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22:49: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代表自我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和思维程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反应。应该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自我改错与救偏,反思不仅能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
1、强化学生课前预习过程的反思意识。即让学生就课前自学的效果和产生的疑问进行反思。在自学中培养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在我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实行先学后导的教学策略,即要求学生自学一定的内容后,除了要解答数学书上相应的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外,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结果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价值的。学生预习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增进了求知欲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强化学生听课过程中的反思意识。在课堂中,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要求其他学生专心倾听他的讲话,有时还让另一个学生对同学所讲的内容进行评价、反思,对有关问题开展探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
3、强化学生课后复习中的反思意识。在学生学完一堂数学新课或一个单元后,要引导学生经常去反思,如:通过学习,我有什么新的收获?我掌握了什么好的思考方法?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我是怎么学会这些数学知识的?
总之,当学生有了较强的反思意识后,他们头脑中就有了一道“警戒线”,对自己的学习随时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会进入反思状态。
二、创设学生反思的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应用,更要重视知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再发现”道路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形成概念。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情境,提供给学生反思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在学习课题中反思
新课教学前,当教师出示课题时,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思课题,主动去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看到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自我提问:“看到这个课题,我想到了什么?”、“本堂课将会学习什么?”、“我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我还想在本堂课学会哪些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反思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获取,其实就是对数学规律、数学概念的“再发现”过程。教师如何去把握,如何去设计,如何去引导这一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掌握、思维品质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创设合理的机会,让他自己去反思知识的内在规律,让他自己去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3、在学习结束前反思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其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数学本领,有其它什么收获等等。在这样的反思中让学生去矫正学习的偏差,以更好的学习姿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以发挥更大的数学潜能。
三、给学生提供反思策略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掌握一些反思策略和方法,能帮助他们有效地反思。
1、自我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是培养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让学生对自己探索学习的过程反省:我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学习的程度如何?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这是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馈,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2、自我总结。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我总结的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后。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为基点,那么课后的反思就是以“思想方法”为核心,从而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活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巩固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当解决问题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的规律。
3、自我记录。为了使学生的自我反思内容能保存下来,经常进行回顾、借鉴,可以引导学生把自我反思到的内容,通过数学日记、数学学习卡片等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四、不同形式的展示、交流,巩固反思的习惯
学生前期的反思意识不强,反思行为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要想使之成为长期的习惯。学生将经历由被动反思转为主动反思,直到自动反思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与交流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一方面学生之间多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反思习惯。
一、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和思维程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反应。应该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自我改错与救偏,反思不仅能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
1、强化学生课前预习过程的反思意识。即让学生就课前自学的效果和产生的疑问进行反思。在自学中培养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在我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实行先学后导的教学策略,即要求学生自学一定的内容后,除了要解答数学书上相应的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外,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结果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价值的。学生预习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增进了求知欲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强化学生听课过程中的反思意识。在课堂中,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要求其他学生专心倾听他的讲话,有时还让另一个学生对同学所讲的内容进行评价、反思,对有关问题开展探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学生反思的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应用,更要重视知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再发现”道路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形成概念。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情境,提供给学生反思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在学习课题中反思
新课教学前,当教师出示课题时,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思课题,主动去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看到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自我提问:“看到这个课题,我想到了什么?”、“本堂课将会学习什么?”、“我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我还想在本堂课学会哪些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反思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获取,其实就是对数学规律、数学概念的“再发现”过程。教师如何去把握,如何去设计,如何去引导这一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掌握、思维品质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创设合理的机会,让他自己去反思知识的内在规律,让他自己去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三、给学生提供反思策略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掌握一些反思策略和方法,能帮助他们有效地反思。
1、自我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是培养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让学生对自己探索学习的过程反省:我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学习的程度如何?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这是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馈,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2、自我总结。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我总结的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后。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为基点,那么课后的反思就是以“思想方法”为核心,从而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活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巩固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当解决问题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的规律。
3、自我记录。为了使学生的自我反思内容能保存下来,经常进行回顾、借鉴,可以引导学生把自我反思到的内容,通过数学日记、数学学习卡片等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4、自我评价。把评价的自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初步学会自我调控。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一般由四步组成:一是观察自己的行为表现;二是自我反省,通过自我观察或参照他人的评价结论,确定自我评价的标准,检查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三是进行自我评判;四是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习目标。
四、不同形式的展示、交流,巩固反思的习惯。
学生前期的反思意识不强,反思行为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要想使之成为长期的习惯。学生将经历由被动反思转为主动反思,直到自动反思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与交流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一方面学生之间多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反思习惯。
1、建立学生反思性学习智慧袋。根据小学生内心渴求被他人得到认可这一心理特征,可建立学生反思性学习智慧袋。平时,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成果或点滴记录在得到老师、数学课代表、数学小组长、家长的认可下,均可珍藏在“智慧袋”中。学生随着智慧袋的不断充实,反思性学习的兴趣将越来越高涨。
“同课异构”是避免教学重复失误、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可以总结课堂教学中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不足,在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中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如果教师对于“同课异构”形成一种自觉的反思,那么必将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有利于对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也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
2、“同课异构”式教学的案例及反思
在笔者2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相同的课型一年又一年不断地重复,但是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体会。下面试以初中人教版“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在不同时间的“同课异构”为例进行说明。
2.1 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
2.1.1 学习血液的组成
学生阅读教材P59“资料分析”,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得出:
①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②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2.1.2 学习血浆
学生观察血浆成分示意图,回答血浆的组成成分,思考血浆的功能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1.3 学习血细胞
学生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讨论回答血细胞的数量及形态特点问题。教师讲述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案例反思:教材的呈现方式较为传统,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预设前提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学生像是被牵着鼻子往前走,课堂缺乏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的功能。于是,课堂显得激情不够,活力不足,氛围上平铺直叙。
2.2 “以学论教、先学后教”的教学设计
2.2.1 学习血液组成
观察血液分层现象,结合教材P59资料和P60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图解: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①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分层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②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原因是______。
2.2.2 血浆
学生分析教材P60图,结合教材回答:
①血浆的成分是什么?
②血浆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大量出汗或腹泻时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怎么样来补充?
2.2.3 学习血细胞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结合教材P60~P61相关内容完成表1。
学生合作交流:分析某病人血常规报告单,判断该人的病情,并说明依据。
案例反思:这种教学设计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结构如图2所示。
这是一个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先营造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设计解决方式,它具有较强地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的功能。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是让学生带问题自学,经历困惑、苦恼,收获惊喜与领悟。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和探索,当学生快要找到答案但又说不出来时,教师才帮助他们准确地加以表达,这正符合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商榷的是,问题再好,毕竟都是教师提供的,学生的思维还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牵制。
2.3 “自主学习、汇报表演”的开放式教学设计
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每组学生负责一个小课题,如“血液的组成”、“血浆的成分和功能”、“红细胞的特点和功能”、“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等。以“血细胞”为例,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观察实验及搜集网络资源等得出各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接着在小组内讨论和完善结论,再由各小组代表在班上分别扮演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说明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学生代表在汇报时,其他学生可以向表演者提出问题,表演者回答有困难时也可以在本课题组内讨论,由于问题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提出的,所以整个课堂争论热烈。
【文章编号】0405-9889(2013)12B-0079-01
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但是,目前也有一些初中数学教师把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简单化,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甚至在课堂中让学生“放任自流”,把课堂教学变成无序教学,成为无效课堂。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只有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才是高效的。下面针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提出三个策略,以供参考。
一、巧用预习提纲,培养自学习惯
预习,如果老师没有作一定的要求,那么学生大多会把预习简单化,只是把要新上到的数学内容浏览一遍,不作探究。显然,这样的预习是不能有效地把握新内容的重点的。为了让初中生的数学预习更有效,教师要善于根据新授内容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把新课的重、难点在预习提纲中突显出来,必要时还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结起来进行点拨,把旧知识的关联点渗透到新知识中,避免学生无目的地预习。
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提纲:(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是唯一的吗?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有几步?(3)如何运用数轴来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这三个问题都是针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的,问题(1)(2)突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问题(3)沟通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与数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如果有的学生对这三个问题不能完全理解,或者理解不太清楚,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和疑惑来听课,课堂效率就高。这种提纲式预习,不仅达到预习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以后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设探究“议点”,引导自主探究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中,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争论性的“议点”,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这是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
例如,上《数轴》一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大概知道了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很容易地说出“数轴”的定义。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议点”:“书本上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那么0.000001在数轴上的位置会是在哪里?-10000呢?”这个问题一出,一些学生立刻产生了认知冲突,于是,他们又一次去看课文,并在小组内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交流、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发现,在原来的数轴上无法找到0.000001的位置,因为这个数轴所确定的长度单位无法精确标识出这个位置。-10000又太“大”了,在这个数轴上也无法精确标识出来。这时老师适时地讲解数轴的三个要素之一的“长度单位”,告诉同学们,在建立数轴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长度单位,要不就无法在数轴上标识出我们所想要表达的数学的量。另外,-10000这个数,它与10000正好是相反的,它表达的是在数轴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10000的一个数(点),数轴上的“-10000”把大小和方向都标识出来了,这个“-”在这里就代表了方向,这个方向与数轴的正方向相反。可见要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就必须先给数轴确定正方向,要不就无法说得清楚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这就是数轴三要素的另一个要素――正方向。我们在这里讲数轴上数的大小,其实已经默认了数轴上的原点。如果没有原点,我们将无法对这两个数进行比较。原点就是数轴上的三个要素之一。至此,数轴上必须要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长度单位。如果不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就不能叫做数轴。
这样,学生对“数轴”就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议点”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数学争论,促进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巧借知识导图,组织自我总结
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各数学知识点之间往往是存在内在的联系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完成学习与构建之后,借助知识导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自我归纳总结,使之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自我总结能力。
对于身边的每一件事,我都会尽力做好,无论结果怎样,只要我努力,我就知足了。考试的时候,即使遇到自己不会的题,也不会让它空着。
对于学习,我也曾跌倒过,且每一次跌到都会痛,但我没有气馁,坚强的站起来,我总会对自己说:“你是一班之长,不能轻言放弃!要相信自己!”总结失败的教训,分析错误的原因,也开始付出更多的努力,不光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还要做好复习预习工作,每一次考试都为自己定一个目标,并朝着它去奋斗,争取减少跌倒的次数,现在,我终于长大了,我终于学会了走路,并且,越走越远。
在纪律方面,我承认我做得并不完善,有时上副科课,还是会说句闲话,但我仍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比起以前,我在进步。我也开始学着约束自己,上课踏踏实实,一心一意,或许原来那颗自责的心,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转换成一片海阔与天空。
保安小学 龚友玉
时间总是匆匆而过,刚刚还沉浸开学的喜悦中,转眼又到了自我总结的时刻,回首这一学期所担任的班主任工作,我感慨颇多。
一、磨合,就是真心实意地接受
接手一个新班级,远远比我想象的困难。之前,有个家长半开玩笑地说:“老师,我们家孩子被你宠坏了,总是想着你。”其实,我才是被宠坏的老师,我因为习惯之前班级学生的各种习惯,习惯了说话做事的的默契,所以,我总是无法适应新一届学生的种种种种。细细想来,与前一班对比,我不爱和这班人聊天,他们说的话题我总感觉没味儿;另外,对于表现好差,我没有表现出在乎,总觉得是他们弱,而和我没有多大关系。
不过,作为一个老师,我知道我应该对他们负责,所以我也做了许多努力,分上一学期的试卷,电话家长,始终觉得自己是在讲台上的老师,走不进他们。终于在他们写新班主任的一两件事的日记里,我听到了许多声音:
老师,你很忙吗?
老师,我们还不了解你。
老师,你可能不知道我是哪一个……
我看出来了,孩子们是在责怪我,没有亲近他们,没有用心去了解他们。所以,我想改变就从真心实意接受他们开始吧。
二、接受,从遗忘开始
上一届学生因为是我一手带到六年级,所以,我一举手,一投足他们都能很快领会。大家都觉得我是个挺会说话的人吧?其实,在管理学生方面我是不太说话的,因为我习惯了暗示,就像我不满意他们的纪律,我就会在门口站一会儿,学生领悟到了马上就安静下来;我若不满意卫生,我就会一直看着地上某一处垃圾,领悟到的学生马上就起身捡掉,其他就会马上清理自己的桌下脚边;我若想布置墙面,让人帮我改作业,我只需将作业本举起来,就会有课代表过来接走。
东圃中学提出了“自主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律、自强作为主导方向,并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尝试在初二7班实行每天值日班长5分钟总结活动的实践活动。
一、活动的开展
1.活动背景
老师们常感叹7班课堂气氛沉闷,都说几乎要哀求学生发言了;成绩优秀生和班干部普遍胆小,也怕当众出丑。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并获得积极体验,最终达到自主发展,我就开始尝试在初二7班实行每天值日班长5分钟总结活动的实践活动。
2.活动的内容
在下午放学前,值日班长记录、汇报每天班级情况,并给予班干部工作的支持。说是5分钟,实际上就是学生先完成一整天的值日工作,最后把值日的事情浓缩在上讲台5分钟时间的小结内。在为同学、集体服务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1)读报剪报,事事关心。值日班长先自己浏览学校发给班级的《广州日报》,摘选好要闻热点,在全班面前读报和点评,从而了解天下国家大事,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读报完成后,还要剪下要闻热点贴在A4纸上,最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供学生们学习观看,补充和增加了班级文化建设。
(2)佳作欣赏,提高素养。值日班长在浏览《广州日报》时也要留意《每日闲情》栏目,看到有好文章(文字优美,意境高雅;心灵鸡汤,鼓舞上进)就要先剪贴在A4纸上,接着在班会课上朗读和谈感悟,最后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供同学们学习观看,补充和增加了班级文化建设。
(3)记录情况,及时反馈。值日班长记录、汇报每天班级情况,主要是作业、考勤、纪律、卫生,表扬、批评名单一目了然,并要做到实事求是,培养了值日班长的责任意识。这是班级每天成长的真实和及时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班干部和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支持。
(4)温馨提示,学会关爱。不少值日班长学会了欣赏,在总结班级情况时都会表扬同学、班级的进步,主要也是为了鼓励集体的成长;而有的值日班长总结时还会提到天气变化,要同学们注意保重;而临近测验和考试时,值日班长也懂得提醒大家认真复习,诚信考试。
(5)书写名言,净化心灵。值日班长还需要提前一晚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古文名句(《弟子规》、《论语》等)和名人名言,保证在第二天早上回来早读前,已有无言的“老师”在黑板的右侧鼓舞和提醒大家进入新一天的学习生活。若字体潦草还要被班干部要求重新认真书写。在学校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开展过程中,值日班长书写的名言名句就会相应改为和科技、艺术有关的内容,从而达到与学校教育活动默契同步的作用。
(6)解释名言,思想升华。在下午放学前的5分钟总结活动中,值日班长要给全班解释名言名句的意思和自己的感悟。既积累了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和处事,达到了自主教育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胆量和表达能力。而在总结解释前,值日班长需要自己查找资料和寻求班干部、同学的帮助,从而学会合作和克服困难。
(7)家长查阅,批注鼓励。家长通过查阅孩子亲手填写的班级值日班长表格,端详孩子的摘选剪贴(每日大新闻、每日靓汤、让人回味的散文等),进一步了解班级活动,与孩子共成长,家长都会情不自禁地写下心里话,或期望或鼓励。看到家长的温馨话语,孩子们很开心,我也觉得很欣慰。可见借助了家长的力量,让这一实践活动注入更加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从而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
(8)活动延伸,拓展视野。2013年12月26日是主席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7班值日班长连续三天都是在黑板的右侧书写并解释主席诗词中的名句(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起来学习体会诗词的澎湃和豪迈。7班还开展了半个小时的班级活动,主题是纪念爷爷诞辰120周年暨迎新年。孩子们很踊跃,朗诵主席诗词、小组合唱《北京的金山上》等以示纪念和学习。
二、活动的小结
1.学生的自我总结
学生都觉得这是一个令班集体可以慢慢进步的一个过程,而且每个人也可以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向,因为只有懂得总结自己才可以更好地成长。
2.学生的互相评价
值日班长每天的表现都会被组长们和同学代表监督、打分和写评语。这样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调查表的填写
初二7班每天5分钟值日总结活动调查表
姓名 学号
1.你觉得每天读报对你开阔视野有作用吗?( )
A.有 B.有一点 C.没有
2.你当值日班长时或者平时有无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 )
A.有 B.没有
3.你有无认真在黑板上书写古训和名人名言?( )
A.有 B.没有
4.在给全班讲解古训和名人名言之前,你是否认真去查找资料?( )
A.有 B.有时 C.没有
5.你总结班级情况时,都是班级的优点很多、同学有进步,是事实吗?( )
A.是
B.有一点,主要是为了鼓励
C.不是
6.你在总结时还会提到什么问题?( )
(1)天气变化,注意保重 (2)学习抓紧 (3)团结 (4)班级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5)其他
7.你和同学在多次的训练和锻炼中,觉得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A.胆量 B.热爱班级 C.团结同学
D.说话和演讲的技巧 E.提高了内涵 F.其他
4.班干部对活动调查表数据的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同学们觉得自己收获最多的是胆量,从当初小小声读总结变成大声发表自己意见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训练。就因有这样的训练,使我们班集体从一开始不敢举手发言变成如今被老师夸奖上课热情的班级。值日班长制度提高了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也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贯彻到实处。
5.活动的反思
(1)从学生的自我总结中,发现班级成长不时会有反复,而且学生的自觉性还是有待于加强。
(2)部分在下面听讲的学生还是不自觉,没有做到学会尊重,学会倾听。有时候当老师不在场时,部分学生会小声吵闹或者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没有去倾听或者欣赏值日班长的总结工作。
(3)班级值日班长表格的设计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德育安排活动进行适当地调整,从而让班级活动开展得更加灵活、有意义。
通过努力,7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了一定的提高,班级多次获得学校优秀班集体的光荣称号。原来初一时科任老师都不愿意到7班上学校的公开课,而现在科任老师都喜欢在7班上校、区、市级的公开课了。可见,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但是随着功课的加深,学生之间成绩、表现的分化会更明显。所以说,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小讲台,大作为,我将和7班学生一起不断去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44-02
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上课前把教师即将要讲的内容自己自学一遍,初步熟悉新课内容,该理解的理解,不明白的做好标记,这与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宣传的自主学习是相符合的。素质教育改革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大方式。课前预习就是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动脑,敢于发现问题并试图自我解决问题,而且这是学生对新知识的第一印象,都是自己的心得体验,没有外界的干扰,所以他们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一步步地探索新知识。
我们都知道高中数学学起来比较抽象,尤其是必修二中的立体几何部分,对于空间想象力比较差的同学来说,学起来肯定很吃力。如果课前不进行预习,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似乎也能听懂教师的讲解,但是课后回头整理或者做课后作业的时候还是有困难,因为上课只是在被动的记笔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中间有疑问的地方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转到下一个知识点了。事后这些疑问大多会是不了了之,然后类似的疑问会越积越多,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会受到打击,成绩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影响。如果在数学课前进行了自主预习,那么同学们就会带着问题去上课,教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相对容易的被接受,遇到自己疑问的地方也会专注的听讲,而且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回答上来,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进一步增强。可见,课堂预习做好了,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教学质量。
以人教版为例,高中数学包括五本必修和两本选修,这些内容之间的思维跳跃很大,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根据高中数学科目本身的特点,再结合当前新课改以来高中数学课前预习取得的成效,我总结出以下几点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第一,教师要设计出好的导学案,让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现在的高中课堂,无论什么科目,教师都会提前发新课的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案可分为五部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达标检测、总结反思。学习目标是本节课主要学习哪些知识点;学习重难点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学习过程是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重难点的要求,设计一些重要的问题以及一些容易混淆出错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达标检测是涉及基础和有代表性的题目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总结反思是学生自我总结预习效果,收获是什么,有什么疑问,以便上课时与教师交流或者让教师来解答。
这种方法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科素养进行高标准要求,平时认真学习每一章节的相关内容,设计出有代表性的题目,问题既要有价值,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兼顾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难易适当,让每个同学都能主动地投入到预习中去,在预习中受益。
第二,教师要积极准备各种模型,供上课时使用。这个主要是针对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教学,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有的教师会这么评价"学习立体几何,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因为想要学好立体几何,必须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有的人天生思维好、想象力强,所以学习立体几何时很容易在脑海中构建立体几何的画面,所以学习起来很简单。但是多数的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很吃力,因为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太差。
在高中以前我们接触到都是平面几何,对于平面几何的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式,这对立体几何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扰,图形从二维向三维转变,学生就想不出它的样子。其实立体几何的学习与平面几何一样,都是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理开始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立体几何的概念所概括出来的事物及其关系,但是因为它的抽象性,与实际的感受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立体几何的教与学都会面临困难,而克服困难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的让同学自制立体几何模型,多接触一些实物,如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等等,让学生在与实物的接触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一、打破老模式,创设新课程
以往的美术课堂是老师讲学生练,老师总结学生评,这样容易使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兴趣。培根曾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在课堂上我总是尽可能地想尽办法调计教学情景,安排学生在美术教室内分小组团坐,组长为代表前坐,中心为活动区,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是教师角色的转换,适当时候扮演弱者向学生求助,这样就把自己的位置由台上转到了台下,把学生由台下请到了台上,让学生当主角我当配角。能让学生说的我尽量不说,把课堂讲授变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不懂不会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公开的提出来,再由学生商议解决,到最后我再进行点评或总结。课堂上我只起点拨和引导的作用,融课堂争论、讨论等形式于一体,最大限度的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二、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我总是尽可能的多想办法,让学习方式多样化。把歌曲、舞蹈、乐器演奏、演讲、诗歌等形式引入课堂。尽管美术不同于音乐,但我还是在课堂上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用夸张的手势加强语言说教的效果。让诗歌和绘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时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手绘线条的表达方法》这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手绘线条来诠释诗歌,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向青天”“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等。虽然学生的线条还很稚嫩,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能力,而且让他们觉得这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结合山区特点,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对校本课程我费了一番心机,结合本地特点,我把树叶装饰画、根雕、卵石画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
1.树叶装饰画,对树叶进行“选美”,挑选出一组树叶,选取花片叶或局部肌理进行创造想象,尽可能见仁见智、迂想妙得。同一片树叶根据外形、色彩、肌理可以作为某动物的局部,也可作为某风景的一角。既可作为独立的装饰小品置于墙面、案头,也可用作贺卡、书签等。总之,要打破时空的局限和思维的框框,追求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百花争艳。
2.根雕。山区是艺术的滋长地,那些山荆根、柿树根等盘根错节的不知名的树根,就更成了根雕的上品。可以说,根雕艺术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想象的空间。
3.卵石画。每学期我都抽出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溪边、小河中采集各式各样的鹅卵石,然后启发学生根据石块的不同形状进行创意绘画。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收效甚好。
四、搞好学习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
1.在课堂上搞好作业自我评价
(1)逐一评价。即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美术欣赏知识,从构图、色彩、思想内容、审美价值等方而分别评价。教师可根据作业的要求,适当制定些评价标准,让学生参照。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小组范围内讲述,也可以对照标准给自己的作业打分。
(2)对比评价。对比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操作,教师可选择一张学生作业作为参考,并指出优缺所在,请学生与其比较,给自己的作业一个正确的评价。
(3)综合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或全班学生进行互评,相互提出在自我评价中遗漏的优缺点,最后老师给与总体的综合评价,使评价更为客观全面。
2.设计美术学科课堂激励卡
学生在上课时如果在某一项表现特别突出,老师就在激励卡的对应项目内划分,最后签上老师的名字和日期。学期结束时,它将作为学生是否表现优秀,课堂学习是否积极的重要依据。课堂激励卡的运用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课堂上有很大的反映。学生为了得到老师亲笔签名的激励卡,上课争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3.运用好美术学期评价表
1“导学互动”模式的含义
所谓“导学互动”,就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 这一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是“自学导纲”,教师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提前编写好的导学提纲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环是“合作互动”,学生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解决,共性的难题再通过教师精讲来解决。第三环是“导学归纳”,教师先简要的概括,然后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第四环节是“反馈训练”,这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它包括两个步骤:课堂训练和反馈指导。
2初中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自学导纲,自我的提前认知
(1) 新课导入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的起始环节――导学互动中的第一步,就是让教师进行新课导入。所谓的新课导入,就是每节数学课的开场白,在新课导入中,教师的语言要精练,目的要明确,问题要富有启发性。一般数学课堂常用的方法有:实际问题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演示实验导入等。
(2)出示导纲
简洁的新课导入之后就进入第二个步骤――出示数学导纲。所谓的“导纲”,即导学提纲,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指导学生自学的依据,该环节包括三个方面:
简要提示,包括每节数学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等。
认知与探究,分为认知性问题及探究性问题两个部分。
反馈与梳理,分为反馈练习和知识梳理两部分。反馈练习是针对每节数学课的基本知识进行训练,方便学生自我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知识与方法梳理是学生对自学数学内容的自我梳理,明了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方法,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及困惑。
导纲的出示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大屏幕或小黑板出示,也可以印成活页。多样的出示形式,可以让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适当选择,也可以让教师根据具体课型的需求来选择,同时不同的出示形式也给学生以新鲜感,增进学习的兴趣。
(3)学生自学
学习者通过主动建构获得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逐步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第一环节自学导纲的第三步骤――学生自学。自学是导学的开端,学生要依据导纲进行预习,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完整、宁静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参考数学导学提纲,走在教师授课之前主动地去了解、分析、解剖数学教材,形成自己对数学教材的认识。这样才能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听课,才能在比较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中去领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错误中寻找偏差的原因,在实践中慢慢学会如何自学。
2.2 合作互动,互动中的“四基”、“四能”提升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导学”是课堂的主要线索,“互动” 是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
(1) 小组讨论
第二环节的第一步是小组讨论。在自学过程中,每个小组组员都有事可做:自学导纲后,每位组员都要说出自己对数学导纲的理解掌握情况,接着小组内部能解决的问题,直接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要做好记录,并推荐代表作为小组发言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在班里巡视,在必要时适时介入到学生的讨论中 ,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在监督、调控课堂的同时也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策略。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也要求分组教学,其优点是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随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 师生互动
小组讨论之后,每组的代表要说出本组在交流中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或者共性问题,这时已解决该问题的小组要主动地给全体学生讲解,当讲解不到位时,教师要给予帮助和点拨。教师适时的引领和点拨,不仅能确保合作互动的方向,又能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朝着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3)教师精讲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和方法,此时教师精讲是关键的一环。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反馈的情况,迅速的筛选出学生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数学知识点或者全体学生的共同困惑等,对其进行重点讲解,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有顿悟之感。
教师的讲解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要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学生能够学会的、学生不可能学会的”。这样,教学的讲就相当于“补充”,课堂的核心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真正的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
2.3 导学归纳,总结中的浓缩精华
经过上述各个环节的学习后,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形成了思想脉络,但要将数学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原有的认知体系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归纳、整合,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帮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2.4 反馈训练, 实践中的巩固强化
反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分为两个步骤:
(1) 课堂训练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导纲自学情况,选择适量的、有针对性的数学训练题,通过“导纲”、小黑板或大屏幕出示,让学生自己先练习,教师在班里巡回指导。
(2) 反馈指导
全体学生完成数学训练后,学生可以主动地说出或填写出答案,或者教师找学生代表解答。对于有争议的数学问题,让会做的学生对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教师适当予以补充。
3结束语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更有效促进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极大促进初中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1.2PBL教学法的实施PBL教学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过程,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自学与讨论,达到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选择口腔有代表性、涉及多个科室的病例为学习题材,举例如嵌入性牙外伤,可能涉及口腔内科的牙髓治疗、正畸科的牵引治疗、修复科的后期修复以及口腔外科的会诊。目的是将口腔多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设计问题时应与学生学过的医学知识水平相适应,以培养学生深度学习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过程:(1)分析案例,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临床口腔医生接诊的案例,学生分组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对给出的病例做出什么诊断及诊断依据?哪些鉴别诊断?涉及到那些临床科室?治疗方案?(2)分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展开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的讨论,看能否解决,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进一步学习。(3)收集资料,小组讨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利用学校图书馆、查阅文献寻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自行组织进行讨论,解决本小组提出的相关问题。(4)集中讨论,解决问题:第二次课集中学生查找的资料,小组间交流新学到的知识,展开讨论。指导教师起监督作用,及时纠正错误,补充解释,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5)自我总结,效果评价:小组各组员对这个病例学习的表现进行自我总结,不但需要总结自己的学习态度、效率和成效,寻找改进的方法,还需要总结如何有效地增进团队之间的有效合作。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2PBL教学法在口腔临床多学科联合应用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