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画蛇添足的歇后语

画蛇添足的歇后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06 06:43: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画蛇添足的歇后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十个歇后语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蚕豆开花——黑心;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打破砂锅——问到底;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虎落平阳——被犬欺;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叫化子守夜---多余的

江边上卖水---多此一举

吃咸鱼蘸酱油---多此一举

两 口子拜年---多余一礼

两口子认亲---多此一举

两 个盘子装一条鱼---多余

两娘儿认亲---找话讲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雨后送伞---多此一举

篇3

大水冲了龙王庙—— 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孙悟空大闹天宫—— 慌了神

猪八戒照镜子—— 里外不是人

孙猴子坐天下——手忙脚乱;毛手毛脚

没眼的笛子—— 吹不响

骑马不带鞭—— 拍马屁

秋后的蚂蚱—— 没几天蹦头;蹦跶不了几天

孔夫子搬家—— 净是书(输)

瞎子点灯——白费蜡

推荐的歇后语: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篇4

成语:

1、画蛇添足;2、杯弓蛇影;3、虚与委蛇;4、笔走龙蛇;5、虎头蛇尾;6、斗折蛇行;7、打草惊蛇;8、草蛇灰线;9、佛口蛇心;10、蛇蝎心肠;11、龙蛇混杂;12、龙头蛇尾;13、灵蛇之珠;14、封豕长蛇;15、春蚓秋蛇。

歇后语:1、冬天的蟒蛇,有气无力;2、地头蛇请客,福祸难测;3、蛇进竹筒,走上绝路了;4、蛇入曲洞,退路难;5、蛇吞大象,好大的胃曰;

6、看到草绳就喊蛇,大惊小怪;7、霉蛇的牙齿马蜂针,最毒;8、青蛙钻蛇洞,自寻死路;9、蛇和蝎子交朋友,一个比一个毒;10、蛇吞老鼠鹰叼蛇,一物降一物;11、蛇遭蝎子螫,一个更比一个毒;12、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动一下;13、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14、地头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15、地头蛇请客,福祸莫测;16、冬天的蟒蛇,有气无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二、有关十二生肖的歇后语:

1、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2、老牛拉破车——快不了。

3、老虎戴念珠——假慈悲。

4、.兔子尾巴——长不了。

5、龙王爷跳海——回老家。

6、蛇钻竹筒——直来直去。

7、马槽里伸出个驴头——多嘴多舌。

8、羊入虎口——有进无出。

9、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10、老母鸡下蛋——脸红脖子粗。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81-01

儿歌教学,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儿歌这一文学体裁。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儿歌体裁很多,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学得开心,成绩也不错。到了中高年级段,儿歌也不应该退出语文学习的舞台,尤其是对农村学生来说。

一、部分农村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1)农村学生语文能力下降。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会写作文,老师则抱怨孩子的语文能力在下降。所谓语文能力,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中会发现,部分学生的错别字多,不能恰当地运用文字,词语积累量少,作文是老大难。在一次六年级考试中,作文要求学生写一写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全校一百六十多名学生中,98%的学生写的结局惊人相似:所养的小动物要么被车撞死,要么被毒死,要么淹死。用小动物的死和自己的伤心,来彰显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更别提作文中的错别字多,好词好句匮乏。

(2)农村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够。其实,语文能力下降背后的原因,就是农村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够。大量的阅读,能帮助学生识文断字,积累语言,并合理运用词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就农村语文教学的经验来看,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着不愿意阅读的现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农村学生识字不多。识字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的,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阅读又促进识字。农村学生的识字量主要来自于语文书,一旦基础落后一些,有一定篇幅的课文总是让他们望而生畏。其次,农村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资源很少。除了语文书外,家长给孩子买的课外书不多,而且家长因为孩子作文不太好,在帮孩子选择课外书时往往选择作文选之类的课外书,体裁受到局限。有些童话、寓言等,又因为篇幅太长,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有些抗拒阅读。

(3)语文学习城乡差距较大。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城乡之间的差别不大;但到了三四年级,语文成绩往往显示出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到小学毕业,这个差距已经比较明显。农村学生识字量不多,阅读量不够,导致语文学习能力不强,年级越高,这种差距就会越明显。

二、儿歌教学是改善农村语文学习现状的重要手段

(1)儿歌能大大增加农村学生的识字量。学生对于儿歌的接受能力很快,儿歌是既能让学生喜欢,又能积累一定识字量的体裁。儿歌是儿童文学中最丰富的部分,读起来有节奏、朗朗上口、押韵、篇幅不长,学生一旦记住就很难忘记。同时,虽然儿歌的篇幅不长,但句子优美、用词恰当、有故事性、有童趣,更容易让学生喜欢,从而主动地去学习。积累到一定的量以后,学生的识字量也就跟着上去。

(2)儿歌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儿歌的韵律感强,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音韵美、节奏美。孩子从牙牙学语的时候起,便偎在妈妈怀里,跟着妈妈吟唱儿歌,儿歌伴随着妈妈的乳汁,滴进孩子的心田。学生在阅读儿歌作品时,既发展着孩子的思维,又培养着孩子的美感。学生爱上阅读儿歌,就会更喜欢语文阅读。

(3)儿歌能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儿歌本身题材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易于学习和模仿。学生读了儿歌以后,即使是在课后,也经常会挂在嘴边读。而一些学生,会把在学校里学到的儿歌进行二次加工,成为新的儿歌。比如儿歌《画饼充饥》:老七,老七,画饼充饥;熏肉大饼画一地,结果还是饿肚皮。有学生依此即兴创作《画蛇添足》:小六,小六,画蛇添足;明明已经得第一,添足只能唉声叹气。这种创作,其实就是一种运用文字的能力。

三、儿歌教学是提高语文学习趣味性的重要手段

无论哪一门学科,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语文学习多一点趣味性,学生会更喜欢上语文课。显然,儿歌教学具有这样的魅力。

(1)儿歌能攻克难关,让难点不再难。在语文学习中,其实有许多难点,比如多音字、成语的意思、歇后语该怎么使用等。对于这些难点,儿歌可以轻松解决。以多音字为例,“解”字有三个读音――xiè、jiě、jiè,学生很难区别,但用多音字儿歌《解老八,闯天下》,学生就变得容易区别:解老八,闯天下,跑马卖解本领大;本领大,去比武,浑身解数全使出;使尽解数当解差,解送犯人去山寨;山寨的泉水有点甜,泉水解渴能卖钱;卖钱买书认真读,考中解元呜呜哭。

(2)易于组织趣味竞赛,让语文学习充满挑战。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非常易于教师在班级里举行趣味竞赛。可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背诵,比赛仿写,甚至哪怕只是随机地说一个儿歌的名字,就能引发全班的儿歌大合唱。

(3)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让后进生能轻松学习语文。儿歌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后进生,这一点最关键和最重要。儿歌相对简单,能帮助后进生消除畏难心理,愿意去阅读,增加他们的识字量,从而更好地学习语文。

篇7

撇开韭菜,专说狗肉。狗肉火性大,以冬天吃为宜,据说吃狗肉喝酒,渐入佳境,能热得把棉袄扒下。民间有句骂人的歇后语:“三伏天吃狗肉——烧心”。吃狗肉不当时,能把人鼻血吃出来。这两种情景,我都没有亲眼见过,听说而已。我见到的,是如今一年四季,都有狗肉吃了。过去开个狗肉火锅店,最担心冬季有生意,夏季没生意,现在只要口味做得好,没有旺季淡季之分。一位和我同样酷爱吃狗肉的朋友说,夏天吃狗肉,喝冰啤,乃人生一大快事。虽是说笑的话,也不无道理:如今吃狗肉的小环境,冬天有暖气,夏天有冷气,已不再四季分明。

狗肉常见的吃法,有红烧和清汤两种。都要放辣,这样可以去腥。狗肉的腥味,俗称“土腥味”。过去乡下人家杀狗,主要是两招:一吊,二灌。用绳子勒住狗脖子把狗吊在树上,在它狂叫的时候,往它嘴里灌水,立即毙命。然后就可以从嘴到尾剥皮,开膛剖肚。狗不吊离地,说是一时死不掉,因为它是“土命”。“土命”的狗,有“土腥味”,就理所当然了。我不管,端上桌的狗肉,闻香垂涎,我只品尝到香味。

吃狗肉,有一种精细的吃法,加工时多两道工序:剔骨,手撕。端上桌的,都是撕成细条、细丝的净肉,没有骨头,特别是清汤狗肉。我不喜欢这种吃法,认为有画蛇添足之嫌。我喜欢红烧的大块狗肉,带骨头的。吃肉、啃骨头的那一刻,我会对狗产生恶作剧心理:你也有今天!我以前单位附近的小巷里,有一家小饭店红烧狗肉做得颇有名气,配的主料是白萝卜。每次去吃,我都要带说带笑关照店老板:“萝卜少一点,狗肉多一点!”有几位喜欢喝大酒的汉子,爱在这里用红烧狗头下酒,每人一只,看着就痛快。我没有吃过狗头,也很想豪爽一回,可惜一直没有机会,直到今天也没有吃过整个的狗头,真是遗憾。

篇8

一、巧拟标题,引起悬念,让读者心生波澜

古语有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说的就是美貌女子眉目传情,令人心驰神往之意。好的文章标题,同样有如此奇效。好标题的要求只八个字“贴切、简洁、形象、新颖”。这主要是针对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而言。

1.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

(1)从范围角度补题。这类文章重点在揭示文章的写作范围,例如《令我________的一件事》《我最________的人》……这类文章重点在培养学生自主构思写作能力。文章的题目只是给出一个写作范围,接下来的写作主题由学生自己定。避免了学生“有话写不出”的情况发生。

(2)从材料角度补题。这类文章由学生定出主题写自己熟悉的题材的文章。如《 一日游》。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旅游爱好来写。如《泰山一日游》《九寨沟一日游》……

(3)从立意角度补题。这类文章规定了文章的写作方向,学生们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如文章给出“常识”,你可以从生活常识、操作常识、国家常识等来写。只要是围绕常识这个主旨写就可以。写作起来有一定的宽度,但是只要文章是围绕常识来写就可以。

(4)综合因素式补题。这类文章相比较以上几类文章更为灵活,写作更为自由。如《________真________》,这类题目给了学生更大的写作自由,学生可以写生活真美妙,环境真重要……题材由学生定。可以写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5)反弹琵琶唱新式补题。这类文章要求学生站在不平常的角度来写作。并且要写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假如________》,可以写假如我死了,假如地球不存在了,假如没有了太阳……这类不符合常规,有点像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一样,但是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给人以警醒。思维更为活跃、灵活。

(6)避俗取新或独辟蹊径式补题。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在出新。只有避俗取新、独辟蹊径才能出类拔萃。

2.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

(1)巧用修辞方法

①巧用比喻。这样文章可以在作者优美、浅显的比喻中更加深切地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②巧用对偶、对比。文章通过对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使用文章形式整齐,掷地有声。

③巧用设问、反问。通过设问、反问可以增强文章的语势,震撼读者。

④巧用拟人。特别是在环境描写的文章中常常用到这种修辞手法。通过拟人的手法,作者赋予了景物以人的性灵,让文章读来更多了一份趣味和一份生动感。

(2)扩展话题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由一个话题进行扩展,围绕一个既定的中心来进行相关话题的扩展,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

(3)套用歌、诗、词、曲等语句

文章可以引用一些人们熟悉的诗歌或熟悉的词句,这样让读者读起来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并且更有文化气息。

(4)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警句

文章写作中引用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俗语、名言警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二、巧妙开头,吸引读者,让读者心潮澎湃

1.开门见山

文章直接点明文章的题眼,直截了当写文章。文章一开头就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认识等。

2.渲染背景

文章开始先以一个故事导入,让读者深陷其中,被其中的情境感染,进而欲罢不能。

3.反问切入

文章开始以反问的形式开始,从一个反面写起,进而转入主题,让读者认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4.正反对比

这种手法通常用于议论文。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两种观点来进行论证。其主旨是通过反面的论点突出正面论点,让读者对这一正面论点更为记忆深刻。

5.悬念设置,能给读者鱼翅刺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6.妙用修辞

文章一开始就以大笔妙语修辞开始,吸引读者眼球,是一种以文采取胜的手法。

三、巧塑结尾,留住读者,让读者余音绕梁

1.自然收束式

自然收束式就像一件事情自然地进行着,不受任何外在人为的影响。自然收放,读来更让人有一种清新自然之感,避免了画蛇添足之效。

2.首尾呼应式

这种手法给人以一种有始有终之感。文章读起来更加给人以一种完整的感觉。就似散文所说的形散神不散,起到有放有收的奇效。

3.卒章显志式

卒章显志式又称画龙点睛式,文章结尾通常用一句精辟的句子点出文章的中心主旨,给人以一种一语破的之感。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句收尾,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发人深省,有引申之意。往往从一句短小精悍的名言警句中却说明一个内人寻味的哲理。

5.抒情议论式

篇9

一、趣味课堂,巧记生字

1.故事讲述法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体”和“休”时,我说,有一位体育老师要退休了,他打了一张退休报告,结果迟迟未能退休,原来他把“退休”写成了“退体”,闹出了一个笑话。这样的故事吸引了学生,因此印象特别深刻,认识到写错字的危害性。

2.直观演示法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识记占优势,他们的识记往往要以直接的感性材料做支柱,最容易记住那些具体、直观的识记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采用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如在教“炉”时,可出示炉火的图片,“竿”就出示竹竿的图片,“凤凰”就出示凤凰的图片,“弯”就出示弯弯的小路等。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观察,在生活中识字。

3.奇特联想法

低年级学生识记字形往往只注意大体轮廓,而对细节隐蔽的部分则往往注意不够,由此产生的错字很多,这就要求学生在识记汉字时针对字形易错的部位予以联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教“旗”字,有的学生往往把右边部分的撇、横忘记,直接写成“其”。于是,我让学生看着国旗图,想象记忆。有的学生说旗杆上尖尖的头,好像是撇、横,这样的识记非常形象,有很多学生写对了。如“虎”字,学生往往把横勾写成横,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老虎,再出示歇后语“没牙的老虎——威风不了”,接着问:“哪个笔画像老虎的牙齿呀?”学生纷纷说横勾的勾,“可你们却把勾忘写了,这不正是‘没牙的老虎——威风不了’吗”。这之后,学生们再也没写错。这样的想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改正错字,又可举一反三,在以后的识字中还可灵活运用、触类旁通。

二、查找原因,跟踪纠正

1.记录错字

针对学生的作业,我在本子上及时记录学生的错别字。我还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本记录错别字的本子,平时及时记录自己的错字。

2.分析原因

从记录中可看出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有:(1)先入为主造成的笔误。比如说“劳”“浪”,写成“力”“朗”,这种凭主观印象造成的错误已是司空见惯了。(2)上课不认真听,不仔细观察而写错别字。比如把“己”写成“已”字,把“贝”写成“见”,把“皮”的横钩写成横,把“方”的点写成撇等。这些画蛇添足、缺胳膊少腿的字在学生的作业里比比皆是。(3)对生字的认识、理解程度过浅,常常导致形近字、同音字混淆,这是学生写错别字的又一大原因。比如,把“完成”写成“玩成”,把“篮子”写成“蓝子”。

3.纠正错字

俗话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学生自己写错了字,当然要由学生自己去找原因,让他们自己发现错别字,然后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写错别字,是因为粗心,还是有其他原因。有的学生面对自己作业上的错别字就是认不出来,甚至看了三四遍,对那些错别字仍形同陌路,还得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以制作卡片把易错字挂在黑板上,让学生随时能看见,起到时时提醒的作用。也可让他们通过查字典、看课本等方式把错别字找出来,这样才能较好地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可以让学生之间交换找错别字。每个学生都有那么点通病,有时自己找毛病往往是百分之一百的好,如果换成让伙伴找,那眼睛可尖了,挑出的毛病肯定也不少。总而言之,“集体的力量大”,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学生找出错别字,并能清楚认识自己究竟有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以便改正错字。

4.跟踪纠正

有些学生由于第一次写错,以后往往写错,如“春”“暖”两个字中的“日”经常写成“目”,“燕”字把草字头下的一横漏掉,“琴”下加一点,“补”写成示字旁,“视”写成衣字旁,对于这些易写错的学生,教师要记录名单,并和他们一起探讨记忆的方法。保持跟踪纠正,如有的学生第一次错了,经提醒第二次对了,到第三次又错了,这种曲线型的错例,教师要有心理准备,要不断提醒学生,直到让学生牢记在心,写对为止。

三、游戏巩固,强化记忆

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工作,只在课堂进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爱表现、积极性容易调动等特点,特别安排了一些平日能坚持做的游戏。如根据学生好胜好强这一特点,组织了“建医院”游戏;根据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开展“捉骗子”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上完一个单元后,把学生易错的字一一罗列出来,然后组成词语,写成句子、短文,让学生开始“抓特务”。学生们在游戏中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从而使更多的学生纠正了错别字。

篇10

一、引言

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英语中还有俚语,汉语中有歇后语等。习语不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习语,人类的语言就没有生气,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习语,人类的文化显得单薄,索然无味。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大家公认的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方面。到了20世纪90代,奈达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对等中有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索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三、英汉习语中的对等

不同国家的习语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蕴含着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内涵上,英汉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1、完全对等

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 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 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crocodile’ s tears 鳄鱼的眼泪; dark horse 黑马;sour grape 酸葡萄; be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2、部分对等

部分对等, 顾名思义, 一部分对等,或是形式, 或是含义对等。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因而他们也有不同的文化,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会用不同的意向来比喻,那么,在习语中就出现了部分对应的现象。如 talk horse 吹牛; as strong as horse 力大如牛;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at a stone’ s throw一箭之遥;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to gild the lily画蛇添足等。

3、零对等

零对等即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含义上在两种文化中都没有重合的地方,即“对应空缺”。不同语言的形成因素和发展特点使得习语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以及地域特征,这就导致在英语和汉语中,习语的形式和意思可能在两种语言中毫无对应关系,比如:An apple does not fall far from the apple tree落叶归根; all at sea不知所措; Better say "here it is" than "here it was" 好汉不提当年勇等等。

四、对习语的翻译

习语的译法大致可分为直译、直译加注法、套译、意译、直译加意译和意译加注法6种。这里,对我们通常使用的直译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3种译法进行简单的阐述。

1、直译法

直译就是要在译文中保留原文意思,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表达特点的翻译方法。直译可以使我们在再现原文意思的同时, 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现象, 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独特的表达风格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而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例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of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The best horse needs breaking, and the aptest child needs teaching.最好的马儿也要驯,再机灵的孩子也要教; as light as a feather 轻如鸿毛;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 万事开头难;He laughs best who he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 an ell, 得寸进尺等等。

2、意译法

直译法是我们在翻译时最先考虑的翻译方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习语都可以使用直译法来翻译。有些习语采用直译法会让人觉得莫名奇妙, 不知所云。比如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如果我们采用直译法译成“那个孩子是那个男人的父亲”这显然使人迷惑,所表达的意思也与源习语背道而驰。因此我们用意译法将其译成“三岁看老”。正所谓“能直译则直译,不能直译则意译”。 所谓意译法,是指我们翻译时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根据原文意思来翻译。意译强调的是译语和源语两种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各自的民族特征、文化特点、地域特点。即“形相远而意相近”。比如: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to expect one' 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望子成龙;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再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久住招人嫌;Beggars can’t be choosers.饥不择食。因此,当英汉习语的语义不完全对应时, 要在充分理解原习语的基础上使用适当的意译,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恰当。

3、直译加注法

如直译法,意译法都不能译出源习语的意思和它的文化寓意时,我们不妨使用直译加注法。所谓直译加注法, 就是指直译后再对其做出相应的解释、说明。加注的内容既能很好地传达源习语的文化内涵又能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源语的意思。直译加注法通常在典故的翻译中使用较多。例如:The appl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are the sweetest.隔墙的苹果最甜――这山看着那山高;The best fish swim (are)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有价值的东西不能轻易得到;a bull in a china shop公牛闯进瓷器店──肆意捣乱;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 Geliang (note: Zhu Geliang--- the mastermind,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等,由此可见,直译加注法既补充了直译的不足又充分传达了源语的文化内涵。

五、结束语

正如尤金・奈达所说,翻译不应该单纯地寻求两种语言在词、句子或语法方面的对等,而应从交际和文化的角度寻求等效。习语形象鲜明,比喻生动, 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 翻译习语时要注意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获得最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时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频率大幅度上升。在广大教职工的热情配合下,兴起了学习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热潮,多媒体教学在我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课件制作要精致,符合教学与实际

多媒体课件最大的优点是集多种媒体于一体。因而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容易给学生以直观、身临其境之感,故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集图、文、声、像、动画等于一体,这就需要制作者首先做精心的准备。多媒体课件要做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绝非“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其次,在多媒体制作过程中须连接顺畅,宛如行云流水,以免上课时出现不必要的中断而造成中途冷场。第三,多媒体课件制作要符合学生实际,切不可到处下载,随意乱用。第四,使用多媒体要掌握一定的度。古语云:“过犹不及”,用过头,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应用多媒体教学,六个环节不能丢

“六环节教学模式”即“导、读、讲、议、练、评”模式。

导即导入新课。导入环节不能少,应常用常新、突破常规。

读即指导读书法,教师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在上多媒体课时,对于简单、次重要且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适当点拨。如在学习国际贸易的种类时,因为这些问题较为简单,故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应大胆让学生自学。教师只需给出材料、图片落实即可。

议即让学生把阅读后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将学生分组,教师组织讨论,做到活而不乱,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也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演员角色和教师自身扮演导演角色的具体体现,即教师充当了“平等中的首席”,并非凌驾于学生之上。

讲即教师对议论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点拨答疑,讲解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至于学生易懂、已懂的知识,教师就大可不必讲解,不然,就有“画蛇添足”之感。

练即通过学生课堂练习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练要做到“三位一体”,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训练要紧扣教材,难易适中,题型多样。

评即对学生学习效率的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评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技巧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技巧的进步。

“导、读、讲、议、练、评”六环节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更不应该对立起来。导是前提,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检验,评是结果。只要能够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变化,择时而用,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课堂多情景,激活教与学气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式是多样化的,如妙语成趣法,即引用妙趣横生的古文、民谣、谚语、歇后语、顺口溜、诗词警句、经典名言、对联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火花,增强对学生的号召力、感染力和想象思维能力。

乐以引趣法。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课堂是快乐的场所。”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课件中应注意选用犹如幽默故事、趣闻轶事、笑话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直观有趣法。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有感觉的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因此,在多媒体课中,影视、图画、动画、漫画等直观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学习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时,数量不变,但结构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时,可使用动画“田忌赛马”、“甲醚变乙醇”,学生一目了然,极容易接受。

此外,还有谚语入趣法、数字导趣法、情境致趣法等。瑞伯雷斯言:“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激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真正做到心系生运筹帷幄,情至真决胜千里。以便轻松、自如地识记、掌握和运用知识。

四、课件设计节奏强,不可平铺和直叙

无论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是采用老套的“刀耕火种”法教学,都应重点突出、难点清晰,注意轻重缓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重点、难点更应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打破沙锅问到底”,非重难点则走马观花、点到为止。无论在知识讲授还是课件制作以及语言表述方面,都应如此。切不可重点难点不分,甚至颠倒主次,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五、教学思路有创新,灵活多变展能力

课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不能一切只从课件出发,死搬硬套,而应灵活机变,“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充分利用课堂资源。该脱离课件时,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该扩展时应大胆扩展,适时利用粉笔和黑板,以弥补课件之不足,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能收到锦上添花之效果。若受课件之禁锢、蹑手蹑脚,施展不开,反而会狗尾续貂,结果只会弄得手忙脚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为了满足学生“需之切”,教师应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昏昏。”而应“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若失之所以,教师之“传道、授业、解惑”之美誉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去不复返矣。

六、千方百计增效果,万画千影总为生

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任何手段、形式、情景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即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否则,多媒体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罢了。但有的课件只注重形式不讲求内容、效果。花里胡哨,动画一大堆,漫画、影视、音乐、图画、故事不胜枚举,但却偏离主题,没有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上课时,振奋人心,下课后,不知所云。真正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作做到“驾驭学生情绪之舟”,收到“课已止而思未尽、言已断而意无穷”、“橄榄好吃回味甜”之佳效。

七、结语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条道路,是一条既在面前无穷绵延,也在身后不尽伸展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会前途无量、有所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思想政治课的应用中,应从注重知识传授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转变,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