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22 04:29: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1

面对这样特殊的问题学生,我首先端正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宽容、平和的态度接纳他,不仅把他当作自己的学生,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如既往地关心他、鼓励他、辅导他。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若心存抗拒、讨厌,自然就会放弃。因此我用爱的雨露浸润他的心田,想方设法地转变他落后的局面,让他认识自我,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

二、究其成因,对症下药。

1.欠缺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懒惰任性,学会攻击他人的,归根到底是自孩子年幼起父母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学龄前的王×因父母工作忙,由奶奶带大,因为王×是唯一的孙子,所以特别娇宠,孩子一哭闹,奶奶就张慌失措,想尽办法满足其愿望和要求,若无法满足,他就闹个不停或做出报复的行为,如,乱撒尿等,过分的迁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习惯。父母不在身边,学前教育更不用说,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因此,他不会与人交往、自理能力差、做事马虎懒惰、贪玩好动、没有学习兴趣。

2.好动贪玩、注意力分散、没有学习兴趣,是厌学的主要原因。

由于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也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王×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桌上的一支笔、一把尺子,甚至自己的手指都能玩上一节课。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加之过去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课后不想做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考试交白卷,学习成绩很差。

三、用爱去感化、用心去交流、用理去引导,一如既往地给予鼓励与关怀。

1.营造一个平等、友爱、和谐的集体氛围

要让学生认识到王×是班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我们不能歧视他、嘲笑他、欺负他。他有困难应主动给予帮助,他有进步应为之高兴,乐意与他交朋友。在班里时常发生王果与男同学争执打闹的情景,每次我都会教育学生谅解他、宽容他,这样不仅消除了他的自卑心理,还令他开开心心地融入这个集体。同时还经常教育他:“要想同学爱你,你首先要爱同学、爱集体,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理会他人的感受,做事之前想想是否伤害了同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肩负起教育家长的责任,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只会令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因而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纠正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树立其科学的教育观。在沟通的过程中,我把家长当作自己的朋友,放下教师的架子,交谈的口吻不是命令,而是建议、商量与鼓励,常与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见家长不是投诉,而是及时反映孩子的动态,既报忧又报喜,让家长知道孩子的进步,树立其教好孩子的信心。过去王果的家长对学校、老师存有偏见,总认为老师歧视和放弃他的孩子,经常迁怒于学校、老师、同学。经过一年多的沟通,家长改变了态度,也得到了正确的认识。

3.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事情折射着大问题,在教育工作中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把学生出现的点滴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不要让它滋生蔓延。针对王果任性、行为习惯差的问题,我从小事抓起,持之以恒地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和不良行为予以严拒和批评,加强孩子的自控力。为他创造自控的情景,让他确立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奖励,从内心的感受到自立和理智的成长喜悦。例如,为了培养他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我要求和督促他每天放学后收拾抽屉和书包,不能在教室随便摆放自己的东西,不允许乱扔纸屑,见到纸屑杂物马上捡起,每天要把座位周围的卫生搞好。课间不允许坐楼梯、坐地、乱吐口水,还每天坚持晨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初步形成习惯,个人卫生也好多了,自理能力也强多了。

篇2

按照学校要求必须穿校服,但是她却穿体现个性的牛仔休闲装,对体育活动概不参加,问其原因回答自己在暑假前骑车肩胛骨摔断,询问家长得知好久以前的事,现已康复。上课时在课堂上经常做小动作,看画报,做剪纸,照镜子,玩手机或者睡觉,经常迟到,偶尔旷课,作业不完成,老师发现后批评教育她不能虚心接受。自己的课桌一片狼藉,脚下周围垃圾满地,同学对她有意见,她确无动于衷。中午回宿舍经常影响同室同学休息,生活老师反映很强烈.,找她谈话当面答应改错,过后依然如故,按校规要求接下来她由住校改走读。

期中考试日益临近,同学们都在积极复习迎考,她却不以为然,结果在考场上发现她缺考,我焦急的拨通家长电话,家长很惊讶回答早去学校了,后来得知直到晚上9点才回家,她参加自行车俱乐部,去枣庄游玩去了,第二天返校后她主动找到我说:"老师我接受校规惩罚让我回家反省吧,我回来后一定学习。"我迟疑了一下,最后同意了,一周很快过去了,却没有看到她来校,在我准备家访之时,接到了她爷爷的电话,老人无奈的诉说着这孩子在家表现:白天去溜街,晚上去网吧玩游戏,有辍学的念头。她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很少关心她,现在又给她添了个小弟弟,现在她心里很烦感,和父母有抵触情绪,说到这里老人哽咽了,然后提高声音最后给我说;"请老师挽救一下这孩子吧",然后挂掉了电话。我仿佛看到老人无助的身影和期盼的眼神,这时我从未有过的忐忑和不安油然而生,在夜色笼罩下的走廊里来回踱步,深深思索着……。

第二天很早我来到学校,安排住同一小区的同学陪同她一起来校,我提前在教室门口等候她的到来,嬉笑着把她领到我办公室,让她坐下。我很和气的询问她在家与在校的感受,她回答得很迟钝和羞愧,我抓住她心里进行正面引导,接着我夸奖她美术绘画有天赋,基本功扎实,在这条艺术道路上只要执着坚持,不懈努力,一定以后会有一番成就。接着我说你前期设计布置地班级文化氛围在学校评比中获一等奖,同学们都很称赞羡慕你,她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最后我告诉她老师和同学都看好你,相信你今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生,她站起身来点点头预言又止,然后转身走向教室。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88-01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具体应用。20世纪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率先尝试基于问题的教学。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以问题为学习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进行探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创始于医学院,所以,美国大部分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法。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单向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式教学,面面俱到地把知识倒给学生,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消化,也失去了咀嚼消化的胃口和主动学习的动力。由于学生不用费力思考就接受了现成的知识,学生思维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不能得到培养。为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们以刚体教学为例,设计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行发散与创新思维活动。

一 教学目标与方法

教学内容为刚体的力矩。教学目标是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知识目标是学生通过探索得到对力矩概念的理解;能力培养目标为通过基于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欲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是在问题引导下通过探索活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教学方法为学生动手实验探索、讨论,教师启发引导。教学工具有PPT、弹簧测力计、尺、线、胶贴、挂钩、角规、选项牌(标有字母与班号、学生序号)。

二 教学方案与实践

事先布置预习任务,设置自我学习检查问题。

1.零力矩情况的讨论

由于学生对质点力学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所以,这里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入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就是在课程开始用力对质点运动状态的影响入手,提出第一个问题:有力一定能够改变刚体的转动状态吗?给学生时间讨论与思考。

开始对零力矩讨论。首先提示学生:若力对刚体的转动状态有影响,称该力有力矩。用浅显的语言说明什么是零力矩,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零力矩,从而建立起对力矩概念的初步感性认识。针对相对转轴是否有力矩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探讨,如施力方向平行于门轴或与门轴相交,该力相对门轴是否有力矩?对于与相对定点力矩学生不大容易理解,所以先以点为轴转动的杆为例,怎样施力相对定点有力矩,怎样施力无力矩?然后引入质点转动问题中的零力矩情况,如地球所受太阳引力相对太阳中心有无力矩?

提示学生用手边的书、教室门、笔等物品,让学生相互讨论与思考。几分钟后让学生用选项牌显示自己的答案(通过选项牌教师掌握整体学生思维情况、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言表述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与结论。教师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排除错误,然后再让学生举选项牌,如果都选择正确答案或正确率在95%以上(课下对另外5%的学生进行帮助与引导),显示正确答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力矩为零的情况。

2.力矩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对学生自我学习效果进行问题检查,让学生结合测力计或通过教室的门亲自体验不同点与不同方向施力以推动门,比较施力的大小,以上述同样方式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力矩的影响因素:力矩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系。

3.力矩表达式构成分析

首先提示学生:若两个力对刚体的转动状态影响相同,称为力矩相同。若施加在刚体上两个有力矩的力,使得刚体保持静止,称二力矩大小相同。

以教室的门为对象,在门的不同位置上同时施加不同方向的两个力,并使门保持静止,测量力的大小、方向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同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力矩的表达式该怎样构成。为使实验得出正确结果,须保证单独一个力存在时,能使门转动。

学生报告所测量力的数值,并比较两个力的大小。为克服摩擦力矩所产生的影响,所施加力的大小要保证若单独施力门能够转动,同时施加不同方向和不同作用点的两个力,使门保持静止,使两个力对门的转动效果影响相同,说明两个力矩的大小应该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得出用表达式表示的结论。

引导学生结合角加速度的概念,用类比的方法,探究力矩的正确表达式。

参考文献

篇4

导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剧本”,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真理的载体。导学案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直接决定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但笔者在实践和观察中发现一些导学案存在学习目标简化弱化、学习内容有骨架无血肉、容量过大加重负担、要求统一忽略学生差异、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以“案”代“本”脱离教材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导学乏力。笔者针对导学案导学乏力的现状提出矫正措施,以期与同行交流共勉。

1.学习目标简化、弱化

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只是抄袭教案和课标中的知识目标,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变成了一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认为空洞被简化了,思维训练等能力目标浅化为知识传授,对知识的生成、联系、运用认为多余给省略了。例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只有知识目标,没有“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的情感目标。

导学案要充分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结合学情确定恰当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必不可少,要注重思维过程和推理过程的学习和体验,如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假说―演绎”的思维推理能力。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和习惯。

2.学习内容有骨架无血肉

导学案只有知识和试题的罗列,没有补充与学习相关的铺垫的材料,缺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缺乏有效的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趣味性不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些试题抄录或改编一些老旧题,缺少变化,没有新奇感。

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设计是这个定位的诠释。导学案要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设置合适的阶梯,创设必要的情境,加强生物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增添生物学科的趣味性,选取试题要新颖,学习活动方式要多样,等等。如在教学“基因的分离定律”时引导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孟德尔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而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又加深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学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

3.容量过大加重学业负担

导学案不给学生充足的预习、练习时间,题量偏多偏难,一堂课做不完,课后没时间做,导学案成为生物教师逼迫学生做题的工具,徒增学生负担,导学案成了压在学生头上的又一坐大山。

如何让学生轻松用好导学案?首先导学案要“减肥”,问题和练习要精选,习题不宜过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生物必修班的内容不留课后练习。每课时导学案内容以16K正反一张纸为宜,力争堂堂清,不留尾巴。其次导学案要提前发放,每周的学习计划要让学生明了,从而充分利用课余及早晚自习时间安排预习。

4.要求统一忽略学生差异

导学案设计普通班与重点班一样,成绩优劣一样,不同认知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统一“齐步走”,练习没有区分度,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如同样是“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在不同的班级就要做不同要求,普通班学生要加强直观教学,重点班学生要多辨析。

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较轻松地完成来分配时间,这就要求导学案要根据不同班型不同学生在内容上、环节上、数量上有一个区分,要让优秀生“吃饱”,后进生“吃了”,要对整体课程计划、教学进度、学生掌握程度把握准确,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生物教学成绩。生物选修班的优秀生,课内“吃不饱”的,应适当的课外拓展、探究,如让他们利用校本课程,发展特长;或开出书目,引导发展。

5.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

导学案只有知识不见学法,只有大量的试题无有效的方法指导,知识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堂堂讲学案,节节做试题,学生活动单一,没有及时有效的学法指导,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与“学什么”相对应的应该有“怎么学”的指导。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课中知识点繁多,学生没有头绪,这时导学案要给予学法指导:教材内容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的顺序构建框架体系,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内容简洁流畅,便于学生根据孟德尔的探索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的方法。导学案设计要着眼于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将培养能力落到实处。

6.以“案”代“本”脱离教材

有的导学案以“案”代“本”脱离教材,有的补充了大量的课外内容而将教材束之高阁。导学案只是学习教材的“扶手”,是为用教材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课本。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30-01

一、求助者的一般资料

王某,女,18岁,汉族,某电大一年级大学生,身高154厘米左右,生长发育正常,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严重心理疾病,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史,目前身体健康,入学后显得很失落,整天不说话,对生活没有激情,对未来没有信心。

心理测量结果:SCL90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因子2.5分,其余各因子均小于2分,提示抑郁方面有问题,需要进一步咨询。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60,提示有轻度抑郁。

二、求助者主诉

十年前,爸爸在外地打工时在建筑工地上受了伤,腿至今有问题,不能干重活,只能在家务农,因为失去了重要收入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妈妈因此经常和爸爸吵架,妈妈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一人独自外出打工,前几年好几次要和爸爸离婚,上初中时,两人离婚,再没见到妈妈人,自己跟爷爷奶奶住,从来没有开心过,没有笑过。因为父母原因,学习成绩一直下滑,高考时没有被大学录取,只好到电大上学,不愿和同学玩,心理很压抑,学习没动力,对生活感到无所适从,要求咨询师对自己情况保密。

三、咨询师观察得到的初步现象

咨询师观察:王某长得身材娇小,穿戴整齐。坐下说话时,双腿紧闭眉头紧锁眼神黯淡,神情略显紧张,言语少,语速慢,精神疲倦,焦虑症状明显。目光接触中有接受咨询,改变现状的要求。

四、评估与诊断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庭历史以及典型心理行为异常的表现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和神经症性的心理障碍。按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从病程、精神病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诊断神经症要求,明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属于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抑郁性心理疾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意回避正常人际交往;

2、引发紧张和焦虑,导致失眠;

3、自知抑郁感过分,但不能控制与消除,有苦恼和痛苦体验

诊断为:生活上的挫折引起的抑郁。

五、咨询方法

当事人中心疗法、理性情绪辅导法和行为训练法。

六、咨询目标

1、最终目标:树立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学会调节情绪,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2、阶段目标:

①咨询师与王某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其倾诉心事并宣泄不良情绪。②通过与王某共同分析其原有歪曲思维模式和观念,达到王某逐步改变其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建立新的思维模式。③通过行为训练和家庭支持,使其逐步摆脱抑郁情绪,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七、咨询方案

(一)主要方式方法

1、向爷爷奶奶了解王某在家表现情况,与爷爷奶奶交换意见,争取家庭的配合。

2、应用当事人中心疗法跟王某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对王某的抑郁情绪表示接纳、鼓励和给予信心,应用共情技巧,利用理解、关心体贴跟王某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其倾诉心事并宣泄不良情绪。

3、用理性情绪辅导法帮助王某改变认知,接受现实,遇事往好处想。

4、用行为训练法帮助王某建立自信,转移注意力,摆脱抑郁情绪,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4)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5)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5)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2、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并达到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种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言行;(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三)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

咨询收费:(略)。

八、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采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建立信任关系。咨询过程中本着真诚、尊重和理解的原则,态度和蔼地鼓励王某积极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在咨询过程中以王某个人倾诉为主,让其言尽其意,直抒己见,创造一个充满温暖的信任的气氛,使王某无忧无虑地开放自我,以便咨询师掌握材料,了解王某的具体情况和想法。这一过程中咨询师肯定王某在此种情况下产生的情绪很正常、表示认同和理解。王某在这一过程表现非常好,充分信任咨询师,比较充分地倾诉了她感到抑郁的事件和感受。

第二次咨询咨询(一周以后):

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及行为训练法,帮助王某澄清认知,改变消极观念,树立恰当的观念并采取行动克服消极情绪。一是通过讲他人故事让王某认识到虽然她的处境是很不好,但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其实平时看到的那些脸上挂满笑容的人并非没有烦恼和困难,只是他们勇于面对,肯接受现实。鼓励小花勇敢地接受现实。二是父母关系不好,是他们没有处理好夫妻关系,缘分不够,这不是王某的错,跟她没有关系,不必为父母承担什么,担忧什么;父母对待生活的选择也应有他们自己的权力,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们的真实情感和慎重的选择,不管怎样,他们永远是她的父母。而不应为此而自报自弃,加深烦恼。并用举例子的方式让王某认识到烦恼的产生不是由于父母要离婚,而是由于自己对这件事的认识所致,应该学会排除这种刻板印象,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三是接受现实,遇事往好处想。人的一生或早或晚或大或小都会遇到挫折,这很正常,只是小花的挫折来得早一些。四是励志。帮她树立目标:王某以前聪明、懂事、好学,成绩好,人又长得漂亮,现在集中精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一定会过上幸福的好生活。五是引导王某自己从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学习的调节情绪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几种方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争取做个开心快乐的人。

第三次咨询:

争取爷爷奶奶的支持。爷爷奶奶也认为王某比同龄人懂事,考虑担忧的事多,心事重。平时对这个没爹妈疼的孙女照顾得很仔细,不太敢跟王某说话,怕引起她伤心。建议爷爷奶奶找机会跟王某沟通,告诉她自己身体好,有哪些经济来源,生活上不用担心;王某回家也可以让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她感到自己在家里是有用的,而不光是一个消费者;在王某面前不提困难,给孩子树立勇敢面对困难的榜样,鼓励王某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第四次咨询:

积极关注及强化。让王某谈咨询以来自己在对事情的看法上、情绪上、学习上和生活中是怎样做的,有哪些变化,有哪些进步。王某通过自我总结,对自己的进步和能力更加明晰,并进一步澄清一些观念:人的快乐来自于自己对事情有积极的观念和评价,人应该也有能力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而乐观地生活。当王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进步或对自己表现出信心的时候,咨询师给予及时反馈,肯定她的进步和成长,增加她改变自己的信心,使她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的。鼓励王某坚持前面的一些好的做法。

第五次咨询:

主要采用行为训练法。经过多次接触和了解后,认识到小花语言表达能力强,有演讲才能,建议班主任开一个《自信的我》演讲主题班会,班会前让王某充分准备,帮助修改演讲稿,在班会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借此机会让王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特长,使其目标和理想更加清晰明朗,努力追求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第六次咨询:积极关注及强化。

在对王某的咨询除了严格意义上的一周一次的咨询外,平时还做了很多相关工作。因为王某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在王某主动向心理咨询师求助以后,咨询师除了对其爷爷奶奶进行了指导外,还跟其班主任讨论了帮助计划,班主任在王某的学习生活中进行了积极关注与强化工作,这对王某的顺利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价

咨询结束后,王某自我评价:“焦虑情绪基本消除,睡眠得到有效改善”、“能够正常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始参加同学组织的聚会,精神比较放松,心情比较好”。

(二)同学评价

同学给予了积极评价:“王某的精神状态和以前相比判如二人,比以前爱讲话,经常有笑声,积极与同学讨论求职心得”。

(三)咨询师评估

王某对自己情绪的调节己主动。王某逐步摆脱了抑郁情绪,不再逃避周围环境而暗自神伤,性格比以前热情开朗了,脸上有了笑容,遇事不再易哭,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在班上也有了自己的知心朋友,自信心有提升,上课精力能集中,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更加用功,学习成绩也有上升。

篇6

一、案例

镜头一: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去品味春风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词语、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等角度来品味,先看第一句。

(这时,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我知道。(我只好请他发言。)

生:这一段的第一句话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第二、三、四句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通过对泥土的气息、花儿的香味、鸟儿的歌唱、牧童的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的温暖、和煦,让人觉得很舒服。

师:品味得太好了,非常全面。谁还有不同意见吗?(没有学生举手了。)

师:看来大家自己就学懂了,真能干。那么请大家把这一段一齐来美美地品味一次吧!

这是笔者刚接触新课程时上的一堂街道公开课《春》,我在预设教案时准备了许多估计学生品味错误后的点拨,可都没派上用场。原因就是那个学生上课前把《跟我学语文》中的知识点都背下来了,把我本想讲授的知识内容都抢了去。我顿时不知所措,便草草了结了这一段的教学。事后语文教研员在和我交流时指出,当学生说:“第一句话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是个比喻句”时,老师就可引进学生的生活体验,问:母亲的手抚摸过你吗?感觉怎么样?从而引领孩子们真正领会“轻轻地抚摸”,领会春风的和煦和温柔。体会后再进行朗读效果肯定就不同了。再比如:学生说“第二、三、四句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这时老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话能删去吗?如果刮的是台风,会不会有这样婉转的音乐?让学生真正明白侧面描写正是为了突出春风的温暖、和煦,这就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面对学生的临时生成,教师首先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一刻,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是最为关键的。

镜头二:

在预设《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就直扑重点,将整堂课应组织讨论的问题确定为:“草船借箭”实为“草船‘诈’箭”。但学生可不一定质疑得出来呀!怎么办?对,事先安排一个。在课堂上,当智多星施陈松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计,诸葛亮其实是‘诈’箭,但为什么要用‘借’呢?”

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这个学生说:“打战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又一个学生说:“诸葛亮骗了十万支箭,应该算是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他的目的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所以我认为还是‘借’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后来打战的时候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我再适时引出“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的兴趣就十足了。

这是新课程实施四年后的一堂县级公开课,获得了各位同行的一致好评: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进行了对话;学生的问题是一个个的生成,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是一步步地深入,这堂课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问与学。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所谓的意外生成还是有水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该如何正确引领,如何催化课堂生成?我还是觉得很棘手。

二、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统一

1.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预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相关知识、学生学习方式,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特别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们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学生也才可望获得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当然,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强调预设,但不迷信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我们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2.尊重学生,营造生成氛围

真正的生成应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身心的发展,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但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智慧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我们教师给他的只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生成火花时,我们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而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保持豁达、平和的心境,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不随便发火,更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行。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自由表现、发展。

3.及时引领,催化课堂生成

(1)适时引发

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营造生成空间。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中不经意地出现的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教师也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以期“生成”。

(2)恰当处理

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师在范读课文时,把“多”的字音读成“都”,被学生指了出来。孙老师急忙让学生教他怎么读,最后还称这位学生是“一字之师”。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课堂教学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教师教学涵养的胸襟之内。

(3)及时应变

课堂教学生成带有很大的偶发性和突然性。在一堂《嘱咐》的公开课上,突然闯进来一位妇女,手捧豆浆、油条,来给她的孩子送早餐。这时,有些学生起哄了,教室里乱糟糟的。在这个关键时刻,这位教师因势利导,严肃地说:“同学们,你们从刚才那位妈妈为孩子送早餐的神情,联系课文中的母亲,想到了什么?”这一问,使哄笑的孩子低下了头,全班学生也都严肃地思考起这个问题。来自外界的干扰,巧妙地被教师转化为一种教学契机,帮助学生拓深了对课文主旨的感受,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建议

1.语文课必须要突出语文的特点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着眼于什么目的,其主要目标还是研究语文,一定要突出语文的特点,不能为了追求生成而漠视语文知识的落实。

2.平时要注意积累自己的教学智慧

动态生成的课堂对于预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堂灵变性越来越大。教师应不断加厚自身的底蕴,不断的锤炼、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

篇7

(一)社会形势和高校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呈现互动互促、密切配合的态势,高校由封闭式教学转型为开放式教学,我国高校发展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众所周知,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治安形势仍十分严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仍呈上升势头,高校作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消费场所,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二)高校依法治校工作的重要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最能解决社会安全问题的方法就是依法办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理论在高校建设、事务管理和事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重要举措。 

(三)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升、意识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不但要培养大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教他们用敏锐的视觉观察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协调好智力、精神、素质之间的全面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基本的需要就是安全需求,在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校内安全管理规定宣传力度不够 

当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和高校教育者的关注,但由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起步比较晚,致使安全教育远远落后于高校高速发展的步伐。部分学校教育管理者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学校实际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比较表面、形式。据调查,一些高校仍然存在忽视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现象,如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机制运行不完善、没有制定规范的安全教育规章制度,对大学安全教育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宣传力度也不够。其次是缺乏系统的教育,一提到安全教育大多是学工部门或保卫处针对某一突发事件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 

(二)安全教育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时效性 

目前,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理念相对滞后,未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培养计划教学体系中,大多只停留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导致包括非传统安全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全程性。一方面,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基本属于传统安全教育范畴,偶尔会根据出现的新问题作一些补充和改进,并没有实质性的进行创新,对于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理论构建也基本处于模糊阶段。另一方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安全、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传统安全教育方面,而很少涉及心理健康、社交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导致内容相对陈旧、枯燥,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和安全防范技能的提高。 

(三)安全教育形式与方法缺乏多样性和新颖性 

当前,部分高校对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新颖性。一方面,安全教育形式与方法以说教灌输为主,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学校只在新生入学时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保卫处下发的通知来告知学生安全注意事项,导致安全教育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安全教育形式与方法以集体授课为主对整体学生进行教育,很少根据现在“90”后大学生的不同特性和心理需求进行教育,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不同需求的“90”后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多样化需求。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缺乏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困惑方面的个体辅导,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对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时,课堂上案例分析、视频运用的较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下也未能较好地运用多媒体、微信、QQ 等新媒体手段,形式乏味,效果欠佳。 

(四)安全教育管理组织机制缺乏系统性,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等的相关人员兼职担,使得安全教育在理论创新、内容拓展、方式改进方面速度缓慢,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缺乏常规化和制度化管理,各种相关者的职责定位不合理,使得安全教育常常成为一种不得不处于搁置管理的一种状态,在实际管理中,各管理相关部门大多将自己的精力和资源局限于自己部门的表面责任领域里,容易导致学校安全教育工作长期处于一种零散状态里,因而有些安全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组织与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没有安全教育的专业教师,安全教育大多由学工部管理人员、保卫处人员或辅导员进行简单的入学教育,缺乏知识性、系统性的学习。

    (五)新媒体时代给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带来了挑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运用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选择方式,它已经覆盖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的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以一个章节的篇幅陈述了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建设,普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教育内容缺乏实践性等问题。 

三、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因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体制和机构设置较为模糊,使得问题频出。 

首先,体现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的各個方面也会逐渐走向法治化,由于我国社会进程中的特殊原因,法制建设的时间较短,法治化程度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在高校校园安全教育管理问题上则是高校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在高校安全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对于一个法治国家来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高校安全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任何一项系统工作都需要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配合实施,它的制定与执行直接关系着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最终实施的效果。高校的规章制度对教师而言是对其教学与科研的有序要求,对学生而言是校规校纪和公正、公平的奖惩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无不影响着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 

(二)社会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外各种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交错,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不愿看到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各种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不同形式的和平演变和其他方式的渗透。这必然会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的稳定性产生冲击,对高校的安全稳定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复杂的网络环境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校园网络的推广,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的负面信息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其次,巨大的就业压力阻碍着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前景令人担忧,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准定位,往往在就业选择上高不成低不就,他们感觉就业越来越难,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心中难免堆积不满情绪,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三)个人因素分析 

随着21世纪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校园已经开放化、社会化,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与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使很多大学生为之沉醉,随着大学生和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他们的心理发展却远远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首先,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且安全防范能力不强。对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而且缺乏必要的防御、自救知识,当大的灾害和事故发生时不能采取有效、及时的措施来进行自救或他救。 

其次,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中学时期的依赖状态中,中学时期养成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没有改变,学习的重心只放在文化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了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对安全教育已经进入了“被学习”状态。 

再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易引发安全问题。在这特殊的成长阶段,心理状况在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和冲突困扰着他们,如考试(学业)、人际交往与情感、就业择业问题等。 

四、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研究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有助于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对高校安全教育管理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排解大学生在现实校园环境中面临的心理问题,有助于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卫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5(5). 

篇8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对人在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因此,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有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思想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大力加强理论教育。继续兴起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引导学生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

2、加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党建85周年、胜利70周年等重大事件及节庆、纪念日为契机,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重点积极开展好“瞻仰革命地、重走路”红色之旅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巩固团员意识的成果,加强团员队伍的建设,整该团干部作风,加强学校团干部的培训、学习,强化发展意识,提高业务水平,建设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社会主义荣辱感强的团员队伍。

二、开展“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社会荣辱观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舆论宣传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1、充分发挥论坛的重要作用。创业论坛以“共享成长——优秀典型进校园

”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优秀青年典型走进校园,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宣传介绍道德楷模和先进楷模,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性。

2、实施“星光助教”活动。继续实施以“阳光共青团”为主题的助教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中小学,为中小学生捐书捐物,手拉手助教活动,让学生释放余热,在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3、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活动。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八荣八耻”的主题班会、团会,并上交学习心得,让正确社会荣辱观深入人心。

三、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切实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大学生。

篇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充沛的程度。”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世界的认知,要通过对儿童言行的观察所得,不仅要教好书,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即要成才必先成人。因此,“问题学生”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大事,这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1.定义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2.“问题学生”的类型

(1)智力低下型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因此,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按文件要求就近接受义务教育,这样,学校中存在极少数智力缺陷,但又不构成伤残标准的适龄儿童,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各方表现都处于班级末等。

(2)顽皮捣蛋型

这类学生在学校中所占比例比较大,他们一般智力水平正常,甚至还特别聪明,但是却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涣散,好表现,总想在教师、同学面前“露一手”。

(3)好逸恶劳厌学型

这类学生往往在中高年级出所占比例较多,一般比较好逸恶劳,品行不端,常常喜欢滋事闹事,欺凌他人,不服老师管教。

(4)双重性格型

这类学生在班级内的文化课中,各方面表现优秀,往往被公认为好学生,但此时问题处于隐蔽状态,一旦到了室外活动课或者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爆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其他学生必须围绕他转,经不起老师的批评,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极差。

二、“问题学生”的表现

1.实例分析

在笔者从事的学校三年级中,找出较典型的“问题学生”就其成因来共同探讨研究分析。

2.形成原因及分析

(1)主观原因

①心理原因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可见,尊重是人的高层次需求之一。以上案例中的朱××、周××、赵××身上带有“英雄气概”的问题很明显。

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因此,部分学生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自信心严重不足,长期影响下,形成了怕学习、怕面对家长、老师等,表现散漫,得过且过。以上案例中周××、杨××都属于此类型。

②主观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部分没有主见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外界干扰,不能形成正确的感知表象,不能判断正确与否,便盲目执行。上述案例中闵×、赵××属于此类型。

(2)客观原因

①家庭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教育、留守儿童等问题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

笔者从事学校由民办私立学校转为公办学校,且属于新城区,相对来说,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父母工作较忙,平时也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只关注学生的文化发展,而轻视了思想发展,小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成为“问题学生”的概率就较大。

家长的溺爱,对学生所犯错误,不但没有加以教育,反而加以袒护,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形成错误的审美观、人生观,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当然,也有少数家长对学生要求过高,管制太严,导致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成为“问题学生”。

②学校原因

学校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虽然学校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重文化轻素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由于缺乏老师的鼓励,而更多的面对老师的批评,导致学生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成为“问题学生”。

③社会原因

当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学生间存在追求名牌,攀比、享乐不良现象,使其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从而成为“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一般不是单一存在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学生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一旦缺乏及时的教育、指导,而是一味地责骂、冷漠、歧视,甚至放任不管,只会使这类“问题学生”更成问题,使他们对自己逐渐失去信心。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我们面对“问题学生”时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多与他们沟通,关爱、理解他们,当他们犯错时,评判的同时更要及时地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丝亮点,我们都要积极捕捉,用自己的爱心和恒心去感化、去帮助他们,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虞雪华.“扰乱型”课堂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及矫正[J].思想理论教育,2008(06).

[2]杨福义.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09).

篇10

【案例描述】

案例1:

上学期我们的班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极差,屡次被任课老师投诉(该生因为沉迷网络,夜宿网吧,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后来经过多番教育,虽然决心认真学习,无奈此时已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课堂经常上发出怪声,说话等)。在尝试过多种教育方法无效后,只好叫家长过来,当时我陪他一起去打电话,以防“失踪”。走到电话亭,他突然折回来,对我说:“老师,我妈妈现在肯定在睡觉,能不能迟点再打,先让她休息下。”(他家里开超市,他妈妈负责夜班,当时下午正好在家休息,而且那段时间她身体有点不适)。我当时一惊,被他的这份体贴和孝心感动。因为这个学生在我心目中,有点“冥顽不灵”,任凭我们老师家长如何劝导,都难以改变,反而行为举止越加过分,我觉得这样的学生,已经没什么弱点好攻克,同样亲情对他也毫无作用。但是刚才他的表现,让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我答应了他的请求,暂时不叫家长。当然我也不放过这个机会,我要求他和我去操场走走,在轻松的氛围中,他跟我说了很多(以前他在我们面前,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沉默对待)。他比较听他妈妈的话,而且也能体会妈妈的辛苦,但是因为一时沉迷网络,学习下降,等他想回来好好学习的时候,课堂上已经完全听不懂了,于是他只能弄点小把戏来打发上课时间。他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控制不住,就因为表现不好,他叔叔都不让他的表弟跟他玩,怕被带坏。由他的真诚的倾诉,神情以及最后的泪水,我发现我得重新认识自己的这个学生,也就是这次以后我感觉他乐于跟我说他的想法,也比较信任我了。所以至此后我经常找他谈话,他也慢慢主动过来跟我倾诉了,答应我的事情也慢慢能做到。

我想即使再怎么难以教育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是脆弱和孤独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弱点和软肋。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不能采用空洞的说教,一味的指责,或许我们更应该静下来,想想办法,让他们开口说说他们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情以及他们的感受,真正关心他们,耐心对待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有所感悟吧。

案例2:

我们班当时还有个男生,初一刚进来时,成绩比较好,但是他的青春期叛逆来得特别明显,说话比较冲,不爱学习,爱打扮和玩闹,总是和任课老师出冲突。家里父母对他比较宠爱,虽然表面上有批评教育,但是内心很宠溺,对他也有求必应,他也清楚父母对他的爱,但是就是很难改正自己的陋习去认真学业。多番的谈话连我都有点放弃,自己都在想怎么会碰到这样的学生,“自恋自私”。又一次他在语文课上和老师起了争执,当时的他异常生气和激动,甚至放出狠话,我看情形不对,只能先带他回家。一路上,一个175个子的男生,一直在掉眼泪,这是不曾有过的,我想他可能受了很大的委屈。认识到这点,我心里对他的“偏见”暂时搁下,慢慢问出事情的原委。平时感觉到差生老是会用一些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或者说谎或者“轻描淡写”,但是那天,在送他回家的三轮车上,我感觉到他是真诚的,所说的全是事实。他的父母亲看到儿子回家,心里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我阻止了欲嘀咕孩子的家长,观察了他家的环境以及他的学习环境。他妈妈对我说,自己的儿子这学期开始,明显懂事多了,自己一个人坐到“地下室”小隔间里(因为一楼他们家租过来做生意,平时顾客上门比较吵闹,小隔间比较安静)打算初三认真努力一年,因为他想考二高。他妈妈还对我说,孩子真的认真多了,每天回来先做作业,单元测试前也紧张地睡不好。这跟他之前给我的印象完全不同。后来,我就特别关注他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时不时主动关心他的学习,他也能对我报以感激和心领神会的微笑,当然他也在慢慢的变化和进步当中。

这件事也让我看到,往往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心中都已经有了“模子”,他们得到比较少的关爱,他们的变化往往被忽视掉,这样的忽视以致于扑灭了他们原本想改变自己的决心。

【案例反思】

繁重的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初为人师缺乏教学经验的我对经常犯错的学生失去了那份冷静,少却了那份耐心和真心,就知道简单的说教和无奈且无情的责骂,有时甚至搬出家长来救场。当这些都无效的时候,就可能消极,或者对个别学生放弃,冷处理。其实学生毕竟是孩子,偶有一些过失,在所难免,教师应该想办法用真心去敲开他们紧闭的心门,唤回他们迷失的心灵,我们应该相信 “拨开乌云总能见彩虹”,对于逆境中的孩子更应该给予帮助。

一、用公正的心对待学生,给他们表现的空间

对于问题生来讲,教师的不公正,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无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抬起头,不仅对自己还能学好失去信心,更会扭曲他们的心灵,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对与教师而言,我们的不公正,会让我们丧失重新认识一个学生的机会,我们可能偏执地认为“朽木不可雕也”,从而不给他们任何重新来过的机会。其实“朽木可逢春”,教师公正地对待问题学生,才能让他们有改进的信心和勇气,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公正地对待逆境中的孩子,对于他们的丁点进步都给予由衷的赞赏,给他们表现的空间。

二、用真诚的爱心温暖学生,给他们成长的“阳光”

爱心是教育的基础。处于逆境中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别人真诚的关爱。他们行为表现偏差,总由一定的原因造成,事实上这阶段的孩子还是很单纯的。如案例中的学生,一个是由于父母生意繁忙,疏于关爱;一个是父母有点溺爱,他的叛逆情绪没好好疏导。其实班主任老师只要真诚的关心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及时帮助,我相信很多问题都可以避免。在管理班级时,我们只有真诚的付出,才能得到孩子真诚的信赖。真诚的爱心,给予学生充足的成长“阳光”,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篇11

于是,我顺着校长给的思路,一路和学生交流下去,发现其实这个女孩这是太要强,太好面子了,而她的内心里其实并不愿意退学,而只是迫于面子放不下。这个女生清楚我对她的好,就她这样的心理,我提出大家相互改进、相互监督的意见,彼此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相处,该学生表示愿意接受,那次以后,该女生经常找我谈心,彼此的信任感加强,与此同时,其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变,英语课代表工作仅仅有条,而我发现,原来师生之间只要多一分彼此的信任,相信会更好地去处理好师生关系!挽回一个迷失的孩子!

【案例评析】这样的学生通常是集体荣誉的破坏者,同学都讨厌害怕她们,不愿和她们亲近,丧失集体友谊和同情。即使她们有过勇于改正错误的表现,但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信任和鼓励,因而她们产生了心理对抗;外表对批评满不在乎,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外表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太合群,内心却渴望友谊、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对策】具体来说,第一,从情感上。动之以情,是思想教育的原则,也是心理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要重视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即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师要主动靠拢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从各方面给予她们必要的关怀和照顾,有效消除她们的心理对抗。这样,“问题学生”的心灵之窗才会打开,教育才会奏效。第二,从行为习惯上。我们要求“问题学生”熟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规公约》等,并严格按要求规范自己。我们强调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仅要爱,而且要爱得深沉、持久。在她们违章犯规时,教师应予以细致的、恰当的、合情合理的批评教育,使她们心服口服,并下决心纠正错误;还应要求她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并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

【收获和启示】这样的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端于复杂的内因和外因,有一定的顽固性,只有截断源头,疏通渠道,启动内因,对症下药,方可取得成效。

1、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件易事;况且其转变也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教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教师在转变过程中要有“四个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