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管理机构调研报告

管理机构调研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12 04:14: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管理机构调研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管理机构调研报告

篇1

我县共有事业机构385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329个;差额事业单位17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7个;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2个,全县共有事业编制7505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6510名;差额事业编制523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414名;企业化管理事编制58名,实有在职人员6292人,其中,全额拨款5463人;差额拨款425人;自收自支358人;企业化管理46人,全县事业编制空编1213名。

二、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于臃肿。我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85%,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弱化,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整天无事可做,在编不在岗、混岗现象时有出现。

2、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县卫生系统,在这一两年中,虽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经验交流等方法,使医资、医技、医质有所提高,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全县卫生系统,工勤人员就有183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29%,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培训不足,有些卫生院中防保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使各项预防保健任务的落实受到影响,给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隐患。诸如向卫生系统一样,县教育系统、文体系统以及各乡镇事业站所,也都因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演艺人员及技术人员等原因,使本职工作开展被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不高。

3、部分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一些单位名义上是成立了事业单位,但其实是一个单位的内部科室,需要用事业单位的名义就用,这种现象以党政机关所属居多。如计生局下属的计生指导站、城建局下属的规划室等,以及一些大单位系统的培训中心(培训科)等,这些部门单位即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干预,又以事业单位的名义进行经营,因其附属于不同政府机构的性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4、具有事业单位身份却不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目前我县有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独立法人资格,投资主体单一,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靠吃财政饭生存,尤其突出的是乡镇各事业站所。20**年,乡镇党政机构改革进行完后,各事业站所合属分为五大办公室,由一个乡镇的分管理领导具体负责工作,没有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造成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财务不分、人员混用、办公地点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

5、事业单位缺少活力。事业单位本来是人才、知识、信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但实际上没有焕发出应有的生机,没有显示充分活力。根源在于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是在靠行政化运作,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死,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致使事业单位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因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使得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不清,效率低下,财政负担繁重。

为此,我们认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深刻认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这项改革。

三、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难点问题

1、牵涉面广。事业单位兼具了“行政机构”与“企业”两种属性,要对其进行改革,复杂性、艰巨性都在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制度改革之上。

2、如何科学设置事业机构的问题。由于事业单位门类太多、差别很大、范围太广、专业太复杂,划分上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历史遗留事业单位的种种弊端,使事业单位设置和布局分布不尽合理,部门、区域和学科分割,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职能交叉,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科学设置事业机构,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难度性很强的工作。

3、人的出口问题。机构臃肿,冗员严重,改革过程中的富余人员哪里去,今后的解聘人员哪里去,“出口”渠道狭窄,加上事业单位改革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后进行的,其接受了大量上述改革的“包袱”,而大学生分配、干部分配时不去企业,机关编制满了,又大多往事业单位里挤。这样相当多单位不具备自我消化的能力。

四、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有力切入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登记这一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的目标,提供了法制保障,是落实事业单位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走向市场,进人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县实际,我们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工作。确认事业单位具备与其法人资格相适应的开办资金、从业人员、办公地点、经费来源、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确立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主体的地位,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清理不符合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的单位,做好统计工作,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分流提供准确参考数据。(截止目前,我县已登记事业单位207家,登记率占全县事业单位的63%,占全县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登记单位的92%。)

2、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加大监督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职责、人员、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定的编制、经费等渐渐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做为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力度。通过年度报告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为建立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证书悬挂、公告和查询等登记管理手段,将事业单位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为公众监督事业单位提供必要条件。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早日走向市场,更好地为社会、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3、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办法,促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分类管理原则,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按事业单位不同性质、职责和任务,明确事业单位类型,找出最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分类办法。

篇2

一、存在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一)在医疗器械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中,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的管理和临床用械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购进、验收和保管、养护和报废等制度不健全,有关记录不完整。

2.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资质资料收集不齐全,在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领用程序不规范,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医疗器械设备未建立技术档案。

3.医疗器械必要的保管养护储存条件不具备,普遍不如药品,多数无防潮、通风等设施;产品未按要求归类存放,器械仓库存在脏、乱、差现象。

(二)产生的原因:

一是医疗机构的领导在医疗器械的管理上有重医药轻械,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医疗器械的采购、保管人员普遍存在法规意识淡薄,医疗器械的专业知识匮乏的现象;

三是国家对医疗器械在流通、保管、养护和储存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定和要求,使监督部门和医疗机构无章可循。

二、对策建议

医疗机构应在医疗器械采购、验收、保存、使用、报废等环节加强管理,建立和执行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规章制度,严格从业人员上岗资格,完善档案资料管理等方面加强医疗器械管理,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和操控体系,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同时,国家局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医疗器械在流通、保管、养护、储存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规定,使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一)严格从业人员上岗资格。医疗机构要建立相应的医疗器械管理的职能科室,负责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储存、使用管理、质量跟踪、资料控制、维修保养检查、产品报废淘汰、培训操作人员、不良反应报告等工作,并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

(二)完善档案资料管理。医疗机构要强化医疗器械档案资料管理,对二、三类设备类医疗器械逐台建立档案,搞好医疗器械的基础管理工作。

(三)严把采购关。医疗机构采购医疗器械要由医疗器械管理职能科室负责,由有关科室提出申请,经医院批准交由采购部门执行,大型器械设备须由医疗设备委员会或院务会讨论批准后交由采购部门执行。采购医疗器械必须做到:

1.严把“采购三关”,即公司资质关、产品合法性关、人员合法性关。必须从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公司购进产品;产品必须是合法合格产品,必须是经注册、有质量标准、有合格证明的医疗器械,且有合法的票据;销售人员要有身份证复印件、加盖本企业印章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印章或签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委托受权书,并有明确授权范围和期限。

2.首次进货时必须严格审核供货商资质,医疗机构应该向供货单位索取并保存以下加盖供货单位公章的复印件:

(1)《营业执照》。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3)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授权书原件,委托授权书应明确授权范围。

(4)销售人员身份证明。

(5)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及附件、质量标准。

(6)产品合格证明。

(四)严格质量验收。

1.到货必须验收,并做好验收(购进)记录,验收(购进)记录应当注明:产品名称、供货厂商、注册证号、执行标准、规格(型号)、生产批号(出厂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数量、价格、购销单位、购销日期等内容。

2.必须查验外观质量、包装及规定的包装标识和中文说明书。

3.发现外包装有破损、质量有问题、包装上无注册证书编号和产品批准文号的、过期、失效、淘汰产品不得入库。

(五)严格保存养护。医疗器械的保管保存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保存养护应符合以下要求:

1.仓库的基本条件应符合产品标准规定的储存要求。

2.做好在库产品的养护工作。

3.仓库要有六防措施,即防尘、防潮、防污染、防鼠、防霉、防虫。

4.仓储要有垫板或货架。

5.对产品要做好色标管理,合格品为绿色、待验品为黄色、不合格品为红色,并按区域分类存放。

6.产品要有货位定位标志。

7.产品保管应做到帐、卡、物相符合。

(六)严格使用管理。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应符合以下要求:

(1)加强设备管理。对损坏设备进行维修,对维护、保养、检查等环节进行管理,建立设备周期性检查制度。

(2)加强对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对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领用、发放要处于受控状态。

(3)加强对重点监控产品植入医疗器械的管理。使用植入医疗器械应当记录相关信息,至少应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手术时间、手术医师姓名、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产品跟踪号(生产批号)以及生产单位和供货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事项,并与病历一同保存。

(4)建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医疗器械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

篇3

目前,我市城市建设管理领域共有行业协会9个,会员单位522个;学会1个,会员单位1130个,共有专职工作人员35名。各类社会中介机构71家,包括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公司25家,工程监理公司27家,房地产价格估价机构16家,建设项目招标机构31家(其中15家为造价咨询企业,13家为监理公司)。

这些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在我市城市建设管理发展进程中,对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宣传、贯彻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为企业沟通信息渠道,传递市场需求,提供技术咨询和工程管理服务,组织行业培训和理论研讨活动,协调行业内部关系,引导公平竞争,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利益,维护市场秩序等中介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组织

1、职能定位不明确、不到位。

由于国家和地方至今没有相应的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来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职能,规范行业组织的活动,一些应赋予行业协会的职能仍未到位,一些行业协会空有其名却无法履职,多数协会运作仅停留在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组织行业内部交流、开展业务培训等浅层次服务上,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2、行政制约性和依赖性较强。

目前我市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行业协会除市物业管理协会无任何政府背景,为完全民办机构外,其余都由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下属事业单位牵头组建,会长皆由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下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兼任。有些协会实际成为部门的附属机构,主要承担部门交办的事项。行政主管部门对协会人、财、事自制约性强,反之,多数行业协会主要依靠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开展业务,行政依赖性比较严重。

3、资金不足,人才缺乏,难以保证工作的开展和发展。

由于行业协会的资金来源基本靠收取会员缴纳的会费,并且部份行业协会会费收取困难,协会普遍感到经费不足;协会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专职工作人员较少,多数由行政事业部门干部兼职或退休人员担任,很难保证协会工作有计划开展。另外,由于资金不足,工资报酬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致使协会正常业务的开展和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社会中介机构

1、市场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中介市场的良性发展。由于各类行业中介机构数量较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中介机构为争得业务和市场,竞相压价,有的收费甚至还大大低于行业标准的低限,造成市场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中介机构自身和中介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2、服务质量和诚信度不高。一些中介机构由于受利益驱使等原因,不顾长远利益和职业道德,放弃了应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原则,出现了只要业务、不要原则,只要效益、不要质量,甚至弄虚作假、钻国家政策法规的空子的现象,给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建设质量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3、行业监管不到位。由于目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和完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中介机构的监管还不能完全到位,即使发现问题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手段,处罚力度与违法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不相对称。

三、进一步规范我市城市建设管理领域行业组织管理的建议

(一)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为规范。

尽快制定出台专门的规范性法规,明确行业组织的宗旨、职能、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运作机制以及与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建立中介机构执业操作规程,强化中介机构内部管理机构和执业质量保障机制等,使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工作有法可依,规范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为和活动,保证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法律规范下健康发展。

(二)根据市场化原则促进行业组织的健康发展。

1、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和落实行业组织的职能作用。结合我市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主管部门现有职责进行梳理,通过界定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把属于和适宜于行业协会承担的行业管理职能尽快下放或委托给行业协会行使,把行政主管部门不该干、干不好、不能干的工作交给行业协会来做,同时在对行业发展和改革的有关政策进行决策论证时,应充分吸纳行业协会的意见。

2、加快完善现有行业组织的运行机制。行业组织要本着“自愿入会、自理会务、自聘人员、自筹经费”的原则组建,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推进行业组织工作人员职业化,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机构、人事等方面与行业组织分离,行业组织的工作重点要从服务于政府转向服务于企业,要以企业为依托,以服务会员为宗旨,建立广泛的会员基础;同时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

3、调整行业协会的布局结构,整合组织资源。对市、区城市建设管理领域内部分名称相似、业务范围和会员交叉重复的情况,按照我市城市建设管理实际,调整重组重复设置或行业覆盖面日益萎缩的行业协会,优化行业组织结构和布局,降低行业运作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三)规范整顿中介市场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1、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严格社会中介机构市场准入、考评以及退出机制,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严格把好社会中介机构设立条件审查和资质认定审批关;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自律和监督作用,建立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实行优胜劣汰;建立健全中介机构及其人员信用档案,完善信用记录、警示、公示制度,加大行业监管和处罚力度,督促中介机构规范执业。

2、规范中介市场收费制度。根据行业的性质、特点和业务内容,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中介机构从事中介活动的合理收费标准,防止恶意降低收费标准扰乱市场。

篇4

一、企业基本情况:

(一)总体基本概况:海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上饶市首家无行政区(域)划的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曾用名上饶三电实业有限公司、江西海源实业有限公司,2006年1月更名为海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海峰,注册资本1.65亿元,出资人为自然人,为本公司职员,业务范围涵盖能源开发、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旅游、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

(二)内部管理结构:海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完全按股份制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内部管理。公司股东大会为公司最高权利机构。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 由董事会任免公司日常管理机构, 由公司管理机构在监事会的有效监视之下管理日常事务。公司根据企业管理及工程建设需要现设有总经理工作部、财务部、发展部、监管部、能源开发部、安全监察部、党群工作部。

(三)外部投资情况:海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投资有9个全资公司和3个参股公司。

1、全资公司分别为:

①江西海源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江西泽裕实业有限公司

、江西海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西海源房地产有限公司、江西海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上饶市富源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江西海源旅行社有限公司、江西海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饶市海源电力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2、参股公司分别为:

①江西江湾实业有限公司、②江西三清山旅游实业有限公司、③上饶市海源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海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关系示意图

 

 

 

 

二、税收征管现状:

(一)海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征管情况:集团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由我局管理;企业所得税为地税管理。(三)参股公司的税收征管情况:1、江湾实业有限公司和上饶市海源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为新办纯所得税企业,企业所得税为我局管理);2、江西三清山旅游实业有限公司(企业所得税由地税管理)。(五)纳税评估情况:为强化我局管辖的海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相关控股公司的税源管理,2008年我局有针对性的对部分企业进行了纳税评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评估单位及其结果如下:2、江西海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经对该企业2007年度增值税的纳税评估,核实该企业“增值税――应交税金”贷方余额2877.89元未申报,补缴增值税2877.89元。4、江西海源旅行社有限公司:经对该企业2007年度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企业申报应纳税所得额为19541.34元、核实企业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6000元,应纳税所得额为35541.34元,扣除企业已预缴企业所得税2072.74,补缴企业所得税7523.42元。

 三、征管改进方向:

1、对海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长期无业务的控股公司如上饶市海源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清理,拟在企业提出注销申请后及时清算。

2、海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投资公司,和被投资公司除业务往来较为密切外,资金关联度较大,且资金流动也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对于如何掌握该企业的投资收益情况,实行有效监控造成了一定难度。2009年分局拟在通过对海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江湾实业公司的纳税评估工作,加强对其关联企业资金脉络的进行摸查,对疑点问题进行适时核对,排除疑点,促进征管。

             调研人员:  黄德华  朱晓玲

               

篇5

开幕仪式上,来自海内外专业的家族管理机构和研究家族管理传承的专家学者,借FOTT这一开放性智库平台,共同探讨了家族企业传承和家族财富延绵永续的破局之道。

海内外专家云集

为了更全面地解读家族传承和家族办公室模式,会议邀请了海内外诸多的财经和家族研究与实操的专家和学者。

会上,《华夏时报》总编辑、著名财经评论人水皮,哈佛知名家族研究教授JohnA.Davis,澳洲知名家族企业DKMBLUE总裁DorryKordahi,COOPER家族办公室CEO、耶鲁家族研究客座教授HowardCooper,瑞士德勤策略性成长董事总经理RalfSchlaepfer,纽银梅隆资产管理大中华区负责人CharlesLong,Winterbotham家族信托创始人、董事长GeoffreyHooper,东亚银行财富管理负责人陈柏轩,北京银行行长助理、零售业务总监冯丽华,美国独立财富管理顾问李政,睿璞家族办公室负责人郭升玺,中欧首善家族研究院负责人陈浩,惠裕台湾顾问合伙人李智仁,磐合家族办公室创始人颜怀江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出席并做重要演讲。

针对家族传承和国际家族经验,峰会了两篇重磅报告。

在《中国80后&90后家族继承人群像调查报告》,惠裕全球家族智库FOTT联合北京银行私人银行对国内家族继承人的偏好、家族企业继承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剖析。而在惠裕全球家族智库FOTT独家《美国家族办公室调研报告》,智库为国内家族财富管理机构了解美国家族办公室的发展历史、经验教训及变革趋势,提供了详尽专业的调研数据。

中国家族传承进入高峰

目前,中国家族企业正在进入接班高峰期,企业的过渡、财富的传承,成为中国家族企业最迫切的需求。

在下午的闭门会议中,现场的专家针对创一代的传承安排与全球财税统筹,以及家族二代继承过程中的迷茫与解决之道与到会企业家代表和二代继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一方面,中国家族产业面临治理结构缺陷和转型压力、对企业继承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培养,家族精神缺失使企业继承遇到重重挑战。另一方面,国内的家族办公室等为家族提供综合的财富管理机构在中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专业能力、规模及服务内容与强劲而复杂的市场需求并不匹配。

面对现实矛盾,惠裕全球家族智库CEO范晓曼表示,为企业顶层家族的财富滚雪球,帮助企业家在传承中重新认知自身的价值,让社会真切感知到企业的匠心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得家族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有机结合,这些既是全新的课题又是必须克服的难题。

据悉,惠裕全球家族智库(FOTT)由《CM华夏理财》联合多位家族办公室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从业人士发起成立,是国内首家面向本土家族办公室提供专业服务的咨询机构。

FOTT力求将海外老牌家族财富传承及成熟家族办公室的管理经验引入国内,为中国家族办公室、顶尖财富管理机构及高净值家族,提供具有前沿性的家族财富管理理念与解决方案,并搭建基于会员体系和闭环家族社交平台。

国际知名家族经验解惑

篇6

一、园区建设成效初显 全市共有11个工业园区,即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水城经济开发区(董地工业园区)、盘北经济开发区(鸡场坪工业园区)、六枝经济开发区(岩脚工业园区)、水月工业园区、木岗工业园区、保田(盘南)工业园区、大河经济开发区(管理大湾、汪家寨、中箐园区)、发耳工业园区、路喜园区。11个园区现规划总面积977平方公里。通过近期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增大。20**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15.2亿元,同比增长27.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9%;实现工业增加值154.6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2.4%。超百亿元的园区2个(水月、董地工业园区),工业产值超亿元的园区 8个。20**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1.9亿元,同比增长2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52%;实现工业增加值 45.57亿元,同比增长52.9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1.1%。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增加。20**年,全市工业园区在建基础设施项目99个,总投资140.7亿元,完成投资额60.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 101.3%。20**年1-3月份,全市工业园区在建基础设施项目115个,总投资186亿元,完成投资额22.4亿元,同比增长134.5%,完成标准化厂房投资2.7亿元,占计划投资30亿元的9.0%。目前,红桥新区、水月园区已全面实现七通一平,红果、董地、盘北、木岗、大湾园区核心区域已基本实现五通一平。

三是项目建设速度不断增多。20**年,全市园区在建产业项目165个,项目投资总额861亿元,完成投资额120.6亿元,增长37.48%,建成投产项目44个,释放工业产值近30亿元,20**年1-3月份,全市在建项目175个,计划投资771.8亿元。完成投资额32.9亿元,同比增长 1.86%。

四是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年3月底,全市11个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977平方公里(含开发区管辖),入驻生产企业150余户,直接和间接为园区服务的从业人员约10万人。20**年全市产业园区预计实现税收47亿元,新增从业人员数1.2万人。

二、园区建设问题明显 (一)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长期以来由于受煤炭、钢铁、建材、电力四大产业影响,各园区在规划布局主导产业时,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产业)趋同,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如:水城经济开发区(董地、老鹰山园区)、红果(两河)新区、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六枝经济开发区(岩脚工业园区)、大湾(汪家寨)工业园区(大河经济开发区)、水城县发耳产业园区等都把能源化工(煤化工)作为主导和主要产业来发展,产业布局不集中、规模分散,势必会造成重复建设,煤炭、水、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得不到保障,甚至产生恶性竞争,还会造成工业污染源分散,治理难度大的问题。红桥新区、董地、红果(两河)、盘北(鸡场坪)也都着力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园区的主要产业来培育发展,培育和发展上具有一定盲从性,未能找出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主导产业方向不清晰,易造成同业竞争,不利于产业聚集发展和形成区域竞争力优势。

(二)体制机制不尽适应。一是园区人员配备不到位。园区有抽调、借调的人员,但其工资关系、行政关系仍在原单位,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很好调动。部分开发区的公安、工商、地税、国税、国土等垂管部门机构人员不到位。二是部分园区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尽管大部分园区机构成立,人员配备到位,但缺少项目、规划等行政审批权限,土地报批、交易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周期过长,对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影响很大。三是目前在11个产业园区中,仅红桥新区有完善独立的财税体系,能较好的满足园区发展需要。水城、两河、盘北、六枝4个开发区均由县区代管,尚未建立起真正独立运行的财税体制。其余园区也未建立与县区的财税分配体制,导致园区的责权利不明确,独立运行和造血功能不足,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严重影响了园区建设。四是项目落地激励机制不活,不能有效刺激项目落地。

(三)协调管理不尽规范。有关职能部门对园区的管理、调度过于频繁,使得园区管委会需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各类文件、汇报、会议、材料、调度、统计(重复)以及各类社会事务等,极大地消耗园区建设的精力。

(四)招商引资不尽理想。相当一部分园区的项目是存量多,增量少,有的项目是在园区划定时就已存在。目前,表面上谈的多,实际落地的少,有的虽然落地,但后续扶持指导力度不够,造成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业主不满意。

三、对下步园区建设的建议 根据市工业园区管理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出台全市园区管理办法(暂行)。为促进工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工业园区管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议尽快出台全市园区管理办法。尽可能规范园区管理。

(二)成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为有效加强对园区的统筹、指导、协调力度。在市级层面,应成立一个较为独立的,有一定权威的园区管理机构,以便对园区的规划、土管、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进行统筹协调,避免盲目无序的散打和乱打,使园区有序、健康的发展。

(三)赋予园区一些必要的实际权力。

1、各业务主管部门应尽可能下放一定的行政审批权限。在不违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大胆放权;在土地收储、项目报批、项目规划等方面,应将适当的权力下放到园区,减少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真正使园区成为一个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独立运行的经济主体。

篇7

工作目标:巩固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果,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一)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以实施流转合同制、登记备案制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在乡镇一级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二)切实抓好延包后续完善和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工作。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果,突出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指导开展农村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到户;指导做好调整和转让承包地农户承包经营权证变更和补发工作。加强土地承包档案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土地承包与流转信息化管理项目实施,在有条件的区县、乡镇推广应用。

(三)探索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继续推进奉贤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在有条件的地方扩大试点。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工作指导。做好农业部土地承包纠纷上访与调处情况月报制度工作。

(四)深化《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培训。围绕农村改革**周年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5周年,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规政策宣传培训,进一步营造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社会氛围,提高各级农经部门和基层干部土地承包政策法规水平和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

二、扎实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权利,提高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水平

工作目标:贯彻落实市农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市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暂行标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以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本市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夯实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基础,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机制;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年,本市三分之一以上行政村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

(一)扎实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深化实施本市第二批92个村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加强本市第一批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村动态管理和跟踪检查。筹备召开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交流会。总结推广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主理财小组作用,全面提高财务公开质量。完善推行“村帐镇管”会计委托制度。全面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管理。

(二)认真贯彻农村集体会计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和培训,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规范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

(三)加强以集体经济相对困难村为重点的村级组织财务运行情况动态监测。会同市统计部门,规范完善村级组织可支配收入调查口径,联合开展村级组织可支配收入调查工作。组织开展以集体经济相对困难村为重点的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动态监测,加强扶持政策绩效评估。试行村级组织财务运行情况报告分析制度。探索村级财务网络化管理新机制。

(四)加强农村财会人员培训。指导开展农村财会人员会计实务知识、“三农”政策法规和农经管理业务培训,推行农村财会人员持证上岗。组织开展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培训,提高民主理财能力。

三、努力提高农经统计工作质量,发挥基础性参谋作用

工作目标:深化实施农户收入抽样调查与负担监测工作,加强农民收入预测分析,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制度,努力提高农经统计质量,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决策参考。

(一)加强农民家庭收入预测分析。完善农民收入抽样调查和负担监测工作方案,健全工作体系,根据要求,做好本市和农业部安排的农民家庭收入半年度、年度预测分析工作。

(二)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工作。健全完善、组织实施本市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报表制度。组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统计年报工作。

(三)加强统计工作业务培训。提高统计队伍政策法规水平和分析、研究、预测能力,提升农经统计队伍整体素质。

四、不断深化农经工作调研和信息工作,努力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工作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发挥农经工作参谋作用,提升农经工作水平,突出重点,开展调研。全年完成调研报告5篇以上,组编《**农经信息》36期以上。

(一)开展农经工作专题调研。根据市农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抽调骨干力量,重点开展或参与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以及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两大专题调研。组织开展规范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核算办法、农村审计情况、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统计年报制度以及推进本市农经信息化建设和农村财务网络化监管等专题调研。

(二)加强农经信息工作。健全农经信息工作体系,提升《**农经信息》平台作用。加强农经工作宣传。协助办好《**农村经济(农经专栏)》和《东方城乡报(农经专版)》。

五、切实抓好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机构履职能力

工作目标: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农经队伍整体素质,推进落实农经机构政府职责,努力构筑一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求的农经管理机构和队伍。

篇8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仍是全县的大局,是全县工作的重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方面。服务县域经济是机构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紧密围绕经济园区、重大产业和重要项目等重点经济领域,调整优化机构编制,合理分配工作力量,将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一)理顺服务发展的体制。先后实施了园区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招投标制度等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激发创新活力。打破“镇园合一”的管理体制,整合健全嘉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嘉祥经济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和体制,强化嘉祥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园区的领导力量。针对“镇园分离”后,高新区和开发区管理区域重合、机构重叠的情况,实施高新区和开发区“两区分离”,将经济开发区调整到县城南部,管理新规划的济宁市生物产业园、临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推进铁水联运物流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在不增设机构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理顺管理体制满足新规划园区和重点产业对机构编制的需求,从而保障产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二)优化服务发展的机构。坚持“撤一建一、总量控制”的原则,整合盘活职能弱化、消失的机构,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机构的需求。根据园区、产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设置相应的机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服务园区发展的综合性常设管理机构。嘉祥高新区和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属于这类机构。突出园区建设特点,在嘉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设置投资促进局、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等内设机构,强化高新区发展经济的职能。第二类是服务产业体系建设的单一性机构。围绕大豆食品、机械制造、物流产业、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通过更名、挂牌、撤一建一、转为内设机构等方式,建立了县大豆和食品产业办公室、县装备制造产业办公室、县物流产业办公室、县新能源产业办公室等机构,有力支持了全县重点产业发展。第三类是服务重点项目的临时性非正式机构。全县确定的40个重点项目,通过建立指挥部、抽调人员、明确包保领导等方式,建立临时性的项目建设服务机构,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三)保障服务发展的编制。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向园区、产业和项目等重点领域调配编制。结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加强编制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调配编制。撤销棉办等7个机构组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撤销园林、环卫、市政3家单位,整合成一家园林环卫管理机构;规范整合水利局、畜牧局等部门的事业单位,减少机构数量,盘活空闲编制,用于经济建设,更好地发挥机构编制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二、围绕行政事业改革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机构编制部门协调推进改革的积极作用

当前,在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情况下,改革的任务艰巨繁重。各级编办在编委的领导下机构编制部门承担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重任。研究拟订机构改革方案,协调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成为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服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县机构编制部门先后实施了以大部制为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了园林环卫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完善了园区管理体制,推进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些改革进一步理顺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界定了行政职能,规范了组织机构,强化了履职督查,推进了职能转变,使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适应了市场经济及社会自主发展的新形势,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出有益探索。

(二)服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机构编制部门围绕分类改革开展事业单位大调研。对县乡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核查,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总结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改革分类奠定坚实基础。深入开展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活动,撤并、整合一批事业单位。同时,推进事业单位登记,强化事业单位监管,加强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严格分类依据和标准,准确界定事业单位性质和功能,科学进行了事业单位模拟分类。在此基础上,机构编制部门认真落实党的十提出的“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经营性和行政性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体制,努力构建基层公益服务新格局。

(三)服务重点领域改革。近年来,机构编制部门参与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文化管理体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县乡财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与建设。在创新体制、界定职能、整设机构、盘活编制资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力支持了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改革。

三、围绕群众关注的民生福祉,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发挥机构编制工作保障社会民生的支撑作用

篇9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2%,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第二,石门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200多科,2000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24.86万亩,248.6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0.72万亩,5.1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

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02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石门关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石门关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一时难以形成大气候。四、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篇10

一、调研主要方式

主要通过现场查阅资料及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座谈的方式进行调研。

二、调研的主要内容

1、企业是否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生产经营单位都具备了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2、企业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情况。****、****两家生产经营单位均按照国家要求设置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作业人员培训情况。****、****均对入厂员工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建立了一人一档。且每年均对厂内员工进行了再培训再教育。

4、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通过抽查部分特种作业人员证件,两家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均持证上岗,未发现不持证或证件过期的情况。

5、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两家生产经营单位均建立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并按照制度进行了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两家生产经营单位均进行了整改,整改有记录,实现的闭环管理。

6、安全生产专项资金设立情况。两家生产经营单位均按照国家、自治区的相关要求设立、提取了安全生产费用,并建立了安全生产费用台账,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使用。

三、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欠缺。两家生产经营单位均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但是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制度、规程没有落实到位,没有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按照要求作业凭经验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

2、安全培训教育档案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安全教育培训记录不完善,存在代签字、学时标注不明确、课件缺失等情况,需要进一步健全。

3、隐患排查不全面。在企业隐患排查检查过程中,存在监管盲点,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及时发现隐患问题,需要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四、建议和对策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不论是在教学的质量还是人才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取的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的发展以及高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的一些弊端日益凸显。接下来将对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现状提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制度转型的新理念、新对策。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2010年10月,以广东、江苏、重庆、浙江、福建和湖南六个省共计15所独立设置的公立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考虑到对相关情况的熟悉程度,调查对象以副处(或副高)以上高职院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为主共计248名,其他行政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人员93名。被调查学校,包括6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9所非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具体情况见表1-1。[1]

1:企业不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

2:党委书记和校长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3: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协调;

4:强调人治,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

5:办学指导思想较落后且非常不明确;

6:其他。

通过上表清楚的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内部存在很多的管理问题,并且他们彼此的影响程度也各不一样。如表1-1所示,高职内部管理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不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强调人治而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协调”等。[2]

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最初的办学定位上存在很多问题。办学定位一般有三种倾向:①在办学理念的定位过程中没有做好职业性与学术性合理定位,从而导致专业设置的功利倾向;②很多高职院校过多的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导致教学定位的不准确;③众多的高职院校将目标定格在将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因此学校主要心思以及精力也都放在这上面,这些问题都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具体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如下:

(1)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官位本”思想还是比较重。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取的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之相关政策仍就缺乏充分调查研究,同时也缺乏一套合理的运行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冶缺乏透明和公平。

(2)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庞大复杂,行政办公效率相对较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行政相关的管理机构很多,同时各个相关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也不够明确,结构不合理、彼此间的职能交叉重叠,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使得服务意识变得相对薄弱,行政办公效率底下。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的原因分析

一是办学定位的不明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所采用的的行政管理体制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没有结合自身的需要制定管理体制,从而导致办学定位不准,即在办学理念的定位方面没有做好职业性与学术性合理定位。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的落后。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他们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高职学校大多必须遵循国家或政府主管部门的指令,严格实施按照行政部门规章办事的运行机制,这也使得高职院校“官本位”的思想严重,严重阻碍了管理体制的创新。[3]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新对策

1加强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

当今社会,服务都成为一种科学,因此当下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也必须要有服务型的理念来发展,彻底的放弃以前的官本位的思想,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目的、实际的运行体制的过程中都不需要加强服务意识;本着办学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态度。

2.增加学术相关机构的权力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术氛围不强、办学定位不准确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就需要增加学术相关机构的权利。通过一些学术机构、专家指导组织的成立,从而实现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而学术权力做决策的高效的管理模式。增加学术机构权利的同时,行政管理机构也要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做好自己的定位,本着服务的目的去管理,从而实现学校有效的合理化管理。另外一系列的办学相关的管理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改善学术氛围不强和办学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以便更好提高学术质量、服务水平。当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专家或者是教授治校来实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4]

3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的改善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的考核基准不明确的现状,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实现高职院校行政人员自身价值、提升自我、查找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改变原有的行政人员考核机制就必须要对考核方式、考核指标、评价指标的改变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的干好干坏都一样的思想,要详细的制定一套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从而把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更为有效。

4实现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针对生源的不断减少、就业形势的愈来愈严峻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彼此之间的竞争就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应该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的改革。这种体制的转变不仅仅是在办学定位、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等方面,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尤其是在管理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实现管理效率的可视化,信息化、高效化,为学校的管理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高办学水平

要将现代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引用到高职院校的管理中去,在增强高职院校服务意识的同时也要加强院校服务质量的意识。在办学的最初就应该将办学的定位定格在服务质量上,从根本上提高办学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的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办学的水平。

结语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办学思想也变得越来越明确,院校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办学定位、服务意识、学术与行政之间的问题等,高职院校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的改革,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董仁忠.公立高职院校管理现状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