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1 12:32: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面对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在提升教学理念的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随着改变。例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安排有“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等内容(八年级起编排为“思考”、“交流”、“尝试”、“探索”等栏目),这些内容都让师生耳目为之一新。我觉得,充分运用和把握好“读、想、试、议、做”等教学环节,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较好地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都很喜欢“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这些栏目内容,每当教学过程中涉及这些内容,学生都十分兴奋,思维都活跃了起来,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主动参与到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合作,并自觉地发挥着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索的主导作用。每当这时,我真切地感觉到,学生真正被从“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了,这时,他们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反对注入式,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教学氛围下,已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
一、“读一读”:引导阅读,感受“读”中求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大纲指出:“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局部的。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看清局部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局部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某种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才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及时进行复习和总结,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由此可知,“读一读”不仅是落实课堂教学环节所必须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重视对“读一读”教学环节的落实,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如今,不少学生家长都抱怨孩子们不愿看书、不会看书,尤其是不喜欢看数理化等理科类书本,甚至我们很多教师也指责学生存在着这一不足。因此,重视“读一读”的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都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读一读”,通常是介绍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内容,它所体现的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而且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准备有关的阅读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如,我在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出示以下阅读题让学生阅读: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设计安排这样的阅读内容给学生阅读,我并不是站在“教”的角度,希望通过“阅读”环节急于去“灌输”新知,而是让学生的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交流阅读体会、提问、评估等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把培养阅读能力和兴趣渗透于其中,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通过自己的认真阅读,获取知识的乐趣。
有时,我还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我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比如,在学习对顶角时,我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集体研读“读一读”材料“小孔成像”,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对顶角的数学概念,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既体现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此外,课本配合本章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还安排了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这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阅读”材料,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不无帮助。
二、“想一想”: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新教材编排的“想一想”毫无疑问地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
“想”,即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想一想”的教学,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想一想”的好习惯,通过“想”的过程,发展思维能力,体会和感悟数学道理。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鼓励他们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多想一想,不要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想一想”,无形中给课堂营造了一种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这也正是教材的精髓所在。
三、“议一议”:引导讨论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开展讨论、交流,达到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是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议一议”,体现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呼唤教学民主,强调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教学中通过留意观察学生对“议一议”活动的参与情况,发现每当教学步骤进行到“议一议”时,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经常为了争论某个问题的是与非、对与错而出现“找老师评理”的现象。如,七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7.5节),教材编排了三个“议一议”,其中的第三个“议一议”:“五边形剪去一个角,将得到几边形?此时,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有什么变化?”按理,学生已经知道“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和“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结论,为什么教材还要在此处再安排“议一议”?很明显,教材设置这个活动的意图,是为了使学生巩固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多边形内角和随多边形的边数的增加而增大;而改变多边形的边数,多边形的外角和始终等于360°。我将学生3、4人分组(自己也加入到一个组参加学生的讨论),对问题展开讨论。可是,活动刚开始不久,就发现有几个小组报告说讨论结束了(答案都不完整),而有几个小组却组与组之间为问题的答案不同发生了争论。讨论结束,我有目的地指定几个小组在全班交流。交流中,我发现不但发言的学生讲得认真,而且听的同学也都十分专注。尽管有的学生的发言还不太连贯、到位,但是,我觉得,通过这个“议一议”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活动中渗透的“分类讨论”思想,把枯燥的知识数学知识学活了。
“议一议”有利于培养学生讨论问题、交流学习体会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讨论习惯,特别是一些开放性问题、一些需要归纳出方法和规律,以及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感受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试一试”:引导主动探索,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试一试”内容的编排,给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挥了指导和引领作用。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去试、去探索,是新教材对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初涉代数的抽象性概念和几何的空间想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引导他们从“试一试”的活动中逐步养成主动探索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七年级3.1字母表示数中的“试一试”第5题,从“观察下面月历涂色方框中的4个数有怎样的关系”拓展到“用字母a表示涂色方框中的1个数,试求其余3个数”的问题。已知4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当用字母a表示一个数后,其他3个数与a的关系怎样?这时,学生们的兴致都很高,认真地对其他3个数进行了推测,写出了用a表示其他3个数的代数式。在此基础上,师生互动,分析课本中卡通人所说的“这种表示对月历中类似的方框都适用”的意义,揭示出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意义。
学生对于“试一试”都兴趣盎然,在不断的尝试中思维得到了拓展,并在乐趣中发现数学,掌握规律。对于“试一试”的教学,首先要鼓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敢于去试,不怕失败;同时,教师在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要注意指导学生“合情”、“合理”地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试、去探索;要灵活使用新教材,主动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不断进取。
五、“做一做”:指导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做”数学,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大纲指出,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我一直从教小学数学,但多少年来在学校教导处兼管科学教学,经常参与科学老师们的研讨活动,研读教材、探讨教法、寻求发展。我很喜欢科学教课书的编写,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内容丰富。每一课的主题探究,书中没有现成的结论,要通过学生自己去猜想、实验、探究、观察、发现、归纳等,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学生上科学课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当时我心里就踹磨着,什么时候数学课本也像科学教科书这样编写那就好了。好在新课改数学课本的编写已经向这方面发展了。以前教材中结论、计算、应用题例题等都写得完完整整,现在书中留了布白,给学生思考、填写,学生有了机会,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天地。
2004年学校成为第一批常州市“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我便参加“做中学”课题,把“做中学”在科学中的理念,延续应用到数学教学当中,感觉非常好。2008年,我又参加了“做中学”推广运用课题:“做中学”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该课题被批准为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几年的实践感到学生收益匪浅,成效显著,学生在学习态度、方式、能力等方面均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数学探索――我要动手探究体验
“做中学”刚开始阶段,记得课堂里让学生去做,学生不知道做什么?从哪儿做?怎样做?你看我,我看你。只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去做。逐步地发展到小组里讨论出“做”的方案,再分工合作,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做一做、填一填,仔仔细细地观察,新奇的发现。学生更多的是快乐,变得越来越有自信。慢慢地由原来的认真听课为认真动手做,自主探究;从单一的一问一答,变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是等、靠、要,课堂里发言成了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害怕自己说错了难为情;甚至把没被教师叫到发言当作是幸运的。现在课堂里各抒己见,生怕自己的发现被同学抢先说了,积极展示自己的风采,常常为一种观点而争辩。
例如,在认识圆柱体的侧面时,以前是看教师做,得到圆体侧面是一个长方形。现在,人人动手,有做圆柱体的,有折圆柱体盒子的,再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课堂里热闹开了。这个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侧面展是长方形。”另一个小组发言说:“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还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是不规则图形。”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动手研究研究,一番探索体验后,各小组开始交流。有了实践体验和思考,就为发言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纷纷拿出展开图形,摆出理由。小组的精彩发言出乎了我的预料:“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都可转化成长方形,书上结论精辟。”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我体味到“做”所产生的学习方式变化,所带来的数学课堂变化。
再如,在学习“方程单元等式的性质二”时,一位学生提出:“不等于0的数,是不是指同乘同除以都要不等于0的数?”当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呢?”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同意两个意思都有,一是同意同时除以时0除外,极少学生拿不定主意。这时我及时给予引导,大家写几个等式试试看,举举反例来研究一下,学生们在“做”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只是指等式两边同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做”的过程中理解,在争的当中明辩,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学生体会到一种,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数学思维――深层次挖掘提炼
“做中学”在数学中的应用,从不会做到会做,从怕说到想说、抢说,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但我认为不能停留在“做”的形式上,要让“做”得到提升,让学生真正感受并获得深刻认识。通过实实在在地“做”去感悟、去探究、去观察、去发现、去归纳,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三、态度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堂中发现以前一些学生不是不发言,就是分心走神,小声讲话,做小动作,学生要讲、要动。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做自己的事,那么做起来就特别带劲,还十分认真、尽力,学生必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课题刚开始实施阶段,上数学课布置学生带操作材料,确实是只有几个人带,我心里在为他们着急。现在课中需要用材料时,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准备,就等你给机会他们做。你看现在课中填写的表格,比以前认真;内容不像以前那样大多相同,而是内容丰富多彩,有创意,把自己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归纳得到的都填写在表格内,且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的过程,由以前无目的“玩”,变得有目的有计划,好似一个个小科学家在做精细的实验,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变得有责任心、有信心积极性高,兴趣浓。也正是我们所要培养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85-01
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环境中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切实地“动”起来,勇敢地“站”起来。
一、让学困生“说”出来
1、语言诱导 模仿开始
教师充满鼓励性的语言对学困生来说非常重要。如:“刚才这位同学讲得真好,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同时给学困生送去充满期待的眼神。“像他这样说一说”是一个模仿发言的要求,并不难,对不敢发言的学困生是表达的最好机会。教师可以分别请几个学困生说说,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如:“你说得也很棒!”、“说得好,声音很好听,下次发言能让最后一个同学也听清楚,就更好了!”鼓励中隐含着期望,令学困生感到振奋。
二年级,我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先请学生自己分析,同桌相互听一听。交流时,请说得好的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分析,再请学困生站起来说给大家听,一次又一次感受老师同学的鼓励,一次又一次得到认可,逐步激发学困生发言的积极性。
2、享受机会 暴露思维
学困生经历几次模仿发言,享受多次被认可的体验,会慢慢适应班级学习环境,逐渐像其他学生那样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困生第一次跟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管想法对不对,教师都应该非常珍惜,给予肯定。可以这样说:“你有自己的想法了,真不错。”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对智力学困生的“宠爱”是明显的。只要学困生举手了,就让他们先说,答对了老师和同学给以肯定,答错了,老师和同学善意的进行纠正、补充。我在课堂上总是问学生:还有谁没听懂?学困生会在课堂里主动说出:“老师,这里我不懂”的话语,他们完全抛开“面子”的问题,形成“不懂就问”的学习品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困生“动”起来
1、变抽象为直观
我从三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学困生看线段图列式的能力,并能组织语言描述线段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碰到不知如何解决的应用题时,教会学困生把文字转换成线段图或其他图形的形式,通过画一画图理解,再列式。
2、从直观到抽象
在上《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动手做一做模型,课上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特征。由于有直观的材料作依托,学困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了,他们在课上显得更自信和开心。在教学《移多补少问题》时,让学生准备材料自己摆一摆,移一移,想一想,帮助理解应用题。
3、鼓励学困生走上讲台展示
如果学困生能自如走上讲台板演,面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对他来说是一次跨越。
四年级一次数学课上,班级中一位学困生害羞地走上讲台,在同学老师的注视下围绕她写的板书说了想法。第一次上台发言她满脸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地。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她后来到台上的表现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如。数学课上她也听得越来越专注,成绩也一天比一天进步。由60几分到80几分。在五下年级的期末考试中考了83分。
总之,课堂中,给足机会鼓励学困生“动”起来,是促进学困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让学困生“站”起来
人的最高需要为被尊重的需要。学困生渴望成功,渴望被同学尊重,渴望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应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进步的喜悦,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进步成长。
1、小练习,快反馈
教学中,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小练笔。教师适当把握题量,使学困生能和其他学生一起做完,控制难度或分层布置,使学困生能做对一定量的题目,并保障反馈能在课堂里进行。小练习,快反馈,让学困生体会竞争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以少积多,逐步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重计算,促成绩
从提高学困生计算能力入手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是一个见成效的办法。平时踏踏实实把好学困生计算关,让他们熟练掌握各种计算。进行混合计算教学时,多设计开放性习题,重视课堂经验交流,让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经历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培养、发展学困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
3.6 × 1.3 + 3.2 × 3.6 + 4.5 × 6.4
=3.6×(1. 3 + 3.2) + 4.5 × 6.4
=3.6×4.5 + 4.5 × 6.4
=4.5×(3. 6+ 6. 4)
=4.5×10
=45
五下年级,学生第一次做这样一道课外习题。此题第一步局部进行简算,第三步二次进行简算。教师没有任何提示,学生独立尝试。小杰(曾经是学困生)第五个做好交给我批阅,方法合理(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计算练习,学生做题前先观察的习惯会慢慢养成,并促进思维发展。纵观这几年学困生的数学试卷,数学成绩明显提高的学困生或已经转优的学困生计算得分率都非常高。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1~2年级)对阅读兴趣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的第一条,可见“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在活泼有趣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文字的美,应创设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自由化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进文本,与文本直接进行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并产生情感的、心灵的共鸣,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上好一节阅读课的关键所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在阅读教学中,我尽可能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语文实践中主动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同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一、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刚入学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根据年龄特点,知道他们思维具体、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所以我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激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配了一些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学生喜爱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教学《北京》这篇课文时,我利用教材上的插图,先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学生通过观察,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其中一位同学说:“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上有许许多多的鲜花,有红的、黄的、蓝的、白的,还有紫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说:“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高挂着的像,两边各有四盏大灯笼和四面红旗”。学生观察得多么仔细,说得又那么精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训练,既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积累了语言,学生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在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据此,我让学生在学习中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这样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实践,引导其参与活动,努力提高学习效率,感受阅读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是怎样喝水的过程,我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瓶口较小的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且瓶子里的水有多有少,当课堂中读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这个句子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着乌鸦做一做,顿时课堂沸腾起来了,你放一颗,我放一颗,水果然慢慢升高了,这时学生真正理解了“一颗一颗”和“慢慢”两个词,学生脸上洋溢着笑容,突然,一个同学通过动手观察后说:“乌鸦真能喝到水了吗?水在瓶子的下面了,瓶口全是石子了。”我借这个机会,启发思维:“在怎样的情况下,能用这个办法让乌鸦喝到水?”这时有的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随后有学生感悟到了,马上又倒上一点水试起来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实践、思考明白了:瓶子里的水不能够太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但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还活跃了思维,同时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小小的船》这首诗韵味很强,学生在诵读时就已经理解了诗歌的情境,那么怎么让学生的这种激情,再一次升华呢?我认为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想到的都用自己的笔画下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飞机、火箭、宇宙飞船载着许多好奇的小朋友,都升上了天空……学生每幅画都代表着他们的心愿,体现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体现出了他们渴望到大自然中,到宇宙中去探索、去创新的愿望,在画一画中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在学生自读教材时,有许多简单知识学生是可以理解的,部分好学生也能发现疑难问题;教师只要对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加以引导,就可以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同时能力也能得到培养。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学习中的“读”,不仅可以锻炼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想,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独立思考与探究阶段。这一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多想一想,把自己能想到的有关内容说出来。不要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2、重视“议论”环节,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的议论,可以使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激烈争论,不仅透彻理解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能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体现合作探究的内涵。
3、重视“试做”环节,培养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的很多学生都已经听懂了,通过做对以后就有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与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71-02
由于小组内的角色可以轮换,所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都积极学习争取当小组长、当检查员。实行小组合作探究还有一个原因,老师一味地讲,学生未必都能听懂,而小组成员互相合作探究讨论完成的题目会比单纯听老师讲记忆深得多,并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与学生交流,他们的思维非常接近,更容易理解。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组讨论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
如果教师一出示思考题,就要求学生立刻展开小组讨论。这样做会使讨论流于形式。一方面使得讨论因学生思考不够成熟而流于肤浅;另一方面,那些思维迟缓、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只能充当听众。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不了疑难问题,而且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自主合作学习的真谛,还会助长较差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思考为基础。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要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做一做、想一想,或者把想法写一写,然后再到小组交流。当然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鼓励。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了短文,又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做阅读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在恰当时机组织
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不仅教师布置的讨论问题要科学、有意义,还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适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1.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比如教师布置的一道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难,不能独立完成。这时,教师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甲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乙同学再做补充,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总结这道难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学得的知识,要比听教师讲得到的知识效果好得多。
2.当意见不同且有争辩必要时。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不加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争议,最后这个问题往往会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迎刃而解。我在遇到学生有不同答案时,不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而是先让同学们说说各自的理由,然后再小组讨论。最后他们自己就找到了正确答案。不要低估我们的学生,其实他们都很聪明,只要我们教师引导有方,他们都可以出色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3.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许多学生举手时。这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其倾诉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学习。
三、小组合作,应保证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合作学习小组是异质混合小组。虽然这种组合有助于小组成员的互相合作、以好帮差,但也极易导致一两个优秀学生“独霸讲坛”的现象出现。一些学习困难生无形中失去了表现的机会,被变向剥夺了学习的权力。这样就使得小组学习存在参与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加强监控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我是这样做的。一是小组合作要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首先,要教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如连索式――小组成员依次发言;补充式――一人发言后,其他成员补充或提问;归纳式――把几个成员的意见归纳表述。这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正确恰当的方式,才能保证合作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其次,还要教学生小组学习的方法。二是小组合作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同学将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他同学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三是小组合作必须进行必要的角色分工。组员的构成要下一番功夫。最好四人中,基础好差搭配均匀,克服“两极分化”。班主任在排位时也要倾向于小组合作目的的进行。组长选择:小组长的选择是必要的,这样讨论问题才更有组织性,小组长有效的组织能更能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采用轮流组长制,而不是采取成绩好坏作为标准。因为大家都是小组成员,是平等协作的关系,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样能够体现合作的民主性,培养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小组合作教师必要采用相应的制约手段进行调控。如通过使用表现卡,保证每个成员的参与机会。办法是每个学生分到三张卡片,在小组中每表现(发言或表演)一次,交出一张,用完三张就暂不能表现了,等到每个人都用完了表现卡,再重新发三张卡。这样,就既没有垄断小组讨论,也没有人保持沉默了。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先考虑一下,此段内容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个好方法,但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的,所以尺寸要把握好。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呢?应该是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可以集合学生的力量,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来激发灵感,促成问题的解决,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还有就是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非常必要,如对某些事物的举例说明。再有是该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交流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而且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如开放性的问题。
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例如在教学"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时,学生几乎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完全不懂得它真正的意义,对公顷的形象感知十分模糊,但是公顷的概念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只要有实际的例子亲身感知就能理解掌握。因此我建议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书中提供的公顷的概念,"做一做"提到的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几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去进行实地的测量体验公顷的意义,学生们四、五个一组,来到了操场上进行实地的测量,很快集体合作画出了边长10米的正方形,其中还注意到了画正方形时要注意邻边互相垂直,几个人一起研究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1公顷具体有多大就引入眼帘了,很多学生都感叹到:原来一公顷这么大啊!还有的看着整个感怀到:学校的里面积大约是1公顷吧。更引发了大家要用脚步去量一量的想法,以及对周围大面积的事物诸如一块田地、一个厂区有多大的探索。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家七嘴八舌提出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并且特别乐于群策群力,携手合作去解决,真正做到了带着兴趣去研究合作、探索世界。
2.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建立一个真正能完美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组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个人认为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灵感的迸发,需要学习思维意愿的表达,需要足以充分表达的机会,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以至于会学爱学,这就需要一个民主、自由、并且启发性较强的学习环境。
2.1 一般来说学习好点的学生在小组中会处于主宰地位,而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会由于自信不足、知识匮乏、思维迟缓而丧失很多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那么小组的组建要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能力的不同,表现的积极与否来分组。组内要有一个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可以公平公正领导全组的组长,能够组织让学习好的同学发挥其聪明才智,带动学习差一点的同学,引导互帮互助,共同进退,关注消极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学习差一点的同学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内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看法解决问题,提升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主自愿加入到小组合作中来。
2.2 合作学习小组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但需要教师本身付出相当大的心血一字一句从一年级起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合作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善于同其他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想、疑惑。
要勇于发言,学会倾听分析,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真正做到认真思考,大胆发言,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组内交流。要有自信心敢于质疑,更正,更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的改进自己。而这些都需要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怎样走出习作教学的困境,让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跨越的一道坎。我想,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伙伴”的作用,引导同学们在“熟悉的地方”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前不久,我们班写《我的新同学》这篇习作。在指导选材时,我们设计了“材料大市场”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们尽情展示自己选择的习作材料。但是在交流选材时,不少学生选择的“人云亦云”的材料,比如,帮助同学、刻苦学习等不新鲜的材料。于是,我让学生做一做游戏——“习作材料脑筋急转弯”。让他们进行逆向思维——讲一讲同学的“缺点”。学生们记忆的阀门被打开了,平时生活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喜欢听课插嘴的同学,上课爱打瞌睡的同学,做作业粗心大意的同学,课间喜欢恶作剧的同学,爱向班主任告密的“特务”……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我又让他们接着做“四面开花”的小游戏,让他们进行发散思维练习。我在黑板上写下“外号”两个字,接着问他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哪个同学?同学们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有的想到 “三好”同学(爱睡、爱玩、爱吃),有的想到了一些“标点符号”,有的想到班中的“懒羊羊”,有的则想到班级的“黑脸包公”……就这样,我与学生们畅快地分享着,愉快地交流着。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课堂也充溢着欢乐的气氛。
二、 巧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
当然,我们所提倡的“伙伴”并不是简单的“告诉”,而需要教师努力去追求“打开”的艺术:努力打开另一扇窗,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
本学期,我指导学生们写一写“发生在班级里的一件事”前,又和他们做了一次游戏:聊一聊,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确定本次习作的主题呢?他们各抒己见,从多个角度谈自己的立意,很多内容富有新意,让大家耳目一新:有的从环保的角度讲了班长带领大家设计宣传牌,号召大家爱护校园草坪的事;有的从同学关系角度切入,说了自己用臭虫捉弄女同学的事;有的谈了中午班主任老师不在,教室里“闹翻天”的趣事;有的选择有趣课堂这个角度,讲述课堂上一件件有趣的事情;有的则回忆了儿童节游戏活动的精彩瞬间……
同样的习作话题,教师和学生们的脑筋转了一个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在这个过程中,习作变成了“游戏”,教师则成了学生们的“伙伴”,是和学生们一起阅读学生的习作时的“思想动态”:当他们的见解“独具匠心”,教师就毫不吝啬地加以鼓励;当他们思维凝滞不前时,教师则在一旁“指点迷津”;当学生的见解需要提升时,教师则要“雪中送炭”。
三、 巧构思:不拘一格见真功
指导构思时,作为“伙伴”,我们要发挥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全新的视角去诠释,想方设法“包装”自己的习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静静”地倾听,简明扼要地点评,以及对重点进行凸显和提醒,更需要教师起导航与矫正的作用。
本学期,我们班在写“我的妈妈”这篇习作时,我又在班级中进行“金点子创意大赛”评选活动。学生们针对“怎样写可以让读者眼前一亮?”进行讨论交流,他们纷纷开动脑筋,使出了自己的“妙招”和“绝招”:有的同学说准备用书信的形式来写,在信中写一写深夜妈妈在电脑上疯狂“偷菜”,写出妈妈的“贪玩”,并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妈妈严于律己;有的同学准备写日常生活中的几个“特写镜头”,写妈妈与脸上的痘痘进行“战斗”的趣事;有的则准备给妈妈写一份“评语”,通过“写评语”的方式表现妈妈的优点;有的同学准备用“家庭四大新闻”的形式来写,写出妈妈对家庭的贡献……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看起来进行了“金点子”的评比,实质上是举重若轻,在“穿针引线”,跟学生一起进行习作写法的交流与探讨,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了写作的水平。
四、 巧评改:思维碰撞显精彩
学生习作中的“亮点”犹如娇艳的花朵,需要真心的呵护,真诚的赞美,对于他们习作中的不足,则需要教师用巧妙的方式,小心翼翼地提醒,这样才有利于习作水平的提高。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开展了“聊天式习作评点”。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精彩的习作或片段,其他同学从习作题目的选择、材料安排、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点评。学生们可以抓住文中的亮点与不足之处,即兴发言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可以真心地表达赞美,可以即兴采访同学,也可以现场求助教师。作为“伙伴”的教师,参与其中,时而静静旁观,时而推波助澜,时而理性引导,让他们在点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悟。
趣味能使儿童感到愉快,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是诱发和陶冶"乐学"情感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趣味因素,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就能在这种轻松愉快、主动热情的学习活动中不断陶冶"乐学"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得具有一颗爱生的心,把真挚的爱、强烈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用饱满的精神,艺术的语言,优美的教态,传情的眼神,丰富的表情,甜美的微笑,诱人的手势去感染学生,以情激情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把课堂变成吸引学生向知识海洋探索的活动,以充分发挥情感的效能,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师生共鸣,呈现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学效率的提高,即意味着一个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技能,更多地发挥各种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应用电教手段可以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编写情景、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课堂练习等,用幻灯片投影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和做,并及时反馈,变系统分析为随机点拨,优化课堂教学。
三、关键之处要多练。
多练能起到巩固作用,多练能达到熟练,而熟能生巧。因此通过多练,不但在解题时不会束手无策,反而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要提高练习效率,练习就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练在关键处。例如,小数乘法计算的教学中,关键是处理小数点的问题,比如:
根据125×8=1000很快说出下列算式的积:
12.5×8125×0.8 1.25×80
0.125×800125×0.081.25×0.8
这样的练习方法,使学生练在刀口上,即节省了时间,又到达了效果,提高了练习效率。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选择题、判断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的练习,都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四、要讲究方法,讲究实效。
同样的一个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法,效果就大不一样。比如课堂提问,先提出问题再指名回答或先指名回答再提出问题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属于整体思维,能调动全班学生去思考问题,效率高;后者属于局部思维,只限于部分学生去思考问题,效率低。再如课堂回答,教师提问,如果让学生集体回答,表面轰轰烈烈,实质效果较差。因此许多学生可以不去认真思考问题,只是随口呼应。
在课堂练习中,老师指导得好,学生的能力就能提高。老师指导得不好,只是让少数学生在黑板上面做题,多数学生在下面看,一节课不可能每人轮一次,从表面上来看练得很好,其实效率不高。没有轮到的学生没有任务,就在下面玩耍。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重实效。
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的娇宠,使现在有的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那种盲目惧怕,绝对俯首帖耳的学生已不多见。在绝不迁就姑息的基础上,教师也调整自身,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去面对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优雅自如的风度,自然、大方,面带微笑,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因为厌烦而形成的冷漠的师生关系,是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也无从保证课堂的效率。
六、活用教材,激发兴趣。
新教材编排有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课中或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内容,结合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1、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2、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得苦,老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较差,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纱线等身边熟知的材料,通过摆一摆,或制作一些简易的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利用"想一想",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编排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发散思维等有极大的帮助。
七、注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对小学生来说,"听"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倾听"都是必要的前提。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1、专心致志地听
教师要求学生倾听时应该全神贯注,不能东张西望,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听人讲话,一边玩东西或想别的事情、写作业等等,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可具体指导学生:在听同学的发言时,注意听同学会说些什么?找找他们有没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最后再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跟自己的想法一不一样。在倾听同学发言时,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
2、轻松自如地听有的学生在课堂倾听时往往神情紧张,只关注教师,结果同学的发言一点没听进去。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要使自己发言正确,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已能先认真听取别人的讲话,而后再进行思考,这样就不会重复别人的观点或错误,更不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一、落实专责,力促支部党建人人有责
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压实责任作为加强支部建设的“牛鼻子”来抓,推动形成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党建工作格局。
一是把党建责任明确到人头。
制定并严格落实支部书记、副书记、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党建责任清单,构建支部书记牵头抓、副书记具体抓、其他支委分头抓的党建责任体系。明确专人抓支部日常工作,着力在支部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见成效。
二是把党建任务细化为项目。
加强对支部工作的总体谋划,20XX年我们确定了X项富有特色的党建工作举措,被机关党委评为“A+”等次。实行党建任务项目化,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对党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办,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党建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把党建要求落实在日常。
坚持周一例行的室务会前支部会制度,坚持在月度、季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中强化党建工作,做到党建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推行支委述职述责和业绩登记制度,通过集中晾、晒、评、议,倒逼支委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支委委员的表率作用,形成支委委员带头抓党建的浓厚氛围。
二、发挥专长,力促支部党建、业务相得益彰
始终坚持发挥X职能优势,发挥党员专长,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实现党建、业务“两促进”“两提高”。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融合。
实行“三分三合”实战型文稿点评工作法,对重要文稿实行分头思考集中讨论、分头写作集中统稿、分头总结集中点评的工作模式,帮助党员尽快提升文字能力。去年以来,共开展文稿点评X次。制定《X干部应知应会手册》,并进行测试,促进入脑入心。创建《每周摘要》电子简报,明确专人对每周省内外主流媒体的新思想新观点等进行压缩提炼,供党员学习借鉴。开通支部微信学xxx台,推荐优秀文章,随时互动交流。
二是坚持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融合。
坚持每周例行学习制度,对中央的新精神第一时间学习,对省委、省纪委的重要会议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对新党规和重要文件第一时间研读。注重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增强集中学习效果。去年以来,支部集中学习X次。同时,督促支部党员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
三是坚持以学促用与以知促行相融合。
坚持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运用到领导讲话和决策服务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稿。去年以来,累计起草了各类重要文稿X多篇,在《X》《X》发表X署名文章X篇。
三、强化专注,力促支部党建从严从实
始终专注于支部内部管理,把从严从实管理贯穿于支部建设的全过程。
一是专注抓支部活动。
认真落实“”制度,突出讲好党课。去年以来,X委主要领导在支部内带头讲党课X次,支部书记对表看齐讲党课X次。去年X月,支部书记荣获省直机关支部书记讲微型党课竞赛一等奖。用好谈心谈话这个平台,去年以来支部党员相互交心谈心X人次。严肃认真开好组织生活会,确保辣味十足、解决问题。不断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和内容,去年以来已开展活动X次。
二是专注抓制度建设。
一、选择有效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洽。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上生活化,教师在设计与课堂教学中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放课堂。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数学地思考。但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材料时,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思考,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
如《搭配》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以下两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因为材料选择不同,教学效果也完全不同。
教师A:
先呈现两件上衣(黄色风衣、红色毛衣)、三件下装(咖啡色裤子、红色裙子、蓝色牛仔裤),提问:每次选一件上衣、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然后,学生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
生1:有六种不同的穿法。
教师请他在投影仪上展示搭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用每件上衣分别搭配三件下装。
生2:我认为只有五种。
教师愣了一下,请他说想法。
生2:我认为上身穿风衣,下装穿裙子这样搭配不合理。因为风衣是冬天穿的,裙子是夏天穿的。
师(无奈地):这样穿的可能性有吗?
生2:这们穿在一起要被人笑话的。
这时又有学生举手。
生3:老师,只有四种。(教师呆住了)我认为上身穿红毛衣,下装穿咖啡色裤子,这样的颜色搭配也是不对的。我妈妈是卖服装的,我妈妈说过颜色这样搭配是卖不出去的。
……
教师B:
1.尝试猜想。师:现在我们挑选出了6位小志愿者,为们他准备了2种颜色的上衣和3种颜色的裤子。(课件出示主题图:上衣红、黄颜色的2件,裤子蓝、绿、黑颜色的3条。)要使每人穿得不一样,能做到吗?请你猜一猜。(学生有的猜做不到,有的说能做到。)
2.思考讨论。
师:要知道能不能使每人穿得不一样,关键要知道什么?
生:用不同的上衣和不同的裤子搭配,可以配成几种?
师:你一下子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真厉害!用上衣和裤子搭配,到底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大家用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
本案例中,教师A原本以为这里应该有6种搭配方法,但是学生却从生活实际的搭配出发,对问题做出了解释。正是因为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一直在生活经验中纠缠,影响了“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上升到数学思考的过程,使得堂课失去了数学课该有的“数学味”。而教师B选择了这样的学习材料:红、黄上衣和橙、绿、蓝裤子。她屏弃了素材的非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不同颜色的搭配上,而不会考虑衣服的式样等无关因素。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序思考来解决了问题,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增强了数学思考的含量。教师B的材料的选择就是力求挖掘“数学味”,对具体的学习材料赋予理性的数学思考。
二、在问题探索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总结他的学习经历时指出,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问题,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
如问题:“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长、宽均为整厘米数),面积是多少?”两位教师设计了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
教师A: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再组织交流。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有没有不一样的?)学生无序地说出了6种不同答案。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有时候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我们要考虑各种情况,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B:(开始与教师A一样)待两位同学发言后(7和5,11和1),下面仍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准备发言。
师:看样子同学们还有话要说。是不是还有不同的答案?(生:是)
师:找到题目的一个答案并不难,同学们好好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所有的答案?
(生思考,再小组交流。有的小组考虑将12分成两个数的和进行表述,有的小组列出表格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