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08:05: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幼教职称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职物流课程在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存在缺陷,已经给社会企业物流的管理、一线生产管理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本人结合多年从事仓储管理、国际贸易管理以及工作流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中职物流课程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实践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物流课程体系定位不清导致物流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影响到物流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应注重自身“职业性”教学特点的发挥,因此产生了课程体系定位不清的问题。由于物流课程体系的定位不清,导致实践环节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课程教学中欠缺。
(二)物流理论体系薄弱产生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现象
作为一个具有整合、系统、组织以及管理等核心特征的物流管理产业,必须要有物流活动的实践作为物流管理有效开展的基础。从当前有关中职物流课程教学的研究来看,由于物流理论体系的薄弱,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脱节。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课程理论体系薄弱主要体现在:其一是没有结合我国物流的发展进程,而一味的对西方现代物流理论进行阐述,这就导致理论的研究与挖掘脱离了我国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其二是缺乏对我国物流产业生存环境的延续性研究,表现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哪个,也就是物流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的训练之间产生了明显的脱节。
(三)主体错位的课程开发模式导致职业技能训练实践效果较低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承担了物流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但是,课程的重新设置不仅包含了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设置,还包含了教材、教具以及教学设计的重新编写。但是,从物流课程体系理论与我国实际的结合点以及教师从事课程开发的工作量上来看,教师很难独立的承担这项重要任务。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上存在的课程开发主体错位现象,直接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缺乏足够的关注,也就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
要培养合格的专门技能型人才,就应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特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与能力有效建构的同时,应将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的关注点,以完成任务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典型工作任务创建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岗位任务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
二、教学案例——仓储管理实训教学
本人主要从事仓储管理、国际贸易管理以及工作流程的管理与教学,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除讲授给学生充足的物流课程基础知识外,还结合本人从事物流管理的经验,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较为充足的职业技能训练实践的机会。接下来我将以仓储管理的实训教学来讲述如何在物流课程的教学中实施有效地职业技能训练实践。
(一)仓储管理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依据的原则
简单来讲,仓储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中心。仓储实训教学主要是通过物流课程教学资源的模块化,实现实训教学自身的业务化以及岗位化,实现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的有效建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提升学生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在实际的教学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在进行仓储管理实训教学时,不经仅仅将仓储物流管理操作技能的提升作为唯一的目的,而应通过综合性的实训,实现学生对物流课程教学中有关的职业技能进行全面性的理解、掌握、训练;二是真实性原则。这一原则的口号是“能仿真实训的,绝不模拟练习”。由于模拟练习与实际的仓储管理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学生经过仿真实训,将来在面对将来仓储管理中的问题时,就能够因为实训技能操作的一致性,无需调整,便能直接投入工作;三是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从根本上解决中职物流课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实践的问题,实践性原则应成为中职学校物流管理教育培养目标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仓储实训教学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仓储实训教学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其一是教学的组织具有灵活多样性,比如通过仓储管理模拟,让中职学生不仅理解仓储管理的概念,还对整个仓储管理的流程进行全面的把握,通过仓储管理中的角色的互换,掌握企业对于仓储管理中各个岗位的基本技能需求。与此同时,对于一些不具备充分的模拟条件的,还可以通过课内知识展示,学生进行有关仓储管理需求的讨论;其二是仓储实训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实用性知识的讲授不仅能使学生对物流企业实际流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有效的掌握,同时学员对于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的能力的提升,对于仓储管理的作业过程以及技术要求产生重要的辅助作用。
有关教学设计主要依照以下几个步骤:
1.围绕实训岗位的职责查找、讨论仓储管理流程的岗位;
2.确定仓储管理岗位:供应商;入、出库理货人员;司机(模拟车辆);超市(客户销售终端);市民;库房管理人员;调度人员;库工等。还可依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更多的岗位设置。
3.分组完成入库流程。在软件中模拟仓储库管员建立仓储,并将有关货品的信息录入;
4.建立客户信息、添加合约以及收货人的信息。
(三)仓储实训教学的效果评价
有关仓储实训的教学效果评价是以物流企业的人才招聘要求为主要依据的。为保障评价的客观有效,采取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生生互评三种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有关评价的要点主要有:一是对于仓储管理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否具有业务钻研精神、并能够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三是否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工作认真踏实,一丝不苟;四是否具有协调沟通的能力;五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六是否有对紧急事件的协调处理能力。
随着现代物流管理在我国市场中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这就给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搬运工、装卸工、仓管员、操作员的实际操作技能,还应注重学生自身对于物流管理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掌握,以适应当前物流企业对于人才的综合化、多元性要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的物流教学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提升中职物流职业技能训练实践的对策研究
在有效开展学生技能训练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不应要求学生一味的对某一动作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不断的调整实训操作的活动结构与方法,促使学生从实训的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练习,促使技能训练获得预期的实训效果。因此,中职物流课程在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中,应有针对性的通过训练方法的设计,为学生创造行之有效的、充足的职业技能训练条件。
(一)明确职业技能训练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由于其自身的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完成训练目标内部动因的激发,是提升职业技能训练实效的关键性因素。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物流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就应通过明确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促使学生正确的理解职业技能训练在当前学习与将来所从事职业方面产生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训练态度与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对行为能力和结果的评价与预期。
(二)为形成正确的动作视觉形象,教师应提供准确的讲解与示范
对于从未接触过、尚未掌握全面的中职学生而言,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还是要在教师的讲解下,一步一步的实现技能的掌握以及熟练化。职业技能的形成初期,学生需要通过教师准确的语言描述以及示范,在自身进行尝试的基础上,掌握职业技能的基本步骤,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该职业技能的动作表象。由此可见,有经验者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讲解与示范,促使学生在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中,尽快的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应关注以下两点要求:其一语言的使用要明确而简洁;其二语言的使用要符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实践在不同阶段产生的要求。
(三)对有关物流管理技能动作进行合理的分解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职业技能,学生为进行有效的掌握,就必须对职业技能进行合理的分解,最后通过局部之间的联系来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动作体系。在对复杂的职业技能动作进行分解时,需要正确的把握职业技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有关职业技能动作的分解要以动作形成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使训练者从最基本的分解动作开始,再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完整动作,使学生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完备的动作原型。
(四)及时准确有效的职业技能动作反馈
通过反馈,学生对于自身存在的职业技能动作的正确性与否进行判断。及时准确有效的反馈,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快技能掌握的速度;还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的动作技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促使正确动作的强化以及错误动作的纠正。
(五)合理分配技能练习的时间与次数,提升训练实效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中职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业教育均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是丧失,这使得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质疑。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受“鄙薄中职”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第二,学生普遍不会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第三,师生互动效率非常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许多教师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将会继续维持消极应对、点到为止甚至是随意讲课的倾向,这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不相符的,更加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长远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求真求实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文化课程中有许多“真、善、美”的素材,如文秘专业的 《中职语文》教学、幼教专业的《声乐基础》教学、以及作为公共课的《心理健康》教学,等等。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直观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巧妙安排文化素材和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性情。
(二)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基于对学生潜能的重新认识,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才的本质的看法,有利于创造一种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文化课程中的宝贵素材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为,能有效地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文化课程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与“准技工”的模型靠拢,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处于未成年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不应经常对学生空喊口号,应从细微之处出发来让学生看到希望,如着装打扮职业化、言行举止孺雅化、思想情感乐观化,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始终充满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制定、监控学习计划。由于基础不牢,许多中职生几乎需要老师“扶着走路”,教师要时刻提醒和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好计划,每学期、每月、每周、每节课都要有条不紊地执行。
再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中职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利用他们善于“打交道”这一优势,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交流与合作,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我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会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中职教师有着“双师型”教师的潜在规范,对此应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职教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善培养培训条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为了优化师资结构,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如对硕士研究生的引进。
培训课程的设置是确保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与培训机制体制、培训的组织管理及考核评价方面一样,是构成教师培训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论述提高教师有效性的相关著作中,多集中于培训的机制体制、组织管理及考核评价,对培训课程设置之于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重要意义较少论及。笔者结合在拉萨市教师培训中心从事师训工作的经历,简要谈谈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出台,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教师培训项目大量开展,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显著增多。从项目形式看,有国家级的国培计划,省(自治区)级的骨干教师项目,市县级的学科教师提高培训。在这些培训项目中,不乏从内地延请的国内一流课程专家的著名教师,培训模式不可谓不先进,不新颖。但我们发现,在培训之后的效能评估中,有相当部分参训教师在接受上述培训之后,感觉自身专业提高并不明显,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存在“满怀希望听报告,一头雾水出教室”的现象。
为什么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精心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培训目标,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对参训教师关于培训课程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当前的诸多培训课程存在学术性太强,理论探索多于实践经验,与本土的教育实际脱节的问题。专家讲得好,但参训教师不容易接受消化,对指导实际教学和破解教学疑难的效用也不明显。
二、培训课程设置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培训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恰切的培训课程是直接决定培训有效性的首要保证,培训课程设置一旦失效,整个培训项目的预期目标都难以实现。
其次,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影响参训教师参与程度的核心要素。培训课程的设置如不能全面考量参训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接受心理,势必难以得到参训教师的充分认可,难以激发参训教师的内在热情和主动精神,培训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再次,培训课程设置对建立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确立培训单位良好的专业形象都有重要影响。
三、确保培训课程设置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全面做好课程设置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越强,培训的有效性就越有保证。要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全面做好调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了解参训教师所在地区的整体教育状况,以确保课程符合区域教育发展现实;第二、了解区域学科教学教学状况,以确保课程切合实际教学需要;第三、了解参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及专业发展意愿、教学疑难和对培训的期待心理,确保课程内容能充分激发参训教师的内在学习动力。
做好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工作,可以通过实际走访,调查问卷,查阅相关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参训教师进行网络访谈,也是一种易于操作,简单实用的调查方式。
(二)准确定位培训课程目标
培训项目不能达成预期目标,往往与课程定位不科学不准确有很大关系。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需要看,教师培训课程具有如下四个课程目标:
一是师德目标,即帮助参训教师系统理解新时期师德修养和职业伦理基本要求,重新认识教师个人教育生活,在更高的起点上体悟教育价值和职业尊严,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心,全面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品质。
二是知识目标,一方面要更新参训教师的教育观念,拓展教育视野,帮助他们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原理、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使用和开发新课程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展参训教师的人文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以丰富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课程资源。
三是教学技能目标,主要是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熟练掌握常规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提高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同时,还要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具体表现为教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日常教学,能够通过互联网熟练查找、收集和使用教学资料,课堂容量极大丰富,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四是教研能力目标,即培养参训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意识和教学反思能力,掌握基本的教研方法,能准确判断教学问题的成因并掌握相应的解决策略,增强教师自主解决教学难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参训教师了解学科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组织原则,能够有效开展教研活动,自主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深化课堂教学。
在一个用时较长,课程较多的综合性培训项目中,应当综合考虑如何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或者重点实现某一项具体的课程目标。而在单一的课程中,则应当结合课程的性质,时间及对象,具体确立相应的课程目标。
(三)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
由于教师参加培训的课程容量有限,因此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在丰富的培训资源中选择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关键是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最优化原则,二是可达成原则。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在设置上面都存在很多弊端,例如:重视岗位技能、轻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等等。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比较片面化,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发展严重脱轨,要想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技能。
(二)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因为高职旅游教育培养方向和目标不够明确,所以一些旅游课程体系是由技术类和饭店类等课程相互融合而成的,课程体系很不合理,并且突出不了重点,重复的内容也比较多。再加上有些公开课总课时占所有课程的比重非常高,因此不能满足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对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培训。一部分高职旅游教育课程的内容比较陈旧,教学内容根本满足不了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与市场严重脱轨,因此要不断的完善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
(三)对旅游行业职业意识的训练课程比较少
目前我国旅游行业职业特色比较明显,并且突发事件也比较多,游客需求日渐多变,因此从业人员只有简单的操作技能是不够的,根本没有办法提供令游客满意的服务。因此,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同时要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开设职业意识的培训课程。
(四)教学实践环节不够突出
在教学计划中,很多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中会设置一些实践教学课时,但是这些实践教学课时是完全不够的,同时课时开设的目的也不够明确,实践课的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实践教学质量难以被保证。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旅游教育课程的改革
(一)完善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
在对高职旅游教育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人才市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并且要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以及爱岗敬业精神为基础,建立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领域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迁移的能力为目标,建立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拓展领域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通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方向,建立基础领域课程。其中要以专业领域课程和基础领域课程为主,并且要结合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
(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培养旅游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是旅游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应该把课程定向于旅游管理这个职业。课程计划必须具有实际性和技术性,在旅游教育课程中,一定要具备技术知识体系以及实践体系,并且这些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把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同时要以比较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终极目标,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做,同时作为高职教育决不能重复中等教育的技术。作为高职旅游教育要更注重新兴技术、复杂技术以及高级技术的整合,要把握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注重特色课程的开发
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区域经济服务的,同时旅游课程体系的特色一般体现在区域经济的结合上。由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不同,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以及专业要求是不同的,因此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开发特色的课程,从而构建产学结合的课程模式。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以班级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广大教师正在努力尝试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优质课程资源的需求空前高涨。但是,毋庸讳言,目前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授课的高等院校仍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校内所获取的优质课程资源与其所在院校及任课教师密切相关。一方面,任课教师在授课时提供给学生的教材、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是学生最易于获取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以任课教师或课程群为主体构建的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除此之外,校园网、电子阅览室也成为高校师生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重要渠道。
1.2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校外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途径。通过对现有教学过程和课程资源的研究,将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归纳为5种。
1.2.1学校共同体
这种方式是由若干高校相结合而成,是以地理位置相近为基础,以资源共享为途径,以专业优势互补为特色,以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为学生提供学习高质量共享课程的环境与机会。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等。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成立于1999年,至2012年已扩展到21所高校,建设了包含跨校选修课、跨校辅修专业、共同体辅修专业的多层次一体化的“一校式”素质教学课程体系。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成立于1994年8月,目前包括19所在沪高校,采取了师资互聘、开设本科生跨校副修专业学士学位、跨校第二专业、研究生跨校选课、各校实验设备共享等项举措,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
1.2.2各类精品课程
从2003年至今,我国已建成各级精品课程2万余门。这些精品课程通过其所在高校的网站,或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线。对于第一种方式,精品课程的呈现形式基本上是以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为基础,具备比较完善的各功能子系统,便于教师维护、学生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来源于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一般不能非授权进入和浏览,其注册信息往往由各高校网管部门和教务处共同管理,校外访客则没有相应的权限,无法进入。对于第二种方式,各级精品课程集中汇集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通过课程中心、资源中心、教材中心、视频专区等版块分门别类地呈现,涵盖学科范围广泛,来源高校众多,是各类优质课程资源的集大成者。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注册非常简单,登录后即可浏览网站的课程、资源、资讯和教材,上传、下载课程和资源,并具有发表提问、评论、纠错等获取积分的权限,使用非常方便。
1.2.3著名教育、资源类网站
在教育部人事司组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高等教育的概念被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高级和专业特色,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和学习的范围更为广泛,研究的问题更加专业、深入。因此,除了上述的各高校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外,还有大量的各类资源网站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加以利用。例如,图书馆的中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资源、软件资源,以及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科学网、国家统计局网站、各专业著名网站等,都提供一些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值得广大高校师生进行学习和研究借鉴。
1.2.4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及网易等平台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及“资源共享课”形式免费向社会开放。教育部将对每门上线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并对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授予相应的优秀教育资源称号。这一举措对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相比较,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共享及推广利用,更加注重统筹设计及整体规划,其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截至2013年11月8日,教育部共确定了4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第一批43门、第二批62门、第三批139门、第四批121门,总计365门。截至2013年12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名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以及“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其中前者涉及到资源共享课程200门,其内容主要是幼儿教师培养课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中学教师培养课程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课程;第二批、第三批涉及到资源共享课程2631门,其中本科课程1775门、高职课程776门、网络教育课程80门。毫无疑问,这些优质的开放资源既为高校师生,同时也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学习途径和支持。
1.2.5MOOCMOOC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2011年秋在美国兴起,2012年随着美国3个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与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和机构合作,迅速席卷全球。MOOC在网上提供范围极为广泛的免费课程,供全球学习者使用。例如通过Coursera提供的大学课程,涵盖了从人文学科,到医学、生物学、社会科学、数学、商业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与上述各种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不同,MOOC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充分地体现出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广大学习者的喜爱。通过MOOC,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观看教学大师给其他学生上课,而是自己也置身其中。如果需要,学习者可以注册课程,定期学习,参与讨论,提交作业,完成穿插在学习过程中的小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合格者将获得“成就报告”(statementofaccomplishment)或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例如Coursera的“成就报告”由课程讲师签署,包含Coursera标志、学生姓名、课程标题及课程简介。有些课程还可以通过“签名踪迹”(signaturetrack)计划获得“验证证书”(verifiedcertificate)。MOOC的魅力在于其通过强调完整的在线教学过程和学习体验对学习者加以引导和适当约束。学习者不再是一个人孤身奋战,而是通过主讲教师、助教、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学友形成一个庞大的学习支持和交流社区,既可获得其他人的无私帮助,也可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贡献给他人。这种新型学习和交流模式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时代“众包”的思想和精神。另外,为了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MOOC中的每一门课程几乎均被划分为若干个10~20min的知识点,并提供视频讲解。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不时弹出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学习者只有回答了问题才能继续往下进行,这就会从某种程度上提醒学习者要保持注意力集中,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来保证学习质量。
2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2.1校内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上文研究的3种在校内获取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可获得性以及对教学的价值也不尽相同,校内获取优质课程资源的3种途径中,教材、教参是最传统的,其可获得性、可利用率以及对教学的价值都很高,对教学问题的解释与论述也非常集中。因此,目前仍然是许多国内高校,尤其是非重点大学开展课程教学的首选。但是在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教材、教参的内容不能反映出最新的学科进展,对前沿问题的关注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这就影响了一些专业课程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追踪和学习。另一方面,有些专业课程的教材和教参文字冗长,可读性差,对于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广大的“数字原生代”学生而言,不太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因此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接受教材、教参等传统教学资源的倾向。关于课程教学网站和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由于其主要由任课教师进行建设或推荐,因此其对于教学具有极高的补充和拓展作用。由于隶属关系的问题,高校师生一般对本校的此类资源无须注册即可使用,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和发放,因此对本校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而言,其资源的可获得性、可利用率以及对教学的价值都是比较高的。但是,缘于同样的原因,师生要想获得本校其他课程及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则存在较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这些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及利用。
2.2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高校师生从校外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非常多。其中学校共同体所涵盖的区域范围最小,但因其具有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管理更加相似的真实感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多的是采取面对面的授课和交流讨论,因而受到了学校共同体成员学生的喜爱。对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由于其来源和基础是原国家精品课程,所以其和高校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结合紧密,且起点较高。在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上网监管、使用评价、年度检查”等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办法形成了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运行、维护和更新的良好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只有那些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才会被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称号,且具有5年的有效期。这些举措对于课程的动态更新、师生互动以及课程应用情况提出了要求和保障措施,因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其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能得到更加及时的帮助和指导。2013年持续升温的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的学生、任何一个角落的学习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世界范围内著名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范围和实际共享程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尤其是MOOC给学习者带来的真实、深刻且丰富的学习体验,更是成为其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与前面几种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相比较,MOOC不仅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观、学习观的新的认知和思考。
一、“幸福短信”,传递鼓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尝试利用手机与家长沟通也别具魅力。现在,很多教师使用家校路路通,给家长发送一些我们的教育活动和请家长配合的工作,以便家长在家督促孩子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来传递“幸福短信”.那么何谓“幸福短信”呢?幸福短信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教师平日能够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然后及时通过短信反馈给各位家长。譬如,“您的孩子最近进步特别大,他能够积极举手发言了,还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告诉他,他是一个聪明又能干的孩子!”一条条真挚、热情、鼓励的短信,让我们与家长之间形成了和谐、理解、包容的氛围,缩短了家长、教师、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得面对面交流时的不自在随着无线短信的空中传递变得温馨而又贴心了。听到教师能够如此夸奖孩子,相信家长们心中无不充满喜悦与感激。
二、“新的切入点”,让家长走进幼儿心灵
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强项,建立家委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吸纳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开展家长助教活动。不同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我们吸收家长加盟教师队伍,与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以充分发挥整合资源的力量。如,瑶瑶的爸爸是牙科医生,我们把他请进我们的课堂,让他来给小朋友讲解认识牙齿的名称、牙齿的基本结构、牙齿的作用和如何保护牙齿等多方面的知识。医生爸爸几乎将他的牙医诊所搬进了我们的活动室,还为所有的小朋友检查牙齿和教他们正确的刷牙方法。这样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能发挥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家长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三、有效沟通,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现阶段的家长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照顾好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而更多的家长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培养和发展自身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这是家园合作的前提。如,独生子女在家里非常娇惯,要什么家长就给孩子买什么,玩具比幼儿园还多,造成孩子玩玩具时不能专心玩一种玩具,而是玩两下这个,就去玩那个。长此下去,孩子缺乏耐心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我建议家长在一段时间内,只提供给孩子一两件玩具,让他们对这一两件玩具玩得精心,玩出花样,然后再换。()或请家长带孩子多进行美术活动的涂色练习,从短时间一点点过渡到长时间,培养孩子做事的耐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信服。
【事件】今年起,青岛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指挥棒”将改变方向,说课评估的比重增加,论文获奖不再成为评审依据。教师评职称,从重科研转为了重教学。【青岛为教师“减负” 论文获奖不再作为职称评审依据】
中广网北京11月6日消息 青岛教师评职称,论文获奖不再成为评审依据。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叶海林作如下点评。
叶海林:关注一下论文的问题。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写论文成了中国所有要评定职称人员的必修课,不论你是演员还是教师,或者是科研人员。当然,作为科研人员写论文,我们还可以理解。从论文的定义上看,学术论文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展示科研成果的文章,是为探讨问题而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手段,也是描述科研成果而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这其中的要点在于论文是有关于科研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去参与科研工作。很多人拥有高级职称或者高级技能,是表明他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即使这件事情是一件很传统、很规范的工作,比如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的研究者和教师本来就不需要是一类人,但是现在的做法却使这些人都成为一类人——既是教育能手,又是教育理论家,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在我国的科研评定中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希望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大师。于是,平时社会都按照大师和顶尖级别的人去予以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你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是这个行当的理论家,这是我们的初衷。然而,毕竟社会上能成为大师的人还是相当稀少的,用成为大师的标准去要求大多数人,不是要培养出大师,而只能是降低大师本身的标准。所以,青岛的做法值得我们为之叫好。
1. 企业用人学历要求走高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13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统计,从全国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来看,本科学历需求量最高,占51.6%,其次是大专学历,为36.2%。《报告》显示,2013年,软件企业对应届专科毕业生的不满意反馈比例最高,占到17.3%,表示比较满意的企业仅占35.2%。而对应届本科生毕业生的不满意率有所下降,为13.3%,但比较满意的评价也有所减少,仅为27.8%。相对而言,应届研究生更能得到软件企业的认同。
以上各项数据表明,企业对软件人才学历的要求已经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特别是90后进入职场以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不难理解,自2011年开始,人口出生数量低谷导致生源数量急速下降,使得部分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为了完成招生指标,高校不得不降低门槛,伴随而来的就是生源质量的下降。随着90后进入高校,这种现象愈发显著。这也就迫使企业提高员工的学历要求,本科越来越成为最低入职门槛。
2. 软件行业技术的要求
伴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的飞速发展,软件技术呈现出两种走向。一种是面向移动互联等技术,以短平快的轻量级产品开发为主,要求开发人员不仅掌握开发技术,还要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要对美工、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等多个领域有所领悟。另一种趋势是面向框架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背景,软件产品趋向于航母级规模,要求在某一领域技术非常精专的同时,要对软件有较高层次的视角和更全面的认识。无论是面向哪一种走向,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都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这也是对从业人员学历要求日趋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软件工程专业内涵
我国软件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开始逐步走向成熟。2005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软件工程专业规范,2006年成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其重要任务就是要根据现代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发展和改革软件工程专业教育,而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关于如何构建有效、实用、高质量软件的技术性学科。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行业相关标准、设计模式、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开发环境、软件测试技术、数字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软件质量管理及软件经济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由于软件工程要求应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用于构造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和成本的管理,因此,软件工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管理科学等现代科学。综上所述,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将理论原理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还要能够超越计算机学科获得其他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支持其他应用领域软件系统的开发。
三、探索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院校有两大来源,一是普通高等教育转型而来,二是原有高职院校升格而成。在开办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原有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也不能一味模仿本科院校教学计划,而背离本科教育的优势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比较合理的思路是在尽可能保留现有专业优势的同时,将本科层次的优势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有机结合。
1. 专业课程设置
无论是哪类院校开办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都会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设置部分新课程,还有部分课程虽然与原有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但内涵和定位会有所区别,需要重新建設。因此,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课程关系,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门课程的内涵。
为了顺应软件行业发展的趋势,应用型本科设置的专业课程,应突出深和新两个特点。一类课程在理论上有一定难度、深度,在某一领域引领学生深入开发或研究,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以及一些框架级开发技术等类型的课程。另一类是新技术方面的课程,体现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用以拓展专业视野,如移动互联应用开发、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类型的课程。
高职、研究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各有不同。高职层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普高研究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研究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两种来源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切忌简单照搬原有课程内涵,即使课程名称相同,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区别。理论为主的课程,如上述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及框架技术等类型的课程,在满足理论深度要求的同时,一定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能落地,避免空洞理论的堆砌,避免口说无凭。而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软件开发、实操类课程中,要注重渗透理论性、理念性的内涵,强调精、专,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避免泛泛而谈,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要注重理论深度和广度与坚持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相结合,才能较好地在满足本科层次要求的同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2. 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
在建设职业教育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过程中,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开展企业参与办学、指导学生就业、资源共享、战略合作等一系列工作。
企业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可以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企业调研访谈,可以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和用人需求,修正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的偏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共享先进技术,利于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以专职或是兼职教师的方式引入企业人才,可以有效解决因新技术发展过快等因素而导致的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队伍培训的问题。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可以为今后就业作好准备。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提供校外实习场所,选聘技术专家指导实习,协助落实学生就业,利于学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就业的平稳过渡。
企业可以共享学校的场地、设备、人力等资源,学院可以共享企业的管理经验、企业信息、用人需求信息、软件项目和研发技术等资源。企业和学校合作完成科研项目,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实现校企双方互利互赢。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职业技能教学任务。如何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更好满足就业需要,家长期望厚重,学生孜孜以求。相比较而言,对于语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少数学生甚至认为只要认识常用汉字,会说话能看报就可以了。客观的说,职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主观上的欠重视、欠努力,这就将职中语文教学推人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职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坚持优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并举,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悟,学用相长。
(一)强化课堂讲学、内容少而精、突出艺术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通常会把所有知识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教育界一直争议颇多。实际上,让职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静听老师“满堂灌”,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提倡讲授内容少而精当的方法,反对平板的、烦琐的、公式化的讲授。大力提倡讲授的艺术性,增强教学吸引力,使课堂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如果老师大包大揽,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学课堂。
在实践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接受水平,选取教材中历代名篇佳作作为精讲的主要内容,给予适当的课时和精力倾斜。优选时,不贪多而求代表性、经典性;精讲时,避免泛而求讲深、求讲透。以老师少而精当的讲解,使他们课课学有所得,篇篇学有所获。因此,哪怕一堂课学生只掌握一个知识点,也比泛泛而谈、毫无重点、毫无特色的全面分析有用。
讲课时老师要讲究艺术性,要能够适时地点拨、提示、点化、引导,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通过精心准备,使讲授成为一根“导火索”,引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一贴“催化剂”,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成为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被他们视为可上可不上的语文课堂上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人,一点点地让他们得到感染、受到熏陶,沉人到优秀的中国文化中来。
(二)强化诵读训练、积累语言、形成语感
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得多了,学生参与的就少了。要让学生参与,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而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或交头接耳,或托腮沉思,要想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沉人书本,使得他们眼到、口到、心到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朗读训练。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繁琐地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宋学家朱熹也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实践证明,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眼获取信息,用心体味信息,以声传达信息。学生在朗读时,一字一字地看,一句一句地读,能有效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人到文中去。一次次地反复朗读,学生的音长音短、音高音低以及语调的变化,实际上是对文章的反复推敲、分析综合。每朗读一遍,理解也就深人一层。这也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
朗读不仅帮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一定量的诵读,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古人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作家巴金能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茅盾能背诵全本的《红楼梦》。这也正是他们具有超凡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可见,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是在一定量的吟诵、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而形成的。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每篇课文都会划出一部分内容作为课内或课外诵读的材料,且把检查背诵情况计人平时成绩。学生通过背诵,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对写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语文应用、拓展视野、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