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9 03:24: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媒行业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目前,国内移动广告行业境况并不良好。一方面,移动广告陷入数据造假、转化率低、市场规模小等质疑;另一方面金山毒霸屏蔽广告SDK引起了巨大的风波。据业内人士表示,移动广告业已经从烧钱转向盈利,到明年或将仅存在五家左右。
分析人士认为,亿玛的挖角是为了强化其移动广告业务,未来或将会激化移动广告行业的人才大战。
资料显示,亿玛在线成立于2004年,主要为电商企业提供网络营销服务,2011年为国内电商企业带去的销售额达到120亿元,曾于2006年至2011年成功获得华登国际、鼎晖投资、Cyber Agent等多家机构组成的A轮、B轮和C轮投资。 (来源:凤凰科技 作者:周超能)
由于缺乏引导,我国报业产业创新的观念和氛围还不够浓郁。据《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报业产业创新系统的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中也未形成共识。40%的问卷提到,阻碍创新活动的外部因素是缺乏鼓励报业产业创新的社会氛围。因此,要实现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首先需要的是加强民众对报业产业的认知与认同程度。
报业产业不仅可转化为资本,产生可观经济效益,还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产业的认知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激发民族感、家园感、自豪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国家和政党来说,决策要依据国情,符合民心、民意、民情。同志曾讲过:“人心向背,决定着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兴衰。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受众对报业产业态度正确认知和认同的基础上的。提升对报业产业的认知是前提,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认同本地域有特色的、有潜质的报业产业,认同报业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文化兴省、文化强省的重要生力军的理念,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进而实现加深报业产业创新的认识。只有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熏陶,加深对报业产业的统一认识工作,才能促进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样,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与有力支持。据《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在回答国内传媒开展创新活动最希望得到政府的哪些支持时,排在第一位的问题(62%的被调查者)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二位(61%)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传媒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三位(53%)税收减免等财政支持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第四位(41%)专项贷款支持(担保贷款、贴息贷款、低息贷款等),第五位(38%)建立完善的多层次中介服务体系(如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指导、贷款担保等),第六位(33%)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2.加强导控与塑造
目前,我国报业产业进入激烈竞争阶段,从低成本阶段进入高成本阶段,从高利润阶段进入微利化阶段,发展模式也必须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由经营媒体向经营品牌转变。导控就是完善报业产业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塑造就是建立创新体系、提供融资支持,提升报业产业创新能力,塑造报业产业市场主体形象、培育品牌。
品牌,是报业产业走向成熟的象征,是报业产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参与国际文化产业领域竞争的上上之策。可以说品牌决定了消费,也决定了企业的扩张力。品牌是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实在的目标,既要形成精神品牌,也要形成经济品牌。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知音、特别关注、今古传奇等报刊品牌,湖北广电、湖北卫视、垄上行等广电品牌,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武汉出版社等出版品牌,以及现有的各类文化品牌,都要充分发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和放大效应,最大限度地凝聚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大幅度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并带动形成产业链条,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湖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湖北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全面跃升。以经济效益促社会效益,把品牌做精、做大、做强、做活,对于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很好的促进。
当前,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导控与塑造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正如《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所说:“创新离不开研发,研发对于保证创新成果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我国报业产业创新一开始走的就是克隆之路,落后省份克隆先进省份,先进省份克隆港台,港台克隆美、日、韩。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许多报业产业没有专门的研发经费,实际研发时所发生的费用也是从其他经费中“挤占”来的。研发需要费用,没有较大的投入,很难进行创新。世界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的比重平均在5%左右,而我国企业平均为0.5 %,与发达国家相差近十倍。日本的一位企业家曾说过: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的1%企业难以生存,占2%可能勉强维持,占5%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国报业产业增加研究开发经费势在必行。现在各报业产业应强化系统内各要素投入,建立多层次的、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培育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报业产业单位创新能力。另外,国内传媒企事业单位仅依靠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是远不够的,还应大力加强与企业外部研究机构的联系,不断开拓并强化企业研究成果商业化途径和渠道,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空间。
3.加强保障与支持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以利益为导向,将政府的导控意愿和专家意愿转变为民众自己的意愿,从而形成合力,是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健全制度、加大投入、广揽英才、营造氛围,是将提升报业产业创新能力落实到位的有效保证。
(1)政策保障。
要加强政策导向,把政策用够,将制度落到实处;制定促进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政策,通过政策制度明确各个层面的责、权、义;保护好报业产业创新的创造者、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利益。
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完善有利于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法律法规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报业产业管理靠方针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有关报业产业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法规包含的面也很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甚至还有不少法律法规的空白点。因此,建立完备的报业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对报业产业创新发展十分重要。创新具有很大的风险,只有从制度上(主要是知识产权制度)确保创新的收益,才能调动起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报业产业知识产权纠纷的突出特点是:报业产业内容和表现形式被剽窃、非法使用、被改头换面“克隆”的现象非常严重;报业产业机构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日渐凸显;原创性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市场份额被逐渐挤占、侵蚀,原创的积极性受到挫伤。40%的问卷提到,阻碍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活动的外部因素之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或不当。从整体上讲,报业产业属于版权产业。既然是版权产业,报业产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就不言而喻。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报业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好服务工作。
(2)财政支持。
创新是将新的思想、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因此,成功的创新除了需要富于创造力的头脑外,还必须有充足的资金。目前,我国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主要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和股票债券等还没有建立或完善起来,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报业产业媒体企业创新融资非常困难。据《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40家传统媒体的创新资金92.5%依靠企业自身筹集,7.5%靠银行贷款;35家新媒体资金来源则比较丰富,38%靠自有资金,25%靠国外风险投资,22%靠国内风险投资,15%靠股市筹资。资金缺乏导致许多有创新愿望的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创新领域,成为制约报业产业创新的突出问题。报业产业创新要真正落到实处,创新的资金形成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政府应广泛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报业产业融资体系,为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快速成长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
要加强对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财政支持力度,明确每年财政拨款预算的固定额度。政府的财政支持应呈逐年递增趋势。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现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的有机结合,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报业产业开发,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同时增强报业产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以报业产业养报业产业,增强报业产业自身的“造血”功能。
5月6日下午,中国扶贫基金会召开关于《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的会,介绍了学校、城市和农村防灾减灾意识的现状等基本情况,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主持。
韩熙表示,知识标准和体系是灾害教育的基础,目前国内缺乏一套系统的、可以指导防灾减灾教育实践的、为行业所公认的防灾减灾教育知识标准和体系,严重阻碍了防灾减灾教育的有效推广与普及,理论知识较多、缺少实践在学校培训存在的问题中位列第一。相较而言,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已经较为组织化、制度化,而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培训和演练频率及效果更令人担忧。公众防灾意识淡薄、备灾准备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尚未形成扎根于日常生活的防灾文化,只有不断地训练、实践,才能使灾害中的个体真正具备减灾能力,面对灾害有效自救。
韩熙还提到,要加强公众防减灾能力提升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防灾减灾知识标准和体系,设计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的防灾减灾课程与产品,发挥大众传媒在灾害教育中的作用,投入更多慈善资源支持灾害教育发展与普及。希望本次调查为中国扶贫基金会自身的防减灾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对行业的防减灾教育工作有所启示,能引起政府、学界、媒体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探讨,促进广大公众提升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在每一个行业里,能够终结乱世开创新局面的龙头企业,一般来说都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本身在业内拥有超群的实力;二是看准时机,在群雄混战时果断出击,确立王者地位;三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实力,大胆进行新的尝试。由以上三点关之,最具王者气象者,非朝闻通莫属。
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最关键的因素是自身实力强大。成立五年的朝闻通,今天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软文、新闻稿、新闻会组织、网络营销的公司,占据了这个市场的半壁江山,堪比战国时代的秦国。今年7月7日,互联网研究了《第五次中国互联网品牌认知、消费行为及满意度调查报告》,揭晓了十六个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大奖。朝闻通荣获软文领域“最具影响力”奖,成为中国软文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根据本次调查报告,在软文传播领域,朝闻通的服务的企业使用率达到46.2%,位列行业第一名,而其他品牌的传播机构企业使用率均不到20%。这样的市场地位,决定了朝闻通有能力带领行业走进新的时代。
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这个话题,我想在这里讲这样一个体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1.中央的充分重视,今年以来,开了几个座谈会,刚才万总也说了,开了很多的媒体融合座谈会,有公开的会议,还有自己内部组成的,这些座谈会都是在找方向,从的角度都在寻找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从中央开始高度重视这件事,我们国家的金融体制有这样的优势,只要中央重视了,发展马上会有大的变化。
2.行业的变化,我们有一个《国民阅读倾向调查报告》,这个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搞的读者阅读调查报告,这个是总署资金支持的项目,从这个报告来看,在八年的时间里,传统纸质阅读媒体累计下降了50%多,新媒体阅读提高了40%多,这个一升一降体现出了这一巨大变化,读者的流失,读者从传统媒体、纸质媒体向新媒体的转移带来了直接两个后果:一是广告的流失;二是发行的流失。这两个后果体现出了我们的主业现在开始出现的明显的下滑,没有特别权威的统计,但是央视的统计公司和慧聪统计的数字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统计有的是把广告版不算,但是总的来说下降的趋势还是很明显的,12―15%是没有问题的。总署也有一个统计,每年一次《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这个报告里面有一些数据也显示出了形势非常不乐观,我们的统计数字本身水分很大,从这个水分很大的统计数据来看也是非常不乐观,这是逼着我们做新旧媒体的融合。
3.从媒体微博发展的角度来看,传媒杂志社和灵思在2012年做了首届媒体微博年会,去年我们又了2013年媒体微博的报告。2012年媒体微博这个数据来看,到2013年新增了40%,可见媒体对新媒体还是非常认可的。影响力排名前100名里报纸占到了42%,本来我们是在这个里面的体量并不算大,差不多半壁江山都占据了,说明了报纸的微博发展得比较好。报业利用微博的新媒体做得非常好,这种趋势要发展下去。
4.从《人民日报》的影响力来看,我们和上海交大共同做了一个“大学生喜爱的媒体调查”,今年发了一万份问卷,涵盖了140多家高校,在纸质媒体里面《人民日报》得了第一,去年我们做的调查是排后的,别人看到了以后笑了,觉得有可能吗,是不是数字有水份,我们当时就问交大的教授,这里面能不能保证百分百的真实性,纸质的肯定是没有多少人去看,自从人民日报社的微博上线以来对人民日报的提升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这样一个数字让我们听起来都是很不可能的。这个确实是为提升人民日报的影响力作出了贡献。人民日报利用新媒体,完全使他们的影响力进行了提升。证明了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融合的潜力是巨大的。
小众化定位争得一席之地
今年第一季度美国杂志业出现了许多新面孔。45家新杂志创刊,连此前宣布不再出版纸质载体的《新闻周刊》等也宣布复刊,为杂志业带来了新生机。这些新杂志以更小众的地位,更细分化的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以赫斯特出版集团今年2月与美国著名健康类电视节目脱口秀主持人奥兹医生合作推出的新刊《奥兹医生的美好生活》为例,奥兹医生携著名专家团队为读者提供健康、心理、饮食及美容等多方面的建议,分享营养膳食、健康瘦身、舒适睡眠、放松心情的小贴士。该杂志试刊的首次发行量就达到了80万份,并获得60页广告投放。可见,小众化定位、专业视角,能够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内容才是产品,深度决定高度
从目前来看,美国的传统纸媒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大部分在坚持“内容为王”的法则,例如赫斯特出版集团旗下的《奥兹医生的美好生活》等,都是凭借着高品质的内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杂志业巨擘、卓识传媒集团的创始人尼科尔・沃格尔在西雅图、波特兰和休斯敦等地都成功创办了月刊,她认为“永远不要低估深度报道的价值。”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单纯地提供新闻和服务性信息已经远远不够,必须重视内容的深度,“内容为王”仍是媒体行业发展的普遍法则。
发展多种媒体形式,打造新平台
在数字化时代,“平台致胜”也将成为杂志业的第二大通行法则。在各类移动终端兴起之时,纸媒开辟电子版及客户端势在必行。
沃格尔透露:“与过去的杂志不同,我们现在的读者已经不再局限于订阅用户及报摊散户。”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也成为重要的读者群。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吸引读者关注网站,并且通过对突发新闻的实时跟踪报道提高读者阅读兴趣。
1 市场研究公司的类型
目前,国内的市场研究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外资、国有、民营。他们在规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外资公司。如盖洛普、麦肯锡、Gartner、SGR等,他们的进驻大约可追溯到90 年代初。外资市场研究公司在规模及办公环境方面都优于其它类型的调研公司。其客户主要是一些跨国的大企业。外资市场公司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调研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较高,项目操作的规范性较强,公司各部门分工明确。例如,同一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和后期分析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其质量控制标准与国际一致,项目可管理性强;②客户较为稳定,其主要客户多是海外总部直接委托;③研究人员素质较高,公司在调研方面的培训能力很强;
④知名度较高;⑤价格高,他们的价格往往超出一些客户的心理承受能力。
(2)国有市场研究公司。国家及各省的统计局一般都有下属的调研公司,其特征为:①能发挥城市调研队伍的网络优势;②收费相对较低;③信息资源稳定,能够获得多行业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数据;④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畅,个人工作业绩与回报不成正比;⑤在项目的质量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数据误差较大。
这类国有的市场研究公司已有几家开始同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如,中央电视台下的央视与法国最大的收视率调研公司合资。它们如果能将外资的管理、技术与政府部门的行业优势、数据资源结合起来,在细分市场上很容易形成行业垄断。
(3)民营市场研究公司。这类市场研究公司可谓业内的后起之秀,大多为管理者以股份制的方式创办。其数量多于前两类市场研究公司,在传媒界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去糟粕取精华,很明智地把自己定位于“国际水平,国内价位”,因此很具竞争优势。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常在传媒上调研结果,有很高的知名度。对客户的反应迅速,有很强的服务意识;②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能有效地将调研项目的质量与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密切结合起来;③报价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种企业规模往往不及上述两类公司,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可以说这三类市场研究公司各具特色,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对不同类型的市场研究公司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一家满意的市场研究公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将陆续介绍一些评价及选择市场研究公司的标准及方法,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2 对市场研究公司的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不太了解市场研究行业的公司来说,若要对其进行评估实属难事。其实,只要考虑到市场研究公司的声誉、规模、人员素质、经验以及报价这几方面,就能较为有效的对市场研究公司进行评估,下面让我们就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2.1 声誉
声誉是个综合性的评估标准,良好的声誉包含很多方面,因此它是个比较软性的标准。有些客户认为,那些常在媒体上发表调研报告的市场研究公司一定具备良好的声誉。这种想法虽然没错,但却很缺乏说服力。
2.2 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可细分为人员数量、办公室面积、专业设施、分支机构等很多方面。通过对市场研究公司规模的了解,就可以大抵知道这家公司的专长和所属的专业领域,以及调研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市场研究公司的人员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公司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等应是专职人员,而访问员、复核员、编码员、行业专家等一般是兼职人员,实地督导有些是专职的,有些则是兼职的。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是判断公司实力的一种比较硬性的标准。办公室的面积同样反映了一个公司的规模。另外,从办公室的整洁程度与部门设置情况上可以看出一个市场研究公司的管理水平。
2.3 人员素质
这里所谈到的人员素质是一些基本的素质,如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除受教育程度外,其他的指标都很难量化, 存在着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人对个人素质的判断指标不尽相同。
2.4 经验
“经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市场研究公司成立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是该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立业较早的市场研究公司对本行业的过去、 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此外,其管理制度及各种规范也很完善。
评估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经验时,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则十分重要 。具备丰富经验的市场调研人员能够准确地定义客户的问题,对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5 报价
报价已成为客户选择市场研究公司时的一项重要定夺因素。不同市场研究公司的报价只有在调查方法、质量、地域等方面相同时,才具可比性。这一点在下期的介绍中也会再次谈到。
3 对市场研究公司的选择
选择一家优秀的市场研究公司如同寻找一个战略联盟,是件十分细致的工作。一 般来讲,企业可按照以下两个步骤来遴选市场研究公司。
首先,企业可从现有的名录中选出几家重点对象,以备进一步接触。但就目前而言,市场上还没有一份完整的市场研究公司名录。因此,企业应注重日常的收集。有不少市场研究公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刊登调查报告。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企业还可从中看出各市场研究公司的水平及专长。
1市场研究公司的类型
目前,国内的市场研究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外资、国有、民营。他们在规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外资公司。如盖洛普、麦肯锡、Gartner、SGR等,他们的进驻大约可追溯到90年代初。外资市场研究公司在规模及办公环境方面都优于其它类型的调研公司。其客户主要是一些跨国的大企业。外资市场公司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调研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较高,项目操作的规范性较强,公司各部门分工明确。例如,同一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和后期分析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其质量控制标准与国际一致,项目可管理性强;②客户较为稳定,其主要客户多是海外总部直接委托;③研究人员素质较高,公司在调研方面的培训能力很强;
④知名度较高;⑤价格高,他们的价格往往超出一些客户的心理承受能力。
(2)国有市场研究公司。国家及各省的统计局一般都有下属的调研公司,其特征为:①能发挥城市调研队伍的网络优势;②收费相对较低;③信息资源稳定,能够获得多行业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数据;④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畅,个人工作业绩与回报不成正比;⑤在项目的质量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数据误差较大。
这类国有的市场研究公司已有几家开始同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如,中央电视台下的央视与法国最大的收视率调研公司合资。它们如果能将外资的管理、技术与政府部门的行业优势、数据资源结合起来,在细分市场上很容易形成行业垄断。
(3)民营市场研究公司。这类市场研究公司可谓业内的后起之秀,大多为管理者以股份制的方式创办。其数量多于前两类市场研究公司,在传媒界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去糟粕取精华,很明智地把自己定位于“国际水平,国内价位”,因此很具竞争优势。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常在传媒上调研结果,有很高的知名度。对客户的反应迅速,有很强的服务意识;②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能有效地将调研项目的质量与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密切结合起来;③报价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种企业规模往往不及上述两类公司,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可以说这三类市场研究公司各具特色,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对不同类型的市场研究公司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一家满意的市场研究公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将陆续介绍一些评价及选择市场研究公司的标准及方法,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2对市场研究公司的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不太了解市场研究行业的公司来说,若要对其进行评估实属难事。其实,只要考虑到市场研究公司的声誉、规模、人员素质、经验以及报价这几方面,就能较为有效的对市场研究公司进行评估,下面让我们就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2.1声誉
声誉是个综合性的评估标准,良好的声誉包含很多方面,因此它是个比较软性的标准。有些客户认为,那些常在媒体上发表调研报告的市场研究公司一定具备良好的声誉。这种想法虽然没错,但却很缺乏说服力。2.2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可细分为人员数量、办公室面积、专业设施、分支机构等很多方面。通过对市场研究公司规模的了解,就可以大抵知道这家公司的专长和所属的专业领域,以及调研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市场研究公司的人员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公司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等应是专职人员,而访问员、复核员、编码员、行业专家等一般是兼职人员,实地督导有些是专职的,有些则是兼职的。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是判断公司实力的一种比较硬性的标准。办公室的面积同样反映了一个公司的规模。另外,从办公室的整洁程度与部门设置情况上可以看出一个市场研究公司的管理水平。
2.3人员素质
这里所谈到的人员素质是一些基本的素质,如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除受教育程度外,其他的指标都很难量化,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人对个人素质的判断指标不尽相同。
2.4经验
“经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市场研究公司成立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是该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立业较早的市场研究公司对本行业的过去、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此外,其管理制度及各种规范也很完善。
评估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经验时,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则十分重要。具备丰富经验的市场调研人员能够准确地定义客户的问题,对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5报价
报价已成为客户选择市场研究公司时的一项重要定夺因素。不同市场研究公司的报价只有在调查方法、质量、地域等方面相同时,才具可比性。这一点在下期的介绍中也会再次谈到。
3对市场研究公司的选择
选择一家优秀的市场研究公司如同寻找一个战略联盟,是件十分细致的工作。一般来讲,企业可按照以下两个步骤来遴选市场研究公司。
首先,企业可从现有的名录中选出几家重点对象,以备进一步接触。但就目前而言,市场上还没有一份完整的市场研究公司名录。因此,企业应注重日常的收集。有不少市场研究公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刊登调查报告。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企业还可从中看出各市场研究公司的水平及专长。
事实上,在国外尤其在英国和美国,定制出版发展得相当壮大,市场广阔,运营模式和行业规范成熟。据调查,2006年美国出版了125 044种定制出版物,比2005年增长7%。定制出版的全部费用在保持第七次连续增长的基础上创下最高纪录,比2005年增长了21%,高达556亿美元①。2008年英国定制杂志产业的市场价值达到9.04亿英镑,分别比2006年的6.8亿英镑和2007年的7.88亿英镑增长了33%和15%,十年来增长近三倍,定制杂志已经成为英国第四大媒体。②
“定制出版”的概念在国外并没有统一定见。仅就这一概念的名称而言,就有多种叫法:美国一般称之为定制传媒(Custom Media)、品牌传媒(Branded Media)、客户传媒(Customer Media)、会员传媒(Member Media)、内容营销(Content Marketing)、定制出版(Custom Publishing)等;英国则称其为契约出版(Contract Publishing)、客户出版(Customer Publishing)等;中国通常叫做定制出版、定制传媒、定向出版、客户出版等。其中,“定制出版”在中国的使用频率最高,在百度搜索、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使用次数均超过“定制传媒”和“客户出版”等概念。
对于“定制出版”的内涵,美国商业媒体协会(American Business Media)将其定义为:所有定制的、个性化的沟通解决方案,包括企业宣传册、内刊、主题出版物、企业杂志、商业指南等等。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定制传媒(Custom Media)是一个营销术语,一般指为增强媒体赞助者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而研发、制作和发行各种媒体产品(纸质、数字、视频和音频等)的行为。③尽管各种定义在描述上都略有不同,但都承认定制出版是企业为加强与目标客户的关系、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客户忠诚度而制作的与企业相关的、对企业有价值的、包含企业理念的各种出版物(包括纸质、数字、网络出版物等)。从本质上来说,“定制出版”既是企业的营销手段,也是出版商的一种出版策略。
二、我国定制出版与英美定制出版的差异比较
受经济发展水平、出版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定制出版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现以英美为例,与中国定制出版业进行比较分析。
1.发展水平
英美定制出版业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水平高。1895年美国农具商约翰·迪尔(John Deere)创办的企业内刊《犁》(Furrow)是定制出版的第一份刊物,目前此刊物已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到世界各地。根据美国媒体投资公司VSS(Veronis Suhler Stevenson)的数据,美国定制出版业总收入在2009年达到389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12.1%,这个增长速度几乎是电视的三倍,广播和卫星广播的两倍。④另外,英美两国都拥有专业的定制出版行业协会,开展定制出版数据调查,并定期举办相关会议,接受咨询等。
中国的定制出版业则呈现起步晚、发展慢、不成规模、水平低等特点。真正的定制出版在我国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专门从事定制出版的服务商很少,如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天合星联等,且集中于北上广一线城市,各自为政,难成规模。市场上许多定制业务,如部分外包的企业内刊、刊中刊、产品手册、宣传手册、行业通讯报告、企业白皮书等,大多都分散在不同的媒介、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和文化、管理咨询公司,缺少为客户提供整体定制出版策略的服务机构。也因为分散,定制出版整体概念的认知度也比较低,这种状况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一定联系的。
2.出版模式
对于企业来说,定制出版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自行制作(in-house)和业务外包(outsourced)。前者是指企业自身成立专门的部门或项目组,独立完成定制出版物的制作;后者是指企业将定制出版业务交给专门的定制出版商。
英美国家的企业多愿意将定制出版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定制出版商,即out-sourced模式,这样企业自身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另一方面企业不但能够精简人员编制、缩减冗余部门,还能借助定制出版商优秀的编辑采编团队和丰富的出版经验,获得一本称心如意的杂志。当然,这可能需要企业更多的支出。
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喜欢成立自己的内刊编辑部来负责定制出版,或者规定某个部门承担全部定制出版任务,也就是in-house模式。这种将定制出版的工作与企业策划和市场推广整合到一起的做法,在一定意义上节约了企业成本。据调查,京津两地房地产企业专门设立有内刊编辑部或者编委会的占69.7%,一些企业的内刊编辑部规模达到了十几个人,一些企业还有非常细致的采编制度。数据显示,仅有15.1%的企业内刊编辑人员担任全职工作,其余的企业内刊编辑人员还从事品牌推广、策划、公关、人力资源、网站运营等工作。⑤
事实上,英美两国定制出版业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也倾向于选择in-house模式,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定制出版行业的成熟,他们才开始选择out-sourced模式。很显然,在制作期刊杂志、报纸书籍的时候,相对于定制出版商而言,企业的内刊编辑部显得太弱小、太业余。
很多中国企业担心定制出版商不能领会企业的文化内涵和运营机制,因而由他们制作的定制出版物无法体现企业精髓。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相对企业自身而言,定制出版商拥有专业的采编设计团队、出版策划团队和丰富的出版经验,与企业沟通的障碍是很小的。
3.受众对象和定位
按照受众对象可将定制出版物分为顾客杂志和企业内刊,前者专门为企业的客户而编制,后者则是为企业员工编制。英美大多数的定制出版物是客户杂志,对定制出版拥有明确的定位。在美国定制出版协会(Custom Publishing Council)的一项调查中,26%的被调查者称非常熟悉定制出版物,32%称比较熟悉,当向被调查者出示客户出版物清单时,有93%的消费者对其中至少一种客户出版物比较熟悉。⑥由此可知,美国消费者对客户出版的认知度较高,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企业对定制出版的定位非常明确:围绕客户定制出版。
对英美企业来说,定制出版更多意义上是一种 营销手段。“客户出版物本质上还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是企业整合营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企业整体营销目标服务。”⑦定制出版物必然具有“出版物”的属性,但企业定制出版的目的是增强客户忠诚度、提升品牌影响力、维护客户关系,最终引导消费行为,促进企业产品销售,其“营销”属性远远大于“出版物”属性。另外,很多定制出版物除了刊登自身广告外,还会有选择地刊登第三方广告,以增加收入,减少定制出版成本支出,甚至达到自负盈亏,这使其“营销”属性更加浓厚。
相反,中国的定制出版物多为企业内刊,面对的受众对象是企业内部员工。《首届中国企业内刊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共有企业自己创办的非营利性内刊12 000多种,而且每年还在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其中只对内的内刊占了12.1%,只对外的内刊占了9.1%,同一份内刊兼具对内对外功能的占了45.5%,对内对外分别办刊的占了33.3%;另外,被调查的企业中,读者对象主要针对内部员工的占了90.9%,针对目标客户和经销商的分别占了66.7%和45.3%。⑧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相对于英美国家来说,中国企业内刊的受众对象基本上锁定为企业员工,而且定位模糊,兼具对内宣传和对外营销的功能,侧重于对内宣传企业文化、宣传公司方针政策、传达企业领导意图。一定程度上,企业内刊成了企业自娱自乐的工具,这种现状与我国企业管理者落后的定制出版意识有一定关系。
4.出版环境
英美国家的出版环境较为宽松,刊号开放,实行刊物备案制,所以企业均可以为自己的定制出版刊物申请刊号,而且对第三方广告也没有严格的限制。为了增强定制出版业竞争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以及吸引更多广告商,越来越多的英国定制杂志开始接受杂志发行量认证机构发行公信会(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的认证。⑨
中国定制出版的出版环境相对严格,新闻出版总署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中规定“内部资料,免费交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刊登广告,不得在社会上征订发行,不得传播到境外,不得拉赞助或搞有偿经营性活动”,因此企业内刊不能获得刊号,基本上都是靠主办单位“养”着,刊物也都是非卖品,以免费赠阅、交换、内部交流等方式发行。
120% 100% 80% 60% 40% 20% 0%
传达内部企业文化 宣传公司的重要方针、政策 传达领导意图 传播产品信息、服务和品牌信息 培训工具
图1 中国企业内刊的主要功能(数据来源:零点研究集团)
5.发行方式
英国和美国定制出版的发行方式多样化,一般情况下是免费发行,也有付费模式,如《瘦身世界杂志》(Slimming World Magazine)就在全国报刊亭销售,每期销量达到25万份左右,另外英国两个超市桑斯博里(J. Sainsbury)和维特罗斯(Waitrose)也在自己的连锁门店内销售自己的杂志。⑩如果企业的定制出版物页数不多,有些企业会选择以插页、附页和副刊等形式依附于其他出版物发行,但是这种发行方式要求两者目标群体有比较大的重合性,比如著名的网络家电零售商“世界商店”(World Stores)出版的客户杂志《世界商店精华》(World Stores Essentials)就采取一部分直接邮寄到目标群体、一部分附在未来出版公司(Future Publishing)旗下几种电子和技术杂志中发行的方式。中国定制出版的发行方式则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免费赠阅,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出版环境较为严格,企业定制出版物无法获得刊号公开发行,所以只能免费赠阅给会员,或者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分发给企业内部人员。
6.出版物的内容
英美国家定制出版物的内容结合了行业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要体现行业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要迎合消费者需求,比如一本航空杂志,其内容会包括航空公司的最新动态信息、最新服务信息、会员消息等,也会包含时尚、娱乐、新闻和专家建议等,以此来吸引读者,同时也会将公司的最新消息传递给客户。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定制出版物的内容则要单调、枯燥得多。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的内刊成为企业的喉舌,以领导言论、公司动态、员工活动为主要内容,很少体现企业客户的意志,当然,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100% 80% 60% 40% 20% 0%
领导言论 公司动态 员工活动 管理知识 行业知识 营销知识 员工心声 技术知识 产品知识
图2 中国企业内刊的主要内容(数据来源:零点研究集团)
三、结语
目前,我国定制出版业与英美国家相比相对落后,但这并非说明我国定制出版没有前景。我国定制出版仍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在充分吸收英美国家定制出版经验的基础上,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定制出版道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出版环境的变化,我国的定制出版必将突破现状,获得较大发展。
注释:
①庞远燕,叶新.美国定制出版模式解析[J].中国出版,2007(10)
②⑦⑨徐汉斯.英美客户出版研究(二)[J]出版科学,2010(2)
③Wikipedia. Custom media[EB/OL]. en.wikipedia.org/wiki/Custom_media.
④Folio: Magazine Staff. Clamor Over Custom[EB/OL]. foliomag.com/2006/clamor-over-custom, 2006-03-30.
⑤张煜.内刊时代的来临[EB/OL].中国传媒网,http//corpmedia.com.cn/media/art_04_2.htm.
⑥American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ustom Publications and the Companies That Provide Them: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y 2005[R]. Custom Publishing Council, 2005.
@西门不暗:电影没被电视完全取代,是因为电影的视听享受、社交功能是电视无法取代的。但是纸媒的所有功能,除了有毒的铅墨外,其他都能在手持设备上实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不用有侥幸心里,加快转型的步伐才是正道。
@申音:和朱学东老师聊纸媒变革。虽然传统媒体人都在往新媒体跑,但绝大多数很难适应。我看纸媒还有机会:走定制化设计品的路线;砍掉传统发行渠道,定价提升10倍;限量特供邀请制发行;重金设计;不养记者,按《纽约客》的稿酬请一流;内容一律不上网,只用微博微信预报和沟通用户;只与一流品牌深度合作。
@李星文:一位电视台购片主任深有感喟地说,买一部大腕主演的戏,播不好责任不在购片人;如果买一部新人担纲的戏,播不好就要用整个职业生涯买单。都说市场的指挥棒在购片人手里握着,可是购片人的脑袋也在裤腰带上掖着呢。都知道所乘坐的动车已失控,但除了更紧地抓住把手,你别无选择。
@秒针系统:【跨屏整合趋势下如何提高广告到达率】大视频时代,将电视、互联网、楼宇视频三屏混合投放可以帮助广告主增加到达率到达频次,协同增强效果,节省预算,混合媒体策略会给企业和品牌带来更高回报。电视用户是大众群体,年龄偏大;互联视频则偏年轻化,24岁以下占50%;楼宇视频更多覆盖25-45岁的上班族。
2.迫于就业压力。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既是媒体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是从业者为了避免下岗找工作的现实状况。以浙江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都市快报》为例,为在6家都市类媒体的新闻“德比”大战中胜出,快报高层对采编人员提出要求,争取第一时间、挖掘独家新闻,且奖罚分明,抢得一条重大独家新闻奖200元,漏报一条罚400元。同样,为了维持竞争优势,新华社上海分社也率先打破“铁饭碗”:即便是拥有红色记者证的正宗新华人,若年度考核倒数第一,就得在分社传达室看门、自修一年。高要求和“末位淘汰”的警示,使部分新闻从业者陷入了这样的生活:一线记者的手机24小时开着,事件发生就是开工命令。哪里有新闻,哪里有事件发生,就随时奔向哪里。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周末”,什么叫“正常工作日”。编辑们则常年上夜班,睡眠不足,生活规律颠倒。笔者一位朋友,他来自广西,拥有“主任记者”职称,但在浙北某地市报打拼不到一年,就匆匆返乡。他说,在这里根本无法顾及家庭及个人健康,与童装城里做搬运的老乡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