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3 06:27: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01-02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致力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也是高校自身文化构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安全文化与校园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原苏联城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正式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此后,与安全相关的各个行业都开始关注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的作用,其已经成为减少潜在大规模灾难和预防日常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但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安全文化仍属于“安全教养”、“安全修养”或“安全素质”的范畴,即是说,安全文化主要是通过教化的作用,将人培养成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
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所建立的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持有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是具有学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源于安全文化,又融于校园文化,并左右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没有校园安全文化,则“和谐校园”无从谈起。
二、构建高效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趋于多样化,办学层次呈现复杂化态势,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种矛盾不断凸显,意外伤亡事故明显增加;同时,学校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面临着社会变革的冲击,这些都给校园安全工作带来新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不仅能使校园安全管理得到升华,也是适应新时期高等院校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
1.实现高校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安全文化建设与高校的教学工作关系密切,它对于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特别是对实现教学中心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各方面工作的配合,校园的环境和秩序需要从各个角度加以保障。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就是要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形成重视安全的思维模式、精神风貌、职业行为规范、安全舆论和习惯,确保校园安全工作紧紧围绕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活动服务。因此,高校在健全安全硬件的同时,在软件上最大程度地发掘潜力,从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角度审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是确保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2.健全大学生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动力。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各行业的管理者、设计者、经营者和研究者。大学生在高校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当代大学生虽然整体上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确实在意志、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有所缺憾,比如经不起挫折、侵害他人财物、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等。对此,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教育、引导、塑造和渗透作用,使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安全观,提高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有助于大学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理念和倡导安全文化的主流思想;弘扬校园安全文化的目的是要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观念、道德、态度和品行等,引起其对安全监控的珍惜和重视,形成人人关注的良好安全氛围。建设高校安全文化体系,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更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三、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1.倡导良好校园安全文化,提升师生员工安全观念。过去,人们常把安全文化等同于安全知识的宣教活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是推进安全文化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但并不能完全体现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只有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文化观念得到切实提高,校园安全文化才会产生有效的作用;所谓安全观念,就是人们应具有的安全知识和行为,即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又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它需要教育和人们的主动学习,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约束。高校安全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要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理念,以培养和提高队伍素质,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从精神、物质等方面不断营造安全氛围,规范程序、丰富内涵,引导和教育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全面提高安全素质;结合日常教学和主体活动,将安全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让师生在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感受安全文化,提升安全观念。
2.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秩序稳定和谐。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高校已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工作、生活、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小社会”,处处受到来自大社会各方面的辐射和影响。因此,高校安全管理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大环境需要的工作机制,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可以借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结合高校的实际,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通过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薄弱环节的确认,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考核表彰机制,保证大学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完备。针对校园安全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高发部位,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评估,给出科学建议;对危险品、和放射性物品的保存要重点规范;重视学生宿舍内用水用电安全及治安管理,关注学生食堂的食品卫生和公共设施的安全,对涉及学生的群体活动规范审批和申请流程,加强校园内的交通管理和疏导。同时,高校还要建立一种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需要的新机制:包括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处理好保卫部门和物业公司的关系;对在校内以承包经营方式开设的餐厅、商店、网吧等容易成为治安问题多发区的复杂场所,有关方面应加强协调、明确职责。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切实强化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全宣传教育工作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学校的安全文化是与学校的安全教学、与学校的师生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学校的师生员工为载体,依靠师生员工来实现。通过课堂教学、讲座、辩论、征文、案例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安全知识、校纪校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要充分调动校内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校内刊物、互联网、横幅等舆论工具,增强安全宣传的辐射面,将安全宣传的声势造出来,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使人们耳濡目染,自觉践行安全管理。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
四、总结
和谐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实现学校稳定、保障师生安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则是帮助人们提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的关键。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但一旦形成,就具有改变人、陶冶人的功能。校园安全文化的积淀,将使“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使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弘,任性遂.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实现安全发展,是煤炭企业永恒的主题。实现安全发展,除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强化煤炭监督监查之外,煤炭企业还必须要以安全发展观为指导,苦练“内功”, 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建设强势安全文化,实现企业长治久安。这是煤炭企业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
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为保障职工身心健康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安全文化则是企业全体职工所共同拥有的安全理念、共同遵守的安全制度及这些理念、制度所塑造出的行为举止。因此,我们把它进一步定义为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目标,以提高职工素质为关键,以建设安全规章制度为重点,以强化安全责任、推进安全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为支撑的一种全新的安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建设强势企业安全文化,笔者认为,必须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安全工作零起点”的核心理念,以“争当自主保安型员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为安全目标,围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三个层次,树理念、建制度、抓落实、创载体,建设强势安全文化体系,形成企业“大安全”格局,实现企业长治久安。
1、坚持一个目标,树立核心理念,充实企业安全文化精神层
目标决定方向,理念指导行动。建设安全文化,必须高屋建瓴,战略把握,确立“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目标,提出企业安全生产核心理念,不断筑牢安全生产精神防线。
一是树立“安全就是企业最大的政治,安全就是企业生命,安全就是企业最大效益,安全就是职工最大福利”理念。即把安全生产放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识,把安全生产与实践“三个代表”、促进企业发展、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把安全生产放到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确立“安全第一、安全为天”思想。每年企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一定要是研究安全生产问题,下发的第一个文件也应该是安全工作文件,在考虑矿井投入时,首先考虑安全投入,在考虑引进人才时,首先考虑安全技术、管理方面的人才。
二是确立“安全工作零起点,始终处于起跑线”的安全管理观。即在安全管理中,应把过去的成绩看作是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时刻刻从零抓起,时时刻刻学习先进单位的先进经验,博采众长,善于提高,逐步强化,科学管理,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而付出不懈努力。
三是确立“生命是棵树、安全是沃土,安全就是家庭的幸福,关心安全就是关心自己”的职工安全观。即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棵树,那么安全就是供养这棵树的沃土,只有重视安全,关心安全,生命之树才会长青,家庭幸福才能长存。
四是确立“安全源自于如坐针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不能管好安全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能保证安全的职工是不合格职工”理念。使企业上下形成“安全就是生命线,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共识,促进企业走上一条抓安全求生存,以生存求发展,以发展促效益,以效益树形象的良性循环。
2、围绕理念建制度,完善安全文化制度层,架构企业“大安全”格局
安全理念不是喊在嘴上,而是要转化为制度,贯彻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才能彰显其核心作用。健全的制度是安全文化体系的基础、根基。要围绕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目标,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安全文化制度层。
一是安全目标责任制度体系。要建立三级考核(企业对区队,区队对班组,班组对个人)制度,上自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下至单位负责人、处室主管、区队班组长,层层制定干部安全目标责任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级负责的责任管理网络。
二是安全“双创”(创新、创效)评选体系。成立科技委员会,围绕安全症结立课题、搭平台、设基金,鼓励安全创新、创效,要进行“双创”评选,使大批安全“双创”成果得到充分涌流。
三是创新精细控制管理制度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细控制管理,以区队为管理实体,以员工个人为考核对象,以工作绩效为考核内容,通过事前制定标准,事中过程控制,事后评价考核,实行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
四是严格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体系。实行安全技术“多家把关,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一工程一规程,无规程不施工”制度,严把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贯彻、执行四个环节,坚持安全设施改造、新建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要切实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成立“一通三防”、“提升运输”、“采掘工程”等技术指导小组,把握安全重点,超前技术指导,坚持“谁指导谁签字、谁负责谁签字、谁整改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以杜绝矿井技术类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其他诸如要制定“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对井下各生产层面、边远岗点,做到各类检查时时有,不断线,安全治理闭环排查制度、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等等。健全的安全制度是实现安全生产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3、围绕制度抓落实,形成机制,实现企业长治久安
(一)建立理念渗透机制。安全理念能否最大限度得到员工认可,很大程度靠理念渗透机制的建立。煤炭企业要在将各种理念、警句汇编成册的基础上,在每天班前班后会进行讲解,定期展开理念渗透专题研讨、讲座、交流活动,提高员工对各种理念的认识程度,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兑现,突出制度约束和柔性引导,促使员工对安全理念认识产生新的飞跃。
(二)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安全培训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必经之路。要针对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特殊岗位工种培训管理规定》、《新工人业务培训考核办法》,除内部教师和各专业副总授课外,专门聘请相关院校教授和知名专家进行讲课,采取知识考试和现场操作相结合方式,对不及格者坚持不允许上岗,以此提高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
(三)建立安全测评机制。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利用“问卷打分”和民主评议形式,对干部进行群众测评、民主监督,测评结果企业公开;成立安全检查大队,持证上岗,对企业日常执行规章制度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下发通知,逐级追究。对出现安全问题的干部,不论干部级别、以往贡献,一票否决,立即免职。
(四)建立安全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安全工艺和安全设施,如生产调度模拟盘系统、束管监测系统、智能化信号提升系统、声光对讲信号系统等先进设备,对落后的设备和工艺进行坚决淘汰,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难题,为搞好安全生产增强物质保障。
4、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活动载体灵活多变,形成安全文化力场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之根、发展之本。正如人类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一样,在企业,安全文化同样可以形成安全文化力场,以有形、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员工的思想、引导着员工的行为;建设强势企业安全文化,需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需要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有效载体。
企业党委要充分发挥企业党员、干部在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定期开展“安全责任和政治使命的教育,建设安全责任心强和作风过硬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宣传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板报、宣传栏、安全文化长廊等传播手段进行安全理念、价值教育;工会组织从维护职工安全权益入手,深入开展”我为安全作贡献“活动;共青团结合青年实际开展创建”青年安全岗“、”青年安全采掘工“等活动,发挥青年团员在安全生产中的突击队作用。
同时,煤炭企业要采用组织搭台,职工唱戏的方式,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日”、“安全法制(管理)月”、“安全宣传(文艺)月”、“安全竞赛(检查)月”、“勇夺安康杯”等竞赛活动,通过举办摄影、书法、安全漫画展览,组织“杜绝事故有奖征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会,广搭“舞台”,让广大职工参与其中充当“主角”,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坚持人性化管理,应用推广员工祝福、亲人嘱托、“三违”罚款单家属签字、在会议室设“全家福”牌板,企业、职工、家属三元联保(矿工家属协管会)等种种教育活动,努力使安全教育有效载体形式活泼、多种多样。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79-01
1.关于文明施工策划与管理
(1)策划基本思路。各在建建设项目要树立全局观念,把上级精神,政府要求、技术标准和工程实际情况相结合,合理策划安全文明标准化施工。
(2)策划组织。各在建建设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策划书由施工单位负责,策划书的可行性由监理单位进行审核,策划书审批由建设单位负责,并由施工单位向有关监管机构报备。
(3)编制管理依据。有即将台的一系列规定和((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建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工地标准》(DBG13―81―2006)、《建设工程文明施工与安全防护图集》、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4)策划书内容。
①工程概况。主要介绍各参建单位名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工程造价、建筑层高、结构体系、工期要求、文明施工与质量安全目标等。
②目标。建立文明施工窗口,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是施工中创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的主要目标要求,因此在策划过程中安全文明施工目标必须明确创省或市及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做到事先重策划,过程重落实,实施看效果。努力实现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目标。
③基本要求。临时实施所用材料尽可能满足可循环使用的要求,施工过程遵循节能、美化的原则,确保满足使用功能、安全、卫生、环保和消防等要求。临时实施设置还应符合现行安全标准规范和省、市、县相关规定的要求,落实劳动保护措施和职业健康安全相关规定,使用前应组织验收,确保安全使用。
场容场貌应根据现场施工环境条件对各区域进行合理布局,以满足工程需求为前提。
④主要保证措施。建立健全的组织建设制度,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有符合人性化设计标准的技术保障措施。
⑤安全文明施工平面布置图。安全文明施工平面布置图要体珊‘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原则,详细标注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在平面图上的位置,并充分考虑房建工程的基础施工阶段、上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以及工程装饰装修阶段的场地变化,预留一定的空间用作局部调整来完善。
⑥实施步骤。房屋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可按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修施工阶段等三个阶段分步骤实施。基础施工阶段。工地大门、围墙、洗车台、道路硬化、办公室、食堂、宿舍、浴室、厕所、吸烟与饮水处、料具仓库、宣传栏、现场图牌等。主体施工阶段。现场材料堆放、场地硬化、防尘防噪、周边环境美化绿化、现场各种宣传通告、教育标语的;机械设备、钢管脚手架、防护棚、临边洞口防护、消防设施、危险源告示、安全通道等,对前阶段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装修阶段主要内容可对前两阶段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
2.临时设施的落实与实施
(1)临时设施基本要求。临时设施包括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办公区应内设办公室、医疗保健室等;生活区应内设宿舍、食堂、厕所等;施工区应内设门卫室、配电室、料具仓库等。施工区与办公、生活区应有明显划分、隔离和安全防护措施,并专人负责管理。
(2)临时设施按功能划分,也可分为基本功能区与辅助功能区。基本功能区包括办公室、宿舍、食堂、厕所、门卫室、供配电设施等:辅助功能区包括多功能室、医疗保健室、垃圾房、吸烟饮水处、料具仓库等。根据工期或工程规模不同,临时设施配置应满足如下要求:①工期在10个月以上或1000万以上要达到基本功能区与辅助功能区的要求;②工期在10个月以下或造价在1000万以下要达到基本功能要求。
(3)临时施工可充分利用施工现场或附近的现存设施,及工程项目配套先行施工完成的工程。临时设施必须搭建的,应优先使用活动板房,或采用可移动易拆装的建筑设施,以便可以重复使用。
(4)临时设施的选址应根据工平面布置图统筹规划,避开强风口;不应搭设在易发生滑坡、坍塌和低洼积水等易由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引发事故的区域。禁止搭设在高压线路下方和塔吊回转半径内。
(5)临时设施功能牌(或标识牌)格式应统一,色彩、材料等由企业自行确定。
(6)临时设施应有醒目的企业文化、安全标语、使用功能等标识。
(7)生活区应设密闭式垃圾桶、化粪池,临时房屋周边道路平整、清洁。
(8)临时设施应进行必要的装饰装修。
(9)临时施舍的环境与卫生标准应满足《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的规定。
(10)主要临时施舍建筑面积参考指标:办公室3~4m2/人;宿舍2.53.5m2/人;食堂0.50.8m2/人;淋浴室一个淋浴喷头/25人;厕所0.02~0.07m2/人。
3.场容场貌的实施与管理
工地围墙与围挡。砌体围墙采用不低于M2.5的砂浆砌筑,围墙厚度、扶垛、压项(提倡用琉璃瓦装饰)、基础、变形缝等做法与尺寸,由施工单位根据所使用的砌体材料经计算确定;彩钢板围挡基础采用C20混凝土浇筑,基础尺寸与变形缝做法由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经计算确定;围墙和围挡应满足抗台风要求,确保坚固稳定。砌体围墙的外立面应抹灰或装饰,粉刷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宣传标语或公益性广告,如“创文明城市,争文明工地”等,落款为相关单位名称;围墙或围挡色彩由施工单位自行确定,但应与周围环境保护和谐。
施工场地。①排水沟。工地内具备条件的正式给排水管提倡先行施工,替代临时施工排水系统。工地内的临时排水统应统筹规划,经计算确定主、次排水沟的断面净尺寸。排水沟的排水坡度不应小于4%。。工地内侧道路两侧、基坑周边、落地式脚手架基础周边、临时设施周边、钢筋加工场周边等应设排水沟,各区的排水沟应连通形成排水系统,雨水及污水经沉淀池沉淀后,排水市政污水网。②场地硬化。工地内具备条件的正式道路提倡先行施工,作为施工道路。施工主干道按工程需要确定,出口段应延伸至与工地外市政道路相接,主干道采用C25以上混凝土,厚度250mm。
材料堆放。材料标识牌面应采用不锈钢或其他金属制作,专人负责填写或擦洗,保持洁净。材料标识牌面文字至少应包含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出产厂家、进货日期、检验状态。材料堆放场地应硬化处理,并保持排水畅通。水泥、码砖放高
关键词 核安全文化 发展 推进
核电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单位众多、接口频繁、建设周期长的特大型工程,质量安全要求高,公众敏感性强。为对公众负责,政府专门设置独立的核安全监督机构,通过推行核安全法规、实施许可证制度,以及各类核安全检查,对核电建设及运行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监督。像这样由政府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实行如此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是任何其他工程项目所没有的。对核安全的特殊要求构成了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突出特点。在此情况下,核安全文化作为一项基本管理原则加以推广,提升全体对核安全的重视与关注,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最大限度的提高质量和减少安全事故,是非常必要的,在IAEA 2006年新的核安全法规中,核安全文化更是作为一条管理原则予以体现,以维护和增强组织的核安全文化水平[1]。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更警示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核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基本规律,提升核安全文化水平;综合安全检查报告和核安全规划为新时期我国核电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探索核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和要求。
一、核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核安全文化建设是随着核电站建设发展起来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已开始关注核安全问题,特别是美国三里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使核安全问题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重视。社会公众对核安全给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为杜绝此类严重事故的再次发生,核工业、相关政府及国际组织重新审视了核安全的立足点、层次和完善途径,促使了核安全文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核安全文化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并确定了对核安全文化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2]: 1986年,75-INSAG-1《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审评会议总结报告》,首次提出“核安全文化”概念; 1988年,75-INSAG-3《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强调核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必须将实现安全的目标渗透到为核电厂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中去; 1991年,75-INSAG-4《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概念被首次定义,并得到广泛认同; 1994年,《ASCOT指南》,制定出了用于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 1998年,《推进核活动中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指出企业发展和强化核安全文化要经过三个典型阶段; 2002年,75-INSAG-15《强化核安全文化的关键实践》,提出了核安全文化的7个关键要素。
二、核安全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核安全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影响着企业全员的工作习惯,它以领导为楷模,内化为员工行为,致力于使核安全处于最高地位。核安全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共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中层和深层[2],它强调核电企业全员价值观和行为的统一,强调追求卓越和高标准,强调核安全文化没有终点;它的本质,就是要求企业全员能够主动将核安全文化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形成核安全文化磁场,以持续影响着进入组织的新成员。
一个拥有良好核安全文化的企业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核安全人人有责:明确界定核安全的责任与权利,并让全体人员清楚自己的责任和权利。落实与核安全责任相关的指挥体系、岗位权限、人员配备和资金保障。公司政策中强调核安全高于一切。
(二)领导做安全的表率:高层领导和高级管理者是核安全的主要倡导者,应重视言传身教,要经常不断、始终如一地宣贯核安全第一的理念。
(三)建立组织内部的高度信任:在组织内建立高度的信任,并通过及时准确的沟通来培育这种信任。有畅通的信息流程来提出和处理问题,对员工提出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要告知员工。
(四)决策体现核安全第一:员工在做出支持核电厂安全、可靠运行的决策时,经过系统和严格的考虑。如无百分之百的把握,高级管理层支持和强化保守决策。
(五)认识核技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所有的决策和行动都要考虑核技术的特殊性。
(六)培育质疑的态度:员工可通过质疑假设、思考行动的潜在不利后果表现出质疑的态度。事故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组织根据错误的假设、价值和信念,所采取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员工要对可能给核安全带来不利后果的状态或活动提高警惕。
(七)倡导学习型组织:高度重视经验反馈,培育学习和应用经验的能力。通过培训、自我评估、纠正行动和对标,来激励学习和提高业绩。
(八)评估和监督活动常态化:采用监督手段来强化安全和提升业绩。通过各种监督方法对核安全进行常态化的监督和检查。
三、强化企业内部核安全文化推进
在日常监查监督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些行为的产生已经显示核安全文化处于被弱化的状态,包括:程序不能满足要求、没有对事故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没有吸取教训、纠正行动日益积压、过度关注技术层面问题、缺乏自我评估过程和质量保证部门地位较低等。因此,作为每一个参与核电建设和运行的单位,包括营运、设计、制造、建造、调试、维修、承包服务等各相关方,都必须结合自身业务强化企业内部核安全文化的建设,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但不限于)进行推进:
(一)制定本单位核安全文化推进方案
首先应结合本单位现状及发展规划,制定核安全文化推进方案,设定本单位核安全文化建设目标,包括中长期目标(3-5年)和近期目标(1-2年),依据目标,列出核安全文化推进的实施步骤,包括宏观步骤与微观步骤。根据核安全文化三个层次的构成及强化核安全文化要经过三个典型阶段,一般建议分三个宏观步骤实施,包括文化牵引阶段(起步阶段)、建章立制阶段(提升阶段)及实施推进阶段(持续改进阶段),微观步骤一般为近期1-2年的具体工作计划。
(二)核安全政策声明
应由本单位最高领导者核安全政策声明,作为对社会的公开承诺和员工的行为准则,明确本单位的核安全方针和理念,并广而告之,全体员工应充分理解并作为行动指南。
(三)深入开展核安全文化培训与宣贯
应深入开展核安全文化知识和理念的系列培训、宣传活动。单位最高领导层及中层领导应带头学习并动员、宣讲核安全文化及本单位案例。利用公司网站、报刊开辟核安全文化专栏,制作核安全文化宣传册,宣传核安全理论知识、交流核安全文化心得体会,举办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
(四)完善管理制度和程序,融入核安全文化管理要求
抽象的核安全文化需要有形的载体,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准则。因此应将核安全文化管理要求落实在制度和程序里,以作为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准则、衡量工作质量的最基本标准,它是核安全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核安全文化建设推进的关键。单位应将制度和程序作为单位的“法律”来严格遵守,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据可查”。
(五)将核安全文化纳入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
应将单位各部门、各级人员推进核安全文化的情况纳入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从目标下达、分解、考核各个环节体现核安全文化建设推进工作的要求,并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取得良好核安全绩效的部门及员工给予奖励,对于重复出现的问题或严重的错误,应采取惩罚措施。但具体做法要慎重,处罚不能导致员工隐瞒错误。
(六)建立评价准则,进行核安全文化自我评估
单位应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核安全文化评价准则,以对单位内部核安全文化进行评估,衡量本单位核安全文化所处状况,找出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要求。评估的对象是本单位各级组织和人员,尤其是他们对待核安全的态度。核安全文化的自我评估需建立必要的评估组织,评估应逐步常态化,一般周期为一年一次,可单独进行,也可结合单位内部监查与管理部门审查工作一并进行。
四、核安全文化推进的要点
(一)结合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作为一家参与核电建设的单位,核安全文化必然成为公司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体现公司的核安全文化推进理念。
(二)全员参与,高层推动
核安全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管理者的文化,其推进的首要保障条件是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他们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激发全体员工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员工,所有员工的核安全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相互作用及融合,形成了公司的核安全文化,因此核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是全员参与。
(三)各部门协调配合
核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需要有机地将公司核安全文化与经营生产活动紧密结合。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各部门协助参与,如规划发展部应完善公司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人力资源部应完善公司培训管理等。
(四)言而有信、奖惩兑现
公司对员工的承诺若无法兑现,即成为“空头支票”,员工对公司文化则失去信任,作为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核安全文化同样将面临“信任危机”。
(五)需要大量宣传推广
只有通过大量的宣传和培训,才能使人们愿意承认一个理念、文化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在核安全文化建设期间,应始终坚持做好宣传培训。
(六)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公司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应切实落实年度核安全文化推进工作计划,有专门组织进行监督和检查,并逐步将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与部门及员工工作目标与考核挂钩。
(七)核安全文化的评估
在文化牵引阶段取得一定进展后,应将核安全文化的评估工作提上日程并逐步常态化,以增进对核安全文化现状的认识,为核安全文化的变革或改善效果的长期跟踪提供途径。
(八)循序渐进,持续改进
行为规范和观念的转变过程大多很漫长,因此一个公司的核安全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借助PDCA循环,持续改进公司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五、结束语
企业核安全文化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目前国内正面临多项目多机组发展的形势,对核安全文化的建设要求越来越迫切,需要企业做好方案,抓住要点,大力推进,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致力于“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这个共同的目标,把核安全的要求切切实实落实到行为上,这样才能使电站的建设和运行获得最高的安全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建筑行业的进步,安全文化作为一种全社会共举的重要价值观,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建筑工程建设由于其行业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十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这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甚至延误工期、降低工程施工质量,因而,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在施工现场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有相当比例是由于人为失误或者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而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则能够有效地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从根本上消除人为不安全因素。优秀的安全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还能有效保障整个项目的平稳、有序、优质发展,而鉴于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严峻形势,建筑企业十分有必要将安全文化建设与施工现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和谐施工。
1.施工现场管理现状
建设施工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许多工程中仍然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员进行现场施工,而就按照我国当前施工现在来看,工程项目转包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也加大了施工现场管理的难度。
其一,施工现场管理较为松散,管理难度较大。目前,项目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尤其是安全意识以及对施工规章制度的认知存在较大的不足。现场管理人员缺乏外部监督,其对管理条款的执行力度也不强,工人自觉性较差,致使现场管理难度较大。
其二,施工环境变化较快,施工人员所面临的安全隐患逐渐增多。现在普通项目的施工工期较短,许多施工人员所面临的施工环境十分多变,并且由于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出现,使得作业人员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在增加。
其三,现场管理理念的偏差,容易忽视对安全方面的管理。目前,我国过程现场施工管理大多片面重视经济效益,注重目标导向型管理,其在工期较紧的情况下,非常容易造成为赶工期而忽视对施工的安全管理。
2.安全文化建设的优势
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形成的以安全为中心的价值观,其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构建安全的施工环境。安全文化包含安全理念、安全环境、安全行为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安全在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中地位。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积极融合安全文化建设,对于项目本身的安全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文化建设比较重视对人员的思想观念、行为品德等进行规范,是从心理上和思想上约束人的行为。在现场管理中,个人因素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所在比例最高,而将安全文化渗透到现场管理之中,则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2.2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能够查漏补缺,完善现场安全管理环境
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能敦促各级人员经常排查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不断检查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或者个人疏忽之处,确保现场施工环境的安全。
2.3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能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个人素质,提高工程效益
施工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教育来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尤其能够提高对施工危险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事故发生的急救措施,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个人整体素质,避免因施工安全问题导致的额外成本支出,从而提高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
3.促进施工现场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3.1制定安全文化规范,完善和落实相关规章制度
在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建设中,必须注重对安全文化制度的落实,强制推行安全制度。现场管理者首先必须在原有管理体制基础上加强补充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安全文化制度强制推行,并通过宣传、培训、考核等手段进行协同作业,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以便从制度上落实安全文化制度。
3.2构建安全文化建设环境,实施明确的安全管理措施
外部施工环境的安全是安全文化建设最突出的表现所在,其对现场安全施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要大力推行安全文化环境建设,针对施工现场所存在的弊端开展建设,例如完善个人施工防护设备、建立安全施工预警机制、完善现场警示标语以及标识,排查施工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现状,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个人责任制度,全员参与、意识到位,营造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的良好氛围,共建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机制。
3.3建设安全行为文化,规范员工的行为模式,提高其精神面貌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员工的安全行为准则、施工行为标准、施工纪律以及精神面貌等,规范员工的施工行为对提高现场管理效率,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规范样的安全行为,企业要落实:
(1)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严格执行安全考核上岗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力度,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提升员工的安全认知,并且要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从安全文化知识考核、安全操作规范考核以及安全事故急救与防范等入手,严格执行安全考核上岗制度。
(2)通过奖惩制度,约束员工的不良施工行为。明确告知员工具体考核方法,本着对员工负责的原则,开展不定期检查行动,重点排查员工的不良施工、生活饮食等行为,并与其自身的福利挂钩,结合一定的奖惩机制,共同约束员工的不良行为。 [科]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凝聚以及统一规范的作用。企业文化的作用,被全面的体现在现代企业的日常工作当中。现代企业想要长远的发展,首先要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煤矿企业由原来的粗放型经营逐步向机械化、现代化、精细化转变,矿井的规模已由原来的年产几十万吨向年产几百万吨、上千万吨扩大,人员素质的提升、安全管理难度加大、生产环节复杂等也促使煤矿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对煤矿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反之,比较消极的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及强的负面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煤矿企业壮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是企业的发展精髓。
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企业安全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它以珍惜人的生命,保护人的健康为宗旨,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企业文化中的安全文化包含很多东西,诸如安全活动,安全行动,安全环境,安全理念等。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一个成功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先进的,成熟的,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煤矿企业中的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管理追根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企业文化则是以人为基本载体。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员工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积极借鉴其他企业的做法,经验,表扬在学习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自学成才的技术能手,岗位能手以及他们取得的学习成果,对职工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级给予充分肯定,并给予物质鼓励,帮助职工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步在企业内部形成学文化,钻技术,提高素质的良好氛围。二是坚持能力素质与待遇相挂钩的分配政策,建立切实可行的鼓励机制。在用人上。实行部分上岗,动态管理,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不搞论资排辈,在工资待遇分配上,职工素质能力和个人经济利益挂钩。调动职工提高自身素质的危机感与紧迫感。三是坚持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基本途径,企业要以岗位适应性培训为重点,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坚持短期强化性培训与个性化,差别化培训相结合,坚持岗位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促进职工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煤矿企业是高危企业,安全大于天,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而安全文化则是企业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煤矿企业把安全文化建设当做安全生产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突出以人为本,举安全工作使命,铸安全理念之魂,强安全行为规范之基,将安全文化植入安全管理之中,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全面强化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为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工伤事故主要由于矿工安全素质低,意识淡薄,人为失误所致,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普遍存在。这就要求煤矿必须结合本矿实际,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安全管理新思路,提出不安全不生产,努力创造安全条件去生产的安全理念,把以人为本,本质安全,确立为文化安全建设的骨髓。基层各单位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培训员工,组织放映安全警示教育片,和安全为天等文艺汇演等,以加深安全理念的深入人心。
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有其内在联系,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不是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安全文化塑造安全生产力历史足以证明,在煤矿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必须构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健全制度,创新思路。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必须真正从认识上重视起来,把它纳入煤矿管理长效机制,下大决心去抓。否则基础不牢固,地动山摇。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素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 才能使职工从被动服从管理制度向主动执行安全管理制度转变,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在安全宣传的时效性,连续性,可操作性上努力。因地制宜采取电视,广播,宣传专栏,井口板报,活动简报,挂图,彩旗,分发安全知识小册以及在矿区显著的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在作业场所设置安全劝导牌,警语牌,提示牌等各种手段,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在井口班组学习室,家属区设置安全文化长廊,安全用语,亲情嘱托等宣传牌板,扩大宣传面。也可根据各专业各工种的特点,制作安全警示牌板,悬挂在会议室,井下工作地点等,营造氛围,让干部职工时刻绷紧安全弦。重视区队,班组安全文化,做到点面结合。区队安全文化和班组安全文化是煤矿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尤为关键的环节。区队安全文化是执行层,要结合区队工作性质,生产环境,人员素质等情况,在全矿井的安全文化共同愿景下,结合本区队特点,制定出本区队安全文化共同目标,创造性开展安全文化活动,以丰富整个矿井安全文化内涵,目的为职工营造良好生产作业环境,这是区队安全文化出发点。其主要任务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决策层的安全文化建设要求,从区队管理入手,在生产,安全,经营以及区队建设等方面提炼出安全管理经验,创新安全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安全文化宣传的渗透力。班组安全文化是最基层,也是安全文化建设。
搞好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组织编写安全文化手册,并大力宣传贯彻安全文化手串活动。充分利用各基层挝谎习型组织的网络优势,政治优势和传播优势,将安全文化手串宣传内容纳入到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内容中,真正落实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赋予学习型组织贴近安全生产,贴近企业发展的实际内容和现实意义。以安全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向前发展,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纽带,促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
安全文化建设,既要思想教育,又要适当经济处罚。把握尺度,处理好两者关系,不能夸大思想教育的作用,也不能依赖过分依赖经济处罚的作用,只有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在经济处罚中深入做好思想工作,在思想教育中合理利用经济处罚手段。
安全文化建设要干部职工一起努力。领导是关键,领导认识到位,管理到位,行动到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群众积极投身到安全建设中去。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强化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主动,积极,自觉地学习安全文化,宣传安全文化,实施安全文化,把安全行为规划到日常工作中,其实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发挥带头榜样和模范作用。而广大职工也要积极参与配合。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依靠员工,通过广泛的,持久的安全文化建设宣传活动,让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安全素质得到不断增强,让安全文化进矿井,进区队,进班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寓,走进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只有广大员工在共同参与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引向深入,才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核能作为高效的清洁能源,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核安全是核能利用的生命线,安全到位,核能利国利民,一旦发生重大核安全事故将给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带来巨大影响和损失;而核电站各阶段质量控制是保障核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做好在核电工程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尤其要严把调试质量控制,确保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造福人类。
2、核电调试概述
核电调试的目的是验证核电站设计、土建、安装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对核电机组进行必要的试验,验证机组在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核泄漏情况下,保障机组安全的各系统和设备是否满足核安全对功能和质量的要求。核电调试关注的是核电站的安全和质量,调试质量事关重大,是安全利用核能的最后一道屏障。
3、核电调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工期紧 由于核电是新型的清洁能源以及核能的特殊性,技术力量的限制使得我国核电工业发展起步晚,核电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核电设计单位经验不足,由于核电的特殊重要性、技术复杂性,核电施工安装单位面临巨大的施工技术和工程进度压力,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将导致工期延误,留给核电调试的时间就会非常紧迫,从而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如为赶工期,在核电调试中未严格按照试验要求,随意减少试验项目或降低试验验收标准等,为以后核电的安全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2)工作量大 核电项目中,安装、运行、维护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单位和部门完成的。而核电调试过程需要这些单位和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由于核电的重要性、技术特殊性造成核电调试组织机构庞大、工作程序复杂、接口众多。除了现场调试工作,还不要做大量的调试文件准备工作。一个试验项目往往涉及多个专业和个人,由于人员技能和责任心差异,核电调试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责任不清、沟通不畅的问题时,还需要大量重复的沟通、协调、确认工作。
(3)交叉作业严重 在核电调试过程中,部分系统和厂房内施工调试同时进行,存在施工调试交叉作业区域,现场同时存在多家施工和调试单位的工作人员,作业面和专业种类的交叉会出现各种矛盾,带来作业风险,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做好交叉作业计划安排,充分落实交叉作业安全防护措施。
(4)调试员工技能不足 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多,有多个核电机组调试经历、核电调试经验丰富的人才比较少,且处于分散状态,现有的年轻调试人员普遍缺乏经验,技能知识也相对不足。
4、核电调试质量控制的几点建议
(1)充分做好核电调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调试技术文件、调试管理程序、调试物资等准备工作,(2)调试组织机构策划和组建,成立科学高效的调试组织机构,明确划分各单位、各部门工作和责任,硕士论文建立清晰的内外部接口,保持良好的沟通环境,发现问题迅速处理及时反馈;(3)组织各方领导和专家对调试准备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评审;(4)梳理调试工作项目形成清晰的调试工作思路,强调调试工作的专业化和技术化;(5)充分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及时收集传达信息,达到信息的共享分析。
5、核电调试质量控制相关措施
(1)完善调试组织机构的质量管理职能 在调试组织机构中设立专业质量控制工程师,质量控制主管等质量管理岗位,明确调试质量管理职责;选用工作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扎实的技术人员,组建专业化调试队伍;科学的策划和编制调试质量管理程序;定期召开调试质量控制会议,对重要的调试项目进行分析找出调试质量控制关键点,了解掌握质量控制体系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及时纠正偏差。
(2)增强培训 核电调试人员授权培训要严格落实培训、考核、授权、上岗制度。使调试人员掌握调试流程,提升专业知识和作业技能。邀请核电调试行业专家进行经验传授与指导,掌握调试过程质量风险点应对措施,学习质量控制方法。开展核电安全文化防人因失效培训。
(3)重视风险管理 调试准备期间,分析调试工作任务,找出风险点,做好有效的预控,准备安全防护措施;在调试班前会上将调试项目中风险点告知所有参加调试的工作人员并签到,确保参加调试人员的精神状态良好,能够胜任当前的调试工作。对于重大调试试验项目,需要编写重大调试试验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按照重大调试试验方案和程序组织开展调试工作。
(4)严把调试过程质量控制 对不同的核电调试项目采用质量控制分级管理。调试质量控制工作由如下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流程:(a)编制调试质量计划;(b)由试验负责人同时执行质量计划和调试程序;(c)核电站内部的调试质量管理人员对调试过程的管控,同时接受国家核安全局监督站对核电调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d)对试验结果符合程序验收准则要求的调试试验项目准予放行;(e)如有需要编制调试质量监督报告;(f)关闭质量控制工作。定期开展质量控制监督检查工作,对调试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和完善。
(5)定期开展经验反馈 在核电调试过程中,最有效的提升调试技能和经验的方法就是经验反馈,所以落实经验反馈工作是开展核电调试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定期组织调试人员开展经验反馈交流活动,使他们在调试过程中受到启发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调试质量控制专业水平。
6、结论
随着核电的建设发展,核电的调试工作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但是人们追随技术先进性、设备安全性的步伐不会停止。核电调试工作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技术力量和对设备安全的前瞻性是把握核电调试质量控制有效途径。未来核电发展将是一片光明。
1.安全文化的内涵
国际核安全组第四号报告书中提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明确地表述了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既关系到单位,又关系到个人。安全文化隶属于意识范畴其本质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实现人自身价值的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体中的种种安全素质和对安全的态度、方法的总和。“强调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突出安全价值观念的核心地位”这是安全文化的本质所在,安全文化在现行的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的科学管理方法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体现人的生命需求和安全价值取向,利用文化渗透及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树立人们安全观念,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在“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围中,建立新的安全文化机制,实现安全目标。
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在教学、科研、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目的在于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保护个人和国家财产安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的总和,校园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师生员工关心和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从哲学角度来看,作为观念形态的校园安全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系。因此,校园安全文化就其实质来说,属于安全意识或安全思想体系。
2.影响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责任,聚集着大量代表社会主义命运与前途的青年人才,建设高校安全文化客观上需要提出更高要求。从目前的情况看,影响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因素主要来自内外两方面。
2.1 外部因素
全球化背景下,在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一刻也未停止对我国推行“文化殖民”政策,亨廷顿曾经说过:“当今世界文化冲突关系的基本动因来自于社会制度文化的剧烈对抗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从现实情况看,中西双方在社会制度选择和意识形态认同上的对抗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终结,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咄咄逼人,无孔不入。他们极有可能利用我国建设和谐文化的契机,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比如,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称之为“狭隘的民族主义”;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媒体和信息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以和谐共处、多元并存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传统的语言交流规则和运作方式,达到化解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造成深层次的“文化弱势”、削弱综合国力的目的。
2.2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国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逐渐淡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利益的刺激使得人们的功利思想日趋严重,人们从全面发展角度去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功能受到抑制,集体主义观念日渐淡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日益泛化西方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对形成了冲击,国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在商品经济的侵蚀下日益失去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二是对建设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和而不同”产生误解。多元本是和谐文化的特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思想僵化、教条主义要好得多。物质决定意识,文化思想的多元化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的客观实际――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多种利益主体并存的状况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和而不同”正是在此意义上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搭建了一个“吸纳百川”的文化平台。但是,片面地强调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易造成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削弱。关键是“度”。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同志由于片面强调了多元的合理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借其他社会思潮冲击、取代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3.高校安全文化的体系构建和实现途径
3.1 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首先从物质层面着手。一是要按照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防范的基本原则,加大校园安全基本设施的建设力度,确保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符合高校校园安全防范规定;二是要提高高校安全保卫部门装备的技术水平,提高安全保卫部门与犯罪分子斗争的物质条件保障水平。此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保障还包括利用安全保卫部门的基本职能,在高校所在地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创造优良的教育教学外围物质环境。
3.2 校园安全精神文化的建设
在校园安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在校园内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营造安全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促成人人关心安全建设、人人重视安全建设、人人参与安全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为校园安全文化的制度建设和教育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2.1 加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涉及校园安全的工作制度。。例如安全保卫部门定时、定点巡逻值班制度,后勤管理的防灾、减灾制度,教学设备管理的安全检查和定期维护制度等;二是建立规范师生员工行为的行为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性的约束,把由于师生员工违背安全规范的不当行为造成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三是建立完善的和切实可行的监督、落实和奖惩制度。。完善的制度需要严格执行制度的人来实现,只有最大程度地确保人对制度执行的规范性才能使人所建立的好的制度发挥出其最大效应,否则,再好的制度都只是纸上谈兵。
3.2.2 高校安全教育文化的建设
大学生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渐成熟和稳定的特殊群体,他们善于思考,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有了较深的理论知识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安全文化乃至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问题,高校安全文化的教育层面建设就是关键中的关键。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强调大学生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由专任教师授课,统一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其次,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再次,提高安全教育的文化层次和工作艺术。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素养和文化鉴别能力的群体,高校在实施安全文化的教育层面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教育内容的品味,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提高其艺术性,将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安全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为大学生们提供--个富有安全感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汪永高.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可以有多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将文化扩展到除了自然以外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的这一广义定义并没能给予我们一个对文化的明确的概念,因此利用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几乎可以把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任何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统统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中。但是文化的涵义更多的还应该属于精神的范畴。笔者认为,由人类创造或改造的物质与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文化的“载体”,即任何一件由人所创造或制作的物品,其身上无不承载着制造(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或技艺修养等文化的涵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文化”这一词汇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往往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如文学、艺术、教育等。譬如人们常说的“从事文化工作”中的文化即为这种含义。相对于广义文化的概念,这种含义的文化可以认为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比这种狭义文化的概念更狭义的文化概念仅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提高文化水平”、“学习文化”等。
2.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内涵也有多种表述,同时在使用安全文化这一概念时,也极易产生混淆。
相对于广义文化,我国有人将安全文化定义成“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姑且将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安全文化称为广义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则对安全文化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这两种定义基本上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质修养等方面,我们将其称为狭义的安全文化。
在国内许多有关安全文化的论文或宣传材料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诸如“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文化”、“学习安全文化”等字样,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的综合体,而不是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这与狭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广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促进实际的安全工作来说,则不宜使用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而应该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分析安全文化的本质入手。
3.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SafetyCultrue”。而“Cultrue”一词,中文一般译为“文化”,但是该词还含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意思。按照INSAG和HSCASNI对安全文化所做的定义来看,将“SafetyCultrue”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
实际上,我们不是为了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而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和重视,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安全健康的要求。人的这种对安全健康价值的认识以及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的行为规范的表现,正是所谓的“安全修养(素养)”。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就反映了这个本质。
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或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推论出安全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结论,并由此产生出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论知识等统统都是安全文化的范畴的观点。这种观点即使没有错误,对于推动安全工作也没有多少好处,因为它很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感情上的抵触或工作上的茫然。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该使用狭义的安全文化的概念。
本文下面的论述中如不特别说明,凡用到“安全文化”一词,均指狭义安全文化。
二、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
正由于此,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控制人的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方法,即用管理的强制手段约束被管理者的个,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职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概念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当然,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有人甚至指出,倡导安全文化的效果可能要在2~3代人的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必须从孩童时期抓起。另外,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前文已经指出,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就象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该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事业,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安全管理干部都进行了论述,笔者在此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坚持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与时俱进。
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总结、宣扬现代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更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2.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
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3.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4.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版权所有
1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核电技术的逐渐发展,在核电厂电气安全管理方面的各项隐患排查及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深入推进核电厂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在具体操作层面能促使核电厂建立电气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机制,促进核电厂电气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展,现就核电厂电气安全隐患排查和隐患治理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2核电厂电气安全隐患排查
2.1作业环境
核电厂电气安全隐患作业环境排查需要从厂区环境、地面环境、生产区域采光、应急照明、物料码放、设备布局、库房、叉车、充电区、安全标识等方面进行,进而完成整个核电厂电气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实际作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电气安全管理规程》(机械工业部[86]机生字76号)等国家规范性标准对作业环境实施安全隐患排查[1]。
2.2生产设备、设施
就核电厂电气安全生产设备、设施进行隐患排查,其隐患排查的总体内容包含生产设备、设施建设排查、信号和显示器排查、控制系统排查、紧急开关排查、意外启动预防排查、工作位置排查、工作照明排查、特殊要求排查等几个部分。在排查的过程中按照每一项内容的相关国家生产安全标准、设备使用维护标准对其进行基本排查。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工作位置、照明、特殊要求三项内容进行排查时,需要根据每一项内容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操作行为对其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其中工作位置安全隐患排查包含位置要求、座位、操纵室、操作姿势几个方面;照明安全隐患排查包含照明亮度和照明插座使用;特殊要求排查主要包含防火与防爆、液压和气压、可动零部件、高速旋转与易飞出物、噪声和振动几个部分。
2.3用电安全
对核电厂电气用电安全隐患实施排查工作,其中包含电工自身安全、绝缘设备安全、值班流程安全和线路、箱柜、设备的安全隐患排查。针对电工自身应该定期对电工的四肢运动功能和身体健康进行检查,以排除安全隐患。针对绝缘设备的使用方面,应该加强对绝缘设备分配、使用年限、定期更换维护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排查,以保障设备的整体安全性。针对值班用电安全主要是针对值班变电室的变电安全、操作安全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以保障值班人员的整体安全性。对线路、箱柜、设备安全隐患排查上主要采用的是分区域、分阶段性的立体设备安全隐患排除方法,进而从内而外的保障核电厂用电的安全性。
2.4危险化学品安全
对核电厂电气安全危险化学品隐患排查主要是从药品库房的位置、库房建筑结构、库房地面要求、库房监控系统、库房排风系统、库房液体流散系统等对其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首先,针对库房位置需要按照危险化学物品仓库单独建立的方案实施安全隐患排查。此外,对于库房结构、库房地面要求方面需要从可燃性、铁栏高度、防雨、防雷、防静电、防潮等方面对其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在其监控系统安全隐患排查上需要从实时性和对危险物品检测覆盖率两方面进行排查。在其排风系统和防液体流散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的过程中侧重的是对化学物品仓库排风的完整性、液体流散的准确性等方面对其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以保障整个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性。
2.5职业卫生和职业危害防治
针对核电厂职业卫生、职业危害防治方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主要包含作业场所安全隐患排查和健康监护安全隐患排查。在作业场所安全隐患排查的过程中:①对于不利于职业病防治和劳动者健康技术、工艺和材料均需要排查;②针对有毒作业场所进行安全隐患排查,针对红色区域警示线标志绘制隐患进行排查;③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④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在健康监护、隐患排查上核电厂电气安全管理应建立:①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劳动者,给予适当岗位补贴;②未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③如实、无偿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④对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等。
2.6应急管理
核电厂电气安全隐患应急管理排查需要从应急预案、教育、组织体系、物资和应急结束五个方面对其建立管理方针。在应急预案上需要委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评审或论证,对应急管理、应急抢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以及对安全生产应急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制度给予表彰奖励,并组建企业自身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在其教育方面,需要及时地做好核电厂周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和告知工作。在其组织体系建设上选择具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质的人员承担组织体系建设管理。在其物资上需要储备应急物资,并且将其作为企业安全审核、安全排查的标准。在其应急结束后,必须对紧急援救工作方案进行排查。
3核电厂电气安全隐患治理
3.1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从强化核电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入手,进一步对核电厂电气安全隐患进行治理。首先,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管理体系,以决策层责任为上层文化中心,下属管理层责任,延伸到企业个人责任响应,进而完成整个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其次,建立核电厂电气安全隐患管理体制。针对核电厂的安全事务建立安全政策,以具体工作内容为基本,实现具体方法、具体单位执行,将传统的口头汇报转换成文本汇报,建立安全汇报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整体电气安全隐患的治理。最后,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安全工作的落实和人员资格审核工作。在安全工作的安排和管理方面,要实现内容清晰、流程准确、文件保存三步走的方针。在对人员资格审核方面要严格执行岗前和在岗培训要求,要强化员工的整体分享意识和从业人员核安全意识的培训。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要强化核电厂电气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及时排查、及时治理。
3.2拓展企业安全培训业务
为进一步加强核电厂电气安全管理,必须从其企业安全培训建设方面入手进行安全隐患治理工作。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13号)的相关内容及法律责任,对核电厂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4号》的内容,加强对生产单位安全文化培训建设。
4结语
论文就当前核电厂电气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在核电厂电气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从作业环境,生产设备、设施,用电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职业卫生和职业危害防治,应急管理六个方面,对其进行分项目、分内容的安全隐患排除,以保障排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核电厂电气安全隐患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拓展企业安全培训业务的方式对核电厂电气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治理,提高核电厂电气安全管理质量和效率。
中图分类号TM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58-02
0 引言
世界核电发展的趋势是在保证核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核电厂的经济效益。换料大修是核电厂能力因子损失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提高大修管理水平、缩短大修工期是提高核电机组能力因子的重要措施。大修的结果直接影响到电厂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安全、优质、高效的换料大修是世界各国核电营运者竭力追求的目标。
目前国内各核电厂对大修关键路径工作管理(即使很小浮动也会影响大修最早完成时间的工作,没有浮动时间)高度重视,从公司决策、指挥、支持、执行、监督等方面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相对而言,次关键路径(总工期比大修关键路径总工期略少的并行工作)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薄弱,然而在复杂的大修过程中,次关键路径往往很容易变化成关键路径,进而影响大修关键路径、影响电厂的整体经济效应。因此,核电厂大修的次关键路径管理和优化将越来越受到世界核电运营单位的重视。
1 核电厂概述
电厂一期工程建设两台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机组,装机容量为2×106万千瓦。采用了一系列重要先进设计和安全措施,包括安全系统4通道、堆芯熔融物捕集器、全数字化仪控系统、反应堆厂房双层安全壳、非能动氢气复合器等,1、2号机组自2007年5月和8月投入商业运行以来,始终保持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各项性能指标优良。通过不断地开展大修优化,两台机组的大修工期呈逐年递减趋势。
2 大修次关键路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厂大修次关键路径管理主要采用项目管理制度,设备检修采取“预防为主”的维修原则,在追求卓越的核电大修的理念下在大修组织机构、项目、计划、物资和技能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困难或待优化空间,其中对电厂大修次关键路径检修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如下几个:
2.1 项目数量多、相对工期短
核电站基于核安全的特殊性,设置了大量的安全专设和备用设备,相比百万级火电机组,设备数量较多。以VVER-1000机型为例,仅机电数量多达46500台左右(四年完成一轮检修)。目前核电厂多采用预防为主的维修策略,状态维修和在线检测技术正处于摸索、探讨和安全论证阶段,以二号机组第六次大修(年度换料检修)为例,机电检修项目就多达5702项。
与检修设备数量多形成对比的是大修工期很短且启停机操作、试验时间长,实际检修工期被进一步压缩。以二号机组第六次大修为例,大修工期共计29.1天:其中启停机、试验期间多达9.9天,实际检修工期仅19.2天。在如此短的工期内完成如此大量的设备检修量是非常困难的。
2.2 维修协作单位不适应核电管理
正是由于核电厂检修工作项目多且工作组织、控制程序多,目前国内外各核电厂检修多采取关键设备自主检修,其它设备及维修服务工作外包的检修模式。
国内的核电检修市场近年已初具规模,但仍没有成熟的专业的核电检修队伍。维修队伍的来源主要是机电安装单位和常规火电的检修队伍,但存以下主要问题:维修协作单位原有的管理不适应核电的管理制度;组织工作模式和员工对核安全的认识及其行为习惯不满足核电厂要求。
2.3 核安全、辐射防护安全和工业安全要求高
与常规火电、水电相比,核电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核安全和辐防护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自日本福岛核电事故以来,核电厂更加注重对自身核安全、辐射防护安全防护与控制,工业安全相对应的也引起高度关注。
在电厂检修过程中,由于机组要时刻满足最终安全分析报告FSAR要求,四列安全系列设备只能依次退出检修,且安全系列设备必须在机组启动一回路加热前就全部具备可用状态,造成单列系统设备检修工期短,部分低低水位设备没有返工窗口;由于需要执行合理可行尽量低的辐射防护原则,在电厂涉核设备检修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辅助工种(例如辐射防人员、去污人员),同时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由于穿戴辐射防护设备(比如纸衣、气面罩)不可避免的造成检修效率降低。
3 大修次关键路径管理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核电厂大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断的完善大修关键路径管理的前提下,为了防止电厂次关键路径工作影响大修主线工作,电厂各相关部门逐渐重视次关键路径优化工作,在项目优化、组织管理、进度控制、工艺改进、技能培训和经验反馈等方面持续开展优化工作。
3.1 高度重视大修项目优化工作
3.1.1 开展维修大纲优化,持续减少解体大修项目数量
在确保机组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持续减少大修项目数量是大修优化的重要手段,其中减少解体设备数量是重重之中,据统计,在大修检修项目中大约80%以上的人力用于解体设备检修。近年来电厂持续开展维修大纲优化工作,努力实现大修项目制定的规范化、标准化。解体检修设备数量逐年减少。
3.1.2 优化大修中长期规划,合理平衡资源
合理制定机组大修十年规划可提前确定每年机组大修开始日期和计划工期,可前瞻性地进行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可确保每个大修工作量的平衡,可提前确定长采购周期的设备或备件的采购需求,可提前确定每次大修所需人力资源及承包商人力资源的需求计划,可为重大技改项目提前进行场地勘查等准备工作提前安排计划。
电厂已完成2014-2023年大修十年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如下:
工期较长、电厂安全相关系统的改造项目,如果改造项目的实施对关键路径造成冲击,应根据每次大修的特点尽可能分步实施;
同一系统、系列上的设备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次大修中检修;
同一设备或设备组上涉及不同专业的全面检查以及在役检查工作应尽可能地安排在同一次大修中进行,减少设备解体的频度;
对于核安全相关设备,应考虑可能因检修缺陷造成的共模故障对安全重要系统的影响
3.1.3 进一步建立健全设备管理体系
形成以设备信息管理、设备技术问题管理、重大设备状态管理、设备技术改造管理、设备老化和寿命管理、设备防腐管理工作为内容;以设备状态监测、RCM(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A(设备故障根本原因分析)、设备在役检查、设备性能试验、十大技术问题、设备遗留问题等为管理手段;建立全员化参与的设备管理体系,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和设备可靠性提高提供了保障。
3.2 优化大修组织管理
为了改进大修管理水平建立责任明确的大修组织机构以及大修绩效管理制度、建立明确可量化的目标、加强对大修活动的跟踪和控制力度、积极倡导核安全文化、开展大修经验反馈,制定多项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中以下几个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并取得良好效果。
负接口管理:上游工作负责人应至少在本项工作结束前3小时提前通知下游工作负责人。下游工作负责人应提前2小时到达现场,开始与上游工作负责人进行工作联系或信息沟通,至少提前1小时携带本班组作业需要的物项到达作业地点进行准备。上游工作结束时,下游路径应准备完毕具备开工条件。
30分钟汇报制度:任何人在工作中遇到异常或需要协调解决的事,尤其是处在关键路径或次关键路径的工作,应及时汇报给你的直接上级处理。如有困难或延误,应按30分钟汇报原则,按大修组织机构逐级上报,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或有确切答复。
3.3 优化大修计划管理
大修计划管理的优劣是大修工期控制和大修成败的关键,要做好大修计划首先要树立好大修计划的“权威”和“严肃性”,牢牢树立“计划为龙头”的大修管理理念[2]。
根据电厂维修部门的统计,在历次大修出现的管理问题中,进度计划和接口协调占到了50%。所以进度计划和接口协调是大修计划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
3.3.1 编制次关键路径项目计划检修指导书
电厂在进度控制管理方面不断的优化,以二号机组第六次换料大修为例,为了防止各类管理问题的发生 ,重点解决进度计划问题,编制了《项目计划检修指导书》、《项目计划检修指导图》和《常规岛吊车使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并组织电厂协作单位在大修开始前进行宣贯学习,事先让所有参与大修工作人员了解各自职责范围,了解系统、设备恢复的优先次序及注意事项
3.3.2 成立项目计划协调组,推行联合协调体系
电厂在接口协调管理方面不断的优化,以一号机组第七次换料大修为例,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大修现场作业进度,维修部门成立大修计划协调组,从各专业抽调计划协调员形成一个统一协调、信息共享、专业沟通、高效运作的专项组,通过明确责任分工、梳理信息反馈流程等措施保证大修进度控制,T107大修次关键路径检修进度与关键路径检修计划实现良好匹配。
为了保证大修次关键路径检修计划的有序进行,在检修高峰期间,联合各协作单位,成立现场联合检查小组,通过现场巡检跟踪检修进度、协调协作单位之间的接口关系、解决检修作业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3.3.3 优化大修培训管理、开展经验反馈和对标管理
近年来,电厂高度重视培训和经验反馈工作,在大修准备阶段加强大修人员的技能培训,特别是进行实操/模拟培训或技能竞赛,对于关键岗位人员培训考核合格授权后方可上岗,同时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电厂在维修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对标,制定方案,实施改进措施,从而提高设备可靠性,提高大修质量。
电厂从2011年开始建立大修培训标准数据库,每次大修前根据大修培训标准数据库制定大修前专项培训计划,根据计划开展大修前技能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
电厂从2008年开始,大力开展国内外同行对标工作,先后组织与IAEA、法国AREVA、俄罗斯罗斯托夫核电厂、德国EMSLAND核电厂、秦山核电厂以及大亚湾核电厂对标学习,通过对标学习制定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并全部录入电厂状态报告系统进行跟踪落实。
3.3.4 重视协作单位管理,与协作单位共成长
针对维修协作单位管理和人员薄弱,电站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其的成长,从而保证核电厂维修的安全质量和工作效率。
首先是法规和制度层面,核电厂按照法规建立管理体系,并细化到工作执行层面,要求电厂所有的人员照章办事。其次,针对重要的管理要求和易发的违章行为,制定考核制度,反向激励并提高维修人员的认识程度和执行水平。再次,针对人员知识、认识的薄弱环节,开展各种培训、经验反馈学习,全面全员提高核电厂检修人员的程序执行、核安全素养。另外,开展各种评比活动,利用荣誉感和物质奖励,正向加强、推动维修协作单位及个人能力的提高。
最后,所有的管理制度和约束仅是基本的、外在的要求,如何让这些要求与电站的发展目标烙印到所有人的行动中、意识里,就需要进行文化的塑造。为此,电厂通过凝结、创建文化品牌,将维修协作单位及其个人纳入电厂的范畴,提升其归属感和责任感,实现对维修承包商深入培养和管理。
4 结论
截止目前,电厂已完成13次换料大修。实践证明大修次关键路径工作与大修关键主线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要实现大修的全优工程,不仅要重视关键路径工作也要重视次关键路径工作;电厂在次关键路径管理优化方面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但距离世界一流核电企业的高标准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借鉴国际同行良好实践,充分利用自身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对大修次关键路径工作进行积极探索,不断的提升大修管理水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