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7 11:36: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

篇1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一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思想的改革要求师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美术家,而不是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美术匠”。如在进行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先让学生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能熟练搭配色彩后再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校在确定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的技师和工程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想提高美术学生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国内外研修和项目支撑,培养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二是通过选送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教师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实施校外美术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校内专任美术教师“结对子”,兼职教师全程参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以上三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美术教师成为具备深厚艺术知识底蕴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传授者,并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中渗透人文精神,使教师可以借助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华。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是高校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美术专业基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学校设计的课时量是有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决不能泛泛而讲,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因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专业学生由于从小就侧重艺术理论和专业课学习,忽视文化基础课学习,导致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基础不好。但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对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历史、文化、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感受领会高雅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寓意,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因此,高校在做好美术学生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重点加强学生文化国学等课程教学,切实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而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启迪、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和想象力,这是教师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11-02

在21世纪后,对教育的发展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要求,故而现今高校面临的问题是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决定了其发展前景。因而,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加速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因素,以此来迎新的挑战。

一、当前美术学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因为国内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故而大多数高校扩大或成立美术系、院的办学力量就是为了顺应着教学体制和市场的要求,同时在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下不断寻找完善美术人才打造方案。可是,发展中相对突出的问题也是存在的:第一,有大多数学生表示为了“应考”才学习这个课程的。在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有些学生原本就没有打算报美术教育专业的,他们是因为各种外在因素因而在报考中让他们勉强选了此专业,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在上像教师类的课程时,他们要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心猿意马”,因此他们觉得“应考”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但是,这类生源中在我国高校美术的一些院系中甚至已过半数。美术的教育体系是有别与其他教育门类的,必须借助一些相对完善的考核方式来进行教学的评估。可是在教学的时候有多数学生在老师在场时无法投入绘画中,并且只是按照教师的绘画思维和绘画模式走,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此绘画的教学便没了实际作用;第二,美术教学质量评估没有得到真正的考核,因为学生课程的考核只是简简单单的按其他学科的考核方法进行的,像美术理论课(解剖)的考核就是不合理的。大多数美术院系都是按一般理论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结果可想而知。开人体结构课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人体的各个结构与组织,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们在绘画上的基本素养。

二、当前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方式

(一)要有正确的艺术观

教育是要把每个人的实际所需及学习特性联系起来,再由系统的学习去引导和培养的,最终可以实现与完善自身的价值。现今国内大多数高校都以客观利益为核心,把世俗的价值观作为导向的。多数美术学习中的目标已成为让精神产品快速商品化,固而出现了一些名为“艺术创新”而实际上是不重视艺术素质修养而重视经济利益的人,而他们的作品往往都是颓废的、空虚的,却又刻意追求的标新立异的。其次,提高艺术价值观的定位可以完善艺术教学体系,这样就需要出色的艺术教学体系来推动发展

(二)要有计划的进行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形式美是艺术美的要义(如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同时它的实现又必须依赖于技能。作为美术老师,我们必须了解到: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及表现能力?同时,技能的训练与指导应该是有计划的,有目的地进行,使学生最终可以塑造出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主要课程是社会实践

首先,在多数社会实践教学中都以校外写生为主,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有种接近自然的机会,而且对社会实际状态和日常生活有些了解,这才是成功的社会实践。但是对于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全面的筹划与投入太多的精力,大多时候不过是走个过场。美术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种有实质教学作用与深远意义的美术学的学科,主要体现在:其一、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能深刻了解到课堂上的实际美术运用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区别与关联,这能让学生们学以致用,真正体现美术教学的客观作用;其二、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和其它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观摩,接受新思路、新观点,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当前高校美术教学的创新方案

(一)核心是培养创造力。任一阶段的美术教学都要在一种愉悦、美感、充满轻松的气氛下进行,不论是欣赏、创作设计课程或写生都要如此,因为心理氛围条件可以影响学生审美创造力是否的充分发挥。

(二)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依赖于技能的训练与指导。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要熟练的使用前人发明的技能“敲门砖”,而且要善于、敢于创造(包括新技能的创造),才可以为未来要从事美术专业工作奠定基础。美术技能的提高就需要学生们深刻体会在美术欣赏和创作过程中自主创造中所得的收获和乐趣;

(三)美术的精神是实行发展性评价创新,艺术重在创新。学生认识和思维活动的最活跃时期是在求学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敢做敢为、热情大胆,而且更善长吸收新生事物,。创新意识一般处于潜在状态,这就需要老师不断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助他们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四、结论

根据每个人学习的实际所需和特性,在通过系统的不断的学习来引导和培养学生成才,这才是教育的实质。著名的教学学者马拉斯蒂芬的观点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还要教会做人的道理,更要找到教育与教学间融入点。正因这样,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要想打造出符合时代特性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美术人才,都必须把美术教育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高等美术教育的必经之路是使用具像的教学手法,充分发挥学生独创想象力、尊重学生个性特征,更需创造和吸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一、高校美术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没有明确美术教学目标

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制定明确美术教学目标,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于高校美术教学而言,最主要的目标并非为了培养专业的画家,而且希望向学生们传授一些美术绘画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启发学生的智力,开放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向学生们传授专业的绘画技能,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很多高校美术教学现阶段仍然将教学重心投放在绘画技能上,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钩。虽然美术有很多专业,但是每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重视不同专业之前的差异,这样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浪费大量的教学资源。同时,高校美术教学的教材更新速度很慢,美术教材中的内容比较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导致高校美术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

(三)高校美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美术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一刀切”、“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统一采用相同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因材施教”的观念比较欠缺。其次,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不断涌现了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但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四)和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

美是相互相通的,艺术并没有界限,不同的艺术门类,如舞蹈、美术、音乐等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都是追求内容、节奏、形式美以及韵律。实际上不仅是艺术门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美术和哲学、科学等文化课程也具有一定的联系。然而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中并没有注重美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仅仅讲授某个学科的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建议

(一)明确美术教学目标,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只有确定明确的美术教学目标,才可以有效确保美术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高校美术教学应该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以防学生只有熟练的技巧,但是缺乏美术创造力。同时,美术教学目的不能定位于培养学生成为著名画家,应该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心理素质。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训练,通过美术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学生的美术情操,最终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力。比如,色彩静物写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临摹静物,让学生学会正确利用色彩功能后,使学生能够自由搭配色彩,全新的搭配静物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合理设置高校美术教学课程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应该适当调整高校美术教育课程。高校美术教学课程一定要充分考虑本专业的特点,结合高校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要求合理安排美术理论教学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而且应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进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论素质。

首先应该加强基础课程,只有学习好基础课程知识,才可以为美术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学生不仅应该加强学习色彩、素描等传统美术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同时应该加强学习美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规律,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美术知识。同时,应该进一步巩固专业课程教学,准确把握好主修、辅修之间的关系。高校美术专业主要包括艺术设计、美术学、综合类等多门专业,通常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性强的美术人才。然而因为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会当美术教师,综合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也不会进设计公司。因此,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设置主修、辅修课程,尽可能完善专业课程学习。比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选修一些美术学课程,美术学专业学生也可以选修艺术设计类课程。

其次,应该注重增加美学、心理学、中外文艺理论选读、中国思想史、哲学、艺术创作心理、中外美术史等人文修养类的课程。增加这些课程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另外,应该设置多样化的专业课程,提高专业课程的社会性,使美术教学课程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丰富高校美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高校美术教学水平,目前,高校美术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上比较被动,导致高校美术教学成效低下。高校美术教师应该尽可能丰富高校美术教学方法,不仅应用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应该积极应用现代先进的高科技教学手段,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更多的画种。

教师可以采用流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协作式教学法、互动性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明确学生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正确处理好教学的双边关系,教师一定要尽可能找出学习中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多引导、鼓励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生动、形象、直观的艺术资源资料,使美术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知识。比如,素描教学中的“透视规律”概念很难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化,将“透视规律”直观地表达出来。

篇4

一、地方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基本现状

1.素描教学的造型定义与基础薄弱环节

“造型”一词取自素描专业术语,特指创造事物的形象,分别强调观察、理解、感受和塑造能力。笔者认为,素描教学中“造型”的定义应注重专业基础能力,明确课程性质,做到循序渐进、知行合一,有效解决教学改革面临的专业问题。目前,国内地方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开设的造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设计素描等必修课程。无论是美术专业纯绘画方向,还是设计专业的造型应用,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都强调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素描教学以不同领域的造型基础展开实践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手绘技巧,充分理解多种造型语言的表达方式。从理论上说,素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被视为美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部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地方高校素描教学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地方高校实行“艺术联考”制度暴露出一些问题,逐渐成为不同专业领域素描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部分高校生源基础较差,学校对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明显下降,相关课程体系不健全,原有教学评价标准不科学,学分与课时逐年减少。此外,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单一而守旧,过于追求课堂形式,对于一些概念生搬硬套,使教学改革缺失专业基础课程的多样化、差异化和特色化。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造型基础与专业课程知识衔接不够,不符合专业技能的应用特点,因此,地方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大类招生背景下素描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全面推进大类招生政策,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素描教学也在力图借助教学改革摆脱发展困境。大类招生不再细分专业类别,强调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该政策规定,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新生入校后,在前一年或两年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到高年级经考试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方向学习。事实证明,大类招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在体现高等艺术教育自身特殊性的前提下,有利于打破各学科之间的专业限制。笔者主张地方高校应紧随时代步伐,积极创建美术与设计专业新的课程体系,通过素描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基础教学模式。当今时代,社会全面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占据主导地位。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古树千年幼苗成”,造型基础是根基,基础教学是起点,提倡美术与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从素描基础做起,着重加强学生专业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如,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重点加大了素描教学改革的力度。“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革新理念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美术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改革,既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综合培养,又强化造型知识应用的学习效果。地方高校同样面临危机和挑战,应认真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良好的素描教学改革思路。只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才能改变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薄弱的现状。

二、美术与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改革思路

1.完善美术专业素描造型的教学内容

如今,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快速兴起,课程体系中的素描教学仍是造型基础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中国古代画论将素描定义为“非彩为素,摹画为描”,形象地概括了素描造型的本质特征。我国近代美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源自西方绘画课程体系,其明确要求学生应具备绘画基础和造型能力。如,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院校,即主张通过纯绘画形式的系统学习提高个人造型能力。首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以明暗表现为主要内容,被称为“明暗素描”或“全因素素描”。在巩固传统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明暗素描的造型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光影变化所产生的明暗因素。除了客观物象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外,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应将传统审美延伸到现代绘画领域,不断融入多样化的实践手段与艺术观念。其次,结构知识也是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重点内容。以结构分析为主的用线造型方法,又被称为“线性素描”。结合透视原理和解剖知识,课程教学改革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透过物象深入理解绘画造型的本质,采用线性素描的教学进一步完善素描表达意识。如,人物素描课堂教学应侧重于素描造型的结构特点,完善和巩固美术专业素描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讲解物体结构、空间结构、人物结构的造型差异,通过多种画法的详细分析,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线性素描的特点,从而解决素描造型中结构表现的难点与问题。

2.拓展设计专业素描造型的应用知识

以造型应用为主的设计专业,应建立在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方法之上,充分拓展传统素描造型的表达方式和实践能力。现代设计教育的创新既要强调人的审美意象,又要体现造型功能的实用性原则。根据设计专业的造型应用特点,素描教学改革思路应重在造型观念的转变。借用马塞尔杜尚的观点,这一切取决于艺术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态度。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更具专业针对性,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传统素描的明暗素描、结构素描教学过渡到设计领域的造型知识,学生要掌握的应用知识有别于美术专业素描造型的基础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瑞士巴塞尔设计院校为代表的国外高校素描教材被引入国内,以思维训练为导向的授课方法,拓展了学生素描造型的应用知识。科学技术决定着现代艺术教育的应用观点,素描教学改革应更加侧重形态要素、语言要素、构成要素等多种素描课题训练模式。由此可见,设计素描课程客观反映了当前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的独特性,并且积极拓展不同专业领域素描造型的应用知识。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可以围绕课程体系建设,从中发掘设计专业自身的内涵特征和教学理念,实行符合素描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尤其是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的素描教学,不仅要兼顾现代造型艺术的设计意图,而且要通过应用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发掘不同专业领域中素描课程的地方特色

基于高等艺术教育学科交叉的研究特点,转变素描课程与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美术与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主张在优化课程体系同时,整合资源,由点带面,合理引导,使学生具备不同专业领域的造型能力。

1.开拓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涵

篇5

一、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打破班级制授课制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活力。

我国现有高等院校实行的教学模式之一是班级授课制。与小学中学教育一脉相承,狭窄的活动空间,全日制的教师主讲,仍然是各高校教学的一个主流。这种教学模式好的一面是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发扬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可以使教学按严格的制度有计划地进行。但是也有严重的弊病,就是形式的机械单一化,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过分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长期单一地使用这种模式,对学生统一实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对于培养具有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

在中国教育史中,有很多优秀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收徒讲学,学生的年龄从十几岁到六十岁的老者,相差几十岁。学生各自生活阅历不同,从事的职业,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习惯也不同,这些都会对学生有所启发,使之有所借鉴。虽然时代变迁,但其有益之处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校只是一个小课堂,而社会是个大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学生在学校里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完全脱离社会的学习,也是盲目的学习和无用的学习。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研究,探讨,对理论实践应用方面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因此,高校艺术教学改革可考虑首先打破以班级授课的模式。对很多课程的授课,可以把不同年龄甚至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放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和激发创作活力,有利学生全面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在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课程班和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学习时,研修班与本科班学生同在一个工作室上课。研修班的学生生活阅历很多,理解能力快,实践经验丰富,修养较全面;在校本科生则基本功较扎实,并且有青年人的热情和接受新事物的敏感。由于研修班学生的介入和影响,使本科学生视野开阔,并能较早地关注社会,他们创作的作品都很少有苍白的“学生气”,感情真挚,富有哲理和内涵。而本科生的长处,反过来又对研修班学生某些弱项给予补充,使他们作品除保持了生活性强,思想内涵深刻和时代特点外,更具技术的完整性。这种具有相互补充的学习环境,在一起学习研究,相互启发,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创作活力。

二、 打破专业界限,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

当前,许多高校艺术教育中由于某些专业过分强调知识的所谓系统性,造成课程长期的单一化。不必要的重点占据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使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其它学科和专业,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某一体系方法的训练,失去认识,体验自我的机会,造成研究生阶段寻找个性语言的困难。

美国的一些艺术学院美术训练课程的安排值得借鉴。新生入学,在第一、二年级中,实行多课程普修。内容主要为艺术设计、绘画、雕塑、舞台布景及各种不同材料的实验,一些现代艺术如装置、影像、新媒体技术也都让学生尝试一下,形成一个很宽的知识面,如同摆了一个丰盛的大宴席,各种菜都让学生品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寻找自己的长处和特点。进入三、四年级可以选择一两个方向作为今后的发展重点。教师也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因材施教。这种教育很容易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才智潜能,能学己所长,学己所爱,学己所用,个性教育得到发展。同时多专业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对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本文作者在中央美院研修班学习时,曾参加了由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开设的广告平面设计课程,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亲自主讲,感觉收获很大。课程面向全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只要有兴趣都可参加。同时,任课教师也把社会实践带入课堂进行“实战”,真正实现了教、学、研一体化,以及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可让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要,自由选择进入教师工作室进行学习与研究,比较早地进入认识自我的阶段,学会因材自教,这对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成才的经历都证明,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作用,会产生新的创造。知识的积累如同养料,愈丰富,培养出的植物才会愈根深叶茂。知识愈多,创造就会愈自由。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只是一个基本的培养计划,而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每个专业方向,都有各自的优劣,但也有它的不足。指导老师也都有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实行进入工作室学习,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得到最大自由的双向选择。这样也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而灵活的工作室制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而量体裁衣修定计划,克服“月饼模”,“千人一面”培养式的弊端。

教师在实施教育中应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帮助,是教会学生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特别想说的话。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用苛刻的眼光去挑剔学生的缺点。教育的态度应是鼓励再鼓励。教育即是生活,学习即成长。教师应懂得成长不能代替,不能给予,只能帮助,应给学生探索、经历过程的支持与帮助。“以教助学”,以个性化服务帮助学生。学校应成为个性化学校的服务中心或是一个大超市。所有的教育资源“开架”展示,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徜徉。选择感兴趣的教育产品和教学模式。学校应是一个诊所,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无微不至的“学生档案”,这个档案包括个体的遗传、性格及心理倾向的测试记录,包括从小到大的学校经历和成绩,包括他每一次来自专家的评估、咨询与建议。建立一个能够驾驭全球教育资源系统的专家团,随时接受学习者的访问,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对其提出适当的建议,并提供多种学习方案供其选择。

在科学知识以几何增长,知识爆炸的现代化时代,人一辈子都需要不停的学习,无法指望学校和教师扮演无所不知的角色,大家都要必须做自己的老师,适当拉开教与学的距离,造成教与学分离,让学生从教师一丝不苟地严格固定管束中解放出来,自己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学习问题。[1]

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它做的是人的工作,它的使命是助成人的潜能解放与发展。

三、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授式教学为研究型教学,以实践推动理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她有很多的优秀品质,但也会产生一些弊端。如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主观愿望过强,孩子从小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没有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方面,显得较为薄弱。而西方教育更强调与众不同的个性的张扬和探险精神。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克服弊端,同时学习西方文化中某些好的元素,做到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使中国文化更显新的生命力,也是当下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

作者曾多次在国内聆听过世界名校教授的部分授课。并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与访问研究。国外在教学方面,更强调学生的自由和创新。绘画作品的样式与风格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历史。学生尊重自己的个人感受和想法,并力争做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设计学生注重持续创新能力的培养,避免同质化。不以单纯的标准要求学生,重在实践能力训练。自己的学术观点绝不强加于人,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也大多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强。

美术学习是以研究和发现为根本的。教授知识的过程,实际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教师应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和实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强调反复的实践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既定的目标,各个环节要紧密相连,以此最终保证作品设计方案的完成。设计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市场、销售等知识,强调设计作品的实用性,这样设计的作品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不是老师所授予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不能让老师总是说怎样做。学习前人的知识,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二是推陈出新不去重复它。只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成为知识的奴隶。因此,教师不光要传授技法,而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学生掌握了创造技法的方法,而举一反三,就会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主人。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可以环绕世界。”让学生经常保持一颗童心和好奇,哪怕是奇思怪想都是好的。很多科学大师在创造初期的状态和一些想法都是很幼稚可笑的。但是经过后来的不断研究,终于产生出新的创造。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学中重新开发学生的这种想象力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新事物,以及对知识的探索,提倡学生要多想,多看,多发现,三思而后行。

艺术设计离不开物质生产、人的生活和集体意识。如果一件设计作品或产品仅仅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或只是艺术层面的表现,都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结合。如平面设计师设计了非常漂亮的包装,却不明白“传”是手段而“达”是目的;工业设计师只知道设计出一辆有美好造型的自行车,而不了解它的生产、流通、包装、使用及废弃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业化过程,那他就是一个简单的“造型设计师”。设计牵涉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企业、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人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设计师在这些方面都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结合工作。在今天的欧洲,设计已经融进企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入的程度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设计的整体水平与质量都相当高。而我国目前的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都缺少与物质生产和生活的结合,由此也进一步影响到国家设计产品的创新性。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注释:

[1] 陈建翔:《有一种美,叫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告、动漫、艺术设计等行业对具有扎实美术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美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美术成为高校和社会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美术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后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美术专业的在校生数量迅速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化美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拘泥于传统形式,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近年来随着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总体来说,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美术理论教学仍以绘画技能的讲授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没能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和需要;教学中忽视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之间的特殊性。二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美术教育不在于培养出多少画家和艺术家,主要是在教会学生美术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多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却没能抓住这个目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三是部分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不足。如,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板书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用多媒体教学。

2.美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高校美术教师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美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高校由于基本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紧张,对美术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在教学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培训资金上投入不多,导致学生实践教学分组率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二是美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美术教学改革必须紧跟形势。但是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少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法,只是在教学和工作中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老化,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美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3.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目前我国教育考试制度还是“严进宽出”,这就造成了高考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家长和考生面临高考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有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选择美术或者音乐,但是自己并不喜欢美术或音乐这类专业。另外,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对艺术考生放宽上线分数,艺术生相对于普通考生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种制度和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忽视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自己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只要把美术专业课学好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事实上,美术的内涵和精神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理解,美术的创造力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只有绘画技巧而没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人不是新形势下需要的人才,这样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术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和训练,但是有些高校缺乏美术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4.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美术学习兴趣不浓。当前,大多数高校把办学效益放在首位,单纯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生源的综合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而且,受到社会功利性和浮夸之风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90后”学生的非主流思想的广泛存在,导致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只追求另类和独特,忽略培养扎实的绘画功底,不能体会真正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内涵。高校美术教师很多时候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对学生的个人内涵、品德和思想养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学风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如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沉迷网络等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共性问题,高校和教师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完善人格、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同样需要在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一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思想的改革要求师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美术家,而不是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美术匠”。如在进行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先让学生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能熟练搭配色彩后再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校在确定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的技师和工程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想提高美术学生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国内外研修和项目支撑,培养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二是通过选送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教师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实施校外美术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校内专任美术教师“结对子”,兼职教师全程参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以上三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美术教师成为具备深厚艺术知识底蕴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传授者,并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中渗透人文精神,使教师可以借助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华。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是高校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美术专业基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学校设计的课时量是有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决不能泛泛而讲,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因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篇7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了难解难分,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同时,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共处、相互学习,成为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证明,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一个多民族共居共建的家园。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新疆来说,近些年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对新疆不断渗透破坏,妄图将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此时,“四个认同”理论的提出及如何贯彻学习“四个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四个认同”即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 “认同”又称“归属感”,没有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凝聚力。 我们认为,“四个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新疆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治本之策。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分裂,都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出现危机,进而造成国家民族的危亡。

新疆处于前沿,青少年由于受地域、宗教、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等同于与敌对势力争夺未来。当前,新疆各高校在青年学生中都开展了“四个认同”教育以及新疆地方史、“五观”教育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对青年学生正确树立国家观、民族观意义非常深远。针对“四个认同”教育,新疆各高校也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多所院校的教师及理论研究人员对“四个认同”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如新疆师范大学吴常柏教授的《新疆高校坚持“四个认同”教育的经验》一文,新疆农业大学的寇新华、何建忠教授的课题《新疆高校“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该课题先后在新疆多地三十余所高校进行了调研,掌握了有关“四个认同”教育的第一手翔实资料。 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的李瑞君、贺金瑞教授也撰写了对《新疆“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一文,对新疆高校“四个认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新疆各高校抓住重要纪念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强各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但是,落实“四个认同”教育,仅仅通过理论教育这一途径,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对其行为倾向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鉴于此,如何在学习“四个认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历史资料、考古发现来引导教育学生加深对“四个认同”的更深入理解,切实增强新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新疆与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从历史的角度不可分割的考古发现、现存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数不胜数,但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在利用此类视觉历史资料完善“四个认同”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尚属空白。针对这种情况,特别是新疆特殊的区情、政情,如何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引入此类教育就具有既迫切又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各学科学生对古今社会的认识,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取高尚的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新疆高校的学生来说,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充实、完善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目的就是强化“文化认同”, 明晰“归属感”。而这种“认同”的学习是直观的、可视的、有翔实史料可查的。这种学习就是对“”分裂新疆图谋的正面回击。从而使学生从艺术史学习的角度观照新疆的历史文化以及与祖国几千年的脉络关系。这是“四个认同”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疆未来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需要。再者,新疆高校中的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新疆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价值观认同,直接关系到新疆未来人才的培养、塑造,关系到孩子们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因此,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中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导入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充沛翔实的视觉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在西域就已经开始传播,这种传播丰富和发展了西域文化,从各个侧面影响了西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形成。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典章制度而且还包括生产技术、社会习俗等,从而奠定了西域与祖国密不可分的政治、文化关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权建制

众所周知,从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开始,整个西域地区就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 新疆从此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大量的考古挖掘史料也有力地证明了新疆和祖国内地的关系,这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提倡美术应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而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电脑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视、听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形象化,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甚至能把对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绘画方式,让学生在电脑上学习绘画。电脑绘画可不在作业本上完成,在电脑的莹屏上来实现,能做到“所见即所得”,这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会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这对于美术课来说可谓得天独厚。在教学法中可运用一些绘图软件(PHOTOSHOP、画图、CORELDRAW、金出画王等)进行绘画,它们能在莹屏上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学生在电脑上首先选择一张白纸,或选择一张有色纸,然后选择工具,这些软件中有很多工具,如:毛笔、刷子、喷枪、铅笔、蜡笔等等。进行绘画时,画错了可反复修改,画出来的画很快就可以上颜色,且颜色丰富,整幅画的效果也很快就能见到,不满意立即更换,直到满意为止。利用相应的软件我们可把一些图像进行各种修改。比如给自己画一幅漫画像,我们就可以用PHOTOSHOP这个软件把自己的像进行各种变形、夸张,色彩进行各种处理,并且很快就能完成多幅,结果非常好笑,也很有意味和艺术性,学生在心理上也容易满足。在平常的作业本上要画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且修改次数也不能过多。而电脑绘画很快就能做到,且不受修改次数的限制。平时画得不好的同学在这种方式下往往会和画得好的同学拉平,心理压力也没有了,他们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

二、发挥多媒体智能交互的特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交互性也是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核心,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智能化教材是前所未有、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材,也是多媒体发展的方向。目前,相当比例的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根据计算机的提示,一步步求解问题,并发现和掌握规律。发现式教学法的目的,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钻研求知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这样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可为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

三、把多媒体与网络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

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出更大的功能效益,开发网络教学是21世纪的主题。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多媒体的教学应用,网络教学比智能化教材的发展要快的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一方面是智能化教材的制作难度大,普及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在网上才能最广泛地,最自由地被充分利用,应用范围广,见效快。网络教学由于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学习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的,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近亲繁殖”,而是可以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即学习的多元性。网络教学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支持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先进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对学习的内容会理解的更深刻,学习思路更开阔,学习方法更多样,智能培养更高效,学习效率也更高。另一方面,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不是老师所授予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不能让老师总是说怎样做。学习前人的知识,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二是推陈出新不去重复它。只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成为知识的奴隶。因此,教师不光要传授技法,而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学生掌握了创造技法的方法,而举一反三,就会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主人。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改革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除了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及其特点、各个画种的表现技法和特点等等外,更要注重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的素质教学基础,多媒体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绘画者不再赖于绘图板,画家得以尝试画笔以外的科技手段。诚然,电脑绘画代替不了传统画,正如照相机代替不了手工绘画一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一方面应继续续承和发扬传统的手工绘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另一方面可大力发挥电脑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和创造性,让美术课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9

一、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教学拘泥于传统形式,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素描+色彩+专业课程(油画、国画、版画等)=总课时量,这一课程设置模式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的普遍教育模式。只重视传统美术技法科目的教学,忽视手工制作(如陶艺、剪纸、折纸等)、书法篆刻、民间传统技艺等项目的技能训练。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重技艺、轻学理”。专业性过强,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理论水平薄弱,无法顺利参与教育教学实践,难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三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缺乏新观念、新方法。材内容比较陈旧,美术理论教学仍以绘画技能的讲授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四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美术教育不在于培养出多少画家和艺术家,主要是在教会学生美术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多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却没能抓住这个目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五是部分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不足。如,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板书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用多媒体教学。六是美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美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二、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课程设置不合理,建议增加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开设与绘画艺术相关的横向学科的教学研究。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调整教学模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一是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综合化,教学内容实用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也比较纯粹,就是为社会培养美术专业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目标逐步综合化,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开始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教会学生认识美术艺术的现代性,使学生能在欣赏、解读艺术现象的时候,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形式,而且也知道认识材料、技巧、科技与作品的关系。教学内容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美术教学课程规定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着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内容必须进一步实用化,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环境,将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与市场发展环境联系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社会和市场紧缺的现代化美工人才,促进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比如,将家居美工装饰、市容美工装饰、服装美工装饰等细分开来,以满足不同行业及不同市场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美术教学用具除了笔、墨、纸、石膏等常规教具外,最常用的手段是挂图、录像。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技法辅助教学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多媒体的使用,有省时、省力、直观、快捷、灵活等优点,它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在素描教学中,透视规律一向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会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地将透视规律呈现出来,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美术史》时,结合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和美术典故,用讲故事的方法,生动有趣的灌输美术史理论知识,把中国历史典故和美术典故加进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一些幻灯片把生动的中国历代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看,利用美术欣赏的方式边欣赏边讲解美术史论,学生一定会在生动的讲故事当中欣然接受美术史知识的熏陶,从而不自觉的喜欢美术史的学习。同时,应增加社会实践内容。美术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种有实质教学作用与深远意义的美术学的学科,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能深刻了解到课堂上的实际美术运用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区别与关联,这能让学生们学以致用,真正体现美术教学的客观作用。

(四)突出“研究性”教学,以课题式教学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是指探究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方法。传统美术教育以事物的普遍规律和造型规律为研究对象,很少触及深层次的艺术问题。课题式教育以微观的局部问题为出发点,意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文化内涵。通过课题式教育着力发挥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参与课题讨论与研究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增强了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当前美术教育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五)改革美术考核制度

如何考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这是值得美术教师深思的课题。美术教师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平时的出勤率、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试理论成绩、实践成绩等等,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成绩。当然,为了更加公平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划分不同的百分比,如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期末成绩占百分之七十。

【参考文献】

[1]贾霞.高校美术教学改革浅谈[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篇10

“经济、实用、发展、美观”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总原则,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应以此为基准,打破陈旧的以造型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和绘画技能为目的的教学体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只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美术教育改革目标。

一、发展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发展式教学,主要是指将学生看成一个研究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概念建构、结论发现、问题解决”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式教学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高职学生被动接受美术理论知识的现状,激发了高职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为以后的美术创新奠定基础。

二、发展式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发展式美术教学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现代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总体说来,发展式美术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探究式原则

还原知识的初始状态是发展式美术教学的起点,主要是指将原本复杂的美术知识还原成一种自然状态,让学生自己探究这一美术知识的来源与本质,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增强对于知识的记忆,并且运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结构去解释和分析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尊重和鼓励原则

由于生活条件和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思维习惯,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千差万别。高职院校美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和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修正,通过各种方案的比较和筛选,最终选出大家都满意的方案,这是发展式美术教学的核心所在。

(三)问题性原则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求办法解决问题是发展式美术教学的关键。高职院校发展式美术教学就是要让课堂充满问题,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美术的艺术性,提出自己的新的见解。

三、高职院校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的建议

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实用性内容,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高职院校发展式美术教学往往采取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呢?

(一)根据学生特性科学建立合作小组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美术教师在进行发展式美术探究学习活动时,都是比较随意的就近安排小组,比如前后桌组成一个小组,这种分组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忽视了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性,分工不够合理。正确的分组方法应该是综合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学习能力、家庭条件、性格特点、美术学习状况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3-5人的合作小组,便于发挥小组团队的最佳功效。

(二)合理分配角色,实现差异互补

高职院校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必须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尽量实现差异互补,使得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也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团队的整体效用,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确保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交流学习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觉和表现美术意象的方法。

(四)引入发展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发展式评价是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式评价主要是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给予多元评价,以鼓励性语言为主,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职院校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应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审美感受,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适应了现代美术的发展趋势,是对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作为高职美术教师,我们更要深入思考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的特点,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气质。

参考文献:

[1]冯跃峰.创新教育――“发展式”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05)

[2]马艳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数字化用户,2013(10)

[3]韩元杰.高职院校美术类教学模式的转型改革[J],华章,2013(20)

篇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审美的提升,陶瓷艺术开始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随着陶瓷文化和产业的发展需求,许多高校开设了陶瓷艺术的专业,如何依托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将陶瓷文化与陶瓷产业融入到高校陶艺教学中,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大学生,是值得每位陶艺专业老师值得思考的和应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陶艺课程现状

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具有独特的工艺设计要求。一般都是围绕着产瓷区的高校,会开设陶瓷专业或陶艺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全国许多院校都慢慢开设陶艺课程,由于陶瓷制作整个流程比较复杂,专业性比较强。除了手工制作、泥塑、拉坯等课程环节外,还需要配釉原料、施釉设备,到最后窑炉烧制,窑炉又分为教学用电窑、气窑等。不同窑炉烧成温度与气氛也不一样。由此看出,高校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刚入校,仅有美术绘画功底,对陶瓷的认识很片面,更不要讲陶瓷制作的整个流程,几乎为零基础。一些院校极少开设于陶瓷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如陶瓷史、艺术史等,并且学生获取相关陶瓷的影像图片资料较少。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像传统的老师上课示范,学生课堂制作,到最后点评作业的模式,在陶瓷专业课程中并不完全实用,并且具有片面性。需要针对陶瓷专业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陶瓷技术人才。

二、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陶艺教学中,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陶艺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中心位置,教师在讲授陶艺课程时,并非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陶瓷知识和技法一股脑的传递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产生互动,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的艺术创作的多样性的。不应该拘束学生的创作思维,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意,教师运用灵活的指导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与解析,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自由发挥,大胆尝试。这样就需要相关配套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高校开设陶瓷课程,都不在产瓷区。学生对陶瓷的认识和理解,单靠教师描述是很单调的。课堂教学也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到陶瓷教学中,不能生硬的套课本上课,从实际的学生情况出发,将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视觉的触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强化形象思维。从而使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尊重学生的艺术创作,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才会促使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具有创意的陶艺作品,这也有助于学生艺术风格的形成,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作潜能的挖掘,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将教学与多媒体相互融合,打破常规的教W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开放对外知识的窗口,提高学生对陶瓷艺术的认知。通过多媒体的传播,学生能够提前掌握整套知识,然后再进行有目的性的动手实践操作,发挥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短时间的课程当中,掌握更多的本领与技能。

三、多媒体技术在陶艺课堂设置的改革的作用

国内高校开始逐渐开展陶艺教学,并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部分高校的陶艺课程教学环节的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高校陶瓷课程设置分阶段性和周期性,陶艺课程的设置应从基础课延展到专业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前后衔接的过程。但是有些院校开设陶瓷专业课程课时相对较少,理论知识的薄弱,教师无法将陶瓷课程深入的讲解给学生,只能将知识重点延展开,影响了整个教学的节奏,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针对这一情况,要通过重新修订人材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得比重。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课时,故要将授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做下调整,多加实践课程,并且在实践课程中穿插多媒体讲授,加上教师的教学示范,使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和要求,掌握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给学生构建一个高标准的学习平台,这样学生在陶艺课堂上会更直观的、更有目的性的进行实践训练与学习。并且要多增加陶瓷理论的课程,还要鼓励学生多选修一些艺术史的课程,多参加陶艺大赛,激发学生对陶瓷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多媒体与教学结构的改革密切相关,它推动着教学结构的改革,将传统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的转变,并且教学模式也有了延展性的改变,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吸住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出综合应用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多媒体有着强大的信息量和展现形式,受地域影响,学生无法到产瓷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和学习,多媒体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的陶瓷专业技能知识转化为图片和影音图像,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多媒体的应用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新的想法,它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置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多媒体的运用综将促使教学结构的大改革,这适应了高校陶艺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现代化,各项制度也会越来越规范,教育教学改革结构也更加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也将越来越高,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会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雄英.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2]陆斌.陶艺与陶艺技术教育[J].中国陶瓷,2006(12).

[3]李砚祖.中国的现代陶艺及陶艺教育的走向[J].中国美术馆,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