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4 18:19: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免修申请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音乐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0引言
在现代的大学教育中,各类普通高等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相关的公共基础文化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期能更好地为其以后的专业文化知识服务,更为了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设公共基础文化课,即设立通识教育课程,一般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两部分。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必修科目,显然显露出它的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文科类院校,或者在综合性大学中的文科类专业中,大学计算机课程经常是作为唯一一门理工科的课程存在的。早在2005年,直属教育部、负责高等院校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和教学指导的委员会[1],已发相关的征求意见稿,来表明计算机基础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并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来对计算机教学给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意见。而作为音乐类院校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样有其重要性,而且在缺少其他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的文化熏陶的艺术类院校中,计算机课程更可被视为可以弥补日后工作中出现的很多艺术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在信息素养上不足的短板。这些问题,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已经被发现[2]。虽然学生中有计算机能力水平、信息素养不错的人,但整体的文化基础水平相对综合类院校的学生还是比较弱的,特别其中某些孩子,也正是因为文化课学得不够好,考得分数不够高,才来上艺术类院校的。因此,如何让这些孩子能更好地学习计算机文化知识,更好地迎接日后步入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就是目前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其英文全称叫做GeneralEducation,其概念和专业教育相对照,目的是使学生的智力、身体素质、逻辑思维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扩展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人生质量、提升精神境界[3]。通识教育即普通教育,可以一直追朔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但其被列入大学教育,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末期。自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表了著名的哈佛红皮书[4],即《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之后,对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起了巨大的影响。正因为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美国特色[5],笔者特意以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切入点,调研在美国特别是音乐类院校留学过的海归人士,并特意选择以著名大学坦普尔大学(TempleUniversity)为例作为主要调研参照学校,希望给国内的通识教育改革,特别是音乐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思路。
2坦普尔大学音乐学院介绍
坦普尔大学(TempleUniversity)成立于1884年,并于1888年被正式命名,1965年成为宾夕法尼亚州高等教育系统的成员,位于费城,在罗马和东京两地都设有分校。由分布在费城中部、北部及近郊的5个校园组成,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公立高等学府。据《耶鲁大学日报大学指南》指出,坦普尔大学设有一些核心课程,学生不论修读任何学系或学科,均须进修写作、数学、科学、社会科学、历史、美术、美国文化及外文等学科。大学最负盛名的学科是电台、电视、电影学、舞蹈和音乐。其音乐学院———波依尔音乐和舞蹈学院(BoyerCollegeofMusicandDance)简称波伊尔学院(BoyerCollege)在2015年全美国音乐学院的前100名中排行第30位。
3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类通识课程的设置
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教育可以按照高校类型来分为3大块,其分别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其中第一种,综合性大学,例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课程数目众多,学生选择余地大。第二种,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是小班化教学,但开设课程少,因此如波士顿卫斯理学院这样的学校鼓励学生去周边的高校比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去互选课程,来弥补课程类型少的不足。第三种,社区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转学教育[5]。作为音乐学院属于艺术类文科性院校的特质,它的规模不算大,通识文化课的师资力量有限,特别是教授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有限,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目前在编的教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专任老师只有3名。而大学计算机课程又作为本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其上课班级多,人数众,因此只能综合美国3种院校的特点来开班,目前做到的是尽量以小班化教学,比综合性院校100多人规模的大班化教学来讲,规模偏小一个班级只有五六十人,少的只有四十来人。如卫斯理学院那样鼓励学生去外校选课,笔者认为可以操作,但具体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校际间的合作,而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业质量,必须保证其所选的课程是与本来必修的课程相关的才行,且需要保证所选修学校在这一专业领域或者其综合实力上高于至少等同于所在学校才行。举例说明:例如浙江音乐学院在大一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多媒体制作基础课程。有小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学过这些课程了,那他就可以选择不修这个学分,但是计算机类的学分还是必须要修的,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去同级别或者综合实力更强的其他高等学府例如浙江大学去修其他相关的计算机课程,例如修C++编程基础、Java编程这样的课程。当然这是参照美国大学作出的一种改革思路,日后即便可行,具体的操作还是需要更要严密的设置的。在社区大学中学习的计算机教育,一般都是通识性教育,而教授的通识教育是按照等级来区分的[6]。级别一:基本理解什么是计算机,以后能够解决专业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个级别安排有1-2个课程来学习。级别二:每个学年一个班提供15-20人的名额来上2门系列课程,来学习编程,能解决一些专业问题。但学生在这个课程里并没有要求精通编程,理解电脑设备的详细操作或者也没有鼓励去开发一个应用程序、设计系统或算法。级别三:每年20个学生左右的规模来上2门公共选修课。学生学习概念、方法、技术并在工作中习惯使用电脑软件和硬件,重点是学习细节的知识和解决各种工作的技术。学生通过执行在大学计算机系统课程中的程序能够获得直接的知识,而这些系统课程在级别二里面已经包含在学生学习的2门课程中。学习这2门课的一个重要意图是想让学生变成一名非常有效率的顾问。在这个级别中的人定期会与级别一和级别二的学生沟通,帮助那两个级别的学生用计算机解决特定的问题。因此,就目前音乐学院的现状来讲,其大学公共必修课,就是提供了级别一水平的课程,也是完成了类似的教学目的。但是随着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中都开设了诸如大学计算机基础里教授的办公室软件、多媒体制作基础里教授的Flas制作的课程,不少学生还学得不错。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初期解决的办法可以通过入学考试(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测试)分班分难度教学、入学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如80分以上)可以免修该课程。柯南特校长在哈佛红皮书中指出了,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少数人,而是为了多数人。这就明确了通识教育面向全体的概念,即大众化的教育[4]。因此当达标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就可以更换相关教材内容,加深所授课难度或者更换所学的软件,或者对于能力更强的同学来讲,可以去学习级别二的课程内容,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开设相关级别的课程,如果学校暂时没条件,就可以如前面文章中介绍过的那样,去其他学校修这门级别二或者级别三的课程。而如果学生如果如果可以学些级别三,类似于研究生上这门课程,可以去充当类似这门课程助教的角色,这样在对于学生的学习上应该是更有益处的。
4坦普尔大学通识课程具体设置情况
以坦普尔大学为例,具体学习美国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方式。
(1)允许入学后在其他大学完成一门课程坦普尔大学希望本科生能够在本校修完他们所有的课程来拿到学位。但是,在读坦普尔之前,符合所有的学生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拥有出色学术水平的学生,允许转两个夏季或者特别会议课程的学分(最多8个学分),在别的地方来完成他们的学时学位。到坦普尔大学入学时,学生不会收到在另一个机构得到的课程学分,除非之前已经得到了学校的允许,例如学生出国留学这种情况下去别处修学分,校方已得到允许的。在入学后有资格申请在其他学校完成一门课程应满足的条件是:在写申请书时,一个学生累积的平均分点必须是2或者以上。在登记的时候,该学生拥有的转移学分少于60分。该学生具备修这些课程的预备知识。课程不能通过坦普尔大学的远程教学方式来学习。学生不能已经获得这门课程的学分。学生不能在坦普尔大学已经修过这门课程,即便得了不及格、临时退选或者没有完成全部课程。学生必须提前一个学期申请想去其他学校读的课程。等到批准下来后,如果想要这个在外校念出的课程成绩有效,该学生必须要有一张从所读课程的外校官方派送到招生办公室的官方的学生成绩单。
(2)免修学分的情况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可以免修学分。具体如下:他们入学时候有一个合格的AP(美联社)分数,或者转学分,或者他们选择的专业符合不用去修某些特定的通识课程的要求。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到,在上大学前,对于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坦普尔大学给出最多转8个学分的待遇,这就是说,学生可以在入学前就提前在别的学校修好了最多8个学分的大学课时,也就是说,学生在上大学后可以少修8个学分。如果这个结合到实际,借鉴到音乐学院中,例如部分在高中时代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会考中的计算机考试得了A,并且高中学得内容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致相同、该学生在其他条件也都符合转移学分的标准(例如可以设置条件为他就读的高中在学校的考量范围内),那么学校可以考虑将其高中所学的信息课程转移成大学计算机课程的3个学分,也就是免修学分一样的性质。对于入学后,再申请去别校读相关课程,进行学分转移的申请。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其具体操作,看是否符合音乐学院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先小范围试行。而坦普尔大学出现的某些专业学生可以免修一些课程的特权,对于音乐学院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讲,并不适用,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文章开始部分已经论述过了。
作者:陈曈 昊尘 吴澹宁 单位: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 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 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大学教学,2005(5):11-18.
[2]谈大双.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改探讨[J].艺海,2008(6):134-136.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项目实验;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内容简介
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并且学科发展迅速,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因而学习难度较大,难以形成一个简单明确的知识体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本着“面向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的原则,在课件设计上采取统一的知识体系结构,即涵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项目实践+技术讲座”四大模块,突出注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验,学生应熟悉一种典型的微处理器体系结构,掌握一套主流的开发工具和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熟练使用一门开发语言,从而使得学生具备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设计为:本科48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课24学时),2学分;研究生54学时(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24学时),3学分。为了配合该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自主编写了《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教程》。
本课程是本硕一体化课程,如果优秀本科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完成了研究生的课程,则在研究生期间可以免修该课程。本科生的理论教学内容包括:
嵌入式计算技术的基本概念
系统结构设计和描述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计算平台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例
分布嵌入式系统(扩展内容)
专用接口和硬件加速器(扩展内容)
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扩展内容)
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内容包括:
嵌入式系统概述
嵌入式硬件基础
ARM微处理器体系结构
ARM指令集
基于ARM的嵌入式I/O接口设计
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嵌入式Linux内核分析与移植
嵌入式Linux驱动程序开发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分析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例分析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以及基于ARM9的教学实验平台组成、嵌入式Linux 和WinCE操作系统的开发原理,为下一步的实验课程打下基础。
我院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级实验中心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该实验室得到了美国Intel、Microsoft、Altera、Mentor Graphics公司、英国ARM公司和芬兰Nokia等公司的支持和赞助。实验室设备先进,软硬件功能齐全,实验理念和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设计与开发的实验场所。
本科生的实验课包括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基本实验分别提供了Windows CE和Linux两种操作系统下的4个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由学生独立提出、设计并实现。
本科生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并实现一个嵌入式系统,鼓励学生提出原创性的内容,同时结合实验平台的特点提供以下备选方向:
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
POS机
游戏机(Game Machine)
ATM机
网络打印机
研究生课程实验课也分为两个部分:专题实验和项目实验。专题实验共有6次,每次4个学时,共24个学时,专题实验内容包括:
实验一:熟悉教学实验平台及其开发环境,编写运行一个简单的ARM汇编程序
实验二:嵌入式Linux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实验三:嵌入式Linux内核分析、裁减、移植和烧写
实验四:嵌入式Linux图形程序设计
实验五:触摸屏驱动程序设计
实验六:LED驱动程序设计
在专题实验中,学生自由组合为三人一组,每次实验又分为验证性实验、修改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硬件平台采用Intel公司提供的EIA嵌入式计算机开发平台和北京博创公司提供的UP-NETARM2410S实验平台。
项目实验可以单人完成,也可以分组合作完成,设计为20个学时。项目实验被安排在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实验时间。项目实验的题目由教师推荐和学生自选相结合。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采用“责任教授+主讲教师+实验辅导教师”的教师团队,目前该团队的所有教师都有博士学位。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指导动手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点面结合”,以某种平台为重点,兼顾其他系统的特征。授课老师既是主讲老师,又是实验指导老师。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指导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另外,学院还聘请了国内外行业专家定期为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工程实践经验。
2项目实验的管理过程
针对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本课程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设计了若干套专题实验和项目实验。针对项目实验,对学生进行“项目式”的实施管理,对于实验中的每个指定环节进行统一的检查,确认达到每个阶段的锻炼目的。在此过程中,并非所有实验小组都能取得实验资格,需要根据其对选定方向所做的调查和准备工作情况来进行评估,合格者方可获得实验资格。为便于上述评估,实验小组应按顺序提供下列实验文档,格式符合相应软件工程文档的规范。
(1) 实验项目申请书(Project Proposal)
实验项目申请书应该是一份描述实验计划的报告,说明实验者选择的实验方向,为何选择该方向,感兴趣的地方何在,可行性如何。该申请需要答辩通过由任课老师及助教组成的评审团的审查。该报告中应该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实验动机(Motivation for the project)
设计目标(Description of what it does)
技术路线(Description of how you plan to do it in brief.)
需要的支持(Help needed)
概要步骤(Possible steps in brief.)
(2) 实验计划
在实验者上述的实验申请获得批准后,应该完成实验项目计划书(Experiment/Project Plan)。
实验项目计划书应该包括:
项目需求(Requirements)
系统结构(Architecture)
测试方案(Testing)
实验时间(Time estimates)
可能的检查点(Checkpoint)
其中,检查点是指实验中的阶段性成果出现时的实验状态。
(3) 实验的仿真验证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实验内容都可以并且需要真的完成目标系统的真实功能,所以实验者应进行实验的仿真验证,即通过在EIA平台上以仿真系统的形式来验证实验计划中提出的系统结构。该仿真系统应该包括与目标系统对应的软件和硬件,能够完成目标系统的基本功能,并最终作为本实验的演示系统。
(4)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The Final Report)
完成实验后,实验者应提供关于
实验的课程设计实验报告(The Final Report),该报告同样必须通过最终的答辩,获得评审团的评价,以便结合实际演示给出实验成绩。具体内容应该包括:
实验环境介绍(Environment)
准备情况(Preparation)
设计流程(Design Process)
难度分析和评估(Difficulty)
实验结论(Conclusion)
经验体会(Experience)
以2007年春季课程本科生第四次实验为例,共60名本科三年级学生参加并完成实验,实验中分为12组,每组5人,实验设备除EIA一套外,每个实验者有独立使用的联网微机一台。参加实验的同学分为12组进行实验,其中11组在课程内完成实验,完整提交了上述所有要求的文档,符合每个检查点的要求。另有一组参加同年度微软嵌入式设计大赛,未能参加所有实验,原拟给予通过的成绩,考虑实际情况,该小组在竞赛中入围全球前32名,最终给予该小组优秀成绩。
4结束语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教学实验模式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高度统一,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90%的学生“十分满意”;有86%的同学在以后的工作中从本课程中获益。
另外,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竞赛,屡创佳绩。我院最近几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国内外嵌入式相关比赛中先后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挑战杯”一等奖、法国“全球智能卡设计大赛”第二名、法国“全球GSM和Java卡开发大赛”第一名、“诺基亚智能应用移动挑战赛”金奖等众多奖项,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显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1997-2004 年计算机普及阶段。1997 年,教育部教高司颁布了 155 号文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它确立了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各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实验室的建设上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投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进入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成为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各高校基本是按照计算机基础三个层次开展教学,重点是技能的培养。
2.2004 年,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教育部高教司 2006 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 11 条建议,确定了“4个领域×3 个层次”的知识结构总体构架以及“1+X 的课程设置方案”,考虑到不同办学层次的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基本要求分为“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并且给出了 6 门典型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以及网络技术与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逐步取代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2009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继承了“白皮书”中“4 个领域×3 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1+X”的课程设置方案等。同时在三个方面做了重要发展:一是充实了上述知识结构的内容,形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二是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三是基于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科学地描述各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3.2012 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三轮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批准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等 22 个项目。旨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推动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并不是颠覆原有的课程内容,而是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提升和优化,将原有课程中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变为主动的、积极的、有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
作为占全国高校 95%以上的地方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迫切需要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探索出合适的改革方案。
2 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容与学生特点、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由计算机概论、Windows 基本操作、Office 办公软件三大部分组成。
计算机概论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主要介绍Windows XP 的基本操作,Office 主要介绍Word、Excel 和Powper Point 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然而,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已经掌握这些内容,有些学生连打字都是问题,这就造成内容与学生特点不相符的问题。另外,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然而所开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比较实用性的操作,导致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操作系统不会安装,电脑故障不会处理,常用的硬件和软件不能熟练操作,造成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2、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由于课程内容枯燥,脱离实际应用,同时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有部分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开课程热情度不是很高,也不是很重视,上课和上机积极性低,对于布置的作业缺乏自主性和独立完成性。造成的结果是,教师不容易进行教学,学生对很多知识的不熟练,大部分知识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地步。
3、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大部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采取“老师课堂讲授+学生上机操作”模式,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往往学生上机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教师上课的内容,没有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没有真正做过较为完整的具体性项目。另外,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很多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组装维护过电脑,也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系统,没有真正做过比较实用性的项目。
4、考核方式死板目前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主要有两种,要么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内容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要么是简单的让学生做一些小作业或纯粹的笔试考试。完全脱离了实际应用和等级考试,这些考核形式较为死板,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不符合课程开设的初衷。
3 对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该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六年来的教学实际经验,对该课程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同时将部分设想已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改革建议如下:
1、使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使课程的内容设置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保证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可增加一些计算机硬件维护和计算机软件维护,增加一些比较实用性的具体项目的制作。同时要重视办公软件Office 实际应用的练习,可以设计比较实用的课题,比如学生就业简历设计、申请书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书籍排版、企划书设计、课件设计和演讲稿设计等完整的实例。同时要加强考核力度,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认真操作。
2、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因材施教取消原来所有学生一刀切的策略,根据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入学前,对所有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测试,根据不同的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基础较差的同学要从最基本的操作开始扎实学习,保证不掉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免修,或者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拔高教学。
3、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础上扩充学科内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国家认定一个计算机能力测试,原则上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一级水平,但是大部分师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一些误区。要么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为大纲,要么与等级考试完全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