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利建设论文

水利建设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21 17:40: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利建设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利建设论文

篇1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生态水利工程实际上就是在满足人类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确保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水利工程的基本含义主要为:一是,应该遵从对生态系统破坏和影响力最小的原则来进行选址,尽可能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水利工程应该遵照生态系统的自动净化和组织原理,在对水利工程进行研究和设计的时候,必须完全考虑到周围环境的承受能力,逐渐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当做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此当做制约生态平衡的主要原因,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受力度和健康过程,确保水利工程可以保证生态平衡;推崇建设环境友好型的水利工程,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生态破坏问题,降低环境成本。

2.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为了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资源保护和工程建设相结合明,确水利工程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地位,不断改变观念,逐渐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水资源能够持续利用以及优化水资源的作用。为了完美实现水利工程的作用,应该建立相应的水安全体系,因此,就要建立防洪工程以及一些非工程措施,来保证水利工程的水安全。想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就必须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重视,不断保护和节约水资源,从而改变水资源承载力。为了有效地提高水利工程的保护功能,应该切实做好围堰保护河岸的工作,提高工程中围垦滩涂,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保护功能。

2.2生态水利工程的应用

第一,提供相应的动植物生存和繁殖空间。通过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很好的把河道、水流、提防和岸边的动植物进行整体连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依据现有大自然地貌和地形合理科学配置与改进,从而建立一个互惠共存的生态系统。在水利工程中河堤坡脚位置上拥有很多变化带以及高的孔隙率,从而比较适合生物生长,因此为鱼类的生存提供场地,并且河道两旁的绿树和丛林为昆虫和鸟类提供栖息地。第二,提高水资源的自身净水功效。水资源的自身净水作用就是把有机污染物经过氧化形成无机物的过程,并且可以不断运用水资源中的细菌以及真菌等污染物。在分解无机物的时候,可以为水中藻类植物提供养分,藻类经过不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相辅相成。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增加鱼巢、鱼道逐渐形成流速带,这样方便于氧气进入到水中,增加了水中的氧气含量,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为净化了水质提供保障。第三,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生态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河道周围的植被具有一定的蓄水作用,在水资源中一般都会含有大量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从而使得河堤出现很高的孔隙率。枯水期,之前储备的水会慢慢进入河道,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在水比较丰富的时候,水开始向河堤中渗入,避免出现洪灾。

篇2

2解决对策

2.1做好前期预测,未雨绸缪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参考上级部门批复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的监测内容、监测点位、监测方式、监测手段和监测频次等实施的。因此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过程中,编制人员要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重视水土保持监测的点和时段,以便为监测提供较为准确的定位。水土保持方案中预测时间为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施工期水土保持监测是为了采取各项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更好地遏制水土流失。自然恢复期水土保持监测是为了通过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效果的监测,核验水土保持方案取得的保水保土效益,进一步优化水土保持措施,并为主体工程竣工验收提供技术文本。同时开展监测工作之前,监测单位还必须依据现场查勘,编制水土保持实施方案。

2.2进一步完善、改进监测方法

水土保持监测经常采用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两种方法。现在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各种功能先进、质量优良的监测工具已经应用到工程建设当中,国外广泛采用的遥感测量技术、航拍技术等均可引进水土保持监测领域,将常规的监测方法与先进的科技监测手段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组织地研发和推广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逐步实现监测工作的自动化。

2.3强化监测行业管理,提高监测成果质量

省级以上监测机构要从全局调度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加强资质办理管理;重视监测过程的管理;也得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培训工作;建立水利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质量鉴定和认证制度。地方各部门要坚持政企分开,实现监测工作规范化。主管部门不仅要对在建的水利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也要负责监测技术水平及能力建设,不仅要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的指导,也要对监测专业的服务质量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通过招投标形式或者受建设单位委托的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规范要求开展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并定期提交监测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水土保持监测的监督管理部门,要保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2.4加强观念,驻点监测,确保监测实效

要做好水利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必须加强观念,进一步完善、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建设单位应提高重要性认识,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与主体工程放到同一位置上来。其次,加大对在建水利建设项目监督检查的强度和频次,提高监测率。委托的监测机构必须实行驻点监测,建设单位自行监测的工程必须要指定专职人员负责监测。而且整个建设期内必须全程跟踪监测。最后,水土保持专项设施评估验收必须做到严格验收,把好验收关。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确保监测实效。

篇3

在传统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下,项目建设单位同时又是使用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制约,建设单位容易偏向自己本部门的利益,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导致项目投资“无底洞化”。

一般来讲,解决管理体制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进行严密的制度设计,解决好权力和利益之间关系;二是实行政企分离,政府主要从事宏观决策和监管,企业从事具体的建设管理事务。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正沿着这两条途径前进。

这种管理模式是以组建临时管理机构如某某工程指挥部等形式来进行工程建设的管理。其优点: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管理模式曾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缺点:没有明确投入、产权、分配的关系,当资金、质量、工期等出现问题时,不便于明确和追究主体责任。

20世纪90年代,建设管理体制开始了明晰产权改革,实行政企分离体制,许多建设单位改制成为独立法人,从而形成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管理模式。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质是通过第二条途径进行制度改革,它具体表现为“建管结合、贷还结合”。项目法人责任制确立了业主在整个投资过程的核心地位,它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三项制度为标准制度。我国三项制度从80年代之后在我国的整个建筑市场就开始试点,不断推广,水利建设市场也在探索。特别是“98”大水之后工程投入的大幅度提高,使我们有能力由过去水利工程以岁修为主改变为以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为主,所以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全面推行,为保证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三项制度”的核心问题,但是部分项目法人组建不规范,甚至根本未组建项目法人,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行政干预,违反建设程序,只抓工期,不顾质量,资金不能按时到位。

2.2招投标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

许多工程在招投标中,委托没有资质或低资质的单位招投标,从而使低资质或无资质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部分工程存在转包和违法分包。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同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互隶属同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中监理单位归属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管理。

监理队伍不足,素质较低,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监理工作不到位,比较突出的是作假账。不该签单的签单,应该核实的不去核实。部分工程项目设计前期工作不充分,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低,不能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设计因素考虑不到位,设计质量不高,设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2.3监督检查,加强质量检测

稽察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威慑能力不够;稽察整改到位率低、监督力度不足。部分市地质量监督机构还没有完全独立建制,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的定性还不明确,质量管理职能责任不明,质监人员不足,监督缺乏规范统一的工作程序,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存在监督机制失灵的现象,质量检测工作有待加强。

2.4验收工作以及偷工减料问题

实施的建设项目多,但正规验收的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由于验收率低,已影响到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整体进度,影响到新的项目的实施。

工程多次转分包,层层收管理费,工程实体资金流失,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偷工减料。为节约显成本,施工不按规范操作,最终导致隐成本大大增加。质量控制体系落后,有待健全,质量把关不严。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依法规范项目法人职责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主体,对工程项目负总责。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法人基本条件的要求和管理,建立对项目法人建设行为的考核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项目法人的建设行为。

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标底形成机制和评标决标的标准、方法和工作程序,推行合理低价中标,防止恶意低价中标行为,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加强对招标机构和评标专家的管理。

3.2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积极推进监理改革

工程监理主要任务是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施工单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体制改革,增加监理企业活力,积极引导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开展综合性工程咨询服务业务方向发展。

3.3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提高设计水平

严格按照勘察设计的有关条例及规范进行设计;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防止随便变更设计图纸。

质量监督是代表政府对工程参建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而设立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加强质量监督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业务培训,建立敬业、专业、高效的质量监督队伍;质量监督将采取“谁验收、谁监督”的原则,或采取“上级监督下级”的原则,不断完善质量监督体制。工程建设评优和优质工程评审工作全部转由行业协会制定评优标准和优质工程评审办法。

3.4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广泛融资

建立有效的水利建设监督管理制衡机制,建立“同体”回避制度,同时规范工程分包管理;建立信用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项目法人监督力度;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管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质;严格检验进场材料、产品、设备,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项制度标准;全面推进三项制度的实施。

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来源多层次,结构复杂,这就使项目工程资金完全到位的难度大。而最关键的还是这些资金来源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可预测性大。而且部分水利资金来源依据不明容易产生纠纷。虽然水利项目资金筹措大部分是有法律依据,但有一些地方政府配套出台集资办法缺乏法规依据,这导致资金到位不稳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立法,以法律为依据,出台筹资政策,依法筹集水利资金。

4结语

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为筹集水利资金提供了全新渠道。对那些投资大、周期长、收益高的水利建设项目,我们可以通过成立股份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筹集大量水利资金,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企业对资金的饥渴,还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培育现代市场经济。如今,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证券化,水利工程项目也完全可以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水利金融债券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运作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对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各方面闲置资金。

参考文献

[1]刘湘宁.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法规汇编[G].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

[2]梁天佑.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与验收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篇4

二、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为了让牧区水利建设造福当地牧民,加快推动牧区水利建设的进程,有关方面应该加强关注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下面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较为细致地探讨和阐述。

(一)不合理的水利建设投入结构,缺少投入资金

草原作为我国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牧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之一。没有科学、合理、全面地制定牧区水利建设的发展规划,没有树立全面规划、统筹发展的理念,导致牧区水利建设投入结构较为不合理,牧区水利建设发展的目标、规模、布局和重点没有明确进行界定。缺少稳定的投入机制,有关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牧区水利建设与当地牧民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一元化的投入机制,资金来源单一,仅依赖于公共财政的水利投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牧区水利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投资扶贫政策和草料产量等深层次的矛盾不容忽视。

(二)科研投入力度不够

无论如何,一直以来致力于牧区水利建设研究的专门机构寥寥无几。前些年,我国的中科院和水利部牧科已经在一些牧区进行了试点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合理地编制全国牧区水利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内在驱动力。一般来说,建立试点项目的范围限定在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在牧区水利建设的过程之中,考察灌溉制度、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相当一部分水利地区开展水利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点。但是,有关方面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在科研上的投入资金相当少,导致相关部门无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配置牧区水资源。

三、加快牧区水利建设发展的策略

在对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之后,接下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快牧区水利建设发展的有效策略,预期加快推进牧区水利建设发展进程。

(一)调整投资结构,整合资金布局

只有努力做好畜牧业和水利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才能达到平衡草原生态保护和增加牧民收益的目标。在强调生态保护的前提之下,全面、合理地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条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资金来源不应该仅限于公共财政,工业贷款赈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牧区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需要构建的基础设施包括:饲料加工、节水灌溉、舍饲棚圈和青储等等。

(二)加大科研力度,善于借鉴科技的进步

新时期,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水利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牧区水利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大幅度提升牧区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国家发改委和水利局应该针对牧区存在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一些专题活动。热点问题包括: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牧区水资源、如何加强牧区生态建设、如何做好牧区水利建设工作等等。在充分了解当地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设备,大力宣传和推广科技含量高的节水灌溉技术,从而对现有的牧区水利开发模式进行优化,大幅度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篇5

随着我国对“三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现在的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已经变得比较的规范,但是因为施工单位和业主在利益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就表现在合同上面,比如有些水利建设工程在进行招投标的时候,就利用施工单位比较多但是施工建设项目比较少的特点,对那些承包商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要求,这样承包商为了能够中标就只能够不断的压价压级,从而承包商可能就会承受一些额外的风险和负担,甚至有些招标单位直接对中标的价格进行压低,这样承包商可能就会受到一些经济方面的损失。但是很多的承包商因为自身的发展情况和经营的压力,就只能够选择去接受这些不公平的合同从而来得到建设项目的承包权。另外有些承包商为了能够得到建设项目的承包权,从而进行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样可能就会导致那些管理能力比较好以及施工能力比较强的施工单位不能够中标,最终项目在实施的时候就不能够顺利的进行,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得到不到相应的保障,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时候也会比较的被动。

1.2很多施工合同当中的条款不是很完整、全面,在对施工双方进行约束的时候不能够起到理想的效果。

主要的表现就是很多的水利建设项目在进行招投标的时候不是很规范,整个招投标的过程相对比较的简单,双方在进行合同签订的时候承诺以及邀约都不能够成为相应的依据。有些施工单位双方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并没有使用专门的合同范本,而是经过双方的协商来形成一个合同;而有些时候因为没有细致的对工程进行分析以及相对经验比较的欠缺,这样在履行合同的过程当中可能就会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合同当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比如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合同当中的一方并没有按照合同的规定及时的提供相应的资源或者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够提供这些资源的能力,这样工程建设项目可能就没有办法准时进行施工或者施工的过程当中比较的被动,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小型的水利建设工程来说,因为在施工的前期没有必要的法律依据,那么建设工程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就会比较的困难,进度会变得十分的缓慢,这样施工建设项目可能就会被延期或者拖期。有些承包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经常都会出现一些人员的数量和资质以及施工机械的型号和数量,还有工期等都会和合同规定的内容不一样,有些差距甚至还比较的大。对于那种招投标项目来说,很多承包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并不能够兑现招标书上面的相关内容,这样就会对顺利开展施工建设项目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对于那些应急度汛的水利工程来说,如果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不能够按照合同的相关内容来进行的话,那么工程可能就会延期,这样在进行防汛抢险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的被动,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3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实际过程当中,出现和工程招标管理脱节的现象。

施工企业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其实是和招标管理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施工企业在编制投标文件的时候都是通过企业的开发部来完成的,施工企业每年都会对自己的开发部下达一定的任务,当开发部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就会得到比较多的奖金,所以开发部在编制投标文件的时候基本上都只是考虑能不能中标的情况,对于中标之后施工企业的盈利情况他们基本上都不会考虑,甚至还可能会出现低价中标的情况。当施工企业在中标和业主方签订了施工合同之后,这个施工合同就通过文件的形式传达给施工企业的项目部,而施工合同和相关的技术交底很多时候都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能够对合同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这样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就出现了和招标管理脱节的现象。

1.4在水利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经常出现违法分包以及转包的情况,这样在履行合同的过程当中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虽然在相关的合同当中有明确的规定承包商不能够将自己承包到的工程转包给第三方,也不能够将自己承包的工程在分解后用分包的名义转包给第三方。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还是经常都会遇到承包商违法转包和分包的情况,这样在履行合同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证,所以在进行合同管理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的麻烦。

2解决水利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2.1要不断增加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要依法来进行。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那么在进行合同管理的时候也就会变得更加的规范化。在签订合同之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了解,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对于合同当中的内容应该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研究,对于合同当中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详细的询问,这样合同的操作性才能够得到提升,从而实现依法对合同进行管理。

2.2对全体的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的合同管理意识能够得到增加。

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时候,和其他一些项目的管理不一样,不仅仅需要管理人员掌握相关的合同制度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必须的法律知识,这就要求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对全部的施工人员以及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合同法制观念的相关培训,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合同管理对于施工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的合同管理意识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应该要针对在施工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协商

比如费用以及工期等问题,这样如果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出现矛盾和争执的时候才能够有据可依。在合同的管理过程当中,要积极的研究各种技术和经济指标,从而制定出一个非常有效的运行方案,对于在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偏差以及问题的原因应该要积极的查找,然后要进行改正,这样才能够去积极有效的避免合同发生变更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应该要对合同的索赔管理进行不断的加强。

篇6

1.2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一是农村水利投资更多的是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而部分地方财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乡两级财政系“吃饭”财政,很难满足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需求,因此中央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投劳由以完成分配任务数为主向自愿出工转变,农民投劳数量直线下滑,造成投入不足。巨大的缺口导致了很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水库、渠道淤积,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2.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2.1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主导作用

加大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理应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投资者。从国外经验看,集中财政资金,采取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的推进战略是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途径,而且各国通过严格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在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和运营管理方面具有明确分工[3]。因此,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是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二是建立农田水利投资专项基金,地方政府逐年按财政收入比例拨补资金,保证建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三是稳定和扩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投入规模,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并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等形式固定下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金的扶持、引导和带动作用。

2.2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形式

篇7

引言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主要内容是: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一、小型农田水利的特点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篇8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度

2.1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要采取县级领导与部门挂钩负责制度,把任务分解到村,责任到人,以部门挂钩、群众投工投劳、社会帮扶的方式,大搞“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在2015年前全部解决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2.2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加强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的调查评价工作,认真组织编制《“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切实解决全县无供水设施、季节性缺水严重和水质污染严重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全县人口饮水安全。

2.3大力开展小型蓄水、引水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

切实抓好库塘安全蓄水工作,为春耕生产、抗旱减灾和城乡生活用水正常供应创造条件

2.4加强工程后续管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由于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多、规模小、分布面广,建后管理难度也大。能否使工程持久发挥效益、稳定供水,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对此,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用水户参与的自主管理体制,确保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健全完善投资体制,提高社会资金参与度

3.1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谁建谁管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利用民间资本兴办水利,努力拓宽水利建设的融资渠道,探索出一条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农田水利建设新路子,形成“以水养水,以水促水,以水兴农”运作机制。

3.2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步增长机制

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中低产田改造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增加投入。

3.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建设资金

要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向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要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加强管理,规划在先”的原则,把水利建设基金、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攻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涉农资金整合起来,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4要进一步推进水价改革,形成有偿使用机制

要认真贯彻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以及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政策规定,合理确定供水价格,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收费管理,以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促进节约和保护水源。

篇9

是人工挖出的水道,主要用于引水和排水,在农村中,也可以用于分洪和灌溉。

(2)围堰。

是防止泥沙和水进入水利建筑物的临时挡水建筑,也可以用于排水。施工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围堰避免发生进泥、进水等情况,从而导致工程被破坏或者延误工期。

(3)水窖。

水窖是一种地下蓄水装置,是中国农业长期发展的结晶,可以大量储存泉水和雨水等分散的水源,主要用于植物的灌溉。

(4)塘坝。

是一种在山沟或低洼处建设的小型蓄水设施,用来储存泉水或雨水等分散的水源,农耕时,可用于植物的灌溉。

(5)水库。

是一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拦洪和蓄水设施,可用来养鱼、灌溉、发电、防洪等,一般在河流或山谷的峡口处建设,通过拦截的水流形成天然的人工湖泊。

2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2.1水利设施遭到破坏

本文以江西省石城县的水利建设工程为例,由于石城地理位置偏僻,水资源丰富,因农民的水利意识也比较薄弱,未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中大部分的水利设施过于陈旧,一些水利设施都是50年代到60年代左右集体经济时代修建的,设计、施工不规范,很多水利设施使用年限长,管护不到位,并且经过长期使用很多部位已老化,导致水利设施的功能减弱或者处于不工作状态。

2.2农村饮用水问题

目前,石城县近年每年有大量的水利工程项目投资,包括农村小流域河流治理、中小型水库加固、山塘整治、水陂维修、沟渠的衬砌、农村人蓄饮水等,其中中小型水库大部分已经加固完工;中央、省级、县级共投资5250万,要求3年内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第一轮建设。山塘整治问题已经编制实施规划,在上级奖补资金及各级资金整合下在2020年将前全面完成山塘加固;农村饮用水是目前需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石城供水水质成份差,含矿物质多,还有部分自然村用的水是自流引水,没有经过过滤静化的,现在虽已签约省水司准备筹建城镇化一体供水,但很多乡村供水很难得到全面改善,特别是村级和组级较为分散和偏僻的地方基本得不到改善。

2.3蓄水不当

石城县中经常会出现蓄水不当的问题,从而引发严重的后果。雨季时,地势高的位置如果蓄水不当,会导致雨水流失,损失了宝贵的水资源,导致农作物需要灌溉的时候,没有水资源可以用于灌溉。而地势较低的位置,如果蓄水不当,就会因为流入的大量的水源,从而发生洪涝灾害,不仅浪费了水资源,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损失。

2.4水灾治理不足

农村中经常会由于水灾治理不足而产生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了350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水土流失会让江河淤沙沉积、导致河床海拔过高。黄河近年来河床海拔不断升高,决口状况经常发生,灾害频发,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人身安全。

3农村水利建设改进措施

3.1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确保让全省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水、放心水。水利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支持。农村水利建设的公益性和保障性决定了必须将其纳入政府财政支出的公共框架,保障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政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健全完善了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仅重视城市的发展,更要加强农村的建设,合理安排、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用于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政府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要充分发挥其引导的职能,发挥好国家、上级政府、社会各项扶助资金的牵线搭桥作用,如:防护林、水库除险加固、农业开发、国土整理等。建立“民办公助”的投入机制,对农民在农田水利规划区内自主建设和维护水利设施的工程,给予财政补贴,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

3.2项目管理规划与设计

在水利工程施工开始之前,要根据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制定项目管理规划,使工程使用功能具有前瞻性,能适应新时代现代化农业生产,也为为后期的施工指明方向。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不同于施工组织设计,其侧重于管理,且以施工组织设计为前期条件。相关部门要确定目标规划,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同时还需要确定管理效率判断依据。另外,在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中还应该体现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进度规划的相关情况,制定对策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3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与监督

水利建设施工中技术要求较高,不同工种交叉施工,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大,施工部门较多,工程工期较长,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难度系数较高。所以必须成立强大的项目管理机构,由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项目经理,其他岗位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要在项目管理部门内部实施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一个人的管理责任,按照上级指示进行工作。政府各级管理部门要根据合同管理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项目法人制等的要求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把守质量关,

3.4建立管护机制

政府能依法建立长期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明确各相关利益者的义务、权利和职权,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工程管理,建立必要的激励政策,比如:以劳动或者资金入股,改变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收入。完善用水者协会管理制度,改善组织管理效率,构建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控制农户用水成本。水政监察部门要加大巡查的力度,对于乱倒垃圾堵塞河道、乱设河障、乱去沙石、乱挖大堤等认为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要及时发生,严厉打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破坏、盗窃水利工程设施案件的侦查力度,尽快处理,保护好水利工程基础上设施。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落实力度,教育农民爱护当地水利设施,明确当地水管员、水管站的职责,使其承担起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指导和管理的责任,对泵站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

篇10

2深化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2.1对现有各种水利设施最大限度地明晰产权,落实具体管理责任要通过拍卖、股份制、联营、承包及租赁等多种形式,明晰水利设施产权,把公有设施压缩到最小限度。对于不应或不便民营化的公有水利设施,落实明确的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制约机制。同时,引导群众建立不同层次的用水协会,发挥群众的自我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2.2尽可能利用民办公助形式修复和新建水利设施鼓励民营水利事业发展。对于投资兴办水利的个人项目,在不违背国家土地制度、不准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一事一议,给予优惠。对于修复现有公共水利设施和新建项目,要吸引和鼓励民间资金入股参与,公有资金进行奖励补助。哪怕私人投入只占其一小部分也好。因为,这样既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又能够让入股人实质性地参与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工程完工之后,将管理和维护权交给入股人,效果将大不相同。其实基层许多群众非常认可这种做法。只是要制定科学的运行机制,根据其出资额度,确定其享受的优惠和支配程度,防止非控股人将所管理水利设施垄断化为己有,侵害公众利益。由区、乡(镇)、村各级自筹资金兴办水利可以运用如此模式。但对于从上级不同渠道争取来的项目资金,是否允许这样做,要力求向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请求予以尝试。另外,在继续做好马铃薯基地配套项目工作的同时,对于通过招商引资落户的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积极引导协调和支持它们在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运行模式中,投入和发展水利事业。

2.3建立和实施严格的项目建设监管体系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首先,设立由区有关领导牵头,由水利、农综、农业、国土、交通、林业及电业等部门参加的涉水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就项目实施按照规划统一进行安排,并就各部门所争取项目资金数额及运作使用过程,明确制订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采购制、监督制、责任制、公示制及报帐制等一系列制度,统一按规范程序进行。同时,向社会公示运作流程和举报电话。区“整合办”或联席会议,至少每年两次对其项目资金运作具体情况进行督查。其次,成立由纪检、检察、审计、建设及委托中介机构,项目所在乡镇、村两级组织和群众代表等组成的联合验收组,对工程进行验收。包括乡、村和群众代表在内,验收组人员不签字,工程不能交付使用。

篇11

近几年,武汉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水资源也遭受到了严重地破坏,其主要体现在:水源地污染、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工业废水严重超标、居民节约用水意识淡薄等方面。特别是武汉市的居民爱护水资源的意识淡薄、未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使得水资源的人为破坏渐渐加重。因此,武汉市水利部门应积极就目前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研究,制定出改善水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1.2城市防洪标准不高

各种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堤防的要求愈来愈高。武汉市近几年连续出现高水位的现象,说明长江武汉河段的水情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中高水位出现的频率增大。从有水位记载的1865年以来至1964年的100a中,武汉市水位只有4a高于27~30m,平均25a一遇;而从1965年至今的35a中,武汉市水位就有8a高于27~30m,平均4a一遇;特别是从1990年至今的10a中,武汉市水位高于27~30m的年份达4a之多,平均2~5a一遇。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由于江湖关系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武汉河段水情形势正越来越频繁出现高洪水位。因此,武汉城市面临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1.3城市水环境和水景观设计不够合理

在我国城市规划中,设计师不仅要重点考虑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还要使得这些设施既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与城市的景观搭配一致。总之,在对城市水利建设进行规划时,既要考虑到水利功能的适用性,还要使其与城市的景观设计联系在一起。而武汉城市在进行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武汉市水利建设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2武汉市水利规划和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目前,武汉市虽已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城市水利规划和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大的资金。然而,武汉市的水利整体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在武汉市未来的水利建设规划中,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城市整体战略的角度出发,结合武汉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从专业人才的培养、信息化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措施。

2.1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武汉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建设为主要战略目标,而基于此目标,武汉市未来的水利建设,需要逐渐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武汉市未来水利建设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和选拔体制。结合现存的实际问题,应不断培养本土的水利人才和引进外来的专业管理人才,并对这些人才进行扩大技术专业培训,进而培养出一批技术精湛、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社会人才。这将会对武汉市的城市发展,特别是水利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2.2增强水利规划和建设的现代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未来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方向,是基于现代高科技的侦测和管理手段,实现水利规划、设计、管理、维护的自动化建设。武汉市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应通过对全市的水利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实行现代化管理,进而为未来做出长远地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水利建设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水利建设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详细地分析,使得这些基础资料能够具有时效性和完整性。并对通过设备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类,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剖析,从而为提出具体措施提供有效的依据,还要对于水资源配置进行不断优化,进而提高水利建设的整体水平。

2.3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保障体系

由于武汉曾屡遭洪灾,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的洪涝问题已成为武汉市水利建设的工作重点。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出现,使得海平面逐渐上升,城市的洪涝灾害日益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武汉市需要结合水势情况设计好城市主河道和洪水水位之间的距离,并做好河堤整治设防。

2.4运用先进污染治理技术、降低水污染

立足于武汉市的长远发展,在对水资源污染进行治理时,要做到标本兼治。要防止未经处理的三废任意排放,不断增强对水源的保护。还要剖析雨水、河流污染的原因,从根本上扭转水源污染的现状。要对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方式做出改变,对污染源进行彻底的改善,实行边污染边处理、谁污染谁处理的方式,将污染源从根头上进行遏止。针对武汉市内的一些重污染企业,需要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的企业。并从政策的制定上引导污染企业的升级转型,对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放宽,并给予奖励。

2.5加强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共同发展

从总体上来看,武汉市的建设应该是个相对协调过程,其主要包括水利建设、资源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等。水利建设、资源环境建设等之间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对武汉的经济建设和水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经济及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武汉市水利建设的规划和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这就对现代化的水利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汉市水利建设和规划要与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使其与城市的生态发展相一致,为城市的环境建设和招商引资做好硬铺垫,从而促进武汉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