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12:45: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学素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数学课堂几乎成了习题的海洋,这样的教学环境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优化。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素质教育的氛围,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教师应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课堂气氛,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激发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稳定的兴趣是一个人个性表现的重要方面,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生动、新颖的情景而激发出来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稳定兴趣或是由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功、或是由老师生动而引人入胜的讲解等诸多因素带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景是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一堂课上,我首先复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有这样一个问题,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请大家试试看。
于是学生们先画出残余图形,然后纷纷在练习本上凭经验试探着画图。有的同学会先用量角器量出∠C的度数,然后以BC为一边,B为顶点,画出∠B=∠C,∠B与∠C的另一边相交得到顶点A,从而得到ABC。有的同学还可能会有另外的画法。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上两种方法画出的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判定刚才作出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应当进行论证。随后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定理进行证明。
在这里,等腰三角形是让学生凭经验画图而得到的,那么就产生了“画出的图形究竟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的问题,从问题出发,便得出了判定定理。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此外,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应重视上好每章开头的起始课,注意向同学交待以下几个问题:(1)承上启下,即这一章内容建立在已有某些知识的基础上,又是学习后续某些知识的基础;(2)指出不同,即指出与其它类似知识的区别;(3)需要解决的问题;(4)全章的结构。
二、在数学活动教学中重视素质教育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数学课堂几乎成了习题的海洋,这样的教学环境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优化。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素质教育的氛围,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教师应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课堂气氛,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激发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稳定的兴趣是一个人个性表现的重要方面,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生动、新颖的情景而激发出来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稳定兴趣或是由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功、或是由老师生动而引人入胜的讲解等诸多因素带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景是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一堂课上,我首先复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有这样一个问题,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请大家试试看。
于是学生们先画出残余图形,然后纷纷在练习本上凭经验试探着画图。有的同学会先用量角器量出∠C的度数,然后以BC为一边,B为顶点,画出∠B=∠C,∠B与∠C的另一边相交得到顶点A,从而得到ABC。有的同学还可能会有另外的画法。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上两种方法画出的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判定刚才作出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应当进行论证。随后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定理进行证明。
在这里,等腰三角形是让学生凭经验画图而得到的,那么就产生了“画出的图形究竟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的问题,从问题出发,便得出了判定定理。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此外,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应重视上好每章开头的起始课,注意向同学交待以下几个问题:(1)承上启下,即这一章内容建立在已有某些知识的基础上,又是学习后续某些知识的基础;(2)指出不同,即指出与其它类似知识的区别;(3)需要解决的问题;(4)全章的结构。
二、在数学活动教学中重视素质教育
1.学校情景式教学。
积极发展和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大力改进职校美术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提高美术教学设备质量,组织多种形式且与艺术素养有关的各种课外活动,定期做好教学后期的总结和检查,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2.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积极地将课外活动引入美术教学中来,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研究型、兴趣型、综合型等多种形态的艺术教学体系,将传统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与艺术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比赛培训等课外的柔性艺术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培养艺术素养中能够达到虚实结合、刚柔并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艺术素养融入课堂的培养模式。
教师在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增设一些有关艺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美学》、《艺术考察》等。并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发掘出来,讲解给学生听,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更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例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白板等。
二、综合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资源,促进职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美术知识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要积极而又充分的考虑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以及美术课堂所具备的特点。现阶段,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极具探究精神和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高的新型人才,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符合现当代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是教育界的主流趋势之一。所以,积极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资源是加强教学资源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更能有效的促进艺术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当今社会发展背景,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融入到美术教学之中,将美术教育作为桥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以及与美术有关的内容,并将其进行科学的综合,逐渐形成以美术教学为主体,其他学科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思考和学习,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做到全面的认识美术,将美术教学的特征、美术表现出来的相异性、美术发展的规律等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不同的学科资源有联系的放在一起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以几何图形为基础创作的。这就有机的结合了数学和美术两种学科的知识。
三、加强学生美术修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首先,理论知识丰富美术修养,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奠定了基础。在职校美术教学课堂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对美术的学习和艺术熏陶的作用。教师应当避开传统教学模式,泛泛的理论知识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积极挖掘美术教学中的亮点和艺术魅力,并将其呈现在课堂之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感受艺术的发展、学习我国和外国的各个美术学派的风格和特点、了解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美术作品中感悟美、欣赏美,为培养艺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也要积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作品的创作。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将学生带入“美”的世界中去,让他们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同美联系在一起,并用自己的感悟和绘画方式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知、通过自己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不断提升,艺术素养也在不断的上升和提高。最后,在作品中发现艺术的美,在课堂外培养艺术素养。美术教学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各种与美术相关的活动中去,去观看画展、参加美术比赛、拜访一些名家倾听绘画心得,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不断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二、通过渗透德育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校的重点教学工作就是德育,我们要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德育功能,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渗透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可以运用数学公式、公理还有定理来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数学有很多公式、定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例如在学习直线公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几何是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
三、数学与人文巧结合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该内容适当删减,仅要求学生了解到这是一种解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方法即可。再如,数字电路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触发器电路工作原理,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全部掌握,也可以考虑适当删减。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有的触发器都有其对应集成模块,学生只要了解触发器逻辑功能表等功能即可。以上两例可以说明,教学内容广度要够,但是难度可以适当降低。
2.教师应注意知识范围的拓宽。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应当注意专业课程同基础文化课程的有效融合,以期更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基本素养。每一门基础课程都有这个学科的必要知识,教师应将这些知识同本专业特点相结合,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可以借助基础学科的参与而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生评价办法具有统一、高效的特点,但无法全面关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遑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特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否将所学知识真正利用起来,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参与,而这种评价不能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多元的。多元化评价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弹性较强的评价手段。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评价主体多元化,如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评价形式多元化,如卷面与实践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标准多元化,如点评与分数共同参与评价……它们共同组成了多元化评价模式的立体体系。与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比起来,多元化评价方式更注重实践考核,既可以多次考核评价,也可以分类、分项考核评价。对于教师来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真正体现出评价的公正客观,摸清学生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评价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做可以在评价内容上更具多元性,让他们在学习态度、作业练习、技术安全、团队协作等方面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多元评价同样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的一个教学环节,评价过程中,最好不做定量评价,而只做定性评价。在给学生提供评语时,鼓励性评语的作用远比刺激性评语的作用更强。
三、开设选修课程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目标发展过程中,数量合适的选修内容能够让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同时给学生以充足的选择范围,让其有机会接触更多感兴趣的知识,借以挖掘自身潜力及特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可以开设的选修课内容有机械基础、材料学、工程制图、传感技术应用、电机技术、录音录像、开关电源、电子器件结构、计算机维修、数字音频、显示器原理、自动检测、企业市场营销、演讲口才、公共关系等。当然,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要接触这么多课程,时间条件与环境条件都不允许,甚至一所学校全部开设这些课程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我们现在可以设想,是否可以对邻近几所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以便使学生的选修范围更宽一些。无论如何,专业必修科目是基于电子技术的必然应用而设,反映出岗位群的基本职业能力,而选修科目则侧重于能力拓展,是岗位群的可能职业能力。选修课的设置,就是要让学生的可能职业能力更强,更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
四、开展技能竞赛
教师应当积极提倡与组织校内、校际各种类型电子技能赛事。近些年,以学生为主体参加的电子技术技能大赛有不少,从班级选拔到学校推荐,直至国家级赛事均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培养机会。以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里面涉及的电子技术技能比赛中职组为例,经过对国赛项目具体考核内容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所提倡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在赛事中都会用另外一种评价形式体现出来。借助竞赛可以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应用素质更加符合要求,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竞技比赛能够给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带来哪些具体的帮助?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可以把竞技比赛的内容当作教学目标指引,将历年各级竞赛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发现其与教材相关联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助竞技比赛的形式,在课堂上开展类似竞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集技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学科,而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又是很快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更加应当注重与时俱进。除了要求学校配置普及最广泛的Win7系统外,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过于老旧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剔除,以最新版本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授。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对枯燥的软件学习产生的疲劳感,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可以为学生穿插一些计算机的发展史作为扩充知识,以及结合时事新闻,讲述计算机一些特殊的用途,为学生增长见识,扩展知识面,以此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效果。在这里作者举一个Powerpoint的教学例子:在对该软件进行教学之前,作者首先用课件向学生详细介绍该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并多次进行演示,并将Powerpoint的相关功能进行归纳和总结,分多个课时进行细致讲解。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相信这个软件的实用性,作者在课后布置作业时让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语数外等主科挂钩,如让学生用Powerpoint将当天语文课所讲述的内容做成幻灯片,配上图文,重点以不同颜色标注,当做今后考试复习时的资料,这样既让学生熟练了软件的操作,同时又在制作表格和笔记的过程中温习了其他科目的课程,促使学生加深印象,也使学生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用心观察动手操作联想比较归纳发现
数学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用心观察感知身边数学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的呢?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教学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采用这种的调查式学习数学,学生还会觉得空洞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学生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却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把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中的思考。
教学“比和比例”时,我们有意把学生带到广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广场边的树木的高。树木高上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
生1: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
生2: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生3:这可是个好办法,好像“曹操称象”那样,可是树木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呢?……
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
生4: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我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竿长∶树高=竿影长∶树影长……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我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长期坚持使用这种探讨式学习,学生还会认为数学没有用吗?
二、动手操作发现身边数学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和生活。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归纳出了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我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演示提出如果少掉一个底面的一个面,请学生思考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前面的一个面,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的四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少掉了两个底面,这时实际只要求什么?那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说出求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即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联想比较应用身边数学
在教学实践中,如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数量关系句:“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比女工人的人数多1/4”,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句数量关系句进行联想,改变成内容不变但叙述方法不同的数量关系句,学生经过讨论,即很快能说出:
(1)、男工人的人数是女工人的人数的1+1/4=5/4;
(2)、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与女工人的人数的比是5∶4;
(3)、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与男工人的人数的比是4∶5;
(4)、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是男工人的人数的4/5;
(5)、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5/9;
(6)、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4/9;
(7)、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比男工人的人数少1/5。
这样学生很快能将比与分数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道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想象和比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有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面对数学问题,不应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讨论:为什么要加上4呢?一位学生通过“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了联想: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要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例子,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展开讨论后,能不理解吗?
四、归纳发现创造身边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我启发学生能否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和圆柱体的侧面积推导公式的过程进行联想和联系,概括出求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学生经过讨论并用学具操作,很快想出,因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近似长方形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圆的半径,因此,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即可为:S=2πΥ×(Υ+H)。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心观察,感知身边数学;动手操作,发现身边数学;联想比较,应用身边数学;归纳发现,创造身边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其教育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当见之于人. 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数学教育的价值首先应当从人的发展方面去衡量,中学数学教学应当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但是现行的数学教材所罗列和陈述的只是作为结论的知识,并没有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现过程,更没有展示数学家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历程,从而大大限制了数学教材的育人功能. 数学教材的处理应当深刻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深层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的需要. 那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教材处理,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挖掘人文知识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介绍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丰富的历史文化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数学文化”增加为新的学习内容,这将大大改变目前数学课程枯燥乏味的现状,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渗透.
首先是数学史. 数学史是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了解自己这门学科的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发展规律、理论体系、思想方法和名人传略.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发展史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数学概念、方法、语言发展的历史道路的重要信息,它常常指示我们在学校教学中形成和发展这些概念、方法、语言的途径. ”同样,英国数学家格雷舍也说:“任何企图将一种科目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确信,没有哪一种科目比数学的损失更大.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应当充分利用数学史知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结合课本我们可以补充介绍许多数学史知识. 如集合理论的产生与集合理论对近代数学发展的影响,复数的起源与背景,自然数幂和公式的历史发展,帕斯卡对数学归纳法的贡献,尤其是我国悠久的数学历史和辉煌成就,如在学暅原理时补充介绍祖氏父子的生平事迹与数学成就以及圆周率在西方的历史境遇,在学项式定理时补充介绍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和《详解九章算法》,纠正历史错误(据考证杨辉三角最先的研究者是贾宪,故应更名为贾宪—杨辉三角,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在学习解三角形时可以介绍刘徽的《海岛算经》,学习数列时可以介绍《张邱建算经》等.
其次是一些其他文化知识. 比如在学习递推数列和数学归纳法时可形象地引入中国古代用以传递信息的烽火台来阐述递推过程,在学习排列组合内容时引入田忌赛马的故事来说明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在学习数列内容时引入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沈括与《梦溪笔谈》中有关数列求和“隙积术”知识的叙述(高中语文书本中收录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文章《雁荡山》),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向学生介绍“李约瑟难题”,即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的最后一节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中国传统数学为什么在宋元以后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传统数学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近代数学?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不是发生在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而是发生在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另外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古文”,以丰富数学课堂语言,增强数学课堂“文学味”. 如描述祖暅学习的专注程度“…当其诣徽之日,雷霆不能入”,描述祖暅原理的“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描述极限的“一日之棰,日去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描述圆周分割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描述锥体体积原理与公式的刘徽理论“邪解立方得两堑堵…”、“邪解堑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等.
二、重视数学美独特的育人功能
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重视开发数学美独特的育人功能应当成为全体数学教师的共识,数学美所包含的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奇异性、序列性、节律性等,无不在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揭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材处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数学形式的简单性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形式的简单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简单是美的特征,也是数学所要求的. 数学中一些概念、定理比较复杂难懂,我们应当从中归纳出最根本的特点,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比如“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一节,无论是判定的依据还是性质的结论都与交线有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垂直交线”.
2.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建模教学已被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列入教学内容,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也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教材处理应当加强数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比如利用对数计算预测2012年人口,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进行建筑物高度的测量等,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强化学习兴趣.
3. 数学结构的对称性和和谐性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教育、人文性、人文素养
很多学者和美术教育家们很早就认识到中国的美术教育教材模式单一化得弊端。著名艺术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一生追求人格的真、善、美,丰子恺的一生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为后人所尊从。他“曾把人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真、善、美,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对真、善、美地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鼎就会站立不稳,就会出现缺陷。”美术教育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全面人格的重要途径。人文性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的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美术新课程标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例子,谈谈美术新教材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完善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 、美术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一词,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15世纪末,意大利的学生曾使用humanista(英文为humanism)来称谓教授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师。这些教师所教的一些科目,被称为“人文学”当时包括语法、修辞、历史、文学、道德、哲学等科目。这些科目被认为是有关于人的全面修养的重要科目。
所谓“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理解途径。“人文”,在这里应当确定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以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世界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二 、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有哪些体现
将人文素养确定为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对美术课程新认识的重大改变,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素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美术教师应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美术教师应当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自己的人文意识,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大量地阅读有关历史、文学、哲学特别是美学等方面的著作,并尽可能地广泛涉猎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了解他们的发展概况,充实和尽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美术教师还要创造精神,美术本身是极富创造力的学科,新课程标准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创造空间,要求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要通过合作,相互团结,共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努力,这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与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人文修养,运用自己的头脑来思维,培养敏锐的眼光和批判精神,才能真正做好塑造者、启迪者、策划者的角色。
2、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
把美育提高到审美能力的层面,使学生不仅具有一双会看形式美的眼睛,而且还具有能够领会文化内涵的心灵,开阔学生的视野,认识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存在,这正是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文情感.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欣赏不同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自主地感受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上得到了很好地发展。不仅可以传达学生的兴趣,更能完成许多创造性的学习。以此为切入点,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中使学生明白:他们可以神奇地创造出许多的社会财富。将人文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更有助于在美术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发展其自身的品德修养。
3、 美术作品需要学生学习时的思维与表达反式的特殊性。
在教学活动中,先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以此激发学生想象,趁“热”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潜能。在这些思维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自然、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正是体现在美术教育中人文学习最好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4、努力从美术作品中发掘其人文内含,引导学生从中吸收所蕴涵的人文营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
人文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在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主要是教学中的熏陶,必须抓住美术作品育人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悟,道德品质也逐渐得到升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向学生添加某种外在的思想或精神,而是注重在美术教育中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潜藏的内在精神,是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
5、 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完善所起的作用
今天,时代向我们清楚地表明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那种有知识、缺文化,有学历、缺教养,有想法、缺行动的人,肯定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欢迎的。社会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它在弥补人的素质缺陷上,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形成完美的人格,有着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作用。
三、人文素养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实施的
1、更新教学手段,创设新的教学环境,促进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他们的兴趣和经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全面、综合地把握美术教学中的各种元素并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用一种新的教学观去认识和理解环境资源,传达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对视觉艺术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的有效更新,可以从不同侧面对教学活动和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以便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促进个体的发展,逐步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美术世界中独有的艺术思维方式,获得真正的美术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
2、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体验其中的人文素养
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因此,新的美术课程要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并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师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的活动空间、自主的选择机会以及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养成以及对其中人文价值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情感修养、道德修养。
3、 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来发展他们的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机械化,简单化,是美术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分享和相互探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人文素养在美术教育中的发展
我们知道,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不应片面的理解为只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传递,现如今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层面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重视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就不可能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而又和谐的人格境界。在我国,80年代社会流行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实际上也是片面认识自然科学的价值,忽视社会人文科学的现象。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而转向了对教育的反思上。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在当代社会,因为我们忽略人文教育,造成的不良现象已开始引起人们积极的反思,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现在美术课程中,应努力从美术作品中发掘其人文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吸收作品中蕴涵的人文营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
总之,美术是人类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关注美术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人类文化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各方面的努力,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作者单位:安徽宿州灵璧县冯庙中学)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小学阶段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推导公式,大部分是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内容,从而得出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象这种把未知的知识通过转换变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常常用到。
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按如下步骤进行:
1.回顾与总结,提出如下问题: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哪种图形的面积得出它的计算公式的?三角形和梯形呢?圆和扇形呢?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有什么共同之处?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3.教师小结:它们都是把未知的图形通过割补变换成已知图形,从而得出面积计算公式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数乘法的计算、小数除法的计算中都会用到。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把小学阶段学习的平面几何知识罗列在一起进行系统总结,不仅使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网络,并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转换法,溶知识与方法为一体,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
二、复习各类比较量,教给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中,比较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这一思维方式贯穿于一至五年级的各个学段。复习时,可以把比较两种量关系的式题和相应的应用题放在一起,使学生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加深理解各类题的解题思路,并初步理解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复习这几类题时,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
1.回答下列问题:8比5多多少?5比8少多少?8是5的几倍?8是5的百分之几?5是8的几分之几?8比5多几分之几?5比8少几分之几?
2.再回答下列问题:上面几道题是几种量在一起比较?以哪个量为标准进行比较?解答的思路有何相同点?
1、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树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
各方面发展的理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一味的讲,把教师自己看成整个课堂的核心,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七年级美术教材“造型.表现”板块中《校园小伙伴》这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在获得有关人体比例的知识的同时,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获得情感方面的需求。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小伙伴,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美术知识,也关注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
2、现代美术教学理念要注重美术课的特殊性
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艺术的多样性的特征就决定了美术学课的检验标准是全面的、可塑的、个性的、发展的。所以美术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不能用经验的、教条的方法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也不能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3、教师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行为
每位教师在教完一节课、一单元、一学期的时候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上,自己设置的美术情境为什么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问题怎样才能给予及时的解决等。在反思的同时也要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模式、方法。只有在不停地反思、反省中才能进步,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对教育有关部门来说应该做到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定期让教师学习美术教学的新理念,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准绳和标准可依,知道我们的初中美术教育不需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实行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型”美术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帮助。如果以后再组织类似的培训应该不同于以往的表面式培训,要真正让教师理解、明白什么是“美术教学”,并且要把培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去。其次要组织全县各个初中的美术教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以往在县级学校会定期组织考试科目的公开课、示范课,而美术课则很少,如织金县的王老师工作三年来只遇到过一次全毕节地区组织的中小学美术科目的优质课评比。组织教师上公开课可以从侧面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扬优点,改进不足。重视开展美术示范课,还要及时进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将对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并且把这种认识与实际的教学相结合,让新的美术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能指导美术教师突破自身的限制,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