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10 15:11: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

篇1

(一)教学资源有限

现在人们了解信息获取各种知识的渠道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或者是网络等,城市中的各个小学已经由粉笔板书教学的时代过渡到了多媒体教学时代。但是,作为生长在农村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获取各种信息途径相对比较缺乏。在学校中他们不能看电视、不能看报纸,而且学校也不提倡或是禁止学生上网,再加上农村小学图书室的建设比较落后,使得学生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十分的少。同时,很多农村小学中的教师都是“万金油”式的老师,一人负责多门课程。这使得很多语文老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深,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差强人意。新课改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个要求使得很多教师开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二)过分强调字词句段的教学,忽视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农村小学中很多语文教师都只重视字词句段的教学,却忽略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这种现状使得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脱节。虽然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很多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仍然是包办代替。有的教师甚至是很少给学生读书的机会,他们总是喜欢将一些故事性很强,内容很生动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兴趣,使得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局部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整体领悟作品

让学生学会对文章局部进行分析十分的必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叙写精美的地方,教师有意将这些片段进行“凸”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如果过分地将文章支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则会感觉头昏目眩,不能够从整体上去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感知,这样下去是弊大于利的。

二、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一)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必须让学生们亲近自然”,而农村则是与自然进行亲近的最好环境。相比城市中的小学而言,农村小学没有过多的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与信息获得途径,但是却存在着富饶而独特的其他各种资源。一幅幅农村的画面是语文教学最为生动和直观的课堂。相比与城市里面的小学生而言,农村中的小学生有着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他们有着更多的机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撒欢。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和发掘这些有利的资源,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加强读写结合

篇2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教学效率

在教学手段上,掌握农村教学环境,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尽管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有限,但是教师仍旧需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探索创新,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善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将学生的参与性调动起来,通过分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学习小组,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农村教学的英语学习中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三、注重教学反馈的实现,深化教学效果

善于做好教学总结和教学反馈,注重教学效果的巩固和吸收,提升教学实践水平,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有效的开展。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通过课后复习任务的布置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在考核的方式上体现灵活性的特点,注重在各个方面上对学生的引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设计,实现对教学成果的长效性的保持。教学总结和教学反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了解,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对课程设计进行丰富,具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推动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障教学效果的深化推进。

篇3

跟据调查显示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写学生抄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只是将课文内容分解成段、句、词、字等一些基本知识点,按照“学生字,给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全文中心思想”这四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无非是抄和背,抄生字、背词语、背段落;解释每段的段落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一些写作方法。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完全不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差异,而学生总是处于“要我学”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不是“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死记硬背成了农村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扼杀了很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资源缺乏

农村地区小学的教育资源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很多农村小学因为教育投资不足,教育经费紧缺,许多小学目前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的水平,另外,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也相对缺乏。这里的学生除了学习那几节短暂而枯燥的语文课以外,其课外资源更是匮乏。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观察力。由此可以看出,偏远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急待改善。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首要问题是加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合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的长处,并为现有师资力量的作用发挥极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加大对语文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语文任课教师素质和技能,其培训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农村语文教师基础语文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二是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培训;三是对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师对教材有更深、更精掌握。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综合考虑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合理使用,应为教学法虽然可以有效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对其他问题可能又不适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采取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二是根据课文内容、对象、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灵活使用。

1、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新知识,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孔子游春》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思考为什么孔子要组织“游赏泗水”?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对话,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东西?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候能够更快地融入到相应的情景中去。

2、运用新颖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探索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对学生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多种多样。如在教学《滴水石穿的启示》时,先和学生谈谈各自的理想,营造学习氛围,然后以“实现理想的道路在何方呢?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课文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探索前进的方向吧。”通过这样的引导既可以让学生思考“我要怎样才可以实现理想呢?”,又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篇4

二.对于教材中词汇的要求过高;缺乏正确、有效的学法指导

有的教师按“四会”要求,强调学生背诵教材中出现的所有词汇。他们认为英语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词汇背的越多越好,根本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论是课标内的,还是课标外的,一律要求学生会读、会拼、会写、会运用,这样势必大大增加了学生记忆词汇的压力,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对英语逐渐丧失了信心。对策: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重点词汇,即每单元中出现的“四会”词汇,学生不仅要知道这些词汇的意思、发音、拼写,还要熟知它们的用法,正确表达,我们通过如听写、翻译、习题等多种方法来巩固这些词汇。当然我们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词汇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譬如,基础薄弱的学生,带有“*”符号的词、较为生僻的词,只要能熟悉其含义,在文中能认读就行,可以不作拼写要求。总之,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交际中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篇5

(二)采取多种形式改变传统德育教学模式

农村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导把德育理论内化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因此在德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首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不讲空话,打破陈腐教条,采取多种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做到言行有果。同时,由于农村小学硬件软件的限制,在德育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德育资源,立足于课堂教学主要阵地,从学生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由浅入深、循环渐进。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应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使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如可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一日早报、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德育观念的灌输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扭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篇6

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农村学生因为接触新鲜事物较少,再加上年龄较小,故对新鲜事物更加好奇,适当的加以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因为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些许的新颖教学手段就能引起他们兴趣。如,我们可以用富有趣味性的或游戏式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我们在讲有理数的运算时,可以用玩扑克的方式来学习。在学生们的心中,他们是非常喜欢玩的,但他们又被告知,上课玩扑克是不可以的。而现在我们上课时,老师却亲自带着我们玩扑克,非常有刺激性,学生们都踊跃参加。我们提前要说明游戏规则,A代表1,J代表11,Q代表12,K代表13,这是觉的24点游戏,我们可以再加一个条件,红色代表正数,黑色代表负数。然后我们选两个同学,随机从扑克牌中抽出四张牌,进行计算,谁先算出谁为胜。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让全班的同学都参加进来,或者进行比赛。在游戏中,学生们积极、快乐地参与进来,在快乐中学习,寓学于乐,寓乐于学,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了。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在讲几何题时,我们用动画来演示图形的变化(如动点问题),让学生们形象地看到点的运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前所未闻的,会激发他们巨大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运用要循序渐进,慢慢地让学生们熟悉多媒体,不至因为过于对尊重事物感兴趣而忽略了对知识的学习)。多媒体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图形变成生动的动画展现出来,即使没有抽象思维和立体思维的学生也能看出来,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我们更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教学。我们可以用教材上的知识为引线,把相关的数学故事或数学人物介绍给学生听,如华罗庚的故事,祖冲之的故事、哥德巴赫猜想等,培养学生们刻苦学习的态度、为国争光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我们在授课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而让小组作为与其他小组进行竞赛的单位,让他们实现分工与合作。在这个过程,学生们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落后,可能导致整个小组的失败,同时也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自卑心理是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这种分组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组内的组长要负责整个组的组织与合作、指挥;在比赛中不可避免地要阐述本组的观点,或与其他组进行辩论,这对于不愿在众人面前讲话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篇7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3.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4.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篇8

一方面对待学生,缺乏爱心尊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个体来培养。”但据调查显示,48%的学生,32%的家长认为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不闻不问,甚至时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你这都不懂!”“你不读书就滚回家种地种蘑菇去!”等,学生问“老师好”,老师也没反应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歧视的地位,结果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部分教师依法施教观念淡薄,打骂或罚惩学生现象严重,如罚做作业、罚劳动、罚做好事、罚请家长来校、甚至罚款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素质低下,功利思想严重。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不努力,课外则拼命做有偿家教,在公共场所不顾及教师形象,常口出污言秽语,词不断,甚至赌博,女教师则烫发染发、着奇装异服已成为学生效仿的理由,还有的教师收受家长礼品甚至暗示家长送礼,功利思想严重,偏离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原则。

2.监督不力,相关制度缺失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对教师为提高成绩而对学生采用不人道的教育手段视而不见,甚至帮助掩盖,而部分领导本身素质低下,如自家的有偿家教学生数比别人还多,有的甚至染上贪赌通病,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和监督机制的确实,由此造成了师德师风腐化的局面。

二、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师德方面问题原因分析

1.学校缺乏相应重视。学校重师德理论,轻师德践行,对有违师德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注重师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监督不力,造成师德认知和实践的脱节,就只能培养一批师德理论上的“圣人”,师德行为上的“小人”。

2.领导自身素质不高。师德教育具有重要性、特殊性和艰巨性等特点,提高师德修养,需要靠领导的教育引导和同事的帮助,由于部分领导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造成学校师德建设质量低下,师德师风腐坏的现象日益增多。

3.教师队伍素质较低。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年轻教师在大学里缺少师德教育和熏陶,责任感差,缺乏岗位使命感,讲索取不讲奉献,贪图享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少教师由于平时不学法、不懂法,缺少基本法律知识,在执教过程中常常淡化或漠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违法行使或,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用下,往往以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体罚。有些教师还认为,体罚学生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管理和爱护的需要,即使伤害了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好心办坏事”却全然不明白“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由此看来,教师体罚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更多的是视为道德和纪律问题,甚至被视为教师的小节,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侵权和违法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强,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不够、对其实质领会不深、联系实际的针对性不强、法律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的体现。

二、解决当前教师师德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教师的职业道德关乎学生的安全健康,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学生的学业发展,关乎学校的声誉形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初中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1.领导改变观念,强化师德建设

学校主管领导要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轻道德实践的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领导者与教师应当是团结互助、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互相体谅的同时也要坚守道德底线,对有违师德的行为已经发现要依据相关法规进行惩处,绝不能坐视不管,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强化师德培训。学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职后教育,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现代化的要求及终身教育思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学习。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走向成功的基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21世纪加强农村学校师德建设,要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立足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实,把握世界教育属性的趋势,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持续不断地自主发展,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同时,实现教师的个体发展。其次是加强师德监督。坚持多元化的的评价机制,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展开适时评价,与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挂钩,监督教师的道德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

2.依据学校实际,健全相关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依据《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学生违纪处理法规细则,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过激行为,并加大对教师道德素质的考核力度,确定科学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把爱国爱家、爱憎分明、勤奋好学、感恩奉献等正面教育内容,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形成系统、长效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培养机制。

3.从自身做起,注重师德修养

一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师德建设的核心要求。《韩诗外传》提出“智如泉源,行为可以表议,人师也”。总理曾经指出:教师的职业光荣而神圣,希望老师们不仅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且成为全社会的表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文明行为,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在思想上、行动上,要用纯洁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特别是高校教师要做一个具有“大爱”之人,要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爱国家、爱民族,深谙中华民族的复兴系于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系于教育;要爱学生,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倍加呵护的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只有具有大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篇9

1.教师素质的问题。观念陈腐老套,思想僵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由于部分教师存有急功近利的激进思想,甚至极少数教师对不良现象视若无睹,导致部分学生只顾各扫门前雪,遇危不扶,有难不帮。

2.管理者忽视了群体的作用。管理者应和教师一样,不可忽视各种非常规管理手段的应用。作为学校领导要调动和挖掘教师的工作潜力,做他们的支持者和服务者,才能达到工作合力的目的,否则管理工作就会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

3.考核评价机制滞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还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由于这种错误的评价观念,学校只注重语数外理化等主科的教学,其它都只是应付,副科的好歹不与教师考核挂钩,长此以往势必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4.师资力量薄弱,队伍欠稳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低,教师的成长滞后,城乡环境差距较大,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都升迁进城,严重缺乏学科带头人,无暇顾及教学研究,这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设备是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几年来,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音、体、美、劳技课等设备器材及师资的配备稀缺,严重削弱了农村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

6.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脱离现实。教学内容与一些不良的、丑恶的社会现象相脱节,教师的空洞说教没有说服力,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教师的讲解就显得苍白无力,认为教师所灌输的都是空洞的,与社会现实相悖,难以令人信服。

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农村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首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其次要以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精神为前提,提高管理者水平为关键,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思想为核心,改善教学设备为保障。实施素质教育,德育要先行,强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意识,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精心打造各层级的管理精英。业务与政治素质高的管理者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往往决定了整个师生团队的工作效率。

2.管理者要有教书育人的共识。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把育人的落脚点放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上来。

3.革新激励机制。倡导评价机制要公正公平公开,学校要从育人和教研能力方面对教师评价,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价,使评价机制得以健康发展。

4.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学校开展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班班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要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以及将教师工作业绩和激励措施固化,常抓不懈,方能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对完善管理制度有着重大的意义。

5.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师德修养、刻苦钻研业务打造有良心、有爱心、有信心的教师团队。

6.与后进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威信是靠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延伸、发展建立起来的,只有让后进生对教师信任,才会有一种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达到转差为优的目的。

7.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与道德素养。我在平日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历来注重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统一学生思想言行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并落实在行动上。初中学生的道德信念与世界观的形成正处在萌芽时期,可塑性大,观察与思辨能力差。在教学中我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发挥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信、自尊、自律,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篇10

1结合农村实际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学生不太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艺术就是在于创设情境激活课堂,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个问题均可选择实地情境,教师首先应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为生动有趣的问题。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经过个体的深层次思考后,适时恰当地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在单位时间内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师面临着信息闭塞、学生素质偏低等实际情况,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推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农村数学教育在两个方面应加以强化

篇11

(1)地方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的学前教育缺乏全面规划和有力的指导,而且责任不明确,从而导致学前教育松散、混乱、无序。

(2)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群众的家庭教育支出,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及文化传统与教育价值取向综合决定了该地区的教育状况。我国是一个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国家,而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学前教育更少,尤其在农村是微乎其微。另外,农村部分儿童家长也尚未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学前教育的意义认识肤浅,甚至把学前教育机构仅看作是“看孩子”的地方。

(3)在调查时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所、班)办学环境较差,设施简陋,设备不完善,根本就不符合卫生、安全、教育的要求,无活动场所的幼儿园(所、班),尤为突出。

(4)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办学主体较复杂,以下岗工人、待业人员、退休老师居多,真正懂得专业知识的管理者难以寻觅。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入园的部分儿童家长用心良苦,要求孩子在这阶段识字、写字,学习加减运算等,错误地认为孩子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结果那些“门外汉”管理者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把学前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对儿童进行“正规”的“半年级教学”,迫使儿童承担不适于自己年龄的负担。“为了那个遥远的目的,迫使儿童做他能力不及的事,接受他不能理解的知识,给儿童制造出种种痛苦。”[1]

另外,由于多种原因,受聘于学前机构的教师资格一直没有被认可,幼儿教师被边缘化,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地位无法得到保障。还有附设在小学里的学前班被学校认为“校办工厂”,高收费让众多家长处于望而却步的两难境地。

二、利用农村城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发展学前教育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然而,农村城镇化并不仅是农业人口向城镇的空间意义上的搬迁。随着城镇化回事发展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而这些“离农”的富余人员襀了向“城镇人”的转变,也对农村新城镇中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影响。

1.发展学前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多数就业于本镇或邻镇朝出暮归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把自己的子女留给祖父母抚养。这种家庭结构的临时变动,改变了传统的子女教育方式。祖父母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而这种宽容和旅途造成家庭教育缺失,使得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迫在眉睫。

“人口流动引起人们对教育观念的改变,既包括流动者自身对教育的需求的变化,更促使他们对子女教育的观念改变。”[3]人口“内流”和“外流”让更多的人亲身体验到多读书的优势,少文化的苦恼,促使他们对教育观念的改变,加深他们对子女教育投资意义的理解。现代文明的普及,经济的现代化、商品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观念的更新,使得新城镇变成了农村人财物的汇集地,让这些农村精英们认识到学前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迫使他们积极送子女入园(托、班),从而丰富了学前机构的生源。同时,经济的富裕,资源的汇集,也为新城镇发展学前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2.落实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

健全法制,依法治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年)等法规,是新时期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保障。地方政府根据这些法规,切实树立“人才培养,学前教育先行”的时代观念,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形成以县级公办学前机构为龙头,以镇办幼儿教育中心为重点,发展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网络,努力使农村儿童在入学前接受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力争实现学前儿童三年受教育达到55%,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0%的总目标。

3.坚持多元体制发展学前教育

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提高入学比率,合理布局,使学前机构在数量和规模上满足本地区的社会需求,真正实行学前教育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由于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性的,是社会福利性公益事业,所以政府部门要在教育经费的使用方向上适当向学前教育倾斜,把学前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次,借助城镇发展的契机,结合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村小合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增加学前教育机构的市场适应性,扩大筹资渠道,公办和民办互补,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和服务机构。再次,在城镇化进程中儿童家庭对教育需求增加,也提高了家庭经济对教育的供给,为快速发展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经济支持。

4.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拓宽师源,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高质量学前教育必然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教师是儿童走入社会的领路人,是儿童观察社会的第一窗口。而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工作母机”。为农村培养足量的幼教,保证幼教队伍的质量,应建立和完善从高中端口招生的大专和大专以上的学前师资培养的新三级师范教育模式,防止“先天性不足”。

保证幼儿学前教师合法权益,享受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克服“后天营养不良”。同时仿照义务教育阶段,在学前机构特设岗位,吸引有志从教的学前教育者来到农村,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支援农村教育的发展。

5.加强学前机构的自身的科学管理

学前教育机构应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保证教育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同时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率;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保证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保、教工作上,根据农村城镇的特点,树立适宜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如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探索一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游戏下和教育活动,使教育活动富有生活化。同时,加强园本培训工作,更新教育观念和思想,增强幼儿老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业务素质。

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关注儿童就是关注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的发展希望和困难同在。只有结合本地实情,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借助社会转型时其多种综合力量,推动学前教育水平向前迈进,他农村新城镇的学前教育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