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20:24: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自主表演,张扬个性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经常遇到一些胆小、爱面子、自卑感强的孩子,他们不敢在课堂上唱歌,更不敢表演,别人唱他们听,别人演他们看。教师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微笑,送上一个赞美的眼神,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自主表演。用角色化的歌声与表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表演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把歌曲内容形象地再现给大家。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小学生的心理,了解小学生的心态,不断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在自主表演中理解歌曲内容,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如教学《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动情地说:“乌鸦妈妈受伤了,小乌鸦特别着急,希望妈妈尽快地好起来。它会怎样照顾妈妈呢?它对妈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注意用表演的形式体现孩子爱妈妈的深厚情怀。”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孩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问妈妈还疼不疼了,给“妈妈”端水、喂药,轻轻地拉好被角。孩子们的表演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学生的表情是兴奋的,忘记了疲劳,彰显了表演魅力。自主表演时,学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积极努力,共同完成了表演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践行了感恩教育。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1.1.1故事激趣法故事激趣法就是将要学习的音乐内容先进行了解,然后通过编辑故事的方式将音乐内容融入到故事中,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能够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使得教学课程显得更加情节化和具体化,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小白兔盖新房》这首歌中,我们就应该将小白兔盖新房的歌词前后添加一些陈述,将学生的意境和思想引入到歌曲中,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的练唱。同时将歌曲中的小角色进行分配,一些小朋友当小白兔,一些小朋友扮演森林中的其他动物,总之就是要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歌曲中,融入到课堂的音乐氛围中,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堂学习,同时老师还应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态,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
1.1.2游戏引趣法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殊性,学生特点主要集中在好动和喜欢玩耍上面,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进行音乐教学。既然学生喜欢做游戏,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游戏引入到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教学中的音符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少数的学生喜欢或是能够掌握音乐中的音符。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音乐的音符变成小游戏的方式在课堂传授,对于四分音符和八分、十二分音符我们都可以进行编辑,形成有节奏感的小游戏歌曲,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了解音符,了解歌曲中的节奏性,帮助学生积极地更加形象地了解音乐的节奏。
1.1.3表演导趣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演或是做游戏都是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方式,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表演方式引入到音乐教学中来,培养音乐教学良好的课堂氛围。音乐教学除了了解音乐的音符和节奏外,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演唱,因此将表演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唱小歌曲,有效地将唱和表演相结合,使小学生能够在演唱的过程中发展音乐潜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从内心来感知音乐。
1.2善用多媒体教学,提供教学素材
多媒体既是教学中的指挥棒,又是音乐课堂上教学质量保障的辅助工具。多媒体中有许多新奇有趣的教学素材,在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音乐教学时要适度对其应用,让多媒体变成音乐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而不是作为音乐教学内容的本身。在音乐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和图画视频,通过图画制作和视频来辅助音乐教学,利用多媒体的良好视听享受吸引学生注意力,能让音乐课堂气氛更显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增加音乐课堂的乐趣,优化音乐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歌曲《草原小骑兵》时,考虑到学生对草原感知有限的情况,可以利用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搜集呼伦贝尔、天山牧场等地区的草原风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得到一定的学习满足。
1.3运用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
1.3.1鼓励音乐表演,融入生活体验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可针对这个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体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如教授《小星星》一曲时,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用纸笔图画或语言词汇描绘出平日生活中所见星星的样子,然后再让学生学习歌曲歌词,让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将歌曲与生活中的小星星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明白歌曲描述的内容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星星,更全面理解歌曲的含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可迅速学会这首歌曲,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1.3.2运用道具乐器,激发学生想象例如,我曾经引导学生运用吃饭用的碗碟、玻璃水杯等生活日用工具作为打击乐器,鼓励学生用树叶做哨子吹奏歌曲旋律,引领学生在易拉罐里装上小石子当做摇铃乐器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具有无限的创造性潜能,想象力丰富,我就趁机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有效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器乐教学是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目标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主要的音乐实践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之一。但纯粹的器乐学习必须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这是比较枯燥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学生的坚持性不是很强,布置的课后练部分学生也不能完成。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认真合理安排好每堂课的练习时间、练习力度,讲究多样化和练习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练习的整体效果。低年级学生音乐教学,利用听听、唱唱、跳跳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美,这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学生会很喜欢;到了中高年级,学生不再喜欢“跳跳”的形式,若只一味地听、唱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因而,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件易掌握的乐器的演奏方法,使学生多一件表达音乐美的工具,尤其对于声音不够理想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再造了一个“歌喉”,拓宽音乐教学的范围,进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把器乐演奏纳为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深入进行探究。
一、器乐课的课型分类
一般来说,小学音乐课堂器乐课型是按学习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有时也受各校的办学条件所限制。有的学校条件好,教学设备齐全,可以开展民乐、管乐和电子琴等大型的器乐教学活动;有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小型的器乐教学活动,如:牧童笛(也称竖笛)、口琴、口风琴等。综合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和教学方法,小学音乐课堂器乐课型的分类大体上可分为:① 以“节奏乐”为中心内容的课型;②以“综和器乐”为中心内容的课型;③以“单一乐器”为中心内容的课型。
二、器乐课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一分为二。学生一周有两节音乐课,以前每节课都是又学歌曲又学器乐,常常是学歌曲的时间比较多,器乐学习时间比较少,这样学生感受和演奏的水平就相对弱一些。这学期,我大胆进行改革,将两节音乐课分别叫做“声乐课”和“器乐课”。每周的第一节声乐课主要是综合发声练习,歌曲的教学以创编实践活动为主。而第二节课主要以器乐教学、展示、练习为主。这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生每节课的学习也都有了侧重点,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歌唱与演奏有机结合,实现音乐课的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歌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乐理知识,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而器乐演奏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器乐教学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对发展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具有促进作用。比如,用器乐为歌唱做伴奏,让学生自己演奏欣赏曲目的主旋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我还为学生复印了器乐练习曲目,督促他们自主学习吹奏大量的歌曲,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能力。
三、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教学
上学期学生都已经初学了器乐,大部分学生都已会吹奏一些简单的歌曲。然而这学期又转来的插班生几乎都没学过器乐。这下就给我出了个大难题,程度不一样的学生怎么教?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从头讲吧,老生都已经会了,个别讲吧,有的班插班生竟占了一半。无奈,我只有将学生分成两组。为了不互相干扰,让程度好的学生在走廊上练习我布置的曲目,下课前给我吹奏,进行登记打分。而我则在教室给程度差的学生从头教起。为了提高效率,笔者还特意组成了两个小组――“一帮一”“一对红”。
四、乐理知识与器乐教学的配合
小学乐理教学是当前音乐教育界争论颇多的话题。传统的乐理教学因其枯燥乏味、费时太多而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而通过乐器学习有助于加快学生对基本乐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音阶、音程、和弦、大调式、小调式的辨认等音乐知识时,可以请同学在电子琴、钢琴上作简单的弹奏,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较快地学会并掌握有关音乐知识。在使用沿海版音乐教材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音程、三和弦、大三和弦、小三和弦的音乐知识时,加入乐器的配合是再好不过的,学生可以自己在键盘乐器上弹出在C大调音阶基础上各个三和弦,老师和同学一起分析、辨听其中的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这样让学生从弹奏上去进行音程和和弦的辨别,从听觉上去辨别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音乐色彩。反复聆听与分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主要学习环节。假如学生只从理论上知道什么是大三和弦,什么是小三和弦,而不去亲自尝试,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只是具有模糊的印象,而没有更深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就不会有什么意义了。
五、唱歌活动与器乐教学的配合
传统的唱歌教学一般是先识谱、认识音符、反复唱谱子,再朗读歌词、学唱歌词,这种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利用乐器试奏新歌的曲谱,或是在新歌学唱以后,边唱歌边用乐器伴奏。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试奏、演奏的能力,又与唱歌、视唱等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
六、音乐欣赏与器乐教学的配合
当前,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欣赏课被学生说成了瞌睡课。如果在音乐欣赏中,与器乐教学相结合,会使学生听完这首乐曲之后,产生喜爱之情,并想去演奏他所喜爱的这首乐曲。这样,学生才能努力去克服演奏技巧上的难点,去追求乐曲演奏的整体表现,追求音质、强弱和速度上的表情等,如:在器乐欣赏课《鸭子拌嘴》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在欣赏完整首乐曲后,运用锣、钹、小镲和水镲等打击乐器演奏来进行“鸭子拌嘴”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审美实践。
器乐教学进入音乐课堂,与歌唱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紧密结合,不仅使学生大大提高了审美情操、审美意识,而且学生潜在的智力因素也不断得到新的开掘。一批又一批特长生的涌现,又使我们的器乐教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同。近几年来,江西省新余市暨阳学校学生多次在省市级的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多名有器乐演奏特长的学生小学毕业后便通过层层严格的选拔考试,先后考入各个中学的特长班。实践证明,融乐理知识、演奏技能、音乐欣赏为一体的小学器乐教学,是从小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而寓乐于教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因而在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中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引趣实际上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一系列的手段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应该灵活,善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卖报歌》的时候,可以先将这个首歌的社会背景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当时社会中去,了解当时儿童悲惨的情况,这个时候学生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想知道当时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背景,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也更能融入感情,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还比如在教学生唱《国歌》之前,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心,向学生讲述当年我国为了保卫家园而进行战斗的一幅幅悲壮画面,充分增强学生的形象感,让学生从心底里加强对祖国的热爱,为接下来的音乐想象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激趣的引申,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下可以更好的为后续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实现教学目标,最终促进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形成。
二、文本教学是想象的凭借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的情绪,充分发挥音乐的想象力,通过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的发展。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歌词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歌词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学生表情的朗诵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歌词的引导下,迅速进入到想象的空间。通常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文学,是构成音乐想象的基础。当前小学课本中的歌词一般都是鲜明、生动的,内容和谐统一,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意识的朗读、聆听的歌词,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引领学生进入到想象的空间。在这种条件下来学习歌曲的演唱,学生会把歌曲的文字和音乐的伴奏结合起来,展开对音乐歌曲的想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简介音乐的创作背景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当前小学音乐课本中有一些歌曲的创作背景比较特殊,还有一些歌曲的创作背景是有一些故事花絮的。在教学生演唱歌曲时进行歌曲创作背景的简介,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感情上处于共鸣,最终音带学生进入到音乐的想象空间中去。例如,在学习《我是少年阿凡提》这首歌曲中,先借助课本的插图,然后给学生讲解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到丰富的歌词,这样既丰富有抒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这个课堂具有感染力,让学生对歌曲中主人公有了一定的了解。总之,通过歌词,让学生对整个作品有一个详细的认识,这给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插图,是最直观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认识特点。课本中的插图也是学生产生想象的来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课本中的图画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播放视频或者动画等,将学生带进梦幻的王国,给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充分的空间。在播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小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可以播放一些乐队的演出录像,增强学生对各种音乐器械的认识,清晰的了解到每一种乐器所独有的声音,把乐器和声音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音乐世界。
三、舞蹈表演拓展想象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一、结合语言进行节奏创作教学
在课堂上,可以穿插节奏创作,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如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游戏。教师拍“×××”节奏,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有的学生即兴拍出了“×××—××”的节奏,这里的“××” 是学生自己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此外,学生还会拍出许多其他不同的节奏,如“×××—×× ××—×× ×—,×××—××—×-—”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为创作的节奏配上语言,进行边拍边说:“上课 了—大家一起— 来唱歌—。”学生的大脑就会积极运转起来,课堂上一个接一个的边拍边说“认真听—仔细 做—,下课了—我们 一起—做游戏—”等。大家会争先恐后,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语,拍出最好的节奏,兴趣盎然地投入创作,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既进行了节奏训练,又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语言创作能力。
二、 结合律动加强音乐创作教学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的最喜爱的方式。在音乐课上给学生制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爱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如当学生学会歌曲《找春天》时,笔者趁机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歌中的形象,学生非常愿意参与到创编活动中来,有的独自创编,有的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排练,还有的扮成小鱼、柳树姑娘的样子,按不同的角色来表演,设计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双脚并在一起不停的蹦,有的双手一前一后不停地摆动,就像小鱼儿在水面上跳,在水中游;还有的学生围着“柳树姑娘”不停地转动,好像在跟“柳树姑娘”说话。他们手舞足蹈、尽情地表演,尽管动作显得很幼稚不那么完美,却表现了那份用心创作的热情与快乐。
三、结合歌曲进行歌词创作教学
小学生就像海绵般地吸收新知识,每次听到的词句经过大脑储存后,就想找机会来表现,有的学生还能轻松地把学到的词句灵活运用。在不改变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新词句替换,这种代换词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还可训练学生的灵敏度、思维力和即兴发挥的才能。如学生在学会了歌曲《小青蛙找家》后,笔者问学生能不能把这首歌填上新的歌词来唱一唱呢?学生都特别的高兴,纷纷举手争着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有的说:“几只小花猫呀,要呀要回家,跑跑,喵喵,跑跑跑,喵喵喵,小花猫回到了家(喵)。”还有的说:“几只小花狗呀,要呀要回家,跑跑,汪汪,跑跑跑,汪汪汪,小花狗回到了家(汪)。”一时间教室热闹非凡,有的学生曲调虽然把握的不是非常准确,可歌词却编的朗朗上口。学生创作歌词的兴趣远远超过教他去学习一首新歌。为了鼓励学生创新的热情,还可以把他们在班上自己创作的歌词写下来贴在校板报上,让其他班上的学生都来目睹他们的作品,共同分享创作带给他们的欢乐。这种创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勇气和创作的信心。
如何让快乐重返音乐课堂呢?针对以上问题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的点滴经验。
首先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从何来?可以说无“乐”则无“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无论兴趣、情趣、意趣、以“有趣”为前提,必然“乐”在其中;无论快乐、欢乐、娱乐、必然“趣”含其中。有“乐”才有“趣”,有了“乐”才能产生“趣”,有了“趣”便会去找“法”。必然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愉快的、充满趣味性的教学过程,学生受到合乎规律的轻松愉快的影响,学习兴趣倍增,这样才可以达到学习效果的自我创造,这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有益的。教学过程的愉悦性会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探讨音乐的奥秘,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 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 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本文由收集整理,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比如在学生学习歌曲《大风车》时,教材中以小人图形谱代替×与×并表示×与×的时值比例。课件中一个小人行动时读“走”代表×,两个小人行动时读“跑跑”代表×,然后我指导学生依次把图形谱读准确后让学生按节奏作跑走动作。最后让他们发现人的双脚除了“跑”和“走”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动作来行走。例如:蹦跳和跑跳步等,于是很自然地创造×-和×.×的节奏。通过
这种训练,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更深刻了,创造思维也同时得到了培养。
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 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 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等。其次,通过海关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机械快摆表秒针跳动声用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为巩固已学的概念,我把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让学生按一定节拍的规律朗诵出来。
又如,在教五线谱唱名时,为了使教学更形象、更有味,我请了几位高矮不同的学生分别充当音符的do、 re、mi、sol和la, 并告诉他们各自的家住在几线几间上。接着提问:“谁最高?”下面回答:扮演“la”的 学生最高。于是,我指出:由于la住的最高,所以这个唱名也最高。这种教学形象、直观,加之听觉与视觉的统一,学生不但加深了对“音高”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音乐理论的兴趣。为进一步掌握已学的唱名,我在演奏音符的同时,要求扮演音符的学生将听到的音高按先后顺序迅速排好,并在线谱上找到各自的“家”,同时唱出唱名,唱准音高。我还让学生们将学过的节奏和唱名进行组合,让他们自行创作出许多不同节奏型和乐句。这样,不但使学生们活跃了思维,训练了大脑,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要鼓励孩子求异思维,精心创设民主愉悦的音乐课堂气氛。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知道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常处于主导的地位,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被动接受技能训练的机器。这样就限制了孩子求异思维的发展,音乐学习过程要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音乐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而我们的音乐教育长期形成了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技术教育使音乐教学既枯燥乏味又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可借助一些游戏活动来贯穿渗透音乐知识,例如:传递音的游戏是训练分声部和合唱的基础,节奏声势练习可培养孩子良好的韵律感,根据音乐即兴创编的游戏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只有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才能诱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创设的和谐氛围中迫切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内容,激发想象,从而进行音乐再创造。
二、营造轻松氛围,引导自由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爱因斯坦曾描述过想象的重要性:“想象力比人类任何知识都重要”。当然,科学家的假设,艺术家的创作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因此,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应尽量给学生有一个充满自由的空间,使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来进行自由地想象。当学生能根据音乐有选择地进行再造想象的时候,音乐老师所起的应该是引导的作用。如在学唱歌曲《小红帽》中,学生虽然早已熟悉这首歌,但目的是通过歌曲的内容展开,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想像、去创作,把他们对歌曲中感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完整地表现出来。于是,笔者请同学们上台来讲一讲歌曲描绘的故事,他们都讲得绘声绘色,有的甚至还模仿不同角色的语言、声音来表现故事中的每个角色的特点。同时,他们议论起歌曲中几个角色的好坏,有的说大灰狼太狡猾了,有的说小红帽太天真了上了大灰狼的当,有的还说猎人终于把大灰狼打死了。孩子们讲得起劲,演得更精彩。他们的创作开始了,有的扮演狼,有的扮演外婆,有的扮演小红帽,有的扮演猎人,还有的为这首歌伴唱。他们各显身手,表现得淋漓尽致,不难看出他们多想表现自我的创作才能!在这样宽松的氛围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自由地想象。
三、精心设计过程,改进教学方法
应摒弃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及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唱歌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探索、创新、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和领路人。课堂教学活动要变单向传授、被动低效接受为多维互动、主动高效学习。义务教育小学段的音乐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上课方式,如聆听、唱歌、游戏、编创等。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其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能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能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并要勇于探索、实践,针对音乐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体感运动法、节奏(旋律)问答法、曲式结构体验法、符号表达法、二度创作法、即兴演奏法、指挥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用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以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积极探求,形成主动性。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动口表达,动手操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结合生活经验,发展创作空间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表演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音乐 学习兴趣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时期,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正被引入课堂,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当属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在新兴的多媒体课堂中,如何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改善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内容广泛且有待挖掘的课题。学生的学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相互提高的统一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对小学生而言,适宜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以及学习中的热情、兴趣、态度、情感、意志、倾向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及学生人格的完善等都十分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该把多媒体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有道,育人有方。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国家教育部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特有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形成学生学习音乐“持久的情感态度”。的确,相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电子琴或一台录音机的教学办法,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它利用声、光、影等多种要素,使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教师既可以直接在多媒体中播放、演示各种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地编排整个课堂。我们知道,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有着定向作用,它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欣赏《小青蛙》音乐时,我采用了教多媒体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由于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的采用,课堂变得新奇、有趣、活泼;通过多媒体互动,还可以更直接实现人机之间、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较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些都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热情、耐心,使他们变得乐学、想学、勤学,而不是厌学、惰学,这使得小学音乐课堂紧凑而不生硬,流畅而不松散,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促进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化深为浅,攻克难点
音乐课以其特有的载体和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视觉、听觉等因素在激发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综合驾驭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媒体,从而能够较好地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的理想、信念尚未成熟,他们对学习的选择性,多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特别是由具体形象事物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根据心理学的有关资料,小学生注意力一般维持在二十分钟内,上课时,他们不能长时间地专心听教师讲课,经常集中较短一段时间后,精力就开始分散,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事难免发生,但他们又容易为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如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它涉及到乐曲欣赏、器乐欣赏等内容,在乐共欣赏中,又包括了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吹打乐、丝竹乐、民乐重秦和民族管弦乐等五种。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纱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对于以具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样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多手段、多形式的教学,教师可以灵活地将语言讲解、电脑演示、实际操作、影音播放等综合起来,根据小学生情绪的变化,科学搭配,合理运用,化深为浅,攻克难点、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三、情境引导,激发创造力、想像力
一个毫无创造意识的人,即使知识再多也不可能有所发明和创新,所以,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而音乐教学中就有不少培养创造意识的机会。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小白船》音乐以后,是这样说出自己感受的: “我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思绪很集中, 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象在月光的映照下,在月亮上嬉戏、玩耍,沉浸在醉人的月色当中,显得格外迷人……”
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煤体的恰当运用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深化,培养情操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这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界的一种共识。通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文化艺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音乐与人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在唱歌和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等,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浅显的、直观的,抽象的说教难以让他们理解和接受,言语的表达难以触动到他们的心灵,而多媒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可以化教条为形象,能把音乐艺术之美上升到人性之美,把课堂之美扩展到社会之美,从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去认识、辨别生活中、社会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当他们对某些事物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情感。比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播放国歌,同时展示国旗在世界各地高高飘扬、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登上领奖台热泪盈眶地望着国旗冉冉升起、天安门前万众瞩目庄严的升旗仪式等情景,然后再学唱歌曲。教学效果表明,这不仅是一堂音乐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多媒体教学被激发出来,深深地表现到他们的作品中。可见,在多媒体音乐教学中,适当扩展教学内容,课堂深化,精心组织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有时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将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愉悦的兴趣,展现了优美、生动的声像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对音乐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素质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必将成为未来音乐教育及其他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5。9.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
2、《中国音乐教育》
毕业论文 [摘要] 对于学习、从事和爱好音乐的人来说,乐感是及其重要的1种心理能力,本文以音乐要素中的音高、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音色为例,介绍了乐感与音乐要素之间较全面的关系,指出在音乐活动中,乐感除包括音乐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还包括理解音乐与表达音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1定是先天的,通过训练和培养是可以提高的。文中除介绍了国内外1些优秀的钢琴教材和乐曲外,还提出了培养乐感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乐感 音乐要素 理解 培养 方法
Abstract: Regarding the study, is engaged in with the hobby music person said that, the musical sense is and its the important one kind of psychological ability, this article take music essential factor in pitch, the rhythm, and the sound, dynamics, the speed, the timbre as an example, introduced between the musical sense and music essential factor the comprehensive relations, pointed out in music activity, the musical sense eliminates includes music the sensitivity and the feeling ability, but also includes the understanding music and the expression music ability, but this kind of ability not necessarily is congenital, is may enhance through the training and the raise. In the article besides introduc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ome outstanding pianos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music, but also proposed the raise musical sense effective action and the method.
Keywords: Happy sense, Key element of the music, Understanding
Cultivation, Method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教育,音乐教育需要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重要的环节。音乐是经过强弱、快慢、升降、混合等艺术加工过的声音,是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声器、音响器材等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文学通过语言文字,美术通过色彩线条,音乐就是运用优美、悦耳的声音,传达人类的各种情感。优美的音乐不会随时间而消失,有着永恒的生命,美妙的音乐能引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小学古诗配乐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由于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认真聆听古诗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天空中翱翔。通过音乐形象,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阅历和见闻,以及教师在课前给予他们的提示,通过上网、看书所获取的一切资料慢慢展开想象。
二、用头脑想,在“议”中创新
问题是创新之源。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学生,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思维。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到“备问题”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由教师提出一些有利于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激活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议论、积极想象、积极创新,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教学《悯农》一课时,先由学生自由学习这首歌曲,待学会歌曲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想象,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在“议”中创新的教学目的。
三、用表情唱歌,在“唱”中创新
每个孩子的歌声都是天籁之音,“唱”这一教学手段一直以来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在正确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之后,引导他们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然而,表情歌唱是音乐教学最突出的人文本质,那么,歌唱教学的人文本质在哪里呢?就在于唱出山、唱出水、唱出景、唱出情、唱出神,就是让歌唱者进入角色,以情感来歌唱,所谓的“歌以咏志”指的就是这个。同时,伴以极具表现力的、极具个性的体态语言和表情语言,唱出人的一种精神,唱出风景的一种美丽,唱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兴旺。
四、创设情境,在“演”中创新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诗歌情境,可以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发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古诗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众所周知,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手舞足蹈用动作表现,动作是他们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有效途径。正因为这样,我们教师就更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并且用他们自己的思想表现出古诗词音乐、歌曲和创新音乐的时间、空间。
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中创新
我们主张不论在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还是在演唱、演奏、音乐律动的过程中,都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运用学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赋予音乐以个人情感的审美个性和生命力。
“创”其实很简单,让学生自己选取他们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先自己把歌曲谱出来,经过同学们的商议和老师给予的一些意见,选出其中较好的几首,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取乐器,还要自选打击乐器伴奏,然后以自由的形式把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通过自己的打击乐器配乐,进行“自创”表演。当前的学校教学倡导学科综合,“吟唱古诗词”融合了语文和音乐两门学科。作为语文课和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在配乐朗诵和歌唱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并逐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作品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有时还借助直观的视觉来辅助听觉感知,刺激人们的大脑,产生思维联想和想象,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而,我在组织教学时尽量地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直观地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欣赏教学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二、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的基础。”
方法:为主题音乐设计符合乐句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节奏教学模式,用乐器和声势模仿节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打口哨”等,产生对音乐的共鸣。
假设:欣赏《船工号子》,学生在每小节的后面击掌,喊出“嗨 哟”,突出劳动号子紧密有力的节奏、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又很快领悟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以这样的方式切入演唱主题旋律,体会音乐作品内涵。
目标与效果:这是一首民族音乐,节奏简单,表现了长鼓节奏模式,和音乐配合相当和谐,符合音乐情绪和主题风格,学生边听边和着节奏击拍,进入音乐的情绪之中。主题音乐是乐曲的核心,我们要达到熟记并掌握。
(目标)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
(效果)学生更能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方法)熟悉主题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哼唱主题。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题材及音乐风格上。
三、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
目标:音乐要素情绪、旋律、速度、音色。
方法:聆听、动作反应。边听边律动,在律动中体会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参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内容:器乐作品,舞蹈作品。
效果:用肢体语言理解表现音乐,学习效果会好。
它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兴反映,根据音乐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音色的明暗等通过动作来体验这一过程。这一类的作品大多为器乐和舞蹈作品。
四、乐器演奏:乐器演奏是学生理解音乐的一种方式
打击乐器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乐器。教师要进行适当加入,使课堂活跃,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之中。
方法:乐器参与,利用母音哼唱音乐主题。
目标:学生试着在原来的主题音调基础上加快速度,用乐器演奏出来,感受旋律变化。
效果:对作品的理解共鸣。
五、增强想象,提高联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