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6 19:15: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

篇1

一、农信社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以来,农信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但随着农信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农信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1员工学法积极性不高。农信社员工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了,法律知识学的好不好不重要;农信社领导在对待抓普法教育这方面也存在模糊认识,对普法教育工作支持不够,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抓不抓问题不大,只要能完成业务指标就行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提高员工学法积极性,当然更谈不上普法取得显著成效了。

1.2农信社普法教育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信社新业务不断推出,员工得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业务的学习中,把员工集中在一起上普法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内容、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员工的喜好,这势必挫伤员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目前,农信社普法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普法未能真正进入基层社,在上级检查这项工作时,往往是走形式,工作中彼于应付。

1.3农信社普法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农信社没有建立起法律法规定期学习制度,领导没有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不能及时跟踪学习新近出台的一系列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以也谈不上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更谈不上用于指导和防范业务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4员工结构不合理,影响法制观念更新速度。目前联社员工基本上是两大结构群体:新入行青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员工,即一部分是学生出身和转业军人构成的青工队伍,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强,且每个人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千差万别;另一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招工社的老职工,他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历史变革,这部分人接受的普法教育基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理论,虽然后期也经历了多次教育普法教育和实践锻炼,有相当多的人员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也出现了部分精英人才,但就员工队伍整体结构而言,新鲜血液补充太慢,员工年龄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尤其在基层联社,人员老化、合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普法教育速度,影响了联社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1.5普法教育忙于应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联社的业务范围、产品种类、客户构成、服务手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各种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不断出台,但由于缺乏超前性、相互关联性、前后衔接性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预见性,在普法教育中表现为不顺畅、不自然,难与国家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风险防控总处在亡羊补牢状态。

1.6自卑心理产生对普法教育的抵触情绪。

联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改革的步伐较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对慢一些,从单位形象到员工各方面待遇都不如国有商业银行,致使部分员工在攀比中产生了自卑感,特别是习惯了“吃大锅饭”的那部分员工,经常对从事的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对普法教育新理念产生抵触,他们是联社进行普法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

二、推进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普法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信社员工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农信社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农信社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加强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2.1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机构职能作用。一要善于“借力”。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善于借台唱戏,借兵打仗,借箭发令,积极主动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与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协调普法与效能、综治等共同督查、督办;积极引导全员关注支持普法教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普法教育,努力探索普法运作机制。二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普法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把普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精神文明活动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信社普法广泛开展。

2.2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一要建立刚性机制。目前,普法依法治理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只规定应该怎么做,而对没有做到如何处罚没有规定,从而导致法制教育忽紧忽松。二要建立规范的指导体系。要尽快制定农信社具体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意见、依法治社指导性意见,在全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合法,易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三要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人员根据实际,制订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量化标准,纳入绩效考评,每年组织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各信用社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2.3明确普法教育的对象。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农信社的高管人员、联社所有科室人员、基层网点负责人及基层员工等所有从业人员。各社应该设置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社普法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在每个社设置普法宣传员,负责本社员工的普法宣传任务。

篇2

1农信社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以来,农信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但随着农信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农信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1员工学法积极性不高。农信社员工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了,法律知识学的好不好不重要;农信社领导在对待抓普法教育这方面也存在模糊认识,对普法教育工作支持不够,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抓不抓问题不大,只要能完成业务指标就行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提高员工学法积极性,当然更谈不上普法取得显著成效了。

1.2农信社普法教育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信社新业务不断推出,员工得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业务的学习中,把员工集中在一起上普法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内容、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员工的喜好,这势必挫伤员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目前,农信社普法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普法未能真正进入基层社,在上级检查这项工作时,往往是走形式,工作中彼于应付。

1.3农信社普法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农信社没有建立起法律法规定期学习制度,领导没有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不能及时跟踪学习新近出台的一系列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以也谈不上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更谈不上用于指导和防范业务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4员工结构不合理,影响法制观念更新速度。目前联社员工基本上是两大结构群体:新入行青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员工,即一部分是学生出身和转业军人构成的青工队伍,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强,且每个人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千差万别;另一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招工社的老职工,他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历史变革,这部分人接受的普法教育基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理论,虽然后期也经历了多次教育普法教育和实践锻炼,有相当多的人员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也出现了部分精英人才,但就员工队伍整体结构而言,新鲜血液补充太慢,员工年龄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尤其在基层联社,人员老化、合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普法教育速度,影响了联社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1.5普法教育忙于应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联社的业务范围、产品种类、客户构成、服务手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各种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不断出台,但由于缺乏超前性、相互关联性、前后衔接性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预见性,在普法教育中表现为不顺畅、不自然,难与国家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风险防控总处在亡羊补牢状态。

1.6自卑心理产生对普法教育的抵触情绪。

联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改革的步伐较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对慢一些,从单位形象到员工各方面待遇都不如国有商业银行,致使部分员工在攀比中产生了自卑感,特别是习惯了“吃大锅饭”的那部分员工,经常对从事的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对普法教育新理念产生抵触,他们是联社进行普法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

2推进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普法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信社员工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农信社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农信社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加强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2.1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机构职能作用。一要善于“借力”。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善于借台唱戏,借兵打仗,借箭发令,积极主动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与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协调普法与效能、综治等共同督查、督办;积极引导全员关注支持普法教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普法教育,努力探索普法运作机制。二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普法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把普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精神文明活动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信社普法广泛开展。

2.2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一要建立刚性机制。目前,普法依法治理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只规定应该怎么做,而对没有做到如何处罚没有规定,从而导致法制教育忽紧忽松。二要建立规范的指导体系。要尽快制定农信社具体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意见、依法治社指导性意见,在全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合法,易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三要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人员根据实际,制订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量化标准,纳入绩效考评,每年组织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各信用社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2.3明确普法教育的对象。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农信社的高管人员、联社所有科室人员、基层网点负责人及基层员工等所有从业人员。各社应该设置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社普法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在每个社设置普法宣传员,负责本社员工的普法宣传任务。

篇3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农信社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思想的重大举措。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提高农信社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面落实惠农富民政策和加快农信社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一)贯彻指导思想。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具体到我们农村信用社就是要以提高经营效益为目的,按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经营管理提升水平、职工群众得到进步”这个总要求;以农信社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为工作重点;围绕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三个着力点”,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突出惠农、富民、兴业、强社、增盈、提效 “六大主题”,群策群力,务实创新,努力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更好更快发展。

(二)把握活动原则。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着重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始终围绕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党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营发展规律,更加符合科学管理规律。二是突出实践特色。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应对农村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结合起来,与推动各级农村信用社发展、推动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结合起来,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使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政策措施更加有力、发展成效更加显著。三是贯彻群众路线。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吸收职工参与,接受职工评议,把相信职工、依靠职工、教育职工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四是正面教育为主。着眼于保护和调动农信社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重在自我教育,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明确努力方向,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统一农信社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思想、激发科学发展动力、凝聚干部职工智慧的过程。

(三)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实践活动总体要解决以下五个实际问题:一是解放思想要有新突破,切实解决有部署无检查、督促整改不及时、跟踪问效不到位等实际问题;二是科学发展要有新举措,进一步理清加快各级农信社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完善科学发展的工作规划,制定科学发展的工作措施,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围绕资金组织、信贷管理、不良压降、财务管理、支农服务、案件控防、正风守纪、班子建设、企业文化等工作重点,找准位置,明确任务,提出措施,查摆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廉洁自律要有新成效,要切实解决部分农信社存在的一味讲究实惠,讲究面子,讲究排场,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实际问题;四是领导能力要有新提高,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提高各级农信社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科学发展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协调利益关系、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强化规范经营、完善科学管理的能力;五是转变作风要有新变化,要促进各级农信社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特别是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各级农信社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勤政廉政意识,以党风带政风促社风,凝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四)抓住关键环节。学习实践活动要为经营和管理营造良好环境,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要正确处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扩规模、促增长、争效益等工作的关系,既不要脱离中心经营工作搞学习实践活动,也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忽视学习实践活动,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以各项工作的成效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真正做到学习实践活动和当前各项工作的开展两不误、两促进。

篇4

资金严重短缺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14.8%,但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足6%。邮政储蓄只吸储不贷款,每年约有2000多亿元的资金被抽离农村流向城市。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销大量分支机构后,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被寄予厚望,希望农信社能承担起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担。但由于农信社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偏离了合作金融的方向,使其服务“三农”的效果大打折扣。

_、当前我国农信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制有名无实

合作金融的本质是社员个人为了获得便利的、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以货币资本入股的方式,自愿联合起来,实行民主管理、互助互利的金融行为和金融组织。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农信社过分看重业绩的增长,以追求盈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合作原则。监管机构、政府部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也没把农信社视为合作金融组织,表现为:监管部门将农信社视为商业银行,各项监管指标均参照商业银行标准实施,《商业银行法》是监管农信社的主要法律依据之一;主管部门将农信社视为盈利目标很强的金融机构,每年都要对其下达经营指标;而在资金需求者的心目中,农信社就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只是名称不同罢了。这说明,我国众多的农信社不具备合作金融的“自愿、互助、互利、民主和低盈利性”的基本特征,其“合作制”是有名无实,我国农村的合作金融严重不足。

(二)所有者不到位,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

目前的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三会制度”流于形式。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社员准入的门槛过低、特别是﹁些因受突击入股活动影响而参股的社员,对信用社的监督缺乏动力和条件,致使大部分信用社仍然被经营者所控制。

农信社的民主管理缺乏实质性内容,社员民主管理没有保证,入股社员真正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参与管理能力较低。同时由于农信社社员只就微小的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社员对信用社的关切程度和入社动机都很成问题。在社员贷款额普遍超过出资额的情况下,个别社员甚至可能因为极其自私的理由,做出有害于信用社长远发展的决定。

产权主体虚置,导致法人治理中权力义务责任的严重失衡,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侵害信用社利益的行为,如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滥用职务、粗放经营、奢华消费等等。经营目标、薪酬待遇等完全是经理层自己决定,短期行为在所难免,使得最有效的所有者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造成内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贷款审批、运作制度不严、随意性大,财会制度不严密,财务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洞,财务质量不高,不良贷款比例较高、亏损严重。截至2004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4720.76亿元,不良贷款率达24.38%;16221家农信社资不抵债,资不抵债面为48.1%,总额为1779亿元;抵债资产风险隐患较大,待处理资产503.95亿元,至少有一半无法收回;而呆账准备金余额仅为258.17亿元,与实际风险资产总量相比严重不足。这是目前农信社系统最大的风险。

(三)人员总体专业素质较低,机构臃肿

农信社员工队伍数量虽然庞大,但员工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总体较差,且观念保守、知识老化。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现代管理意识不强,民主管理观念不足,多年延续下来的习惯性经验作法在短期内难以彻底纠正和解决,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空间。机构网点总体数量偏多,但其中低效网点占比较大,既增加了经营成本,又放大了经营风险。在承担了“普遍服务”的同时,加剧了经营的压力。

二、关于农信社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社区金融,弥补农村合作金融的空白

应该如何弥补农村合作金融的不足?如何向欠发达地区远离城郊的农民提供低廉的金融服务?

由于农信社自身长期难以化解的诸多痼疾,要想在短期内将农信社改造成规范的、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实属不易。现在农发行的业务过于单一,机构臃肿,历史包袱重,截至2003年末,农发行不良贷款余额3903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56.55%,正面临着改革,也无法承担弥补农村合作金融不足的重任。

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本人认为,可以考虑按照规范的合作制原则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在欠发达、远离城郊的农村,发展和推广社区基金或类似的社区性金融机构,重塑一批真正意义的互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满足广大农户小额、频繁的资金需求。社区基金的原始本金可以通过货币发行的方式,由政府扶贫部门向农村无偿提供,一般控制在每个社区1万元左右。我国共有72万个行政村,欠发达地区远离城郊的行政村按50%的上限估算,也不过36万个,政府只需出资36亿元,就能在欠发达地区全部远离城镇的村建立社区基金。货币就是价值符号,货币流动与财富分配是呈正相关的,只要它流向最需要资金的生产部门,并服务于生产和建设,就能创造财富。

发展社区基金作为一种制度扶贫,其效果也会远远超出单纯的现金扶贫和小额信贷:首先,社区基金坚持农户集体、自愿参与的原则,其主导者不是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而是社区农户。社区基金通过提供资金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资金循环周转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社区基金是一笔实际存在、永久性的社区资产,而不仅仅是贷款额度,只要资金运行正常就可能使贷款本金越滚越大,长期坚持下去,可以实现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再者,在国家暂时无力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大投入的情况下,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发展社区基金,可以为农民提供一种新的保障来源和规避风险的手段,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虽然这种保障程度很低,但毕竟是“有胜于无”,边际效用很高。最后,通过社区基金管理还可以提高农民自我管理的能力,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村内外公共事务的管理,促进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

上一轮农村合作基金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90%以上的沉积贷款与行政干预有关;缺乏金融知识的农民不具备发展存贷款业务的能力。有鉴于此,在发展社区基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决杜绝行政干预,摒弃官办色彩;二是不对外吸收存款,只在内部相互融资。具体构想是:

1.农户自愿认购社区基金,基金所有权归入社村民所有。只允许在社员内部借贷,严禁外借,以保证基金的安全。

2.要明确社区基金的最大借款金额(比如2000元),社区基金借款利率一般要高于扶贫小额信贷利率,以保证基金能自我运作并逐渐增加本金。

3.社区基金的借款户要始终保持在基金总户数的一半以下,以发挥未借款户的监督作用,增加借款户的还款压力。

4.社区基金原则上不以盈利为目的,每年所收利息在支付基金运作费用后60%以上必须纳入本金,其余部分可以用于风险损失的准备、照顾特困户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社区基金的闲散资金可用于国债投资或向金融机构存款。

5.社区基金管理小组由入社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小组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女性和贫困户代表,管理小组需定期换届。

当然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金融组织,社区基金要在制度建设到位的基础上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完善和推广。

(二)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契机,引导部分农信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现状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作为我国以开拓农村金融服务为方向的金融组织,自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经营管理方面薄弱

1.农村信用社规模小,力量薄弱

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农信社的起步较晚,目前的规模较小,在经营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样因为规模小,其中新产品的创新、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相对成本较高。

2.农村信用社运行效率低

农村信用社并未形成真正的商场利率,低效、无效融资较多,储蓄—投资的转化过程不畅。

3.经营状况差

农信社普遍存在着严重亏损、较大的不良贷款、资不抵债等问题。据有关调查表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37%,50%以上农信社存在资不抵债。

(二)人力资源和客户拓展与维护方面意识不强

1.人力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匮乏

目前基层机构存在“第一学历高的人少,进修学历众多;高级技术人员少,初中级技术人员多;年龄逐年增大的多,新鲜血液补充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大多数农信社的网点都有4人以上,各营业网点一线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偏大,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明显滞后,真正精业务、懂技术、高素质及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数。同时,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一些员工的学习热情有所下降,个人结构老化,跟不上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速度,极大地限制了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2.农信社目前缺少维系与拓展客户的管理办法

农信社宣传方式单调,力度不足,客户对农信社推出的新金融产品认知程度不高,这也成为了农信社新业务推广的一大弱势。目前农信社对新产品的宣传方式仅限于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时作推广,或者只是在营业场所放置一些宣传单页,没有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缺乏形式多样的普及的宣传形式。在拓展客户方面仍然以“坐门等客”为主。虽然行长、主任每天奔走于各客户之间,也很重视客户的拓展,但在思想上仍没有清晰的客户拓展与维护概念,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营销措施。

(三)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业务品种单一

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地域、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业务经营创新性不够,服务手段落后,信用工具落后,金融业务单一,品种较少,产品创新与客户需求有差距,无法满足不同阶层的客户需求。如结算渠道单一,未开办股票、外汇、基金等理财产品。比起其他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实力、人才资源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其创新能力、硬件配置、结算手段和科技运用等也明显处于劣势。

二、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方向探讨

以农为本、服务县域的市场定位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农信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以谋求自身发展的新方向。

(一)不断完善内控管理体制

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引进商业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内控优先”的意识,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营造有效内控的氛围,查清当前内控的薄弱环节、理顺内控流程、强化制度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实现内控制度的全流程管理,并具体落实到人。建立高效的内控管理体制,为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储备与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信用社电子化的程度都非常低,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中、高层专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兴社的经营理念,逐渐确立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注入现代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以人为本提升员工素质。建议采用正规集中的全方位培训方式来强化员工理论知识及业务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要积极引进技术水平及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队伍的根本实力,适应形势的变化。此外,除了发展农村信用社传统业务,还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新的金融服务种类,不断简化信贷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保证资金充足,造就效率高、方面全及功能多的“三农”服务体系。再来,完善经营网点设施,加快科技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营业环境,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结语

中国农村信用社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发展改革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发展改革的进程,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业强有力的一个支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阳琴,潘锦云.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篇6

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良贷款等问题日渐突出,单县农信社对如何盘活原有不良贷款、在支持农业发展中搞活信用社经营,作了有益尝试。单县农信社通过转变经营理念,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找准切入点,创新开展业务,规范信贷程序,简化工作手续,对贷款运作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农信社各项贷款快速增长,不良资产率逐年下降,取得信用社经营、农业经济发展“双赢双活”的良好局面。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强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经营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根据客户经营周期和现金回笼情况,积极推广实施“分还续贷”和“无缝隙”服务新模式,有效避免因贷款资金周转造成资金链断裂引发的风险。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推广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自主创业再就业贷款、钢结构抵押贷款等贷款新品种,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有效解决了农户、中小微企业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继续推进信贷管理四项改革。对信贷人员管贷能力、管贷水平和整体素质整体测算,不断提升信贷人员业务水平,提高信贷制度执行力。

二是严控风险,进一步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严把不良贷款防控。积极推行农信社班子成员、部室经理包片制,加大新增不良贷款考核和清收力度,前移管控关口,提升风险预警响应速度,全力做好不良贷款防控工作。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按照向表外不良贷款开战的要求,坚持“尽职清收、终极清收”的理念,以集中管理为基础,以专业清收队伍为保障,大力推进不良贷款责任清收、盘活清收和综合清收。继续开展正常大额贷款检查和风险化解工作,对全县信用社贷款进行全流程检查,对不良贷款进行排查摸底,降低了贷款风险隐患。

三是创新方式,金融服务持续改善。创新电子银行业务,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深挖客户资源,积极推广POS机、自助银行、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等新型助农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积极与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好电子机具和信息科技的支撑作用,确保惠农补贴资金顺利发放。突出实体贷款投放,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圆梦行动”,持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支持力度;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和“银企对接”活动为契机,加大对优质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四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增强。加强教育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21期,受训人员达1900多人次,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全县信用社共募集善款40000多元。深入开展“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进万家”等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宣传材料2.3万份,受益群众3万多人。

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单县农信社虽然走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在贷款营销和非应计贷款时点反弹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客户经理营销能力有待加强,个别客户经理依然存在“坐门等客”和“惜贷、惧贷”思想,放贷思路狭窄,眼界不开阔。

二是非应计贷款时点反弹问题未得到根本好转。从客观上讲,今年经济持续低位运行,部分行业形势非常严峻。从主观上讲,个别信贷人员反弹后再压的思想依然存在,形成“重贷轻管”的恶习,主动意识不强,导致非应计压降工作较为被动。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服务三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支持发展县域经济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将客户盈利能力、现金流、信用情况等作为优质客户筛选依据,着力提升新增贷款质量。科学设定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按照与农业生产特点、企业经营特点相匹配的原则,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信贷需求。继续推广“分还续贷”和“无缝隙”贷款模式,帮助客户解决还款压力大的困难,防止资金链断裂造成的风险。

二是不断夯实信贷管理基础。继续推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贷人员薪酬水平和岗位吸引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加大客户经理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升业务水平和廉洁从业意识。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抵质押贷款占比。

三是切实管控信贷风险。高度关注淘汰与限制类行业贷款、“两高一剩”贷款等,有针对性地筛选重点关注企业,按照“内紧外松”的原则,提前制定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防范票据业务风险,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办法办理贴现,坚决防止违规操作。加大到期贷款收回力度,对重点客户进一步落实担保和抵质押措施,避免到期违约风险。

四是继续深入开展各类清收活动,充分发挥攻坚组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作用,积极拓宽工作思路,进一步推动清收活动有效开展。下大力气抓好表外不良资产清收,充分借助公检法纪力量,做到尽职清收,终极清收。

篇7

一、研究现状

关于银行客户满意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洪静(2008)通过问卷调查,采用 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客户评价银行服务质量及未来选择外资银行的最主要因素是银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个人素质、技能和业务处理水平等。卢海燕(2008)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与客户满意度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结构模型表明银行产品、客户关系、服务、银行形象、银行环境这五个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林景丹和李青原(2007)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个人客户满意程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行的服务、银行的形象、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及银行营业网点的便利性,是影响个人客户满意程度的主要因素。

本文总结以上学者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以凯里农村信用联社为数据来源,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农村信用社的顾客满意度进行分析。

二、模型的构建

为了建立农信社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指标体系,需要了解测评指标体系的构成。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了解,了解到模型中的各个测评指标的变量是隐变量,是不可测量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测评模型来建立测评体系。本文根据农信社的特点,建立了一个四级测评指标体系。每层次的测评指标都是由上一层测评指标展开的,而上一层次的测评指标则是通过下一层的测评指标的测评结果反映出来的。顾客满意度为一级指标,环境指标、金融产品指标、服务质量指标、银行形象指标、追踪服务指标为二级指标,然后再细化三级和四级侧评标。具体如表:

三、权重的确定

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可以将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以根据顾客对测量指标的重要性来合理确定权重,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本人通过对凯里农村信用社的实地调查,掌握了顾客对于测量指标重要性的感知,来确定各测量指标的权重。

四、顾客满意度指数的计算

本文发出问卷213份,收回问卷17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84.03%

本文根据顾客对各个测评指标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统计数据的结果,建立比较矩阵,进而确定各个测评指标的权重。再给据顾客在调查问卷中对各个测评指标的满意度均值来确定农信社的顾客满意度。

我们根据上表中的数据以及计算好的各个指标权重,得出了凯里市农村信用联社的顾客满意度指数为:78.0017*0.4+70.2877*0.25+64.0838*0.30+66.60688*0.03+77.789*0.02=71.55即凯里市农村信用联社的总体顾客满意度为71.5517,满意度测量结果比较高,但是还有很大改善提高的空间。

五、农信社顾客满意度提高途径

本文的数据来源虽然仅仅来源于凯里市农村信用联社,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凯里农村信用联社的,但其作为农村信用联社的一个代表仍然具有普遍性,对于其他性质类似的金融机构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在满意度得分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金融产品指标的满意度得分是最少的,金融产品包括了产品的个性化与多样性。农信社不能因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大多从事农业活动而减少银行啊产品的开发。正因如此,农信社更要结合好当地农业特色,创新贷款的模式,针对不同的顾客实行差异性贷款额度和利率水平。做到多样性与个性化相结合,这样金融产品指标的顾客满意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在业务办理速度和效率方面方面的要求是每个银行都十分注意的,但是并不是所有银行都能达到顾客心中的期望。加强窗口人员业务知识,开展课程培训,加速更新陈旧落后的硬件设施、自助服务终端的引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在地域偏远、业务流量不大的区域加大自助服务终端的配备和管理,不仅可以抓住零户散户,更能优先树立口碑和品牌形象。

(三)营业网点的环境卫生以及办公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合理优化网点布局,设立顾客休息区、业务指南、产品宣传栏、期刊杂志、盆栽更容易让客户有一种情切愉悦感觉。(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刘金兰,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管理学报,2005.

[2] 黄海林、徐学荣等.农村信用社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三明市30个乡镇信用社客户的问卷调查[J].金融服务,2011,(4).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3(3)-0072-04

地处陕、川、鄂、渝三省一市交界处的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贯其中,辖1区9县161个镇2559个行政村,面积2.35万平方公里,人口263万,总农户67万户,农业人口占比84%。近年来安康市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生态安康、富裕安康、人文安康、和谐安康”的建设总体规划,坚持“服务城乡经济、构建社会和谐”的经营理念,牢牢把握面向三农、面向城镇社区、面向小微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市场地位,着力改善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推进惠农富民金融创新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和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以下简称支农“三大工程”),以城乡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经营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竭力打造城乡群众身边的贴心银行和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农村金融通达工程”实现城乡服务“零距离”

“一张富秦卡、一部电话、一台小机器就能在家门口办理惠农补贴取现和转账汇款了,买点籽种化肥也可以刷卡了,支取千儿八百块现金再不需要走三、四十里山路到镇上的信用社,给娃汇点学费也不需要往返近200公里掏上五、六十元车费上县城找银行了……”在陕、渝、鄂三省交界地区的安康市镇坪县华平镇三坝村农户罗安琴家中,前来支取退耕还林补助款的农民围着当地信用社安装的助农取款POS机,讲述着现代化支付工具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实惠。罗安琴家是镇坪县信用联社发展的银行卡助农取款便民服务点,该服务点方便了周围300多户群众办理小额取款业务。这只是安康市农信社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实施农村金融服务通达工程的一个缩影。

安康市“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这里山高水长、坡陡沟深、居住分散,农村普惠性基础金融服务半径宽、地域广、成本高、风险大。农村边远乡镇缺机构、缺设施、缺产品、缺普惠性基础金融服务。随着国家富民惠农政策的密集出台,给予农民包括退耕补助、移民建房补贴、城乡低保、新农合、新农保在内的各种惠农补贴近30种,少则几十元多则几千元。面广量大的资金兑付发放需要经过主管部门、财政、国库、银行、乡镇等多个环节。过去边远乡镇的农民每月支取130元的城乡低保,往返上百里还要掏上几十元的车费,有时遇到资金划转不及时、支取资料不齐全等问题,还要往返跑几趟,几经周折,费时费力不说,农户到手的补贴已所剩无几。因此,打破城乡金融资源分割界限,促进经济金融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普惠金融服务均等化,已成为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以现代科技引领金融业务发展。安康市农信社自2011年以来已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强力推进实施“农村金融服务通达工程”。在探索惠农补贴通过“惠农一折(卡)通”实现县级集中兑付"直通车"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和服务渠道,大力推广陕西信合“惠农一折(卡)通”、富秦卡、富秦家乐卡、富秦校园卡、贵宾卡、金融IC卡和金融社保IC等新型电子金融产品进农户、进社区、进商户、进企业;布设ATM自助设备、特约商户POS终端、助农取款POS服务便利店、移动POS;实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进乡镇、进农村、进超市、进园区、进工厂;提升银行卡短信签约、电话银行签约、银行卡理财卡、卡内多账户操作、卡内自助质押贷款等业务功能的推广面。截至2012年底,安康全市农户开设“惠农一折(卡)通”账户73万户,陕西信合富秦系列卡发行70余万张,银行卡短信业务签约8万余户,开通电话银行2万余户,在城乡集镇开设ATM自助银行服务网点190个(其中安装自助取款机180台,存取款机10台),建立银行卡助农取款乡村便利点690个,布设特约商户POS机具2200台,安装无线 POS移动服务终端232台,实现了银行卡户户通、ATM自助设备镇镇通、特约商户收单POS城乡通和助农取款POS村村通。政府发放给农民的各项惠农补贴,可通过农信社县级集中兑付平台直接支付到农民在信用社开立的“惠农一折(卡)通”账户,农户信息查询、账户挂失、小额取现、汇款结算、刷卡消费等金融服务足不出村即可刷卡办理,使边远山区的农户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零距离”的金融服务。

(二)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引导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变革。安康农信社一手抓自助设备渠道建设,一手抓现代金融知识普及,引导农民转变金融消费方式,让农民熟悉电子金融产品,了解金融常识,掌握自助设备使用,维护金融消费安全。组织开展了以金融产品知识宣传普及为主题的“百镇千村”行动,近两年来,印制金融产品知识彩色宣传折页120万份,制作宣传展板50个,在高速路沿线、市县中心广场制作立体固定大型灯箱广告30块,户外悬挂宣传横幅2000条,组织1000多名客户经理集中100天时间开展金融产品营销服务“四包四进四送”活动(即客户经理包地段、包商户、包企业、包系统,进农家、进商户、进企业、进社区,送贷款授信、送金融产品、送政策信息、送营销服务),拉网式开展农户、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城镇社区客户调查摸底,一户一卡建立资信档案,逐户做实评级授信。累计走访调查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64万户,评级授信59万户,向不同客户群体推介农信社特色信贷产品、系列银行卡业务、ATM及POS自助服务,宣传电话银行、银行卡安全用卡、自助设备使用、个人征信、反假货币、反洗钱、银行结算账户等金融知识。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多形式宣传,在城乡形成了品牌效应,提升了特色金融产品的美誉度。如今农户持卡转账消费已成为时尚,近两年来,农户“惠农一折(卡)通”兑付农户涉农补贴达315万笔,累计金额达13亿元,新农保、新农合基金缴付累计达3亿元,银行卡非柜面交易量达到694万笔105亿元,安康农信社银行卡农户占有量、ATM及POS自助设备覆盖率、银行卡业务交易量居于全省前列。

(三)通过形象能力建设打造多功能精品网点。作为安康市网点最多、功能最全、服务面最广、存贷市场份额最大的金融机构,安康市农信社辖10家统一法人联社,共有279个营业机构、2500名员工,营业网点在全市金融机构占比62%,其中:城区营业网点73个占比25%,乡镇营业网点216个占比75%。自2011年开始实施《安康市农村信用社形象能力建设三年规划》以来,积极开展了城区网点精品化、乡镇网点标准化、乡村网点安全化升级改造工作,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内控管理、机制改革、企业文化和文明创建等五个方面,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设计,统一网点VIS视觉形象标示、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制度流程和服务规范,提升网点硬件档次,增强网点服务功能,打造品牌形象,从而提高了市场核心竞争力。统一组建了10县(区)联社24小时视频联网中心、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推行了综合柜员制、客户经理制、会计委派制,建立了功能完备的信息数字化前后台业务运行管理系统,实现了门柜业务前后台分离。取得成果:累计培训员工116期7686人次,完成网点升级改造142个(其中建设精品网点10个,标准化网点132个),改造 24小时自助银行标识190个。精品网点按星级标准配制环境设施,统一设置VIP客户区、金融产品展示区、咨询引导区、自助服务区和客户等候区,有效提升了安康市农信社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水准。

二、“支农三项制度”开通农户贷款“直通车”

随着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市场化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了、农村能人大户投资经商开创市场了,私营小作坊规模经营向微小企业转型了,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安康市农信社“跟着农民走,围着市场转”,建立“支农三项制度”,做精、做优、做强农户小额信贷款品牌,激活信贷惠农富民的“源头活水”。

(一)建立农户贷款评级授信制度。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推动更新农户信息档案、扩大评级范围、提高授信额度、增加信贷投放和加强信用建设等方面的不断升级。完善“地方政府、信用社、村委会、农户”四位一体的信用服务体系,通过地方政府推动、信用社主导、村级组织参与,成立农户信用等级评级评定小组。信用社客户经理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收集农户资信信息,一户一卡建立档案。根据农户资信实力、产业发展潜力、家庭收入水平、信用记录和人格品行,利用内部风险评级模版,采用百分制量化计分,通过社会公开联评公议,确定农户“优秀、较好、一般”等三个信用等级,根据信用等级来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如今农民富裕了,评级授信也“水涨船高”,农户单户最高信用贷款额度由过去的1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

(二)建立农户授信告知制度。农户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审检。根据农户资信信息补充更新情况和上年贷款使用情况,审核调整当年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的审核调整工作在每年3月31日前统一进行,审检调整结果公示无异议后,以“农户信用等级年审通知书”形式书面告知农户,将农户本年度信用等级、授信额度、贷款条件、贷款流程、利率定价、管护客户经理联络方式等信息一一记载,农户凭身份证件和“通知书”可随时到辖内农信社办理授信额度以内的信用贷款。在农户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对信用等级连续两年评定为“优秀”的农户发行集现金存取、转账结算、跨行ATM取款、信息查询、刷卡消费、贷款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分次归还等功能一体的陕西信合富秦家乐卡,单户最高授信20万元,最长还款期限2年,持卡农户在省内任何农信社网点均可办理贷款业务,像支取存款一样方便。

(三)建立农户贷款公开公示制度。安康市农信社所有营业网点的营业厅都统一设置了岗位监督牌和信贷客户经理公示牌,公示员工岗位编号、姓名照片、岗位职责、客户经理受理贷款范围、信贷营销责任片区、业务联系电话、公开服务承诺及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以行政村为单位在村委会统一设置“农户贷款评级授信公示牌”,公开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贷款授信的条件和流程、整村贷款情况和信用创建情况,逐户公示农户信用等级、贷款授信额度及贷款使用、归还、逾期情况。按季动态更新反映各类信息,真正让农户方便借贷、明白借贷、相互监督。同时,建立起农村金融服务合同和信息联络员制度,农信社与辖内村委会公开协商一年一签《农村金融服务合同》,明确双方在支农服务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由村委会公开推荐1-2名农村金融服务信息联诺员,协助信用社收集农户资信信息,参与信用评定,配合客户经理开展信贷服务,推广金融产品,融洽社群关系,实现支农服务的“无缝对接”。

信贷支农的“三项制度”契合了当地的“三农”需求,彻底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不仅农户乐意接受,而且也将信用文化融入了整个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之中。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建立农户资信档案61万份,评定信用等级59万户,授信总额达218亿元,评级授信面达95%,农户贷款余额113亿元,富秦家乐卡发行7.3万张,累计授信33亿元,贷款余额22亿元。与辖内2460个行政村签订了《农村金融服务合同》,聘请1750名农村金融服务信息联络员,评定文明信用户24万户,创建信用镇98个,信用村585个。

三、“三小信贷工程”做实民生金融“大文章”

(一)实施城乡个体工商户信用共同体小额贷款工程。针对城乡个体工商户信贷需求“短、频、急”的特点,安康市农信社出台《城镇个体工商户信用共同体贷款管理办法》,建立个体工商户评级授信制度,依据商户资信实力、经营规模和诚信记录评定为一级、二级、三级信用户,无需抵押担保即可取得最高20万元的授信额度,循环周转使用。按照商户“自愿组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3-5户成员联保,组建商户信用共同体,最高授信限额达到50万元,贷款利率在同档次贷款利率基础上下浮20%。商户信用共同体授信额度内的贷款申请免抵押、免质押、免担保,信用商户持贷款协议书可随用随贷。取得成果:安康市10县区联社调查建档个体工商户11200户,评级授信9519户,授信总额14.53亿元,评级授信面达86%,贷款累计投放4215户共计4.8亿元,建立商户信用共同体75个,授信1.95亿元,信用共同体贷款余额8680万元。

(二)实施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程。安康市农信社建立了政府担保、财政贴息、信用社自主放贷的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运作模式。安康市农信社与人社部门签订《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协调市、县小额信贷担保办公室统一设立担保账户、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政策宣传、统一贷款条件、统一审贷流程。承担放贷任务的县(区)联社按照贷款自主、防范风险的原则,在辖区信用社设立专柜,落实专人负责,认真进行贷前、贷中、贷后检查管理,以担保基金五倍的比例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安康市创业促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从起步初期的6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8400万元,个人创业小额贷款额度从2万元起步,再从5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0万元,小微企业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从最初的30万元扩大到400万元;贷款主体覆盖到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创业人员和带动就业的小微企业等所有创业群体;贷款扶持项目涵盖了商贸流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等多个领域。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3564户8.6亿元,投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5646户2.39亿元,财政共计支付贴息资金6000余万元,政府提供担保信用社信贷扶持创业项目达18598个,直接帮扶8950人成功创业,并带动了3.56万人实现就业。作为全民创业典型示范县的旬阳县,每年就有10万农民工外出务工,由当地农民工自发组建的劳务公司就有200多个,但他们在外创业苦于没有铺垫资金,得不到当地银行支持。对此旬阳信用联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城乡劳动力组团创业,出台了《劳务经济共同体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推出“创业政策+劳务公司+孵化项目+信贷资金+担保+示范创业”的“扶持链”信贷模式,由旬阳籍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成立劳务公司承接经营项目,共同出资入股在旬阳注册组建担保公司,专为旬阳籍在外创业劳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信用社累计发放在外劳务公司和劳务输出创业贷款1.32亿元,带动了一大批创业“小老板”由私营小作坊向现代公司制企业发展,他们每年创造的劳务收入近20亿元。

(三)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贷款工程。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信息不对称、资金渴求大、融资成本高,无法提供核心资产担保,贷款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安康市农信社通过开展积极的银政、银企、银银互动,由县级财政投资设立地方国有资产控股的融资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提供担保;对市、县确定的重点项目、骨干工业企业、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民生工程搞好信贷项目对接、资金对接、服务对接和产品对接;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信用度的小微企业实施不同的信贷策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审批授权、评级授信、发放审批、利率定价、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融资方式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待;利用内部风险评级参数模版,还原客户资信经营真实信息;关注预期现金流量和第一还款来源,降低抵押担保条件,实现流程电子化平行作业,精简“层层审批”环节;对中小微企业重点优质项目的大额融资需求,推荐通过县(区)联社合作组团办理社团贷款的方式予以授信支持,开辟小微企业贷款“绿色通道”。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建档评级中小企业446户,授信22.74亿元,累计发放中小微型企业贷款20亿元(其中累放融资担保贷款103户3.86亿元,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基金余额9735万元),累计发放社团贷款15户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安康现代农业、水电能源开发、富硒茶饮、生物医药、秦巴丝绸、地产开发、商贸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大缓解了小微企业骨干项目的融资难题。

“巩固农村阵地、抢占城市业务,服务城乡群众,构建社会和谐”是安康市农信社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2012年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发放贷款119亿元,存贷款分别较年初净增40亿元和22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24亿元和14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32亿元,较年初净增24亿元,涉农贷款存量和新增占比达到93%和109%),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参考文献

[1]董加相.西双版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2):68。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路径探讨[J].金融经济报,2007,(8):12-13。

篇9

引言

2009年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人民银行各分支行按照该文件的精神,制定了符合各省市自身情况的实施方案。肃南县自2009年年末至2010年8月初一直在开展《肃南县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实施方案》的拟订工作。其基本思路是各农牧村妇女按照个人意愿自愿申请,由村委会与村妇代会提名推荐,再由乡镇政府、妇联、财税所、信用社共同调查摸底初审,县妇联进一步审核,由现政府担保基金机构审核并承诺担保,最后由经办银行放贷,贴息资金到账后返还。重点扶持高山细毛羊产业、其他家禽养殖、旅游产品开发等产业。从肃南县目前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来看,开展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有自身的一些有利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阻碍因素,分析和指出肃南县发展该项贷款的优势与困境,将是本文的写作意图。

由于妇女小额信贷在中国还没有全面实施,研究妇女小额信贷的文献并不是太多。卢亚娟、刘妍(2009)指出选择女性作为贷款目标群体有助于消除贫困女性化,并能够实现家庭效用与资源效用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实践中女性金融知识和创业技能的缺乏、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中国小额信贷仍需完善。江忠燕(2007)认为,小额信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贫困妇女对于资金需求,缓解了贫困女性贷款难问题,增加了资产创造、就业和经济安全,促进贫困女性增收,扩充了女性的社会资本。但在小额贷款的实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陈怡(2008)认为,中国的妇女贷款主要还是与脱贫、扶贫挂钩,并以云南师宗县为例分析了信贷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对策。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妇女贷款是指偏重于宏观分析,没有考虑各地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一些文献中提到的女性的性别劣势问题,而这一点并非在所有的民族中都是如此。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不同地区的妇女小额信贷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肃南县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金融业的发展也比较之后,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改制后,肃南县的金融机构数量、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等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因此对肃南县的金融业的研究文献很少,对肃南县小额信贷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这就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肃南县开展妇女小额信贷的优势

1.良好的小额信贷基础。肃南县共有两家商业银行机构——农业银行、甘肃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针对个人发放的小额贷款业务主要由甘肃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开展,其中针对农牧户的贷款业务是该项业务的重点。自2006年至今,农信社的小额信贷业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肃南县农村信用农牧户贷款总量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参与借贷的人数逐年上升,对农牧户的贷款总量也快速增加。特别是近三年,对农牧户的贷款增幅较大,一方面与一些国家优惠政策的出台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信社的农户借贷业务发展前景良好。至2010年6月农牧户贷款的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不足1%,说明该项信贷业务的管理工作比较到位。

肃南县要发展妇女小额信贷,前期良好的小额信贷业务基础,将为该信贷业务提供良好的条件。妇女小额信贷业务虽然有妇联等非金融机构的参与,但经营信贷的主体还是农信社,并且妇女小额信贷的政策、法规等主要依据与原有的小额信贷业务存在大量的交叉。所以有了良好的小额信贷业务,基本上为下一步妇女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铺平了道路。另外,妇女小额信贷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必然要区分农村妇女与城镇妇女,就人口分布与人口素质而言,妇女小额信贷的业务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广大的农村妇女。一方面,农村妇女的比重较高,而且金融需求旺盛,贫困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城镇妇女由于收入、掌握的技能、学历等整体高于农村妇女,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重点并不集中于小额贷款。因此,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是开展业务的重点,而这项工作必须依托于现行的农牧户借贷业务,农信社的农牧户借贷业务恰好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2.裕固族特有文化有利于开展妇女信贷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盛行,很多民族都由于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在一些学者的研究文献中也提到,这种思想对妇女贷款的开展将产生负面影响。而裕固族受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少,信仰藏传佛教。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裕固族男性人口比重为49.65,女性人口比重为50.35,性别比为98.63。从数据可以看出,裕固族人口在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男性偏好,女性人数甚至超过了男性。从裕固族的传统文化来看,有重女轻男的现象。裕固族妇女在经济、社会及家庭生活中的地位较高,这与裕固族的游牧文化分布开,在畜牧业经济条件下,妇女是最主要劳动力。放牧、护理畜群、羊羔接生、育羔等工作是妇女的专长,可以说裕固族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实际上主要靠妇女的劳动来取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养女养老的古老习俗在裕固族社会中一直存在。人们十分乐意在女儿身边安度晚年,特别是在家中的幼女或独女一般都不出嫁,通过“赘婿婚”、“帐房戴头婚”和“勒系腰婚”等形式,把他们留在父母身边。女子处于择婿、生育、支配家业的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生女越多,家境越富;生男越多,家境就越穷的历史事实,故有多愿生女,不愿生男。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11个民族,裕固族是主要民族,人口比重最高,开展妇女贷款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从肃南县当前的经济结构来看,畜牧业依然十分重要。裕固族妇女在家庭经济中的特殊分工,不但有利于妇女创业脱贫,更能充分发挥女性在借贷与经营方面的优势。

3.人际关系作用突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根据金融制度的相关理论,人际关系在金融交易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受文化、习俗、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些地区积极作用突出,而有些地区则消极作用突出。肃南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地区,除县城周边人口居住较为密集,其他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地广人稀的特点。小额贷款因为额度小,所以在利润、风险承担方面金融机构都不具有绝对优势。肃南县各基层单位在开展妇女借贷时,将会花费更大的成本。而且人口居住过于分散,最不利于贷后监管,使风险控制的难度和成本都很高,另外也不利于贷款的宣传与营销。但现实中,由于交通、自然条件的限制,近几十年来外来迁入人口占比不高,再加上又是人口较少民族的聚集区,各乡内家庭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各家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相互之间都十分了解。这无疑有利于降低借贷业务的成本。首先,肃南地区虽然交通不发达,但通信状况相对较好。如果有稳固的地区人际关系作基础,信贷人员可以借助固定电话、手机等通信设施及时掌握一个村子或是一个乡内的借贷情况,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作实地调查。其次,密集而又稳固的人际关系网,对于信贷风险控制将起到较大作用。可见人际关系在当地发挥的作用已经可以抵消开展借贷时的不利条件。

二、肃南县开展妇女小额信贷的困境

1.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妇女创业项目较少。肃南县过去一直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后来又发展了一批矿业企业,目前,经济正处在实现优化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过渡时期。为了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肃南县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有牧民定居、中小学寄宿制、创业培训等。这些对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起了较大推动作用,但各项措施的配套服务没能跟上,有些措施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都拖延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到位,许多凸显的矛盾就无法解决。

首先,第一产业的优化意味着传统的畜牧业以及种植业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那么传统的性别分工也将受到冲击。妇女的生产经营优势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不再明显。虽然当地扶持高山细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最终结果是,使当地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数只占总人口1/3,这就使大量的妇女要在第二、三产业中发挥自身优势。第二、三产业是肃南县在近十几年内逐步发展起来的,妇女在相关行业中几乎没有优势。其次,支持妇女在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创业,能够适合当地妇女的创业项目很少。女性、特别是农牧民女性缺乏相关的劳动技能与知识,当地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作了一些工作,但从长远来看,肃南妇女还未能在第二、三产业中找到自身的特殊优势,在社会竞争中潜力不大。最后,当地的旅游业是近几年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也是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再加上肃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妇女在旅游业中本可以发挥女性优势的,但是肃南县的旅游业发展又受一些瓶颈因素的制约,能容纳的就业人数十分有限。

由于创业项目较少,妇女贷款的营销会受到影响。即使贷款能够大量发放,贷款的使用与偿还也令人担忧。要么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按照肃南小额贷款的规定,如果有一次违约记录将不能再次申请贷款。要么 贷款能够按期偿还,却不能充分发挥借贷资金的盈利能力,借款人只是为了保持信用记录而还款。

2.金融生态环境不佳,贷款运作的可持续性难以保障。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甘肃省2009年10月份在张掖召开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试点工作现场会,针对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问题做了总结。目前妇女贷款手续烦琐、投放量较小,其运作的可持续性不佳。肃南县要开展妇女小额贷款,必须要考虑到该项贷款运作的长效机制。肃南县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恶化,不能为妇女贷款提供长久的发展空间。

首先,金融生态环境的主体是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完整、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是地区金融环境建设的重点。自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上市以来,像肃南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金融机构锐减的现象。小额贷款的运作形成了农信社一家金融机构孤军奋战的格局。这种格局无论对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还是对金融产品的风险分散都是十分不利的。妇女小额贷款的运作加入妇联等一些政府部门的参与,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会进一步凸显农信社孤军奋战的弊端,最终会使妇女小额贷款的供需难以形成优化配置,产品风险不断加大,无法长期运作的局面。其次,现行的制度环境使妇女小额贷款的交易成本过高。政府、银行、居民之间,银行与居民是平等的交易主体,而政府与居民,政府与银行之间是不平等的交易主体。交易主体的不平等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虽然有人认为,按现在的政策思路,政府的干部在贷款业务中也会承担一定风险,但由于各种原因,政府人员的风险回避会更多表现为短期性质的行为,长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在政府参与的不平等交易中难以实现。最后,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挤兑会影响到妇女贷款的长远发展。在金融业不发达的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越是优质的客户越是愿意选择非正规金融,原因是落后地区的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其需求。显然,如果肃南县不能够在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成本等方面有所创新,也会失去大量的优质客户,使该项贷款业务难以持续。

3.妇女文化层次较低,缺乏对金融知识与金融法规的了解。金融知识的普及对于开展妇女借贷,营造良好的业务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虽然肃南裕固族提倡男女平等,在受教育方面女性并没有劣势,但肃南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不高,获得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较少,要在广大的农牧业地区宣传业务存在困难。如果借款人对借贷过程不熟悉,接待法规不了的情况下进行借贷,无论对借款人还是贷款人风险都比较大。而金融知识的普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另外当地女性深入了解贷款政策法规,很好的运用政策法规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些对妇女信贷的顺利进行势必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

通过分析肃南县开展妇女信贷的优势与困境可以看出,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开展该项业务面临的困境也不可忽视。一方面,在开展该项信贷业务时,政府特别是妇联要充分发挥其宣传指导的作用,积极与农信社配合,尽可能的帮助借款妇女选择一些优质项目以降低借贷双方的风险。另一方面,农信社在开展业务时,也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政策,在成功的业务中发掘当地妇女的各方面优势,为将来的业务发展寻找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卢亚娟,刘妍.基于女性视角的中国小额信贷分析[J].金融纵横,2009,(1):56-58.

[2]向宇.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75-179.

[3]甘肃省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政策及文件汇编[Z].2010-07.

[4]冯积贤.裕固族人口性别比分析[J].西北人口,1996,(4).

The Pros and Cons Analysis of Microfinance on Women Groups:a Sunan’s Practice Study

YANG Li-qiong

篇10

 过去的一年,我部在联社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在联社各部室、基层各社的支持配合下,紧紧围绕联社年初提出“不良贷款下降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工作思路,强调以人为本,以强化信贷管理为突破口,全力抓好不良贷款速降和新增贷款的管理,以此带动我社利息收入,全面实现效益的明显好转,较好地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回顾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2006年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绩。到2006年12月底止,全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完成压贷实绩1696万元,占1500万元压贷任务指标的113.04%;完成实收利息3941万元,占4210万元收息任务的93.60%。年末贷款余额***万元,比上年底的**万元净增9626万元,增幅12.27%,占8000万元营销贷款任务的120.33%;抵债资产帐面余额4280万元,比年初增加1700万元。此外,我部认真做好资金计划、头寸调度、拆借以及信贷、会计报表统计报送工作,配合做好利率改革试点、重大事项等工作,一年来实现安全无事故,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狠抓不良贷款“双降”和利息收入。

 1、大力配合抓好“开门红”工作,打响全年工作的第一炮。一是及时配合各部室初定“开门红”及全年压贷、收息、营销贷款任务,供联社班子决策参考。二是结合实际制定《**农村信用社“开门红”不良贷款攻坚工作方案》,将不良贷款清收任务分解到社和联社攻坚组,充分发挥攻坚组的作用,取得显著成效,一季度完成压贷实绩289.41万元,利息收入847.23万元,分别完成“开门红”任务的57.88%和130.34%,其中攻坚组完成压贷66.2万元、收回不良贷款利息124.84万元。三是及时总结“开门红”工作经验,制定及完善全年工作计划,指导各社开展各项工作。

 2、围绕联社清收不良贷款的工作思路和计划要求,不折不扣贯彻执行。针对今年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任务,我部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作为去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首先是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清收办法,如以物抵债、依法收贷、债务重组等清收不良贷款。其次是在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中细化不良贷款管理指标。三是积极发挥联社攻坚组的作用。我社收回的不良贷款中,主要是几方面:一是通过上门催收收回现金和起诉收回现金,其中起诉拘留21人,变卖电站收回44万元、变卖船只收回水运公司20万元、拍卖房屋18间收回109万元,变卖财产收回黄某旧贷26.5万元。二是通过以物抵债收回1036万元,主要是与借款人协议以及通过法院裁定以房屋、地皮、交通工具抵偿贷款,其中最大宗的是**镇府用地皮抵偿其下属村委会、企业全部欠款本金451万元、财政局以土地抵偿其下属财务公司贷款100万元、水电物资公司用土地抵偿贷款205万元。三是通过办理借新还旧和承担债务等形式重新落实历年旧贷456万元,较突出的有:通过债务承担落实**中学历史债务31万元,通过落实担保办理石场老板杨某借新还旧贷款34万元。四是利用财政偿还学校工程欠款机会,与教育局、借款人协商,收回不良贷款35万元。

 (三)以人为本,狠抓正常贷款管理,防止新增不良贷款。

 1、加强培训,考试上岗,提高信贷岗位人员业务操作水平。今年6月份,我部组织全县信贷岗位人员83人就信贷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门培训,并进行了闭卷考试,有效促进信贷岗位人员熟知贷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办事效率,提高防范贷款风险能力。

 2、规范贷款档案管理。按照省信合办的统一要求,我部及时制定新的贷款档案管理规定,并于6月20日起正式实施,改变以往贷款档案管理混乱、各自一套的做法,对新发放贷款的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明确各信贷岗位责任人,从贷款各个环节防范风险。

 3、制订利率定价机制。年初,我部根据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放开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文件精神,充分考虑我社经营成本和贷款客户的承受能力等实际,及时草拟出台《**农村信用社贷款浮动利率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对指导全县信用社发放贷款提供很大的帮助,得到了各社的普遍欢迎。10月份,适逢国家利率调整和我社停止利率改革试点,我部主动配合联社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并结合实际,相应调整了贷款利率

共3页,当前第1页1。

 4、认真做好新增贷款发放和管理,防范新增不良贷款。一是加强考核,将新增贷款到期收回率和展期率纳入全面的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中,并细化至贷款档案资料、贷款诉讼时效、展期合法性,同时按照新的贷款档案管理规范各岗位职责,加强对每一笔贷款的全程跟踪。二是完善贷款的授权授信制度,重新规定各社的审批权限,调低信用贷款发放额度,建立联社信贷管理岗位及贷款责任认定委员会,制定《**农村信用社贷款审批委员会工作暂行制度》,进一步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三是在自筹资金贷款方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禁发放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贷款。四是做好支农贷款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及管理,保证“三农”资金的及时到位,着力解决农民贷款难的突出问题,同时,根据上级的政策文件要求,对照发放条件,及时审批发放每一笔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

 (四)善始善终做好利率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在利率改革试点期间,我部能够积极配合联社做好利率改革试点各项工作。一是存款资金的统筹安排,有计划运用资金。二是定期做好资金成本及效益分析,配合上级进行利率改革试点调研。三是继续做好利率改革试点各项报表的统计报送工作,按质按量完成上报任务。四是停止利率改革试点后,留足准备金,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和各种有效应对措施,做好突发事件的风险防范,以及资金组织、调度计划等。五是认真总结利率改革试点的经验及做法,为日后利率市场化和农信社改革积累经验。六是做好国家法定存款利率上升及我社停止利率改革试点后组织存款资金的结构、成本变化趋势分析,为明年财务收支预测打下基矗

 (五)认真开展信贷风险排查,做好信贷管理工作的自我完善。今年,我社的贷款规模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全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33928万元。我部充分认识到,贷款总量的增加对我社消化历史包袱,提高经营效益固然重要,但贷款质量更为重要。为此,我部始终坚持贷款管理是关键这个道理,一方面通过市计算机中心定期下载数据监控到期贷款情况、新增不良贷款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另一方面经常性安排人员下乡指导信贷工作,尤其是新贷款发放步骤、档案管理、贷后跟踪检查等进行现场指导。三是配合开展信贷大检查,全年先后多次联同市银监分局、人民银行县市支行、联社稽核监察部对信贷管理进行检查,纠正了各种存在问题。

 (六)做好资金计划和头寸调度以及信贷、会计报表统计报送等相关工作。在过去的一年,我部继续按照联社的安排,认真做好辖区内资金需求预测和调度,根据不同时期的资金情况统筹安排,使资金最大限度发挥效益。同时合理安排联社和各社的现金库存,及时调度头寸,既保证了现金的正常支付,又防止了过多的不生息资金积压。此外,我部还认真做好信贷、会计报表统计及报送和支农贷款台帐管理、信贷咨询登记系统、非现场监管系统数据的录入汇总、上报和各类报告、制度撰写等工作,基本上做到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得到了联社领导和上级部门的肯定。

 (七)其他工作。农信社改革在即,我部深感责任重大,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积极配合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目前贷款的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就绪,函证、贷款清查等部分工作已经展开,力争明年一月份完成该项工作。此外,在抓好日常业务工作的同时,我部积极参与联社统一开展的纪律教育活动月以及“两保一促”教育工作,保证各项活动不走过常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

 综观一年来,我部能够主动做好本部门的各项工作,较好地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为联社全面完成市信合办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未能很好地发挥联社攻坚组的作用,年初制定的不良贷款攻坚方案因种种原因未能全年实施;二是未能很好地计划运用资金,造成一段时间内资金处于紧张局面;三是不良贷款清收成绩不理想,贷款起诉执行难问题依然突出,不良贷款的下降主要还是依靠接收抵债资产;四是抵债资产处置工作不甚理想;五是组织开展信贷岗位人员培训学习以及下基层指导信贷工作仍有待加强;六是未能实施更为有效的贷款管理,个别新发放贷款潜在较大风险。

 三、2007年工作计划

 展望明年,我部将在联社的统一领导下,努力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力做好贷款清产核资、贷款营销、不良贷款攻坚、贷款管理、培训信贷员和农信社改革等各项工作,力争实现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根本性好转,计划2007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分别是:一月份完成贷款清产核资工作;完成压减不良贷款6个百份点,营销贷款8000万元,实现贷款利息收入4200万元;努力压减风险资产比例,全面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把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管理工

共3页,当前第2页2作作为明年的中心工作,并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组织信贷岗位人员进行新业务知识、新司法解释及《合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考试,务求使信贷岗位人员业务操作水平有新的突破。二是提高信贷资产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风险资产比例,出台信贷员等级评定制度,强化信贷员考核机制。三是强化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强检查和奖惩力度,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

 (二)摸清底数,做好清产核资工作,积极营销贷款,优化信贷资产质量。一是要确保一月份全面完成贷款的清产核资工作,全面真实反映我社的信贷资产质量,积极推进农信社新一轮改革。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实施精品业务工程,积极寻求优质贷款客户,努力降低信用贷款规模,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三)争取开办抵押贷款保险、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和社团合作贷款业务。一是要求所有抵押贷款业务必须购买保险,既可降低信贷风险,又可增加代办保险中间业务收入。二是向银监部门申请开办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填补该项新业务的空白。三是通过与**公司、水果流通大户、农产品收购大户合作,逐步实现养鸡业、水果种植业、农产品收购加工业的贷款封闭运行,防范信贷风险。

 (四)继续做好专项支农贷款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信贷支农的作用。

 (五)逐步建立新增不良贷款、应收未收利息定期通报机制和贷款业务查询系统。为进一步促进贷款业务的稳健发展,加大对新增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的考核力度,有效控制多头贷款、异地贷款业务,我部计划按季通报新增不良贷款情况,并建立辖内贷款业务查询系统。

 (六)继续发挥攻坚组的作用,实行新的不良贷款攻坚思路,条件成熟时,建议联社成立资产保全部。

篇11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会计文化 企业文化 建设

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央行分离、四大国有银行改制、汇改变迁、利率市场化后,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进行着深入的改革,伴着六十余年的风雨变迁,农村信用社如今也跟着改革的浪潮,逐步适应正在变化的新环境。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农民、农业”已有了新的面貌和发展,对农村金融需要和服务需求有了更高的认识。笔者就在工作中的体会浅谈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的几个要点。

一、会计文化的含义

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虽然早已产生、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而发展,会计文化学的产生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有机融洽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会计文化可以理解为会计职业领域内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为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会计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会计价值观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生成的会计行为准则、会计道德观念、会计惯例、会计信条和会计知识体系等等。

从实务角度看,会计是一种确认、计量、记录经济事项的技术,以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文化是会计工作的灵魂,追求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的精神面貌和职业境界,大力倡导和弘扬会计行业优良传统作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才能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活动是一种服务于金融行业的管理活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在管理实践中所显现的激励、 协调、 约束、教化等作用,成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经过笔者在农信系统工作的切身体会,通过对优秀的金融单位如何进行会计文化建设了解,以及对会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总结出农信社会计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会计文化建设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大部分农信社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文化建设体系,尽管平时很多工作都在开展,但是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要求。会计文化建设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标竿和旗帜,完善的制度能有效约束和激励员工参与到会计文化建设的学习中去。这样导致从宏观上来讲工作比较零散。管理层对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偏重于实际的会计工作。

2.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相对匮乏。随着电算化会计、网络会计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会计人员自身的技能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银行中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往往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甚了解,而新生力量,又往往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银行柜面从事会计工作的基层人员,往往仅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就是俗称的会计证,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人员少之甚少,更不用提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高级证书。员工对财会知识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财会理论要么照搬前辈的做法,要么采取回避的措施,要么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有些临柜人员,往往觉得懂操作就行,会计理论知识了解不了解并不重要。

3.会计文化建设氛围尚欠浓厚。从培训考试来看,往往过于教条化,多数员工对财会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尽管每年都组织财会人员的参加各类财会考试,但大多员工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背答案而背答案,根本不了解题目的意思和内涵,也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结合。从会计制度执行来年,又往往过于灵活化,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过度重视人际关系,对不公正、不公平事件具有较强的接纳和容忍能力,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

三、构建符合当前形势的农信社会计文化

符合当前形势的会计文化,应是一种“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文化。建立“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1.完善会计文化制度的建设。管理层需将会计文化建设纳入考核目标,会计发展以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为主线,使会计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形成一个共识,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发挥出潜在的积极性。保持个人目标与会计目标高度一致,缔结一个团结同心、真诚合作、和谐默契的企业团队,促进会计事业和会计文化的蓬勃发展。

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的要求。会计物质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文化,是会计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表现。由于它是一种有形文化,较易被发现和引起重视,在会计工作设施的配套上,企业领导者也会大力支持。然而,高水平人才的短缺,却不能使这些设施工具得到充分的利用。可由相关管理人员成立了讲师团,各个部门的精英以及基层的优秀员工组成,通过开展培训课的方式,建设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同时又符合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会计人员队伍 。 相应管理层鼓励高科技人才,也应成立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参与各类高级职称的考试。

3.改进会计人员培训的模式。首先,制定信用社会计人才中长期培养实施方案,使培训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让会计人才在继续教育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采取“统分结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分期、分批逐步实施会计人才的培养工程,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逐步提高会计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使其对本单位、本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建立专业的培训基地,将培训内容、授课老师和培训场所等各方面结合为一体,以增强同行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沟通协调,促进整个银行业有序、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4.优化会计文化建设的考核。一方面,应在有效的控制实际操作风险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会计检查小组,由管理层及财务部门和基层会计为主要成员,以固定检查和突发检查的模式对基层信用社进行实际操作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及时的反馈给基层信用社领导,及时进行整改。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弄虚作假、以人情代替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农信社会计人员的业绩进行日常和定期相结合的考核管理,并使之与奖惩机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5.丰富会计文化建设的内涵。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项目开发,汲取企业文化的精髓,丰富会计文化。对内部员工来讲,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特殊的福利,有利于员工认真快乐地开展工作。对外部客户来讲,企业文化是一张优质的名片,为客户提供便利舒适的服务。企业文化产生的持久而有效的影响力, 必将为会计人员高效地做好会计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会计文化精神为引导,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升会计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职业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和信念、还有行业自律性惩戒来维系。

四、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用社的共同财富。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持续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会计文化建设的问题,充分把握机遇,努力建设会计文化体系,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优化客户服务,把控风险,提升行业竞争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