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计算机审计模式

计算机审计模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23 07:47: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算机审计模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计算机审计模式

篇1

一、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应具备的条件与概述

1.首先,实现政府计算机审计模式所需要的就是资金,政府的财务部门则是政府预算的执行部门,所以政府的财务部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是通过运用网络计算机审计技术将政府财政部门详细、具体的支出预算和单位预算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无缝式连接。其次,当前大部分预算单位的会计的信息数据均实现了数据式的统一并且均统一存储。这不仅为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模式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也为日后计算机审计模式在政府财务管理部门的合理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当然,在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模式的重要阶段,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下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审计业务,还需要娴熟的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有能够全方面的掌握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当然掌握这些是必须,政府计算机审计人员一定要有极高的思想政治素养,高度的责任感,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来实施计算机审计工作,时刻保证头脑清醒,并且要自觉遵守相关的规定,保证政府计算机审计的有效进行。

二、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模式的主要优势

1.传统的人工审计模式应用在当下信息化发达的时代,显然是不能将审计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而且准确率也是相对于计算机审计模式稍显逊色。传统的审计模式不能够将政府部门的所有支出和具体使用的数据形成无缝式对接,只能是在大量的数据中,选取少量的数据来进行人工审计,这将耗费政府很多的人力与物力,这也是现在政府财务审计面临的重大问题。相比传统的人工审计,现代计算机审计模式的优势比较明显,现代计算机审计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人工审计工作效率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现实的问题。

2.并且政府通过引用计算机审计模式后,不仅在工作效率上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准确率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另外,计算机审计模式也比较符合现代网络发达的时代,对大量的数据采集不仅更加准确,同时也更具科学性。通过计算机审计模式能发现政府在整个预算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样还能够更好的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率。

三、政府计算机审计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1.首先现在大部分的政府机构的审计人员对于计算机审计模式还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审计模式,对于当前社会将要引进计算机审计模式这一现状还未做好准备,大部分审计人员面临当前的状况还是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审计这一非常关键的技术问题。其次,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在人们在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是很难在提出能够适应当代的计算机审计的需求,只能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计算机处理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根本没有真正的去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更何况很好的应用计算机审计了。

2.实现计算机审计还需要过硬的计算机配套设施,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比较单一,只能实现单个的数据审计,这样得出来的数据并不是很理想,而且准确率也不是很好。所以目前的计算及配套设施的落后,对当代政府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开展和实施的影响相当的大。

3.目前我国关于计算机审计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没有成型。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知识,当然计算机审计也不例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的审计对象不再受限制。并且计算机审计也在网络时代下不断的创新、突破。但是,由于传统的人工审计模式早已深入人心,这样使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由于现在计算机审计的理论知识还未成型,也大大的影响了计算机审计在现代的发展。

四、完善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的措施

1.政府的审计是非常重要的,若想创建出与政府相结合及适合的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则必然要有非常强大的适应能力,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网络飞速的更新换代,而且还要具有非常强大的创新能力,不断的突破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当代计算机审计应当是以服务政府为标准,而且要特别的重视对信息化成果的有效推广。

2.同时也要注重成本,尽可能的做到资源共享。在当前政府计算机的审计创建中,一定要合理的利用政府内的现有资源,杜绝浪费,也拒绝重复,要根据政府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工作,要通过每一次的数据收集,来保留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数据。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审计模式在政府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有效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够保证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手段。本文详细的描述了如何创建计算机审计,以及在计算机审计模式应用时所遇到了问题,并且该如何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晓丹.开展计算机审计创新审工作方式[J].理财,2015,(12).

篇2

1.前言

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要通过计算机审计之后,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就越来越多地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期间,在1969年成立的美国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协会以及在1984年颁布的《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两件大事,推动了全球计算机审计实务的发展。随后一些软件公司也慢慢对审计软件产生了兴趣,并精力开发研制计算机审计软件在实践中的运用。

而我国的计算机审计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真正研究计算机审计的是从潘晓红于1983年在《会计研究》上提出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审计概念开始。自此,国内学者们也将眼光投向了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并逐渐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查。在1990年11月我国的第一个审计软件经山西省审计局开发成功并使用。

当今,审计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电子商务、ERP软件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的发展与实施。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程度将是我国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衡量手段。基于此,本文回顾了2007年以来有关计算机审计模式的研究,并为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一些见解与看法。

2.计算机审计工作模式的研究

2.1 审计工作模式的界定

常启军(2008)[1]在对前人的审计模式的定义做出评述的同时,指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定义审计模式,分别是:反映审计主体的管理体制以及反映审计实践的方法。他主张定义审计模式要重视其理论内涵,并要根据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指出审计模式的研究方向 。基于此,本文会提及管理体制,但是侧重点在第二种角度。

2.2 国外审计工作模式的研究

早在1989年,Groomer和Murthy[2]这两位学者就连续审计提出了模式,后来他们又对其进行了扩展,形成一种基于Web Service的新连续审计模式(简称CAWS)。而且,在1990至2005年间, AICPA和CICA、以及IIA都纷纷了报告指南,对连续审计方面进行了更系统的规范[3]。在随后将近十年里,国外就连续审计这个研究进行了逐步探究,并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4]。

2.3 国内审计工作模式的研究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于研究的初期,一方面,主要侧重于计算机审计模式概念方面的探索,一切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学者们主要注重应用载体——审计软件方面的研究。

在定义方面,常启军(2008)[5]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审计模式概念不明确,理论研究缺乏中心,计算机审计观念比较陈旧,数据审计对象过于狭窄,审计方式难以满足实时监控的需要,而且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不利于数据导入,过于着眼在某一个审计方面的需要,以致于难以真正实现智能化审计。刘汝焯(2008)[6]也主张采用从整个系统论的高度开发利用网络,并从辩证的思维方面来定义认识计算机审计。谢岳山(2009)[7]指出信息系统审计模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从物理层次和逻辑层次来进行审计。金治中(2012)[8]基于我国计算机审计研究近30年来所出现的各种概念的定义不清、边界不明甚至使用时相互交叉等现状,对计算机审计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发展历程方面,管亚梅(2007)[9]阐述了我国数据式审计的发展历程,并从审计目标、审计对象与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技术、审计人员等不同方面来比较数据式审计与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区别,分析数据式审计在我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我国数据式审计的发展策略。郑伟(2008)[10]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数据式审计的发展,认为中国虽然在数据抽取和分析技术方面知识较为齐备,但是缺乏数据审计的经验总结和提炼,需要完善数据审计程序和积累专家经验,以完成数据审计。

在风险与挑战方面,刘朝晖等(2011)[11]分析我国内部审计组织在信息系统审计外包的情况下所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其所采取的控制措施。谢瑾(2012)[12]基于我国内部审计控制信息化的环境分析,指出了内部审计控制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此提出了对策。

3.关于我国计算机审计的模式方法的理论研究

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面,安兵(2007)[13]针对计算机审计工具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分析,主要介绍嵌入式审计模块(EAMs)、通用审计软件(GAS)、电子表格分析技术、数据提取技术与自动化工作底稿等技术在内审工作中的应用。王昊等(2007)[14]研究可视化数据处理时采用了SOL Server作为数据存储数据库,在Analysis Services中完成审计分析模型的建模工作,然后在DBMiner中完成对所建的审计分析模型的数据展现和聚类分析工作。最后对可视化分析结果进行审计专业判断,从而最终发现审计线索,为实施计算机审计提供了一种好的数据处理方法。陈大峰等(2009)[15]对P2P技术下的计算机协同审计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该技术能够审计人员协同在虚拟的环境中起到及时通信、共享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作用。吴沁红(2010)[16]认为一种基于XML的标记语言——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的出现使数据的收集变得更加容易,让数据“按需定制”,促使了会计人员由信息生产者转变为信息生产消费者,并且指出XBRLGL与REA协同是提高企业信息共享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杨霞光(2010)[17]在谈及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时提到转换数据的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将采集到的台账数据Excel表格根据审计需要转换成Access数据库。石勇等(2010)[18]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系统审计,要求改进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例如可以采用程序追踪、管理控制测试矩阵、实时专家系统等。丛秋实等(2013)[19]通过对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深入研究,将Web-services 技术集成到智能Agent架构中,提出面向Web服务的计算机审计系统(简称 WS-CAS),其中包括基于Agents的Web-services系统结构、多智能体Agents的交互等,进而开发了一个WS-CAS系统原型并对WS-CAS系统原型进行讨论以验证面向服务架构的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可行性。

在计算机审计环境方面,黄冰等(2007)[20]基于我国电算化的环境从人员控制、操作挽程控制、操作制度控制、数据安全控制、计算机控制等方面探讨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徐瑾(2009)[21]通过探讨信息化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指出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风险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她强调无论哪种审计方式,数据审计的流程都分为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清理数据分析这四个主要阶段。在数据采集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直接拷贝和读取、利用专门的数据接口以及使用临时数据接口这三种方式;在数据转换时主要使用专用工具、SQL语言和编码程序等这三种方法;数据清理要遵循宁多毋缺的原则;对清理后的数据,审计数据分析主要运用核对、检查、复算、抽样、判断及推理等技术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其中,审计中间表方法和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就是较为常用的两种方法。她认为,数据式审计可以广泛采用CAATTs来收集审计证据,从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王风华(2011)[22]以ERP的应用模式为切入点,在对不同ERP应用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的差异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ERP应用模式下计算机审计的业务流程,并发现在不同ERP应用模式下,审计人员执行实质性测试的范围与重点是不同的。

在电子政务方面,郑伟(2007)[23]在阐述我国电子政务审计的方法时提及了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可以包括:测试数据法、平行模拟法、综合测试法、受控处理法等。王琦峰等(2009)[24]结合“金审工程”的前期建设成果与所在地区审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和研究了面向电子政务的审计信息化框架的概念和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有效实现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该框架是由审计信息化支撑层、审计资源库、审计工具与接口、审计工作平台(AO&OA)、政府信息化审计应用模式等内容所构成。

4.关于我国计算机审计的模式方法的实务研究

在当前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时代,冯国富等(2009)[25]基于我国缺乏系统的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已成为发展的瓶颈的这个背景,论述审计分析模型的工作原理,以及提出一种以数据流图为基础的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和审计工作指南,而且还借用了“某省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效益专项审计调查”的实际审计案例,用以演示其工作过程、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成功发现了该省4地市环境保护部门2007年在排污费申报、核定、征收、上缴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征少征、人为核定等违规行为。王大勇等(2009)[26]结合了生活中的实例来详细介绍黑箱方法在数据库系统分析中的运用。张连丰(2009)[27]在分析计算机技术在证券公司审计中的运用时,主张审计人员要查询相关法规和学习案例,并通过数据关联、分类汇总等SQL查询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查询分析,来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可疑账户和交易,查找审计线索。

高浩玮(2010)[28]分析了计算机审计发展瓶颈原因,进而阐述了审计模式与计算机审计功能之间的关系,对近年提出数据式审计模式的思想通过高校审计实务案例加以实证。他分别从海量数据处理、信息深度加工、非会计主体(即会计主体内独立部门的账目)审计的平衡检验等这三方面体现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应用成效,特别提出计算机审计实务要注重“分解事件、化难为易”的思想。王昌民等(2010)[29]指出可以利用地理空间数据来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工作,开发有针对性的《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从而提高审计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丁朝霞(2011)[30]在介绍计算机审计的经验与启示时指出在选择审计软件的过程中,应选择接口功能强大、兼容性强的软件,审计质量才有保证。周廉东等(2011)[31]通过理解供水企业的营业收费业务流程,以供水企业营业收费系统数据为基础,对供水企业的营业收费业务进行检查分析,随后采取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进行辅助审计,确立计算机审计在城市供水审计中的总体思路,并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以及实施计算机审计。刘国城等(2011)[32]以中观IS审计为研究基础,选取风险管理为研究视角,借鉴国外与信息系统相关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理论,对我国中观IS审计风险的管理框架进行初步论述,提出一系列的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的理论借鉴。

仉素琴等(2012)[33]在分析我国计算机审计项目组织与管理时指出撰写专家经验、提炼情景案例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专家经验能够降低审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审计风险,规范审计作业。魏文婷等(2012)[34]认为比较普遍的计算机审计的工作形式和内容有:目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审计分析建模以及风险监测和评估这三步骤,并从数据质量审计、信息安全等方面进一步说明在信息系统审计中怎样去用好计算机审计。

5.我国计算机审计模式研究的评析

本文基于计算机审计工作模式的发展,对我国2007年以来的计算机审计工作模式研究的发展做了归纳梳理,发现存在几个特点:

(一) 在计算机审计的模式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技术有待深入。国内计算机审计模式没有能够像国外的那样,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连续审计的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相反,我国的计算机审计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它的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而且有些学者的研究只停留在泛泛的表层上,没有围绕一个核心作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二) 在计算机审计的模式方法的实务研究过程中,研究由注重微观方面的任务型研究转向宏观方面的关系型研究。计算机审计在实务中,由刚开始的二十一世纪初要侧重于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和审计工作指南、查找审计线索方面的研究,慢慢过渡到现在的以“风险管理”为研究视角,降低员工劳动强度、保证审计质量、建立模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 从更进一步来讲,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审计模式的风险机制欠缺严重。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审计的管理机制正处在摸索阶段,这方面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工作带来许多的风险及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审计人员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从而导致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符,给企业经济带来了不可逆的经济损失或声誉损害。

6.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系统归纳和梳理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的一些思路,分别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进行阐述,最后针对这些模式和方法提出见解,希望能够对完善计算机审计模式和方法的体系有所启发。(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4][5]常启军.计算机审计模式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08 (6):81-83.

[2]Groomer SM, Murthy US.Continuous auditing of database accounting systems using embedded audit modules.Information System Journal,1989.

[3]AICPA/CICA, Continuous Auditing,Research Report.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Toronto, Ontario, 1999.

[6]刘汝焯.信息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方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3):14-19.

[7]谢岳山.联网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体系架构[J].审计研究,2009(5):37-39.

[8]金治中.计算机审计若干概念辨析[J].财会月刊,2012(2):69-71.

[9]管亚梅.数据式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7(10):55-56.

[10]郑伟.美国数据审计发展的启示[J].中国审计,2008(7):50-51.

[11]刘朝晖,黄春枝,雷晓梅.信息系统审计外包的风险及其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1(9):65-66.

[12]谢瑾.内部审计控制信息化之我见[J].中国内部审计,2012(1):72.

[13]安兵.计算机审计工具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分析[J].财会通讯,2007(4): 64-65.

[14]王昊, 陈伟,朱文明.可视化数据处理方法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审计,2007(12):46-47.

[15]陈大峰,冯国富,汪加才.P2P技术下的计算机协同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46-50.

[16]吴沁红.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0(7):91-94.

[17]杨霞光.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2010(8):152-154.

[18]石勇,崔超,赵晓光.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0( 8) : 117-118.

[19]丛秋实,黄作明,柳巧玲.面向服务架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2):35-41.

[20]黄冰,程洪涛.浅谈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J].财会通讯,2007(7).

[21]徐瑾.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式审计的特征与实施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 :50-55.

[22]王风华.不同 ERP 应用模式下的会计处理流程与审计流程分析[J].财会月刊, 2011(3):36-37.

[23]郑伟.试析电子政务审计[J].审计研究,2007(4):38-42.

[24]王琦峰,李彬.电子政务审计信息化框架构建[J].财会通讯,2009(12):116-117.

[25]冯国富,刘军.一种基于数据流图的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J].审计研究, 2009(4):30-34.

[26]王大勇,李荣,杜凤红.计算机审计数据库系统分析研究[J].中国审计,2009(7): 67-68.

[27]张连丰.计算机技术在证券公司客户交易行为审计中的方法和技巧[J].中国审计, 2009(9):68-69.

[28]高浩玮.基于高校财务信息平台的数据审计模式及实务探究[J].审计研究,2010(6):59-65.

[29]王昌民,李亚辉,郭亚汾等.利用地理空间数据开展计算机审计[J].中国审计,2010(1):71-72.

[30]丁朝霞.90 万元差额的启示[J].中国内部审计,2011(10):61.

[31]周廉东,翁美丽,周学军.计算机审计在城市供水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 2011(5):95-96.

篇3

审计管理是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1]。随着国家工作的全面信息化深化,国家审计管理工作也要求树立审计管理工作科学观、构建新型的审计管理模式和探索更加适合当代社会的审计管理工作方式。从而提高审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推动审计事业的加快发展,最终完成审计工作现代化进程。

一、计算机发展给审计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 审计管理投入仍以硬件为主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部门对计算机方面的投入仍以计算机硬件为主,大约占总投入的百分之七十二,而软件投入只有百分十十六,服务方面则占百分之十一。其中,对计算机硬件方面的采购主要包括电脑主机、笔记本、硬盘,占计算机硬件投入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的审计管理工作仍处于计算机运用基础阶段。

(二) 审计管理计算机水平普遍偏低

目前,由于我国审计管理人员素质非常不统一,导致了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水平也也非常的不一致,年龄稍大一些的审计人员因为学习能力有限以及掌握能力有限,导致自己不能有效的操作审计管理计算机系统。反倒是年龄较小的工作人员,因为经常受到计算机文化的熏陶,所以对审计管理中的计算机运用掌握非常的快。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审计管理工作往往是以年纪大的工作人员为工作重心。因此,导致了我国的审计管理计算机水平普遍偏低。

(三) 审计管理信息共享、沟通程度低

我国的审计管理工作是属于分层管理、部门单独协作的方式,这样的管理设计导致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非常的低,各部门之间掌握的有效信息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共享,旺导致一个审计事件往往可能出现两个部门同时、重复的处理,或者一个审计事件的信息收集需要多次的采集,这样,不仅降低了我国审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还给审计被管理当事人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四) 运用计算机在审计管理中意识较低

造成我国审计管理工作计算机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审计管理工作人员在审计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意识比较低下。一般,在审计管理工作中主要以审计署和审计大厅工作人员对计算机运用的比较多,其他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则认为不掌握计算机技术也没有关系。正式因为这样的错误观点,导致审计管理工作计算机化推行受到了阻碍,在进行日常的人事调动时也往往会因为一些计算机水平低下的工作人员而导致审计管理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受阻,最终降低了审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二、 计算机发展给审计管理带来的机遇

(一) 加强审计管理计算机化的推广

这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在这种形势下审计工作应该紧紧地联系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共享审计管理信息资源,提高我国审计管理工作计算机水平,加强审计管理计算机化的推广工作,最终推动我国审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效率化和科学化。

(二) 提高审计管理工作计算机运用意识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要想改变审计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激发审计管理工作人员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就必须的提高我国审计管理工作计算机运用的思想意识。结合目前我国审计管理工作的实际内容,大力宣传“三大工程,一套体系”的基本思想,积极的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审计的各个领域中的开发应用,从根本上转变审计管理人员工作计算机化的观念。

(三) 加大审计管理计算机培训

要从审计管理计算机化的推广以及审计人员计算机素质的提高的目的出发,制定出符合审计管理工作特性的培训方案。然后将审计管理人员计算机培训分为两个层级,一个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主要针对那些年龄偏大、接受能力较差的审计工作人员,主要是保障期日常的计算机操作;另一种则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审计工作人员,为了更大的提高其工作效率,而不断提高审计管理工作的计算机水平,并采取先进带动后进的方式拉高整个审计管理部门的计算机水平。

(四) 完善审计管理计算机系统保密措施

由于审计部门掌握着中国每个公民的基本信息和生育情况,为了保障每个公民的隐私安全,审计管理部门应该强化本部门的信息安全保障,依照信息等级分级保护。对审计管理系统的防火墙、路由器要实施实时监控和实时升级,保证审计管理信息不被外泄。对审计管理电子政务外的互联网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保密性要经常维护,将审计管理系统与外网系统要进行分开管理。

(五) 修订和完善审计管理计算机操作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推行的审计管理计算机一般都是装有审计平台与外网两个系统,为了避免审计管理信息被人为的泄露,审计管理部门应该明确计算机审计操作运行规章、计算机审计操作计算机标准和计算机审计管理安全机制等操作规范,规范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行为和操作行为。

四、 结语

审计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对经济监督活动的管理,是管理和控制我国人口增长最重要的手段,神管理工作往往具有工作性质复杂,工作量大的特点。因此,提高审计管理工作计算机水平,能有效地使审计工作适应现代化的快节奏形势,也能加快审计事业的发展,提高审计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一)手工条件下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方法面临改革,迫切要求职建立新的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使过去手工处理的大量会计信息变成了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在手工条件下由依靠复核来保证核算的正确性,变成了除必要的人工复核外,更重要的是依靠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来保证其正确性,在内部控制和管理方式上要求更为严格,其控制和管理的内容更为广泛,因而必须结合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特点,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审计线索的变化。使审计的内容更加复杂,这不仅增加了审计的难度,而且原有的手工审计也不能满足日常审计的要术在手工记帐条件下,作为审计对象的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一般由几个部门或几个人分别控制,牵制性强,使于互相监督,而且各种会计资料都是可见性文字、数据记录,并要求严格按照统一的数据处理方式程序来进行。手工记帐若被修改,会留下蛛丝马迹,便于查找。因此进行审计时,有清晰的线索可寻。

但是,计算机记帐采用的是电磁信号的转换、数据输入、输出及存储介质化、舞弊者不仅可以操作计算机对数据资料和程序进行修改、复制甚至销毁,篡改后可立即消除有关信息,不留任何痕迹。由于数据处理程序化,集中化,在审计中即使发现可疑之处进一步追索也比较困难,这无疑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原有的手工审计方法也力不从心,而且外部审计也不能满足日常监督的需要、这些迫切需要利用内部审计优势,采用新的审计方法,适时开展审计,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

(三)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审计方法和审计线索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不懂计算机的审计人员,会因为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跟踪审计,会因为不懂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识别、审查其内部控制;会因为不懂使用计算机而无法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无疑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置身于单位内部,情况熟、信息灵、便于从事经常性审计工作的优势迎接挑战。

二、构筑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审计新模式

(一)构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实施后,除原由手工条件下的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保留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要求增加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控制制度的新内容,并强制或监督会计部门执行。以确保会计核算软件正常和安全运行,免遭天灾人祸的干扰破坏,向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会计信息。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内容:

1、机构及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会计核算软件正式使用时,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参与对原有的会计机构所做的调整,并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其岗位包括基本会计岗位和计算机系统岗。在机构调整时必须体现组织控制原则,即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地发现错误。特别是对系统管理员和系统操作员,不能由软件开发人员和维修人员担任,做到岗位职责权限分明,互相牵制。并且审核工作必须由专人负责,以把住整个帐务处理的核心与关键,规定只有通过审核的数据才能进人计算机处理,业务文件必须保留审核人员的签章。而且还需要一位不直接介入计算机处理的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查阅业务活动记录,对其进行检测。根据内部牵制原则和工作需要。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岗位可以在保证数据安全条件下交叉设置,并保持相对稳定。

2、操作控制操作控制是一项重要控制内容。如控制不严,容易造成对系统的破坏或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为防止利用计算机系统舞弊,审计人员对操作控制主要通过制定一套完整而严格明确的操作规程来实现。具体讲;

(1)权限控制:每个操作人员必须采用各自的密码运行自己所负责的会计核算业务,防止操作人员未经授权有意或无意进入系统从事本人业务范围以外的工作。

(2)严格遵守计算机操作程序。每个操作员要按会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完成系统各个模块的运行。

(3)遵守上机操作记录制度。认真作好操作记录、交接记录及运行日志,以便查找非法进入,明确责任,保证会计数据安全。

(4)系统管理员要定期检查机内软件和会计数据是否被他人非法修改,更换及破坏等。

(5)防止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规定机器的使用范围,规定软盘专用,备份盘的使用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计算机和软件进行病毒检查。3、系统维护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维护包括对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审计人员对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和控制。主要在于防止对会计核算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4、电算化会计档案资料的管理和控制电算化会计档案资料是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纸质凭证、帐簿和报表,以及各种磁性介质的数据资料。内部审计人员要着重对会计资料是否双份备份、异地存放,以及是否采取了防磁、防火、防潮措施进行审查和控制。并且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要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二)重筑内部审计新方法除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防止假帐真作,非法篡改程序等舞弊行为产生,还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利用计算机对会计帐务处理进行测试和检验。根据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不同阶段(单位运行或网络化)选用不同方法。常用的审计方法有:

1、计算机外部审计法计算机外部审计法是把计算机视为一种记帐工具,审计人员根据原始数据,通过手工操作或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运算,将处理结果与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输出对比,检验其是否正确的方法。这种审计方法并不涉及电子计算机如何记帐,如何运行处理,也不使用数据磁盘对计算机进行测试检查。所以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对计算机知识不太了解的内部审计人员可采用。但工作效率低,出现问题时很难确定是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还是操作人员,而导致非法帐务处理的问题。该方法仅适应于会计电算化的初期。

2、计算机检测审计法

(1)重新处理法。为审查计算机数据处理结果是否正确,使用原来的程序与数据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或监督下,重新处理一遍,看其是否与原来的结果一致的方法。其审核重点是审查操作运行情况,如果不一致要进一步查明原因,为分析评价提供依据。

(2)编程验证法。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帐务处理的流程按照审计要求设计、编制适于本单位计算机帐务处理过程检验的样本数据磁盘,审计人员只要将检测磁盘插人财务部门使用的计算机中进行检测运行,并将结果打印或显示出来,经过分析,推断出该计算机帐务处理程序是否准确与合法,其特点是从计算机内部对帐务处理运行过程进行审计,防止非法篡改。此种方法优于计算机外部审计法。

(3)计算机联网审计法。联网审计法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进行审计,它既为财务部门多机连接实施多功能帐务处理奠定了基础,也为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通过审计线路来检测财务部门计算机帐务处理的全过程,随时检查处理帐簿的正确性、合法性。这一方法在运作时需要在审计部门安装检测机,并采用专用审计程序随时检测,审计人员只需通过操作本部门与财务部门相联网的计算机便可对日、月、季及年度的各帐簿实施审计,这种方法具有不受时间限制,效率高的特点,并保证了审计的质量。

篇5

(一)手工条件下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面临改革,迫切要求职建立新的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使过去手工处理的大量会计信息变成了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在手工条件下由依靠复核来保证核算的正确性,变成了除必要的人工复核外,更重要的是依靠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来保证其正确性,在内部控制和管理方式上要求更为严格,其控制和管理的更为广泛,因而必须结合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特点,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审计线索的变化。使审计的内容更加复杂,这不仅增加了审计的难度,而且原有的手工审计也不能满足日常审计的要术在手工记帐条件下,作为审计对象的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一般由几个部门或几个人分别控制,牵制性强,使于互相监督,而且各种会计资料都是可见性文字、数据记录,并要求严格按照统一的数据处理方式程序来进行。手工记帐若被修改,会留下蛛丝马迹,便于查找。因此进行审计时,有清晰的线索可寻。

但是,计算机记帐采用的是电磁信号的转换、数据输入、输出及存储介质化、舞弊者不仅可以操作计算机对数据资料和程序进行修改、复制甚至销毁,篡改后可立即消除有关信息,不留任何痕迹。由于数据处理程序化,集中化,在审计中即使发现可疑之处进一步追索也比较困难,这无疑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原有的手工审计方法也力不从心,而且外部审计也不能满足日常监督的需要、这些迫切需要利用内部审计优势,采用新的审计方法,适时开展审计,以适应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三)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审计方法和审计线索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不懂计算机的审计人员,会因为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跟踪审计,会因为不懂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识别、审查其内部控制;会因为不懂使用计算机而无法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无疑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置身于单位内部,情况熟、信息灵、便于从事经常性审计工作的优势迎接挑战。

二、构筑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审计新模式

(一)构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实施后,除原由手工条件下的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保留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要求增加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控制制度的新内容,并强制或监督会计部门执行。以确保会计核算软件正常和安全运行,免遭天灾人祸的干扰破坏,向提供准确无误的会计信息。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内容:

1、机构及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会计核算软件正式使用时,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参与对原有的会计机构所做的调整,并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其岗位包括基本会计岗位和计算机系统岗。在机构调整时必须体现组织控制原则,即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地发现错误。特别是对系统管理员和系统操作员,不能由软件开发人员和维修人员担任,做到岗位职责权限分明,互相牵制。并且审核工作必须由专人负责,以把住整个帐务处理的核心与关键,规定只有通过审核的数据才能进人计算机处理,业务文件必须保留审核人员的签章。而且还需要一位不直接介入计算机处理的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查阅业务活动记录,对其进行检测。根据内部牵制原则和工作需要。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岗位可以在保证数据安全条件下交叉设置,并保持相对稳定。

2、操作控制操作控制是一项重要控制内容。如控制不严,容易造成对系统的破坏或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为防止利用计算机系统舞弊,审计人员对操作控制主要通过制定一套完整而严格明确的操作规程来实现。具体讲;

(1)权限控制:每个操作人员必须采用各自的密码运行自己所负责的会计核算业务,防止操作人员未经授权有意或无意进入系统从事本人业务范围以外的工作。

(2)严格遵守计算机操作程序。每个操作员要按会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完成系统各个模块的运行。

(3)遵守上机操作记录制度。认真作好操作记录、交接记录及运行日志,以便查找非法进入,明确责任,保证会计数据安全。

(4)系统管理员要定期检查机内软件和会计数据是否被他人非法修改,更换及破坏等。

(5)防止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规定机器的使用范围,规定软盘专用,备份盘的使用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计算机和软件进行病毒检查。

3、系统维护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维护包括对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审计人员对核算软件的管理和控制。主要在于防止对会计核算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止机病毒的措施。

4、电算化会计档案资料的管理和控制电算化会计档案资料是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纸质凭证、帐簿和报表,以及各种磁性介质的数据资料。内部审计人员要着重对会计资料是否双份备份、异地存放,以及是否采取了防磁、防火、防潮措施进行审查和控制。并且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要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二)重筑内部审计新除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防止假帐真作,非法篡改程序等舞弊行为产生,还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利用计算机对会计帐务处理进行测试和检验。根据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不同阶段(单位运行或化)选用不同方法。常用的审计方法有:

1、计算机外部审计法计算机外部审计法是把计算机视为一种记帐工具,审计人员根据原始数据,通过手工操作或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运算,将处理结果与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输出对比,检验其是否正确的方法。这种审计方法并不涉及计算机如何记帐,如何运行处理,也不使用数据磁盘对计算机进行测试检查。所以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对计算机知识不太了解的内部审计人员可采用。但工作效率低,出现时很难确定是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还是操作人员,而导致非法帐务处理的问题。该方法仅适应于会计电算化的初期。

2、计算机检测审计法

(1)重新处理法。为审查计算机数据处理结果是否正确,使用原来的程序与数据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或监督下,重新处理一遍,看其是否与原来的结果一致的方法。其审核重点是审查操作运行情况,如果不一致要进一步查明原因,为评价提供依据。

(2)编程验证法。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帐务处理的流程按照审计要求设计、编制适于本单位计算机帐务处理过程检验的样本数据磁盘,审计人员只要将检测磁盘插人财务部门使用的计算机中进行检测运行,并将结果打印或显示出来,经过分析,推断出该计算机帐务处理程序是否准确与合法,其特点是从计算机内部对帐务处理运行过程进行审计,防止非法篡改。此种方法优于计算机外部审计法。

(3)计算机联网审计法。联网审计法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进行审计,它既为财务部门多机连接实施多功能帐务处理奠定了基础,也为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通过审计线路来检测财务部门计算机帐务处理的全过程,随时检查处理帐簿的正确性、合法性。这一方法在运作时需要在审计部门安装检测机,并采用专用审计程序随时检测,审计人员只需通过操作本部门与财务部门相联网的计算机便可对日、月、季及年度的各帐簿实施审计,这种方法具有不受时间限制,效率高的特点,并保证了审计的质量。

篇6

同学们每人都暗暗地写了一个数。

浩浩写的是 851 。便问:“接下去怎么办?”

魔术师说:“用三位数,将数字颠来倒去,不许重复出现,最多能组成多少数?”

大家又紧张地写起来。

浩浩先是按原来从左往右写了: 851 、 518 、 185 ,之后再按原数从右往左写了 158 、 581 、 815 。他这样有顺序地写,自然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便十分自信地大声说:“可以组成 6 个数。”

“是的!”魔术师说,“只能组成 6 个,多了肯定有重复的,少了肯定有遗漏的。现在你们再把这 6 个数加起来,得出的数,再用原来三位数的数字和去除,算好后,得出的商你不要说出来,我来告诉你!”

大家直犯疑,咱们全班几十个人,写了几十个数,你能知道每个人的得数吗?

魔术师见大家疑惑的神情,便十分自信地说:“你们尽管各自计算吧!待会儿就知道我的神机妙算是名不虚传的。”

浩浩的计算结果是:

( 851+518+185+581+581+815 )÷( 8+5+1 ) =3108 ÷ 14=222

魔术师见大家已经停笔等待,便说:“你们应得的商都应该是 222 ,否则就错了!”话音刚落,只见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十分惊诧,商果然都是 222 。

除了不准有 0 参与,众人的数都是随意写的,魔术师是怎么知道的呢?你能揭开其中的奥秘吗?

会场上的握手

五位老朋友A、B、C、D、E在会场上见面,互相握手问候。由于会前时间有限,他们之间,A和4个人握了手,B和3个人握了手,C和2个人握了手,D和1个人握了手,会议就开始了。

在会前的这段时间里,E和几位朋友握过手呢?

思考和分析:

在纸上画5个点,分别在各点旁边标注字母A、B、C、D、E,表示这五位朋友。哪两位朋友互相握过手,就在相应的两点之间连一条线。

A和4个人握了手,所以A点和另外4点各有一条线相连。

D和1个人握了手,所以从D点只有一条线引出。现在已经有了D和A的连线,所以D点和其他3点都没有线相连。

篇7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22-02

一、实施预算控制活动审计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预算(以下简称:高校预算)是国家整体教育经费预算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高校预算的控制与管理,不仅仅是学校本身财务管理的职责所在,更是国家整体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根本要求。因此,加强高校预算控制与管理,积极实施对预算控制活动的全方位审计,对于保证合理筹措、分配和使用k学资金,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和促进高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障国家教育经费宏观调控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实施预算的控制与管理,有利于完善高校财务收支及经济业务活动监督管理,更加有效保障了学校各项资金的规范化使用。实施预算的控制与管理,有利于加强国家宏观政策指导层面的调节控制,充分明确国家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实施预算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的约束性,增强了学校预算管理的责任。

二、预算控制活动审计的业务流程模式

高校预算控制活动审计是依据学校整体预算程序来进行的,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等方面控制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或意见。

(一)预算编制

高校预算编制环节控制活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预算编制内容、方法及原则性等方面进行审查。

1.预算编制内容包括业务预算、投资预算和筹资预算。预算编制内容审查应着重关注编制的学校预算是否完全符合当时学校整体发展规划需求、教育事业经费要求、投资和筹资计划以及重大项目决策需要。按照预算管理规定,在编制业务预算时,学校各部门应当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工作重心等方面进行预算编制;在编制投资预算时,应当考虑从大局出发,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和风险控制要求,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及民主决策并经学校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后,方可进行合理安排投资资金及投资结构,必须严格控制投资风险;在编制筹资预算时,应当从单位整体发展为前提,合理布局筹资计划,合理安排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审慎选择筹资方式,确保获取最低筹资成本,严格控制财务风险。

2.预算编制方法、原则的审查应当重点检查学校财务部门是否制订有预算编制手册并发放给学校各预算部门,查阅预算手册是否为编制预算起到了实质性的指导作用,是否对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提出了明确规定,是否能够保障学校预算编制做到依法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审计人员应当重点关注学校预算是否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要求,是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进行编制。

3.了解学校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公开性。审计人员应当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预算编报质询制度,即由预算编制单位(财务部门)向学校预算领导小组、预算工作委员会等专设机构就编报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及阐述。对于经审批通过的学校预算,是否通过学校发文方式和校园网公告等途径向全校的教职员工公开。

(二)预算执行

审计人员对高校预算执行环节控制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审查预算执行制度建设情况、预算收入情况、预算支出情况。

1.审查学校是否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是否明确学校内部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按照有关规定,预算执行一般在单位负责人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

2.对于预算收入情况的控制活动,主要是审查学校是否将各项收入纳入预算范畴,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是否采取相关措施及办法来确保学校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到位,有无存在隐瞒、截留、挪用、拖欠收入等问题或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等情况;各项收入是否均符合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各项收费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有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事项发生;有无通过应付及暂存、代管项目等过渡性会计科目长期挂账隐瞒收入或直接列收列支等情况;各项收入核算和管理是否符合会计法规及财务制度的规定要求。

3.对于预算支出情况的控制活动。主要是审查学校各项支出是否根据预算标准执行,是否按照授权审批程序拨付,有无擅自调整预算项目额度的现象存在,有无出现大额支出项目手续不健全、操作不合规的情况发生,审计人员还应关注及分析重大支出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状况,重点审查学校有无违反“八项规定”和“三公”经费行为以及损失浪费的现象存在。

(三)预算调整

为了保障学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予调整预算,特别是对于那些本来可以估算到的费用开支,但由于工作疏忽未列入预算的,不能够随便同意补报预算。因此,高校预算调整控制活动审计,最主要的是关注职能部门是否严格按照《预算法》要求加强对预算调整的控制,对于个别确需调整的预算项目是否按照学校规定程序进行调整方案的相关论证及审批手续,并按规定报学校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备案审查。

三、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分析

审计人员通过对学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控制活动的执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比较单位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及其与计划相比有何差异,原因何在。了解单位为了确保完成预算,均实施了哪些加强管理及增收节支的措施和办法,这些措施和办法是否均合法合规并有效。认真分析单位各项收入和些支出是否真实合法,会计核算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存在违规操作的情况。评价单位预算执行的效果性。通过运用有些指标的完成情况,如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生均支出增减率等,再加上对财务绩效指标综合系统分析,真实评价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

对于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审计人员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单位预算管理。

四、提高审计质量,加强预算控制活动管理

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必须围绕工作特点,抓住审计重点进行审计。

首先是抓住热点问题。即社会普遍关注的、师生员工反响较大的问题,比如教育项目收费问题,要尽可能加强审计的监督力度,浪嗳险娌榇τ泄亟亓簟⒁瞒、转移、挪用预算收入的违法违纪问题。

其次是抓住难点问题。在审计过程中,一是要审计预算批复的及时性,更加有效促进财务部门严格执行《预算法》;二是要审计预算调整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更加严格执行学校预算管理规定;三是要审计预算是否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项目,更好要求做到细化预算和增加预算透明度。

再次是抓住疑点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把查明财务资料真伪作为突破口,从中发现疑点;二是转变审计工作思路,注重从重要环节挖掘疑点;三是对大额资金去向进行跟踪审计,从资金使用中发现疑点。

最后是坚持点面结合。实施审计中坚持点面结合,即以财务部门具体执行预算为点,以学校整体预算单位为面,认真做到以点带面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加大内部审计的范围和空间,充分发挥高校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五、结束语

在我们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注重收入、轻视支出”,“注重分配、轻视管理”情况发生。这些年来,有些高校为了提高本单位科研方面的政绩,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争取科研项目资金上,但却缺乏对专项经费使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评价,从而导致了办学成本加大和公共资源浪费。因此,在实施对预算控制活动的审计时,不仅要关注预算资金用得“对不对”,即合法性,更要关注预算资金用得“好不好”,即效益性,这不仅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对审计的客观要求,也是发挥审计效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务司.教育内部审计规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朱清.高校审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3] 周庆西.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分析与审计应对[J].中国内部审计,2012(11)

[4] 张国英.论加强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事业财会,1999

[5] 李水芳.高校教育审计必须把握的重点.审计与理财,2008

[6] 吴翔宇.高等院校预算管理的探讨.大连大学学报,2005

[7] 张玉昆,朱华.浅析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会计师,2013

篇8

一、决算审计要强调提前介入

决算审计的提前介入,与原来的开工前审计有着本质的不同,开工前审计主要是对工程进行政策性审计,资金是否到位?各项报批手续是否完善?目前,这项审计已经不再作强制性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建设主管部门对工程开工前进行行政许可,这里所说的提前介入,是指在工程招标阶段,决算审计人员参与其中的工作,从而在控制工程造价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图纸审核和图纸交底阶段

在这个阶段,决算审核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熟悉图纸,尽量把图纸中有关计价的内容全面了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确定是否可以完成准确计价。这一阶段主要的问题是图纸中表述不清楚的或未做表述的,决算审核人员一定要及时纠正或做出详细的表述。如工程设计中,有些图纸对外墙面砖的规格图纸中没有明示,只提供相应的标准图集做法,而标准图集中只提供做法、施工程序和施工材料,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涉及材料规格,因此,这种情况对招标文件而言就会造成表意不准,会给有的投标单位造成可乘之机,在投标报价中标明套用造价低的规格或已经淘汰不用的规格,到后期施工时造成甲方不得不变更,并以图纸或清单未涉及为由要求调整造价;再如,有些分部分项工程,多数图纸中一次设计往往达不到施工深度,需要有资质的单位二次设计,二次设计最好在招标前完成深化设计,否则,就会导致报价的差异,如外墙花岗岩幕墙,一次设计中由于深度不够,后期施工中,变更就非常难控制,像角钢龙骨防锈这样一个看起来非常小的问题,差异也非常惊人,按刷红丹防锈漆两遍和表面热镀锌两种处理方法比较,差价就会达十几倍之多,同时,也会造成投标的标准不统一,各单位之间的报价没有可比性。因此,在图纸审查阶段或交底阶段一定要给出所有的做法详细而明确的表述,图纸深度一定要达到施工要求,一方面给各投标单位创造一个公平的投标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后期变更。

三、工程招标、标底审核阶段

做好这一阶段的审计关键是对清单和投标报价的审核。清单计价下的招标,准确地工程量计算是前提,准确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工程量数量的准确,既不能少算或漏算,也不能多算或重复计算,二是子目内容的全面,包括子目类型要全,不论数量多少,应该出现的子目都要出现;在子目说明中,包含的内容一定要全面,表述要到位,要逐字推敲,力争不要出现漏洞,也不能随意删减、省略,更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这种表述中已经包含了某种做法”。

四、合同签订阶段

合同签订前,必须认真斟酌合同中关于变更调整价格的条款,做到防患于未然。现行格式合同中,对于涉及工程量变更的几种情形,调整价格有明确的规定:

1.合同中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据合同中已有的价格变更合同价款。

2.合同中只有类似的变更工程的价格,可以参照类似价格变更合同价款。

3.合同中没有适用于或类似变更工程的价格,由承包人提出适当的变更价格,经工程师确认后执行。

但在实际执行中,情况要远比合同中规定的复杂,如合同中已有的项目变更,变更量过于大,价格如何调整?合同中一般都有工程量增加(减少),单价应适当下调(上涨)这样的合同条款,真正实施时,会引起执行困难,工程量增加(减少)多少可以下调(上涨)?下调(上涨)的幅度是多少?工程量增加(减少)与价格下调(上涨)是否一种线性关系?,像这样笼统的表述对后期变更造价调整没有丝毫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目前建筑市场并不完善,清单计价刚刚开始实行的情况下,许多施工单位为获得更大的利益,利用和业主掌握的施工成本方面信息的不对称,漫天要价,在工程量减少时尽量多的提高价格,在工程量增加时则不同意降低价格,总有各式各样的理由,使事情的复杂程度大大的增加。如果决算审计人员在签订合同时就在条款中明确规定:清单中已有或类似的项目增加(减少)的比例超过n%,则双方应协商调整价格,调整幅度m%,该子目最低下降或增加幅度是多少。这样的条款可执行度就大大增加。同时,对于清单中没有涉及到的项目变更,定价原则要明确,建议采用套用定额或综合定额法,再优惠一定的比例,这样双方都可以接受;或采用市场询价法,但必须事先有约定,否则,施工单位就会以个体单位成本原因增加报价,双方协商难度非常大,最后往往是业主不得不接受不合理的价格。

五、施工过程中,决算审计要严格审核

工程施工中,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变更的多少和程度,但工程变更往往会导致清单子目中的施工内容和施工程序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在签证中一定要注意,如某装饰工程,由于后期增加了设备,导致原屋面网架荷载不足,经专业设计单位设计后,业主要求施工单位对网架进行加固处理,施工单位在报送变更价格时,包含了网架安装和满堂脚手架费用,从变更本身来看,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和原来的清单报价比较,就会发现,原报价中吊顶子目中已经包含满堂脚手架的费用,实际上脚手架是重复计算。那么,如何做好常见工程变更的审核?

1.注意核对工程变更

一般来说,项目变更时,对于变增的变更,施工单位都及时要求变更函,但对于变减的工程量,施工单位并不积极,这就要求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能及时给出变更文件。对于既有变增又有变减的情况,就要十分注意,变增的工程量中是否已经扣减了相应的变减的工程量?如某工程将走廊铝合金格栅灯调整为普通吸顶灯,施工单位在变更签证中只是提到增加走廊吸顶灯,没有扣减相应的格栅灯,如果不到现场或在图中核对变更,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2.单纯的材料变更,一定要充分了解材料价格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单纯的材料价格变更是很常见的,如材质变更、质量等级变更、规格型号变更,这类变更的关键是材料价格的确定,一定要对市场行情有足够的了解、货比三家,要亲自去市场,亲自去询价。如某工程用电线,原设计是铝线。施工中调整为**牌的铜芯线缆。施工单位在变更时附上该厂家的公开报价单并在此基础上优惠5%,经决算审计人员仔细了解市场后,发现在同等采购规模下,公开报价可以优惠30%,后来与施工单位核对,施工单位不得不承认高报价,按照决算审计人员的意见进行了调减。而大多数材料,鱼龙混杂,同一品牌下的产品有不同的档次,同一档次的产品由于品牌不同,价格千差万别,因此,对材料的了解是为这类变更签证把关的关键所在。

3.对于清单中没有的项目定价,双方要协商确定

对于清单中没有的项目的变更,价格要双方确定,定价原则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小型变更或单纯的人工变更,以计日工单价的形式确定。

(1)市场上产品竞争比较激烈,价格机制比较完善的,可以采用市场询价、加权后确定,对于这类定价,一般不建议业主选用市场询价中得到最低价作为价格变更的依据,这样相当于鼓励、纵容或逼迫施工单位采用低质低价或假冒伪劣产品。

(2)采用新技术或新工艺或市场价格竞争少的项目,最好能套用定额确定价格,定额中没有此类价格的,可以会同施工单位分别估算出人工、材料、机械台班费用,然后组价形成新的价格。

在工程竣工决算中,要仔细做好最后的把关。

六、决算中的注意事项

在定额计价模式下,这一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决算审计人员这一阶段也开始介入,几乎所有的工作量都集中在这一阶段。但在清单计价模式下,如果决算审计人员提前介入,竣工决算的工作量就不是很大,但决算中依然要注意:

1.工程变更签证单必须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盖章签字认可,任何一方缺少手续都不能进入决算,此外,对于变更中内容不全或没有工程量和工程内容只有金额的签证也不能进入决算;没有形成书面资料的口头承诺更不能进入决算。

2.仔细核对签证变更单,特别是那些单纯扣减工程量工作内容的签证单,施工单位是否进入了决算,是否进行了全面的扣减。此外,还需注意的是那些既包含变增又包含变减的签证单,如果变增的金额少于变减的金额,在造价中是否进行了调整,该签证单是否按实进入决算进行计算。

篇9

在日常黑盒测试模式中,我们要根据用户需要,展开相关环节测试,确保其输入关系、输出关系、用户需求等满足,确保其整体测试体系健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其外部特性的影响,在黑盒测试模式中,其普遍存在一些漏洞,较常见的黑盒测试问题主要有界面错误、功能的遗漏及其数据库出错问题等,更容易出现黑盒测试过程中的性能错误、初始化错误等。在黑盒测试模式中,我们需要进行穷举法的利用,实现对各个输入法的有效测试,实现其程序测试过程中的各个错误问题的避免。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合法输入进行测试,还要对不合法输入进行测试。完全测试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多使用针对性测试,这主要是通过测试案例的制订来指导测试的实施,进而确保有组织、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软件测试。在黑盒测试中,我们要做到能够加以量化,只有这样才能对软件质量进行保障,上文中提到的测试用例就是软件测试行为量化的一个方法。

在白盒测试模式中,我们需要明确好其结构测试问题及其逻辑驱动测试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问题。通过对程序内部结构的测试模式的应用,可以满足当下的程序检测的需要,实现其综合应用效益的提升。在程序检测过程中,通过对每一个通路工作细节的剖析,以满足当下的通路工作的需要。该模式需要进行被测程序的应用,利用其内部结构做好相关环节的准备工作。进行其整体逻辑路径的测试,针对其不同的点对其程序状态展开检查,进行预期效果的判定。

二、计算机软件的深入应用

1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应用过程中,其需具备几个应用阶段,分别是程序设计环节、软件应用环节及其软件应用环节,通过对上述几个应用环节的剖析,进行当下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理论的深入剖析、引导,从而确保其整体成本的控制,实现软件整体质量的优化,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实现该学科的综合性的应用。在软件工程应用过程中,其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比如管理学、系统应用工程学、经济学等。受外部影响条件限制,软件开发需要经过几个应用阶段。软件开发中的三个阶段。通过软件工程这种方式,对软件进行生产,其过程和建筑工程以及机械工程有很大的相似性,好比一个建筑工程自开始到最后往往会经历设计、施工以及验收这三个阶段,而软件产品的生产中也存在着三个阶段:定义、开发以及维护。当然,在建筑工程及软件的开发阶段也存在着一些不同,比如,建筑工程的设计蓝图一旦形成之后,在其后续的流程中将不会有回溯问题,而在软件开发工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经历一次或多次的修改及适应回溯问题。

通过对应用软件开发模式的应用,可以满足当下的计算机开发的需要,比如对大型仿真训练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这需要实现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进行应用软件的整体质量的优化,根据软件工作的相关原则及其设计思路,实现该工作环节的协调,实现其综合运作效益的提升。在该种软件开发模式中,我们要进行几个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比如生命周期法、自动形式的系统开发法等。在生命周期法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明确下列几个问题,从时间的角度对软件定义、开发以及维护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几个小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开始及结束的时候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这些标准是指在阶段结束的时候要交出质量比较高的文档。在软件定义过程中,我们主要是确定软件开发总目标、工程可行性以及开发过程中应使用的策略及必须实现功能等。软件的定义又可以分为稳定定义、可行性研究以及需求的分析。软件开发则是由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以及测试这几个部分。

2 通过对原型法的应用,来满足当下工作需要,软件目标的优化需要做好相关环节的工作,实现其处理环节、输出环节及其输入环节的协调。在此应用模块中,要按照相关方法进行系统适用性、处理算法效果的提升,实现对上述应用模式的深入认识。这需要研究原型的具体模式,工作原型、纸上原型等,利用这些模型可以就软件的一些问题展开解决。至于工作原型则是在计算机上执行软件的一部分功能,帮助开发中及用户理解即将被开发的程序;而现有模型则是通过现成的,可运行的程序完成所需的功能,不过其中一部分是在新开发基础上改善。在利用原型法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对系统基本要求进行确定阶段、建造原始系统阶段等。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数据量在近年来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跨入了大数据时代。我国各行业都积极应用了云计算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如电信、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已经投入实际应用,审计领域也应与时俱进,尽快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本文以供电企业为研究标的,结合电力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和构建一个适合供电企业的“云审计”框架。

一、关于云计算与云审计的基本概念论述

“云计算”一词源于Google等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处理过程,于2006年在国际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给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云审计”是基于云计算而产生的,可以认为“云审计”就是在审计工作中运用云计算的概念和技术。“云审计”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审计工作为服务目的,“云审计”的应用是为了使审计师减少简单的计算劳动,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以云计算为技术手段,利用云计算技术升级和优化现有的审计方法。

随着近年来供电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服务器的后台数据也越来越多,而审计师配备的个人电脑是无法满足检查这些数据的需求的。数据库中一个简单的操作指令可能都要在个人电脑上花费十几分钟甚至数个小时。而“云审计”技术却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云审计系统的框架构建

(一)云审计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云审计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国际上暂时还没有给出一个比较准确和完整的定义。为方便研究,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现状和审计实际应用,对云审计系统的概念进行初步阐述:云审计系统是基于所获得的数据,根据审计对象的基本特性,通过设定计算、判断和限制条件建立数学或逻辑表达式,用于对审计目的进行验证的过程。云审计系统主要有五个特点:

1.审计网络自助服务。审计自助服务免去了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在数据获取上的沟通,使审计师能自行获取所需数据,并设定疑点检查条件;2.高带宽网络。多个审计师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获取同样的数据,在网络速度上不会受到影响;3.审计数据资源池。审计师可以将得到的所有数据上传至“云端”,形成审计数据资源池,共享给有相关权限的其他审计师;4.审计弹性架构。使审计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权限认证后登陆系统获取资源;5.可度量服务。为审计系统提供自动化的监控,并记录审计师的工作过程,包括审计方法、程序和证据获取手段等[1]。

(二)云审计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在理论基础方面,国际上关于云计算系统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完备,国内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也十分迅速,为云审计系统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在技术方面,实施云计算的各种技术方案体系已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投入应用,供电企业的审计信息化也有相当坚实的基础,完全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在云计算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成本方面,云审计系统的部署费用并不高昂。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现有条件加以升级和改造,不需要全部更换。用户端也不需要更换新的设备,凡是能打开浏览器的电脑、平板电脑甚至智能手机都可以登陆云审计系统[2]。

(三)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

基于大数据背景,云审计系统可以将各供电企业的审计数据整合为海量的审计资源池,构成审计数据的采集、导入、分析、展示平台,使审计业务流程转化为数据处理过程。

1.云审计系统的数据采集

云审计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必须非常全面,充分考虑审计数据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异构性。常见的数据采集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复制采集,从被审计单位导出数据库信息或整个数据库的备份,用移动硬盘或U盘拷贝的方式,上传到云审计系统进行处理;另一类是在线采集,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系统制定标准的数据接口,不间断地连续采集业务数据,实现对业务流的动态监控。在线采集方式具有时效性强、响应速度快的优点,今后将成为主流的数据采集方式[3]。

2.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导入

在供电企业各类业务系统的海量数据中,数据之间的结构和类型千差万别。在进行分析之前,应先将这些数据有效地导入系统,把重要数据如重要指标、近期变化数量等置入高性能存储器中,把不常用的次要数据置入一般存储器,并去除不需要的冗余数据。

3.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分析

云审计系统中集成了大量审计分析程序,利用分布式计算集群对海量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和分类统计,以满足审计师的分析需求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审计分析程序的可构造性。各种审计分析程序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给审计师,可以进行任意调整。二是注重对数据的全面分析。在大数据处理时代,抽取样本检查和全部数据检查这两种方式,在云审计系统面前的区别,只不过在时间上相差数秒钟或数分钟而己。三是注重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在以往的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工作数据的检查,只是对特定的业务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复核[4]。

4.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展示

数据展示将实现可视化,能够直观地将数据的特点、变化和疑点呈现出来,将难以阅读的原始数据转变为界面清晰、易于理解的图表。进而使审计师能够与这些能讲故事的数据进行交流,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多维度分析,从中找到审计问题出现的基本规律和深度原因。

参考文献:

[1]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篇11

一、云计算技术

近年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发展迅速,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云计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预计云计算的全球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2410亿美元。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作为一种模式,提供了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随需应变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计算资源(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共享池的能力,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供应并释放,使得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的交互降到最低。

二、云计算服务模式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包括三种,分别是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简单地说,SaaS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PaaS 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应用程序运行平台服务,IaaS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三、云计算服务模式的专利申请分析

本文对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了检索、统计和分析。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仅以2013年之前的数据进行统计。

3.1专利申请量年度分布

图1示出了云计算服务模式的专利申请在各个年度的分布情况。2005年起开始出现SaaS相关专利申请。2005年至2006年是SaaS相关专利申请的起步阶段,每年的申请量仅有几件。2007年到2008年期间,专利申请量缓慢增长,每年有十几件的申请量。自2009年起,SaaS技术专利申请进入快速增长期,申请量开始大幅度攀升。2012年的SaaS专利申请量接近百件。之后,专利申请进入平稳发展期。

PaaS与IaaS的相关专利申请起步较晚,直至2009年才开始有相关的专利申请。2011年专利申请量开始迅速增长,2012年之后进入平稳发展期。可见,PaaS与IaaS的专利申请起步时间晚于SaaS,PaaS与IaaS的专利申请数量一直少于SaaS,但近几年PaaS与IaaS发展迅速,有赶超SaaS的趋势。

3.2 SaaS服务模式相关专利申请分析

在SaaS服务模式下,提供商将运行在云基础设施上的应用提供给消费者使用,消费者可以通过类似Web浏览器的瘦客户端界面,在各种客户端设备上访问这些应用。

对SaaS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统计,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有IBM、SAP、爱立信、ORACLE、NEC等。IBM 作为全球云计算技术的领军企业之一,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研发,并积极进行专利布局。

3.3 PaaS服务模式相关专利申请分析

在PaaS服务模式下,消费者使用提供商所支持的编程语言和工具,将自己创建或获取的应用部署到云基础设施上。

对PaaS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统计,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有RED HAT、ORACLE、曙光、IBM、惠普等。RED HAT正处于从顶级Linux企业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该公司在PaaS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3.4 IaaS专利申请分析

在IaaS服务模式下,向消费者提供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础计算资源,从而消费者可以在其上部署和运行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在内的任意软件。对IaaS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统计,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有IBM、惠普、华为、NEC、富士通等。值得一提的是,IBM公司在SaaS、PaaS和IaaS各个服务模式的专利申请量均比较靠前,已经逐步形成了全线开花的产品线,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

四、总结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持续稳步增长。相对于PaaS和IaaS,SaaS是云计算领域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服务模式。SaaS的专利申请量远大于IaaS和PaaS,目前仍然是专利申请的热点。由于IaaS和PaaS的专利申请起步不久,相关技术领域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建议我国企业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探索SaaS、PaaS和IaaS等多种服务模式的应用,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积极进行专利布局,减少产业化道路上的专利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