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14:12: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任何一种新学法都应旨在激发学生的自学习惯。“反弹琵琶”,教师不做“演员”而做“导演”,让学生演活演好自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授《谈骨气》一文时,我们提前布置,这样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们不仅认真观察教师上课时如何组织语言导入课文、如何帮助他,理清文章脉络,如何设计提问,而且还认真刻苦地钻研课文,学些“教案”,演练试讲。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求问、求知,我们画龙点睛,双向交流。这样,学生自然地吃透了教材,笑话了知识。“角色”换位,我们不再作为学生单纯依赖的“拐杖”,学生感到有压力,这样就会形成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定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二、质疑习惯
主动质疑,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经常的做法是:课堂上,放胆让学生向教师质疑问难,鼓励学生“难”教师;课后,让学生自编作业题;学段结束,让学生自拟试卷,并确定答案;作文互相批改,有时让学生给老师的“下水文”写评语、打分数……
例如,学习《哥白尼》一文时,我们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最疑惑的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由老师集中回答回答,直到学生满意为止。有的学生三番五次将纸条送上来,提出的问题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全面,真正“陷”了进去。加上教师巧妙点拨,学生更加入趣、入耳、入心。
三、思辨习惯
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辨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教师代读代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它却带有不可避免消极因素。而“角色”换位对学生提出了自我设疑、自我纠疑的高要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掌握分析为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其实质就是诱导学生“动”,在“动”中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学生从设疑到解疑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而且,不少人把“发展”与考试分数等同看待,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在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变学生的“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发展奠定怎样的基础?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科学发展上,可以从抓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其实,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一旦爱上了语文,他们的科学发展就有了不竭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语文的独特优势,采用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等手段,扩大了视野,拓深了知识,激发了兴趣,创设了情境,激活了思维,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素质科学发展。
二、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这里讲的“科学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学生的科学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不仅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还要使他们热爱语文学习,学会学习,为他们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指不同个体的科学发展。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加德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组成,每个人智力成分中的优势部分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优势部分决定了人的智力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学中我们牢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学生要多一点赞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沟通,少一点隔阂;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挥动前进的翅膀,追求人生的目标,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将会不断延伸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工夫。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继续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就会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飞翔。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思考,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了朝思暮盼的于勒,这是为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出我的意料,有的说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有的说,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有的说,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还有的说,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是他们金钱至上的意识造成的;是社会文化造成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看来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最后,我适时总结,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四、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呈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说:“由于竞争成为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团结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合作精神。因此,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交流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订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探究时,要求他们四人一组,探究,最终,由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结果经过讨论,学生的见地很深,大部分认为,小说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人与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少数同学认为,小说揭示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菲利普夫妇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同时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佐证了他们的观点。最后我尝试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让学生对下联,来概括小说的主题。结果学生经过交流合作,得出下联“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素质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主要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的,虽然我们之前也一直在提高效课堂,但过去的“高效”,仍然主要停留在成绩提高的快、升学率高的标准上,是在应试教育理念下的一种狭义的“高效”。本文拟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重新梳理和探讨,旨在提出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新思路,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一、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思路
1.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高效地导入课堂
课堂能否抓住学生,很可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有效的课堂开局,一个瞬间能够抓住学生的课堂,其所能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课堂必然也会是高效的。而以往,我们的课堂由于很多原因的影响,一方面是为了赶进度,另一方面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几套“模拟题”,教师基本上都是开门见山地给学生讲课文,讲语法,讲写作。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这种课堂倒也习惯,但基本上都处于一种麻木的地步,机械地记忆着教师传授的东西,这种课堂的效率肯定不能说是高效课堂。如果非要说是高效,那只能说是在特殊的教学制度下形成的知识的高效记忆的课堂。其实,初中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叛逆心,而且缺乏耐心,但是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新奇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的利用学生们这些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们的想法,让学生们感觉课堂有趣,有意义,符合他们的“审美观”。比如,学习《论语》中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看太阳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时,颜色、大小、温度的区别,之后以太阳颜色为例解释冷暖色调的区别,以大小为例讲讲光渗效应等,以及这些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引出论语里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入论语中其它的篇章。这样开局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而如果开局就讲古文,学生本身对古文就不了解,再没有铺垫,必然学起来就费劲,而且也没有很高的兴致。
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效地开展探究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初中语文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初中“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学习的核心还在于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单纯是一个知识“受众”。当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了,学生也就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课堂自然就会高效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知识的承载体。比如,学习《苏州园林》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其中的巧夺天工,没有条件的可以就近让学生参观古代的一些园林景点,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加深学生对于文中描写看到于勒前后人物的反差。
3.以人为本的教案设计,高效地进行备课
设计教案,是教师进行授课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教师最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一次有效的教案设计,对于把握整堂课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课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些事情,教案中没办法预想,导致课堂的进度受到影响,而且课堂效率也受到影响。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突然对一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这时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把学生的问题搁置,很可能把学生们燃起的思索和探究的火花就此被扑灭,再也不会重演。很多课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应该提前在设计教案时,针对某些容易因为同学感兴趣或者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预留出一部分时间。绝对不能为了赶进度,不允许学生们思考和探究,很可能这一次的积极讨论,对于整章节的学习,甚至这一类知识的学习都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结语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知识性兼备的学科,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形成了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同时,语文学科中还饱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的理念,另一方面,初中语文还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必修科目,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高效课堂形成的方法,并不断地提炼与总结,虽然没有人能说明某种方法一定是最有效的,但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就必将可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高效语文课堂授课模式。
“自主学习”是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高度关注的热议话题。所谓“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把它概括为:建立在学生自主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学习遇到疑问,教师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例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让学生思考“父亲是不是真的确定不了那是叔叔?那为什么还脸色煞白地让母亲去看个究竟?”让他们根据语言、神态去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使学生更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像这样该问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设疑、释疑中理解文章的主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2、以境引趣。教师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班上经常开展自学比赛活动,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等,或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完成的任务最多,或在限定任务量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最少。竞赛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状态,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制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
传统的语文教案是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参考书的思路,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制订的。在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时往往忽视学生这一头,不太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因而所制订的教案片面体现了教师的主宰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常常侧重于知识内容,很少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更少考虑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差异。教师过多地考虑我怎么教好这一课,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好这一课。这种备课观念一定要转变过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针对学生各自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参与设计目标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答辩能力、探究能力,提出相关的问题后由学生自读自悟,从而实现由教师的讲授向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转变。在作业的设计上,要改变教师a单向命题的状况,把教师出题与学生自主找题结合起来,把作业的难易程度与学生个体的答题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我出题的意识和习惯,调动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作业积极性。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初中语文教学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氛围。初中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极强的表现欲。语文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互问质疑、情境设计等手段,诱发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确保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每一节课安排相当的时间放手由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解疑、去体悟。这一点教师要舍得忍痛割爱。而这些时间内学生释放出来的能量与才华是最可宝贵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情感,开展群体的竞争式的交流活动,例如演讲时空、辩论比赛、口头作文、即景表演等,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语文教师要有博大的情怀、坦荡的胸襟、宽容的风度,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与见解,培养学生大胆怀疑、勇于挑战的胆量,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理敢争。这样的愉悦的双赢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四、正确评价,把总结反思的权力让给学生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仅知道“学什么”“怎样学”还不够,还必须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学到了什么水平,这就有赖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有效的评价活动。在评价中,应尽量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避免只与少数尖子学生对话;应以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应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避免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注意智谋的激励,既不能挫伤学生也不要廉价表扬。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即不仅要重视学业结果的评价,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以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唯一的理念。在课堂上可围绕其“自主学习”品质外显行为特征展开评价。如能否积极参与?能否独立思考?能否自由表达?能否善于探究?能否敢于否定?能否富于想象等。在评价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强化其正确的思考过程,不断纠正错误的思维习惯,逐步改善学生自己今后的学习策略。
五、开展多样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初中学生好动,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能力。活动可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不一定只指课外活动,课内也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比如课堂的查字典比赛、书法活动、仿句练习、网络资料搜寻、网页制作等活动。专门开设语文活动课,分小组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比如自我介绍、家庭介绍、宠物介绍、家乡介绍、民居介绍;自创相声小品表演、自创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节目主持、社会热点评论、小辩论……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文体里,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较为浓厚,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生动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除了要熟悉文本外还要备好学生,精心设计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案。
二、注重预习,事半功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说往往篇幅宏大、内涵蕴藉、手法多变,短时间内阅读量大,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在一堂课内难以兼顾全面。因而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熟读文本三遍,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巧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情境导入,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教《杨修之死》以前,可以一边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展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图片,用它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人物——曹操和杨修。如是设置虽然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在课文学习前开启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四、抓住情节,分析人物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情节及人物刻画之上。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可谓情节跌宕起伏,在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的梳理中就会妙趣横生,课堂就会活跃,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对人物描写方面细致引导展示,则更会增加形象性,小说的魅力就更能体现出来。在授课中如何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让小说中的人物展示出来,小说的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得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转贴于 五、多变教法,多维展示
1、影视欣赏法。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欣赏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魅力,这对小说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多数同学对三国时期的人物都较为陌生,为此,讲授《杨修之死》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有较多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借此学习感受编剧、导演、演员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把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该文的主要特色在于讽刺笔调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文章平中生奇、妙趣横生。我们不要急于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忙于去分析、讲解,而应重点抓住一些“变化”来下工夫,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在范进中举前,他是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有用的人”,贬得范进一钱不值;而当范进中举以后,他的态度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称范进是“贤婿”、是“老爷”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之能事。据此,可以趁势提问:为什么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这和什么有关?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同学们自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关,进而看到其腐朽的本质。
3、改变情节法。
一、引言
语文在初中阶段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长久以来僵化的教学方法、创新缓慢的教学理念,使得本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却显得单调乏味。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唯成绩提高为唯一目标的思想占据主导的缘故,再加上部分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高效课堂,主要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的,虽然我们之前也一直在提高效课堂,但过去的“高效”,仍然主要停留在成绩提高的快、升学率高的标准上,是在应试教育理念下的一种狭义的“高效”。本文拟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重新梳理和探讨,旨在提出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新思路,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二、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思路
1.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高效地导入课堂
课堂能否抓住学生,很可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有效的课堂开局,一个瞬间能够抓住学生的课堂,其所能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课堂必然也会是高效的。而以往,我们的课堂由于很多原因的影响,一方面是为了赶进度,另一方面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几套“模拟题”,教师基本上都是开门见山地给学生讲课文,讲语法,讲写作。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这种课堂倒也习惯,但基本上都处于一种麻木的地步,机械地记忆着教师传授的东西,这种课堂的效率肯定不能说是高效课堂。如果非要说是高效,那只能说是在特殊的教学制度下形成的知识的高效记忆的课堂。其实,初中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叛逆心,而且缺乏耐心,但是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新奇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的利用学生们这些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们的想法,让学生们感觉课堂有趣,有意义,符合他们的“审美观”。比如,学习《论语》中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看太阳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时,颜色、大小、温度的区别,之后以太阳颜色为例解释冷暖色调的区别,以大小为例讲讲光渗效应等,以及这些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引出论语里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入论语中其它的篇章。这样开局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而如果开局就讲古文,学生本身对古文就不了解,再没有铺垫,必然学起来就费劲,而且也没有很高的兴致。
2.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高效地差异教学
传统中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拿着标准的教案,采用标准的管理,进行着标准的考试,目的是想让学生都达到一个标准。但仔细想想,这些来自于不同的小学、不同的家庭,具有的是不同的知识结构,拥有者不同的智商与兴趣。就好比,公园里的植物,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科、属,拥有着各异的生育习性,需要的是不同的管理方式,他们开花时期不同,外形特征各异,我们有什么理由必须对它们采用同一种管理模式,让这些植物都一起开花,一起结果。这个现实吗?同样,我们这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在同一堂语文课上,有的学生感觉教师讲的太简单,听着没意义,而有的同学感觉听着太费劲,根本就是听“天书”,这种课堂有可能是高效的吗?肯定不会!所以,我们需要正视学生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他们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在他们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用符合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考核,这种教学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而且,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才可能会让这种学习的动力持续的进行下去,并最终形成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
3.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效地开展探究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初中语文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初中“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学习的核心还在于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单纯是一个知识“受众”。当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了,学生也就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课堂自然就会高效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知识的承载体。比如,学习《苏州园林》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其中的巧夺天工,没有条件的可以就近让学生参观古代的一些园林景点,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加深学生对于文中描写看到于勒前后人物的反差。
4.以人为本的教案设计,高效地进行备课
设计教案,是教师进行授课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教师最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一次有效的教案设计,对于把握整堂课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课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些事情,教案中没办法预想,导致课堂的进度受到影响,而且课堂效率也受到影响。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突然对一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这时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把学生的问题搁置,很可能把学生们燃起的思索和探究的火花就此被扑灭,再也不会重演。很多课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应该提前在设计教案时,针对某些容易因为同学感兴趣或者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预留出一部分时间。绝对不能为了赶进度,不允许学生们思考和探究,很可能这一次的积极讨论,对于整章节的学习,甚至这一类知识的学习都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知识性兼备的学科,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形成了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同时,语文学科中还饱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的理念,另一方面,初中语文还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必修科目,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高效课堂形成的方法,并不断地提炼与总结,虽然没有人能说明某种方法一定是最有效的,但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就必将可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高效语文课堂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首先,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兴趣,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氛围,结合文本,设计有针对性的目标,课堂自然有趣,效率自然高。例如在教授《孔乙己》前,笔者先让学生画画封建社会读书人的众生相,总结一些共同点,再猜一猜孔乙己的特点和命运。正式上课时,学生积极发言,气氛空前热烈。在学习了戏剧单元之后,根据戏剧文学常识,编写课本剧《变色龙》,并安排学生排练一段时间,再找时间演出,一时间,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空前浓厚。
其次,充分相信学生。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学习的能力也很强。老师千万不要仅凭经验去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一些简单的文学常识、词语的语音、解释等,老师还要一一讲解甚至板书,那种场面可想而知,效果肯定极差。并且,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可以引入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学习能力积分累计的方式,开展课堂竞争。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列举一道道不同分值的“数学题”,答对了,积分累计;班级制作积分表,得分情况一目了然。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是希望超越别人证明自己的,通过一次次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的学习评比,学生的参与率、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高。在教授《春》这篇散文时,完全放手学生,各小组开展朗读、课文分析、五幅图画描绘比赛,学生完全融入到浓烈的竞赛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课文的学习。
高效课堂途径三,就是精心准备教案,把握虚实相生的原则。在新课改的要求中,特别要摈弃那种“是不是”“是什么”“讨论一下”等问题式的提纲教案,而应该是精心准备的一次动态演出,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大量的空白,让学生根据情节、情景进行表演、回答、叙述等。特别是教师的语言,要留有很大的空白,让学生说出答案,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引起其他学生的抢答、纠正、补充,进而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无论是在盼、赞、遇、躲于勒的哪个环节中,恰当的留白,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的任务基本都实现了,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
高效课堂途径四,利用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很好的途径。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不但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还得适合小组成员进行探讨,不能简单的让一个学生不经过合作探究就完全取得答案,必须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答案才完整。反之,合作就没有了吸引力。比如在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时,不但要求总结出特点,还得相应地举出几个例子来,并结合例句分析。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的学习效果、热情就非常高。
充分利用展示,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又一途径。教师的展示,可以在上课之前,把课文的或课堂的目的、重难点、要求、提示等内容,提前展示给学生。如果可能,就充分利用媒体,力求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也可以在课后,把自己这堂课的心得与学生分享和交流,让学生提建议,这样不但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加深了师生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有可能,还可以利用展示平台,把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作简略的分析和评比。学生的展示,可以扩大到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既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可以展示错误,甚至可以加入课外的实践内容、社会热点的点评等,都可以在恰当的时间、氛围中展示。在综合性学习“走进社区”一课中,课前笔者展示了很多城市社区的信息,学生却展示了很多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社区里的人和事,并且把社会热点—--绿色、环保、留守儿童、和谐、日渐消失的乡村等因素都加进去了,还综合了很多语文科学习的能力训练项目,这一堂课,让笔者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16-01
自在去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倡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供给侧”一时成为高频率流行词语。“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指的是经济发展中的供给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像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学生是需求侧,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教师是供给侧,强调这一方的改革,其中之一便是跟上需求方学生的要求。仅就学生预习能力培养而言,教师也应当进行供给侧改革,淘汰满堂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教学法等去适应学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关注时间,设计预习
课前预习花的是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个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已经占用了不少,因此预习一定要有质和量的控制。一些导学案常常一发就是四页A4纸,其中还包含不少需要慢慢思考的难题。虽然初中都安排有一些自习课,但自习课与学生的需求总是存在错位:七年级自习课虽多,但学生的自习能力很弱,他们正需要教师的多多指导;八年级学生自习能力增强了,却由于科目多,自习课变得非常少;九年级学生自习能力强,但因为毕业在即,一些教师频繁占用自习课,使得学生的自习时间显著减少。
面对这样的矛盾,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策划。首先,预习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明确要求,提醒学生知道自己在预习时要获得什么结果,如果达不到,要做好原因和过程的记录,以便在课堂上寻求解决。其次,预习的量要适度,前文所述的四张A4纸就不可取,如果不是七年级,最好不要用量的积累增加学生的负担,以免引起他们的抱怨,即便是七年级,难度不够,也不要用数量来凑。再次,难度要适中。
二、关注重点,引导方法
课前预习要有效,学生还必须掌握预习的方法。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记得从教不久,笔者在研读名师教案时,发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规律性步骤,于是灵机一动,就直接挪用过来给学生当做预习方法: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2.了解作者资料;3.给课文分部分,并分别写出大意;4.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细细品读,做课后练习;5.归纳文章中心;6.总结写作特色。就这样,几乎将应该课堂教学的东西,一股脑丢给学生课前去做,结果可想而知,泛泛的布置和不可能完成的课堂检查,使学生根本不感兴趣。
其实这一思路也未尝不可,只是求全责备了些,后来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笔者渐渐将这个预习步骤进行了细化:挑选那些能服务于教学目的的重点,让学生明白每一项预习的指向;根据学情安排小组分工,让学生学会合作;斟酌预习的难度,有时只有一道题,却要做全前面的所有步骤,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及表达……
三、关注实践,契合个性
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
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
【关键词】新课标有机组合新课堂
对学生来说,课堂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习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对教师
来说,课堂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教学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这个职业的感受、专业水平
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新课程实施近一年,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一种与
往不同的教学意识突现出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
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从这个
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寓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换句话
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
一、 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 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
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
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
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所谓视学生为客体,是指教师把学生当成一只可以随意往里面
填充东西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
在,教师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能围绕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等方面组织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只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与
之相适应,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2、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前面列举的诸多现象都源于没有从尊重生
命的高度来认识学生。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和少年。这个时期,对于
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
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
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
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
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
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
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 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构造师生互动平台
在使用新教材后,师生常常有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对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情况做一个对
比,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课堂气氛非常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积极性空前高
涨,讨论问题有时激烈得象开辩论赛一样;课堂不再是老师个人的舞台,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使老师和
学生能在平等的地位上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教师已成为同学们的学伴;现在我们感到,在上课时思考问
题、参与讨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也有不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相互的,不能局限于
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种形式,应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勇于质疑。
一个负责任并谋求更大发展的商家,就会重视顾客的感受,并根据他们的的需求,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提
高服务质量,因追求对应平衡,这两者之间呈动态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收益者。虽然我们不
能把为商之道与教学问题相提并论,但是,"教学相长"的古训忠告我们,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
学的意见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形成摒弃"教师本位"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观
念的彻底转变。
二、 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 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
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
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
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
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
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
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
,反而得到加强。
2、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
、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
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
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唤
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像力和创造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写到"我们回来的时
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就嘎然而止,此时可让学生对情节发展作适当的变化,编出发展题:于
勒叔叔的事情是否被人知晓? 小说并未交代。假如事情终于败露,情节会怎样?假如于勒真的发了财,又会
怎样?假如船上的一幕是于勒与船长串演试探兄嫂的戏,情节又该怎样发展?以发展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去
延续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力。此外,还有"多角度教学法"、"纵横比较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等等,都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实现多向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3、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目前,教师们比较热衷于分组讨论这一课堂教学形式,不过仅流于形式的课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表现为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
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
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
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
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
论后,展开辩论。在授《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
身之祸;第二种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
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
的前因后果。从而调动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能
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家经历了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和个人与全班交流的全过程。这期间教师不是无
所作为的,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解答学生的问题。
充分发挥教育智慧还应表现在: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
定,让资源共享;及时判断其正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加以有效指导,用适当方法点拨和引导,让
学生恍然大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
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和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
一、尊重学生现有的基础
教育家维果茨基要求,教学要建立在个体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上,而不是迁就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学要适应个体的现有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创造“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才可能有效。尊重基础就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而不是迁就现有的发展水平,简单地说就是了解学情,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生活常识,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后进行教学,考虑选择哪些内容,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原有的学科基础,即上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哪些基础知识还没有学好,哪些已有知识还需要强化和拓展。例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一个老师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年龄特点,以及实际需要,就找来形态各异的狮子图片,配上音乐,在音乐中启发学生理解课文,降低难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课上得很成功。这就是尊重学生基础上的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快乐中实现高效。
二、合理运用跨学科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语文老师可根据具体课文,因文制宜地渗透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教学《项链》、《我的叔叔于勒》时,老师可在教学中渗透以下知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历史背景和西方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为学生了解人物,理解西方文化降低难度。
三、准备多套方案
因为课堂是动态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多套方案能使老师胸有成竹,应付自如。设计多种方案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多种多样,老师采取的对策也不一样,因而设计要有预见性,有了预见性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二是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本,灵活多样,因人、因时、因地、因内容、因对象、因条件而定。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在课堂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任何一节课,老师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要有启发、设问、问答、讲述、练习和阅读等。例如《三峡》一文,我使用图片法:用三峡风光图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阅读法: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问题法:让学生回答问题,解决课文难点;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完成习题巩固课文内容,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所以说,有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有效才会随之而来,最终会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难点。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解决学生眼中的难点而不是老师眼中的难点,所以我们要多读少年儿童的书籍,多了解学生的心理,什么样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他们需要我们怎样的帮助。根据这些因素设计多套方案,一定可以取得好的课堂效果。
四、教学设计要新颖
旧的教学设计,老师一讲到底,学生洗耳恭听;老师喜欢灌输什么,学生就得接受什么;老师习惯当主角,学生只能当配角;老师指挥做什么,学生就得做什么,使得学生的智能无处发挥。要改变这一切,教学创新很重要,而教学创新来自于设计创新,只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才会带来更高的教学价值,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能人云亦云,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为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优势,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如地驾驭课堂,展示自己的风采。创新设计时,教师一定不能患得患失,要舍得割爱,创新的前提是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切入点,要打破常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经常变换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某些课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导演,甚至可以进行生活化设计,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课堂教学。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是课堂的起点,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只有追求新颖与高质量的统一,才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才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才有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当今的语文课堂呼唤高品质的教学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47
一直以来,笔者很庆幸是语文老师,因为笔者热爱中文专业,也很庆幸自己有一双“文学”的手,可以把自己的语文改革心得写下供反思供同行们参考,以求共同进步。
记得有位权威的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语文教学改革里最难得就是如何让语文老师“闭嘴”。它,给笔者的内心带来很大的震撼:语文课堂改革是势在必行了。而反思自己过去:“满堂灌”“ 填鸭式” 教学,“ 题海式作业”,把自己弄得疲于备课,疲于上课,疲于批改作业。堂堂课都由老师自己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是一味接受而不能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自由,创造性更是被束缚了。本来就几十方的课室,只有四堵围墙,两个门口,狭窄的空间的已经让困在里面的几十个学生觉得无趣,若课堂也枯燥无味,这势必形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在教学中如何努力地闭上自己的嘴巴,如何努力地张开学生的嘴巴,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是笔者在进行教学改革中至今仍在不断探讨摸索的方向。
1创设“ 放飞” 学生的自由平台,把课堂还给学生
笔者喜欢“自由”一词,喜欢把它还给困在四面是围墙的同学们,喜欢在课堂里设计一个个让学生“放飞”自己的平台。课堂里,笔者喜欢对学生说:老师喜欢听你们说话,你们想说就大胆地说。“请你”一词成了我的口头禅: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请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朗读课文……它能带给学生一种民主、受尊重的感觉,为此,学生也喜欢回答笔者一句“let me try(我来)”!这成了我们共同的语言。在上课外阅读课《理想》时,笔者设计了一条问题“请你把你喜欢的诗句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同学们表现很活跃:“老师,我说一句行不行?……”,“老师,相同的一句行不行?……”,“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到最后,笔者也忍不住凑热闹:“老师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看同学们认同不。笔者喜欢‘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一句。”笔者举了我们班数学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的例子,很是感人,同学们说他们也看见了,听老师一说有点想哭了。课堂里开设一个让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把民主还给学生,把说话权利还给学生,它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达到让学生开口说话和动手操作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课堂里笔者都尽可能少说或不说。如在上《寓言四则》时,笔者让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与童话的异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课文比赛,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讲故事比赛,小组讨论各则寓意(想说那则就说那则)。一节课里笔者占用的时间不到十分钟,做得最多的就是把同学们的寓意板书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而到下课了,同学们还说“我还要说……”。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创新,课堂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陈规,鼓励创新,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如何让例子“活”起来并延伸开来,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方向。在教学里,笔者也不断地努力构思、探索、研讨: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必须要先扔掉自己原有的陈旧思维,老师必须先要革新自己。如在上《看云识天气》一课时,笔者并没有按照教学用书里的教案――用表格罗列,而是设计了一个“自由发挥”话题:请你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把各种云彩介绍出来,比一比谁设计得准确、生动、精彩。学生的设计真是妙趣横生,有的唱“彩虹妹妹哎哟哎哟……”,在课堂上一吆喝,同学们的兴致也来了,有的英文也来了“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morring,我的是彩色光环家族中的一名成员――华,I am smaller than halo(晕),I have a brother,we are twins(双胞胎)……”;有的设计成家庭式的“我是霞妈妈,我有两个漂亮的女儿,一个是朝霞,一个是晚霞,她们常帮我分担工作……”。很多同学都喜欢把自己的新奇创意毫无保留地和同学们分享,这样的课堂设计,比起简单的用表格罗列更受同学们的欢迎。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故乡》《孔乙己》《范进中举》等经典课文时,我把讲台设计成舞台,让把课文改编为舞台剧,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很感兴趣,课余时间都喜欢聚在一起探讨课文,揣摩人物形象,还时时来找我商讨如何能把人物演绎生动。在课堂上,学生们把唯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尖酸刻薄的杨二嫂、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虚情假意的张静斋、醉心功名的范进、趋炎附势的胡屠户等演绎得栩栩如生,让课本知识深深印在学生脑海里。这些大胆的课堂设计,不但能让学生啃透课本知识,而且能让他们自己设计的东西得到认同和表扬时,那种满足感和喜悦感更能让他们深受鼓舞,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被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
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我们把品画、听歌、唱戏、讲故事、看电影、配乐诵读、电视品读等引进课堂,一本书,一条教鞭,一张嘴主宰的课堂已经成为了历史,打破陈规,与时俱进,成为了我们语文课堂的主流。
3引导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张扬个性,达成共性认识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里我安排了四人学习小组,尽可能开设让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交流的平台,并要求一切活动都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荣誉患难”与共。这样,不但形成了“一帮一”的学习风气,也大大促进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如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看哪个小组设计得最有特色;小组进行诗歌朗读挑战赛,看哪个小组最棒;小组进行辩论赛,看谁嘴巴最厉害……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得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记忆最深刻的是在上《风筝》一课时,笔者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风筝,进行放风筝比赛,看哪个组做得最好看放得最高,笔者到同学们在做风筝时热闹的场面,看到学生在足球场来回奔跑的欢快身影,我自己内心也感叹“自由多好”!课室的四堵围墙是围不住同学们的雀跃的心的!而许多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当我们的风筝高高飘扬时,我们是多么的兴奋多么的自豪,笔者反对《风筝》里的“我”压抑“弟弟”不许他放风筝,更是粗暴地毁坏他的风筝,游戏不但是儿童需要的我们青少年也需要啊……以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研讨的形式不但调动了一部分懒散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共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语文老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要想方设法“闭起”我们的嘴巴,而努力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学生的手扬起来,让学生的脑袋“活”起来!也要善于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勇于改革创新,用愉悦的心态接受新鲜事物,还自己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著名语文教师董一菲说过这么一句:“永远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至法无法”。的确,教师的教就该要“至法无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