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睡眠质量

大学生睡眠质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04 18:29: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睡眠质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睡眠质量

篇1

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 亿,已超越传统个人电脑的网民规模,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 18―25 岁的手机上网用户。[1]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平民化、通讯商各种流量优惠套餐的推出以及高校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智能手机迅速进入校园,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智能手机的重要群体。在享受智能手机带给大学生生活学习方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在睡前都会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或浏览一些信息。睡前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都会减少人生成约22%的褪黑激素,这将减少人的深度睡眠时间和降低睡眠的质量[2]。

所以到底大学生睡前玩手机是否是一个普遍现象?睡前玩手机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相对睡前不玩手机的大学生是否有明显的降低?大学生睡前玩手机,玩什么?大学生睡前玩手机的内容是否会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别,如看新闻和聊天;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睡前玩手机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明显不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其睡前玩手机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等等,对上述问题的阐述和回答,将直接影响后续高校和国家对大学生管理条例的制定。作者设计调查问卷,基于在校大学生为抽样样本,展开如下研究:先描述调查的基本结果,然后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最后陈述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调查结果的统计描述

本文一共发放了106份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国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地点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第三教学楼,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20.5岁,其中男性62人,女性44人,性别比为1.4:1。大一学生44人,大二学生18人,大三学生13人,大四学生9人,研究生22人,其中本科学生总共84人,占总人数的80%,研究生占20%左右,低年级的本科生同学占比49%左右。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其中85%的样本开始入睡的时间集中在11:00点到1:00点之间,平均入睡时间为12:00点,12:00点之前的样本占一半,12:00点之后样本占一半。95%的样本起床时间在7:00点到9:00点之间,当然平均起床时间是7:30左右。所以根据平均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整体上来说,中国的大学生平均睡眠时间是7.5个小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睡前玩手机的人数为94人,占总样本的89%左右,不玩手机的12个人左右,占总样本的比例为11%左右,说明中国大学生整体上在睡前会玩手机;26个样本认为玩手机不影响睡眠,20个样本不确定玩手机是否影响睡眠,60个样本或者57%的样本认为睡前玩手机影响睡眠,说明过半大学生认为睡前玩手机会影响睡眠。整体上44%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睡眠是不错的,睡眠一般和不错的占总样本的比例为86%,说明中国大学生整体睡眠质量还好。如果玩手机的话,整体是将近一半的大学生是聊天,一半是看新闻,睡前用手机打游戏的不多;在玩手机的人群中,男大学生聊天的比例为43%左右,女性聊天的比例为44%,男大学生看新闻的(视频和新闻)54%,女大学生的是51%看新闻,说明女大学轻微关注聊天,男大学生轻微关注新闻。同时数据显示大学生玩手机大多在一个小时之内,其占比83%,并且以30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的居多,占比46%左右。

通过样本调查发现,上午犯困的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60%左右;中午睡午觉的样本占总样本比例为79%左右,说明中国大学生整体上有睡午觉的习惯;同时91%的大学生午休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在上午犯困的64人中,也有不玩手机的占比11%,占不玩手机总数的59%左右,等等。

二、大学生睡前玩手机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篇2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36-0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7年11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高等学校各年级在校生中随机发放学生睡眠质量测定调查量表2400份,收回有效量表2368份,其中男生590名,女生1778名;同期在某工科类专业各年级在校生中随机发放学生睡眠质量测定调查量表1700份,收回有效量表1642份,其中男生1038名,女生604名。

二、结果与分析

在1642名工科学生中,PSQI总分≥8的占21.13%;在≥2的各成分分中,以日间障碍最高,其次为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第三是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有3.84%的学生常因睡眠障碍而使用催眠药物。而在2368名医学类学生中,总分≥8的占33.19%,高于工科学生(x2=69.569,P

除睡眠效率和催眠药物指标外,医学类学生的PSQI总分和各成分得分均值都比工科学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三、讨论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33.19%的医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用同一判定标准对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结果,医学专业学生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方面均比工科类学生差,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也均比工科类学生严重。提示医学院校大学生总体睡眠状况不如工科学生。这是因为医学专业相对工科而言,专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对睡眠的需求量较大。另外,工科专业课程实践课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经常到工厂车间见习,从而由于紧张的学习引起的大脑疲劳可得到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虽然医学生对睡眠知识的认识、保健意识优于非医学类学生,但由于他们的专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 记忆内容多,有的学生在入睡前仍在思考问题或记忆知识,长期的紧张学习而导致睡眠的质量问题。健康的睡眠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质量尤其重要,学校要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妥善安排作息时间,加强就寝管理,改善住宿条件和环境,同时加强开展课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正确处理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问题,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睡眠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对睡眠问题较严重者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四、具体对策建议

1.加强身体锻炼。身体锻炼能促进大学生体质的增强以及产生适度的运动疲劳。体质的增强能提高人体抗疾病的能力,尤其是增强能引起睡眠质量的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根据以往的研究:焦虑、抑郁、生活事件应激都是预测睡眠质量的可靠指标,锻炼可以使得这些指标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因而使睡眠质量得以提高。

2.改善睡眠环境。开灯睡觉不仅是一种能源浪费,而且影响睡眠质量。人体生物节律,包括生物钟是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天黑睡觉”是人类生活常规。如果破坏这常规,夜间开灯睡觉,或在强烈的阳光下睡觉,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种“光压力”,会影响人体正常代谢功能,包括正常的体内生理生化反应,甚至使人体的心跳、脉搏、血压异常,导致疾病发生。因此,睡觉尽量要在黑暗的环境下。

3.培养睡眠习惯。

开始每2~3天就提前5分钟起床。一个星期后,你就可以提前15分钟起床了;一个月后,你就可以提前1小时起床了,希望更早的起床,你可以慢慢地通过每周提前5分钟,坚持二、三个月。习惯培养后,你仍然需要坚持这个作息规律,按时睡觉,这样就会在头脑中形成潜意识,睡眠质量会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导致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原因也较多,主要是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睡眠障碍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我国的睡眠障碍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刘世熠等教授的倡导下于1993创立了中国睡眠研究会(Chinese Sleep Research Society),从此,睡眠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关于大学生睡眠障碍的研究则是90年代末。杨秀珍等人做的廊坊医学院480名医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显示,19.17%的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刘海燕在贵阳医学院学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547名医学生中27.4%存在睡眠质量问题;肖海兵等人对不同层次医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精神因素的相关分析中发现医学生睡眠障碍的现患率为16.63%。可见,睡眠障碍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应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新疆某高校在校大学生600人。其中男生191人,女生361人。

1.2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表评定医学生睡眠情况,采用自制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医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建立统一数据库录入资料,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调查表595份,剔除无效表格,实际回收有效调查表5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8%。其中男生191人(34.6%),女生361人(65.4%)。大一学生168人(30.4%),大二65人(11.8%),大三94人(17%),大四225人(40.8%)。籍贯性质城市170人(30.8%),城镇183人(33.2%),农村199人(36.1%)。

2.2大学生睡眠质量情况

552名大学生PSQI总分为7.17±3.504,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9。我们以PSQI量表总分>7分判定为有睡眠障碍;5~7分判定为睡眠质量中等;

2.2.1不同籍贯性质的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比较

籍贯是农村的大学生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4.22%,略高于籍贯是城市(41.76%)和城镇(42.62%)的大学生,但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7,P>0.05)。

2.2.2自评健康状况不同的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比较

自评健康状况不满意的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72.54%,高于对自评健康状况满意(36.64%)、比较满意(32.34%)和一般(32.34%)的大学生。自评健康状况不同的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901,P

2.2.3学习压力不同的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比较

本次调查发现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感觉学习很轻松的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6.98%,高于感觉学习压力一般(38.96%)和学习压力很大的大学生(55.56%)。学习压力不同的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25.142,P

2.2.4就业压力不同的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比较

本次调查发现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自评就业压力不大的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6.42%,高于自评就业压力一般(38.76%)和自评就业压力大(49.12%)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同的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13.776,P

2.2.5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的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比较

本次调查发现,与寝室同学关系越不好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与寝室同学关系好的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5.63%,高于与寝室同学关系一般(50.00%)和与寝室同学有摩擦(65.91%)的大学生。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同的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27.194,P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新疆某院校552名在校大学生PSQI平均分为7.17±3.504,如果以PSQI>7作为判断睡眠障碍的标准,则在近一个月内新疆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睡眠障碍患病率为42.9%。总体来说,本次调查结果处于偏高水平,可能与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普遍较高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造成学生失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可能与目前的社会现状有关。现如今各大高校普遍扩招,人才济济,使得市场就业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次调查,在存在睡眠障碍的大四学生中67.86%认为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在校大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学习知识武装自己,随之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相应增大。加上医学生大都需要考研才能找到更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考研压力也是造成睡眠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调查还发现,宿舍同学入睡习惯的差异往往会对睡眠造成影响。不同学生睡眠习惯不同,入睡时间不同,有些同学睡觉时喜欢说梦话,磨牙,打呼噜,都会对其他学生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与宿舍同学的友好关系和休息时是否受到其他同学的打扰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医学院校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建议学校应积极在校园内开展有关睡眠的健康教育活动。此外,学校还应广泛开展相应的心理、睡眠咨询服务,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参考文献:

[1]卢春生,李伟,吴昊.大学生睡眠障碍的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5,26(3):153-156.

[2]齐玉龙.医学院校大学生失眠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3):243-248.

[3]孙建民.浅谈大学生睡眠障碍及对策[J].青岛医药卫生,2009,41(6):424-425.

[4]冯国双,陈景武,杨秀珍.某医学院校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5):328-335.

篇4

[中图分类号] R338.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b)-0138-02

体育类大学生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因睡眠对于体育训练影响很大,有规律和足够的睡眠对生理功能有促进作用[1]。如果睡眠不足,会使人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消沉、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和产生其他心理、生理上的问题,从而影响体育训练和比赛的水平[2]。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人际关系、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影响,相比同院校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体育类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相对较低[3],所以通过护理干预来影响体育类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有重要意义。本研究2012年3~9月对本校60名体育类大学生进行了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干预对体育类大学生睡眠治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200名体育类大学生进行测试,选择总评分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放松组:采取渐进式肌肉放松方法,在睡前取安静状态,穿着宽松的衣服,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取仰卧姿势躺在床上,把头部垫高,先调整好呼吸节律,保持舒适放松的状态,然后先收缩一部分肌肉群8~9 s,保持肌肉紧张的感觉,然后再放松12~15 s,体会放松的感觉。采用同样的方法放松其他部分肌肉(手部、前臂、上臂、肩部、颈部、背部、胸部、大腿部、小腿部、足跟部、足趾部、头部等),做到全身的放松。

足底按摩组:选取足底部大脑反射区、小脑反射区、腹腔神经反射区及涌泉穴部进行按摩,按摩前先用温水泡脚10 min左右,然后放松心情,卧于床上。按摩者指掌贴在学生的足底部,从足跟到足趾端用指掌上下来回搓动,直至足底搓热。在此期间,手掌应尽力贴于足底,用力均匀有力,动作要连贯,使力量渗透入肌肉。然后用拇指按摩反射区域,每个反射区按摩5 min左右。每天晚上睡觉前1 h左右开始进行。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护理干预措施。

1.3 PSQI的评定

PSQI的评定问卷有自评和他评项目,问卷有5项评分,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等。每个项目按0~5分计算,累计各项评分为PSQI总评分,范围为0~35分,PSQI总分≧5分为睡眠质量有问题,睡眠紊乱。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该量表评定时间为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半年后。其中,自评项目由学生本人填写,在学生填写之前要让学生明白每个问题的具体意义,然后再独立做出自我评价。问卷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约在20 min左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3组各项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足底按摩组和放松组各项PSQI评分均比干预前降低(P0.05);护理干预后足底按摩组和放松组PSQI总分均比干预前明显降低(P

3 讨论

睡眠是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4-7]。当人们处于睡眠状态中时,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有助于人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科学地提高睡眠质量,是人们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保障,对于体育类大学生来说,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体育训练和比赛水平的提高。

护理干预是通过使用护理措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放松可以改变身体植物神经的兴奋性[8-9],改变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提高睡眠质量。足底按摩通过刺激足底的机体反射区,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使大脑和身体的器官功能趋于正常水平,还可以使大脑皮质得到抑制,使人很快进入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足底按摩刺激,使兴奋与抑制自然转换并保持平衡,脏腑失调症状得到改善,使人们晚上睡眠良好,白天精力充沛。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体育类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所以,睡眠质量差的体育类大学生可以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来改善睡眠,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春哲,郭英伟.眼肌麻痹性偏头痛26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9,30(12):1159-1160.

[2] 谢娟,吴小燕,张晓颖,等.天津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233-234.

[3] 王大江.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睡眠的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7(6):23-25.

[4] 张爱国.护理干预改善体育类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12.

[5] 陈蓉,陈琳婷,许世昌,等.大学生使用电脑的频率对睡眠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29(3):201-203.

[6] 武建春,殷松.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5):2210-2212.

篇5

睡眠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睡眠质量的好与坏还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到他们在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等方面的表现。笔者在S大学成立“早睡早起小组”,希望以此探究小组工作方法在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中的作用,并为促进大学生提高睡眠质量贡献力量。

1 小组背景

笔者首先在本班同学中展开了“关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初步调查,通过网络访谈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得到访谈个案15个。其中,平均入睡时间在10点左右的有1人,11点左右的有5人,12点左右的有9人;平均起床时间在6点左右的有1人,7点左右的有3人,8点左右的6人,9点及以后的有5人;有3人抱怨自己睡眠质量极差,常常会被杂乱声音吵醒且伴有失眠多梦现象,有7人表示自己睡觉感觉不踏实,处于“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状态”,有6人对自己目前的睡眠状态比较满意,但仍希望能有所改善。

这项简单的调查虽然只在一个班级内部进行,但却是当代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一个缩影,仍然反映出了大学生睡眠质量差的事实,因而笔者借由本学期的小组工作课程,开展了“早睡早起小组”,希望可以对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一些帮助。

2 小组活动计划与过程

2.1 活动目标

2.1.1 总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找到睡眠质量差的原因,帮助改善睡眠环境,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和水平,以改善亚健康的身体素质。

表1

2.1.2 具体目标

①帮助成员在小组中了解自己的睡眠情况,探求个人睡眠质量不高的原因;

②改善睡眠环境,改变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2.2 小组特征

(1)小组性质:应用小组

(2)聚会次数:5次

(3)活动日期:2013年10月12日至11月9日

(4)时间安排:每周六14:30至15:30(可随时调整)

(5)活动地点:小组活动室

(6)计划招募人数:8至12人

2.3 招募方法

(1)于B楼、H楼门口、各个寝室楼下张贴海报

(2)于人口密集处发放宣传单

(3)发动已报名的成员进行宣传,针对特殊情况工作员可亲自要求招募对象参加

2.4 活动内容设计(如表1)

2.5 活动过程(如表2)

3 评估与总结

表3

小组基本在每周六下午进行活动,每节活动约为60-90分钟。工作者1人,组员9人,志愿者1人。其中,第3节活动SM缺席、第四节活动PXQ缺席,其他三节均是全勤。小组活动一直在小组活动室开展,10位成员围坐成一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小组活动开展十分顺利,小组成员的睡眠情况均有所改善,最后大家都认真填写了小组反馈表,具体评估和分析如下:

3.1 小组过程评析

3.1.1 小组早期(第一节)

小组的开始阶段是小组生命的重要时段。第一节活动中,组员的任务是相互认识、澄清小组目的、建立共同目标和规范、分享表层性感受等。由于是第一次的小组活动,各位组员在开始的阶段比较陌生和拘谨,比较被动。但是随着热身游戏的开展,各位组员消除了隔阂,打破先前比较拘谨的氛围,变得放松起来,组员之间也互相认识,逐渐加深了解。成员有被动的参与小组活动渐渐的变为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3.1.2 小组形成期(第二节)

第二节活动的目的是确定小组规范,了解小组成员存在的问题。经过了一次的小组活动,在本次的小组活动中,虽然气氛没有非常的活跃,每个人都主动参与进来,但是一些平日比较外向的,比较的小组成员已经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一些平日比较内向的小组成员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带动之下,也有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倾向。成员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密切,交流也越来越多。

3.1.3 小组工作期(第三、四节)

小组进入这个阶段,凝聚力已经达到了最高点,组员对小组产生了依恋,形成了轻松、快乐、温馨的活动氛围。

在第三节活动中,工作者做一项关于小组成员睡眠情况的调查,并进行了逐一分析和讨论,强调了音乐疗法和自我暗示的有效性,通过第四节活动的反馈来看,改善睡眠环境的方法是有成效的。

在第四次活动中,组员分享了关于食物影响睡眠的小知识,并请来“饮食营养与健康”小组组长WML同学担任嘉宾,为小组成员讲述饮食不正确对睡眠乃至身体健康的影响,小组成员通过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深化了以上知识,最后大家一起跟随视频做睡眠操。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互动,情景剧表演为部分。

3.1.4 小组结束期(第五节)

第五节活动是小组的最后一次活动。离别的伤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组员的活动情绪。在临近结束阶段尤其是最后一期活动中,组员们纷纷表达了对小组活动的浓厚兴趣和依恋之情,表达了关于小组主题内容的收获,并认真填写了小组活动反馈表。由此,组员与工作者之间以及组员之间的专业关系转化为社会关系。

3.2 小组反馈

根据小组成员所填写的“小组活动反馈表”可以看出,小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组目标基本实现。

如表3数据显示,小组活动对小组目标的达成效果较好。成员经过参与小组活动,在认识自己睡眠状况、改善自身睡眠质量以及表达自我、挖掘自身潜力、面对未来发展等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小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可见小组工作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3 成功与不足

在对小组记录的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成员对活动的整体评价很高,成员在活动中收获很多:

一是,组员的睡眠情况基本得到改善。三位大一的组员睡眠一直保持有规律,SWL同学晚睡情况有所改善;四位大三的组员,LH同学晚睡的情况有所改善,DY和WJH为同寝室友,彼此又互相监督,睡眠环境有所改善,AQ夜里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也有相应改善;三位研一的组员,其中PXQ和JYY为同寝室友,彼此监督、提醒,LP睡眠质量有所提高。

二是,小组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同。组员普遍对小组的形式及内容感到有兴趣,在每次的小组意见反馈中,组员们一致认为小组的活动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一些改善睡眠的方法和影响睡眠质量的小知识,较有效的改善了睡眠状况。

但是,本次小组活动虽然达到了预期效果,对改善大学生睡眠状况有帮助,仍存在一些不足:

(1)小组前期(第一次活动)组员拘禁、不想说话,对工作者有抵触心理。对此工作者要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地采用游戏来缓解紧张气氛。

(2)组员参与游戏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而失落。对这些工作者要及时组织反馈。(3)沟通与互动是很重要的概念,但组员介于年级和学习时间等的差异而不愿意与其他年级的组员沟通,这样的情况,工作者应该对讨论作充分的调动。

4 结论

本次小组工作的实践可以证实,小组工作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通过调节音乐、光线等外部环境可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通过调节饮食与适量增加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提高入睡速度、改善睡眠质量;通过闹钟设定、生物钟调节等方式,可以改进大学生“起床难”的问题。同时,成员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亦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善。小组活动结束时,组内成员的睡眠情况基本得到了改善,同时身体状况也得到相应改善,成员对小组参与小组的效果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明珠.学校小组工作活动的设计[J].社会工作,2010,5.

篇6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32-02

睡眠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据报道,10%~23% 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1]。面对着激烈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多数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大量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与人际交往焦虑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而值得注意的是,人际交往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社交焦虑是指人们在社会中与人交往时,由于自己在社会角色与社会行为上无法满足预定的期待目标时所产生的焦虑。社交焦虑的人具有一般的焦虑症状:生理唤醒水平高,不能专心,感到紧张。研究发现,社交焦虑到了青春期就有了显著增长的趋势。[2]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社会转型期,而且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社交能力有极大的个体差异,因此社交焦虑的影响在大学期间则显得尤为重要。[3]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人际焦躁感呈现严重的上升趋势,而由人际交往焦虑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调查通过探究大学生群体睡眠质量与人际交往焦虑的相关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定量方法,对象为某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 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以年级为层次,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8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为173份,有效回收率为86.5%(其中男生42人,女生131人。一年级27人,二年级57人,三年级39人,四年级40人)。

(二)工具

本研究使用工具为问卷,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交往焦虑量表(IAS)为测试工具。

1.睡眠质量的测量。采用由Buysse博士编制的,刘贤臣译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作为评价睡眠质量的工具。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中文版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参与计分的为18个自评条目,包括主管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应用和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等级计分,各成份的分总和为PSQI总分,其总分介于0~21之间,当PSQI≥8时,可判断有睡眠质量问题,PSQI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主要评定被试1个月的睡眠质量。

2.交往焦虑的测量。交往焦虑量表(IAS)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IAS含有15条自陈条目,采用五分制计分,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三)方法

1.评定方法。在评定前,认真宣读指导语,要求被试如实回答,并向被试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一经完成,当场收回,检查有无遗漏,保证答卷有效。

2.统计处理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被试的睡眠质量因子分与人际交往焦虑量表分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处理,以检验其相关程度。

二、结果与分析

(一)睡眠质量状况的总体描述

173名大学生的PSQI总均分为5.27±2.475,男女生分别为5.10±2.478、5.32±2.494,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M±SD作为判断睡眠质量的标准,则30.64%睡眠质量较好,58.96%的学生居中,10.4%的学生睡眠质量较差。不同专业的睡眠质量无显著差异(p=0.704>0.05),不同年级的睡眠质量有显著差异。学生的睡眠质量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差,除主观睡眠质量外,各维度因子分都随年级呈增长趋势。一年级与二年级、三年级差异显著(p=0.24

(二)人际交往焦虑状况

1.样本与总体的平均焦虑水平的比较。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大学生的平均焦虑水平高于总体平均分数,并具有显著性差异(样本x±s为42.54±8.264,而总体为38.9±9.70,t=5.557,p

2.不同性别社交焦虑水平的比较。对男女生社交焦虑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以M±SD作为判断标准,男女差异显著(男生为39.10±6.753,女生为43.65±8.885,t=-3.049,p

3.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社交焦虑水平的比较。对数据进行T检验,以x±s为标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文科生43.70±9.508,t=2.042,理科生为41.03±7.088,t=2.122,p

(三)睡眠质量总分及其各维度与人际交往焦虑之间的相关研究的结果

运用Pearson积差相关处理睡眠质量各维度因子与社交焦虑的相关,以下为IAS总分与睡眠质量各维度相关情况,与主观睡眠质量A1(r=0.112),与入睡时间B1(r=0.134),与睡眠时间C1(r=0.080),与睡眠效率D1(r=0.139),与睡眠障碍E1(r=0.188),与催眠药物F1(r=0.254),与日间功能障碍G1(r=0.354)以及总分的相关程度(r=0.273)。

总体来看,睡眠质量总分与社交焦虑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睡眠质量等维度也与社交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相关水平不显著。

三、讨论

(一)关于睡眠质量与年级总体差异显著,局部不显著的分析

总体来看,睡眠质量指数并没有随着年级增长而增长,除四年级外,各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被试存在较多的睡眠问题,可能因为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感到陌生而存在焦虑情绪。随年级升高,学生认识到社交的重要性,进而表现为交往焦虑水平居高不下,导致很多学生出现睡眠症状,进而影响学习效率,成恶性循环。[4]而此时,大四学生虽没有表现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少的问题,但是由于所处的矛盾的社会位置,总体仍然表现出低睡眠效率和高睡眠障碍水平。而三年级学生因为面临考研、对于未来的规划等原因表现出比其他年级更多的睡眠问题。

(二)关于大学生的平均焦虑水平高于总体水平的讨论

大学生的平均焦虑水平高于常模,可能是因为他们长期身居“象牙塔”与外界沟通较少,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社交技能等原因造成社会交往中的高焦虑水平。

(三)关于不同性别在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上有显著差异的讨论

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焦虑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在人际关系上更加敏感,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女生的适应能力较弱以及自尊水平上的差异,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也会造成女生的交往焦虑。[5]

(四)不同专业差异显著的讨论

文科生的社交焦虑水平要显著高于理科生,可能因为理科生在社交中更理性,文科生则较为敏感;此外,社会对于理科生的关注度要大于文科生,增加了文科生在社交活动中的焦虑水平。

(五)不同年级焦虑水平无显著差异的讨论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各个量表上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现今学生接触各类信息途径更多,而90后相比80后相对独立,外向型更强,因此焦虑水平差距不大。[6]

(六)不足之处

人口学资料不够完善,结果的解释力不够完善;在抽样方面,由于师范院校的原因,女性多于男性被试,并且未考虑被试的人格特点,在这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七)建议

高校在关注大学生作息制度的同时,要多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讲座,为学生提供彼此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增加自我肯定,降低人际交往焦虑;同时,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教师支持体系,培养大学生宽广的胸怀,提升社交自信。

四、结论

其一,大学生的平均人际交往焦虑水平要高于总体水平。

其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与人际交往焦虑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与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三,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指数与人际交往焦虑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刘贤臣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1):26-28.

[2]李波,钟杰,钱铭怡.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2):1092112.

[3]刘兆平,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成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9):174-175.

篇7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系在校大学生,各年级采用分层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564份,回收有效问卷554份,问卷有效率98.23%,均为女性。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采用心理压力源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①心理压力源量表为Beck-Srivastava压力源量表(beck-srivastavastressinventory,BSSI)是国内外最常用的心理压力评估工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α为0.82~0.90)[1],用于评估被试的心理压力来源及程度,每题有5个选项,每项分别从“无压力”到“压力极大”五个等级,分别评为1~5分。分值越高,表明压力越大,BSSI的总分临界值为72分。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在国内外睡眠医学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广泛使用,是最常用睡眠质量评估工具之一[6],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7]。该量表用于评估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由19项自评条目和5项他评条目构成,其中第19项自评条目和5项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因此参与计分的一共18个条目,18个条目将其分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催眠药、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因子[12],其中每个因子又按0~3等级计分,通过对自评条目计分并得出各因子的得分,累积各因子得分即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总分愈高,表示睡眠质量愈差[13]。总分≤4分睡眠良好、4<总分≤8为睡眠一般,总分>8分为睡眠不满意[7]。

1.2.2实验设计

实验调查于2014年2月至2014年5月完成。研究者利用学生休息时间统一发放问卷,并说明调查目的及问卷填写要求,问卷可以不署名,只填写性别、年龄、年级等一般信息。调查量表答题时间约为30min,完成问卷后,由研究者予以统一编号分类收回。空白卷、填写不全卷等无效问卷予以剔除。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554名护理专业大学生的BSSI量表评分见表1

由表1可见,554名护理专业大学生的BSSI量表总分平均为(76.18±7.64)分,其中67.15%(372名)的学生评分高于临界值72分。护理专业学生的父母期望、考研、学业、考试、同学竞争、就业、人际交往以及生活事件的的单因子得分均大于3分。

2.2554名护理专业大学生PSQI量表评分与常模

[16]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554名护理专业大学生PSQI量表睡眠总均分为(5.86±2.90)分,明显高于常模(t=8.94,P<0.05),有72.56%(402名)的学生PSQI评分<8分。护理专业大学生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等6项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常模(t分别=5.93、8.45、10.75、9.74、2.84、2.51,P均<0.05)。

2.3护理专业大学生睡眠问题进一步分析

睡眠不满意(PSQI≥8)的学生占27.44%(152名),睡眠一般(4<PQSI<8)的学生占40.97%(227名),睡眠良好(PQSI≤4)的学生为31.59%(175名)。进一步分析发现,睡眠问题多数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和多梦,约半数学生每周出现1次或以上睡眠问题。

2.4睡眠质量与日常压力的相关性分析

对554名护理学生BSSI总分与PQSI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BSSI总分与PQSI总分呈正相关(r=0.34,P<0.05)。以PQSI总分作为应变量,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BSSI各因子对PQSI总分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见,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3个,根据对PQSI总分影响程度大小依次顺序为生活事件、自身与学业。回归方程为:y(睡眠质量)=0.07×学业+0.14×自身+0.19×生活事件,R2=0.09。

3讨论

高校学生的面临众多的心理压力和心身健康问题,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身健康同样值得关注。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压力问题常常表现为情绪和睡眠问题,睡眠质量是反映心身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睡眠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其健康的重要构成体。近年来,有研究显示一般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较差,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睡眠紊乱,并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引起睡眠障碍[8]。睡眠质量差也会对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运动迟缓及各种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症、强迫症等)[9]。根据美国国家健康学院的评估显示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中,排名前两名的是睡眠与压力,由此可以看出睡眠和压力的关系甚为密切[10]。本次研究调查发现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平均总分高于临界值,高达67.15%的学生BSSI总分超过临界值,这与陈凯燕等[11]研究结果类似,表明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均面临较大的压力。本次调查护理专业学生主要压力源前四位包括了父母期望、考研、学业和考试,与此同时,同学竞争、就业、人际交往以及生活事件的单因子得分也均大于3分。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对于女性来说,她们的竞争意识更强,但同时又比较依恋家庭,而且护理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医学生不仅要完成一定时间的临床护理工作,还要参与各种考试与考核,因此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压力,部分选择考研的医学生更是感到时间紧迫,压力巨大,其次,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使得医学生丝毫不敢松懈,积极参加各种面试;再次,实习医院里面同学间的竞争、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医患关系,均会使其感到压力的存在;恋爱失败、父母不和、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家庭成员重病等一些常见生活事件也会对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睡眠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的总体睡眠状况良好。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的PQSI的平均值为(5.89±2.89)分,处于PQSI量表的一般水平,明显高于常模(P<0.05)。其中有睡眠质量问题的大学生仅占27.44%,这与国内外的医学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类似[12,13]。与牟莹莹等[14]调查研究得出的临床专业学生的PQSI总分高于护理专业学生相符合,可能是因为本次调查对象与临床专业学生在年级、专业、学制上存在差异,而且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护理专业岗位普遍紧缺,毕业后面临的就业相对容易,因此护理女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就业、考研等压力相比医学大学生来说都要小。本次研究对护理女大学生的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的状况分析结果显示,约半数学生睡眠问题的情况每周出现1次或以上,经与学生访谈得知可能会由于呼吸不畅、咳嗽或鼾声高、疼痛不适、夜间上厕所、感觉冷等原因引起睡眠问题。心理压力与睡眠质量有着明显的相关性(P<0.05),且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心理压力因素为生活事件、自身和学业负担。与刘灵等[15]调查结果一致。

总之,护理专业女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睡眠问题的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如何减轻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睡眠质量是当今高校学生心理保健工作的重点之一。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要切实改善护理专业学生的睡眠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建议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大力开展睡眠宣传活动,如“世界睡眠日”,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自觉采纳提高睡眠质量的行为,如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规律作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优化寝室环境等;还应加大医学教学改革力度,合理安排医学生的教学和实践,帮助顺利完成学业;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着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或辅导,适时疏导不良情绪,帮助积极应对应激事件等。

作者:林南南 吴绪旭 卢眺眺 朱锐明 陶明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林南南)

参考文献

1BeckDL,HackettMB,SrivastavaR,etal.Perceivedlevelandsourcesofstressinuniversityprofessionalschools[J].JNursEduc,1997,36(4):180-186.

2段梅,樊凌花,任罗艺.护理本科实习生压力源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157-159.

3冯尘尘,胡秋兰,冯先琼,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2):3950-3953.

4NationalSleepFoundation.Adolescentsleepneedsandpat-terns:researchreportandresourceguide[R].Washington,DC:NationalSleepFoundation,2000.

5MichaelR.NadorffMS,SarraNazemBA,etal.Insomniasymptoms,nightmares,andsuicidalideationinacollegestudentsample[J].SLEEP,2011,34(1):93-98.

6LundHG,ReiderBD,WhitingAB,etal.Sleeppatternsandpredictorsofdisturbedsleepinalargepopulationofcollegestudents[J].JAdolescHealth,2010,46(2):124-132.

7刘贤臣,胡蕾.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5):103-107.

8OrzechKM,SalafskyDB,HamiltonLA,etal.Thestateofsleepamongcollegestudentsatalargepublicuniversity[J].JAmerCollHealth,2011,59(7):612-619.

9TasaliE,LeproultR,EhrmannDA,etal.Slowwavesleepandtheriskoftype2diabetesinhumans[J].ProcNatlAcadSciUSA,2008,105(10):1044-1049.

10AmericanCollegeHealthAssociation.NationalCollegeHealthAssessmentFall2009referencegroupreport[E/OL].http://.

11陈凯燕,周珊黛,黄骏,等.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6):410-414.

12CurcioG,TempestaD,ScarlataS,etal.Validityofthei-talianversionofthe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J].NeurolSci,2013,34(4):511-519.

篇8

抑郁是一种复合的负性情绪体验,它被定义为一种弥漫性的不快乐感。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其特点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1]。抑郁和焦虑情绪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抑郁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2]。睡眠是有机体周期性静息的生理现象,它同觉醒一样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一种主动而复杂的生理状态。良好的睡眠不仅使大脑皮层细胞的能量得到补充,使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新的平衡,而且能消除疲劳,为接受新的信息作生理上的准备,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改善精神运动及心理运动状况。抑郁和焦虑情绪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且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心理障碍之一。根据张智勇、罗珊红的研究结果得出,从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发展表现上看,一年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年级学生的得分。由此可见,抑郁、焦虑心理在大学新生中也大面积的存在。而任何躯体的或精神的因素均可造成睡眠障碍,可表现为睡眠的量、质和时序的变化或在睡眠中出现异常的发作性事件。关于对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的研究很多,但多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等为评价工具,而应用SCL-90对大学新生进行测评,分析焦虑抑郁因子与睡眠因子的相关性的却未曾报道[3-5]。本研究以贵阳中医学院大学一年级新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大学新生抑郁、焦虑程度和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贵阳中医学院2012级大一新生共2081人。其中男生907名(43.58%),女生596名(56.42%),平均年龄为(19.45±1.39)岁。

1.2工具

SCL-90量表共有90个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与饮食情况等10个因子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各因子所表现的症状,采用5级评分制的方法。用1~5依次表示没有、很轻、中等、较重、严重5个程度,并计算总分、阳性项目数及10个因子的症状严重程度。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明显,心理问题越严重。量表中任一因子平均得分≥2时,表明被试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平均得分≥3表示该症状“较严重”,并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

1.3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大学一年级全部新生进行调查。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经过一致性检验,在进行量表测评前统一指导语,统一发放问卷,最后统一收回问卷。总共发放量表2128份,收回有效问卷2081份,占总人数的96.16%。

1.4统计学处理

将相关数据录入电脑,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一新生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 SCL-90抑郁、焦虑与睡眠因子的得分结果见表1。

由表二可知:受试者抑郁情绪与焦虑情绪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786,抑郁和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4,0.531(P

3讨论

据WHO和美国Michingan大学流行病学调查,焦虑、抑郁的共病率达50%,C. Lindsay Devane报道85%的抑郁患者伴有焦虑症状。国内报道抑郁症出现焦虑症状67.5%,符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0%[6-9]。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一新生抑郁、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相关性,有抑郁情绪的大一新生往往伴有焦虑情绪,且二者与睡眠质量也有关系。大一新生性格还不是很稳定,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从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走入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需要独立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不良,独立生活能力差,以及恋爱受挫等一系列心理社会应激易导致大一新生的情绪消沉、紧张不安等情绪障碍。这些情绪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较差,又会进一步加重抑郁、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青少年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且有助于防止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另有研究表明,偶尔的睡眠不足常会令人精神不济、心情变差,因为人体缺乏睡眠时,会使压力激素增加,经常失眠的人罹患重度抑郁症的几率比睡眠良好的人高出4-5倍,而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往往伴有焦虑情绪。因此,消除大一新生不良情绪的产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睡眠质量的各个方面,如加强体育锻炼,定期的心理讲座与辅导,独立性的培养,社交能力训练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显得必不可少。而对造成大学新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和评价,从而针对性更强地采取干预对策,将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另外,本文只是对抑郁、焦虑情绪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并不能阐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睡眠障碍引发抑郁、焦虑情绪,还是抑郁、焦虑情绪引起睡眠障碍,目前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00.

[2]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08-308.

[3]成义仁,马恩轩,主编.精神病学.第1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社,1995:441-442.

[4]王玲,叶明志,温盛霖,等.某医科大学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04-205.

[5]张胜男,田迎春,安力彬.本科护生睡眠障碍与焦虑症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7):918-919

[6]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7]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

[8]Devane CL, Chiao E, Franklin M, et al . Anxiety Disorders in the 21st Century , Statu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with Depression, Am J ManagCare.2005, 11(12suppl):344-353.

篇9

目的了解长沙市医学生睡眠质量及认知情况,为制定改善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具体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长沙市几所医学院校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不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睡眠质量情况调查表和睡眠认知情况调查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再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学生睡眠质量平均分为(949±255)分,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27%;睡眠认知平均分为(1510±358)分,不良睡眠认知率为2333%;男、女生的睡眠质量总体上无差异(t=-0285,P=0775),但在睡眠认知上总体上存在差异,且男生睡眠认知比女生差(t=2369,P=0018);睡眠认知的好坏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着关联性(2=11084,P<0001)。结论部分医学生存在睡眠问题,不良睡眠认知率较高,这与不科学的睡眠认知相关,且睡眠认知存在性别差异。

【关键词】

问卷调查;睡眠;认知

睡眠是人的本能行为之一,它是人体生存所必须的生理心理过程。睡眠质量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由于社会竞争等因素导致的睡眠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1,2]。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全世界约有18%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且这种状况呈现增加趋势[3,4]。大学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其中医学生压力相对较大,容易影响其睡眠质量。因此本研究在调查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基础上,分析医学生睡眠认知情况,为制定改善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具体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以长沙市内的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医学院4所综合性医学院校的学生为研究总体,各随机抽取3个自习室的全体学生共800名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13年9月~12月。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量表及调查方法(1)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年级、城乡情况等。(2)睡眠质量情况调查表:参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eghsleepqualityindex,PSQI)中国修订版调查表设计而成,共15题。睡眠质量评分项有:午睡习惯,入睡到睡着时间,出现难入眠、浅睡易醒、多梦频率,每周失眠次数,是否有熬夜习惯,睡眠出现所列问题(做噩梦、打鼾、磨牙、说梦话)个数6条项目。这6条项目按1~5个数字选项评分,最高分24分,最低分6分,以15分为评价睡眠好和差的临界点,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3)睡眠认知情况调查表:参照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beliefsandattitudesaboutsleepscale,DBAS)编制而成,共15题。睡眠认知评分涉及5个条目:①对睡眠的期望,②对失眠原因的理解,③对失眠后果的估计,④对预测和控制睡眠能力的估计,⑤对促进睡眠行为的认识。这5条项目按被试同意程度评分,最高36分,最低0分,以18分为评价认知好和差的临界点,分数越高,认知越差。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由被抽中对象现场独立填写调查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09份,回收率88.6%,手工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应答率为879%。问卷回收一周后,从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300人进行复核,比较前后问卷填写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0,说明该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本次调查采用的睡眠质量情况调查表和睡眠认知情况调查表分别是参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国修订版调查表和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编制而成,具有较好的效度。

1.2.2质量控制在正式调查前开展了预调查,并据此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对所有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熟练问卷内容,对问卷进行现场审核,对不合格问卷立即返回重填。在数据录入和整理过程等环节亦进行核查。

1.3有关定义根据国外有关睡眠质量状况的研究[3,4],将睡眠障碍定义为睡眠量不正常、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以及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替紊乱的表现。不良睡眠认知率是指睡眠认知差的人在研究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1.4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睡眠质量和睡眠认知情况,根据量表的评分方法获得单项均分和总均分,用t检验、2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男生与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医学生睡眠认知的差异以及不同睡眠认知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09份,其中有效问卷703份,有效率为879%。其中男生190人(270%),女生513人(730%);调查对象年龄最小17岁,最大25岁,平均(2036±140)岁;年级分布为大一205人(292%),大二233人(331%),大三221人(314%),大四34人(48%),大五10人(14%);专业分布为临床235人(334%),护理158人(225%),预防49人(70%),检验51人(73%),药学129人(183%),口腔31人(44%),中医50人(71%)。

2.2睡眠时间睡眠时间包括晚间和午休时间。本次调查发现,8805%(619/703)的医学生睡眠时间约为6~8h,953%(67/703)约为9~11h,199%(14/703)约为3~5h,043%(3/703)的医学生睡眠时间>11h。

2.3睡眠质量调查的医学生睡眠质量平均分为(949±255)分,总分≥15分(睡眠质量差)者占427%(30/703),可见部分医学生存在睡眠障碍。

2.3.1男女生睡眠质量的比较比较男女学生睡眠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午睡习惯、睡眠问题、入睡习惯、出现频率、失眠次数、熬夜习惯6个条目,并比较两者的睡眠质量总分,经t检验,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见表1。

2.3.2各年级睡眠质量的比较比较各年级的医学生睡眠质量,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2,P=0180),尚不能说明各年级医学生的睡眠质量有差异,见表2。

2.3.3各专业睡眠质量的比较比较各专业的医学生睡眠质量,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93,P=0365),尚不能说明各专业医学生的睡眠质量有差异,见表3。

2.4睡眠认知本次调查中,医学生睡眠认知平均分为(1510±358)分,总分≥18(睡眠认知差)的有164人,占2333%,即医学生的不良睡眠认知率有2333%,可见医学生睡眠认知情况不容乐观。

2.4.1男女睡眠认知差异对男、女学生的睡眠认知总得分进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9,P=0018),表明男、女生的睡眠认知总体上存在差异,且男生睡眠认知比女生差,见表4。单独对睡眠的期望、对失眠原因的理解、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对预测和控制睡眠能力的估计、对促进睡眠行为的认识这5个条目分析,经t检验,发现男、女生在对睡眠的期望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83,P<0001),见表4。

2.5睡眠认知与睡眠质量利用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来探讨睡眠认知是否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经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084,P<0001),可认为睡眠认知不同的医学生存在睡眠质量的差异,见表5。

3讨论

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将来担负着保障和促进全民健康的责任,其睡眠质量和睡眠认知情况将对社会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每个人不同年龄阶段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不同,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7~9h的睡眠[5]。本次调查有2%的医学生一般睡眠时间约为3~5h,睡眠时间过少,需要适当改善睡眠,延长睡眠时间。本次调查发现:430%的医学生睡眠质量不好,低于其他人[6,7]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作为评定睡眠质量工具对大学生调查的结果(1060%~1910%);男女医学生的总体睡眠质量无差异,对午睡习惯、睡眠问题、入睡时间、出现频率、失眠次数、熬夜习惯6个成分单独分析也没有发现差异,支持李燕芬等[8]的研究,而孙卉等[9]和姜丹宁[10]的研究认为,男生的睡眠质量比女生好;王生平[11]的研究则认为女生好于男生,这可能与样本所处环境有关。从睡眠认知调查结果可知,有2333%的人睡眠认知较差,与其他人采用同一工具、同一判定标准对大学生调查的结果基本相符[9]。对睡眠卫生的认知及睡眠卫生的行为习惯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此次调查显示医学生睡眠认知问题的比率较高,睡眠认知较差,应引起重视。睡眠认知总体上存在性别差异,且男生睡眠认知比女生差,应加强对男生的睡眠认知教育。

睡眠认知的好坏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着关联性。良好的睡眠认知对睡眠质量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作用,霍建勋等[6]的研究表明,睡眠卫生信念、行为对医学生睡眠质量有明显的影响。总之,应该对睡眠差的学生进行解释、指导,使其更加了解睡眠,纠正对睡眠的不合理认知与恐惧焦虑心理。再次,可以通过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建立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制度以及白天适度的体育锻炼等方式预防失眠。对于部分较重的学生,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适量地配用安眠药或小剂量抗焦虑、抑郁剂。纠正错误的睡眠信念,培养良好的睡眠卫生行为是促进睡眠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王金明,胡宇峰,林启辉,等.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0):912913.

[2]周晓娜,赵维燕,李妮娜,等.医护人员睡眠质量与职业倦怠和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353355.

[3]BuysseDJ,AngstJ,GammaA,etal.Prevalence,course,andcomorbidityofinsomniaanddepressioninyoungadults[J].Sleep,2008,31(4):473480.

[4]RoaneBM,TaylorDJ.Adolescentinsomniaasariskfactorforearlyadultdepressionandsubstanceabuse[J].Sleep,2008,31(10):13511356.

[5]李静,潘怡,杨溢,等.天津市成人睡眠时间状况的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5):611612.

[6]霍建勋,杨翠英,张利霞.包头市大学生睡眠卫生知信行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1):47.

[7]郑天生,郑园园,毛广运,等.温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睡眠认知情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23(11):8486.

[8]李燕芬,叶小华,徐英.中国大学生睡眠质量性别差异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7477.

[9]孙卉,张田.589名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09,23(2):160162.

篇10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3 R 33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941-02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睡眠问题陆续有报道。为探索医学大专在校生的睡眠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笔者于2007年11月对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进行了睡眠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选取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至三年级学生,共发放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2 400份,获得有效应答量表2 368份。其中男生590名,女生1 778名;一年级学生831名,二年级学生843名,三年级学生694名。年龄为18~23岁,平均(20.52±0.94)岁。

1.2 方法 PSQI[1]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第19个条目和5个其他条目不参与计分。参与计分的条目均为调查对象近1个月内的睡眠状况,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应用、对日间功能的影响7个成分。各成分按0~3级计分,累计各成份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按PSQI总分≤2、≤5、

1.3 统计分析 将有效应答量表数据输入计算机,用Excel和SPSS 13.0进行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学生PSQI总分均值为(6.62±2.54),各成分分均值为主观睡眠质量(1.23±0.76)、入睡时间(0.99±0.44)、睡眠时间(1.34±0.90)、睡眠效率(0.14±0.43)、睡眠障碍(1.09±0.49)、催眠药物(0.02±0.23)、日间障碍(1.79±0.77)。其中睡眠质量好、较好、较差、差所占比例分别为23.13%,43.66%,24.89%,8.32%。

2.2 不同性别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 女生睡眠质量较差、差的报告率为35.55%(632/1 778),男生为26.10%(154/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17,P

2.3 不同生源学生睡眠质量情况 乡镇学生睡眠质量比地市学生、县城学生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43,7.295,P值均0.05)。见表1。

2.4 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家庭学生睡眠质量情况 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家庭学生睡眠质量较差和差检出率分别为35.48%(612/1 725)和27.06%(174/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67,P

2.5 不同年级学生睡眠质量情况 一年级学生睡眠质量比二年级学生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7,P

2.6 不同专业学生睡眠质量情况 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睡眠质量均比其他专业学生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35,P0.05)。除这2个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学生睡眠质量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3 讨论

专业、学习阶段、生源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医学大专生的睡眠质量。本次调查对象是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主要专业有临床医学、护理、公共卫生管理和卫生监督、医学影像技术、药学、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中西医结合、及“3+2”5 a制高职等,其中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相对比其他专业课程繁重,医学知识深而广,学习压力更重,不少学生为完成学业,经常处于学习紧张状态,因而,成为睡眠质量相对比其他专业差的原因之一;叶玉等[3]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经济状况有一定关系。本次调查的对象大多数是来自乡镇广大农村,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在校生活相对困难,平时省吃俭用,生活水平较低,可影响到膳食营养的需要量;另外由于生活困难,难免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思想负担,长期下去易导致睡眠问题。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睡眠质量均比二年级差,认为与各学习阶段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有关,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入学,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各方面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存在睡眠问题者比例较高;大专三年级是临近毕业的阶段,此时即将毕业走向社会,面临择业问题,不得不用心思考,然而相当部分学生未能正确面对现实,尤其是女生情绪易于波动,造成精神过度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睡眠上的问题。有报道表明,在非考试期,男、女生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本次调查是在非考试期进行,而结果睡眠质量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睡眠质量比男生差。可能相对于男生,女生除了情绪易于波动的特点外,相当部分女生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所遇的问题应对能力较差,而成为影响睡眠的因素之一。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天生感情细腻,对待事物大多感性认识多些,对于一些可能给自己带来压力的事情看得较重,或是较易受外界某些因素的干扰等;而女性独特的生理特性,如经期、激素水平的变化都可以影响睡眠的质量[5]。本次调查结果中,医学大专生PSQI总分均值和部分成分均分均高于医学本科学生[6-8]。不论医学本科或医学专科都属高等医学教育范畴,教学内容基本相似,但本科学制长,学习时间充足,专科学制短,学习时间紧压力大,间接影响了睡眠质量;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问题本科毕业生比专科生有优势,就业问题给医学专科生带来的压力比本科生大,从而间接影响到睡眠质量问题,导致医学大专生睡眠质量总体较差的结果。

大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特别是医学类专科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影响睡眠质量的各种因素,应采取相应改善措施:结合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加强三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和社会交往知识教育,做好面向社会、正确面对现实的思想工作,稳定毕业生思想情绪,顺应激烈的就业竞争潮流;学校做好“扶贫帮困”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排忧解难,同时进一步加大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实施实践教学,注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结合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对情绪易于波动学生的心理指导,排除影响睡眠的情绪因素;建议加强睡眠卫生知识普及和卫生干预措施,同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睡眠质量;针对睡眠障碍者的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和护理干预[9],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4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 周丹丹,周文霞,陈洁,等.某医学专科院校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医学教育,2007,6(4):1-6.

[3] 叶玉,俞仁霞,武桂英,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有关经济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4,15(6):413-414.

[4] 伍兴,刘成,郝丽君,等.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98-100.

[5] 王小丹,高允销,郭敏,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综述.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 906-1 907.

[6] 王小丹,高允销,郭敏,等.551名医学本科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771-773.

[7] 高立,孙海娅,贾斐,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与师范院校大学生睡眠状况的比较.中国校医,2007,21(4):417-418.

篇11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云南民族大学4年制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6份,有效回收率为93.2%。汉族大学生265人(56.9%)、少数民族大学生201人(43.1%);平均年龄(20.27±1.39)岁。

2、方法

问卷调查法。所用量表是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量表,该表包含了睡眠限制、饮食、刺激性和精神活性物质摄入、运动、焦虑情绪、睡眠环境等影响睡眠质量的外源性因素。该表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Lacks & Roter 编制,能够客观评价环境因素对睡眠的破坏程度,了解患者对于睡眠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所存在的不良睡眠卫生习惯[4]。

二、结果

1、睡眠卫生意识现状

①睡眠卫生意识基本情况(表1) 民族高校大学生睡眠卫生意识均值为(3.65±0.62),民族差异和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6,P

2、睡眠卫生习惯现状

①睡眠卫生习惯基本情况(表1) 民族高校大学生睡眠卫生习惯均值为(1.56±0.80);大学生群体睡眠卫生习惯在民族、专业、年级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睡眠卫生习惯均值显著高于女生(t=3.113,P

②睡眠卫生习惯各项最高频率(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