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6 10:36: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警示教育发言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还有很多与现实经济发展问题不适的地方,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1经济学视角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校人数已经较以前有了很大已发展,现在已达到2610万人,更多地人可以上大学,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化”。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当前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就不能够继续沿袭以往的办学体制,也必须要根据现实的发展,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国80%的办学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并且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所需,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多,相应的专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中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也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各个环节渗透,数字化校园、多媒体教学、网上大学足以证明中国教育走向全面的信息化。
2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2.1高等教育供给不足
高等教育需求成为居民消费热点,许多家长希望子女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多企业家也纷纷仿效跨国公司吸引人才的做法,意识到人力资源竞争的重要,留住人才,企业要生存发展还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这些共同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供给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严重。
2.2人才市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必须要面对市场问题,但是我国高校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普遍缺乏市场观念。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切实树立服务意识,并没有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数量惊人,加上消费者日趋成熟,日益理性,高等教育服务的要求却越来越高。[1]总而言之,高等教育在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3体质单一,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现在我国有很多的高等学校缺乏办学自,国家管得过严、过死,这很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结构多元化,高校走向了合并,但是很多高校在合并后却管理不善,使得教学质量下降。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高校毕业生处在“焦虑”状态,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认可度降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3经济学视角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分析
3.1加强内涵建设,探索内涵发展之路
中国高校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经济学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必须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实用型人才。现代教育的改革本质是为经济发展进行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开展,要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应当要采用市场竞争的运作机制,建立与经济需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2]把培养应用性人才放在首位,推动经济大力发展。
3.2以经济学的视角,探索供给均衡之路
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国家办学能力,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满足人民教育不同的需求,形成新的办学格局与竞争机制,提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发挥重要的综合社会效益。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必须要积极发展和有效规范新制独立学院,扩展办学模式的新方式,以此来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缩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缓解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高等教育消费供需的矛盾。此外,还要大力引进境外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满足教育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3.3建立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机制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调控及管理。高校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真正成为面向教育市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资源配置应建立多方市场主体。高校要和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和沟通,广开资源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之外,社会团体与个人都可以与高校有利益交换的关系,高校不仅通过政府获取资源,还通社会与个人多途径取得经费,高校只有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市场环境下,高校必须培养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需要,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提供充足人才,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生存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包括生存意识、生存知识和生存能力三个方面,在“三生”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本科四年教学按照课程设置可分为一二年级基础知识教育、三年级专业知识教育和四年级就业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基础知识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数学、英语、物理和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知识教育主要是全方位地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专业实习和实践。就业能力培训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就业和择业方式、方法等培训。不同教学阶段对生存教育的不同方面侧重不同。
1 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的生存观念教育
基础知识教学阶段的生存观念教育,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等意识形态理论课程教学、军训实践以及独立生活、与他人和睦相处等训练,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1 生存观念教育中的意识教育
大学一二年级是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如:在军训实践、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中融入生存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
1.2 生存观念教育中的知识教育
大一大二学生从各自的小家进入高等学府这个大家庭,提高生存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法律常识、校规校纪、社区规章等是本阶段知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丰富他们作为社会人应具备的常识,帮助他们正确规避风险、避免误入歧途。
1.3 生存观念教育中的能力教育
意识与知识是内化的观念,只有通过外部的表现,才能发现其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生存意识和生存知识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存观念。生存能力教育是帮助学生将内化的意识与知识合理表现的过程。在校园生活中能与他人和睦相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合理舒缓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等是良好生存观念的外化表现,是生存教育可衡量的阶段性成果。
2 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的生存技能教育
良好的生存观念是生存教育的基础,过硬的生存技能是生存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三年级是在一二年级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核心时段,同时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2.1 生存技能教育中的知识教育
掌握良好的生存知识,是掌握良好生存技能的前提。大学三年级较为全面地涵括了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核心专业知识,是专业知识教育的集中时期,是学生对社会需求的最为主要的专业技能培养的时期。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掌握形成良好的生存技能,因此本阶段主要是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入生存技能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不同行业和领域需要的专业技能。
2.2 生存技能教育中的能力教育
知识教育是将经验和稳定的生存技能传授给学生。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需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能力教育。生存技能教育中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将各种专业知识通过实际的操作训练,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为此,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在大学三年级都设有一定的专业实习课程,以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将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动手能力。此外,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专业知识竞赛和相关比赛,资格认证考试等,也能帮助大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生存能力。
2.3 生存技能教育中的意识教育
生存技能教育中的知识和能力教育,是外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只有将外化的教师期望内化为学生内心的心里需求和理想,学生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吸收和接纳生存技能,从而运用自己所学的生存技能满足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此外,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教育阶段之上,大学三年级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存意识,开设一些人文素质、公共关系方面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3 以就业能力培训为主的生存技巧教育
内化的观念,习得的技能,需要通过适当的技巧表现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受。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面对就业与再深造、就业与择业等多重选择和压力,通过就业能力培训,培养学生生存技巧,使学生具备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同时,通过生存意识教育和生存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压力。
3.1 生存技巧教育中的能力教育
技巧教育阶段的能力教育,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技能教育阶段的知识、能力和意识转化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专业知识的深入上,专业实习与实践、毕业论文或设计是本阶段教学中最主要的成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应对各种不同的招聘场合与应对不同的面试。可以通过模拟面试与模拟职场招聘表演等活动,锻炼学生应聘技巧,帮助学生把握每个就业机会。
3.2 生存技巧教育中的意识教育
生存技巧教育中的意识教育主要帮助大学四年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通过毕业教育与主题班会教育,帮助毕业生认清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人才辈出的时代,正确树立择业目标,寻找工作单位不可片面“求大、求名、求仕”,要以适合自己发展为目标。
3.3 生存技巧教育中的知识教育
传统界定范畴的语言和语言教育,忽略了其在经济中的价值和效用。语言经济学却赋予了知识经济时代中语言研究特有的视角。外语教育既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学科的一般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此背景下,辽宁省的外语教育应该重新思考其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以服务辽宁经济振兴为导向,为构建辽宁工业产业集群提供人才支撑,坚持语言必须为经济服务的理念,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规划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观点
20世纪60年代中期,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包括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收益(benefit),这一观点奠定了语言经济学的基础。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与经济的关系。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的教育经济学,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具有提高生产力素质的作用,因而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而且是一种有经济效益的投资。其后的研究者在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将语言与经济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语言经济学的主要观点: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是一种有价值的智力投资;英语的学习是一种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可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语言有经济价值高低之分,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个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并受到该语言的供求法则的支配。可见对英语的教育投资和学习消费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环节和手段,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反之,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英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资源和环境,两者相互促进对区域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辽宁省高校外语教育现状
高校外语教育主要分为两大块,外语专业教育和非外语专业教育,即大学外语教育。目前辽宁省各高校外语专业基本上都采用“基础+方向”的课程设置模式,即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基础英语教学,然后根据学生兴趣分流为语言文学、商务、金融、翻译等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关的不同方向;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主要实行统一的两年基础教学模式,使用统一的教材,安排统一的课时,大部分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终极目标。
我省现行的英语教育仍然偏向应试教育,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仍然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这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了标准,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发展。根据语言经济学的观点,学习外语是一种经济投入,任何一个理性的学习主体希望以稀缺资源的最少使用来达到其目标。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出现供不对求的现象,即目前提供的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后的使用需要。为了满足未来就业形势的需要,实现其预期收益,许多在校大学生不得不出钱到社会上参加各种语言辅导课程。
此外,目前的高校外语教育缺少与就业,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关的教学实践。一些师范类院校一般有时间不长的教学实习,而综合类院校的工作实习实效则各有差异,效果不一。而对于高校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基本没有实践外语的机会,因而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在两年的基础教学后暂时搁置甚至停止。对他们而言,作为一种投资,英语学习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
三、辽宁省高校外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外语教育的进步
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为外语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经济发展推动着外语教育规模扩大。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把越来越多的外商吸引到该区域,引发外语人才的需求增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外语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区域经济的总量水平使不同区域对外语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不同的经济发展层次需要不同层次的英语人才,高素质的懂外语的劳动力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客观地要求外语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外语教育。
(二)外语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高校外语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促使影响区域经济运行的再生性要素、牵动性要素和制动性要素直接发生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语言消费对本地区域经济发展有直接拉动作用。语言消费本身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我省区域发展的一个增长点,也拓展了教育资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和根本动力,消费需求的增加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能够会间接起到吸引投资、提高投资效率的作用。其次,外语教育有助于构建本地区融入世界的平台,推动进出口贸易。外语学习包括对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禁忌等的学习,使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下的经济活动能够协调发展,有效减少贸易摩擦和争端,提高贸易成功率和经济效益,进而推动区域经贸的发展。再次,培养外语人才可有效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提升本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带动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助推辽宁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最后,外语教育对地区旅游业有着促进作用。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了吸引国内游客外,更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对海外推介,吸引海外游客的光顾。这一切都对外语教育和人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三)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对外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在“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的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实际利用外资成倍增加,对外贸易方式加快转变,东北四省区等区域合作深入开展,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辽宁省经济要取得可持续的长久发展,需要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支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语言经济价值的体现要求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几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等这种纯学术、理论性较强的结合的专业人才往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社会需求量较少,而大量需要又比较稀缺的是外语与其他学科如贸易、医学、化工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我们必须以多元的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加强专业建设力度,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确保大的方向与自身优势相结合,凝练专业特色。对于普通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来说,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外语素质培养。根据区域差异,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手段,突出外语学习的实用性。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确立人才培养模式,使一部分外语基础扎实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外语的专业教育,拓宽其外语知识面、夯实外语基本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另外,还应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校际交流与合作,全面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育管理经验,以及语言教学资料,以便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辽宁省地方高校的外语教育应以服务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履行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提高辽宁省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软实力,使区域高等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中发挥作用,从而实现高校外语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良性关系。
四、结语
在语言经济学的基础上,我们应客观科学地认识到外语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辽宁省高校外语教育应以语言经济学为指导,对现行大学外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以市场需求和帮助就业为导向,合理配置各类资源,积极开设本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课程,更好地培养外语能力突出的高级专业型人才,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推动辽宁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Marschak,J.(1965),Economics of Language,Behavioral Sc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135-140.
在高校思政课程中,时事政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当前的主要政策与方针,及时把握社会热点,让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当前形势,这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当前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时政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所运用的方法与理念都比较陈旧,没有充分发挥时政教学的实际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时政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新闻讲座教学法
新闻讲座这种教学形式的开展频率大致应控制在一个月左右一次,通过专题形式,对大学生讲授近一个月以来的时政。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观察与分析事物的方法。授课时也可以以时政内容为基础,适当地穿插人文风情方面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时政内容发生的背景,提升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时事政治课程的课堂活力,还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不拘泥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运用新闻讲座这种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入背景,如国家某个发展战略的制定背景、战略意义、实施策略、历史背景、人文风俗等,介绍国家实施战略的优势与必要性。之后,可以对战略的实施条件进行论述,这个过程可以以时间作为发展主线,从战略制定之初,到战略持续发展,到当前发展情况,再到以后发展规划,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战略。最后,提出战略的未来发展设想与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时政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其授课形式也比较新颖,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二、社会调查教学法
高校在进行时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如一直以来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住房公积金问题,这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涉及就业与福利待遇。在讲授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讲授我国制定的与住房公积金问题的相关政策,让学生对我国住房公积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就近原则,进行关于住房公积金的社会调查,调查完成之后,要写出真实的、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
运用这种教育方法,让时事政治教学更加灵活,教学方法更加生动,这种活动形式也让学生更有参与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收集到的时政材料进行合理、科学的总结与概括,学会运用发展与联系的眼光对当前国内外的政治形势进行分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让学生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记住,但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孤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社会调查教学法则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这些问题。
三、竞赛测验教学法
在进行时事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进行不同规模的知识竞赛或测验,除了随堂测验以外,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期中或期末考试中,也可以按照比例,适当地加入时事政治的题目,并计入期末总分,以提升学生对时政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知识竞赛,当前的大学生普遍都对竞赛类的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每一个学期都开展一到两次时事政治知识竞赛,不仅对一年来的时政知识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活动中让学生对时政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另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进行时政教学,如组织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每周收看《时事纵横》,也可以将一些好的节目录下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让学生能够实时了解新闻事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时政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时政事件,有利于大学生把握社会信息与时代特点,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我国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时政教育的重要性,改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更加先进与科学的方法进行时政教学,如本文提出的新闻讲座教学法、社会调查教学法以及竞赛测验教学法,都是当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合理运用,才能通过时政教学,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可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全体师生齐聚在这里,参加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作为教师代表,能和同学们一起鉴证这人生旅途中让我们激动的时刻,我感到十分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师向每位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同学表示亲切的问候!更向每位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学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学年,我校学生都能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受表彰的同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父母表达了他们的孝心,向老师表示了他们的尊敬,向同学表明了他们的努力,这就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今天,在这里表彰优秀学生,即是对他们成绩的肯定和鼓励,同
时,也是为了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希望获奖学生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绩,也希望其他同学以他们为榜样,见贤思齐,积极上进。
希腊有句名言:“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在大度的向受到表彰的同学表示祝贺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要从别人的成功中对照和反思自己的差距。看一看我们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的目标是否明确,学习的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的效率是否高效,学习时间是否充足。当别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就要向榜样看齐。当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差距,我们就要奋力追赶。
有一些同学,成绩暂时不理想,但我们决不要气馁。我们要及时调整,发奋努力,一样会有好收获。俗语说得好“天道酬勤”,同学们,一时的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但落后了不努力追赶,就会永远落后。我们期待成绩暂不理想的同学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学习的这个百花园里,怎能少了你的身影,你的参与?老师希望,下一次的表彰会上能够看到你们每个人灿烂的笑脸。 同学们,拼搏的人生才有进步,才有意义,将来才值得回味。 我坚信:你们的青春会因你们的不懈努力而更加绚丽,老师和家长会因你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而感到欣慰;学校会因你们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
同学们, 站在这样的春天,我代表所有高二教师表态,我们将做到,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按时足时上好每一个自习,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潜心研究高考动向,做大家学习上的朋友与生活上的父母。让我们全体师生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拼搏,共同进步,共同创造本年级辉煌灿烂的明天!
最后祝所有的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所有的同学在下次的考试中旗开得胜,金榜题名!谢谢大家。
表彰优秀学生教师发言稿2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学校召开期中表彰大会,我能在这里发言,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师向在本次期中考试中获得表彰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们还应当把掌声送给那些没有获得表彰,但在开学以来尽心尽力、刻苦学习,成绩一直有所进步的学生。
同学们,经过这半学期的学习,你们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使人感到兴奋的是,在你们中间出现出了一大批学习刻苦、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班级中、校园里播撒下了辛劳的汗水和聪明才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和赞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本身的勤奋和努力向我们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人要想取得非凡的成绩必须依托坚贞不屈的品格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冠军究竟只有一个,受表彰的总是少数人,对大多数同学来讲,我们在向受表彰的同学表示祝贺时,更多的是要从他们的成功中对照和反思自己的差距,看一看我们的学习态度是否是端正、学习目标是否是明确、学习方法是否是得当、学习的效力是否是高效、学习的时间是否充足。他人为我们建立了榜样,我们就要向榜样看齐;我们已意想到了差距,就要奋力追逐,老师们希望下一次表彰会上能够看到你们灿烂的笑脸。
在王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师积极努力为给在坐的同学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学校最近的建设大家都看在眼里,崭新的教室,温馨的宿舍为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校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老师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我校还新建了功能齐全的录播室,学生可以体验更先进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那么枯燥抽象了,也乐于学习了。今天我想跟大家说几句心里话。我想对各位学校领导说:是你们用放大镜放大教师优点,肯定教师付出,当我们取得那么一点成绩的时候,慷慨地送上你们的表扬和鼓励。我想对我的同事们、搭档们说:是你们的敬业爱业,你们对学生的悉心教导、你们对工作的无私付出,无时无刻不在鼓励着我,鼓舞着我,鞭策着我,帮助着我。作为西丁中心小学的一位教师,我是荣幸的。期中考试已结束,一次考试实在不代表将来。我希望通过本次期中表彰大会,激起同学们争先创优意识,掀起学习。也希望本次受表彰的同学再接再厉,更进一步,在期末考试中再创新高。我们也希望其他同学,以受表彰的同学为榜样,顽强拼搏,奋起直追,刻苦努力,争创一流。
谢谢大家!
表彰优秀学生教师发言稿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在这个春暖花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这次月考中成功的喜悦与进步的兴奋!
一、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型教学模式
1.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高中物理教学仍然存在教师被动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未真正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情况,暴露出了片面追求物理原理、公式和现象的介绍,而忽视了得出这些物理理论的实验过程。学生们普遍认为只要记住公式,理解了物理定理、准则,掌握了必备的物理方法就算真正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也能完成相关的章节题目。他们往往对于实验不是特别重视,只为了物理考试中出现实验题的作答而把实验过程记忆下来,在实际动手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探索发现的激情。教师也只是把物理实验课流于形式,没有提升到教学战略的高度,只一味地按部就班地为学生描述实验过程,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因大家本来就知道要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而缺乏做实验的激情与兴趣,即使中间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也不会一一点拨,学生也没有做到主动发问。个别情况下为了赶进度,教师干脆只在课堂上口述实验内容,失去了去实验室操作的机会。
2.转变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方式
高中物理就是一门以实验作为根基和载体的学科,只有实验做好了,学生们才会更有劲头去探索物理奥秘。教师必须紧密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改善自己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实验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学习高中物理《长度与测量》这一节课时,教师在讲述测量的方法和误差的概念时,要想到让学生们亲自实验来证明物理教材上面的结论。非常简单、可行、快捷的实验是让几位学生分别拿卷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教师必须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课到自主地开展实验操作,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让大家理解物理原理。几位学生把卷尺给捋平,用工具把卷尺固定住黑板的一端或者找另外一人帮忙,再边走边牵引卷尺,一直达到黑板的另一侧,这样就测得了黑板的长度。连续找4位学生上讲台来测量,分别得出相应的数据,最后予以比较,可以明显看出4次数值均不相同,最小的差1毫米,最大的相差4毫米,这其中的差值实质就是误差。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去讲台做实验,就会更牢固地记住误差无法避免,只能减少,在实际生活中要想得到更加准确的长度信息,可以运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解决。由课堂现场实验定会使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们的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加高涨,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采用科学、严谨的物理实验方法搞好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方法,教师需要提前选取最合理地实验方法,并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予以使用,才会得到实验的预期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目的与方向,明确要验证什么,在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下,要准备哪些实验器具才会实现目标,这些是师生共同考虑的;其次,也要按照设计程序的概括与解释,并把实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在这期间,还需采用最巧妙的办法去设计实验,依托于正确的、合适的科学方法,在每个实验环节中促进目标的实现。
例如,在做关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首先要把握好物体所遇到的合外力,然而在实际测试合外力的时候又可能受到阻力f的制约,在实验设计阶段可减少其对实验数据测试的妨碍,使用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和理想假设法并采用如下方案:减少小车的阻力,让f明显小于mg,;测试阻力f,小车此时的合外力就变成F=mg—f;把平板缺少滑轮的一侧加高长度,将下滑力作为使阻力f获得均衡。可见,经相互对照,最后一种方案应为最佳。还要注意,在全部实验过程中,变量只有两个:F和m,在探究因变量a与F和m的关联时,借助于控制变量的方式,细分为两个小方案:控制F为恒定时,探讨m与a的联系;保持m一定时,探究F与a的关联。由此可看出,运用科学的方法再配以细致周密地观察与思考才能更加高效地做实验,从而尽快得出准确的实验数据。
三、关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们学物理的兴趣
演示实验虽然看起来不像实验室里的大实验那样正式一些,但仍然属于物理实验的范畴,而且完全可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教师凭借演示实验,把生活场景或平时碰到的现象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掌握物理概念,理解物理公式、原理前获得有趣的物理教学情境,有助于让大家更快地认知教材中的所有物理理论是怎样得出来的,为学生更扎实地消化物理学常识提供了充足的、必要的技术支撑。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好一只小皮球,并将它举到高于头顶的位置,再往下抛,让学生们能真切地看出整个“自由落体”的过程,即在没有阻力的情形下,只是在重力作用之下而下降的运动,教师在演示这个小实验的同时,还要采用发问式、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下疑问,激发其探索物理未知世界的激情:“为何物体能够完成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什么?”教师为了让大家更实际地感受,可以请一些学生到讲台来自我动手演示一遍,学生们由加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等储备知识便知道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用手紧握每个物体时,在不额外增加外力的理想状态下轻轻松手便会出现的情景。从而深化了对本物理概念和公式的熟悉与应用。
四、为学生多创造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
学生们会否动手设计实验在很大程度上都关乎物理教学的成败,个别学生由于不拘泥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总是希望能有个动手的窗口把个人的物理思想付诸于实践,来探明是否可行。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因自身对物理公式或规律理解欠透彻,而表现出害怕做实验或者只想着单纯提高物理成绩而不愿意亲自去实验,担心出错会打击个人学物理的自信力。基于此,教师就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协商好,完全开放实验室,给不同物理层次的学生都营造出一个良性互动的实验教学氛围,让学生们从实验中不单单能学到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严谨的、踏实的物理学习态度,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夯实基础。这也符合新课标改革的理念和初衷。
五、结束语
教师要高度注重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断革除过去轻视实验的错误教学观念,激发大家实验的兴趣,全面提高物理教学水准。
参考文献:
1李晓芬,侯占林.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J.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13) .
篮球运动是教育教学的基础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体育运动的重点,该运动集竞技性、趣味性、对抗性、游戏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是学生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全国高校打篮球的大学生占到总数量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沿袭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阻碍了篮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制约着运动人才的培养。情景教学法是基于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学策略,该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参与篮球运动的目的,转变单一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并养成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新观念。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篮球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也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1 大学篮球运动教学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片面化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的高校体育篮球运动教学在培养目标上较为片面,教师教学只知道运动技巧和战术内容,学生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缺少主动创新的精神。另外,高校篮球教学还停留在人才选拔上,忽视了篮球本身具备的趣味性特征,不利于篮球精神的彰显。
(二)教学办法较为落后
教学方法是篮球运动教学采取的主要教学策略,目前的大学篮球教育还是以传统对策为主,固定套路过多,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且教学不够系统,理论化内容过多。与此同时,篮球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没有做好互动教学,彼此的沟通较少,运动游戏的特征无法体现,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高校篮球运动考核方式仍为考评的主要办法,对学生的测评都集中在动作技巧、训练态度、竞争能力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片面和单一的考评没有注重学生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2 情境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育篮球教学中的实验应用
(一)坚持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
在大学篮球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时,要遵循三方面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学生主体。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整个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 其次要确保教学方案模式的符合科学规律!在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考虑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有针对性的设计有效情境,而不能简单照搬现有的模式; 再有要结合篮球运动的竞技性特征,设定教学情境时要尽量贴近比赛实战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切实提高技战术水平。
(二)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科学的理论是情境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育篮球教学中的参考依据,也是教师需要坚守的准则。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奠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必须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实验完善教学,科学的引导课程,构建健全的制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并科学的营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主动学习与篮球有关的战术经验。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教学
情境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情景,在真实的状态下激发学生的共鸣。设计情境时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例如在传授正确的投篮姿势时,可以结合大家熟悉的NBA神射手,讲解投篮动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其次,学生的实际体验是情境教学的关键,在教师设置情境后学生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灵活体验,并根据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反馈教学情境的设计效果;最后,在学生体验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在愉悦状态下进行思考和练习,熟练掌握基本技术动作规范,实现学以致用。
3 结束语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办法,在高校体育教育篮球教学中融入该种策略,有助于改变原来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开展授课,设置一个真实的情境。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合理的教学原则,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并开展科学教学,突出篮球运动的优势和作用,切实提高运动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卓.情境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专业双语教学中的运用――以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为例[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77-81.
[2]王戈.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92-194.
[3]王柱石.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130-13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41 -02
引言
淮安市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十年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以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建立起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近年来,淮安抓住发展机会,实现了一系列的跨越式的发展。
高职教育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结构;而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输送到社会,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淮安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淮安本地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文章利用协整分析方法,分析淮安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 指标组成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组成
结合《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指标设计框架》中相关指标,并考虑到计量的可能性和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地区GDP来衡量经济增长,以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PSN来衡量高职教育发展规模。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1996-2011年的年度经济数据作为研究的数据基础。各指标所需原始数据来源于《淮安统计年鉴》。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对指标变量取自然对数,主要因为,一是符合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形式(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二是可以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
二、实证分析
(一)直观趋势图分析
由图1可知,LPGDP和LPSN在波动中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变动方向较为一致,且表现出非平稳的特性。
(二)ADF检验
由协整的定义,如果经济增长和高职教育规模存在协整关系,那么二者必须是同阶单整的,所以必须对序列的稳定性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根据ADF检验结果表明,LPGDP和LPSN两序列在l%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但二者的一阶差分序列LPGDP和LPSN的ADF值均小于1%临界值,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表现平稳。因此,序列LPGDP和LPSN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LPGDP—I(1),LPSN—I(1),满足协整检验前提。
(三)协整检验
因为LPGDP和LPSN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的结果可以得到:在1%的显著水平下,LGDP、LPSN二个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淮安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长期相关关系。可以得到二个变量间的协整方程(即长期均衡关系)为:
(四)变量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同高职教育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检验。下面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见表3)。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滞后阶数为l、2、3、4时,LPGDP、LPSN二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从滞后趋势,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会滞后若干年。
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三、 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自90年以来淮安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高职教育的短期规模效应不明显,可以反映出经济增长和高职教育规模之间是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就目前来看,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结合淮安实际情况确实也印证了这一情况:①淮安4所高职院校,皆为省属,资金来源为省财政拨款,地方支持力度不大,淮安GDP的增长并没有对招生带来太大影响;②据统计,淮安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淮就业不到10%,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不高。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地区经济发展中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紧缺,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途径是发展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地区的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才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只有淮安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实现两者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这些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专业设置要立足地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虽然淮安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在不断增长,但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很大一部分并未在本地就业,没有为淮安经济增长作出相应的贡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让专业设置主动与本地产业对接。通过一定的机制及时根据淮安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发展趋势、人才市场变化情况,适时对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进行优化和提升,不断满足市场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强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只有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符合淮安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实用性人才,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生源,两者才会形成良性互动。
(二)有效沟通,扩大校企合作
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必须存在有效的沟通机制,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优势与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贡献于区域经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现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为适应经济发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政府在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及约束应发挥积极作用,把高校、企业持久、紧密地联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没有政府的推动和政策支持,很难深入开展,地方政府应加大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合作力度,应充分利用经济资源,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同时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地区对优质人才的吸纳能力。
总之,地方高职教育只有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未来发展中能够从地方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就一定能够办出特色,实现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张丽峰.河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当信息化环境给教师与学生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情感、政治态度等负面影响日趋显现。首先,对于网络出现的大量信息,学生没有足够的分析能力来辨别真假。社会信息的监管不严,渠道多样,使得信息数量剧增,但质量下降,片面、虚假的信息层出不穷,甚至成为不良社会成员造谣生事的手段。其次,虽获取信息方法便捷,可以充分地提取和运用已有知识,却容易使学生忽视自我思考和对创新的渴求,而且各种即时交流软件也造成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能力有所下降。要应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既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又要与时俱进地了解网络信息文化的特点和网络语言。
信息化环境下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思想教育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思想素质、管理经验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熟练的网络技术,既能跟上信息化环境发展的趋势,又能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不能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很少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大多还是利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没有使信息化环境下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具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忽视提升自己的网络技术水平,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遇到一些网络问题只能耽误教学进程,束手无策。
2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教育教学发展有新走向
2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的过程,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中国教育报上也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信息时代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科技创新型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中已经基本上使用多媒体教室,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个性化地使用教学课件,利用网络?燃?资料并与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师生的互动交流。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介入,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增添了许多的生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教学的信息化并不仅意味着多媒体教学,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还是有待于加强。
22角色的转变
在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到来前,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渠道较少,获得的信息面也较窄,而教师在掌握信息方面占有比较优势,在这种单纯和封闭条件下,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教学相对比较容易,效果也比较明显。但信息化的时代令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发生了扭转,进入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占有方面差别不大、身份平等的时代。各种在线课程平台与网络资源分享使社会思想与知识的传播不再仅依赖于在学校的课堂传授,社会与网络都是课堂,人人都可以在网络里进行多方位的学习,教师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知识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大量的实体企业输出高技能人才的,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变大变强有着一定的关联。同时,一些实力企业已经购置机器人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表明低素质职工将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境地,而综合素质高的职工将被各国所重视和抢夺。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勇挑时代赋予的重任并肩负艰巨的使命,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环境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而在高职教育中实施混合式教学就是当前高职教学的应对之道,不过,关于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研究与实践却不容乐观。故而本文以此为对象进行探讨。
1 混合式教学的定义
顾名思义,混合式教学就是融合各种学习方式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在目前的教学方式当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传统教学学习方式和E―Learning教学学习方式,而传统教学学习方式主要有粉笔黑板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E―Learning教学学习方式主要有非正式在线学习方式(如学生自行观看教学视频)和完全在线学习方式(包括教学内容和指导的在线学习)。同时,由于本文探究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企业实践和行动过程也是混合式教学的对象。综合而知,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混合式教学就是融合传统教学学习方式的优势、E―Learning教学学习方式的优势、企业实践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
2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
2.1 高职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支撑平台
混合式教学的重要部分就是网络化教学所需的硬件基础建设,而最为关键的即是网络化的教学平台、规模化的网络教室及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其中,担负师生之间网上交流的载体即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使得分布在不同地点的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校园网的接口和登录权限进行同步和异步方式的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教学环境保障。
2.2 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若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步成型,那么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师生特别是教师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而通过多年的网络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教师都具有了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意味着混合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不再成为问题。同时,网络时代下的高职学生也已经具有简单的信息处理与加工能力,并能够自我进行一些必要的资料检索以及学习群体之间的互动性学习,进而形成网络性的学习方式,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教学技能保障。
2.3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师生的多元化的教学需求
当今时代,单调的纯粹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已经被学生所厌恶和教师所摈弃,也就是高职院校师生都渴求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教学激情,从而建立高效的教学方式。而混合式教学就恰好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师生的多元化的教学需求,通过学校教学、网络教学和企业实践等多种教学过程来摆脱单调的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弥补教师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相对不足与差距,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师生的潜力都得以发挥出来。
3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1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混合式教学是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需要逐步探索和思考,这就意味着此处的“有效方法”并不是放之四海普遍适用之,仅仅是就多数高职院校的情况适用之。而无论是基于何种教学,都要涉及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介入,也需要根据教学过程而采取不同策略应对,下面拟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阐述:
推行过程导向法予以实施混合式教学,即以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将网络教育、企业实践和学校教育设置为统一的教学任务,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具体而言,首先是对过程任务为核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予以混合。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促进职业过程能力和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为主,同时过程能力和过程知识隐含在过程任务当中,而过程任务因各种因素影响会存在一定差异,且过程任务存在不同的难易程度,因此需要对过程任务分解为各项子任务予以实施。这样,基于不同级别和性质的工作任务就需要不同的组织形式予以应对。其次,是基于完整的职业过程循环的教学活动进行混合设计。职业过程主要是围绕完整的行动过程而展开,而高等职业培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主动建构和设计工作过程的能力,因此,学生关于行动的真正领悟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感知就能够胜任,需要切身参与和感受才能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检查、评价和改进工作过程的能力的目标。而目前关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任务式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自主式教学活动等等。而对于完整的职业过程任务的完成需要多种教学活动共同进行并予以混合设计。再次,是基于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全面支持,即网络课程平台是通过创设虚拟化的任务情景来为教学活动过程提供全面支持。
当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过程导向法的推行,还有其它方法并需要逐步积累教学经验而予以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发现教学缺陷而予以完善和改进。
3.2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育高技能水平的职工,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在学校教学、网络教学和企业实践相互补充的混合式教学中,虚拟化的网络教学占据重要一环。为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途径之中,网络教学的好坏关乎着混合式教学的质量高低,唯有将网络教学质量予以提升,混合式教学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而网络教学可以设计学生参与序列化活动的学习流程进行优化,即通过进入任务是否是活动的任务顺序(如若否就退出)是否是协作活动(如若是,进入协作学习并基于活动任务予以分析和小组分工;如若否,进入个人学习并查看活动主题和指导语)学习活动操作提交学习活动。这样,可以通过对网络教学的优化和提升来强化学校教学、企业实践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发挥,并进而使得混合式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升。
4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操作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可以实施混合式学习课堂教学和混合式学习实训教学。混合式学习课堂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习活动设计,并将所学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文献调研和实践考查,根据调研情况和考查结果进行框架构思,而框架构思主要是基于理论分析和方法选择进行;第二阶段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根据教师实施和学生配合而予以问卷调查和课堂实施;第三阶段为问卷分析和数据统计,并根据数据处理进行资料分析;第四阶段为理论方法,并制定评价指标进行教学总结和效果评价。而在这四个阶段当中,各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是存在着承接关系,即框架构思问卷调查和课堂实施资料分析教学总结和效果评价结论建议。
混合式学习实训教学活动设计见图1所示:
这样,通过确定任务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总结评价的逻辑程序,来更好地实施混合式学习实验教学。
5 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混合式教学势在必行。而关于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和实践却并不理想,需要全体高等职业教育者的集体智慧来予以解决,对此,本文提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也不可避免存在不足和缺陷,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当中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同时,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便捷性和开放性为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网络空间并非一片净土,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也为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及网络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各国在理论及实践中已普遍认可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和保障。作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法治教育能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坚强的后备军。通过高校法治教育,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积极参与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我国法制建设、法律执行和树立法律权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和网络环境
法治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基石,社会秩序需要依靠法律才能得到有效规范,特别是网络犯罪频发的信息社会,更是离不开法律的有效规制。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大学生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法治教育,他们在迈出社会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事,不但有利于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减少违法犯罪行为,还能净化网络环境,创建一个合法健康的网络法治社会。
(三)规范大学生行为,增强法律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成熟的青少年时期,还不能完全规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不断出现,更是敲响了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警钟。通过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法律权利,遵守法律义务,能够辨析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也让权利遭受到侵害的大学生能够有正确的法律救济意识和途径。
二、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
大多数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是教育学生不违法犯罪或是讲授与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而基本的法治思想、法治原则和常用的法律知识教育较少。这样的法治教育内容不全面,也比较浅显,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更不利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新时期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上,要突破以往法治教育内容单一、浅显的局限,创新和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将高校法治教育定位为:法治教育不仅应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还应让其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素养,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制的传承和发扬者。
(一)法治理念的教育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我们在高校法治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理念,要大学生树立法律的权威、信仰法律,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了解和掌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就在让大学生认同和认可我国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体系,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促使其能够信仰和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为社会法治的实现培育良好的土壤。
(二)法律意识的教育
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法律意识的教育,一个具备法律素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法律意识:宪法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用法律审视判断行为的意识和用法律维护合法利益的意识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法治的灵魂和前进的动力,宪法意识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培养宪法至上意识,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是让大学生树立和培养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意识,正确合理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遵守和履行法律义务,违反义务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用法律审视和判断行为的意识,是让大学生能够用法律原则和规则正确地审视和判断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用法律维护合法利益的意识,是让大学生在遭受违法侵害时,能够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不是一味纵容犯罪违法行为,或者采取违法手段报复等,充分尊重和体现法律的价值和作用。
(三)法律知识的教育
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的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法律知识的教育上,让大学生不仅具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同时掌握法律具体知识,能够有效地贯彻和使用法律。法律知识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还应包括主要的、常用的法律知识,如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大法。而却别于法科学生的法学教育,非法律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并非是让大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所有的法律知识或条文,而是培养他们的法律学习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在我国成文法律不断更替的情况下,能够习得和正确理解这些法律文件,在面对具体法律问题时,能够有较为明确的法律索引方向和法律应对思路。
三、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治教育形式和教育途径的单一。就重庆地区的高等学校来看,除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必修课以外,法治教育往往是一学期开展一次普法讲座或举办一次普法活动,如法治与宣传教育讲座等。这样非常规化的法治教育很难让学生树立法律观念和意识,同时学生接收到的法律知识也相当有限,法治教育成效甚微。笔者认为,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应该实现常规化教育,应形成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法治教育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
在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形势下,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应当探索构建高校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突破以往法治教育的局限,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常态化,真正凸显高校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协同努力,为法治教育提供充分的人、财、物等保障。在具体的法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制定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管理办法,规范法治教育工作流程,成立法治教育办公室,责任到人。科学探索法治教育成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高校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
法治教育的成效不仅依赖于长效稳定的机制,还依赖于法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在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中,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创新理论课程教育,二是丰富实践课程教育。
第一,创新高校法治理论课程教育。在理论课程内容上,以往的高校法治理论教育,主要依赖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及少数的普法讲座,法律教育课程内容单一且少。因此,在高校法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上,应紧密联系高校法治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内容,即:法治理念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建议将法治教育课程结合德育教育一起作为大学基础课程来开设,增加理论课程数量,在大学期间持续开课。具体课程设置可参考《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机制,每学期开设8课时以上的课程。同时,重视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更容易让大学生放松警惕,应该常敲预防网络违法犯罪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