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微课程本科教学

微课程本科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6 03:16: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微课程本科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微课程本科教学

篇1

应学校要求,我校的《物理校本课程》开设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物理发展史、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实验与创新。这些单元板块针对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情趣爱好的学生设定。下面就重点探讨一下本课程设置的相关内容。

一、设立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并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希望通过《物理发展史》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历程有所认识,从而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架构以及成就、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向有所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等等。

其次,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新物理课程的最低基准,在知识深度要求方面要适当降低,而在“在知识广度要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以体现广、浅、精这一当代学科基础课程发展的特点,在体验、认识、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实际应用方面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如此建构基础型物理课程,想所有学生提供包括生活物理、概念物理和应用物理在内的必需的物理知识。”也就是说: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相应的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来帮助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的延伸。

第三,校本课程要以教学内容为突破点,在教法和学法上都力求有所创新,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新鲜和乐趣,从而进入创新学习的状态,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把创新实验引入校本课程,是进行物理教学改革实验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因此我们开设《物理实验与创新》板块,通过选择与学生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非常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实验进行教学,同学们跃跃欲试,热切的展开思考和讨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既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知的热情,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活泼的学习。

二、设计课程的内容

对于《物理发展史》,我们首先寻找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科学家(如牛顿、伽利略)和历史上重要的物理故事(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并查找了大量资料,整合成几个物理学史的专题。

对于《生活中的物理学》,我们则寻找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与同学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运动场上的物理学)、器件(自行车中的知识等等),围绕人类的衣食住行设立专题,初步设计出了这个单元的内容。

对于《物理实验与创新》,我们寻找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探究实验(使用动滑轮一定省力么、影响扩散快慢因素的探究等等),形成数个创新实验专题。

校本课程与物理课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些的课程内容的优点:

1.校本课程内容可以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拓展。

2.方便同学们选择,由于校本课程是随着课本走的,这使得校本课的内容在每个学段都不相同,既彼此独立、又可以相串接。

三、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校本课程主要是以能力的提升、科学素养的养成为主,而非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要目的的。所以其教学内容更要注意“广、浅、精”的要求,它的授课方式也不同于物理课堂教学。相较于物理课,校本课程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交流和动手实验的机会和时间。例如:在学习完《磁生电》这一节内容后,校本课程就都围绕学生门熟悉而又有一定难度的发电机分别安排了“怎样认识发电机”和“电磁感应实验的深入探究”的内容。

篇2

中图分类号:TN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41-02

Research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Course

Hong Tao

(College of Telecommunications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0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and requirement of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our country,the problem of cultivating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alents has been a challenge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is paper,we focus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experimental hardware and software platform,and course examination method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of practical teching.It is proved that teching reform had a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is paper.

Key Words:Satellite communication;Undergraduate Teaching;Teching reform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信息交换的无线通信技术,综合了通信技术、计算机计算和航空航天技术的交叉学科[1-2]。近年来卫星通信技术不断革新,例如中低轨道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都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相比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培养我国的卫星通信专业技术人才是当今我国高校教育中面临的一项挑战[3-4]。

在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卫星通信》课程是作为大四学生专业限选课程。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在《通信原理》等专业课的基础上,系统级的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习的通信基础知识、掌握通信基础理论在实际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卫星通信的组网技术。课程总共分为5个部分的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32个学时和8个实验学时,考察方式为闭卷考试结合试验成绩。在其他高校卫星通信课程教师的教学经验[5-6]和笔者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如下几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1)本课程属于专业限选课程,讲授内容是建立在《通信原理》等基础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的,学生对于无线通信基础知识掌握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讲授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课堂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2)大四学生面临毕业的压力,注意力主要放在的考研、找工作等方面,学生对于卫星通信技术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普遍很低;(3)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枯燥,加上卫星通信系统知识点的分散和抽象,使得学生课上对于知识点理解效率低下,课后更没有时间回顾课程的内容;(4)考试前学生只是结合前几年的考试试卷采用死记硬背的备考方式,根本不理解知识点的含义,导致学生考完就不记得所学习的课程。上述的几个方面导致课程的通过率逐年下降,学生选修学习这门课程的人数逐渐减少。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是《卫星通信》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的几个问题,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以下三点的改革思路:(1)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回顾对比无线通信的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无线通信基础知识在卫星通信系统级平台上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拓展课程等手段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对于从事卫星通信事业的兴趣;(2)知识点讲授,卫星通信课程知识点较为分散,在讲授的过程中对比其他的通信网络知识点,在对比的过程中使得学生掌握卫星通信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引入Matlab软件仿真平台和硬件实验平台,使得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3)课程考查方法,将传统上课点名和期末考试的课程考查方法改为平时大作业、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查方式。

1 教学方式改革

作者认为学生对于卫星通信课程学习的效果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知识点讲授方法;二是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为了做好上述的两个方面作者从以下的三方面入手,提高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效果。

1.1 课堂讲授方式

卫星通信课程在无线通信体系中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应该放在整个无线通信大的背景中来讲授。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作者在传统讲授方法的基础上补充了以下的三种讲授方式:(1)支撑知识点的回顾,学生在理解卫星通信中新的知识点的时候,都需要用到无线通信中基础的知识体系,讲授在讲授之前用适合的时间回顾下基础知识点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如在讲授编码和调制技术的时候帮助学生回顾下编码的基本概念、正交调制等基础的知识点,再引申出卫星通信中使用的LDPC码、QAM调制技术等知识点。这样使得基础知识点较为薄弱的学生不会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就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恶性循环;(2)联系对比教学,卫星通信网络是适用于卫星通信链路的网络体系,与传统的地面移动通信网络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课程讲授过程中引入这些差异性讲授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卫星通信的知识点。在这种上下联系,左右对比的教学环境中使得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引申出卫星通信的知识点;(3)拓展性课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堂时间中教师讲授的有限知识点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卫星通信系统的理解,需要激发学生对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更好的学习卫星通信的知识。作者在课程中适当的加入了一些拓展课程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课程讲授中加入美国的探月工程和中国的嫦娥工程等视屏结合PPT的方式激发学生从事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

1.2 Matlab软件仿真平台和硬件实验平台

卫星通信课程是一门需要软硬件结合教学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自主的软硬件动手能力。由于学校硬件实验平台受资金等方面的局限,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基于Matlab仿真平台以大作业的形式布置一定的软件仿真实验,补充硬件实验平台的不足。布置这种探索性的大作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更好的理解学习的知识点,如在卫星通信VSAT网络中对于欧兰B公式的理解,作者布置了相关的Matlab编程大作业,学生在课程考试中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很好,说明布置的大作业对于学生知识点的理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实验室的硬件实验中增加学生自主的动手实验内容,增加学生对于学科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对于这些系统安装调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的同时激发他们课程实践的兴趣。

1.3 课程的考查方式

南京邮电大学卫星通信课程传统的考查方式是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的考查方式。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考查方式并不能很好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结束后学生大多结合往年的考试试卷,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考试,考完后就不记得所学的知识点。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平时Matlab大作业占总成绩的30%、硬件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课程结束考试占总成绩的50%的考查方式。在软硬件实验中强调培养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的查资料学习和动手等能力。考试试卷中降低概念性试题的比例,适当提高探索性问题的比重,如在星站距和俯仰角知识点的考查中,在试卷中直接给出基本的计算公式,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计算公式,而在俯仰角的修正过程中增加试题的灵活度,如果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和Matlab大作业中深入理解计算公式的物理过程能很容易的解答试题,而平时Matlab大作业不认真完成靠考试前死记硬背公式的学生不了解公式的物理含义很容易在修正的过程中出错,这样能更好的考查学生对于卫星通信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者通过两个学年的实验,这种综合体系的考查方式更能真实的反应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2 结语

作者通过与学生的交流,采用上述的三种教学改革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卫星通信课程的学习热情,选修这门课程的人数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为清晰,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该文对于卫星通信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了初步的研究,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与广大高校中卫星通信课程教师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卫星通信系统[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夏克文.卫星通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更新,谢智东,谭哲.卫星通信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世界,2009(6):24-30.

篇3

同时,英语课堂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分析]

本环节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2版七年级英语教材(下册),Unit 3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ection A,是第一课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本课时主要教授学生各种交通工具的英文名称和表示乘坐何种交通工具的方式。这个教学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由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到倡导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人人低碳生活,“穹顶之下,让爱无忧”。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讨论、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实现了有效学习。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更加有效地摆脱对老师的依赖,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力不受侵蚀。

[教学片断]

七年级十二班的课堂上。

教室里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学生们群情高涨,或慷慨陈词,或奋笔疾书:我在书桌间穿行,不时止步参与其中,指点一二;课件上显示着:List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s many as possible in your group. Then discuss the question: Which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s good for you? Why?

(在小组中尽可能多地列出你知道的交通工具的方式,然后讨论哪一种方式对你有好处,为什么?)

(温馨提示:先在小组中列出交通方式,再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并形成结论。)

十分钟后,教室里恢复了平静,学生们一个个成竹在胸,没等我发问,跃跃欲试地高举手臂争先恐后地准备发言。

“Boys and girls,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street. And many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s in the street, too. Wha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do you know? Let’s talk about them one by one. (同学们,街上人来人往。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也很多,你都知道哪些?让我们轮流说出。)

Students:

Cars/Buses/Bikes/Trains/Subways/Undergrounds/Boats/

Horses/Taxis/Motorbikes Planes/Walking…

但一些新能源工具,他们并不清楚。我适时播放一些高铁、动车等的图片,学有余力的学生马上就根据课件上的提示词说出了这些新能源工具的名字。学生们体验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就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和谐。积极的学习效果有效助力了下一个较难的问题,教师适时地点拨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教学反思]

1.设计要实现学生真正自主地学。

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学科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归宿,是学科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以学生为本,设计每一个教学策略。本教学环节分层次设计学习活动,如“List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s many as possible in your group.”主要针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Then discuss the question: Which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s good for you? Why?”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设计学习目标时要以学生为动作的执行者,而非教师准备怎么教。教师要积极创设包含“学什么”、“怎么动”的导向信息,它是学生学习时的航标,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桥梁。

“教贵善诱”,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贵善思”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只有让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在师生、生生多边的交流中与反馈中,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才能脚踏实地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引导学生使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探究式学习包括三个层次要素,即“观察―思维―迁移”,而这三个层次又构成了课堂的基本骨架。教师不是要把知识“告诉”或“教给”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独立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

3.科学合理组建学生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合理组建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四人小组,教师再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调整,即每个小组成员按照学习成绩、性格差异、工作能力等,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小组,每个小组内各成员成绩按好中差依次均等拉开,性格内向与外向互补,即“组内异质”;使各个小组成绩相当,能力均衡即“组间同质”。这样,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各小组之间平等竞争,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能培养优等生的自信心,在他们的帮助下,后进生也会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样能实现全体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共同进步。

在本教学环节中,通过小组讨论,通过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都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了自己。

4.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动口议,动耳听,动手做,动眼看,动笔写、动脑思、动情读,一改过去的“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课堂中主动记忆,“让学生真正拥有英语课堂的话语权”。

5.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4

关于职业能力构成,美国SCANS(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1991)研究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可雇佣性技能包括资

源、人际、信息、系统和技能等五大类21项胜任能力[2]。美国著名管理学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则认为,职场中的人们尤其是管理者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即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与技术技能[3]。其中概念技能主要指对全局的把握能力,亦即战略决策能力;人际技能是指理解、把握与处理人际关系,运用语言等正确表达自身情感,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多指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技术技能指从事某项工作需具备的具体操作技术与方法,通常理解为操作能力。在管理实践中,不同层级员工的概念技能与技术技能要求有所侧重: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概念技能十分重要,技术技能较次要;对于普通员工和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非常重要,概念技能的要求不太高。而与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有所不同,人际技能对不同的管理层的重要程度区别并不十分明显,优秀的管理者与职场达人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由此可见,人际技能对大学生的就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重要。但纵观以往的高校教学活动,都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尤其是概念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际技能的培养,导致某些大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因此,为了让高校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提升未来的升职空间,加强在校生的人际技能培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口才课程正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人际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课程。

通过对已进行了口才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与课程学习前相比,绝大部分学生的人际技能并未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口才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仍多采取灌输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构建与能力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某些学生表示,由于缺少运用人际沟通理论的平台与勇气,因此口才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对人际技能养成的现实作用有限。鉴于此,改变传统的口才课程教学设计体系十分必要。

二、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前设计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故良好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课前设计。课前设计的目标是:学生愿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综合前人的研究,有效的口才课程准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学内容与模块选择、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任务驱动,如下图所示。

图1 口才课程有效教学因果图

(一)教学内容与模块选择

通过查阅现有口才教材后发现,绝大部分教材内容体系的设计为三大模块:口语表达基础知识、口语表达技巧和专项口才知识。这种模块设计能较好地解释“是什么”及“怎么办”的问题,但未能阐述“为什么”的问题。而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中,解释好“为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明了事物发生的原因,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因此,在课程内容组织时有必要增加该门课程中回答“为什么”问题的知识模块――沟通心理。在授课内容的安排方面,则按照由本质到现象的顺序进行,即第一模块沟通心理,第二模块口语表达基础,第三模块口语表达技巧,第四模块专项口才实训。

(二)教学方法选择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教师应认同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口才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需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快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行为素养的培养。为此,在口才课程教学中,教师讲授仍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授课方式,但与传统的课堂讲授不同,能力本位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授时间将极大缩短,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演练。在具体的时间分配上,讲授、课堂讨论与演练的时间比为1:1:1,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将留给学生自主表现,教师只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课堂教学方式,在口才课的授课中教师将结合模块内容,通过提供文字案例、视频案例及新闻事件等,引导学生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强化理论认为,个体要做某种行为需要不断强化,强化是人的学习是否成立的关键,及时的课堂演练则是强化学习的重要手段。为此,演练将成为口才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三)教学任务驱动方式设计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如果没有好的任务驱动方式,那么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只有极少数,再好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将流于形式。

为驱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选课动机。在对选课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80%以上的学生选课的原因是该门课程易懂、容易修满学分,只有不到20%的学生是因为兴趣或认为口才课程学习有利于自己人际技能的养成才选择这门课。从调查数据看,大部分学生的选课动机是为了修学分,为此,要从学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具体操作方式为:在第一堂课时便向学生表明,其参与互动频次及效果将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依据,考评成绩等级有相应的参与互动次数要求,未参与互动的学生不能通过期末考核。互动环节分设个体能力展示和团队展示两种形式,个体展示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展示旨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对他人的激励能力。为顺利完成团队展示任务,教师按照学生总数和授课总周次决定团队总数,要求每个团队中的成员均来自不同专业,每个小组需在后期的授课中至少上台展示一次小组自编自排的语言类节目。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设计,尽可能地为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与机会,鼓励学生敢于上台发言;再次是通过适时的课堂点评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最后则是利用qq群、微信等平台增进师生间的课后互动,通过频繁互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平台,极大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

三、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堂设计

基于对人际技能范畴的分析,得出人际技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敢于展现自己,积极地与他人沟通;第二方面是在了解他人心理需求的前提下正确地与他人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人际技能的提升做了以下尝试。第一步,将新闻述评引入课堂教学。首先教师从最近一个星期发生的新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且与本堂课授课内容有一定关联的新闻作为素材,要求学生围绕新闻及老师的提问展开述评,时间安排在每次课的前30分钟(一次课90分钟)。如在讲到“口才技巧――诡辩术”时,选取当周的热点新闻“崔永元与复旦教授卢大儒的转基因辩论”,在呈现新闻素材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许多人认为这次辩论以崔永元的完胜告终,崔永元胜在何处?我们该如何看待转基因产品?”之后给予学生3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再邀请学生上台陈述观点。从课堂表现看,10%的学生能富有创意地表达观点,50%的学生能正确表达观点,30%的学生能完整地阐述观点,10%的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上台表达观点。在学生述评完新闻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面评价,在总结学生的观点基础上引导大家以科学态度对待新生事物,最后通过分析崔永元获胜的原因引申出当堂课的授课内容――诡辩术。第二步,结合案例或游戏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如讲到沟通心理知识――“社交的需求”时,设计“糖豆”游戏,让每位学生在三张小纸条上分别写上赞美或感激的话作为“糖豆”,写完后将自己的“糖豆”送给最想送的三位同学,之后让收到糖豆较多和较少的学生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活动,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人都有社交的需求,良好的表达与沟通是实现社交愿望的最好方式。第三步,加强课堂演练。课堂演练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演练内容一般由教师提前一周将题目告知需展示的团队,该组学生依照题目要求自行设计场景撰写脚本,教师在每次课的最后环节让学生上台展示其排练成果。

四、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后评价体系构建

学习评教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标,考评中如果侧重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即会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知识的记忆上。由于口才课程是一门以口头沟通表达为重要形式的偏重实践的课程,故应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情况。教师在第一次课时应将考核方式告知学生,以此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将重心转移到知识应用上。口才课的评估与考核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其中口试成绩占80%,笔试成绩占20%,口试成绩由学生的每次互动参与成绩组成,笔试则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题型为案例分析等开放性试题。通过这种偏重口语表达的考核方式引导,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中积极展现自己。

五、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教学实效测评

通过上述课程设计,学生的人际技能得到较大提升。表现为:

第一,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学期初,某些学生不敢上台讲话,但在老师的激励及其他同学的示范下,到期中时,大部分都敢主动上台展示自己,之后一度出现争前恐后地上台阐述观点的情况。某些学生在表达观点时由最开始的声音偏小、语言组织缺乏逻辑性、不敢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等,逐渐成长为台风稳健、表达流畅的演讲者。

篇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58-02

0 引言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其理论来源主要是对社会生活实践的概括总结,因此,组织行为学的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管理理论知识,它更注重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在高校管理类本专科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都把《组织行为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许多企业也把它作为管理者的培训科目,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管理者正确地分析员工的心理,预测和引导他们的行为,以达到提高企业工作绩效的目的。

1 目前高校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僵化

在高校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虽然很早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那是受了所谓“师道尊严”的限制,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把知识简单搬运,不关心学生是否听懂,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看法和思想就更得不到证实和锻炼。

1.2 教学形式单调

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形式只是教师一人在单纯地用语言讲解,虽然很生动、很精彩,保证了知识传送的质量,但学生不一定能听清楚,听明白。在高校实习教学环节,也只是教师在一味的教,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影响学生思维、智力和情感的发挥,进而丧失了创新能力。

2 SBT教学模式

SBT教学模式就是基于模拟的培训(Stimulation-Based Training),它将教师从一个单纯的讲解者改变成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引导者,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即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发展和锻炼,以便更好的掌握专业技术素质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1]。

SBT教学模式的教学主旨是精选案例、扼要讲解和任务趋动,只有将这三个主旨密切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如何去设计案例模拟场景是决定SBT教学过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即通过教师为学生创建的案例模拟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既能让学生获取到知识,又能通过其中遇到的各种任务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3 SBT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高校和小学、中学教学的教学方式是不一样的,它主要靠的是学生的自学,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我需求。因此,当决定采用SBT教学模式来教授《组织行为学》课程时,必须把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考虑在内,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SBT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通过精选案例来设计模拟场景,把教师从满堂灌的教学转为这些案例模拟场景的导演,身入其中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和观点认识做出评价和建议,让学生从场景排演中更好地锻炼其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最后,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按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测评,以便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体教学效果给出客观评价。

3.1 精心选择案例

在备课环节,教师对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从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程度两个方面出发,不仅要考虑案例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还要考虑案例的时效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模拟场景设计时要精心策划,把知识教学、学生体验等因素都考虑在内,必要时可以对其进行略微改动,使之符合教学目标并能让学生体验,如果学生对案例内容不熟悉,就没法展开课堂讨论。

3.2 教学环节设计

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指定的案例材料,按自己对真实生活中事件的认知做出决策。课堂上教师负责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模拟程序和操作方法,以明确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领整个案例的讨论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学会聆听及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课后要求各小组总结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3.3 增设体验环节

体验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高度集中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引导环境,也可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选择,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体验,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在激活课堂生机、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人格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2]。

4 SBT教学模式在《组织行为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环境和创新技能三大部分,因此,在《组织行为学》的SBT创新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案例为情境,将创新教育渗透于现有课程教学之中,在设计课程案例教学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

4.1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目标认识方面。本课程在开展教学时要围绕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和设计实施教学前,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需要,充分准备教学用的道具场景及模拟程序等。

教学环节设计考核。教师通过课堂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来开展教学,要利用课堂尽可能多的给学生锻炼自我的机会。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教学环节得到了真正的锻炼,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4.2 案例教学实例

下面以《组织行为学》中团体角色的内容为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研究团体中不同角色的关系,让每位团体成员共同分担和分享团体成果,教学时将全班学生按每组5~10人分成小组,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活动体验和抽象概念四个环节。

第一步,由教师根据案例进行讲解,需要扮演的团体角色有哪些,这些角色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实工作;第二步,进一步根据理论教学分别解释各个团体角色,如维持和促进团体功能的角色,如损害团体功能的角色,并解释其中的角色意义;第三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案例中自己想扮演的那个角色,学生小组也可以自选案例;第四步,当每位学生都各自说出他对所选的角色的认识,组长根据每位学生的会计人员作一份完整的团体角色记录表;第五步,教师根据每组的反馈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强化理论要领,结束本次案例教学活动。

篇6

一、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贡献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三、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二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四、高效课堂实施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篇7

一、改变教育观念,让课堂充满爱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应该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人的意识是受思维的支配,你能给他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他就会信心百倍地回报给你一个满意的微笑,爱是春天和煦的风,轻轻抚摸你的脸颊;爱是夏天里的一把伞,一杯清凉的甘泉,为你遮挡炎炎烈日,为你滋润干渴的喉咙;爱是秋天里的一抹晚霞,为你带去丰收的喜悦;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为你送去春天般的温暖。让爱充满整个课堂,即使是你最头疼的学生在得到你的尊重后,他也会心情愉快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眼中有我,我会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我要用我的行动悄悄地表明。一个问题答错了,老师再请你再加把油,相信通过努力你一定能行,句句温馨的话语无不打动着孩子们。正如教育名人孙小云老师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二、创新教育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动具体的情景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现状及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教师往往采用富于儿童生活趣味的故事引入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学连式试题时,就编了这样一个故事:鸡妈妈要过生日了,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祝寿,先来了二只小鸡,又来了四只,现在有几只?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4,最后又来了一只,一共是几只?怎样列式?为什么?通过媒体一一展示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故事情景中接受了知识,理解了算理。再如学生在学习近似数时,我要求学生说出本班有多少人,同年级有多少人,全校呢?让大家小组合作进行猜想,结果猜到的只有本班学生是个准确数,而其余都不是一个准确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数据只需要知道大约有多少就可以了,以此导入新课。再如我在教学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先通过简短的开场白引出客人小白兔和小灰兔它们今天也来和同学们学习数学知识,你们高兴吗?它们给同学们带来的礼物是两个相关的数学信息:1.白兔有7只;2.黑兔比白兔多5只。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以上信息编出你喜欢的应用题,同学们积极参与编出了各种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应用题。还有我在教学有多重时,先通过称每个学生的体重,再让他们互相背一背、抱一抱等体验活动,让他们亲自感受自己的体重原来就是这么重,从而用自己的体重标准去衡量生活中别的物体的重量,如一桶水、一袋面粉、爸爸妈妈以及周围邻居叔叔阿姨的体重等,加深对重量单位千克的理解。还有,我在教学名《数的改写》时,先出示媒体画面小明小冬是老师请来的新朋友,他们正在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一个说我家的房子大,是9060平方分米,一个说我家的房子大是90平方米60平方分米,到底谁家的房子大呢?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然后引出课题。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挖掘教师的语言艺术,让课堂充满激励氛围

挖掘教师的语言,又一次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或适当的给予智慧星、聪明果等一些小礼物,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当一个预料之外的学生回答上你所提出的问题时,不妨说一声今天你真棒!请继续努力。当学生中有对解题思路有独创性的发现时,你不妨竖起你的大拇指和全班同学一起夸夸他。学习了量的计量后,我出了一份单元自测题,在题首我写上了这样一段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量的计量,你对这一单元的内容有信心吗?请闭上你的双眼说我能行!每当学生的作业书写不干净时,我便注上批语:如果你的书写再整洁些不就更完美了吗?老师期待着你!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以上方法与手段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知难而进的勇气,让平静的课堂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篇8

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四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重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之具有一技之长,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设的,拓宽学生视野,促进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使学生一专多能。

本学期,笔者根据湖北经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增开各类公选课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要求和拓宽学生知识面这一要求,开设了“日本文化概况”这一公选课。笔者结合本课程备课、讲课中的亲身体验,就作为公选课的日本文化课程在教材和话题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材的选择和处理

“日本文化概况”一般是日语系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到了这个阶段,日语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曰语,对曰语和日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有“日本文化概况”的教材几乎都是为曰语专业学生开发设计的。作为公选课的“日本文化概况”则不同,由于我校并未开设日语专业,选课的学生全都来自全校各个院系,选课理由是似乎对日本文化有点兴趣。这些面向专业学生的教材虽然内容系统,体系严密,但由于大部分教材图片太少,对于非日语专业的公选课学生来说很难听懂。经过权衡,最终笔者并未在公选课上让学生统一购买某一教材,而是列出一个推荐阅读书目,让感兴趣的学生自行去图书馆借阅。每次上课的提纲上传到为公选课准备的邮箱,学生课后复习时自行下载即可。

二、话题的选择

“日本文化概况”作为日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一般会开设一学年。公选课只能开设一个学期,学时仅为32学时,非常有限。而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通常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短短的32个学时内要想将所有方面的内容囊括是不现实的。所以备课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就是话题的选择――到底该讲些什么?

通过翻阅教材,笔者认为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还是应涵盖日本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使学生对日本有基本了解。因此选择了两讲一“图说日本简史”及“跟着照片去日本旅行”。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铃木孝夫指出:普通人觉察到的所谓文化的差异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多停留在具体的现象中,称其为“显在文化”,主要指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宗教等。笔者通过“日本料理”“日本人的”及“日本的传统节日”等专题为学生介绍这些“显在文化”。铃木孝夫同时也指出:与“显在文化”相对,把眼睛看不到的,仅从表面很难发现的文化称为“潜在文化”,主要指思维方式、价值观、行动样式等。“潜在文化”才是理解跨文化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日本文化课程也应重视“潜在文化”的教学,通过“日本武士道精神”“日本人的国民性”及“日本人的礼仪”等专题为学生介绍这些“潜在文化”。

此外,笔者和选修“曰语”公选课的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选择了一些他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如“日本动漫的发展史与现状”“日本的爱猫情结”等。最终,确定了15个话题,每次课即2个学时讲一个话题,共30学时。最后2学时作为复习及答疑时间。考核方式采取提交课程论文这一形式。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

首先,在教学手段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除了PPT的讲解外,色彩鲜明的图片更具说服力,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弥补文字的缺憾。通过节选日本纪录片和电视剧的片段制成的小视频,展示了原汁原味的日本生活场景,让学生对日本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宫崎骏动漫作品的同时,让学生倾听一些经典配乐,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横向启发法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采用横向启发法。即一方面着重于地理知识的介绍,另一方面注意适当地把课堂教学内容引申开来,结合日本社会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组织有关内容的最新资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2.纵向排列法

在日本历史这部分教学中可以采用纵向排列法。由于日本概况课中对于日本历史的授课时间极为有限,所以抓重点就成为最主要的课题。有关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资料非常丰富,为了避免单纯灌输给学生过于支离破碎的表象知识,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大量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取舍,着重于沿时间轴顺序对各个时期的历史变迁进行连续性的整体归纳。

3.对比法

上文提过的“潜在文化”是跨文化理解的关键,而属于“潜在文化”的思考方式、行动意识、价值观念等很难用图片、文字描绘。只有放在两个民族的对比中才能凸显。如果只是单纯地介绍日本文化的某些特点,而不把其与中国文化的特点进行对比性的讲解,或者是仅仅停留在讲解阶段,会导致学生忽略掉冲突背后可能蕴含的民族心理的差异,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日本文化。

篇9

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虽然他们每天大多数时问都在学校里度过,学的是同样的课程,面对的是同样的老师,但由于先天的、家庭的、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又各不相同,表现出显著的个性差异,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只有当学生想要真实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生活时,才有可能写出具有个性的佳作来。要使学生发挥个性,表现自己,就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自由、表达自由。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就要“因材施教”,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就不能一味的强制统一文题,统一主题,统一题材,统一体裁,统一时间上交。而只能确定目标、确定话题、明确要求,让学生自主命题,自定体裁,自选角度,自由选材,自由发挥,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以便让学生写写出有个性特点的文章来。

2.作文命题要走进学生心灵

作文命题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效果。好的作文命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使学生愿写,想写,乐写。命题时如果善于捕捉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火花,挖掘他们心灵深处的宝藏,掀起他们内心的感情波澜,就能使他们吐露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情感。命题原则:题目要使学生感到新颖,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题目要有刺激性,符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对其思想和情感有冲击力;要多用半命题的形式,让学生补充完整,这种题目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可多出话题作文,便于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二、关注学生内心需求

1.满足学生成功的愿望,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感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持久从事某种活动的核心因素,也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最主要的条件。要使一个人持之以恒地去从事某种活动,其决定性的因素是必须要能够使他感到所做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否则,他们最终会放弃这一活动。青少年学生自我表现意识强,争强好胜,作文起步时的成功,哪怕是极微小的一点进步,也会对他们的作文心态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可是,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对于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我们教师永远是板着面孔教训,专挑毛病,总在纠错,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作文的进步。殊不知,这样做,极大的打击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越写越冷,越写越怕,越写越差,直到彻底丧失了作文的信心,应付了事。因为他们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尝不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出发,更多的从正面去肯定学生的作文。批改作文时,要满怀热情,要尽量找出每个学生的优点,哪怕仅有只言片语,甚至一句话,一个词,也要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只有让学生在作文中不断产生成功的体验,尝到成功的乐趣,他们才愿投入更多的热情、时间和精力,才能展现出更多的优点,取得更大的成功,保持更持久的作文兴趣。

2.为学生搭起作文的阶梯,让学生摘到成功之果

篇10

二、以敏捷开发为基础

传统的基于瀑布模型的软件开发方式,由于其稳定驱动和推迟实现的特点,使得前期的文档工作和后期的开发工作相对脱离,根据经验,学生普遍对撰写文档不感兴趣,而更希望能够动手编写软件。因此,用瀑布模型进行软件开发管理,很容易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习效率。[8]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敏捷开发强调灵活性、不断地测试和整合,以及快速地交付优质软件。[9]由于敏捷开发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可运行的系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经验,把敏捷开发应用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下面以开发一个“洗车收费系统”为例,对比瀑布模型说明敏捷开发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优势。在以瀑布模型为基础的传统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假如一个团队选择了“洗车收费系统”,那么教师会按照瀑布模型的推进方法,针对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整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和软件测试这一系列过程,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文档。由于在此期间学生都没有软件开发的经验,因此,在撰写文档的时候很难和软件开发的实际联系起来,文档虽然完成了,但是所得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文档撰写无法联系开发实际,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敏捷开发为基础的软件工程教学中,情况则完全不同,教师在介绍了敏捷开发的基本理论(6~8课时)之后,学生就开始对收费系统进行简化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并进行简单的模块划分,紧跟着就开始着手进行编码,很快就有一个可以运行的系统被开发出来。随着课程的进展,关于敏捷开发的技术理论被逐步介绍,也被逐步运用到软件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各种书本上介绍的技术,大多可以在实践中被验证和模仿,可以被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合理的考核体系作保证

在课程改革前,软件工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方式进行。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强调理论,很难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恰恰是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关键能力,因此,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难以满足当前很多公司“入场就干活”的要求。在课程改革后,考核体系更加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考核。1)考核分三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的实验和课堂讨论占40%,平时作业和考勤占20%。2)期末考试的试题内容,更倾向于综合型、设计型,降低记忆性试题的比例,突出对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运用。如给定一个题目,要学生从数据流图、E-R图、层次图、PAD图和流图等软件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对软件进行描述。3)对实验成绩和课堂讨论成绩的评定中,参考项目小组的整体表现和各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工作,进一步细分为团队成绩和个人成绩。同一项目组的学生获得相同的团队成绩,打分的依据是设计、开发的软件质量,以及该软件项目本身的难度。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写文档、编码、项目管理等)的完成质量获得相应的个人成绩。4)在所有的作业、实验成绩的评定中,坚持对水平较高的软件设计给予适当奖励;对明显错误的软件设计加大扣分力度。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实现的起步阶段对错误设计的敏感性。这一点,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有明显体现。5)教师在学生实验时,随机抽取一些学生,对其所作的工作进行当场提问,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某些能力强的项目组成员“一人包干所有工作”的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之间相互抄袭。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56-03

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国的电子加工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电子技能型人才。随着笔记本电脑制造业技术的更新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作为中职学校不但要培养出笔记本电脑组装技师,还要培养出 “会检测、能维修”的实践型高技能人才。中职电子专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得,有一技之长,因而学校开设了《笔记本电脑维修》这门课程。这里笔者提出基于以能力为本的中职《笔记本电脑维修》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课程职业能力分析

《笔记本电脑维修》是学校电子专业 (电子产品维修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学校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连接,真正达到延伸企业岗前培训的目的而开设的一门课程。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将在校理论与企业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首先在知识设计上从最新笔记本电脑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笔记本电脑的部件构成、各部件的功能原理,常见的故障现象、故障产生的原因;然后介绍笔记本电脑维修常用的维修工具、元器件的检测方法,让学生快速入门,对笔记本电脑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另外,除了给学生介绍一些笔记本电脑检修过程常用到的工具软件,学校还开设硬件维修实训,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笔记本电脑组装、检测和维修的操作技能,了解企业质量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其成为企业需求的实践型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整个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笔记本电脑维修》课程现状分析

1.学情分析。中职生虽然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耐心,但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为此,教师教学采用任务导向法,给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行制定维修检测方案、找出故障完成维修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师资要求。由于这门课程涉及范围包含计算机和电工电子两方面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除了具备电工电子知识外,还必须对计算机基础(即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有过硬的要求。这样才能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笔记本电脑从外部结构到主板电路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在笔记本电脑出现故障时能迅速找出问题电路,并排除故障、解决问题。

三、课程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1.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教学实施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过程的核心思想。

(1)设计思路。基于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上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前提,以教学过程为导向,以教学项目为主题,以教学课程为载体,对笔记本电脑制造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要求进行分析,把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教学任务化,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多个具体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讲解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达到先知后行,“做中学、学中乐、乐中做”的目标。

(2)教学内容组织。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传统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在掌握必要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降低理论教学的重心,以必备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笔记本电脑维修专业技术的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3)教学项目任务。从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变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分成几大模块,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围绕笔记本电脑组装、测试与分析、排除故障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展开。模糊了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界限,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相互融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效果。例如,讲解笔记本电脑主板维修这一章节时,给学生设置实训课题《主板BIOS芯片故障维修》。

前提条件: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包括BIOS的功能及BIOS芯片的引脚功能。

实施过程:若BIOS芯片故障造成笔记本电脑无法正常起动,学生在检测时可以遵循的检测流程,如下图。

刷新笔记本电脑BIOS芯片的一般操作步骤如下:①取下待刷新的BIOS芯片。如果BIOS芯片集成在主板上,学生可用热风焊台将其取下;②拉起BIOS编程器的拉杆,按照编程器上标明的方向将要编程的芯片正确插入编程器中,再按下支杆;③编程器连接线一端与BIOS编程器相连,USB端口一端与电脑的USB连接;④BIOS程序芯片编程完成后,退出BIOS编程程序。拉起BIOS编程器的支杆,除去BIOS芯片;⑤打开笔记本电脑中BIOS芯片编程程序,更新BIOS新程序。

笔记本电脑进行BIOS升级时突然断电,重启后液晶显示屏没有任何显示,但指示灯、硬盘和光驱正常工作。则考虑故障原因:BIOS原程序遭到破坏导致笔记本开机无显示。学生提供的解决方案:把BIOS芯片从主板上拆下来,再通过编程器把原程序重新写入。解决步骤为:①拆下笔记本电脑的主板;②再拆下硬盘挡板,可见一层黑色胶布,揭开即可看见BIOS,拆出焊在主板上的BIOS芯片。(注意:BIOS引脚较密,用力过大或吹风温度过热易造成损坏);③把BIOS芯片原程序通过编辑器进行再写入,完成后按步骤将拆卸下的部件重新安装;④开机测试,笔记本电脑显示正常。

以上是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由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排除故障完成维修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这部分知识。

2.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课程实施是专业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教学的基础工作。

(1)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独立运用技术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工程实践问题,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

(2)教学实施过程。对每个教学项目,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的基础上设计评价表,而且每个项目后有自我测评,便于教师教学和测评。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配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动态过程可视化。这种学习有教师主导,启发引导方式,也有学生主体,教师辅导方式,还有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程考核。学生考核抛开结果性评价而采用开放式、全程课程考核,把学生参与课程情况,包括到课律、实际操作参与情况、数据波形记录(读取)质量、测试报告质量等,都纳入考核范畴。

(5)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工作过程性评价,并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把教师的项目教材开发成果、学生职业技能(资格)的提高程度、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都作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加强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多元课程评价模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参与教学的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

目前,怎样使教学项目最大限度地负载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怎样使项目的确立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更接近,怎样动态地调整项目内容,以确保项目及时体现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方面尚有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有待于加强。尤其是丰富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的实践性经验,以提高《笔记本电脑维修》课程的项目开发能力,使学生达到课程设置的预想目标,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