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入职合同书

入职合同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2 11:09: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入职合同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入职合同书

篇1

3、找到服务并点击打开;

4、下拉找到有windows开头的这栏服务,细心找到如图片显示的这个服务,通过描述我们发现,他提供用户访问系统和设备提供管理信息,所以如果是禁用的,将他设置成手动即可;

篇2

问候语 这是书信类文体写作必须的用语,录用函中这类用语也少不了。

正文 这是录用函的核心部分,必须写清楚。比如录用后的报到日期,需要携带的资料,试用期及试用期薪资约定,转正薪资约定,社保公积金缴费基数约定等。还有就是录用函的有限期限也要说明清楚。

篇3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账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就是多少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再次,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28-01

折纸是不受工具限制的“造型艺术”, 且通过折纸可启发人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更可促进手脑的协调,是较为适合学校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来说,折纸作品必须完全由纸张折叠而成,在折纸的过程中不能使用剪刀或胶水,而在折纸的作品上也无需多加任何色彩。折纸作品以一张纸折成的作品为主,也有二到三张纸组合而成的作品。通过折纸,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而且“十指连心”,通过动手,可以开发大脑,使大脑得到锻炼,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因此也促进了学生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折纸讲究对称,可以培养学生的对称性,折纸需要耐心,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折纸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感,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发展他们的空间逻辑思维。折纸可以折出许多物品来,可以举一反三,会折飞机,就会折飞船,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

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少量的折纸课,不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内容单一、数量极少,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的发展影响有限,而剪纸活动一般小学对学生都不太提倡,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将传统折纸艺术引入小学美术活动课》这一课题。自古以来,有趣的折纸游戏就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孩子们对折纸更是情有独钟。折纸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制作的乐趣,折成之后还可以用来玩耍或者装饰美化环境等。通过折纸学习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双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 多种形式互补,完善与提高学生的能力

美术的课堂永远是围绕着最终的教学目标而走的,折纸艺术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美术来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提炼于生活。美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之中。

可以鼓励学生创作形式的多样化,工具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斯菲德说过:“应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材料,他才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方法。”总之,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差异性,注重发展个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让美术教育的过程就会像春天的细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慢慢融合到生活中去。

2 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折纸既是一种手工艺术,又是一种游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正所谓手巧者心灵也,能干的总是聪明人。由于折纸教学安排少、间隔长,不仅容易造成纵向间的脱节,也无法形成和其它活动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每节课对学生要求下,学生能在每节课中学习完成纸作品,但是单一的纸作品展示缺乏生动性、艺术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相应受到影响。

美术教育要唤醒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无论是学习的过程和完成作品的展示,都应让学生能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因此在折纸教学中让作业“作品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作业过程是一项既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的活动,他是靠眼、脑、手的配合来实现学习目的。因此让学生在“作品化”的过程中体现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术课是要通过美术活动,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精神。体现学生在课堂中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就是课堂作业。它是美术课堂最快速反应学生学习所得,体现课堂有效性和技能掌握程度的一个依据。由于学生因为个体能力差异完成作业的情况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变化。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豪呈现“我的作业是作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艺术创造的潜能,使美术作业升华成艺术作品。

折纸教学虽然是整个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一小部分,但由于传统的作业形式过于简单化,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折纸教学中,应该把教学重点落实到提高折纸“作品化”的创作上。应该说:作品和作业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当然介于两者之间的也有,而且不少,但是,当用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培养学生,他们受益的就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构思作品的思维过程、制作新作品的求异意识和完成作品的手段追求,这些是他们在兴趣的鼓舞下,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获取的,养成追求独立、个性、创造的习惯对于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学习其它文化知识和培养创造型学生都具重大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教育创新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用创新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用创意教学点亮学生的心灵。

篇5

第二,自身的发展需要中小型图书馆提高流通服务质量。现如今已进入网络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特别发达,中小型图书馆也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利用图书馆管理软件,管理图书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发生了具大的变化。中小型图书馆也基本告别了藏、借、还等等的传统的手工操作,实行了开架借阅,并且部分中小型的公共图书馆正在实现免费开放。这样不但拉近了读者与馆藏文献的距离,还增加了读者借阅量,提高了馆藏利用率。因此,提高流通服务质量是中小型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三,读者的需求要求中小型图书馆提高流通服务质量。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必有围绕“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读者”的来开展工作。流通部门是图书馆的对外服务窗口,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形象。因此,中小型图书馆要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做到以人为本,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需, 加强读者研究, 了解读者的基本情况和阅读需求, 研究适应读者需求的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内容,只有把握住图书流通规律,掌握读者的基本信息需求,才能为读者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因此,读者的需求要求中小型图书馆提高流通服务质量。

二、中小型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常见的问题

第一,管理机制落后。现在各地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由于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关,有的隶属于文化局(或文化馆),使之中小型图书馆的办馆方向、业务发展、读者对象、人员编制和经费均由上级主管机关确定。因此,中小型图书馆成为了行政办事机关,与社会的需求、政治经济的发展脱节。使之人浮于事,馆员认为反正是领工资吃饭没什么压力,坐等读者上门,被动服务,为人找书,而不是为书找人,这样既浪费了人力又浪费了物力,中小型图书馆必须打破这种局面,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使图书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第二,服务方式落后。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有个别中小型图书馆流通部门仍延续过去的传统服务方式,使图书馆给读者的印象始终停留在 “借借还还”的基础服务上,很多读者并不了解图书馆开展的深层次服务内容,这与图书馆的服务手段落后、对服务内容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部分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始终局限在传统服务手段和方式中,因此,图书馆员紧跟时代步伐,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馆藏文献资源的作用,为读者提供现代化的服务。

第三,图书上架滞后。中小型图书馆由于人手有限,造成归还图书馆上架滞后,积压现象严重,给读者造成借阅不便,并且给流通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压力,归还图书馆要及时上架,流通部门的馆员要尽量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另外,开架借阅的最大优势在于读者可以直接接触馆藏,根据个人的需要及兴趣爱好取舍图书。由于这样的借阅形式的方便,易取,增加了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满足读者了要求。因此,开架借阅势必出现乱架错架等问题,因为读者他不懂得分类法,一些读者找书时只注意书,不懂得排架,又为了图省事,将翻阅的图书随手放,因而造成了图书乱架。乱架现象不但影响读者的正常借阅,还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图书馆员要及时提醒并帮助读者,帮助读者找到所需图书,并将他们翻阅的其它图书放在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使读者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又解决了乱架和错架现象。

三、中小型图书馆提高流通服务质量的策略与措施

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统计信息作为社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检测经济活动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提高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一、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各方面对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的需求不断扩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获得高质量且能满足各方需求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决定着统计质量的高低。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数据统计不全,即数据遗漏、资料不全等问题,如果数据统计不全,那么就不能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状况和总体特征,也就无法发现研究对象真实的变化规律;二是数据统计失真,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指标涵义和统计方法存在差异导致的统计失真,受利益驱动虚报和隐瞒统计资料导致的统计失真,由于调查对象不负责,漏填、乱报等所导致的统计失真;三是统计分析和统计手段落后,特别是在基础统计工作上,部分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的状态,计算配置了计算机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先进的统计分析和统计手段的作用未能真正发挥;四是统计制度不完善,包括统计执法力度不强,缺乏严格的过程监督和制约机制,统计部门人员配置不合理,统计人员任务繁重,数据误差频次扩大,同时由于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的不一致,在多家共同统计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数据不尽相同,影响统计数据公信力。总之,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统计数据将会对决策的制定和管理的实施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对于目前一些造成统计数据质量失真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统计工作现存主要问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推广,各行各业对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面对统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统计数据的误差越来越大,统计数据质量也随之下降。当前统计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统计法制意识淡薄

《统计法》作为我国的基本法律,已实施多年,统计法律、法规得到大力宣传,但从整个社会的具体情况来看,统计法制意识淡薄现象比较突出,《统计法》落实不力,执行不严。上到领导下到群众,不管是调查者或是被调查者仍未充分认识到统计数据造假的严重性,法律观念淡薄,要数难、不配合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统计数据上报不及时、不准确,甚至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虚报、隐瞒、伪造、篡改统计数据,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执法乏力,打击力度不足等因素,使得统计法律法规失去应有的震慑作用,本已淡薄的统计法制观念变动更加淡薄,助长统计数据造假行为,使得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任务更加艰巨。

2、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统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工作混乱,统计源头数据无法保证,包括基础统计工作人员对数据的记录不全面、不及时或是原始数据记录混乱,拼凑数据、数据逻辑性错误、统计台账不健全等,加大了后期整理和分析的难度,也降低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统计数据不能满足各方需求,不能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情况;二是由于统计方法、统计内容和统计指标造成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包括在统计工作中选择的统计方法、统计范围、指标涵义和指标口径的不统一,指标数值背离指标愿意,统计制度不够完善是造成以上现象的内在原因。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缺乏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缺乏相对统一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标准和规范,导致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混乱。

3、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易受行政干预

我国统计机构是受地方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双头领导,导致统计工作决策多层次,利益多元化,一些地方部门为了局部利益会对统计工作进行行政干预,甚至出现“统计数据要经过党政领导批准”的现象,支出、纵容统计资料弄虚作假,“、以数谋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使统计数据准确性受到较大影响,误导决策和管理,不仅败坏了党风政风,且误国害民。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体制结构和人员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统计工作本身自我约束和监督能力较差,从统计数据的管理上看,部分来自其他部门的统计数据并没有进行制约和评估,缺乏严密而科学的评估和相互监督机制,难以保证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没有差距,且各级虽然设立了监督检查和考核约束机制,但却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发挥检查验收作用,难以起到遏制统计数据失真的有效作用。缺少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造成统计数据不同层次脱离实际的偏差,给决策带来极大的不便。

4、统计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除了受统计方法和相关机制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受到统计工作人员素质的制约。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人员承担着向各级各部门提供统计信息的任务,统计工作人员作为统计的先锋,其在提高统计信息质量,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后,目前统计人员在执行统计工作时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职业道德素质欠佳,基层统计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工作敷衍了事,有的统计人员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对统计数据来源不能严把关,使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二是业务能力问题,部分统计人员长期缺乏业务培训,导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理论知识等过于滞后,不懂得现代化统计工具的操作,对统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不够,从而影响统计信息的质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三是统计人员变动随意性大,长期稳定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不足,造成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工作交换频繁,统计基础数据得不到完整的延续等,这都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1、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完善统计基础管理制度

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统计部门应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提高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制观念意识,使其认识到按时、如实报送统计信息的重要性,明白虚报、瞒报、伪造或是篡改统计信息等均属违法行为,同时要求建立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方式,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统计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统计管理制度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其中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各项统计管理制度,同时可以建立健全严格的分级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将统计数据质量责任下放到个体。

2、强化统计基础工作

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离不开准确、全面、及时的统计资料,而强化统计基础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首先,改革统计调查方法,推广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能较大程度地减少各方面对统计数据在调查过程中的干扰,有利于避免调查工作中间环节的弄虚作假,能够较大的提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统计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并对比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确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要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设计,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再次,充分考虑统计调查指标的基础性、必要性,确定统一规范的统计基本属性,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彼此配套,尽可能避免统计工作中杂乱重复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3、完善统计部门监督自律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一方面,在严格执行《统计法》的前提下,需要保障统计人员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可以建立统计部门的监督自律制度,实行部门内部交叉监督管理,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加大监督力度和检查力度,保证统计信息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严惩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对统计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核评估,例如可在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完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运行情况。

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思想上和作风上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严格按照《统计法》中的权利和义务执行,做好统计工作;二是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统计工作是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统计方面的新知识,以正确地进行各项统计工作,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业务知识的培训。

总之,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国家、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的统计工作中有诸多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努力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是当前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实现统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1)医疗统计数据的精确性。所谓医疗统计数据的精确性是指医疗统计数据必须是与实际相符的、准确的,这些数据能够正确地反映出医疗工作的真实状况,这样才能够为医疗工作者或相关人员使用。

(2)医疗统计数据的及时性。所谓医疗统计数据的及时性是指医疗统计数据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要保持其时效性,能够及时地反映出最近的医疗信息及工作情况、市场动态等因素,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医疗统计数据的时间价值。

(3)医疗统计数据的整体性。所谓医疗统计数据的整体性是指医疗统计数据在其结构和反应的事实上必须是完整、无误的,也就是说如果数据中出现了缺失、少项或者错误的话,那么该数据则没有使用价值,因为其已经丧失反映实际情况的功能。

(4)医疗统计数据的简洁性。所谓医疗统计数据的简洁性指医疗统计数据能够简单、明了的反映事实情况,并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为相关人员所使用。

2、影响医疗卫生行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1)人员因素。人的因素第一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医疗信息系统运行后,将各医院的医疗活动变为实时的、共享的信息,使医院管理由原来的分散式粗放管理向集中细化管理转变,涉及医院管理的医务统计、综合查询子系统的数据信息来自于医院信息系统各网络站点的发生地,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一个站点数据不准确或录入错误,将直接决定和影响整个医院的统计质量,这就给各级医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各级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保证统计质量的关键。

(2)环节因素。随着医疗系统信息化工程的建立,医疗过程的统计信息,如患者门诊诊疗(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和住院患者诊疗(门诊、预约住院、办理住院、检查诊断、治疗或手术、治愈出院)全过程,均由信息发生地产生及完成,每一环节都与统计质量相关。因此,环节质量如何是影响统计信息准确与否的重要因素。

(3)应用因素。医疗统计的根本目的是把统计信息运用于医院管理,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医院信息系统中的统计信息能否符合医院管理的需要,以及信息分析技术如何对于深层次提高医院统计质量至关重要。

3、提升医疗卫生行业统计数据质量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3.1严格执行卫生统计工作制度

各医院、医疗单位统计工作一般包括门(急)诊、住院、单位基本情况、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动统计。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医疗工作的原始记录、行政后勤部门各种原始记录、统计报表、专题调查资料。在数据的形成、传递、汇总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疏漏,都影响到统计资料的及时、准确、真实、完整。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制定颁布的各项卫生统计调查制度,坚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核心,推进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建立数据采集、审核、传输、处理、评估、上报等全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统计人员要严格执行《统计法》,工作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专职统计人员要深入业务科室,指导科室和兼职统计员健全各种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临床医生书写疾病诊断要严格执行icd-10标准。

3.2突出重点,确保源头数据准确

一是各医院、医疗单位要抓好病案首页填写质量。病案首页是医疗统计、医疗管理和科研教学最基本、最关键的源头信息。病案首页是出错最多且最集中的地方。临床医生必须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填写。病案回收后,病案统计人员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退回科室修改。二是提高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目前,多数医院实现了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中容易发生由于人为操作失误而引起的数据错误或丢失等问题。统计人员要及时跟踪、指导、监督医护人员按照医疗数据规范录入操作,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要及早发现并解

转贴于

决。三是把好数据审核复核关。统计人员要加强对报表数据的横向与纵向对比评估,并不定期抽查医技科室的门(急)诊工作日志、病房工作日志,将其与原始登记簿、病房交接班簿、住院处登记簿等进行核对;认真复核出院卡片的填写内容与病案首页及病案内容、门诊人次与挂号数等各种原始医疗记录。对于已采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或建立起计算机报表系统的单位,统计工作模式发生了新变化,统计工作由数据采集、整理、初步分析转换到统计管理、检查、监控上来,统计人员必须参与his管理,才能直接面对原始数据的收集过程,有效监控数据质量。

3.3推行全员性统计数据质量管理

篇8

1.财政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的范围逐步扩大,政府财政管理领域的学习和交流日益增强,需要有符合国际标准的政府财政统计指标和口径。目前国际上存在着两个统计数据公布的标准,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 (简称GDDS)和数据公布特殊标准(简称SDDS)。GDDS和SDDS主要涉及国民账户、财政、金融、对外和社会人口五大统计部门。

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范围、频率和及时性,公布数据的质量,公布数据的完整性和公众获取四个部分。对每一项内容,GDDS和SDDS都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并列举了两到四种做法作为各国数据编制和公布系统的目标。参加GDDS和SDDS国家的统计基础是不一样的,参加SDDS的国家都有良好的统计基础和完备的统计体系,而参加GDDS的国家的统计基础比较薄弱。

因此,SDDS的标准高于GDDS的标准。

GDDS重点强调的是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强调生产数据的过程,要求参加国承诺用GDDS作为国家统计发展的框架。我国已于2002年7月加入了GDDS,承诺使用GDDS作为改善本国统计体系的框架。 GDDS建议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的政府财政统计分类方法,因此在我国财政统计框架体系的设计上要借鉴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设计。

2.我国财政统计数据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对于我国财政的其他各项改革,财政统计制度建设明显落后,不能适应新的财政经济形势的需要。参照国际上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并与GDDS标准对照,我国财政统计数据的质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统计内容不够完整

GDDS要求财政统计应包括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社会保障基金等全部政府性收支。我国目前的财政统计主要是对预算内的收支进行统计分类,对预算外资金和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数据信息则是单独另行收集整理分析的。大部分社会保障缴款收入和支出没有反映在财政预算收支中,对其它社会保障的资金支出也分散在抚恤和社会保障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预算科目中。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也循环于国家预算之外,甚至由各自的主管部门自编核算,这使得国家各级政府的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情况无法准确反映。对政府的财政业务活动状况因指标缺乏很难进行完整精确计算,比如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赤字等,使政府财政统计数据的分析利用价值大大下降。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财政统计仅局限于对收支流量的核算,除政府债务的简单分类外,对政府期初和期末的资产、负债等存量信息几乎没有统计。也没有一个将核算期间的流量和存量统一进行统计描述的体系,这使得对政府的财政状况分析仅限于财政资金收和支的信息,使利用财政统计数据进行风险预测和政策分析难度加大。

2.2财政统计过程不合理

我国现行的财政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总决算,是在各级财政总决算资料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加工、整理和分析完成的。而财政总决算的编制并不是为了反映政府机构单位的整体财务信息,而是以财政资金为重点,目的在于反映财政资金的执行情况。要反映政府机构单位的整体财务信息,使财政资金收支流量和政府机构单位统一对应起来,必须以政府机构单位的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以流量和存量的各级组织系统为分析框架体系。

2.3财政统计的服务目的不明晰

财政统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政府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它的服务客户还包括非政府,尤其是在政府整体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这个特点将更加明显。我国现行的财政统计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部门,财政统计数据披露采取“政府优先”的原则,先内后外、先政府,后社会,忽视了企业、居民对财政统计的信息需求。

2.4财政统计分类不科学,统计分析框架不清

统计的基础应该是会计核算资料,而我国现行的财政统计数据直接来源于汇总的财政总决算和财务报告,数据难以进行分类和进一步的加工。按照GDDS建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财政统计分类方法,政府收入按收入性质分类,政府支出按经济性质和功能进行分类。与之相比,我国预算收入分类不够规范,未按收入性质分为经常性收入、资本性收入、转移和赠与收入。预算支出分类标准也不统一,部分支出按功能分类,如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外交外事支出等,部分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如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国内外债券付息支出等。由于受到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分类的影响,造成统计分类框架不清晰,内容单调,统计数据质量较差。

2.5财政统计工作的完整性有待形成

由于我国财政统计工作是围绕着对各级政府财政总决算分类科目表式的简单汇总和加工展开的,缺乏统一、完整、固定的政府财政统计标准和分类,缺乏一套完整的统计分析框架体系,统计指标口径不规范,没有一个系统的统计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和公布的工作体系。

3.改革我国财政统计,提高财政统计数据质量

3.1中国政府财政统计应该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GFS为目标模式

作为一种宏观核算工具,GFS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核算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已经为所有的国际机构和大多数国家采用。 GFS是专门核算政府财政业务活动的统计体系,内容包括了政府业务活动的全部范围,可以很好地弥补我国财政统计上的欠缺,推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财政改革的步伐。

3.2根据我国的国情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GFS项目进行调整、在调整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转换

在现有的政府预算资料的基础上,按GFS的标准进行项目转换,然后再剔除和合并政府内部的交易和转移活动,只将政府和政府以外的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行的外部收支,按GFS的统一分类标准进行综合汇总。具体的剔除是在内部机构之间对等进行,比如说在政府内部的一个单位向另一个单位拔出一笔款项,则应在拔出单位的支出帐户和拔入单位的收入帐户同时将这一数据删除。对于预算外资金可以以我国现有预算外资金核算方法为基础,分预算外收入与支出两个方面逐项与GFS进行对应转换。对于有一些项目可以把专门抽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进行推算和估算。比如:对于零预算单位和预算外单位应通过组织专门的调查获得其预算外资金收支的真实数据;对于财政核算管理体制原因造成的瞒报漏报的预算外资金收支差额,应通过必要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加以推算和估算。

3.3统计制度改革应考虑信息化

计算机能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使信息处理自动化,减轻统计工作的繁重计算任务,拓宽统计工作领域。使用计算机对提高数据质量的意义在于可以基本杜绝统计数据在处理、传输、提供等环节的技术性误差,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人为干扰,提高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金财工程”的建设有助于提高财政统计工作的效率,有利于财政统计资源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倡导所有的建筑企业应“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但是根据目前情况,建筑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有必要不断增强企业的精确化管理。统计报表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不仅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建筑企业单位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建筑企业单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信息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建筑企业统计报表的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多变,难免会出现数据质量问题,因此,为掌控市场形势,实现精益运营,提高建筑业统计报表数据的质量势在必行。

二、建筑业统计报表质量的评判方法

1.要注意报表的逻辑关系是否平衡

建筑企业的每套报表中罗列着许多指标,很多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其中,建筑业总产值=自行完成施工产值+从建设单位以外承揽工程完成的产值,是统计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等式。而建筑业总产值又是建筑工程产值、安装工程产值、其他产值之和,所以可以推导出:自行完成施工产值+从建设单位以外承揽工程完成的产值=建筑工程产值+安装工程产值+其他产值。如果建筑企业的报表不能满足最基础的逻辑关系,则说明这张报表的数据质量不高。这种错误多是统计人员工作不负责任所导致的。

2.要注意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是否一致

建筑企业报表的指标设置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如《建筑业法人单位财务状况》表中反映建筑企业经营成果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指标,一般情况下营业利润随着营业收入的增大而增大,随其减少而减少。银行贷款余额和财务费用之间,营业利润和应交所得税之间,更是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银行贷款余额乘以相应的贷款利率为企业应支付的财务费用,营业利润乘以所得税率为应交所得税(税收减免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除外)。这在报表中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一套高质量的报表中,两个相关指标之间的变化趋势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发现指标数据异常变动,就要及时查找原因,核实数据的正确性。

3.要从整体角度关注数据是否可靠

评判数据的质量,不仅要从相关指标分析它的变动趋势,更要从整体角度来评判数据的可靠性。面对建筑企业各种类型的数据报表,如果孤立地看每种类型的报表数据,很难发现它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与其他类型有关数据是否一致。

三、提高建筑业统计报表质量的建议

1.重视统计制度的学习

统计制度的学习非常重要,是一切填报工作的前提,尤如万丈高楼的地基,基础打不好,坚实牢固的大楼不会得到实现。许多统计人员在拿到一份统计报表后并不去看相应的统计制度,而是凭着自已的理解去填报里面的各项指标,结果填出来的数据不够准确。例如《建筑业法人单位生产经营情况》表中,“签订的合同额”是指建筑业企业在报告期直接同建设单位签订合同的总价款和以前年度同建设单位签订合同的未完工程跨入本年度继续施工工程合同的总价款余额,不仅包括本年度签订的合同额,还应包括结转合同额;又如《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表中,“单位负责人”是指在单位及其职能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不仅指单位主要负责人,还应包括单位内的一级部门或内设机构的负责人。因此,重视统计制度,养成先学习制度的习惯,充分理解统计指标的含义和统计口径,才能准确的收集到需要的数据,填报出高质量的统计报表。

2.基础工作完备

做好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台帐,保留所收集的原始资料。坚持数出有据、统计台帐与统计报表相一致的原则。统计台帐能将分散记载在原始记录上的资料进行分组、归纳、计算、汇总,形成全面、系统的资料,建立统计台帐可以对多种统计指标一目了然,反映出指标运行的动态并及时发现问题,为及时、正确编制统计报表建立了有力的保障,在统计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做好统计台帐,对当期异常的指标进行原因分析并予以记录和说明,在企业内形成基础工作完备的良好工作传统,即使遇上人员更换也能很好的接续统计工作。

3.必须掌握专业知识

从事统计工作应该具备从业资格,掌握统计专业知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将其运用到统计工作去。什么是时点指标、时期指标,什么是指数,如何正确计算平均数等等,这些都是开展统计工作应具备的最基础的知识,也是统计报表质量最基本的保证。统计人员应定期参加统计继续教育,充实和更新统计专业知识,只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才能适应统计事业的发展。此外,由于一些统计报表和大型调查会涉及到财务指标,统计人员需要学习一定的财务知识,了解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才能正确的填报相关指标。

4.了解和熟悉企业基本情况

统计人员应该对建筑企业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统计对象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结合统计制度做好统计工作。例如在填报企业统计报表时,应了解本企业施工的哪些项目,整个项目的施工流程如何,是否有自产自用的中间制品,哪些应该计算到总产值,哪些不能计入总产值。统计人员应对企业的指标水平有一定的概念,如季节性生产的企业,淡、旺季时产值分别处于什么水平,用电量分别是多少。本企业的施工能力达到了怎么样的规模,全年消耗水平如何等等。只要脑子里形成了这些概念,就容易及时发现统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企业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企业内部悄然起着变化。如企业改制上市,从原企业剥离出另一个独立单位,虽然仍在同一围墙内,但在统计过程中填报口径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细心留意企业情况的变化,可以及时把握数据的统计口径,从而确保统计报表的质量。

5.做好统计的组织工作

现在的建筑企业很多都是通过合并、收购成立的,拥有不少产业活动单位,企业统计报表是通过汇总各单位的数据后统一对外报送的,因此必须做好统计的组织工作。组织下属单位学习统计业务知识,根据需要召开企业内部统计工作会议,统计人员之间多进行沟通等等,都是做好企业统计报表的必要工作。此外,平时注意协调好与各部门的关系,顺利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也是统计数据质量的必要保证。

6.运用统计数字检查手段

为了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建筑企业各级统计部门应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已发生的统计数据质量定期进行检查,找出并纠正统计数字差错。一是对原始记录或实物进行检查。二是逻辑关系检查,即根据审查者掌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来判断数据的对误。三是相关数据对照检查,即从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中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四是计算检查,即利用总计、小计、累计、平衡、乘除关系等检查有无差错,计算方法是否正确。五是抽样检查,从检查对象上,随机抽取一部分内容进行全面全过程检查。对于查出的问题要严格区分差错的性质,要及时纠正处理,并有整改措施,确保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结语

总之,提高建筑企业统计报表质量,需要从各个细节着手,从每个微小之处做好基础工作。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是所有部门非常关心的问题。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人员最神圣的职责,各部门的相互理解、配合和支持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应从各方面保证上报数据的质量,为提高统计公信力尽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25-1

一、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

基层统计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统计数据的质量主要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决策性。影响数据质量的多元因素数据的取得是通过向调查单位搜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同时也包括搜集经过加工整理过的次级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综合运用不同的调查组织方式进行全面或不全面的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数量庞大,汇总整理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经过加工、传输等环节整理汇总而获得。统计数据形成过程中,造成统计数据误差的因素很多。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在村、企业管理中,领导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模式、村级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村干部和企业领导所忽视。统计工作得不到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工作只不过是加加减减、计算汇总,成天与数字打交道,极不起眼的重复单调劳动。

(二)基层统计工作薄弱,影响统计数据质量。①统计人员专职的少、兼职的多,人员变动频繁。②各单位的原始记录混乱,统计台账不健全,核算手续不严,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一些统计指标也不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这样也就不可能搞准统计数据。③调查对象多,配合差,数据难收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二、三产业急速增长,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基层统计调查对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层基础工作受到了很大挑战和冲击,这本身给统计工作带来了难度。④统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统计知识陈旧,业务素质较低,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统计数据差错现象时有发生。

(三)统计法制意识淡薄,执法力度不够,某些领导为追求政绩,干预统计数据。从领导到群众,从调查者到被调查者,统计法制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对统计数据造假,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某些领导出于对企业、个人利益的考虑,干预统计工作,迫使统计人员造假。同时统计执法力度不够,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使统计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震慑作用。

三、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基层统计工作中存在着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而且也不利于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好基层统计工作,为各级领导决策社会经济问题作好参谋,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统计基础工作:

(一)提高认识,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和责任意识。工作成败,人是根本。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统计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负责、自觉自愿的行为,它的主动性、自觉性、严肃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必不可少的行为保证。在统计工作面临如此众多关系和矛盾的今天,要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统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操守职业品行,强化责任意识,是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也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加强统计业务培训,大力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可结合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办班、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企业和农村统计人员系统地学习统计业务知识和统计法律法规,提高调查能力与综合业务能力;其次可以不定期地组织短期培训、学习、交流,组织参观先进典型单位,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再次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指导,提高统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以此保证各项统计工作的圆满完成。

(三)进一步开展普法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全面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一是局队执法部门要坚持执法,把基层统计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统计基础长期得不到改善、数据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的村或企业作为统计执法的重点,严查深究,常抓不懈,实现统计工作的根本改善;二要根据企业特点,出台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统计规章制度,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者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三是充分利用“六五”普法、各种会议及活动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新统计法》。要加强与工商、税务、政府法制办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部门的整体功能,积极推动联合执法,为统计执法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树立统计权威,杜绝瞒报、漏报等违法行为发生。

四、结论

提供高质量的基层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统计数字求实求真,大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势在必行,我们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以确保为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加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篇11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客观数据,是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掌握真实而准确详实的基础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主旨和灵魂。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人结合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简短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 基层基础统计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变动频繁稳定性差。二是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从而导致统计数据质量失真。

2 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是疲于应对,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3 质量管理监督措施不够健全,控制措施与事后评估结果没有很好结合。由于多种检索系统没有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监督被人们忽视。绝大多数单位的数据准备、录入阶段缺乏审核监控措施,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缺乏管理标准和规范,导致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混乱。

4 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思想观念及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不可忽略的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1 加强统计基层工作的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监督和帮助调查单位建立健全统计工作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规范。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要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2 规范基础统计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在调查设计中要体现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指标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统计指标的涵义、范围、计算口径应一致。其次,实现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标准化。因为原始记录是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统计核算的共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三种核算结果相互衔接,口径一致,而要保证核算数字的准确性。从原始记录开始一直到整理、场内报表及三种核算,数字来源通过逐级加工,都是有据可查的。只有这样核算,数字的准确性才有确切的保证。

3 加强统计法制法规建设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法律保障。广泛宣传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能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到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度的统计法制观念,具有基本的工艺技术知识和统计技能的统计人员,才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4 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统计数据质量与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有直接的关系,统计人员是提高统计信息最基础、最原始数据的源泉,因此,为r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必须搞好统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统计分析能力,掌握多种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其次还要提高统计人员的现代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能力,依靠科技手段快速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数据,以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