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1 10:37: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篇1

为贯彻落实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增强新疆发展能力,制定新疆农业发展规划做出贡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决定协助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开展新疆农副产品进入北京市的渠道及品种的调查。

接受调查后,北京局队领导十分重视。北京调查总队总队长潘瑶召集有关处室商讨此项工作,指出北京局队坚决贯彻落实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圆满完成调查任务。副总队长邢志宏作为主管领导亲自组织、安排,部署调查。相关处室迅速组成了由业务骨干参与的调查组,在一个月内完成了调查的布置、收集数据,整理资料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

近日,应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的邀请,邢志宏一行6人携全部调查资料和1.5万宇的《新疆农副产品进入北京市的渠道及品种调查报告》赴新疆交流调查情况,共同评估分析调查结果。

新疆调查总队领导高度评价北京局队这次调查工作,认为此次调查对新疆农副产品打开市场、扩大销路、创立品牌提供了帮助,并希望北京局队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加强对新疆发展的信息支持。

陕西局

建立农村数据处理新平台

近期,陕西省统计局改革延用了多年的农村统计数据处理办法,建立了新的农村统计数据处理平台,并于日前对全省十一个市区和107个县(市、区)统计局的150余位农村统计业务骨干进行了新数据处理程序培训。

新的农村统计数据处理平台建立在当前全省农村统计方法制度体系基础上,适应了新时期农村统计工作改革变化的新形势,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数据处理上报平台简单、直观,新手能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数据的录入、审核、上报;

二是数据处理可拓展性强,非常适应当前变化快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

三是数据导出导入方便,快捷,为各级农村统计部门及时整理、分析数据提供了便利;

四是数据处理系统还特设置了操作人员交流平台,便于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及时与上级管理员及专业人员交流,及时处理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据悉,新农村统计数据处理平台上线后普遍受到了用户好评。

海南局

完成全省公众幸福感调查

近期,海南省统计局统计监测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开展了海南省公众幸福感调查。

该调查根据随机抽样原理随机抽中并成功访问了800位海南居民,调查对象基本涵盖了全省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调查内容为生活幸福感、工作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等方面的评价,并形成了《海南公众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2

[6]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年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J].世界环境,2008,(2):72-77.

[7]郗小林,樊立宏,邓雪明.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状况――公众调查结果剖析[J].中国软科学,1998,(9):24-30.

[8]洪大用.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32-127.

[9]闫国东,康建成,谢小进等.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55-60.

[10]申秀英,刘沛林.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公众环境意识提升对策研究[J].求索,2006,(7):51-54.

[11]曹世雄,陈军,陈莉等.关于我国国民环境的态度调查[J].生态学报,2008,28(2):735-741.

[12]吕君,陈田,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2009,(1):259-270.

[13]朱启榛.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关于农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1,(1):28-31.

[14]宋言奇.发达地区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以苏州市714个样本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1):53-73.

[15]张维梅,郎丽琼.湖南省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研究[J].特区经济,2007,(11):194-195.

[16]曹珍,谭梦玲.湘江(长沙段)环境调查报告[J].河南化工,2010,(1):29-30.

[17]卢莎,石昌智,高栗等.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调查与对策――以长沙为例[J].环境教育,2011,(4):40-43.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0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ak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 S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rain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takes th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各层面纷纷意识到重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高校是先进思想和新理念的辐射源,承担着培养推动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任务,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要性,期望借助大学生自身特有的辐射能力,改善当代社会存在诸多环境问题。为此,高校通过学生社团等组织如火如荼开展了各类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但是,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形式不重内涵的盲目开展导致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大学生本身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显著提高,原先所期望的辐射效应也没有实现。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组织高校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了目前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为参考,对当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找出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改变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义

1.1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文明观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统一,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统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放眼当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淡薄。因此,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自觉实践生态文明观念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丰富了高校教育的内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2 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对象,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性,要求大学生在校园中保证个性发展的同时更要适应群体环境,极易造成大学生消极、从众心理,缺乏遵守生态文明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生态意识淡薄。为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理念,唤起大学生生态危机意识,增强生态意识,增强他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1.3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必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态文明。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构建和谐社会的创造者,不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专业学习和保护生态相结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比例低

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相比较,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在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仔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多的是偏重于爱国主义、人格培养等,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所占比例很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单薄。这几门课虽然也涉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问题,但篇幅极少,仅仅作为了解型章节出现。学生无法从课程及课本中获得更多更深层的生态文明教育。

2.2 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还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思政部无法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弥补课程建设的不足。在徐州工程学院,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专业教师。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比较随机、零散,没有专门的任课老师从事相关方面的教育,仅仅是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分担部分课程。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讲座的内容多为纸上谈兵,学生兴趣寥寥,成效不大。

2.3 工科院校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理工科学校,人文专业涉及较少。专业设置问题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略显肤浅。在徐州工程学院,除了环境学院所开设专业与生态环境能挂钩之外,其他二级学院专业设置对生态问题关联不大。以信电学院为例,随机对各年级学生进行采访调查,大多数同学能举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但问及破坏环境所产生的危害却难以说明。针对学校周边河流与湖泊的污染问题,同学们几乎都会选择加强政府监管和加大执法力度的办法来解决,但是当问及自身,是否会主动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作斗争,同学们的态度并不十分肯定。同时,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令制度十分陌生,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也是没有节制,能源浪费相当严重。由此可见,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十分浅显单薄。

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改进对策

3.1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让大学生们多了解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徐州工程学院,积极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者,把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而帮助他们提升生态文明认知水平,激发大学生生态安全、忧患和责任意识,使其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关注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3.2 加强师资力量和生态文明教育专业研究

针对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研究薄弱的现状,徐州工程学院立足于“大文化观”的创新理念,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投入,改变以往课程设置模式,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将生态文明课程独立设置于思想政治课程之外。授课方式上,更加重视教师自身层面,对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进行先关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潜移默化影响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同时,培养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带头人,积极申报生态文明课题,着重宣传本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3.3 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实践出真知,在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的同时,还应当让其参与生态文明实践,以此加深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与理解。高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相对于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徐州工程学院各二级学院,依托于各种校园载体,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党团等,利用“戒烟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在校园里积极开展讲座、演讲、知识竞赛、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此外,学校还同校外机构合作,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去考察学习,开展志愿服务,生态环保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促进自身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进而去影响他人,影响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进步。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加深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解认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建设美丽校园、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生态型校园,也利于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该文章为徐州工程学院2014-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编号:XDJZY201415YB005

参考文献

[1] 蔡玉慧.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基于大学生对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了解程度的生态文明调查报告[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2] 陈新亮,王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3] 谢从戎,林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4] .在省部级卞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深刻认识构建社会卞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6(2).

[5] 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8).

篇4

人类面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深层次根源在于人类文明所奉行的错误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着手.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认同“所有自然物、生物物种都具有内在的价值”的观念.人类既要信仰自己的价值也要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懂得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即大自然养育了我们,大自然对人类有用、有价值;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自然物,它是一种活的存在,不仅对人类有价值,更具有维持自然存在和系统健康运行的“内在价值”.我们不能仅仅把大自然当“工具”看待,还要把大自然当“目的”看待.

其次,要引导学生转变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树立“生命物种平等”观念,尊重一切生命和自然界.在教学“生物圈中的人”和“生物的多样性”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个公共的客宅,它给予所有生物”,要教育学生尊重、关心、保护生命和自然界.

第三,要引导学生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观与健康的消费观.人类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其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在享用自然恩赐,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回报大自然,向大自然奉献.

二、要在生态伦理观指导下更新教学行为

生态伦理观对生物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物教学中,要尽可能减少对动物、植物的伤害和危害.一是在教学中,需要做动物实验或动物解剖,尽量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或虚拟解剖,即使做动物实验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动物的痛苦,对动物给予更多的关爱.二是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的这些生活经验,达成“认知目标”,就不必做活动物实验;三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物教育资源,如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进行实地“田野观察”,用已有的生物标本资源来代替当场制作生物标本,等.

三、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要引导学生以整体、平等、联系的观点来理解自然,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情感.学生有了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才会对破坏自然的行为感到痛心和愤怒,进而产生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到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杨毛嘴湿地保护区,进行野外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调查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还真切地体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优美,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这种朴素情感,可以衍生为人类与其他物种同存共荣、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的道德良知和大爱情怀.

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当代青少年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培养现代文明人必备的良好品质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需要。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提高师生的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成立了以孙立凤校长为组长、校级干部为成员的创建“创绿色学校,建节能环保校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三处主任、团委书记、相关学科教师、干事、校医和学生会代表组成,负责日常的具体工作,形成党政工团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无论是校园环境的改善,环保设施的更新,还是开展一系列节能环保方面的教育活动,学校均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校长担任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师生等群体分工负责,使“创绿色学校,建节能环保校园”的意识深入人心。

制度建设是开展好环境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学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编入《学生手册》并下发给每位学生,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完善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表彰制度,对节能环保教育中取得成绩的辅导教师予以奖励,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同时注意环境教育档案材料的收集管理,力求严谨规范。

二、把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增强课堂渗透功能

我们认为,环境教育课程必须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同时开设一些活动课程,抓好主渠道建设。

1.与学科教学密切联系。我们根据各科教材中节能环保教育的相关内容,与节能环保问题进行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和反思,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传播节能环保知识;要以培养理性分析、提高认识能力为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要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把教育向课外延伸。如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北京前些年出现的沙尘暴天气,引导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对本地区的沙尘天气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增强学生自觉开展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再如李贺武老师把语文教学与节能环保教育结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扩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论文《把绿色融进生命》获市级一等奖。

2.构建以节能环保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结合我县实际,学校自编乡土地理教材,充分挖掘本地所蕴涵的环境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研究环保方面的课题,让学生对“环境立县”、“发展首都水源区经济”有了更加生动而深刻的认识。“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了环境意识,“生活化学”的课程以实验、观察、参观等灵活方式,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污染及其预防措施;生物、地理老师利用假期组织课外小组到我县石匣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工程调查、考察雾灵山生态环境,还参加了“青少年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创新项目”的研究,探讨节能与环保的途径。许多同学在老师指导下,深入生活实际,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性论文,部分优秀作品收入《研究性学习文集》。

3.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研究,不但可以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境意识,还可在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进行理性的思考。我校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科研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中国”的评优课活动,老师们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还开阔了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

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校内,适当走出校门,积极开展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以开展“环保助奥运”、“建绿色家园,做文明密云人”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教育、生态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参与节能环保的责任感,营造生态文化,形成和谐的育人氛围。

1.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共建绿色家园”计划。我们正式启动了“建绿色家园,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教育活动。各班在召开班会的基础上,制定班级活动计划:第一,美化教室,很多班级在教室开辟“绿色希望角”,种花养草。第二,回收废弃物,许多班级开展回收废旧电池、塑料水瓶活动,减少污染,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积累班级开支费用。第三,净化各班室外环保区,维护责任区的绿地与公共设施,保持整洁优美的环境。第四,以环保为主题,班内抓一件实事。第五,征集文明用语,制作环保标志牌立于各班绿地管护区,各类植被属性标识牌处处可见,成为校园环保的一道风景。第六,开展“关注生存环境”“文明就差这一点”等各项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节能环保的紧迫性。

2.发挥环保教育实践基地作用,推动社区环保行动。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四路一园”环保基地,由学生会实践部组织开展捡拾白色垃圾、擦洗公共设施、植绿护绿、清除小广告、印发环保宣传材料等活动,仅在滨河公园常年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就已八年。本学期累计有20个班约800人次到校外参加了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坚持不懈的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并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家乡优美的环境做出了贡献。

3.以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投身环保实践。许多同学非常关注本县的水源污染、森林资源、未成年人吸烟、居民环保意识等敏感话题,所撰写的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在成果中占较大比重。《家乡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水库周边环境调查》《水的再循环利用调查报告》《关于污水处理》等许多调查报告均饱含着同学们对家乡环境的高度关注,在县教委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还有许多同学在“金鹏科技论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活动中获等次奖。

4.充分发挥环保节日的教育功能。利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防范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人口日”以及“爱鸟周”、校科技节、文明月等时间,举行专题纪念活动,通过演讲、社区宣传、板报展览等,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

我们知道,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是精品名校的重要体现,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校园建设过程之中,把学校环境的自然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作为一个努力达到的目标,在绿化、美化的同时,做到校园的文明化。

1.进行环境设计,营造绿色文化。学校请专家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把营造绿色文化作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主题,确定了经费优先投入、活动优先安排、设备优先保证的原则,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校园分为办公、教学、运动和生活4个功能区,其间布置了“两区”(科技特色及园林特色景观小区)、“四园”(丁香园、竹园、樱花园、月季园),绿化面积达到16000余平米。绿化植被种类繁多,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校园内绿草如茵,樱花与翠竹掩映,玉兰、丁香、月季装点,亭台、小桥、溪石、流水、游鱼、鸟鸣,衬着“流年似水”、“厚德博学”、“善思笃行”、“慎独”等警句,莘莘学子徜徉其间,沐浴着自然清幽,聆听着书声朗朗,屏蔽了城市的浮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感受的是明净幽雅的余韵,展示出一幅美妙的求知殿堂图,形成了高品位校园人文景观,凸显密云二中“环境育人”的特色。

2.立足传统中的创新,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我们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最后确定了大家认同的反映学校文化精神的校徽和校歌。学校也正在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为节能环保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校园网开设了“随心留言板”、“芳草论坛”等栏目,增强了与学生及时沟通的渠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环境整洁优雅,学生卫生习惯、文明意识优良,教育教学秩序井然,成果喜人。领导和国际友人多次来校视察,对环境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一个更加崭新、充满浓郁教育特色与人文特色的校园会展现于世人面前,显示出密云二中“文化殿堂,生态学校”的风采。

五、厉行节约,把节能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我校按照“绿色奥运”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开展了节水、节电、节约其它能源的活动,营造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与县政府签定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取得了好效果。

1.节约用水。德育处坚持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宣传水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提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在师生中牢固树立节水的意识。总务处负责设备的维修、检查,核对用水指标,在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用水管理网络,对全校的水路进行了改造,全部使用节水龙头,绿地改为喷灌,变被动节水为主动节水,促进节水目标的实现。在每个用水场所都设立宣传标志牌,严格执行节水制度,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及时维修到位。根据季节和师生洗澡时间等不同规律,实行相应的供水时间。由于措施到位,学校用水量逐年减少,从2005年的54742吨降至2008年的39110吨,设备的维修费也有明显下降,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篇6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十报告中继续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将实现生态文明纳入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规划之中。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目标和战略。高校身担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推进社会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的生态文明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因此,对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是推进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高校的生态文明借鉴了环境发展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生态文明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素质,使他们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发展和落实“五位一体”发展计划的现实需要

环境是多种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因素的集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人类为了取得生存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改变自然环境的方式和方法,虽然取得了发展,但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从宏观的层面看,这些破坏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的不断下降、物种的不断减少、气候的不断升温等,这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中观的层面看,在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所带来各类污染需要我们付出严重的经济代价来偿还。在微观层面上,人类追求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迫害,最终会通过另一种形式作用到人类自身,从而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在大学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提升环境质量,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五位一体”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是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通过对该经济发展规划内容的解读不难发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纳入我国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与此同时,该规划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改善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打造适合于人类生存的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进步。因此,在高校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国家“五位一体”发展规划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打造文明、和谐校园环境的现实需要

校园是社会的构成元素之一。因此,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所谓“和谐校园环境”,顾名思义,即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校园环境。换言之,即构成校园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在哪一个社会,高等院校始终处于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是新思想、新技术以及新知识等的诞生地,在推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要推进高校的生态化,首先必须在高校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对校园中的不同群体,包括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甚至后勤人员等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较少阻力,在校园中实现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综合发展,指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具有的所有本质。[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身体、智力方面的发展,还包括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的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指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各种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些素质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传统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成才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输入,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等的培养,致使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人才的中坚力量,生态文明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所在。

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标本兼治,其内容主要如下。

(一)加强生态环境的现状教育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实施关于生态环境现状的教育。[3][5]对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使其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环境责任意识,才会主动地去关心生态环境,从而主动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一项针对全球环境的调查报告表明,当前,如果人类不能够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开发,那么到2030年,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出现严重的衰退。由此可见,要使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不出现衰退,各国政府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化。如若不然,到2030年,人类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地开发和利用,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长此以往,人类必然遭受自然的报复。例如,近年来北方不断出现的雾霾天、空气质量的不断下降、水资源的不断减少、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等。除此以外,一些社会层面的惩罚也日益凸显,例如,人口膨胀、住房短缺、失业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人类道德素质败坏等。在全球范围所出现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都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可见,高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使其对环境发展现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其生态环境的危机感,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二)加强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

高校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包括对学生生态科学基本知识的教育。这是因为,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有助于其科学、有效地分析生态危机出现缘由,并提出解决对策。高校内的大学生群体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因此,对于生态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也必然不同,且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生态科学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科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知识体系。截至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计和组织过程中,都没有将生命科学导论以及生态学导论等生态科学类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科学的一些基础课程知之甚少。因此,高校在设计和组织其课程时,可以通过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对这类课程和这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大学生对生态科学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站在生态学的高度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教学的效率,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三)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也可被称为生态文明意识,它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态文明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指人类在遵守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进化规律等的前提下,所取得的一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成果的总和。[4]生态文明观的内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社会、人类自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是多种思想观点的总和。结合目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本研究认为,目前高校中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素质教育等。其中,生态道德意识集中体现了人类与外界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人类道德进步的程度以及人类自我发展的程度。生态道德意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杆。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才能增强其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自我约束性,从而引导其积极投身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自觉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生态道德规范就是要尊重社会、人类以及自然的发展规律的过程,具体而言,即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和谐发展、保护资源、低碳生活等。生态道德素质作为人类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指标。开展生态道德素质教育要注重对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策略

高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任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借鉴国外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构建适合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学校内部应从上到下统一认识,并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尤其是需要高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鉴于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部门,并委派专人,专门负责此项教育工作。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门部门几乎没有,此项教育工作在绝大部分高校内要么由学校团委、要么由教务处负责,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但是,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生态文明教育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要专门组织专业人员负责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的编写。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育实施的依据,对教学内容具有规范的作用。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目前尚未出现此类教育的专门的教材,致使各个高校在此类教育方面缺乏规范的内容。鉴于此,应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专门的教材,从而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其次,对于高等院校自身来说,应将生态文明类教育课程列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课。调查显示,目前,将生态文明教育类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课的院校少之又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必须将此类教育通过课程开设的形式进行,并将其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满足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需求。再则,高校内部的人事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践行者,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直接关乎教育的最终效果。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身担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设计、组织以及实施等任务,其职能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协调以及研究四个方面。高校人事主管部门应重视生态文明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伴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职责也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之一。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目前高校内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类课程的现实状况,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耗时最短,最有效的捷径。

(三)在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且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有的时候,环境还会对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实际上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小的校园生态系统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等都会受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生态文明的校园环境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即用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来引导高校的校园建设和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将校园建设成和谐、美丽的校园。首先,在绿色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其次,在文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凸显生态文明的要求;再则,在安全校园的建设中要彰显生态文明。

(四)在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中提倡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教育贵在落实。因此,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领悟并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一些企业的相互合作,建立生态文明的教育基地,为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创造条件。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校参观一些生态农业、自然保护区等,让其亲身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从而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高校身担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推进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实现大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而且还有助于落实国家“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规划。生态文明的高水平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高校在推进自身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担负起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重任,发挥其独特示范效应,为推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新华.论生态文明中的教育功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3-27.

[2]陈寿朋.生态文明建设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欧汉生.节约型高校建设的策略思考[J].江苏高教,2011(1):46-48.

篇7

一、认清目的意义,切实加强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领导。

创建绿色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是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是深化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各校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成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提高组织程度,筹措创建经费,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开展环境教育,健全创建绿色学校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创建绿色学校水平,扩大创建绿色学校成果。

二、明确目标措施,切实全面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要实施“135”工程,即学校明确创成绿色学校的一个目标,做到创建绿色学校纳入学校发展目标、环保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创建创建绿色学校纳入相关考核的“三个纳入”,确保环境教育内容、课时、师资、考核、效果的“五个落实”。通过努力,使全市所有学校都创建为*市级以上绿色学校。

1、绿色学校创建纳入学校发展目标。

要将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之一,在发展规划中充分体现绿色学校创建理念合行为。在工作落实时要对照相关标准全面贯彻。要将江苏省绿色学校评估标准纳入学校整体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2、环保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我们要认真按照《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等文件精神,开展好环境教育活动。

(1)着力注重学科教育的渗透。在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中学的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语文、科学、地理、化学等等课程的教材中,有很多与环境教育相关内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充分挖掘、渗透融合,有机将环境教育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应有时空。

(2)全力挖掘环境育人的功能。外部环境建设的投入必不可少。要将创建绿色学校的环境布置作为学校校园环境布置的必备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教育学生养成节俭等良好行为习惯。

(3)努力发挥教育活动的作用。要通过综合实践、班团队、社区服务等活动加强环境教育。可以根据学校周边或学生生活的环境质量状况,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选择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实现析事明理。要结合学校的常规管理,开展“绿化、美化、净化”活动,教育学生热爱校园,美化校园。要利用学校板报、墙报、广播、校园网等平台,宣传环保知识,营造良好氛围。要善于利用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节日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4)有力培育校本课程的亮点。校本课程具有灵活性和本土化的优势,各校应将环境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提高绿色学校创建的品位,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水平,彰显校本课程建设的魅力。

3、绿色学校创建纳入相关考核。近几年,我们教育局已经将开展绿色学校创建作为“三创一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之一。并在评选特色学校时,予以充分考虑。今后,我们在与环保局开展绿色学校创建的同时,依然坚持将此项工作纳入相关考核之中,以此推进创建工作。各基层学校要努力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情况作为对内部处室、班主任、团队干部和有关学科老师的考核内容之一,将学生参与创建活动和提升环境理念等内容引入有关评比项目,或作为单项加以考核表彰。

三、处理五个关系,努力放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效应。

一是处理好绿色学校创建与争创学校办学特色的关系。学校的特色是学校的真正竞争力和生命力所在,也是学校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如果把绿色学校创建作为学校的特色打造也是一个极佳的抓手。汇龙中学的特色之一就是全国绿色学校,为学校添色不少。

二是处理好绿色学校单项创建与其他多项创建的关系。要把创建“绿色学校”与“三创一迎”、“创建节约型校园”“创建平安学校”“创建花园式学校”“创建和谐校园”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是处理好绿色学校创建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并不是为了获取某个称号或摘取某种牌子后一劳永逸,而是为了改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所以,创建的过程主要是为了育人,我们要重创建过程的优化,重规定指标的全面达标,重创建层次保持和升级。

篇8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林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林业各项事业始终保持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市林业工作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的总要求,坚持“建生态、兴产业、富林农”的工作思路,实现了林业科学发展新突破、新进展。

――实施林业产业振兴战略,在林业产业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深入调研、谋划新思路。完成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明确发展思路;规划先行、高起点定位。聘请国家林业规划设计院制定完成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经验交流、典型带动。召开了200多人参加的全市林业产业建设现场推进会,参观了3个县(市)13处产业建设现场,书面交流25个典型经验;协同推进、健全组织。成立了林业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及8个专项推进组,协同推进以林木精深加工、食用菌、生态旅游为主的主导产业;吸纳505家涉林企业、专业大户和林农,成立了全市林业产业协会,搭建了服务企业的平台,增加了林业产业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分解任务、开展招商。超额完成了市政府年初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2013年,全市林业社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10亿元,列全省各地市之首。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上实现了新突破。一是创建了首个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填补了国内空白。立足于市情、林情和我市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长远发展,组织编制了《黑龙江哈尔滨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详细规划》,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论证,目前,国家林业局批复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已正式落户我市。二是建立了国家级林业培训基地,填补了全省林业的空白。市林科院被确定为国家东北地区林业实用人才专业技能培训基地。三是打造了国家级林业调查队伍,填补省内地方林业的空白。通过加强建设和积极争取,局直属林业勘测调查设计队,成为我省首个获得国家乙级资质的市级调查队伍,使我市的调查队能够承接国家林业调查任务,面向省外开展调查,结束了仅局限于在直属林场开展调查的历史。四是组建了 “哈尔滨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填补了全省林业的空白。进一步提高了林业服务社会、服务林农的能力。

――实施林业改革战略,在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上实现了新突破。制定了《关于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建立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的指导意见》和《集体(个人)和非公有制林业林权抵押贷款登记管理实施细则》;探索出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林权抵押担保贷款等三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全市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在阿城区正式启动,为首批林农贷款户放贷980万元。以林权抵押贷款为突破口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将有效解决全市13万户林农发展增收的资金瓶颈问题。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在造林绿化工作上取得了新进展。重点实施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城乡结合部大片生态景观林建设、国省道绿化、国道301尚志市路段绿化等四项重点工程;开展了“创绿色家园 建生态新村”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共完成造林面积43.80万亩。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在维护生态安全上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连续25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目标;开展了保护森林资源打击犯罪专项行动,共破获和查处各类森林案件117起;查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88起,挽回经济损失130万元。

――科学培育森林,在提升森林质量上取得了新进展。采取先进的培育技术,全市国有林场培育作业面积72.3万亩。森林质量继续保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林业工作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为指针,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借外资力、打有机牌,走工业路、发旅游财”的工作思路,以有机规划种养、以科技提升产业、以外资促生项目、以旅游活化生态、以金融盘活资源,努力实现“建生态、兴产业、富林农”的工作目标。逐步实现由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元的经济结构转变;由消耗资源型经济,向增加产品附加值经济转变;由分散家庭式经营向集约规模式经营转变;由短期的经营行为,向可持续的经营行为转变。主要目标是:全年计划安排造林40.8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任务9.36万亩,封山育林31.5万亩;森林培育58.5万亩;力争实现连续26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森林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9‰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5.88%;实现全市林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林区职工家庭人均收入增长15%。重点做抓好七篇文章:

第一,谋划发展项目,做好大项目建设文章。今年新谋划项目139个,计划投资44.6亿元;续建大项目9个,预计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

第二,筑牢林业产业建设根基,做好林业经济发展文章。一是推进主导产业。发挥产业专项推进组和产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发展以林木精深加工、食用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主导产业建设,实现产值增长30%以上。二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依托林业资源,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三是壮大产业协会。成立产业分会并理顺工作关系,整合产业资源、增加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四是树立品牌,加强有机绿色营销。通过广交会、农博会、哈洽会等平台,助推哈尔滨“林”字号产品冲出龙江,打入国际市场。依托各地旅游节,提升我市森林湿地生态旅游知名度。

第三,积极打造绿色屏障,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文章。重点“实施五项工程,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实施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二是实施农田防护林新建和恢复更新工程。三是实施城乡结合部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四是实施道路绿化工程。五是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绿化工程。六是组织开展“创绿色家园 建生态新村”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第四,全力提高森林质量,做好森林培育文章。进一步完善《森林培育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扩大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规模,促进全市森林质量的提高和林木蓄积量的加速增长。

篇9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9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报告,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报告又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决策者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能否在心灵中播下生态道德的种子,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1]。因此,在这场触及人类心灵的思想变革中,以生态观培养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主战场。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生态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生态教育的渗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保护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和谐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接受。与此同时,为响应党和国家的积极号召,在各地中小学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开始普及了生态教育。实践证明,这些措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小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植入了“生态保护”这一文明理念。倡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生态教育,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是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生态教育的忽视,其带来的教育负面影响可想而知,致使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规范意识弱化。基于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这为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生态教育的渗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作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学生的情感价值目标上,提出了“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为此,在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材编写上,无疑也就要求渗透生态教育。举例来说,人教版九年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本书的第四课第三框,便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题,开篇就向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客观现象:“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有一个重要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显然,这是在向我们的中小学生告知,节约资源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小学生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三)生态教育的渗透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也不断涌入,严重冲击着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生态教育已经成为必然。众所周知,“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大致为13-25周岁,正是生理、心理、人格走向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他们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将会对他们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时期应该借助教育的力量,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价值观,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这不仅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也事关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生态教育渗透的对策分析

(一)学科渗透:拓宽学生的生态知识层面。当前,基于各地中小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知识还显得很欠缺,甚至有的学生还不知道“生态”这一词。生态教育,顾名思义,其涉及的领域广,涵盖的知识多,包括了生物、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因此,作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授课教师,在教授学生书本上的应有知识以外,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拓宽自身生态教育的专业知识。“思想品德课的生态观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生态知识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 。当然,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并不是意味着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打破抑或是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而是要吸取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中关于生态教育的精华内容,再适当地增减,从而融合到整个思想品德课程中。

(二)氛围营造: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生态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学目标,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育人氛围。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力求达到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学生才会听得认真,学得开心,在温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到更多的有关生态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而增强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此外,在进行生态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相关情景,引导学生融入其中,亲身体会到人与自然的那种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通过开展一系列新奇的趣味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这样既达到了调动课堂气氛的效果,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其次,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也会引起学生对于和谐环境、和谐文化的喜爱。“环境育人的效能不言而喻,教育史上有“孟母三迁”的佳话,现代也有名校多出人才的诸多范例,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渗透生态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育人氛围必不可少。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采用书画展览、植树造林等形式,为同学们展现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绿意的美丽校园。徜徉在这样一个宁静和谐的绿色校园里,必然会陶冶学生们的情操、美化学生们纯洁的心灵。

(三)实践开展:丰富学生的生态教育生活。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若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尚且显得孤单力薄,还“必须让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青少年的生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独特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生态教育的接受和认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对此,在教学中开展生态教育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积极性,也就显得尤为必要。这里,体验式教学对于生态教育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诸如进行春游、实地考察周边的自然环境、参观附近的工厂排污情况等。在活动结束后,再组织学生写调查报告、观看心得等,从而让学生了解到破坏自然的后果,了解到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教师也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生态教育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周’、‘爱鸟口’、‘争做环保小卫士’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协作中懂得爱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等”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生态教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

篇10

从党的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论述,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列入五大发展理念,“绿色”跃升为“十三五”发展主色调。在关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绿色”一词被提及了21次,摆动起中国式的绿色姿势。

后工业时代的危机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说,西方文明在创造惊人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因其不可遏制的活力与破坏性,固有资源的消失或减少,将整个人类社会绑上了高速行驶的列车,使人类进入了充满矛盾和焦躁的半荒漠时代。在“快车道”上飞驰了几十年后,中国发展正驶入关键路口,同样遭遇了相似的资源与环境危机。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退化尚未脱钩。

“别跟我说减排量,我只关心明天是不是晴天。”当电视、广播、报刊以“专业的姿态”说着当日、当月的单位GDP二氧化碳、COD(化学需氧量)、S02(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又减排了多少时,人们关注的不是数字的变化,而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对生活的切实影响。这也正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与以往“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局部有所改善”等表述有着质的差别。虽然没有限定具体的指标,局部到整体的质变,绝非易事。

那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难在哪里7

据环境保护部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去年11月空气质量状况显示,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16.7%―100%之间,多数城市空气中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可以肯定的是,节能减排的红利正在释放,但整体治理的红利继续显效仍面临严峻的考验。

就水污染治理而言,涵盖10个方面、238项水污染治理措施的“水十条”重磅来袭后,各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在相继编制、出台与实施中。与此同时,恶劣的自然条件、高昂的成本、漫长的生态修复期,也让一些地方落实的步伐多有踌躇。

在2014年中国首次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报告中,16.1%的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触目惊心,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堪忧,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被确认为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环保建设更易被牺牲。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所说,“现阶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矛盾,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的实现亟须一系列制度的配套。”

中国智慧下的发展之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能源和环境的治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准确诊断出工业文明的症结所在,依然未能解决全球的环境危机。按照东方系统辩证的思维诊断当代文明工业病,能源环境危机是当代工业文明系统弊端的结果,不是造成危机的根源。所以,要从根源上治理能源环境危机,走出就环境治理环境的思路势在必行。

面对环境危机的现状,中国的选择是绿色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全球生态安全做贡献。这样的选择,不可谓不大胆。自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提出后,世界上还从未有一个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选择的背后,是一条基于中国式智慧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环境系统治理的新思路与新探索,也是中国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命题中的自觉担当。

从某种意义上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之路,是一条中医式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治理新路。

一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顽固地拖碍着中国的发展过程。对此,十二五规划给出的诊疗方案是国土功能区规划的大战略。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诊疗方案再添新方,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自然岸线格局的新提法,把海洋也纳入了进来,用格局把中国的国土做了全方位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建议在生态环保方面连用了四处“最严格”――“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相较“十二五”规划,一个看似简单的“最”字的增加,却直观体现了现代中国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高标准、高要求。同时,四个“制度”的同时出现,又折射出绿色发展在制度层面的落实。

与“十二五”规划不同的是,“十三五”规划建议在“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中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事实上,环境法律法规偏软、标准偏松、执法失于宽的现象确是不争的事实。2015年初,“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开始打破这种局面。人们欣喜地看到,自2015年1月至7月,全国范围内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共348件,移送行政拘留共927起,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共863件,青山绿水在望。

经历了环保法的洗礼后,环保管理体制的改革,又被辅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等措施,不仅为我国实际上较为薄弱的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解决地方保护主义、跨区域环境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绿掘金

在传统的思维中,总是把治理环境与经济增长看成是对立关系,绿色发展恰恰是对这种思维与认识的一个新突破。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是我们自身立足需求、砥砺前进的动力源泉。

十年前,趟过“工业强县”之路的安吉,以青山绿水的代价成就了高速的GDP,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十年过去了,转型生态立县的安吉,经历污染企业的关、停、转、迁,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2014年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它用实践证明,生态资源不仅是可以生财的自然资本,也是生态财富的新来源。

篇11

一、调查目的

为了更加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特色经济;关联辐射功能显著,带动第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增加外汇收入,是非贸易创汇的重要来源;扩大国内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创造新的市场劳动岗位,可为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旅游引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促进观念更新;提升焦作整体形象,促进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的保护和开发,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生态质量,促进环境保护;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带;确立城市标志物和市树、市花,组织地方的旅游节庆活动,形成独特、鲜明、富有个性的城市旅游形象。暑假期间我对附近市区的旅游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内容

针对该处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宣传活动,该地周围的环境以及旅游团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态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在的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风貌、都要考虑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与之相结合,所以这些也要进行调查。

三、调查方法

第一、我采用取样拍照的方式,对有代表性的地区的环境,景色和人流进行了拍照。

第二、我还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在各个景点给游客发放200份问卷。旅游市场调查报告优秀范文。问卷调查题目有10道题目,分别如下:

1、您对此地的了解程度。A比较清楚。B大致了解C、印象模糊D、很不清楚

2、您在景点会选择什么样的住宿地点A、回家睡B、民居C、便宜的旅店D、宾馆酒店

3、您觉得这的旅游消费是否合理A合理B偏低C偏高

5.、您已经或计划去那些景点?(自写)

6、您这次旅游采用何种交通方式?A。步行B、包车C、自驾车D、路边找车

7、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如何?A、丰富B、中等C、一般

8、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A、山水自然风光B、少数民族特色C、气候条件

9、您对这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及管理的认可程度A、开发充分,管理到位B、开发不足,管理到位C、开发充分,管理缺陷D、开发不足,管理缺陷。

10、您认为这的景点缺乏的是哪些方面?A导游服务B景点整体规划及安排C、基础配套设施D、地方特色购物E、文化背景挖掘F其他。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近5年的入境旅游者人数都在1000人次左右,其中多为台湾及港澳的旅游者,海外旅游市场的开发还很滞后。旅游者在景点的停留时间短,不过夜的旅游者占51%,停留1夜的旅游者占38%,过境观光游的特征十分明显。旅游者在景点的消费少,景区门票、餐饮和住宿占了绝大部分(76%),这表明该地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明确的旅游消费导向,如购物、娱乐等比例过小。旅游者感受的一致性很高,即:对旅游景区质量及导游等景区服务感到满意,对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印象一般,对长途交通(外部交通)条件感到失望。

通过调查还得出,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该市共有200多家旅行社,但企业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营销手段滞后,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为小作坊经营方式,只有几个员工,服务质量低下,这些旅行社从表面上看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关系错综复杂。

任何一个旅游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所以应该综合分析兴此地旅游产品特性和旅游市场这两个因素,确定旅游产品的目标人群作为长期营销的方向。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中,部分景区无意中造成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掠夺性经营如过多的停车场和日益宽敞的景区道路及游步道公园化现象严重等,同时在风景区的乱搭乱建现象日趋#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显现,正逐步挤占核心景区。景区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堪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城市水源面临威胁。旅游资源已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景区的保护问题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不能仅局限于内部的精耕细作,部分园区旅游设施已超越限度,对景区的美学价值造成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