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02:00: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民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他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运输业在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成为独立的物质生产领域,是从19世纪初随着铁路,轮船的出现才形成的。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以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立足于社会。
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青岛的黄岛开发区有良好的投资环境,青岛市政府投入了四十多亿人民币对其进行开发,与此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客商前来投资办企业。可是来投资的客商却不是很多。后来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交通不方便。当青岛市政府决定修建交通要道后,黄岛便开始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任何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分工交流,都是以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联系为前提的。即首先是建设道路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只有具备了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才能进行地区(或城市)开发和把国民经济的各个基地联结起来,才能进行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反之,交通运输基本设施的短缺会导致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使经济发展出现徘徊和不必要的消耗,阻碍其发展。
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有一个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普遍性规律。其主要原因是原料的运进,市场的开拓,都需要由与之相匹配的运输业。美国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为铁路大发展时期,铁路作为路上运输的主要方式,它的优点是通达性强,受自然条件限制小,运量大以及价格低廉,从而得到了迅速发展。1926年美国铁路网建设达到阶段性顶峰,总里程达40.8万公里。之后,随着运输技术的进步,运输需求的变化,公路、内河、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国拥有24.5万公里铁路,650万公里公路,4万公里内河航道,44.8万公里民航航线和36.3万公里输油气管道,形成了综合运输能力强大的交通体系。总的来说,美国的运输系统相对国民经济发民而言是超前的,他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经济建设中,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并有一定的储备能力,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和体现。
如果我们对越来越多的新型运输方式进入运输体系的现象加以考察,就不难看出这种现象是竞争和取代效应的结果。新的运输方式以它特有的优点吸引一部分运量。由于可供使用的运输方式增多,选择性增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相互连接的可能性增大,这就使运输供给能够更准确,更灵活地适应越来越高的运输需求,这些规律适用于经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二、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与运输业的发展
在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和分析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变化。如果我们将一个长时期的生产规模和结构与运输规模和结构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到在社会发展初期经济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稳定,各地区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即现在所说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生产规模和结构与运输规模和结构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即加工工业领域)转移。这时,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工业化和市场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材料如媒、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运量急剧增加,货运量的平均增长率接近或者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品和消费品的轻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所运送货物的平均价值明显增大的同时,它们的平均体积和重量却减小了,依次在这一进程中,货运量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其增长率会逐渐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而客运量则保持接近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由于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对运输提出了迅速、方便、安全等侧重于运输质量的高要求,客运方面提出了高速、安全、舒适、方便的更高要求。由于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开始蓬勃发展,运输规模和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经济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了物质、人员和信息的交流,经济上的劳动分工导致了地区劳动分工。地区劳动分工取决于与地点有关的生产成本,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这样,一个地区劳动分工以及相应的交通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作用的区域中心。
从而可知,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变化。但同时,运输业又对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和更直接安全的服务作用。
三、WTO与我国运输业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民族或不同种族的人聚集在一起,世界民族文化也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复杂和多元的文化格局。面对这一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成果相当显著。然而,还是存在着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分布不均、多民族聚居等现状,这些都成为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长期以来,为了消除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相互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成为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由此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照搬照套汉族地区发展模式,有的民族甚至开始讲汉话,写汉字,将自己的文化抛之脑后。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具有多文化长期并存的立体文化生态区,同时还是一个文化交融和冲突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华民族文化在整个国家的56个民族中的传承效果是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足于世界的千秋万代的大业。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的教育绝对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来完成,更多的教育模式是要建立在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基础之上。
民族文化的核心基础是民族的,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信仰本是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明确了各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就找到了作为国家共享文化传承的基点,学校教育在此基点的示意下就能找准自己的着力点,使每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内涵成为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对化解并消除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建设相抵触的各民族文化糟粕都在积极的意义。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其宗教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延续之重要线索,尤其是民族传统宗教活动,里面所蕴含的文化真谛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不仅对少数民族的世俗生活起着重要影响,还通过持续规范少数民族民众的观念和行为,进而影响着少数民族民众的价值观等,并最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乃至民族、国家的凝聚力等产生重要地整合与促进作用。人是社会的人,是文化的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给予人以安全、自尊、认同、延续,其发展和演化又形成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定,这对民族的形成、民族特征的形成,包括民族心理、思维模式、社会习俗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是特定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认同体系的典型代表,是这些民族的精神皈依,它因此成为特定民族的民族认同基础。它是少数民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也是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内在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人类描绘的世界和自身的最初表现体系起源于宗教。如果说哲学和科学产生于宗教,那是因为宗教起初代替了哲学和科学,特别是原始宗教,它不仅促进了人类智识本身的形成,同时形成了让这些知识得以阐发的形式。“和谐”是宗教与社会有机构成中的主题,和谐一词所体现的无疑是事物协调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它被视为是天底下最珍贵、最美好的状态,是人类的永恒价值追求。我们之所以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是我们可以在组织得最简单的社会中找到它,而且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宗教更适合我们理解人的本性,或者说,它似乎更便于我们展示出人生的本质的、永恒的方面。实际上,任何宗教都不是虚假的,就其自身存在的方式而言,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是活生生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的,它和人类的生活更加贴进,安排得更加合理,似乎已经溶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今,更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少数民族传统生活出发,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从研究宗教仪式活动过程,进而研究教育如何通过仪式进入人的心灵,理解教育对人的生命意义,有利于让人们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并保护这些以特殊形式出现的民族教育资源。民族宗教活动研究的指导思想建立于和谐社会构建和中华民族共享文化建设的背景之上,分析宗教文化存在和延续的社会心理要素及其作用形式,思考其延续的内在和外在机制,为构建多元共融、和谐共生的西南民族文化提供参考。随着外在社会的现代变迁,包括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强烈的互动矛盾,有些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也面临着消退的危机。事实上,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文化的传承既包括显性的、物质和行为的传递,还包括了内在隐性的、为少数民族群体成员所内化的观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承。所以,从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的视角来思考少数民族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剖析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这在全球化背景下将不仅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价值的现代实现。从理论价值来看,将为解释民族宗教传承的文化心理基础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方式做出新的探索。
2010年初春3月10、11日福建西北部(闽西北N25°~28°)果树遭受大范围的霜冻为害,其中常绿果树柑橘、枇杷(果实),落叶果树梨、桃、李、柰、柿、梅的嫩梢、花、幼果受不同程度冻害,造成当年果树减产约25%近55万吨。这种果树在低纬度大范围遭受春季晚霜危害现象,在福建1949年建国后60年的文献中未见报道[1]。为客观记载这一罕见的南方春季果树冻害事件,作者通过对受冻果树种类品种与生产受损,以及减灾措施的效果进行系统的调查,以期为我国南方春季果树冻害防范的研究提供史料。
1调查方法
表 1 闽西北各果树主产县冻害全程气温变幅(℃)
Table 1 Air temperature amplitude of the whole couse of frost damage in main product county ,northwest Fujian(℃)
县份
平流降温过程
advection cooling
辐射降温过程radiation cooling
全程降幅
descendent amplitude
6/3最低
lowest
9/3最低
lowest
降幅
range
10/3极端最低
降幅
range
屏南
11.5
1.1
-10.4
-4.9
-6
-16.4
光泽
8
1.9
-6.1
-2.4
-4.3
-10.4
建宁
6.8
0.5
-6.3
-2.4
-2.9
-9.2
明溪
15.6
2.8
-12.8
-2.4
-5.2
-18
浦城
7.9
2.3
-5.6
-2.2
-4.5
-10.1
邵武
8.5
2.9
-5.6
-2
-4.9
-10.5
清流
10.5
1.4
-9.1
-2
-3.4
-12.5
松溪
12.4
3.9
-8.5
-1.8
-5.7
-14.2
宁化
8.3
1.3
-7
-1.8
-3.1
-10.1
建阳
11.9
3.6
-8.3
-1.5
-5.1
-13.4
连城
21.3
2.6
-18.7
-1.5
-4.1
-22.8
建瓯
16.1
5.2
-10.9
-1.3
-6.5
-17.4
将乐
15.6
4
-11.6
-1.2
-5.2
-16.8
长汀
10.7
2.6
-8.1
-1.1
-3.7
-11.8
古田
16.6
6
-10.6
-0.6
-6.6
-17.2
永定
20
4.4
-15.6
-0.6
-5
-20.6
福鼎
10.7
7.2
-3.5
-0.3
-7.5
-11
顺昌
14.1
4.6
-9.5
-0.2
-4.8
-14.3
三明
17.8
5.1
-12.7
-5.1
-17.8
永安
20.5
4.2
-16.3
-4.2
-20.5
平均
12.7
3.1
-9.6
-1.8
-5
-14.5
注:极端最低气温为气象站百叶箱数据x,辐射型田间估计值x-2.0℃[2]
中图分类号:GO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80-02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
图腾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如旗帜、族徽。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
中国最早的图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但没有留下确凿的遗迹。新石器时代是图腾文化的衰退期。但在中国却发现了不少图腾文化的遗迹。这包括半坡遗址的彩陶纹,鱼纹等。同时,中国古代各民族也有各自的图腾文化,每个少数民族各自的图腾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根据民族学资料,中国的少数民族图腾文化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以动植物为原型的图腾,如蒙古族的狼图腾,阿昌族的大象图腾以及傣族的孔雀图腾,仫佬族的竹图腾,等等。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中,以动植物为原型的图腾最为普遍,这是缘于当时初民的眼界险隘与氏族制度的特点。原始人不懂得男女媾和繁衍人类的道理,而认为本氏族的祖先与某种动植物、特别是动物有密切联系,氏族的祖先就是图腾动植物的化生或转世。
2、以无生物为原型的图腾,这一类包括以生产工具为原型的图腾,如保安族的腰刀;以乐器为原型的图腾,如毛南族的铜鼓,京族的独弦琴以及布朗族的三弦琴;还有以建筑物为原型的图腾,如白族的白塔,回族的清真寺,藏族的布达拉宫等。
图腾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体现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图腾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它是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类型的高度概括,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和原型意义。因此,可以说图腾本身就是一种升华的地域文化。同时,文化本质上就是经济类型的产物。一个地区的精神气质显然与其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形态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文化的类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反作用。就一个地区而言,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特别是一种新的精神气质、新的精神面貌,对经济形态的转变至关重要。在这个意义上看,文化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核心价值之所在,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灵魂。而作为地域文化的核心――图腾,更是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要讨论各民族图腾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首先,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分类人手。根据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物质生产条件、生产水平、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生计方式的特点,少数民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经济类型:采集渔猎经济类型;畜牧经济类型;以及农耕经济类型。
一、采集渔猎经济类型
其中以赫哲族为例,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赫哲族最具代表性图腾图案上是一只天鹅和两只从水里越起的鱼。考古资料表明,赫哲族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黑龙江文物考古队在密山县新开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带有浓厚渔业文化气息的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上饰有美丽的图案:象征着鱼身上的鱼鳞纹、千孔百洞的鱼网纹、表现江河湖水荡漾的水波纹、变形夸张的渔网菱形纹。骨器主要有鱼钩、鱼叉、鱼标等捕鱼工具。另外,在不少赫哲人中流传着“赫哲人是鱼的后代”的神话,鱼的生殖能力给赫哲先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国早期的一些文献中称赫哲族为“鱼皮部”或“鱼皮”,这一称呼反映的是赫哲族人以鱼皮为原料制作衣服(乌提库)、(温塔)等,亦足见鱼在赫哲人中的显赫地位。赫哲族的经济结构以传统捕渔业为主,加上以鱼皮制衣的特色产业,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捕鱼观光旅游业,这一切都与先民的图腾鱼有关。先民对鱼的自然图腾崇拜反映了鱼在他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鱼也成为了赫哲族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柱,成为了赫哲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二、畜牧经济类型
以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南到青海草原、甘南草原、藏北草原及横断山脉中段广大地区的蒙古族、藏族、宁夏回族等为代表。其中,以宁夏回族为例,畜牧业对于回族穆斯林是继商业之后的第二大事业,从对待畜牧业的文化观念、习惯传统和心理因素上说。回族十分重视畜牧业,而且也擅长畜牧业。这使得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畜牧经济类型。然而近些年来,蒙古地区以及地区的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宁夏的畜牧业的优势在进一步弱化,如何才能找到突破口,调整优化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需要从所信仰的伊斯兰教的特点着手。伊斯兰教主张不崇拜植物、动物和自然、灵魂,不崇拜偶像。也不信什么财神、火神、风神等鬼神。因此,在回族的图腾图案上是一座清真寺,而不是动植物。这也反映了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使得回族很适合发展寺院经济,以清真寺为代表的寺院经济,是最具伊斯兰特色的宗教经济,也是伊斯兰教经济中主要的经济类型之一,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其优势在于经济来源广,宗教仪式盛大,如每年的麦加朝圣。以及围寺展开的回族特色餐饮服饰,再加上比其他机构更容易募集到较大数额的资金,使投资活动变成现实。这些优势使得“以寺养寺”的发展模式更便捷。寺院经济对于活跃市场经济,推动回族地区经济发展将是前景光明。由此可见,图腾文化显示了回族民族文化的特点,而民族文化的特点进一步决定了回族优化经济结构的所在。
三、农耕经济类型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围,雅鲁藏布江流域,澜沧江、怒江流域。云贵高原一带,其中。我们以雅鲁藏布江流域
的门巴族为例,门巴族的图腾图案上是一个精致的木碗。何以以一只木碗作为图腾呢?原来这与门巴族的生产力水平有关。门巴族聚居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在那里,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门巴族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乃至国外享有盛誉。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门巴族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生产工具虽然铁木并举,但十分简陋,多为木犁、木锹、木耙、尖木棒、木叉、木槌、木连枷等,木制的农耕工具相比铁制工具,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简单的农耕业,再加上以木编、竹编为主的手工制造业,使得门巴的经济结构一直处于很低级的层次。木制的生产工具使门巴族生产力难以发展,而同时木制的碗因为其精致、轻便深受人们喜爱,使门巴族为世人所知。也许,把木碗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是门巴人民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的体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图腾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在于:
题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摘要:
信息物理系统旨在通过物理与信息系统的互通与深度融合,实现超越传统应用系统的运行效果与性能水平。电网信息物理系统是其在电网领域的拓展和应用,该文阐述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提出了由4个关键技术组成的研究体系,包括:电网信息物理融合建模技术、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分析方法、基于融合模型的电网控制技术、基于融合模型的形式化验证。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在能源互联网、主动配电网以及传统电网中的应用。
小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二:
题目: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
较早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思想是“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Sorby,1863)。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改造成矿、构造相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概念和认识,揭示了构造作用在控制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还影响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分异和成矿等,推动了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岩石学、矿床学、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实验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
构造地球化学的动力学机理尚存在理论难题。构造可以影响岩石的变形,但是构造差应力不能直接影响流体,一般也不能单一地制约化学平衡过程。近年,研究者提出分解构造应力场的思路,区别岩石的形状变形和体积变形,把引起体积改变的各向等压正应力部分称为构造附加静压力,或构造附加压力构造附加压力可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其研究深入于构造物理化学这一新领域,能够推动构造地球化学的理论发展。基于构造地球化学的进展和文献分析认为,构造结合岩相、改造结合建造的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发展的前提,构造定量化和流变学研究是发展构造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深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超微观纳米结构等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的新层次,构造物理化学分析是构造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小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三:
主管单位: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主办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5000
国内刊号:12-1050/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本文讨论了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建立了支持力评价的指数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经济支持力进行了评价。
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是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与区域经济系统相协调,是否能够很好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其支持程度如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使川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指数,对东部10省市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进行评价,据此分析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对山东经济的支持力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经济支持力的内涵
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指区域创新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的适应、协调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因此,本文将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定义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协调程度,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与引领能力_区域创新系统的支持力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要反映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规模,以体现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与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第二,要反映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以体现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支持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土述支持力的定义和其两方面含义,建立指标体系,应包括规模指标和贡献指标
其中,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规模用两类指标来衡量,一类指标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发展规模的大小,采用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科技经费支出额;’另一类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规模的发展速度,采用科技活动少、员增长率、科技经费支出额增长率
区域创新系统的贡献指标也用两类指标来衡量,一类指标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贡献的大小,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和新产品产值两个指标2其中,论文、专著、专利数量指标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指数来表达,指数计算方法是:结合科技司科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实际情况,本文采用论文:专著:专利二1:4:5,最后将三部分汇成指数,称为论文、专著、专利指数另一类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贡献的发展速度,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增长率和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两个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三、支持力指数评价模型
本文以上述支持力的定义和指标体系为基础,给出新的指标,即规模指数、贡献指数和支持力指数,分别描述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规模、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支持力度
1.单指标指数计算模型
令X表示规模指标,Y}表示贡献指标,其中;.l分别表示规模指标和贡献指标选取的个数令X表示被评价的省市第i项规模指标的均值,令牲表}Js被评价的省市第J项贡献指标的均值
定义规模指标单指标指数和贡献指标单指标指数肠。分别为:
其中.i=1,2,3,4;j=1,2,3,4;m=1,2,11,10,n‘代表被评价的省市:s;‑为m省(市)第!个规模指标t-‑的指数;!h为贡献指标S}‑的指数
2.规模指数计算模型
区域创新系统的规模指标指数Y,定义为4个规模指标指数的加权平均综合指数设各规模指标指数的权重分别为1,(i=1,2,3,4),则区域创新系统规模指数计算模型为:
3.贡献指数计算模型
(2)与规模指数计算模型同理,区域创新系统的贡献指数模型形式为:
式中:,为区域创新系统贡献指数;气,j=1,2,3,4分别为经济贡献指标指数的权重
4.支持力指数模型
支持力指数是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的综合从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支持力的定义可以看出,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是支持力指数中两个不可替代的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低水平,都会导致支持力的低水平。因此,支持力指数不适合用规模指数和贡献指数的加权平均综合来构造’
变权综合原理是因素空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原理不仅可以反映综合决策与评价中诸要素在重要程度上的区别,同时也可以反映诸要素之间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的具体解释是:即使是最不重要的要素,只要其评价值为0,则总体评价为0为表达支持力指数中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的不可替代性,下面给出支持力的变权综合指数模型:
式中:S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支持力指数;w,指数Y和贡献指数,的常权权重值limS=0,正适合不可替代性的要求显然,,w:分别为规模limS=0以及I训此外,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当某一指标特别大时,其变权会变得较小,从而避免了由于某一指标值很大而使总体评价过程过高“
上式就是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的支持力指数模型。本文采用上述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的支持力进行测度,能准确地反映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科技、经济支持的程度和贡献
四、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支持力的评价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提出的将内地划分为“四大板块经济区”的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综合经济区。其中,东部板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不一东、海南为一r能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与比较,而东部版块的10个省市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区位特征相似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东部10省市的相关数据,评价这些省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对该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年度指标数值采用2005年的数据,增长率指标数值根据2004年、2005年的数据计算得到,具体数据如表2
(1)按照(1)式计算单指标指数
(2)按照(2)式计算规模指数值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的意见,科技活动人员、利一技经费支出额、科技活动人员增长率、科技经费支出额增长率等指标的权重分别取0.3,0.3,0.2,0.2a
(3)按照(3)式计算贡献指数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意见,论文专著专利指数、新产品产值、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增长率、新产品产值增长率等指标的取值分别取0.2,0.4,0.1,0.3。
(4)按照(4)式计算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力指数。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意见,取0.4,取0.6。
五、结论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5-3085
国内刊号:61-1269/O1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本刊是数学的理论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宗旨是及时报道有应用背景的数学创新性论文,和数学在国民经济、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方法与成果,推进数学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相互推进。主要刊登上述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及成果报道,同时刊登少量质量优秀的理论文章。
主要栏目
swot分析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或者说分析方法,用这个是可以,请介绍一下swot的理论
swot是英文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的缩写,即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将公司的内部分析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
(1)本文旨在通过swot分析方法、以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例,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对策的研究。主要探讨民族村寨的旅游如何发展,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民族村寨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本文重点研究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对策以及提出可行性的发展思路,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肇兴侗寨旅游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这对于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2、研究动态、见解
(1)对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国外尚少。国外有关民族村寨的旅游学研究主要是基于“乡村旅游”这一大概念下进行的。有关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是从60年代开始,而侧重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christian saglio(1979)在塞内加尔下卡萨曼斯地区对当地的村寨发展旅游进行了研究。
(2)随着中国近30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带动了广大农村发展自身经济的发展,同时民族村寨旅游对民族文化也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的民族村寨大多属边远贫困地区,但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随着我国的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尤其是XX年“中国乡村旅游年”专题的开展,许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村寨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外新兴的旅游市场。
自XX年以来,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论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已成为我国近年来旅游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徐新建(XX)论述了我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XX 年钟洁等在《中国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研究概述》提出引入宏观经济评测方法与多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深入研究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的观点。XX年卢宏在《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一文对我国大陆民族村寨旅游和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进行了总结、对比和评述。
然而,民族村寨旅游在越来越火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现实问题。旅游资源开发性破坏,旅游区域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污染趋重以及旅游与社区发展矛盾突出等。这就出现了民族村寨旅游如何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如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等等。这些问题己经成为当地相关旅游部门广泛关注的课题。
综上所述,当前对于民族村寨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针对目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个案研究尚少。我们需要拓宽个案实证领域研究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影响,注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理论特别是村寨保护性和传承性开发理论与实证的研究。为此,本文试图运用swot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领域。就目前民族村寨旅游提出调控策略体系,为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寻求良策。
3、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1)本文通过分析国内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个案的研究方式入手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理念。
第二,利用文献法概述当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第三,实地考察肇兴侗寨旅游发展情况。
第四,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肇兴侗寨旅游发展进行分析。
第五,据研究结果,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提出可行性发展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和实地考察法。
文献法。即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收集前人对民族村寨及肇兴侗寨的相关研究,吸收有利于本研究的相关成果。但由于各学者或多或少在研究中可能会出现遗漏或错误,对于此主要是结合实地考察进一步核准,采取参考与考察相结合的原则。
实地考察法。即考察主要是对肇兴侗寨的基本区位概况、旅游发展现状实地考查,得出第一手资料,从而与文献法结合对肇兴侗寨的旅游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3)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个案实地走访调查、理论联系实际、推理比较的方法,就目前民族村寨旅游提出调控策略体系,为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寻求良策。
缺少技术路线,请补上。
4、总体安排、进度
本文拟计划9月16日-10月10日间做好选题规划和初步拟定题目。确定研究题目后,研究任务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前期准备阶段、实地考察阶段和室内整理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了解与研究相关理论知识,对研究课题的题目、目的、与研究背景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做调查阶段的调查计划和问卷设计。本阶段的时间在XX年10月10日~XX年10月底。
(2)实地调查阶段。此阶段主要是进行景区旅游资源游客感知的调查、镇远古城基本区位概况的了解、旅游资源的分布现状调查及分类等。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全面调查阶段,此阶段预计时间在XX年10月底~XX年1月中旬;第二阶段为验证阶段,主要是对前一阶段调查所统计出的结果进行实地验证,同时对遗漏的调查指标进行补充调查,预计此阶段时间在XX年1月中旬~XX年2月底。
(3) 资料的统计分析与论文撰写。主要是对实地调查的所有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然后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的撰写分初稿、修改稿和终稿三个环节。此阶段预计时间为:XX年2月底~XX年3月底。
5、主要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XX(2).
[2]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XX(3) .
[3]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X(5).
[4]王雯雯.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XX(18).
[5]黄亮.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XX.
[6]卢宏.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j]. 贵州民族研究.XX(28).
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将信息产业细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以安徽省2007年和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例,揭示了信息產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并对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由此揭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前言
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诸多行业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错关联。国内不少学者对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作了相应研究,例如徐丽梅指出我国信息产业是中间投入型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盖建华认为信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很强,但整个信息技术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周敏认为浙江省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还比较小。
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信息产业以及促进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的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应用我国或者某一个地区的单独一张投入产出表,这并不能看出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动态变化情况。安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其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如何?基于以上分析考虑,本文基于最新的安徽省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以及安徽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对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
1.投入产出分析说明。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进行分析的经济数量方法,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投入与产出的数据表,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指标有:
(1)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作投入系数,计划公式为,其中,是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部门产品的数量,是部门的总投入。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部门对部门的依赖程度越大。
(2)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大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小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等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等同于社会平均水平。
(3)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或者小于1,说明该部门的感应程度在全部部门中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或者以下。
2.数据来源和结构调整。我国或者某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每逢尾数是7和2的年份编制一次,本文所需基础数据来源于安徽省2007年以及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部门表。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与2012年投入产出表,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中对信息产业的表述,本文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其中信息制造业主要是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主要是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研究需要,本文将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调整为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剔除信息制造业)、信息制造业、第三产业(剔除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三、实证分析
1.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为了了解安徽省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我们利用调整后的2张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而言,安徽省信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少,远远落后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且信息产业2012年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还较低,从信息产业内部来看,2012年信息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显著增加,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好。
2.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是指经济系统中各部门间的关联关系,其衡量指标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数。通过计算安徽省5部门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以及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制造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本身以及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反应了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第三产业的依赖度较强。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2007年和2012年均为0,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拉动作用,且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2)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服务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较大。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较强,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但是2012年的系数要小于2007年的系数,反映出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这种情况应该得到重视。信息服务业对剔除自身的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说明部门内部产业性质相近、相互关联度大的特征,这有利于服务业内部集聚经济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且2012年的系数要高于2007年的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其它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在增强。以上主要分析了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的依赖程度,下面分析其它产业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低于0.01,且201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都要比2007年有所减少,反映出这些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关联度和依存度本就较低,且依赖程度还在减弱,尤其是第一产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不大于0.001,第一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信息产业投入不高于10元,反映出安徽省农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较低,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3.产业波及效应。产业波及效应指某一产业发生变化后,會引起其直接相关产业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下去。反应产业波及效应的具体测度指标有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1)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可知2007年、2012年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2670、1.2351,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都高于1,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信息制造业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加大对信息制造的投资,将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信息服务业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但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要高于2007年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加,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影响、辐射能力在逐步提高。(2)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2007年和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都低于1,说明信息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且和2007年相比,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有所减少,这说明其它产业的发展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在减少,但也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受其它产业的制约作用有所减少,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独立性在逐步提高。
四、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分析结论。(1)安徽省产业结构仍然体现出明显的“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信息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且信息产业2012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尤其是对第二、三产业的消耗系数较高。(3)无论2007年还是2012年,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都要大于感应度系数,因此安徽省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来发展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其他产业来推动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4)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第一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很小,说明农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极少,反映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2.政策性建议。(1)推进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互动融合。信息化在安徽省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还不够,需要安徽省积极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逐步提高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融合。(2)加快信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大省,安徽省应积极推进现有的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积极加大对研发创新平台的引进力度,逐步增强安徽省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信息化水平。(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单纯依靠信息产业自身能力还很难实现快速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通过集聚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加大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细分行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基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信息产业发展新动能。
信息产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背景之下,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了支柱产业,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提升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通过全面的探讨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围绕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信息产业的更好发展,为地区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关键词:信息产业;经济发展;关系;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8.227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信息产业看成是的战略性产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来带动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全面转变的背景之下,信息产业发展的落后对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国深刻地把握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围绕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台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的信息产业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1信息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大,一方面信息产业对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对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将会助推、引导信息产业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信息产业发展滞后,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有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给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但是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这会一定程度上拖累信息产业的发展。本文这里探讨的主要就是信息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具体阐述如下:
1.1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直接的贡献,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年我国信息产业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速,产业规模越来越大,2016年我国信息经济规模已经占到了国民经济总量的1/4以上,信息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同时这一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速,成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信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的业务的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可以带来产业结构优化。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并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高,低端产业比重高,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可以提升高端产业的比重,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实现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1.3有助于带动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信息产业本身具有先导作用、助推作用,先到作用是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证具有核心地位,的很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都需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要的突破口,可以说没有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支持,很多新技术就不会出现,新技术的应用也会因此受阻。助推作用是指信息产业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充分的融合,带动其他产业的产生以及发展。无论是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也好,还是助推作用也好,都会使得新产业形成以及发展,从而带来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
2推动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协调的具体策略
2.1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方面,需要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将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发展、全局发展的高度,详细制定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信息产业更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一行业,助推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国家要鼓励信息产业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解决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同时还要鼓励信息产业加强行业的整合力度,打造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信息产业标杆企业,改变行业无序竞争的局面,推动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2.2加快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加大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这一方面可以推动信息产业本身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相关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与物流行业、制造行业等传统行业的融合空间非常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升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这些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给民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2.3大力刺激信息消费的持续增加
一、论文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A4版面,单倍行距,页边距上下各2.5cm、左右各2cm,页眉页脚取默认值,插入页码居中。文题和正文中的数字及西文字母用TimesNewRoman字体。全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版面不超过5页。
二、文章结构。论文应依次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其中,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分别用中英文表示。论文应完整且简明扼要,需包括必要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等;应保留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并注明数据来源。根据论文集出版需要,编辑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
三、论文格式
1.正文以前部分
(1)中文格式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排,文头顶空一行。
作者姓名:小三号楷体,居中排,两字姓名中间空一全角格,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
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按省名、城市名、邮编顺序排列,五号宋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作者单位与省市名之间用逗号,城市名与邮编之间空一全角格。作者单位多于一个在作者姓名处用上角标注。
摘要:“摘要”二字小五号黑体;内容小五号宋体,不少于200字。
关键词:需列出3~5个。“关键词”三字小五号黑体,其他小五号宋体,第1个关键词应为二级学科名称,学科分类标准执行国家标准(GB/T13745-92),中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
(2)英文格式
英文字体均使用TimesNewRoman字体。其中,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加粗、居中排;作者姓名用四号字体、居中排,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姓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中间不加连字符;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用五号字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摘要,“Abstract”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不少于200个词,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关键词,“Keywords”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英文关键词之间用逗号。作者单位与摘要之间、关键词与正文之间分别空一行。
(3)正文之前的所有内容左右各缩进2字符。
2.正文
五号宋体通排;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h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图以10幅为限。尽量采用Word文档以插入表格方式制作三线表。图(表)须有图(表)题,紧随文后,且在同一页面。图中文字、符号或坐标图中的标目、标值须写清。标目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和文字内容重复。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图、表体例见表1、表2:
表1标题体例
标题级别字体字号格式说明与举例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顶格排,单占行阿拉伯数字后空1格,如“1概述”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加粗顶格排,单占行如“1.1仿真实现方法”三级标题宋体五号加粗顶格排,单占行如“1.1.1管网仿真实现方法”四级标题五号宋体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如“(1)”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
表2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内容字体字号格式说明图题五号黑体排图下,居中,单占行图号按流水排序,如“图1”“图2”图注小五号宋体排图题下,居中,接排序号按流水排序,如“注1”表题五号黑体排表上,居中,可在斜杠后接排计量单位,组合单位需加括号如“表5几种车辆的速度/(km/h)”表序号按流水排序,如“表1”、“表2”表栏头小五号宋体各栏居中,计量单位格式同上图文/表文小五号宋体表文首行前空1字,段中可用标点,段后不用标点
3.参考文献
文章必须有参考文献,请列主要的参考文献,在文中对应位置以右上角标的形式标注;“参考文献”四字作为标题,五号黑体,居中,段前段后各空0.5行;参考文献内容用小五号宋体;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译著:[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A].编者.文集[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终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题[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P].国名及专利号,日期.
技术标准:[序号]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S].
技术报告:[序号]作者.文题[R].报告代码及编号,地名:责任单位,年份.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线文献(电子公告):[序号]作者.文题[EB/OL].http://…,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