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

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26 12:44: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

篇1

摘要:大学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的方法,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和学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方法为例,分析并探讨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改进方向。

关键词:综合素质测评;大学生;高校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测量评价标准,既是学生对自身发展情况的评价总结,也是高校、用人单位等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综合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一方面,因为综合测评的结果经常作为学生评定政府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助学金、评优、入党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学生非常重视综合素质测评,关注自己的测评结果。另一方面,高校也希望通过综合素质测评这个工具,将育人功能融入其中,希望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

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分析

(一)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行方法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能力素质四个方面。德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纪律情况;智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情况;体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的情况;能力素质主要反映学生在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

学生综合素质得分量化考核具体的计算公式为:综合素质测评总成绩=德育素质成绩×25%+智育素质成绩×50%+体育素质成绩×10%+能力素质成绩×15%。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湖工职院的测评工作主要由学院的各系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所有的全日制在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学年进行一次测评。

各系部成立系级、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系级测评小组由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学工办、辅导员、系团总支学生会主要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组织部署本系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对各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实施监督和指导,审定、公示、上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小组由辅导员、班长、团支书、学生干部代表(一人)、普通学生代表(普通学生代表需占班级学生人数20%)组成,主要负责具体落实每班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做好各项指标的评分,上报系部本班级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及相关材料。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存在功利化导向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现了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各项测评指标的设置上都有加分和扣分项目,希望并鼓励学生多做加分项的内容,如: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各项比赛,多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等;希望学生不做扣分项的内容,如:打架斗殴等违法违纪的事情,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

随着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希望能将测评的内容深入地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素质提升相结合,希望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活动做成测评项目。因此,在实施中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加分项目越来越细化。这样做可以使综合素质测评比较容易量化考核,学生对测评打分的结果争议较小,但也导致学生参加任何活动都问是否纳入综合素质测评,若有加分项就积极参加,若是没有纳入测评加分,则消极对待。为了测评加分而有选择性地应付参加活动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测评加分流于形式,背离学校测评体系设计初衷。

2.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的不科学性

虽然在湖工职院现行的评价体系中,所有的测评项均以量化打分的形式完成,但是在学生的操行品德、干部工作加分中仍然是主观定性评价。学生的此项得分往往是由辅导员、主要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班级测评小组的人打分衡量,在赋分过程中,难免存在对综合测评标准认识不足、评分标准模糊、打分掺杂个人感情因素等现象,使综合测评打分的准确性、权威性、透明度遭受质疑,甚至有可能引发学生之间因测评打分引发的矛盾,使综合测试失去原有的意义。

学院现行的智育素质成绩基本分由学生本学年各门考试课程的成绩平均分构成,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确存在疑问。智育素质成绩是以“考试课”成绩为计算项,那么“公选课”如何体现?完全以“考试课”成绩代表智育素质分,导致的不良影响是学生为了追求综合素质测评的高分,只重视“考试课”,而忽略了“公选课”。但是“公选课”的开设恰恰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发展知识的延伸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公选课”的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没有任何体现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需加以改善。

3.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激励性不足

在测评结果的使用上,多数高校只将其直接与各项奖项评比挂钩,多属于奖励式的激励方式,这些测评得分高的学生也多属于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对有机会得奖的学生,他们自然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地学习及工作,以期获得更高更好地奖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而对于一般普通的学生,因受到奖励数量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往往与奖励无缘,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对他们仅仅代表着一个分数,也不会因测评结果不佳而受到惩罚,渐渐地也就漠不关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综合素质测评对他们起不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由此可见,高校和学生往往更关注测评打分结果的排名,而忽视了通过综合素质测评来了解自身,寻找自身差距,测评结果的运用缺乏激励作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方向

(一)加强引导、规范学生行为

针对学生测评中出现的功利化行为,建议还是要从各个高校倡导的核心办学理念出发,关注哪些活动能够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核心素质,针对不同系部人才培养方向,各系选取有价值的代表性活动予以加分,严格控制加分项目,设置最高加分,避免加分情况过多过乱的现象,减少因综合测评导致的学生功利化行为。

(二)增加测评主体的参与,科学设置测评指标及权重

为了使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更具准确性,建议一学期进行一次测评,在班级测评小组成员给同学打分时,应采取临时抽签的形式决定评价者,班内学生互评,并且每位同学的得分应由两名以上的测评组成员给出,测评时间及地点随机通知,测评过程应保密,尽量避免出现或拉帮结派的现象。

在智育素质测评指标的选择上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更全面地考查学生,要将素质拓展类的课程纳入测评指标,科学设置权重,每学期进行一次认定。对于在专业学科领域外取得成绩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其成果,给予加分,促使学生不断努力,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动态化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系统

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应逐渐由静态化向动态方式转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套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网上测评系统,实行数字化动态实时管理,学生可登陆进个人主页查看自己的各项表现情况,辅导员老师有权限进入系统,对学生考勤、参与各项活动情况予以及时上传,后台程序可以根据相应指标分值,自动计算出学生的测评分数,并对各类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教师可以就此引导学生关注测评成绩的构成,认着分析解读分数内涵,使学生对测评结果排名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均衡发展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上来,对有扣分表现,测评得分低的学生及时进行预警,督促其做出改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学生评价自身,指导自我发展的测量工具,是高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通过较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一步的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对照寻找差距,不断进步,全面地发展、提升自己。因此,只有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尝试,设计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才能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导航作用,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作者单位: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涉外事务系)

科研项目:此文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KB12.

参考文献:

[1]王新伟,王艳芳.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革探析[J].青年论坛,2013(8):40-41.

篇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篇3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其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强调,应“完善综合素质评价”。[1]为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测评比较重视,探索出一些较有操作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有待改进。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分析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在学生质量评价方面,采用的是一种动态性、综合性评价,评价的形成和总结得到有机的统一;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促使职业院校培养富有职业能力的劳动者、问题解决者和终生学习者。国内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颁发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后,各职业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都非常重视,很多学校也在探索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建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等问题。从综合素质测评的方式看,国内高等院校大体可分为综合素质量化和认证两大类。

1.综合素质量化。通过笔者调查和网络搜索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评,基本是把学生的各项素质进行量化。如:《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中规定,“品德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15;学业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65”。其中“无偿献血者每次加6分”,“凡考试作弊者,每次扣10分;每旷课1节扣1分”,“班委、团支委、科代表、舍长加6分”。《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2007年修订稿)》规定,“德育素质测评满分为100分”,其中“政治思想20分”、“道德素质40分”。组织管理能力20分中,“院学生会主席20分”,“院部长13分;院副部长11分”,“院干事8分;各系学生会对应院学生分数低一个等级;班干部对应系学生会低一个等级,2分一个差距”。《XX财经职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试行)》中“能够参加实践活动,表现一般,得5分;无故不参加实践活动者一次减5分”。《XX外国语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第八条品德行为表现的基本分为70分”,“文明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4分,免检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6分”。

2.综合素质认证。素质认证主要表现为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来记录学生的素质拓展情况,其代表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如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托。它实行三级认证,即学校、院(系)和团支部三级,分别建立认证机构。认证的内容共分六个栏目: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其中“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主要活动及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加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等等。《证书》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重要经历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一般不作主观评价。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载体,在毕业时颁发。该证书基本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素质拓展情况的记实,学生毕业时,该证书由学校统一打印,加盖学校素质拓展中心的公章后,连同毕业证一并发给学生。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有的甚至无法再继续下去。在总结现时高职院校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评价目的欠明确、评价内容欠全面、评价方法欠科学、评价结果欠理想。[2]

1.评价目的欠明确。综合素质测评的主要目的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主要还是运用“德、智、体”为模块,这种模块一方面难以体现职业院校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在实践中也容易使三块互相独立,不能全面评价学生。最能体现高职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整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导向性不明确,以学业分数为核心,以本专业课知识为主要内容,注重评价本专业教学计划内学业完成情况,忽视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重视看得见的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意志、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因素。[3]从而导致评价学生的侧重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测评指标的正面导向性不够,学生的认可性与接受性不高,起不到科学与准确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中测评不够民主,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等等,违背了测评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测评的导向性作用。

2.评价内容欠全面。许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归纳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模块,并且在这个基本内容上建立了详细的二级指标,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各个模块的内涵、分值所占的比例描述、分配不尽科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较笼统,从而导致各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表述不尽相同。如对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的测评,有的是品德测评,有的是德育素质测评,有的是品德行为表现测评,其实这些看似相近的项目的内涵是不一致的,造成评价内容的不完善。测评内容的项目数不一,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多,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较少,素质涉及面欠全面,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再者,测评的内容中,强调学习成绩,职业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评价方法欠科学。一方面,以量化的方式进行素质测评,测评项目赋分值的多少人为性较大,主观性太强,形成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如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到底应占多大的赋分值,身心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实践及创新等方面的赋分值又应该是多少,目前还没科学的研究结论,各校的赋分值不尽相同,这就造成赋分值的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从前述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看,各个院校的素质测评项目不一致,赋分值不统一。完全“实录”的方式起不到清楚明了地表明学生素质优、良、中、差的作用,认证证书事实上成了“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实践、学术、活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由校方有关部门制定,评价主体是老师,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等级判断,学生的各种特长在评价机制中较难以得到认定,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4]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加之,社会评价并没有被作为整个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评价体系不完整。

4.评价结果欠理想。评价结果没有成为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成了为测评而测评,使测评流于形式。如上面的完全“实录”的记载方式,学生在毕业时每人一个证书,这就不能简单明了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差异。作为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证书《素质拓展证书》,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解放日报》就曾刊文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成了“鸡肋”,学生方面难以突出个人特点,市场方面尚未获得广泛认可。[5]另外,较多的高校测评在过程中也感到工作量很大,无论是每年对学生的素质进行量化测评,还是对学生素质拓展情况的填写、申报、审核与确认,师生都感到工作量相当繁重。

三、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策略

1.注重正面导向性的测评目的。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制度,其目的就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提升综合素质。[6]由于综合测评中的每一个项目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关,这就要求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表述要具有正面性,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使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产生航标灯式的作用。要让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对照测评中的指标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进取,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既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地发展,又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特长以及个性的目的。另外,参与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的人员,也要注意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及其指标作正面宣传和解释。

2.构建全面和谐的测评内容体系。测评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对学生的测评也应是综合的、细化的,测评内容应该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要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又要关注具体实践能力的水平;既要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表现,又要鼓励学生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力争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测评内容体系的全面和谐并不意味着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测评效能,否则,繁多的测评让学生应接不暇,不能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规定,高职院校学生测评应该侧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测评,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时效性,既要体现教育机构对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又要体现企业或市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要求,指标确定后,由学院教务处、学生处、用人单位和学生代表采用层次分析法共同确定各个测评条目的权重。

3.尝试测评方法的科学多样化。各种类型的评价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周期,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基本原则,注重评价过程。技能性评价应该适当缩短评价周期,根据教学计划和授课情况进行,考核方式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动手操作。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相对周期要较长,原则上每学期进行一次或两次。为了操作方便,可以编辑《学生素质综合手册》,为学生自评、互评、用人单位评价和班主任(辅导员)评价提供指导。具体操作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评价可以是书面反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座谈交流完成,一般为开放性问题,不计算量化成绩,目的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不断完善;自评和互评可以使用同一种评价表格,表格的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细目清晰、操作性强,重点考查学生思想修养以及一日生活规范化情况。所有评价材料和结果应该收录到个人的评价档案袋中,阶段性评价后应组织专门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和反馈意见,反馈意见内容要人性化,并且第一时间交给被评学生,建立反馈受理机制,为学生存在的困惑和质疑提供咨询和解释。

4.营造校企合作、齐抓共管的测评氛围。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从这一认识出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营造一种校企合作、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可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成熟的应用技术和前沿技术,而且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发展综合素质,缩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得到人才素质要求信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加快人才培养与企业接轨的步伐。企业在合作中,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种联合,可形成强强联手、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与企业共建的学生综合测评基地中,通过科技开发、产品研制和工程项目的参与,检测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及掌握专业技能情况;通过群体协作完成训练项目,检测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干;通过实践过程,检测学生爱岗敬业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思想。在综合测评中,将社会需求、单位评价、老师要求、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通过数据收集、科学测评,及时发现其优点与不足,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扶正补弱,综合提高。

5.健全测评后的反馈支持服务机制。在学生评价结束后,有两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是正确合理地评价反馈意见,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的咨询服务。在书面反馈评语中应包括对学生各项评价的成绩及对成绩的分析说明,提出学生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人性化指导意见。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承担着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处理学生评价中不公平现象,解释学生评价指标和标准,为学生发展创造支持环境等功能。健全的支持服务机制可以保证对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理念、原则、指标、程序等的设计和把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运用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保证学生“双证书”获得的比率。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引导学生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2] 鲁亚平,李建,刘继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问题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64-65.

[3] 武正林,朱建国,张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10-12.

篇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主要是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其他能力。高职院校要在建立科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才素质测评体系,才能使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深入的了解,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扩展发展方向,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这一方面出发,对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探讨与完善有着较强的必要性与实践意义。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进行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规范管理,进行和谐校园建设,建立文明校园等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我国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的概念

人才测评指测评者运用特定的方法,通过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人才素质测评目标体系做出价值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或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目前主要应用与企业管理和岗位培训上,人才素质测测评首先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只有得到真实的信息才能得到科学的结果,所以收集信息是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当人才素质测评被高职院校学习并付诸与实践之后,人才素质测评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方法仍然以反馈信息、收集信息与做出测评为主要过程,但是面对的主要对象为在校的学生,测评的手段也有了一些适用于高职院校的革新,对测评侧重点的偏重也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定上,测评的目的性发生了改变,企业主要以为其创造绩效为目标,而高职院校的人才素质测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充分扩展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支能满足其人才要求的队伍。

二、构建与完善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意义

我国在人才素质测评理论化与系统化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并应用于国防、企业管理和高职院校管理当中,这是由人才素质测评的重要现实意义决定的,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功能与现实意义在高职院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的功能。

1、评定功能,主要指通过对学生信息的掌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判断,描述学生具有的某些特征或者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评定功能的正面效果是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评定者的自我修养和行为发展定向指导。

2、区分功能,人才素质测评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一定的类型,区分功能的正面效果是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通过认识差距刺激被测评者的奋进动机,促使其积极向上。

3、反馈功能,反馈功能是人才素质测评的关键功能与环节,主要是能通过人才素质测评使学校或指导老师掌握与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其正面效果表现为学生能通过测评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原因与方向,同时也使老师和学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防治使学生脱离目标,可以达到优化学生素质的目的。

4、开发功能,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才素质测评,可以是学生对测评目标和测评结果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激发出学生对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可以及时调节与修正自己在扩展素质方面的不足,达到全面提高的效果。

5、预测功能,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开展人才素质测评的结果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与案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与评估,预测学生的发展方向,所以预测功能在选拔学校或班级的干部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现实意义。

1、推动学生自我提高。基于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评定功能、反馈功能和开发功能,可以认识到人才素质测评对学生实现自我提高的重要意义。学生在测评的过程与得到结果后,能够加强自我认识、自我反省,明确努力目标,正确把握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的区分功能和反馈功能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素质的现状,认识学生的不足,把握对每个学生教育的侧重点,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标,同时也能很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利于学校的管理发展,学校的管理在很多方面要依靠学生或学生组织,人才素质测评的预测功能可以帮助学校或教师在选拔学生干部方面有依据,从而挑选出优秀的学生担任职位,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正常开展,利于帮助学生就业,合理的进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

三、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系统存在的不足与设想

(一) 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高职院校扩招后,人数增多,达不到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的理想效果,失去了人才素质测评的价值,所以在高职院校中,交流的环节应引起重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校内网上调查的方式进行。

(二)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测评结果引起矛盾。在测评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测评用学分的方式进行,出现学生干部的学分比普通学生学分高,引起许多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的不满,所以可以试行取消一些特殊职务的学分,使测评的标准与职务的担任

篇5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29-04

0 引言

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质量水平的批判较多,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用人单位批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水平,认为这些毕业生没有足够的社会意识,不能理解现实世界;没有做好参加工作的心理准备,缺乏应变的能力等等。究其原因,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高校和学生更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学习,忽视了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毕业生在踏入工作岗位时只能表现出“有限的就业能力”。而正是由于他们就业能力的有限,往往不能将自己在学校中所获得的优秀成绩转化为一种能与用人单位产生共鸣的语言,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使得他们那些智力的、社会的及文化的资本都不能得到社会很好的认可,因而,也不容易被用人单位所接纳。高校评估大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每学期开展的综合素质测评,这个测评结果是评定各种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学生多是围绕着综合素质测评指标来计划大学里应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应该锻炼的实践技能。目前,各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都大同小异,基本是本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纲,再具体划分二级评价指标,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各种指标的权重以及一级指标下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学者对大学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些评价体系究竟是否符合实际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呢?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较少。本论文从元评价理论出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元评价,然后反过来审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为高校制定适宜的评价体系提供元评估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元评估理论起源于美国。美国学者库克和克鲁德认为:如果任何一个评估结论都经得起推敲,就必须经过元评估。所谓元评估(Meta-evaluation),指按照一定的评估理论和价值标准对教育评估的质量及结论进行评估与研究,元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估结论的影响。元评估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正确有效地引导评估,二是明确指出评估的优劣所在。

美国的教育评估活动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的教育评估活动比美国晚了50多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化,各界对大学生质量的关注空前强烈,对提升高校大学生质量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大学生质量评价问题,如文献提出用外部用人主体在人才遴选和使用过程中的认可程度来评估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设计了从国际认可、区域认可和用人机构认可三个层面出发的评估模型,得出以下结论: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处于相对领先位置,受到了国内优势区域和用人机构的认可,但在国际层面上认可程度尚有待提高。文献[6]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应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估指标,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实用型三类,分析了这三种类型高校的主要特性并根据每类高校的特点对教育部印发的《评估方案》做相应的修改,如教学型高校沿用原来的《评估方案》,研究型高校注重教学硬件及软件配备,实用型高校则强调就业率等。文献[7]提出从创新型教师、创新型学生和创新型考试制度三方面出发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其中,创新型教师评价应避免过分强调科研,而应将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创造性思维;创新型学生的评价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创新型考试制度评价注重考试方式的创新并从考试中获得反馈信息。总之,现有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有适应性评价体系、发展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但是各种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元评估实践是对评价体系进行评价的重要方法。本文在面向教育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定性调查和定量分析工具与模型,为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方便、实用的元评估方法。

2 元评估方案设计

我国高校教育存在明显的分层结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不同。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其输出的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各种企事业单位,因此,大学生就业情况应该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

本文的分析思路是首先调查高校现有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总结评价模型;然后通过抽样调查,获知综合素质测评的原始数据,为元评估模型准备数据;建立元评估模型,将高校大学生的各种素质作为自变量,将其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通过统计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最主要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最后,对比元评估模型的结果与原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发现原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1 原始综合素质考评办法

某地方高校本着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考评结果是评定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毕业生等)、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质量判断的正确性。综合素质考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身体心理素质4个方面。考评总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考评总分=思想道德素质评分×20%+专业文化素质评分×55%+实践创新素质评分×15%+身心素质评分×10%

其中,专业文化素质分等于平均学分成绩,即课程百分制成绩乘以学分系数;其余三项素质分均由基本分和加减分两部分组成,基本分是指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加减分是指由于表现突出或太差而相应地在基本分的基础上加减一定的分值。

2.2 元评估方法

从上文可知,综合素质测评得分高的学生代表其质量比较高,这是原始评估模型的理想结果。为评估原始评估模型的有效性,结合大学教育的目的以及地方高校的实情,面向大学生就业市场,以好的就业情况作为大学毕业生质量高的现实反映,那么综合素质测评得分与就业情况之间应该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元评估过程中建立就业情况的回归模型,具体评估步骤如下。

1)获取原始的大学生质量评估模型,这里指的是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模型;

2)抽样调查,确定样本并获得原始数据,这里主要指各调查对象的综合素质测评的各项指标得分以及就业情况。

3)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因变量是就业情况,而自变量是指各综合素质测评指标。

4)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检验原始综合素质测评模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符合,则元评估通过;若不符合,则元评估不通过。

3 案例分析

论文选取某地方高校某专业的大四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就业情况作为案例研究。

3.1 获取原始综合素质测评模型

该校的综合素质测评模型已在2.1节给出。

3.2 获取样本信息

随机抽取71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单项指标的平均值,并请企业相关经验人士根据毕业生签约单位、拟聘岗位和薪酬待遇等信息为71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打分,以此作为元评估的数据基础。

3.3 回归分析

本案例的回归分析属于多重线性回归,首先需要检验因变量的总体在自变量各水平上呈正态分布。通过SPSS制作直方图验证了因变量的总体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满足假设。然后根据第二步中获取的样本信息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自变量是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因变量是就业情况。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所述。

1)对回归模型的描述。表1给出了回归模型的描述表。总体来说,回归模型对大学生质量的预测效果比较好。多重相关系数R=0.641,多重测定系数R2=0.411,表明约有41.1%的就业情况变化可以用模型解释。

校正后的测定系数R2adj=0.375,与R2接近。R2受自变量的数目与样本量之比的影响,当比值小于1:5时,R2倾向于高估拟合度,这在一般情况下推荐使用校正后的测定系数,因此本案例表明约有37.5%的就业情况变化可以用模型解释。

2)对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表2给出了对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显著,F(4,71)=11.496,p=0.00

3)偏回归分析及检验结果。可以用表3中的容忍度指标来诊断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容忍度(Tolerance)是指该变量不能被其他变量解释的变异百分比。因此,容忍度越小的变量被其他变量解释的变异百分比越大,共线性问题就越严重。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0.3,因此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显著。

在检验显著的预测变量中,判断相对重要性的标准是标准化偏回归系数Beta,绝对值越大表示对模型的贡献越大,对预测指标越重要。从表3中可以看出,检验显著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

3.4 检验原始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从第三步的回归分析得出,原始评估模型的四个评价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就业情况的变化,但是每个指标的显著性与实际情况不太符。在原始模型中,显著性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回归分析的检验显著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不显著。

3.5 元评估结果分析

综上可知,该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得出的大学生质量测评结果与用人机构对大学生质量的实际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原因如下。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以及权重设置与时代脱节。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较明显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比较常见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为德、智、体、美等几大方面。具体每项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表达含糊,较难定量化;并且,每个高校在具体操作中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这个权重的分配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智育成绩占最大比重,而智育成绩则由专业文化课程学绩分表示。造成这一现象有主观原因也要客观原因:主观上,学校、家庭和社会长期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在校表现的绝对指标,因此到了大学这种主观思想仍占上风;客观上,专业文化课程成绩是最方便收集也相对公平的考核数据,因此高校在考虑评价体系的可执行性后会倾向于以专业文化课程成绩代表智育水平。但是,社会对大学生质量的要求在变化,传统的高分学生不再是用人机构的最佳人选,现代社会强调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所以强调文化课程成绩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

2)高校的大学生质量跟踪体系不健全。综合素质测评中除了专业文化素质评价指标,还有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评价指标。后面这些指标的信息获取在实践中有一定难度,原因在于高校没有完善的大学生质量跟踪评价体系。大学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松散,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多,学校很难掌握大学生综合知识质量、业余知识拓展、科研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信息,缺乏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

3)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单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以学生自评为主,辅导员监督为辅,而评价体系的设计以高校的教务处为主,所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真正评价主体是高校教务处。从高校的作用来看,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力,那么理想上高校毕业生质量的高与低应该由用人单位和社会来做出评价。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缺乏。

4)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元评估不普遍。美国的教育评估实践活动经过学业测验、课程与教材评估、学校效能评估、专业化评估等多个阶段,从小到大,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反映评估活动的动态性与实践性。我国恢复高考至今三十多年,期间又经历了大学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时间短、变化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更谈不上对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元评估,因此各种类型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

4 结束语

通过实证研究元评估某高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发现高校的质量评估体系与现实就业市场期望之间存在差异性;总结出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设置与时代脱节、大学生质量跟踪体系不健全、大学生质量评价主体单一以及对大学生质量评估体系的元评估不普遍等;并提出以下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如果评价指标体系空洞、可执行性差,那么评价体系也发挥不了作用。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查市场需求特征,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做到与时俱进。

2)建立大学生质量档案,完善质量跟踪体系。发挥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从不同评价主体出发,在大学每个时间段记录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创新经历,作为学生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并在学生毕业后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做好雇主回访工作,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3)建立定量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元评估方法。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如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心理学等)广泛应用到教育科学中,为大学生质量评价提供定量的方法,并为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胡高,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理性评价与认识[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4):39-43.

[2]张宝歌.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69-71.

[3]范纯琍.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5):8-24.

[4]李少华,李汉邦.美国教育评估的元评估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54-57.

[5]郑中华,王战军,翟亚军.外部认可视角下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3-68.

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33-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是高校对学生德、智、体等的全面评价,广泛存在于各高校中。作为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的一套综合性评价体系,它关系着学生在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中的表现,因而每年都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在高职院校开展综合测评,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突出问题

在过去的实践中,综合素质测评成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促使学生增强德育修养,加强自我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其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值得我们重视。

1.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模糊

每年的综合测评结果直接影响着奖学金的评比,造成部分学生对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出现偏差。他们认为,综合测评的结果就是评奖学金,除学习成绩之外,其中加分项目的多寡会直接影响评比结果。因此,有的同学会根据综合测评的加分项目来参与活动,在一些可加分的项目或加分较多的项目上表现较为积极,而对于一些义务性的活动则消极对待。这部分同学不能把综合测评作为对自己过去一年的一个综合评价,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片面追求参加活动达到加分的目的,难以通过测评对自身的能力加以反思,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使得综合测评工作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2.综合测评的作用有限

对于综合测评的态度,学生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绪:一种是极其紧张、分分必争;而另一种则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第一种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获得奖学金、获得荣誉,他们会十分关注综合测评的过程并积极参与其中,对于综合测评结果较为重视,在平时也会以综合测评的规定来要求自己,这部分同学,综合测评的监督及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是毕竟这部分学生还在少数;另一部分同学对于奖学金及各种奖项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做综合测评时应付了事,对于测评结果也漠不关心,更不会说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综合测评考核标准来督促自己,综合测评对这部分同学的意义微乎其微。

3.测评标准难以落实

综合测评的标准往往由校一级进行制定,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在高职院校中,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在参加活动、获奖项目、学习成绩、个人能力等各方面的特性差距较为明显,凭借统一的标准难以形成符合实际的适合学生的个人评价体系。因此,不少院系会根据自身实际对标准进行细化。由院系一级制定的细则出来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争议,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加分的项目上更加突出。对于班级较多的年级,虽然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在具体加分项目上,测评人员的理解与定义却难以做到绝对的统一。目前,我们的综合测评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对于定性与定量标准的区分仍然有模糊,导致在一些需要进行定性的评价上存在着人情分、关系分。

4.综合测评容易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

综合测评是对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一种评价,它需要学院多个部门互相合作。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是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事,即由学生处牵头,辅导员具体负责在各个班级开展,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导致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容易造成信息的失衡,也难以做到公正公平。对于各班来说,虽然班主任作为综合测评小组组长,但大学中的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管理参与较少,对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综合测评的具体操作多由班干组成的测评小组完成,其中不免出现一些不客观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大部分时间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应该由任课教师来完成,但是任课教师却几乎不参与学生的综合测评,使得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出现空白,只能通过学习成绩来反映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

二、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特殊性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综合测评,主要围绕学生的德育表现、学业成绩、文体素质和能力表现展开,但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学生基础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符合当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能够迅速适应并投入工作岗位的人才。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都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除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基本训练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时进入到生产第一线,就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

因此,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德育情况、学业成绩、文体素质,也应该要将学生的实训表现、技能操作的能力、是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考虑的因素,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做好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几点建议

综合素质测评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目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做好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维护学生的利益,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同时将有助于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改善。

1.高综合测评工作的思想认识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综合测评的意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全面的评价和反映,是考查学生德育状态、学习能力、文体活动能力及技能掌握情况的体系。它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希望学生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每一年能够对自己做一个总结回顾,通过与别人和与自己过去一年的比较,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顺利进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平时要加强综合测评的宣传,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综合测评的意义和考核标准,让学生认识到,综合测评的评价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从而主动参与综合测评,并通过测评结果反思自身的行为,争取更大的提升。

2.完善测评标准

测评指标的设置和分值要合情合理,既要考虑到全面性,又要体现重点引导性;既要有现实针对性,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兼顾平衡性[1]。在设置测评标准时,注重突出学生个性特长,既不盲目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也不让学生过分偏科,应该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更轻松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展现其特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业成绩的比例,增加学生技能素质的分值,围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等。也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另外,根据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优评先奖项的设置。在奖项的设置上,不简单以最后的综合测评排名作为评比的唯一标准,而是在总成绩的排名基础上,对各部分成绩突出的同学设立单项奖。将单项奖与综合奖相结合,既奖励单项表现突出的学生,也鼓励学生在单项奖基础上争取获得综合奖项,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3.合测评要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综合测评是一个大量信息处理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学生比较多的院系。如果可以将这些信息处理过程落实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则将会为测评过程减少压力,也可以减少由于经过时间较长而造成的信息模糊而出现的争议。建立综合测评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由各部门在系统中及时体现出来,最终进行评比时可以直接从系统中导出,这样的结果更为全面、真实。另一方面,通过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把测评指标分解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督促学生以测评标准进行自我管理,为期末综合测评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更好地发挥综合测评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4.合测评与就业衔接

把综合测评与学生推荐就业衔接起来。综合测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的反映。用人单位可以透过综合测评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并作为是否招聘的参考依据。企业在对学生进行选择时,如果学习成绩、德育表现差不多,更偏向于更具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综合测评与就业能力衔接起来,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制定综合测评标准时,可以把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一些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如职业沟通、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融入到评比细则中,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5.注重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

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用于学生。素质教育新形势要求下大学生测评的功能应更加全面,大学生测评还应有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应更多地在咨询、决策参考和调节控制力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2]。学生通过综合测评反思自己过去一年的表现,认清楚与他人的差距,查漏补缺。另一方面,综合测评对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反作用。通过综合测评,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表现有综合的参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特长,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和引导综合测评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业及参与活动的情况,既可以增强教师上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可以反映部门在组织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收效,指导各部门在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应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促进学生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个性的发挥。

篇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85-02

Application of AHP Method in University Student’s Management//Feng Yinghua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A lot of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a true reflec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AHP method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valuating and analyz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tudent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Author’s address Weif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guang, Shandong, China 26270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各界以及各用人单位都对人才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管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要研究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应该先搞清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方法这个关键问题。而综合测评就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评价体系只是注重了某几个影响因素,不全面,没有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多方面综合能力。

层次分析法也叫做解析分层过程(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沙蒂(T. L. Saa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适合于那些难以完全定性、定量分析的问题。AHP法分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层次化、系统化的分析方法。由于它在处理比较复杂的决策问题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它的应用遍及经济、能源政策、军事指挥、农业、运输、人才、教育、环境等多个领域。AHP法的整个过程体现出多目标决策分析的基本特征,能够较好地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所以说,AHP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AHP法的基本思路和人们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不妨以外出旅游为例作以说明。假期旅游,有3个旅游胜地A苏州、B北戴河、C桂林供你选择,一般会依据景色、费用和居住、饮食、旅途条件等因素去反复比较这3个景点。首先,你要确定这些因素指标在你的心目中所占有的比重,如果你憧憬美景、经济富裕,自然会先看重景色条件;如果你经济一般或偏下,则会先去考虑费用问题;如果你是中老年人,则同时会关注一些旅途、饮食、居住等条件。其次,你要就每一个指标将3个地点进行对比,在A、B、C三个旅游胜地中确定哪个是最佳旅游点。

1 AHP法的基本步骤

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首先要明确问题的范围、涉及的因素,以便收集需要的信息。根据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可以将里面涉及的各种因素按性质进行分层次排列,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一般可以将结构模型分为三层:目标层(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准则层(为解决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准则等);方案层(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等)。把各种要考虑的因素分好层次,建立清晰的层次结构图。

1.2 构造成对比较阵

建立好层次结构图之后,就可以对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设某层有个因素,,确定各个因素对上层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对于影响每一个上层因素的同层因素进行两两对比,然后给出分值。比较时取1~9尺度。

1.3 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就是从最下层开始,将各方案对上一层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用权重来表示其影响程度。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对判断矩阵的计算得到,常用的方法包括求和法、求根法、特征向量法。

求和法是通过将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加起来,得到,,…,,然后计算相对权重;求根法是通过将判断矩阵的每一行相乘再开次方根得到,然后计算相对权重;特征向量法是通过求解方程,得到的非零解向量就是A对应于的特征向量。3种方法中解方程相对繁琐一些,而一般问题中所要求的精度也不会很高,所以通常选用求和法计算更为简单、快捷。

检验一致性差异是否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果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就是权向量:如果检验不通过,那么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

1.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完成后,就可以利用其结果对更上一层进行综合。判断矩阵是人为确定的,因此要做到完全一致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但是应让差异尽可能地缩小。一致性检验,就是检验一致性差异是否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其中是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而的值越大,所导致的一致性偏差就会越大。一般为好。按公式可计算矩阵A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CR<0.1时,检验通过,这时就可以按照结果进行决策;否则就需要重新调整矩阵A,甚至需要重新构建模型,直到检验通过为止。当n<3,A永远具有完全一致性。

2 AHP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AHP法作为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既有其自身的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1 AHP法的优点

1)简洁性。AHP法计算简便,结果明确,易于了解掌握。

2)实用性。AHP法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应用范围广,可以使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相互交流探讨,从而增加了决策的有效性。

3)系统性。AHP法按照分层、比较判断、综合排序的方式来进行决策,成为统计分析之后的又一重要工具。

2.2 AHP法的局限性

AHP法除了具备以上优点外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AHP法的运算过程是相对较为粗糙的,不易应用于高精度问题,并且它只能对已有方案进行优选,不能提供新的方案。

2)在AHP法的运算过程中,从建立模型到给出判断矩阵的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因素在整个过程中作用较大,这就会使其结果很难让所有的决策者都同意并接受。针对这一局限性,可以成立专家小组,通过整体判断来克服这一缺点。

3 运用AHP法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模型

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就是适应学院改革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素质测评指的就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水平、文化艺术特长、科技创新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等方面进行指标考核。每学期一次,其结果作为评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和推荐“专升本”考试、研究生考试、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据。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层次结构模型。

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各大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本文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总结以往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调查和翻阅文献的基础上,运用AHP法建立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并给出综合评价分值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析,计算出模型中的各项指标所占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指标全、易推广、应用性强等特点。

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整相应的判断矩阵。对于其权重值的计算可以在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时借助于层次分析法分析软件yaahp Version 0.5.0,选取标度方法为1~9,将判断矩阵的各项指标比较结果依次输入yaahp Version 0.5.0分析系统,输入判断矩阵后直接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

参考文献

[1]金菊良,魏一鸣,丁晶.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水利学报,2004(3):65-70.

篇8

一、开封大学奖助学金评定的有关规定

 

高校学生奖助学金是政府、高校自身、团体或个人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保障金。目前高校奖助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

 

我校国家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分为A、B两档,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二、财经学院阳光评定奖助学金的具体做法

 

1. 制定客体的奖助学金评定认定标准

 

我们学院规定申请者首先必须具备资助类奖助学金相关文件要求的条件,同时结合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使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或三级证明评定)、综合素质测评分数、特殊情况加分等累计,确定贫困学生。

 

对以下情况将直接认定为贫困生。如:无生活来源和法定赡养人或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靠亲友或社会有限资助的孤儿;来自单亲家庭且单亲无经济收入、或收入较低,难以维持本人在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凭当地核发的低保证);其他不测原因(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导致家庭突变的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等。

 

学院还充分利用学院大会、班会、校园媒体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进行宣传,让这项政策深入人心,使广大贫困学生知晓受助权利和申请条件,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及时提出申请。

 

2.加强奖助学金评定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专业的工作队伍不可或缺。我们学院成立了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院部领导为组长,辅导员、班级导师等担任成员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队伍,具体负责奖助学金评定,在评定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合理、科学的评选出受助者。同时,我们会定期学习研讨,定期参加学校对奖助学金的工作人员进行的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能力。

 

3.制定规范化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程序

 

第一步:公布程序,学生申请。对评定工作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如申请人应具备条件、申报时间、学生民主测评时间、教师民主测评时间、信息反馈时间等,同时对评定工作方法予以公开。学生向学院递交申请及相关材料。

 

第二步:院部初审。包括学生民主评议和学院评定小组审核。

 

学生评议小组学生代表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组成比例适当,一般不少于总人数的10%。根据学生提交的《调查表》和申请表书,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认真进行评议,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和等级,报院部领导小组进行审核。

 

院部领导小组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

 

第三步:学校审批。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汇总各院部公示后无异议学生名单,报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4.利用综合素质测评进行奖助学金评定

 

学院引入综合测评成绩(详见《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不仅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兼顾专业技术能力、思想素质修养、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水平,实现了优中选优的原则。

 

三、财经学院阳光评定奖助学金所取得的成效

 

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使国家教育公平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爱国爱党的信念得到加强。这一举措的实行,不仅保障了贫困生的受教育权利,而且使更多贫困生得到了教育资金的支持,促进了教育公平,推动了教育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学院在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强化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在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加强同学们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在争取奖助学金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篇9

全力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业已成为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实现自身办学水平提升的需要。现阶段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建设布局成形、招生规模扩大、校园环境美化等基础工作,规模建设后前期遗留的问题开始凸显,发展进入瓶颈。其中比较受到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熏陶养成,缺少意志、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使得综合素质成为高职毕业生的短板,缺乏职业迁徙能力和适应力。为寻找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一些高职院校开始把发展目标转向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上来。希冀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的调整完善来获得职业院校新一轮的发展。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正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了机遇。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测评机制的原则

培养目标决定教育教学模式,测评机制也理应以此为前提进行构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既要充分反映技术教育的内涵,体现时展的要求;也要考虑到大学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第一线工作的要求。也就是说知识性和实践性必须兼顾,能力和素质应该并举。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定位于传授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在于启智,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面对多变的挑战和机遇时,能够批判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工作,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前提,综合素质课程应该按以下原则进行设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学科基本的知识和思维模式,拓宽眼界和思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增强专业素养和兴趣;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开发,提高综合能力。

二、综合素质测评的原则和理念

目前各高职院校均开展了不同模式的综合素质课程,评价体系也各有千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效果和预期相差甚远。在现实中综合素质课程被边缘化、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专职教师处境艰难、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认为知识、技能不是被动积累的,是个体积极组织和实践的结果。认知是一个适应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而我们强调高职院校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课程也需以此为原则进行探索,由目标教育转向过程教育,通过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认为理想的评价体系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评价体系的激励、反馈和引导功能,强调主体的个性化和特长,使评价多元化。

1.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测评机制建立的前提

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强调知识、技能、态度的有机结合,教学中心转向学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立足于课程,建立价值导向的评价机制,多种渠道配合,致力于培养有正确价值取向、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在测评机制方面应该以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为基础,个人能力的提高、价值观的成熟为指引。在课程设置的不同模块学习中提炼出核心价值,区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督促学生按照自身具体情况和职业规划来选课及获得评价。

除了课堂教学外,技能赛事、网络课程、办公技能、创新大赛、人文讲座等形式都可以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力求全面展示学生不同的特点和能力,分数不再是唯一标准。

2.测评原则应贯穿教学全过程

传统评价方式以考察为主要形式,分数是唯一标准;加之综合素质课程大多无重修、补考等相关制度,往往导致学生漫不经心,上课缺旷司空见惯,考试随便拼凑论文了事。这样的态度已蔚然成风。改革测评机制首先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和组织,使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环节当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课程结束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均计入最后评价。对于综合素质课程也应该有重修制度,除了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外,也能够加强学生提高对于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任何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必须着眼于内在素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而不是漫无目的强行灌输。基于此,传统教学方法不顾及教育对象的特点,不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满堂硬塞知识的模式必须改变,课堂学习时间和内容有限,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整理、课余小组互助、多种方式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对于这样得到的知识,学生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在综合素质课程中,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教师尝试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提出能力和态度的针对性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学会运用和转化。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活跃课程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成绩的评定也采用了实践成绩、口试等多种形式的评定方式,考勤、实践课时、课堂表现成为决定学分的主要环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教师对于实践课程的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有益过程。教学过程中能较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同学们也对素质课程改革进行了肯定。认为课堂上有了同学的位置,不再敷衍学习。课堂气氛活泼,同学们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3.发展性的评价观是我们的核心理念

综合素质教育致力于创造出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教育模式,如果过于重视分数和结果,忽视学生感受将与其初衷背道而驰。以评价来促进素质教育工作是我们教研科研的推动力。因此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理念必须贯穿于整个测评机制的始终。

在教学环节中,应该考虑不同学生的情况和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比如说高职院校一般有专科、中专、五年制大专,招生模式也分统招、自主招生、补录等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积累不一而论,实在无法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在课程开发和设计时就合理安排,尽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我们提出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必修和选修的选课体制上,根据学生知识的侧重点、掌握程度和职业规划,在选择了核心的必修课程后,围绕核心选择相关素质课程,在最后完成了规定的学分后,得到关于该同学在该领域的一个全面评价。比如说建议文科的同学选修自然科学的课程,达到了相应的水平后,除了分数,还可以有描述性评价,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特长进行总结,或者是证书类评价。这样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有指导作用,也可供用人单位参考和选择。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重要性不言而喻,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部门多,管理工作难度极大,切实推进工作必须由学校层面进行发起和统筹,各个部门全力支持方能取得实效。

在测评机制中,比较难以突破的是测评的定性与定量的问题。传统计分模式重在结果,学生往往平时敷衍,考试东拼西凑,效果极差。我们试图在这个环节进行小范围的尝试。容易定量的因素有:课程成绩、奖惩情况、相关证书等;不易定量归于定性的因素有:责任心、团队意识、信息收集、表达、创新、诚信等。

从机制来看,学生处、团委、各学院、职业技能处、教务处等部门均有职权和责任,通过考试、评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行为来参与。从实施来看,课程的设置和教师能力培养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总而言之,我们既需要可比较的定量指标来对综合素质的实施进行反馈,也应该对学生提出反映学生特长、核心能力的定性评语。既要重视知识的掌握积累、能力的提高。又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

综合素质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学校、社会、个体多方面提高认识,建立制度,共同关注。测评机制的构建是其中重要环节,我们力求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从专项能力培养开始,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结束。强调知识、技能、态度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程,重视测评的过程和结果,致力于培养有正确价值取向、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尹景玉,齐福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载《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11期.

[3]潘钥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应用》,载《天津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11期.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7期.

篇10

大学生综合素质应该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笔者以自己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以及开展的调查为基础,总结出大学生综合素质应包含的主要方面。

政治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这样才能保证其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方向明确。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尤为重要。

道德品质:中国自古崇尚道德,大学生应是一个德能兼具的个体,其中品德为首。今天,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任何工作岗位中,品德都被作为首要的标准受到重视。大学素质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品德教育,立身先立德应该是大学生树立的观念。

人际关系:大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人际关系的危机。走出校园意味着大学生从此要真正的一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与人合作、交流都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因此,在大学的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应该是其重要的一环。

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不论从事何种行业的工作,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压力下,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无法取得事业的更大发展。基于此,大学素质教育中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样不可缺少。

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缺少专业知识素养与丰富的知识背景,大学生很难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因此,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文化知识要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从以往的成绩本位转变为涉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等多维指标相综合的评价体系。但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存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断层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但是这种评价体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断层。“北京市教委对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标准的一项调查显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提升为社会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联想集团的要求第一是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怀大志,第三是善于学习;IBM的要求是自豪感、灵活性、必胜的信心,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柯达看重应聘者的工作方法、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NEC希望员工为人正直高尚、业务精益求精;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三井注重稳重、自信等内在品质。”从社会对人才标准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在我们现存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还不能很好的体现。现存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断层,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2 综合素质评级体系的考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考量标准不够科学、权重分配有待改进、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用分数来表示有失妥帖等。

考量标准不够科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设定不能完全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各种指标的设定体现的是学校的思维,这和学生们的想法以及社会的需求必然存在不相适应的部分。比如,有的学校可能将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简单的罗列为学习成绩加社会活动,这样的评价标准显然是和学生本身的愿望相冲突的,当今的教育强调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将评价指标设定的过粗过宽使得同学们无法自由的发展自我。

权重分配的问题也是综合素质考量中的主要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权重的分配,更加灵活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重点。比如,通过增加学习成绩的权重分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增加实践能力的权重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践。基于此,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该具有调整的灵活性。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旦素质测评的各项权重固定下来之后,学校就失去了变动的动力,这样的结果,就是学校失去了权重分配作为调节器的作用。

在学生综合素质考量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将学生素质仅仅用分数来考量。用分数考量有其优点,一方面在评价的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量化有助于考量工作的简单化;另一方面用分数考量的结果便于学生之间的比较。但是,简单的分数考量还是存在缺陷。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可以用分数来考量,比如道德品质,合作精神等。不可否认,通过学生的一些表现可以对学生有一个评价,但是道德品质这种指标如果依然采用分数考量就有失稳妥,而且还会造成一些同学只做道德品质指标里面加分项的活动,最终将学生的发展引向歧途。其次,将一些评价指标分数化也会造成学生的反感,让他们有一种自己的道德、精神等被功利化的感觉,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探索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笔者通过多年的学生工作以及对中央财经大学学生综合测评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如下的观点。

1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社会的需要接轨

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制定与修改,应该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其次要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生的奖学金、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甚至未来的就业都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对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制定与修改都要在准备充足,征求各方建议之下谨慎的进行。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要更多的体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渴望以及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要求,使得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更好的成为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指导性文件。

2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考量工作

完善考量工作,要在本着公正透明的前提下,努力改善考量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篇11

一、指导思想

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让广大学生把学习当作天职,把激情化为动力,把理想变成现实。勉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正确对待挫折,自立自强自信,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

二、达成目标

通过励志教育,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1、学生学习上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品行上由“不敢犯错误”到“不愿犯错误”的转变;

3、管理上由“我被管理”到“我管理自己”的转变;

4、发展上由“要我成才”到“我要成才”的转变,

三、组织领导

搞好励志教育主题活动,是学校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良好途径。为此,学校成立励志教育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活动的领导和指导。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级部主任、政工组长、全体班主任

四、活动时间及内容

(一)宣传动员

1、学校政工处制定《实施方案》,并开展“自立自强,励志成长”德育教育启动仪式。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可结合升旗仪式),发出“自立自强,励志成长”主题活动倡议。各级部和班级根据学校实施方案制定年级活动计划。

2、各班举行主题班会,学习活动实施方案,了解励志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学习《励志习惯养成方法》,读励志故事,通过不同形式创设励志氛围,激发和唤醒内在动力。

3、组织学生课外收集整理感动自己的中外成功人士的典型材料,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交流,也可以召开以“等主题我的未来”、“扬理想风帆”、“有志者事竟成”等主题的班队活动。

4、利用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文化长廊等励志教育宣传阵地,宣传开展励志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创设教育氛围。下发励志学习材料组织师生学习,让励志教育深入人心。

(二)活动实施

1、采用“每日三步育人模式”,开展日常励志教育。

A、励志故事、语录。政工处精选部分励志小故事发送给各年级,各年级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自己寻找适合年龄段的励志小故事互相分享。班主任利用晨会时间带领读故事,谈体会或者写一句体会感言。精选励志语录,班主任利用晨会时带领学生集体朗读。对于一些精选语录,还可以利用升国旗的时候,全校师生集体朗读。让学生在读故事、诵语录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励志教育,让故事中的人或事走进学生内心,使教育意义深刻久远。

B、成长记录。成长记录不只是学生的成长记录,更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学生填写的方法,要求“只记进步不记忏悔,只记快乐不记烦恼,因为进步和快乐的累积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助我前行。”我们要求也可以记录心情和计划,因为只有如此才可以和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教师的指导才会更全面更深入。教师查看成长记录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以符号、笑脸、等级或简短评价等给以肯定、激励和鼓舞。教师查看的时间,要求为一周两次到三次。在学生每日对自我肯定与教师激励共同作用下,实现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主动成长。

C、反省和自我评价。学生在填写成长记录的同时,要反省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评价方式简单易于操作,利用四个笑脸给自己进行每日反馈,认为极好记4个笑脸,很好记3个笑脸,好记2个笑脸,差记1个笑脸。

2、寻找身边学习榜样。小学生年龄小,励志目标易小而实,身边榜样所起到的示范引领效果显而易见。九月份中,鼓励学生励志学习,并寻找身边学习榜样,月末各班推选出1至2名优秀学生代表到学校政教处,由政教处和各班班主任最终确定30名优秀学生代表做为榜样进行宣传推荐。班主任组织学生和家长及相关人员准备材料,最后以看板的形式展现优秀学生事迹,以榜样力量带动全员励志成才。

3、励志教育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由班主任带领学生完成的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课,形式上主要以学生喜欢的形式为主,比如励志视频、课堂讨论、励志歌曲、励志故事等,让学生体验领悟,建构认知,调整心态,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三)活动总结

依据平时检查和集中督查情况,对本次活动中积极参与组织、策 划的优秀班级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活动结束后,将评选出10个班级作为“励志教育示范班级”,每班推荐1至2名学生作为校级“励志教育优秀学生”,对获奖班级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并制作专题励志教育宣传栏,总结励志教育成果,形成经验材料。

鼓励学生策划方案借鉴二

为激励我院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奖学金评定对象

凡在我院注册取得学籍的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表现突出,均有资格申请奖学金。

第二条 奖学金等级、金额和比例

(一)特等奖学金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金额为3000元。

(二)一等奖学金人数占学生总数的2%,金额为_元。

(三)二等奖学金人数占学生总数的4%,金额为1200元。

(四)三等奖学金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金额为800元。

第三条 奖学金评定条件

一等奖学金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综合素质测评优秀;

(二) 本学年各科成绩平均分达到85分以上,其中单科成绩不低于80分;

(三)考查课优秀以上;

(四)任课教师评定优秀;

二等奖学金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综合素质测评优秀;

(二)本学年各科成绩平均分达到80分以上,其中单科成绩不低于75分;

(三)考查课优秀以上;

(四)任课教师评定优秀;

三等奖学金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综合素质测评优秀;

(二)本学年各科成绩平均分达到75分以上,其中单科成绩不低于70分;

(三)考查课优秀以上;

(四)任课教师评定优秀;

第四条 奖学金评定办法

(一) 奖学金每学年评定一次,评定后一次性发放。

(二) 奖学金原则上以班为单位进行评定,在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中按综合测评分由高到低择优评定,严格坚持标准,高等级名额不满时可在低等级中相应增加名额,适当调整各班的比例,但不得突破本系总名额。

(三) 奖学金评定工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决杜绝不够条件弄虚作假者获奖的现象。

(四) 学生的综合测评分由操行成绩(30%)、学习成绩(60%)、任课教师鉴定(10%)组成。

(五)综合素质测评按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执行。

(六)学习成绩为学校必修课的分数。

(七)任课教师签定为任课教师对参评者学年内课堂纪律、完成作业、考试成绩等情况的总评。

(八)综合测评分相同的,学生干部优先;都是学生干部或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分相同,学习成绩列前者优先。

(九)符合上一等级评比条件的学生,如因名额限制和排序没有评上,进入下一等级评比。

第五条 奖学金评定程序

(一) 新学年开学第一周,各班召开班会作个人总结,本人申报等级。

(二) 辅导员根据教务处提供的各科成绩及操行考核情况确定获奖学金学生名单及等级。

(三) 各系对各班上报材料进行复核,复核后报学生处审定并报校长办公会批准。(四)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时由院领导统一颁发。

第六条 限制条件

(一)受处分的学生学年处分没有解除的不能参加奖学金的评定。

(二)无故不参加社会实践及各项规定活动者不能参加奖学金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