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品德教学论文

品德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3 14:52: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品德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品德教学论文

篇1

2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之后期望取得的最终效果。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只考虑到教师自身的期望值,更应该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避免教师忽略学生接受能力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的情况发生。教师在制定一个学科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除了该堂课所要学生们学习的文化知识外,还应该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工作融合进来,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品德概念传递进学生的心里。比如在进行飞机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制定中为让学生可以自己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想要的飞机图纸时,再加一条,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制造出他们的人花费了多少的时间和心血,有着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品格,让学生体味在简单的模型设计之下蕴含着的浓郁的坚定意志。这样不仅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机历史的理解,更能在设计模型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3分析教学要素、制定教学方式

要想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一定要在适当的课堂上进行与之相关的品德教育,由于孩子爱玩的天性,教师在制定教学方式的时候可以考虑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原本书面化的知识进行更深度的理解,更能通过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开拓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生动精彩的竞赛活动,例如废物再利用设计比赛,学生不仅能在比赛过程中开动脑筋,将生活中用不到的东西再加工成为精美的小物件,提升自己对美的意识,更能因为比赛的关系激发起强烈的竞争意识,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在竞赛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摒弃以往单一的赛后评分方式,鼓励学生都站出来为自己的作品进行拉票。这样学生们就会因为想要表现得更好而更加自觉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4教学效果

当一堂课的教学计划全部完成之后,就是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的时间了。教师应该多征求学生的意见,比如在课堂结束之后询问学生这一堂课过得是否开心,并让同学对这堂课的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同学们的建议之下不断地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争取让最多的同学得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能学习到应该学习的文化知识,更能在教师不断改进的教学方式中学习到优良的思想品德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

篇2

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联系品德学科教学特点,怎么“先学”?怎么“后教”?我认为既有课前学生的先学,教师的指导;亦有课堂上学生的先学,教师的后教。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品德课堂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前的先学后教

1.针对教学主题查找、整理资料

品德课程内容非常开放、灵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因此,课前针对教学主题进行资料查找与整理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教”就很有必要,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围绕教学主题查找什么资料,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查找;围绕教学主题开展哪些实践活动,怎么开展;搜集到的众多资料怎么整理……在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大致的先学方向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指导先学,学生才会慢慢明白,针对教学主题可以先学什么,怎么学。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先学能力。

2.针对教学主题引导实践活动

(1)现场调查

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调查活动适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参观访问

课程标准中指出,参观访问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如参观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以及各种社会设施,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可在了解家乡的变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教育以及培养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应用这种活动形式。

(3)欣赏、练习

欣赏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一起欣赏;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儿童通过讲述同学的优点或自己的成长来欣赏自己和同学的进步等。

练习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让儿童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低年级的行为习惯学习与养成阶段就可经常使用。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会正确的阅读姿势或刷牙方法,自己整理书包等,都可事先让孩子先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形成鲜明正确的认识。

二、课内的先学后教

课前有了充分的先学后教,但学生的一些认知还是比较模糊笼统的;学生一些情感体验还是不到位的;学生的一些行为还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这就需要课堂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规范了。但是不是课堂中就不学只要教了呢?不是的,课堂上还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学,在学生通过先学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才进行必要的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在学生没有认知到的情况下着力“教”

学生对感性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感性知识的背后规律等理性认识往往就不到位。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着力进行“教”。

如学习《腾飞的翅膀》这一课时,有一个难点就是地方主要行业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资源、历史传统的关系,学生对此并不一定有认识。那么教师就可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江西陶瓷制作业进行重点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位。

2.在学生认识零碎的情况下着力“教”

学生在学习时,对于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了解,但这样的了解由于年龄、学识、阅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比较零碎。这时候,教师就要着力“教”,引导学生把零碎的认知转化为比较具体深入的认识。

如学习《腾飞的翅膀》一课后,学生对家乡义乌的特色行业、新兴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教师可针对学生家庭特点,在课堂上进行小调查:你家在干什么?谁家有亲戚朋友在市场上经营?然后教师总结出这一系列围绕小商品发生的商品交易都可称为商业。

篇3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当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切实起到引导作用,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手段,都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初中尤其是初三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具备一个学习的良好态度,这些内容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程中都有所涉及,责任意识一旦树立,就会随之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一个群体。初中尤其是初三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的主体。虽然老师在知识方面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很大,但终归都是外因,学生本身作为内因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与要求,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质的变化。

3注重合作的重要性

注重合作的重要性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应当实现的一项任务,作为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初三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划分小组是最常见的方式,创建小组的细致性问题之一是要保证先组成员异质,也就是最好不采用自愿结组的方式,因为学生的个人意愿在小组的整体水平上容易拉开差距,略作参考即可,因为自愿结组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组别之间水平悬殊。

结组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就要体现出来,深入各个小组的学习状况之中,引导学生开发思维,换句话说,要放手但不放任,积极的引导学生合作进行某一任务,并参与到当中。之后进行课堂评价时,着重点要落在合作组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其次才是结果,对于合作以及善于合作的小组,要进行积极的肯定以及表扬,使得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篇4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之前都应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和教材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增强教学活动中的针对性,从而也更好的保证了教学效果。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当中要充分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出不同的层次,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这样就会使得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收获。

2设计精巧的教学课程使得教学拥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1)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认知和体验以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就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也加强了教学的效果。

(2)了解学生的特点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为这门课程大多针对中低年级小学生,所以丰富、生动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很有必要。让学生融入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用眼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用嘴巴说、用手做,全身心地学习,在创设情境、辩论交流、模拟实际情况、提问解决、实践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学到知识,使学习生活充满乐趣。

3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融入生活中

学校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定位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社会日常生活,其关键是不局限于课本,尽量向课本外拓展延伸,大量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和调研活动。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各种途径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践行社会研究、参观相关社会现象,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见识广阔的社会环境,真实地体会社会道德标准,培养适应社会的各项综合能力。就像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的鲜活事例,体验社会生活和将来需要经历的人生。

4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开教学

(1)充满激情讲明道理的模式。它以传统讲解模式为基础,在品德与社会等各种课程中都很适用。这种讲课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途径是激情讲解、直观展示、评价作为、丰富情感等。它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感知、分辨是非、找出对错,最后真正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样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很短时间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2)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趣味性。可创设日常生活里典型的常见相关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生活中的这些是非。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以行为训练为主.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故事感较强的课文,以论述为主的课文则不适用。大部分低年级小学生都适合这种模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他们的兴趣。

5与实际相结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关键方法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改变学生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为了让这门课更高效,就要让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联系,为学生组织有趣丰富的活动.拉近学生与这门学科的距离,使他们真正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判断、评价建立属于自己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事,什么是不能做的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毕竟经历的事情很少,对很多事情的认知不够深刻。

篇5

2.当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会随着案例的思路一起思考讨论,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评价剖析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描述能力,更重要是的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极有好处的。

3.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一种减小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案例是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它可以将课堂与现实接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4.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很难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就不同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5.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约束得过死,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教材、参考书及标准答案成了学术权威而不可怀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不敢也没有信心和意识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

1.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使用的案例要经过仔细的筛选,这些案例一定是与当堂所学的知识是相对应、相联系的较为典型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选定的。

2.教师在上课时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运用正确的方式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于事件的关注,这样所要学的知识才可以融会贯通被学生吸收而达到教学目的。

3.当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后,一定会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一旦他们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其第一反应会是找寻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解惑。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条理的列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接受与思考,如果还是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进行进一步讲解。这是理论知识最好的导入时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再将疑问反馈给老师进行解决。

4.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当中,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是预习得到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当讨论过程中出现状况时候教师要以正确及时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得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5.在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课堂上,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对讨论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收集,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运用广阔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得知识内化。

篇6

在四年级《我的家长在变化》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样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观察我们家长在十年中变化最大的地方,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在这些活动中,灵活地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

二、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要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就必须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不同的学生,在基础、智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取得的成绩不同。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努力实现学生个体的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给予学生真切的关爱,不歧视差生,也不优待优生。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状况,要尽量照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课后辅导,给予其安慰,消除他们的挫败感,给予他们关爱,帮助其树立信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总之,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就要尽量重视学生的个体,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发展。

三、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苏教版的小学品德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教材中儿童的名字都是作者特意取的,而不是传统的“小明”“小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更加真实。另外,教师应该多使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举例,尽量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减少他们的抵触心理,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教师还应该多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实践教学能够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实践教学也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使课堂始终维持活跃的气氛,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极大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五年级《到外面走一走》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面世界的不同,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篇7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作用

把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于任务的探究认识不断地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和“填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任务”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学生通过对于任务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不断地探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这里展开探索和合作学习。在任务情境中,教师指导和点拨学生,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习得。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任务、故事任务、讨论任务、练习任务、作业任务等不同形式的任务。

1.问题任务,促进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疑问的产生,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激励学生产生完成任务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成长在社会》中关心社会发展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亚维伦的野童回到人类社会也难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鲁滨逊”却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问题任务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知道了该去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由此会想到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应该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并且学会关心时政。通过教师的问题任务,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发散,了解相关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

2.故事任务,激发兴趣

故事任务就是教师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中,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思想品德知识。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会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情境中主动地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以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融入民族文化》中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授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让学生关注课堂学习。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之间相互讲授他们所知道的优秀人物或事迹的故事。学生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讲诉故事,探究思想品德知识。并且从这些故事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了解到他们是民族赖以继续和发展的推动力,领悟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故事任务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给课堂带来了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3.讨论任务,鼓励合作

新课改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讨论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讨论任务的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并且进行积极探究,不断地解决问题,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任务让学生产生一种主人翁的意识,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例如在学习《学会与人合作》的时候,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锻炼学生合作能力与技巧,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讨论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感受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形成合作技能,而且还会体会到在合作中需要同学之间的宽容、欣赏。通过讨论任务,学生生对于“与人合作”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了,让学生在任务中提高能力,深化认识。

4.练习任务,反馈巩固

学生通过学习对于知识是否掌握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练习任务,对学生进行检测。练习会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内化知识,加深对于知识的认识。练习任务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地利用练习会对学生起到很好地检测作用,让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促进学生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发展人民民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丰富的练习任务,比如选择题、判断题、简析题、时间探究题……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探究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学生掌握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权,教师就可以以中国博客发展为背景,让学生理解博客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新途径,并让学生思考它为公民的哪一项政治自由提供了平台?练习形式还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去探究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规律,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内化知识。

5.作业任务,加强提升

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作业任务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了。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任务是多种多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进步的更快。例如在学习《维护合法权利》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比如“蓝色风暴”商标案宣判百事可乐被判赔300万,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等,让学生思考结合案例思考,这些事件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着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危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对于作业的思考和学习,让学生去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篇8

二、借助功能因材施教

作为老师都知道,要想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就应该进行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要求根据个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学习速度和学习风格等个人特点来安排教学,于是就有许多不同的教学计划,这就加大了教师在教学管理上的难度。就学习进度而言,需要对学生小组或个人安排不同的学习时间,完成不重复的测验等。有了CMI,计算机就成了教学管理的好帮手。通过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许多教学单元,将知识分解成许多相关的知识点,计算机形象生动地逐步讲解演示,边讲边练,逐步展开,逐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进行分析、与学生对话、交互得知学生什么地方不明白,设法多举一些例子,讲得更详细、更透彻。即使在实行集体同步教学的情况下,计算机在教学管理方面仍是大有作为的。

篇9

这里的主题也可以理解为“专题”,即它与传统的根据教材体例来进行课堂教学不同,其是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或者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情,且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进行讨论和思想升华。因此,关键问题之一便是如何进行主题选择。笔者认为,主题选择应有的放矢,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在遵循主流的同时,让专题教学作为有益的补充。

(二)对“探究行为”的解析

探究行为是学生学习的高级行为层次,其中包含着两个环节:(1)问题意识导向;(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前者而言,我们需要在主题教学中前置性的设计出适当的问题,进而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后者来说,则要求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从而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对事件思想性的提炼和升华。

二、主题探究模式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分析

通过上述认识,该模式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可分析如下。

(一)对实施课堂教学的作用

这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其对实施课堂教学的作用可以借助现阶段教学现状来反映出来。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往往依赖于教师的“讲”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诉求的关注。通过引入主题探究模式后,在收敛性的主题和问题导向下,便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与自身有关的思想品德问题学习中来。这种参与感将有助于减轻教师搜集案例的负担,且能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获得彼此情感的增进。

(二)对学生思想提升的作用

不难发现,这是站在学生学习角度来进行分析。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包括,缺乏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课堂学习集中度不高等。另外,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喜欢热闹和争辩。因此,通过引入主题探究模式来充实思想品德教学,就能在规避他们学习上的软肋和迎合他们学习中喜好的基础上,切实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水平。

三、分析基础上的实施对策

构建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对策构建。

(一)明确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目的

以“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为例,该课程教学应引导学生相信自己、不畏困难的意识和情怀。紧紧抓住这两点,将使课堂教学更为紧凑和实效。那么,主题探究模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呢?很明显,通过该模式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参与到“不自信产生原因”的问题讨论中来,从而借助事物参照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可见,这就明确了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目的,即增强学生的现实感。

(二)确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边界

前面已经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即主题探究模式应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有益的补充。因此,这里就需要确立主题探究模式的实施边界。作为有益的补充一定是起到为常规教学添彩的作用,另外若要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意识,首先,需要完成前期的课程内容学习。因此,建议将该模式放在每课教学的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呈现。如通过对“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后来实施。

(三)建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评价

建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评价实则在于构建起教学控制措施,这里的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但重点应放在事中控制上来。评价对象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涉及教师在主题选择和课堂组织教学的绩效。因此,在引入这种模式的初期,应组织教研组的同行相互听课、评教,最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应用模式来。

四、实证讨论

以“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为例:随着前期教材内容的讲授,紧接着可以利用一堂课的时间来实施主体探究模式。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具有正能量的明星筛选出来,将他们的成长故事设计成一个专题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如选择刘德华的演艺历程(他被演艺界称作劳动模范),首先给学生播放刘德华演唱的“十七岁”,歌词涵盖了他从艺以来的心路历程,而这种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然后,分组来组织学生来结合自身的体会来提炼出“一个人健康成长所要具备的素养”。最终,教师给予总结指出自信的意义,以及如何向刘德华一样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篇10

2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效果不仅是与教师的教学相关联的,还需要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首先,信息技术整合的资源可以通过初中政治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处理,最终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形式出现。这种课件形式可以是单机版的,也可以是网络版的,不论哪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都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面对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整合平台而得心应手地辅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否则,思想品德教师操作能力弱,只能望“机”兴叹、望“图”兴叹,感到无所适从。其次,作为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体,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乃至家里更自由的大整合观下的自学环境下,都需要学生能够搜索、下载、分类、整理、筛选、处理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这些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也正是现代新一代学生的必备基本信息素养。否则,没有学生的配合,即使再精彩的思想品德课也是独角戏,会留遗憾。最后,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整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共同提升整合资源的辅助效果。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要做好配合,这样才能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且毫无刻意表现之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3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拓展思想品德教学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学生的终身心理、道德的教育,仅限于教学课堂上的信息资源呈现和辅助,不足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深化课堂知识并灵活应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挖掘相关联的知识案例,丰富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内容。同时,教师也要提供灵活多变的网络资源或平台,让师生、生生在开放、绿色的网络学习教育空间里畅所欲言,让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师生交流变成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有效拓展思想品德的学习空间,大大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教师可以留一个财产纠纷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如QQ群里交流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询财产所有权的相关知识,拓展一下思索角度和案例分析思路,带着对相应法律条文的疑问在百度里查询获得解答。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不断辩论和观点同化,逐步形成一致的案例分析结论,这也达到了课后信息技术整合空间的教育教学效果。其实,这种形式的网络学习研讨教育空间,已经广泛应用到各学科的课后网络学习教研中,笔者也深深感受到这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种课后的网络学习活动,这对于提展学生知识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有知识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力,增强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4巧妙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弥补学生生活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很多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示范、模拟作用,可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融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品德活动当中,受到深刻教育,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精典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证人等,进行一堂“模拟法庭课”。这其中有很多环节都需要多媒体课件及时呈现新的案例审判提示和下一步的辩论“机关”,让学生由刚开始的思路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到表达流利、辩论激烈,犹如身临其境般体验财产所有权案例的背景原因和结论,掌握此类法律条文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财产继承权,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既要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11

二、德育渗透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德育为先”的课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形成的阶段,同时又是学生学会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思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科的具体特点,真正地将德育教育教学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

1.积极拓展有效性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比如,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地分析教材内容,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社会的实际相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内容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例如,我们在教学“挫折”一课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一下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挫折,寻找它们与课本知识的联结点,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比如恐惧、紧张、消极、烦躁等,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通过这样的交流,用学生现有的思想认知,让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活动场所,正确地地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让学生觉得生活中有德育渗透,让思品课成为生活的大课堂。

2.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在有效性教学中,教师要把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给学生,再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渗透,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做好准备。例如,在教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节内容的时候,笔者主要是针对了时下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展开了一次《路遇摔倒老人,扶不扶》的辩论大赛。在这个辩论赛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们对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不道德现象进行有效地答辩、分析,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谈谈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辩论活动,充分地发挥出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渗透的功能,让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责任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