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09 05:17: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也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已经很难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而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有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经验。

一、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是集管理学、经济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及的方面比较宽泛,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一点,但是又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导致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没有正确的定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正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主要分为传统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各专业学生主修的专业课程要有区别,突出重点课程,比如说传统管理方面的学生要以管理学为重点课程,而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学生要以市场营销和管理学为重点课程。

二、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重点课程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专业理论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使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符合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时刻关注毕业生发展动态和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改变教材内容老化和滞后的现象。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要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总结任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进而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三、加强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

随着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毕业生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传统的专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学校在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时,要注重以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该专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进行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突出专业技能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及灵活性。同时,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学校要相应地更新教学软件,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求。通过专业技能课程,可以加强

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毕业生自身的优势,达到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

四、加强校内模拟实训,拓宽校外实训基地

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加强该专业的实践内容,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训环节,安排相应的配套练习,通过校内实习,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此外,在专业技能培养时,不仅要利用校内资源进行教学,还需要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增强校企合作的范围。通过校外实训,能够让学生与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学习企业先进的工商管理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

五、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后,给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邀请高层次的企业管理人员对职教教师进行有目的、系统的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同时,学校可以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切身体验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

总而言之,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一定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不

断丰富和更新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平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教师也要改变教学观念,注重知识的积累,促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和更高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正堂.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课程群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2]李霞.中等职业学校弹性学习制度的构建要突显自身特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06).

[3]黄克孝.论职教课程改革的“多元整合”策略思想[J].职教通讯,2001(02).

[4]张胤.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观及课程实施方式在新时代的转变[J].职教通讯,2001(03).

[5]杨少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彭茂清.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2

为深入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扩大省内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12月下旬,省教育厅以“加强沟通、扩大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宗旨,组织开展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名校长校校行”学习观摩活动。

各市教育局分管职成教工作的局长、职成科科长、50所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等80余人,考察了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等10所省内知名中等职业学校。本次活动主要参观了这10所学校的校容校貌,学习了近年来学校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考察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等。10所学校分别介绍了扩大招生、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毕业生就业、强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各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成果,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受到代表们的好评。

学习观摩过程中,局长、校长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收获很大,十分必要,增进了兄弟学校间的友谊,加深了相互了解,学习了许多好经验,干劲更足了,信心更强了,信念也更加坚定了,纷纷表示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把好的经验带回去,结合实际推动本地、本校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各位局长、校长还就整合职教资源、规范招生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校合作、做好贫困生资助等工作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2008年12月25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名校长校校行”活动总结交流会,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副厅长卢力群分别作了讲话。杨希文厅长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有关处室要及时总结,把这个活动深入开展下去。他强调指出:“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投入不断增加,扩大内需的投资力度也继续加大,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这些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有利。”他要求各地、各职业学校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重点把握好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和提高质量等几个核心问题,努力开创全省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卢力群副厅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省职业教育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发展不平衡、基础能力薄弱、职教资源分散、招生秩序亟待规范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等一些实际问题,他要求各地、各职业学校要紧紧抓住国家产业优化升级、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金融危机的反作用等发展机遇,以产业为依托,合理设置专业;以就业为中心,推动校企合作;以培养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实训能力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增强职业学校发展后劲:以强化教学功能为目标,着力办好校办企业。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名校长校校行”学习观摩活动在我省尚属首次,得到了各地、各职业学校的普遍欢迎,是促进省内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学习交流的有效途径,对于充分发挥骨干中等职业学校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城乡职业学校间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3

一、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概况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应对经济复苏带来的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日本产业界向当时负责教育政策咨询工作的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增设高等教育机构的要求。[4]根据该项提议,新设的教育机构“以战前旧制工业专科学校为模板”,以中级技术人员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5]高等职业学校于1962年正式开办,法律依据为《学校教育法》第十章“高等专门学校”(1947年3月31日法律第26号制定,1961年6月17日法律第144号修订),办学条件则依据文部省颁布的《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1961年8月30日文部省令第23号)。高等职业学校的制度概况见表1-1.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制通常为5年,通过对初中毕业生实施一贯制(不需要参加高考)的职业发展教育,为制造业等企业培养中坚技术人员。[6]学科当初仅限于“工业”领域,以做到从制度上区别于门类多样的短期大学。而从课程设置来看,教学内容分一般教育和专业教育(工学、技术类),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主(原则上不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是高职与四年制大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其中,专业科目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增多,到了高年级甚至达到与大学工学院系相当的水平。从课时量来看,其5年期间的总课时量,远远超过普通高中与短期大学的总和,甚至稍多于大学工科学院专业课的总课时。[7]除此之外,重视试验、实习、毕业研究等实践教育,也是其课程设置的重要特征之一。专业、实用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据日本文部省各年度的《学校基本调查报告书》显示,到1965年,日本共开设高职学校54所(其中国立43所),而当时全国共有大学317所(其中国立大学73所),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制度的建立为日本战后高等教育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短期大学(1964年)以及专科学校(1975年)制度的相继确立,日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66年的16.1%迅速增长至1976年的38.6%,增加了2.4倍。与四年制大学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由于在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因此其毕业生从一开始便受到产业界的普遍欢迎。高等职业学校制度也凭借其明确的人才培养特色,一直在日本战后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二、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据2011年版《文部科学统计要览》统计,日本全国共有高等职业学校58所,其中国立51所,地方公立4所,私立3所。如表2-1所示,在校学生总数为59,542人(其中本科55,827人,专科3,629人,其他86人),教师人数4,373人(不包括行政人员2,555人),本科招生10,936人,毕业生10,126人(其中就业5,219人,升学4,661人,其他246人),女生比例约为15%.

日本的高等教育形式多样,主要有四年制普通大学、两年制短期大学、专科院校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的四、五年级。在众多的教育机构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十分有限。从2010年度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来看,大学为778所,学生2,887,414人;短期大学为395所,学生155,273人;专科院校为2,904所,学生564,640人。与此相比,高等职业学校四、五年级在学人数为21,774人,仅占所有接受高等教育总人数的0.6%.

但是,在办学规模上与普通大学相比,平均每所高等职业学校的在学人数为1,026人,不及普通大学平均3,711人的30%.其次,从师生比的角度来看,高职每位教师的指导人数为13.62人,相比大学的16.56人低了20%.较小的规模使日本高等职业学校得以发挥办学自主、学制灵活的优势;而较低的师生比,则使其教育的个性化和指导的精细化成为可能。“小而精”,可谓日本高等职业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在日本社会人口减少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高达79.5%)的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凭借其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8]

三、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除了前文提到的5年一贯、实施注重实践的专业教育之外,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还具有学制灵活、立足地方以及就业率高等办学特色。

(一)灵活的学制。

高等职业学校的入学条件为初中毕业生,但普通高中毕业后也可插班编入高职四年级。同样,高职三年级学生可参加普通大学(四年制)或短期大学(两年制)的入学考试,也可在毕业后经过考试转学升入大学本科(一般为长冈、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或国立大学工科学院)三年级。1991年以后,高职毕业生可获得“准学士”称号,升入同年在各校开设的“专科”继续学习。专科毕业后可获得与四年制大学相同的“学士”称号,拥有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资格。具体可见图3-1.初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后,在读期间能够选择考上本科院校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若顺利完成5年课程则可获得“准学士”学位,可选择升入本校专科或“专升本”继续完成大学本科学业;专科毕业后还可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

实际上,高等职业学校(本科)毕业后,不少学生选择升学或插班继续学习。论文格式日本文部科学省各年度《学校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991年以后,升入高职专科以及四年制国立大学(三年级插班)的毕业生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例如,据2011年版《文部科学统计要览》统计,2008年的10,160人毕业生中,共有中4,306人选择升学,占毕业生总数的42.38%.其中,升入专科的有1,605人,升入大学的有2,701人。

升入专科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选择了就业。但随着在读人数的不断增加,考入研究生院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也有一定增加,2001年以后这一比例一直维持在30%以上,具体见图3-2.这一事实说明,高等职业学校的灵活学制为毕业生提供了继续深造最终获得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机会。

同时,从另一个侧面来看,高职院校能够发挥其“小而精”的特点,及时根据产业界及社会需求不断进行制度改革的能力。[10]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职院校在原先以工科为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商船(1967年)、电子信息(1975年)等学科院校,1991年以后更将学科领域进一步开放,还在原先5年学制的基础上增设了2年制的专科。在全球职业教育趋向高等化的背景下,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凭借其自由连接中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灵活学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交叉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二)鲜明的地方特色。

目前日本全国58所高等职业学校中,有51所隶属于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高等职业学校机构。加上少数公立和私立院校,几乎所有县级(相当于我国省级)行政单位都设有一所或多所高职院校。相比其他专科院校或四年制私立大学,高职的全国分布较为均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也是日本高等职业学校的重要特征之一。

首先,从招生考试办法来看,所有国立高职院校采取同时、使用同一套试卷进行全国统考。由于各院校考场均设在本校,该项措施大大缓解了地方学生大量涌向个别大城市的现象。加上部分地方公立高职还将报考资格限定为本地(省级行政单位)居住者,通过上述制度设计,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向大城市的过度集中,从而保证了地方院校的生源数量。另外,在各地公立学校举行中考的当天,高职院校通常会召集已录用者到校集合,该项措施使得这些学生不能参加普通高中的入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证生源质量的效果。

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一贯重视与地方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工作。在“制造立国”的口号倡导下,高职院校依照“一县一校”的规划原则,从诞生之时起就肩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任务。[12]近年,伴随着教育社会化以及学习终身化的热潮,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面向社区、社会开放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地区之间的距离。同时,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不仅通过外聘地方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专门在校内设置“地区联合技术研究中心”,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研究。[13]另外,为了应对人口减少带来的理科渐受冷落现象,各地高职院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初中学生交流活动,力图从根本上确保工科学习人口的数量。

最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去向调查也显示,历年都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在本地企业工作。据2002~2007年的统计结果表明,留在学校所在地工作的比例大多超过30%,而另一项针对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则显示这一比例高达近40%.[14]需要特别留意的是,该比例是在高职毕业生深受包括大量上市公司在内的用人市场热捧的条件下取得的,来之不易。这个数据说明了高职在为本地尤其是中小企业输出人才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论\文\网 LunWenData\Com]

综上所述,日本高等职业学校无论在招生制度上,还是在教育过程和毕业导向上都十分重视与学校所在地域的联系与沟通。较为均衡的全国分布状况,使得高职学校成为地方教育、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同时也为各地学生提供了较为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由此可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高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办学特点之一,同时也最终成为高职在众多高等教育机构中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高就业率。

据2008年12月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对不同规模企业关于高职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企业对高职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反映了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评价较高。相比四年制大学毕业生,高职在从事第一线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均表现出色。[15]

对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高度评价,不仅来自利益相关的用人单位,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由第三方实施的学校评估结果,也对高职的教育目的、教育成果以及学生服务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针对高职毕业生本身的问卷调查也显示,高职教育虽然存在着英语能力偏差的弱点,但是毕业生对高职教育整体的满意度高达90%.[16]

1967年3月,第一批毕业生走向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全部在大公司找到工作。往后,无论高职扩充还是经济形式变化如何,超过36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近100%,同时维持超过10多倍的就业职位求供比率。[17]毕业生在求职市场深受热捧,反映了产业界对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评价。

日本的高等职业学校对初中毕业生采取5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由于入学后没有高考压力,高职在校学生似乎拥有更多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而寄宿制度的采用以及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每年一度的全国高职院校的机器人、程序设计等比赛,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才能的重要舞台。加上灵活的学制,更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多样、自由的选择空间。以上因素都是高职毕业生之所以深受各界欢迎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与展望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始于1962年,到2012年刚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路程。在这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日本社会经历了战后重建和经济高速增长、泡沫经济破灭以及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不断显现的经济全球化等考验。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五年一贯制教育、注重实践实习、灵活的学制、立足地方等特色,都在发展过程中得以保持和发扬。在日本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制度中,高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动手能力较强、具有创造开拓能力的技术人员,成为支撑日本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当初,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的中层骨干技术人员,但是随着产业技术的急速发展,不少拥有良好技术和工作热忱的优秀毕业生逐渐成为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从技术开发到现场操作,毕业生的出色表现也大大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教育价值。无论日本经济盛衰何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一直深受热捧,如实地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其教育质量的高度评价。

篇4

二、招生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为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也可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大专以上毕业生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不受年龄和学历限制。

三、招生和录取办法

1、积极做好招生政策宣传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简章经市、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备案后,方可对外宣传。各中学要在初三学生填报中考志愿前,集中召开一次家长会,专题宣传、解释中职招生政策,并为中职学校进校宣传做好配合工作。

2、推进招生办法改革。实行注册入学制,允许中等职业学校跨区域招生;放开招生时间的限制,实行一年多次招生,一次备案;允许普通高中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历教育学习,学制一年或一年半;允许普通高中各年级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学习。

3、实行招生目标管理。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初中在完成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后,要确保其余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市教育局将把城市(城镇)初中95%的毕业生、农村初中85%的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作为评价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初中完成20*年高中阶段招生目标的基本依据,纳入到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初中年度工作考核和评先评优中。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初中完成职业学校招生计划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并通报督导评估结果。

4、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对只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考生,按考生填报的第一志愿,由市、县(市)教育局直接录取;对报考普通高中同时兼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按学生中考成绩和报考志愿,在普通高中录取完成后,由市、县(市)教育局录取;对未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但确有就读中职学校愿望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以学校自主招生为主,由招生学校在市教育局统一办理注册手续。

5、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要统筹协调。各县(市)区教育局在普通高中招生工作中,要按照普职比例大体为5.5:4.5的要求,严格执行“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规定,一律不得超计划招生。对已被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普通高中不得再录取。否则,不予提取档案,不予建立学籍。

6、新增专业实行审批制度。认真执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范专业名称。各中等职业学校新增设专业需报市教育局高职成教科审批、备案。要加强市场调查,根据本校基础条件和专业优势,开发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对不符合我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年招生人数不足15人的专业(艺术类除外)予以停办;对重复设置、就业困难的专业不再审批新增;对完不成招生计划,且差距较大的学校将削减下一学年度的招生计划。

7、规范招生宣传。对外省市学校来我市进行招生及其宣传的,须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严禁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又没有在我省投放招生计划的外地学校在本市招生,各初中学校不得为其宣传和组织生源。

8、建立奖励机制。市教育局设立专项资金,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专项奖励金,对完成招生任务的初中学校给予奖励。各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我市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做大做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质优量足的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既是丹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教育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招生工作,将其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各初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成立职业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指派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2、大力宣传,正确指导。各县(市)区和各初中要及时向学生和社会公布各类学校招生计划和招生信息,加大职业教育法规和招生政策宣传,指导学生准确分析升学和就业前景,正确填报中考志愿,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就业观、成才观。市教育局将于五月中旬集中开展20*“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活动方案另发),通过《致全市初中毕业生一封信》、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举办中职学校招生咨询会、优质职业学校展示、政策访谈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做好招生宣传和学生择业指导,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良好环境。

3、面向农村,扩大招生。各地要把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扩招的主要对象,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作为扩大招生的重点对象,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做好扶困助学工作,使更多的家庭贫困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各学校在向学生发送录取通知书时,要发放《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申请表》。大力开展城市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可采取分阶段办学的模式,学生前1至2年在县(市)和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基础课、理论课,其余时间可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技能、实习并就业,实现优势互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城市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搭建工作平台,为校际间合作提供有效服务。

4、严肃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要充分尊重考生对职业学校招生的知情权,有关人员不得为谋取私利而故意误导学生报考。对于招生工作中出现的无序竞争、地方保护、买卖生源、恶性竞争、虚假广告等违规招生行为,要予以纠正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为维护初中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未经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和组织,任何中等职业学校不得擅自进入初中进行招生宣传。

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05-04

一、把握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相协调、相融合,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德育体系。着力开发社会资源,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规范教育,努力培养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奋发进取、诚信友善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二)坚持把体系建设作为战略目标

随着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愈加鲜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强调,“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我们要转变观念,更多地从体系的角度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努力的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面向市场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面向未来培养能够接受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职业教育、终身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要更加注重内外对接、前后衔接、左右协调,即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前期教育与后续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内容的协调。更多地从体系的要求出发,突破陈规旧俗、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特别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衔接发展,实现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作,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要求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直接面向市场办学、接受市场检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把提高质量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对接程度,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着力提升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能力,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切实加强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改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开展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教育,加快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在较高就业率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提高就业满意度,让毕业生体面劳动、尊严生活。

(四)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大事,要逐步改革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形成体制机制创新局面,推动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的全面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隔阂,全面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人才互聘、资源共享,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行“校中厂、厂中校”、校企集团化办学。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制度”。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不同生源对象,采取不同的招生考试录取办法,拓宽生源渠道,面向人人办学。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办学目标,改革和完善机构设置、人事管理、专业设置、教学评价、学生管理、实习管理、教师评聘等制度,加快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五)坚持把教育现代化作为目标引领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到2015年,建成100所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自身的类型、层次,瞄准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加强文化、制度、设施等方面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普及度、公平度、质量度、开放度、保障度、统筹度、贡献度、满意度。特别是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比较中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着力引进国际课程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学习与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现江苏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策略

(一)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融合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区域对接、融合有利于提高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区域就业创业,有利于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职业学校有关负责人要对区域内产业发展、主要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洞若观火、了然于胸,要与现有合作企业、潜在合作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密切联系、定期互动。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调研,建立学校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机制,创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模式。要推动区域50%以上的百强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创建一批校企合作的示范组合与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工作的一切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全面实施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文化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全面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社会素养、职业素养。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实行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相结合、全面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特别是要做好就业创业学生、升学学生的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前两年必须全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应试教育之不足,以考定教、以考定学,最后一年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实行分类培养,保障所有学生都有就业创业、升学的机会,加快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生源基础。

(三)更加注重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率先探索突破。要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建立政、校、企共同参与的学校董事会、理事会,研究决策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决定专业发展重要工作。要完善职业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加强职业学校三项规范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要克服学校行政化倾向,建立围绕学生、围绕教学、服务企业的职业学校管理模式。要加快建立职业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考核学校办学质量。2014年,我省将在一半以上的省辖市试点职业学校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探索建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将在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实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以就业质量考核评价学校办学质量。

(四)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才有现代化的教育。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师生密切联系的促进机制,促进教师主动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关爱学生。要全面加强德育、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引导各类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协作培养。要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的力度,开通引聘担任专职教师的渠道。建立兼职教师学校选聘、财政补贴制度,扩大兼职教师规模,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素质。深化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选择优秀企业安排教师进行三个月或半年以上的实践,提高实践锻炼的效果。要完善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多年来,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就是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各学校要严格做好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工作,优秀率严格控制在30%左右,进一步规范教师职称申报工作。2014年,省教育厅将研究颁发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明确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内容、运行机制、保障要求,推动建立名师引领、团队合作、阶梯进步的职业学校教师成长机制。

(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研究

2013年,江苏省首次开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2014年,教育部也将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善于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找到真实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改变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要改进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推动“行动”研究、“实证”研究,组织教育教学实验,开展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总结,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做好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要推动建立鼓励创新、尊重研究、积极推广的教育教学研究机制,激发创造一批优秀成果,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思想引领、理论支撑和模式示范。

三、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举措

(一)着力稳定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

调整教育结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都要求职业教育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江苏省初中毕业生进一步减少,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难度还比较大,各地要及早谋划、尽早部署、尽力完成,继续把应届初中毕业生作为职业教育主要生源,深入动员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要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范围,做好退役士兵、进城务工人员的招生工作;加大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办好内地中职班、新疆中职班和青海中职班。

(二)着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请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江苏省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继续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办法,扩大对口单独招生规模,提高本科招生比例。总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二批试点项目经验,遴选组织第三批试点项目,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

组织开展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调研视导,总结交流实验区创建经验,督导实验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率先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创新发展实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四)着力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在职业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视导。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公民教育、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五)着力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深入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做好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推进技能教学研究,评选第三批省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做好第三届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工作,评选江苏省职教名师工作室。制订全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方案,继续推进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试点工作。

(六)着力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

总结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验成果,开展第二批项目建设省级检查验收,指导第三批学校实施项目建设。组织首批32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经验交流,启动第二批40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工作。组织首批63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视导,遴选创建50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七)着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开展第二轮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扩大数据采集,运用科学方法,深入分析我省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提出专业结构优化方案。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建设100个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20个五年制高职品牌、特色专业。

(八)着力完善各项大赛制度

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推动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面总结和分析技能大赛的特点,强化反馈和指导日常技能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指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

(九)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组织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验收入库,启动第二批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推动教学资源在全省的普遍共享与使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试点。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力争覆盖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升级应用,指导职业学校做好数据核对入库工作。

(十)着力做好职业教育宣传工作

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机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动员教育媒体、社会媒体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及时总结报道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经验,积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加快凝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正能量。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YIN Wei-min

篇6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要看学生的就业长景和就业的稳定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严重缺乏,高级技术工人更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职业教育教学切实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如何使从职业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能尽快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提高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学生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生(应届、往届、有的尚未初中毕业),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为了有学上,才不得不选择上职业学校。因为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度很差,把他们挡在了普通高中的大门之外。到职业学校学习,新的学校,新的环境,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如果这里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制度没有让其感兴趣的地方,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一如上初中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不仅会使其头痛,听不进去,刚刚有的一点自信心也会很快被风吹走,所以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

二、教学及教师存在的现象

目前职业学校基础课课堂教学还未彻底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束缚,教学特点、教学形式不够突出,还带着浓厚的普通学校的教学特色,教师对教学改革思想认识上尚不到位,职业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缩手缩脚有所顾忌。

三、对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的产物是众人智慧的结晶,他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有很好的效果。国家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上明确指出,为了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使职业教育更好的与市场充分接轨,不再对教学大纲的执行做过硬的规定。所以基础课老师要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点集体备课研发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大胆改革,不拘形式。如:汽修专业,从让学生看会汽车使用说明书出发,安排英语教学;园林专业从让学生爱不释手的园林景观设计,令人陶醉的园林植物、花卉的配置选择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等;测量专业从学生测量、放线、招投标标书的要求去改革,合理安排数学课教学等,都是很好的基础课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改理念,都要大胆坚持改革。从教育理念的更新到教学大纲、教学课程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通过集体备课都会出现许多新的探讨、新的尝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础课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加强思想教育,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稳定职业思想,对就业的稳定性有帮助。

素质教育要贯穿在整个基础课教学始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认识必须到位,观念必须转变,敢于打破传统,对着不同的专业班要进行不同的备课,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同时要重视考试、考核制度的改革,重平时,重实用,重综合素质的考评。

2.加强听课制度,互相学习与制约

听课是对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的监控,通过听课,加强教师自我反思,对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有好处。如实地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与教师交流反馈,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教师及时整改。这对基础课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和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听课,大家都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律性也加强了。

3.注重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及时修改教案。

职业学校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既要一往无前大胆的往前走,又要及时定期、不定期的坐下来好好总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信息的反馈对我们教师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课堂,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效果必不可少 ;同时对于师生感情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大有好处的。对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学生每年学校要进行走访、座谈、总结经验,修正偏差,使教学与市场需求更好接轨。

篇7

一、职业中学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学生就业期望较高

能否实现就业目标,除了个人能力、机会以外,还取决于一个人的就业期望是否合理。大部分学生普遍倾向于稳定的事业单位、国企、党政机关公务员,认为这样会比较踏实,而且工作也比较轻松、体面。少部分表示能够进乡镇企业或者私营企业也很不错。几乎所有的职中学校毕业生都有着比较理想的就业期望,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有较好的构想,但是从实际就业的情况来看,结果与期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少有人能够进入到他们所期望的单位中去。受许多条件的限制,他们只能承受着就业期望与现实的较大落差。

(二)学生的就业态度欠积极,自主创业意识薄弱

学生虽然心里也会着急寻求工作机会,但是由于依赖心理较强,往往缺乏实际行动,从而坐等学校的推荐。由学校直接推荐就业对于学生来说既有保证又可以大大减少自己的付出。很多同学解释到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信,就算去参加招聘会或者主动到用人单位寻找机会,失败的可能性都很大,但是如果是学校推荐到单位的话,只要在工作过程中不出现重大问题,那工作还是相对于比较稳定的。如果学生完全抱着这样的就业心态,很容易丧失主动进取的精神,进而导致失业率的增高。

(三)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定位

大多数学生选择现在所学专业主要还是因为喜欢此专业和容易就业两方面的原因,有些是为了服从父母的安排,只有极少数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面对就业时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没有良好的就业定位对他们来说在工作的选择与接纳中,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一方面可能跟学校没有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职中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完全把就业与否交给了学校,没有认真思考就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第一份工作的好与坏会跟其今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关系,这需要学校以及学生自己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同时还要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二、如何开展职业中学学生就业工作

职中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及就业后的进一步发展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密不可分。良好的、有效的就业指导是能够切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特点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须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学校整个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

(一)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专门队伍

学校应专门建立从事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队伍,不仅要有本校的专职教师全面负责就业指导工作,还可从校外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主管等具有一定资历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讲座、与师生交流等,注重提升学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和整体素质,避免因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而制约职中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专职教师应该对就业指导做好全面部署。宏观上,要拓宽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积极与社会各界沟通,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长期的联系,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并组织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各类招聘会,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内进行宣讲,全方位为学生开辟就业渠道;微观上,要根据本校学生特点设计具体的就业指导课程、成立就业咨询机构等。需要注意的是,就业指导的专门人员不能只疲于应付各用人单位,还应该不断思考和研究,全面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

(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目的是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职业、就业的内容,提高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帮助其了解现行的就业制度、政策和就业形势,引导其正确认识和理解职业,全面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增强其自信心并激发创造欲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需要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深入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能力等,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注意收集并整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成功、失败的案例,分析其中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案例向学生介绍职业规划的具体方法。

对于即将面临就业的学生,要进行就业准备的指导,就业准备包括物质准备、技能准备和心理准备。就业指导人员要注意收集历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研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课堂上,与学生分享经验、总结教训,并就具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面试时的着装、自我介绍的方式、简历的设计等等,以期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三)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事先设计好的集体的就业指导课程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因而对于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咨询机构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尽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已进行系统性的教育,但许多学生依然需要接受进一步的具体的指导。就业咨询机构既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需要分别进行指导,又可以以分组咨询的形式对有不同类别需要的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就业咨询机构,学生可以获得较高效的、针对性强的建议,使就业指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就业率,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追求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是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因而不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潮流中忽略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基本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既要肯定并继续发扬自己的优势,又要清晰认识到不足,积极地探索、研究,寻求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就业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以人为本。追求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是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因而不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潮流中忽略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基本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既要肯定并继续发扬自己的优势,又要清晰认识到不足,积极地探索、研究,寻求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就业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篇8

作者简介:庄西真(1967-),男,山东莒南人,江苏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34-04

职业学校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其主要的活动就是教学,所谓提高职业学校质量,其关键也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指导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则是一个由职业学校教师组织和发展职业学校学生自主性认识活动的特殊的复杂过程,其过程不仅表现在对知识的掌握,更表现在技能的学习。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想比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层次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一般有三个层次:

(一)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

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是指学生从进入职业学校到毕业离开学校的整个过程;这也是学生从一个初级中学学生成为一个技术工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智能不断增长、身体不断健壮、技能不断提升、思想不断发展、价值观逐渐形成。因此,分析这一个过程要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见表1)

按照现有的入学制度,初中生毕业进入职业学校的年龄在15岁左右,从初中生变成职业学校学生,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在学习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这些不适应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

第一类是上课不适应。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比较单一,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教师的讲解一般也都很细腻,学生在学习方面对老师的依赖也很强。进入职业学校以后,学习内容的深度加大,所学科目增多(某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学35门课),老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详细、面面俱到,学生表现出不适应。另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业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这必将影响他们对更深入、更复杂的知识的掌握。

第二类是生活不适应。在初中时,学生一般住家里,生活由自己的家人照料,职业学校学生一般住校,住在集体宿舍,生活要求自己料理;在初中时,同学大都是附近村庄上(或社区)的同伴,大家都比较熟悉,容易相处,而到了职业学校后,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彼此比较陌生,可能难相处。同时职业学校一般坐落在城镇,学生生活受社会风气影响熏染,对是非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

这些不适应在短时期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这种影响可以表示在图1中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时间关系曲线上。图中原点表示入学时的状态;过后曲线呈下降段,表示由于不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对学习环境的逐渐适应和学生自身勤奋程度的不同,曲线出现不同的发展:a表示克服不适应后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升,进步较快;a1表示个别学生天性聪明,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取得突出的成绩;b表示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虽然有进步但不显著;c表示由于不适应学校生活,加上学生学习不努力,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曾经有过大幅度下降,但毕业时尚能达到毕业生的基本要求;d表示有的学生毕业时不能达到学校对毕业生的要求,未能毕业;d1表示极个别的学生因不能完成学业而中途退学。

图1 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关系图

为此,职业学校应该要求一年级的任课教师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生活上指导和帮助学生走出“不适应”的阴影,顺利渡过合格“不适应期”。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学校开设一门“专业概论”课,向学生讲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为什么学习)、学习内容(即学习什么)、学习方法(即怎么样学习),使学生在一经进入学校很快就能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很快就具备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

职业学校一、二年级是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比较紧张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要接受文化课(语、数、外、体育、社会交往、政治思想教育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技能训练,并形成对广泛的文化和各种社会知识的需要;而且,许多教育和教学方式都会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这个时期的课程中。但是,一年级时期又是新入学学生最容易松懈的阶段,因为文化课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和初中时学的差不多,再加上职业学校又没有升学的任务,所以,这个阶段教师及时正确指导和引导,使学生保持一个好的心理状态是必要的。一、二年级也是学生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阶段,又是应用、巩固所学基础和职业技能,发展学生职业岗位意识,使学生对各自的职业有浓厚兴趣,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朦胧意向的阶段。

按照有关规定,三年级是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期,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即将毕业,并且对未来职业逐渐形成明确目标的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会有较大变化。同时这一阶段也必然出现一系列与毕业后、就业、前途有关联的新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有可能对学生今后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在第一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中职生必然经历三个阶梯:(1)学生基本上依赖教师指导进行学习(指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安排上的指导);(2)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学习(指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以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但还难以独立地选择学习材料、制定学习计划);(3)在教师指导下基本独立地学习(指在学习方向、学习内容上以及在拓展新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指导)。

(二)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

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是指从一门课程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它从属于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要经历三种认知水平,它相应的教学方式和对教师的要求如图2所示。很显然,从低一级水平到高一级水平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研究每一门课什么时候和怎样从低一级水平不失时机地发展到高一级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这一门课教学过程的重要转折点。教师自觉地掌握和应用这个转折点,使学生自然地形成认识上的飞跃,就能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

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是指从一门课程某一章开始到结束,它从属于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并受其认识水平发展阶段的约束。第三层次教学过程对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因为:(1)在每一个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讲概念、讲原理、讲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时候学生大体都要经历上述“三个认识水平”的小循环;众多的往复循环,就有可能螺旋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每一章内容往往和前后章节相衔接、有联系(即使模块课程,也是取相关内容中联系更加密切的部分构成),他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共性;学生在学过几次以后,掌握了这些在思维和认识上的共性,就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独立地进行学习的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是中职生在学习动力驱动下,通过教师所组织信息的传授和所布置作业的练习,将知识技能学到手,在通过重复的过度学习以及实际应用,加以巩固和掌握的过程。因而可以这样认为,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由“动机形成”、“信息组织”、“作业练习”、“巩固重复”、“迁移综合”五个阶段组成;还可以将每个阶段都用三个方面――“促进作用”、“认识过程”、“获得效果”加以叙述,而且这五个阶段各自的三个方面都是互有联系的(见图3)。

下面分别就这五个阶段进行讨论。

(一)动机形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1)起促进作用的是“感受”――使学生感受到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激发学习动力;(2)它的认识过程是“分辨”――使学生分辨出所学内容的重要意义,使动力有一定强度;(3)所获得的效果是“目标”――使学生领悟可能得到的学习效果,以便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使动力具有持续性。

形成学习动机对于第一层次的学习过程来说,是要开设好专业概论课或职业介绍课,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所学专业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的要求、内容等。它能有效地使学生形成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对于第二层次的学习过程来说,重要的是要讲好每一门课的“绪论”(第一课),通过绪论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预见到学好后会有的效果,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牢固的学习目标。

(二)信息组织阶段

在这个阶段:(1)起促进作用的是“联系”――要将“拟教”内容和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已知掌握未知;(2)对其认识要通过“表达”――要将拟教信息用直观形象、文字、图形、实物加以表达,比如假设、原理、公式、图表、仪器、设备等,他们有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中介,有的干脆也是学生认识的对象;(3)所获得的效果是“模型”――要用数学的、物理的或逻辑的模型对所组织的信息进行特征描述,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本质的认识。

组织信息,对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来说,指教学决策人在教学计划中优化地设置课程,处理好课程和各实践环节之间的横竖向联系,以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而对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来说,则指任课教师要组织好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横竖向联系,处理好与前面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及按相关课程自身程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同步安排的关系。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遵循具体――抽象――具体;整体――局部――整体;一般――特殊――一般;基本――细节――基本;综述――分述――综述……等法则为佳。

(三)练习作业阶段

在这个阶段:(1)起促进作用的是“参与”――指教师设置习题、思考题、试验,乃至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所学内容的互动过程之中,使学生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2)它的认识过程是“经历”――指学生经历练习过程,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以便达成“已知”;(3)所获得的效果是“成果”――指学生经历作业练习后,领悟到获得知识技能的初步成果,感受到有了初步成果的喜悦,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练习作业,对于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来说,是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如教学实验、操作实习、产品设计等。而在第二、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则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所安排的习题、思考题、阅读课外书、试验、社会调查、讨论和交流……学生应该把它们都看成初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的环节。

(四)巩固重复阶段

在这个阶段:(1)起促进作用的是“熟练”――指教师向学生提出对所学知识技能必须达到“熟练”的要求,只有做到“熟练”,才能巩固学习成果;(2)它的认识过程是不断地“强化”――指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动作技能的程序要求多次反复学习和练习,经历一个有意识的过度强化学习过程,才能在认识和记忆上留下深刻痕迹;(3)所获得的效果是“常规”――指在认识和记忆上留下深刻痕迹后,在行为上养成的常规习惯,她是知识技能已经掌握的重要标志。

重复巩固,对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来说,是在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的课内外学习时间的比例,讨论课、自习课的安排等,它们应该达到使学生能够重复巩固所学内容的标准,通过对职业学校的实际调查,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反映在第二、三层次教学过程中,则是要明确哪些内容必须反复练习,以及应达到熟练的程度和反复练习的方式;此外,还要认真推敲课内讲授和课外练习,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之间的关系。

(五)综合迁移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1)起促进作用的是“迁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很多知识在学生走出校门后就没有用了或者没有机会用),而是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将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工作岗位上、解决新的问题、完成新的任务,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迁移”;(2)它的认识过程是“综合”――在新的场合分析解决新的问题时,要将以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到一个新参考系中加以检验。如果成功,就有更为巩固的收获;如果失败,需要对以往学习的情况加以修正;(3)所获得的效果是“总结评价”――迁移应用以后,教师学生都应该对以往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加以“总结评价”,肯定成绩,纠正不足;对遇到的新问题又必然产生下一轮学习的强烈动力,进入下一个教学过程。

综合迁移阶段反映在第一层次教学过程中是生产实习、实际操作和产品设计等;反映在第二层次教学过程中则是指一门课程的综合项目、综合作业。显然,综合项目、综合作业、生产实习、实际操作反映了不同水平的教学过程,后一个教学过程的难度和水平要比前一个教学过程高。不论那一类综合,这个综合迁移阶段总是既是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

不管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实际的观察,职业学校教学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始有终、不断循环向前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这个过程的规律,比较好地完成这个过程,是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充分而又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美)Charlotte Danielson.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法)居伊・帕尔马德.教学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美)Margaret E.Gredler.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篇9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主要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直接培养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学校,这既是职业学校的特色,也是职业学校的立足之本。除此之外,职业学校还要承担大批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承担大量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关键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却很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004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包括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共有11 712所,招生526.2万人,专任教师63.27万人,按师生比1∶15计算,需要87.06万教师,目前尚缺20多万教师。而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教师至少缺额60万人[1]。

1.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是文化课教师比例过高,专业教师比例过低。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由表1可以看出,中专和职高2类学校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过高,其中中专为56.76%,职高为61.20%;而教育经验较为丰富的中年教师比例过低,中专为26.96%,职高只有20.67%。教师队伍年轻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好事,但中老年教师所占比例过低,势必影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因为年轻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实践经验,只懂一些书本知识,年轻教师数量越大,技能教学问题就越突出。三是职称结构失调。由表2可以看出,中专、职高高级职称比例过小,分别为17.92% 和9.93%,初级职称比例过高,分别为31.56% 和49.81%,这反映了职业学校普遍缺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1.3“双师型”师资短缺

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指教学经验丰富和实践技能强的教师。从目前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短缺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二是师资培养与企业配合不够密切。目前,学校师资主要来源于新毕业的大学生,从行业、企业调入或兼职的极少,而且这些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不符合“双师型”的要求。

1.4教师队伍不稳定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大都有一技之长。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利益的驱动,他们有的下海经商办企业,有的被企业高薪聘用,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据2001~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统计,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为68.86万人,比2001 年减少8.64 万人[3]。另外,在被调查的教师中,37.79%的教师表示愿意调离教育工作岗位,26.14%的教师认为教育工作岗位待遇差,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职称晋升难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削减了职教队伍的稳定性[4]。

2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2.1加强教师岗前培训

有关资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66.6%的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3]。这些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一是对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从事职教的师资进行培训。这些毕业生,受过师范教育,教学基本功扎实,既有职业教育教学所需的专业理论,也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缺乏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没有掌握现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因此,要将他们送到对口的企业进行半年左右的生产实践,让他们了解企业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从而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对企事业单位来的、从事职教的师资进行培训。企事业单位来的师资一般是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有较强的专业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基本功。因此,这部分教师在正式讲课前必须进行半年左右的教育实习,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使他们熟悉教学规律,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精通教学法,实现由工程型人才向教师角色的转换。三是对普通高校毕业的、从事职教的师资进行培训。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专业理论比较扎实,但缺乏实践,不懂教育规律,没有师范教育所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培训要参照以上2种方式,既要安排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又要进行教育实习,二者缺一不可。

2.2加强教师在岗培训

教师在岗培训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学历达标,二是短期培训。首先在学历达标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目前,我国还有20 多万教师没有取得合格的学历。取得学历的途径比较多,如函授学习、脱产学习及自学考试等。学校要根据教师本人的意愿和教学岗位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在时间和资金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其次进行短期培训。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为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对在岗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其适应能力。

2.3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学校密切与企业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有效形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这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对于创新和完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5]。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好处有4点:一是有利于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有利于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不断改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及专业设置。

2.4大力加强职教基地培训工作

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工作任务,至此,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建设工作[6]。此后,确定了5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6个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24个省(区、市)相应建立了110个省级基地,这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支撑平台[7]。十一五期间,为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文《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央财政决定安排5亿资金,专门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内容有3个方面:一是到2010年培训15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二是开发80个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完善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提高职教师资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三是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推动教师队伍的制度创新[6]。

安徽科技学院作为安徽省唯一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多年来一直承担着职业学校各方面师资的培训任务。如2003年4月,举办安徽省首届职成干部培训班,参训人员99人;2003年6月、2007年10月,分别举办安徽省首届、第二届职业高中英语教师基本功竞赛,参训人员181人;2003年11月,举办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首届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48人;2005年10月,举办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师培训班,参训人员50人;2007年7~10月,分别举办了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园林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参训人员133人,每个专业为期2个月。每次培训都精心组织,受到学员一致好评。

3参考文献

[1] 吴薇,张景书.中职教育的师资问题及解决途径[J].职业时空,2006(22):8-9.

[2] 周燕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55.

[3] 谢勇旗.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5(18):45-46.

[4] 刘淑娟,孙学芳.职业教育急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3):25.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J].云南教育,2006(11):25-26.

篇10

选择到国外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对于留学生未来就业前景十分可观。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对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上升,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正好与社会需求接轨,更加容易就业。专家表示,随着奥运会、世博会的脚步临近,技能类的专业留学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如翻译、护理、汽车修理、空调技师、西餐师、设计等。服务与技能性的留学人才未来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就业前景很可观。

选择到国外职业教育机构就读能够成为留学生获得移民资格的有利“跳板”。经过国外职业教育培训后符合实用技能型人才要求的学生未来工作概率大,更加容易获得移民资格。专家说,如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根据澳大利亚的最新移民政策,学生毕业后需要找到相关工作才有机会申请移民。所以,准备出国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需慎重。此外,对当地而言职业教育属于紧缺专业,所以颇受有移民意愿学生的欢迎。

国外职业教育:对于“三校生”是新选择

国外职业教育对于高考落榜生、中专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最适宜。业内人士说,由于留学国外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而且各个国家职业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语言成绩较之其他类别学校申请要求不高。另外,国外职业学校对学生录取标准宽松。

据相关专家介绍,对于高中、中专以及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选择国外职业学校就读是出国留学的新选择。由于,国外职业学校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尤其对申请者的语言要求不高,如加拿大职业学校施行“双录取”制度,一方面学生有能力通过雅思6.5分考试方可录取,另一方面没有语言成绩也可以被录取,学生将获得预录取通知书。学生可以在申请学校或是学校指定的语言培训机构学习达到所申请专业的语言成绩。

此外,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录取标准是:只要申请人拥有中国政府所承认的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证书即可,如中专毕业证书、职高毕业证书。

国外职业教育:入学门槛低成为有利优势

由于国外一些企业的重要岗位对实用技能人才需求很大,职业学校成为社会岗位需求与学生就业要求对接的有利桥梁。同时,对于学生最有利的优势在于国外职业教育入学门槛低,便于学生踏入国外职业教育的大门,掌握一技之长在未来拥有更大的发展以及上升空间。

篇11

作者简介: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盛子强(1969-),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项目“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编号:VTNE0089),主持人:孟庆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04-06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致各会员国《关于教师地位的倡议书》中第一次以国际跨政府间的名义确认教师是一种崇高的专业,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工作者”,并就改进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此后,上个世纪 80 年代,美国最早兴起教师标准本位运动,继美国之后,欧洲各国也先后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亚洲部分国家如日本、菲律宾、泰国、越南等近年也纷纷着手制定不同形式的专业标准[1],开展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改革。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标准,国外一些国家或组织也建立了相关的标准,但许多称为能力标准。如2001年美国颁发的《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NBPTS)》、2009年欧盟颁发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2010年澳大利亚颁发的《职业教育教师核心能力模块》等。

我国1993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9年颁发的《职业分类大典》,把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肯定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2001年国家对全国各级各类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此后,伴随着教师专业理论在我国的传播,教师职业作为专业性职业从理念走向实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2年8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育部2012年出台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3年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制定的教师标准应多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标准,形成一个体系。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专业教师标准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一)教师专业标准

社会学认为社会职业可分为两类:一般性职业和专业,专业也称专业性职业,也就是说社会职业分为一般性职业和专业性职业。典型的专业性职业,如医生和律师,具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不断培训。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是社会学意义的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是指教师的职业标准,之所以称为教师专业标准是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专业化的职业。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1.教师专业标准适应所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包括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种评价性职业标准,适合所有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任教师。从标准本身来说,主要是针对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当然对文化课教师也是适用的,但在应用时与专业课教师还应有一定的区别。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还包括外聘兼职教师,《标准》虽不适合外聘兼职教师,但中等职业学校在外聘教师选聘和管理等方面可以作为参照。

2.教师专业标准体现导向或引领作用。由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许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因此,《标准》并不是按照现有合格教师标准要求制定的,而是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制定的,有些要求可能高于现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旨在通过《标准》引领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比“双师型”教师更全面、系统。“双师型”教师目前成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代名词,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地区甚至建立了“双师型”教师标准,如重庆市、江西省、安徽省等。但由于“双师型”教师内涵不确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对它建立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专业标准一方面要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与国际接轨,更加全面系统地对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职业素养进行了全面规范。

4.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在职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什么是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没有科学定论,教师专业标准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合格教师的最低要求。由于该标准是首次试行,它不仅适合于各种类型专任教师,而且适合于各个层级的教师,也就是说所有的专任教师都需要遵循。

(三)教师专业标准框架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三方面构成。

1.基本理念。基本理念是教师专业素质要素的核心,是认识和实施《标准》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导向、引领和定位的作用,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会形成与之匹配的师德观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会科学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标准》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树立四大理念,即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四项理念突出强调了师德的首要性、学生的主体性、能力的重要性、终身学习的时代性,也可归纳为德、育、能、学四个字[2]。

2.基本内容。是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教师专业行为提出的基本规范。由3个维度、15个领域和60项具体要求构成。三个维度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与师德由四个领域组成: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由四个领域组成: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教学能力由七个领域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3.实施要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培养培训单位、职业学校、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实施要求,旨在引导该标准在实践中能够有效落实。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一)教师资格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从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来看,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类[3],教师资格标准属于执业资格。1995年1月17日原国家人事部印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指出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阳光下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我国2001年对各级各类教师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至今已有近15年的历史,然而由于《教师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只有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没有专业方面的要求,致使现实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准入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量缺乏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人员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不具有“双师型”素质的要求,不仅难以有效胜任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加大了后期培训工作。

(二)教师资格标准的特点

1.教师资格标准是一个准入标准。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否严格和规范,直接影响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影响培养培训工作。为此,许多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师制定了专门的准入标准。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看,教师资格标准属于执业资格,是一种准入资格,教师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这一职业。

2.教师资格标准与考试相结合。教师资格标准作为准入标准,由于许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非常完善,为了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进入职业学校,一些国家就把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到教师资格标准中,作为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准入要求。我国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进入职业学校的渠道不畅,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仍然是来自高等院校,因此,必须建立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不断提高教师资格标准。如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中提出: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所需专业工作经历、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或助理以上非教师所需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3.教师资格标准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在职教师的合格标准,制定教师资格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只有按照合格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准入标准,教师入职后经过三、五年教学实践和培训才能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当然,合格教师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培训中获得的,因此不可能在资格标准中体现。同时,资格标准中的有些要求可能与教师专业标准是一致的,但其程度应是有差异的,资格标准是初步的,应比合格标准低。

4.教师资格标准要平衡好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关系。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多,需要设置准入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为各级各类人员进入教师队伍设置了一个门槛,门槛的高低、门槛的内容直接决定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水平的人能进入教师队伍。教师资格标准制定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哪些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二是哪些人员能够参加资格考试。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师资格标准,使愿意进入教师队伍和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人员能够进入教师队伍。

(三)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框架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既要体现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要体现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此,考试标准既要考虑入职后教师上岗能力的要求,也要体现教师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受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导,同时体现对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应由职业道德与素质、职业教育知识与应用、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学知识与能力四部分构成。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较多、且经常变化,应按专业大类构建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如何进行专业分类是建立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重点和难点。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把专业分为18个大类,应在18个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细分后的专业大类把共性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考试内容,考试采取“知识+技能测试”的方式。技能测试,对于社会需求大的大类专业采取实际操作,对于社会需求小的大类专业采取笔试测试。技能考试可以采取先前认证的办法,凡是取得与考试资格相对应的专业的高级工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可以免考。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

(一)专业教师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三项教育功能: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职业能力、促进人的持续发展,其中培养专业职业能力是最本质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的要求,虽然该标准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许多内容是符合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为此还需要建立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标准与教师专业标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它们都属于社会标准,是对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专业标准是一个上位的概念,它指导其他教师标准的构建,专业教师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第三,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中的“专业”内涵不同,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如前所述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专业,是指职业,而专业教师标准中的“专业”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专业,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授学生的专业;第四,教师专业标准只有一个,而专业教师标准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构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多个,可以按具体的专业来制定,也可以按专业大类制定。

(二)专业教师标准特点

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类教师,制定专业教师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体现自身的要求和特色。

1.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只提出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没有体现专业教师所需的专业要求,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一线教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来体现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特点。“双师型”教师既形象易记,又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代名词,为了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许多人试图建立“双师型”教师标准,因此制定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这样制定出的专业教师标准才符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实际。

2.体现专业性的特点。专业教师标准顾名思义要体现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国家制定教师标准旨在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标准要体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针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差,国家提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因此,体现专业性特点不仅要体现教师从教专业的特点,而且要体现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特点。企业实践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宏观上掌握行业企业的基本要求和人才规格需求和具体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前者主要是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后者主要是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师掌握岗位操作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体现可操作性的特点。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专业教师标准是依据教师专业标准、按照专业教师的要求制定的一个标准,是一个下位概念,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较,是一个操作性更强的概念。每个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越强,才能有效指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专业教师标准更要体现可操作性。

(三)专业教师标准框架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和实施要求三个方面,为了各类教师标准成为一个体系,专业教师标准在主体结构上也应包括这三个方面。其中,基本理念要体现专业的理念,如制造类专业要体现“精益求精”的理念,商贸类专业应体现“诚实守信”的理念。在基本内容框架上,教师专业标准也包括三个维度,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也就是说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职业理念和师德、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更加具体、详实,另一方面要体现专业特点,其框架应为专业理念和师德、育人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四个方面,具体包括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四个维度。

专业教师标准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每个专业建立一个专业教师标准,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庞大,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共涉及321个专业,而且在实践中职业学校还设置了一些目录外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多且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不可能按照具体的专业设置,只能按专业大类来设置,因此科学划分专业分类标准是搞好专业教师标准的基础和前提。专业教师标准可以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18个大类进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标准来构建。

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一)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工作,30多年来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师资,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重要来源。制定本科毕业生标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培养相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学科教育需要的时间少,因为师范院校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已掌握了大量的学科知识,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是从零开始,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这些环节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形式也比普通师范教育要多,培养主体更加多样,为了达到统一的培养质量,需要制定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关于教师毕业生标准国际上也有这样的做法。如新西兰教师毕业标准、澳大利亚教师毕业标准等。

(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特点

1.毕业生标准是一类专业教师的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其专业设置是按照职业岗位(工种)来设置的,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面较宽,有的是按学科设置的,有的是按大类专业设置的。我国目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设置的专业是采用新颁布的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目录,其中有11个是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目录,在新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保留下来的,其他的专业是借用适合普通高校的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不是一一对应,本科院校专业大多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多个专业,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本科的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两个专业对应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等。

2.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为了有效对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取得“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必须要求取得“双证书”,因此专业教师毕业生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体现技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的“三性”特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技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性”的办学特色。技术性主要体现培养的人才是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师范性体现教师职业属性,职业性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必须体现“三性”融合的要求。

4.体现本科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按照《教师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本科学历。毕业生标准必须体现本科生的基本素质,如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等。

5.毕业生标准既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要对接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尤其是要充分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的要求,只有依据这两个标准,才能使教师入职后尽快成为合格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因此,毕业标准应与资格考试标准相对接。

(三)专业教师毕业标准框架

专业教师毕业标准也由三部分构成,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基本内容从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方面构建。

1.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的维度。与专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一样,专业教师毕业标准包括四个维度。(1)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职业道德包括师德和毕业从教专业所对应职业的职业道德,体现职教本科师范生的职业规范和基本素养。因此,要突出“双师”素质的要求。(2)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狭义)不含课程教学知识,能力是学生指导、职业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能力。(3)专业知识与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和“双师型”教师素质和企业实践能力。(4)专业教学能力,即把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或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

2.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的领域。(1)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包括职业理念、职业规范和基本素质。职业理念包括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正确评价教育现象以及专业理念三部分内容。职业规范:包括作为教师的职业规范,如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如工科的国颁的或行业的技术标准等。基本素质,即本科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如外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等。(2)职业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职业教育基础知识、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三部分内容。职业教育基础包括职业教育内涵与本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职业教育特点、职教培养目标、中职与高职的区别与联系、职业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学生指导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发展、认知特点、心理辅导以及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班级管理包括班级管理理论与有效管理、课外活动等。(3)专业知识与能力。要能够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结构,可以按技术领域、工种、工作流程、核心能力等构建。(4)专业教学能力。包括课程教学知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部分内容。课程教学知识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评价知识;课程开发,应明确具体的方法,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别描述,如工科专业课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一定体现专业特色。 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备学生、备教材(内容)、备学材(工具、设备、材料),设计出教学方案;教学实施,教学情境创设,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指导实践教学,开展企业实践等。教学评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明确具体的教学评价方法。

五、四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本文提到的教师标准包括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毕业标准,四个标准共同构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体系。四个标准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从教师职业演进来看:首先进行专门化的教师培养,当然有些是没有经过专门化培养的;其次,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才有资格进入教师队伍;教师取得教师资格入职后,经过三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经过教学实践或培训逐渐成为合格教师,即完全能够胜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最高层级的是教师专业标准。

从标准的层次来看:最高级别的是教师专业标准,它是制定其他教师标准的依据;其次是专业教师标准,虽然说专业教师标准是针对专业教师制定的标准,专业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的一类,两个标准都是对合格教师的要求,但专业教师标准相对于教师专业标准仍是下位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入职标准或准入标准,教师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课教师,还要依据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从教师职业演进来看,应该与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相一致,由于考试内容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毕业生标准应高于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来看,也不能是考什么学什么,而应高于考试标准来培养人才。四种教师标准的层级顺序是: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从标准的实施来看,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只能是国家和地方的标准,不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准;而专业教师标准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既可以作为国家或地方的标准,也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作为国家或地方标准,必须以大类来构建,而专业教师标准若是以每个专业来建立,只能作为学校的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