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16:54: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授课艺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上课前,讲一个短小有趣、贴近本节课内容的小故事,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给我们讲假大空的理论。
我在讲初一“人生自立少年始”这一框题时,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妻子出远门,因丈夫不会做饭,临走时便给丈夫做了一个大烧饼,中间挖了一个洞,套住丈夫的脖子上,让他饿了吃。三天后,妻子回来了,发现丈夫已饿得奄奄一息。原来,丈夫只把嘴能够吃得着的烧饼吃了……学生们听完后个个哈哈大笑。借此机会,我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你们为什么好笑?
生:这位丈夫实在太懒了!
生:这位丈夫实在太蠢了!
生:这位妻子把丈夫惯坏了,把他害了!
生:……
师:归纳起来,这位丈夫的挨饿主要是自己不会做饭和不懂得吃东西,也就是自己的事情不会自己做。那么,同学们,你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
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上了这节课课题:人生自立少年始。
以故事为开头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很受学生欢迎。
二、风趣幽默,活跃气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进而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政治学科的内容虽然以理论为依据但绝非没有感彩,它的道理既深刻又平凡,既抽象又生动。如果在课堂上运用幽默语言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一般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哲莱卡尔有一趣味说法:“真正的幽默不是发自头脑,而是发自内心,幽默不是轻薄,而是爱”。在一次课堂上,看见两名同学伏在桌子上打瞌睡,我放下课本,故意揉揉眼睛说:“春风吹得人陶醉,教室已有君入睡。”在笑声中这两名同学立刻打起精神听课了。而另一名同学却说:“反正我各门功课不及格,已经废了,不学也没有关系。”我说:“现在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废料不废,变废为宝,所以,千万不能把自己当成真的废料噢,废料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垃圾,一旦利用好,可能价值连城。我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废料(笑)铸成玉器。”在这里,我既用了“废了”与“废料”的谐音,又对其进行了思想教育,培养了他的自信心,打消了他放弃的思想,那位同学心悦诚服地笑了。可见,幽默是温和友善的,批评也蕴含着对学生热切期待。因此,对于我们广大的政治教师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一上课就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这种方式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寓理于例,以理为主
要提高授课质量,讲究讲课艺术,要求在讲述每个理论观点时,都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特点,举一些有趣的或学生熟悉的例子来吸引和启发学生,使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量事实证明,老师在上政治课时,如果只阐明观点而不讲透道理,教学就意味着没有灵魂;如果缺乏生动有趣的例子,理论也会失去依托,使说理流于空泛。容易让人产生理论无法指导实践、理论深奥晦涩、假大空之感。为此老师所举的事例必须使学生爱听,并能很快领会其中所含哲理。必须寓理于例,我在上课举例时力求做到:1.趣味生动富有新意。中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奇,对于新鲜的事情容易接受,因此,日常生活中的笑话,电视中的小品相声都是趣味生动的且为学生所熟知。例如:讲初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可以引用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条件允许时还可以请学生来表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2.联系学科特点,举一反三。在课堂中讲的例子除要有趣味外,还尽可能地与其他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生物、语文等学科联系起来。如在讲“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这一观点时我当时联系了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学过将军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观点。3.主次分明,切合观点。例如:讲初三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时,以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引入点,提问学生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历时3个半小时,还记得有哪些精彩我・的节目吗?学生立即回答:击鼓、岩画、陶瓷、四大发明、孔子的三千弟子执行简漫漫歌颂、木偶、皮影……在这么多纷繁复杂的文化你能归类简化吗?这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立刻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中理清头绪,把上下五千年用24个字概括出来: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课堂上所举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观点的理解。因此在举例时要有“主”“次”之分。没有主次之分整堂课都变成了讲事例,会变成故事会。同时,所举的事例必须真实准确,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随心所欲,一切与课本内容无关的事例,就是再有趣,也应毫不吝啬地删弃,做到观点“制约”着趣例,趣例“依从”于主题。
四、巧用名言,凤尾续貂
授课之前要制定好该课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制定教学目标要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为依据,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教学目标要明确,要求适度,能体现教材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二、教学资料
授课时要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资料包括教材、授课计划、教案、PPT和多媒体等。教学资料要齐全完整,教材要选用恰当,符合学生水平和专业特点,授课计划要符合实际、安排科学合理,教案书写完整、规范,要与授课计划相符合,PPT制作精美,多媒体教具使用正确熟练。
三、教学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素质。一是师德素质。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热爱才能投入,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师爱能使学生有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只有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学生才会尊重和喜欢老师,进而喜欢本学科,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老师要为人师表,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课时老师不能迟到,服装要整洁,不穿奇装异服,要讲信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二是知识素质。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知识在不断更新,课程、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教师要勤于学习,孜孜以求,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三是能力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能力素养是衡量教师素质的关键。这种能力首先是教师的语言能力,上课时教师都应该使用普通话,语言要规范、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用语适当,表达确切、通俗易懂、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有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推理严密。其次是书写能力。教师要有较深厚的书法功底,尤其是粉笔字和简笔画,板书要工整、正确,布置要合理,不能在黑板上随意乱画,不停地檫黑板,板书要有利于展示教学,有利于学生做笔记。再次是表演能力。在教学中要善于表演,把枯燥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乐于接受。最后是课堂掌控能力。教师就像演员,要善于表演,但又不是演员,不能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表现和讲笑话,甚至跑题,要对课堂气氛和节奏有掌控能力,也就是要收得住,能够灵活处理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时间安排和把握适当。总之,一切都要为课堂教学服务。
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服务于教学目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包括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等。首先,要确定好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即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根据教学课时确定教学内容。其次,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正确地处理好教材,教材上的东西不一定全讲,要有取舍,有时候还要根据当时教学的需要进行增加扩充。最后,教学内容的讲解要做到容量适当,注重基础,全面覆盖,重难点突出,重点时间要保证,难点解析恰当,难点尽量分散,各个击破。知识讲授正确,概念正确,事例准确,数据精确。教学内容一堂课要相对完整,要有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头,授课内容充实饱满,还要有一个有力而生化的结尾。
古今中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离不开哲学,例如中国信仰哲学,中国政府制定的方针路线政策是以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而西方基督教的国家则是以基督教哲学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14年圣诞之夜发表电视讲话,号召所有信仰基督教哲学的国家要以同样的哲学信仰:基督的仁爱结束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和战争。不仅国家民族的生存离不开哲学,任何个人的生存也离不开哲学。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一致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用哲学的话来说,人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任何一个人在他(她)呱呱坠地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以来,他(她)就有了他(她)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哲学,所不同的只是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罢了。
(二)哲学课自身的特点:抽象、空洞、深奥难懂、思辨性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形而上学》中第一次将哲学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认为哲学是一门理论性、思辨性最强的学科,是“一切科学之科学”。正是由于哲学自身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哲学同其他学科尤其是实践性学科相比,显得特别难懂,以致大学哲学课堂上普遍存在学生打瞌睡的现象。鉴于这种情景,笔者在此想谈一下大学哲学课的授课艺术,意在如何将哲学这门体现民族灵魂的深奥难懂的哲学课让每个人都能接受、都能理解。
二、浅谈大学哲学课的授课艺术
(一)关爱学生: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哲学到主动学习哲学。
长期以来,很多大学哲学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教学误区:教师上课的好坏只取决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哲学课的授课过程像其他任何课程一样,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如果只重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参与作用,那是很不成功的;同时老师上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内容。如果老师只注意自己在讲台上讲课,而不关注讲台下的学生们在干什么,我个人认为,老师的上课没有达到目的,没有尽到老师对学生应有的责任,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严重匮乏。
中国自古以来,师生关系犹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爱孩子,无论听话的孩子,还是不听话的孩子,父母都爱。所以,在哲学课堂上,老师如果发现不听课的学生,千万不要训斥、不要责备他们,或者无视他们,只管自己讲课,而应该迅速地将自己的讲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老师可以走到不在听课而在看课外书或玩手机或用耳机听音乐等的学生座位上,和蔼可亲地提问这个不在听课的学生:“我刚才在讲什么?”如果那个学生能回答上来,这时老师应该大声地说:“很好!”如果那个学生回答不上来,这时老师最好先启发他(她),或者让听课认真的同学帮他(她)一下,使他(她)最终能回答上来。这样他就既不会感到在众人面前丢脸,又不会不听课了,唯恐老师再提问他(她)。或者向不在听课的学生提问:“最近你在忙什么?你最担忧的事情是什么?”学生肯定会回答这些问题的。于是你乘机抓住这些问题告诉他(她)如何用老师刚才讲的哲学知识去解决他(她)所困惑的问题,因为生活就是哲学,生活处处有哲学、时时有哲学。
从大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说,20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尊心、兄弟情义特别强。所以对待上课不听课的学生,老师一定不能当众责骂他(她),相反,老师应该走向责骂的反面,用一颗父母般的爱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或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那么学生不但不会不听你的课,反而还会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上课,课堂上积极发言、认真记笔记,甚至还会就课本知识与老师共同探讨与他们人生、与社会有关的热门话题,活跃课堂气氛,使授课生动活泼。
总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无论对待主动听课的学生还是不听课的学生,都要真心地关爱他们。关爱主动听课的学生,会使老师的授课锦上添花;关爱不听课的学生,往往收获更大,因为往往正是这些学生特别重义气,如果老师对他们好,他们往往会双倍偿还老师。笔者就有这方面的深刻体验。古罗马人在用武力征服了哲学强国希腊以后,不得不自叹自己在哲学领域,罗马人远远不及希腊人,于是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是我们的被征服者的被征服者。”在此,以笔者的深刻体验也想发出这样的感叹:“老师是被感动者的被感动者。”
(二)由哲学语言到日常语言:变深奥难懂为通俗易懂。
哲学之所以深奥难懂,主要是因为哲学语言里充满着许多空洞抽象的哲学术语或名词概念,例如:“主体”、“客体”、“物自体”、“理念”、“分有”、“本原”、“悟性”、“本我”、“自我”、“超我”、“单子”、“实体”、“形而上学”等等,这些名词术语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几乎不使用,所以人们对它们很陌生,从而感到难懂。哲学授课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将这些哲学术语名词概念反复地用日常语言注释它们,最好举例说明,直到学生听懂为止。谈到如何使哲学语言通俗易懂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首推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塞涅卡与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伦理学思想几乎是一样的,但二人的著作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塞涅卡哲学通俗易懂、只要能识字就能读懂,而后者康德哲学却晦涩难懂,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空洞抽象的名词概念,很多哲学系的学生读了康德的哲学不想再学哲学了,非哲学系的学生读了康德的哲学,一个哈欠接一个哈欠打,只想睡觉。
(三)思维方式的转化:由哲学思维到日常思维、由日常思维再回到哲学思维。
时常听到人们这样评论哲学家:“哲学家都是怪怪的。”其实,哲学家并不是怪怪的,只是哲学家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与常人不同罢了。也许正是由于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因此他们的思想在常人看来很难理解。换句话说,如果常人能够像哲学家们那样去思维,也许会觉得哲学不难懂了。古代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曾提出过两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存在者存在,这个存在是存在的。”“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是必然存在的。”
教案是教师讲课的“脚本”。一节能出彩的好课,首先得写出一个好教案。虽然“讲”的内容基本固定,但“讲”的结构与形式是不固定,可设计的。围绕着服务于内容,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有所思,有所得的目标,根据内容作精心设计。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我们常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头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新颖别致的导课,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形式上来说,导课可诗歌,可故事典故,可名言警句,可名画名作,也可当前时事。
其次正课的讲述要紧扣中心,条理清晰,处理好重点难点内容。此外还应依据内容精心设计几个“课眼”。所谓“课眼”指历史课中扣人心弦的点睛之笔。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有起伏变化的,教师在上课时每七八分钟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个“课眼”。一节课有了四五个这样的“课眼”,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把课不断推向“”。
最后要精心设计巩固小结。这一环节最易为新教师所忽略,往往因时间不够、认识偏差而省略。小结不应是简单复述本节梗概,而是其内容的升华。小结的思路要精心设计,或归纳特点,或比较异同,或理清网络结构,或授以记忆方法,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
二、“讲”的语言选择
如开篇说的袁、易二人“走红”,语言功夫了得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节深受欢迎的好历史课,除了要精心进行“讲”的结构与表达设计,还必须精心选择表达语言。
首先,语言要准确。历史是一门科学,其时间、地点、人物都是明确的。因此教学中一定少用诸如“从前”、“大概”、“或许”等模糊语言,自己不清楚的要查证清楚,一时不能查证的干脆不说,以免以讹传讹。
其次,语言要简洁易懂。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简明精炼,力求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内容,所谓“善言者寡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弄清本质,遇到教材中生僻的语句,要尽量口语化、打比方,如易中天就把曹操第一个官职洛阳县北部尉,说成“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第三,语言要幽默诙谐。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听学识渊博、口才出众的教师讲课时往往是其乐融融,兴味无穷;而在听学识浅陋、口才较差的教师讲课时,则会感到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最后,善用体态语言。体态语主要是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的不同变化来传情达意。体态语言运用得好,可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讲高一历史《的胜利发展》一课时,讲到1947年军队对解放区重点进攻时,可右拳打在山东,左拳击在陕甘宁边区。学生一看即明。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的艺术
有人认为,授课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要有一本教材、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走上讲台,为大学生们授课了。其实不然。要想上好每节课,必须做好课前的准备。没有精心的课前准备,是决不可能上好每节课的。高校教师的课前准备也要具有艺术性。
高校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我认为以下两个准备必不可少,一是思想准备,二是课件准备。
1 思想准备
高校教师授课前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做好自身的思想准备工作。课前的思想准备工作涉及授课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怎样运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怎样进行开场白、怎样处理课间突发事件(如停电或课件不能播放等)、怎样与学生进行互动、怎样实施教学、怎样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怎样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另外,授课教师在上课前还要对授课对象即学生进行必要的了解,如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学习状况如何、班风如何等等,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课件准备
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其内容大致应该包括4个方面,即课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或学习要点、讲授内容及思考题。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区别对待,原则上,对于实践类学课程,如医学课程,因为图片多而复杂,教师不可能在黑板上画出来,这些图片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对于文字内容则可用黑板板书;对于纯理论的课程,如数学、英语等课程,采用黑板板书加部分PPT展示应该成为相关教师备课的首选。
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切忌过多,字体切忌过小,行间距切忌过紧,文字与背景切忌对比度差,幻灯片的模板切忌太花哨。每张PPr的文字最好不超过9行,字体最好为黑体,字号应根据内容而定,小标题以36号字体显示,内容则以32号显示,背景选淡蓝色较为合适。重点内容可以用特殊颜色的字体显示,如蓝色背景下以棕黄色字体显示比较理想。图片不应占满PPr整个画面,应该留有空白.图片下方应配有图片的文字说明或图题。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仅要考虑幻灯片的界面、文字、声音、构图、颜色、图片、图像、链接等方面的问题,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设计,使教学内容与课件形式相统一,不要片面追求课件的华丽效果,若把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吸引到画面和音乐上,势必会降低课堂效率,弄巧成拙。
二课中讲解的艺术
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课堂讲解的能力上。那么,如何才能讲好一门课呢?这当然需要授课教师花时间、动脑筋、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做到。要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从语言的表达、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师生间的互动等方面下功夫。 一要用好肢体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口头语言和板书语言外,还有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借助于目光、面部表情、手势等手段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沟通工具。教师的目光在与学生的目光接触中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管理措施。教师的面部表情传达给学生的意思有时会比语言更真实,既能传达真挚、诚恳,也会显露不快、生气和烦恼。因此,教师在自己的脸上适当表露出喜怒哀乐,更能体现出自己的魅力。教师的手势不仅有强调、示范的功能,而且更能清楚地表达某些抽象的概念和事物。因此,手势运用得当也会给课堂增光添彩。
二要善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要明确,多媒体课件只是辅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式不应该也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内容、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而对于其他一些文字内容,则可用黑板板书出来。
三要重视师生互动。教师最好采用提问来引导学生,以便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特别是在教师所讲的内容相对枯燥时,学生往往容易开小差,课堂气氛也沉闷。这时如果教师与学生互动一下,课堂气氛就会立即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被重新拉回到课堂里来。
四要避免口头禅。许多高校教师特别是医学专业和工科专业的教师大多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没有经过教学理念、教师语言、授课方式方法的系统学习与培训,以致有些教师的普通话发音不够标准,口头禅很多,如“那么”、“啊”、“是不是”、“对不对”等等词语在课堂上不断地从教师口中冒出,使学生感觉很不舒服,直接影响了学生听课的兴趣。
另外,教师每次在讲授新知识新内容之前,应该将上次课讲过的内容加以回顾和检查,采取随机提问学生的方式,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课后反思的艺术
课后反思也叫课后思教。高校教师在上完每一节课后都应该进行认真而及时地反思。不是上完课后就万事大吉,而是要沉下心来反思一下授课的得失,如本次课讲得究竟怎样,学生有哪些反馈意见,授课方式与风格能否被学生接受,多媒体课件还存在哪些不足,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与改进,等等。
一、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官兵的生活实际
政治理论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教育人、培养人,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因此,讲课离不开讲革命的大道理,不愿讲大道理,或者以小道理代替大道理,那就会使政治教育课失去应有的意义。但是,讲大道理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贴近官兵生活,这样,受教育者才愿意听,乐意接受。
一要触动学兵之心。有的教员认为,理论是严肃的,界线是分明的,政策性是很强的,讲不好就会犯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我们讲政治教育课,必须站在党的立场,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宣传的内容必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否则,就会犯错误。有的人为了避免“犯规”就去抄书抄报,学兵想听的不讲,不想听的却讲个没完,结果适得其反。诚然,一些报刊书籍讲的大道理都是对的,也是可以引用的,甚至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学习。但是,授课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讲好大道理,必须摸准学兵的心理,把课讲到学兵的心上,根据他们的“兴奋点”——他们最关心的人和事,因势利导地讲。比如,讲艰苦奋斗,开始时可从学兵们身边的各种浪费现象讲起,抓住其心;接着针对浪费现象的根源引导学兵们发言剖析,使其明理;最后,用我军历史上艰苦奋斗的事例旁征博引,升华教育主题,使教育目的入耳入心。这样,所讲内容与学兵们思考的问题能紧紧地贴在一起,他们就能愿意听、乐意接受。
二要联系学兵之利。讲政治理论课,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联系之利。所谓联系之利,就是要联系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马克思说:“人所奋斗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关。”如果我们讲政治教育课不和受教育者的利益联系起来,抛开他们的切身利益讲大道理,海阔天空地讲了一大套,听课人不知道和自己的利益是个什么关系,结果是空对空,干巴巴没人愿意听。再者,如果仅仅联系听课人眼前的利益讲大道理,就事论事,甚至迁就许愿,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结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的政策形势、社会的发展规律讲道理,既承认社会群体中个人利益的一定合理性,又引导大家自觉摆正个人利益,这样,大家听起来就容易接受。
三要合乎学兵之情。俗话说:“情理相同,情到理到,情阻理难达。”搞教育一定要合乎情理,每讲一个问题都要考虑学兵是否能够接受,是否能够打动学兵之心,是否合乎学兵之情。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要讲好大道理,光有针对性、光结合切身利益还不够,还要把大道理和听众的困惑结合起来,这样讲道理才能理通气顺。比如,针对学兵们关心的将来退伍后怎么办?不能一味地强调服从组织分配,保持革命战士本色等大道理,可以结合党的惠民优扶政策,解读地方安置工作的政策法规,介绍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使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有信心到社会上再创佳绩。
二、政治理论课必须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讲课的内容和形式,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环节。如果教育者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就会片面地去追求某种体裁格式,以致使自己的讲授徒有虚华的外表,给人以密叶遮花、浮云蔽月之感,就会使学兵不愿意接受。那么,讲政治理论课时,如何把内容和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讲课的效果发挥得更好呢?
一是授课内容要新颖。教员在讲课时,力争在“新”字上下功夫,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些新的知识或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阅读量,坚持读书看报,主动接受新生事物,把握最新的时讯;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和利用身边的新材料,注意新观念、新事例的运用,不断挖掘和充实已有的素材,保证每堂课使受教育者都有新鲜感;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对象使用不同材料,不能一味求新,哗众取宠,否则,“阳春白雪,和者甚寡”,同样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授课形式要灵活。根据人们在接受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具有“喜动厌静”的特点,在讲课的形式上必须突出一个“活”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教育内容一定要有好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是依赖于一定的教育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形式的选择,是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条件而定的,一定要实事求是。例如,搞优良传统教育,可针对学兵思想中存在的训练怕苦怕累、艰苦奋斗意识差、爱买零食乱花钱、说话不文明等各种倾向性问题,让每名学兵依据身边的题材画一幅漫画,并进行展览,并让每名学兵谈自己漫画作品的创意、表现的主题、自己的认识。这样以漫画的形式,就可开展一次非常生动的启发式自我教育,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授课针对性要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节课,内容是正确无误的,形式也是生动活泼的,学兵听课兴趣也是很浓的,但就是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在接受教育时,还有一个“喜真厌假”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政治理论课时,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来选择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要在针对性上突出一个“准”字。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内容来选择形式,不能摆“花架子”,也决不能单纯地为形式而搞形式;另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来选择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要克服“一刀切”、“一锅煮”,在形式上要克服单一化的现象,要适应青年学兵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针对他们的需求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既不能一味地满足、迁就,又要适应他们的心理需要,将灌输与启发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政治理论课必须蕴含浓厚的真情实感
乌申斯基说:“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畏惧惩罚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要强有力得多。”讲好一堂政治理论教育课,不但要有充分的说理,而且还要有真挚的情感。教育者应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富有感情的表达和各种艺术手段,把教育内容所包含的 “情”深刻地传递给受教育者,才能引起对方的共鸣,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有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的教员在讲课时,底气不足,语气乏力,使受教育者听不入耳,不愿接受。原因就在于讲课者信念不是很明确,听课者怎能去信服?我们讲政治理论课,既是对教育对象提高认识的过程,又是对教育内容中情感的体验过程。讲课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教育对象,而且也应该把教育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真情实感移植给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从教育者的情感流露中,感受到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鄙视什么,歌颂什么、抨击什么。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真正领会教育内容的思想内涵,才能从教员坚定信念的情感流露中受到启迪。
二是对所讲道理坚信不移。古人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传道者不信道,授业者不敬业,解惑者自己还弄不明白、甚至不信,那么,对受教育者来说,也就不可能信服,这样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其目的。因此,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难以解答的问题、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等,教育者必须对所讲的道理坚信不移,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讲政治理论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理论课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大家熟悉的,是带有立场倾向性的。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必须灌注真诚的情感,特别是讲到难点问题时、讲到大家疑虑不解的问题时,只有教育者坚定不移,讲得理直气壮而不呑呑吐吐,受教育者才能有坚定感。比如,讲反腐败问题,按理论上的要求必须讲清“腐败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如果教育者本身对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都心存疑虑,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去说服别人。所以,教育者必须对所讲的道理坚信不移,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74-01
语文新授课的导入艺术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语文新授课导入越来越受广大教师的重视。可以说,语文新授课导入是一种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甚至是一种技能存在着,是现代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一环节进行研究、挖掘。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环节的作用呢?
1.遵循导入原则
一般来讲,语文新授课导入以及导语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1符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定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1.2符合教学内容。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导语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以取。
1.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拿过深的教学内容作为导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1.4导语要短小精悍。导语的设计一定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这样往往会影响到我们原来既定的教学目标,没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5形式要多种多样。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因此,导入的方式很多,设计导语时要注意配合,交叉运用。不能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语,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
2.重视导入方法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一节新授课的开端。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就会使这堂新授课初绽光彩。因此,教师把握好一定的导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介绍几种语文新授课导语设计的主要方法:
2.1抓住学生心理,利用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导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之始,我们可以编拟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如我在讲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首先在班里调查一下喜欢种花的学生人数,然后问他们喜欢种什么花、最喜欢哪种颜色、什么颜色的花最多,最后提出与课文主题有关的问题:“红色的花为什么会最多?”“万紫千红的花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这就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
2.2借助新旧课内容或形式上的联系,用异同对比法设计导语。上课之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如我在讲授《多收了三五斗》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前不久我们学习了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创作的小说《故乡》,它真实而又典型地反映了上世纪初中国农村日已凋敝,中国农民日益穷困的社会现实。那么,时代已发展到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境况有没有改变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现代另一位文学巨匠叶圣陶创作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这样,教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两篇文章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进行比较,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就会感受深刻,理解透彻,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2.3通过叙述一个富有哲理或幽默滑稽、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设计导语。青少年都喜欢听故事,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动人的妙趣横生的故事。再说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带有浓烈的故事色彩,比如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进行导入。如我在讲授《七颗钻石》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跟你们讲个小故事吧。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的大树上,住着一对老鼠母子。小老鼠很热心,常常帮助别的小动物,而老鼠妈妈非常勤奋,但它体弱多病。……后来,小老鼠在老乌龟和小鸟姐姐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七彩草'回家给妈妈治病,救回妈妈的性命。”故事讲完后就提问:“这只小老鼠为什么能救回妈妈的性命,他又是怎样得到‘七彩草’的?”学生回答:“是小老鼠的爱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的话题当中:“是的,爱心不仅能让小老鼠救回了妈妈的性命,爱心还会变成《七颗钻石》呢。”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导入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与教师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2.4利用与课文有关的古诗词、成语等设计导语。语文课本内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诗句、成语、谚语、俗语等导入新课,可以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缩短课堂和生活的距离。如我在讲授《夏》一课时,可以用杨万里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猜谜语(打一季节)的形式,抓住季节的特征导入新课。学生以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觉角度来写的,再过渡到《鼎湖山听泉》的导入;以"一朝被蛇咬,一年怕井绳"导入《捕蛇者说》;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醉翁亭记》等。这样的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又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乐之效果。
2.5利用歌曲、影视片段、图片展示设计导语,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兴奋点。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它的信息来源广泛。语文课本内容比较丰富,而有些课文内容离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对新课的学习没有兴趣,失去信心。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导入就显得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如我在讲授《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首先播放一段介绍银河系的记录片段,让学生了解太阳、地球和银河系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导入课文:“刚才同学们所看到的那个美丽的环,就是人们说的天河,它把多情的织女和牛郎隔开了。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是。那么,宇宙里还有些社么呢?”这样,教师为他们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学生对那遥不可及的茫茫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激起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另外,新课伊始,以播放音乐和歌曲来导入新课,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语文导入方法。优美的音乐和歌曲可以陶冶学生性情,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容易与教师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学习新知的动力。
语文新授课导语设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可以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故事情节、教具以及学生身边事例等方面入手设计。不论采取那种导语,都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使它同整篇课文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注意导入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教学导入技巧策略在教学地位中的不断提高,语文新授课导入越来越被教师们重视,但我们有时运用起来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点:①过分渲染,主次不分,造成拖堂;②多媒体运用不当,影响教学效果;③缺少目的性,偏离课文中心,影响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④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沟通,教师自顾自我陶醉,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①要遵循教学导入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导语;②要提高教师的素质;③要灵活运用导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新课导入的作用。
总之,语文新授课导入的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虽然有其原则性和一般方法,但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再加上学生、教学情境都是多变的原因,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无尽的。教无定法,语文新课导入也是如此。但无论怎样,把学生引进适当的教学情境中去,才是语文新授课导入的根本所在。
一、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出发,把学科知识寓于生活现象中,帮助学生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通过巧妙提问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通过设置简单问题让学困生跟上教学节奏,设置一些难度中等的问题启发中等生,设置很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优生深入探究。二是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情况对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分别在授课计划、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作业要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三是尊重个性,激发学生思维。在师生彼此尊重的和谐课堂中,教师的精辟讲解和学生的畅所欲言相得益彰、良性互动,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实际,让学生的个性精神和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展现。
我在讲解“股票、债券和保险”和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搞清楚各种投资方式的异同,我先从区别(性质、收益权、偿还方法、特点)和联系两个方面列表股票、债券、储蓄和保险等不同投资方式。并且设问:这四种投资方式有何区别和联系?让后进生查阅教材和相关资料,弄清它们各自的含义、区别和联系。设问:风险最大(小)、收益最大(小)的投资方式是什么?让中等生指出不同投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而对优秀生解决生活问题能力则设问:给你10万元现金,你将如何选择投资的方式?通过这些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层次相匹配的问题的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其学习内驱力,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种环环相扣的分层问题设计能够一步步把学生思维引入深入,促进思维由低及高逐层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情感的养成。
二、巧妙导入,创设认知冲突
课堂导入环节的合理设置,不仅能够迅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教师教学智慧和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的体现,闪烁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光芒,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注重氛围铺垫,实施教学新策略,在课堂导入时,必须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善于为学生的认知铺路搭桥,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为学生自然、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打好基础。二是要注重生活情境创设,开启教学新篇章。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创设近乎真实的学习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来提出相关问题。三是多种方法联动,实现导入多样化。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就要以多种方式联动,力争每节课都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同时,导入内容与新课重点紧密结合,导入语言精练简洁,导入方式灵活多样。
例如,在讲解“价值与价值观”这一课时,我引用了这样一段材料:眼下,“高富帅”“白富美”等网络词语频频出现,他们成为了年轻人心目中完美男人和完美女人的代表,不少年轻男女更是将“高富帅”“白富美”视为自己择偶的标准。接着设问:结合价值与价值观有关知识,分析人们对“高富帅”“白富美”追求的哲学依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度高、争议大的焦点问题,在课堂导入环节,学生以极大兴趣带着问题认真研读教材,从价值观的作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随时随地都有众多的热点问题产生和发展,而这些热点问题就为高中政治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课程资源支撑,这不仅有利于充分体现高中政治教学的时代性特点,也能够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时事热点分析能力和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打破常规,增强教学魅力
教学常规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但是,有时候教学常规会束缚教师的个性发挥和学生的自由发展,成为实现教学良性循环的无形枷锁。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大胆革新,打破常规观念、常规思维、常规教法,解除不必要的课堂束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学别具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提高教学实效。二是逆向思维,激发学生潜能。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分析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三是大胆创新,打造个性课堂。这不仅体现在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创新、重组与整合,而且还包括积极打造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需求的生活化课堂、关注信息技术应用和课程整合的信息化课堂、关注学生个性和人文情感关怀的生命化课堂等个性化特色课堂。
例如,在讲“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时,我精选了2011年4月在西安举行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相关资料,首先播放了《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宣传片》,然后从主题理念、规模、展示内容三段文字材料巧妙设问:结合所学,这三段材料分别体现事物之间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从西安世园会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长安塔中历史与现实的巧妙融合设问:材料如何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从西安世园会与举办地浐霸生态区和西安生态环境、“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主题的长安塔反映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所反映的联系的客观性深入分析设问:西安为办好世园会是如何尊重联系的客观性的?从“西安为办好世界会应如何利用一切条件?”来分析联系的多样性,最后用西安世园会主题曲《送你一个长安》结束新课教学,用“一例到底”依次讲解了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源呈现方式,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较好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四、运用机智,提高教学艺术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学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机智是教师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环境中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的机敏性和应变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科学预设。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三维目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情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二是机智生成。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外”。教师要善于营造生成的教学氛围,因势利导地调整原来的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动态生成。
2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
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利用开放式互动教学使师生每个人都参与进行讨论和交流,让课堂处于活跃的学习气氛当中,因为课堂不仅仅要老师传授理论知识,也要学生互相交流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学生上台演说,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构思思维、意念、内容和形式,给台下的师生对设计的构思也是一种启示,学生也可以对台上同学提出问题,该同学做出解答,然后一起讨论,老师根据讨论的情况引导他们怎么改进设计方案,使大家积极参与认识问题所在。这样的形式多来几次以后,以前不怎么善于言辞的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设计构思,不仅提高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性,而且增强自信心。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推崇,以下是它的三点优势:一是学生的演说,同学的提问使大家的思路更加广阔,对定义和概念的知识更加理解深刻,巩固所学的环境艺术设计知识;二是通过这种方式,教师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对以后更好因材施教,其次了解所有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三是学生上台演说自己的设计构思,不仅提高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而且提高自我表达能力,为以后推荐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有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学生想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师,就需要具备三种基本技能:首先是文笔能力,也就是设计方案需要简练的文字说明;其次是口才能力,就是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是绘图能力,就是需要艺术图纸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用开放式互动教学训练文笔、口才和绘图能力。首先学生的设计方案都需要语句简练、通顺,严格的绘图;其次把设计方案在讲台上演说,展示给师生面前,通过自己的清晰地语言表达能力使大家一看就知道了。所以每个同学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争先恐后去展示自己设计方案,从而鼓励学生参与进来;进而为了在大家面前展示最好的一面,学生们在设计上都会更加努力和认真,求得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意性。通过这种开放式互动教学,首先提高了学生的文笔、口才和绘图能力;其次为学生创造相互学习和促进的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再次学生通过一次一次的比较,每次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提高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设计方案制作达到版面设计的要求,绘图达到完美和创新的效果,内容更加有说服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很多事情做好都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更加能够体会到了团队智慧的结晶。在校期间,教师要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尝试,改变学生以前做设计方案时单打独斗的方式,增加团队合作的教学内容。如教师要求学生们一个星期内完成一个设计课题,单个学生完成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分组去完成课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主要负责把握设计的进度、效果和质量,及对每个成员制定设计计划、分工和任务。并且运用小组综合评分的办法,来提高大家好胜心和上进心。具体说来:首先在构思阶段,小组每个成员都要进行考察,共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每位学生都可以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教师在从中指点设计意见,一起来确定小组的设计风格;其次实施阶段,小组组长把任务下发到各个成员,有负责文字组织、资料查阅、素材整理、绘图、语言表达等;然后修改阶段,学生必需认真地检查那些地方不足之处,从而进行修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设计方案。这样一份设计方案是通过大家相互努力、相互协作来完成的,从而增强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对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扬长避短,必须找准方向,深刻领会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积极推进、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当前艺术类高职声乐专业在发展上面临的困难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速度较缓慢,不适应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艺术学院是由艺术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艺术类中专学校升格后,虽体制上转型,但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重中之重的授课组织形式依然沿用中专“一对一”授课模式,教学内容也与本科如音乐学院,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高度重叠。培养出的毕业生存在着知识结构错位、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由于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相对短缺,课时安排上只能被动缩减学生课时量。由每周一节减至半节课。第三、生源质量(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普遍不高,有的新生入校时专业基本零基础。
“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实用性”、“高技能型”的特点,为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声乐课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继续沿用艺校类中专,也不能照搬高等音乐学院及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必须结合所在学校具体学情,建立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重中之重的授课组织形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培养出的毕业生一专多能,能在就业岗位上充当多面手。
二、个别课授课组织形式改革具体改革方法
课内由传统“一对一”授课组织形式调整为:个别课与小组课相融合的一体化、开放式、分层教学授课组织形式;课外运用新媒体互动平台,实现日常跟踪教学。具体改革方法如下:
1、“一对四”为基础,不改变教师总授课量的前提下,延长学生单次授课时间
每周半节课对教学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三年的大专学习,去掉毕业实习及军训和各类节假日,实际授课时间还不到两年。众所周知,艺术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熏陶和积累。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把学生培养出有一定专业演唱水准,仅靠一周半节课是很难实现的。
把每人每次半节课,调整成四个人一起上、轮流唱,每人每次上二节课。在没有增加教师总课时量的同时,延长每位学生单次授课时间。
一名老师同时授课四名学生。教师依据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组合搭配。例如,将唱得相对好的,接受能力强,能够尽快进入歌唱状态的学生两人,与程度不高、歌唱状态要经过一段时间酝酿才能进入的学生两人,搭配在一起。先给唱得好的学生授课,把课堂气氛带动活跃起来,对唱得相对差的同学进行感染,节约了单个上课的个别“预热”时间,提高课内教学效能。
2、“点面结合”,个别问题个别讲解,共通问题小组集体授课
声乐教学包括演唱,表演,语言的教授。对于基础性训练,比如歌唱的站立姿态,舞台形体姿态、手势、眼神;个别声乐技术、技巧知识点比如如何吸气、换气,如何打开喉咙,抬起软腭等;语言教授,比如怎么念意大利文,德文歌词(学生除了学习中文歌曲还要学一定量的外文歌曲)等共通的知识点进行授。这样既避免重复性教学,节省大量时间和老师精力,也方便开展课内讨论。
教师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心从怎么“教”转移到怎么“学”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共同讨论,思考、共同解决问题。比如老师问“歌唱时怎样的站姿是最科学省力的?”老师发问后,学生共同思考、各抒己见,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综合性归纳后再发问。在几轮的发问、讨论、归纳后,引导学生自主找到答案。通过讨论,学生统一了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再个别进行演唱尝试,教师再针对每个人的问题依次予以纠正。这种讨论班形式的小组课,确保人人有机会发言,演唱,避免上集体课有可能引起的肤浅、片面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学习的机会。
3、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
笔者对我校声乐毕业生的就业现况进行分析,就业方向以艺术培训班,家教、少年宫、文化宫、群众文化馆、演艺公司及企事业单位艺术团为主,专业演出团体为辅。这些工作虽对专业性的要求不像音乐专业团体那么高,但都需要有较好的舞台表演经验和舞台组织,调度经验。比如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很重视企业文化发展,需要招收能在单位文娱活动中独挡一面的人。既能独唱或领唱,又能充当音乐指导,o单位职工排练和指挥合唱,小组唱;还能组织编排文艺节目,主持晚会。因此,除了在琴房里教学外,还要把部分教学内容直接移植舞台,按每周一次、每月四次授课课时计算,授课地点两周安排在教师独立小琴房,两周安排在配有正式舞台的学校音乐厅或有舞台的大教室。让学生更熟悉舞台,使教学实施更贴近今后的工作需要,将教学与艺术实践合二为一。
4、开放式教学
教师在音乐厅或大教室上课时,采取开放式教学,加入旁听生。老师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旁听,(也欢迎对歌唱有兴趣的在校生旁听)。对旁听生而言,长期的观摩交流会使学生得到“灵感式”的启发。从长远的就业角度而言,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到教师给不同学生授课时针对不同问题实施的解决方法,长期耳濡目染,学生能学会因材施教的教学本领,对于将来从事声乐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大有裨益。对舞台上表演的学生而言,旁听生充当真实的观众,舞台的特殊空间和台下观摩学生,会给台上表演的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刺激。增加台上上课同学的演出现场感,促使他们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字一腔都从舞台实际效果出发,而不是单纯的发声训练。观摩人数越多,越能锻炼学生的舞台感,激发表演欲。一曲唱罢,在老师的安排下,旁听生从观众的角度给舞台上上课表演的学生提意见或建议。听听观众(旁听生)的意见而非老师一家之言对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唱得好,老师的表扬加上观众(旁听生)从不同角度给予的赞赏,会让舞台上表演的学生信心倍增,同时加深了对自身优点的认知、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唱得不好,老师的教导和观众(旁听生)提出的意见也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对自身不足的认识。此教学方式既锻炼台上的上课学生,又给旁听生提供了观察、学习、熏陶的机会。台上台下“一箭双雕”。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传递的知识量,远大于小空间,短时间的单个教学。
5、立体化分层教学
针对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基础好,条件好的学生,声乐教学向纵深方向延伸,以培养专业演员为目标。曲目量,高难技术、技巧掌握程度,舞台表现力要求较高。基础差,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教学过程以声乐基础培养为主。曲目够用为度,突出经典曲目与常用曲目教学。以培养培训中心音乐辅导、音乐陪练、群众文化馆、群文工作者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横向综合能力,如基础音乐辅导能力,组织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即兴伴奏等。
6、增加课后反馈,运用新媒体“微信”、“QQ”实现课外跟踪教学
建立学生微信群或QQ群,为师生间搭建课外互动交流平台。
首先,实现学生课后反馈,老师跟踪教学:学生在课后练声,练歌中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可以与老师进行视频对话,教师通过视频,进行教学,及时给学生解惑答疑。避免学生课后练习“走错路”。
其次,老师定期推送国际、国内优秀歌唱家音乐视屏及声乐论文、音乐评论文。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最后,搭建学生间互动平台,将课上的“小组讨论课”形式延伸到课后。用于学生间课后交流,探讨歌唱艺术,组织学生课后互学互练。
二、改革的授课组织形式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1、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
以唱歌时眼神的运用为例。教师要求学生眼神的落点要稳定,眼珠子不能乱转,要根据歌曲的需要运用眼神。但是在个别课中,学生经常过度重视发声而忽略了眼神,下意识地到处乱看。在新授课方式中,上课要求学生当着众人演唱,在这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教学环境中,刺激学生跳出单纯发声训练的禁锢,注重舞台整体表现。主动管理自己的眼睛。台下的旁听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眼珠子乱动的危害,也会警醒自己。在学生演唱完后,可以让观摩的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合理地运用眼神”的问题。而后老师进行引导,总结,提炼。此教学法有利于在同一空间、时间内,同时调动诸多人的学习主动性和观察、模仿力,提高教学效能。
2、培养协同合作,创新力
歌唱有时就是靠情绪的带动。比如说唱高音,技术有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心理上的恐高情绪。坚定勇敢地大胆去试。有的同学的恐高情绪根深蒂固,还没唱就有一堆的所谓理论支持自己放弃,比如“气不够”、“快到我的换声点了”、“我是中音不能唱高音”、“今天感冒了”,其实都是内心恐惧的托词。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既慢又费劲,如果结合敢唱会唱的同学一起,形成强大的情绪气场,四个人一起鼓励,一起带动,轮番上阵,各显其能,软硬兼施,把情绪焦点由“种种恐惧”引导到“大家都能唱我也能唱,大家都敢唱我也敢唱”上来。加上老师准确的技术讲解和示范,高音会容易解决得多!老师也可以发挥多人上课优势,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歌剧重唱或由歌曲发展而来的小组唱,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类似舞台剧的合作表演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据笔者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了解,近一半的学生毕业后自考了教师资格证,当了老师。有的在艺术培训班,有的在私立幼儿园、早教、小学、中学,有的在艺术团、群众艺术馆、少年m。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教”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教”的能力必不可少。笔者在“一对一”授课中选择时机,让学生改变完全“受教”角色。在对待相同发声技术,技巧点的教学上,如果甲同学已完全掌握该技巧,老师可以试着让他去教不会的乙或丙,给他们做范唱和讲解。老师在一旁监督,发现甲生教授出现方向性错误时,老师及时纠正,并讲解原因。教学相长,甲生首先要用心观察“错在哪”,然后找出错误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迅速组织语言解说,并配以范唱。为了让“学生”理解。甲生需要更主动更富于表现力地去范唱,不仅强化和坚定学生对此技术技巧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建立学生连贯、整体、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观察力。通过成功把别的同学教会,也初步建立学生“能教”的信心。在学生“教”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结合实际问题与学生分享教学经验。并介绍和引导学生阅读与教育和演唱相关的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书籍,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教学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
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2.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