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30 07:11: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技术产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技术产业

篇1

(一)内涵

当前,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最新概念界定是2011年3月1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国家层面虽然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界定,但是业界和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新型平板产业;第二个层次是现代信息网络产业,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以及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带动的相关产业;第三个层次是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强调应用,包括一些基于网络的应用,如云计算、软件的服务等。

(二)特点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产业范围广,内涵变化快。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概念、新技术、新模式的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展。二是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新型网络技术得到规模化应用,相关软硬件产品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基础设施向全覆盖和宽带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是渗透能力强,带动作用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深入融合,已衍生出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网络动漫等诸多细分行业;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衍生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基础元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数据传输与服务、文化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并有效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进步。

(三)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是信息技术集成化、融合化特征更加显著,信息技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群的协同发展。例如以集成电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带来了通讯产业的革命,并渗透了各个学科和领域。二是更加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例如云计算将是未来产业服务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正在颠覆现有的产业竞争局面。三是重构产业链体系,服务的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已从单个产品或企业的竞争进入了全产业链竞争阶段,产业链整合及运营能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核心关键。四是跨国公司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压力加剧,世界各大it企业以延伸业务领域、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为目标,围绕产业新兴增长点展开并购及战略合作。面对各跨国it巨头更为频繁的兼并收购,以及由此在产业链各环节逐步确立的整体优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压力会不断加剧。五是绿色it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如日本提出要开发和实施无所不在的绿色ict,韩国提出加大研发投入,以实现低碳工作环境,欧盟也制定出各种利用ict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构架。

财政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的一个完整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历来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政府培育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各种政策手段体系中,财政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占领技术的战略制高点。而自主创新的正外溢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往往导致市场供应不足,需要政府采取政策予以干预,校正市场失灵。国家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政策的激励措施调节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能够培育和扩大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相关的市场,能够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较弱,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产业化能力等。既涉及技术政策,也涉及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通过政府和财政政策进行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国外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的实践也表明,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普遍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我国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及时总结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教训,避免国内企业陷入重复探索和盲目竞争等“泥潭”,最大限度地降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代价和成本;同时,要对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给予资金支持,并出台细化的有关税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投入方式

一是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关键领域和环节,着力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成果产业化示范、市场应用示范、创新能力建设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二是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划出一定比例,支持高科技园区内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科研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在电子发展基金、集成电路研发资金、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安排上,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力度,集中力量突破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四是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对经认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除享受一般产业优惠政策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转贴于

(二)完善税收扶持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制定实施资格认证制度。参照或者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制度,制定实施资格认定制度,确定优惠政策的具体标准,解决新一代信息产业享受税收优惠的主体资格问题。二是加大税收激励政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应加大税收激励政策对信息技术产业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三是将税收政策支持重点放在补偿和降低科技企业的投资风险上,加大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进一步完善税基式的间接优惠政策,适当扩大间接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研发企业技术研发事前引导的作用。五是合理设计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期。六是延长软件企业增值税即征即返政策执行期,并适度拓宽该政策的适用范围。

(三)灵活运用政府采购,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一是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认定制度。要设立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和建立严格规范的认证制度。二是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三是尽快制定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政府采购目录。财政部门要将通过认证的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及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中并向社会公布。对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目录》的信息技术产品和企业,国家要在预算安排、采购评审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四是强化财政预算控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要求采购人将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列入预算。五是优先采购自主创新国产设备。六是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

(四)创新财政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篇2

一、“营改增”的背景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经国务院同意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改革的主要变化:新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服务,可抵扣进项税额;试点纳税人原适用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可以延续等。

二、“营改增”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税负影响

(一)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产业的税率降到3%,企业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应纳税额直接减少2%。同时,改革后计税依据变为增值税的不含税价,剔除了价格所含的税额,降低了产品及服务的价格,销售收入表现为隐形“减少”,对于不变的税率,会减少企业的应纳税额。

另外,信息技术产业中销售额不超过500万的企业转变为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但是由于行业特性,它对可抵扣进项的固定资产需求量很小,这对企业税负影响不大。

(二)对一般纳税人的影响

1.对生产型产业的税负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生产型产业的生产销售收入远多于500万,属于纯粹的一般纳税人,税率为6%,相对于5%的营业税率,相同收入必多缴税额。但是,其生产过程需投入大量固定资产,能抵扣较多的进项税,从而减轻税负。

其次,改革后,其计税依据变动为不含税价,计税基数就会减少,应纳税额就会降低。

最后,信息技术生产型产业的生产外包战略会更有优势。企业进行大批量生产时可将项目分包或转包给相关企业(服务外包方),这些服务外包企业的销项税会形成发包方企业的进项税,这部分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将成为发包方企业独自承担全部项目所纳税额的减少数,大大减少了应纳税额。

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名义税率增加的表象上,通过对产业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表明“营改增”有效地起到减税作用。

2.对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的税负影响

第一,改革后,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中一般纳税人由于税率和销售额均高于小规模纳税人,会比小规模纳税人多缴纳更多的增值税额,相对于同为营业税纳税人的情况,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大中型信息技术产业,税负增加。

第二,由于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的主要成本构成中工人成本较高,而该项成本不能产生进项税额,成本可抵扣的项目比重过低,导致税基过高,变相增加了税负。

第三,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实际的生产环节远低于生产型产业,基本不可能实施外包策略,也极少产生重复纳税的问题,因此税率的提升将直接导致该部分信息技术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税务负担的加重。

所以,由于在税率、抵扣项目和外包策略等实施细节上的缺陷,“营改增”会导致部分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尤其是大中型规模的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的税负负担加重。

三、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内部政策

1.加强信息技术产业的财务管理改革

企业要建立增值税明细账,记录和生成增值税明细账以便在日常销售和采购环节上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计提税额,在账务处理时注意与原收入和成本费用记账核算的不同。

在改革财务制度的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财务人员及时适应业务变化,合理控制企业费用支出,利用财税改革的有利方面,实现税负的最大程度的减轻。

2.及时转变经营模式,调整内部结构

这要求企业财务人员认真解读“营改增”具体内容,结合自身产业属性,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进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身份认定,及时调整企业内部的成本结构,尽可能运用有利于减轻税负的外包服务经营战略,增强产品及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出口,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实现企业在税负最小的状况下的收益最优。

(二)外部政策

1.对上游企业多争取发票

信息技术产业上游环节的供应商会成为增值税纳税人,这些供应商也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企业在选择供应商和服务商时,应尽量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使企业通过进项税抵扣,降低增值税负。

2.对下游企业实施提价策略

信息技术企业要顺利进行提价策略,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优化企业营销策略,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把销售量提高上去,增加销售额,相对的会降低税负。

篇3

1 引言

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增长速度远大于整体工业的增长速度。2006年的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软件及IT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的研究报告指出,信息技术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于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效率评价问题,同时,运用有关财务指标分析信息技术企业技术效率差距与财务指标间的关系。

目前,对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传统的方法都是通过股价变动,或者是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来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指标评价法逐渐完善,许多学者开始探讨运用综合的指标体系来考察上市公司的绩效。国内部分学者已经将数据包络分析法用于上市公司效率研究,胡洪力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对中国客车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并有学者运用DEA模型对农业、银行业等做了效率分析。

本文运用的数据包络(DEA)分析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做出评价。数据包络分析与财务指标结合分析是一种不常用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用来评价企业绩效的,本文判断两种方法在评价企业绩效中的相关性。

2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效率分析

2.1 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效率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47家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指标,主营业务成本以及期间费用作为投入指标(期间费用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3项构成,是3项加和),后面财务指标计算中的数据是依据不同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所得。

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来源于金融界网站中企业公布的基本财务数据,文章选取了2001年到2005年5年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在运用投入主导的规模报酬可变模型对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运算之后,我们得出的基本结果见表1、表2、表3(这里给出的是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大于0.95、小于0.80的股票的效率值:并给出了规模效率大于0.99、小于0.90的股票的规模效率值)。

从2001年到2005年,整个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效率平均值为0.8762,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9056,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666。数据所体现出来的效率值分布都很均匀,数值也比较高,这说明,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效率差距比较小:规模效率的值也很大,5年平均值在0.99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2家,约占47%。

47家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值中,从2001年到2005年,效率值为1的企业在2001年、2004年、2005年这三年有5家,其余两年有4家,占9.81%左右;这些企业可以视作技术有效率,处在生产前沿线上;效率值大于0.8小于1的企业数量最多,2001年处于该范围的企业数为36家,2002年有34家,2003年有37家,2004年为36家,2005年为34家。5年技术效率的平均值大于0.95的企业有10家,约占21%;5年平均值小于0.8的企业有8家,约占17%。

2001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有12家,小于1大于0.8的上市公司的数量为30家;2002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12家,介于0.8与1之间的企业有30家;2003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10家,在0.8到1之间的企业的数量仍然是30家;2004年,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8家,比前面有所下降,介于0.8与1之间的企业数量为34家:2005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12家,在0.8到1之间的企业数为30家。5年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大于0.95的企业有13家,约占28%;平均值小于0.8的企业有6家,约占13%。

2001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有17家,小于1大于0.9的上市公司有27家,0.9以下的公司有3家;2002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为10家,小于1大于0.9的上市公司为34家,0.9以下的有4家;2003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有7家,介于0.9和1之间的企业有38家,0.9以下的上市公司有2家;2004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7家,小于1大于0.9的企业有37家,0.9以下的企业有2家;2005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7家,介于1和0.9之间的企业有34家,其余的有6家。5年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大于0.99的上市公司有22家,占47%;平均值小于0.9的上市公司只有3家,仅占6%。

2.2 效率分析与财务指标分析的相关性

效率计算结果中,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大于0.95的股票有:方正科技、G中广通、亿阳信通、G天成、G亨通、国电南瑞、航天信息、中国联通、华盛天成;G用友的技术效率值连续5年均为1;两个效率都低于0.8的股票有:青鸟华光、G华电脑、上海邮通、G飞乐、南京熊猫、新太科技。

我们将运用这些企业的财务指标来分析,看技术效率是否和财务指标有关。

2.2.1 主营成本比例与效率的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效率值最高的G用友,其主营成本比例明显低于其它股票,G用友5年主营成本比例的平均值仅为0.0812,其余没有任何一只股票的主营成本比例可以达到该水平。但是,两个技术效率均高于0.95的股票与均低于0.8的股票,两组别的主营成本比例却并没有明显差别。青鸟华光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都很低,技术效率的5年平均值为0.6546,纯技术效率的5年平均值为0.6626,其主营成本比例5年平均值为0.5420,而技术效率高的组别中,大多股票的主营成本比例远高于这个值。方正科技技术效率5年平均值为0.959 8,纯技术效率5年全为1,而主营成本比例5年平均值0.9136,高于上面所列的所有股票。2002年其技术效率值为5年最低值,而主营成本比例也为最低值。

因此,可以看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反映经营效率的主营成本比例的变化关系没有确定趋势,除了G用友的主营业务成本明显低于其它股票之外,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主营成本比例几乎没有联系。

2.2.2 经营毛利率与效率的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除了个别股票,技术效率高组别的股票经营毛利率普遍高于技术效率低组别的股票。

GN友的经营毛利率最高,为0.8969,远远高于其余股票。方正科技比较反常,经营毛利率为所列股票中最低,而其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却都很高;青鸟华光的经营毛利率反而很高,5年平均值为0.4482,而且经营毛利率的变化与技术效率的变化不相对应。

就组别而言,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高的一组,其经营毛利率的平均值为0.4243,而下面一组的经营毛利率平均值为0.2023,两组经营毛利率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可以看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高的一组股票经营毛利率普遍高于效率低的一组股票。

3 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

篇4

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涵盖了广播电视、计算机整机及其配套、太阳能光伏、通信设备、元器件、测量、医疗、电力传输保障设备等十大类产品,平板显示器件、通信设备、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等产业链日趋完善。石家庄、邢台、保定、廊坊四大基地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二)优势

区位资源优势突出。河北省是环首都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地处环渤海中心,环绕京津,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等具有明显优势,河北省目前是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产品优势显著。基础产品门类齐全,产品附加值高。石英晶体谐振器和特殊气体等众多产品都位居国内前茅。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国内排列第二位,并且发展势头强劲。邢台、保定均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新能源设备产业示范基地,拥有一批重点企业,部分新型电子信息技术国际领先。专业研发优势明显。河北省技术力量雄厚,科技成果众多,在某些电子专用领域内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能源研究中心。

(三)问题

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人才流失严重;缺乏行业领军人物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不足导致了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的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投资类、消费类龙头整机产品比例太低。

二、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发展目标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持续向产业链垂直分工中的高端位置延伸应该作为我们积极主动争取的目标。注重与具备国际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让国际领先的、高端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向中国集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规定吸引外商直接来华投资设立全球研发和运营中心,进一步推进研发、生产、服务的本地化和一体化进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争取将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提升其在全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位次。在河北省电子信息企业中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特色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基地,以其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以河北省现有的比较强势的电子五大产业链为基础,创建名优产品和驰名商标,重视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专利申请意识和程序。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创新。以扩大知识密集型产业为目标,争取把劳动力优势转变为技术研发优势,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过渡到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产业垂直分工的链条上,由原先的以生产制造为主逐步过渡到生产与研发、应用、服务相结合为主,最终达到提升产业层次,由规模扩张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的目的。

(二)产业结构升级

近几年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时刻,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和企业发展都处于新的关口。所谓转型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都是转型的新型目标;所谓升级就是全方位地优化行业结构,使行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是一次理念的转变,是一次模式的转型,是一次路径的创新,更是一个战略性的、全局性的和系统性的变革过程。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应该注重如下几点:

1.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不断实施创新,鼓励和发展新工艺、新技术。重点促进单晶硅棒直径变大的研发,鼓励其规模化发展。着力深度发展光伏产品,并重点突破光伏应用领域。支持光伏发电一体化应用,重点支持光、热、电一体化产品,注重技术应用进而提高技术水平。光伏发电系统可与电网连接并网运行,成本可以大幅下降。

2.进一步培育电子专用装备产业。积极制定政策促进省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与京津等地相关机构合作,重点支持专用设备及电子基础测试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增强产业招商项目的吸引力,精心包装一批项目,提高引资的成功率。加强产业链上的项目投资商或合作商之间的联系,重点引进与落户企业相配套的项目,积极培育电子专用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单晶硅生产设备、电池生产设备和太阳能电池加工测试设备,提升光伏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半导体设备的自给能力。升级液晶玻璃基板成套设备生产线项目,开展重点设备的研究与发展,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重点发展新型移动通信电子专用测量仪器,注重产品精度和数字化水平。

3.加大力度提升通信及导航设备。加大新型移动通信发展,鼓励新型技术的研究,带动元器件和功率器件集群式发展。重点进行移动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等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新型宽带等通信系统设备研发和生产。以此为契机做大通信系统配套产业。提升卫星导航和应用服务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应用范围,让新型技术更好服务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提高通信服务收入占比,多方面、多角度发扬通信企业自主创新,鼓励通信企业“走出去”。

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国际化 自主创新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是在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是运用科学、科技的手段来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对工业、信息业、军事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有:技术和资金比较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固定成本高,制造成本低、科研开发投资高等。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制造中心之一。已经进入世界电子产业大国之一,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仍处于发展中水平。为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能在国际上能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应当提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竞争能力。让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走在世界的前端。

1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电子信息产投资下降

现今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和发展都比较依赖投资效益,如果其投资降低,直接导致电子产业的发展滞后。其也会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销售有一定的影响,严重时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投资相对往年来说下降了不少,因此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也得不到稳定的发展。

1.2 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产业的结构比较松散,又加上信息产业的基础较差,因此其改善起来也比较棘手。我国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大都是生产硬件类的劳动型中低端产品,一些技术密集型的软件、系统等主要依靠进口。因此产业结构更加矛盾突出。

1.3 贸易保护和反倾销对产业的冲击

据报告显示,世界银行商贸和国际一体化小组对世界各国实施了反倾销调查,其中对中的反倾销调查最为严重,而这些反倾销调查也有可能会成为新的贸易禁令,导致我国贸易不敢轻举妄动。目前很多国家为了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商品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许多国家对对中国的商品进行贸易调查,也就是针对我国的贸易出口。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产品主要是依靠进出口,而贸易保护和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策略

2.1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四大产业基地,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实施集体群化发展策略。首先我国的电子技术产业企业应当加大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价值和技术,从而获得国际化竞争的能力。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大部分以硬件居多,其在我国的生产比例和经济比例中都比发达国家低得多。而目前国际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转型,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没有跟上国际的脚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电子企业应当积极调整工业和技术的,要与传统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双方的发展融合,促进渗透的传统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和业务流程的信息技术,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制造产品的制造和集成,集成和运营产业,不断创造新产品,新的格式,并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2.2 树立品牌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也越来越市场经济化,在这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竞争中,应当注重产品的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国际化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过剩,而知识密集型高端产品的则需要进口。一些本国生产机器,如彩色电视,电话,手机,激光视盘机,等几乎所有都过剩,其销售也主要依靠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大的利润高附加值的电子器件、系统软件等基本上依赖进口。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科研技术的投资,支持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竞争力,加强对技术专利的保护,树立品牌意识。只有在品牌意识的带领下,企业才会将产品的质量作为发展的根本,才会加大生产的监督力度,重点抓质量,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意识才能提高。也只有这样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才能提高国际化竞争力。

2.3 实施自主创新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属于高技术、高投入和高人才的密集型产业。电子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投资做为产业自主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为了加快“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产品的制造,我国应当要把先进技术引进并且消化、吸收、加以创新,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点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的国际竞争力。企业除了要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强科研体系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实施自主创新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实施信息技术人才化,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从而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 结束语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国际化竞争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率和经济贡献值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其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基金发展的新增长之一。本文主要是研究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是:(1)电子信息产业对经济贡献不足;(2)产业结构矛盾突出(3)贸易保护和反倾销对产业的冲击;并根据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策略。策略是:(1)优化产业结构;(2)创造品牌意识;(3)实施自主创新。其最终目的为了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国际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吴松飞.金融危机下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56-59.

篇6

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外资引进技术与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距离,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虽然能够从对外合作的技术学习中获得支持,但是技术发展最终的目的体现于技术能力的获得,而不一定是仅仅以生产率的提高作为唯一的体现。本文从中国利用外资过程中主要关联模式下的技术发展活动探索在产业全球化进程下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能力的效应以及中国相关的技术战略。

1 国际生产网络下的中国信息技术产业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推进国际关联主要采取的模式是OEM(原厂设备制造)方式,OEM方式可以看成是一种企业之间的联盟形式,主要做法是供应商企业按照购买方的特定要求制造出成品,在购买方的品牌下在市场上出售。OEM购买方在设计、包装、造型和质量上影响制造方。同时,购买方干预供应商在设备、制造系统,以及质量控制系统上的水平,并给制造方提供建议,在许多OEM业务中,购买方对供应方企业的雇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使用以及维护设备,以及协助提高供应商有关的技能。OEM目前是我国本土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在生产合作上越来越普遍的方式。虽然OEM方式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双方就产品加工范畴内的合同关系,但是在目前我国的技术能力水平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就该方式下产品购买方和供应方之间的技术关联而言,由于双方企业都有动机来保证OEM产品的质量,这意味着在许多情况下,购买方企业认识到提高供应方技术能力的必要性,在双方签定了协议之后,外国跨国公司(OEM的购买方)的工程师通常会驻在供应商企业中,推动技术转移以及必要的能力建设。因此,这个合作方式对OEM的提供方,即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般而言,在寻找新的供应方过程中有很高的交易成本,所以购买方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更换供应方,双方的合同关系一般能够维持得比较长。OEM对外国跨国公司的好处是能够使跨国公司找到低成本的生产者,同时也保持他们的技术优势。

对于信息技术产品而言,由于在价值链各个环节涉及的技术要求上巨大的差异性,以及产品自身鲜明的可拆分性和延展性,OEM方式作为与国外企业生产性关联(主要供应链关联)的初级阶段,随着产品供应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供求双方的合作将沿着ODM(Of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方)和OBM(OriRinal Brand Manufacturer,原始品牌制造方)方式攀升,供应方占据更高的价值链环节并实现更大的利润空间。这个过程与企业的技术能力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市场活动的发展阶段与技术发展的阶段是密切相关的(见表1)。

1.1 OEM方式在我国的发展及其效应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企业的对外合作模式主要表现为给大型跨国公司进行OEM生产,这个模式除了受跨国公司的战略影响外,自身的市场活动的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阶段在技术创新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也表现为薄弱的国际市场活动能力。在这个情况下,企业强大的生产能力并不一定导致出口的成功,随着该产业日益竞争的激烈以及晶牌形象重要性的提升,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并不十分重要,在缺乏知名品牌的前提下,市场分销和开拓仍然是依赖于跨国公司。

由于OEM方式在目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区内的中小型企业中广泛发展,已经呈现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的趋势,但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上,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关键元件仍大量依赖进口。我国能够完全自主生产的通讯类产品门类包括程控交换机、电话机,这些产品都已经进入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状况,而且,技术水平越低的产品,生产能力过程的问题就越严重,1998年,我国手机市场主要由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等品牌占领,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和生产能力都非常有限,而在此后的几年里,手机的制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从开始时的不到5%上升到30%,但在国产手机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散件组装和整机组装阶段,掌握手机应用层软件和射频模块设计技术的企业不多,移动通信设备元器件与零部件的配套能力比较低,核心芯片(包括基带芯片RF芯片)、LCD、RF器件主要依靠进口。

虽然在OEM的实行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转移活动经常发生,但OEM方式并不是一个自动通往技术学习的一个渠道,它对于技术转移的实现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到,东亚部分经济体是唯一成功地实现了依靠OEM和OBM方式推动出口能力提升的经济体,OEM和及其高级阶段OBM方式的安排在这些经济体中带来许多创新性的因素,成为当地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优势的动态性源泉,虽然韩国已经走过了以OEM为起点借助跨国公司网络的平台发展自身技术能力的阶段,但目前的中国并不一定就将经历与韩国相同的过程。一些与中国开展OEM合作方式的日本企业认为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较低OEM方式对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的提升风险很大,因此日本企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将自己的技术通过许可证来转移(Tho,Urata 1995:303)。OEM方式本身并不一定自动决定企业获得的技术能力的高低,有能力的学习者的努力会在OEM方式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对能力比较低的企业而言,OEM方式让他们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只能靠低工资来维持其竞争优势,企业所在的东道国必须维持这样的工资水平来保持直接投资的稳定的流人趋势。

1.2 外商与本土企业之间的技术关联与本地产业技术能力

目前我国外资政策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高本土创新能力,采取的政策主要是鼓励高技术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以激励手段刺激跨国公司的创新性活动。

我国自1996年开始推出的对于外国企业设立这类中心的激励政策也促使了跨国公司本地R&D中心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跨国公司建立本地R&D中心也成为跨国公司已全球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类研究开发展中心大多是由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跨国公司设立的,例如,英特尔投资的Intel中国研究中心,微软建立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到2002年年末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约有400余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近30亿美元。

考虑到技术的保密性和技术在行业内的领先,跨国公司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更加愿意设立独立型的研究开发中心。独立型的研究开发中心占了国外企业在上海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的41%。这个状况

在电子设备和软件等领域尤其突出。

这类研究开发机构的功能导向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大多集中在应用性研究和产品的开发,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很少,即以D(Development)为主,以R(Research)为辅,在创新活动上属于“二次创新”范畴。目前的一些实例表明,大型跨国公司新近投资的R&D中心中,兼有创新性研发活动的中心也开始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还比较低。二是与本地产业发展的联系相对较弱,由于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一般直属于跨国公司在上海的控股公司(非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一般被认为是企业的内部行为),同时也是跨国公司全球R&D网络的一个节点,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受制于跨国公司的整体战略,这对于研究开发活动中与本地的要素融合是不利的1。三是,在独资举办的研究开发中心的投资模式下,研究课题的设立和成果的应用范围都被纳入到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下的技术发展和人力资源配置的政策框架下,与当地分支机构在跨国公司全球化价值链中的定位相一致。而且愈是技术领先的企业,愈是倾向于采取独资的形式,以便自主管理,保护知识产权。不少跨国公司开始采取直接并购当地企业已有的R&D中心的方式,加以改造,为已所用,这个过程中往往削弱原有研究中心创新性研究的功能,或者被迫根据新功能进行转型,导致现有资源因重组而引发的额外成本。

除了在当地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外,跨国公司与本地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也构成了技术关联的一种模式。但是,在外商投资企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发过程中,跨国公司对合作的最终成果一般都提出了独享知识产权的要求。

2 国际化开放背景下我国的技术发展战略

对中国而言,现实的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与中国加入WTO的现实使外国厂商进入我国市场的限制越来越少,在信息技术产业中,核心技术的“先人为主”特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产业长期性的创新水平提高。这里存在着一个利用外资与技术战略的自主性关系的命题,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需要将产业发展目标融合到利用外资政策中,协助工业部门的技术升级。合理的战略定位是在扩大外资研究机构的“二次创新”效应的同时加大本国自主性技术创新活动的力度,而后者的重点利用政府力量替代部分残缺的市场,通过各方面政策及其相互协调,给技术创新以整体性的推动,探索技术创新的后发展道路。

对中国而言,除了以培育风险资本为目标的制度创新外,需要国家在以教育和科研资源储备为核心的关键要素上发挥积极作用,提高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韩国曾经是20世纪70、80年代整个亚洲地区OEM生产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国家,通过多年的OEM方式的实践,成功地实现了从技术学习阶段上升为技术能力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政府有效的干预手段。韩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见表2)有效地刺激了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努力,同时对全社会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人才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这些因素都贡献于本国企业OEM的国际化生产活动中的技术能力建设,使韩国成功地以OEM生产为基础推进了本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借鉴韩国的经验,我国今后的技术政策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领域:

一是加强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的研究推动创新能力的培育。除了现有的针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鼓励措施以外,需要在政府相关部门介入下关注和重视基础性的研究,它作为WTO规则下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The WTO Agreement on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简称ASCM)中被允许的国家对技术发展的资金支持行为,可以避免补贴活动中的争议。根据因此,我们对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资助需要更多地放在支持产业研究和前竞争开发活动阶段的R&D,把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作为今后我国科技补贴的重要对象。由于这个研究领域针对的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所获得的收益在短期内不大,但是它们可以积累起来产生很大的长期效益,能够像其他公共基础设施一样,使整个产业甚至整个国家受益,由于短期内的投资回报很少,企业一般不愿意投资,客观上要求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进行投资活动。这一投资行为在发达国家也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欧洲国家,这个措施已经成为政府公共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国需要把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技术培训、咨询、测试服务等方面的扶持转移到基础技术的研究范围内,避免与对我们构成约束的WTO规则相违背。

二是提高公共科技水平与加强政府采购支持战略性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一方面需要国家扩大研发投入,提高公共科技水平。公共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缩短技术开发周期,提高研究机构进行技术转让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高水平的公共科技水平能够转让时要价太高,让企业无法接受。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政府采购作为引导投资规模和方向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采购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风险,现实中这个方式尤其对本地企业的创新有一定促进作用。政府采购实施的对象应放在处于产品开发早期或未成熟阶段的产品,采购的策略包括预付定购金、以略高于成分和进口货的价格购买等,当然,这类采购要有严格的标准,并坚持平等、公开的原则。

三是重视自主技术标准的发展,提高产业安全。技术标准的掌握在我国未来该领域中的技术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目标是在现有的国际技术标准中寻求中国的位置,尽快摆脱一直扮演的“快速跟踪者”角色,挑战占主导地位体系标准。中国开发自主技术标准是应对信息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不断升级的一个积极的对策,是提高在该产业国际分工利益分配中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在这方面存在两方面有利条件,一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为这样一个潜在容量巨大的市场设立一套标准无疑是有可行性的;二是中国具备独特的语言,构成一个天然的优势,我国可以在汉语特有的平台上在包括信息技术、通讯及生物技术等领域里开发相关的技术标准,并利用广大市场来加速推广的进程,从国内企业扩大到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这无疑将成为我国改变在这些新兴产业上的利益分配格局的一个契机。

目前,在电脑和通讯产品领域,我国制定标准的一些事例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包括:自行研制的电脑微处理器(“龙芯”);自主的DVD换代标准EVD(增强型多媒体盘片系统)标准;自己开发的新的数码音频标准AVS(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取代MPEG(活动图象专家组);自己开发用于数字设备交流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IGRS);新一代的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2003年底,我国信息产业部颁布了自己制定的WAPI无线局域网标准以来,引起了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强烈关注,这个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技术标准对技术和经济竞争主导权的重大意义。

3 结 论

对中国的本土企业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发展不仅仅包括从“免费获得的国际平台”那里被动地获得外国的技术蓝图,为了使能够实现可持续的技术发展,他们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国内能力。需要通过外资政策和国内技术产业政策的配合,在扩大外资研究机构的“二次创新”效应的同时加大本国自主性技术创新活动的力度,重点利用政府力量替代部分残缺的市场,通过各方面政策及其相互协调,给技术创新以整体性的推动,探索技术创新的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

告――中国工业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 中国社会科学工业经济研究所.2003中国工业发展报

告――全球制造业分工中的中国[M].北京:经济管理出

版社,2003.

[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3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

篇7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引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市场应用需求广阔,因此,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必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

当前,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最新概念界定是2011年3月1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新型平板产业:第二个层次是现代信息网络产业,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带动的相关产业:第三个层次是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强调应用。包括一些基于网络的应用,如云计算、软件的服务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是产业范围广、内涵变化快;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能力强、带动作用大。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二、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逐步形成,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两大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以彩电为代表的家电视听类产品、计算机类产品快速增长,尤其通信类产品对全行业经济效益增长贡献率最大。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推动了“三网”工程(政府、企业、家庭的网络工程)和“十二金”工程建设。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航天航空电子等行业应用电子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厦沿海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四大产业带”:产业规模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开始形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国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与问题:第一,管理体制不完善,发展机制不健全。支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存在约束,没有形成系统的财税政策支持系统,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市场环境亟待培育。第二,产业规模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一些地区和部门争上热门产品、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电信支撑网建设滞后: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数量太少;产品结构趋同等。第三,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风险投资机制,资本市场很不完善,在科技开发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研究方面投入有限:多数信息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并且不掌握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第四,财政支持创新不足,产业环境不够稳定。财政支持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资金效率有待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不够稳定和公平,政府对产业、企业支持浮于表面。第五。人才数量偏少,缺乏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尤其是企业高端人才和一些关键技术的开发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三、财政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的一个完整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历来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政府培育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各种政策手段体系中,财政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占领技术的战略制高点。而自主创新的正外溢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往往导致市场供应不足,需要政府采取政策进行干预,校正市场失灵。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较弱,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产业化能力等,既涉及技术政策,也涉及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国家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政策的激励措施调节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能够培育和扩大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相关的市场,能够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第三,国外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的实践表明,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普遍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进行战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降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代价和成本;同时,要对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给予资金支持,并出台细化的有关税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篇8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论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各个产业,产业结构的改变依赖于更新技术,加快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使得以IT为核心的新技术创新部门成为了新兴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其就业人员在总劳动者中的比重的提高,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并带动着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与变化,促发了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1]。

2 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现代信息产业体系,是在产业创新的推动下,由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其特点包括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及可持续性;它的外延又包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它是新兴产业与战略产业的交叉和融合;它有符合当代社会需求、融会当代科技成果、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三个鲜明特点[2]。

3 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在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各个产业,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具体的有利因素体现在以下三点:①政府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②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突显;③移动设备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发展机会[3]。

4 以娄底市为例分析湖南信息产业体系的现状及

发展的必要性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是我们党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的工作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娄底市已初步形成门类较为齐全、部分领域优势相对明显的产业基础,但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技术水平低、领军企业少等问题制约其现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加快建立既符合产业演进规律,又体现娄底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实力、增强内生动力、推进两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4.1 依托湖南省政策支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能增强

竞争势力

2010年8月31日,湖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长株潭地区作为全省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在抢先发展上具有优势;益阳在2008年出台了《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实现了后发赶超的重大战略;岳阳市积极探索“低碳化、市场化、生态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省内其他市州也在全力谋划和抢占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娄底市只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才能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才能确保在未来竞争中不掉队、不落伍。

4.2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实力,能实现加速赶超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娄底市在经济实力等各方面上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仍不容忽视。初步核算,2012年湖省地区生产总值22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4.2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10506.4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8643.6亿元,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480元,增长10.7%。在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面前,要实现娄底的加速赶超,从根本上讲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提供坚实支撑。

4.3 从产业结构看,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构建现代

产业体系

娄底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矿建企”、“因企设市”的历史渊源极深,形成了以冶金、能源、建材、有色等能源、原材料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在工业中重工业比重达到95%,煤炭、冶金、有色、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占全市GDP的38%。并且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较短。这种严重依赖少数行业和少数企业的单一支柱型产业结构,很容易给经济发展带来大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努力形成多元产业支柱。

4.4 从生态环境看,要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加快构建现代

产业体系

老工业基地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娄底在能源消耗、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增长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经过多年的开采,许多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据测算,以现有的开采速度,煤、锑的开采期限分别不足30年和50年,资源优势正在逐年削弱,与之相伴的是生态的恶化和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既要发展速度,更要发展效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GDP,更要含金量高的绿色GDP。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靠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来寻找新的出路。

5 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对策与分析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是省委、省政府顺应时展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生产结构不优、要素瓶颈制约加大、物价上涨压力犹存等困难,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同时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部分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不完备,“两化融合”有待深入[3]。湖南省的不足在于行业技术水平偏低,而且受资源、环境的制约,很多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已经十分狭窄,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此同时,湖南各个产业、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少、创新团队少,造成了湖南省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3]。针对湖南省的现状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阶段和特点,本人认为要发展湖南省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

5.1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行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提高现代产业集中度,提升新产品质量,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整体竞争,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发挥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湖南省的品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

5.2 加强产业推动,打造服务体系

紧紧围绕湖南省的重工业,打造现代服务体系。在金融领域增加证券、期货、信托、金融租赁等非金融机构,设置产业投资基金、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强银行与保险业的协调发展,为湖南省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便利、高效的融资服务;在物流领域,依托京广、湘黔等运输便利的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形成包装、加工、货物专项配送的一条龙服务,打造现代物流体系。这样,一方面战略支撑产业产生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完善又会对第二产业起推动作用,两大产业协调发展[3]。

5.3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促进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备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地位,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6 结语

湖南省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依赖政府的力量,因此应适当调整规划,从现代产业要素、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四个核心出发,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步伐。

参考文献

[1] 盖建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分析[J].经

济问题,2010(3):31-36.

[2] 史宝娟,等.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

业,2011(2):25-28.

[3] 苗圩.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J].求是,2012(23):39-42.

篇9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1997.

[5]NELSON R R.Recent evolutionary theoriz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5,(3):56-61.

[6]Michael E 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215-235.

[7]Chyau Tuan,Linda FYNg,Bo Zhao.Chinas post-economic reform growth:The role of FDI and productivity progres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9,(3).

[8]万大发.技术创新、投资结构与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论坛,1996,(5):31-32.

[9]罗芳,王琦.产业集群的涌现性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06,(11):178-180.

[10]王鹏,赵捷.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创新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2002-2008年的省际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4):53-60.

[11]朱丽萍.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激励规制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12]邓维斌,唐兴艳.SPSS19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3]耿海清,陈帆.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9,(5):47-51.

[14]朱伟珠,李春发.京津冀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及协调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6,(6):103-108.

[15]关晓琳,卢文光.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8:50-53.

[1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碳机理及碳减排格局、路径研究[C].中国经济时报,2014-10-17.

[17]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J].安装,2008,(1):6-8.

[18]中国综合经济区碳减排:类型分区与政策建议.http:∥/xsyzcfx/20141017/4-4-2884606.htm,2016-05-12.

[19]张承伟.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差异时空演化及动因分析[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篇10

中图分类号:F42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87-01

引言

而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信息技术的地位也愈发重要,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要求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通过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家都知道,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一、电子信息技术创新重要地位与深远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能在电子信息产业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增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使国家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实力得到发展,并且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直接决定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向主动构建的过程,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系统的主动构建过程,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沿袭计划经济时代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分立、政府投资等主要特征已经不能适应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尽管在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国际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味沿袭、不懂应变地传统政策应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经济环境不完整,缺乏完善的法治保障体系

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体制下,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分立,科研机构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主要从事研究开发,以达到国际先进科技水平而不是以实现产业化为导向;大学缺乏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培养人才的意识。电子信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技术创新总体上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资金融通是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准备。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资金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创新创业型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缺乏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相对滞后。而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需要不断的探索,进步,法制体系的不完善使大多数的人对信息技术缺乏兴趣,导致电子信息技术停滞不前。

(二)信息技术受制于人,产品与学术环节过于脱节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基础还不够雄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领域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共性技术没有得到充满划分重视,以及技术产业环节薄弱。这些环节制约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自主化程度较低,产品中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较低。

(三)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普通劳动力过剩,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严重短缺。组织领导重大工程、攻关项目、复合型、具有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从事电路设计、软件与系统集成工程、计算机、信息产品设计开发和营销的人才更为短缺,从而一些创新意念更不会产生。

三、培育和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扶持两种创新体制

在关键领域内,建设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在创新技术体系中管理调控的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法规,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中国创新产业的核心技术。所以,要尊重市场规律,建设企业自主、政府扶持型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创新支持环境。国家应该根据信息产业层次结构、技术结构的演进采取一些相应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向电子信息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投入力量,使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以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为主线

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的发展动态和方向,支持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组建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自主指定的技术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形成并迅速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学习、借鉴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加快科研快速发展。结合本国国情,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消化、创新,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教育与创新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以为教育与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潜在的联系。教育是有目的引导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目的性是其主要特征。教育的多种行为都需要服从服务于特定目标,要将多个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整合为统一的要求。为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教育是追求“一”的,是将多元、多样的自然人的状态统整到一元、一致的状态。而创新意味着超越,意味着首创,意味着出新,它是以多样、个性、差异为前提的,有了多样,才有可能出现新的观点、认识、创造;有了个性,创新才会生成;有了差异,才有可能呈现新的生长点。也就是说,创新是与一统、刻板、无缘的,是与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息息相关的。教育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与教育联姻,这一点无论从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创建,还是从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来看,都是必要的,是毋庸置疑的。教育与创新特性、指向等方面的差异,恰恰凸现出创新在教育中的难度。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依旧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发现才能够跻身于打过行列。教育与创新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创新。结合本国国情,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消化、创新,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人类社会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重要原因。18世纪末到现在的两百多年里,发生了四次改变人类社会基本面貌的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是电气化;第三次是自动化;第四次是信息化。其中对经济和社会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电子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信息技术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一方面,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代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另一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改变其设计、生产和流通方式,有利于推动企业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传统产品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全面综合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转型与信息技术发展

关于产业转型,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较宏观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从这一角度说,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转型。另一种解释是指一个行业内,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也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可是,不管是哪一种解释,技术进步始终是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因。产业结构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 取决于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结构水平。技术进步提高了产业要素的素质, 使要素在产业之间重新配置, 从而推动了产业转型。

在信息化时代,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各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主要通过发展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来实现, 亦即当技术变革引起产业结构转换时,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二、信息化对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

20世纪中期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 对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巨大推动作用。信息化通过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合力, 不断改善各产业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 使生产工具(设备) 系统和生产力系统按信息化需求重组,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 提升产业生产力。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信息技术主要通过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种途径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信息产业化是指在信息化过程中,将信息产品制造、信息开发及信息服务等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信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当前信息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业、电信运营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信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产业信息化则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渗透, 三次产业部门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而提高整个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效益的过程。产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全面发展和普遍采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实现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的转变,这个转变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产业信息化主要有企业间的信息化、行业的信息化、行业间关联的信息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转型。信息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 是促进世界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基础。信息技术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引领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信息网络、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融合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市场应用需求广阔。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必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2.产业信息化与产业结构转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20世纪中期,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高度渗透,信息网络广泛普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信息化承担着很重要的和关键的角色,在生活方面,网络变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生活设施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信息化创建了全新的商务模式,驱动商务增长和业务的创新。从企业内部向上下游不断的扩张,实现产业和服务新的创新。在生产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市场对作为生产投入品的信息产品需求日趋增大, 从而引起整个市场的中间需求结构重心向信息产品倾斜。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产品作投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及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通过投资需求结构的改变, 促进了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同时由于对信息产品投资需求增加, 直接结果是传统产业得到了提升, 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了充分的市场保证, 从而也推动产业结构向信息化方向演进。

三、加快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我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国,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如彩电、个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手机等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因此,要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向核心高端突破。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升级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重要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信息产业。

2.加快推进产业信息化建设进程。要突出抓好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生产设备的换代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实现管理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费用支出。

参考文献:

[1]陈平.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建刚.技术变革与广播媒介转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建伟.技术创新的经济转型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夏晨芳.信息服务业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5]吴伟萍.信息化推动产业转型:作用机制与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