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06 12:19: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8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120

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教师不只是教给学生课本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套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难题便也不攻自破,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够真正落实。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烃介绍的是甲烷、乙烯和苯,烃的衍生物介绍的是乙酸、乙醇、乙酸乙酯,还有油脂、糖类和蛋白质;而对烷烃、醇类、羧酸等概念并未过多阐述,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提供基础。

根据教材设计的这一思路,我认为应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中具体有机化合物的感性认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可通过展示有机化合物实物、使用视频等直观手段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是许多新兴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了解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和工具,认识有机反应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有一部分教师不是特别注重绪论部分的讲解,只是笼统地介绍下有机化学的发展之后就一带而过。但是这是完全不够的,要在介绍的同时把授课目标以及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除了初步认识有机化学这门学科之外,还对自身的学习要求有一个明确认识,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学。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应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并且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在给学生讲有机物的性质,制备及用途时,要确保学生了解有机物结构中的官能团的特点,官能团决定了物质的性质,性质又决定了用途,所以说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通过这种系统的教学,可以更好更快地让学生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并在课下复习预习时有自学自检的能力。这种框架式的教学也会让学生心里对有机化学有更好的层次感,容易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这一重点,着重表示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

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有机化学的特点或者说是难点之一就是知识点密集且琐碎,在学生初期接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机物繁复的结构式以及庞大的知识架构很是让学生烦恼。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将知识分类归纳总结,并且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其实每个部分的知识点都呈现一个套路:分类、命名、结构、特殊性质、典型化合物。这些内容都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比如炔烃因为含有碳碳三键官能团,键能非常低,所以键断裂所需的能量非常低,这就是为什么炔烃更容易发生加成反应的原因。这也印证了上面关于官能团对于有机物化学性质的特殊影响的观点。随着对知识点的总结及学习的深入,这些纵向的知识点还可以横向地互相比较,就像炔烃比烯烃更好发生加成反应一样。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最后再由面组合成一个完善的知识架构整体。

篇2

有机化学的中心问题是性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把握性质与结构的关系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基本.首先学习理解化合物的结构,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构决定性质是学习有机化学的有力武器.例如烷烃化学性质的稳定性由其单键结构决定,而相应的烷烃的特征反应为取代反应;不饱和烃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因为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叁键易断裂,相应的其特征反应为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由于苯环结构的特殊性使苯芳烃具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双重性质,能发生加成和取代反应;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性质决定其性质,如葡萄糖、乙酸乙酯,尽管它们不属于醛类,但它们含有醛基,因而具有醛的化学性质(如与斐林试剂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等),甲酸(H―CO―OH)从结构看,既有―CHO,又有―COOH,所以甲酸具有醛和羧酸的双重性质.由此可见可根据物质官能团种类分析烃衍生物的性质.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与规律: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物质.有机化学学习的基本思想理念――“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及思维方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

二、弄清机理,类比迁移

学习每类有机物时,把握有机物的反应机理是关键,例如:当化学反应发生时,何处断键?何处连键?需要什么样的反应条件?是什么样的反应类型?这些都需要理解记牢.之后利用类比迁移等方法来分析思考问题.例如已知某物质的结构式,则根据其拥有的官能团分析它具备的性质――观察到醇羟基便想到醇的性质,观察到酚羟基便想到酚的性质等等.写化学方程式时按照该类物质的反应机理书写,即常说的照葫芦画瓢.在学习有机化学性质与结构过程中,以抓住官能团结构特征作为分析有机物的起点与终点,进一步全面认识官能团的性质,推导含该官能团的化合物性质,并分析各种官能团之间联系,例如相互关系、性质的影响.弄清机理,类比迁移可谓是学习有机化学中的法宝.

三、经常归纳,沉淀记忆

学习完一章后,及时复习,并把该章的内容按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各类物质的相似与不同,着重记忆不同的知识点.长此以往,在做题时便会清晰明了,不再混淆题目信息.学完有机化学后归纳总结,各章比较记忆,重要的性质不断重复记忆,逐渐形成永久性记忆.此外还可利用巧记法,如: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四项基本原则”、顺口溜等等.利用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例如表1,归纳三者(乙烷,乙醇,溴乙烷)之间的联系.

四、学练结合,活学活用

理科光学不练等于白学.例如部分同学对有机物的性质记得很牢固,背的很熟练,解释起来也头头是道,但是做起题来便

表1乙烷乙醇溴乙烷结构简式CH3CH3CH3CH2OHCH3CH2Br结构特点(官能团)无―OH―Br结构中相同部分烃基部分均为乙基结构中的相同点烃基部分都是饱和的化学

性质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其他被氧化,与钠反应手足无措,无法将所学灵活运用在做题上,这便是存在知识学与用隔阂的问题.我认为在日常的学习中就应看重知识与典型练习题的结合,做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还有助于做题思路的形成.“题海战术”虽然不提倡,但是要学会做题,做典型例题,自己心里要明白,哪些题是自己不会的,要学会分析自己不会的原因,从课本上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学透,这一类的题就能触类旁通,所学知识点就能很好地运用到做题上,事半功倍,活学活用,同时,也要避免盲目做题,为了做题而去做题,不要只在乎数量,而不求质量,做题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另外,要做好错题整理与归纳,将自己做错的题整理,归纳,比较,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例如:在学习酯的物理性质时,酯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便可向学生提问:水与酯混合现象是怎么的?学生做出回答:出现分层现象,上层液体是水,下层液体是酯.在练习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巩固知识,触类旁通,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切入点,这个过程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掌握联系,融会贯通

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应用,更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理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自己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重要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可表示为:CHCHCH2=CH2CH3CH3 CH3CH2ClCH3CH2OHCH3CHOCH3COOHCH3COOCH2CH3

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要掌握转化过程的反应类型、反应方程式,更要明白转化过程与物质性质、制备、用途的关系.

篇3

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占教材内容的四分之一,且在高考考试中占化学总成绩的25-30%。有机化学除了涉及到化合物的性质外,还涉及了化合物复杂的结构。因此,初中学习无机化学的学习思路无法在高中的有机化学中应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无法转变思路而对化学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对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结合本人高中时代学习有机化学的经历、多年的化学教学理论学习以及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对高中有机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作以一一讨论。

一、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以为教学就是“把知识点教给学生”。事实上,教学应该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学习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进入高中后要学习有机化学,它的学习思维完全有别于初中时期的无机化学。许多学习会因无法找到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方法而失去对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而同时,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首次接触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学保持着较高的新鲜感。教师应把握时机,及时对学生的这种新鲜感进行升华,使之成为学习有机化学的不竭动力。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呢?

笔者认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迫于教学压力而不能放开手脚,只能按部就班地向学生“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点,怎么可能激发还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呆板的教学方式极易让学生感到反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在学生对有机化学还处于新鲜期时,教师要能够抓住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做深入的学习与探索。尤其是有机化学这个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有许多生动的实例可以利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确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和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成就感。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家庭用到的洗涤剂、洗发水、洗衣粉起到去污作用的主要成分就是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我们生活中用到的塑料、合成橡胶就是通过石油化工制得有机物单体,然后经过高分子化学得到的。此外,有机化学还涉及到药物合成、农业、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可以说,人类离开有机化学将寸步难行。如此,通过向学习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使命感和成为一名有机化学家的荣誉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适当开展多媒体教学。

不同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机化学涉及到有机物的结构,甚至是三维结构,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此外,有机化学还涉及复杂的反应方程式和反应机理。高中阶段,许多教师迫于教学压力,一节上下来基上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不可取,许多学生一堂有机化学课下来,完全不知教师所云。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空间三维结构、展示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展示化学反应机理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多媒体教学在引起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在讲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模型。比如讲到化合物成键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碳、氧、氢和氮等元素是如何互相连结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用红色带有四个孔的小球代表碳原子,用绿色带有三个孔的小球代表氮原子,用蓝色带有两个孔的小球代表氧原子,用白色带有一个孔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再用一个圆柱小棍代表键。同时,向学生解释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别可以连接四个、三个、两个和一个键,通过棍与球之间的连接,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机物的成键过程,这就是典型的球棍模型。如讲到甲烷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多媒体动画,先出现一个红色的小球表示碳原子,然后四根圆棍接在碳原子上表示四个键,然后再将四个白色的小球连接在圆棍上,表示形成四个碳-氢键,最后就形成甲烷分子。同样地,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甲醇、乙醇、乙烷等等有机物的成键过程。此外,对于复杂的有机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分割成多个可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反应过程。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

有机化学学习不同于无机化学,不能单纯地通过记忆达到学习的目的,需要对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反应机理有较深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主动思考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仅处于接受状态。利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这一授课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点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研究物质的反应与性质,从结构的角度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诱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思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醇与酸的酯化反应时,许多教师会按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即向学生介绍醇与酸之间脱去一个水形成酯,其中醇提供一个氢、酸提供一个羟基,氢与羟基结合形成水。但是,为什么不能是酸提供一个氢、醇提供一个羟基呢?许多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因此,在讲授酯化反应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进行探究式教学。即提出假设:假设氢是由酸提供的,羟基是由醇提供的,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提出进行验证的方法。这种探究式教学通过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

由于有机化学在初中化学中很少涉及,且学习方法也完全不一样,因此许多学生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而放弃有机化学学习。正确的学习思维,可以让有机化学的学习事半而功倍,因此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的前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有机化学教学要让学生重视有机物的结构,结构决定了有机物的性质,通过对结构的深入理解,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有机物的性质。总之,无机化学重性质轻结构,而有机化学重结构轻性质,有机化学是从结构出发。

五、培养学生合理的有机化学归纳策略

有机化学知识点多且易混淆,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一一详细讲解,但学生课后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归纳,根本无法学好有机化学。笔者认为,老师除了把知识点教给学生,更要教学生如何举一反三。而高中有机化学的归纳主要还是通过有机物的结构(主要是官能团)进行,不能的官能团决定了有机物不同的性质。如乙烷、卤代乙烷、乙醇、乙酸、乙醛、乙酸乙酯就可以通过官能团进行归纳总结,轻松地辨别它们的性质。

六、培养学生解答有机试题的方法与技巧

有机化学试题相对繁琐,但是具有固定的解题思路。老师在教学有机化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有机化学习题的解题技巧[2]。许多学生不是对有机化学不感兴趣,而是因为有机化学题目难解以及有机化学成绩差,而失去学习有机化学的信心。有机试题的解答与学习异曲同工,都需要从有机物的结构出发。让学生养成从有机物的结构出发来解答问题,对题目中涉及的有机物,要看其本质,看其具有哪些典型的官能团,从而辨别属于哪类物质,最后通过简单地对号入座即可达到解题的目的。(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篇4

二、有机合成题备考策略

1.有机合成试题常考知识点

近几年的高考有机合成题大都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内容以高中所学的主干知识为主体,稍加一些大学知识的改进。涵盖的知识点有重要官能团,比如卤素原子、碳碳双键(三键)、羟基、醛基、羧基、酯基以及结构简式、分子式、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核磁共振氢谱确定结构等,这些知识点常以官能团的引入、官能团的消去、官能团的转换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科主干知识和综合能力考查。

2.有机合成试题常考反应类型

主要包括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芳香烃的取代反应、卤代烃的消去与取代反应、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羧酸的取代反应、酯的水解反应、加聚与缩聚反应。特别是近几年的有机合成题常会呈现新的反应类型,包括有机人名反应(Wittig反应、Cannizzaro反应、),大学有机反应(羟醛缩合),特殊的有机试剂(格氏试剂)。这类高考有机合成题的新视角其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虽然形式新颖但还是注重考查学生的双基和综合能力。

三、有机合成题解题策略和技巧

根据高中化学《考试大纲》和对相关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升学生的有机化学试题解题效率,需要掌握充分的基础知识,然后再灵活运用,采取正确的解题思路。

1.正、逆思维相结合,突破解题瓶颈

所谓正向思维,就是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沿袭某些常规去分析问题,按事物发展的进程进行思考、推测,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通过已知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而对于有机推断题来说,就是按照有机物的性质和已知的反应条件,顺着有机合成或有机一系列反应的步骤依次推出未知有机物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避免了只凭经验或盲目无序地解题。例如2013年四川高考有机推断题:

重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反应1~3可以利用正向思维进行解题,反应物为不对称烯烃与HBr发生加成反应时产物有两种,分别是,反应2的条件为NaOH水溶液,可推知该反应为卤代烃的水解产物为醇。根据前一问A可能的结构可知B也有两种结构伯醇或者仲醇,根据的结构特点可知B属于饱和一元伯醇,其结构简式为。但是反应4~6正向思维很难推知C的结构,利用逆向思维推理会降低解题难度。由G的结构为五元环状内酯逆推可知F既含羟基又含羧基,F中的羟基是通过与H2加成得到的,可推知E中含有醛基。逆合成分析可知E的结构为β-羟基醛,可推知反应4为羟醛缩合。再根据反应5的特点为酯的水解逆推C的结构中含有酯基,这样物质C的结构根据逆向分析顺利得出,降低解题难度。

2.多向思维,打破解题闭塞、单一的处境

所谓多向思维是求异思维最重要的形式,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的限制,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而对于有机推断题来说,就是学生在做有机推断题时,从多个方面去思考,进而能找出解决有机推断题的两种或几种突破口。

四、有机推断题复习备考的启示

1.构建知识网络,理解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的特点是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若不加以整理归纳,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且难以掌握。因此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应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说明,紧扣教材,对各章节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烃和烃的衍生物为主线,根据各类物质的性质,总结归纳出各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图。而有机化学研究的核心是“构性相依”,对有机物参与化学反应时的断键方式的研究是有机化学的本质。所以在复习备考时要指导学生对考纲要求的重点反应进行机理分析,理解有机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提出:“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近几年高考有机合成推断题信息量大,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应变思维能力。因此,要从思维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对信息加工处理的策略,包括观察、梳理、筛选、存储、迁移、类比,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从思维方式来看,要从多角度训练思维的“互通”性,包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优化学生的解题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一、了解沟通

1.调查了解。学情调查显示,大多数中职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觉得化学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可是绝大部分学生是想学习知识的,他们往往是看见让人眼花缭乱的有机物分子结构很费力地预习,结果看不懂,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好化学的信心。这是中职化学教学必需重视的问题。

2.沟通引导。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通过学前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做好教学预测,搞好教学设计;通过学前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找准教与学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知识的殿堂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沟通得好,引导得当,不仅可以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吸引那些原来厌学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

二、教学策略

1.上好绪论,打消顾虑,让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有机化学的第一节课就要打消学生的“恐惧”心理。怎样打消顾虑?关键是上好绪论。老师讲完碳原子的成键特征、结构式后,一定要让碳原子的结构这个知识点升华:引导学生总结出碳原子要达到8电子稳定,要形成4个共价键,表现在结构式上就是在碳原子周围要有4根短线,就好像碳原子有4条腿一样,这就是碳原子的4条腿规则。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后,介绍结构简式,结构简式是在结构式的基础上把同一个碳原子上相同的部分合并得到的,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会在结构简式中数出碳原子的4条腿。学生在掌握这个知识点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你们已经为学习有机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们可以杨帆起航了。”

2.把歌声引入课堂,情景交融,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赫伯特·斯宾塞的教育理论提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歌声能让学生快乐,把歌声引入课堂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烷基,烷基是在烷烃的基础上去掉一个氢原子后所剩的原子团。结合知识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扮演氢原子的角色唱了一首歌:“轻轻地我将离开你,请将眼角的泪拭去……”歌曲里的“轻”正好与“氢”谐音,“离开”意境相通,后面要学习的脂肪烃基、芳香烃基、氨基等都可以以此类推进行介绍。这样教学,情景交融,化复杂为简单,学生记得很牢固。边唱歌边学习,寓教于乐,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轻松地解决了难点,开辟了一条全新思维的康庄大道。

3.加强知识点的横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教材对有机物的命名编排是有层次性的,由浅入深。学生对醇、酚、醚、醛、酮、羧酸、酯的命名难以把握,教师要注意加强知识点联系,找出规律。如脂肪醇、脂肪醛、脂肪酮、脂肪酸的命名与烯烃相似要优先考虑官能团;芳香醇、芳香醛、芳香酮、芳香酸的命名与脂肪族化合物不同,要以侧链作主链把苯环当做取代基;醚和酯的结构特点是碳链被非碳原子氧中断了,醚的命名要从氧原子为起点,看两边的基团,两边都是甲基叫甲醚,两边都是乙基叫乙醚;酯的命名以酯键中参与链组成的氧原子为起点寻找特征:有碳氧双键的一侧的基团是从酸中来,酸是什么酸?另一侧连同氧原子是从醇中来,醇是什么醇?命名为某酸某酯(把醇字改成酯字)。这样,通过知识点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纵向”串联,“横向”联系,建构知识网络,系统化掌握知识。

4.搭建平台,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智能。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精心搭建好知识的台阶,突破教学难点;要培养学生的智能。如对映异构体构型判断(R、S标记法) 这个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展示球棍模型,学生能够判断构型。但是做练习他们就不会了,为什么?因为习题里有机物的费歇尔投影式看起来是平面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把费歇尔投影式立体化?必需制作学具。如何制作学具?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我们发现了利用稿纸做学具的好办法。如乳酸分子。

第一步:取两张稿纸分别折成细长条状,一条代表费歇尔投影式横线上的两个基团,一条代表竖线上的两个基团。把代表横线的纸条横着拿在手上,代表竖线的纸条竖着压在代表横线的纸条上,交叉点代表手性碳原子。

第二步:代表横线的纸条往前折出约100°夹角,代表竖线的纸条往后折出约100°夹角,得出一个四面体分子模型。通过动手做学具,很好地解决了平面分子立体化,变抽象为直观,化深奥为简单。有了这样的学具,学生可以轻松地做出构型判断。探究式教学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挖掘他们的潜力,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能力,增长了智慧。

5.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可以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密的思维。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细心实验,注意观察,缜密思考。首先,要设计好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何进行实验?怎么做?为什么?多设计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其次,要讨论好实验报告的样表,提示实验观察点,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再次要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引导,减少失误。最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

6.学以致用,让学生走出课堂。有机化学有广泛的用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运用化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如学习聚乙烯塑料后,介绍一些有毒塑料,结合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塑料袋装高温食物的现象,布置学生开展塑料袋的使用与危害调查主题活动,用化学的观点判断塑料袋在使用中有哪些危害,怎样安全使用,进而纠正不良行为,改掉不良的习惯。这些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能力,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觉得我们需要化学。

三、反馈与调控

1.认真观察收集教学反馈及时调控。实施了以上教学策略之后,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能力得到提高。这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进步,做得好要及时肯定,特别是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更是要鼓励。做得不够好的及时引导、纠正。

2.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对教学效益的判断,主要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标准。经过学习,学生能运用有机化学思维进行思考,若干年后还能肯定学习有机化学对工作、生活很有帮助。做到这些,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取得了好的效果。我认为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但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有机化学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快乐而自信。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著.云晓主编译.斯宾塞快乐教育全书[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1.

篇6

前言

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更多的是为了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见识到化学对于大千世界的作用,从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从而促进化学知识学习效率的提高。

1.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都是采用知识灌输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是高中化学课堂中的主宰者,在课堂中起到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只是机械的接收知识。高中化学知识点繁多,而又比较分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大,比如金属钠的性质:Na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单质,能够和许多物质反应,例如与S反应能生成硫化钠,与H2O能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还原性较强,是由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很容易失电子。再比如氢、氦、锂、铍、硼等元素的原子序数以及电子排布式等。如果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去学习这些化学知识点,就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课业负担,影响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教师应该主动的转变自己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主观意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主动的掌握化学课堂学习的节奏,更加积极的去学习,这样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并掌握高中化学知识点。

2.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具有实验性质的学科,纵观历史上的重大化学发现,无一不都是在开展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取得的,比如法国著名的女化学家―居里夫人,是在不断的实验中,才突破性的发现了钋以及镭这两种元素,并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化学奖。如果学生仅靠在课堂中听老师讲述化学理论、化学原理等,是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化学物质之间到底是如何反应的,再精准的语言也不如让学生真正的看到化学实验现象,体会其中的化学原理。

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该多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科学的引导,首先打消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接着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提前预习明白化学实验的目的以及大致流程,在课堂中制定一系列详细的化学实验计划,在学生看到实际的化学反应之后,再引入要学习的化学知识点,这样学生在亲自进行操作之后,肯定会对课本中的化学原理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增加高中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增多及其难度的增大,很多学生都对高中化学有着较为抵触的情绪,加之化学教师往往都是用生硬无趣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板书等来讲述化学知识,这就更让学生提不起对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法,依靠网络多媒体,能够将高中化学中非常抽象的化学原理具象化,将课本中对化学反应现象的描述生动化的展现出来。比如,在讲化学有机反应的知识点时,其中涉及到消去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聚合反应等多种反应类型,每种反应类型中都会涉及到多种有机物,例如CH3COONa、C12H22O11等,这些有机物与平常所接触到的H2O、CO2等简单分子不同,它们分子量较大,分子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这些复杂结构的有机分子,使其三维立体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不同有机分子之间进行反应时,将其反应中分子结构变化的过程都展现出来,这样就会大大减弱学生对这些复杂有机分子的陌生感,帮助其理解不同反应的过程,加深印象,以便更好的掌握这些有机反应。

4.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思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主动去探究问题,在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与化学知识相关联,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类型,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比如在高中化学中,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而铁又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金属元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纯铁这种金属进行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可能会问老师“展示的铁是银白色的,而我们平常所见的为什么是红褐色的?”,这样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本中找寻答案,因为铁容易与氧气、水等发生反应,从而生成红褐色的铁锈,继而就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究反应的过程及铁在其中的作用以及价位的转变等知识点。

5.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作用不可替代,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意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教学中对教材的熟悉与掌握,更要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教师除利用传统信息媒介接受化学知识外,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阅资料后经过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认识,经过长期的总结可达到丰富自身知识体系的目的。另外学校要注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优秀课程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构建教师交流平台,可通过定期举行交流会等形式促进化学教师直接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实现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6.布置典型精炼的题目

做习题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手段,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这一手段被过分利用,学生往往要进行大量化学习题的练习。在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为了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必须对题目进行精心设计,布置典型精炼的题目。题目必须紧扣所学知识点,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不在其他方面设置难度。教师可根据作业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并对题目进行详细透彻的讲解,使学生达到做题巩固知识的目的。

结语

针对高中化学教学,可以从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增加高中化学教学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布置典型精炼的题目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其动手能力,推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中受益。

参考文献

篇7

为了提高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研读新课改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新、旧课程中关于有机化学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所出现的区别.比如,考点四中删除了关于二烯烃这个知识点,而增加溴乙烷这个知识,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这些变化,在教学中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以及编写意图等方面出现差别性,这就导致编排体制也有较大变化,因此教师要对比相同的知识点分别在必修与选修方面的要求,从而准确把握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深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在比较新与旧版本中进行有效教学;另一方面,教师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教材,把握知识的广度,循序渐进地开展有机化学教学,从而提高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

1.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考核中,对学生自学能力都要求比较高,因此对于有机化学这部分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学案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先有大概地认识,再运用已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回忆与梳理.同时,在学案中优化预习任务的安排,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而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讲“乙酸乙酯的制取”时,简单的制取步骤是:第一步加乙醇,第二步加入浓硫酸,第三步加乙酸.在这个顺序中,其密度要先小后大.教师要在学案预习中梳理有关乙醇知识的化学反应机理,总结出乙醇中最活泼基团――羟基上氢,然后在课堂上提问有关乙酸乙酯制取方面的机理,如醇羟基参与反应的过程中易失氢原子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酯化反应基团变化,最后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知识.

2.介绍有机化学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对于有机化学的计算是许多学生比较畏惧的部分,因此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加强教学指导,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有机化学计算的技巧.

例如,某烃在完全燃烧后消耗氧气和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比是4∶3,而该烃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是不能使溴水褪色,那么该烃化学式为().

A.C9H12B.C7H8C.C3H4D.C8H10

分析:烃燃烧的产物有两种:CO2、H2O,从而可以得到其所含氧的量和消耗氧的量之和是一致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消耗4mol O2,那么会产生3mol CO2,而在水中含的氧原子则是2mol(8mol-6mol=2mol),即生成2mol H2O,由此可以得到C∶H=nCO2∶2nH2O=3∶4.因题中缺乏烃的式量,所以根据比例可以写出简式C3H4,与被选答案对比之后有A与C可选.又因烃的性质,可以排除C.答案为A.

篇8

二、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属于苏教版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的内容。该专题介绍了科学家研究有机物的方法,教材按照有机物组成的研究

有机物结构的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这样的顺序编排,使得学生对研究有机物的方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而关于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不仅巩固了必修2中所学的有机反应类型,并且对有机反应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解读,为后续有机的推断和有机的合成的学习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2专题3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这对学习本节课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本节课中的逆合成分析理论,有机反应机理是属于大学有机内容,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进行简化处理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反应机理在有机化学反应研究中的重要性;能用同位素示踪法解释简单的化学反应;知道甲烷卤代反应、酯化反应、酯的水解反应机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等能力,通过理论与生活、生产、科研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科学史料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指导。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有机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价值体现

PPT展示 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

教师: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她获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发现了青蒿素。

教师:那么人们是从哪里获取青蒿素的呢?

学生:从青蒿这种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PPT展示 青蒿素资料。青蒿素是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之一,目前青蒿素主要从植物黄花蒿中分离提取得到,由于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极低,加上黄花蒿的种植又会受自然灾害、地理条件和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青蒿素的产量并不稳定,对于贫困地区的患者来说青蒿素的价格过于昂贵。

相较于植物提取,科学家想到了依靠有机合成的方法合成青蒿素,让青蒿素的生产不再依赖于一年一茬的黄花蒿,以保证稳定供应。

总结:通过有机合成可以获得大量有特殊功能的有机物,如人们现在使用的西药都是通过有机合成获得的。作为高中生需要了解有机合成的方法和规律,为将来从事相关职业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以2015年重大科学成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素材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借助合成有机物这一载体将本节课的主题“有机反应的研究”渗透其中。

问题探究 乙酸乙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极好的工业溶剂,可用作香料。如何合成乙酸乙酯?

学生1:乙酸和乙醇通过酯化反应得到

学生2:将乙醇先氧化得到乙醛,再将乙醛氧化获得乙酸,最后将乙酸和乙醇酯化。

学生3:乙烯先和水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再氧化得到乙醛,乙醛氧化得到乙酸,最后乙酸和乙醇酯化。

教师:那么选择哪种原料好呢?

学生4:第1种方法好,因为步骤少。

学生5:第3种方法好,因为乙烯原料广泛,成本低。

教师:很好,合成有机物选择的原料应满足廉价易得,绿色环保的要求。

设计意图:合成乙酸乙酯没有直接给出原料,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比较几种原料,使学生认识到合理选择原料的重要性。

环节二:有机反应研究的重要方向――反应机理

1.酯化与水解反应的反应机理

教师:有机反应是有机合成的基础,对于有机反应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学生1: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影响因素。

教师:从微观角度分析,乙酸和乙醇酯化时的断键情况如何?

学生2:酸脱羟基、醇脱氢。

教师:如何通过实验方法证明呢?

学生3:同位素示踪法。

教师:很好!同位素示踪法是研究反应机理的有效方法之一,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实验方法。

学生4:将乙醇中的氧原子用放射性的18O标记,反应后观察18O是在水中还是在乙酸乙酯中从而判断断键的位置。

教师:同位素示踪法是由匈牙利化学家海维西获发现的,他也因此获得了194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设计意图:以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为例,教师分别从浓硫酸的作用、反应温度、乙酸乙酯的产率、乙酸和乙酸的断键情况等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机反应可以从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反应机理等方面去研究。同时介绍同位素示踪法的发现者海维西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创新意识。

2.甲烷和氯气的反应机理学生活动 书写甲烷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均用结构式表示),并描述甲烷和氯气反应的实质。

学生:甲烷和氯气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甲烷中一个碳氢键断裂,同时氯气中的氯氯键断裂,氯气中的一个氯原子代替了甲烷中的一个氢原子,生成了一氯甲烷和氯化氢。生成的一氯甲烷继续和氯气发生类似的反应生成二氯甲烷和氯化氢,以此类推分别生成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

教师:甲烷和氯气按体积比1∶4混合,反应后产物的成分是什么?

学生1:只有四氯甲烷和氯化氢。

学生2:有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及氯化氢。

教师:到底是哪位学生正确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甲烷和氯气是否是同时断键,同时交换原子呢?(展示表1中数据)

学生:由于氯气中的氯氯键比甲烷中的碳氢键键能更小,因此更容易断裂。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甲烷和氯气反应机理的图片(见图2),并根据微观符号描述一下该反应的历程。

学生:光照后氯气分子首先发生断裂生成氯原子,氯原子和甲烷分子碰撞生成氯化氢和・CH3,・CH3再和氯气分子碰撞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原子,氯原子接下去又发生碰撞,从而使反应延续下去。

教师补充:化学家对氯气和甲烷的反应提出如下的假设:

自由基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甲烷和氯气产物的复杂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由基反应已经不再是一种假设,利用电子顺磁光谱可捕捉到反应过程中自由基信息,证实了自由基历程的真实性。

设计意图:甲烷和氯气反应产物众多,学生在没有学习该反应的机理前往往会认为书本上甲烷和氯气的反应是逐步进行,通过自由基反应机理的学习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的这一错误观点,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反应机理的重要性。

学以致用 已知有机分子中同一碳原子上连接两个羟基是不稳定的,会自动脱水。

请在方框中填写加氧氧化的中间产物的结构式。

要证明这两种过程哪一种是正确的,我们仍然准备用同位素原子示踪法。用18O2和铜催化剂在一定的温度下氧化乙醇,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若18O只存在于产物H2O分子中,则说明醇的氧化是按①的过程进行

B.若在产物H2O分子中含有18O,则说明醇的氧化是按①的过程进行

C.若在产物乙醛分子中含有18O,则说明醇的氧化是按②的过程进行

D.若醇的氧化按②的过程进行,则18O只能存在于产物乙醛分子中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反应机理以及同位素示踪法等相关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三 逆合成分析理论的具体应用

交流讨论 对于较复杂的有机物的合成,美国化学家科里提出的逆合成分析理论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逆合成分析法即分析目标分子结构,断开化学键将其拆解为更简单、更容易合成的前体和原料,从而完成路线的设计。请同学们找出下列有机物的断键位置并推测合成原料。

学生:高聚物可以断开主链2号碳和3号碳之间的碳碳键,推测出原料为乙烯和丙烯。环酯可以断开酯基中的碳氧键,推测出原料为乳酸。

能力提升 草酸二乙酯是合成医药的重要中间体,请你以乙烯为原料采用逆合成分析理论推导出合成该物质的方法。

写出有机合成路线图。

设计意图:逆合成分析理论是有机合成的重要理论之一,但仅仅介绍该理论并不能使学生有深刻印象,通过分析几个常见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将逆合成法的思路应用到具体的实例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有机推断能力,也使学生明白该理论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意义。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不属于高考考试范畴,因此有很多教师将教材中的这块内容简单处理或者忽略不讲,其实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专题是要告诉学生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是什么,以及过往的化学家是如何研究有机化学的,因此该章节更多的是侧重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过必修1中的有机化学,该专题内容既是对高一内容的总结又是对后续不同种类有机物的学习做铺垫,同时也将高中有机化学和大学有机化学相衔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对将来是否从事有机化学研究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因此笔者认为本节内容不仅不能舍弃,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力求使课堂教学更加饱满,更加有内涵。

篇9

近几年来,计算化学软件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它能够通过传统的平面符号将深奥的化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并加强他们对化学结构的理解。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只有结合现代化的辅助工具,才可以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1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计算化学软件在立体模型方面的分析方式。从本质上来讲,分子立体结构的教学在有机化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方式中,教师仅仅用单一的构图法对知识点进行规划,来将其中的规律呈现在他们面前。这种方法不仅复杂,增加了教师的任务量,也无法使学生彻底的理解知识,并产生了负担。同时,一些想象空间缺失的学生更无法将立体结构展开,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合理性。可见在有机化学中计算软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大学化学中的重点就是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析。它能够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物质之间的基本联系,并体现其中的演变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子结构的剖析,利用计算软件将排列方式呈现出来,并在多媒体中进行模拟教学,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例如:在甲烷分子的构想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利用office中的3D处理功能,构建一个立体结构的演示过程,并将分子模型进行优化。同时,为了能够将动态过程体现出来,教师也可以通过“Flash”动画模型的建立做出C-C的360度旋转过程,改变分子形态中的二苗角,来完成计算软件中的曲线剖析动作。最后,教师要利用Gaussian03软件实现分子关联性讲解。将每一分子作为一个数据节点,利用扫描功能对每一部分进行分析,并将对应的势能曲线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够使学生从全方位看出分子的构象规律,并实现曲线的交叉变换,令他们掌握乙烷的稳定排列形态。(2)计算化学软件对分子光学模拟的分析。有机化学的学习目的是令学生能够用更加全面、灵活的眼光来分析宏观与微观世界。因此,为了体现内容的多样化,教师可以将光谱理念引入到其中。首先,传统的有机化学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引入仪器的方法来完成,但这些化学辅助工具却无法将有机物分子展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利用计算软件进行知识解析。首先,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以Gaussian03软件为主,以功能的设定为具体方向,对分子光谱进行预测及模拟。例如:在有机分子红外光谱的学习中,教师利用互动模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将他们两两分为一组,并在建立好的模型上进行演示。而学生要根据模型中的振动频率将关键词Freq输入进去,在文件的处理界面中选择“演示”字样,系统则会选定一个基本频率,以分子振动节点为中心,制定相应的光谱。学生只要点击系统中的“开始”选项,多媒体就会将化合物分子中的伸缩振动过程、光谱曲线、结构对应方向逐一体现出来,实现了教学的动态化。再如:在双分子亲和的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建立好相应的计算模型。系统会依照分子之间的运动频率确立核定方式,并将分析中所呈现出的关键词运用到其中。最后,计算软件能够进行分子常态的设定,学生可以从中看出离子的分散过程以及试剂的投入顺序。同时,教师要结合其中的重点内容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进去,使学生根据总结出反应中呈现的状态,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整理好双分子亲和中的关键点。最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逐一评定,选取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组进行奖励。

2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机物特性分子在化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中的难点,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其物理特征联系在一起,并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是教育的关键。例如:以HOMO化学概念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有将分子组合或分裂的排序过程中展现出来,学生才能够真正依照其运行轨迹进行知识学习。而以计算软件为主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在建立基本模型的前提下选择一条分子排列轨道,将演示内容直观、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于有机化学的难度逐渐加深,单一的绘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必然的,也是现代化教育的结果。计算软件能够将分子的构成式逐一展现出来,并将平面图像变为立体形状。因此,如果教师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学习计算化学软件,并令其在课堂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应用。同时,这种方式也减轻了教师的课业任务,节省了绘图与版面制作的时间。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为他们带来新鲜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以计算软件的应用作为切入点,对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二,探究了计算软件在化学课程中的意义。从而得出: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其中,以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同时,计算化学软件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结构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可以实现知识的深化,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丽娇,钟儒刚,甄岩.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08).

[2]王亮,张玉敏,彭望明,胡思前.微课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2).

[3]郑燕,孙文新.计算机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03).

篇10

比如将高一化学中学到的卤素的某些知识点融合到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中。

一剪梅·卤素

卤素单质皆剧毒,

棕溴挥发,紫碘升华,

氧化随核增逐弱,

氟氢最稳,碘氢最强。

与碱反应见通式,

首卤化物,次卤酸盐,

卤银不得把光见,

溴银色镜,碘银降雨。

卤族元素单质F、Cl、Br、I、均是有毒物质,氟和氯都是“气”字旁,因此为气体,溴“氵”旁为液态,碘“石”旁为固态。溴为棕色且易挥发,碘为紫色且易升华。

卤素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很活泼。从F到I,由于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其得电子的能力也减弱,导致氧化性逐渐减弱。

卤素单质与碱的反应通式为:生成卤化物、次卤酸盐和水。卤化银一般见光易分解,因此常被用于制作感光材料,如含有溴化银的变色玻璃,人工降雨用到的碘化银都是利用了卤化银的感光性质。

又如硫元素有多种化合价且形成的化合物也繁多,性质又各异。因此采用律诗的形式:

负二正四正六零,

氧化还原自纵横,

低价还原高氧化,

中间两路皆可行,

臭鸡蛋味硫化氢,

与氧反应分缺盈,

高价浓酸强氧化,

外加吸脱两特性。

硫元素的常见化合价有,由于其有众多的价态,因此能发生多种反应。其反应类型多数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低价态的S可以失电子显还原性,高价态的S可以得电子被还原显氧化性,则中间价态的S便既得电子又失电子,因此还原性和氧化性兼而有之。处于低价态的S形成的化合物HS有臭鸡蛋气味,有还原性,与O反应分成两种情况:

处于高价态的硫形成的化合物HSO有强氧化性,而且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

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烃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对于接触多年无机化学的学生来说,刚学有机化学部分会有些吃力,所以烃的学习则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基石。我们可以将有机分类的知识运用到词中,如:

菩萨蛮·烃

烃类只含氢和碳,

烷烯炔芳分类谈,

双键名曰烯,

单键称作烷,

含苯是芳香,

炔类含叁键,

何需死硬记,

篇11

从古至今,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学会探索和总结。而在中学学习中,不管是普通化学还是有机化学,安排教学时间相对比其他学科都晚一些。新鲜的事物特别能引起人的兴趣,对待新的改革课程,在教学中应利用这种优势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探讨这门学科。

一、推陈出新

照搬教材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淘汰,教师的教学方法虽然是来自教科书,但是也应钻研新教学方法,提出学习新招式。对于新课程教学,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应用在实际教学课程中时,才能发现问题,完善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有机化学,相对未课改之前的课程,难度系数相应增大,对教学要求也对应提高。虽然新课程相对难度增大,但是由于系统性也相对增强。教师教学也能系统化,但也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应让循序渐进代替教学中的一蹴而就,积累新的教学经验,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取得共同进步。对于新课程,大家都不熟悉,各个教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今的教学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而是让师生相互适应,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在学习知识时更轻松。教学应以鼓励为主,要化被动为主动。教师不是单纯给予学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吸取知识。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可以设立些提建议环节,争取让每位学生都满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把学科当成兴趣

让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来主动学习,是每个学科教学成果的最好体现。应该把学习当成兴趣而不是当成任务。而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就是教师需要努力探讨的难题。培养兴趣的产生,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方式是进行生动有趣的实验。实验课时的增加也说明了应该培养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学时兴趣小组的设立就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兴趣方式。兴趣小组活动讲究主动性和实操性,不仅给予学生新的课程体验,还能让学生更深体会化学的具体性。兴趣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增加活动的竞争性,有竞争才有动力。但是竞争不等同于增加学生学习压力,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尽可能让学习轻松化。无论以何种方式培养学生兴趣,都应注重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操性培养

实操性,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培养不仅指的是学习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机化学这门课,作为一门科学,相对比其他学科都更为抽象,只有实验课才能化抽象为具体,才能发展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新课程本就吸引学生学习,但是一旦深入学习,这门学科就更为抽象,最终有可能使兴趣都丧失。教学实验课的增加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实验中一些有趣的化学反应,更能吸引学生探讨学习。由于化学实验的一些危险性,在教学实验课程,教师应提醒学生保护自己,在安全前提下进行动手操作。只有通过实验操作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记忆。科学素质的提高依靠实验摸索。面对一板一眼的教材,实验教学更能引人入胜,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学生。

实际操作能力也不仅体现在实验课当中。在课堂上,教师应提供化学有机模型。对于有机物模型如何组合拆分、转变,应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制作和组装,了解有机模型,深刻认知,还能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活动更吸引人。

四、实施多媒体教学

现今多媒体越来越盛行,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结构由抽象到具体化,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放映有机模型,使理论知识不仅在文字描述,还能在影象中表现,具体化了理论知识。在备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方式,更方便表现知识网络化和清晰化,使教学系统化。课后,还可以给学生打印课件上的知识点,使学生方便复习,更容易掌握知识。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方便性,课上教学不用花时间排版,因此课堂时间能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效率相应也能提高。

虽然多媒体教学比较生动,但是也不能让其完全代替课堂教学。相对教师的板书,PPT呈现死板。在学生学习放映当中,遇到知识难点,教师也应书写板书,联系PPT做更详细的讲解。教师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而不是依靠多媒体。电子多媒体教学的盛行,在教师的合理利用下,优化PPT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五、总结性学习

教学都是由简入深,学习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很多学生都是学了后面忘记前面,甚至于消极学习,这就需要学习者学会总结归纳,串联记忆。有机化学中有机物有相似特点,课堂应紧跟教学思路,在课外应懂得总结归纳,自行整理笔记,形成系统化,通过自己的方式整理才能形成深刻记忆。

化学内容本就抽象,加之化学思想的丰富性,使得化学这门课难以掌握。化学作为理科,又跟其他理科科目不一样。化学知识点多,需要记忆的也多。由于化学思想丰富,跳跃性大,就单纯的背诵,并不能把化学学好。有机化学知识点多,而且零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使化学知识网络化,教师应通过PPT引导学生总结、整理。多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让学生总结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知识。

总而言之,无论有机化学教学策略是新是旧,最终的目的都是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课改在不断实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显现,如何使教学顺利有效进行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教学策略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完善来解决这个教学难题。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改革的过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因材施教,才能优化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