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0 12:56: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幼儿园实习生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6-0044-05
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曾在《闲暇:文化的基础》一书中精辟地阐释了闲暇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意义,指出,人拥有了闲暇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拥有了心态的平和,促使自己感受到了生命的快乐。有学者则指出,正是由于拥有了“闲暇”,教育者才能释放心灵的空间,感受精神与心灵的成长。〔1〕
教师的成长一方面需要借助外力,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不断审视自我,真正把自我纳入对个体职业的知觉中,从中获得自我成长的源泉和动力。闲暇生活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的活动及其过程的总和,它会充分展示个体的生活情趣和个性特征。教师的闲暇生活会经历各种事件,这些事件不是转瞬即逝、无足轻重的,而是会长久影响教师及其教育生活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对自己过往经验、生活习惯、生命体验、生活趣味等这些“教育资源”的反思基础上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长。〔2〕因此,通过分析幼儿园教师的闲暇生活,来揭示其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传统实证研究方法之所以难以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脉络,是因为它往往采用“注视”的立场,无法真正走入教师的内心。本研究认为,只有“走近”教师的个人生活,才能真正走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深处。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分析教师的专业发展历史,了解到影响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形成的生活事件。〔3〕为此,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优秀教师Y为研究对象,对其闲暇生活进行深入探析。
Y教师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因学业成绩优异选择就读所在市的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学习勤奋,各方面表现突出,后以双优生(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身份分配到原籍一所小学工作。Y教师在单位受到领导的重视,有机会参加各类活动并从中获得良好发展。4年后,她参加了所在市幼儿园教师的公开招聘考试,以成绩第一的身份被市区一所最好的幼儿园录用。在工作期间,她参加过幼儿园教师演讲比赛活动,获得省一等奖。几年后,Y教师因语言能力突出,被调到一所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在那里工作了8年。随后又回到幼儿园工作至今,一直是该园骨干教师。因专业素质较高,被聘为兼职幼教教研员,主持市里的教研工作。长期以来,其工作表现一直很好,受到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
在研究资料的收集方面,本研究主要借助质化研究中常用的观察、访和日志收集等方法。由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专业志趣相投,所以生活中本就有一些接触。同时出于研究需要,研究者有意识地对研究对象的闲暇生活情况进行了近距离观察。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还根据研究需要拟定访谈提纲,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以更全面了解研究对象的闲暇生活信息。此外,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QQ和微信好友,能够及时阅读到研究对象的生活日志,这些内容丰富了研究者对研究对象闲暇生活的了解。
二、研究成果
(一)Y教师闲暇生活描述
1.有规律的运动
Y教师在闲暇生活中是个热爱运动的人,她的QQ空间和微信中有很多关于运动方面的内容记录。进一步的访谈了解到,Y教师经常参与的运动有打兵乓球、跑步和骑行等。在访谈中,Y教师说:“在使用了身体这么多年后,发现是时候与身体谈场永不结束的恋爱了。”她表示自己会坚持运动,比如打兵乓球就一直在坚持,每周大约3次。她参加了某校乒乓球俱乐部,那里有专门的兵乓球室可以使用。访谈还了解到,Y教师的丈夫也喜欢打乒乓球,所以两人可谓配合默契。
Y教师最近还常常跑步。“咕咚运动”软件见证了她每天的运动。她曾参加了某市的半程马拉松。为参加这个半程马拉松,Y教师做了充分准备,购置了专门的服装,同时循序渐进地增加了跑步训练,最后顺利完成了半程马拉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经常会在附近的公园或河边跑步,边跑步边听《百家讲坛》。她认为这是一种特别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既能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又能感受《百家讲坛》里大师的语言风采。
周末休息时,Y教师会选择和家人一起骑行,一家三口在骑行中感受美好,享受轻松。偶尔,Y教师会与儿子一起骑行,从市区出发去看望住在乡村的父母。她曾深情地记录下与儿子骑行回娘家的感受:“从万山风景区回家,一路骑行,一路风景,回家的感觉真好。路的两头都是我爱的家。”
2.大量阅读专业书刊
Y教师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她热爱自己的专业,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在每天的闲暇时间中,她都会抽出专门时间用于阅读专业书刊。她有意识地阅读专业书刊和微信公众号中的专业文章。她坚定地表示,“要静下心来,把‘我买的书’变成‘我的书’”。在访谈时,她曾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了其阅读过某本专业书之后的感受,逐一分析了其阅读过的专业杂志的风格,还向我展示了她关注的众多微信公众号。她说:“我所关注的基本都是与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里面有很多好文章,常常感觉看不过来。但是现在我会抓住几个重点公众号,每天都会阅读和学习里面的文章。阅读帮助我提升了理论水平。”
3.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活动
Y教师是个热情开朗的人,她说自己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学习别人的优点。她形象地对我说:“植物生长向阳光,自己也愿意结交一些热爱生活的朋友。”在闲暇生活中,她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活动。她说自己有个师傅,这个师傅追求高品质生活,拥有小资情调,两家走动很多,常常到对方家做客。师傅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深深影响了她。她有一个闺蜜,也是同事,性格特别好。她擅于表达,闺蜜擅于倾听,两人是一对好搭档,经常共同探讨专业方面的问题。Y教师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认识了一群阳光向上的朋友,她评价这是一群高质量的朋友。她很欣赏其中一位开办心理咨询室的朋友,这位朋友外表朴素低调,很有才华,文字功底很强。闲暇生活中,她乐意与朋友一起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如徒步去看望一位热爱生命的病友、参加素食公益活动、举办公益教育讲座等。Y教师还是马鞍山传统文化促进会的志愿者,闲暇时她会在促进会里做一些义工工作。
4.身体力行做一位好妈妈
访谈中,Y教师深情地对我说:“我是一位儿童教育工作者,所以想做一个好妈妈的愿望特别强烈。”儿童教育者的身份与母亲的身份相辅相成,她乐于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学习和探索如何做才能促进儿童更好成长。在边实践边学习、边学习边探索中,她实现了所学与所用的完美结合。
她提到,自己一直采用的是下乡养儿的方式。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她会带儿子回到乡下。在乡下,儿子享受着大自然,经历过很多有趣的事。作为一位母亲,她对儿子很尽心,育儿笔记写了好多本。她在QQ空间中也记录了一些儿子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经常引发朋友圈的热评。所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作为母亲对儿子的关注与赞赏,也充分体现了一位儿童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尊重与理解。
5.乐于与周围儿童进行互动
Y教师是一位真正热爱儿童,而且懂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她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我,心灵变得纯净,容颜变得年轻,心思变得简单,幸福变得容易。”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小时候,她就喜欢给周围的小伙伴讲故事,她将自己听过的故事全都讲给小伙伴听,所以放假时她家就是小朋友聚集的地方。直到现在,她还保留着这个习惯,每次回到娘家,她依然愿意给周围的孩子讲故事。周围的孩子知道她回来了,会立刻聚集到她家听她讲故事。
访谈中,她还提到,在平时聚餐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儿童。儿童父母对其某些行为会觉得很头疼,但是Y教师却能很快成为他们的朋友。如聚餐时,儿童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小孩子很闹人,孩子在旁边吃饭自己会不得安生。但是Y教师却很理解孩子,她发现大人希望孩子安静,却不从孩子角度出发来思考那个情境是否适合孩子。通常,她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选择与孩子一起找到有乐趣的事情,陪孩子游戏。
6.高质量的休闲娱乐
Y教师有自己的休闲娱乐安排。与其他女教师不太一样的地方是,她并不热衷于逛街购物,每次只会根据需要快速购买东西;也不太热衷于娱乐节目,对自己的休闲娱乐安排有较高的品质要求。闲暇时,她会与家人一起看经典电影。她对影片选择和影片播放的设备有较高标准。在选择影片时,她会参考豆瓣评分,只选择豆瓣评分8.0以上的影片。为保证影音效果,她在家里专门设置了家庭影院,购买了高品质的投影和专业的音响等设备。她说:“经典影片不仅可以带给我高品质的审美享受,还能引发我深入地思考人生。”
(二) Y教师闲暇生活的特征
“由于人生活在具体的时空历程中,因此生活史不仅是社会时空的一部分,而且能较为人性和生动地反映其成长。”〔4〕通过以上对Y教师闲暇生活史的描述,Y教师的闲暇生活较清晰地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丰富而平衡
Y教师的闲暇生活涉及到了运动、阅读、交友、育儿、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且每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精彩,这充分展现了她闲暇生活的丰富性。Y教师的闲暇时间可分为四块,一块是给家人的,主要是和家人一起散步、骑行、看电影及电视;一块是给自己的,主要是和闺蜜聊天、散步、喝咖啡以及每周运动三四次;一块是给专业的,主要是阅读专业书刊、浏览专业信息;一块是给父母的,主要是陪他们散步、聊天,给他们做饭、按摩。由此可见,Y教师的闲暇生活又具有平衡性。
2.有情感滋养
Y教师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也是一个敏感的人。幸运的是,她得到了来自各方的爱与支持,包括家人、朋友、儿童、幼儿家长等。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与一些家长相遇时,他们都会热情而主动地与之打招呼,这让她感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尊重,从而充满职业幸福感。在她困惑时,作为老教育工作者的父亲,总会给她以指导和帮助,让她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丈夫对她一直很宽容和支持,经常帮她纾解压力。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一起打乒乓球、跑步、骑行,共同感受闲暇生活的美好。Y教师的儿子是个热爱绘画、摄影、种植和运动的阳光少年。儿子的良好表现让她倍感幸福,同时,对儿子成长过程的反思促使她更好地理解了儿童和教育。在充沛的情感滋养下,Y教师更有能力去爱他人,所以大家常常能够看到一个充满热情、活力和正能量的她。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这样的Y教师更能够影响其教育对象。
3.能促进专业发展
因为运动,Y教师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因为阅读,Y教师又成为一个时常能迸发出教育智慧和专业洞见的人。因为交友,Y教师对人与人的交往具有深刻的理解,这更有利于其培养人的教育实践。因为育儿,Y教师充分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儿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事实上,用心育儿的过程也使她获得了专业成长。因为能与儿童产生良好的互动,Y教师感受到了源源不断的爱和幸福。因为休闲,Y教师获得心灵的自由。因为家人的支持和爱,Y教师得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充满创造性的工作中。
三、研究结论
(一)优质闲暇生活由内在追求与外在引领共同建构而成
Y教师优质的闲暇生活是她自身努力追求和身重要他人与关键事件的推动共同建构而成的。Y教师自身拥有积极向上的个性,愿意学习,期待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生活中,她愿意以开放的心态与他人相处,愿意与身为老教育工作者的父亲沟通并倾听其建议,愿意与家人一起进行各种运动和休闲娱乐活动,愿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她收获了很多有益经验。Y教师通过运动和阅读,使自己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
(二)优质闲暇生活能够促进智慧与精神的成长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类生活有三大目标:智慧、幸福和闲暇。其中,闲暇是实现其他两大目标的重要条件。Y教师优质的闲暇生活自然展示了她丰富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看到,正是优质的闲暇生活滋养着她不断成长。父亲的引领,使她能够及时摆脱工作中的迷茫,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爱人的开导,使她能够常常从工作的压力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面对困难的勇气;婆婆的帮助,使她得以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来发展自我;儿子的成长,使她有了不断反思自己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机会;好友的相伴,使她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从而走得更远。“闲暇出智慧”,闲暇中个体感受到的生命的自由和美好会给个体带来种种深刻的体悟,从而产生各种智慧。闲暇生活中,Y教师在与他人互动时获得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种种智慧;在与儿童的互动中体验到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智慧。
(三)优质闲暇生活能够与专业发展共生共赢
现实中,有些教师会一心扑在工作上,忽略个人生活;有些教师会只享受生活,而忽略自身专业发展。事实上,教师的闲暇生活与专业发展并不冲突,两者可相互促进,实现共生共赢。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好教师”不是天生的,当我们有了充满激情的投入、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有了自己认定的使命,我们就会努力“向前奔突”,不怕挫折、不轻易言败,我们就会奔走在成为“好教师”的路上。〔5〕很多重视自身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都在为成为“好教师”而努力。在闲暇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幼儿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优质的闲暇生活不是放纵,也不是过度消费,而是使其具有发展价值。例如,运动可以强壮我们的身体,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育儿可以践行我们的教育理念,交友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所有这些都可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勇,张婕.论教育的“闲暇”精神〔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1):3-4.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29-02
一 生命教育的源起
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 或Life Education)的思想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犯罪事件,且数量呈急剧上升的趋势。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在加州创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他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训练学生去谋得职业,或者单纯从事知识上的追求与获得,而是引导他们充分体悟、感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说,这是生命教育思想的初步实践。1979年,澳大利亚牧师Rew Ted Noffs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这是最早成立的正式使用“生命教育”这一名词命名的机构。从此以后,生命教育开始流行起来。
我国大陆地区研究生命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持续多年,但迄今没有一个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概念。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主体围绕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生命价值升华等方面对教育客体进行直接或间接教育的活动。它的目的是确保个人身心健康,在此基础上体现生命价值,达到为公众、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目的。
二 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生命,一切活动都是空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为幼儿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二是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幼儿园超前讲授小学知识,加重了幼儿的身心负担。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旨在弥补目前应试教育的不足,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得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三 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园方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很多幼儿园把生命教育理解为幼儿的安全教育,主要指幼儿的身体不受损伤。因此,上至园长,下至保育员,都把幼儿的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把幼儿的人身安全放在一日活动的首位。这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自然不能算全错。但是,本文认为,幼儿的身体安全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不但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幼儿还需要体验生命价值的意义。
2.家长的配合力度有待提高
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生命教育工作知之甚少,还有一些家长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这就导致了家长把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单纯地理解为“园方单方面的事情”。因此,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到了家里,全部都被“遗忘”掉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幼儿“为所欲为”,俨然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其实,这种环境对幼儿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没能“固化”在头脑和行动中,造成了幼儿园教育的事倍功半。
四 幼儿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既需要幼儿园开展相关工作,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二者缺一不可;既需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需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生命、感受生命。
1.园方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幼儿园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身体安全的教育,还应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更要注重生命价值升华的体验。近年来,心理问题儿童逐年增多,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幼儿成为问题幼儿的主要组成部分。园方要注重对这些幼儿的观察,要早发现、早干预,不能错过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园方要摒弃“班里有几个特别的孩子很正常”的固性思维,要及时干预每一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同时,园方要注重将生命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中予以灌输。比如,通过对《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要让幼儿知道,小动物们在小时候也需要妈妈,这一点和小朋友们是一样的。再如,通过对《丑小鸭》的学习,要让幼儿明白,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努力,才有可能变成白天鹅。幼儿在一点一滴的对生命教育的感悟中慢慢成长,学会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升华生命。
2.家长要做生命教育活动的坚强后盾
本文讲幼儿园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并不是说生命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园方就能取得实效,家长的配合也非常关键,家长要为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幼儿一天的园内生活结束后,回到了自己的“第一所学校”里。这时候,父母要延续园里的生命教育工作。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功课:一方面要强化幼儿园里的好行为,让幼儿在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延续下去;另一方面要多陪幼儿。这一点对心理问题儿童尤为重要,很多心理问题儿童就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父母关系不和谐才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事实也证明,有安全感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自信,也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3.注重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开展
一方面,要注重挫折教育。当前,幼儿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但很多幼儿的吃苦能力下降了,家长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能不能吃苦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想法当然不正确,因为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一个人会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在幼儿时期是无法预见的。讲过:“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一定要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这句话是对青年朋友讲的,但是,它对于幼儿仍然实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感恩教育。当前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近年来,部分家庭有了两个孩子。但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幼儿习惯了自己“小皇帝”的生活,在他们简单的意识里,多一个弟弟或妹妹,父母、祖父母辈对自己的爱就被分割了。因此他们不喜欢再有“新人”出现,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现在拥有的就是应该的。感恩和分享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陌生的词汇。其实,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极其不利。当前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懂得感恩就不会和别人分享,也得不到别人同自己的合作,这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
4.注重生命教育的体验
将教育活动融入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入(离)园等等。形成以面触点,让大的环境影涉小的教育点,润物无声。
一、一日活动以一个知识点为主,以点带面
如,在我的一节大班音乐活动《小毛驴》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观察图片,理解儿歌内容。2、变正常语速的口头语言为3/4拍的节奏来表达这首小儿歌。
我们要尊重幼儿的认知规律。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对“教”的内容不容易真正掌握。这节活动课,如果没有活动前的3/4拍整体感知作为铺垫,再有活动后的知识继续运用。幼儿在一次活动中是很难掌握的。这一节拍不同与以往的2/4拍、4/4拍。知识点有难度,幼儿说起来有困难。本次活动前的准备活动就是利用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主的探索学习,发现生活中原来还可以这样说话,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节拍,感知体验以及思维方法――拍一下手加拍左右肩膀的方法。在拍手的第一拍时说出“小”,在拍左肩的第二拍时,用向左歪头不出声来做延长的这一拍,在拍右肩的第三拍时说“毛”,下一节的第一拍拍手说“驴”,第二拍第三拍再左右歪头就OK了,以此为准,整体试说。自主地练习3/4拍,请幼儿自由为3/4拍编排动作。在不断坚持努力下,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二、一日教育活动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兼顾五大领域
纲要中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在一次续编故事《一只耷拉耳朵的小白兔》活动中,在导入部分,老师以舞蹈的形式带幼儿做《小兔子》舞,体验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再引出那只很烦恼的耷拉耳朵的小兔子。通过情感对比,使幼儿感触更深,从内心想要帮助耷拉耳朵的小兔子。能力强的幼儿能讲述续编内容。如:用石膏给小白兔做一只坚挺的耳朵,还用道德感来教育其它的小兔子们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不要取笑别人的不足,这样所有的小兔子就能开开心心的渡过每一天了……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用这样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的,纲要中要求我们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为了照顾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收获,特将这一讲述续编环节加入绘画内容,请幼儿把自己的想法意愿画出来,然后在大家的欣赏点评中,把故事讲述完整。在结束部分,我们全体幼儿以跳欢快的《兔子舞》结束本次活动。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以兔子为主线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以说话为主的语言活动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活动形式的添加,无疑是给幼儿创设了更多的发散思维的机会,组织语言的机会,交流思想机会。同时也加入了艺术领域的内容――绘画,还加入了社会领域的内容――引导如何幼儿正确交往。
三、一日教育活动以现实生活为主线,遍及五大领域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我们的幼儿园在郁郁苍苍的大树环绕下,春天夏天的幼儿园显得绿意盎然。而当温度降低时,大树的叶子也就纷纷而落,户外的卫生也不再是老师三两条帚能整理干净的了,每年一到时这个落叶的季节,都会有老师辛苦劳动的一幕――扫落叶。
何不让这生活中的问题落叶成为我们的教具,成为幼儿的玩具,让它物尽其用,方便着老师,快乐着幼儿呢?我决定一试。
早晨我来园后,看见满地的树叶,心里暗喜。又见其他班的老师挥舞着大扫帚,用尽全身的力气扫着,风不停的吹,叶不停的落……我把今天的教育内容换成酝酿已久的科学和艺术活动。终于,幼儿入园了。
我迫不及待的把幼儿带到大树下,孩子们不用我指引,就七嘴八舌的议论大树落叶的事情。顺理成章地,我就让幼儿每人从地上捡10片树叶,而且还要一边捡一边数,是正数,从1数到10。孩子们听到指令,马上行动。我把早就准备好的装树叶的大桶拿了过来,等最后一名幼儿捡起第10片树叶后,我又下了第二道指令,请小朋友们倒数10个数,从10数到1的把树叶放到空桶里。我在一旁检查着、帮助着、欣赏着。这样,每个幼儿重复了大约3、4遍,你再看吧,有的幼儿抬头等着,一有树叶飘落,就跑过去捡起来,大声的数着,高兴的跳着……
我又要求幼儿两片两片的捡,两个两个的数,树叶在风中不断飘落,孩子们在树下追逐着树叶跑着、闹着、叫着、数着、吸收着……几乎每个幼儿都能准确的正数、倒数、两个两个数了。
下午,做了个准备,我又带着幼儿到大树下,,一起欣赏树叶从空中飘落。请幼儿描述树叶飘落的样子,幼儿的语言很丰富,有的讲到树叶像蝴蝶,飘飘悠悠的落在地上,真想把它捡到起来,由于幼儿说话方言比较浓,老师做示范后,请幼儿用普通话说出来,并每人捡一片大大的树叶。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收获了普通话,高兴极了!老师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风吹树叶是什么声音?小树叶喜欢大树妈妈,当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心理会怎么想呢?它会对亲爱的大树妈妈说什么呢?借此,我们学习歌曲《小树叶》的歌词:秋风起来了,秋风起来了,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小树叶沙沙,沙沙沙沙沙,好象勇敢的说话,春天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
回到教室,孩子们跟着琴认真并富有感情的唱着,围着我跳着自编的幼稚舞蹈。我仿佛看到好多的小树叶把大树妈妈打扮得更美了。这小树叶就是孩子,而我则有幸成了大树妈妈。
我又指引幼儿把树叶擦洗干净后在上面画画,用树叶当纸,自然比用纸做画更有难度,树叶小,表面光,但是难不倒孩子们。他们小心的画着,用油画棒上钯用记号笔勾边,画得真不错,现在班上还有树叶画呢!
等到展画评画环节,我们又发现在树叶正面和背面画画、上色的区别。油画棒和彩笔在树叶表面的附着力不同,铅笔在树叶上划线不会很容易看到等等。我们又有了新发现。
捡树叶,我们从捡到树叶的游戏过程中,学会了很多知识,幼儿的双手在捡的过程中,记忆下数学,眼睛在看的过程中欣赏叶落的美丽,在画的过程中,体会到大自然的造物神斧。
教师就是要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合理安排一日的教育活动,让幼儿轻松的从生活中悟化,内化知识,真正做到润物无声。
教育活动游戏化的实施
教学游戏:幼儿教师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目的,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我们通常把这种活动称为教学游戏或游戏化的教学。
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福禄贝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认为幼儿是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的;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游戏要促进幼儿自主自然发展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贝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幼儿玩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为了好玩而游戏。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是幼儿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交往,有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个性。
在区域活动时间,我要充分的照顾每个幼儿。在搭建区里,听到一个小男孩对另一个小男孩说:“哎,谷梓杨,把你那个给我用用好吗?”“嗯,给你!”这是孩子们积极友好的交往。刚刚表扬完这边,在另一边则出现了争抢积木的现象,因为孩子爱模仿,所以这很正常,“我们可以合作完成一个大的建筑!”我指点着,孩子们就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合作盖高楼了。游戏中教师的只言片语指引着幼儿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游戏活动中受益最大的是那些有成功感的孩子。每次游戏结束,我会让孩子自己先说一下自己的进步和收获,再鼓励周围的幼儿对他进行评价,最后老师总结。玩积木的氛围在不断的融洽,每一小组都显现出一个组织者,游戏活动的意义在上升……
二、教育游戏要为幼儿提供主动交流与探索的机会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
幼儿动手动脑,开发智力。手指游戏不仅方便、简单、易学。通过手指运动,发展幼儿的手部肌肉群,提高幼儿手指的准确性,灵活度和控制能力。让其动作更灵活,从而促进大脑发育。幼儿通过手的动作提高兴趣,加强注意力,从而提高记忆。
大于号,小于号的认识对孩子来讲很抽象。于是我就用贪吃的小鸭子手指操作来完成教学。先让孩子来想一想贪吃的鸭子会选择大的还是小的食物呢?再请幼儿自由猜想,随之他们会选择大的食物。然后老师出示两张画有不同数量小鱼的图片,请幼儿来选择并双手掌根相对,指尖分开做出大嘴状学贪吃的鸭子。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主动交流主动探索,感觉到开口总是对着大数。大于号、小于号的开口正对应着贪吃鸭子的大嘴,很是形象,幼儿在小组活动中兴趣十足。
另外,手指活动尽收眼底,易于掌控教学。手指的灵活性加强了,如:可以自己用手表示一部分数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玩配合性、协调性强的游戏。目的是为了锻炼幼儿的反应力和协调性。教师根据上一部分的玩乐学习了解到幼儿已经会手语的那些数字,然后教师用手语表示出数字,让幼儿说出来或反过来幼儿说数,教师用手表示,并询问幼儿是否正确,如不正确那请幼儿表示出正确的手势。这样锻炼了幼儿的观察性,反应能力和眼,口,手的协调性。幼儿的手指动作较大,每个幼儿的手指都在老师的视线里,老师很容易观察和控制,及时的纠正错误。大班的相邻数、分解组成、加减法等都能用此类手指游戏变魔术来进行游戏教学。
三、教育游戏是愉悦的情绪体验。
幼儿教学语言这一概念通常是根据幼儿阶段幼儿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况,相对于日常生活化语言而提出的。幼儿年龄低,接触事物少,生活范围小,其主要语言思维的形成来自于家庭生活,是在与父母长辈、同伴之间交往中形成的,属于通俗性的,常具有碎片化和随意性的特点,加之幼儿认识能力有限等原因,还可能出现发音错误或者使用不当有情况。
1.教师不能规范使用教学语言的发音方法和语言结构
个别教师在教学中错误认为幼儿教育必须以孩子的语音、语法进行表达,结果在使用过程中过度使用一些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将教学语言的规范置之脑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师幼融洽,却使语言教学背离了旨在教导幼儿学习规范语言表达方法的教学初衷。
2.教学方法单调沉闷、缺乏灵活性,使幼儿对语言学习丧失兴趣
幼师单纯从教学语言的规范使用出发,不能灵活将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忽略兴趣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使幼儿在学习中感到老师教授的东西乏味无用,与生活脱节,不易理解,更不愿在实际交流中使用。
3.课堂教学选用语言脱离幼儿实际
个别幼师对教学语言的使用不能做到认真分析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一些不适合幼儿年龄段的语言、词汇,超越低年龄段幼年儿童词汇结构和认知水平,使课程教学变得晦涩难懂,脱离生活,不但使语言教学不能与日常生活语言有效对接,也阻碍了对有关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还可能造成幼儿由于一知半解或者盲目学舌产生误会等不良后果。
二、提高幼儿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策略分析
幼儿教学工作应以教学语言为基础,从有利幼儿发展角度为出发点,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运用适合幼儿接受理解的方法,使之逐步掌握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
1.提升幼师语言教学能力
作为幼儿语言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主导者,幼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自然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必须注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从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入手打造一支可以正确引导幼儿学习语言表达技能的教师队伍。从知识结构方面进行培养学习,纠正一些在以往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错误方法。
2.对生活语言与教学语言进行有机结合
幼师应该能够正确区分幼儿习以为常的生活化语言与规范化教学语言之间的差别,并能够在教学中通过对比和讲解对幼儿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将教学语言的使用同随意通俗的生活化语言相互融会贯通,熟练运用。
3.充实积累,优化教学开发设计
幼儿语言教学需要教师认真准备,深入分析,不断打磨、修正教学语言的使用,采用适合幼儿思维结构和表达习惯的教学方法,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做到语言精练、用词清楚和意思表达准确,引导幼儿学会使用规范化的教学语言方式进行表达、交流。同时还需要教师更多地进行观察、思考,结合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多个阶段的特点,运用幼儿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及时了解幼儿真实的意图,加以正确引导,强化规范化的教学语言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幼儿通过语言正确表达自我意愿的能力。
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在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突飞猛进的形势下,幼儿园教师的离职问题越来越成为幼儿园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对28所幼儿园947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层次回归分析及前后两个月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而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会降低其离职意向。具体来看,职业生涯适应力会显著降低工龄短的幼儿园教师的离职意向,但对工龄长的幼儿园教师的影响不显著;职业生涯适应力会显著降低临聘幼儿园教师的离职意向,但对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没有显著影响。幼儿园应努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建立起由组织与教师个人协同建设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
关键词 ]职业生涯适应力;离职意向;教师管理稿件编号:201408310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学生毕业前后生涯适应的追踪、Agent模拟和干预研究”(编号:71171020)
通讯作者:洪秀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E-mail: xiuminhong@163.com
一、问题提出
在当前幼儿园竞争越来越激烈、幼儿教育工作内容变换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 Career Adaptability)状况不但会影响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况,更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状态。…职业生涯适应力是职业生涯理论发展的新方向,是研究者们在反思“职业生涯成熟”概念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概念,[2]指的是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时的因应准备程度。它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核心内容,决定了个体的诸多职业过程和结果。国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职业生涯适应力进行了理论探讨,最有代表的是萨维卡科斯( Savickas)等人在全球组织了13个国家的跨国研究团队,对职业生涯适应力开展的一系列实证研究,现在已基本建构了其理论结构。相比而言,国内对职业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还很不够,只是在近几年才关注,并主要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适应力进行了研究,至今尚未见到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实证研究。
随着各地公办幼儿园数量的扩大,幼儿园教师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幼儿园教师离职变换工作单位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得幼儿园教师的离职问题成为幼儿园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离职意向指个体想离开单位、但还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认识和观念,它对个体的工作态度影响很大,是个体离职行为的核心指标,因此了解并把握其离职规律对于当前的幼儿园教师管理有着重要价值。幼儿园教师的离职意向与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关系密切,一般认为职业生涯适应力强的教师离职的可能性更大,不过在二者关系上也存在着争议。理论上,很多观点认为职业生涯适应力是一把“双刃剑”:职业生涯适应力高的员工工作绩效高,但其离职意向也高,这被称为职业生涯适应力的管理困境。在实践领域,从职业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提出伊始,组织就本能地对其持抵制态度,其原因也是认为生涯适应力会增加员工的离职,从而带来很大的人力资源成本和风险。到现在为止,职业生涯适应力的管理困境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检验。有的研究发现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呈显著的正相关,有的研究则证实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呈显著的负相关。由此看来,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的关系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这虽然与研究者们所界定的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内涵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二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根据不同条件深入理解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即在理解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关系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揭示其具体的表现和机制,需要探讨其中的调节变量,特别是考虑社会文化的调节作用。如生涯发展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自我概念会越来越清晰,从而推动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对于在职人员而言,与其年龄相关的工龄是个体与周围环境互动时标志其职业发展阶段的核心因素,它对个体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和离职意向都有可能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将在总体研究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合同类型这一社会文化变量与工龄这一个体变量在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从而为当前的幼儿园教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北京市选取28所幼儿园各年龄班的幼儿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1100份问卷,收回1042份,回收率为95 010;其中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为86%。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工龄3年内占47.9%,3年以上占46.3%,未填5.8%;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占47.4%,临聘(含劳务派遣)的占45.4%,未填7.2%;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占56.3%,本科及以上38.3%,未填5.4%;籍贯来自城市的占54.8%,农村占38,1%,未填占7.1%。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萨维卡科斯等人编制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职业生涯适应力,该问卷的信效度在13个国家都得到了验证,包括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6道题,这四个维度分别是:生涯关注( Career Concern),如“思考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如“靠自己还是别人做决定”;生涯好奇( Career Curiosity),如“探索我的周围环境”;生涯信心(Career Confidence),如“克服阻碍”。该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从“不强”到“非常强”进行评价。离职意向问卷采用的是孔诺斯基等人( Konovsky&Cropanzano)1991年编制的问卷,其a系数为0.85,包括3个题目,如“明年我很可能在其他单位找份工作”。该问卷也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进行评价。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
本研究采取集体施测方式,匿名回答。为了减少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采用了前后时间间隔1个月的方法来控制,即第一个时间点请研究对象填写生涯适应力问卷,一个月后填写离职意向问卷。问卷填写后统一回收,对问卷进行筛选后,把数据录入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生涯适应力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如表1所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其离职意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1)。这说明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其离职意向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二)工龄的调节作用
为了检验工龄的调节作用,对不同工龄的幼儿园教师分别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对于工龄为1-3年及以下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离职意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1),但是对工龄在3年以上的幼儿园教师没有显著影响(P>0.05)。这也就是说,对于工龄短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其职业生涯适应力能显著降低其离职意向,但对于工龄长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离职意向没有显著作用。
(三)合同类型的调节作用
为了检验合同类型的调节作用,对不同合同类型的幼儿园教师分别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对于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离职意向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但是对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1)。这也就是说,对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其职业生涯适应力能显著降低离职意向,但对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离职意向没有显著作用。
四、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的总体关系
本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会使幼儿园教师更不想离开单位。这也就是说,国外和管理实践中所谓的“职业生涯适应力管理悖论”在幼儿园教师群体中似乎并不存在,其中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幼儿园在我国属于事业单位,虽然有正式工与临聘工两种合同性质,但事业单位相对宽松的评价考核机制以及相对松散的绩效与薪酬联系的管理方式,使得职业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之间的作用机制不同于实行直接淘汰机制的企业,这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这种独特组织所具有的社会保障较高、工作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第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这种职业对幼儿园教师的激励更依赖于其职业认同、精神满足等方面,而不是物质报酬,因此幼儿园教师通常具有更多的成就感或价值感,而不像其他企业中的职业,员工职业生涯适应力强对其获得更高的物质报酬具有直接价值,由此带来更高的离职倾向。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事业单位所具有的既不同于企业、又不同于政府机关的中国社会特色。
总之,在中国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没有出现西方研究与实践中所认为的负面效应,相反它对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积极影响,既可以降低幼儿园教师的离职意向,也可以提高其工作绩效水平,正好是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园教师所共同期望的。
(二)工龄与合同类型的调节作用
工龄短的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能显著降低其离职意向,而工龄长的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其离职意向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职业生涯适应力对于年轻员工更有价值,而对工龄长的员工的价值相对较弱。这验证了波力哈特等人(Ployhart&Bliese)2006年提出来的个体适应理论,他们认为个体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在环境动荡时更能体现其价值。年轻员工遇到的工作环境显然更为动荡一些,需要他们调动自身的职业生涯适应力来应对环境的动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入职时间不长的幼儿园教师更需要快速熟悉岗位职责,尽快了解周围同事和领导,也更需要深入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方向;二是处于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工龄短的幼儿园教师也正处于组织社会化的初期阶段,其遇到的社会和组织乃至工作适应问题,都比工龄长的教师多,由此使得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工龄短的教师更具积极意义。
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能显著降低其离职意向,而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其离职意向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也符合个体职业适应理论,即相较于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来说,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多处在较为动荡的工作环境中,由于工作保障性低,他们需要更快速而高质量地适应工作,并得到幼儿园领导的认可,因此他们通常不会因为职业生涯适应力强而想离开单位,对于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其用工性质决定了其职业稳定性较高,因此其离职意向也就与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关系不大。
五、建议
(一)培养和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具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其工作有积极促进作用,这启发幼儿园应采取多种培训和管理措施提升其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
第一,在工作上应加强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反馈,以提升他们的工作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在不断体验工作成就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生涯适应力;第二,应采取多方面措施关心和引导幼儿园教师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为此首先应在教师培训中补充有关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其次应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的引导,不断提高其职业生涯开发的能力,促进幼儿园教师职业成功;第三,应多关心幼儿园教师的生活,提高其生活幸福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对教师的吸引力,提升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应特别加强对新进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培养
依据本研究结果,幼儿园还应特别加强对新进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培养。这既可以在人职培训中体现,也可以在日常管理措施和制度中贯彻,更可以在工作安排等过程中进行渗透,这对于幼儿园教师快速适应工作和提高工作积极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入职培训中应加强对新近幼儿园教师工作任务的培训、工作技能的训练、工作态度的养成,从而让他们在入职前就完全了解其工作职责,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范围,提高其职业生涯适应力;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导师制、集体培训、个体培训、工作反馈、工作经验交流等一系列制度与措施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提升其工作绩效和降低其离职意向。
(三)应特别重视和加强对临时聘用的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
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幼儿园中的普遍应用,对幼儿教师的教学技术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仅限于传统的书本式教育,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优势,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课堂生活。幼儿教师作为孩子的启明灯、指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使幼儿园教育更具现代化特性,使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更能得以发挥。
1 幼儿园教师需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得以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幼儿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更是日渐频繁,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就成了时代的要求。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对幼儿园教师需要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原因进行分析:
1.1 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今天,计算机进入了许多家庭,儿童很早就可以接触到网络信息,孩子们的好奇心使得计算机对他们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这意味着现代信息技术对孩子的读写能力以及情感认知有着较大的影响。当然,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所以,如果教师尚且不能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就很难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孩子的认知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可能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我们始终要知道,现代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如果教师不能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是很难对儿童进行上网指导的,儿童很可能由于上网过多或是不能正确使用网络,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1.2 社会环境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
“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要求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信息知识对儿童进行教育,既使得当今的教育能够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又能够合理的规划孩子的上网时间,使儿童能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同时社会也广泛的呼吁应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儿童进项教育,使儿童教育工作能够有所心得发展,从而为迎接以后更高层次的教育做好铺垫。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计算机教育无疑给它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丰富了其教育方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要求教师能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讲授《春天来了》时,儿童很难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读文章,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配上鲜活的音乐和灵动的图片,展示小燕子衔春泥、小河流淌、桃花盛开的景象,小朋友就会被吸引住,参与到学习的乐趣中来,这些操作必然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的。
1.3 教师本身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不高,这也是需要提升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具备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必然就不能够完全的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不能够对教学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发展,将严重阻碍新的教学思想的实施、教学内容的丰富,对于信息资源也必将不能做到全面有效的利用。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够促使信息成果的不断转化,建设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际的教学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 提升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与整个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大,对于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创新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所起的作用不大,下面我们就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
2.1 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不强
通过调查发现,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幼儿园在知识传播和思想启蒙中对儿童起到的作用更大。然而再进一步的调查却发现这样的结果:教师家中都有计算机,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比例却明显不高,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意识不强,甚至有些幼儿园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方法都不是很了解,在课堂上根本就不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教学难题也没有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渠道解决的意识。
2.2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
我们一直所说的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指:幼儿教师能够对幼儿教学中出现的各种信息技术加以理解和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幼儿教育事业。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基本操作能力并不是很理想,能够做到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幼儿教师进展百分之二三十左右。另外,在幼儿教学中普遍发现,许多幼儿教师只是简单地懂得最基本的查阅功能,而对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将网络信息加工成科研资料的能力却始终得不到提高,多媒体教学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终身学习是这个社会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幼儿教师更不能例外,就目前而言,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现状将严重制约这一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引言
目前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发觉到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影响的重要性,这也是幼儿生长过程中两个最大的影响因素。所以通过家园合作,可以更好地确保幼儿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因此需要充分地重视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对于幼儿的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家园合作的内涵及意义
从国外对于家园合作的研究成果上来看,早在18世纪美国的家园合作就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为了促进儿童对宗教的信仰和自身道德的培养,家长们会自行建立家长会去研读圣经、祷告和进行监督。①随着这种教育观念逐渐发展,在20世纪中叶,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去强调这一教育理念。例如,在美国所制定的“家庭开端计划”就是为了促进孕妇产前的健康和婴幼儿早期的发展,以此来发挥家庭的功能和作用。②在国内,学者陈鹤琴在早期已经提出了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家园中合作育儿的重要性,她认为幼儿教育只有借助于“两个方面的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之后,在幼儿教育的实践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开始关注这一话题。同时,职能部门也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去提升幼儿园和家庭的紧密联系度,倡导两者之间的合作育儿。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面就明确地指出,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需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需要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的相互理解与支持。③家园合作的目的是以幼儿作为教育的核心,以两者间的互动作为教育的手段,以此来利用社会共有的有利资源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全方面发展,这其中既包括了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者的引领和带动,更有家长作为监护者的配合和合作。
三、幼儿园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基础,是幼儿园教育得以成功的支持力量。家庭教育应配合幼儿园素质教育转变。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但不同的家庭其家长的素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家园联系册、家访、个别交流等,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与其达成共识,从而更好地强化家教效果,更好地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家园合作的新途径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很多,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合作,都要保证其及时有效。为此,我们采取几种有创新意义的合作方式:一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我们尝试利用电脑促进家园合作,在互发邮件的过程中,不仅方便家园信息交流,更保证这种交流及时有效。二是在巩固全园家委会的同时,进一步缩小范围,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班级家委会。在开展每一个主题活动之前或制定每一阶段目标之时,教师都会与家委会成员一同讨论,从活动设计、准备阶段开始就引导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各方面情况,并虚心听取家长意见,吸收有益建议。三是及时更新家园联系栏。家园联系栏不仅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和进行教育交流的一扇窗户,更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一座桥梁。它能促进家庭与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两个很时尚的词――“博客”,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人们对博客更了解,对于教师来说,它成为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特别是幼儿博客,主要是家长或教师帮幼儿开通博客,开设个人专栏,建立自己的个人档案。让老师和幼儿之间有更多了解,增进互相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良好的氛围。
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提供开发、自由探索、交往的环境
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题,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我们根据中国的文化特点、地区特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性格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各方面知识及各种游能力。如我们开展“大带小”活动。幼儿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乎与成人交往,和别的孩子交往较少,有的孩子不知如何做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为了扩大孩子交往范围,我们就在日常生活或户外活动中,要求每一位大一点的哥哥、姐姐领着弟弟、妹妹出去玩,一起游戏,哥哥、姐姐别提有多认真了,他们小心翼翼地领着弟弟、妹妹,教他们如何游戏,教他们拿玩具,扶他们上下楼梯,在活动中,总是先让弟弟或妹妹们玩,培养了技能,开拓了思维,体会到了交往的愉快。
六、信任与沟通是促进家园合作的基础
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教育者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然而这一合作是否能取得成功,还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如何架设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呢?我们认为关注幼儿是沟通的核心。教师与家长因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才结成一种特定关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交流,其特殊正在于交流的双方都共同爱着、关心着孩子,为着孩子而交流。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可以说是双方良好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也是家园合作是否顺利进行的感情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是充满爱心、诚心、责任心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家长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家园合作才能得到广大家长的真诚配合。
总之,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有时处于表面形式,应把幼儿园与家庭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之变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二者的结合成为幼儿园教育微观层面的结合。社会环境和幼儿个体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会产生相应变化。因此,进行全人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幼儿园教育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与家庭联合协作中不断扩展教育的新天地。
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1.环境创设的内容缺乏教育性、系统性
环境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然而部分幼儿园管理人员因缺乏科学理念指导,片面地理解教育目标,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作用认识不到位,致使环境创设的内容缺乏教育性、系统性。在某种程度上,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片面地理解为物质环境的创设,对人际环境、信息环境、舆论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等精神环境的关注不足,使得幼涸拔镏驶肪秤刖神环境不能协调统一。在对物质环境进行布置时,环境内容与呈现形式缺乏系统的内在联系,每个单元与主体环境之间缺乏联系,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整个环境创设的教育理念不突出,明显地表现出“责任田式”的特征[2]。因为对环境创设理解的不够深入,部分教师片面地把追求新异的效果作为环境创设的目标,不停地更换环境,只注重形式,忽视了内容本身的教育目的。
2.环境创设的形式缺少变化性、创新性
环境创设的形式展现了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从生态学视角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性不明确,忽视了环境的美育功能及教育功能。这导致在环境创设时缺乏总体规划,从户外环境创设到室内布置,从班级设定到环境布置,不同楼层、班级、区域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彼此独立。如有的过于着眼于细节,只求局部的完美,缺乏与整个空间环境的整体呼应,不具有多样性、系统性、生态性;有的形式上追求美观,把环境布置得五彩缤纷,但没有与幼儿的实际、班级的实际、幼儿园的实际相结合,缺乏发展的眼光以及创造性,忽略了儿童的适应性。
3.环境创设的主体缺乏互动性、交流性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的教育观、课程观与发展观,就会忽视环境的显性与隐性教育功能,不能让幼儿与所处环境之间实现真正的双向互动。一种情况是教师缺乏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操作实践,仅从成人感知的完美角度单方面创设环境,很少参考幼儿的建议,不仅创设的环境对幼儿没有吸引力,还不具有实用价值。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从成人的角度去思考并且实施环境创设,功利性地追求领导的肯定及同行的赞赏,偏离了教育目标。这样创设的环境不仅不能和幼儿形成互动交流,也无法起到育人的作用。
二、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
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配置,创设教育性、系统性的环境
幼儿园环境教育应致力于合理配置幼儿园内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适宜学习与生活的环境,使幼儿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环境创设的目标整体上应具有教育性和系统性。通过丰富立体的环境去引导幼儿发现、思考、求知、探索与创造,在广泛的资源中获得更多成长。总之,幼儿园所创设的环境应该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系统规划,与幼儿园课程实现巧妙融合,并且最终实现教育目标[3]。
2.丰富形式,创设变化性、创新性的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以及材料、玩具的选择等都应充分考虑幼儿的需求及意愿,创设幼儿喜爱的环境,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遵循实用、安全、充分利用资源等基本原则,使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具有广度和深度,体现一定的创新性[4]。教师要拓宽材料选择的空间,选用开放性活动材料,从幼儿园的小环境中走出去,亲密接触大自然,走进社会大环境去收集丰富多彩的材料。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实现了多种感官协同发展,积累了经验,收获了知识,提升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升了自我认知能力。
3.师生共建,创设互动性、交流性的环境
教育环境是教育品位、教育目标的外在体现。从教育目标的生态性来看,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幼儿是在复杂环境系统中成长的主体,具有吸引力且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必然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应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营造有利于幼儿与环境之间互动的氛围,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同时应精心策划创设过程,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仅用眼去欣赏环境的美,还要用脑去思考如何去创造环境的美,用手去描绘生活的美,用心去感知生活的美。教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让幼儿一同参与,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在与幼儿合作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即环境与创设环境的过程共同对幼儿起着教育作用[5]。
三、小结
生态学的观点为我们探索幼儿园环境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运用生态学的思考方式去认识、解读、思考、创设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创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目标以及作为主体的幼儿的需求,营造适宜幼儿全面发展的环境,使幼儿学会用心感知周围的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交流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文.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7):64-66.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2.1实习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实习生实习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部分实习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认为自己实习过程中吃住都没有在学校方便,在幼儿园稍干一些体力活就认为太苦,自己受不了;有些认为自己应该多实践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至于幼儿保育工作应该是保育员干的活;有的实习生缺乏耐心,在面对接送幼儿入园、组织幼儿晨检、早操、分发三餐与两点、户外游戏活动的安全等细节工作中缺乏责任心、没有耐心爱心去照顾好幼儿,特别是大小便,都是不甘心情愿地去帮助小朋友去擦屁股,下班后,抱怨不断。
2.2幼儿园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教育实习缺乏有效指导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不是很强,许多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技能训练不够重视,致使在面对实际教学活动时,他们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生疏、专业技能欠缺、理论修养缺乏,出现突发事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幼儿园指导老师由于自己本来的工作压力大,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和指导实习生有效完成实习任务;同时也因为幼儿园指导老师的实践取向较强,而实习生的理论取向较为明显,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心理落差较大,无法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3教育实习时间较短
大多数实习生对实习时间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学校把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时间一般为5到8周。这种短期实习不利于学生角色转变,即使有些实习生勉强适应了新的角色,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也是有限的。集中实习的方式往往出现见习的时间与实习时间间隔太长,造成见习中取得的成果无法在教育实习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
2.4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分布不均,满足不了实习需求
实习生所在的幼儿园大多都是民办幼儿园,分布于城区。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本身就是有限制的,实习生本身的理论水平达不到很高的要求,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是非判断能力有限,所以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很容易被同化,更倾向于模仿幼儿园老师管教幼儿的办法,而这些所谓的办法大多只是为了维持常规,和我们所倡导的幼儿园正确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
2.5教育实习评价标准单一
学校对教育实习成绩评定标准比较模糊,一般简单地给优秀、及格,没有对实习及时开展广泛深入的考评和总结。这样会造成两方面问题;一是教育实习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一般学校依靠实习生的实结或者幼儿园指导教师的评语来对实习生进行考察,缺乏对实习生在幼儿园的活动记录,这样容易造成大部分实习生的实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实习生实习目的不明确,有的实习生随便糊弄一下,最后实习结束后以实习幼儿园的实习证明向学校交差,存在学生蒙混过关的现象。第二,对实习生自己来讲,实习情况没有及时总结和评价的情况下,他们的实习感受也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能对自己的实习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对策
3.1做好集训工作,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工作
校内集训是实习生在正式实习之前,由本校的专业教师负责对实习生进行相关培训,它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集训工作有助于培养实习生职业情感,也有助于实习生及早转变角色,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转变。校内集训过程中,集训教师要明确告诉实习生幼儿教育本身就处于保教合一阶段,幼儿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在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过程中都包含有保育成分,因此,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要为有需要的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
3.2提高幼儿园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
幼儿园指导教师要善于反思和研究,在指导方法上要灵活创新,指导教师可以亲自为实习教师提供教学示范,在实习生组织完教学活动结束后,一对一地给予评价与指导,还可以开展小组评价,将多名实习生组织起来,通过他们自评、互评和指导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为实习生提供教学反馈,促使其提高教学技能;在指导内容上要丰富多彩,不但要关注实习生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水平,而且要注重指导实习生做好保育工作,培养他们对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能力,引导与协助实习生做好家园合作工作,指导实习生改善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在实践中教会实习生观察幼儿的方法,并结合师范院校布置的实习任务,与实习指导教师一起开展教研工作,为实习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工作。
3.3统筹安排教育实习时间
我校的教育实习时间受学校教学进度、实习基地等因素的限制,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应该统筹安排好学生的教育实习实间。充足的实习时间是决定实习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实习生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需要4周时间才能对所在班级的教学计划、带班老师、小朋友的基本情况和保教的制度进行熟悉和适应,实际过程中,学校仅仅安排7周左右的时间来完成教育实习,教育实习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高校可以适当调节教学计划,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在学生开展教育实习之前把核心课程讲授完,让学生有机会在幼儿园更好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学习理论基础知识。3.4教育实习基地建设要科学化、合理化高校在建设实习基地时,应该考虑到公办园、民办园之间的比例问题,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民办园的教育质量问题,选择一些较好的民办园,为学生的实习提供较好的平台。让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更多地接触一些正面的现象,用幼儿园优秀的环境创设、优秀的教育资源、有实力的幼儿教师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其次,应该考虑到城市与农村实习基地的分布,虽然城市中幼儿园软硬件设施都比较完备,但我们的实习生毕业后大多都会去农村任教,如果他们在优良的环节中实习,那么他们一旦到教育资源匮乏,教学环境滞后的农村幼儿园工作,教育经验在新的环境中很难发挥作用。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问题,不能只把学生置身于城市中环境优越的幼儿园中实习,应分批把实习生分派到农村幼儿园争取让每个实习生都能体验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
1.幼儿园对中职幼师生的期望值较大
中职生在学校的三年学习生涯中,第三年基本是上岗位进行实地的学习。实习时间根据各学校情况为10~12个月不等。学生选择在幼儿园实习时,基本是双向选择,幼儿园对实习生的期望值比较大。因为各幼儿园幼儿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普遍存在紧缺幼师的现象,大家希望实习生一到岗位就能马上上手,能马上带班,做好各项工作。然而,很多幼师学生到了实习岗位往往不能让幼儿园满意。“90后的学生素质怎么那么差?”“能力欠缺”“不能吃苦”等等成为幼儿园对中职实习生的评价语。在大家的期望中,中职生应该能弹、唱、跳以及要有基本的活动组织能力。但是,很多幼儿园反映,中职生的这些技能比较差,幼儿园有什么活动都希望新幼儿教师能组织,但是很多新的实习生不能自己组织活动,也不愿意去学习,在和带班教师一起学习的过程中“看”比较多,“做”却是比较少的。
2.实习生不能接受挫折教育
在幼儿园中,未毕业的中职生角色是实习生,很多实习生在学校接受的幼儿园实践教育只是在学校安排下到幼儿园见习或实习短短的一个月左右,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主要是“看”,“做”比较少。而真正在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中,主要是让实习生们少看,多做。我们的实习生经验欠缺,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经常被带班教师及园长进行各种教育,但是,很多实习生觉得这是不尊重他们,不太愿意接受,觉得委屈,往往在工作未满一个月的时候就跳槽了,甚至有些实习生与幼儿园不辞而别。
二、幼师在校的学习状况
1.理论和实际脱节
在中职学校,其主要任务是输送适应社会的人才。于是,中职学校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技能,也就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幼师专业的学生主要培训其弹、唱、跳的技能。每个中职学校的技能教师都比较专业,对于培养这些技能基本没问题。然而,中职幼师太过于专业,往往忽视了“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这个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不知所措。
2.思想教育比较少
按照教学大纲,中职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各种职业道德教育。但是,学生学习的两年中,只有半个学期在学这门课。而且在教师讲课的时候比较笼统,不能有针对性地对每个专业进行专业的职业教育。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少,对自己职业的道德方面不够了解。加上还没有深入到岗位实习,对自己将来的职业一知半解的,对于将来所要面对的各种工作问题也不能很好地预防。
三、学习和实习的衔接
1.加强中职教师队伍的实践性
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是从学校一毕业出来就直接工作,因为没有太多实践的经验,他们所传授给中职生的知识,大多数都是书本的知识。而社会进步越来越快,很多书本的知识和现实脱节了。虽然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在校读书的时候也在社会见习过,但工作几年后没有到幼儿园中去,就造成了上课的内容和实际脱节得很严重。这要求中职学校的新教师应该在上岗之前到幼儿园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上岗后每半年或一年都要跟随学生到幼儿园去见习或者实习一段时间。这样,有了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就不会脱节了。
2.加强幼师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要让这样的学生能适应工作环境,必须对他们进行更多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学生往往对工作抱着美好的向往,殊不知在真正到幼儿园实习的时候,理想和现实差距比较大。所以,在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上要增强他们对实习中遇到的各种可能发生情况的受挫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1/02-0066-04
一、提出问题
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习生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其所学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时期。随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研究者开始着眼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建构和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很多研究者开始深入研究实习生在实习中学到了什么和怎么学的。〔1〕而且,随着一些调查和个案等研究方法的采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更切实地揭示了实习生的实习经验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经验的。〔2〕本研究试图从实习适应的角度探究实习生在实习中的学习需要和影响其学习的因素,从而更好地为实习生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从高校进入实践场域,实习生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角色的转变、复杂的对象和繁重的任务,这会引发他们特定的内在需要。研究发现,“如果实习生学习教学的过程被其内在需要所引导,并植根于其自身的经验或经历,且实习生能够具体地反思这些经验,那么这种专业学习就会更加有效”。〔3〕为此,对实习生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很有意义。
adaptation(适应)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aptatus,原意是调整、改变。〔4〕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这样定义:“适应是源于生物学的一个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5〕适应可分为生物适应、生理适应、心理适应、社会适应和功能适应五种基本类型,其中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与人的意志、思维、知识、动机和观念等因素有关。〔6〕本研究所指的实习适应是一种社会适应,是指实习生在与幼儿园环境互动过程中,个体在教学、一日生活、游戏、人际等方面与幼儿园实践环境取得一致时的过程与状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泰州学院2006级学前教育专业76名实习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3份,实习生具体情况见表1。
本研究使用自编问卷《高师本科实习生实习适应状况问卷》,分基本情况、选项式问题、开放式问题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实习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班级、实习幼儿园、实习年级、搭班情况、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等;第二部分是从实习生身心反应、人际关系、职业态度、专业实践能力对实习生的实习适应情况进行调查,该部分共有28道选择题,每题5个选项,选项均量化,分别为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符合、非常符合五级,分别有正向记分和反向记分;第三部分是开放式问题,包括实习生个人对实习适应方面的描述和对影响自己实习适应主要因素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实习生实习适应情况
笔者分别对实习生实习适应的总体情况(28题)、身心反应(6题)、人际关系(8题)、职业态度(8题)、专业实践能力(6题)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其满分分别是140、30、40、40、30分。
调查可知,实习生的总体适应情况比较好,平均得分102.19分,但是最小值与最大值的差异比较大,这说明实习生适应能力差距较大。在身心反应、人际关系、职业态度和专业实践能力四方面,实习生专业实践能力最弱,有52人对专业实践表现出明显不适应。
(二)不同因素在实习适应上的差异性检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实习生适应的情况,本研究探讨了影响实习适应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班级、专业背景、是否有搭班同学、实习幼儿园、实习年级、年龄、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自愿选择专业、家庭背景(因为实习生中只有一位男生,所以没作性别因素分析)。根据样本变量不同的特点,相应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
表2数据表明,班级、专业背景、是否有搭班同学、实习年级、年龄、独生子女与否、是否自愿选择专业、家庭背景均对实习适应没有显著影响,只有实习幼儿园这一因素对实习生身心反应有显著影响。
(三)关于实习生适应的开放性问题的统计结果
笔者就“用词语描述自己实习过程中的身心状况”和“认为实习中自己最欠缺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实习生实习中的身心状况可以分为正向、负向和正负混合三种类别,相对来说,正向多是一种心理感受,负向则更多地指向身体状况。有近一半的实习生在自我描述时偏向负向描述,说明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笔者还对实习生对实习适应影响因素的认识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实习生认为影响实习适应的主要因素是经验、技能和情意品质等,其中经验被认为是最主要因素。当然,获得经验也是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思考与建议
(一)高校应完善教育实习制度,在构建实习体系、选择培训指导教师、开设配套实践性课程、进行实习成效的考核评估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细则
实习生实习适应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实习生所在学校的实习制度是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应以加强实习配套制度建设为切入点,改革和完善本科生实习管理。为此:1.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实习体系。实习体系包括幼儿园参观、观摩、日常见习、阶段性见习、保育实习、教育实习等多种方式。高校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能力特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在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安排相应的实习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建构不同的实习经验,从而形成相互联结、互相渗透的经验链,为高年级的教育实习奠定基础,并减轻不必要的实习压力。2.建立指导教师的遴选、考核制度。不管是高校还是幼儿园都应选择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思想、教学和生活进行全面指导,解决实习生的困惑和问题,激励实习生克服困难、自主成长。3.建立实习配套实践性课程体系。实习生常常因缺乏相应的教学技巧、教学管理技能、教学规划能力而感到手足无措,也常因为自身缺乏与指导教师和幼儿的交流、沟通、协调能力而使教育教学陷于被动。鉴于此,高校课程设置应强化与实习相关的实践性课程,提升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和技巧。4.建立实习成效考核机制。实习成绩的考核应制定相应的规范,宜采用多主体参与、过程与结果、量化与质化并重的方式进行,提高实习效果。
(二)高校应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逐步建立以幼儿园为基地的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幼儿园是实习的基地,也是实习生一日生活的场所。由于高校指导教师有限,实习生实习期间主要接受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高校与幼儿园关系的密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习生的实习状况。为了形成实习指导的合力,高校应与幼儿园进行多方面的配合和沟通,比如可以与幼儿园一起制定整体的实习体系和实施规划,明确相互间的责任和义务;与幼儿园共同规划学生的实践课程,促进资源共享,同时为实习幼儿园提供一定的专业指导与协助;双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以幼儿园为基地的教育教学体系,让幼儿园承担起辅助实习生成长的主要责任;在具体实施中,高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加强指导教师间的合作,及时了解实习生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实习生进行专业引领和技能指导。
(三)幼儿园应建立相应的实习指导计划,规范实习指导工作,为实习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实习开始前,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成立实习指导委员会,制定实习指导计划,挑选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介绍和分享,还可以为实习生介绍幼儿园和幼儿的情况;在实习的前期,专门为实习生提供不同年级、不同领域的优秀教学观摩活动,为实习生提供直观具体的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安排上,根据教学和一日活动组织的难易程度,让实习生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介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增加实习的工作量和难度。幼儿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应尊重实习生,清楚实习生的角色和实习任务,为实习生提供指导;同时还要为实习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让其参与到园内各种教科研活动中来,鼓励其与教师、行政人员和保育员座谈,促使其提升自身教研能力。实习指导教师也应将实习指导看成自身专业成长的契机,与实习生互相学习、相互对话,利用示范、教学反馈、实践指导、资源支持、适时介入等方式,对实习生进行引导。
(四)实习生应主动积极地应对各种压力,积极调适身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自己培养成为优秀的反思性实践者
实习阶段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的生存、过渡或转换的适应期。〔7〕 实习生进入幼儿园后,由于场所、身份、对象、主导活动的变化,需要进行角色转换,确立适应幼儿园文化环境和自身身份地位的行为模式。〔8〕由于相对欠缺教学经验、教育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再加上作息时间调整,实习生面临众多需要适应的问题,他们会经历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和情绪上的波动。Brookfield指出,这种波动显示了个体正在进行明显的有意义的学习。他认为“当学习者处在不熟悉同时又向往熟悉的环境中,他们会进两步退一步”,这一过程非常情绪化,因为这“是对学生自尊的巨大威胁,特别是当他们在探讨新的困难的知识或技能领域时”。〔9〕
因此,实习生应正视实习中的困难、问题和压力,并将之转变为成长动力,进行科学的自我心理建设。在实习中,实习生应了解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他人的角色期待,有效化解角色冲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指导教师提供的资源,培养自己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并形成一定的职业信念;在与指导教师的交往中,应积极主动地向指导教师请教,请指导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现场指点、评价反馈和诊断矫正,听取指导教师的改进建议;可以借助方案设计、实习日记、教学反思等形式,及时思考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性学习、实践性探究、反思性批判等方式建构个人的教育实践理论,提升实践智慧,等等。此外,实习生还应主动与高校指导教师及幼儿园指导教师、实习同伴加强沟通和对话,积极寻求支持和帮助,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ZEICHNER K.The practicum as an occasion for learning to teach〔J〕. South 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6,14 (2):11-27.
〔2〕ROSEMARY DOBBINS.Student teacher self-esteem in the practicum〔J〕.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6,21(2):16-28.
〔3〕FRED A J KORTHAGEN, JOSKESSELS, BOB KOSTER,et al. Linking practice and theory:The pedagogy of realistic teacher education〔M〕.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87,48.
〔4〕〔6〕百度百科.适应〔EB/OL〕.〔2009-10-14〕.baike.省略.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18.
〔7〕邱忆惠.幼教实习生实习经验之研究〔J〕.台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10):352.
〔8〕王香平,李学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角色特点与适应过程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57(11):27.
〔9〕CALDERHEAD J.The contribution of field experiences to student primary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J〕. In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88,(40):33-49.
An Investigation on Practicing Teacher’s Adapta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and Suggestions
Wang Xiang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