东西走向进出,西侧主要是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停车广场,东侧为私家车和旅游车的停车广场,现场调查发现出租车和旅游车的使用率最高,通行效率也最高,不易产生停滞。然而公交系统的使用率较低,等待停滞的旅客非常多,容易造成拥堵,因此应该在高峰期增加公交车的数量,避免危险隐患。出站口与城市主干道具有3.1m的高差,采用分层台阶和坡形花池的处理方法,可以避免产生压抑和突兀的视觉效果,彩色花卉也将白色高大的火车站衬托的富有生机.

3.2凸显地方文化

通过站前广场景观环境的设计凸显地方性文化。各种类型的城市广场都可以深度开发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使其能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并体现城市的个性与文化品格[5]。一个城市的文化是难以复制的,因为它埋藏了几千年的遗传文化密码[6]。北戴河火车站中轴线上是镌刻《浪淘沙•北戴河》手迹的巨石,巨石南侧连接着条形的景观跌水,石在水中,水环石绕,象征北戴河山海相依的自然景观。波浪状的条文铺装也让大家一下车便感受到海的气息。北戴河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具有悠久的历史,将废弃的火车翻新作为雕塑,并配合相同年代的人物雕塑,充分突出火车站独特的历史文化。

3.3生态价值

站前广场的绿地景观有利于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帮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组织城市景观。植被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质,还能降低周围的噪声,一定量的植被覆盖有利于减少地表辐射。盛夏时,水体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周围的温度,有利于营造适于停留的小气候环境。例如北戴河火车站的环形座椅中间栽植藤本月季,形成一个个色彩绚丽的花柱,围合出相对私密的空间,并且垂直绿化能吸附二氧化碳、降低噪声。景观跌水中设置小型喷泉和汀步,增加了景观参与性,让大家在炎炎夏日感受一片清凉,营造出一片和谐、欢快的氛围。

3.4积极的心理影响

植物景观和水景观对放松身心和平复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男性的作用更加明显,铺装的作用较小[7]。在火车站这个相对快节奏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摩擦会明显增多,加之对顺利出行的迫切期望,人们的心理就会出现焦躁、忧虑的情绪,通过植物景观和水景观的合理设计,有利于柔化情绪,对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4结语

随着历史的推进,城市火车站的规划和建设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注重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深度挖掘各个火车站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以人为本、有机整体、经济高效和历史文化等为原则,充分实现景观规划的作用,为今后火车站的整体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李文 付妍彤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美丽,焦健.东北地区火车站广场区域景观设计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6):186.

[2]张雯皓.环境心理学与城市市民广场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3][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33.

篇8

崇尚自然,顺物自然,返朴归真是中国古代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老庄哲学思想中,崇尚自然、顺物自然是其核心内容。“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即顺应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不去施加人性的力量,使其改变原有的自然之性,保全其”真“美”。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即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造艺术手法和当地建造材料,保护结合处免受自然多样性的影响破坏,体现地方山水风景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等等。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反映本土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沉积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文化观念对城市广场空间结构具有深层次的影响,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今天,想要“包容主义地”、“正确地”运用历史,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们需要广泛注意以下方面:

1.参考当地的历史原形; 2.参考世界范围内的原形;3.参考“遥远的”和“较近的”历史时期;4.全面探究历史先例;5.批判地评价对先例的选择和先例的种类。

显然,片面的历史参考是“排他的”,所以应该尽量避免。

广场是人与人交流的公共场所。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场所由空间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和历史文化涵义所构成。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文化扩散性与渗透性对本土化的影响

“本土化”实际上是一个内存的文化殖民过程,与其说它是非西方文化的复兴,倒不如说西方文化真正开始了对非西方文化的浸。在精英文化层面,本土主义知识分子所竭力倡导的“本土化”,却恰恰是要让西方文化合法地深入到本土文化的骨髓中去。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本土化的概念内涵就是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层面的概念在被引入地受当地历史、文化、经济、制度、技术等因素影响,在吸收过程中被认同、修正,进而转化为与本地城市广场建设体系相融合的操作层面的设计概念,操作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同时对理念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进行修正,这两种不同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概念互相影响,在实践中调整、发展、并最终成为理念和操作并重的“本土化”城市设计的过程。

尊重本土,与时俱进

“当然,在文化传统中继承下来的圣域,也不是那样原封不动地永久保存下去,它会随着时代而消失,或者发生变化……”黑川纪章说的这句话用哲学观来解释就是一种物质的绝对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因此,在城市休闲广场的设计中,我们既要保存和宣传自己国家的“圣域”,保护文化自尊心的根源的同时又必须承认别人的“圣域”。但不能一味地去模仿别人,抄袭别人。更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他人的排他思想。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么他是不会得到进步与成长的。

以人为本,创造人情化的场所空间

现代城市间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息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它的规划设计上十分明确,那就是更方便、更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注重对人所存于的空间中活动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深入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目的是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多样化的空间需要。在空间环境中活动的人,与人共处的行为中距离是最重要的。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篇9

南岸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中心区,四周紧靠重庆市繁华商业街。同时该枢纽工程横穿繁华商圈,有轨道交通、公交枢纽、慢行系统、过街设施等多种交通模式。南坪广场商业街是南岸枢纽工程的核心区域,是集交通、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新形象。项目现状具有3个特点:(1)商业氛围浓厚。南坪广场为轨道交通5号线枢纽站,周边紧邻商业商贸聚集区,建筑形态多样,立面装饰丰富,视觉效果良好。(2)交通流动密集。南坪广场兼具交通枢纽的功能,自行车、出租车、公交车、轨道交通等交通模式均有分布;地面交通以出租车、公交车为主,地下交通通过轨道交通实现快速过境,共同形成多层次立体交通。(3)人流量较大。南坪广场客流的主要行为内容包括驻足、穿行、休息,这就需要南坪广场景观具备通达特征与游憩功能。

1.2设计理念

项目秉承“便捷、大气、生态、宜居、人本”的设计理念。“便捷”体现在交通枢纽的中转和衔接功能;“大气”要求打造城市开放空间;“生态”则是加强绿化种植和群落营造;“宜居”则是营造视觉、触觉、嗅觉的景观体验;“人本”要求空间尺度设计满足人体工程学的需求。

1.3设计内容

项目自西向东分为和谐园、香樟岭、欢乐广场3部分。和谐园是绿地面积最大的区域,构建以微地形为主的步行空间,种植银杏、桂花、黄葛树、重阳木等植物,花岗岩和大理石拼花铺装,设置多样化的景观小品,活跃氛围。香樟岭为衔接地上地下交通和步行街两侧商业空间的步行系统,兼具人流集散的功能,采用列植乔木和艺术铺装的手法,增强空间通达性,种植具有芳香气味的香樟,增强人们的嗅觉体验。欢乐广场由宏盛广场和转盘组成,形成较为开敞的空间,在广场中设置公共座椅、音乐喷泉、景观雕塑等。

2景观大树在绿化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大树是指园林中姿态美观、枝叶茂盛的高大乔木。南坪广场景观设计中,利用一部分景观大树来营造浓郁的开放空间。

2.1树阵广场

香樟岭景区中,轨道交通上盖面板形成较宽的开敞空间,从车辆掉头处延伸至地下出入口,该区域设计树阵广场。树阵广场均种植高大的香樟,分为4列,地面采用广场砖和花岗岩铺装。树阵广场形成“上、中、下”3个空间层次:上部由树冠和树冠的重叠,形成步行道的封闭顶平面,夏季可营造良好的遮阴效果;中部是以香樟树干形成的通透空间,人们的视线游离在香樟枝干之间,既有视线遮蔽,又有视线穿透;下部为铺装层,采用硬质铺装和软质铺装相结合的形式。四季常绿的香樟树,增强了场地的自然性和亲和力。值得注意的是,香樟岭的步行道上还设有设备井,树阵将设备井道围合起来,将步行道路和设备井道巧妙隔开。

2.2主干行道树

行道树是道路绿化的重要内容。南坪广场是交通枢纽,两侧道路绿化的工程量较大,设计选择枝干分支点较高的乔木作为行道树,营造“行道树+地被”和“行道树+灌木”两种空间模式。行道树空间营造需注意两点:(1)行道树的间距:行道树要构成道路空间的分割,又要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保障行车视线的联系;(2)行道树的景观:南坪广场行道树运用色叶树种,包括鹅掌楸、银杏、枫香等,尤其是以银杏构成的林荫道,每到秋天金色的树叶漫天飞舞,树叶堆积在灌木和地被上,可谓当地一景。

2.3孤景树

孤景树能够形成空间的焦点。南坪广场绿化中,运用部分孤景树,形成连贯的面状空间,增添了园林游览的氛围。孤景树应具有良好的姿态,中国传统园林对树木的要求是“古、奇、雅”,孤景树造型的优雅多姿,增添了场地的休闲氛围。孤景树应具有季相特征,即形成特有季节的特有景观,如樱花春季烂漫、合欢夏季添景、银杏秋季飞舞、雪松冬季傲立。孤景树能够形成空间人流的聚集和分散。孤景树周边设置树池、座椅等,为人们提供休息空间;孤景树位于道路中央,能够分流人流。在景观设计与施工中,孤赏树的形态和造型选择是颇具争议的内容,孤赏树如何与场地达成和谐,并且具有审美价值,都甚为讲究。为此,在该案的设计施工中,设计制定了孤赏树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维度的建立,形成对孤赏树造型的科学评价,提高景观树种的质量。在该项目中,大银杏为心形叶,秋色金黄,形成广场空间的核心景观;大桂花叶色四季常青,具有革质的触感,秋天丹桂飘香,花香和花色萦绕在广场中;黄葛树枝形优美,树冠宽广,高度达10多m,形成广场上的遮阴空间。

2.4植物组团中的骨干树

植物组团是园林空间塑造的重要内容。植物组团中设置的骨干树,通常为乔木。乔木的设置形成植物群落的色彩基调,如和谐园的植物群落中,以黄葛树、银杏、桂花为骨干树种,则形成绿、黄相间的基调色彩。乔木的设置形成了植物群落的空间形态,乔木设置的位置不同,形成空间围合的感受也不同,可以形成封闭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等多种形态。

3景观大树周边环境设计

景观大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是空间亲和性、适宜性的重要体现。南坪广场景观大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主要涉及树池、支护、铺装。

3.1树池设计

南坪广场项目树池设计体现了自然性和亲和性。树池上设置镂空井盖,能够有效地防止树池中的土壤外溢,同时增强了树池的稳定性,形成与道路地面的顺畅衔接。自然性的树池则丰富多样,有的采用卵石等镶嵌,有的采用围栏装饰。树池设计增强了景观大树与空间的融合。

3.2支护设计

景观大树的支护设施,能够增强大树的稳定性,防止倾倒、垮塌事故;同时,景观大树的支护设置能够美化环境,增强空间的亲和力。南坪广场景观大树的支护设施采用原木或钢管,形成十字围栏。原木支护具有自然的肌理,可采用木桩或竹,有些景观大树较高,可将支护原木延伸至路面,以增强景观大树和路面空间的联系,从而打破了路面呆板的造型。钢管为主的支护,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适用于较为高大的景观树木,有时还要根据景观大树的形态和位置,进行专门设计,以增强景观大树支撑体系的稳定性。

3.3铺装设计

景观大树周边的铺装设计也是南坪广场景观设计的亮点,主要采用以下方式:(1)青砖或卵石铺地。青砖铺地营造古朴、素雅的空间环境,还可以在青砖上雕刻图案,形成地面的肌理质感;卵石铺地能够拼合成各色花纹,增强树池景观空间的丰富性。(2)将树池周边铺装与环境座椅相结合。可以采用条石铺装,条石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触摸肌理。可以闲散地设置石头座椅,石头座椅三五成群,营造自然、亲和的交流空间。

4景观大树移栽与养护

4.1大树移栽

景观大树移栽与养护是确保广场景观效果的重要步骤,大树移栽与养护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适宜的移栽时间。秋季气温低、蒸发小、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根系的恢复和生长,是大树移栽的适宜季节。在移栽时间上,避免在白天的午间移栽,尽可能选择多雨的阴天进行移栽。(2)大树挖掘。提前1~2个生长周期对大树进行“断根缩土”,以大树为中心,树径的3~4倍为半径画圆,在圆圈挖沟30~40cm,深度在60~80cm之间,挖掘过程中需剪断直径较小的根系,以促进大树根系的恢复与生长。移栽前,需剪断大树的枝条和树叶。该案中采用的银杏、大桂花、黄葛树,修剪量为树冠的1/3~1/2。挖掘后,需对大树的根系进行光滑处理,喷洒消毒液,在枝干的修剪部位涂抹生长素,土球进行多层捆扎,防止泥土脱落。(3)大树运输。大树在吊装和运输时,需在大树的底部铺设软垫,土球两侧用沙袋支住避免行车时土球滚动,在吊装上车时一定要轻缓,避免损伤树体和土球,行车时要注意平稳,尽量避免起伏振动,避免树体受到损伤。(4)大树定植。大树运输至场地后,要尽快定植,当大树土球进入树穴后,要调整树干,保障树体正直,固定树体,去除土球外的草绳,再分层填土压实,上支架加固树体,防止风吹动根。

4.2大树养护

大树移栽后的养护,也是确保景观效果的关键。该案中大树养护主要做好3方面:(1)水分管理。大树移栽后,树根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要在大树周边设置围堰,围堰高度20~25cm,浇水需1次浇透,日均3~5次。若遇大雨等天气,则应对大树做好防洪排涝措施。(2)做好树木遮阴。夏天,在树干上方设置遮阴棚,搭建遮阴棚的材料最好采用钢管亦或粗壮的树干,棚的大小和树的冠幅相当,高于树冠50cm以上,以防太阳强烈灼伤树枝树叶。(3)剥芽除萌。大树移栽后,部分树木的萌芽能力较强,应分次进行剥芽和除萌,以减少养分消耗,保证树冠在短期内快速形成。

篇10

1 城市广场的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1.1 游憩集会广场

游憩集会广场主要为人们提供一个集会、休息、娱乐的室外活动空间,如市政府前的广场、行政办公建筑群中的广场等,均具有集会和游憩的作用。这些广场平时可供游览及一般的活动之用,需要时可供集会游行之用。因而广场上要有足够的集会游行面积,并能合理组织交通,保证集会游行时大量人流的迅速集散。广场上应有丰富的小环境和适当的空间划分,为人们平日里交往、娱乐提供尺寸适宜的室外空间。

1.2 纪念性广场

纪念性广场是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广场,如解放纪念碑、抗洪抢险纪念碑或历史文物、烈士塑像等;此外,围绕艺术或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设施等形成的建筑广场也属于纪念性广场。对这些广场的比例、尺度、空间组织以及观赏时的视线、视角等要详加考虑。纪念性广场要突出纪念主题,强化其感染力与纪念意义,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但同时应兼顾现代城市广场的多样化、复合型功能要求。

2 广场的比例尺度设计

2.1 广场的比例

为防止广场比例失调,城市广场的长宽比不得大于3∶1,并至少有70%面积位于同一高程内,以避免广场面积零散;街坊内的广场应有足够宽度,最少12m,以使阳光能直射到地坪上,产生舒适感。一般来说,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4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

2.2 广场的尺度

广场的尺度应根据广场的功能要求、广场的规模与人们的活动要求而定。大广场中的组成部分应有较大的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部分应有较小的尺度。一个满足美感要求的广场,应是既足够大,能产生开阔感使人放松,又足够小,能取得封闭而使人有安全感。广场上踏步、石阶、人行道的宽度,则应根据人的活动要求确定,车行道宽度、停车场面积等要符合人和交通工具的尺度要求。作为人们休闲、交往和群体活动的文化广场,尺度是由其共享功能、视觉要求和心理因素综合考虑的,其长、宽一般应控制在20~30m左右较为适合。

3 广场的绿化与铺装

3.1 广场的绿化

广场上设置绿化特别是艺术水平较高的绿化,不仅能增加广场的表现力,还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如对环境的美化、对空气的净化、对小气候的调节、对噪声的阻隔等。在规则形广场中多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在非规则形的广场中多采用自由式的绿化布置,而在靠近建筑物的地方宜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绿化布置应不遮挡主要视线、不妨碍交通,并与建筑物共同组成优美的景观。

3.2 广场的地面铺装

广场的地面要根据不同要求铺装,可采用石板、石块、面砖、混凝土块等镶嵌拼装成各种图案花纹,以丰富广场空间的表现力,但同时应满足排水的坡度要求,能顺利地解决场地的问题。有时因铺装材料、施工技术和艺术处理等的要求,广场地面上须划分网格或各式图案,亦可增强广场的尺度感。

4 广场设计原则

4.1 生态环境原则

城市广场建设应从设计的阶段通盘考虑,结合规划地的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到绿地安排,都应当遵循生态规律,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或通过规划手段恢复、改善已经恶化的生态环境。

4.2 适宜性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A.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B.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C.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D.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此外,根据地形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结合其它设计原则,在城市的特殊节点上发展小型广场是今后城市广场发展的一个方向。

篇11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3-01

一、以城镇背景为原则

小城镇广场空间是人工环境与大自然相互依存,构成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组成的生态环境。城镇空间应该是由它所处的自然字典里条件下生长出来,不仅在生态上与自然环境呈平衡关系,而且要尊重自然和自然亲密的相处。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追其根源,一个城镇的形成是经历很多年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形成了一个城镇自己的城镇文脉,设计者应该从城镇文脉、传承和风格这三点来贯彻整个设计理念,在历史与现实间,找到合适的取舍点,既要传承历史,有药改善地区环境,振兴地区活力。

在城镇广场建设中,要以区域城镇背景为基础,主义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特征,从城镇广场建设中认识到自然要素与文化传统的宝贵,寻求城市与自然环境、文化的形式呼应,主用利用城镇背景来创造空间特色。

二、以生态基础为原则

重视原始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化与水被称为广场上的绿色通道和蓝色通道,人们越来越青睐于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型广场。能够享受清新的空气,享受幽静的环境,享受自然带来的生机。一般说来,小城镇广场的绿化率不应该低于50%,水虽没有固定的要求,但水体的造景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是小城镇广场的生命所在。

城镇广场的开发应该强调区域生态环境的规划和保护,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下,在宏观调控规划发展格局中,科学有效的保护当地生态资源从而不会危及到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良好的生态坏境、优美的视觉景观,是城镇广场的先决条件,是城镇广场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三、以社会公众为原则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研究人类动机时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意动需要和认知、理解需要以及审美需要,并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最低级的需要开始,向高级的需要发展呈阶梯形。具体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设计在以人的各种需求和现有条件下,不仅考虑人物质性的生理需求,也将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求,协调、平衡情感对于社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更好适应社会的生存,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小城镇广场设计是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公众并非一个单一笼统的概念,而是各种参与社会活动的民众集合体的代称。设计从来都是与社会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最初的价值是“人”,最终的价值尺度也是“人”,但“人”不是孤立的、物质的人,而是社会的、精神的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正是这些有着相对独立性,统一存在且又相互联系的群体的集合构成了整体的社会公众。社会是有着相互认同、团结感和集体目标的人的集合。”

四、以城镇未来发展为原则

(一)创建有活力的生活型小城镇广场

小城镇广场是人造的生活空间,是对自然、对生活条件的反映。可以说,小城镇广场的休闲交往活动是小城镇空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设计小城镇广场时,必须十分关注场所与社会活动的互动,因为空间是社会活动的载体和展示场所,社会活动为小城镇空间创造活力和个性,空间与行为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创造出适应城镇环境的城镇广场环境场所空间。

(二)创造生态、平等、效益的小城镇广场

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是“环境、社会、经济”大循环的系统下,简易个“生态、平等、效益”的区域特色生态小城镇景观广场。生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演绎规律,以各种形式的生态环保形式作为广场资源的驱动力。在小城镇广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理由保证自然和谐,生态稳定的社会环境。效率:在小城镇广场的建立中,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和调动经济关系,在小城镇广场的基础上,发挥其广场自身的功能潜力,以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创造适合城镇未来发展的小城镇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