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7 19:25: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

篇1

一、师生同读,平等交流

经调查,我校语文科组共有29人,将语文书后面推荐的优秀名著通读一遍的几乎没有。这一事实深深地触动了我,如果教师不先读,又如何引导学生读名著呢?这是一个要引起大家注意和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向教师们提出一个要求:学生读一本名著之前,教师必须先读,概括出情节并写出阅读心得体会,最后在备课组会上交流,在教师层面上首先寻找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突破口,再去引导学生读。如《童年》,大家通过阅读,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阿廖沙成长的辛酸,也感受到人性的崇高,结合时下相当部分的学生家庭变异而造成学生性格扭曲或萎靡不振的现实,于是确定了阅读这本书的主题为:面对不幸,我们至少还可以选择善良与坚强!

在名著导学课中,教师将自己阅读的感受传递给学生:阿廖沙及其母亲、祖父、祖母、小茨冈等遭受的种种不幸,是来自家庭、社会及自身性格缺陷等不同方面的,但从他们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坚强与善良,如其祖父少时在伏尔加河上拉纤绳,那段充满艰辛又不乏欢乐的日子;祖母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种种折磨,心中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如一片平静、宽广的湖水;母亲勇敢地与祖父作斗争,争取自已的婚姻幸福;阿廖沙父亲早逝,常遭受祖父的毒打,过早地承担家庭的重任,却昂首面对,艰难前行,终于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的人等。

教师流畅、蕴含着感情的语句一点点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不但指明了这本书的主旨与方向,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布置学生去阅读,亲身去感受,而师生间阅读名著的感情交流、碰撞则贯穿始终。

二、播放名著片段,批注名著章节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寻找最佳突破口,我们尝试播放名著的精彩片段,时间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播放汤姆在坟地的那段紧张有趣的情节,让学生初步在头脑中形成汤姆的形象,《格列佛游记》,播放小人国“绳上跳舞”这一经典情节等,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了他们心中阅读的欲望,使他们对此书的精华部分能够做到了然于胸。

这种变“被动读”为“主动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完全不受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的影响,快乐阅读,他们会在课间、周末及寒暑假等一切闲暇时间去阅读,这就达到了阅读的真正目的,回到了阅读的本来状态了。

播放名著的精彩片段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而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名著的美,就要回归文本。通过仔细品味文字,在头脑中进行再次想象与创作,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浸润与升华。而初中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时期,在阅读时,常会过分追求速度,囫囵吞枣,而忽略了许多精彩的细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丧失阅读的初衷。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每一处都要精读,而是应将“浏览”与“精读”相结合,“批注”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

比较简单的批注方法为“一圈二划三评”:“圈”即对于书中传神、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用“”或“”在下面标示出来;“划”即用“”将书中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或句式较特别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评”包括两种:注释性批注和赏析性批注。注释性批注即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懂的字词意思写在左右两侧空白处;赏析性批注即将自己对书中人物形象或事件的看法、当时的阅读感受或小说的寓意、主旨等用三言两语及时写下来。

用作批注的方式阅读的段落应该是经典情节,因此,我们除了指定了一些篇章外,还印发了一些,要求学生去作批注。

如《水浒传》,108位好汉学生未必都能细细地品读及记住,我们就要求学生对描写林冲、鲁智深、李逵、宋江、武松、柴进、吴用、杨志等几个英雄的章节进行批注,如“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等,这就使学生能真切、完整地感受英雄命运的发展,了解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这种全书广泛浏览与经典精读相结合的方式,能较好地咀嚼书中的精华,细致感受小说的主题。

三、开设“名著欣赏课”,创设有效交流平台

读书不但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是一种群体的行为,特别是当它上升为群体行为时,就能更好地进行交流,深化对小说的理解。而“名著欣赏课”则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

如为了深化八年级的学生对《水浒传》“”这一主题的理解,我校周老师设计了《林冲――谁动了你的奶酪?》,教学目标定为:把握英雄命运的转折点,理解小说的主题。课堂从探究精彩情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起因起,沿着林冲封妻荫子的人生理想,到“误入白虎堂”“大闹野猪林”等,一步步地感受林冲的个体命运的悲剧,感受“英雄末路”的悲怆、无奈,从而找到“社会的黑暗腐败”这一根源,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制度、社会现实的认识,最终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其中,有教师的提问、学生的互问、师生的对话等,抛弃了单一的考点练习,摆脱了分数的束缚,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轻松、愉快。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31-01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由于名著内容精深、年代久远等原因,给学生造成较深的文化隔阂,因而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学生对影视作品却有着强烈的兴趣,甚至因此而产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一、播放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影视作品具有动态、形象、逼真等特点,将影视作品与名著文本结合使用,可以将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服务,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当教师布置学生阅读一部名著时,可先播放由该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如布置学生阅读《格列佛游记》前,让学生观看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影视片段,学生对作者奇异的想象特别感兴趣,阅读文本的欲望就会被激活;在观看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汤姆刷墙的片段让学生惊叹汤姆的聪明,不禁想要了解汤姆这个调皮的孩子,因为汤姆和他们是如此相似。许多学生看了这些精彩片段后,激起了阅读原著的兴趣,阅读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当然,影视作品不能代替原著,它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辅工具。因此,教师一定要慎重,要根据需要适时适度使用。

二、以影视资源对照小说,在比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说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受各种因素影响与原著有时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设置比较环节,让学生发现影视作品和原著的区别,赏析原著精彩的语言。(下面以电影《骆驼祥子》为例)首先,在比较中体会原著表达情绪情感的语言魅力。在比较中,有些学生发现电影是从祥子卖骆驼开始的,而小说在这个情节之前,不仅说明了骆驼与祥子的渊源,还用了很多笔墨介绍祥子拉车的情况及其性格特点。例如,小说这样描写祥子拉上新车的喜悦之情:“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和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这形象细致地写出了祥子的意气风发,他与车亲密如同朋友一般,他欣喜、兴奋、痛快,这些情感是电影很难表现出来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要真正了解名著的内涵,还是要仔细揣摩原著的文字,跟随作者的笔迹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其次,在比较中发现影视作品表现的局限性。《在烈日和暴雨下》是小说《骆驼祥子》的经典片段,而在电影与原著的比较中,学生发现电影里只有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却没有在烈日下的片段。于是,让学生重读“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片段,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体现“热”的。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导演,能让镜头里的烈日比小说里的描写更细腻吗?”学生讨论得很热烈,都觉得文字的描写,有时很难用电影的“动态”语言表现出来。再次,在比较中加深对名著主题思想的理解。有些学生还发现,电影和小说的结尾虽然都呈现了祥子堕落后的凄惨,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电影里的祥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处处被人排挤,夕阳拉长了祥子的影子,仿佛一声长长的叹息。老舍则用这样一段话结尾:“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会埋藏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个结尾虽然没有电影那样形象直观,但看着电影里游魂似的祥子,读着这短短的一句话,学生怎会想不起过去那个积极追求梦想的祥子?怎会不感慨现在这个行尸走肉的祥子?怎会不痛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在影视作品与小说的对照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学会了品味原著的语言,文学鉴赏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给电影人物配音,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阅读兴趣

给电影中的人物配音,类似于分角色朗读,但因为电影直观地展现了具体的环境、人物的表情,因而更能吸引学生。同时,初中生喜爱表现自己,给人物配音不仅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表现好的学生还能获得成功的感觉,这无疑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要求配音者根据片中人物所提供的所有特征,去深刻地理解、体验人物感情,用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因此,学生想要配好音,必须先认真阅读原著,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内容。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为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刷墙和指证印第安・乔这两个情节配音,那么就必须要求学生精读这两个情节,运用圈点勾画与旁批的方法,仔细揣摩汤姆诱惑小伙伴刷墙时欲擒故纵的心理,以及汤姆在指证印第安・乔时的害怕恐惧。

四、结束语

巧用影视资源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展示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使之与文本珠联璧合,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篇3

五分在谈话中碰巧说了蔑视一分的话,一分大为光火,说——

“我要让你知道我并不比你差。”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呀?”五分不屑地反驳道。

“从《独立宣言》说‘一切钱币生而自由平等’的那个时候开始的。你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我说,这不过是说说而已,并不是真的。在社会上我比你更受欢迎,人们对我比对你更尊重,没有谁会承认你在等级上和我是平等的。这一点你心知肚明。”

“等级!”一分嘲讽道,“共和国里没有等级这一说。宪法,这世间最高的权威对等级不屑一顾。”

“那又如何?宪法不也是这样说肤色歧视问题的吗?但宪法是没有生命的文字,你又不是不知道。你们这些有色人该呆的地方是厨房,我们不会准许你们踏进客厅,让宪法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你装出批判等级的样子,但是你也有自己的等级。人们在黑暗里靠气味就可以把你从人群中挑出来。”

“对不起,”一分冷冷地回答道, “那不是等级,是骄傲自负,两者可是大不一样。”

“哦,你爱管它叫什么就叫什么吧,在我看来——”

“我的朋友,”形容憔悴的五毛用病恹恹的声音打断了五分的话,“真的,我必须请你不要那么大声嚷嚷,当你跻身上流社会圈子的时候,你就应该把你的酒肆风格抛在身后。”

“去他妈的上流社会圈!”五分用酒肆的粗言糙语大发雷霆,“我要让你明白我没哪点比你差,你这个臭名昭著不受欢迎的流浪狗,四处游荡,装得好像自己很有手段——连救你狗命的六瓶啤酒都买不起,还厚颜地假装值五十分。我倒想看看下一个装腔作势的会是谁。先是这个社交仅限于花生摊子和乞讨罐子的杂种,现在又是你!你已经不再是钱币,你一路堕落,堕落,堕落,现在,你除了是跟土豆和鸟粪一样的商品,其他什么都不是。”

“我暂时时运不济,这委实不假,但毕竟我比你稍胜一筹,《独立宣言》尽可畅所欲言。我的健康已损,走气的啤酒味于我更是一种摧残,如果你稍微离我远点,我将不胜感激——”

“你也是这样想的哦?”一枚十元金币用手绢捂着鼻子,不屑地说,“你长期被当做小费使用,那些油腻腻的手掌的恶臭已让你污秽不堪。对于像我这种级别和社会地位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那更令人作呕。”

“我没哪点比你差,亲爱的先生,我不会走开的。”

“那么我走。”

“可别碍着我,拜托,”一张百元大钞粗暴地说,“你挤着我了,这可不成。这个银行家的厚颜简直让人匪夷所思——用粗俗的交往来折磨我,跟这帮乌七八糟的——”

“现在你挤着我了!”千元债券幽幽地说,“我可不想让我雪白的外套被你的,你的那个啥给弄脏,绝对不想——”

“放肆!给你两耳光尝尝!”百元大钞吼叫着,着实给了千元债券脸上一巴掌,在那里留下了宽宽的一道绿色墨渍,“《宣言》说我并不比你逊色,这点会在你身上得到证明。”金属货币马上打了起来,然后变成了一场大战:很快,激烈的叮叮当当声吓跑了一群强盗,招来了警察。

后来,他们决定让法院而不是让产生纠纷的人去解决发生争端的问题。在审判中,法官说了如下的话:

“你们生而自由平等,这个论点真实不虚。

“但是不管在美国还是在外国,这句话都被奇怪地误解了。这句话并无将自然法则置之不理的打算——就是说,自然的子嗣们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而且必须如此。他们在力量、健康、身材、体重、容貌、肤色和智力等方面都是不平等的。那些东西宪法不能改变,而且宪法也并没有尝试去改变。它只以一种方式使人人平等:它赋予每个人和他的邻居一样的施展才华的权利,不管是什么才华,并由此而自由选择那条条通往利益和荣耀的道路,而那些道路曾经武断地专属于少数人。”他转向一分问道,“你一年挣多少?”

“百分之五,大人。”

“五分,你挣多少?”

“百分之五。”

“你呢,五毛?”

“百分之五。也就是我的‘真实’价值的百分之五。那些爱撒谎爱诽谤的家伙巴不得这样说。”这枚惨遭贬值的五毛怒不可遏,厉声说道,同时转过身去,不让人看见他流泪。眼泪开始流到“我们相信上帝”这几个字上——他可是先前那些自信十足的铸币之一。

“你挣多少,金币?”

“百分之五。”

“百元钞票?”

“百分之五。”

“千元债券?”

“百分之五。”

“好极了。你看,你们之间的平等是严格不变的;不管多寡,每个人的才华都获得充分的市场价值,没有人会因为出身、地位或者品质而被授予特权。人人都是百分之五。如果都是千元债券,你们每年会挣到五十元;如果都是一分硬币,你们会挣到半厘。如果都是火车头,你们会拖动火车;如果都是老鼠,你们就会从轴上抽线。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们生而百分之五。但是平等从这里开始,也到此为止。”他朝五毛投去凌厉的目光,总结道,“我们中有些人自诩为贵族,声称拥有一种子虚乌有的优越感,但我们的民主宪法不会买账。抱歉,我不得不说。这种人不会从中捞到丝毫的好处。他们得到的不过是那百分之五,他们所得的依据是自己是什么,而不是自己以为自己是什么。”

(选自《译林》2009年第6期)

【感悟·赏析】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有着高超的幽默、机智与名气,被称为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曾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马克·吐温是美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他的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在亚瑟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等。他的写作风格融幽默与讽刺于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说杰作,又有悲天悯人的严肃,还十分的聪明!鲁迅评价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缘故了。马克·吐温自己则说:“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 他的幽默讽刺不仅仅是嘲笑人类的弱点,而且是以夸张手法,将它放大了给人看,希望人类变得更完美、更理想。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独立宣言》里的这句名言被银行家保险柜里的钱币们拿来借用,变成了“一切钱币生而自由平等”。一分、五分、五毛、十元金币、百元大钞、千元债券一一登场,捍卫自己的权利,证明自己的优越。这些不同价值的钱币象征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们,上一阶层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高人一等。其实大多数人往往误解了依法所建的平等,平等不是一种形式,“没有人会因为出身、地位或者品质而被授予特权”。平等是一个人真实价值的体现,不管多寡,每个人的才华都可以获得充分的市场价值,这样就实现了平等。这篇小寓言继承马克·吐温幽默讽刺的笔调,保险柜里的这些“一分、五分、五毛、十元金币、百元大钞、千元债券”钱币的争吵,正是人生百态的体现。

【探究·训练】

1. 本文通篇都是形象之间的对话,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2. 请你简要赏析“一切钱币生而自由平等”所取得的表达效果。

答:

3. 本文最为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赏析。

篇4

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互相传递自身承载的文化、知识与信息。Z言作为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作为培养英语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采取措施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跨文化意识作为英语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当受到重视。所以,在口语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对大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符合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明确指出,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敏感性,及应对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不仅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要提升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在大学口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是时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要求。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升其口语交际能力。当前,由于大学英语教学多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而涉及文化、思维时,则经常出现表达错误或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部分大学生在与外国朋友初次交谈时,就谈论marriage、age、kids等较为隐私的话题,这显然是较为不礼貌的。还有部分大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甚少使用however、and、as well as 等关联词,导致语句缺乏逻辑性。口语交际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传达,其中还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诸多文化现象,只有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地道、准确、规范的英语口语。

二、大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合理利用经典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能够以全面、深入、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读者逐渐了解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口语教学中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促使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相关的习俗、历史、人文信息。比如勃朗特姐妹的作品《简・爱》和《呼啸山庄》;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远大前程》。以及美国经典文学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红字》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等。大学生在认真研读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积累英语基础知识,丰富自身的词汇量,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人际关系以及非语言交际手段等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更加深入的体会英语国家的价值文化。进而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口语教学的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此外,由于口语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大学英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课外时间,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定期参加英语文化知识讲座,并邀请在校留学生或外籍教师讲解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等知识。或举办英语音乐欣赏会、影视欣赏会等,促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工作、爱情、生活等情况,更加全面的感受英语国家文化。此外,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英语文化知识辩论赛、演讲赛等,以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恰当运用影视赏析。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化工具遍布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和资源,运用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的影视作品,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影视作品中原汁原味的英语对话,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扩充词汇量。此外,大圩英语教师也可以在播放影视作品的过程中穿插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在观看《阿甘正传》时,可以穿插讲解水门事件、3K党、小石城事件、越南战争和乒乓外交等。这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观看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比如《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简・爱》等,这些影视作品极具感染力,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影视作品生动形象,且蕴含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跨文化意识。进而在英语口语交际中避免出现文化障碍。

篇5

    在中国当代教育形势下,英语教学的发展步步深入,可追溯到幼儿教育阶段,而受经济发展程度、地域或教育观念等的影响,英语教学的层次水平不一而论。从启蒙教育到初、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抑或汉语教学中对于英美文学的注重程度显然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应该分不同的教育阶段来看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对于学习者的影响。

    一、英语初学阶段(幼儿园到小学阶段)

    此阶段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来分析,大可不必引进相对深邃的文学作品,我们呼吁对于儿童文学的多加关注。外语教师在注重发音、识词、拼写等基本入门知识教授的同时还应储备足够多的“故事”、网罗更多童话故事、寓言或神话传说来间接地培养学生对文学审美情趣、童趣及儿童想象力、画面感,积极去创设语境,可在游戏中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教师可抽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让它停留在书页上,鲜活其形象,借助于动画或童谣、儿歌来丰富他们,从而做好对学生的早期文学素养的启蒙。教师可借助课外书籍,积累主人公形象,要明确一个个带孩子气的活泼精灵身上学到的并不亚于大文豪笔下的传神人物。英语教师围绕学生兴趣探究他们喜爱的故事,进一步扩展其情节,开发其想象力去创新地编一编故事的后续等在教学中的运用都是新一代教师在教学创新的体现。熟读西方儿童经典,英语教师的角色也该是闪亮的。充分掌握住课堂节奏,扮角色或讲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一个个小人物的同时也已创设了小小的大世界。

    二、英语学习的中级阶段(初高中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是偏高的,不仅能带领学生做好应考工作,还该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自己的教学计划(除教学大纲之外自己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继续夯实自己的文化根基,要教学方式手段的多样化。这是个挑战,尤其在文学书籍的阅读上,应积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应扩充课堂文化信息含量,引导学生抓起必读科目,也要因加强自身英美文化底蕴引导纠正一些谬论及文化偏见。也可结合历史探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等等来个文学的“刨根问底”,在《你不可不读的西方文学故事》中可觅得一两颗喜欢的文学明珠。良好的英美文学素养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英语教师介绍英美文学作品及作家的时候不仅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以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还应该注重作品的深度思想来让学生咀嚼回味。另外,对于语言的分析也注重于语言习惯、方言、谚语、典故、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来看都需倚靠英语教师的文学积淀进一步拓展

    得来。

    三、英语学习的较高级阶段(大学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也空前地关注西方文化的积累度,学生才发现一门语言的学习实在探讨人家的文化,对于广义上文学的学习更加地接近了文化的内核,也就更易于语言本身的掌握。接触大学文化才发现知识的三千弱水中自己还连一瓢都没有,所以急切地汲取能够得着的知识养分。此时的大学教师就应依据学生兴趣及特长来引导学生学习初级阶段未涉及的文化知识,更加科学地解释外国特殊的文化现象,更加全面、清楚地展开背景知识的概述。当然,在这个阶段还有重要一点是继续不断地向学生推荐外国优秀作品,利用闲暇时间与学生共同探讨读书心的体会。比如,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作品赏析,通过有步骤、有目的的探讨,一步步走进这位文豪的幽默与讽刺。

    1.通过作者时代背景来了解其写作动力与方向

    马克·吐温的父亲是不得意的乡村律师,在其12岁的时候去世了。迫于家境,他先后当过印刷所学童、送报人、领港员,还到西部探过矿。这为他早期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当时正流行幽默文学,而他将幽默与讽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幽默风格。1864年,他到旧金山,在《晨报》当记者,从此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卢锦明《欧美文学导读》),创作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等名篇。马克·吐温早年在《旧金山晨报》当记者时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移民的报

    道……“他对中国人的描写是一种写实主义的‘新闻报道方式’的再现……但其主旨在于批评美国的时事,而非关注中国。”(《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一辑)也借此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的真实面貌。

    2.细究作品,深入发掘主题

    马克·吐温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S.艾略特认为这部小说开创了英美两国文坛的一代新风。

    “着名小说家海明威认为,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文聘元《你不可不读的西方文学故事》)。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吉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是黑奴,但他不卑躬屈膝,为了摆脱奴隶身份反而竭力斗争,勇敢追求自由,也具舍己为人、善良高尚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有无知、迷不觉悟的性格。”此时作品主题已跃然纸上,对于解放黑奴问题的敏感,让人深深地同情起吉姆,也使人狠狠憎恨起种族歧视的黑奴制度。

篇6

一是学生几乎不进行课外阅读,购买中外名著等课外读物的学生很少,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

二是学校图书室未能发挥其作用,藏书少,开放时间短,学生想读书却没书读。

三是学校没有安排阅读指导课,学生读书没方向,没目标,更没有人去肯定、鼓励。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贫乏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呢?我经过实践后,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向学生灌输“阅读的一生就是幸福的一辈子”的理念,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是积累知识财富的过程。坚持阅读对人的一生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它能让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让人获得新知,能提高说和写的能力,更能陶冶情操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加大力度进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指明方向,定下目标,多读好书。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欣赏文学名著,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

1.向学生推荐好书,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帮助他们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明确定出课外阅读量,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只要教师课内阅读指导得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就会受益。我们通过课堂阅读技巧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略读浏览速度,使学生养成默读、速读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摘录、查阅工具书等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准确概括赏析。

3.指导学生写读后感。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摘抄好词好段,反复阅读,能提高语感,增强才智。我指导学生坚持写读后感,让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如果能加大阅读量,那么学生的阅读面肯定得到拓宽,阅读能力一定有质的飞跃。因此,我们在日常上课时,会不断地引导学生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优秀的选文多是节选名人名篇,不完整的故事会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如果此时教师能鼓励引导,学生大多能利用课余时间去读完整部书。

篇7

单元重组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目标明确,标准统一。在认真分析学情、梳理复习内容、研究中考要求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按文章体裁进行单元重组的标准。

按文体进行单元重组可组成相对独立的语文知识复习体系和语文能力发展体系,为达成中考复习目标服务。这样做符合学生应考的心理特点及复习规律,学生能按新的单元系统地进行自主复习与训练,从而巩固和完善所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小说单元的重组。小说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理解掌握小说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是初中生应具备的小说鉴赏能力。小说单元的重组便于学生集中强化复习,能完善学生有关小说方面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积累素材,借鉴小说的写作技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中考复习以文章体裁组元的实施

根据文体组元标准,笔者把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的复习内容重新编排为文学作品、非文学作品和文言文三大模块,并细分为十个单元。具体实施如下:

(一)文学作品

第一单元:诗词

单元复习目标:背诵;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

以《诗人谈诗》为纲,涉及文本有《冰心诗四首》《天上的街市》《词二首》《现代诗二首》《有的人》《歌词二首》《组歌两首》《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古代诗词三首》《七律・》《古诗四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诵读欣赏中的诗词。

第二单元:小说

单元复习目标:归纳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艺术手段的作用;体会小说的丰富内涵。

以《小说家谈小说》为纲,涉及文本有《孔乙己》《范进中举》《故乡》《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草》《伟人细胞》《甜甜的泥土》《三颗枸杞豆》《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父母的心》《窗》《热爱生命》《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安恩和奶牛》及名著赏析中的《西游记》《水浒传》《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文训练:注重细节描写。

第三单元:散文

单元复习目标:体会散文的不同风格;反复品味散文意蕴深长的语言。

以《散文家谈散文》为纲,涉及文本有《春》《济南的冬天》《夏》《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画山绣水》《蔚蓝的王国》《飞红滴翠记黄山》《绿》《雪》《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紫藤萝瀑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柳叶儿》《枣核》《繁星》《错过》《散步》《背影》《都市精灵》《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囚绿记》《享受生活》《送行》《给我的孩子们》《为你打开一扇门》《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及名著赏析中的《朝花夕拾》。

作文训练:抒发真情实感。

第四单元:剧本

单元复习目标: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欣赏人物语言;注意舞台说明。

涉及文本有《威尼斯商人(节选)》《市长(选场)》《江村小景》《一厘米》《(节选)》。

(二)非文学作品

第五单元:新闻、演讲

单元复习目标:了解新闻体裁及演讲稿的特点。

涉及文本:

(1)新闻:①消息:《三个太阳》《录音新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新闻两篇》。

②通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始终眷恋着祖国》《一双手》。

(2)演讲:《悼念玛丽居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接见仪式上的答词》《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五篇。

第六单元:记叙文

单元复习目标:把握中心意思;梳理记叙线索,注意详略;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涉及文本:

(1)叙事文:《往事依依》《十三岁的际遇》《社戏》《斜塔上的实验》《老山界》。

(2)记人文:《我的母亲》《童年的朋友》《一面》《我们家的男子汉》《藤野先生》《生命与和平相爱》《我的老师》《台阶》《呼兰河传(节选)》。

作文训练:重视立意构思。

第七单元:说明文

单元复习目标: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常用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

涉及文本:

(1)事物说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松鼠》《松树金龟子(节选)》《国宝――大熊猫》《苏州园林》。

(2)事理说明:《宇宙里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观现象》《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叫三声夸克》。

(3)科普介绍:《在太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环球城市・风行绿墙》。

(4)专题:《长城》《汉字》《广告多棱镜》《气候物象》《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

第八单元:议论文

单元复习目标:抓住中心论点,了解论证过程;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揣摩议论文的语言。

涉及文本:《事物的正确大答案不止一个》《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成功》《创造学思想录》《学问和智慧》《论美》《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三)文言文分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目标:读懂、读通、读透文章;归纳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句子翻译字字落实;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观点。

第九单元:文言文中的寓言、说明文

涉及文本:

(1)寓言:《古代寓言二则》《黔之驴》《愚公移山》。

(2)说明文:《梦溪笔谈二则》《黄鹤楼》《于园》《活板》《核舟记》。

第十单元:文言文中的记叙文、议论文

涉及文本:

篇8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一个个文学大师对话,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增加思维的深度,提升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提高名著阅读效果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标准,新教材在每册书的编排中安排了名著阅读专题,各地区的语文中考卷中也都对名著阅读进行了考查。但是,现实不容乐观,名著阅读的考分能全拿到的学生可以说寥寥无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好名著,确非易事。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谈谈我的浅见。

一、帮助学生认清阅读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相比于阅读,电视、游戏的诱惑力要大得多,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一定要给他们明确读书的目标,找到阅读的动力。因此,我在课堂上时不时地给学生露几手,展示一下自己的博学。讲到《使至塞上》时,我联系到《红楼梦》中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的点评;讲到《往事依依》时,我极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烟波浩渺的水泊梁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梁山好汉们的忠肝义胆等,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自然对名著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读名著的好处:每一部名著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既可以明史,又可以明志。另外,我还搜集了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考题,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名著阅读的实效性。

如,2012年镇江市中考的名著题考查了《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父亲的病》《骆驼祥子》《汤姆・索亚历险记》《水浒传》等多部作品,考查面广,并且题目出得都很细,如果学生不仔细读名著,这些题将很难拿到分数。学生看到这些真题后,切实感受到名著阅读与升学的关系,明白了阅读的实际效用,自然阅读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事实胜于雄辩,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是最有效的。

二、协助学生制订具体实用的读书计划

人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帮助学生制订好具体实用的读书计划,那便是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初中三年要求阅读的名著有十部,每册书都有具体的安排。但是考虑到初三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要挤出时间来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给学生制订了这样的计划:初一两学期各读三部;初二两学期各读两部;初三时以交流练习为主。

每学期要求读的名著,学生必须人手一本。以八年级上册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我先要求学生看看全书共有多少章,每章大概多少页,自己每天大概能读多长时间,读多少页,综合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规定每天必须花的时间,必须读完的页数,要求学生最好以一章为一个单位,2至4天完成一章的阅读。读的时候必须在书上进行圈点,写旁注,每读完一章在摘抄本上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并写读后感。再在班内贴出一张统计表,选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每人每天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对于阅读进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提问,与其交流读后的感受,如果效果不好,就及时提醒他要提高阅读的质量,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只求数量,不讲成效,不求甚解。

三、教会学生阅读的正确方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读”要与“写”相结合,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以加深学生阅读的印象,提高阅读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做阅读卡片。要求学生每读一本书就要摘录书名、作者、国籍、朝代及主要人物形象。

2.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简单介绍每一部名著的内容。

3.摘录文中的精彩情节。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删选信息,把握书中的重点,每星期至少摘抄一次。

4.对精彩情节(或精彩句子)写点评。可以从语言、内容、人物形象分析、思想内涵等多个角度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这项活动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如果不仔细阅读感悟,是很难完成任务的,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常常指定文中重要的情节,让所有学生围绕其进行赏析点评,并且在批改后选出“最佳评委”五名,让他们到讲台前朗读自己的点评,并在班级明星榜上予以表扬。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许多学生都写出了有见地的点评,既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5.写读后感。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社会现实,体会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各种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样,既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还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每周利用阅读课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学生作阅读展示。如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并作赏析;选择里面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点评;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形象分析等。我还尝试了一项有效的方法:把全书分解成若干部分,让每个学生在阅读完整部作品的前提下,精读其中一部分内容,并在全班作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不甘示弱,认真阅读,深入分析,对名著的阅读比原来细致了很多。

篇9

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英语学习和大学时期英语选修课的巩固,再加上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证学习,还有雅思、托福等各种留学语言培训学习,学生们已具备基本的英语应用写作和交流能力。但是英语学习的不断巩固和提高,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应当通过广泛大量的阅读英文原著,经典名著,报刊杂志以补充完善。这样做不只是提高了英语水平,同时提高了我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更提高了我们的文学素养,即,提高了我们的个人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得我们能够具备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提高我们的这些能力呢?

一、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拓宽文学视野,积淀文学素养

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塞林格,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无论是孔老夫子还是老庄,《道德经》也好,《论语》也罢,无论是原著还是集注,无论是《本草纲目》、《黄帝内经》,还是西方哲学史、艺术史、音乐史,或者是《家书》、《傅雷家书》,再或者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阿拉伯神话》等等;不管它归为哪一类:中国的、世界的;文学的、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只要是经典的,我们就拿来读就好了。当我们阅读时,伴随我们的是思考。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把原来不完善的知识结构加以完善使它更科学更完整,也可能把原先认为对的建立新的知识或认识结构,还可能把原来没意识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的内容识别出来,存在脑子里等等。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过程,一个学习过程。通过阅读提高理解能力是阅读的伟大意义所在。古语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得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这个道理:读得多了也就会写了。人们常说:学艺之道无他,唯手熟耳。

二、阅读的方法也很重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我们在一开始阅读的时候,主要是积累,看见单词背单词,看见句子分析句子,看见语法查语法。可是到了后来,有了一定的积累,阅读量也上来了,这时我们就要讲究学习方法了。首先,精读和泛读应用于不同的阅读。有时候一些经典段落,或经典文章我们当然要精读,反复读,反复推敲,甚至要背下来或者准备一个本子抄下来进行收集整理。有时候文章的内容很吸引人或是因为很有名,针对这样的情况,不妨采用泛读,先一睹为快。精读的例子不胜枚举: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拿破仑大将军竟然读了六遍。马克思的《资本论》,也一定读了不止一遍。然而对于报纸杂志,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泛读而已。其次,阅读的来源不同,阅读方法自然也不相同。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资料库的完善,我们可以容易地找到我们想阅读的内容,这时我们常常跳读,速读或者泛读即可。以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例:万方数据库,知网,SCI(国际)发表等都可以利用借鉴。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看看写这些文章的规范是什么?关键看看别人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自己应从哪些方面着手?众所周知,各种数据库里的文章都是我们的阅读素材,因为他们代表着前沿及方向,也告诉我们在这个领域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样可以指导我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方法。最后,阅读时做笔记是必须的。学到的知识终归会有忘记的时候。伟人读书、写书都要做笔记,何况我们呢?这样做不但方便我们日后查用,而且抄写可以加深印象,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整理和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才是学习的意义。另外,看原声电影,看网络视频,浏览国外网站都可以好有效的辅助英语学习。书读得多了,就有写的冲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提高了理解力,还提高了写作能力。即,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授的指导

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教授的知道是不可或缺、弥足珍贵的。教授是在多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努力后经过孜孜不倦的科研,逐步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作为我们的前辈,我们可以分享到非常重要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另外,教授的指导对于我们的深入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如果在教授的带领下,就能受到启发,受到监督,受到指正。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学习或研究任务。阅读的方法,阅读的素材,思考的方式,自己观点的得出等都需要专业的指导。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综上所述,文学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广泛深入地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文学素养既包括阅读也包括写作,阅读在先。如果有教授的指导,阅读会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加大对文学修养的关注,倾向于经典文学的赏析和指导,致力于培养出高尚的,具备人文素养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篇10

 

学翻译:阅读名人译作,锤炼语言功底

成了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中学时英语学得多么糟糕:听、说方面的基础几乎为零,听不明白,说不出口,而且说了别人也听不懂。无奈之下,我只能勤学苦练,但没有“童子功”,年近20才开始练习,听、说两个方面练起来都非常吃力。而后我欣喜地发现,翻译练起来却没有那么难。默念于心,落笔成文,农村出来的我对这样的练习非常适应。于是,我不仅积极完成各门功课中的翻译练习,在阅读简易读物时还忍不住偷瞄几眼有些读物中附带的汉语译文,尽管那时许多老师都告诫我们不要看这些译文!这样偷瞄的结果是,我对翻译的兴趣日益高涨,良好的英语语感却迟迟建立不起来。到了高年级以后,有了专门的翻译课,我喜不自禁,不仅如饥似渴地聆听老师的讲课,阅读指定教材,认真完成每一次的翻译练习,还找来其他学校的翻译教材和一些浅显的翻译方面的著作,囫囵吞枣似的读下去。没有想到,这种野蛮学法还挺有收获,期末考试时,我的翻译课得分比其他几门课明显高出一截,令我很是满意。于是,我学习翻译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到了考研报名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 

 

上了研究生,真正的翻译学习才开始,广阔的翻译天地才真正在自己眼前打开,我也才近距离接触了大名鼎鼎的翻译家——孙致礼教授。孙教授是翻译方向研究生教学组长,负责学院整个翻译方向的教学。他不仅亲自讲授好几门课,还设计了一套今天看来仍然非常合理的课程体系。除了翻译专业课程之外,他还为我们开设了英语写作和高级听说课程,以及英语史、文体学等课程。最有特色的是,孙教授还为我们设计了多门汉语课程:比较文学、古代汉语、古诗词赏析、现代汉语散文写作等。这些汉语课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另一道绝妙的风景,让我在提高英语能力、揣摩前人译作的同时,徜徉在汉语的海洋中,领略汉语之美,感悟英语与汉语的种种差异。孙教授丰富的翻译经验、渊博的翻译学识和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也时时感染着我,让我认真对待每一次上课、每一次练习、每一次阅读。到了研究生二年级以后,孙教授又和出版社联系,让我们翻译起长篇小说来:两个学生合译一本书,每人负责大约八万词的翻译量,三个月左右完成。这种长篇翻译虽然不是一门课,没有列在课程表上,但我们所有的学生都非常重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翻译实战(翻译完毕才知道,这还算不上实战,因为孙教授还要对我们的翻译加以把关,逐句校订我们的译文),是对自己翻译能力的实际检验,平时学得好不好,这下真正可以看出来了。三个月的翻译很辛苦,不仅牺牲了周末的休息时间,整个暑假也泡了进去。读全文,查资料,再读全文,然后摊开稿纸开始翻译。我们严格遵循传统文学翻译的流程,严肃认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股认真劲儿今天想来还不禁发笑。在硕士阶段,我共做了两次长篇翻译,两次收获都很大。

 

到了硕士三年级,开始写学位论文。我选择的是方言翻译这个题目。在做长篇翻译的时候,原文中偶尔出现的方言词句曾经令我痛苦不堪;阅读前人译作时,其中对方言的翻译也很难让我信服。研究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方言方面的著作,对方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为了寻找译例,我不得不大量阅读前人的译作。《德伯家的苔丝》、《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小说,我都仔细对照原文和译文通读过。让我始料未及的是,通过撰写学位论文,我的翻译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位论文定稿时,正好有“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和“戈宝权文学翻译奖”竞赛,因为时间宽裕,两个比赛我就都参加了。到了第二年夏天,两个比赛结果揭晓,我竟然都得了奖,而且一个是一等奖,一个是二等奖(一等奖空缺)。那个时候,我对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互补互动的道理有了真切的体会。

 

到了博士阶段,我的主攻方向仍然是翻译,只是博士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理论研究,从事翻译实践的机会少了许多。但是出于对翻译实践的兴趣,我还是保持了阅读名作名译的习惯,同时也开始关注起《参考消息》等报刊上双语对照的文章,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开始熟悉非文学翻译的一些路数。阅读理论著作时,凡是英语著作的汉语译本,我都想方设法找到英语原文,在阅读理论内容的同时,比较原文和译文,体会译文中的精彩译句,同时也为不该有的翻译错误惋惜不已。这一阶段的阅读为我壮了胆,多年后友人问我愿不愿意翻译理论著作时,我竟然答应了,凭的就是平时的积累。我还利用寒假时间与人合作,在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译作。和硕士学位论文类似,我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同样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题目是《文学翻译杂合研究》,研究的是文学译作中源语和原文成分在译文中的分布与表现。虽然选择该选题的动力主要来自理论著作的阅读,但阅读译文时的种种困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写作博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中,我又大量阅读了前人的译作,对于什么是好的翻译有了与之前全然不同的体悟。

 

篇11

一、激发兴趣,推荐书目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考试的要求,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对推荐的名著感兴趣。在教读课本中相关的章节或段落的内容时,教师的讲授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相当重要的。笔者在推荐名著之前都尽量做到:

①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借助媒体,创设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兴趣。

②激荡思维,引导发现——在阅读重要章节或段落时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从而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实践。

③捕捉契机,合理推荐书目。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兴趣后,合理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向学生推荐了与教材相关的一些名著。对于这些名著,有的要求全部阅读,有的则要求阅读具体的章节,并要求形成文字阅读材料,或为读书笔记,或为摘抄批注,做到:不动笔不看书,看书必有收获。

二、有效指导监督评价,学会交流欣赏

1.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实施有效的监督

坚持阅读,并保证阅读的时间,合理地安排阅读的计划 。在时间的安排上,本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基本思路,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欣赏课。每天课后要求有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双休日每天能自觉地阅读名著一个小时。对于所阅读的名著,同时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做到一日一检查,一周一考查。

2.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阅读名著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大部分只满足于了解故事的梗概和故事情节。教师应在此之外, 把重点放在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上。笔者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来了解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进而来感悟作品所揭示的深刻主题,深入体会人物形象以及所反映的思想精神,同时要注意要养成写批注、评价、感受的习惯。

3.注重评价,创设交流的平台——学会欣赏交流和相互提高

每个学期,笔者都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平台。

基本形式是:(1)开设阅读课;(2)阅读课上定期指导交流;(3)课堂学习与阅读课紧密结合;(4)在校刊《甓湖浪花》上登载学生相关的作品,让学生从阅读中享受成功。

除此之外,笔者还设置了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比如演讲,辩论,读书心得的交流,名著故事新编与新解,给某某主人公的一封信,给作者的一封信等,让学生不仅仅是在阅读,而是在读中思考,并进而升华情感!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评价,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热情,同时还将优秀的阅读感悟文字予以成果展示。这时候,可以在课堂上,校刊上,校报上和校园内一切可以展示他们成果的平台上给他们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三、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名著阅读的过程中,不动笔不看书,动笔必有收获,做到:

(1)勤做摘抄,做批注,写读书笔记

在阅读名著时要求学生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既是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也是对每天半小时阅读的整理巩固。不定期检查摘抄本和周记本,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摘抄可以是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内容提要式摘抄(概括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也可以是内容赏析式摘抄(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同时要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

(2)改写——让学生走进名著,与作者、人物对话,进行读写训练

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去阅读,这样能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概括名著内容、归纳人物的性格、赏析精彩的片段、仿写某个故事等等,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改写则是让学生在对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的形象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进行的,这样既能体现出读者对原著的阅读赏析能力,又能让想象思维能力及综合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如能有机会改写名家大作,改变人物命运与故事的结局,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极大的写作热情,创作的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3)追求深层次阅读,鼓励探究创造,尝试对名著再创作

初中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对问题往往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感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以此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阅读名著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熟读一两部名著的基础上,用研究的眼光联系实际从名著中发现问题,然后查找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四、反思复习,提高素养,交上完美答卷

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是摆在九年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名著阅读的任务大,学生阅读的层次深浅不一,学生阅读的能力参差不齐,却要面对同一张考卷,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能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考试试题面前不慌乱,笔者认为在九年级语文复习中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精梳细理,抓住重点,做好名著知识的识记

尽管已经要求学生阅读了名著,但很多学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未能深入下去,更有部分学生未能阅读到名著本身。所以在这个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有重点地梳理名著的相关知识,争取在短时间内能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让最基本的分数不能失去。

2.抓住细节,深入阅读,应对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

近年来,有一部分的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身阅读体验,学生如不读过完整的名著,有些试题单凭印象是不可能答对的,所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梳理也无法替代学生的阅读。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一定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以防在这方面的丢分。

3.整合名著内容,学会批判地阅读

中考试题已经不是单一名著的阅读,而已经是几部名著的比较阅读。如2006年的中考试题:“试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的共同的心理特征。”这就需要学生对两部名著有整体的了解,然后才能答对题目。

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名著中所映射出的道德情感和观念,有些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很难为今天的学生所接受。所以教师在教授和复习时应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引发他们思考讨论,在碰撞中让正确的思想情感影响着熏陶着学生,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思想。

4.读写结合,表达与能力一起提高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名著阅读考题已经不单是简单的名著知识点的考查,而是结合文字表达来考查。如2009年的扬州市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就是放在现代文语段阅读中考查的,既考查了名著知识,又能结合具体要求让学生来进行表达。这些已经不是单一的知识点的考查。所以在名著复习时,教师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复习,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

五、强调个性化体验,追求长期效应

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关系。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向学生过多地推介评论文章,不要把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受灌输给学生。那样教师先入为主的定论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影响学生的感悟思考,失去了对名著的个性解读。学生才是名著阅读的主人,他们的阅读感悟才是真正的阅读目的,所以要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感悟、鉴赏与创新。

二是要解决好阅读名著追求长期效应与追求语文试卷成绩之间的矛盾。阅读名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是一个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活动。而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只片面地追求语文试题高得分率,而急功近利,忽视了对名著的深层次理解,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可见。所以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因为看不到阅读的近期效应而轻视阅读,也不能因为语文试卷而断章取义或肢解名著。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了,阅读量增加了,视野拓宽了,能力自然会提高。

以上仅是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点不成功的做法和思考,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总结,以期有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