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15:57: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外国文学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和阐释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外国文学课程具有时间跨度大、内容多、系统性强、理论知识抽象等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表现为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这种学习状态的结果是相关文学知识的强行记忆,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基于“动”式教学的改革理念,怎样才能在课堂上使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引进了“习明纳尔”(Seminar)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一、习明纳尔教学法简介
“习明纳尔”是英文Seminar一词的音译,来源于拉丁文Seminarium,基本含义是人们常说的“专题讨论会”、“研究班”、“研习会”,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的基本形式。它起源于英国,流行于欧美,经过不断改造,现已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习明纳尔(Seminar)教学法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就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该模式重在强调学生的参与,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习明纳尔教学法的实施方式的种类很多,既可以整节课讨论,也可以用几分钟讨论;既可以是全班讨论,也可以是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具体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二、外国文学教学中习明纳尔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和习明纳尔(Seminar)两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数具体安排该教学模式的操作时间和形式,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操作如下:
(一) 给学生分组
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习明纳尔——讨论式教学中来,要提前给学生分组,布置好组内成员所承担的工作,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促使每个组员在资料查找、整理、课堂演示和最终小组报告的形成的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即使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又要避免小组人数过多而导致小组成员闲置现象。这就需要根据班级的人数和课时数来综合考虑,使小组的数量和组员的数量科学合理。
(二) 辩论题目的选择
习明纳尔即讨论式教学很关键的一个步骤是辩论题目的选择。一方面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一方面要考虑到能否在辩论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对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掌握,真正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深入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外国文学主要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名家名著。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提前准备讨论题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题目不能过大、过小或者过于枯燥,使学生学会就某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及学术敏感性。
(三) 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一周布置下每个小组的讨论题目,教师教授学生资料的查找办法,告诉学生不仅可以利用教材、图书馆的图书、杂志,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中国知网、超星图书馆这样权威的学术资源的利用。这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准备课堂演示的材料,更可贵的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 课堂讨论阶段
这是习明纳尔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就某一问题,不同的小组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给每个小组5-10分钟的演示时间。这是每一小组的资料准备、学术水平、多媒体制作、现场操控能力、等总体水平的展示。小组成员或者组长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阐释,并且教师和学生(主要是学生)随时可以和阐释的同学交流和讨论。课堂的这个时间要完全交给学生,使课堂在自由讨论的气氛中进行。
(五) 教师点评与总结
习明纳尔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是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但是课堂上不可过于松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引导、点评和总结,不可使课堂放任自流、缺少方向。学生在就某一家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点评非常重要,可是是讨论的同学有方向感,而且使讨论不会偏题,而且讨论时间的掌控也非常重要。在讨论中,同学说们会有很多观点,教学的点评起到高屋建瓴,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各个小组成员的观点,对某一问题有重新的认识,增强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 课后总结与评价
课后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先前自己的资料准备,综合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将小组的最后观点形成一个报告论文提交。教师综合先前每个小组的准备情况和课堂表现情况,对每个小组打分,最后汇总为小组同学的平时城即将。另外,教师对比较好的报告论文建议修改后发表,大部分报告论文作为教学资源保存。
三、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习明纳尔的效果
“习明纳尔”教学法在外国文学课上的运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促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 提高了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
每个小组成员为了完成习明纳尔教学法的论题,学生必须熟读外国文学作品,并且积极主动地查找相关评论资料,为了在课堂上的讨论上能够说服对手,还要组织好预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等,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 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在准备问题的过程中,在课堂内容的基础上,会不同程度的扩展,对某一文学现象会有纵向和横向的延伸,一个学期下来,不仅学生的阅读量上来了,而且对某些文学现象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另外,学生在查找资料、准备的发言材料,课堂讨论和课下学生进一步补充总结的过程中,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习明纳尔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每个小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讨论题目,在论题论证、研究方案提出、课堂发言和讨论到最后报告论文的形成,小组成员必须合理分工,齐心协力完成习明纳尔教学中的任务。在各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启发和影响,具有良好的整合效应。
(三) 有利于教学相长目标的实现
习明纳尔教学法的使用,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师生和学生间的互动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外国文学课程在采用习明纳尔教学法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教师方面
外国文学的课程,一般都是大班课,人数都超过60人,甚至达到100人以上,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在几十分钟的讨论课上,很难达到每个人都发言的程度,给老师掌控整个班级讨论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外,习明纳尔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对相关问题有全面的把握,而且要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教师要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斑额大的班级可以采用分开讨论的形式进行,使每次的讨论课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学生方面
学生选题对不感兴趣,选题太难或者太简单都会导致学生的资料准备不足,以致课堂讨论过程中流于形式,课堂气氛死板,没能达到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偏见,特别是外国文学中的人名让学生很头疼,好多同学还处于中学时对外国名著的认识,对外国文学名著还处于简单的欣赏或了解情结内容阶段,很难在课堂上展开深入讨论。在这些情况下,教师一定加强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选择学生喜欢且难易程度适中的讨论题目,真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文学现象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引导,增加学生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量,教师更要教会学生怎样鉴赏、分析外国文学名著,增强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自信心,提高欣赏、品评外国文学名著的能力。
总之,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习明纳尔教学法,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完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并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某一部作品和某一文学现象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最终使课堂形成讨论式、研究型的“动”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丽辉 周海燕. 习明纳尔教学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J],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
引言
众所周知,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知识、养成习惯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学语文课程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主修的课程正在中学广泛开展,其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一些外国文学供学生门阅读,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各国之间文化的差异,进而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世界,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阅读的现状
1.1 教师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如今,随着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不断引入,在向学生展示世界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其中首先便是教师对于外国文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都是以中国文学作品为基础,而外国文学仅仅是站在中学语文阅读的边界。并且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看待角度基本上是用"忽视"来形容。这种编排方式直接导致很多教师只是盲目的重视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进而忽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引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不高,从而导致了一些好的外国文学作品不能被学生所了解与熟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不浓。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不浓也是现阶段影响中学语文外国文学阅读效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教师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较低,由于教师本身就忽略了外国文学的内容与知识,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忽视。据调查,现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都存在着一定的兴趣,并且希望能够更层次的去了解外国文学的特点以及相关内容。但是在他们中间,对于外国作品的了解实在是少之又少。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飘》《简·爱》等。实际上,这些作品都没有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可见,学生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自己学习的,只有在中学课堂中不断引进新的外国文学作品,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1能.3力 。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方式不正确。现阶段,由于中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方式不正确也影响了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效率,随着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阅读中不断开展,一些考题也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到其中,其目的是让中学生能够更好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但是不少中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压力,对于其阅读的方式也是较为勉强,进而便导致了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存在差异,并且对于了解外国文学没丝毫的兴趣,进而严重影响了外国文学作品开展的教学效果。
2.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阅读的策略研究
2.1 教师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现如今随着外国文学作品不断在中学语文阅读中引入,进而不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并且使学生对于世界有着全新的认识,但是在此基础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首先便需要教师转变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正确的看待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将作品还原到它所反映的历史现场和文化现场,不能用中国传统的思维角度去看待外国文学作品,也不要将中国文化与之混为一谈,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去理解这篇文章,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2的.2兴 趣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随着外国文学作品不断深入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经典且具有趣味的外国文学作品引入到学生的阅读当中,通过教师对此作品生动形象的表达,进而充分激发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积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2.3 教师表率,提高理论素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学语文课堂再也不是以满足学生识字、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等知识能力方面为基础,而是要从长远化的角度出发,不断引入积极向上的外国文学作品供学生参考与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的从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去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于教师便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进而加快知识的更新步伐,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文化、新讯息的理解与接受,从而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结语
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向学生全面展示外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加强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多元文化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可以说,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中国文学作品都是高中语文课本的重头戏,外国文学仅站在高中语文课本这个舞台的边缘。这种编排方式直接导致很多教师只重视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忽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的忽视直接限制了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与
发展。
2.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不浓
教师不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会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忽视。笔者最近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所高中选取了100名学生,组织了一次关于高中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兴趣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很感兴趣的占15%,有一定兴趣的占49%,不感兴趣的占15%,没感觉的占13%。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约有60%的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感兴趣或希望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但却很少有同学能够列举出5部以上自己特别熟悉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飘》《简·爱》等。实际上,这些作品都没有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可见,学生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是自学的,这是外国文学基础教学的失误。
二、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堪忧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
应试教育的泛滥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情地剥夺了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外国文学因为不是高考考点而备受冷落。例如: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宁夏、海南卷)连续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都是中国小说,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文学的考点,这就直接导致很多高中学校在安排选修课时直接删掉了《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可以说,为了高考,很多高中老师随意取舍作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外国文学总是边缘教学内容
虽然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3个年头,但是仍有很
多教师没有真正改变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身上仍存在的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导致教师不能深入地挖掘外国文学作品在深层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价值。
三、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1.教师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
尊重文化差异是正确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前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进程和独特的民族个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同时通过文学作品等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将作品还原到它所反映的历史现场和文化现场,不能从中国传统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
2.“对话”“迁移”,注重个性化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话”和“迁移”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话理论即教师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这三重对话的有效展开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解读出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更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给出自己对作品的解读。“迁移”是对话过程中一定要涉及的方法,即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迁移到外国文化的背景下,树立一种比较意识,进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对话”“迁移”两种理论是帮助学生明确全球意识,包容多元文化最有效的途径。
3.教师表率,提高理论素养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语文课堂再也不是仅仅满足认识生字、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等基础知识能力层面的要求,而是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
当前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学者主要主要分布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以及各高等院校的外语系、中文系以及相应的外国文学研究机构。正是由于以上的分布特性,我国当前的外国文学研究存在着以下的优势:人力优势,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分布的外国文学研究人员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的研究机构,其人员优势是其他机构所不能相提并论的,这为我国对外国文学的研究打下了根本的基础;国内高校的教学涉及多个国家的外国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涵盖的领域之广也为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相应的学者可以更加完善的进行研究;在学校中,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主要是应用于教学的,使学生通过这些研究的学习可以更充分的了解各国文学的背景、文化底蕴以及文学差异,所以,高校外国文学研究人员选择的课题更倾向于解决有实践价值的问题;人员师资的稳定性,当前国内的各大高校中,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有资深的教授引导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同时也不乏中青年研究力量的加入,研究队伍前赴后继不断壮大;各国高校之间经常会有一些学术交流会,这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团队可以不断的接收到新的思想,与各国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接轨,丰富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课题。
三、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优势很是明显的,从国家规划到具体学术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人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文学史类的成果很多,但是由于缺乏国家高度的宏观调控手段,再加上大部分仍是个人项目,研究力量分散,不同高校的不通学者之间欠缺必要的交流,信息不能互通,所以难免会发生学术研究重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2.当前在研究方法和学风上还存在着浮躁情绪。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者都会趋之若鹜于某一个时期热门的课题以及热点的作家,而面对较有难度的课题或者学术难题时,就会很少有学者敢于接受挑战,对于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空白之处也很少有人问津,以至于这些领域遭遇搁置和冷落。
3.虽然当前不乏国际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但是我们对于国外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的了解还是会相对滞后的,仍然会有很多的作品仅仅是对外国文学的简单的翻译和罗列、盲目的跟风,缺乏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研究。
4.虽然目前国内对于外语的热衷程度很高涨,但还是以英语为主流,而且主要还是处于普及的程度。在研究外国文学的队伍中尚存在一大批外语水平较低、无法直接阅读外国文学原著,只能依赖于相关的翻译作品或者其他的评论著作,这也会从一定程度上造成曲解,影响到了对于原著内涵的领悟。
5、我们的文论话语尚存在问题。面对这样一个中西文化大交流、大撞击的时代,我们的作家和批评家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与研究实践中往往处于一种比较艰难的境地。
四、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接下来,外国文学研究的总体趋势还应该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发展,但是当前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的挑战。
1.对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的回顾和总结将是“十五”期间的首要任务。进入新世纪之后,外国文学研究将更加关注二十世纪文学进程的特点、思潮和流派,而时间上的这一距离也使我们有可能对刚刚过去的这一个世纪进行比较客观的总结。
2.对于外国文学理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一向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近十几年以来,虽然很多国外的文学理论都有相应的译著作品,而这些作品也都由很有途径进入中国,从而被国内的广大读者阅读。但是,至今现在国内或缺的仍然是系统的研究,更不用说做到为我所需,为我所用。这种局面亟待扭转。
3.加强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自主性。外国文学作品的译著以及评介文章等在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这方面我们已有相当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如何将中国文化和对外国文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推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立创见的研究成果,将是我们今后的主要研究课题,其成果也是中国评论界、学术界对世界文坛做出的最大贡献。
4.传统的研究方法已经束缚了我们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这种状况亟待解决,需要提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多元化。遵循外国文化的概念,研究文学与人、文学与语言、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文化等跨学科的课题。在研究方法上要兼顾传统的研究方式和人类学、结构、符号、价值等新方法和新视角。
5.最大力度的减少重复劳动,加强各高校师资之间的学术探讨、信息交流、互通有无,避免学术封闭研究,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重复浪费,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加强我们当前外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的各项研究工作。如对非主流国家文学的研究、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对戏剧、诗歌的研究、对文学翻译的研究,填补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上一些空白的项目等等,遮羞都亟待进一步加强。
6、外国文学教学与教材编著标准需要转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潮流的推进,外国文学的学科建设受到了政治环境的极大影响,政治性成为外国文学研究及教材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而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开个开放的大局影响,外国文学在教材编著以及教学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审美性也开始成为教材编著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外国文学学科的特征
通过分析整个外国文学的发展历史,笔者总结外国文学学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文学范畴内,外国文学学科与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是相互联系的;在语言学范畴内,外国文学学科与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是相互区别的。外国文学学科主要是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从而讲授各个民及地区的文学史。实质上,这种现状肯定了汉语的作用,汉语作为翻译文本的前提,是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的沟通桥梁。在中文学科综合文学史课程中,充分体现了外国文学学科的独特性。从整体上来讲,在文学范畴内的相互联系和在语言范畴内的相互区别,彰显了外国文学学科的独特特征。第二,外国文学学科对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具有普遍参照意义。外国文学主要建立在对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史实的基础上,凝聚了各个民族、地区以及时代文学史的精髓。因此,在研究与考察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应的文学史实,树立“总体文学”观念。
外国文学学科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国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一语种的特定文学现象,汇聚了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的相互关系;二是各民族及地区文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将会产生碰撞、参照以及融合。第三,外国文学主要以比较分析方法为研究基础。事物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随着各个民族及地区的不断交往以及合作,其文学的形成必然具有联系性,因此说明其文学同时也具有可比性。由此可知,在研究某一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时,必然要综合“总体文学”的内涵,积极运用比较研究法,从而具体阐述其存在的相关性。换言之,在研究中国文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这种文学研究分析方法,在结合外国文学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对比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从而对整体中国文学的发展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框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外国文学融合了世界文学的终极理想,即包容性。因此,外国文学肩负着完善世界文学理论的伟大使命。所以,外国文学要充分发挥文学史实的聚合力量,积极探索更深层次的世界文学理。
三、外国文学学科的意义
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文学在人类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文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文学作为人类表达自身感性以及理性认识的主要方式,是一种独特的意向性存在。在这种形成自身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一种精神价值取向;第二,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同时也是人们实现超越自我以及完善自我的有效心理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精神性价值的文学艺术;第三,文学文本具有多义性、稳定性以及丰富性,对人们的思想情绪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人文情怀也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从整体上来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启蒙功能以及情感慰藉功能。由此可知,外国文学这种囊括了世界各个民族以及地区文学精华的具有普遍观照意义的文学,提高了人文素养,加快了民族与世界的融合,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划。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在汉朝末期吸纳了印度佛教文化,在清末民初也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渗入,中国文学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此,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意义深远。例如鲁迅的《文化偏至论》中,详细阐述了外国诗歌的科学内涵,指明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即要有博怀,积极吸纳外国文学的精髓。在五•四中,郭沫若借鉴了泰戈尔、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茅盾也拜读了左拉与托尔斯泰,这些中国文学巨人受到了外国文学的熏陶与滋养,由此产生了中国的新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积极吸纳外国文学的营养。王蒙把俄苏文学作为的精神食粮,刘震云积极模仿福克纳的文学巨作,同时在中国文坛上还出现了诸多这样的作家,例如余华、王朔等。
首先,从教材文章的选取角度上看,不难发现现今外国文学教学上对于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的重视已经弱化。例如,以往教材大多选取《项链》、《守财奴》之类的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文学作品,强调资本主义的局限性。而课改后,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发生了两个方面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是增加了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二是在类别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例如《鲁滨孙漂流记》反映了西方探险精神;《我有一个梦想》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等的追求;《老人与海》反映了不屈不挠的精神;《辛德勒的名单》则谴责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和平的诉求;《海底两万里》展现了西方人独特的想象力;同时包括了描述自然科学的文章例如《昆虫记》和《物种起源》等。以此来看,教师对于外国文学的教学也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批判上,要重视通过外国文学作品来促进学生去了解西方的历史和风俗以及思维方式,领略外国不同于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注重西方知识的灌输,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中国学生学习和欣赏外国文学作品,最大的困难便在于对于外国文化和风俗的不理解、不熟悉,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在宗教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于上帝的信奉深入骨髓,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宗教词汇和活动,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是《百年孤独》,其融合了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多种宗教思想,缺乏对外国的基本了解,则难以对小说进行正确的认识。再者,在对于外国习俗的不熟悉、不理解,对于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障碍,例如西方的重要节日,待客之道,时间观念等。高中教师们在教授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注重普及学生这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西方文化和习俗进行搜集和积累。对此,教师可以组织趣味性的学习小组,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例如对于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高频词汇,诸如神话人物宙斯、普罗米修斯等,可以鼓励学生对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搜集并做出评价,并指出上述人物在所搜集的作品中的深层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作品本身的理解。再如对于动物的理解,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典型的动物,例如狮子、狼、猫、狗等,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文学作品,指出中外对于这些动物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去自主地了解国外的饮食文化等。
三、中外对比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在对外国文学的学习中,与本国文学进行对比,对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进行外国文学的学习时,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小说进行对比,在语言方面、情感方面、人性方面、社会形态方面等进行比较,更深层次地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外国诗歌与中国诗歌的对比,可以明显地发现外国诗歌在语言上较为强烈直接,惯用暴风雨、雷电、狂风等强烈的自然景物直接表达其强烈的情感,而中国的诗歌则更多地选取一些柔美的意象,例如杨柳、溪水、兰、草一类。从情感表达上,外国诗歌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最为直接、强烈的感情,中国古典诗歌则不同,其多是以景写情,以物传情。在诗歌的主旨上,外国诗歌多是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对新秩序的诉求,中国诗歌则多是抒发自身的不得志或是表达思想之情的居多,这与二者的文化底蕴不同有着密切关系,西方是海上文明,富于冒险精神,强调自由和个性的张扬,中国是陆上文明,强调整体,对土地和家园有着很深的眷恋。
四、对于课堂的掌控
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外国文学的教学关键在于学生的理解而非教师灌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讨论课题,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外国文学的鉴赏中,从而获得最好的课堂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人们的学习范围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校文学课的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程式化、教条化的倾向,尤其是在外国文学课堂上,由于东西方文化视角的差异,学生的接受与课堂知识传授、文本内在含蕴的传达都存在落差。采用新媒体等新兴网络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构建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制作、慕课式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模式。发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学习作用,既可以调整这些落差,又可以保障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实现“用中国人的灵魂”研究外国文学史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材处理上,改变大学生课外不读教材,上课不带教材、不记听课笔记的现象
立足权威版本,选取以郑克鲁为主编,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外国文学史》及《外国文学作品选》为主讲教材,以其他原典书目为辅助,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将课堂文学史教学和文学原典阅读相结合,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通过讲解重要作品,将之改编成课本剧或进行诗歌朗诵会等,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学生的听说、写作以及表演能力,从而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促进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沟通。
二、在教学内容上,融合创新思维理念,将专业理论与学科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内容比重,将听、说、读、写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因受课时量限制而在课堂上不能讲解的,但有助于理解作家作品、文学大思潮、文学现象的相关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做课外独立学习。具体方法:(1)每次课程之前,利用课程平台上传的教学资料、教案、课件、教学笔记、参考书目、教学视频等,要求学生自学相应章节,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并总结思考题,在课后练习。(2)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网络提供教师讲义、经典作品选读与分析、外国文化背景、英文作家作品介绍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了解。(3)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上的在线测试,衡量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对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及时汇总、整理,建立参观访问、观看影视资料的心得体会,建立社会调查报告、音视频等资料档案,并及时上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其社会实践活动能力。(5)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了解学情,并及时整理相关数据,以利于教学内容的适当增补。
如,在讲授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时,课前在课程平台上预习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朗诵视频,了解作家生平及社会影响,按照书目阅读作品《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理解和把握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的密切联系。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分析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宗法制农民思想”与创作的密切联系,讨论托尔斯泰主义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课后学生自己总结“托尔斯泰主义”的概念,写到课堂笔记本上。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总结。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设计、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多媒体教学等多角度、多形式配合课堂教学,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恢复自我主导“角色”意识,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1.在课堂教学上,以传统的课堂讲论法、讲演法为主,辅之以多媒体,依托课程平台,适当引入慕课式教学方法。(1)发挥多媒体教学内容比传统教学密度大、容量多的特点,精选经典视频片段和图片,摘录原著篇章,利用课件制作中的链接功能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新信息、新动态、新观点、新数据等,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计算机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拓展学生视野。(2)利用新媒体等网络技术辅助高师文学课教学,如,利用校园网课程平台,采用微课、慕课式辅助课堂教学。通过上传教学资源,实现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具体方法是:①遵循优秀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从985、211高校引进MOOC教学视频,链接慕课中文网、网易公开课等,针对主讲教师不能亲临,无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开设课程时设置辅讲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将教学视频内容深化;②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进行辅助式微课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思考。教师课堂上引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在第二课堂设计上,注重实践性教学。具体方法:(1)适当采用人性化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在课前预习阶段,指导学生按照思考题,自主地、以自己的节奏、用一种较放松的心态在家学习。(2)每学期预留50本图书目录,其中必读10本,学生按照兴趣在预留书目里自由阅读文学原典,选择性地做读书笔记或在课堂读书报告会上以“我喜欢的一本书”方式向同学推荐。(3)鼓励学生公开、文学作品等,完成学生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补充与完善。
3.在考核方式上,避免以往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估体系。发挥网络教学作用,在课堂表现中引入在线讨论、在线测试、调查问卷等环节。具体由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期末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在综述性论文报告、闭卷考试和平时出勤、平时表现基础上,引入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学生发表作品可作为实践学分记入平时或考查课成绩,增大实践性测试部分的分值比重。
平时成绩重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项占总成绩的20%),由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组成。课堂表现除包括学生当堂表现之外,也可通过在课程平台在线测试、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以研讨性教学方式进行。
课堂出勤占10%。教学周16~18周,一学期至少点名10次。缺勤一次扣1分。迟到或早退每两次扣1分。事病假每3次扣1分。
课上表现占10%。研讨会或读书报告会发言、课堂笔记检查、读书笔记检查;课程平台在线讨论和测试等各占5分。
在课堂表现环节尝试进行慕课教学测试方式,借助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进阶式小问题、小测验,学生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最终会有来自教师或学习伙伴同步或异步的解答。
期中测评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项占总成绩的30%。(1)引入半开卷考核形式。①从参考书目必读10本中,任选其一,要求当堂完成配合教学内容的从文论或文学批评角度进行的课程论文。(有原创观点,能自圆其说,字数不少于1500字。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②每章中选择一个代表性作家或作品进行续写或改编课本剧活动。(2)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发表文章,学术论文,参加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获得奖励等,可作为优秀成绩取得的一个衡量依据。(3)每一次教学是讨论课的,可凭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实际表现为其打一个分数;有论文写作要求的,则依照论文写作情况,为其打一个分数。一个学期下来,为每个学生合算一个分数,列入本学期的期中成绩。核算百分比后记入期末成绩。
期末闭卷考试部分占总成绩50%,对期末考核环节的考题类型进行革新,减少考查外国文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的数量,增加考查综合运用能力的论述和作品原典阅读的文本分析题型比重,百分试卷里各占50%。五道大题中的最后一道为文本分析题,没有固定答案,要求学生主题思想清晰,利用学过的文论、叙事结构等方面观点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除上述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革新外,为适应新时展趋势,整合校际教学资源,外国文学课程可进行如下资源建设。①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外国文学课程平台建设将已有的教学资源数字化;上传教学材料、教学课件、笔记、阅读书目、多媒体视频、图片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对转化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编目存档,实行专业化规范管理。②参加外国文学慕课教学课题开发任务。MOOC(慕课)是一种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核心概念是“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将在线学习与教学模式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外国文学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现状,可以采取申报国家、省、市教育部门资助来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③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外国文学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范式。
综上所述,只有适应时展的要求,将在线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与课堂外国文学教学融合,实行多重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法,才能解决外国文学课堂长期以来的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使课堂教学设置更符合培养创造型人才目标要求。改变文学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毕业生个人没有产生太大意义,缩短所学的文学课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尽量减少文科大学生因就业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参考文献:
大学生的外国文学积累基本来自高中阶段的语文课。虽然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但数量较少且并非高考的重点内容。于是各种语文技能训练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外国文学作品丧失了原本应有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学生本应对外国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现实却变成了仅仅是教师对作品情节、主题、人物、特色等所考知识点的机械介绍或讲解。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重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构文本意义”的良好愿望也在实际的外国文学教学中消失殆尽。
教师的文学理论素养也不容乐观。无论是高中的语文老师,还是大学的外国文学课程老师,如果没有一定的西方文学史、文艺理论、现代哲学、心理学、乃至美学等基础,自身就很难读懂外国文学作品,更谈不上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况且,大多数老师对外国文学名著,尤其是现当代作品阅读甚少,恐怕所知也仅限于高考范围内的作品。
换言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外国文学教育无论“教”与“学”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普遍陈旧,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淡薄,文学基础相当薄弱,历来的学习方式需要改进。我们主张从“教”入手,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多元化理解,提高他们的感受力、领悟力。
二、策略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此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和“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
关于学习的含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同学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贯穿于资料收集、假设验证、成效评价等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完成协作不可缺少的手段和环节;“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要对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建构起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最终长期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意义的能力。
关于学习的方法,教师是指导,学习者才是中心,也就是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认知作用,同时不忽视教师的辅助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努力发现,主动搜集资料、积极提出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建立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并认真思考。因为,这种“联系”与“思考”正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能将之与协作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的话,则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同样,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恰当的情境、组织协作学习,提示新旧知识的联系,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引导学习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总之,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基于上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首创精神、实现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即整个学习群体共享知识的意义建构;第四,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使学习者能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第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第六,强调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
(2)教学改进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我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提出三种教学方法:研究学习法、比较阅读法、迁移阅读法,以期对学生的外国文学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也就是说,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学习专题,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外国文学内容庞大,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名篇荟萃,导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们的做法是,给学生列出一些专题,例如爱情、生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样的话题,让他们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查找资料、分析总结,定期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小组汇报。这样就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就我国而言,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新世纪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等研究项目,试图推进大学教改的顺利进行。目前,许多大学虽然进行了所谓的改革,但大都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很多教师不能深入理解教改的精髓,过于注重对教学外在形式的翻新,未能从多元化视角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主客体进行再认识,从而使教改形成表面上繁荣但实际虚空的现象,这种状况也突出表现在大学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
二、生态化教学相关概述
大学教育应保持独立的品格,不但要对社会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而且要运用多学科的话语解读教学的意义。20世纪初,生态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学科”,其“颠覆”的是300年来支配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价值观、世界观,但“颠覆”的同时意味着一种知识体系和文明范式的转换。目前,一些生态学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也逐渐引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英美等国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最早由美国学者克雷明提出,旨在把教育看作一个有机系统,研究其结构、功能和规律,进而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台湾地区较早开展教育生态化研究,以方炳林、李聪为代表,而大陆相关主题研究较晚,代表人物是郑雪。目前,生态化教学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并决定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纵观国内外,学者们对于大学生态化教育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入手,主要阐述环境与人类教育活动的交互关系,而从微观角度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某一具体课程教学问题的并不多。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凝滞、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建设生态化课堂已成为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高校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的路径
教育教学之所以能够与生态学相联系,是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看,学校中的教学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具有的信息的采集、编码、翻译和利用过程,也就是人和环境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体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同时,由于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又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大学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态学原理提出“三自、三化、三面向”的生态化教学模式。
(一)“三自”——从主导者到引导者,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研究者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主导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服从者。生态化课堂强调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关系,因此,应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三自”原则——“自主合作”“自我调控”“自我内省”。1.自主合作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导性,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自主合作,其包括学生自身内部的自我合作,以及学生之间个体化的合作,其中自我合作是基础,个体化合作是深化。自我合作,是指学生在课前可通过各种媒介主动探索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个体化合作,是指学生在自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合作研究,可采用讨论、辩论、演绎的方式,这是由外国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外国文学首先突出的是“史”的线索,其次是对重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因此,讨论、辩论、演绎的教学方式能实现不同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个人喜好和知识结构不同,讨论可将学生研读时发现的问题和各自的观点呈现出来,从而拓展思维。辩论,是比较集中的对一个或几个争议较大的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其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演绎,是对作品进行外化形式的反馈,外国文学作品体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戏剧、散文和诗歌,教师可将课堂变换为舞台,让学生化身演员或者朗诵者,以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人物的心路历程。2.自我调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前明确设立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要求所有学生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采用统一的思维方式,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由于外国文学课程容量大,而教学课时有限,所以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既要有教师的统筹,又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总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从教学总目标中选取与已有研究相匹配的目标作为专题性研究目标,并自发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专题研究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自我的思维方式及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做整个研究过程的自我调控者。3.自我内省自我内省是在每一次自我调控式的研究之后,学生总结研究经验。这种经验往往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外国文学课程性质和规律更为深入的把握;二是学习外国文学课程最切合自身状况的方法。
(二)“三化”——从单一、粗暴的评价到立体人性的评价
前言: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据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多,短暂的大学时间无法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系统的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重视作家个性及流派特征的学习与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和学习作品。新生入学后,教师将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并逐步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从而实现审美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作业中创造美
在学生的阅读中,课外阅读笔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学期开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状况,规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并形成阅读笔记,教师并不对阅读笔记进行命题,而是由学生依据阅读的书目自行撰写。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和讲评,并挑出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中穿越,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状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2]。此外,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作品指定学生写作小论文。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讨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针对整个作品来开展,也可以针对作家、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运用的某个词汇等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的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水平[3]。如在进行巴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心理描写词汇进行讨论,可以针对高觉新这个人物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并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有效的弥补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展示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介绍、作品插图、精彩片段、改编的电影、配备的音乐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美,进而在心中产生认同感与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美,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阅读作品、讨论教学、课外作业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渗透审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20-121.
0 引言
外国文学作为文学专业院校的主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教学外国文学时,常常强调文学史的知识积累,而对文本的解读相对忽视,这显然是不利于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提出文本细读这个概念,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通过文本细读这种教学模式并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来分析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效果。其实在2011年刘心武通过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文本细读发现了“日月双悬”的这种政治悬案,从而显示了文本细读在文学研究和鉴赏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 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及文本细读概念分析
1.1 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外国文学这门课程有的院校又称为外国文学史,目前的主流教学模式是结合外国文学所体现的思潮流派的文学史,并根据外国文学史中每一个流派中,提出相应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外国文学作品仅仅成为外国文学史教学中的案例。对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种方式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就认为:“我国大学的外国文学教学走入了极大的误区,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潮,讲流派,或者脱离文本讲研究方法,就是不涉及具体文本阅读体验,学术刊物发表外国文学方面的论文的导向也与此相若。”其实刘教授探讨的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各种文学教学都存在着类似的困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要不断的记忆文学史的各种思潮流派,然后记住每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每个思潮流派常见的艺术表现方法,就能够完成这门功课的学习。
但是这种教学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够机械的背诵文学史的常识性问题,却很难实现提升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鉴赏能力,很难提升学生自由思考能力以及不断积蓄外国文学的精华,帮助自己创作以及革新自己的创作理念,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以及其他的文学教学方面,应该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突出文本细读教学为主,文学史教学为辅的创新的教学模式。
1.2 文本细读的基本概念分析
文本细读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英美的新批评文论中,其基本概念指的是细密的研究作品上下文以及其言外之意。在文学评论中,要求注解每一个单词的含义以及词句之间的细微联系,通过对文本的细微分析来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只有通过慢慢的品读才能够体味作品的精妙之处,很多文学作品前面的一个词语可能就概括了后面的情节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当代的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这篇评论文章中就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因此文学的研究就离不开对这四个要素的综合研究,这样才能够得出相对客观准确的结论。读者只有和文学文本进行亲密接触,仔细研读才能够真正理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见文本细读的在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 文本细读教学实践
2.1 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
文本细读对于外国文学教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国文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作品汗牛充栋,要想在课堂上对每一个作品都进行文本细读式的教学显然不符合教学实际,因此老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材,并按照下面四个步骤来安排具体的文本细读教学。
第一步老师要展示解读文本的问题以及解读文本的方法;第二步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进行全文细读;第三步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全文细读;最后一步就是局部片段的文本细读。在第一步中,老师应该选择一段文本,并向学生展示如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同一部作品,每一种角度的解读其细节的关注点是有差别的,学生就能够从多个角度细读文本并体会到细节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进行文本细读是最佳的引导方式,这种方式更合适对短篇进行细读教学。
比如在教学《变形记》这部作品时,老师在课前可以布置“请准确描述格里高尔的房间”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对这部作品进行细读,此时学生就会发现格里高尔的房间竟然有三个门,从这个门的数量就可以分析出格里高尔所处的空间是没有私密性的,这个空间并不属于主人公自己,当学生细读到三个房门都在传来急促的声音时,根据上下文又能够联想到外界对主人公的紧逼,通过这种文本细读就能够充分领略到《变形记》其表面文字透露出的深层哲学思考,而如果粗略的阅读《变形记》只能够感受到荒诞不羁的表面。
另外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还应该将学生的思维从封闭的文本结构转向文化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以莎翁的《哈姆雷特》教学举例,可以引入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葛特鲁德》进行对比式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化史学的思考。老师根据这两种文学作品设置这样的问题:葛特鲁德和奥菲莉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以及说话时和独白时的频率,通过学生认证研读可以明显的发现葛特鲁德要比奥菲莉出现的频率更高,在独白和说话时,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莎翁的男权思想,正是通过对比教学,就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文化史的发展也会改变文学作品的主流思想。
2.2 考核方式的创新
既然引入了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那么考核方式就应该随之创新,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文学史和文学思潮内容的考核。在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下,应该重点突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方面的考核,这样才能够凸显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却能够更好的释放学生的所思所想,开拓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比如暨南大学张世君在考核学生学习时提出的一道题目:“请描述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学生要想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完整的看完《安娜・卡列尼娜》,而且是细读,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答案。这样的考核方式才是真正和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相融合,才能够有效的推进文本教学模式的开展。
3 总结
教材使用一般很多年,如果在外国文学教学方面始终以文学史和思潮教学为主,那么教材会变得越来越薄,学生只要凭借记忆力就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但是如果建立在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下,将外国文学回归到作品本身的教学上,那么教材就会变得越来越厚,无论从思想还是内涵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营养,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间。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成立.论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J].文教资料,2011(22).