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18:03: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狼爸式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古人这些源于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朗读对语文学习举足轻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现状却令人堪忧:学生对朗读没兴趣,朗读时有口无心、漫无目的;老师对朗读应付,朗读目标没有或不明确;朗读走过场,形式单一;评价浅尝辄止,多停留在正音上。进行有效朗读,将朗读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实处势在必行!如何做?在教学中可分三步走:
一、课前训练朗读
这一步放在刚接手新班一开始的时候进行。
首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老师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播放文章录音或老师范读,让学生沉浸其中,得到美的享受,产生“原来朗读也这么美”的想法,自然会有想学好朗读的愿望。
其次,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老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事先印好的朗读标准发给学生,重新投影刚才的美文(重音、停顿、儿化、轻声等处老师已做标注),再放它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出示的文章,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二、课堂展示朗读
我将这一环节的朗读细化成三步,目标明确、具体,体现出层次性。
基本目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先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儿化、轻声、变调的地方,不读破句子,拿不准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放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刚才标注的地方。
中度目标:流畅朗读,把握思路。在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作者思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采取一读一评的形式,同桌间进行,学生要纠正并读好标注的地方,理清文章脉络,并将认为好的片段勾划出来。
较高目标:有感情地朗读,研读文章内容。于漪老师认为:“朗读很重要,一些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对精彩内容,我采用了一读三评、几读全评的形式。先小组内一人朗读,其他三人评价,然后交换进行,并在小组内交流研读的问题;然后每组推荐一人,在全班进行朗读交流和疑难问题交流,对于还未解决的问题,老师可给予及时、恰当的指导;最后学生再大声朗读课文,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对话较多且情趣浓时,要分角色朗读;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之处,或点题的地方,可齐读。评价要明确、具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三、课外延伸朗读
这一步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朗读是不够的,良好的朗读习惯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为此,我是从以下几点去做的:第一,入学时对学生做原始录音记录,帮其制定目标,三年后作对比。第二,朗读训练。形式一:学期开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完整册书,在两周一次的语文活动课上轮流进行朗读交流。形式二:课前三分钟说话,读课文片段、即兴演讲、评论时事、讲故事等均可。形式三: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演讲比赛。每学期老师都要根据朗读训练中每个学生的表现评出优秀朗读者,颁发奖状和奖品,并推荐更多的演讲机会给他们。
下面以《背影》为例,谈谈我是如何进行朗读教学的。
1.印发朗读标准,每人一份。
2.自由朗读《背影》,读准字音,读通文章,注意轻声、儿化、变调,拿不准的地方在文中标出。
3.放《背影》的录音,注意标注的地方。
4.同桌间一人朗读一人评价,然后交换,并思考“文章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理清文章结构,并将精彩的地方勾划出来。
5.四人一组作精彩片段的朗读交流,采用一读三评的形式,并研读精彩内容。如:爬月台买橘子部分,父亲浦口送别时说的几句话。
6.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进行朗读交流和疑难问题的交流。如:“爬月台买橘子”部分,我按照“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价——老师范读”的步骤进行。
7、最后再自由朗读课文,加深理解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的感激之情。
朗读教学任重道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曹雪芹批阅三载增删五次的恒心,有马柯连卡转变波塔波夫的耐心,有拿破仑永远不败的信心,有效朗读定会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实处。
有人说,家庭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时下对“狼爸”和“羊爸”家庭教育方式的关注和讨论,其根本出发点就是探讨如何更加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更好地促进孩子成才。
应该说,无论是“狼爸”还是“羊爸”,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主要依靠的资本还是有说服力的家教成绩:“狼爸”萧百佑高举“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旗帜,四个儿女中三个进了北大,最小的女儿正在向中央音乐学院冲刺;“羊爸”崔福兴于平实温馨之中,将四个儿女培养成两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本科,也着实让人羡慕眼热。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狼爸”和“羊爸”家庭教育的方式大相径庭,相去甚远,但是从孩子成长这个结果来看又殊途同归,很难说究竟哪一种方式更科学一些或者更符合中国家庭教育的实际。因此,当这两种教育方式甫一成为完全对立的家庭教育话题,支持者和反对者便旗帜鲜明地分为了两大阵营,并从各自的角度和理解出发,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前段时间江苏教育电视台节目录制现场,发生了火药味十足、言辞激烈的直接交锋。
专家和公众在对这两种教育方式的成绩和优点进行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羊爸”式的温馨教育,容易成为孩子成长的麻醉剂,不利于孩子选择明确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狼爸”式棍棒教育,采用暴力的方式强迫孩子服从,是否会因为“奴性”教育而使其丧失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严刑酷罚”之下,孩子是否会因身心受到摧残而丧失快乐童年,并对其人生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其实,这些担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多余的,因为,无论是“羊爸”还是“狼爸”,他们在强调自身教育方式特性的同时,也在着力强化着其他方面。比如“羊爸”崔福兴,虽然对孩子很温和,但他并没有对孩子放任自流:每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他都坚持跟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学什么他学什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孩子学习;再说“狼爸”萧百佑,“打”固然是其宣称的“亮点”,但这种“打”是建立在事先有规矩、自身率先垂范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基础之上的,孩子被“打”得心服口服,并且“打”主要发生在9岁之前,12岁之后主要用思想教育的方式,这与孩子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的发展是相吻合的。可以说,“狼爸”和“羊爸”的教育方式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不可复制:“狼爸”和“羊爸”的教育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模式,不如说只是个案
“狼爸”“羊爸”的家庭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功,其教育思想和方式无疑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但应该指出的是:成功不可复制。他们的家教方法与其说是一种模式,倒不如说只是个案,因为在取得成功的背后,除了他们的艰辛努力,还有一系列因素在支撑着。
一是遗传因素。“狼爸”萧百佑当年参加高考取得了广东省第八名的好成绩,而“羊爸”崔福兴毕业于东北大学,老伴袁阿姨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是医学硕士。二是时间因素。“狼爸”萧百佑早年为了家庭教育,几乎放弃了工作,“一个副科长,就干了10年”,从商后他常年出差,他的教育理论的实行,全靠妻子黄天淑在家坚持。“羊爸”崔福兴和老伴因为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下班后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们坐在一起,或看自己的专业书籍,或和他们一起学习,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经济因素。两个家庭的家长均属事业有成,经济状况都比较殷实,也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能够保证孩子从小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点也不容忽视。四是其他因素。这一点在“狼爸”萧百佑身上尤为明显,他的四个孩子都不在大陆出生但都在大陆接受教育,三个年长的孩子先后通过港澳台全国联考上了北大。这与大陆的普通高考相比,要求和难度无疑要低了很多,也是造就“一门三北大”奇迹的重要因素。
以上支撑“狼爸”和“羊爸”成功的四个因素,并不是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够具备的,特别是“狼爸”萧百佑利用自己香港居民的身份,用足了国家关于招收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学生的政策,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起跑线上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这是我们大多数家庭所无法企及的。因此,他们的教育方式只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个案,而非能够拿来直接复制的教育模式。
“虎妈”的故事是指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在她的《 虎妈战歌 》育儿经中叙述了自己采用传统而且苛刻的中国家庭教育方法教育自己两个女儿的经验。她对两个孩子教育非常严格,不准她们在外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也不允许孩子的任何一门功课学习成绩低于“A”;孩子们必须每天演奏钢琴或者小提琴;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甚至骂自己的女儿是垃圾,其教育方式是虎啸虎威式的。[1] “狼爸”式教育是指香港商人萧百佑,在他《 所以,北大兄妹 》育儿经中宣称采用“打”的教育方式将自己的三个孩子送进了北京大学,而且义正辞严地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他是最爱自己孩子的人。生活中他设立各种各样的规则,一旦孩子犯了一点错就会挨打,其教育方式是棍棒式的。
事实上,“虎妈”“狼爸”这样严厉苛刻的父母形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就是中国传统家长的化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以来便是每一位中国父母一生中最渴望实现的梦想,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和优质教育资源恶性竞争的现实窘境中,家长更是想方设法地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五花八门的“帮助”,使出浑身解数揠苗助长,压迫和强制孩子接受超出他们身心能力之外的许多重托。于是乎,“虎妈”和“狼爸”式的家庭教育便产生了,孩子们的快乐逐渐成为奢望,家庭的温暖逐渐退却,伦理关系变成了“家族使命”的一种委托——关系,长此以往,中国的家庭教育可伤不起!
二、“虎狼”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反思一:“应试”+“棍棒”,孩子的成长快乐何处寻?
“应试”即为当前的学校教育,“棍棒”则指父母苛刻的家庭教育。对学龄儿童而言,他们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在学校接受的是任务繁重的应试教育,在家接受的是严厉苛刻的棍棒教育。他们整个生长的环境都被紧张的气氛笼罩着,他们幼小的身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他们稚嫩的心灵被填充美好的期望,长期下来,孩子的世界被大人的世界淹没,天真的孩子过早地成人化。为此,我们很难再看到高中及其以下的孩子周末可以陪同朋友交谈属于同龄人的点点滴滴,也很难再看到山林里、小河边一群群嬉戏玩耍的孩童,陪伴他们的只是做不完的练习题和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孩子们的脸上写满的不再是活泼与笑容,而是疲倦……作为新时期的家长,我们应该清醒: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只是成绩的取得。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趣、合作的精神、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和习惯的养成都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孩子的生活需要快乐,需要朝气,请给予孩子属于他们的东西。
反思二:“虎妈”+“狼爸”,家庭岂不成了动物园?
如果全国的家庭都效仿“虎妈”和“狼爸”,那中国的家庭岂不是成了动物园,每天面对“虎妈”的咆哮,“狼爸”的棍棒,孩子岂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幸福。为此,我们不难想象,“‘虎妈’+‘狼爸’”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必定是“虎”性与“狼”性兼具的“豹孩”。这种孩子亲子关系疏远,人际关系冷漠,脾气冲动暴躁,性格上争强好胜,甚至会引发轻生、离家出走、杀害父母等一系列问题,这岂不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作为新时期的家长,我们应该清醒:孩子是有血有肉的小精灵,他们的成长需要得到生命的关照与精心的呵护,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由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们身上。“头悬梁,锥刺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过分地压迫不是有效激发孩子斗志的正确方式,只会使孩子感受到生存的无奈和生活的枯燥,过早失去生活的信心,我们不期望泱泱中华变成动物世界!
反思三:“虎妈”+“羊爸”,父母的角色该不该互补?
“虎妈”+“羊爸”的模式就是指家庭教育中“严厉”与“温和”两种方式相互调节并合理分配使用,以“严厉”为土壤,“温和”为阳光,“鼓励”为水分,共同催生孩子这棵幼苗健康地成长。知识经济时代,“变化”成为时代主旋律,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上充斥着众多诱惑,可塑性很大的孩子们,思想还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较弱,需要家长的教导和引导。如果做“灰太狼”式的父母,一味地纵容孩子的各种行为,不及时干预,不要说成才,成人都很危险。可见,承担家庭教育重任的父母,一方面需要扮演“虎妈”或是“狼爸”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纠偏改错、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需要扮演好“羊爸”或是“虎妈”的角色,给予孩子属于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家庭教育张弛有度,宽严互补,不仅利于孩子的自然生长、健全人格的形成,还利于孩子自主发掘兴趣爱好、规划和设计人生,更利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学会生存和生活。为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我们应该清醒:孩子幼小的内心对任何事物的承受都有一个限度,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一味地指责与批评,要把“赏识”与“惩戒”两种方式有机融合,真诚地给予启发和引导,体现家的温暖。
反思四:“传统”+“现代”,这样的家庭教育还有多远?
随着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入,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萌生,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在解构与建构中经历着实践的检验。家庭教育也在这一转型期破茧蜕变,许多家庭开始放弃优良的传统,纷纷导向不确定的现代。在家庭教育中放弃传统的长幼伦理、礼仪文化和传统美德,提倡“放羊式”的无为而治,遵从所谓的自然法则,培养新兴人类。但是,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自古以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的内圣教育,传诵规范家庭伦理的《 孝经 》,推行《 颜氏家训 》,形成了以德育为高,智育为主,为人处世之理为纲,达成完美人格的古代家庭教育体系。[2] 这些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在今天应该评判继承,而不是全盘否定。例如,古代家庭童蒙教育上提倡的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制定出一定的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孩子知识的吸收,还有利于孩子潜在兴趣和能力的挖掘,现代家庭教育中就应该重视。为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我们应该清醒:现代家庭教育应该走“‘传统’+‘现代’”有机结合的方式,在继承优良和吸收新知中实现“因材施教”,在传承文明与开拓未来中实施“素质教育”,让一个个和谐家庭把育儿之花浇灌得绚烂美丽,谱写出中华家教“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三、对“虎狼”式家庭教育的心灵祈愿
有一天,我们看到了子女独立地整理床铺而没有父母插手;有一天,我们看到很多个家庭散布在河畔,嬉戏在山林;有一天,我们看到孩子的脸上写满快乐与活力,奔跑在学校,热情地和同学交谈着生活的点滴,认真主动地完成作业;有一天,我们看到孩子各有作为,并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特长……等到那一天,我们会高兴地说:中国的孩子,未来是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他们一定可以在未来的旅途中勇往直前!也才敢自豪地断言: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而现在我只能衷心地祈祷:明天,伤不起的中国家庭教育会拉开改革的序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北碚,400716)
狼爸的成功是我们所议论都是话题。反对的人不计其数,但是支持的人也数不胜数,前者的选择我们有着相同的理解,但是后者又为何去接受、同意尚无人情的狼爸式教育?他们是看到了狼爸的成功,狼爸孩子无量的前途。
考进北大是否意味着成功,以考进好学校作为成功标准,是否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成功的真正标准难道不是自我实现吗?
一个被称为“斗妈大全”的帖子近在微博和网络上迅速蹿红,作者用稚嫩的笔触和配图把自己如何与妈妈抗争描述得诙谐十足。令广大网友惊奇的是,作者竟是两位10岁的四年级女孩,而书中所呈现的20余个“斗妈”招式,招招都令人忍俊不禁。
在我看来,“斗妈大全”的走红并不是偶然,家长们并不能避免与孩子的冲突。此时,往往聪明的家长会依据孩子的独特秉性和具体情况来掌控实施最适合的家教。同样的道理,一些聪明的孩子也会根据父母的特点、个性和常用的做法,选择最有利的保护、应对方式。而“斗妈大全”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帖子,满载着孩子与父母冲突过程的积累,不失为一本让所有人阅读,从中得以启发的结晶。
在我国的传统式教育中,父母和其他长辈对于孩子而言是绝对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到了今日,一般家长也都不顾自己的对错与否,让自己的孩子公然反驳自己,倘若不听从管教,“轻则骂,重则打。”于是乎,孩子在家中就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成为不听话的“问题少年”,要么成为听大人话的“baby”后者招人喜欢,前者则引起家长的爆发或无奈,无奈的家长便是对孩子放弃了希望,只愿“船到桥头自然直。”在这样的家庭中,由于家长与孩子的不平等,总以为孩子不懂事,需要严加管教。
狼爸 萧百佑宣称“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他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他说,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鹰爸 何胜烈让自己四岁多的儿子只穿内裤和旅游鞋,在美国纽约零下13度的暴风雪中奔跑,此刻正值北京时间年三十晚上,国人欢度除夕的喜悦时刻,男孩带着哭腔哀求“爸爸,抱抱我”,但其父亲却依然坚持让他趴在雪地上做完一个俯卧撑才罢休。
猫爸 常智韬认为教育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他主张个性化教育,家长要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不替孩子做选择。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权,多一些自己做决定的事情。最终他的女儿考入哈佛大学。
羊爸 彭成离婚时,女儿不到六岁。小学六年,他没有检查过女儿一次家庭作业、报过一个辅导班,被戏称为“全校最不负责任的父亲”。父女俩感情相当好,女儿有什么事情,总会主动跟爸爸商量,彭成也是用“商量”的态度对待女儿,很少动用父亲的权威。用女儿的话说:“我是最全校最自由的孩子,也是最听话的孩子。
凶猛PK温柔,家庭教育应当何去何从?
随着“虎妈”“狼爸”“猫爸”“鹰爸”“羊爸”等各类“动物”爸妈的先后登场,家庭教育何去何从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更是让这场家庭教育的战场扑朔迷离,家庭教育应当何去何从,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呢?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在越来越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虎妈”“狼爸”的横空出世,再次将“棍棒教育”摆在面前。用高压、严厉得近乎残酷的教育方式,来促使孩子成才,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吗?孩子靠近了名校,就一定是成功了? 棍棒教育在网上引来了诸多评论,其中持批评态度的占了多数。
教育专家表示,“狼爸”和“虎妈”的做法如出一辙,是对孩子一种强悍的管制,如果按他们书中所写的方法来管孩子就能成功,那么教育就变得太简单了,天下父母都可以是“成功父母”了。“猫爸”和“羊爸”的例子也告诉我们不用棍棒教育孩子一样能上名校,但是这种“放羊式”的教育同样也受到很多家长的质疑:“孩子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就不做。要发展孩子的个性。只要孩子需要就满足,以孩子为中心。”过度的自由和松散,孩子一定能够发展得好吗?很多人心中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困惑中的家长们只是在寻找一条出路,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目的总是一致:让孩子出人头地。
“动物”式育儿,该如何解读?
面对种种“动物”式育儿方式,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到实际家庭教育当中呢?这是无数家长的心声。
理性看待各类“动物”爸妈
对于这些动物爸妈的教育故事,家长应该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耐心读一读“虎妈”“狼爸”的育儿经,仔细听一听“虎妈”和“猫爸”各自的家庭教育故事。其实你就会发现,主张“给予更多自由”的“猫爸”,在“像猫一样温柔地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圆舞曲”的同时,也有非常严厉的一面;而坚信“教育就要严格”的“虎妈”,在“严厉得近乎偏执,要求得几近苛刻”的表象背后,也隐藏着一颗温柔和慈爱的心。因此,要学会辩证地思考和看问题,正如“虎妈”自己所说的那样:“美国的教育太宽松了,所以需要严厉;但中国的教育已经很严厉了,家长就需要放松对待,关键在于平衡。”
家庭教育是个性教育,不可复制
人生总是充满理想和希望的。而要实现理想和希望,则总难免碰到困难和障碍。人克服了困难,便有成功的愉快和满足。反之,就产生挫折感。挫折,是前进道路上的荆棘与坎坷,它会使怯懦者驻足不前,情绪低落,而果敢者去跃马腾飞。挫折具有两重性,既能产生破坏力,使人一蹶不振,跌入谷底,也可产生再生力,使人情绪振奋,以“吃一堑,长一智”的心态,变成强者,登上巅峰。因此,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一定的“挫折教育”成为一种时尚。
为了使受教育者磨练意志,承受挫折,施教者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挫折教育的图景。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去感受、领悟和攀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施教者的诚恳、爱心和提携,似擂鼓催阵,从而增加活力,体验人生的真情厚意,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让他在挫折和苦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和增强孩子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就像“水,不仅自己运动,还推动其他物体一起运动;水,经常的、不停地寻求自己的路;水,遇到障碍则气势更大……”教者有意识地设置“障碍”,让受教育者在克服“障碍”中壮大自己,产生挫折中的能量,也正如水由因而果的自然宏大“气势”。网球运动员李娜说:“那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让我学会勇敢和承担。”
我们本身都遇到过或者看到过,骑自行车的人,路上遇到了逆风,这个人会弓腰劲蹬,任凭怒风呼号,依然朝着目标前行。所以说,挫折有时来于自然,挫折给人勇气、智慧与意志……,但是,挫折教育也不能矫揉造作,一切的一切不能偏离自然太遥远。也就是说“挫折教育”从需要保护受教育者的心灵出发。
2012年10月的各大小报刊载文,6岁女童小如,出生后一直都在河南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直到8月中旬,才到浙江乐清与打工的父母相聚,不料,却遭受“狼爸”张某的“严厉管教”,被体罚原地跑步6小时致死。
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香港商人萧百佑跻身成功父母行列,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美国虎妈” 蔡美儿已让西方人大面积质疑,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对中国国产教育模式的讨论。
两位“狼爸”对孩子的“挫折教育”的理念是相同的,方式有所不同,最终结果截然相反。
把体罚看作是一种挫折教育时,体罚总会披着“爱之切”的外衣:对“狼爸”张某而言,伤害爱女,非其本意;丧女之痛,也始料未及。也许是无心之失:他的文化层次、教育价值,或许是匮乏的,压根就不知“滋养孩子个性,顺应其习性”的教育理性。可其悲剧性的走向,却异常沉重:孩子夭折,已无可救赎,成了他终生的渊薮。“狼爸”式教育的蛊惑性,就在于其“速效”之想所引发的“爱之深恨之切”:看起来,它能砥砺孩子意志,将其打造成“标准零件”。可实质上,它却扼杀孩子个性,也在滋养其奴性。正如鲁迅就曾批判不少人“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因而主张顺应孩子天性,塑造其独立人格。
萧百佑曾是广东省直属机关最年轻的副科长,但他不相信老师、校长和局长在奖金刺激下的“素质教育”。 电影导演高希希应邀为《所以,北大兄妹》作序,其中讲到:“三郎(萧百佑)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也是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家教的一种回归。”很含蓄,也很委婉。肖锋在文章《我们缺什么》中写道:“中国不缺教育,中国缺没有奥数和各种培训班的童年。中国的应试教育正以牺牲童年幸福为代价。”如果说“狼爸”张某以及女儿小如都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那么“狼爸”萧百佑又是对中国式“素质教育”某些方面的极大讽刺。
安徽一考生
竖放的梯子倒下会伤着人,工作人员于是想到写一个“注意安全”的条幅进行提醒,其办事之细心,固然可嘉;而前来洽谈合作的客户想到的则是“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将安全隐患彻底消灭。
两个人,两种角度,两个不同的方案,孰优孰劣显而易见。为什么后者的方案更容易实施,更具有可操作性?就是因为客户能想到问题之根源。
生活中也一样啊!小到鸡毛蒜皮的寻常小事,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不管是解决什么问题,都得究问题之源,治问题之本。
教育是一项关涉到祖国未来与发展、并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事业。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培育出来的学生个个是精英?哪个国家、民族的未来离得开教育?然而,要想教育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精英,实在不容易。或许有人会说,可以向“虎妈”蔡美儿和“狼爸”萧百佑取经,可是,他们的教育方式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吗?那些在棍棒下长大的孩子,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吗?没有幸福的童年,何来幸福的人生?而一个人如果连幸福感也没有,那再大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要想让新一代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作为家长,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灵教育。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将一名用泥块砸同学的学生引上了宽容、友善的道路;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的母亲侯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注意对兄弟二人悉心指导,既严格,又充满了温情与关爱。可以说,宽严有度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方式,值得推崇!
教育是个人问题,而涉及到社会风气的净化问题,更要究问题之源,治问题之本。
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近几年来,我们的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以至于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见死要不要救等问题,竟然成为了国人议论的焦点。请问像北大校长在微博上的“撑腰体”类思想言论能解决问题吗?难道老人摔倒了一定要北大人去扶啊?这种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需要加强执法部门的办事效率,更需要司法部门能够做到依法办事、秉公执法。
不要一味埋怨孩子不争气、不成材,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方法是否出了问题;更不要只顾着抱怨社会风气败坏,首先要反思的是方针政策是否有问题。
梯子倒了会伤着人,我想问,是该让过往的众人注意还是放梯子的人注意?很显然,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就要究问题之源,治问题之本。
【素材还原】
文中有两则简略而重要的素材支撑“究问题之源,治问题之本”,就是“虎妈”蔡美儿和“狼爸”萧百佑的教育方式及其效果的材料。虽然考生只轻轻提及“虎妈”、“狼爸”这一现象而无详述,却能引出大量的主题议论,令人信服。考生所及两则素材,实为可以还原并运用的典型材料,请看:
素材还原现场一: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虎妈”的教育似乎大获全胜:她17岁的女儿蔡思慧(英文名索非亚)已获哈佛和耶鲁录取,已决定上哈佛大学。而在《虎妈的战歌》中,蔡思慧被她骂成垃圾。她把这种苛刻的教育方法写成《虎妈战歌》一书,该书一出版,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蔡美儿被称为“虎妈”,并彻底扬名天下。
还原链接:如果将有关“虎妈”教育方式形成的前因后果的素材完全用于考场作文中,则有轻重不分之嫌,故考生巧借事件素材之名,深议“本”“源”之理,恰到好处。
素材还原现场二: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萧百佑的4个孩子3个被打进北大,这是萧百佑引以自豪之处,也是其认为自己的“狼爸式”教育成功之处。萧百佑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并表示“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他的行为,遭到众多网友以及专家学者的质疑。
还原链接:考生作文中的“狼爸”素材内容与这则还原后的素材相比,显然有精简巧用之妙,只是此处素材能够让读者获得更多“狼爸”的具体信息,便于合理运用。
【运用揭示】
顺着考生在《究问题之源,治问题之本》中的议理思路与倾向,我们可以将“狼爸”、“虎妈”素材的内核作如下发掘与升华,扩展说理领域:
①“狼爸模式”是不能被轻易盲目复制的。原由不仅在于“教育子女并没有简单的公式,甚至也无正确的方法,爱、理解和懂得你的孩子才是首要的”,更在于:以一种就读名牌大学为标杆,用严厉体罚为手段,兼以商业化炒作意图的家庭教育模式,本身就充满了功利化与浮躁的泡沫,一味照搬式的模仿,只会让效仿者和“狼爸”萧百佑一样成为“事实上的失败者”,甚至承受更沉重的代价。我们不妨先厘清一点:四个孩子三个考上北大就意味着成功吗?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里,评判成功的标准早已变得多维度,学业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况且,这个结果需要支付昂贵的成本。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誉满天下身后。然而其唯一的儿子孔鲤的学业却未能升堂入室――既未像颜渊、曾参为“圣”,也未如子路、子贡列于“十哲”之位,甚而不如子张、樊迟等七十二子能从祀孔庙享后人烟火。除《论语》外,各类经史亦不载其人其事,孔子是怎样教子的呢?
《论语》有三章涉及。首先孔子是反对为人父母而溺爱孩子的。孔子讲道:“爱之,能勿劳乎?”(《论语・宪问》)意思是为人父母的,爱惜子女,若一味姑息,怕他劳累了,反而是害了他,要勉励他勤劳才是真爱。另一章(《论语・季氏》),一个名字叫陈亢的弟子怀疑孔子对儿子有特别的教诲,就去询问孔鲤。孔鲤说,没有啊,就是有两次训导。一次他父亲独自站在庭院中,他轻声快步走过,父亲看到就叫住他问道:“你学诗了吗?”他说没有。父亲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另外一次也是这样的情形,父亲问他:“你学礼了吗?”他说:“没有。”父亲就说:“不学礼,无以立。”
陈亢听后高兴地说:我这一问就有三个收获,“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还有一章(《论语・阳货》),孔子对孔鲤说道:你学了《周南》《召南》的诗了吗?人要是不学习它,“其犹正墙面而立”。孔子教子着眼于为人之大体:诗有比兴,有助应答酬酢;礼教恭俭庄敬,为安身立命之本。这些都是适应当时社会的基本素养,但这恰恰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和健康成长,首先是让孩子学会做人,适应社会群体的生活。
两年前“虎妈”在美国横空出世,赚尽世人眼球,继之,国内“狼爸”又领。作为人之父母,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引发热议,在棍棒教育和因势利导之间,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到底如何选择呢?“虎妈”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虎妈”还为孩子定了十大戒律,如,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狼爸”则是更胜一筹,裸地举起了“棍棒”,而吸引人的是他们赫赫的“战果”:“虎妈”的两个女儿,一个成为美国常青藤盟校的学生,另一个则上了哈佛;“狼爸”先后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中国人对教育怀着一份特别的虔诚和期盼,甚至可以说教育成为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父母可为子女的教育牺牲一切,有时甚至包括事业和生命,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虎妈”“狼爸”所带来的冲击是可以想象的。
但笔者认为,对这种现象应理性对待客观分析,不能功利性地盲目模仿乃至于照搬其模式。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细加辨析,不能因“虎妈”“狼爸”是华裔,是中国人,就认为他们的教育就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教育。
首先,我们看到孔子教子与“虎妈”“狼爸”的教子有根本的区别。孔子是教子成人,“虎妈”“狼爸”是望子成龙却冒着不成人的风险。四书之一的《中庸》开篇就讲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率性之道”是各个个体的人处群而发展出来的社会性。由自然属性到社会性的发展就是人的成长,这个过程需要引导和培养,即“修道之谓教”――这就是古人对教育的诠释。这才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尊重人的个性,重视教化和引导,充满着智慧和温情。
所以,孔子对孔鲤不溺爱也不苛求,只是要他学诗以知言、学礼以能立,既是为人之大体,也是为人之整体。给他以“率性”的空间,这是尊重人的个性的典范。而“虎妈”的十大戒律已经是十分的专制了,再加上“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手段”,可以说是“非人”的教育了。诚然,孩子是需要管教,但他们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尺度,不是以人为本,是把“己所欲”而“施于人”,不代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不合今日中国教育的主流。
其次,“虎妈”“狼爸”的成功还远不是孩子的教育已经“大功告成”,应当说仅仅是“应试”的成功。他们把儿女送进了美国和中国最好的大学,这当然不容易,但真正的成功还要经过社会实践,要看未来能否立足于社会并做出相当的贡献。当然,我们希望并相信他们的儿女能够在未来的社会成就一番事业,但现在就打开庆祝的香槟酒并向全世界宣告胜利是否太早了一点?
再次,就算是未来也大功告成,但这毕竟只是两个家庭教育的个案,不能说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个案,但我们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因此,所谓“虎妈”“狼爸”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一句话,教育仍要归之于“因材施教”,方是大道。
最后,当今网络时代,社会信息化的同时也是全球化市场化,“虎妈”“狼爸”是否有炒作或被炒作呢?刚把孩子送进大学就忙不迭地著书立说似不能免此嫌疑。或在其传播过程之中,媒体是否有夸大之词而损其真呢?这一点,“虎妈”自己也说媒体多有“断章取义”。我们应看到,“虎妈”也好,“狼爸”也罢,他们本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出生在这种家庭本身在教育上有很多的优势,他们子女的成功应当有很多因素。而作为家长和作者,他们是把某一因素夸大其词赚人眼球。教育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国人不可不察。
除夕清晨,一名来自南京跟随父母到美国旅行的4岁男童,在纽约-13℃的暴雪中裸跑,被网友称为“裸跑弟”。近日该视频引发关注,网友对这种极限教育方式褒贬不一。孩子的父亲何先生表示儿子是早产儿,曾被告知未来可能脑瘫痴呆,遂制定残酷的“鹰爸”式训练计划让其健康成长。(《扬子晚报》)
据说,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幼鹰往谷底坠下时,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了基本的本领――飞翔。“鹰爸”何先生为儿子亲手制定一系列“凶狠”的教育计划,希望通过雪地裸跑、远途跋涉等超乎常人的极限训练,达到增强体质、磨砺意志的目的。同先前的“狼爸”、“虎妈”一样,“鹰爸”的另类教育方式也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诚然,对孩子进行循序渐进的体能训练,甚至适当地“冻一冻”,对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是很有好处的,这一点从“鹰爸”身上得到体现,并且得到了医学专家的认同,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具体还要看孩子的适应能力和体质而定。就“鹰爸”而言,采取极限训练方式有其特殊的情况。一方面,作为早产儿,“裸跑弟”先天严重不足,甚至被医生判定可能脑瘫痴呆,要赶上同龄人的成长步伐,就需要“小跑快追”,后天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另一方面,何先生本身从事过教师,有相关专业知识,再加上孩子的母亲做全职太太一心照顾孩子,这就保障了“鹰爸”教育能够因人制宜,循序渐进,灵活调整,更好地符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
可怜天下父母心。从“狼爸”、“虎妈”到“鹰爸”,每每教育案例的推出,都能牵动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敏感神经。不过,在为他人的成功心潮澎湃的同时,我们的头脑更要保持冷静,不能一味地盲从。今天模仿“狼爸”,憧憬“一天三顿打,孩子进北大”;明天跟风“鹰爸”,期待“冻一冻,更健康”,只能让我们邯郸学步,迷失自我。家庭教育是个具有很强的个体特点的艺术,家庭环境和孩子天赋不同,需要的教育方式就不同。同样是学习知识,有的孩子适合“棍棒教育”,有的孩子则需要“激励教育”;同样是极限训练,有的孩子能激发出潜能意志,有的则可能催生出逆反心理。
因此,奉劝各位家长,在学习“鹰爸”之前,不妨先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那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鹰。别忘了,除了鹰之外,还有更多的鸟儿以自己的方式学会了飞行,在蓝天下展翅翱翔。
其次,把虎妈、狼爸当成中式教育的代表。这更是荒唐至极,不经意间中式教育就被简单粗暴化了。如果真要推选内涵丰富的中式教育家长代表的话,我觉得远期的像孟母,中期的像岳母,近期的像傅雷,无论哪一个都远比虎妈、狼爸更有资格当这个代表。纵观这些教育得法的家长,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无一不是严格要求孩子的背后,隐含了一张慈祥的脸,其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大写的“爱”字。严格和慈祥是这个“爱”字的左右两手、哼哈二将。就这一点来说,其实中、西方的教育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如果要说区别,不过是指严格和慈祥这“哼哈二将”谁的行动更多一些罢了。
为什么虎妈、狼爸能大行其道呢?我觉得其背后隐含的是最近几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一部分国人沉寂多年的大国思想或盲目自大的民族自尊心。觉得经济成了大国,教育就必然成为大国。这是国人暴发户或渴望成为暴发户的心态在教育问题上的集中体现,跟有人一提及中国的成就言必及我们有“四大发明”是相同的道理。中国教育跟随中国经济苦苦自卑了很多年,终于等到中国经济“膘肥体壮”的一天,于是自我感觉又空前良好起来。
中国教育曾经的确辅佐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使华夏文化领先了世界十六个多世纪,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从来都不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最擅长的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我们不要期望今天的中国教育能带领整个国家再现辉煌。因此,我们不能无谓地拔高教育的地位,因为任何人为的拔高最终都是会摔跟斗的。
中国教育曾经培养出了孔孟儒学、老庄之道,也曾经培育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这些都很伟大,都很辉煌。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的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也许这些问题以前一直就有,而现在更被无限放大了。要想理清教育的问题是很难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教育问题和经济、政治问题混淆在一起,这就需要更理性的眼光。
准确地说,现在的自大跟以前的自卑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国人在教育问题上不自信的表现。从十六个世纪之前的过度自负到现在的极度不自信,这样的心理落差让整个国家都在教育问题上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想想前两年还喧嚣尘上的对中国教育的全面声讨以及对西方教育的盲目崇拜,自从有了虎妈、狼爸的横空出世之后,这种论调仿佛一夜之间就销声匿迹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虎妈、狼爸倒也是起了些“以正视听”效果的。只不过,往“左”走替代了原先的往“右”走,无论怎么走,它都只会带着中国教育往岔路上走,走得再远,也不是正道。那么中国教育的正道在哪儿呢?也许“五四”时期两位先哲的主张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
第一位是先生。他在文中曾明确指出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舍得在教育上投入。这是中国教育一直可以倚仗的资本。我要说,如果真的有了全民办教育的决心,那么,任何教育问题都将不成问题。套用一句流行语,这叫态度决定一切。
对此,狼爸这样说道“孩子不懂什么叫快乐。所谓童年不快乐,都是长大后回忆时的感受,而孩子当时的感受都是朦胧的。”
狼爸萧百佑给孩子们定下的这么几条家规:
一、不许看电视,除非是早晚餐时间的新闻节目,或者节假日每天一小时的动画片时间。
二、不许自由上网,四兄妹只有在需要查询网络资料或者需要上QQ与同学交流学习时,在父亲允许下才能开启电脑,并且使用时一定有家长盯在旁边。
三、不允许随便喝可乐,首先是因为可乐对健康无益,其次是坚决不能养成孩子想喝什么就能喝什么的习惯。
四、不能随便打开冰箱的门,没有想吃零食就能吃的权利,同时,也为了培养孩子的服从性,“服从父母就是硬道理”。
五、不能吹空调,在广州炎热的夏天,萧家只有夫妻二人的房间里,空调可以随意开关,孩子们如果天天待在空调房里,“只会越来越懒散”,这么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至于狼爸的打法流派也被他自己总结成七条:
一、初中以后少打,因为性格已经定型,但在幼儿、小学时期,定要严厉管教;
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
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
四、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
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
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
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狼爸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可用行为主义解释:既然我错了,你要打我,那不如我知道错了,乖乖的让你打,这样你开心,我也不用受到更多的责罚。更何况从3岁就开始实施这种打孩子的教育模式,而孩子那时根本就没有反抗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强化模式。
其实,现在孩子不反,是没有契机。如果有一天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契机,我不知道结局会不会很惨烈?时常在想,很多做父母的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成才,所以会用尽方法,不乏有些错误的教育模式,而面对有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反抗,结果会不会成了这样,不是不反抗而是没到反抗的时候。这些教育中的伤害不会一下子显现,但伤害就是伤害,它一定会隐伏在生命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现在一切都不好下定论,且看十年之后。
对于媒体片面的炒作我深表担心,“成功”事迹必然带来模仿者。而媒体的片面炒作,及狼爸的剑走偏锋,让许多家长误以为只要打孩子就能进北大,要知道打孩子和进北大是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的。“存在即是合理”,孩子能够考上北大,想必这位“狼爸”一定还有其他的教育理念和多元的教育方法,而打绝对不是最主要的。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循循善诱让孩子反省,为何非要用“打”的形式来“丰富”内容呢?心理学认为,童年的经历影响人的一生,孩子倘若没有幸福的童年,就难有幸福的人生。人只有一次童年。教育的真谛是因材施教,不能用打来做总结。孩子也是人,请尊重他们的人格,请把孩子自身的幸福和快乐放在第一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成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所以,请多用赏识教育。
那么,何为赏识教育呢?简单说来,不过就是十二个字: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家长会拿自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如“你看看王家的xx,数学拿了满分,你再看看你。”“如果你考不上清华北大,你就是一个失败者”等等。孰知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处。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所谓我们认定的“标准”去比较孩子,人无完人,我们大人都不可能做到永不失败,更何况孩子呢?我们所要做的是在真爱的前提,承认孩子们身上的差异,允许孩子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