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学教学论文

文学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31 13:57: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学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学教学论文

篇1

二、在内容取舍中聚焦文本自身的价值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大多在1000~3000字之间,只有对文本内容合理取舍,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避免碎片化的阅读。语文知识与人文情感应该融合起来,合理设计,才能获取最佳效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名作,怎样取舍并合理地组织教学,从而体会杜甫“诗圣”之“诗”与“人”的“圣”呢?第一个环节,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脉———风中之屋、雨中之屋、心中之屋。明确前一部分是写景叙事,后一部分是抒情议论。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处境,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处境———凄惨(落魄、困顿等),从“秋风怒号”“茅草四飞”“秋雨夜至”的自然状态、“年老体衰”“彻夜失眠”的生命状态、“住茅屋盖布衾”“喝浊酒”的生活状态三个方面感受这种凄惨,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翻译,赏析,体会。“喝浊酒”的生活状态是链接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语句感受出来的。引导学生联想:杜甫哪些诗有这样的意境和情感?学生会很自然联想到《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联想到《登岳阳楼》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而进一步体味到杜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情怀。第三个环节体味作者的心境。诗人是一味地沉浸在个人的痛苦之中吗?不是!伟大的诗人是将自己的痛苦深深置于历史的土壤里、人民的血液里,最终迸发出自己的呐喊!

篇2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

)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篇3

(二)电影可以辅助文学教学电影是英美文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播放电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文学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电影更易实现,学生看电影更加直观,能够促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时更有想法。其次,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会对文本产生好奇心,善于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寻找与电影的不同之处,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程度。在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播放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许多学生十分迷恋电影,播放电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而学生对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不断回味,会试图从文本中寻找文学的魅力,这也就促进了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

(三)文本和图像结合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思维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教学方法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我国,有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等对电影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达成了共识,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文本与图像的互动,从而更加适应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材料的原则选择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态度开放。选择的电影素材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学文本的理解,就可以作为教学时选择的材料。目前来说,电影对原著进行的改编的方式有三种,即忠于原著的翻译式改编、细节性放大但与原著基本框架一致的改编、对原著大胆创新的自由式改编。这三种改编的方式中,最为肯定的是第一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两者也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给学生播放后两种方式的电影,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多种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二是选材精炼。一部电影的播放时间较长,而高校学生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将一整部电影全部播放完毕,所以教师在选材时,要使选择的材料与授课的内容高度相关,从而使教学效果发挥更加理想。倘若电影选材不当,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因此需要教师在选材过程花费时间和精力,更准确的把握选材原则。

(二)播放材料的原则播放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收放合理;二是观评并举。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播放电影的目的。播放电影是为了使学生对文学加深理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英美文学,而不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增添负担。这就需要教师谨慎考虑电影播放,科学合理的使用电影素材,从而使电影引入课堂是一种放松的娱乐形式。其次,适时插入对电影内容的评论,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批判思维。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影播放手段时,需要对电影适时的停止、回放,并且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边看边思考,又不会使学生只是单纯的观看电影忽略了文学文本的学习。

三、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将学生课堂权力归还给学生将电影引入课堂,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二是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电影素材。首先,教师授课之前,学生对文学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过教师课堂播放的电影,学生可以有效的将阅读文本和观看节目相结合,从而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影像中与文本有出入的地方,学生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其次,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寻找与文学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料,在课堂上互相展示成果,有效形成主体的对比,利于师生对影视资料与文学文本间不同之处的研究。

(二)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这种方法适合辅助对名人名家的教学活动中,因其作品较多,被翻拍成影视也较多,所以调动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互动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如果课堂学习的主人公背景较为复杂,作品较多,教师则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从而在课堂上起到汇总的效果。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的方法,可以使小组同学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更有效的对文学文本进行学习。

(三)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看法英美文学中,有许多名著的理解与学习难度很大,学生理解文学文本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从而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畏惧和不满情绪,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看法,并在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同。在学习英美文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影,这些电影通过现代意义的翻拍,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学生观看文学电影过程中,必定会对电影的某个情节产生共鸣,从而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在学生理解未偏差的基础上对学生理解给予肯定,并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加强理解。

(四)兼顾文本与图像的结合在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授课过程中,兼顾文学的内视性与图像的外在性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英美文学的创作背景和时代与我国高校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时代有很大偏差,所以学生往往不能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而电影形式与我国高校学生的距离较近,通过电影的播放,可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篇4

2利用多媒体加快教学节奏,扩大教学知识容量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扩大教学容量,从而解决这一矛盾。传统教学方式下知识的传授主要依赖教师的口头表达与黑板板书,二者在速度上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上信息量的传播,运用多媒体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多媒体可以加大信息量,提高讲练的密度、层次、力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授古代文学诗文、戏曲、小说时,适当运用多媒体把相关的图像、评论以及原典朗诵串入其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改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大量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知识阐释,从而节省教学时间。随着古籍数字化的加快,大型古籍数据库不断增加,出版古籍也不断数字化。

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诗》、《全宋诗》等都已经制成数据库系统。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原典等资料的引用,古籍数字化与多媒体结合极大方便了教师对资料的引用,不但可以节省抄录的时间,而且随着引用的增多无型也扩大了课堂的知识量。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现学界的研究成果,增加学生的思辨能力”,使用多媒体将同一位作家的“多个评价打在同一界面,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左右、上下形成鲜明的反差,同学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价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无疑会增强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由于课时有限,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可以将阅读资料通过个人空间、网盘、社交网站、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只需检查即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扩大教学知识量。同时,教师也还可以利用网络辅导、答疑等方式解决学生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把古代文学的教学渗透到整个学生的生活中。

3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化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的教学难点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差,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难点。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扫清字词是理解诗文的基础,传统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刻,如果抄录在黑板上,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利用多媒体则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使用不同颜色、字号或字体将疑难字突出并配备读音和解释,从而加快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原文的信心。图表可以简化内容帮助理解,传统教学在图表利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轻松地利用图表来突破重点难点。如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时,可以将文学史一主两翼、三古七段等做成不同类型的图表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唐讲授唐代文学绪论时,可以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将代表性作家作品制成图表,可以让学生快速建立唐代文学发展的总体印象。古诗词学习的最难之处就是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古诗配画能创设一种媒体与诗境相结合的教学场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解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为了体会诗中空明寂静的意境可以配以戴敦邦《竹里馆》诗的绘图。讲元代王冕《墨梅》诗,配上他的《墨梅图》真迹的图片。讲解白居易的西湖诗可以结合西湖风景画,讲吴均《与朱元思书》可以参看《富春江山水图》。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和批评术语与古代其它艺术类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其它艺术作品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魏晋诗文时可以结合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画帮助学生理解其时代的艺术精神,利用宋元山水画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高妙”、“兴趣”、“空静”等概念。利用多媒体播放体现传统文化的影音也可以学生理解古代文学批评上的一些概念。如水墨山水动画《山水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山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了古代艺术的深厚传统。通过影片的播放,可以启发学生去理解“韵味”、“滋味”、“意境”等概念。

4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古代文学难学,导致学生兴趣不高,从而使得古代文学难教。若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影音时代,我们的沟通方式已经从书信变成了电话和视频,我们的休闲娱乐从阅读变成了观看影视。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他们对音影图像的兴趣远远大于单纯的文字,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打破旧规,充分利用影音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诗词诵读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诵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并且能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可以轻易将名家诵读带入课堂,在讲解完一首诗词后,播放一段深情的朗诵无疑可以加深学生的体会,陶冶其性情,从而提高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是相通的,流传下来的古代名曲众多,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作为古代文化传承者更应该将古典音乐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在课后放一段古典音乐,不但能娱乐学生的身心,无形中也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大有裨益。现代人对影视的兴趣远远超过书籍,据统计2011年中国人均年阅读量只有4.35本,很多人可能一年未读过一书本,但是很少有人一年未看过一集电视或一部电影,而年青一代对影视的兴趣则更加浓厚,以影视带动原著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现代有许多书籍是在影视热播后才得以畅销的,《亮剑》是都梁在2000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但是直到2005年据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它的销量才大为增加。而《蜗居》和《山楂树之恋》两部书早在2007年就已经出版,但是直到2010年两部同名影视剧热播后,图书才成为畅销书。即使是名著在影视热播后也能带动其销售,《红楼梦》、《京华烟云》、《倾国之恋》等名著无不如此。

篇5

二、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者们关注英语本科生文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别,但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问题一: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当前从事英语文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就是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题为“文学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指出,文学课有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文学有可能成为一件“饰物”。殷教授的担心不是空谷来风,相当数量的老师撰文主张利用文学课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像《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英语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文学教学课对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等。

对于英语文学课的本质目的,孙琳等在《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中总结如下:“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郭英剑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这些观点都表明,通过文学课学习语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文学作品是表层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并存与互动,文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的区别不是“正式”与“非正式”,也不是“优雅”与“通俗”。读文学作品不能只关注其中的语言,而是要读出表层文本中的语言与深层文本中主题的关联。这种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而是文本在一个动态的“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在索绪尔那里,能指与所指是一张纸的两面,是静态的共存关系。而文学语言,可以作为一般语言来读,即是表层文本。在这一层面上,语言才呼应索绪尔及其它结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也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具有语言的正式或非正式特征,有雅俗之分,有文体之分。由于表层文本的掩护,我们不容易看到深层文本意义,因为“表层结构隐含或遮蔽了深层的、更难到达的、因而也就更难得到社会认可的意义层面”。

问题二:读而不批的现象。文学教学的目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原作,第二步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阅读反应。但如果将文学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文学课就会在“阅读欣赏”的招牌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进行文学阅读而没有相应的批评活动。而批评行为恰恰是人类更高一级的智力行为,首先表现为记录我们阅读作品时的直接反应,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对英语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14%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学学习将选择文学课;46%的人认为文学课应当成为选修课”,其中又仅有“6%的人认为毕业论文应侧重文学内容”。这些数据显示出文学教学只会与6%的学生的阅读反应有联系。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基于以上谈到的英美文学课的种种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teacher-centered”教学法也毫无例外地主宰了英美文学课堂。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演讲者,他作为知识的源泉,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源源不断地灌入到学生头脑中去。不可否认,教师讲解是传输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就文学课来说,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文学知识的吸收更有赖于接受者的参与、交流和体验。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的理解只有靠交流——把个人的人生投入进去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处处用透彻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思考。

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英语的工具性变得愈来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让英语的职业技能取代英语的人文思想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文学阅读的初级阶段,采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阶段,采用Internet开展自主化学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开放广阔的文学世界中去。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

术的结合的改进,英美文学课一定会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愈加突出起来,本文着重分析了该课程的现状和定位,探讨了教材和教学的改革。并指出:文学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教材的框架,引入与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课时效益,把灌入式、传记式或评论式改为启发式和自主式教学。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在全世界都在提倡人文教育的今天,本科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文学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人针对文学教材提出观点,也有人要把文学批评理论引入文学课堂。从这些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学者们严肃的思索,但其间的分歧也很明显,因此,有必要进行沟通,甚至是迅速地整合,以形成本科英语文学教育的共识,更好地进行文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1998,(7).

篇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形象来反映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众所周知,要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离开了审美想象是不可能的。为此,笔者以为要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入手。审美想象是“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有的想象,没有明确的目的,如见白云而将之想象成巨龙,这是无意想象。有的想象,则带有明确的目的,如把自己想象为英雄,这是有意想象。有意想象由于内容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再造想象是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是不单再现,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能力。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同时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枢纽。

文学创作和教学流程可以有这样一个公式:“情志(思想)形象(思想)语言”。“情动而辞发”是创作过程;“披文以入情”,是文学欣赏和文学教学的过程。两者是反向的,但都不能超越审美想象这必经的桥梁和枢纽。若收起审美想象的翅膀,就无法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绝句字面并不艰深。但须知诗歌鉴赏有两个层次“,晓着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诗歌讲究余味曲包,弦外之音,要想学生领会诗中言外之意,就必须经由审美想象这个枢纽,再造出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李白送别好友,却不忍归去,呆立江边,当去远了,又登楼、远眺,只见长江如带,一泻千里,朋友越去越远,越远越小,渐渐地只能在东方水天交接处,看到一点白帆,最后,连这点“孤帆远影”也终于消失了,但见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天际的情形,由此,进而生发出思念之“情志”。读者所以能如此,正因为审美想象调动了学生诸如登楼、远眺、亲朋送别等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与眼前的艺术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生活的幻觉”,使学生置身其中,成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参加者和创造者。审美想象在文学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不可置疑的。可以说,文学作品的教学处处离不开审美想象。

同时,文学作品在表现形象时,不像绘画那样以整体的形式,一次性地表现在欣赏者的面前,而是通过先后承接的方式,将形象的“细节”一件接一件地呈现出来,要将这种被拆开来的形象重新还原成“整体的”文学教学也必须借助审美想象这个“桥梁”。且看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鉴赏诗的过程:“我(指香菱)看他《塞外》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看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当香菱尚未运用想象将这些拆开的“细节”还原成“整体的”画面时,便难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纠缠于“细节”的评价,而当她“合上书一想”把“一系列形形的事物统摄于一个完整的形象里,而且在想象中把握住这个形象而对它进行欣赏时”,就“倒像是见了这景的”,感受就大不一样,能理解到“圆”字和“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浩瀚无边的景象,而且将诗人孤寂的心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正是审美想象的妙用。还有,文学作品常常“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从而“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让读者在特定“效果”的激发下感受,运用审美想象去创造“美本身”。例如,《陌上桑》描写美丽的采桑姑娘罗敷,就既没有搜罗类似“美丽”的字眼来形容她美丽的容貌和姿态,也不描写她的眉目嘴鼻生得如何,却以耕者、行者、挑者见了罗敷都出神伫望,流连忘返来作侧面的烘托,给读者留下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这就如绘画中精心设置的“艺术空白”一样,需要审美想象去丰富去补足,从而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美的形象。

总之,高明的作家总是善于给读者留下广阔审美想象的天地。审美想象是文学教学的枢纽,是金钥匙,是点金术。它能使知识活化,能进行创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开辟一条审美想象的通道,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图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从而在有限的形象中,领会到它所表现的更广阔、更丰富、更深远的内容和意义,完成从有限到无限的过渡。因此,可以说离开了审美想象文学教学就无法完成任务。

作者:杨双燕单位:德宏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

篇7

(一)整合教学内容古代文学涵盖面广

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在具体的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而且从目前社会发展对学历层次的需求来看,它的培养目标还在渐变为乡镇小学语文教师,他们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是必要的,但理论水平和专业性不必要求太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安排上,应该以作品选为主,以文学史为辅。在讲文学史时,要遵循“理论必需”的原则,但也不能泛泛而谈。不仅应该讲清楚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作家作品,而且应该讲清这一时期文学呈现了什么特点,并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挖掘出呈现出这种特点的原因。甚至在讲到每一时期的“一代文学”时还应该穿插这种文体的演变及鉴赏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对系统的古代文学知识和一些基本文体的简单鉴赏技巧。在作品的选择上,一要突出经典性,优秀的古文作品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情感上都对学生有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二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有大部分要到小学去任教语文,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教学工作,对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篇目,从内容到教法都要给学生以示范,而且要加上古诗声调和节奏的讲解,要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小学语文的示范课。

2.注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在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要精讲的重点篇目,像李白的《蜀道难》、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等。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得法,那么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这些经典的篇目应该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重新遴选精讲篇目,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般不要再去重复讲授,对于实在非常重要不能略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也要和中学分析的角度不一样。这样即可以合理利用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又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古代文学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较难产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古代文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实现古为今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古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但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不少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在今天仍被大量使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成语和俗语作为桥梁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如我们现在形容女人的嘴巴长得漂亮会说“樊素口”,形容女人的腰长得细会说是“小蛮腰”,为什么这样形容呢?因为这两个俗语来源于白居易的两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洛阳别墅的两位美人,一个是歌妓樊素,一个是舞妓小蛮,白公深爱之。如果我们以这个为切入点来讲白居易晚年独善其身的生活,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三)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与教师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是以源源不断地为小学输送优秀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为办学目标的,因此,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而高职高专教育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教学时数缩短,而所学的课程却越来越多。专科学制本身只有三年,而且由于市场化的运作,高校的招生指标多少和专业是否继续保留都是以就业率来决定的,高职高专的教育更是如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保留现有的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想法设法提高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毕业生提前推向就业市场,所以,几乎所有高校的最后一学期是不安排课的。即使有,也基本是教师招聘考试的辅导课。这样,专科的学制实际上缩成了两年半。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特别是语文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顺应社会这种需求,高职高专的语教专业必须要调整或增设课程,这就使得它的课程会越来越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所有的高职高专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语教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中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教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主干课,我们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满堂灌,而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古代文学的教学实际,可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古诗文诵读技能、口语表达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如前所述,目前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师有两类,一类是有比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的教师;一类是具有深厚的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理论水平较强,但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技能训练的教师。这两类来源的教师都不能适应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的需要,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师要求既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鼓励从师范转型过来的教师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而新进来的一些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也要求他们参加教师范技能培训,并严格考核,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8

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导,本着“以生为本”的态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频率。以学生为主导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课堂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作为倾听者的课堂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进行亲身实践去参与授课,从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学习古文言文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然后对文言文进行翻译、讲解,等到课程完毕之后,教师进行补充与总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鼓励,这样能够在下一次授课时得到更好的授课效果,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情境创设教学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步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运用情景创设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表达水平。利用情景创设式教学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在情景模拟中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学习与锻炼,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用情境创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扮演过程中注重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作用。情景创设过程中应当加入古代礼仪配上古代文学语言,充分体会中国古文学的文化色彩,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礼仪,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丰富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思想下,丰富教学内容成为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汉语言文学是涉及范围很广的一门学科,现代文学、古文言文、古诗词、古汉语等诸多方面共同构成了汉语言文学。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是必然选择。中国汉语言文学之间大多相通,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在学习古汉字的同时可以附加一些常见的古汉语词组,使其建立联系,提升学习效率。另外,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应当进行补充,比如历史方面。历史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时候可以附带讲述一下当时的一些典故或者是作者的生平,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文学能够理解的更为透彻,有效地促进汉语言教学的开展。例如,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中的文论时,可以适当的讲述一下当前我国的政治形势,分析一下我国的国情,丰富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

篇9

后来,我又两次教这篇课文,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母亲在我插队、考大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两次教学中,学生都非常激动,发言十分踊跃。更令人感动的是,两次都有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

我曾经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放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因为我最关注的是学科能力。然而,《背影》一课的两种教法所带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给我的触动很大。我问自己,我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师生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气氛。但是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对待学生,似乎已经不可能。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人,要确认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以往教学理论和实践所看到的诸如教材、教法、作业、分数等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绝不仅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全身心都参与和投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首先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活动的时候,才能够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正像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反思自己教《背影》一课的得与失,第二种教法之所以成功,绝不仅仅是引学生入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而是把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来进行语文教学。虽然表面看来,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所学语言文字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学生在动情之后,他和父母的生活经历、他对父母的感受认识——这些他生命中宝贵的、活生生的个性体验都被调动了出来,同他学习语言的认知活动融会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时候,学生已经不是单纯在学习语言文字,学习和他没有关系的人的文章;而是伴随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再一次地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学生的学习被融入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过程之中,成为学生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学生怎能不爱学呢?又怎能不印象深刻呢?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而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利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应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并被有机、巧妙地贯穿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于是语文课不再是如学生所说的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如一日不变的、单一的文章阅读课,也不再是令学生厌烦的、枯燥乏味的语言分析课,而是丰富生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新的学生观使我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把握和调控。例如:过去我们语文课搞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以前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有了明确的学生观,我在教学中,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利益,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所以,我教初中时坚持开这个课,两周用一节课来进行。教高中时,从高一到高二,仍然坚持开这个课,每节课用5—10分钟进行,起名为“生活交流”。目的不仅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学会用心灵、用真诚与人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不少学生的“生活交流”不是一个人完成,常常是带动几个人一起完成。每节课都有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感受说给大家听,或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或鉴赏时文,评论名人,深受学生欢迎。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先让两个学生介绍陶渊明,讲陶渊明的诗,然后师生再一起学习《归园田居》等作品。我认为学生不仅应该了解陶渊明诗歌真实、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更应该了解陶渊明这个人是如何地率真、自然,了解陶渊明其人与其诗是怎样紧密完美的结合,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自屈原之后以自己的品格来构成艺术形象的少数诗人之一。这些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拓展出去的内容,正是以其光彩的“人”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作为“人”的学生的心灵,吸引他们去读诗,去背诗,去体味诗。

当然,这并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或单纯的文学课,而是在首先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中充满激情地学习语言,学好语言。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然要着眼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作为“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在学生主观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实现。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的精彩讲解、深入启发,都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的时候,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因此,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必须在“转化”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动。这样,我在处理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着眼点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上:学生是不是在进行自主的、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学生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例如:讲《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课文,过去我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回答,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带着学生学。现在再教这篇课文,则先由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进行研究,最后师生一起讨论交流,可以有不同看法,允许保留意见。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个人研读、集体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式探究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地想像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初一的语文起始课,我不是讲学习的内容、要求和安排等,而是以训练学生说话为突破口,用答记者问的形式上课,学生问(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回答。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我的年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志向等等都是他们关注的话题,就连我的星座、属相,甚至我的先生、孩子,他们都表示出强烈的好奇。在这些有趣而广泛的问答中,在宽松、和谐、自由、热烈的气氛中,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距离感消除了,师生的心贴近了。我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真诚话语和真挚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真人、真心、真情,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谈,如何与年长者对话,而且还有了这样一个观念:学生和老师作为“人”都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任何问题。

篇10

2010年之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名称不是学前教育专业,而是幼儿教育专业,这一改变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及其思维变化。幼儿文学作为专业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文学的教育人才,其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以便向幼儿传递文化思想,具备深厚的幼儿文学素养,以便向幼儿传达文学知识,具备执着的探究精神,以便更加清晰有效的教育幼儿。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幼儿文学教学应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幼儿文学的发展状况,学会从现实的文学作品和教学中发现新的研究的课题。

(二)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他学科及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同

幼儿文学的课堂里,教师仍是以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味地以满堂的言语进行授课,然而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悖的,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中心,教师教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必须转变思维,认识并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上面来,协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模式。此外,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形成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以未来实用性为指导的学习模式,教导学生认识到幼儿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组织以幼儿为主体的文学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教学与学习。

(三)突出语言训练

强化口语技能口语专业水平对于幼儿文学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与关键的,因为幼儿文学需要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进行听说表演与诵读、故事的表演,而学生的口语专业技能在此就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口语能力越好,其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就会越好。因此,为适应幼儿园实践的这个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必须加强学生对于语言能力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口语技能水平。在幼儿文学教学的儿歌单元,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儿歌的表演,让其自主自由地进行编组,选取曲目,并进行一定的串联和主题编排,进行有准备的表演,既能提高他们对于儿歌的乐趣领会,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口语技能的锻炼与学习。

(四)模糊学科界线

渗透幼教内容幼儿文学和语言教学法在幼师专业的教学当中是两个不同的课程,两者之间完全独立设置,毫无交叉。因此,我们需要将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之间的限制打破,模糊他们的科学界线,使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更加紧密配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文学教学里,儿歌和幼儿诗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在教材设置上面也是分开为不同的章节,并进行详细介绍、学习和创作,而在语言教学法里,儿歌和幼儿诗则统称为幼儿诗歌,是一体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幼儿文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并了解文体特点,训练写作技能,强化作品鉴赏能力,而语言教学法的教学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利用幼儿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掌握整个组织活动的流程,从作品选材到过程设计再到案例分析,因此二者是天生的合作者,老师应充分发挥这种合作的作用。

篇11

二、灵活应用教材内在美点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的前提条件

对于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任务而言,教师若仅仅讲解语言特征、语法应用等内容,就难以显示出历史悠久的中国语言文学的精华与魅力,难以从独特视角来深入剖析语言美,所以教师在讲解语言特点期间可以结合教材情境、内容氛围、情感线路等方面,协助学生察觉教材当中的内在美点,从整体上寻找出课文语言文学的审美情怀,让学生不但感受到美的存在与特征,并能够深深地体会到美所具备的独特情操,最终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行为、审美情感有效地融合一起,将当代中国语言文学课程审美教育工作贯切落实,使其不再停留于“表面功夫”上。例如《绿》这篇课文,其主要通过阐述梅雨潭闪闪绿色的魅力来将课文主旨上升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层次上,若作者从一开始就赞美自然、歌颂祖国,就会使得文章变得无趣空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热情,为此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利用绿色来赞美祖国呢?为什么不用五彩缤纷的色彩呢?众所周知,绿色在意义上代表着和平、安静、青春,而作者尽情描述这一大片绿色则主要能够反映出其渴望宁静稳定的生活,同时结合作者写作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值军阀混战的严重阶段,也由此可以看得出作者缺少必要的战斗勇气。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当中落实审美意识培养工作,就是想引导学生在感受、体会、享受、掌握、传播美之后,更进一步地剖析研究其所涉及的内在意义与实质价值,最终拨动当代教学主体的心灵琴弦,从而使广大学生的感性与理性两方面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全面提升他们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充分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的重要通道

众所周知,中国语言文学的艺术美不是蓝天白云,微微抬头就能见之;不是林荫绿道,轻轻步入就能感之;也不是充沛空气,举手投足就能碰之。其一般会隐藏于语言艺术当中最为深层、最为复杂、最为宽广的空间当中,当然也会存在于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意境当中,可是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自身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协助学生将最大限度的潜力化作为最优化的审美想象呢?在中国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语言文学与学生主体间构筑起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审美关系,为广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审美意识培养通道。上述所提到的通道其实是指艺术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包含着无数艺术美,只有将形象以及美有效地结合起来,方能够更有效地展现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的艺术特点,方能够更深入地掌握语言文学的审美趣味。例如“春山绿平野,夕阳红半山”这一对佳联,教师则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对联句面意思来描绘出大致的画面,而学生通过描绘过程中红绿的对比,来发现到该对联所反映的画面颜色鲜明、自然生动、印象深刻,并且这对对联在语言结构层面上属于对偶句,能够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之间所存在的促进关系。由此可见学生充分打开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自身良好审美意识的关键前提,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当代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广大教师应当在开展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务必要着重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有效结合语言文学的审美主题与内在美点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的核心平台

开展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培养工作,务必要激发起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积极性、自由性、质疑性等情感,唯有如此,方可以从根本上发掘学生语言文学审美能力,调动学生语言文学审美情感,落实学生语言文学审美体验。为了在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参与审美意识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结合起语言文学审美主题与内在美点,从而为广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审美意识培养通道。首先,对于语言文学审美主题,教师应当按照教材内容的审美特质,由不同的视角或者层面来清晰地指出审美主题,引导学生立足于审美体验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地开展自由式的语言文学鉴赏工作。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的鉴赏体会、所思所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针对学生而开展的审美意识培养工作则不应当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或者范围,应当尽量让学生陶醉于自身无限的想象当中,从而实现无边界的语言文学审美目的。再者,对于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而言,准确寻找出语言文学的内在美点是重中之重,一旦寻找失败,则难以实现全面化的审美教育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了解、研究语言文学内在美点,教师应当从知识的多方面着手,通过纵向与横向的相互对比或者头脑风暴等思维锻炼模式,科学恰当地增强当代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适当地为学生展现每个人对于美的界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与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好坏等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