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际经济

国际经济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26 06:56: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际经济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际经济

篇1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第四,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统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应用性极强。实践教学很重要但落实困难。我们是两手抓,一手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贸易公司签订协议,供学生全真的实践平台,另一手是搞好专业仿真实践平台建设,近年建成了专业仿真实验室、贸易谈判室、外贸仿真操作室,配备多套实习软件。切实解决了实践的难题,收效显著。

第五,以社团为平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围绕专业支持学生自发组织社团,作为学习交流,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学校给予大力支持,邀请名家讲座,给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空间。

篇2

投稿要求

1、文稿整体要求论题新奇,文章主题和内容须合适党的三个代表的精神即线路、方针、政策要求;合适国家法令、律例的要求.看法独到,论证周密,说话流利,标点合适规范,篇幅2000-6000字之内为好。少数论题容量大、材料丰硕、条理复杂的文稿以8000字为限。

2、依照国家新闻出书署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请同时供给以下相关信息:①姓名,性别,诞生年月,平易近族,籍贯;②工作单元(含二级单元)及具体通信地址(含邮政编码):③学位,职称,首要研究标的目标;④文章内容摘要(100-200字),关头词(3-8个)以及文章落款(含副题目)英语译文。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学历史发展

key wor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Historical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梁士辉(1986-),男,汉,河南濮阳人,新疆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一、国际经济法学说

由于观察角度和理解方法上的差异,国内外学者一直对国际经济法的涵义见仁见智,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但归纳下来,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学说:

(一)狭义说:国际经济法乃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

此学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施瓦曾伯格、日本的金泽良雄、法国的卡罗、国内的王铁崖、久镛以及汪暄等人。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公法主体之间,即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由于国际经济法是专门用来调整国际公法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故它属于国际公法的范畴,是国际公法的一个新分支。

(二)广义说:国际经济法乃一独立的法学部门

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杰塞普、杰克逊、洛文费尔德、日本的樱井雅夫、小原喜雄等以及我国大多数国际经济法学者。主要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从事跨国经济交往的自然人、法人、国家及国际组织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国内法的边缘性综合体,是一个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国际经济法的历史发展

(一)国际经济法的萌芽阶段

从公元前到中世纪乃国际经济法的孕育和产生阶段,早在公元以前,国际贸易的发源地――地中海沿岸亚、欧、非各国之间就已出现频繁的国际经济往来,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各国商人约定俗成,逐步形成了处理国际商务的各种习惯和制度。这些习惯和制度,有的由有关国家的法律加以吸收,规定为处理涉外商务的成文准则;有的则由各种商人法庭援引作为处理国际商务纠纷的断案根据,日积月累,逐步形成为由拘束力的判例法或习惯法。可以说,这些商事法规或商事习惯法,实质上就是国际经济法的最初萌芽。

(二)国际经济法的初步发展阶段

17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国际经济法的初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商品跨越国界而大量流动,使许多国家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空前频繁,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国际经济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更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各种力量几度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国际力量对比,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成为新型的民族独立国家。他们迅速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为谋取经济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展开了积极的斗争。随着大量的跨国公司的兴盛,各国的涉外经济法日益发展,形形的世界性质的、区域性或专业性的国际经济条约及相应的组织不断涌现,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把国际经济法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世界贸易组织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持续地稳定增长。进入21世纪后,虽然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但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却远未从根本上得到根本地改变,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也远未真正确立,因此,国际经济秩序的除旧布新依然任重道远。

三、 国际经济法的简单评析

毫无疑问,国际经济法是国际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促进了世界经济持续的快速增长。国际经济法是基于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其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构成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国际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法学学科。主要理由如下:

1.从国际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从古时起,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人和法人就开始从事跨越国界的各种经济活动,从而推动了国际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由此可见,个人和法人始终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主体。

2.从当今国际经济交往的客观事实来看,国际经济关系的主体就从来不限于国家和国际组织,而且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个人和法人所从事的跨国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繁盛,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具体的国际经济活动,故个人和法人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当然主体。

3.国际经济法虽然与国际法、国内法有交叉,但又有区别,它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从法律部门的划分来看,应当承认,国际法是调整自然人、法人、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国际经济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乃一独立的法学学科。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面对国内经济增长减缓,外贸出口增长回落,加之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经济理论界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应该贬值,其理由:一是亚洲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贬值幅度在30一50%之间,而亚洲国家同中国外贸出口的“碰头”产品率高达25%以上,若人民币不贬值,就会导致中国廉价劳动力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减弱,造成中国外贸出口增长乏力,如1998年中国出口仅增长0.5%。所以,只有通过人民币汇率贬值,降低中国外贸出口产品的价格,把失去的优势找回来,才能达到促进外贸出口的目的;二是中国目前内需不足,通货紧缩问题严重,经济需要以增加出口来走出困境,而应用非汇率手段(如提高出口退税率)来扩大出口,虽然对出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出口越多退税越多,从而在目前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国家的财政收人就有可能减少,故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来促进出口并不是长久之计;另一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本身就说明了人民币币值被高估。因此,人民币贬值是唯一出路;三是1998年中国的年贸易顺差达437亿美元,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达456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却仅增加了50亿美元。这说明外汇流失严重,各方面对人民币信心不足,外商投资者普遍对人民币有贬值预期,因此便产生了对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四是历史已经证明,货币贬值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必经之路,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同样,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变得强大、富裕之后,货币贬值也依然是它应付外部冲击,调节国内价格,纠正贸易逆差的一种“常规武器”,美国则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而理论界中的另一些经济学家,如复旦大学的谢百三同志,中国社科院杨帆同志等,则持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应该而且必须保持稳定。经过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我们认为,近期内,人民币应该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

篇5

1.1课程理论体系庞大,众多理论派别林立

从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部分主要研究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微观部分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诸多理论内容,宏观部分中的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内容更是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流派。

1.2国际经济学对数学要求较高

国际经济学所涉及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是一门由各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数学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这两个特点使得数学在应用到国际经济学中去的时候,能够抽象地表述经济变量,进而建立经济模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国际经济学中大量采用了数学模型的论述方式,这自然要求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高等数学知识。

1.3国际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

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学科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常常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同时开设,这就使得国际经济学教学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财政、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生暂时并不熟悉,由此也给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当前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

2.2学生对数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难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并且大量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经济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标、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是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和其经济学涵义相联系,从而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

2.3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目前国内高校通常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学生对成熟理论体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国际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使是被认为完善的理论也需要国际经济现实的验证,因此,过分强调教材建设,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束缚教学双方的思维,导致教师难以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也难以增强学生用理论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篇6

1.2教学方式:运用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教学方式。

1.3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参观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发现式、实习作业法、设计法、研究法、现场示范教学、模拟教学法等。

1.4专业实践课教学方法。(1)进一步争取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学院的支持,建立共同参与的机制。选准专业项目,按照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设备的模式,建设既与学校教学组织相协调,又与企业生产研发相配套;既能供学院专业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企业服务社会需要的合作机制建设,最终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目的;(2)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际,以专业或专业群为组织单元,以实用操作技能为载体,开展专业技能训练与比赛活动,力争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上形成特色;(3)开展任务式、模拟实习式、现场运作等教学方法。

1.5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2、运行机制与保障。

2.1组织机构。(1)教学组织机构;(2)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3)专家咨询委员会。

2.2教学组织与管理运行机制。(1)教学管理制度;(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3校企合作运行机制。(1)组建专家委员会;(2)校企双方相互兼职;(3)聘请企业有关专家为特聘教授。

2.4建立全过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信息共享空间。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园文化建设。

3.1加强学生素质拓展的体系研究,构建新的第二课堂活动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研究,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竞赛,创建以专业为背景的报刊橱窗文化、楼道文化和寝室文化特色,培育学生独立的创新意识和组织策划能力,让学生在紧张的课程中感受到轻松的专业文化熏陶。研究和创新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并作为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记入学生的必修学分。

篇7

1引言

随着社会以及世界的快速发展,当前的经济模式也出现比较大的变化,电子商务正在发展壮大,并且发展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当前,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关系日益密切,传统的商业模式被电子商务所取代也是大势所趋,网络经济的时代对于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当前的形势下,需要我国采取必要的对策加以应对。

2网络经济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2.1网络经济能够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提高贸易水平和质量。传统模式下的国际贸易会受到很多复杂的、中间过程的影响,导致了成本增加降低了贸易效率。例如成本价很低的芭比娃娃在经过一系列的关税、运输税等之后,价格就会大幅增加甚至有可能翻倍。但是在网络模式下的国际贸易可以实现企业对企业或者企业对个人的直接贸易,这样就减少了贸易过程中的各项手续,大幅降低贸易成本。这样的贸易方式对于生产厂家和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2.2促进传统贸易形态的转变。弹性企业是现在一种新式的企业模式,指的是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运用高新技术转置生产成本,调整员工、设备等各方面资源组成新的企业,设计、生产客户需求的新产品。这样的企业不管是发展方向还是管理方式都十分灵活。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开始普及,这也就促进了企业从之前传统的、僵硬的贸易形态向灵活的贸易形态转变。2.3提高国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网络经济的发展降低了服务贸易的成本、打破了地域的阻碍,提高贸易效率、竞争力。网络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商业贸易的发展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

3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3.1国际贸易的风险度提高。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风险度提高,贸易受到很多方面的威胁。例如,在贸易过程中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病毒的侵害、支付方式的不安全、信息的泄露等等。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利用互联网犯罪的行为也随之而来,带给了人们更大的财产、信息安全威胁。3.2暴露了我国物流水平的落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物流体系的支持,但是目前国内物流水平较低,制约了网络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物流水平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平台不完善;第二,物流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第三,缺乏物流专业人才;第四,与电子商务公司的合作不到位。3.3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当前的电子商务人才更加缺乏。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要引进一大批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来进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但是,相关资料表明,近些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47%,而电子商务类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仅只有20%。电子商务就业率低导致了电子商务公司发展动力不足。

4网络经济背景下中国应当采取的措施

4.1要加大网络经济的宣传力度。国内很多企业还是对电子商务的了解较少,对于电子商务认识不到位,缺乏高度的重视,这样严重忽视的态度就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于互联网知识、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使得企业能够了解互联网,发现网络经济时代新的商机。这就会使得企业有更多的途径进行国际贸易,更好的走出国门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打交道。同时,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宣传,促使更多的企业可以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全面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2推进国内产业机构的更新换代。我国应该紧紧把握国际市场的发展脉络,推进国内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重点扶持那些高新科技、低污染的、附加值高的产品和企业。同时,还要促进高新技术的进步,不断推进高新科技工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要适时地以及正确地发挥自己的经济职能,进行合理的市场干预,使得国内经济获得知识资源优势。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水平和质量,才能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4.3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网络经济时代,应当完善互联网发展管理机制,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需要有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也是衡量一国商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很多不足。所以,一定要完善互联网发展管理机制,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网络的容量,增强互联网的稳定性。4.4打破网络垄断的局面。为了促使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应当打破国内网络电信垄断局面,提升服务质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已经有很长时间,开放国内电信网络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快改革进程,促进移动、联通以及电信三网合一。政府部门还可以鼓励其他领域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进入电信市场,打破电信市场的垄断局面,加大电信网络市场的竞争度,这样才能提升电信网络服务质量,提高网络经济发展水平。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国际经济实力的体现,信息技术高低也是国际竞争强弱的标志,我国应当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提升国家的经贸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

[2]张俊.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7).

篇8

2.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国民经济重心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汽车产业人才需求向汽车后市场转移,汽车贸易与汽车金融的融合程度与日俱增。同时,我国政府职能也开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的岗位中,对学历和经济学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进一步扩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层次,在人才培养中,需重视研究生和公务员这两个就业领域,而这两个领域都需要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在专业综合改革中,凸显汽车经济特色,可引起学生对经济学的重视,为他们迈向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奠定基础。

3.有利于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实践教学改革是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坚持服务汽车产业不动摇,同时也要兼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探讨面向汽车企业、金融机构和面向农村相结合的差异化实践教学体系,既可解决当前面临的实习岗位不足、实习内容单一的问题,同时可充分发挥本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尤其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改革的内容

1.构建“以汽车贸易为主体,以汽车经济和汽车金融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围绕汽车贸易、汽车金融和汽车经济构建三个课程体系模块。汽车贸易模块以培养学生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为主,该模块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汽车贸易》《外贸实习平台操作》等课程。汽车金融模块以拓展学生的汽车后市场知识为主,该模块主要包括《汽车金融》《汽车保险与理赔》等,内容涵盖汽车金融、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市场等。汽车经济模块以夯实学生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对产业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为主,该模块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为基础,以《SPSS统计软件应用》《经济分析与预测》等实践课程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分析产业经济尤其是汽车经济问题的能力。围绕各模块的培养目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探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教法改革,在兼顾共性的基础上突出特色,使各模块相得益彰。

2.围绕“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编写《国际汽车贸易》《汽车金融》《汽车零部件贸易理论与实例分析》等一系列特色教材。特色教学资源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目前《国际汽车贸易》教材已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汽车金融》和《汽车零部件贸易理论与实例分析》两本教材已经与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协议。今后将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围绕“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编写其他特色教材,形成特色鲜明、内容精湛的特色教材群。

3.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一支“以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为先导,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兼顾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围绕核心课程群,凝练教师队伍。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给予宏观指导,围绕专业目标,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人才引进计划。积极支持专业教师参与“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各种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建成一支协同创新、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国际汽车贸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巩固《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资源网站,优化教学内容,在将《西方经济学》建设为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基础上,争取获得省级立项。同时,以《国际汽车贸易》特色教材为基础,将其建设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5.加强企业培养环节建设,实施校外实习“小型化”和“多元化”工程。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在《国际贸易模拟操作》课程中尝试了校企联合培养,积累了一些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学生受益面,突破企业接纳能力瓶颈,探讨实施校外实习“小型化”和“多元化”工程。在“小型化”方面,增加3~5个汽车零部件企业实习基地;在“多元化”方面,增加1~2个金融类实习企业和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习单位。从而有效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契合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的密切程度,强化本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职能。

6.实施专业教育和学业指导“系统化”工程,编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业指导手册》。将现有的专业教育成果汇编成专业教育手册,内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介绍、专业学习方法、外贸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生与公务员备考指导、就业解惑、经济与贸易前沿问题等模块展开,按照各学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规划专业教育内容,将专业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7.构建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施毕业生与在校生“一帮一”工程。借助网络技术,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友联络平台,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享就业、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等成功经验。探讨毕业生与在校生“一帮一”工程建设,成立以校友捐赠为主体的“就业促进基金”,一方面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就业资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奖励在研究生考试、外贸从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

8.实施教学管理“标准化”工程。在教学法活动、教学资料管理、教学过程监控等环节构建“标准化作业程序SOP”,编写《教学资料管理办法》《日常教学标准化作业程序》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强化制度约束,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专业综合改革的技术路线和目标体系构想

根据项目内容的不同,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改革分为顶层设计、基础部分、特色部分和品牌建设四大模块,具体技术路线和目标体系如图1和表1所示。

篇9

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应对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改善能源结构等[1]。低碳经济不仅涉及气候变化问题,它已渗透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不可避免地对国际经济法律体系的各项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

一、低碳贸易与国际贸易法的变革

1.低碳贸易的发展现状

当前,环境与贸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有效缓解气候变化,新的贸易政策工具不断被采用,导致了国际贸易法的变革。碳足迹、碳标签等贸易政策工具对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及国际贸易法带来重大影响。

碳标签作为一种将商品生命周期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标识出来的方法,能直接告知消费者该产品的碳信息,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和厂商和生产决策。碳标签基于对碳足迹的计算,碳足迹又称“碳耗用量”,测定碳足迹,能了解碳排量。产品的碳足迹,可通过计算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再以碳标签的方式告诉消费者。碳耗越多,碳足迹越大,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越大。碳标签通过影响具有环保理念的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实现减排目的。

2.低碳贸易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

贸易自由化要求各国在贸易往来中采取非歧视待遇。低碳贸易中碳标签的出现,将成为非关税贸易壁垒,影响国际贸易中整个产品的制造与供应链,使得自由化进程放缓。由于许多发达国家设置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标志要求。未来可能建立的碳标签准入制度,会要求商品显示碳足迹,加注碳标签。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有核心的低碳专利技术,无法控制碳足迹测算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会因被迫购买低碳技术而丧失成本优势。

3.国际贸易法的变革趋势

倡导低碳经济、开展低碳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低碳理念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法的变革来协调。第一,根据“共同而有区别”原则,发达国家应主动承担二氧化碳的减排义务。在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方面,发达国家不能从独占市场的角度出发,以专利或技术标准的方式垄断先进的环保技术,而应积极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促使发展中国家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发展中国家减排责任的明确,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规模将受影响。第二,发达国家在涉及低碳贸易的国内立法时,在高碳产品的准入方面应有一个渐进的推进过程,不应以低碳经济为借口阻断贸易自由化进程。第三,通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贸易公约,使得国际贸易逐步向低碳贸易转变,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能从低碳经济的贸易模式中受益。

二、跨国低碳投资与国际投资法的变革

跨国低碳投资是指运用国际投资发展低碳经济,具体包括本国的对外低碳投资和本国接受的外国低碳投资。跨国低碳投资主要流入三个低碳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循环再利用、与环保技术相关的产品制造等三大领域。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国际投资法产生影响。以我国为例,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因为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产生了大量的隐性碳排放。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大量加工贸易为主的三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对环境的破环,使我国成为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国际投资法体系首先包括了国内立法,从资本输入国的外国投资法看,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各种措施,大幅提高国内高碳行业的环境成本,比如碳税政策、碳排放交易机制、对高耗能企业的限制与整改等。

三、碳金融与国际金融法的变革

低碳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国际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主要从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及相关的各类金融活动。《京都议定书》建立了三个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国家间的“国际排放权交易”,指的是在发达国家间就分配到的减排单位进行买卖;发达国家减排工程项目的“联合执行机制”,指的是在发达国家通过帮助其他发达国家建设减排项目而获得减排单位;发展中国家减排工程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指的是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而获得核准减排单位。

碳排放市场机制下形成的国际碳交易有两类,即基于项目的交易和基于配额的交易。在配额交易市场中,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为主。根据欧盟对《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于2005年1月1日启动。EUETS下,各成员国以国家分配方案(NAP)确定本国的碳排放总量和分配给各个设施的排放权(EUA),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额,可以销售余额以获利;反之,它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许可额。 2003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也有一定影响力。CCX是一个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先驱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但在国际市场总成交量中占有比例不高。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发展碳金融,目的在于谋求掌握未来碳交易的全球定价权。

四、碳关税与国际税法的变革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发达国家从国内征收碳税开始,税收的管辖权逐步扩大到具有跨国性质的征税对象,即在国际贸易中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以美国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为例,该法案要求对中国在内的不采取碳减排行动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同时考虑在时机一旦成熟就提议将“碳关税”纳入国际贸易规则,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将对国际税法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10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9

1 引言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一方面,国际新兴经济力量提升速度较快,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作为国际经济的重要主体,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随之带来了一些社会化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增长缺乏核心等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给发达国家带来困扰的同时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世界上一些新兴力量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若干年之后两方经济实力很可能会不相上下。除此之外,国际经济贸易的开放性以及包容性的扩张,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贸易保护新萌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世贸组织多次进行协商会议,多方国家由于出发点不同,无法达成协定,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展缓慢。与此同时,双边以及区域自由贸易盛行,进一步强化了贸易自由化,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也给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消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给我国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有助于中国大力发展外贸投资行业,引进外来资金有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进程中,促进我国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实现更好的融合,对于我国的外贸经济来说是一股强劲的力量,可以让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创新的模式不仅增加了我国的外国资本,还让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实现更快更好的对接,加快企业资金流通,顺畅合作,在这个环境中,促使我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走向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实现更高的产业转型升级,在国际市场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资金问题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大缺陷,尽管外资缓解了一定的压力,但是仍旧是杯水车薪,这对于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竞争力增强来说是一个主要的阻碍,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困扰。

3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制定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是一个大环境,中国要想发展,必须要立足于这个背景之下,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我国国际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1 优化我国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战略性贸易发展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越来越全面,速度也越来越快,中国应该积极的调整自身的出口战略模式,创新对外贸易的方式,改变过去对外贸易过程中用数量来占据市场的模式,积极的通过提升科学技术,通过产品质量技术优势获得胜利。针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在税收方面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扶持科研主体单位,强化科研力度,通过对高科技产业的培养,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通过各种科研补贴等方式,加大对于科研发展的多方投入力度,让科研产业发展态势更加强劲。

3.2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这也决定了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大方向,应该立足于国情,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科学正向发展。除此之外,第三产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主流,一个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的经济实力,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有力的提升国家国际经济的竞争实力。尤其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还明显不高,需要集中力量,加大各项投入,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

4 总结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尤其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全球化的盛行让我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平台中,我国应该积极的抓住机遇,不断优化国内产业,不断创新与开拓,多方寻求外资支持,强化合作,在国际贸易准则下占据主动位置,促进我国国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篇11

国际经济法上的主体是指能够在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中独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法律人格者。国际经济法上的主体享有和国家基本相同的权利,承担与国家基本相同的义务,比如说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在享有在其章程范围内活动时的豁免权。联合国第105条第1条规定:“本组织享有在各成员国领土内为履行其宗旨所必须的特权与豁免。”多数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财产享有法律上的豁免、执行上的豁免,除非其明确放弃本文由收集整理豁免。政府间国际组织就是典型的国际经济法上的主体,它享有国际法上的独立的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独立的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二、非政府国际组织不具备国际经济法上主体资格的条件

非政府国际组织法律人格具有突出的非国际性和非政府性。这些组织主要是私人组成、私人设立、私人运作和独立自主的,独立于国家政府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尽管有些非政府组织有政府作为成员参加,或者有政府官员参加,或者由政府组织设立,或者接受了政府资助,但却不应成为受政府控制的工具。即使非政府国际组织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在日渐扩大,也不能据此认为赋予了其国际经济法主体的地位。比如说联合国经合理事会就给予了一些非政府国际组织以咨商的地位,来参与国际组织的会议、决策,但是非政府组织在表决程序上没有任何权利,换句话说,联合国只是给予了非政府组织一定的建议权,但是这种建议没有任何实质的约束力,其意见可被采纳可不被采纳,非政府国际组织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再次,非政府国际组织没有国际经济法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它不能独立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承担责任和享有权利,它对外没有缔约权,不享有一般国际经济法主体及其财产所享有的法律上的豁免和执行上的豁免。

三、非政府国际组织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各国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某些方面的制约性,非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法的形成和制订、国际经济争端的解决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了国际经济关系交往中的“第四种力量”。

(一)非政府国际组织对国际经济法的促进作用

1、非政府国际组织促进了国际经济法的编撰工作

由于非政府国际组织的非政府性、非赢利性和组织性,使得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起着特殊的作用。在各个主权国家往往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难以制订出适合全球国际经济发展的、并能得到其他国家认可的统一的法律规则的情况下,非政府国际组织能抛弃某国的利益,通过对国际条约的起草、谈判等工作,促进国家经济法的立法编撰。众多非政府国际组织人才济济,拥有大量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他们又都是自愿加入共同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奋斗,确保了非政府国际组织长期地、专一地、全心全意地为其目标进行活动。非政府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参与国际经济立法时不仅仅考虑到经济的因素,还给予了人健康、人权、环保等诸多方面的关照,使得国际经济立法更有利于全人类的利益,这是单个主权国家所无法做到的。

2、通过参与国际经济争端解决程序,协助国际经济争端的解决

法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定分止争。非政府国际组织参与国际经济争端解决程序,协助解决争端的途径有两个面: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编撰和拟定了大量的国际贸易、运输、担保、金融、域名及其他领域的程序性规则,对于确定争端解决程序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法的运作程序之中,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极具地方性、专业性和灵活性的知识、技术、人才和其他各种资源,为国际经济争端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持。而且非政府组织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卷入政治权利的漩涡,作为中立性的力量加入到争端解决的过程中来,有利于双方达成比较客观、公平、圆满的共识。

(二)通过非政府国际组织的监督和制约促进国际经济法的理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